以下是一些世界上不同時間和地域的有名人仕對這部歷史性巨著最顯著的鑑賞書評
「在晨曦裏我將智慧沐浴於博伽梵歌宏大環宇的哲學中,相形之下現代世界和文學不覺變得這樣渺小和瑣碎。」
Henry David Thoreau(1817-62)
美國詩人 亨利.大衛.索洛
「博伽梵歌……眾書之首;就好像是整個王朝與我們說話,不是細小沒有價值的,而是偉大、平靜和貫徹始終的,一個古代的智慧所發出的聲音,在另外一個年代和氣氛中。引起默思和置予縈繞着我們的同一問題。」
Ralph Waldo Emerson(1803-82)
美國哲學家 魯杜.華杜.愛默生
「梵歌是有史以來永恆哲學中最蘊藏豐富和最具啟發性的書籍之一,這一點足以解釋它對印度人以及全人類的永恆價值。」
Aldous Huxley(1894-1963)
英國作家 阿鐸斯.赫胥黎
「當我閱讀博伽梵歌的時候,我詢問自己神怎樣創造這個宇宙。其他的一切事情看來都是多餘的了。」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美籍科學家 阿爾拔.愛恩斯坦
當代哲學,梵文語學,及印度宗史學的權威人仕所發出對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巴佈巴所作博伽梵歌原本的讚頌: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開始了翻譯梵文原著的宗教哲學書籍工作。古印度文化寶庫中最著名的便是博伽梵歌原本。現在巴帝維丹達書籍信託出版社將這部書獻給學者及大眾,給予他們一個將自己浸潤於古印度哲學中的極好機會。」
Professor Kantimag Kumar 干迪馬.昆摩教授
Sanskrit and Indo-European Philology 牛津大學及加爾各答大學
Oxford University Calcutta Uaiversity 梵文及印歐語文學系
「我對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學術性及權威性的博伽梵歌版本印像最佳。它有迪云拿加利(梵文字體)的句段,輔以羅馬音譯,準確的字意,清楚的譯文及特出而容易理解的註義,它可以作為一個學過梵文的人更進一步自我教導之用。它不單祇對學者和一般人是一部最有價值的書,而且還是一部極有用的參考書和課本。我極其樂意向我的學生推薦。這是一部佳作。」
Dr. Samuel D. Atkins D. 山姆 D. 艾健斯博士
Professor of Sanskrit and Vedic Philology 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梵文及吠陀語文學教授
「我有機會研究過幾本由巴帝維円達書籍信託出版社所印行的書,覺得它們的水準甚高,對大學中印度宗教講座有極大的價值。這一部由巴帝維丹達書籍信託出版社印行的博伽梵歌譯本尤其如此。」
Dr. Frederic B. Underwood 腓特力 B. 彥特活博士
Department of Religion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宗教系
「雖然博伽梵歌(一部印度的宗教經典)曾經多次被翻譯,然而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加上註解的譯本,仍是極其重要的一部。」
Dr. Stillson Judah 史狄遜.猶大博士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加利福尼亞州畢克里市
Director of Library 宗教歷史系教授
The 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 神學研究團圖書館主任
Berkeley, California
「由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所作的博伽梵歌譯本是一部天才的靈性巨著,具有高超的哲學性主題,深入感受,有力及佳妙的精撰和註釋,我不知道應當多讚揚博伽梵歌的譯文和大胆的解釋呢,還是那無盡豐饒的意見。就算是譯文,梵歌也極其雋美,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這樣具權威性的梵歌,這是一部純厚的譯著作,我大力推薦這部書給所有興趣於梵文和印度文化的學生,在現代人的知識及倫理生活方面,這本書將會在未來有一段長遠的時間佔着重要的地位。」
Dr. Shaligram Shukla 沙利葛含.肅基拉博士
Assistant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華盛頓喬治市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語言學系助教
「博伽梵歌是純愛之教……這首古代的哲學詩——梵歌——所教導的是:沉思的寧靜;捨離;向主史里基士拿效忠;及表現於一切行動方面的無所執著一祇問耕耘,不問收穫;但求完成上帝的意旨,別無他意。」
湯瑪士.麥頓
天主教神父,神秘家
博伽梵歌目錄及每章簡介
最顯著的鑑賞書評 | vī |
英譯前言 | xīi |
中譯本前言 | xv |
序言 | xvi |
博伽梵歌原本中譯序言 | xvīi |
導言 | xix |
使徒傳遞系列 | x1 |
第一章 在庫勒雪查戰場上閱兵 | 1 |
五千年以前,在印度一個神聖的地方庫勒雪查有兩隊軍隊結集準備開戰。一邊軍隊的主將阿尊拿要面對由朋友及親屬組成的敵人,對方是由他伯父狄達拉斯韃王壞心腸的兒子杜約円拿領導。在兩隊軍隊中阿尊拿因為同情心而不勝感慨,於是他便詢問他的戰車伕基士拿為什麼他不能夠執行作為戰士的任務和作戰。 |
|
第二章 梵歌內容撮要 | 34 |
在這第二章中基士拿責備祂的朋友阿尊拿為什麼他不去執行一個戰士的任務,阿尊拿向基士拿皈依及拜祂為師,向祂學習靈魂是永恆的和身體祇是短暫的。行業瑜伽——或是沒有期望享受工作結果地工作也在這裏有解釋。 |
|
第三章 行業瑜伽 | 107 |
在這第三章中再進一步解釋不依附結果地工作的科學。這樣的工作是對至尊的奉獻,祇是出於責任而沒有任何物質報酬的期待。 |
|
第四章 超自然的知識 | 149 |
在第四章的開始至尊主祂自己親自敘述主的超然活動。超然知識是通過一個使徒傳遞系列沒有變更地傳下來的,不同靈性進步的方法在這裏撮要,它們全部都終極地指向接受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向他服從地詢問、作出服務而了解絕對的真理,主基士拿宣稱一個在知識中的人能夠看到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祂永恆的僕人。 |
|
第五章 行業瑜伽——基士拿知覺行動化 | 195 |
這一章所解釋的是基士拿知覺實際的應用,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便是以神是主人和靈魂是祂永恆僕人的完整知識去工作。從這一章中可以實際地知道怎樣去喚起一個人蘊藏的基士拿知覺。 |
|
第六章 數論瑜伽 | 224 |
這一章解釋了八重瑜伽體系(阿士當格瑜伽),也將巴帝瑜伽和陰陽瑜伽比較,結論是最高的瑜祁是一個冥想着和以愛和奉獻心侍奉基士拿的人。 |
|
第七章 對真理的認識 | 270 |
這一章完整地描述了基士拿知覺的本性。基士拿是充滿着所有富裕的,祂怎樣展示這些富裕也描述了;還有的是四類依附基士拿的幸運的人和四類永不皈依基士拿的不幸的人也在這一章被描述。 |
|
第八章 臻達至尊 | 308 |
主基士拿在這一章裏回答阿尊拿不同的問題,由什麼是婆羅門開始,主也解釋了因果、獲利性活動、奉獻性服務與瑜伽原則,與及奉獻性服務的純潔狀況。 |
|
第九章 最機密的知識 | 335 |
博伽梵歌的這一章被稱為教育之王,因為這是所有以前解釋過的哲理的要素。現在主說這第九章包括了解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分別;所有機密知識之王便是對神的奉獻性服務。 |
|
第十章 至尊的富裕 | 376 |
在這一章裏主向基士拿解釋祂特別的富裕與及展示。 |
|
第十一章 宇宙形象 | 417 |
這一章揭示出主是萬原之原。整個宇宙經由主基士拿向阿尊拿展示,阿尊拿現在深信基士拿是萬原之原與及以超靈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
|
第十二章 奉獻性服務 | 463 |
我們從這一章中知道在各種對絕對真理的覺悟程序中,巴帝瑜伽或奉獻性服務是最高的。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得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聯誼,他便要參與奉獻性服務。這裏也解釋了領向完整成就的不同階段。 |
|
第十三章 自然、享受者、與知覺 | 483 |
這一章描述我們怎樣來到這個物質世界,與及怎樣通過獲利性活動、知識的培養與及奉獻性服務的培養而將自己解脫。雖然我們有別於物質的身體,但是我們不知怎樣地却與它關連起來。 |
|
第十四章 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 | 517 |
在這一章中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解釋物質自然型態是什麼,它們怎樣操作,怎樣束縛,與及怎樣得到解脫,一個了解這一章的人會達到完整的階段。 |
|
第十五章 至尊者的瑜伽 | 541 |
物質世界與靈性世界的關係在這一章中有揭示。兩類型的人,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與及解脫了的靈魂在這裏也有解釋。 |
|
第十六章 聖潔及邪惡的本性 | 564 |
這一章敘述的是聖潔的人及邪惡的人的品質。他們的哲學與及他們將會到達的目的地也有述及。結論是一個不追隨經典所定下守則的人被稱為邪惡的人;一個忠心追隨經典訓示的人被稱為聖潔的人。 |
|
第十七章 信仰的分歧 | 587 |
這一章解釋了在祭祀、苦修及佈施的執行上有不同類型的信仰。結論是任何對至尊沒有信仰所做的事情是不恆久的和在這一生及下一生中都沒有用處。 |
|
第十八章 結論——完整的遁棄 | 609 |
所有的教導都在這一章中撮要,生命的目標是遁棄與及達到超越三個物質自然型態的超然地位。這可以通過完全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皈依而達到。 |
|
附錄 | 671 |
作者小傳 字彙 參考經典書籍 梵文拼音指導 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邀請書 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世界各地地址 |
英譯前言
博伽梵歌 Bhagavad-gītā 是一部最出名和最常被翻譯的吠陀 Vedic 宗教文學著作。它(這裏指英譯本)為何會對西方人士產生如此大的吸引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它有戲劇性的內容:因為它所描述的背景是兩隊旗幟飄揚,各守陣地準備開戰的軍隊。它有不明確的意昧——阿尊拿 Arjuna 和他的車伕基士拿 Krsna 在陣前的對話正是阿尊拿所不能決定的基本問題:他應否參戰和殺死那些是他的朋和親戚的人呢?它有神秘的一面,因為基士拿在阿尊拿面前展示了祂的宇宙形狀。它有一個異常複雜的宗教觀念和對於知識、工作、紀律、信仰和它們互間關係的看法。這些問題都曾經困擾着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其它宗教。書本內所談的不獨是詩一般情感的流露,而是一個達到宗教滿足感的特定方法。除了來自南印度的長著博伽瓦達普蘭那 Bhāgavata-purāṇa 外,梵歌(Bhagavad-gita 的簡稱)是最常被引述的歌地亞外士那瓦 Gauḍiya Vaiṣṇava派哲學著作。這一派哲學的現世嫡系導師便是史華米.巴帝維丹達 Swami Bhaktivedanta。此外士那瓦學派 Vaiṣṇavism 的創立人或復興人是公元1486-1533年生於孟加拉的史里基士拿——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Kṛṣṇa-Caitanya Mahāprabhu,也是目前在印度次大陸東部最有勢力的宗教力量。歌地亞外士那瓦派認為巴帝(Bhakti——意指虔誠的奉獻)是達到人與神之間的愛的直接和有效的宗教力量,而基士拿本身便是至高無上的神,並不是任何一個神祇的化身。它的教義是將一個人的全部作業奉獻給神,從聖典中聆聽基士拿的故事,歌頌基士拿的名字,清洗、沐浴和衣着基士拿的「穆狄」mūrti,餵養祂和取食祭餘的食物,越是這樣做便越能溶滙在祂的聖恩中以至改變了自己:奉事者終於變成為一個接近基士拿的人和能夠與主會面。
史華米.巴帝維丹達以正統的方法來闡述梵歌。還有西方的讀者可以有機會看看一個基士拿的信徒怎樣去解釋自己的讀本。這是一部註釋豐富和出名的吠陀傳統著作,所以從許多角度來說它都是受歡迎的,它可以被用作大學生重要的課本,它可以讓我們聆聽一個技巧高超的譯述者對這樣高深的宗教哲理作出解釋,它讓我們洞察到歌地亞外士那瓦學派正宗的和具高度說服力的見解。它讓梵文 Sanskrit 學者在機會在書中所印的廸云拿加利 Devanagari 字體和音譯中去解釋或甚至辯議梵文的原義(雖然我以為史華米 Swami 的梵文學術性地位是無可置疑的)。最後,對那些並非專門讀者來說,書中流暢的文字和虔誠的態度真是可以打動很多敏感讀者的心靈。同時書中的插圖是由美國信徒所繪畫,這對那些熟識當代印度宗教藝術的人仕來說可能有點感到驚異。
史華米.巴帝維丹達對於一般學者,那些研究歌地亞外士那瓦學派哲學的人和越來越對古典吠陀哲理有興趣的西方讀者作了一個很大的服務。通過在這荒落的世代中這本闡釋嶄新而雋永的著名讀本的問世,他大大地增進了我們的理解——這是不可置疑的。
小愛德華.C.地莫教授
Professor Edward CḌimock, Jr.
芝加哥大學南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系
中譯本前言
聽說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博伽梵歌原本被翻譯成中文實在讓我高興。這是一件艱難而巨大的工作,可是擔任這個工作的青年信徒表現得非常好,我認為翻譯得不但正確,也相當易讀。
我只曉得別的博伽梵歌的譯本還有兩個,但是一個不太完全,一個却代表另外一種不同的梵歌訓詁的傳統。目前的這個譯本是非常可取的,因為不但包括全部的梵文原本,也包括譯者對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寫的詳盡注釋所作的謹慎翻譯。
中國對吠陀思想和印度人民的宗教性一向未加注意,造成隔膜。這部新翻譯的出現,將在打破這種隔膜上起作用,因此它特別受到我的歡迎。何以特別受到我的歡迎?因為我總希望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能得到認可,彼此能夠互相欣賞。
從事這個翻譯工作很不容易。由於上述的隔膜,造成了把這部翻譯呈獻給中國讀者的大部份困難。而有的時候根本不能在中國典籍中找到合適的相當語來讓人瞭解這個很美的博伽梵歌。我也不得不指出關於研究印度文獻的中文參考書極少。中國的確深受佛教的影響,但是佛教在中國已經中國化,不能代表純粹的印度宇宙觀了。我盼望不久的將來,中、印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能彼此有意義地交換思想和觀點。我相信這部值得讚揚的新翻譯已向這方面跨了重要的一步。
哈佛大學
東亞州語言及文化學系
梅維恆博士
Dr. Victor H. Mair
序言
我曾將「博伽梵歌原本」(英文版)用現在的形式寫出來。但當這部書初版的時候,原稿不幸地被縮短至不足四百頁,沒有插圖和從史里瑪博伽梵歌 Śrīmad Bhāgavad-gītā 中而來的大多數節段都沒有解釋。我的其他著作——例如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 Bhāgavatam,史里至尊奧義書 Śrī IIśopaniṣad等——所採用的辦法都是我先寫原著的節段,跟着是英文意譯,一字一字的梵——英解義,譯文,然後是全節意旨。這樣做可使書本很有真實性和學術感而且意義顯明。所以我當時並不高興將原稿截短,後來博伽梵歌需求量增加了,許多學者和信徒也要求我將這部書以本來面目問世,而麥美倫公司(Messrs. Macmillan and Co.)也同意印出本書的原版。因此現在的目的便是將這部巨著的原版連同它嫡傳的註解貢獻出來好使基士拿知覺運動更為鞏固和蓬勃。
我們的基士拿知覺運動因為是基於博伽梵歌原本,所以是純真,具有歷史性權威,自然和超越一切範疇的。特別是對於年青一代而言它逐漸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運動,對於年長的一代也漸能引起興趣,年長先生們的熱心程度,可從我弟子們的父親和祖父成為這個基士拿知覺運動大組織的終身會員見諸一斑。在洛杉磯很多父母親都來到我跟前感謝我帶領這個世界性的基士拿知學運動。他們中有些人說我在美國發起這個運動,是美國人的大幸。其實這個運動的父親是基士拿本人,在很久以前便開始通過使徒傳遞至人類社會。如果我在這方面有任何功勞,都不是屬於我個人的,而是屬於我永恆的靈魂導師——世尊.唵.韋施紐巴達.巴拉瑪罕沙.巴里哇乍阿闍黎耶.一〇八.史里.史里瑪.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摩訶喇查.巴佈巴。His Divine Grace Om Viṣṇupāda Paramahaṁsa Parivrā-jakācārya 108 Śrī śrīmad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i Mahārāja Prabhupāda.
如果說我本人在這件事情上有任何功勞的話,那祇是我盡力將博伽梵歌原本毫無歪曲地貢獻出來。在我的博伽梵歌原本未問世之前,幾乎所有博伽梵歌的英譯本都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而寫的。但是我們的意圖却是為了履行傳達至高無上的神——基士拿(或譯克釋拏)的使命而寫,博伽梵歌原本是為了要傳達基士拿的意志,我們並不像其他世俗的推考者如政治家、哲學家或科學家一樣,儘管他們在其他方面知識很豐富,但是對於基士拿却知道得甚少。當基士拿說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等時,我們並不像其他所謂學者一樣說基士拿和祂的內在靈魂是不同的。基士拿是絕對的,在基士拿的名字、基士拿的形像、基士拿的特質、基士拿的消遣之間並無任何不同。基士拿的絕對地位對於那些不是基士拿 paramparā(嫡系)信徒的人來說是很難被了解的。通常那些所謂學者、政治家、哲學家和史華米(可以控制意念和感官的人),都乏備了對基士拿完整的知識,寫博伽梵歌的評註時,他們不是抹殺便是排斥基士拿。這些對博伽梵歌非權威性的評論名為摩耶華弟巴士耶 Māyāvādī-Bhāṣya,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 叫我們對那些非權威性的人提高警覺。主采坦耶很清楚地說任何人想由摩耶華弟的角度去了解博伽梵歌是會鑄成大錯的。錯誤的結果將會使到被誤引的博伽梵歌讀者在靈性指引的道路上感到迷惘和不能夠回家,回到至高的神那裏去。
如同基士拿每隔梵王婆羅賀摩的一天,即每隔八十六億年,降臨這個星球的目的一樣,我們唯一目標是要將博伽梵歌原本獻出來指引被條件限制了的學生。在博伽梵歌中這個目標是這樣地述及,我們應該原原本本的接受;不然便沒有意思去了解這本書和它原述者——主基士拿。主基士拿最初在百億萬年對太陽神講述博伽梵歌,直接和基於基士拿的權威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和了解博伽梵歌的歷史性意義,沒有通過基士拿的意志去了解梵歌是一個極大的罪過。為了免於觸犯這個罪過,我們便要像基士拿的第一個門徒阿尊拿一樣地以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觀念去認識主。這樣的認識便會真正有益和權威地造福人類社會去完成生命的使命。
基士拿知覺運動對人類社會是必要的,因為它使生命達到完滿的境界。博伽梵歌中很詳盡地解釋如何去做。不幸地,世俗的爭論者利用了博伽梵歌來進行他們邪惡的習性,錯誤地引領羣眾去正確地了解生命簡單的原則。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神或基士拿是如何的偉大和每個個體生命的實際地位。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個體生命永遠是僕人的身份;除非他侍奉基士拿,不然便會侍奉物質世界中三種不同型態下所產生各類型的幻影。這樣便會在輪廻的圈子中打轉,就算那所謂摩耶華弟的推考者也不能幸免。這個知識造成了一門重要的科學,而每一個生物體都應該為了本身的利益去聆聽它。
一般人,尤其是在這卡利年代(Age of Kali),都被困於基士拿的外在能量裏,他們錯誤地認為物質的進步會使每一個人都感到快樂。他們不知道物質的外在本性是很頑強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受制於物質本性嚴密的定律。一個生物體很快樂地是主的一部份,所以它的天然任務便是去侍奉主。在迷惑中一個人會通過滿足身體官能的各種形態去得到快樂,但他將永遠得不到快樂。他應該以滿足主的感受來代替滿足自己個人的物質感受。這便是生命最完滿的境界。主需要這樣,祂命令這樣去做。要了解這是博伽梵歌的中心。我們的基士拿知覺運動是教導整個世界這個中心思想,因為我們並沒有沾污博伽梵歌原本的主題,任何人認真地想從博伽梵歌的學習中得到成果,便應從基士拿知覺運動中請求幫助和在主的直接帶領下實實在在地認識博伽梵歌。所以我們的希望是人們會從閱讀如我們在這裏所貢獻出的博伽梵歌原本中取得最大成果,就算祇有一個人成為主的真正純潔奉獻者我們都將會認為嘗試是成功了。
A.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
一九七一年五月十二日於澳洲雪梨
博伽梵歌原本中譯序言
博伽梵歌——神之歌——是經過一個五千年來沒有中斷過的使徒傳遞系列傳下來的,所以在這裏稱為博伽梵歌原本。梵歌不單祇是吠陀文學的精華,更是喚起全世界人類靈性覺悟的基士拿知覺運動的最基本讀物。先師世尊 A. C.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為了傳播這個訊息而對梵歌原本用英文作了極握要的翻譯及解釋,並囑命弟子們將梵歌再翻譯成世界各地的文字及加以印行。這部中譯本便是在這個大前題下寫成的,在全書十八章各節的中譯及要旨中,譯者的唯一資格便是沒有半點混雜原樣地從英文翻譯過來,因為這是接受博伽梵歌的正當態度,如梵歌第四章第三十四節所述:
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 upadekṣyanti te jñānaṁ jñāninas tattva-darśinaḥ
「試圖去接近一個靈魂導師從而學習真理、服從地詢問他和對他效勞服務,自覺了的靈魂可以將知識啟廸給你,因為他已經見過真理。」
譯者在此懇請讀者諸君能抱着一個開明的態度進入了解博伽梵歌原本的精神,因為這是主史里基士拿的話,我們將會因此而受益無窮。祇要有人能領悟這中譯本的意旨和成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奉獻者,譯者便沒有辜負了這個使命。
雅蘇瑪蒂書達.踏薩
Yaśomatisūta dāsā
導言
om ajñāna-timirāndhasya jñānāñjana-śalākayā cakṣur unmīlitaṁ yena tasmai śrī-gurave namaḥ śrī-caitanya-mano 'bhīṣṭaṁ sthāpitaṁ yena bhū-tale svayaṁ rūpaḥ kadā mahyaṁ dadāti sva-padāntikam.
我誕生在最黑暗的愚昧中,而我的靈魂導師用知識的火炬睜開了我的眼睛。我向他作虔敬的揖拜。
史里拉.勞巴.哥史華米巴佈巴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Prabhupāda 為了履行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 的志願而在這個物質世界創立了傳道使命,他何時才會讓我庇蔭於他蓮花足下呢?
vand 'haṁ śrī-guroḥ śrī-yuta-pada-kamalaṁ śrī-gurūn vaiṣṇavāṁś ca śrī-rūpaṁ sāgrajātaṁ saha-gaṇa-raghunāthānvitaṁ taṁ sa-jīvam sādvaitaṁ sāvadhūtaṁ parijana-sahitaṁ kṛṣṇa-caitanya-devaṁ śrī-rādhā-kṛṣṇa-pādān saha-gaṇa-lalitā-śrī-viśākhānvitāṁś ca.
我向我靈魂導師的蓮花足下和所有外士那瓦人士 Vaiṣṇavas 足下作虔敬的揖拜。我向史拉.勞巴.哥史華米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的蓮花足下與及他的長兄珊拿坦拿.哥史華米 Sanātana Gosvāmī,瓦琨那陀.達沙 Raghunātha Dāsa 及瓦琨那陀.巴克陀 Raghunātha Bhaṭṭa,高巴拉.巴赫陀 Gopāla Bhaṭṭa 和史里拉.芝瓦.哥史華米 Śrīla Jīva Gosvāmī 作虔敬的揖拜。我向主基士拿采坦耶 Lord Kṛṣṇa Caitanya 和主尼鐵晏蘭達 Lord Nityānanda與及阿特威陀.阿闍黎耶 Advaita Ācārya 加達哈拿 Gadādhara,史里瓦沙 Śrīvāsa 和其他同僚作虔敬的揖拜。我向史里瑪蒂.媧妲環尼 Śrīmatī Rādhārāṇī 和史里基士拿及祂們的同伴史里拿烈達 Śrī Lalitā 和維沙卡 Viśākhā 作虔敬的揖拜。
he kṛṣṇa karunā-sindho dīna-bandho jagat-pate gopeśa gopikā-kānta rādhā-kānta namo 'stu te.
啊!我親愛的基士拿,您是苦惱者的朋友和萬物創造的來源。您是牧牛女 gopis 的主人和媧妲環尼的愛人。我向您作虔敬的揖拜。
tapta-kāñcana-gaurāṅgi rādhe vṛndāvaneśvari vṛṣabhānu-sute devi praṇamāmi hari-priye.
我向全身膚色如熇金的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之后媧妲環尼致敬。您是溫莎班露 Vṛṣabhānu 王之女主基士拿非常寵愛您。
vāñchā-kalpatarubhyaś ca kṛpā-sindhubhya-eva ca patitānāṁ pāvanebhyo vaiṣṇavebhyo namo namaḥ.
我向所有的外士那瓦 Vaisnava 主的奉獻者作虔敬的揖拜。他們是可以和如願樹一樣地滿足每一個人的願望和對墮落了的靈魂充滿憐愛心。
śrī kṛṣṇa caitanya prabhu nityānanda śrī advaita gadādhara śrīvāsādi-gaura-bhakta-vṛnda.
我向史里基士拿采坦耶、巴佈尼鐵晏蘭達、史里阿特威陀、加達哈拿、史里瓦沙和其他一系列的事奉者作虔的揖作。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
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
博伽梵歌又名吉吐般尼沙 Gītopaniṣad。它是吠陀 Vedic 知識的撮要和吠陀文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奧義書 Upanisad。博伽梵歌已經有很多英文的譯本,為何還要另外的一本呢?可以這樣解釋:最近有位美國的女士要我介紹一本英譯的博伽梵歌、當然在美國已經有很多博伽梵歌的英譯本,但如同在印度一樣,在我所看過的版本中,沒有一本可以嚴格地說是具有權威性的,因為幾乎在每一版本中,註譯者都是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而沒有觸及到博伽梵歌原本的精神。
博伽梵歌的精神在博伽梵歌裏面述及到的是這樣:如果我們想服用某種藥物,我們便要依照藥方上的指示去做。我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測度或是朋友的意思去服用,一定要依照藥方上的指示或醫生吩咐才可。同樣道理,博伽梵歌是應該通過講述者本身來接受的。博伽梵歌的講述者便是主史里基士拿,在博伽梵歌的每一篇中被描述為具有至高者性格的神——博伽梵 Bhagavān。「博伽梵」一詞有時是指一些有力量的半神人,很明確地在這裏博伽梵是指稱主史里基士拿本身為一偉大性格的人,但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主史里基士拿是具有至高性格的神,所有偉大的靈魂導師 acaryas 如山伽阿闍黎耶 Śaṅkarācārya 喇瑪瑙阿闍黎耶 Rāmānujācārya 摩特華闍黎耶 Madhvācārya,年巴伽史華米 Nimbārka Svāmī,史里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和很多其他印度吠陀知識權威都承認了這一點。主本身在博伽梵歌中亦把自己作為具有至高無上人格的神,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和所有的普蘭那經 Purāṇas,尤其是名為博伽瓦達普蘭那經 Bhāgavata Purāṇa 的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基士拿是這樣被接受了(Kṛṣṇas tu bhagavān svayam)。所以我們應該把博伽梵歌看作是在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所指示下一樣的來接受。
在梵歌的第四章中主說:
(1)imaṁ vivasvate yogaṁ proktavān aham avyayam vivasvān manave prāha manur ikṣvākave 'bravīt. (2)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 sa kāleneha mahatā yogo naṣṭaḥ parantapa. (3)sa evāyaṁ mayā te 'dya yogaḥ proktaḥ purātanaḥ bhakto 'si me sakhā ceti rahasyaṁ hy etad uttamam.
這裏主告訴阿尊拿 Arjuna 說這種瑜伽:博伽梵歌(神的頌歌)首先是講述及太陽神聽,跟着太陽神將它傳述及曼紐 Manu,跟着曼紐把它傳述給給伊士瓦古 Ikṣvāku,如此這樣使徒傳系地一個傳一個,這種瑜伽便這樣流傳下去。但是經過年遠日久傳失了,結果主便要重新再講述它。這次便是在庫勒雪查戰場上對阿尊拿說的。
祂告訴阿尊拿祂之所以將最高的秘密向他講述是因為他是祂的奉獻者和朋友。這裏的旨意是博伽梵歌是特別為主的奉獻者而設,有三種類型的超無主義者:幾亞尼 jñānī,瑜祁 yogī 和巴達 Bhakta,即非人格性神主義者,冥想者和奉獻者。在這裏,主基士拿很明顯地告訴阿尊拿說祂要將他成為一個新的 paramparā 巴南喇(使徒傳系)的受聽者,因為舊的傳系中斷了。所以主的意旨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巴南巴喇,一個從思想上與由太陽神傳來相符的使徒傳系。同時這也是主的意旨要透過阿尊拿重新傳播祂的道理。祂想阿尊拿成為了解博伽梵歌的權威。因此我們見到阿尊拿被訓導了博伽梵歌,因為他是主的奉獻者,基士拿的直接學生,也是祂親密的朋友。因此博伽梵歌最能使具有與阿尊拿相同品質的人了解。亦即是說他應該是主的直接奉獻者。一旦當他成為主的奉獻者時他與主的關係便是直接的。這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但簡單地說來一個奉獻者與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的關係有五種:
一、一個人可以為在被動狀況下的奉獻者;
二、一個人可以為在主動狀況下的奉獻者;
三、一個人可以為朋友身份的奉獻者;
四、一個人可以為父母身份的奉獻;
五、一個人可以為夫婦愛侶關係的奉獻者。
阿尊拿與主的是朋友的關係。當然這個朋友的關係和物質世界中所找到的朋友關係有着天壤之別。這並非每一個人所能有的超然朋友關係。當然每一個人和主都有一個獨特的關係,這個關係會因虔誠的奉獻而發展起來。但在我們目前的生命狀況中,我們不但忘記了至尊的主,而且還忘記了與主永恆的關係。在億億兆兆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生物體,都與主有一個永恆的特定關係,這個關係名為史瓦勞巴 svarūpa。通過虔誠的奉獻,一個人可以使這個史瓦勞巴復甦,那個階段名為史華勞巴.適底——一個人的固有地位的完滿化。因此阿尊拿是一個奉獻者,而他與主是以朋友的關係交往。
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阿尊拿怎樣去接受博伽梵歌。他接受的態度可在第十章中找到。
(12)arjuna uvāca 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 puruṣaṁ śāśvataṁ divyam ādi-devam ajaṁ vibhum (13)āhus tvām ṛṣayaḥ sarve devarṣir nāradas tathā asito devalo vyāsaḥ svayaṁ caiva bravīṣi me. (14)sarvam etad ṛtaṁ manye yan māṁ vadasi keśava na hi te bhagavan vyaktiṁ vidur devā na dānavāḥ.
「阿尊拿說:您是至高的婆羅門,至終的目的,至高的居所和淨化者,絕對的真理和永恆的聖人。您是最原始的神,超然和原本的,您是天上的和統有美艷。所有的偉大聖賢如拿拉達 Nārada、阿斯陀 Asita、德瓦拉 Devala、和維亞薩 Vyāsa 都這樣頌揚您,而您現在也親自這樣告訴我。啊!基士拿,我將您所告訴我的一切當作真理接受。主啊,一般的神或魔鬼都不能認識您的本性。」(10.12-14)
從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口中聆聽過博伽梵歌之後,阿尊拿接受了基士拿為 Paraṁ Brahma,至高的婆羅門。每一個生物體都是婆羅門,但至高的生物體,或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至高的婆羅門。Paraṁ dhāma 意即祂是至高的歇息或所有事物的居所,pavitram 意即祂是純潔的,沒有受到物質的沾染,puruṣam 意即祂是至高的享受者,divyam 超然的,ādi-devam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ajam 未生的,和 vibhum 最偉大的,全面遍透的。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基士拿是阿尊拿的朋友,阿尊拿對祂說這些話祇是出於阿諛奉承。但是阿尊拿為了要將博伽梵歌讀者心中的這類疑問打消,在他的下一些句子中附上這些讚揚說基士拿不單祇是被他接受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還有權威人仕如聖賢拿拉達、阿斯陀、德瓦拉、維亞薩等都是這樣說。這些偉大的人物都被所有的靈魂導師承認為傳播原本吠陀知識的。所以阿尊拿告訴基士拿說他對祂所說的一切都接受為真。Sarvam etad ṛtaṁ manye「我對您所說的一切都接受為真理」阿尊拿又說神的性格是很難被了解的,就算偉大的半神人也不能了解祂。即是高於人類的生物也不能了解主,所以如果一個人在沒有成為奉獻者之前他怎能了解史里基士拿呢?
所以對博伽梵歌應該以上一種奉獻的精神來接受。一個人不應該想着他和基士拿是平等的,也不應該想着基士拿是一個普通的人物或祇是一個很偉大的人。最低限度在理論上,主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阿尊拿這樣說,博伽梵歌這樣說,和試圖了解博伽梵歌的人也這樣說,所以我們應該最低限度在理論上接受史里基士拿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以這種信服的精神我們便可以了解博伽梵歌。除非一個人以一種信服的精神來閱讀博伽梵歌,不然這部書就變得神奇而難以被了解了,因為它是一個極大的玄奧。
那麼博伽梵歌是什麼?博伽梵歌的目的是要將人類從物質生存的無知中解放出來。每一個人都有許多方面的困難,正如阿尊拿因為要參加庫勒雪查的戰役而處於困境中一樣。阿尊拿向史里基士拿皈依而結產生了博伽梵歌。不單祇是阿尊拿,我們每個人都因為這個物質的生存而充滿了憂慮。我們這個生存是處於不存在的氣氛中,其實我們是不會被不存在所威脅,我們的存在是永恆的,但是不知如何地我們都被處於阿撒 asat 中。阿撒是指那些不存在的東西。
在芸芸眾多在受苦的人中,祇有很少數人會詢問他們的處境,他們是什麼,他們為什麼會被處於這個困惑的地步等等。除非一個人覺悟到質問他的苦惱,除非他領會到他並不想受苦而要找出一個解除所有這些苦惱的辦法,他便不算是一個完滿的人。當這類疑問在一個人的心意上氾起時人性便開始了。在婆羅賀摩經典 Brahma-sūtra 中這種詢問名為 "brahma-jijjñāsā" 婆羅真理索。除非一個人詢問及絕真理的本質,不然他的每一項活動都會被認為是失敗的。因此那些開始詢問為何他們要受苦?或他們從何處而來?和他們死後將往何處去?等問題的人;是要了解博伽梵歌的理想學生。一個真誠的學生要對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具有堅定的敬意。阿尊拿便是一個這樣的學生。
當人類忘記了人生的真正目的時,主基士拿便特別降臨在世上來重申這個目的。就算是這樣,在許多許多醒覺了的人中,或許祇有一人已進入了解他固有地位的意識,這博伽梵歌便是對他而說的。其實我們都是被無知之虎所跟隨着,但主對所有生物都很仁慈,特別是對人類。為此神申述了博伽梵歌,使到祂的朋友阿尊拿成為祂的學生。
阿尊拿因為和主基士拿是同僚所以他是在所有愚昧之上,但阿尊拿在庫勒雪查戰場上被置於愚昧中去詢問主基士拿有關於人生的問題,好使主能夠解答它們,後世的人類從而得益和定下人生計劃。這樣人們便可以照着去做和使人生的使命完滿化。
博伽梵歌的主題指引到五種真理的認識。神的科學首先被解釋,跟着便是生物體芝瓦 jīva(s)的法定地位。這裏有伊士瓦拉 īśvara,意即控制者,和芝瓦 jīvas,被控制的生物體。如果一個生物體說他不是在被控制之下而是自由的,他便是神志不清。生物體在每一種情況下都是被控制的,最低限度在這個條件限制下的生命是這樣。因此在博伽梵歌中所討論的主題是伊士瓦拉,最高的控制者,和芝瓦,被控制的生物體。巴克蒂 prakṛti(物質本性)和時間(整個宇宙存在的或物質本性所展示的片段)和因果(作業)karma 也一起被討論及。整個宇宙的展示充滿着不同的作業,而所有的生物體皆從事於不同的作業中。我們應該從博伽梵歌中學習神是什麼,生物體是什麼,巴蒂克是什麼,宇宙的展示是什麼,它是怎樣被時間所控制,和生物體的作業是什麼。
從博伽梵歌中所討論的這個基本命題裏可以確立的是至高無上的神,或基士拿,或婆羅門,或至高的控制者,或巴拉邁瑪 Paramātmā——你可以用你所喜歡的任何名字——是最偉大的。生物體在本質上和至高的控制者相似。例如主可以控制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及物質本性等,這將會在博伽梵歌的後面幾章中說及。物質本性並不是獨立的。她是在主的指引下作為。正如主基士拿說「巴克蒂 Prakṛti 是在『我』的指引下工作。」當我們看見奇妙的事情在這個宇宙中發生時,我們應該知道在宇宙展示的後面有一個控制者。以為沒有控制者是幼稚的想法。例如,一個小孩或許以為一部汽車不用馬或其他動拉動而能夠行走是奇妙的。但是一個神志清醒的成人曉得這部汽車的工程結構,他知道這部機器的後面是有一個人——一個司機駕駛着。同樣地,最高的主是一個指示所有事物工作的司機。而芝瓦或生物體,如在以後的幾章中所說,是被主接受為祂所屬的部份。金的一小點也是金,從海洋中取來的一滴水也是鹹的;同樣地,我們這些生物體,作為最高控制者——伊士瓦拉,或博伽梵,主史里基士拿的所屬部份,是有着至高主的所有品質的微小度量的,因為我們是微小的伊士瓦拉,受示的伊士瓦拉。我們試圖控制自然,正如我們想控制太空和其他的恆星一樣,因為這個控制的傾向是基士拿所有的。雖然我們有主宰物質自然的意圖,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不是至高的控制者。這點在博伽梵歌中有所解釋。
什麼是物質自然(本性)?在梵歌中的解釋是為低等的巴克蒂,低等的本質。生物體被解釋為高等的巴克蒂。巴克蒂不論是高等或低等,永遠被控制。巴克蒂是女性,她是被主所控制,正如一個妻子的活動是被她的丈夫所控制一樣。巴克蒂是永遠受示的,受制於主——管制者。生物體和物質自然同樣是受制者,為至高的主所控制。根據博伽梵歌所說,一切生物體,雖然是至高主的所屬部份,依然被認作是巴克蒂。博伽梵歌第七章第五節這樣說:「Apareyam itas tv anyām」「這巴克蒂是我的低等自然。」「Prakṛtiṁ viddhi me parām jīva-bhūtāṁ mahā-bāho」在這之外有另外一個巴克蒂:jīva-bhūtām,生物體。
巴克蒂本身為三種品質所形成:良好型態、熱情型態和愚昧型態。在這三種型態之上是永恆的時間,這三種型態的交替結合和在永恆時間的控制及條件限制下產生的活動名為「業」(因果)。這些活動在不能記憶及的時間已經在進行着,而我們是享受着或苦受着我們活動的果實。舉例如我是一個商人,因為勤奮地用腦筋工作而積聚了一大筆銀行存欵,我便是一個享受者。但是假如我在經營中虧了本,我便是一個苦受者。同樣地,在生命的每一行列中我們享受着或苦受着工作的成果,這便是因果。
伊士瓦拉(至高的主)、芝瓦(生物體)、巴克蒂(自然)、永恆時間和因果(作業)都在博伽梵歌中被解釋到。在這五者中:主、生物體、物質自然和時間是永恆的。巴克蒂的展示可能是短暫的,但並不是假的。有些哲學家說物質自然的展示是假的,但根據博伽梵歌的哲學或外士那瓦 Vaiṣṇavas 人士來說,則不是這樣。世界的展示並不被認作是假的;而是真的但短暫的。好比一朵橫越天空的雲,或滋長五穀的雨季的來臨。當雨季過後和雲飄過後,所有經過滋潤的農作物便會乾涸。同樣地,這個物質的展示在某段時間內產生,停留一會然後消失。這便是巴克蒂的操作,但這個循環是永恆的,因此巴克蒂是永恆的;並不是假的。主指引這些為「我的巴克蒂」。這個物質自然是至高的被隔離能量,同樣地生物體也是至高主的能量,但是他們並不是被隔離的。他們是永恆地受牽連着。所以主、生物體、物質自然和時間都是相互牽連和永恆的。不過,其餘的一項——因果却不是永恆的。因果的影響可能在很久以前便發生了。我們從不能記憶及的時間已經享受着或苦受着,我們活動的果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作業的後果,這個改變便視乎我們知識的完整性而定。我們都受事於各種不同的活動中。毫無疑問地我們都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活動才可以停止所有這些活動的作用和反應,但博伽梵歌對這點也解釋到。
伊士瓦拉的地位是至高的知覺。芝瓦,或生物體,因為是至高主的所屬部份,也是有知覺的。生物體和物質自然兩者都是巴克蒂,至高主的能量,但兩者中祇有芝瓦是有知覺的;另外一個巴克蒂沒有知覺,分別就在此,所以芝瓦巴克蒂被稱為是上等的,因為芝瓦有有着與主相同的知覺能力。主所有的是至高的知覺,但我們不能夠說芝瓦生物體所有的也是至高知覺。生物體在任何完整的階段也不能有絕對的知覺,說他有的理論是一個錯誤的理論。他的知覺是有的,但並不是完整地或至高地知覺着。
博伽梵歌的第十三章將會解釋到芝瓦和伊士瓦拉兩者間的分別。主是伽士查讚 kṣetra-jñaḥ,有知覺的,正如生物一樣,但是生物體祇是知覺到他自己的身體,而主是知覺到所有的身體。因為祂處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心中,祂知覺到每一個芝瓦的心理動向。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一點。再解釋到巴拉邁瑪 Paramātmā,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以控制者 īśvara 的身份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祂對生物體發出指示根據他自己的願望去做。生物體經常忘記了做什麼。首先他下了決心怎樣去做,但跟着他便受着自己的因果反應所束縛。放棄了一個身體以後,他進入了另個身體,好像我們更換舊衣服一樣。跟着靈魂的投生,他苦受着過去活動的作用和反應。當生物體在良好型態或神志清醒的時候這些活動可以改變,他會明白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去做。如果他這樣做,他便可以完全改變他過往活動的作用和反應。因此,因果並不是永恆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五者(伊士瓦拉,芝瓦,巴克蒂,時間、和因果)中四者是永恆的,祇有因果並不是永恆的。
至高的知覺伊士瓦拉和生物體相同的地方是:主的知覺和生物體的知覺都是超然的,知覺並不是由於物質的聯繫而產生,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知覺是在某些規定條件湊合下發展起來的理論在博伽梵歌中並不接受。知覺或許會被物質環境遮蓋而被歪曲地反映了,好比光透過了有顏色的玻璃後便會像是某種顏色一樣,但主的知覺是不會被物質所影響的。主基士拿說:「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當祂降臨到物質宇宙時,祂的知覺並沒有受物質所影響。假如祂是的話,祂便不會如祂在博伽梵歌裏一樣而變成不適合講述超然的事物。如果一個人的知覺仍沒有脫離物質的污染他便不能講述超然世界的任何事物,所以主並沒有被物質所污染。我們的知覺現在是受物質所污染,博伽梵歌教導我們怎樣去淨化這物質沾污了的知覺。在純潔的知覺中,我們的行動便會配合伊士瓦拉的意志,便會使我們快樂。並不是說我們要停止活動。而是我們的活動要純潔化,淨化了的活動稱為巴帝 bhakti。巴帝的活動在外表上看來如其他的活動一樣,但是它們並不是沾染了的。一個愚昧的人可能以為一個奉獻者的做作與普通人無異,但這類知識膚淺的人並不知道奉獻者或主的活動並沒有受不潔的知覺或物質所染污,它們超然於物質本性的三種型態之上。在這裏,我們應該明白我們現在的知覺是染污了的。
當我們被物質沾染後,我們叫做被條件限制了。虛假的知覺表現於我是物質自然產物的印象。這叫做假的自我。一個陶醉於驅體意識的人並不能理解到他的處境。博伽梵歌之被講述是為了要將一個人從生命是驅體的意念中解放出來,阿尊拿將自己處於這樣的一個位置是為了要接受主的訓示。一個人必須要從生命是驅體的意念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個超自然主義者的首要活動。一個人若果想要解放,想要自由,便首先要學習他並不是這個物質的身體。「穆地」 mukti 或解放的意思是不受物質意念的牽制。在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解放的定義是:「穆地即解脫出這個物質世界所沾污的知覺而處於純潔的知覺中,博伽梵歌的所有訓示都是為了要喚起這個純潔的知覺,所以從梵歌的最後幾段中可以讀到基士拿問阿尊拿他現在是否處於純潔的知覺中。淨化了的知覺即是跟從主的訓示去做。這便是淨化了的知覺的本意。」因為我們知覺本來已經存在着,是主的所屬的一部份;但我們是會被低等型態的接觸所影響。而主,因為是最高的,所以並不受影響。這便是至高的主與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分別。
這種知覺是什麼?這種知覺是「我是」。我是什麼?在沾染了的知覺中「我是」即我是我所觀察到一切的主人。我是享受者。這個世界週轉着是因為每一個生物體都想着他是這個物質世界的創造者和主人。物質的知覺有兩種心理上的分類:一類是我是創造者,另外的是我是享受者。但實際上至高的主才是真正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而生物體,既是至高主的所屬部份,並不是創造者或享受者,而是合作者。他是被創造者和被享受的。例如,機器的一部份和整個機器合作着;身體的一部份和整個身體同作着。手、足、眼、大腿和其他器官都是身體的一部份,但他們都不是享受者,胃才是享受者。腿走動,手供給食物,牙齒嘴嚼而其他身體的各部份也是為了滿足胃而工作,因為胃是補充身體養料的主要部份,所以每一樣東西都給了胃。養樹要灌溉它的根,養身要飼餵胃,因為身體如果要處於健康的狀況,身體的各部份必須合作去飼餵胃。同樣地,至高的主是享受者和創作者,作為下屬生物體的我們,是應該合作去滿足祂的。這種合作對我們其實是有幫助,正如胃所吸收了的食物有助於其身體各部份一樣。如果手指不把食物送進胃裏而要自己食用,他們是會感到失望的。創造和享樂的中心對象是至高的主,而生物體是合作者。通過合作他們享樂。這個關係又如主人與僕人一樣,如果主人感到完全滿意了,僕人自然便會滿意。同樣地,至高的主是需要被滿足的,雖然生物體本身也有創造和享受這個物質世界的傾向,因為創造展示宇宙世界的主也有這些傾向。
所以我們在博伽梵歌中可以找到整體是包括着至高的控制者,被控制的生物體,展示了的宇宙,永恆時間,和因果(或作業),這些都在書中解釋到。所有這些總括在一起形成了整體,這個整體便稱為至高的絕對真理。整體和完全的絕對真理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史里基士拿。所有的展示都是因為他各種不同的能量,祂是完全的整體。
在梵歌中也解釋到非人格性的婆羅門,也附屬於整體。在婆羅賀摩經典 Brahma-sūtra 中對婆羅門的更明確解釋是好比陽光的射線。非人格性的婆羅門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的光芒。非人格性的婆羅門是絕對整體不完整的知覺,在第十二章中所講及的巴拉邁瑪 Paramātmā 概念也是一樣。我們將會看到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 超越於非人格性的婆羅門和局部知覺的巴拉邁瑪之上。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是稱為薩、智、安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是這樣開始的: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sac-cid-ānanda-vigrahaḥ / anādir ādir govindaḥ sarva-kāraṇa-kāraṇam。「基士拿是萬原之原。祂是最初的始原,祂是永恆生命,知識和快樂的形狀。」非人格性的婆羅門知覺是祂 sat(生命)形態的知覺。巴拉邁知覺是祂 cit(永恆知識)的知覺。但基士拿,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的知覺是所有超然形態的知覺:sat,cit,和 ānanda(生命、知識、快樂)的完整形狀 vigraha 中。
智慧並不十分高的人認為至高的真理是非人格性的,然而祂是一個超然的人,所有的吠陀文學中都這樣說。Nityo nityānām cetanaś cetanānām 正如我們都是個別的生物體和有着我們的個別性,至高的絕對真理在最後也是一個人,而對至高無上神的覺悟是所有超然形態的覺悟。完全的整體並不是沒有形狀的。如果祂是沒有形狀的,或祂是少於其他東西,祂便不是完全的整體。完全的整體必須有我們所經驗到的和超越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東西,不然便不是完整的。完全的整體,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是有着無限能量的。
基士拿怎樣在各種不同能量之內操作也在博伽梵歌中述及。這個我們處身其中的現象世界或物質世界本身也是完整的,因為根據數論哲學 Sāṅkhya philosophy,短暫展示物質宇宙中的二十四種元素是被安排到可以完全供給維繫這個宇宙所需的一切資源。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也沒有一樣東西是需要的。這個展示的時間是被至高整體的能量所管限,當這個時間到後,這些短暫的展示都會被整體完整的安排所毀滅。對小的整體單位,即生物體來說,知覺整體的工具是完整的,而所有不完整經驗的由來是因為對整體的認識不夠完整,因此博伽梵歌包含着吠陀智慧的完整知識。
所有吠陀知識是沒有錯誤和完美無缺的,而印度人接受吠陀知識為完整沒有錯誤的。例如,牛糞是動物的糞便,而根據史密第 Smṛti 或吠陀訓諭,如果一個人觸摸到動物的糞便要沐浴清潔自己。但在吠陀經典中,牛糞被認為是一種清潔劑。我們或許會為這是自相矛盾的,它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這是吠陀的訓諭,而事實上如果一個這樣接受了,他便不會做錯;後來近代的科學證明了牛糞中包含着防腐特性。所以吠陀知識是完整的,因為它沒有疑問和錯誤,而博伽梵歌更是所有吠陀知識的精華。
吠陀知識並不是一個鑽研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工作有缺陷,因為我們用以研究的感官是有缺陷的。我們接受完整知識,正如博伽梵歌中所說,是要通過巴南巴喇 paramparā 使徒傳遞的制度得來。我們要從至高的靈魂導師,主本人,透過一系列的靈魂導師而來的正確源泉學習知識。阿尊拿是從主史里基士拿那裏學習的學生——他完全接受了祂所說的一切而沒有辯駁。一個人是不準許接受博伽梵歌的一部份而否決另外一部份的。我們應該毫無置疑地、沒有刪除地和沒有自己幻覺測度地接受博伽梵歌。應該以最完整的吠陀知識的態度來接受。吠陀知識是通過超然的來原去接受,最初的幾句話是由主親自說的,主所說的話和一個世俗的人所說的話很有分別,因為一個世俗的人患有四項缺點:(一)他一定會犯錯誤,(二)他肯定會被迷惑,(三)他有欺騙別人的傾向,(四)他受不完整的感官所限制。有着這四項缺陷,一個人不能夠完整地傳遞全面所有一切的知識。
吠陀知識並不是由這些有缺陷的生物體所傳授。它直接傳授到婆羅賀摩(梵王)Brahmā——第一個被創造的生物體——的心中。而婆羅賀摩,又正如他原本從主那裏得來一樣,將這個知識發揚於他的兒子和門徒。主是 pūrṇam,全面完整的,祂沒有可能受制於物質定律。所以一個人應該聰明到能夠知道主是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唯一擁有者,而且祂是原本的創造者,婆羅賀摩的創造者。在第十一章中,主被稱為巴比達摩訶 prapitāmaha 因為婆羅賀摩被稱為比達摩訶 pitāmaha——祖父,而祂是祖父的創造者。所以沒有人應該自稱是任何東西的擁有者;而應該只接受那些由主給與用以維持自己生活和本份的東西。
有很多例子可以指示我們怎樣去利用那些由主給與我們的東西。這也在博伽梵歌中講述到。最初,阿尊拿決定不在庫勒雪查 Kurukṣetra 之役中上陣。這是他自己的主意。阿尊拿告訴主他不能夠在殺戮了自己的族人之後享受王國。這個決定是基於軀體的,因為他想着他自己的軀體和他軀體的連繫是他的兄弟、姪兒、兄弟、祖父等等。他這樣想是為了要滿足他軀體的需要。博伽梵歌是由主說來改變他見解的,阿尊拿終於決定在主的指示下參戰,他說:「kariṣye vacanaṁ tava。」「我將會依照禰的說話去做。」
在這個世界裏人們不用像豬一樣地粗勞——他應該用智慧去了解人類生命的重要性和拒絕去像普通動物一樣地作為與生活。一個人應該尋求了解生命的目的,這個指示在所有的吠陀文學中都有說明,而精萃便在博伽梵歌中。吠陀文學是為人類,不是為動物而設的。動物可以殺戮其他動物,對牠們來說並沒有罪惡,但是如果一個人為了滿足他不能控制的食慾而殺了一隻動物,他必須要負破壞自然定律的責任。在博伽梵歌中很清楚地解釋到根據不同自然型態有三種不同的活動:良好、熱情和愚昧的活動。同樣地,也有三種食物:良好、熱情和愚昧的食物。這些都很清楚地被闡述了。如果我們好好地利用博伽梵歌的教導,我們的整個生命便會純潔化,而最後我們便可以到達超越這個物質天空的目的地和境界。
那個目的地名為珊拿坦拿 sanātana 天空,永恆的靈性天空。在這個物質世界裏我們發覺每一樣東西都是短暫的。它來到世上,停留一段時間,製造了一些副產品。漸漸衰微然後消失。那便是物質世界的定律、無論我們以這個身體、或一個水果或一件事物來做舉例都是一樣。但在這個世界之外我們知道有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有着珊拿坦拿永恆的本質。芝瓦 jīva 也是被描述為永恆的,在第十一章中主也是被描述作永恆的。我們和主之間有一個親密的關係,正因為我們在本質上是同一個——珊拿坦拿達摩 sanātana-dharma 或天空,珊拿坦拿至高人格的神和珊拿坦拿生物體——博伽梵歌的整個目的便是復甦我們的珊拿坦拿業務,或珊拿坦拿達摩 sanātana-dharma,即是生物體永恆的業務。我們現在是暫時投身於各種不同的活動中,但這些都要經過負起由主所特定的活動和放棄了短暫的動活後淨化起來,那便稱為我們純潔的生命。
至高的主和他超然的居所都是珊拿坦拿,生物體也是。而至高的主和生物體在珊拿坦拿居所的聯繫便是人類生命的完滿境界。主對生物體是很仁慈的,因為他們全是祂的兒子。在博伽梵歌裏主基士拿宣佈:「sarva-yoniṣu..ạ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我是萬物的父親。」當然根據不同的因果而有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但在這裏主說祂是我們全體的父親。因此主降臨到來啟導所有這些墮落了和被局限了的靈魂回到珊拿坦永恆的天空,好使珊拿坦拿的生物體可以回復他們永恆的位置與主永恆地聯繫在一起。主親自以不同的化身到來,或差使祂親信的僕人,兒子或祂的同僚或阿闍黎耶 ācārya 來啟導被條限了的靈魂。
因此,珊拿坦拿達摩並不表示任何派系性的宗教。這是永恆的生物體與永恆的至高主之間的永恆職份。珊拿坦拿如前所說是表示生物體永恆的業務。喇瑪瑙阿闍黎耶 Ramanujacarya 解釋珊拿坦拿一字為「沒有開始和終結的」,所以當我們說珊拿坦拿達摩時我們必定要接受史里喇瑪瑙阿闍黎耶的權威當它是沒有開始和結束的。
「宗教」這一詞和珊拿坦拿達摩有多少差別。宗教表達信仰的意思,但信仰是可以變的。一個人可能對某一項程序有信仰,但他會改變這個信仰而轉移到另外一個,但珊拿坦拿達摩是指那不可能改變的活動。例如,流質是不能與水分開的,正如熱不能與火分開一樣。同樣地,永恆的生物體的永恆職務是不能與生物體分開的。當我們說珊拿坦拿達摩時,我們必須要接受史里喇瑪瑙阿闍黎耶的權威當它是沒有開始和結束的。沒有開始和沒有終結的便不是派系的,因為它沒有被任何界限所規範。但是那些屬於某些派系信仰的人會錯誤地認為珊拿坦拿達摩也是有派系性的,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研究,我們可以發覺到珊拿坦拿達摩是全世界所有人的事務——不,而是宇宙間所有生物的事務。
不是永恆的宗教信仰可能在人類歷史記錄中有某一段的開始,但是珊拿坦拿達摩的歷史是沒有開始的,因為它是永恆地與生物體共存着。就以生物體來說,權威的婆羅門法律集 śāstras 指出生物體是沒有生和死的。在梵歌中說生物體永不出生,也永不死亡。他是永恆的和不能被毀滅的,而他在短暫的物質身體毀滅後也繼續生存。對於珊拿坦拿達摩這個宗教概念,我們應該從這個字的梵文字根來理解。達摩 Dharma 意指與某樣物體共同存在的東西。我們的結論是有火便有光和熱;沒有光和熱,火這個字便沒有意思了。同樣地,我們應該去發現生物體重要的一部份,那經常和他在一起的一部份。那經常的部份便是他永恆的品質,而那永恆的品質便是他永恆的宗教。
當珊拿坦拿哥史華米詢問史里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有關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史瓦勞巴 svarūpa 時,主回答說生物體的史瓦勞巴或法定的地位是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主服務。如果我們分析一下主采坦耶這句說話,我們很容易地看到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不斷地為另一生物體服務。一個生物體以兩種方式服務於別的生物體。這樣做,生物體便享受生命。低等動物服役於人,正如僕人服役主人一樣。甲服事乙主人,乙服事丙主人,丙服事丁主人,如此下去。在這樣情形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朋友服務另外一個朋友,母親服事兒子,妻子服事丈夫,丈夫服事妻子等等,如果我們這樣追究下去,可以見到在生物體的社會中這項活動的從事並沒有例外。政治家以他的宣言公佈於大眾用以表明他自己的服務能力,投票者想到他可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和服務,於是便投以這個政治家寶貴的一票。店員服務於顧客,藝術家服務於資本家。資本家服務於家庭,家庭以永恆的生物體的永恆力量服務於國家。這樣我們便可以發覺沒有一個生物體可免於不服務於別的生物體,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服務是生物體的固定部份而作出服務便是生物的永恆宗教。
但是人們仍會認為自己屬於某段時間與環境之下所產生的信仰而說自己是印度教、回教、基督教、佛教或其它的宗教。這些名稱都是非珊拿坦拿達摩的。一個印度教徒可能改變他的信仰而為回教徒,一個回教徒可能變為印度教徒。或一個基督教徒可能改變他的信仰等等。但在任何情況之下宗教信仰的改變並沒有影響到永恆地為別人服務的事業。印度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某人的僕人。所以,置身於某一宗派並不是置身於一個人的珊拿坦拿達摩。作出服務才是珊拿坦拿達摩。
實際上我們都是以服務於至高的主而與祂連在一起。至高的主是至高的享受者,而我們生物體是祂的服事者。我們是為祂的享樂而被創造的,如果我們參與和主在一起的永恆享樂,我們便會感到快樂。我們如果不這樣做便不會感到快樂。單獨地快樂是不可能的,正如身體如果不向至高者作出永恆的愛心服務是不會感到快樂的。
博伽梵歌並不批准崇拜各半人神或對他們作出服務。在第七章第二十節中說:
kāmais tais tair hṛt-ajñānāḥ prapadyante 'nya-devatāḥ taṁ taṁ niyamam āsthāya prakṛtyā niyatāḥ svayā.
「那些心意被物質慾望分歧了的人向半人神臣服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本性遵守崇拜特定教條和規則。」(博 7.20)在這裏很簡單地說,那些被慾望所指引的人崇拜半人神而不是至高的主基士拿。當我們說基士拿的名字時,我們並不是指任何派系的名字。基士拿的意思是至高的快樂,至高的主是所有快樂的泉源或貯藏所在已證實了。我們都是找尋快樂。Ānandamayo 'bhyāsāt(Vs.1.1.2)生物體,如主一樣,是充滿着知覺的,他們都在追求快樂。主是永遠地快樂的,如果生物體和主同在一起,和祂合作參與祂的行列,他們便會感到快樂。
主降臨到這個不能免死的世界來上演祂在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的充滿快樂的消遣時光。當史里基士拿在溫達文拿時,祂與祂的牧童朋友,祂少的女朋友,與溫達文拿的居民和所有母牛的活動都是充滿快樂的。溫達文拿的全體居民祇知道有基士拿,基士拿甚至不鼓勵他的父親南達瑪哈拉扎崇拜半人神因陀羅 Indra 因為祂想說明人們不用崇拜任何半人神。他們祇須崇拜至高的主,因為他們的終極目的是要回到祂的居所。
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第六段中對主史里基士拿的居所有這樣的描述:
na tad bhāsayate 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我的那個居所並不是被太陽或月亮或電所照耀。任何人達到這個地方便不用回到這物質世界。」(博 15.6)
這句段描述了永恆的天堂是怎樣的,我們以日、月、星等的物質概念來聯想它。但主說在永恆的天空裏是不用日、月或任何火的,因為靈性的天空已被婆羅約地 brahmajyoti——由至高的主身上所發出的光芒所照耀着。我們很困難地試圖去其它的星球,但是去認識至高的主的居所並不困難。這個居所名為高珞伽 Goloka,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中有這樣美麗描述: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aḥ。主永遠居住在祂高珞伽的居所,但祂可以從這個世界達到。在這方面主顯示祂真正的形狀——薩、智、安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當祂顯是這個形狀時,我們便不用想像祂是怎樣的。為了不去鼓勵這種幻想性的測度,通過參密遜達喇 Śyāmasundara 的形狀,祂降臨和顯示出自己。不幸地,智慧不很高的人譏笑祂因為祂以一個人的身份來到我們當中遊玩。但我們也不應因此便以為主是我們其中的一個。憑着祂的能量祂以祂的真正形狀顯示在我們跟前和展示了祂的消遣時光,這些消遣時光正是在祂的居所中所能看到的一樣。
在光芒萬丈的靈性天空中浮游着無數的恆星,那些婆羅約地從至高的居所——基士拿珞伽 Kṛṣṇaloka 中發射出來,而那些並不是物質的安南達瑪達.晉瑪雅恆星 anandamaya-cinmaya 則浮遊於上。主說:na tad bhāsayate 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一個可以達到靈性天空的人並不再須要回來物質的天空。在物質的天空中,就算我們去到最高的恆星婆羅門珞伽 Brahmaloka 我們會找到同等的生命情況,即生、老、病、死。更何況是月球呢?
沒有一個在物質宇宙中的星球可免於這四項物質生存原則。因此主在博伽梵歌中說:「ābrahma-bhuvanāl lokāḥ punar āvartino 'rjuna。」生物體從一個星球去到另外的一個星球,並不是經過機械的安排而是通過一個靈性的步驟。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pitṛrn yānti pitṛ-vratāḥ。如果我們想星際旅行是不用機械安排的。梵歌教導說: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月亮、太陽和其它較高的恆星名為史瓦格珞伽 svargaloka。有三種不同地位的恆星:高等、中和低等恆星系統。地球屬於中等的恆星系統。博伽梵歌告訴我們怎樣去那些較高等恆星系統(德瓦珞伽 devaloka),祇須採用一個很簡單的公式:yānti deva-vratā devān。一個人祇需要崇拜某一個星球的某個半人神便可以去月球、太陽或任何其他的高等恆星系統。
然而博伽梵歌並不建議我們去任何一個在這些物質世界裏的星球,因為就算我們通過一些機械的裝置或許飛行四萬年(誰人有這樣長壽?)去到最高的恆星——婆羅門珞伽,我們仍然會找到生、老、病、死的物質痛苦。但一個人如果想到最高的恆星,基士拿珞伽,或任何在靈性天空內的恆星,便不會找到這些物質痛苦。在靈性天空的芸芸眾星中有一顆最高的星名為高珞伽溫達文拿 Goloka Vṛndāvana,它是原本的最高性格的神史里基士拿的原本居所恆星。在博伽梵歌中有着全部這些資料指導我們怎樣去脫離這個物質世界而在靈性天空中開始一個真正快樂的生活。
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這樣描述物質世界的真實情況:
ūrdhva-mūlam adhaḥ-śākham aśvattham prāhur avyayam chandāṁsi yasya parṇāni yas taṁ veda sa veda-vit
「至高的主說,有一棵根向上樹枝向下的榕樹,它的葉子是吠陀詩歌。懂得這棵樹的人便是吠陀經典的認識者。」(博 15.1)在這裏,物質世界被描述為一棵根向上而樹枝向下的樹。我們看過根向上的樹:如果一個人站在河邊或水塘,他可以看見在水中樹的倒影是反轉的。樹枝向下而根向上。同樣地,這個物質世界也是靈性世界的倒影。物質世界祇是真實的倒影而已。在影子中並沒有真實性或實質,但在影子中我們知道有實質和真實的存在。在沙漠中並沒有水,但在幻像中我們知道有水這件東西。在物質世界中並沒有水,並沒有快樂;真正的水和真正的快樂是在靈性的世界裏。
主提議我們採取以下的態度達到靈性世界:
nirmāna-mohā jita-saṅga-doṣā adhyātma-nityā vinivṛtta-kāmāḥ dvandvair vimuktāḥ sukha-duḥkha-saṁjñair gacchanty amūḍhāḥ padam avyayaṁ tat
那個 padam avyayam 或永恆的王國可以為一個湼曼那.莫訶 nirmāna-moha 的人所達到。那是什麼意思?我們是在追求名位。有人想做一個兒子,有人想做主人,有人想做總統或一個有錢人或一個皇帝或某某人。祇要我們有一天附屬於這些名位,我們便附屬於身體,因為名位是屬於身體的。但我們不是這些身體,理解到這一點便是靈魂自覺的第一步,我們與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連繫着,但我們必須通過對主的虔誠奉獻去得到超脫。假如我們不依附對主的虔誠奉獻,我們便不能脫離於物質自然的型態。名位和附屬是出於我們的慾念,我們想主宰物質自然的渴望。祇要我們一天不放棄這個主宰物質自然的傾向,便沒有機會回到至高的國度——珊拿坦拿達摩那裏去。那個不會被毀滅的永恆王國,可以為一個不被虛假物質享受的引誘迷惑的人一個處於至高主的服務的人所達到。一個這樣處身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達到最高的居所。
在梵歌其他的地方中也這樣說:
avyakto 'kṣara ity uktas tam āhuḥ paramāṁ gatim yaṁ prāpya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Avyakta 意即不被顯示的。就算物質世界也不是全部顯示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的感官是這樣不健全,連這個物質宇宙的的星球也不能全部看到。在吠陀文學中我們可以得到所有星球的資料,信不信可任我們自己選擇。所有重要的恆星都在吠陀文學——特別是在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描述到而超越這個物質天空的靈性世界,描述為 avyakta ,不被顯示的。一個人應該想着和渴望去到至高的王國,因為一旦達到那個王國,他便不用再回到這個物質世界裏。
跟着,我們或許會問一個人應該怎樣達到至高主的居所呢?在第八章中有這樣的記載:
anta-kāle ca mām eva smaran muktvā kalevaram yaḥ prayāti sa mad-bhāvam yāti nāsty atra saṁśayaḥ
「任何人在生命結束離開他的身體時記着『我』的話,便毫無疑問地得到『我』的本性。」(博 8.5)一個人在死亡的時候想着基士拿便到基士拿那裏去。一個人應該記着基士拿的形象,如果他想着這個形象時離開身體的話,他便可以抵達靈性的王國。Mad-bhāvaṁ 是指至尊生物的至尊本性。至尊生物是薩、智、安南達、維伽哈——永恆、充滿知識和快樂的,我們現在的身體並不是薩、智、安南達的,它是阿撒 asat,不是撒 sat。它並不是永恆的;它是可以毀滅的。它並不是智,充滿知識的,而是充滿着愚昧的。我們沒有靈性王國的知識,我們甚至連這個物質世界都沒有完整的知識,有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所不知的。身體也是湼安南達 nirānanda 不是充滿着快樂而是充滿着苦惱的。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所經驗到的都起自身體;但一個人離開這個身體的時候想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便立即得到一個薩智、安南達的身體,如主基士拿在第八章第五節中所答允的一樣:「他得到了『我』的本性。」
在物質世界中離開這個身體而得到另外一個身體的程序也是有組織的。在決定了下一生他會得到一個什麼身體後一個人便死亡。較高的權威,並不是生物體自己,作出這個決定。根據我們在這一生中的活動,我們不是提升便是下降。這一生是來生的準備。如果我們能夠準備在這一生中提升到神的王國,肯定地,在離開這個物質身體之後,我們便會得到一個像主一樣的靈性身體。
如前所述,有幾類型不同的超然主義者:婆羅門華弟 brahmavādi,巴拉邁瑪華弟 paramātmāvādi,與及奉獻者。在靈性的天空(婆羅約地)中有無數靈性的恆星。而這些恆星的數量遠較在物質世界中所有恆星的數量為大。這個物質世界估計為祇有創造的四份之一。在這個物質的部份有着億兆個宇宙及上頃的太陽,月亮及其它星球。然而這整個物質的創造祇是整個創造的一部份。主要的創造是在靈性的空間。一個想溶滙在至尊婆羅門存在中人,可以立即地被轉移到至尊主的婆羅約地因而達到靈性的天空。
想享受與主為伴的奉獻者得以進入無數的外琨達 Vaikuṇṭha 恆星,而至尊主則以四隻手的全體出席化身那拉央納 Nārāyaṇa 及以不同的名字如巴端拿 Pradyumna、安尼勞達 Aniruddha、高文達 Govinda 等與他為伍。因此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超然主義者不是想着婆羅約地,便是想着巴拉邁瑪或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這三種情況下他們都進入靈性天空;但祇有奉獻者,或那個與至尊主有個人接觸的人,才能夠進入維琨達恆星。主對於這一點再加上一句:「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必須要深信這一點。我們不應該拒絕那不符合我們幻覺的事情;我們的態度應該像是阿尊拿的一樣:「我相信禰所說的一切。」因此當主說在死亡的時候誰以婆羅門或巴拉邁瑪或具有性格的神首想着祂,便肯定地得以進入靈性的天空,這是毫無疑問的,並沒有不相信的餘地。
在死亡的時候怎樣去想着至尊生物的資料也可以在博伽梵歌中找到:
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ṁ tam evaiti kaunteya sadā tad-bhāva-bhāvitah
「在那一種狀況下一個人離開他現在的身體,在下一生中他便必定會達到那個景況。」(博 8.6)物質自然是至高主的能量中的一種展示。在韋施紐普蘭那經 Viṣṇu Purāṇa 中至高主全部能量如韋施紐.沙帝.巴拿.璞達 Viṣṇu-śaktiḥ parā proktā 等都被描述到。至高的主有無數各樣不同和超越我們理解力的能量:然而,博學的聖賢或解脫了的靈魂曾研究過這些能量和它們分析為三種。所有的能量都是屬於韋施紐.沙帝 Viṣṇu-śakti,即是它們都是主韋施紐的各種能力。那種能量是巴拿 para 超然的,生物體也屬於高等能量。其它的能量,或物質能量,皆處於愚昧型態。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可以留在這個物質世界的低等能量,或我們可以轉移到靈性世界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地想着物質的或靈性的能量。有這樣多的文刊如報紙、小說等使我們的思想滿佈物質能量。我們現有灌輸了這些文刊的思想,應該轉移到吠陀文學方面去。因此,偉大的聖賢寫了很多吠陀文學如普蘭那經等。普蘭那經並不是虛構的,它們是歷史事實。在采坦耶.查里円滅達經 Caitanya-caritāmṛita 中有樣的一句:
māyā mugdha jiver nāhi svataḥ kṛṣṇa-jñān jivera kṛpāya kailā kṛṣṇa veda-purāṇa (Cc. Madhya 20.122)
善忘的生物體或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忘卻了他們與至高主的關係,他們浸淫在物質活動的思想中。為了要提升他們的思想到靈性的天空,基士拿供給了大量的吠陀文學。首先祂將吠陀經 Vedas 分為四部,然後祂在普蘭那經中加以解釋。為了較低理解力的人祂寫了摩訶伯拉達 Mahābhārata。而博伽梵歌便在摩訶伯拉達中。跟着所有的吠陀文學便在維丹達(吠檀多).樞查經 Vedānta-sūtra 中撮要。為了將來的教導,祂對維丹達.樞查經作出了一部名為史里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的著述。我們應該經常用心閱讀這些吠陀文學。正如唯物論者用心閱報紙、什誌和其它物質的刊物,我們應該轉移到閱讀這些由維亞薩廸瓦 Vyāsadeva 給我們的文刊;這樣我們便可以在死亡的時候記起至高的主。那是主所提議的唯一途徑,而祂保證其後果說:「那是毫無疑問的。」(博 8.7)。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mām anusmara yudhya ca mayy arpita-mano-buddhir mām evaiṣyasy asaṁśayaḥ.
「因此,阿尊拿,你應該常常想着我,而同時你應該繼續你被指定的職責而參戰。當你的心意和活動常常固定於我,每事都以為我為事時,你便毫無疑問地會達到我。」
祂並不指導阿尊拿祇是記着祂而放棄他的職業。不,主永不建議任何不實際的事情。在這物質世界中,一個人為了要維持身體所需必須工作。人類社會是根據工作而被劃分或四個社會階層:婆羅門 brāhmana,剎怛利耶 kṣatriya,毗舍 vaiśya 和戍陀 śūdra。婆羅門或知識階層在一方工作,剎怛利耶或管理階層在另外一面工作,而商人階層和勞動階層也做着他們特定的職務。在人類社會中,無論一個人是勞動者,商人、戰士、行政人員、農夫或隸屬於最高階層的知識份子、科學家或神學家,他們都要工作來求生存。所以主告訴阿尊拿說他不用放棄他的職業,但當他從事於他的職務時必須記着基士拿。假如他不訓練自己在為生存而工作時記着基士拿,他便不可能在死亡的時候記着基士拿了。主采坦耶也勸我們這樣做。祂說一個人應該以經常歌頌主的名字為練習。主的名字和主並沒有分別。所以主基士拿對阿尊拿所教導的「記着我」和主采坦耶所訓示的「經常歌頌主基士拿的名字」是同一指示,因為基士拿和基士拿的名字並無分別。在絕對的情況下被指稱的或指稱兩者沒有分別。所以我們應該練習經常記着主,每日廿四小時地通過歌頌祂的名字來鑄造我們日常的生活,使到我們能夠常常記着祂。
這個怎樣可以辦到呢?導師們舉了下述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已結婚的女人依戀着另外一個男人,或一個男人依戀着他太太以外的另外一個女人,這種依戀情度便算得相當強。一個這樣依戀的人會經常地想着他的愛人。想着她愛人的妻子會在做家務時也經常想着與他會晤,實際上她在做家務時更為小心而使她的丈夫不懷疑她的依戀。同樣地,我們應該想着至高的愛人,史里基士拿而同時很有效的做着我們物質的職務。這裏需要一個很強烈的愛心。如果我們對至高的主有一顆強烈的愛心,我們便能夠在履行我們工作的同時記着祂。但我們必須要發展這愛的意識。好像阿尊拿是經常想着基士拿的;他是基士拿的忠誠伴侶,而同時他是一個戰士。基士拿並不勸告他放棄參戰和到森林去沉思。當基士拿將瑜伽方法詳述給阿尊拿聽時,阿尊拿說修習這種方法對他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arjuna uvāca yo 'yaṁ yogas tvayā proktaḥ sāmyena madhusūdana etasyāhaṁ na paśyāmi cañcalatvāt sthitiṁ sthirām.
「阿尊拿說:啊!瑪瑚蘇丹拿,禰撮述的瑜伽方式對我來說是不實際和不能容忍的,因為心意是動盪不穩定的。」(博 6.33)
但主說:
yoginām api sarveṣām mad-gatenāntarātmanā śraddhāvān bhajate yo māṁ sa me yuktatamo mataḥ
「在所有瑜祁 yogīs 中,那個以極大的信心生活於『我』,以超然愛的事奉崇拜『我』,便是在瑜伽中最親切地與『我』連在一起的人,而且是最高的。」(博 6.47)所以那個經常想着至高主的人便是最偉大的瑜祁,最崇高的幾亞尼(思考家)jñānī,同時也是最高的奉獻者,主跟着對阿尊拿說作為一個剎怛利耶他不能放棄戰爭,但假如阿尊拿作戰時記着基士拿,他便會在死亡的時候記着祂。一個人應該完全委身於對主的超然愛心服務中。
我們不單祇用身體工作,事實上還用心意和智慧工作。所以如果智慧和心意都是用於事奉至高主的思維中,很自然地感官便也會事奉祂。在表面上,感官的活動似乎是一樣,其實意識知覺是改變了。博伽梵歌教導一個人如何將心意和智慧溶滙於對主的思想中。這樣的溶滙可使一個人將自己置身於主的國度裏。如果心意是用於對基士拿服務,感官很自動地也用於對祂的服務。技巧便在這裏,也就是博伽梵歌的秘密:完全溶滙於史里基士拿的思想中。
現代的人作出很大努力到月球去,但他並沒有勞力將自己作靈性的提升。如果一個人尚有五十年的生命,他應該利用那段短短的時間來培植記着具有至高性格神首的習慣。這個習慣便是以下的奉獻方式: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ṁ pāda-sevanam arcanaṁ vandanaṁ dāsyaṁ sakhyam ātma-nivedanam.
在這九種方式中,最容易的便是史瓦宛南 sravanam,從自覺了的人那裏聆聽博伽梵歌,會使一個人的思想轉移到至高的生物上。這會引領到尼士查拉 niścala,記着至高的主,會使一個人離開肉體後得到一個可以和至高主同在一起的靈性身體。
主繼續說:
abhyāsa-yoga-yuktena cetasā nānya-gāminā paramaṁ puruṣam divyaṁ yāti pārthānucintayan.
「練習這種記憶,不要變志,永遠想着至高的神。啊,琨提之子,這樣一個人便可以肯定地達到神聖的——至高性格神首的星球。」(博 8.8)
這不是一個很難的過程。不過,一個人應該從一個有經驗的人——一個已經實行這樣做的人那裏學習。一個人的心意是不定的,但應該經常練習將心意集中於至高主史里基士拿的形像或祂名字的聲音中。心意的本性是浮游的,飄忽地由這件事物轉移到那件事物,但它可以穩定於基士拿的聲音的震動中。所以一個人應該冥想着巴拉密普努琛 paramaṁ puruṣaṁ——至高的人,由此而達到祂。至終自覺的道路和方法,至終的目的,都在博伽梵歌中述及,而這知識之門是為每一個人而開的,沒有一個人被拒諸於外,每一個階層的人仕都可以以想着祂的方法去接近祂。因為聽着和思想着祂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辦到的。
主繼續說:
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 striyo vaiśyas tathā śūdrās te 'pi yānti parāṁ gatim kiṁ punar brāhmaṇāḥ puṇyā bhaktā rājarṣayas tathā anityam asukhaṁ lokam imaṁ prāpya bhajasva mām.
「啊,彼利達之子,任何求護於『我』的人,一個婦人、一個商人、或一個出生於下等家庭的人,都可以達到至高的目的地。至於那些婆羅門,那些正義的人,那些奉獻者和聖賢的君子,是多麼的更為偉大啊!在這悲慘的世界裏,他們都固定於對主的虔誠奉獻中。」(博 9.32-43)
人類在生命的較低等地位(一個商人,一個婦人,或一個勞動者)中也可以達到至尊,並不需要高度發展的智慧。要點是任何人接受了巴帝瑜伽的原則和接受了至高的主為生命的最偉大的至善 summum bonum,最高的指標,最結的目的,便可在靈性的天空中接近主。如果一個人接受了在博伽梵歌裏所展示的原則,他便可以使他的生命完滿化和完滿地解決由變幻物質生存所引起所有人生問題。這便是博伽梵歌全書的要旨所在。
總括來說,博伽梵歌是一部要很小心閱讀學習的超然文學。它可以使一個人免於所有的恐慌。
nehābhikrama-nāśo 'sti pratyavāyo na vidyate svalpam apy asya dharmasya trāyate mahato bhayāt
「在這項的努力中並沒有損失或缺少,在這路程上的一小點進步也可以使一個人免於最危險的恐慌。」(博 2.40)如果一個人誠心誠意研讀博伽梵歌,他所有已往過錯的反應都不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在博伽梵歌的最後一段中主史里基士拿這樣宣佈: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放棄所有各類形式的宗教皈依『我』便會保護你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因此,你不用懼怕。」(博 18.66)所以主對那些皈依於祂的人負起全責,祂撤消所有罪惡的反應。
一個人每日用水洗澡可清潔他的身體,但一個人如祇要有一次在博伽梵歌(宛如恆河的聖水)中洗一次澡,他便可以將物質世界的污垢洗淨。因為博伽梵歌是由主所講述的,一個人不用閱讀其它的吠陀文學。一個人祇需有恆地細心聆聽和閱讀博伽梵歌。在現世中,人類因為太過縛束於世俗的活動而不能夠完全閱讀所有的吠陀文學;但這是不需要的。祇此博伽梵歌一書便足夠了,因為它是所有吠陀文學的要素和因為它是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所口述。據說一個飲恆河水的人會肯定得到救贖,更何況一個啜飲博伽梵歌水的人呢!梵歌是由韋施紐 Visnu 所述的摩訶百拉達 Mahābhārata 的甘露,因為主基士拿是原本的韋施紐。它是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口中所發射出來的甘露,而恆河據說是從主的蓮花足下流出來的。當然至高主的口和足並沒有分別,但處於我們的地位我們應該明白博伽梵歌比恆河更為重要。
博伽梵歌好像一頭母牛,而主基士拿是正在擠這頭母牛牛奶的牧牛童。那牛奶是吠陀經的精華,而阿尊拿好像是一只乳牛。聰明的人,偉大的聖賢和純潔的奉獻者都飲用這博伽梵歌甘露般的牛奶。
在現世中,人們都渴望祇有一本聖典,一個神,一個宗教和一份職業。所以就讓這個世界有一本共同的經典——博伽梵歌。就讓這個世界有一個唯一的神——史里基士拿。一個唯一的曼陀羅 mantra——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和唯一的職業——對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服務。
使徒傳遞系列
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梵歌4.2)這部博伽梵歌原本通過下列的使徒傳遞系列相傳下來:
(一)基士拿 Kṛṣṇa,(二)婆羅賀摩(梵王)Brahmā,(三)拿拉達 Nārada;(四)維亞薩 Vyāsa,(五)瑪特華 Madhva,(六)琵曼那伯 Padmanābha,(七)尼爾哈利 Nṛhari,(八)瑪訶瓦 Mādhava,(九)阿蘇伯 Akṣobhya,(十)邁耶鐵陀 Jayatīrtha,(十一)幾亞拿仙杜 Jñānasindhu,(十二)泰彥尼廸 Dayānidhi,(十三)維太安尼廸 Vidyānidhi,(十四)喇仁陀羅 Rājendra,(十五)齊耶達摩 Jayadharma,(十六)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十七)婆羅門耶鐵陀 Brahmaṇyatīrtha,(十八)維亞薩鐵陀 Vyāsatīrtha,(十九)拉克士密巴廸 Lakṣmīpati,(二十)瑪訶文陀羅.普尼 Mādhavendra Purī,(廿一)伊士瓦拉.普尼 IIśvara Purī,(尼鐵瓦蘭達 Nityānanda,阿特威陀 Advaita),(廿二)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廿三)勞巴 Rūpa(史瓦勞巴 Svarūpa,珊拿坦拿 Sanātana),(廿四)瓦琨那陀 Raghunātha,芝瓦 Jīva,(廿五)基士拿達沙 Kṛṣṇadāsa,(廿六)瓦拿洛譚瑪 Narottama,(廿七)維士瓦那陀 Viśvanātha,(廿八)(巴拉廸 Baladeva)迦干那陀 Jagannātha,(廿九)巴帝文勞 Bhaktivinode。(三十)歌拉基首拉 Gaurakiśora,(卅一)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卅二)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 His Divine Grace 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hbupāda.
博伽梵歌圖解
His Divine Grace A. CḄ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āda
世尊 A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
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的創辦人及從印度到西方最偉大的基士拿知覺導師。
史里拉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摩訶喇查 Śrīla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Mahārāja.
世尊 A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靈魂導師興及近世最顯赫的學者及奉獻者。
史里拉哥拉基索拉達沙巴巴芝摩訶喇查 Srila Gaura Kiśora Dās Bābājī Mahārāja
史里拉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的靈魂導師及史里拉巴帝文勞德古的至交學生。
史里拉巴帝文勞德古 Śrīla Bhaktivinoda Ṭhākura 將基士拿知覺運動祝禱整個世界的先鋒。
史里班查特達 Sri Panca-tattva
主史里基士拿采坦耶——最理想史里瑪博伽梵歌的傳道師,圍繞着祂的是祂的主要同伴。
阿尊拿在聆聽過博伽梵歌後便準備按照主基士拿的指示去作戰。(18.73)
五千年前盲眼國王狄達拉斯韃坐在王位上詢問他的秘書山齋耶有關於在聖地庫勒雪查那裏將要發生的一場戰事。因為山齋耶有着千里眼的神秘力量,在戰場上基士拿和阿尊拿之間的對話便在他心中揭示。(1.1)
惡毒心腸的王子杜約丹拿將戰場上的情形描述給在惡棍那邊的元帥當阿闍黎耶聽,坐在椅上的便是阿闍黎耶。(1.3)
在戰爭開始之前,基士拿和阿尊拿吹響靈性的貝殼響號表示戰爭的開始。(1.14)
阿尊拿要基士拿將戰車駛住對陣軍隊的中間看看誰上戰場,當阿尊拿發現正在準備互相殘殺的兩軍隊是由他親密的朋友及親屬組成的時候,他的心意上便泛起了一個問題。(1.24)
當阿尊拿看到他的朋友及親屬的時候,他便變得很不快樂,微笑中的基士拿正在準備向阿尊拿解釋靈魂知識告訴他沒有理由去悲傷:因為他親屬的靈魂是不會被殺的。因為阿尊拿是一個戰士,雖然他並不願意,基士拿告訴他為了責任他是有義務去作戰。(1.26-29)
主史里基士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祂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物質世界及那些永恆地充滿知識及快樂的生物體所生活的靈性世界的主人。當摩訶韋施紐(基士拿的一個擴展)睡在有因海洋的時候,祂呼出無數的宇宙;跟着另外的一個擴展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再進入每一個宇宙。(15.6)
這便是基士拿的樣子,基士拿的身體是雲一般美麗的顏色,祂蓮花一般的臉孔就像太陽一般輝煌,祂的衣服有着珠寶和發出光亮,祂的身體有花環圍繞。(4.6)
因為基士拿是至尊的,所以祂能夠展示出不同的形象。在這幅圖中祂有着四隻手和分別持着貝殼響號、圓碟、蓮花和棍。(13.15)
在這個物質世界之內主基士拿以超靈住在每個人的心裏,祂見證及允許個別靈魂的活動。靈魂及超靈好像同一棵樹上的兩隻鳥,一隻鳥正在進食樹上的果實而另外的一隻鳥則在見證。(2.22)
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大展示祇代表基士拿無限能量的部份;「在星星中我是月亮。」(圖中上),「在野獸中我是獅子」(圖左下),「在魚類中我是鯊魚」。(10.41)
容納整個宇宙的基士拿形象展示給了阿尊拿。但是主並不失去祂本來永恆的身份,祂仍然興阿尊拿坐在戰車上。(11.9-13)
當一個皈依了的靈魂了解基士拿榮耀的時候,他便變成有資格進入靈性世界。基士拿在那裏進行愛的交換。這幅圖裏基士拿在溫達文拿的也滿拿河岸上與祂的長兄巴拉喇瑪、牧童朋友和蘇拉比母牛追逐嬉戲。
基士拿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形象來到這個世界上教導及創立宗教原則。環繞着在中間基士拿原本形象的是十個祂永恆的形象。從左下角開始順時鐘方向便是祂們出現在這個物質世界的次序(一)瑪斯耶(魚化身)、(二)琨瑪(龜化身)、(三)瓦拉瑕(熊化向)、(四)尼星瑕廸瓦(獅化身)、(五)瓦曼拿廸瓦(矮子化身)、(六)巴拉蘇喇瑪(戰士化身)、(七)主喇瑪詹陀(君王)、(八)基士拿及巴拉喇瑪、(九)佛祖、(十)主革蓋。(4.7)
那些智力推考家及並不從事於對主奉獻性服務的學者不能夠了解基士拿無窮的富裕,因此他們以為祂是一個普通的人。(9.11)
一個人必需從真正的資料來源那裏接受有關主史里基士拿的知識。基士拿解釋說這個博伽梵歌的靈性資料是從導師傳學生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圖上方基士拿教導太陽神維瓦士環這博伽梵歌的科學,下方是維瓦士環教導他的兒子曼紐、右面圓圈是曼紐教導他的兒子伊士瓦古。(4.1)
基士拿向阿尊拿解釋被身體所困的靈魂(在超靈傍邊的火花正在改變身體),從童年到青年到老年而至死亡,跟着靈魂便進入另外一個母親的子宮。就好偈圖上的人改變衣服一樣,靈魂在改變身體。(2.13)
一個人在這一生受物質自然影響下的思想及行為決定來生他要接受什麼類型的身體。如果一個喜歡吃肉,他會得到一個老虎的身體;如果一個人什麼東西都吃,他會得到一個豬的身體;如果一個人喜歡暴露自己的身體,他便得到一棵樹的身體可以在任何天氣下都不穿衣服站立;如果他喜歡睡覺,他會得到一頭熊的身體。(15.8)
影片連續不斷快速地在銀幕上出現,畫面看來祇有一幅而實際上是很多幅,同樣地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上一個人的身體在沒有注意下慢慢改變,不過,心中的靈魂(以火花代表)並不改變。(2.22)
「平等的視覺」純潔的靈魂能夠看到每一個人實際上是基士拿的永恆僕人。(5.18)
被迷幻了的靈魂的戰車——物質的身體。五匹馬代表五個感官(舌、眼、耳、鼻、及皮膚),駕御用的韁象徵心意,車伕是智慧,而乘客則是靈魂。(6.34)
物質宇宙的土、水、火、空氣和以太由身體代表,細緻的身體——心意、智慧和虛假自我——由額上的紅點代表,由超靈倍伴的靈魂處於粗畧身體的心中,物質宇宙是由精靈維繫。(7.4-5)
在圖中的生物體被火一般的慾望閉封。靈魂按照不同程度慾望的遮蓋而接受不同類型的物質身體。圖上的火被煙遮蓋,象徵人體生命;左下方是有麈埃遮蓋的一面鏡子,象徵動物生命;右下方是被子宮腹蓋的胎兒、象徵植物生命。(3.38-39)
這幅圖片(從上至下)畫出靈魂的智慧怎樣受迷惑。當一個人想着感官對象的時候,便發展了對它們的依附,由這些依附發展了色慾、色慾引起了憤怒、憤怒引起了迷幻、迷幻混亂了記憶力、當記憶力被混亂後智慧便失去,當智慧失去了以後,一個人便再次掉進物質世界的淵池裏。(2.62-63)
眾生物體可以說是被物質世界裏一棵迷惑的大樹所糾纏。圖上的是靈性世界永恆居所——高珞伽溫達文拿裏的史里基士拿及祂的永恆伴侶史里瑪蒂媧妲環尼,下面倒轉的榕樹代表物質世界(靈性世界一個歪曲了的倒影)。半人神在上面的樹枝、人類在中間的樹枝、動物在下面的樹枝。右面的一個人以不依附的武器砍除樹枝將自己脫出糾纏。(15.1-3)
不同種類的身體是按照不同程度慾望的遮蓋由物質自然創造。圖下動植物王國裏的生物體都是在愚昧的型態;圖中的人類社會是在熱情型態的影響之下;而圖上的半人神及較高的生物體是在良好型態。(14.14-15-18)
按照他們所處的物質自然型態而從事於不同職責的人。左上:一個婆羅門——良好型態;右上:一個剎怛利耶——熱情型態;左下:一個毗舍——熱情愚昧混合型態;右下:一個戌陀——愚昧型態。這四個社會階層的代表都想着主基士拿與及向祂獻出工作的成果。(18.41-46)
按照不同的自然型態,崇拜也可以分為三類型:圖上對半人神的崇拜是在良好型態;圖中一個人崇拜世俗的偉人,這是在熱情型態;圖下是愚昧型態的婦人崇拜一棵有鬼魂居住的樹興及另外一個人崇拜一面死人的墳墓。(17.4)
我們所吃進的食物也可以分成三個自然型態。右上的青年男女在購買良好型態的食物(水果、蔬菜、五榖及牛奶)。圖右坐在餐桌傍的一對夫婦正在進食熱情型態的食物,這會引起痛楚和疾病。圖左:老年人看着動物被殺戮後所買的肉,這是愚昧型態的食物。(17.8-10)
圖上是住在超然居所的媧妲及基士拿。圖下是四類並不皈依神的惡棍與及四類向祂作奉獻服務的虔誠的人。(7.15-16)
站在樓梯轉角的兩個人有解脫及迷幻的選擇。其中一個人向上望,追隨指往媧妲及基士拿的靈魂導師;另外的一個人接受摩耶(基士拿迷幻能量的代表)獻上的花環,他便被代表色慾、貪婪、及憤怒的人用繩索綁着,代表摩耶的女人慢慢將他引往地獄去。(16.5)
這裏所描繪的是邪惡的品質。(16.10-18)
因為人類進行吃肉、喝酒、賭博及與女人有不正常沾染的關係,整個世界都受着核子爆炸毀滅的威脅。(16.9)
對主不同程度的奉獻性服務。圖中經常歌頌主的聖名的奉獻者是最完整的,在兩傍的是通過瑜伽、非人性的冥想及智力推考去了解至尊的人,圖中下是那些將工作勞動的成果獻出及做着社會福利工作的慈善家和為主作少許效勞的人。
崇拜基士拿領往離開這個物質世界的解脫。基士拿接受以愛和奉獻心供奉的一塊葉、水果、花和水。(9.26)
在森林裏進行冥想的瑜祁試圖通過控制自己的身體、心意、智慧、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心裏面的主基士拿而得到解脫。(6.11-14)
唱頌神的聖名的奉獻者被基士拿及祂的僕人半人神祝福。(3.12)
如果一個人成為主基士拿的奉獻者,祂便會前來拯救一個這樣皈依了的靈魂。祂會坐在祂的羽毛座駕——加路達上將祂的奉獻者從生與死的海洋拯救出來。(12.6-7)
小麻雀想喝乾海洋的水去取回她的蛋,主基士拿看到祂的堅決便派加路達脅嚇海洋將蛋送回來,否則便吸乾海洋的水。同樣地,當基士拿看到祂虔誠的奉獻者的決心,祂便在很多方面幫助他取得進步。(6.24)
在戰車上的兩個人是誰?戰車的駕御者是主基士拿——最富裕的一個,祂擁有無限的美麗、財富、名聲、知識、力量興及摒棄。手持弓箭的戰士是阿尊拿——主基士拿的朋友及奉獻者。(18.78)
在這年代主基士拿是主采坦耶的化身,圖中的主采坦耶帶領上千的群眾集體唱頌主基士拿的聖名。祂由祂的首席同僚尼鐵晏蘭達巴佈(站在祂右邊的第一位)伴同。(3.10)
第一章
在庫勒雪查戰塲上閱兵
第一節
dhṛtarāṣṭra uvāca dharma-kṣetre kuru-kṣetre samavetā yuyutsavaḥ māmakāḥ pāṇḍavāś caiva kim akurvata sañjaya
dhṛtarāṣṭraḥ——狄達拉斯韃王;uvāca——說;dharma-kṣetre——在朝聖的地方;kuru-kṣetre——在名叫庫勒雪查的地方;samavetāḥ——結集;yuyutsavaḥ——正想參戰;māmakāḥ——我方(的兒子們);pāndavāḥ——班杜的兒子們;ca——和;eva——必定;kim——什麼;akurvata——他們幹;sañjaya——啊!山齋耶。
譯文
狄達拉斯韃說:「山齋耶啊!在朝聖的地方庫勒雪查結集後,我的兒子們和班杜的兒子們都想參戰,他們幹了些什麼?」
要旨
博伽梵歌是一門很廣泛地被閱讀到的有關神的科學,也在梵歌.摩訶邁 Gītā-māhātmya(梵歌的禮讚)中撮要,書中說一個人應該在一個史里基士拿奉獻者的幫助下很考究地去閱讀和了解博伽梵歌,不要出於個人動機性的演譯。在博伽梵歌中已有一個很明顯的怎樣去了解它的例子——阿尊拿是直接從主那裏學習聆聽梵歌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幸運地通過使徒傳系沒有動機性的演譯地去了解博伽梵歌,他便超越了閱讀所有的吠陀智慧和所有世界上的經典。一個人不但可以在博伽梵歌中找到所有其它的經典所包括的東西,還可以找到其它地方沒有的東西。那便是梵歌特有的標準。它是完整的神的科學,因為它是直接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主史里基士拿所講述。
如在摩訶伯拉達 Mahābhārata 中所述,狄達拉斯韃和山齋耶所討論的題目構成了這個偉大哲學的基本原理。這個哲學發展自庫勒雪查戰場——一個太古吠陀時代朝聖的聖地。它是由主親身降臨到這個星球為了要指導人類而講述的。
達摩雪查 dharma-kṣetra 一字(一個宗教儀式舉行的地方)是有意義的,因為在庫勒雪查戰場上,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是在阿尊拿那方出現。狄達拉斯韃——庫勒兄弟的父親,對於他兒子們的勝利極表懷疑。在疑惑中,他詢問他的秘書山齋耶:「我的兒子們和班杜的兒子們幹些什麼?」他深知他的兒子們和他弟弟班杜的兒子們在庫勒雪查戰場上結集是為了要决心參戰。他的詢問仍然是有意思的。他不想他的姪兒堂兄弟之間妥協而想知道他兒子們在戰場上的命運。因為戰役是被安排在庫勒雪查舉行——一個在吠陀經中講及為天上的居民也用來參拜的地方,狄達拉斯韃因為聖地對戰役結果的可能影響而變得很恐慌。他很清楚地知道這對阿尊拿和班杜的兒們必定有好處,因為他們本性都是很善良的。山齋耶是維亞薩 Vyāsa 的學生,蒙維亞薩之恩,山齋耶可以在狄達拉斯韃的房間中也能透視到庫勒雪查戰場上所發生的事情。所以狄達拉斯韃詢問他有關於戰場上的情況。
班達瓦 Pāṇḍavas(班杜的兒子們)和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都屬於同一個家族,但狄達拉斯韃的意向是他故意只稱他的兒子們為庫勒 Kurus,而將班杜的兒子們從家族傳襲中趕出來。由此可知狄達拉斯韃和他的姪兒——班杜的兒子們——之間所處的關係。正如在田中多餘的草要被除去,我們可以想像到由這件事情的開始,在庫勒雪查宗教場地因宗教之父——史里基士拿——的在塲,多餘的植物如狄達拉斯韃的兒子杜約丹拿 Duryodhana 和其他人將會被剷除而由尤帝斯棣拉 Yudhiṣṭhira 為首的徹底宗教人仕將會為主所樹立。這便是達摩雪查 dharma-kṣetre 和庫勒雪查 kuru-kṣetre 兩字除了歷史性和吠陀重要性以外的意思。
第二節
sañjaya uvāca dṛṣṭvā tu pāṇḍavānīkaṁ vyūḍhaṁ duryodhanas tadā ācāryam upasaṅgamya rājā vacanam abravīt
sañjayaḥ——山齋耶;uvāca——說;dṛṣṭvā——看了以後;tu——但;pāṇḍavanīkam 班達瓦兄弟的手下士兵;vyūḍham——在軍隊佈陣中;duryodhanaḥ——杜約丹拿王;tadā——那時;ācāryam——老師;upasaṅgamya——行近;rājā——國王;vacanam——字句;abravīt——講話。
譯文
山齋耶說:「王啊,杜約丹拿王看過了班杜之子所結集的軍隊後,便到他老師的跟前開始講以下這些話。」
要旨
狄達斯拉韃生下來便是盲的。不幸地,他同時也缺乏靈性的領悟力。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兒子們也在宗教的事情上同樣盲目,他也確知到他們永不會達到如班達瓦兄弟(他們生來便是很虔誠的)同等的領悟。但他仍然對聖地的影響覺得懷疑。山齋耶明白到他之所以詢問戰場情況的目的。因此他想鼓勵那個沮喪的國王而警告他說他的兒子受了聖地的影響而不肯作任何妥協。山齋耶告訴國王說他的兒子杜約丹拿看過了班達瓦兄弟的軍事力量後,立即去找他的元帥當阿闍黎耶 Droṇācārya,告訴他實際的處境。雖然杜約丹拿是國王,因為事情的重要性仍然要去找他的元帥。所以他很適宜做政治家。但杜約丹拿的外交行動外飾掩蓋不了在觀看到班達瓦兄弟的軍事陣容後所感到的恐懼。
第三節
paśyaitāṁ pāṇḍu-putrāṇām ācārya mahatīṁ camūm vyūḍhāṁ drupada-putreṇa tava śiṣyeṇa dhīmatā
paśya——瞧;etām——這;pāṇḍu-putrāṇām——班杜兒子們的;ācārya——噢,老師;mahatīm——偉大的;camūm——軍事力量;vyūḍhām——安排——;drupada-putreṇa——由杜巴達 Drupada 的兒子;tava——你的;śiṣyeṇa——徒弟;dhīmatā——很聰明的。
譯文
噢,我的老師,瞧這班杜兒子們的偉大軍隊,這樣技巧地由你聰明的徒弟——杜巴達的兒子所安排。
要旨
杜約丹拿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他想指出婆羅門元帥當阿闍黎耶的弱點。當阿闍黎耶和杜巴達王(阿尊拿妻子杜巴蒂的父親)有些政治上的紛爭。結果,杜巴達舉行了一次很隆重的祭祀,而得到了有一個可以殺當阿闍黎耶的兒子的祝福。當阿闍黎耶很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但他是一個民主的婆羅門,當杜巴達的兒子——狄斯達端拿 Dhṛṣṭadyumna 被委為跟他學習軍事教育時,他毫不猶疑地將所有的軍事秘密傳授給他。現在,在庫勒雪查戰場上,狄斯達端拿是站在班杜瓦兄弟的一邊,他們的軍隊陣形是由他從當阿闍黎耶那裏學來後所安排的。杜約丹拿指出當阿闍利耶這點錯處以使他在作戰時提高警惕和不要妥協。同時他還想指出他不應在對抗班杜瓦兄弟時表現寬大,因為他們也是當阿闍黎耶的愛徒,阿尊拿是他特別寵愛和出色的學生。杜約丹拿又警告說在作戰中這樣寬大會招致失敗。
第四節
atra śūrā maheṣvāsā bhīmārjuna-samā yudhi yuyudhāno virāṭaś ca drupadaś ca mahā-rathaḥ
atra——這裏;śūrāḥ——英雄;maheṣvāsāḥ——強壯的弓箭手;bhīmārjuna——彼瑪和阿尊拿;samāḥ——平等;yudhi——在戰爭中;yuyudhānaḥ——尤尤當拿;virāṭaḥ——維瓦達;ca——也有;drupadaḥ——杜巴達;ca——也有;mahārathaḥ——偉大的戰士。
譯文
在這隊軍隊中有很多英雄的弓箭手,在作戰中可以比得上彼瑪和阿尊拿;也有偉大的戰士如尤尤當拿、維瓦達和杜巴達。
要旨
雖然狄斯達端拿在當阿闍黎耶的強大兵法力量下不算是一個很重要的障礙,但有很多其他人是引起恐懼的原因。他們都被杜約丹拿認為是致勝的絆脚石,因為每一個人都如彼瑪和阿尊拿般強大。他知道彼瑪和阿尊拿的力量,因此他以他們來比較。
第五節
dhṛṣṭaketuś cekitānaḥ kāśirājaś ca vīryavān purujit kuntibhojaś ca śaibyaś ca nara-puṅgavaḥ
dhṛṣṭaketuḥ——狄斯達格度;cekitānaḥ——車格坦拿;kāśirājaḥ——葛西瓦札;ca——也有;vīryavān——很強大的;——purujit——普努芝;kuntibhojaḥ——琨提寶耶;ca——也有;śaibyaḥ——洒巴亞;ca——也有;nara-puṅgavaḥ——人類社會中的英雄。
譯文
那邊還有偉大、英勇、孔武有力的戰士如狄斯達格度、車格坦拿、葛西瓦札、普努芝、琨提寶耶和洒巴亞。
第六節
yudhāmanyuś ca vikrānta uttamaujāś ca vīryavān saubhadro draupadeyāś ca sarva eva mahā-rathāḥ
yudhāmanyuḥ——尤大曼猶;ca——和;vikrāntaḥ——強大的;utamaujāḥ——歐達卯耶;vīryavān——很有力量的;saubhadraḥ——蘇巴達的兒子;draupadeyāḥ——杜巴蒂的兒子們;ca——和;sarve——所有;eva——肯定的;mahārathāḥ——偉大的戰車戰士。
譯文
那邊有強大的尤大曼猶,很有力量的歐達卯耶、蘇巴達的兒子和杜巴蒂的兒子們。所有這些都是偉大的戰車戰士。
第七節
asmākaṁ tu viśiṣṭā ye tān nibodha dvijottama nāyakā mama sainyasya saṁjñārthaṁ tān bravīmi te
asmākam——我們的;tu——但;viśiṣṭāḥ——特別強大的;ye——那些;tān——他們;nibodha——請留意;dvijottama——最佳的婆羅門;nāyakāḥ——將領;mama——我的;sainyasya——兵士的;saṁjñā-artham——報告;tān——他們;bravīmi——我說給;te——你的。
譯文
啊,最佳的婆羅門,讓我報告給你聽有特別資格領導我們軍隊的將領名字。
第八節
bhavān bhīṣmaś ca karṇaś ca kṛpaś ca samitiñjayaḥ aśvatthāmā vikarṇaś ca saumadattis tathaiva ca
bhavān——你本人;bhīṣmaḥ——祖父彼斯瑪;ca——和;karṇaḥ——干拿;ca——和;kṛpaḥ——基伯;ca——和;samitiñjayaḥ——長勝將軍;aśvatthāmā——阿斯瓦譚瑪;vikarṇaḥ——維干拿;ca——還有;saumadattiḥ 桑瑪達陀的兒子;tathā——至於;eva——肯定的;ca——和。
譯文
人物有如你本人,彼斯瑪、干拿、基伯、阿斯瓦譚瑪、維干拿和名叫布理斯喇瓦的桑瑪達陀的兒子,都是戰場上的長勝將軍。
要旨
杜約丹拿指出這場戰役中的特別英雄,他們都是長勝的。維干拿是杜約丹拿的兄弟,阿斯瓦譚瑪是當阿闍黎耶的兒子,而桑瑪達帝或布理斯喇瓦是巴里伽斯王 Bāhlīkas 的兒子。干拿是阿尊拿同母異父的兄弟,因為他是琨提王后未嫁班杜王前所生的。基伯(阿闍黎耶)娶了當阿闍黎耶的孿生妹妹。
第九節
anye ca bahavaḥ śūrā mad-arthe tyakta-jīvitāḥ nānā-śastra-praharaṇāḥ sarve yuddha-viśāradāḥ
anye——許多其他;ca——還有;bahavaḥ——很大數量的;sūrāḥ——英雄;mad-arthe——為了我;tyakta-jīvitāḥ——準備貢獻出了生命;nānā——很多;praharaṇāḥ——裝配備;śastra——武器;sarve——所有他們;yuddha——戰役;viśāradāḥ——在軍事科學上很有經驗。
譯文
還有許多其他的英雄都準備為了我而獻出他們的生命。他們全部都配備有各式各樣的武器,他們都在軍事科學上很有經驗。
要旨
至於其他的戰士——如齋耶札達 Jayadratha,偈達瓦瑪 Kṛtavarmā,沙耶 Śalya 等——全部都準備為了杜約丹拿而付出他們的生命。換句話說,他們將因為參加了杜約丹拿的罪惡行列而註定在庫勒雪查一役中死亡。當然。杜約丹拿還滿以為有這樣多有力量的朋友在他那一邊,勝利必定是屬於他的。
第十節
aparyāptaṁ tad asmākaṁ balaṁ bhīṣmābhirakṣitam paryāptaṁ tv idam eteṣāṁ balaṁ bhīmābhirakṣitam
aparyāptam——不可估計的;tat——那;asmākam——我們的;balam——力量;bhīṣma——祖父彼斯瑪;abhitakṣitam——完全受護於;paryāptam——有限的;tu——但;idam——所有這些;eteṣām——班達瓦兄弟的;balam——力量;bhīma——彼瑪;abhirakṣitam——很小心地被保護着。
譯文
我們的力量是不可估計的,而我們是完全受祖父彼斯瑪的保護;至於班達瓦兄弟的力量,只是由彼瑪很小心地保護着,是有限的。
要旨
在這裏杜約丹拿作了一個比較力量的審察,他以為他軍隊的力量是無可估計,因為是由最有經驗的將領——祖父彼斯瑪保護着。在另外一邊,班達瓦兄弟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是由一個經驗較次的將領——彼瑪所保護着。在彼斯瑪面前,彼瑪就不算什麼一回事了。杜約丹達非常嫉忌彼瑪,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他要死的話,只有彼瑪能殺他。但他同時又以彼斯瑪的在場對勝利充滿信心,因為他是一個更好的將領。所以他的結論是他必定可以贏得這場戰事。
第十一節
ayaneṣu ca sarveṣu yathā-bhāgam avasthitāḥ bhīṣmam evābhirakṣantu bhavantaḥ sarva eva hi
ayaneṣu——在戰略性的要點;ca——和;sarveṣu——每一處地方;yathā-bhāgam——在不同的佈陣下;avasthitāḥ——部署;bhīṣmam——向祖父彼斯瑪;eva——確定的;abhirak-ṣantu——作出支持;bhavantaḥ——你們全部;sarve——分別的;eva——確定的;hi——和正確的。
譯文
現在你們全體都要向祖父彼斯瑪作出支持,在軍隊的陣形中站好你們個別的戰略性要點。
要旨
杜約丹拿在讚揚了彼斯瑪的力量一番以後,想及其他的人或許會認為他們被低估了,所以以他一貫的政治手腕,用上述的說話將實際情況改良一下。他強調說彼斯瑪毫無疑問是最偉大的英雄,但他是一個老年人,所以每人都應該從各方面保護他。他會親自應戰,而敵人會從他無暇顧及的一方面取得利益。所以其他的英雄都不應該離開他們自己的戰略崗位而讓敵人衝破陣勢。杜約丹拿很清楚地感覺到庫勒兄弟的勝利全靠彼斯瑪的在場。他對彼斯瑪和當阿闍黎耶的支持很有信心,因為他知道當阿尊拿的妻子杜巴蒂在無望中向他們請求主持公道而被迫當着眾將軍面前脫去衣服時,他們連一句話也沒有說。雖然他知道這兩位將軍對班達瓦兄弟有多少愛念,他希望這些愛念都會如習慣上在賭博的時候一樣地完全被拋開。
第十二節
tasya sañjanayan harṣaṁ kuru-vṛddhaḥ pitāmahaḥ siṁha-nādaṁ vinadyoccaiḥ śaṅkhaṁ dadhmau pratāpavān
tasya——他的;sañjanayan——在增加中;harṣam——歡騰;kuru-vṛddhaḥ——庫勒王朝的長者(彼斯瑪);pitāmahaḥ——祖父;siṁha-nādam——如獅子般的吼聲;vinadya——震盪;uccaiḥ——很大聲;śaṅkham——貝殼號角;dadhmau——吹奏;pratāpavān——英勇的。
譯文
於是彼斯瑪,庫勒王朝偉大英勇的長者,武士們的祖父,吹奏起他那响亮如獅吼的貝殼號角,使杜約丹拿感到歡騰。
要旨
庫勒王朝的長者可以了解到他孫兒杜約丹拿內心的意思,同時出於天然的同情心,他大聲吹響他的貝殼號角來振奮他,扮演出他獅子的角式。間接地,通過號角的意義,他告訴那個沮喪的孫兒杜約丹拿說:在這場戰爭中勝利是沒有希望的,因為至高的主基士拿是在另外的一邊。但是,他的責任仍然是要去指揮戰爭,所以在這方面,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第十三節
tataḥ śaṅkhāś ca bheryaś ca paṇavānaka-gomukhāḥ sahasaivābhyahanyanta sa śabdas tumulo 'bhavat
tataḥ——隨着;śaṅkhāḥ——貝殼響號;ca——和;bheryaḥ——角笛;ca——和;paṇava-ānaka——喇叭和鼓;go-mukhāḥ——號角;sahasā——突然同在一起;eva——肯定的;abhyahanyanta——在同一時間被吹奏;saḥ——那;śabdaḥ——複合的聲音;tumulaḥ——喧噪的;abhavat——變得。
譯文
隨着,貝殼響號、角笛、喇叭、鼓和號角都在同一時間被吹奏起來,複合的聲音變得非常喧囂。
第十四節
tataḥ śvetair hayair yukte mahati syandane sthitau mādhavaḥ pāṇḍavaś caiva divyau śaṅkhau pradadhmatuḥ
tataḥ——隨着;śvetaiḥ——由白色的;hayaiḥ——馬;yukte——連接着;mahati——在偉大的;syandane——戰車;sthitau——這樣地處於;mādhavaḥ——瑪訶瓦(幸運女神的丈夫),即基士拿;pāṇḍavaḥ——班杜之子,即阿尊拿;ca——和;eva——確定的;divyau——超然的;śaṅkhau——貝殼響號;pradadhmatuḥ——吹奏起來。
譯文
在另外一邊,主基士拿和阿尊拿同時坐在由白馬拉的戰車上,吹奏起他們超然的貝殼響號。
要旨
和彼斯瑪所吹奏的貝殼響號相對,基士拿和阿尊拿手上的貝殼響號被描述為超然的,超然貝殼響號的聲音表示出對方是沒有勝利的希望,因為基士拿是在班杜瓦兄弟的一邊。Jayas tu pāṇḍu-putrāṇāṁ yeṣāṁ pakṣe janārdanaḥ。勝利永遠是屬於像班杜之子的人。
因為主基士拿是與他們相交往,而無論何時何地有主在場,幸運的女神也同時一起,因為幸運女神是永遠不會離開她的丈夫而獨處的。因此,勝利和幸運是等待着阿尊拿,這已由韋施紐,或主基士拿所吹奏出的超然之聲顯示出。還有,他們倆所坐的戰車是由艾里 Agni(火之神)造給阿尊拿的,這表示無論在這三個世界內的任何地方駕御這部戰車都可以戰勝四方,所向無敵。
第十五節
pāñcajanyaṁ hṛṣīkeśo devadattaṁ dhanañjayaḥ pauṇḍraṁ dadhmau mahā-śaṅkhaṁ bhīma-karmā vṛkodaraḥ
pāñcajanyam——名為班查真耶的貝殼響號;hṛṣīkeśaḥ——赫斯克沙(基士拿,指揮奉獻者感官的主);devadattam——名為迪瓦達壇的貝殼的響號;dhanañjayaḥ——丹南札耶(阿尊拿,財富的得者);pauṇḍram——名為保烈湛的貝殼;dadhmau——吹奏;mahā-śaṅkham——恐怖的貝殼響號;bhīma-karmā——做艱巨吃力工作的人,vṛkodaraḥ——維高達拉,食量龐大的人(即彼瑪)。
譯文
跟着,主基士拿吹起祂那名為班查真耶的貝殼響號;阿尊拿吹起他那名為迪瓦達壇的貝殼響號;而彼瑪——那個做艱巨吃力工作和食量龐大的人,吹起他那名為保烈湛的恐怖貝殼響號。
要旨
主基士拿在這一節中被稱為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因為祂是所有感官的擁有者。生物體是祂所屬的部份,所以生物體的感官也是祂感官所屬的部份。非人性主義者不能夠解釋生物體的感官,所以他們都通常主觀地形容所有生物體為沒有感官的,或非人性的。主處於所有生物體的心中指揮他們的感官。但是,祂的指揮程度則有賴於生物體怎樣降服於祂,對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來說,祂直接控制他的感官。這裏在庫勒雪查戰場上,主直接控制阿尊拿的超然感官,所以有赫斯克沙這個特殊的名字。主根據各種不同的活動而有不同的名字。例如祂的名字是瑪瑚蘇丹拿 Madhusūdana 因為祂殺死名為瑪瑚 Madhu 的惡魔;祂的名字是高文達 Govinda,因為祂給母牛和感官快樂;祂的名字是瓦蘇第瓦 Vāsudeva 因為祂以瓦蘇弟瓦的兒子降生;祂的名字是迪瓦姬、蘭達拿 Devakī-nandana 因為祂接受迪瓦姬為祂的母親;祂的名字是雅蘇達、蘭達拿因為祂報以祂童年的時光給在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的雅蘇達;祂的名字是巴達、莎拉蒂 Pārtha-sārathi 因為祂做祂朋友阿尊拿的戰車伕。同樣地,祂的名字是赫斯克沙,因為祂在庫勒雪查的戰場上給予阿尊拿指示。
阿尊拿在這一節中被稱為丹南札耶,因為祂幫助他的哥哥搜集財富用以供給國王舉行各種祭祀時的開支。同樣地,彼瑪被稱為維高達拉,因為他食量龐大和可以做艱巨吃力的工作:如殺死惡魔克英頂霸 Hiḍimba。因此,由主為首的班達瓦兄弟那邊各個性格不同的人所吹奏的特別貝殼響號,都能使參戰的士兵感到鼓舞。在另外的一面則並無這些特點,並無主基士拿——最高的指揮者和幸運女神在場。所以他們是預先註定要吃敗仗的——這便是由貝殼響號發出的聲音所表示的信號。
第十六至十八節
anantavijayaṁ rājā kuntī-putro yudhiṣṭhiraḥ nakulaḥ sahadevaś ca sughoṣa-maṇipuṣpakau kāśyaś ca parameṣvāsaḥ śikhaṇḍī ca mahā-rathaḥ dhṛṣṭadyumno virāṭaś ca sātyakiś cāparājitaḥ drupado draupadeyāś ca sarvaśaḥ pṛthivī-pate saubhadraś ca mahā-bāhuḥ śaṅkhān dadhmuḥ pṛthak pṛthak
anantavijayam——名為安南達維齋耶的貝殼;rājā——國王;kuntī-putraḥ——琨提之子;yudhiṣṭhiraḥ——尤帝斯棣拉;nakulaḥ——那古拉;sahadevaḥ——沙哈廸瓦;ca——和;sughoṣa-maṇipuṣpakaṅ——分別名為蘇可撒和曼尼普斯巴伽的貝殼;kāśyaḥ——嘉時(瓦環拿施)國王;ca——和;parameṣvāsaḥ——偉大的射手;śikhaṇḍī——施汗第;ca——和;mahā-rathaḥ——一個可以以一敵千的人;dhṛṣṭadyumnaḥ——狄斯達端拿(杜巴達王之子);virāṭaḥ——維瓦達(給在避難中的班杜瓦兄弟予以庇護的王子);ca——和;sātyakiḥ——徹耶基(即尤尤當拿——主基士拿的戰車伕);ca——和;aparājitaḥ——從未被征服過的;drupadaḥ——杜巴達;班卡拉 Pāñcāla——之王;draupadeyāḥ——杜巴蒂的兒子們;ca——和;sarvaśaḥ——所有;pṛthivī-pate——啊,國王;saubhadraḥ——蘇巴達的兒子(阿比曼如 Abhimanyu);ca——和;mahā-bāhuḥ——很充份地武裝;śaṅkhān——貝殼;dadhmuḥ——吹起;pṛthak pṛthak——分別地。
譯文
尤帝斯棣拉王(琨提之子)吹起他名為安南達維齋耶的貝殼響號;那古拉和沙哈廸瓦分別吹起名為蘇可徹和曼尼普斯巴伽的。偉大的射手嘉時國王,偉大戰士施汗第、狄斯達端拿、維瓦達和未曾被征服過的徹耶基,還有杜巴達、杜巴蒂的兒子們和其他戰士,如蘇哈達的兒子。國王啊,他們都很充份地武裝和分別吹起他們的貝殼響號。
要旨
山齋耶很技巧地告訴狄達拉斯韃王他欺騙班杜諸子和意圖使他的兒子登上王位的愚昧政策是不值得讚揚的。各種跡像經已顯示出整個庫勒王朝將會在戰役中被殺。從祖父彼斯瑪開始下至曾孫如阿比曼如等和其他從世界各地來的國王全部都在場和經已註定劫數難逃。這場大災禍都是歸咎於狄達拉斯韃王,因為他鼓勵他兒子們所行的政策。
第十九節
sa ghoṣo dhārtarāṣṭrāṇāṁ hṛdayāni vyadārayat nabhaś ca pṛthivīṁ caiva tumulo 'bhyanunādayan
sah——那;ghosah——震盪;dhartarastranam——狄達拉斯韃兒子們的;hrdayani——心;vyadarayat——分裂;nabhah——天空;ca 和;prthivim——地面上;ca——和;eva——的確;tumulah——喧闐的;abhyanunadayan——回音。
譯文
那些貝殼響號的聲音變得很喧囂激昂,在天空和地面上震盪着,使到狄達拉斯韃兒子們的內心也不禁顫慄起來,心胆俱裂。
要旨
當彼斯瑪和在杜約丹拿那邊其他的人吹奏起他們各自的貝殼響號時,班杜瓦兄弟這邊的人並沒有心弦震盪。這件事情並沒有被提及,但在這一節中特別提及到狄達拉斯韃兒子們的內心被班杜瓦兄弟這邊的震音所驚恐。這是因為班杜瓦兄弟和他們對基士拿充滿信心的關係。一個受護於至高主的人,就算在最大的災害中,也不懼怕任何東西。
第二十節
atha vyavasthitān dṛṣṭvā dhārtarāṣṭrān kapi-dhvajaḥ pravṛtte śastra-sampāte dhanur udyamya pāṇḍavaḥ hṛṣikeśaṁ tadā vākyam idam āha mahī-pate
atha——那時候;vyavasthitān——處於;dṛṣṭvā——看着;dhārtarāṣṭrān——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kapi-dhvajaḥ——幟有漢奴曼 Hanumān 的旗號;pravṛtte——正想幹;śastra-sampāte 發射弓箭;dhanuḥ——弓;udyamya——拿起後;pāṇḍavaḥ——班杜的兒子(阿尊拿);hṛṣīkeśam——向主基士拿;tadā——在那時;vākyam——話;idam——這些;āha——說;mahī-pate——國王啊!
譯文
國王啊,在那時候阿尊拿——班杜之子——坐在他的戰車上,他的旗幟上有漢奴曼的徽號,他正在拿起弓準備射箭,他看着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國王啊,阿尊拿對赫斯克沙(基士拿)講了這些話:
要旨
戰爭快要開始了。從上述的幾節中可以知道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是多少地被班杜瓦兄弟意想不到的軍事陣式所喪胆。這是因為有主基士拿在戰場上直接指導他們的關係。阿尊拿旗幟上漢奴曼的徽號是另外一個勝利的象徵,因為漢奴曼在主喇瑪 Rāma 與瓦文拿 Rāvaṇa 的戰爭中幫助喇瑪而取得勝利。現在喇瑪和漢奴曼二人都在阿尊拿的戰車中幫助他。主基士拿便是喇瑪本人,而每當喇瑪在場的時候,祂的永恆忠僕漢奴曼和祂的永恆伴侶斯妲 Sītā——幸運女神,也都必定在場。因此,阿尊拿是沒有理由去懼怕任何敵人的。最主要還是所有感官的主人——主基士拿——親自在場給他指導。這樣,阿尊拿在執行這場戰事中有着所有好的忠告。在由主對祂永恆的奉獻者這樣吉兆的安排下,勝利是註定的了。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節
arjuna uvāca senayor ubhayor madhye rathaṁ sthāpaya me 'cyuta yāvad etān nirīkṣe 'haṁ yoddhu-kāmān avasthitān kair mayā saha yoddhavyam asmin raṇa-samudyame
arjunaḥ——阿尊拿;uvāca——說;senayoḥ——關於軍隊的;ubhayoḥ——兩方面的;madhye——在兩者間;ratham——戰車;sthāpaya——請駛靠;me——我的;acyuta——啊,沒有錯誤的人;yāvat——只要;etān——所有這些;nirīkṣe——看來是;aham——我;yoddhu-kāmān——想作戰;avasthitān——在戰場上排列;kaiḥ——和這些人;mayā——由我;saha——與;yoddhavyam——作戰;asmin——在這;raṇa——鬥爭;samudyame——試圖。
譯文
阿尊拿說:「啊,沒有錯誤的人,請將我的戰車駛靠兩陣的中間,好使我能夠看到那些人在場,那些人想戰爭,和那些人意圖在這場大戰中與我對敵。」
要旨
儘管主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只是出於沒有原因的同情心祂便為祂的朋友服務。祂對祂的奉獻者的寵愛是永遠不會失落的,因此祂在這裏被稱為沒有錯誤的人。作為一個戰車伕,祂要執行阿尊拿的命令,因為祂並沒有猶疑地這樣去做,祂便被稱為沒有錯誤的人。雖然祂接受了作為祂奉獻者戰車伕的地位,祂至尊的地位仍然是絲毫沒有被降低。在任何的情況下,祂仍然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赫斯克沙——所有感官的主人。主和祂事奉者的關係是非常甜蜜和超然的,事奉者常常想對主作出服務,而同樣地,主也想着一有機會便也報以祂的事奉者一些服務。祂認為讓祂純潔的奉獻者處於有利地位給祂命令,比祂本身發命令更能令祂感到快樂。作為主人,每人都受命於祂,沒有一個人是在祂之上來命令祂。但當祂找到一個命令祂的純潔奉獻者,雖然祂是所有處境下沒有錯誤的主人,祂得到超然的快樂。
作為主純潔的奉獻者,阿尊拿是不想和他的堂兄弟及親戚作戰的,但他因為杜約丹拿的固執而被迫來到陣前,杜約丹拿並不同意和平協議。所以,他很想看看為首在陣前的是誰。儘管在戰場上是沒有講和的機會,他依然想再看看他們究竟想要戰爭到甚麼程度。
第二十三節
yotsyamānān avekṣe 'haṁ ya ete 'tra samāgatāḥ dhārṭarāṣṭrasya durbuddher yuddhe priya-cikīrṣavaḥ
yotsyamānān——那些將會參戰的人;avekṣe——讓我看;aham——我;ye——誰;ete——那些;atra——這裏;samāgatāḥ——結集;dhartarastrasya——狄達拉斯韃的兒子;durbuddheḥ——壞心腸的;yuddhe——在戰爭中;priya——好的;cikīrṣavaḥ——討好。
譯文
讓我看看那些來到這裏參戰,想討好壞心腸的狄達拉斯韃的兒子的人。
要旨
杜約丹拿和他的父親狄達拉斯韃串同想奪取班達瓦兄弟的王位是個公開的秘密。所以,那些參加入杜約丹拿那一邊的人必定是蛇鼠一窩。阿尊拿想在未開戰前看看他們究竟是誰,但他無意與他們作和平的談判。而他也想趁此估計一下他們的力量,雖然他因為基士拿坐在他身傍而對勝利頗有信心。
第二十四節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o hṛṣīkeśo guḍākeśena bhārata senayor ubhayor madhye sthāpayitvā rathottamam
sañjayaḥ——山齋耶;uvāca——說;evam——如此;uktaḥ——至言;hṛṣīkeśaḥ——主基士拿;guḍākeśena——由阿尊拿;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senayoḥ——軍隊的;ubhayoḥ——雙方面的;madhye——中間;sthāpayitvā——放置在;rathottamam——最好的戰車。
譯文
山齋耶說:「啊,伯拉達的後裔,主基士拿這樣被阿尊拿致言以後,便將那最好的戰車駛進兩隊軍隊的陣中。」
要旨
在這段中阿尊拿被稱為古達克沙 Guḍākeśa,古達伽 guḍāka 的意思是睡眠,而一個征服了睡眠的人被稱為古達克沙。睡眠還有愚昧的意思。所以阿尊拿因為與基士拿的友誼而征服了睡眠和愚昧。作為一個基士拿的偉大奉獻者,他連一刻也不能忘記基士拿,因為這是一個奉獻者的本性。不論在醒覺或睡眠中,一個主的奉獻者不停地想着基士拿的名字、型態、品質和閒暇。如此地一個基士拿的奉獻者便可以因為不停地想着基士拿而征服睡眠和愚昧。這便叫基士拿知覺,或三摩地 samadhi。作為赫斯克沙,或每個生命體的官感和心智的引導者,基士拿是可以理解到阿尊拿要將戰車駛進兩陣中的意思,祂這樣做後便講了下述的話。
第二十五節
bhīṣma-droṇa-pramukhataḥ sarveṣāṁ ca mahīkṣitām uvāca pārtha paśyaitān samavetān kurūn iti
bhīṣma——祖父彼斯瑪;droṇa——教師當拿;pramukhataḥ——在前面;sarveṣām——所有;ca——和;mahīkṣitām——世界各地的首領;uvāca——說;pārtha——啊,巴達 Pṛthā(彼利妲 pārtha 之子);paśya——看;etān——所有他們;samavetān——結集;kurūn——庫勒王朝的所有成員;iti——如此。
譯文
在彼斯瑪、當拿、和全世界所有其他的首腦人物面前——主——赫斯克沙說:「啊!巴達,你看,所有庫勒族的人都齊集在這裏。」
要旨
作為所有生物體的超靈,主基士拿可以了解阿尊拿想着些甚麼。赫斯克沙一字的應用表示祂知道一切事情。而巴達或彼利妲或琨提之子是指阿尊拿。作為一個朋友,祂想告訴阿尊拿因為他是彼利妲(祂自己父親瓦蘇弟瓦的姊妹)之子,所以祂同意為阿尊拿的戰車伕。現在基士拿告訴阿尊拿叫他「看,所有庫勒王朝的成員。」是甚麼意思?阿尊拿想就此停止而不戰爭嗎?基士拿從來不意料祂姨母的兒子有這樣的思想。主便以這種朋友間開玩笑的方式測度到阿尊拿的心意。
第二十六節
tatrāpaśyat sthitān pārthaḥ pitṛrn atha pitāmahān ācāryān mātulān bhrātṛrn putrān pautrān sakhīṁs tathā śvaśurān suhṛdaś caiva senayor ubhayor api
tatra——那裏;apaśyat——他可以看見;sthitān——站着;pārthaḥ——即阿尊拿;pitṛrn——父親們;atha——還有;pitāmahān——祖父們;ācāryān——老師們;mātulān——舅父們;bhrātṛrn——兄弟們;putrān——兒子們;pautrān——孫兒們;sakhīn——朋友們;tathā——還有;śvaśurān——岳父;suhṛdaḥ——祝福者;ca——和;eva——確實地;senayoḥ——軍隊的;ubhayoḥ——兩方面的;api——包括。
譯文
那裏阿尊拿可以在兩陣的軍隊中看到他的父親們、祖父們、老師們、舅父們、兄弟們、兒子們、孫兒們、朋友們,還有他的岳父和祝福者——全都在場。
要旨
在戰場上阿尊拿可以看到各樣的親戚,他見到的人物如布理斯喇瓦,他父親的同僚,祖父彼斯瑪和桑瑪達陀,老師如當阿闍黎耶和基伯闍黎耶,舅舅如沙耶和沙琨尼 Śakuni,兄弟如杜約丹拿,兒子如拉克曼拿 Lakṣmaṇa,朋友如阿斯瓦譚瑪,祝福者如偈達瓦瑪等。他還可以看到許多朋友的軍隊。
第二十七節
tān samīkṣya sa kaunteyaḥ sarvān bandhūn avasthitān kṛpayā parayāviṣṭo viṣīdann idam abravīt
tān——所有他們;samīkṣya——看過以後;saḥ——他;kaunteyaḥ——琨提之子;sarvān——所有各樣;bandhūn——親戚;avasthitān——處於;kṛpayā——出於同情心;parayā——高級的;āviṣṭaḥ——十分感動;viṣīdan——在悲愴中;idam——如此;abravīt——說。
譯文
當琨提的兒子,阿尊拿,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親戚和朋友之後,由於同情心驅使而變得十分感動,跟着便說了以下的話:
第二十八節
arjuṅa uvāca dṛṣṭvemaṁ svajanaṁ kṛṣṇa yuyutsuṁ samupasthitam sīdanti mama gātrāṇi mukhaṁ ca pariśuṣyati
arjunaḥ——阿尊拿;uvāca——說;dṛṣṭvā——看了以後;imam——所有這些;svajanam——族人;kṛṣṇa——啊,基士拿;yuyutsum——全部在戰爭狀態中;samu-pasthitam——全部在場;sīdanti——震顫;mama——我的;gātrāṇi——四肢;mukham——口;ca——和;pariśuṣyati——乾涸起來。
譯文
阿尊拿說:「我親愛的基士拿,看到我的朋友和親戚全部在我眼前處於戰爭狀態中後,我感覺到四肢在震顫,口在乾涸。」
要旨
任何一個對主真正忠心的人都有着聖人和半人神所有的好品質,至於並非奉獻者的人,無論他由教育和知識得來的資格有多高,都缺乏了神聖的品質。因此,阿尊拿一看到他的族人、朋友和親戚在戰場以後,便立即被對他們的同情心所激動,因為他們决定互相殺戮。他從開始便對他的兵士憐憫,但他還對對方的兵士同情,因為他預見了他們死亡的來臨。所以當他想到這些的時候,他的四肢感到震顫和口變得乾涸。他對各人都處於戰爭狀態多少感到驚異,差不多整個團體,阿尊拿的所有血統關係的親屬,都來和他開戰。這的確感動了一個如阿尊拿的仁慈奉獻者。雖然在這裏沒有講及,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到阿尊拿不單四肢震顫和口部乾涸,他還由於同情心而放聲大哭。阿尊拿的這種象徵不是由於他的脆弱而是由於他的軟心腸——一個主的純潔奉獻者的特徵。所以有以下的一句話:
yasyāsti bhaktir bhagavaty akiñcanā sarvair guṇais tatra samāste surāḥ harāv abhaktasya kuto mahad guṇā mano rathenāsati dhāvato bahiḥ
「一個對至高無上的神首作出不變志奉獻的人有着半人神的所有好品質。但一個並不是主的奉獻者的人祇有着很少價值的物質資格。這是因為他祇在腦力的範疇內打轉和必定會被眩目的物資能量所吸引。」(博 5.18.12)
第二十九節
vepathuś ca śarīre me roma-harṣaś ca jāyate gāṇḍīvaṁ sraṁsate hastāt tvak caiva paridahyate
vepathuḥ——身體的發抖;ca——和;śarīre——在身體上;me——我的;roma-harṣaḥ——怒髮衝冠;ca——和;jāyate——正在發生;gāṇḍīvam阿尊拿的弓;sraṁsate——滑下來;hastāt——從手中;tvak——皮膚;ca——和;eva——的確地;paridahyate——發燒。
譯文
我的身體在發抖,我的頭髮直豎,我的弓干地瓦 Gandiva 從我的手中滑下,我的皮膚在發燒。
要旨
有兩種的身體發抖和有兩種的頭髮直豎。這種景象發生於極大的靈性狂喜或在物質環境下感到極大的恐懼。在超然的自覺中並沒有恐懼,阿尊拿的象徵是出於物質恐懼的處境——生命的喪失。還有從別的象徵可顯示出;他變得不耐煩到連他有名的弓干地瓦也從手中滑落,因為他的心火在燃燒,他感覺到皮膚在燃燒。這全都是由於對生命的物質觀念所引起。
第三十節
na ca śaknomy avasthātuṁ bhramatīva ca me manaḥ nimittāni ca paśyāmi viparītāni keśava
na——或;ca——和;śaknomi——我可能;avasthātum——停留;bhramati——忘卻;iva——正當;ca——和;me——我的;manaḥ——心意;nimittāni——引起;ca——和;paśyāmi——我預見;viparītāni——剛剛相反;keśava——啊,殺死妖怪克斯 Keśī 的人(即基士拿)。
譯文
我現在再不能站在這裏了。我正在忘記自己,我的心意彷彿,我祇能預見罪惡,啊,殺死妖怪克斯的人。
要旨
因為忍耐性的不夠,阿尊拿再不能停留在戰場上,而他神智的脆弱也令他正在忘記自己。對物質東西的過份依戀,使一個人的生存處於困惑的境界。Bhayaṁ dvitīyābhiniveśataḥ;這種懼怕和失去神經平衡的狀態發生於那些對物質環境太過注意的人身上。阿尊拿祇預見戰場上的悲劇——他就算打勝了敵人也不會感到快樂。
nimitta 一字在這裏很重要。當一個人預見的祇是沮喪時,他會想:「為甚麼我會在這裏?」每一個人都是為了他自己和自己的福利打算。沒有一個人想到最高的「自我」。
阿尊拿是應該不理會自己的利益而服從於基士拿的意志的,那才是每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利益。被局限了的靈魂忘記了這一點,所以便受着物質的痛苦。阿尊拿以為他戰爭的勝利祇能給他帶來悲哀。
第三十一節
na ca śreyo 'nupaśyāmi hatvā svajanam āhave na kāṅkṣe vijayaṁ kṛṣṇa na ca rājyaṁ sukhāni ca
na——不;ca——和;śreyaḥ——好處;anupaśyāmi——我預見;hatvā——屠殺了;svajanam——自己的族人;āhave——在戰爭中;na——不;kāṅkṣe——意欲;vijayam——勝利;kṛṣṇa——啊,基士拿;na——不;ca——和;rājyam——王位;sukhāni——跟着的快樂;ca——和。
譯文
我並不覺得在這場戰爭中殺了我的族人有甚麼好處,我親愛的基士拿,我也不想得到任何跟着而來的勝利、王位和快樂。
要旨
被條限了的靈魂因為不知道一個人的真正自我利益,是韋施紐(或基士拿),所以被因身體而來的關係所吸引,並想在這些處境中得到快樂,在迷惘中,他們忘記了基士拿也是物質快樂的泉源。阿尊拿看來好像也忘記了一個剎怛利耶 kṣatriya(戰士及統治階層)所應有的道德規範。據說有兩種人:即在基士拿的親自命令下戰死沙場的剎怛利耶或完全奉獻於靈性文化的出家人才有資格進入光芒萬丈和有威力的太陽星球。阿尊拿連他的敵人也不願意殺,何況是他的親戚呢。他以為殺死了他的族人後不會感到快樂,所以他不願意去作戰,正如一個不感到飢餓的人不想去煑食一樣。他現在决定到森林去過一個在沮喪中的隱居生活。但是作為一個剎怛利耶,他需要一個王位以維持他的生活,因為一個剎怛利耶不能夠担任任何其它的工作。但阿尊拿並沒有王位,他得到王位的唯一機會是和他的兄弟表親作戰而取回他父親所遺留下來的王位,他不願意這樣做,所以他認為對他較為適合的是到森林去過一個在沮喪中的隱居生活。
第三十二至三十五節
kiṁ no rājyena govinda kiṁ bhogair jīvitena vā yeṣām arthe kāṅkṣitaṁ no rājyaṁ bhogāḥ sukhāni ca ta ime 'vasthitā yuddhe prāṇāṁs tyaktvā dhanāni ca ācāryāḥ pitaraḥ putrās tathaiva ca pitāmahāḥ mātulāḥ śvaśurāḥ pautrāḥ śyālāḥ sambandhinas tathā etān na hantum icchāmi ghnato 'pi madhusūdana api trailokya-rājyasya hetoḥ kiṁ nu mahī-kṛte nihatya dhārtarāṣṭrān naḥ kā prītiḥ syāj janārdana
kim——有什麼用;naḥ——對我們;rājyena——王位;govinda——啊,基士拿;kim——什麼;bhogaiḥ——享樂;jīvitena——這樣過活;vā——或;yeṣām——為誰;arthe——為這件事;kāṅkṣitam——欲;naḥ——我們的;rājyam——王位;bhogāḥ——物質的享樂;sukhāni——所有的快樂;ca——和;te——所有他們;ime——這些;avasthitāḥ——處於;yuddhe——在這戰場上;prāṇān——生命;tyaktvā——放棄;dhanāni——財富;ca——和;ācāryāḥ——老師們;pitaraḥ——父親們;putrāḥ——兒子們;tathā——還有;eva——確定的;ca——和;pitāmahāḥ——祖父們;mātulāḥ——舅父們;śvaśurāḥ——岳父們;pautrāḥ——孫兒們;śyālāḥ——襟兄弟們;sambandhinaḥ——親屬們;tathā——還有;etān——所有這些;na——永不;hantum——為殺戳;icchāmi——我想得到;ghnataḥ——被殺;api——即使;madhusūdana——啊,殺死惡魔瑪瑚的人(即基士拿);api——縱使;trailokya——三個世界的;rājyasya——王朝的;hetoḥ——作為交換;kim——更何況;nu——祇是;mahī-kṛte——為了地球;nihatya——由殺戳;dhārtarāṣṭrān——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naḥ——我們的;kā——什麼;prītiḥ——樂趣;syāt——將會有;janārdana——啊,所有生物的維持者。
譯文
啊,高文達,當我們想要的人都排列在陣前時王位、幸福、或甚至生命本身對我們來說又有甚麼用呢?啊,瑪瑚蘇丹拿,當老師們、父親們、兒子們、祖父們、舅父們、岳父們、孫兒們、襟兄弟們和所有的親屬們都準備放棄他們的生命和財產而站在我們面前時,縱使我會生存,我為甚麼要殺他們呢?啊,眾生的維持者,我並不準備與他們作戰,就算以三個世界的代價為交換也不願意,更何況是這個地球呢?
要旨
阿尊拿稱呼主基士拿為高文達因為基士拿是牛和感官的快樂對象。阿尊拿用這個有意義的字來指出將會令他感官得到滿足的東西。雖然高文達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感官,但如果我們去滿足高文達的感官,自動地我們的感官便會得到滿足。在物質上,每一個人都想滿足他自己的感官,而他想神是這些滿足的供應者。主會根據各生物體所應得的而滿足他們的感官,但並不根據他們的欲望情形而定。當一個人採取相反的方法——即試圖去滿足高文達的感官而沒有想着去滿足自己的感官——那麼由於高文達的恩賜生物體的所有欲望便會得到滿足。阿尊拿對團體和家庭成員的濃厚感情部份,是出於對他們的自然同情心,所以他打算不參戰。每個人都想對他的親戚和朋友表示富裕,但阿尊拿恐怕他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會在戰場上陣亡,他便會在勝利後不能把財富與他們分享。這是物質生活的一個典型計算。但超然的生活是不同的。因為一個奉獻者想滿足主的欲望,如果獲得主的准許,他可以為主的服務而接收各種類型的富裕,但如果主不願意,他連一絲一毫也不應該接受。阿尊拿不想殺他的親戚,如果有需要殺他們的話,他想基士拿親自殺死他們。在這裏他不知道基士拿在他們未來到戰場之前已經殺了他們。阿尊拿他現在祇是成為基士拿的一種工具。這件事會在以下各章中揭露。作為主的一個當然奉獻者,阿尊拿不喜歡對他作惡的表兄弟和兄弟報復,但主的計劃是他們全部都要被殺死。主的奉獻者並不向做錯事的人報復,但主並不容忍任何由惡人對他的奉獻者所幹的罪過。主可以根據祂自己的决定寬恕一個人,但他並不是寬恕任何一個傷害他的奉獻者的人。因此,雖然阿尊拿想寬恕他們,主决定要殺死那些惡人。
第三十六節
pāpam evāśrayed asmān hatvaitān ātatāyinaḥ tasmān nārhā vayaṁ hantuṁ dhārtarāṣṭrān svabāndhavān svajanaṁ hi kathaṁ hatvā sukhinaḥ syāma mādhava
pāpam——罪惡;eva——確實的;āśrayet——會降臨在;asmān——我們;hatvā——由殺戮;etān——所有這些;ātatāyinah——侵犯者;tasmāt——所以;na——永不;arhāḥ——值得;vayam——我們;hantum——去殺;dhārtarāṣṭrān——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svabāndhavān——和朋友們;svajanam——族人;hi——必定的;katham——如何;hatvā——由殺戮;sukhinaḥ——快樂;syāma——變成;mādhava——瑪訶瓦(基士拿),幸運女神的丈夫。
譯文
如果我們殺戮了這些侵犯者,罪惡會降臨在我們身上。所以殺死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和我們的朋友是不正當的。我們得到些甚麼?啊基士拿,幸運女神的丈夫,我們又怎能會殺戮了自己的族人後感到快樂呢?
要旨
根據吠陀的訓示有六種類型的侵犯者:(一)一個下毒的人,(二)一個放火燒屋的人,(三)一個以致命凶器攻擊他人的人,(四)一個掠奪別人財富的人,(五)一個侵佔別人土地的人,和(六)一個俘擄別人妻子的人。這些侵犯者是要立即被處死的,殺死這些侵犯者並沒有罪過。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殺死這些侵犯者並不算甚麼,但阿尊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的品性是聖潔的,所以他想在聖潔中與他們處理這件事。但這種聖潔不適用於一個剎怛利耶。雖然在國家行政中一個有責任的人須要聖潔,但他不應該懦弱。例如,喇瑪君主 Lord Rāma 是這樣聖潔,許多人都渴望在他的國家中生活(Rāma-rājya),但喇瑪君主從來沒有半點怯懦。瓦文拿 Rāvaṇa 是一個侵犯者,因為他擄去喇瑪的妻子斯妲 Sītā,但喇瑪君主給了他史無前例的教訓。在阿尊拿的情况下要考慮的是那種特殊類型的侵犯者,即是:他的祖父,他的老師,朋友,兒子和孫兒等。因為他們,阿尊拿不想採取和普通一個侵犯者一般的嚴酷行動。還有,聖潔的人是應寬恕別人的。這種訓示對聖潔的人來說還較任何政治危機來得重要。阿尊拿考慮到若以政治理由殺死他自己的族人不如以宗教和聖潔原因饒恕他們好。所以他不單純是以短暫的物質身體快樂來考慮這一件事。究竟,由此得來的王位和快樂並不是永恆的,所以為何他要冒着生命和永恆救贖之險而去殺戮他的族人呢?在這方面,阿尊拿稱呼基士拿為瑪訶瓦,或幸運女神的丈夫,也是有意思的。他想向基士拿指出作為幸運女神的丈夫,他不應指使阿尊拿做一些會帶來不幸後果的事。但是基士拿永遠不給任何人帶來不幸,更何況是他的奉獻者呢?
第三十七至三十八節
yadyapy ete na paśyanti lobhopahata-cetasaḥ kula-kṣaya-kṛtaṁ doṣaṁ mitra-drohe ca pātakam kathaṁ na jñeyam asmābhiḥ pāpād asmān nivartitum kula-kṣaya-kṛtaṁ doṣaṁ prapaśyadbhir janārdana
yadi——假如;api——確定的;ete——他們;na——並不;paśyanti——看見;lobha——貪婪;upahata——被征服;cetasaḥ——心;kula-kṣaya——殺害家庭;kṛtam——作了;doṣam——錯誤;mitra-drohe——與朋友爭執;ca——和;pātakam——罪惡的反應;katham——為什麼;na——不會;jñeyam——知道這個;asmābhiḥ——由我們;pāpāt——從罪惡而來的;asmāt——我們的;nivartitum——停止;kula-kṣaya——王朝毀滅;kṛtam——這樣做;doṣam——罪惡;prapaśyadbhiḥ——由那些可以察見的人;janārdana——啊,贊納丹拿(即基士拿)。
譯文
啊,贊納丹拿,雖然這些被貪婪征服了本心的人認為殺害家庭和與朋友作戰爭執並沒有甚麼不妥,而我們這些知道這是罪惡的人,為甚麼還要幹這些事呢?
要旨
一個剎怛利耶在習慣上不拒絕敵對派系邀請去打仗和賭博,在這慣例下,阿尊拿不能夠拒絕杜約丹拿派系的挑戰。在這方面,阿尊拿認為對方可能漠視了挑戰的後果,但是他能夠察見這些惡果而不願接受挑戰。當後果是好的時候,職責是要遵守的,但當後果是相反的話,便不一定要遵守。衡量過這些好處與壞處後,阿尊拿决定不作戰。
第三十九節
kula-kṣaye praṇaśyanti kula-dharmāḥ sanātanāḥ dharme naṣṭe kulaṁ kṛtsnam adharmo 'bhibhavaty uta
kula-kṣaye——家庭的破壞;praṇaśyanti——被摧毀了;kula-dharmāḥ——家庭制度傳統;sanātanāḥ——永恆的;dharme——在宗教上;naṣṭe——被毀壞了;kulam——家庭;kṛtsnam——整體;adharmaḥ——非宗教的;abhibhavati——變成;uta——據說。
譯文
隨着王朝的毀滅,永恆的家庭傳統制度被破壞了,家庭的其他份子便作出各類非宗教性的事情。
要旨
在華納斯喇瑪 varṇāśrama 制度體系中有很多的宗教傳統原則,用以幫助家庭的成員正常的成長和得到靈性的價值。家庭中的長者有責任去進行由出生至死亡的淨化步驟。但在這些長者死亡後,這些傳統的家庭淨化行動便會終止,剩下來的年青一輩,便會發展各種非宗教性的不良習慣,因而喪失了他們靈魂自救的機會。因此,家庭中的長者是沒有理由被殺死的。
第四十節
adharmābhibhavāt kṛṣṇa praduṣyanti kula-striyaḥ strīṣu duṣṭāsu vārṣṇeya jāyate varṇa-saṅkaraḥ
adharma——非宗教;abhibhavāt——在盛行中;kṛṣṇa——啊,基士拿;praduṣyanti——變為染污了;kula-striyaḥ——家庭婦女;strīṣu——女性的;duṣṭāsu——這樣染污了;vārṣṇeya——啊,韋施尼 Vṛṣṇi 的後裔;jāyate——這樣變或;varṇa-saṅkaraḥ——不想要的後裔。
譯文
當非宗教在家庭中盛行的時候,啊基士拿,家庭中的婦女便會墮落,而從女性的染污而來的,啊!韋施紐的後裔,便是不想要的後代。
要旨
在人類社會中良好的人口是和平、繁榮和生命上取得靈性進步的基本原則。華納斯喇瑪宗教原則的制定是使社會上大多數為良好的人口以利於國家和團體一般性精神上的進步。這樣的人口有賴於女性的操守和忠貞。正如孩童很容易學壞一樣,婦女也很容易墮落。所以,婦女和孩童需要有家庭中的長者保護。婦女因為從事於各樣宗教性的活動便不會幹出姦淫的事。據詹納奇亞班狄 Cāṇakya Paṇḍit 所說,一般婦人並不十分聰明所以不很可靠。因此,各類不同的家庭傳統宗教活動應該常常使她們約束著,這樣她們的貞節和侍奉便會生出好的人口可以有資格加入華納斯喇瑪制度。若果這華納斯喇瑪.達摩(即信仰)失敗了,婦女便自然地和男人混在一起,如此一來便會引致淫亂和帶來不想要的後代。不負責任的男人從而在社會上做更多敗德喪行的事,這樣人類社會中便會產生很多不想要的兒童而引起戰爭和疫症。
第四十一節
saṅkaro narakāyaiva kula-ghnānāṁ kulasya ca patanti pitaro hy eṣāṁ lupta-piṇḍodaka-kriyāḥ
saṅkaraḥ——這些不想要的兒童;narakāya——地獄般的生活;eva——的確;kula-ghnānām——殺害家庭的人;kulasya——家庭的;ca——和;patanti——墮落;pitaraḥ——祖宗;hi——的確;eṣām——他們的;lupta——停止;piṇḍa——祭品;udaka——水;kriyāḥ——表現。
譯文
當不想要的人口增加後,家庭和破壞家庭制度的人都處於地獄一般的狀態中。在這些敗壞了的家庭裏,再沒有對祖宗的水和食物祭祀。
要旨
根據獲利性活動的規例,對家庭祖宗的週期性水和食物的祭祀是必需的。這是指拜祭韋施紐,因為嗜食祭祀韋施紐後的食物是可以使一個人從各種類型的罪惡活動中解脫出來,有時祖宗會因為各樣罪惡的反應而苦受著,有時他們甚至不能得到一個物質的軀體而停留在鬼魂的軀體狀況中。所以,當後裔向祖宗供奉祭餘的巴薩啖(祭餘)prasādam 食物時,祖宗便會從鬼魂或其他惡劣的生命型態中被解救。這些對祖宗的幫助是家庭的傳統,是過非奉獻性生活的人所要遵從的儀節。一個過着奉獻性生活的人不需要作如此的活動,祇要作奉獻性的服務,一個人便可將千百個祖宗從各樣的困苦中解脫出來。在博伽瓦譚 Bhāgavatam:中有這樣的一句:
devarṣi-bhūtāpta-nṛṇāṁ pitṛrṇāṁ na kiṅkaro nāyamṛṇī ca rājan sarvātmanā yaḥ śaraṇaṁ śaraṇyaṁ gato mukundaṁ parihṛtya kartam
「任何一個向穆琨達 Mukunda 的蓮花足下求得庇護的人——超生的給與者,放棄了所有的義務,專心一致地前進,便不會欠半人神、聖賢、一般的生物體、家庭份子、人類或祖宗任何的責任或義務。」(博 11.5.41)這些義務會自動因對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服務和事奉而被履行。
第四十二節
doṣair etaiḥ kula-ghnānāṁ varṇa-saṅkara-kārakaiḥ utsādyante jāti-dharmāḥ kula-dharmāś ca śāśvatāḥ
doṣaiḥ——由於這樣的錯誤;etaiḥ——所有這些;kula-ghnānām——家庭毀滅者的;varṇa-sankara——不想要的兒童;kārakaiḥ——由辦事者;utsādyante——引致破壞;jāti-dharmāḥ——團體計劃;kula-dharmāḥ——家庭傳統;ca——和;śāśvatāḥ——永恆的。
譯文
由於家庭毀滅者的惡行,所有各樣的團體計劃和家庭福利活動都因此而受破壞。
要旨
人類社會的四個階層和家庭福利活動連繫在一起是根據珊拿坦拿.達摩 sanātana-dharma 或華納斯喇瑪 varṇāśrama 制度而訂定,為了要使人能夠得到他終極的救贖。所以由不負責任的社會領袖破壞了傳統的珊拿坦拿達摩,而帶來了社會混亂的結果便是人們忘記了人生的目的——韋施紐。這些領袖是盲目的,追隨這些領袖的人必定會被帶往混亂中去。
第四十三節
utsanna-kula-dharmāṇāṁ manuṣyāṇāṁ janārdana narake niyataṁ vāso bhavatīty anuśuśruma
utsanna——破壞;kula-dharmāṇām——那些有家庭傳統的;manuṣyāṇām——這些人的;janārdana——贊納丹拿,即基士拿;narake——在地獄;niyatam——常常;vāsaḥ——住所;bhavati——這樣變成;iti——如此;anuśuśruma——我從使徒傳遞系列中聽到。
譯文
啊!基士拿,人類的維持者,我從使徒傳遞系列中聽到那些破壞家庭傳統的人常常住在地獄中。
要旨
阿尊拿的辯論所根據不是他自己的個人經驗而是從權威方面所聽來的,這便是得到真正知識的方法。一個人沒有得到具有真正知識的人的幫助不會達到認識這些知識的地步。在華納斯喇瑪制度中有項功德要一個人死前進行沐浴來洗脫他過往的罪惡。一個經常過罪惡活動的人更需利用名為巴耶釋達 prāyaś-citta 的沐浴功德來贖過。如果不這樣做,一個人必會因惡行的結果而被遣往地獄般的恆星去過着悽慘的生活。
第四十四節
aho bata mahat-pāpaṁ kartuṁ vyavasitā vayam yad rājya-sukha-lobhena hantuṁ svajanam udyatāḥ
ahaḥ——噢;bata——這是何等奇怪;mahat——極大的;pāpam——罪惡;kartum——去做;vyavasitāḥ——决定了;vayam——我們;yat——因此而;rājya——王位;sukha-lobhena——為皇室快樂慾望所驅使;hantum——去殺;svajanam——族人;udyatāḥ——試圖。
譯文
啊!我們被為了享受皇室快樂的慾望所驅使而試圖去做出極大的愚蠢罪行是何等奇怪。
要旨
為自私目的所驅使,一個人可能會做出殺死自己的兄弟、父親或母親等罪行。在歷史上已有很多的例子。但阿尊拿是一個主的聖潔奉獻者,他時常都察覺着道德原則而很小心地想避免這些活動。
第四十五節
yadi mām apratīkāram aśastraṁ śastra-pāṇayaḥ dhārtarāṣṭrā raṇe hanyus tan me kṣemataraṁ bhavet
yadi——縱使;mām——對我;apratīkāram——沒有反抗地;aśastram——沒有好好地裝配;śastra-pāṇayaḥ——手上拿着武器的人;dhārtarāṣṭrāḥ——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raṇe——在戰場上;hanyuḥ——會殺死;tat——那;me——我的;kṣemataram——還好;bhavet——變成。
譯文
我想讓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殺死我,手中沒有武器也沒有反抗,比和他們交戰還來得好。
要旨
剎怛利耶的比武傳統是不應對一個沒有武器和不願意的敵人作出攻擊。但阿尊拿在這樣一個尷尬處境中决定就算敵人攻擊他也不反抗。他沒有考慮到對方是這樣堅决地要作戰。所有這些象徵都是因為他是一個主的偉大奉獻者而有一個軟心腸的原故。
第四十六節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vārjunaḥ saṅkhye rathopastha upāviśat visṛjya sa-śaraṁ cāpaṁ śoka-saṁvigna-mānasaḥ
sañjayaḥ——山齋耶;uvāca——說;evam——這樣;uktvā——說着;arjunaḥ——阿尊拿;saṅkhye——在戰場上;ratha——戰車;upasthaḥ——處於;upāviśat——再坐下;visṛjya——放在一邊;sa-śaram——還有箭;cāpam——弓;śoka——悲哀;saṁvigna——苦惱;mānasaḥ——在心意中。
譯文
山齋耶說:「阿尊拿,在戰場上說了這些話後。便把他的弓箭放在一邊坐在戰車傍,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哀。」
要旨
當觀察敵人的形勢時,阿尊拿是站在戰車上的,但他感到這樣悲愴以至再坐下來,將弓和箭都放在一邊。這樣一個仁慈和軟心腸的人,在對主的奉獻服事中,有資格接受自我的知識。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博伽梵歌第一章有關於在庫勒雪查戰場上閱兵的各節要旨和內容。
第二章
梵歌內容撮要
第一節
sañjaya uvāca taṁ tathā kṛpayāviṣṭam aśru-pūrṇākulekṣaṇam viṣīdantam idaṁ vākyam uvāca madhusūdanaḥ
sañjayaḥ uvāca——山齋耶說;tam——對阿尊拿;tathā——因此;kṛpayā——由於同情心;āviṣṭam——充滿著;aśru-pūrṇa——眼淚盈盈;ākula——在沮喪中;īkṣaṇam——眼睛;viṣīdantam——哀傷者;idam——這;vākyam——話;uvāca——說;madhusūdanaḥ——瑪瑚蘇丹拿(殺死惡魔瑪瑚的人)。
譯文
山齋耶說:「瑪瑚蘇丹拿(即基士拿)看著阿尊拿在極大的悲愴、充滿同情心和眼淚盈盈中,於是便是說了以下的話:」
要旨
物質性的同情心,悲愴和眼淚都是對真正自我愚昧的象徵,自覺便是對永恆靈魂的同情。在這一節中瑪瑚蘇丹拿一字是有意思的。主基士拿殺死了惡魔瑪瑚,現在阿尊拿想基士拿殺死令他在執行職責上失措的錯誤思想惡魔。沒有人知道同情心應該在甚麼時候適用,對一個淹溺中的人的衣服發生同情是荒謬之談。拯救一個人的外在衣服——他的物質身體並不能將一個掉進無知海洋中的人解救出來。一個不知道這點而為外在衣服傷心的人稱為「戌陀」sudra或一個不必要地悲愴的人。阿尊拿是一個剎怛利耶,這種品行並不是他所應有的。儘管這樣,主基士拿可以消解愚昧中人的悲傷,博伽梵歌便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由主唱頌出來。這一章通過物質身體和靈魂的分析研究而教導我們自覺,並由至高的權威,主史里基士拿解釋。這種自覺可從因果性工作中對我觀念固定集中而得到。
第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utas tvā kaśmalam idaṁ viṣame samupasthitam anārya-juṣṭam asvargyam akīrti-karam arjuna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說;kutaḥ——由那裏來;tvā——對你;kaśmalam——污穢;idam——這悲愴;viṣame——這危機的時刻;samupasthitam——到來;anārya——安納耶,不知道生命價值的人;juṣṭam——執行;asvargyam——不會指引到高等恆星的;akīrti——惡名;karam——的原因;arjuna——啊,阿尊拿。
譯文
至尊的人「博伽梵」說:「我親愛的阿尊拿,為甚麼這些不純潔的東西會降臨在你身上呢?它們不適宜於一個知道生命漸進價值的人。它們不會帶引到更高的恆星而只會帶來惡名。」
要旨
基士拿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在整部梵歌中主基士拿被稱為「博伽梵」。博伽梵是絕對真理的終極。絕對真理可通過三個階段來認識:即婆羅門 Brahman 或處處都在的非人性精靈;巴拉邁瑪 Paramatma——或在所有生物體心中至高者所局處的一部份;和博伽梵 Bhagavan,或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主基士拿,在史里瑪博伽梵瓦譚 Srimad-Bhagavatam中對絕對真理的這種概念有以下的解釋:
vadanti tat tattva-vidas tattvaṁ yaj jñānam advayam brahmeti paramātmeti bhagavān iti śabdyate
「絕對真理是由知道絕對真理者經過三個階段來了解,它們都是同一樣的。絕對真理的這三個階段便是:婆羅門、巴拉邁瑪和博伽梵。」(博譚 1.2.11)這三個神聖的現象可以用太陽的舉例來解釋,因為太陽也有三個現象,即陽光,太陽表面和太陽球本身。一個祇是研究陽光的人是初級的學生,一個知道太陽表面的人較為深入,而一個進入太陽球的人便是最高的。普通對太陽光在宇宙中的幅射力量和它非人性方面的耀目光芒感到滿足的學生,可以和那些祇能理解絕對真理婆羅門現象一面的人相比。較進步的學生可以知道太陽表面,可以和絕對真理巴拉邁瑪的知識相比。而那些能夠進入太陽心臟的學生可以比擬為那些能夠理解到至尊絕對真理人性表徵的人。所以,雖然所有對絕對真理進行研究的學生都是面對同一件事。然而巴達 bhaktas,或理解到絕對真理博伽梵一面的超然主義者是最高的太陽光、太陽表面和內在的活動對太陽來說不能分開,但這三個階段的學生卻不能算在同一等級中。
梵文「博伽梵」一詞由偉大的權威巴拉沙喇牟尼 Parāśara Muni——華沙廸瓦 Vyāsadeva 的父親所解釋。
至尊的擁有所有財富,所有力量,所有名譽,所有美麗,所有知識和所有遁世的人便被稱為博伽梵。有很多人是很有錢,很有勢力,很美麗,很出名,很有學問和很能夠拋開一切;但沒有人能夠說他擁有所有和全部的財富、力量等等。祇有基士拿能這樣說,因為祂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沒有一個生物體,包括梵王 Brahmā,施威神 Lord śiva 或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會擁有如基士拿的富裕。因此梵王本人在梵王三滅達經中(或稱婆羅賀摩三滅達經)Brahma-saṁhitā 的結論是主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沒有人高於祂和可以與祂相比,祂是最原始的主,或博伽梵,名為高文達 Govinda。祂是萬原之原。
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sac-cid-ānanda-vigrahaḥ anādir ādir govindaḥ sarva-kāraṇa-kāraṇam
「有很多人物有著博伽梵的特性,但基士拿是至尊的,因為沒有人能超越祂。祂是至尊的人。而祂的身體是永恆的,充滿著知識和快樂。祂是原始的主高文達和萬原之原。」(梵王三滅達經5.1)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也述及一系列的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的化身,但基士拿被認為是最原始的神首,許許多多的神的化身由祂而擴展出來:
ete cāṁśa-kalāḥ puṁsaḥ kṛṣṇas tu bhagavān svayam indrāri-vyākulaṁ lokaṁ mṛḍayanti yuge yuge
「在下表中展出的神首的化身是至高主的全面擴展或全面擴展的部份,但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本身。」(博譚 1.3.28)
所以,基士拿是原始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絕對的真理,超靈和非人性婆羅門的始原。
在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面前,阿尊拿對族人的悲愴的確是不需要的,所以基士拿用 Kutas「從那裏來」一字來表示祂的驚訝。這樣非男子漢的情感是不應由具有高度文化屬於亞利安的人 Āryans 所有。亞利安一字適用於那些知道生命的價值和有一個基於靈性自覺文化的人。被生命物質化概念所帶領的人並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是對絕對真理、韋施紐或博伽梵的覺悟。他們被物質世界的外在型態所吸引,因此並不知道解脫是什麼。沒有怎樣去解脫物質縛束知識的人名為非亞利安人。雖然阿尊拿是一個剎怛利耶,但他因拒絕戰爭而違背了他被指定的職責。這種懦弱的行為被稱為非亞利安人所應有。這種對職責的違背並不幫助一個人在靈性生活上取得進步,也不會給一個人在世上有出名的機會。主基士拿並不批准阿尊拿對他族人這種所謂的同情心。
第三節
klaibyaṁ mā sma gamaḥ pārtha naitat tvayy upapadyate kṣudraṁ hṛdaya-daurbalyaṁ tyaktvottiṣṭha parantapa
klaibyam——無能;mā——不要;sma——拿起;gamaḥ——進入;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etat——如此;tvayi——對你;upapadyate——是適合的;kṣudram——很少;hṛdaya——心;daurbalyam——軟弱;tyaktvā——放棄;uttiṣṭha——起來;parantapa——啊,敵人的懲罰者。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不要屈服於這種使人墮落的無能。這對你並不適合,拋棄你心中的軟弱站起來吧!啊,敵人的懲罰者。
要旨
阿尊拿被稱為「彼利妲之子」,彼利妲是基士拿父親瓦蘇弟瓦的姊妹。所以阿尊拿和基士拿有血統之親。如果一個剎怛利耶的兒子拒絕戰爭,他便祇是一個名義上的剎怛利耶,如果一個婆羅門的兒子的行為非宗教性,他祇是一個名義上的婆羅門。這樣的剎怛利耶和婆羅門是他們父親的不肖子。阿尊拿是基士拿的最親密朋友,而基士拿在戰車上直接指導他;但是儘管有這樣多的利益,假如阿尊拿放棄了戰爭,他便會做出了一件敗壞名譽的行為;所以基士拿說阿尊拿的這種態度不適合於他的性格。阿尊拿可以辯駁說他放棄戰爭的義舉是為了尊敬彼斯瑪和他的親屬,但基士拿認為這種義氣不為權威所批准。所以這所謂義舉或非暴力應為像阿尊拿般的人在基士拿的指導下被放棄。
第四節
arjuna uvāca kathaṁ bhīṣmam ahaṁ saṅkhye droṇaṁ ca madhusūdana iṣubhiḥ pratiyotsyāmi pūjārhāv arisūdan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katham——怎樣;bhiṣmam——對彼斯瑪;aham——我;saṅkhye——在戰爭中;droṇam——對當拿 Dro`na;ca——和;madhusūdana——啊,殺死瑪瑚的人;iṣubhiḥ——以弓箭;pratiyotsyāmi——要還擊;pūjā-arhau——那些值得崇拜的人;arisūdana——啊,殺死敵人的人。
譯文
阿尊拿說:「啊,殺死瑪瑚的人(即基士拿),我怎能夠在陣上以弓箭還擊那些如彼斯瑪與當拿那樣地值得我崇拜的人呢?」
要旨
可尊敬的長者如祖父彼斯瑪和老師當阿闍黎耶(當拿)是經常值得崇拜的。縱使他們進攻,也不應該反擊他們。對長者連一句說話也不反駁是一項禮貌。雖然他們有時比較嚴酷,但他們不應被冷酷地對待。因此,阿尊拿怎能對他們還擊呢?基士拿會否攻擊祂自己的祖父烏格森納 Ugrasena 或祂的老師山地盤尼牟尼 Sāndīpani Muni 呢?這是阿尊拿對基士拿提出的辯駁。
第五節
gurūn ahatvā hi mahānubhāvān śreyo bhoktuṁ bhaikṣyam apīha loke hatvārtha-kāmāṁs tu gurūn ihaiva bhuñjīya bhogān rudhira-pradigdhān
gurūn——長輩;ahatvā——由殺戮;hi——確定的;mahā-anubhāvān——偉大的靈魂;śreyaḥ——比較好些;bhoktum——享受人生;bhaikṣyam——求乞;api——就算;iha——在這一生中;loke——在這世界上;hatvā——殺戮;artha——利祿;kāmān——這樣欲望;tu——但;gurūn——長輩;iha——在這世界中;eva——的確地;bhuñjīya——要享受;bhogān——可供享樂的東西;rudhira——血;pradigdhān——染上。
譯文
在這個世界上求乞為生比以我們的老師們偉大靈魂的生命換取來的生活好得多。雖然他們有敵意,但是他們究竟是長輩。假如他們被殺的話,我們的勝利品便會染上血漬。
要旨
根據經典的規法,一個作可憎行為的老師已經喪失了他的判斷力而應當被置之不理。彼斯瑪和當拿是因為杜約丹拿對他們財政上的協助而被迫站在他的一邊,縱使他們不應該單純地以經濟的援助而接受這個地位。在這個處境下,他們喪失了作為老師的尊嚴。但阿尊拿仍然以長輩身份來看待他們,所以在殺死了他們後而獲得物質上的利益便相等於享受染上了血的勝利品一樣。
第六節
na caitad vidmaḥ kataran no garīyo yad vā jayema yadi vā no jayeyuḥ yān eva hatvā na jijīviṣāmas te 'vasthitāḥ pramukhe dhārtarāṣṭrāḥ
na——或;ca——和;etat——這;vidmaḥ——知道;katarat——那個;naḥ——我們;garīyaḥ——好些;yat——什麼;vā——或;jayema——征服我們;yadi——如果;vā——或;naḥ——我們;jayeyuḥ——征服;yān——那些;eva——的確地;hatvā——由殺戮;na——不;jijīviṣāmaḥ——想過活;te——所有他們;avasthitāḥ——都處於;pramukhe——在前面;dhārtarāṣṭrāḥ——狄達拉斯韃的子孫。
譯文
我們也不知道那樣比較好——去征服他們還是讓他們征服。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在這戰場上正站在我們的前面,就算殺死了他們,我們也不願意過活。
要旨
雖然打仗是剎怛利耶的責任,阿尊拿不知道他應否參戰而冒不必要暴行之險,還是棄戰而過着求乞的生活。如果他不去征服別人,求乞便成為他唯一維持生活的方式。而勝利也未必是肯定的,因為雙方都有得勝的可能。就算勝利會屬於他們(因為他們參戰的理由是正直的),如果狄達拉斯韃的子孫戰死沙場,沒有他們過活是很難的。這種情況是對他們的另一種挫敗。阿尊拿這些考慮證明了他不單祇是主的一個偉大奉獻者,他還是高度的開明和完全控制了自己的心意和感官。雖然他生長於皇室,他想以求乞為生的念頭是另外一個超脫的表徵。從這些品質和他對史里基士拿(他的靈魂導師)言語指示的深信中可以知道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如此阿尊拿便被認為可以得到解脫。除非感官是受控制了,否則不能被提升到知識高度的水平上,而沒有知識和奉獻則沒有解脫的機會。阿尊拿除了他物質關係的德性以外,還有着以上所有資格的德性。
第七節
kārpaṇya-doṣopahata-svabhāvaḥ pṛcchāmi tvāṁ dharma-saṁmūḍha-cetāḥ yac chreyaḥ syān niścitaṁ brūhi tan me śiṣyas te 'haṁ śādhi māṁ tvāṁ prapannam
kārpaṇya——吝嗇;doṣa——弱點;upahata——受着;svabhāvaḥ——性格;pṛcchāmi——我詢問;tvām——對禰;dharma——宗教;saṁmūḍha——在困惑;cetāḥ——心中;yat——什麼;śreyaḥ——所有好的;syāt——或許;niścitam——有信心地;brūhi——告訴;tat——什麼;me——對我;śiṣyaḥ——門徒;te——禰的;aham——我是;śādhi——指導;mām——我;tvām——對禰;prapannam——皈依。
譯文
現在我對我的責任感到迷惘和因為軟弱而失去了一切鎮定。在這情形下我要求禰清楚地告訴我什麼是對我最好的。我現在是禰的門徒,和一個向禰皈依了的靈魂。請指導我罷。
要旨
根據自然的定律物質活動的整個體系,對每一個人都是煩惱的來源。在每一步中都有煩惱,所以我們應該要找尋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來正確地指導我們去實踐生命的目的。所有的吠陀文學都勸告我們去找尋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以解脫於不是出於我們所願而發生的人生困惑。就好像森林的火災不知怎樣地燃燒着一樣。同樣地,這個世界的處境便是生活的難題不問我們的意旨而自動地出現。沒有人想要火,但是它產生了,我們就變得困惑。因此吠陀的智慧勸告說要解决生命的煩惱和了解這個答案的科學,一個人需要去接觸一個在使徒傳遞系列中的靈魂導師。一個有着真正的靈魂導師的人會知道一切。所以,我們不應該停留在物質的困惑中而應該去找尋一個靈魂導師,這便是這一節的要旨。
誰是在物質煩惱中的人呢?他便是那個不懂得人生問題的人。在格伽奧義書 Garga Upaniṣad 中對在困惑中的人有這樣的描述:
yo vā etad akṣaraṁ gārgy aviditvāsmāl lokāt praiti sa kṛpaṇaḥ
「不以人類的身份去解决人生問題的便是一個吝嗇的人,他便會像貓狗一樣地離開這個世界而沒有了解到自覺的科學。」這人類身體的生命便是生物體用來解决生命問題最有價值的資產;所以一個不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的人便是一個吝嗇者。在另一方面,有婆羅門,或一個有足夠智慧去利用這個身體來解决所有生存問題的人。
基班納 kṛpaṇas 或吝嗇的人們,浪費了他們的生命於對家庭、社會、國家等在物質生命觀念下的過份溺愛。一個人往往基於血緣,從附於家庭生活,即妻子、兒女和其他成員。基班納以為他可以保護他的家庭成員免於死亡,或者基班納想着他的家庭或社會可以把他從死亡邊緣中挽救出來。這種對家庭的依附在低等動物對子女的愛護中也可以找到。阿尊拿既然是聰明人,他可以理解到他對家庭成員的鍾愛和希望保護他們免於死亡是他所以感到困惑的原因。雖然他明白要戰爭的責任正在等着他,仍然由於困苦的弱點,他不能夠履行職務。所以他詢問至尊的靈魂導師,主基士拿作出一個决定性的解答。他將自己奉獻為一個基士拿的門徒。他想停止朋友間的談話。師傅和門徒間的談話是嚴肅的,而現在阿尊拿想在認許了的靈魂導師面前作非常嚴肅的談話。所以基士拿便是博伽梵歌科學的原本靈魂導師,而阿尊拿便是第一個去了解梵歌的門徒。阿尊拿怎樣去了解博伽梵歌已在梵歌中說明。但是愚蠢世俗的學者解釋說一個人不必對基士拿以人的身份皈依,而是對「基士拿的內在未生」皈依。基士拿的外在和內在都沒有分別。而任何一個沒有這種理解而想去了解博伽梵歌的,便是最愚蠢的人。
第八節
na hi prapaśyāmi mamāpanudyād yac chokam ucchoṣaṇam indriyāṇām avāpya bhūmāv asapatnam ṛddhaṁ rājyaṁ surāṇām api cādhipatyam
na——不要;hi——確定的;prapaśyāmi——我看見;mama——我的;apanudyāt——他們可以趕跑;yat——那;śokam——悲愴;ucchoṣaṇam——乾涸起來;indriyāṇām——感官的;avāpya——達到;bhūmau——在地球上;asapatnam——沒有敵手;ṛddham——繁榮;rājyam——王國;surāṇām——半人神的;api——就算;ca——和;ādhipatyam——尊貴。
譯文
我沒有辦法趕走這正在使我的感官乾涸的悲愴。就算贏得一個在地球上沒有匹敵的王國和有着天上半人神般的尊貴,也不能使這悲愴消滅。
要旨
儘管阿尊拿提出這樣多基於宗教知識和道德訓示的理由作為辯駁,他看來如果沒有他靈魂的導師——主史里基士拿的幫助是不能夠真正地解决他的問題的。他可以理解到他的所謂知識不能解决自己難題,而這些難題正在威脅着他的生存;若他沒有一個如主基士拿的靈魂導師的幫助則不能夠解决這些困惑。學術性知識、學位和高職位等對於解决人生問題都沒有用,幫助祇可以從一個如基士拿的靈魂導師而來。所以結論是一個百分之百基士拿知覺的靈魂導師是真正的靈魂導師,因為他能夠解决人生的難題。主采坦耶說一個對基士拿知覺科學了解的導師是真正的靈魂導師,不論他的社會地位如何。
kibāvipra kibā nyāsī śūdra kene naya yei kṛṣṇa-tattvā-vetta sei guru haya (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瑪耶8.127)
「無論一個人是維巴 vipra(對吠陀智慧有知識的學者)或誕生於一個低等家庭,或在出家狀況中,祇要他是基士拿科學的導師,他便是一個絕對適合和真正的靈魂導師。」所以在未成為基士拿知覺知識科學的大師之前,沒有人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在吠陀文學中還這樣說:
ṣaṭ-karma-nipuṇo vipro mantra-tantra-viśāradaḥ avaiṣṇavo gurur na syād vaiṣṇavaḥ śvapaco guruḥ
「一個很有學問的婆羅門,就算諳熟所有的吠陀知識也不適合做一個靈魂導師,除非他是一個外士那瓦,或一個精通基士拿知覺科學的人。但是一個生長於低等家庭階層的人如果是一個外士那瓦或具有基士拿知覺,卻可以成為一個靈魂導師。」
物質生存的問題——生、老、病、死——都不能夠因財富的積聚和經濟發展而被豁免。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充滿着物質生活的設備、富裕和充份地經濟發展,但是物質生存的問題仍然存在。他們從不同方向找尋和平,但他達到真正快樂的唯一途徑是查詢基士拿、或博伽梵歌和史里瑪博伽瓦譚(構成基士拿科學的書)、或基士拿的真正代表——處於基士拿知覺的人。
如果經濟的發展和物質安樂能夠驅走一個人對家庭、社會、國家或國際間醉夢的哀悼,阿尊拿便不會說就算地球上一個不能匹敵的王國或在上天眾恆星半人神般的尊貴都不能驅走他的悲愴。所以他追求基士拿知覺的庇護,這便是正確地帶領到和平協調之路。經濟發展或地球的統治權由於物質性的劇變,可以隨時完結。就算進入了較高的恆星體系,正如人類現在想到月球去一樣,也可以在一剎那間了結。博伽梵歌證明了這一點:kṣīṇe puṇye martyalokaṁ viśanti。「當虔誠活動的結果了結之後,一個人便由快樂的頂點降至生命的最低地位。」世界上很多政客都是這樣地掉下來。這樣的下跌祇會帶來更多的悲愴。
因此,如果我們想永遠終止悲愴,我們便要好像阿尊拿一樣求護於基士拿。阿尊拿請求基士拿徹底地解决他的問題,這便是基士拿知覺之道。
第九節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vā hṛṣīkeśaṁ guḍākeśaḥ parantapaḥ na yotsya iti govindam uktvā tūṣṇīṁ babhūva ha
sañjayaḥ uvāca——山齋耶說;evam——這麼;uktvā——講話;hṛṣīkeśam——向基士拿,感官的主人;guḍākeśaḥ——阿尊拿,克服愚昧的主人;parantapaḥ——敵人的懲罰者;na yotsye——我將不會參戰;iti——如此;govindam——對基士拿;歡愉的給予者;uktvā——說着;tūṣṇīm——沒有作聲;babhūva——變得;ha——的確地。
譯文
山齋耶說:「這樣說完以後,阿尊拿,敵人的懲罰者,告訴基士拿道『高文達,我不參戰。』跟着便不再作聲。」
要旨
狄達拉斯韃在聽到了阿尊拿不參戰而要離開戰場求乞為生後一定感到很高興。但山齋耶指出阿尊拿是有能力殺死他的敵人(parantapaḥ)一事而再次令他失望。雖然阿尊拿目前是受了家庭愛念的假悲哀而暫時被感動了,但他皈依於基士拿——至尊的靈魂導師,作為一個門徒。這表示出他很快便會從家庭愛念的假悲愴中被解脫出來而將會受啟廸自我覺悟的完整知識,即基士拿知覺,那時便會肯定地參戰。因此狄達拉斯韃的喜悅便會受挫,阿尊拿將會被基士拿啟廸而作戰到底。
第十節
tam uvāca hṛṣīkeśaḥ prahasann iva bhārata senayor ubhayor madhye viṣīdantam idaṁ vacaḥ
tam——向他;uvāca——說;hṛṣīkeśaḥ——感官的主人,基士拿;prahasan——微笑着;iva——那樣;bhārata——啊,狄達拉斯韃,伯拉達的後裔;senayoḥ——軍隊的;ubhayoḥ——雙方的;madhye——之間;viṣīdantam——對在悲愴中的人;idam——以下的;vacaḥ——說話。
譯文
啊,伯拉達的後裔,那時候基士拿微笑地在兩陣之中對在悲愴中的阿尊拿說了以下的話:
要旨
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和古達克沙 Guḍākeśa 兩者的談話是以親密朋友的身份進行。作為朋友,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其中一個自願地成為另外一個的學生。基士拿在笑着因為一個朋友選擇變為門徒。作為萬物之主,祂是每一個人的主人而永遠處於較高的地位,但是主接受一個想成為祂的朋友、兒子、愛人或奉獻者的人,或一個想祂處於這地位的人。但當祂被接受為主人時,祂便立刻以這個身份對門徒作應有的嚴肅談話。這個主人與門徒間的談話是在兩隊軍隊當前公開以使所有人都能得益。所以博伽梵歌的談話並不是為任何特別的個人、社會或團體而設,而是為了所有的人,無論朋友和敵人都有權去聆聽。
第十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śocyān anvaśocas tvaṁ prajñā-vādāṁś ca bhāṣase gatāsūn agatāsūṁś ca nānuśocanti paṇḍit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說;aśocyān——那不值得悲愴的;anvaśocaḥ——你正在悲哀;tvam——你;prajñā-vādān——有學識的談話;ca——和;bhāṣase——講着;gata——失去;asūn——生命;agata——不是過往的;asūn——生命;ca——和;na——永生;anuśocanti——悲愴;paṇḍitāḥ——有學識的人。
譯文
萬福的主說:「你一面說着有學識的說話,一面為不值得悲愴的事物傷感。那些有智慧的人不會為生存的或已死的事物悲愴。」
要旨
主立刻以老師的身份來責罰學生,間接地叫他蠢材。主說:你的說話好像是一個有學識的人,但你不知道一個真正有學識的人——一個懂得什麼是肉體什麼是靈魂的人——不會為身體的任何一個階段無論生或死而悲哀。在以後的幾章中會講到,知識的意思是要去認識物質和靈魂和這兩者的控制者。阿尊拿辯駁說宗教的原則應較政治和社會關係為重要,但他不知道對物質、靈魂和至尊者的知識較宗教的禮節還來得重要。因為他缺乏了這一方面的知識,他不應該自以為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正因為他不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他便對不值得悲哀的東西悲哀。身體是被生下來的和註定今天或明天便要被毀滅;所以身體並不像靈魂般重要。一個知道這點的人是真正有學識的,對他來說就算物質身體在任何情況下也沒有值得悲哀的理由。
第十二節
na tv evāhaṁ jātu nāsaṁ na tvaṁ neme janādhipāḥ na caiva na bhaviṣyāmaḥ sarve vayam ataḥ param
na——永不;tu——但是;eva——的確地;aham——我;jātu——變成;na——永不;āsam——存在;na——不是這樣;tvam——你本身;na——不;ime——所有這些;janādhipāḥ——帝王;na——永不;ca——和;eva——的確地;na——不是那樣;bhaviṣyāmaḥ——會存在;sarve——所有我們;vayam——我們;ataḥ param——此後。
譯文
從來沒有一個時候我不存在,或你,或所有這些帝王;或在未來我們之中任何一人會停止存在。
要旨
在吠陀諸經中,嘉答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和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都說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無窮盡數量生物體的維持者,以他們不同的處境和根據他們個別的工作和工作反應而定。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還以祂全體的一部份活在每一個生物體的心中。祇有神聖能看見內在和外在同一的至尊主的人才能真正地得到完整和永恆的和平。
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eko bahūnāṁ yo vidadhāti kāmān tam ātmasthaṁ ye nupaśyanti dhīrās teṣāṁ śāntiḥ śāśvatī netareṣām (嘉答 2.2.13)
給予阿尊拿的同一吠陀真理還給予了世界上所有那些自以為十分有學識但實際上祇有很少知識的人。主很清楚地說祂本身、阿尊拿和在戰場上聚集的所有國王都是永恆的個別生物體,而主則永恆地是個別生物體在條限狀況下和在他們解脫狀況下的維持者。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至尊的個人,而阿尊拿——主的永恆夥伴和所有在那裏結集的帝王都是個別的,永恆的人。並不是他們在過往不以個體存在,也不是他們不再會以永恆的人存在。他們的個別性既在過往存在,也會繼續不斷地存在於將來。所以,對任何人悲愴是沒有理由的。
摩耶華弟 Māyāvādī 理論是當個別靈魂解脫了,當摩耶 māyā 或幻影的外衣被分離以後便會合併於非人性的婆羅門而失去個別的存在,這個理論在這裏不為主基士拿——至尊的權威所支持,也對我們想着個別性祇存在於被條限了狀況下的看法不支持。基士拿很清楚地在這裏說:在將來主和其他的個別性,如在奧義諸書中所證實,也將會永恆地繼續着。基士拿這項聲言是權威性的,因為基士拿不會被迷惑。假如個別性不是一個事實,則基士拿不會強調說他在將來也是一樣不變。摩耶華弟哲學家或許會辯說基士拿所講的個別性並不是靈性的,而是物質的。就算接受了這個別性是物質的論調,又怎能分辨出基士拿的個別性呢?基士拿確言了祂在過往的個別性和證實了祂將來的個別性。祂還在其他方面證實了它的個別性,連非人性的婆羅門也被宣言為下屬於祂。基士拿始終維持着祂靈性上的個別性,假如祂被接受為一個在個別知覺中普通的被條限了的靈魂,祂的博伽梵歌便沒有價值成為權威經典。一個有着人類四項缺點的普通人沒有能力去教導值得聆聽的東西。梵歌是超越於這些文學。沒有一本世俗的書能和博伽梵歌相比,當一個人接受了基士拿是普通人以後,梵歌便喪失了它全部的重要性。摩耶華弟人士辯駁說在這一節中所講及的雙重性祇是慣例上的而它所指的祇是身體。但在這一節之前這樣的一個身體概念已經被禁制了。在禁制了生物體的身體概念以後,基士拿又怎會再來一個基於身體的慣例見議呢?因此,個別性繼續在靈性領域存在,偉大的靈魂導師如史里喇瑪瑙查 Sri Ramanuja 和其他人士等都證實了這一點。在梵歌中很多處都很清楚地提及到這靈性上的個別性而為那些是主奉獻者的人所了解。那些妒忌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的人沒有一條真正通往這偉大文學之道。一個非奉獻者接近梵歌的教導就有如蜜蜂在舐着瓶外的蜜糖一樣。祇有打開蓋子才能嘗到蜜糖的味道。同樣地,博伽梵歌的奧妙祇為奉獻者所了解;也正如在書中的第四章所說,沒有別的人能嘗到它。梵歌也不能妒忌主的存在的人所觸摸。所以,摩耶華弟人士對梵歌的解釋是整個真理最誤引性的演譯。主采坦耶禁止我們閱讀由摩耶華弟人士所作的評述和加以警告說:一個人通過這樣對摩耶華弟哲學的了解,便喪失了所有了解梵歌秘密的能力。如果個別性祇是指在經驗界的宇宙而言,那便不需要主的教導。個別靈魂和主的複數性是一個永恆的事實,而在吠陀諸經中也如上述地證實了這一點。
第十三節
dehino 'smin yathā dehe kaumāraṁ yauvanaṁ jarā tathā dehāntara-prāptir dhīras tatra na muhyati
dehinaḥ——被身體所困的;asmin——在這;yathā——如;dehe——在身體中;kaumāram——童年;yauvanam——青年;jarā——老年;tathā——同樣地;dehāntara——身體的變動;prāptiḥ——成就;dhīraḥ——清醒的人;tatra——為此;na——永不;muhyati——被惑。
譯文
當被身體所困的靈魂不斷地演變,在這個身體中,由童年至青年至老年,同樣地靈魂在身體死亡後投胎到另外一個身體,自覺了的靈魂並不為這變化所困惑。
要旨
因為每一生物體都是個別的靈魂,他的身體每一刻都在改變著,有時身為孩童,有時為青年,也有時為老年。但同樣的靈魂是在那裏而沒有經過任何改變。這個別的靈魂最後在死亡時將身體改變而投胎到另外一個身體:因為在下一次誕生中肯定地不論是物質的或靈性的都會有另外一個身體——所以阿尊拿對死亡的悲愴是沒有理由的,而他所最關切的彼斯瑪和當拿也不例外。相反地,他應該為他們身體由舊的轉為新的而喜悅,因為這樣會更新他們的能量。這樣的身體變更,根據他在生命中的作為,而决定他各種形式的享樂或受苦。所以彼斯瑪和當拿因為是高貴的靈魂,必定會在下一世得到靈性的身體,或最低限度得到生活在天堂的身體而得到物質生存的高等享受。因此在任何一面說來,悲愴是沒有理由的。
任何一個具有對個別靈魂、超靈、和物質和靈性兩自然性的組合結構的完整知識的人,被稱為一個狄拉 dhīra 或最清醒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永不會被身體的變更所困惑,摩耶弟華人士,認為靈魂是整體性的理論,不能被接受,理由是靈魂不能被切割為片段。這樣切割成為個別的靈魂,使到至尊者變成可以成為片段或變更的,違反了至尊的靈魂是不變的原則。
在博伽梵歌中證實了,至尊的片碎部份永恆地存在著(珊拿坦拿)和名為基撒拉 kṣara;即,他們有傾向墮落到物質的自然界中。這些片碎的部份永恆地是這樣的,就算是解脫了以後,個別的靈魂也是一樣——片段的。但一旦解脫了以後,他便過着一個永恆地充滿快樂和與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在一起,充滿知識的生活。反射的理論可以被應用到超靈的身上,因為祂是存在於每一個個別不同的身體上和被稱為巴拉邁瑪 Paramātmā,不同於個別的生物體。當天空倒映在水上時,反映出太陽、月亮和星星等,星星可以和生物相比,而太陽和月亮可以比喻為至尊的主。個別的片段靈魂由阿尊拿代表,而至尊的靈魂便是至高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第四章的開端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們不是處於同一等級的。如果阿尊拿和基士拿是在同一等級和基士拿不是高於阿尊拿的話,他們倆教導者和被教導者的關係便變得沒有意思了。如果他們倆人都是被迷幻能量(摩耶)所欺騙,便不再需要有人作導師和另外一人是被教導者。這樣的教導會變成無用,因為在(摩耶)māyā 的掌握中,沒有一個人能成為權威性的導師。在本書的處境下主基士拿被接受為至尊的主,在地位上高於生物體——阿尊拿——一個在摩耶欺騙下被忘記了的靈魂。
第十四節
mātrā-sparśās tu kaunteya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a-dāḥ 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
mātrā——慾欲的;sparśāḥ——感覺;tu——祇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śīta——冬天;uṣṇa——夏天;sukha——快樂;duḥkha-dāḥ——給予痛苦;āgama——出現;apāyinaḥ——消失;anityāḥ——不是永恆的;tān——所有他們;titikṣasva——祇要容忍;bhārata——啊,伯拉達王朝的後裔。
譯文
啊,琨提之子,快樂和煩惱非永久性的出現,和它們在適當時候的消失,就好像是冬季和夏季的出現和消失一樣。它們起自官感的觸覺,啊,伯拉達之子孫,一個人要學習怎樣容忍它們而不至於被困擾。
要旨
在任務的正當執行中,一個人要學習快樂和煩惱非永久性的出現和消失。根據吠陀的訓示,一個人在晨早起來便要沐浴,連在瑪伽的月份(一月至二月)也不例外。在那時候非常寒冷,但儘管這樣,一個忠於宗教原則的人並不猶疑地去沐浴。同樣地,一個婦人並不猶疑在五月和六月(夏季最熱的時份)到廚房去煑食。一個人就算是氣候的不便也要執行他的責任。同樣地,戰爭是剎怛利耶的宗教原則,雖然一個人要和一些朋友和親戚戰爭,他也不應該違背他應負的責任。他應該遵守由宗教原則所定下來的規例才可以達到知識的階段,因為祇有通過知識和奉獻一個人才能夠從摩耶(幻影)的掌握中解脫出來。
稱呼阿尊拿的兩個不同的名字也是有意義的:剛廸亞 Kaunteya 表明了他母系偉大的血統關係:伯拉達 Bhārata 表示了他父系的顯貴。從兩方面他都有一個尊貴的傳統。一個尊貴的傳統帶來了對事物的責任和適當職務的履行;因此,他不能逃避戰爭。
第十五節
yaṁ hi na vyathayanty ete puruṣaṁ puruṣarṣabha sama-duḥkha-sukhaṁ dhīraṁ so 'mṛtatvāya kalpate
yam——一個是;hi——的確地;na——永不;vyathayanti——在煩惱中;ete——所有這些;puruṣam——對一個人;puruṣarṣabha——人中的表表者;sama——沒有被改變的;duḥkha——煩惱;sukham——快樂;dhīram——耐心的;saḥ——他;amṛtatvāya——對於解脫;kalpate——被認為有資格。
譯文
啊,人中的表表者(阿尊拿),不為快樂和煩惱所打擾和穩定地處於兩者間的人肯定地有資格得到解脫。
要旨
任何一個有堅定决心於高度靈魂自覺和能夠同樣地容忍煩惱和快樂侵襲的人,肯定地有資格得到解脫。在華納斯喇瑪制度中生命的第四個階段——即出家的階段(托砵僧 sannyāsa),是一個很痛苦的境況。但一個真誠地想使到他生命得到完整的人必定會在各種困難中接受托砵僧的階段。困難通常是由於要切斷家庭的關係,放棄了妻子和兒女,但如果有人能夠忍受這些困難,他到達靈魂自覺的道路必定是完整的。同樣地,在阿尊拿執行剎怛利耶 kṣatriya 職務中,雖然和家庭成員或所愛的人交戰是很困難的,他被勸要堅持到底。主采坦耶在二十四歲時出家,而祂的親屬——年輕的妻子和老母,都沒有別的人照顧,但為了更高的原因他出了家和堅定地執行更高的任務。那便是達到超脫於物質束縛的途徑。
第十六節
nāsato vidyate bhāvo nābhāvo vidyate sataḥ ubhayor api dṛṣṭo 'ntas tv anayos tattva-darśibhiḥ
na——永不;asataḥ——非存在的;vidyate——那裏有;bhāvaḥ——持久性;na——永不;abhāvaḥ——改變著品質;vidyate——那裏有;sataḥ——永恆的;ubhayoḥ——兩者的;api——真實的;dṛṣṭaḥ——遵守;antaḥ——結論;tu——但是;anayoḥ——他們的;tattva——真理;darśibhiḥ——由先見者。
譯文
真理的先見者的結論是:非存在的東西沒有持久性,而存在的東西不會終止。這是先見者研究過兩者本性後的結論。
要旨
變動中的身體沒有持久性。身體每一刻因為不同細胞的變化和反應而在不斷改變為現代醫學所承認:因此成長和年老是在身體中進行着。縱使身體和心意在變化著,靈魂是永久存在的。那便是物質和精神的分別。本質上,身體是不斷地改變,而靈魂則是永恆的。這個結論是被所有等級的真理先見者——不論是非人性的或人性的——所確立。在韋施紐普蘭拿 Viṣṇu Purāṇa 經中說韋施紐和他的居所全都有著自明的靈性存在。「Jyotīṁṣi viṣṇur bhavanāni viṣṇuḥ」存在和非存在兩字祇是對靈性和物質而言。那便是所有真理先見者的觀感。
這便是主對所有被愚昧影響所困惑了的生物體教導的開始。愚昧的剷除有賴於崇拜者和被崇拜者永恆關係的重建和跟著而來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和所屬部份生物體的分別的了解。一個人可以通過對自己的徹底研究而了解至尊者的本性,自身和至尊者的分別可以比擬於部份和整體的關係。在維丹達.樞查經 Vedānta Sūtras 和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至尊者被接納為所有被發射物的本原。這樣的發射物可以由高等和低等的自然次序所體驗。正如將會在第七章中所揭示,眾生物體隸屬於高等的本性。雖然能量和能量者之間並無分別,但是有能量者被接受為至尊的,而能量或自然被接受為下屬的。因此眾生物體永遠是下屬於至尊的主,猶如主人和僕人,老師和被教導者一樣。這樣清楚的知識在愚昧的知覺下是不能夠被了解的,為了要趕走這樣的愚昧,主便為所有時代的所有生物體的啟明而教導博伽梵歌。
第十七節
avināśi tu tad viddhi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vināśam avyayasyāsya na kaścit kartum arhati
avināśi——不會被毀滅的;tu——但是;tat——那;viddhi——知道它;yena——由誰;sarvam——整個身體;idam——這;tatam——擴展;vināśam——毀滅;avyayasya——屬於不會被毀滅的;asya——它的;na kaścit——沒有人;kartum——去做;arhati——能夠。
譯文
要知道那遍透整個身體的東西是不會被毀滅的。沒有人能夠摧毀不能被毀滅的靈魂。
要旨
這一節再清楚地解釋遍透著整個身體的靈魂的真正本性。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東西遍佈整個身體:那就是知覺。每個人都感覺著身體部份或全部的痛苦和快樂。這知覺的遍佈祇是限於一個人自己身體之內。一個人身體內的快樂和痛苦,並不為別人所知覺。所以每一個身體,便是每一個個別靈魂的居所,而靈魂存在的象徵,則顯示於個別的知覺力。
這靈魂被描述為髮尖頂端一萬份之一的大小。在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中證明了這一點:
bālāgra-śata-bhāgasya śatadhā kalpitasya ca bhāgo jīvaḥ sa vijñeyaḥ sa cānantyāya kalpate
「當一根頭髮頂端被分成一百份,這一百份的每一份再被分成一百份,那一份的尺寸便是靈魂的大小。」(史威 5.9)同樣地,在博伽瓦譚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keśāgra-śata-bhāgasya śatāṁśaḥ sādṛśātmakaḥ jīvaḥ sūkṣma-svarūpo 'yaṁ saṅkhyātīto hi cit-kaṇaḥ
「有無數的靈魂原子微粒,它們大小如髮尖頂端的一萬份之一。」
因此,靈魂的個別微粒,是一個小於物質原子的靈性原子,而物質原子則是無數的。這微小的靈性火花,便是物質身體的基本原理,而這靈性火花遍佈於整個身體,就如某些藥物對於整個身體的擴散作用一樣,這靈魂在整個身體的流動性便是知覺,那便是靈魂存在的證明。任何一個凡人,都能夠明白到物質的身體減去知覺,便是一個已死亡的身體,而這個知覺,是不能以任何物質的操作使其能在身體復甦的。所以知覺並不是出於任何數量的物質合併,而是由於靈魂的存在。在蒙達伽奧義書 Muṇḍaka Upaniṣad 中對靈魂原子的量度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eṣo 'ṇurātmā cetasā veditavyo yasmin prāṇaḥ pañcadhā saṁviveśa prāṇaiś cittaṁ sarvam otam prajānāṁ yasmin viśuddhe vibhavaty eṣa ātmā
「靈魂是如原子的大小和可以通過完整智慧來了解。這原子靈魂浮游於五種氣體之上(即呼氣 prāṇa,吸氣 apāna,周氣 vyānas,平氣 amāna 和魂氣 udāna),和處於心臟之中而將它的影響遍佈被體困著的生物體的整個身體。當靈魂從五種物質的污染中被淨化後,靈性的影響便會被展示。」(蒙 3.1.9)
陰陽瑜伽 haṭha-yoga 制度是為了要運用不同的靜坐姿勢來控制這五種環繞著純潔靈魂的氣體——不是為了任何物質的得益,而是為了要使微細的靈魂能夠從物質環境的綑縛中解脫。
這靈魂原子的法定地位,為所有的吠陀文學所接受,也可以由一個健全的人在實際經驗中領畧得到。祇有不健全的人才會以為這靈魂原子是遍佈的韋施紐達瓦 Viṣṇu-tattva。
靈魂原子的影響可以遍傳在一個特定的身體上。根據蒙達伽奧義書說,這個靈魂原子是處於每個生物體的心臟中,因為靈魂原子的大小超越於物質性科學家的理解能力,他們中有些人便愚蠢地推說是沒有靈魂的。個別的靈魂原子是肯定地在心中和超靈在一起,身體活動的能量便由體內這部份發放出來。從肺中帶著氧氣的紅血球,是從靈魂那裏得到能量的。當靈魂離開了這個位置之後,產生鎔解熱的血液活動便會停止。醫學界承認了紅血球的重要性,但他們不能夠確定能量的來源是靈魂,不過他們承認心臟是所有身體能量的集中點。
這些精靈的原子微粒,可以比喻為太陽光綫的份子。在陽光中有無數的發光分子,同樣地,至高主的片碎部份便是至高主光芒的原子火花,名為「巴伯」prabhā 或高等能量。吠陀知識和現代科學都不否定身體中靈魂的存在,而靈魂的科學,便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親自在博伽梵歌中清楚地描述。
第十八節
antavanta ime dehā nityasyoktāḥ śarīriṇaḥ anāśino 'prameyasya tasmād yudhyasva bhārata
antavantaḥ——可以消滅的;ime——所有這些;dehāḥ——物質身體;nityasya——永恆地存在;uktāḥ——據說;śarīriṇaḥ——被體困了的靈魂;anāśinaḥ——永不會被毀滅;aprameyasya——不能被量度的;tasmāt——因此;yudhyasva——作戰;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
譯文
祇有不會被毀滅,不能被量度的和永恆的生物體的物質身體才會被摧毀;因此,啊,伯拉達的後裔,作戰罷。
要旨
這物質身體在本質上是會被消滅的。它會立即完結,或許一百年後才會這樣,祇是時間問題而已,並沒有機會無止境地保持著。但是靈魂是細小到連敵人也看不見,更遑論被殺呢?如在前一節中所述,它是這樣細小甚至沒有人知道怎樣去量度它。所以從兩個角度看來都沒有悲哀的理由,因為生物體是不能真正地被殺,而物質的身體也不能夠被保留在任何的一段時間之內和永遠地被保護著。整個靈魂的微細分子根據他的工作而得到這物質身體,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和遵守宗教的原則。在維丹達樞查經中,生物體有資格成為光線,因為他是至尊光線的所屬部份。就像陽光維繫著整個宇宙一樣,靈魂的光線便維繫著這個物質的身體。一旦靈魂離開了這個物質身體以後,身體便開始腐化;所以維持著這個身體的便是靈魂。身體本身並不重要。阿尊拿被勸告要作戰和為了宗教的理由而犧牲這個物質的身體。
第十九節
ya enaṁ vetti hantāraṁ yaś cainaṁ manyate hatam ubhau tau na vijānīto nāyaṁ hanti na hanyate
yaḥ——任何人;enam——這;vetti——知道;hantāram——兇手;yaḥ——任何人;ca——和;enam——這;manyate——想;hatam——被殺;ubhau——他們兩者;tau——他們;na——永不;vijānītaḥ——在知識中;na——永不;ayam——這;hanti——殺死;na——或;hanyate——被殺。
譯文
以為生物體是殺人者或被殺者的人並不了解。一個在具有知識的人知道自我並不殺戮或被殺。
要旨
當一個被體困的生物體,被致命的武器所傷時,要知道在體內的生物體並沒有被殺。靈魂是小得沒有可能被任何的物質武器所傷,這已在上一節可見。生物體因為他的魂性地位,是不可以被殺的。被殺的,或以為是被殺的祇是身體而已。不過,這並不是鼓勵身體的殺戮。吠陀的訓示是:「māhiṁsyāt sarva-bhūtāni」,從不對任何人作出暴行。對生物體並沒有被殺的了解,也不是鼓勵對動物的殺戮。沒有命令而去殺死任何人的身體。是可惡的要被國家的法律和主的法律所懲罰。不過,阿尊拿是為了宗教的理由而去執行殺戮,而不是妄想出來的。
第二十節
na jāyate mriyate vā kadācin nāyaṁ bhūtvā bhavitā vā na bhūyaḥ ajo nityaḥ śāśvato 'yaṁ purāṇo 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na——永不;jāyate——投生;mriyate——永不死亡;vā——或;kadācit——在任何時間(過去,現在或將來);na——永不;ayam——這;bhūtvā——得到生命;bhavitā——會成為;vā——或;na——不;bhūyaḥ——或曾經是;ajaḥ——未生的;nityaḥ——永恆的;śāśvataḥ——固定的;ayam——這;purāṇaḥ——最老的;na——永不;hanyate——已殺;hanyamāne——被殺;śarīre——由身體。
譯文
對於靈魂來說並沒有誕生或死亡。或者出現了以後便不再存在。他是未生的,永恆的,永存的,不死的和原始的。他不因身體的被殺而被殺。
要旨
在品質上,至尊精靈的微小原子片斷和至尊者是一致的。他不經過像身體般的變更。有時靈魂被稱為穩定,或「古他斯達」kūṭastha。身體要經過六種變更。它從母體的子宮中出生,逗留一段時間,生長,產生一些影響,慢慢式微,而最後隱沒和被遺忘。靈魂則不經過這些變更。靈魂並不是被生的,但他得到一個物質的身體,而是這個身體出生。靈魂並不在那裏出生,靈魂也不死亡。任何事物有出生便有死亡。因為靈魂並沒有出生,他所以沒有過去,現在或將來。他是永恆的,永存的和原始的,即是並沒有他得以存在的歷史可稽。在身體概念的印象下,我們追求靈魂的出生歷史等等。靈魂並不在任何時間像身體一樣會變老。所以一個所謂「老人」會感到他如在童年或少年期間的精神。身體的變更並不影響到靈魂。靈魂並不像樹或其他任何物質的東西一樣會腐化。靈魂也沒有副產品。身體的副產品,即子女,也是不同的個別靈魂:而由於身體的關係,他們以某人的子女身份出現。身體由於靈魂的存在而發展,但靈魂並沒有支路或變更。所以靈魂是免於身體的六種變更的。
在嘉答奧義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以下相同的一段:
na jāyate mriyate vā vipaścin nāyam kutaścin na vibhūva kaścit ajo nityaḥ śāśvato 'yaṁ purāṇo 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嘉答 1.2.18)
這一段的意思及要旨和博伽梵歌中一樣,但在這一段中有一個特別的字,vipaścit,意思是有學問或有知識。
靈魂是充滿知識的,和永遠充滿知覺。所以,知覺便是靈魂的象徵。縱使一個人在心——靈魂的居所中找不到它,他依然可以從知覺的存在去了解靈魂的存在。有些時候我們因為雲層在天空中或其他理由而找不到太陽,但是太陽的光線是永遠在那裏的,我們便確信那是日間。一旦在晨早天空中有少許的光線,我們便明白太陽已在天空了。同樣的,因為在所有的身體中——無論是人或動物的——有一些知覺,我們便明白到靈魂的存在。不過這靈魂的知覺是和至尊者的知覺不同,因為至高的知覺是所有的知識——過去,現在或將來。個別靈魂的知覺是善忘的。當他忘記了他真正本性的時候,他從基士拿的高等課程中得到教育的啟廸。但是基士拿則不同於善忘的靈魂。如果是的話,基士拿教導博伽梵歌便沒有用了。
有兩種靈魂——即微小的分子靈魂(aṇu-ātmā)和超靈(vibhu-ātmā)。在嘉答奧義書中也有以下的證明:
aṇor aṇīyān mahato mahīyān ātmāsya jantor nihito guhāyām tam akratuḥ paśyati vīta-śoko dhātuḥ prasādān mahimānam ātmanaḥ (嘉答1.2.20)
「超靈(Paramātmā)和原子靈(jīvātmā)兩者都處於生物體的同一個身體內和同一個心臟中,祇有完全免於物質慾望和悲愴的人才能夠因為主的仁慈而了解靈魂的偉大。」基士拿也是超靈的泉源,這將會在以下的幾章中展示;而阿尊拿是在忘記他自己真正本性中的微小靈魂。所以他要被基士拿,或祂的真正代表(靈魂導師)所啟廸。
第二十一節
vedāvināśinaṁ nityaṁ ya enam ajam avyayam kathaṁ sa puruṣaḥ pārtha kaṁ ghātayati hanti kam
veda——在知識中;avināśinam——不能被毀滅的;nityam——永遠;yaḥ——人;enam——這(靈魂);ajam——不是出生來的;avyayam——不變的;katham——怎樣;saḥ——他;puruṣaḥ——人;pārtha——啊,巴達(阿尊拿);kam——誰;ghātayati——傷害;hanit——殺;kam——誰。
譯文
啊,巴達,一個知道靈魂是不能被毀滅的,不是生出來的,永恆的和不變的人,又怎會殺死任何人和引起任何人去殺戮呢?
要旨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正當功用,而一個處於完整知識中的人知道如何去正當地運用它。同樣地,暴力也有它的功用——如何地運用暴力便有賴於有知識的人了。雖然法官對一個犯謀殺罪的人判以死刑,法官不能被譴責,因為他是根據法律而施暴力於另外一個人。在曼奴三滅達經 Manu-saṁhitā 人類的法律書中,支持一個殺人兇手應該被判死刑,以使他的下一世不再苦受他犯下的罪過。所以,一個國王將一個殺人兇手問吊,其實是有好處的。同樣地,當基士拿下令作戰時,結論便是為至高的公正而採用暴力。因此,阿尊拿應該服從指示,因為他知道為基士拿作戰的暴力並不是暴力。究竟人或更正確一點——靈魂——是不會被殺的。所以為了正義的執行,所謂「暴力」是被准許的。一項外科手術並不是為了要殺死病人,而是要醫治他。所以在基士拿的指揮下由阿尊拿去執行的作戰有着完整的知識,因此並沒有罪惡反應的可能。
第二十二節
vāsāṁsi jīrṇāni yathā vihāya navāni gṛhṇāti naro 'parāṇi tathā śarīrāṇi vihāya jīrṇāny anyāni saṁyāti navāni dehī
vāsāṁsi——衣服;jīrṇāni——殘舊的;yathā——本來的樣子;vihāya——放棄;navāni——新衣服;gṛhṇāti——接受;naraḥ——一個人;aparāṇi——其他;tathā——同樣地;śarīrāṇi——身體;vihāya——放棄;jīrṇāni——老和無用的;anyāni——不同的;saṁyāti——真正地接受;navāni——新的一套;dehī——被體困的。
譯文
正如一個人換上新衣服而放棄舊衣服;同樣地,靈魂接受新的物質身體而拋棄舊和沒有用的身體。
要旨
原子個別靈魂轉換身體,是一件被接受了的事實。儘管有些現代的科學家不相信靈魂的存在,同時他們不能解釋發於心臟的能量泉源,但是他們要接受由童年至少年,少年至青年,青年至老年身體的不斷變更。再由老年轉移到另外一個身體。這已在上一節中解釋過。
原子個別靈魂到另外一個身體的轉移,是超靈特許的恩典。超靈滿足原子靈的願望,猶如一個朋友滿足另外一個朋友的願望。吠陀經典,如蒙達伽奧義書 Muṇḍaka Upaniṣad 和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將靈魂和超靈比喻為兩隻友好的鳥坐在同一棵樹上。其中的一隻鳥(個別的原子靈魂)正在啄食樹上的果實,而另外的一隻鳥(基士拿)祇是望着祂的朋友。在這兩隻鳥中——雖然他們都有着同一的品質——然而一隻被物質樹上的果實所吸引了,另外一隻祇是見證着祂朋友的活動。基士拿是見證着的鳥,而阿尊拿是啄食着的鳥。雖然他們是朋友,一個依然是主人,另外一個是僕人。原子靈魂忘記了這種關係是一個人由一棵樹轉到另外一棵樹或一個身體轉到另外一個身體的原因。芝瓦靈魂 jīva soul 在物質身體上作很艱苦的鬥爭,但一旦他同意接受另外的一隻鳥為至尊的靈魂導師——正如阿尊拿同意跟着基士拿的指示去做一樣——下屬的鳥便立即從悲愴中被解脫出來。嘉答奧義書和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兩經都證明了這一點:
samāne vṛkṣe puruṣo nimagno 'nīśayā śocati muhyamānaḥ juṣṭaṁ yadā paśyaty anyam īśam asya mahimānam iti vīta-śokaḥ
「雖然這兩隻鳥都在同一棵樹上,但在啄食中的一隻因為享受着樹上的果實而處於渴望與憂鬱的狀態中,祇要他一朝將臉孔轉向他的朋友,知道祂是主和讚頌祂——在受難中的鳥便立即從渴望中被解脫出來。」阿尊拿現在已經將他的臉轉向他永恆的朋友——基士拿,和正在從祂那裏了解博伽梵歌。這樣聆聽基士拿的話,他便可以了解主的至高榮耀和免於悲愴。
阿尊拿在這裏被主勸告說不要為他祖父和他老師的身體變更而悲哀。他應該為了以在正義的戰爭中殺死他們的身體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得以立即從各樣身體活動的反應中被洗脫。一個在祭壇前或在正當的戰爭中貢獻出生命的人,便會立即從身體的反應中被洗脫和晉升到生命的更高階段。所以阿尊拿的悲愴是沒有理由的。
第二十三節
nainaṁ chindanti śastrāṇi nainaṁ dahati pāvakaḥ na cainaṁ kledayanty āpo na śoṣayati mārutaḥ
na——永不;enam——向這靈魂;chindanti——可被切成片塊;śastrāṇi——所有武器;na——永不;enam——向這靈魂;dahati——燃燒;pāvakaḥ——火;na——永不;ca——還有;enam——向靈魂;kledayanti——濕;āpaḥ——水;na——永不;śoṣayati——乾;mārutaḥ——風。
譯文
靈魂永遠不能夠被任何武器切成片塊,不能被火所燒,不能被水所濕,也不能被風所吹打。
要旨
所有各類型的武器:火燄、雨、風暴等都不能殺死靈魂。在那時候除了現在的火器之外還有由土、水、空氣和以太 ether 所做成的武器。現在的核子武器也被歸類為屬火的武器,但從前還有由其它物質元素所組成的武器。火器可以被水器所克,這是近代科學所不知的。現代科學家也不知道風暴武器的知識。無論如何,靈魂是不能被任何數量的武器或科學設計切成片碎的,個別的靈魂也不能從原本的大靈魂中分割出來。摩耶華弟人士不能夠描述個別的靈魂從愚昧中演變而結果被迷惑的能量所遮蓋。因為他們是永恆的(珊拿坦拿)個別原子靈魂,他們會被迷幻能量所掩蓋,這樣他們便離開了至高主的相伴,好像火花一樣,雖然有着火同一的品質,但在離開了火之後是會熄滅的。在瓦拉哈普蘭那經 Varāha purāṇa 中,生物體被描述為至高者的被分開的所屬部份。根據博伽梵歌,他們永遠是這樣的。因此。就算從迷幻中被解脫了以後,如從主對阿尊拿的教導中可見,生物體依然是一個個別的身份。阿尊拿因從基士拿那裏得來的知識而得到解脫,但他從沒有與基士拿成為一體。
第二十四節
acchedyo 'yam adāhyo 'yam akledyo 'śoṣya eva ca nityaḥ sarva-gataḥ sthāṇur acalo 'yaṁ sanātanaḥ
acchedyaḥ——不會破碎的;ayam——這靈魂;adāhyaḥ——不能被燒毀;ayam——這靈魂;akledyaḥ——不能溶解的;aśoṣyah——不能乾涸的;eva——的確地;ca——和;nityaḥ——永存的;sarva-gataḥ——遍透的;sthāṇuḥ——不變的;acalaḥ——不能被移動的;ayam——這靈魂;sanātanaḥ——永恆地這樣。
譯文
這個別的靈魂是不會破碎或不能溶解的,也不能被燒毀或乾涸。他是永存的、遍透的、不變的、不能被移動的和永恆地是這樣。
要旨
原子靈魂的所有這些資格都肯定地證明一元論靈魂是永恆的整個精靈的原子部份,他永恆地依然是同一原子而沒有變動。同一體的理論在這裏很難應用,因為個別的靈魂從沒有被意想到會變成一個純潔的。在從物質的污染中解脫了以後,原子靈魂或許情願在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的耀光中作為一點靈性的火花,但有智慧的靈魂會進入靈性的恆星與最高的神首同在一起。
「遍透」sarva-gataḥ——一詞很有意義,因為生物體是存在於神的所有創造中。他們生活在陸上,在水中,在空氣中,和泥土裏或甚至在火中。他們在火中被消滅了的說法,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在這段中很清楚地指出靈魂是不會被火所燒毀。所以,毫無疑問,在太陽中有着具有身體適應的生物存在。如果太陽球是沒有生物居住,則 sarva-gataḥ——存在於每一處——一字便變成沒有意思了。
第二十五節
avyakto 'yam acintyo 'yam avikāryo 'yam ucyate tasmād evaṁ viditvainaṁ nānuśocitum arhasi
avyaktaḥ——隱形的;ayam——這靈魂;acintyaḥ——不可思議的;ayam——這靈魂;avikāryaḥ——不變的;ayam——這靈魂;ucyate——據說;tasmāt——所以;evam——是這樣;viditvā——知道得很清楚;enaṃ——這靈魂;na——不要;anuśocitum——會為它悲愴;arhasi——你應該。
譯文
據說靈魂是看不見的,不可思議的,是永不更改或不變的。知道了這個以後,你便不應該再為身體而悲愴。
要旨
如前所述,如果根據我們的物質計算來量度靈魂的大小,連最強力的顯微鏡也不能看到;所以,他是隱形的。沒有人能夠從實驗中確立靈魂的存在,祇有從 śruti 或吠陀智慧中可以證明。我們要接受這一真理,因為雖然這是一件可以知覺到的事實,但再沒有別的來源可以了解靈魂的存在。有很多東西我們祇能以更高權威的理由來接受。根據母親的權威,沒有人能夠否定他父親的存在。除了母親的權威以外,再沒有別的資源來了解父親的身份。同樣地,除了研究吠陀經典以外再沒有別的資源去了解靈魂了,換句話說,人類的實驗性知識是不能夠理解靈魂的。靈魂是知覺性和知覺——這也在吠陀經中說明了,我們也要接受這一點。不同於身體的改變,靈魂是沒有變更的。在永恆的不變中,靈魂與無限至高靈魂的比較依然是原子性。至高靈魂是無限大的,而原子靈魂是無限小的。所以,無限小的靈魂,因為沒有改變,是永遠不能夠和無限大的靈魂——或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相等。這個概念在吠陀諸經中以不同的方式重複地表達用以證實靈魂概念的穩重性。對事物的重複論說對我們貫徹地和沒有錯誤地去了解它是必須的。
第二十六節
atha cainaṁ nitya-jātaṁ nityaṁ vā manyase mṛtam tathāpi tvaṁ mahā-bāho nainaṁ śocitum arhasi
atha——如果,即使;ca——還有;enam——這靈魂;nitya-jātam——永遠降生;nityam——永遠;vā——或;manyase——這樣想;mṛtam——已死的;tathāpi——仍然;tvam——你;mahā-bāho——臂力強大的人;na——永不;enam——關於靈魂;śocitum——去悲傷;arhasi——值得。
譯文
如果,即使你以為靈魂是永遠誕生和死亡的,你也沒有理由去悲傷,啊,臂力強大的人。
要旨
有一派別的哲學家和佛教徒很近似,他們不相信靈魂在身體以外的分別存在。當主基士拿講述這博伽梵歌時,這些哲學家好像也存在,他們被稱為洛伽耶底格人士 lokāyatikas 和外百史格人士 Vaibhāṣikas。這些哲學家說生命的象徵,或靈魂,在物質配合的某一成熟條件下產生。現代的唯物科學家和唯物哲學家也有類似的想法。據他們說,身體是物理原素的湊合,而在某一階段,生命的象徵便產生自物理和化學原素的相互作用。人類學便是基於這哲理。現在,很多在美國流行的假宗教也是傾向於這個哲學和傾向於虛無的非奉獻性佛教派系。
就算阿尊拿如外百史格哲學一樣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也沒有值得悲傷的理由。沒有人會為了某一堆化學品的喪失而悲傷和停止執行他被指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現代的科學和科學戰爭中有許多噸的化學品被傾倒於對方而取得勝利。根據外百史格哲學,那所謂靈魂或 ātmā 便會跟着身體的毀滅而消失。所以在任何一方面,不管阿尊拿接受吠陀的結論說是有原子靈魂的或他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他也沒有理由去悲傷。根據這一理論,既然有這樣多的生物體從物質中產生,和這樣多的生物體在每一刻中被消滅,並沒有需要為這些事故而傷感。假使他不是冒着靈魂再降生之險,阿尊拿沒有理由去害怕因殺死他祖父和老師而帶來的罪惡反應。但在同時,基士拿諷刺地稱他為 mahā-bāhu,臂力強大的,因為他究竟並不接受遺棄了吠陀智慧的外百史格理論。作為一個剎怛利耶,阿尊拿是屬於吠陀文化的,他不得不繼續追隨它的原則。
第二十七節
jātasya hi dhruvo mṛtyur dhruvaṁ janma mṛtasya ca tasmād aparihārye 'rthe na tvaṁ śocitum arhasi
jātasya——一個已經降生的人;hi——必定地;dhruvaḥ——一個事實;mṛtyuḥ——死亡;dhruvam——這也是一件事實;janma——誕生;mṛtasya——屬於已死的;ca——還有;tasmāt——所以;aparihārye——為了那不能避免的;arthe——在這件事中;na——不要;tvam——你;śocitum——去悲傷;arhasi——應得。
譯文
一個已經誕生的人,死亡是肯定的;而一個已死亡的人,誕生是肯定的。因此,在你不能避免的責任執行中,你不應該悲傷。
要旨
一個人要根據他一生的活動而再投生,而過完了這一段的活動之後,一個人要死亡和投生下一世。這樣,生與死的輪廻便一個接一個的繼續着而沒有辦法超脫。這生死的輪廻並不是支持不必要的謀害、殺戮和戰爭。但在同時,暴力和戰爭是人類社會中為保持法律和秩序而不能避免的。
庫勒雪查一役既是主的意旨,是不能避免的一件事,而為正義而戰是一個剎怛利耶的責任。他在執行他正當的任務中為何要因他親屬的死亡而害怕或傷心?他並不應得到因破壞法律而受制於罪行的反應,這是他懼怕的原因。如果避免了正當責任的執行,他也不能防止他親屬的死亡。而且他還會因行動方向的錯誤選擇而被降格。
第二十八節
avyaktādīni bhūtāni vyakta-madhyāni bhārata avyakta-nidhanāny eva tatra kā paridevanā
avyaktādīni——在開始時未被展示的;bhūtāni——所有被創造的;vyakta——被展示的;madhyāni——在中央;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avyakta——不被展示的;nidhanāni——所有被消滅的;eva——就是這樣;tatra——因此;kā——什麼;paridevanā——悲傷。
譯文
所有被創造的生物在他們開始時不展示,在中間的階段展示,而當他們被消滅時不再展示。因此有什麼需要去悲傷呢?
要旨
接受了兩個派系的哲學家——一派相信靈魂的存在而另外一派不相信——以後,在兩者來講都沒有理由去悲傷。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被吠陀智慧的追隨者稱為無神論者。縱使為了辯論的緣故,我們接受了無神論的理論,也沒有去悲傷的理由。在靈魂存在之外,物質元素在創造時是不展示的。從這不展示的微妙階段中,跟着而來的便是展示,正如從以太中,空氣產生了;從空氣中,火產生了;從火中,水產生了;而從水中,土展示了。從泥土中,跟着有各類型的展示發生。例如一幢高樓大廈從泥土中展示。當它被拆卸後,展示的再度變成不展示的而在終極階段保持在原子的狀態。能量不變的定律依然生效,但因時間的流經事物是在展示或不展示中——分別便在這裏。所以在展示或不展示的階段中去悲傷都沒有理由。不知怎樣地,在不展示的階段中,物體也沒有喪失。在開始和在結尾,所有元素都不被展示,祇是在中間它們被展示了,這些都沒有真正的物質分別。
如果我們接受了在博伽梵歌中所表明的吠陀結論(antavanta ime dehāḥ)所有物質身體都在適當的時候被消滅(nityasyoktāḥ śarīriṇaḥ)但靈魂是永恆的,我們記着身體永遠好像一件外衣一樣;為何我們要為一件外衣的更換而悲傷呢?物質的身體和永恆的靈魂比較並沒有實際的存在,就好像一場夢一樣。在夢中我們或許會想着我們在天空飛翔,或許坐在戰車上當國王,但當我們醒來後,我們看到自己既不在天空也不坐在戰車上。吠陀的智慧鼓勵基於物質身體不存在的自覺。所以,不管我們相信靈魂的存在或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也沒有理由為身體的喪失而悲哀。
第二十九節
āścaryavat paśyati kaścit enam- āścaryavad vadati tathaiva cānyaḥ āścaryavac cainam anyaḥ śṛṇoti śrutvāpy enaṁ veda na caiva kaścit
āścaryavat——驚奇的;paśyati——看見;kaścit——一些;enam——這靈魂;āścaryavat——驚奇的;vadati——講話;tathā——那裏;eva——的確地;ca——和;anyaḥ——別的人;āścaryavat——同樣驚奇的;ca——還有;enam——這靈魂;anyaḥ——別人;śṛṇoti——聆聽;śutvā——聽到了以後;api——即使;enam——這靈魂;veda——知道;na——永不;ca——和;eva——的確地;kaścit——任何人。
譯文
這些人看作靈魂是驚奇的,有些人形容他是驚奇的,有些人聽到他是驚奇的,至於其他人,即使聽到過他以後,一點也不能懂得他。
要旨
因為吉吐奧義書 Gītopaniṣad 是大致上基於奧義諸書的原則,在嘉答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中可以找到以下的一段並不足以為奇:
śravaṇāyāpi bahubhir yo na labhyaḥ śṛṇvanto 'pi bahavo yaḥ na vidyuḥ āścaryo vaktā kuśalo 'sya labdhā āścaryo jñātā kuśalānuśiṣṭaḥ
原子靈魂在一頭龐大動物的身體內,在一棵大榕樹的身體內,也在微生細菌內,還有他們億萬個才佔有一寸空間的事實的確是非常驚奇的。祇有少許知識的人,或不夠刻苦的人不能夠了解個別原子靈性火花的奇異,就算是由對宇宙的第一個生物梵王 Brahmā 傳達課程的最高權威者解釋也不例外。由於大體上事物的物質觀念,在這個年代中的大多數人,都不能想像一個這樣小的物體,會同時變得這樣大和這樣小。因此人們在組合上或通過描述,看成靈魂本身為奇妙的。雖然如果沒有自我的認識,所有為生存而奮鬥的活動都會帶來最後失敗是一件事實,但是人們因為受了物質能量的迷惑,往往祇是沉迷於為求感覺官能滿足的事物上,而缺少了去了解自我認識這個問題的時間。或許一個人不知道他要去想着靈魂和找出一個解决物質困苦的答案。
有些有興趣去聆聽有關於靈魂的人,會參加好的講座,但有時因為愚昧的關係,他們接受了至尊靈魂和原子靈魂是沒有大小地同一樣的錯誤指引。要找一個完全了解到靈魂的地位,超靈和原子靈的不同作用的關係和其他大小細節的人是很困難的。而要找一個真真正正從靈魂知識中完全得益和能夠從各方面描述靈魂的地位的人便更難了,但是如果一旦一個人能夠明白到有關靈魂的問題,他的一生便算得成功。無論如何,最容易了解自我這個問題的步驟,便是沒有受其它的理論所歪曲地接受由最高的權威——主基士拿所講述的博伽梵歌宣言。但這也需要很多在這一世或前世的懺悔和犧牲,一個人才能夠接受基士拿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不過基士拿可以從一個純潔奉獻者沒有原由的恩惠得以知曉,再沒有別的途徑了。
第三十節
dehī nityam avadhyo 'yaṁ dehe sarvasya bhārata tasmāt sarvāṇi bhūtāni na tvaṁ śocitum arhasi
dehī——物質身體的主人;nityam——永恆地;avadhyaḥ——不能被殺的;ayam——這靈魂;dehe——在身體中;sarvasya——每一個人的;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tasmāt——所以;sarvāṇi——所有;bhūtāni——(出生的)生物體;na——永不;tvam——你本身;śocitum——去悲傷;arhasi——值得。
譯文
啊,伯拉達的後裔,住在身體內的他是永恆和永遠不會被殺死的。所以你不需要為任何生物而悲傷。
要旨
主現在對指導靈魂不變的一章作結論。在對不滅的靈魂的各種描述中,主基士拿確立了靈魂是不死的而身體是短暫的。所以阿尊拿作為一個剎怛利耶 kṣatriya 是不應該因為恐懼他的祖父和老師——彼斯瑪和當拿——的將會在戰場死亡而放棄他的責任。基於史里基士拿的權威,一個人要相信有一個不同於物質身體的靈魂,並不是沒有靈魂這一會事,或是生命的象徵祗是發展自因化學物品相互反應所產生的某一物質成熟階段。雖然靈魂是不死的,但這並不是獎勵暴力,如在戰爭中有這樣的需要時,並不阻撓這樣做。那個需要是由主的允許所决定,而並不是任意來的。
第三十一節
svadharmam api cāvekṣya na vikampitum arhasi dharmyāddhi yuddhāc chreyo 'nyat kṣatriyasya na vidyate
svadharmam——一個人自己的宗教原則;api——還有;ca——真正的;avekṣya——考慮到;na——永不;vikampitum——去猶疑;arhasi——你應該;dharmyāt——由於宗教原則;hi——真的;yuddhāt——戰爭的;śreyaḥ——更佳的職務;anyat——任何其它的事情;kṣatriyasya——剎怛利耶的;na——並不;vidyate——存在。
譯文
就以你作為一個剎怛利耶的特定責任而論,你應該知道再沒有比為宗教原則而作戰更佳的職務;所以並沒有再猶疑的需要。
要旨
在社會行政的四個階層中,第二個階層,為了好的行政事項,名為剎怛利耶 kṣatriya。剎 kṣat 的意思是傷害。一個保護受害者的人名為 kṣatriya 剎怛利耶(trayate——去保護的意思)。在剎怛利耶的訓練中包括有森林中的殺戮,一個剎怛利耶會進入森林裏,面對面與一隻老虎挑戰和用劍向老虎戰鬥。當老虎被殺後,牠便會被貴族地火化。在札埔 Jaipur 郡中的剎怛利耶國王到現在仍沿用這種制度。剎怛利耶會受特別訓練作挑戰和殺戮,因為宗教性的暴力,有時是一個必需的要素。所以,剎怛利耶是不準備直接地接受托砵僧 sannyāsa 或歸隱的地位。在政治中非暴力,或許是一種外交手法,但它永遠不是一個要素或原則。在宗教法律書中有以下的一段:
āhaveṣu mitho 'nyonyaṁ jighāṁsanto mahīkṣitaḥ yuddhamānāḥ paraṁ śaktyā svargaṁ yānty aparāṅmukhāḥ yajñeṣu paśavo brahman hanyante satataṁ dvijaiḥ saṁskṛtāḥ kila mantraiś ca te 'pi svargam avāpnuvan
「在戰場上,一個國王或剎怛利耶對另外一個妒忌他的國王的戰爭,死後有資格進入天堂般的恆星,正如在祭火上祭祀動物的婆羅門,也有資格進入天堂般的恆星一樣。」因此,在戰場上基於宗教原則的殺戮和在祭火上對動物的殺戮,都不作暴行論,每一個人都因為涉及的宗教原則而受益。被犧牲的動物,不須要經過漸進的形狀演變,而立即可以得到一個人體的生命;至於在戰場上被殺的剎怛利耶和獻出祭祀的婆羅門,同樣都可以到達天堂般的恆星。
有兩類型的史華達摩 svadharmas——特定的責任。一日一個人未得到解脫,他便要依照宗教原則做着某特定身體的職務以達到解脫。當一個人得到解脫後,一個人的史華達摩——特定的責任——便變成靈性的而不再在物質身體的概念內。在生命的身體概念中,對婆羅門和剎怛利耶都有特定的責任,而這些責任是不能避免的。史華達摩是由主所任命,這個將會在第四章中清楚解釋。在身體的階層史華達摩被稱為華納斯喇瑪達摩 Varṇāśrama-dharma,或一個人到靈性了解的踏脚石,人類的文化由華納斯喇瑪達摩的階段開始,即根據身體本性得來的型態而進行特定的責任。依照華納斯喇瑪達摩而在某一行業中執行一個人的特定職務,可以使人提升到生命的更高地位。
第三十二節
yadṛcchayā copapannaṁ svarga-dvāram apāvṛtam sukhinaḥ kṣatriyāḥ pārtha labhante yuddham īdṛśam
yadṛcchayā——由於本意;ca——和;upapannam——達到;svarga——天堂般的恆星;dvāram——門前;apāvṛtam——大開;sukhinaḥ——很開心;kṣatriyāḥ——皇族的成員;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labhante——可以達到;yuddham——戰爭;īdṛśam——像這樣的。
譯文
啊,巴達,那些作戰機會不求而自來的剎怛利耶是多麼快樂,因為這將為他們啟開天堂般恆星的門。
要旨
作為世界的最高導師,主基士拿認為阿尊拿所說:「我並不發覺戰爭有什麼好處,它會帶進地獄持久的居留。」的話是不適當的。阿尊拿這些說話祇是出於愚昧。他想在他特定職責的執行中不用暴力。一個剎怛利耶在戰場上不使用暴力是蠢材的哲學,在巴拉沙喇史密第 Parāśara-smṛti 或宗教訓義中(由華沙廸瓦 Vyāsadeva 的父親偉大聖賢巴拉沙喇 Parāśara 所作)有這樣的說明:
kṣatriyo hi prajā rakṣan śastra-pāṇiḥ pradaṇḍayan nirjitya parasainyādi kṣitiṁ dharmeṇa pālayet
「剎怛利耶的責任,便是要從各種困難中保護市民,為了這個原因,他要在適當的情形下使用暴力去維持法紀。因此他要去征服蠻王的戰士和以宗教的原則統治整個世界。」
在種種情況之下,阿尊拿都沒有理由拒絕戰爭。如果他征服了敵人;他便可以享受王國;假如他戰死,他便會晉升到為他大開中門的天堂恆星。在兩方面來說作戰對他都是有利的。
第三十三節
atha cet tvam imaṁ dharmyaṁ saṅgrāmam-na kariṣyasi tataḥ svadharmam kīrtiṁ ca hitvā pāpam avāpsyasi
atha——所以;cet——如果;tvam——你;imam——這;dharmyam——宗教的責任;saṅgrāmam——戰爭;na——不要;kariṣyasi——執行;tataḥ——這樣;svadharmam——你的宗教責任;kīrtim——聲譽;ca——和;hitvā——喪失;pāpam——罪惡反應;avāpsyasi——贏得。
譯文
假如你不參與這場聖戰,你便肯定地會因為疏忽了你的責任而招至罪惡和因而喪失了你作為一個戰士的盛名。
要旨
阿尊拿是一個出名的戰士,他因為和很多半人神(包括施威神在內)交戰而贏得盛名。在對扮作獵人的施威神交戰和打敗他後,阿尊拿取得主的歡心和獲得一件名為 pāśupata-astra 的武器。每個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戰士。當阿闍黎耶給他祝福和賜給他一件連他的老師也可以殺的特別武器。所以他從各方面權威(包括他的義父——天帝因陀羅)那裏得到很多軍事上的獎狀。但假如他放棄戰爭,他不單祇忽畧了他作為一個剎怛利耶的特定責任,他還會因此而喪失了他所有的榮耀和美名而要準備走到地獄的路上。換句話說,他會因為棄戰,不是參戰,而去地獄。
第三十四節
akīrtiṁ cāpi bhūtāni kathayiṣyanti te 'vyayām sambhāvitasya cākīrtir maraṇād atiricyate
akīrtim——污名;ca——和;api——之上;bhūtāni——所有人;kathayiṣyanti——會講及;te——你的;avyayām——永遠;sambhāvitasya——對一個值得尊敬的人;ca——和;akīrtiḥ——壞聲譽;maraṇāt——和死比較;atiricyate——變得還要。
譯文
人們會常常講及你的污名,對於一個已經有榮譽的人來說,不名譽比死還要劣。
要旨
作為阿尊拿的朋友和哲學家,主基士拿現在對阿尊拿的拒絕戰爭作出最後的判决。主說:「阿尊拿,如果你離開戰場,人們在你真正逃跑之前便會指你是懦夫。假如你想儘管人們叫你的壞名,你會因逃避戰爭而保存你的生命,我的勸告便是你還是戰死沙場。對於一個像你這樣值得尊敬的人來說,污名比死還要劣。所以你不應為生命而逃避;不如死在戰場上罷。那會免除你濫用了我的友誼而得來的污名和保存你在社會上的信望。」
所以,主的最後决定是要阿尊拿死於戰場而不要棄戰。
第三十五節
bhayād raṇād uparataṁ maṁsyante tvāṁ mahā-rathāḥ yeṣāṁ ca tvaṁ bahu-mato bhūtvā yāsyasi lāghavam
bhayāt——由於驚恐;raṇāt——自戰場中;uparatam——停止;maṁsyante——會以為;tvām——對你;mahā-rathāḥ——偉大的將領;yeṣām——那些人;ca——和;tvam——你;bahu-mataḥ——在龐大的估量中;bhūtvā——會變成;yāsyasi——會去;lāghavam——貶低價值。
譯文
極之崇拜你的名字和名譽的將領,會以為你是因為恐懼而離開戰場,因此他們把你當作懦夫。
要旨
主基士拿繼續對阿尊拿講述祂的判决:「你以為偉大的將領如杜約丹拿。干拿,和別的人士知道你的棄戰,是因為出於你對兄弟和祖父的同情心嗎?他們會以為你離開,是因為對生命的恐懼。因此他們對你的性格的高估便會幻滅。」
第三十六節
avācya-vādāṁś ca bahūn vadiṣyanti tavāhitāḥ nindantas tava sāmarthyaṁ tato duḥkhataraṁ nu kim
avācya——惡意的;vādān——措詞;ca——和;bahūn——很多;vadiṣyanti——會說;tava——你的;ahitāḥ——敵人;nindantaḥ——在誹謗中;tava——你的;sāmarthyam——能力;tataḥ——此後;duḥkhataram——更加痛苦;nu——當然;kim——有什麼。
譯文
你的敵人會說你的壞話和誹謗你的能力。還會有什麼能令你更痛苦的呢?
要旨
主基士拿最初對阿尊拿出於同情心的不期然請願覺得驚異,祂形容他的心情祇是適宜於非亞利安人。現在在這樣多的說話中,祂證實了祂針對阿尊拿所謂同情心的聲明。
第三十七節
hato vā prāpsyasi svargaṁ jitvā vā bhokṣyase mahīm tasmād uttiṣṭha kaunteya yuddhāya kṛta niścayaḥ
nataḥ——被殺;vā——或;prāpsyasi——你贏得;svargam——天堂;jitvā——征服;vā——或;bhokṣyase——你享受;mahīm——世界;tasmāt——所以;uttiṣṭha——起來;kaunteya——琨提之子;yuddhāya——去作戰;kṛta——决心;niścayaḥ——未知數。
譯文
啊,琨提之子,你或是在戰役中被殺而得以到達天堂般的恆星,或是你會取得征服勝利而享受地球王國。因此,起來和抱着决心作戰罷。
要旨
雖然阿尊拿那一邊的勝望是未知之數,但他仍然要參戰;因為就算因此而被殺,他也會被提昇至天堂般的恆星。
第三十八節
sukha-duḥkhe same kṛtvā lābhālābhau jayājayau tato yuddhāya yujyasva naivaṁ pāpam avāpsyasi
sukha——快樂;duḥkhe——在苦惱中;same——相等的;kṛtvā——這樣做;lābhālābhau——在失落也在得益中;Jayājayau——在挫敗也在勝利中;tataḥ——此後;yuddhāya——為了戰爭的原故;yujyasva——去戰爭;na——永不;evam——這樣做;pāpam——罪惡反應;avāpsyasi——你會贏得。
譯文
你要為作戰而作戰,沒有考慮到快樂或苦惱,喪失或得益,勝利或失敗——如此,你便永不會招至罪惡。
要旨
主基士拿現在直接說阿尊拿應該為戰爭而戰爭,因為祂冀望這場戰爭。在基士拿知覺的活動中,並沒有快樂或苦惱,利潤或得益,勝利或挫敗的考慮。每一件事都是為基士拿而做的,這便是超然的知覺;所以並沒有物質活動的反應。誰為他自己的官感享受而作為,不論是在良好或在熱情中,都受制於好或壞的反應。但誰完全將自己投身於基士拿知覺活動中,便不再如一個人在普通的活動過程中一樣對任何人有義務,或欠任何人任何東西。
devarṣi-bhūtāpta-nṛṇāṁ pitṛrṇāṁ na kiṅkaro nāyamṛṇī ca rājan sarvātmanā yaḥ śaraṇaṁ śavaṇyaṁ gato mukundaṁ parihṛtya kartam (博 11.5.41)
「任何一個完全皈依於基士拿——穆琨達 Mukunda,放棄了所有的其它責任的人,便不再是一個負債者,或對任何人有義務——包括半人神、聖賢、普羅大眾、族人,人類或祖宗在內。」那便是在這一節中基士拿對阿尊拿的間接指示,在以下的幾節中會有更詳細的解釋。
第三十九節
eṣā te 'bhihitā sāṅkhye buddhir yoge tv imāṁ śṛṇu buddhyā yukto yayā pārtha karma-bandhaṁ prahāsyasi
eṣā——所有這些;te——對你;abhihitā——描述;sāṅkhye——經過分析研究;buddhiḥ——智慧;yoge——沒有報酬的工作;tu——但是;imām——這;śṛṇu——請聽;buddhyā——經過智慧;yuktaḥ——切合於;yayā——由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karma-bandham——反應的圈套;prahāsyasi——你可以被釋放。
譯文
直至這裏我向你講述了數論哲學 sāṅkhya——的分析性知識。現在請聽有關於一個人沒有報酬地工作的瑜伽。啊,彼利妲之子,當你以這樣的智慧去做時,你便可以將自己從工作的圈套中解脫出來。
要旨
根據湼烏地 Nirukti,或吠陀字典,三琪亞 saṅkhya 的意思是詳細地描述現象,而三琪亞指那描述靈魂真正本性的哲學。而瑜伽涉及到官感的控制。阿尊拿不參戰的見議是基於官能的享受。他忘記了自己的首要任務而想停止戰爭,因為他想如果不殺害他的親戚和族人,他會比由征服他的表親和兄弟(狄達拉斯韃的兒子們)所得來的王國的享受還要快樂一些。在兩方面來說,原則上都是出於官感的享受。由征服族人而得來的快樂和看着族人活着的快樂,兩者都是基於個人的官能享受,因為這包含着智慧和責任的犧牲。所以基士拿想向阿尊拿解釋說殺死他祖父的身體,並不是殺死靈魂本身,而祂解釋說所有個別的人,包括主在內,都是永恆的個體;在現在是個體,和他們在將來也依然是個體。因為我們全部都是永恆地個別的靈魂,而我們祇是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我們的身體衣服而已。但事實上,就算在得到解脫於物質衣服的束縛,以後我們仍然保有我們的個別性。一個很具分析性的身體和靈魂的研究,便這樣由主基士拿銘刻地解釋出來,而這從不同角度的靈魂與身體知識的描述便在湼烏地字典中稱為三琪亞 sāṅkhya。這三琪亞不同於無神論嘉比拉 Kapila 的三琪亞沉思哲學 Sāṅkhya philosophy。在騙子嘉比拉的三琪亞之前,三琪亞哲學是由真正的主嘉比拉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說明。主嘉比拉是主基士拿的化身,祂向祂的母親廸瓦嫵娣解釋這哲學。祂很清楚地解釋說普努沙 Puruṣa 或至高的主是活動的和祂在凝視巴克蒂 prakṛti 中創造的。這個在吠陀諸經和在博伽梵歌中都被接受了。吠陀經中說到主凝視着巴克蒂,或自然,而將她孕育了個別的原子靈魂。所有這些個體都在物質世界中為感官享受而工作着,在物質能量的幻覺中,他們都想着自己是享受者。這種思想的極端是生物體想在得到解脫後與主合一。這便是摩耶或感官享受迷幻力的最後陷阱。要經過很多世的感官享受活動,一個偉大的靈魂才會向瓦蘇弟瓦 Vāsudeva——主基士拿皈依,從此而滿足對最後真理的追求。
阿尊拿已經透過皈依基士拿而接受祂為他的靈魂導師:śiṣyas te 'haṁ śādhi māṁ tvāṁ prapannam。結果,基士拿現在便對他講述智慧瑜伽 buddhi-yoga 或因果瑜伽 karma-yoga 的運用,或換句話說,祇是對主的感官享受奉獻性服務的實踐。這智慧瑜伽在第十章第十節中很清楚地被解釋為直接與主聯繫的,因為祂以巴拉邁瑪的身份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但這種聯繫除奉獻性服務之外是不會發生的。所以一個處於對主奉獻或超然性愛心服務中,或換句話說,即處於基士拿知覺的人由於主的特別恩賜而達到這智慧瑜伽的地步。因此,主說祂祇是對那些出於超然性愛心而經常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祂才賜予純潔的愛心奉獻知識。那樣奉獻者便很容易地在永遠快樂的天國中接近祂。
因此在本節中所說及的智慧瑜伽便是對主的奉獻性服務,而在這裏所提到的三琪亞一字和由騙子嘉比拉所演述的無神論三琪亞瑜伽一點也沒有關係。所以我們不要誤會在這裏所講的三琪亞瑜伽和無神論的三琪亞有任何聯繫,在那時候這哲學也沒有影響力,而主基士拿也管不着去提及這無神論的哲學性推測。真正的三琪亞哲學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由主嘉比利講述,但就算那三琪亞也和現在的題目沒有關連。在這裏,三琪亞的意思是身體和靈魂的分析性描述。主基士拿對靈魂作出一個分析性的描述是為了要帶領阿尊拿到智慧瑜伽,或巴帝瑜伽的地步。所以主基士拿的三琪亞和在博伽瓦譚中主嘉比拉所述的三琪亞是同一樣的。他們都是巴帝瑜伽。所以祂說祇有智慧較低的人會對三琪亞瑜伽和巴帝瑜伽作出分別。
當然,無神論的三琪亞瑜伽和巴帝瑜伽一點也沒有關連,但是不很聰明的人說無神論的三琪亞瑜伽在博伽梵歌中被提及。所以我們要明白智慧瑜伽的意思是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處於充滿着天福和智慧的奉獻性服務中。一個祇是為主的滿足而工作的人,不論工作如何艱難,是工作於智慧瑜伽的原則下而覺得自己經常處於超然的天福中。通過這超然的從事,由於主的恩賜一個人可以自動地得到所有的超然性品質,因此他的解脫本身便是完滿的,並不再需要特別的努力來得到知識。處於基士拿知覺中的工作和獲利性的工作,尤其是為了家庭或物質快樂而從事的感官享受,是有很大的分別,所以智慧瑜伽便是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中的超然品質。
第四十節
nehābhikrama-nāśo 'sti pratyavāyo na vidyate svalpam apy asya dharmasya trāyate mahato bhayāt
na——並沒有;iha——在這世界;abhikrama——努力去;nāśaḥ——損失;asti——那裏有;pratyavāyaḥ——減少;na——永不;vidyate——那裏有;svalpam——很少;api——雖然;asya——這些;dharmasya——這職業的;trāyate——解除;mahataḥ——很大的;bhayāt——自危險中。
譯文
在這努力中並沒有損失或減少,就算在這路途上一點小的進步也可保護一個人不至陷入最危險的恐懼中。
要旨
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或為基士拿利益而沒有感官享受期望的作為是具有工作中最超然的品質。就算這些活動的一小點開端也沒有阻礙,那小的開端在任何階段中也不會失去。任何在物質層次的工作開始了便要很好地完成它,不然整個嘗試便會失敗。但任何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工作,就算未完成都有一個永恆的影響力,所以就算一個進行基士拿知覺的工作的人,未能完成工作,他也不會有所損失。在基士拿知覺中所做了的百份之一的工作,有着永恆的結果;而第二次便是從百份之二開始;至於在物質活動中,如果沒有百份之一百的成功,是沒有得益的。阿央米拉 Ajāmila 所做的工作祇有幾成在基士拿知覺中,但他所享受的結果,因為主的恩賜,是百份之一百的。這方面在史里瑪博伽梵歌中有很好的一節: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ṁ harer bhajan na pakko 'tha patet tato yadi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我享受的追求而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因為沒有完成而掉下來,他有什麼損失呢?而假如一個人完滿地完成了他的物質性活動,他又會得到些什麼呢?」(博 1.15.17)正如基督徒所說:「一個人贏得整個世界而損失了他永恆的靈魂,又得到什麼益處呢?」
物質性的活動和它們的結果會跟着身體而完結。但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工作,就算在身體的死亡後,也可以將一個人重新帶到基士拿知覺中。最低限度在下一世中有機會再投生為人——一是在一個很有教養的婆羅門家庭中,或是在一個很有錢的貴族家庭中,好使他能夠有更進一步提升的機會。那便是在基士拿意識工作中的獨有高貴品質。
第四十一節
vyavasāyātmikā buddhir ekeha kuru-nandana bahu-śākhā hy anantāś ca buddhayo 'vyavasāyinām
vyavasāyātmikā——堅决的基士拿知覺;buddhiḥ——聰明;ekā——祇有一個;iha——在這個世界上;kuru-nandana——庫勒族的寵兒;bahu-śākhāḥ——各樣的枝幹;hi——的確;anantāḥ——沒有限制的;ca——還有;buddhayaḥ——智慧;avyavasāyinām——不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
譯文
那些在這路途上的人意志是堅决的,他們的目標祇有一個。啊!庫勒族的寵兒,沒有决心的人智慧是參差不齊的。
要旨
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提升到生命中最完滿間段的堅強信仰稱為 vyavasāyātmikā 智慧。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中說:
'śraddhā '-śabde viśvāsa kahe sudṛḍha niścaya kṛṣṇe bhakti kaile sarva-karma kṛta haya
信仰的意思是毫無動搖地相信一些崇高的東西。當一個人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任務時,他不用在物質世界中做些與家庭傳統,人道或國家有義務的事情。獲利性的活動是由於一個人過往好與壞做作反應的參與。當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醒來後,他並不再需要去為好的結果而從事活動。當一個人處於基士拿知覺後,所有的活動都是在絕對的層次,因為他們不再受制於如好與壞的雙重性或二元性。基士拿知覺的最完滿間段是生命物質概念的拋棄。這一境界會因基士拿知覺的進步而自動達到。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堅决的目的,是基於具有一個人會逐漸認識到瓦蘇弟瓦,或基士拿是所有展示原因根源的知識(Vāsudevaḥ sarvam iti 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正如倒在樹根的水會自動地遍佈到樹幹和樹葉去,在基士拿知覺中一個人可以對每一個人作出服務——即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人道等等。假如基士拿滿足於一個人的活動,則每一個人都會得到滿足。
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服務最好是在基士拿的真正代表——靈魂導師的能幹指引下進行,因為他知道學生的本性和能夠指點他在基士拿知覺中如何去做。如此,一個人要純熟地在基士拿知覺中便要堅决地聽命於基士拿的代表,他要以生命的使命般來接受真正的靈魂導師的指示。史拉.維士瓦那陀.卓嘉華弟.德古 Śrīla Viśvanātha Cakravartī Ṭhākur 在他對靈魂導師有名的頌禱中教導我們說:
yasya prasādād bhagavat-prasādo yasyāprasādānna gatiḥ kuto 'pi dhyāyaṁ stuvaṁs tasya yaśas tri-sandhyaṁ vande guroḥ śrī-caraṇāravindam
「通過滿足靈魂導師,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會被滿足。如果不滿足靈魂導師,則沒有機會被提昇到基士拿知覺的層次。所以我應該沉思和一日三次禱求他的恩賜,和向他——我的靈魂導師作虔敬的揖拜。」
不過整個步驟,有賴於靈魂不是身體概念的完整知識——不是理論性的,而是實踐行動的,在結果性活動的表現中,再沒有感官享受的機會。一個不是堅决地心智穩定的人,會被各種結果性活動所分歧。
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節
yām imāṁ puṣpitāṁ vācaṁ pravadanty avipaścitaḥ veda-vāda-ratāḥ pārtha nānyad astīti vādinaḥ
kāmātmānaḥ svarga-parā janma-karma-phala-pradām kriyā-viśeṣa-bahulāṁ bhogaiśvarya-gatiṁ prati
yām imām——所有這些;puṣpitām——花巧的;vācam——言詞;pravadanti——說;avipaścitaḥ——祇有很少知識的人;veda-vāda-ratāḥ——吠陀經典的假想追隨者;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anyat——其它的東西;asti——那裏有;iti——這;vādinaḥ——擁護;kāma-ātmānaḥ——想欲感官的享受;svarga-parāḥ——目的在要達到天堂般的恆星;janma-karma-phala-pradām——結果是獲利性的行動,好的來生等;kriyā-viśeṣa——華麗的慶祝;bahulām——各適的;bhoga——感官享受;aiśvarya——富裕;gatim——進步;prati——向着。
譯文
知識很少的人很隨附於吠陀經的花言巧語;它們祇是推薦能夠達到天堂般恆星,好的出生,權力等的各樣獲利性活動。因為想得到富裕的生活和感官享受,他們說再沒有別的了。
要旨
一般人都不很十分聰明,因為他們的愚昧他們主要是依附於由吠陀經中因果.干達 karma-kāṇḍa 部份所推薦的利益性活動。他們祇是要求感官享受的建議,好使能夠在有酒女人和物質富裕很普遍的天堂生活。在吠陀經中有很多能夠達到天堂般恆星祭祀的推薦,特別是「紐狄斯湯瑪」jyotiṣṭoma 的祭祀。事實上,據說任何想到達天堂般恆星的人,都要舉行祭祀,而祇有少許知識的人便以為這是整個吠陀智慧的目的。對於這些沒有經驗的人來說,他們是很難處於基士拿知覺的堅决行動中。正如傻子依附着有毒樹上的花而不知道這些吸引的結果,同樣地,未被啟廸的人被這些天堂般的富裕和跟着而來的感官享受所吸引。
在吠陀經因果.干達的一段中據說那些每四個月做一次懺悔的人有資格啜食桑瑪拿沙 somarasa 飲料而變成不死和非常快樂。就算在這個地球上也有很多人想飲桑瑪拿沙以便能有精力去進行感官享受。這些人不信物質束縛的解脫和很依附於吠陀祭祀的華麗儀式。他們通常都是肉慾的,他們除了天堂般的享受以外,什麼也不想要。有着天使般漂亮的女人和大量桑瑪拿沙酒供應的蘭丹那.嘉蘭那 nandanakānana 花園是有的。這樣的身體享樂是肉慾的;所以有些人祇是嚮往於物質的和短暫的享受,做物質世界的主人。
第四十四節
bhogaiśvarya-prasaktānāṁ tayāpahṛta-cetasām vyavasāyātmikā buddhiḥ samādhau na vidhīyate
bhoga——物質的享樂;aiśvarya——富裕;prasaktānām——那些這樣依附著的;tayā——被這些東西;apahṛta-cetasām——心意被困惑的;vyavasāyātmikā——堅决;buddhiḥ——對主的奉獻性服務;samādhau——在控制下的心意;na——永不;vidhīyate——會發生。
譯文
在那些太過依附於感官享受,物質富裕和受這些東西所困惑的人的心意中,對至高主奉獻性服務的决定是不會發生的。
要旨
三摩地 samādhi 的意思是「穩定心意」。吠陀字典——湼烏地 Nirukti說:samyag ādhīyate 'sminn ātmatattva-yāthātmyam,「當心意穩定於了解自我時,便是三摩地。」對物質感官享受有興趣的人,永遠不能達到三摩地的境界,被這些短暫東西所困惑了的人也不能。他們大抵是被物質能量所蒙蔽。
第四十五節
traiguṇya-viṣayā vedā nistraiguṇyo bhavārjuna nirdvandvo nitya-sattva-stho niryoga-kṣema ātmavān
traiguṇya——有關於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viṣayāḥ——所討論的題目;vedāḥ——吠陀文獻;nistraiguṇyaḥ——在一個純正的靈性生存狀態中;bhava——要;arjuna——啊,阿尊拿;nirdvandvaḥ——免於相對事物之苦;nitya-sattva-sthaḥ——永遠處於;sattva——(良好)中;niryoga-kṣemaḥ——免於求取和保有的思想;ātmavān——處於自我中。
譯文
吠陀諸經主要是討論有關於物質自然三種型態的題目。啊,阿尊拿,提升於這些型態之上。要超然於它們。免於對所有的雙重性和對獲得和安全的焦慮,要處於自我中。
要旨
所有的物質活動,都涉及物質自然三種型態中的作用和反應。它們祇是引致束縛在物質世界中的獲利性結果。吠陀諸經主要是講及有關獲利性的活動,好使大眾能夠逐漸提升於感官享受領域之上,而到達超然的層次,作為主基士拿的學生和朋友,阿尊拿被勸說要將他自己提升至吠陀哲學的超然層次,開始的便是婆羅真理索 brahma-jijñāsā,或對最高超然存在的問題。在物質世界中的所有生物,都很艱苦地為生存而競爭。主在創造了物質世界後,為了他們而給與吠陀智慧,勸告他們怎樣生活和脫離這個物質的纏結。當感官享受性的活動,即因果.干達的一章結束後,靈性自覺的一章,便以奧義書的形式供獻出來,奧義書 Upaniṣads 是吠陀諸經的一部份,正如博伽梵歌是第五部吠陀經,即摩訶百拉達 Mahābhārata。博伽梵歌劃出超然生活的開始。
祇要有物質身體存在的一日,便會有物質型態的作用和反應。一個人要學習容忍像快樂與困苦,或冷與熱的相對性,這樣才能免於得失的焦慮。當一個人完全依賴著基士拿的好意時,便能達到處於超然的境界中。
第四十六節
yāvān artha udapāne sarvataḥ samplutodake tāvān sarveṣu vedeṣu brāhmaṇasya vijānataḥ
yāvān——所有那;arthaḥ——是為了;udapāne——在一個水井中;sampluta-udake——在一個大水塘;tāvān——同樣地;sarveṣu——在各方面;vedeṣu——吠陀文獻;brāhmaṇasya——知道至尊婆羅門的人;vijānataḥ——處於完整知識中的人的。
譯文
細小水池所供給的所有目的,可以立即為大水塘所供應。同樣地,吠陀諸經的所有,可以被一個知道它們背後目的的人所供給。
要旨
在吠陀文獻裏因果.干達部份所述及的儀式和祭祀,是為了要慢慢發展自覺。而自覺的目的,則很清楚地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說明(15.15):研究吠陀經的目的,是為了要認識主基士拿,一切事物的始源。因此,自覺的意思,是了解基士拿和一個人與祂永恆的關係。在博伽梵歌第十五章中還有提及生物體與基士拿的關係。生物體是基士拿所屬的部份;所以,個別生物體基士拿知覺的復甦,是吠陀知識的最完滿階段。在史里瑪博伽瓦譚(3.33.7)中有以下的確證:
aho bata śvapaco 'to garīyān yay-jihvāgre vartate nāma tubhyam tepus tapas te juhuvuḥ sasnur āryā brahmānūcur nāma gṛṇanti ye te
「啊,我的主,一個經常唱著禰聖名的人,雖然降生於一個粲達拉 candala(吃狗肉的人)的家庭,也處於最高的自覺地步。這樣的一個人,必定根據吠陀儀式實踐了各樣的懺悔和犧牲,還有多次在朝聖的聖地沐浴後,閱讀吠陀文獻。這樣的一個人,被認為是亞利安家族中最好的一個。」所以一個人,應該聰明到能夠了解吠陀經的目的,而不祇是依附形式和不應該有被提升到天堂般的國度去得到好的感官享受的慾望。對普通人來說,在這個年代中,要完全遵守吠陀儀式的規則及維丹達(吠檀多)經及奧義書的訓示,是不可能的。去執行吠陀經的訓示,需要很多的時間、能力、知識和資源。在這個年代中,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不過,如主采坦耶——所有墮落了的靈魂的救主所推薦,達到吠陀文化最佳目的的方法,便是歌頌神的聖名。當主采坦耶被一個偉大的吠陀學者:百嘉珊蘭達.莎拉斯瓦蒂 Prakāśānanda Sarasvatī 問主——祂為什麼要像一個重感情的人,一樣唱著主的聖名,而不去研究吠檀多哲學時,主答說:祂的靈魂導師發覺祂是一個大蠢材,所以叫祂唱主基士拿的聖名。祂這樣做了,而變得瘋如一個癲子一樣。在這卡利年代中,大部份的人都是愚蠢的,和沒有足夠的教育去了解維丹達哲學(即吠陀吠檀多哲學);達到吠陀哲學目的的最佳辦法,便是不違抗地歌頌主的聖名。維丹達是吠陀智慧的末句,而維丹達哲理的作者和知悉者便是主基士拿;而最高的維丹達人士便是從歌頌主的聖名中,取得快樂的偉大靈魂。那便是所有吠陀神秘思想的最後目的。
第四十七節
karmaṇy evādhikāras te mā phaleṣu kadācana mā karma-phala-hetur bhūr mā te saṅgo 'stv akarmaṇi
karmaṇi——被指定的職務;eva——的確地;adhikāraḥ——權利;te——你的;mā——永不;phaleṣu——的結果;kadācana——在任何時間;mā——永不;karma-phala——在工作的結果中;hetuḥ——原因;bhūḥ——變得;mā——永不;te——你的;saṅgaḥ——依附;astu——有;akarmaṇi——在不做作中。
譯文
你有去幹你被指定的職務的權利,但你沒有享受行動結果的資格。不要以為你自己是這些活動結果的原由,也不要依附著不去幹你的任務。
要旨
在這裏有三種考慮:被規定的任務,無定性的工作,和沒有活動。被指定的任務,是指一個人仍在物質自然型態中所執行的活動。無定性的工作,是指不被權威當局所允許的活動,而沒有活動的意思,是不去幹一個人所指定的任務。主勸告阿尊拿不要沒有活動,他應該要沒有依附著結果地去幹他被指定的工作。一個依附著工作結果的人也是活動的原由。如此,他便是這些活動結果的享受者或苦受者。
至於被指定性的活動可以被分為三個細種類:即慣例性的工作,緊急性的工作和想要做的活動。慣例性工作,在經典訓示的定義中,是沒有想得到結果而做的。規定性工作,是一個人所應該做的,所以是處於良好型態中。有結果性的工作,變成束縛的原由;所以這些工作,不是吉兆的。每一個人,都有私有的特權去執行他被指定的任務。但要沒有依附著結果地去進行工作;這樣沒有利益的規定性任務,如此肯定地能將一個人帶往超脫之路。
阿尊拿因此便被主所勸告,以作戰為一種任務而不依附於它的結果。他在戰場上的不參戰,也是依附的另一面。這樣的依附,永遠不能引領一個人至得救的道路。任何的依附,正面的或負面的,都是束縛的原因。無活動是罪惡的。因此,作為任務的作戰,是對阿尊拿救贖的唯一吉兆的途徑。
第四十八節
yoga-sthaḥ kuru karmāṇi saṅgaṁ tyaktvā dhanañjaya siddhy-asiddhyoḥ samo bhūtvā samatvaṁ yoga ucyate
yoga-sthaḥ——穩定地在瑜伽中;kuru——執行;karmāṇi——你的職責;saṅgam——依附;tyaktvā——放棄了以後;dhanañjaya——啊,丹南札耶;siddhi-asiddhyoḥ——在成功和失敗中;samaḥ——同樣的;bhūtvā——變成了以後;samatvam——心意的平衡;yogaḥ——瑜伽;ucyate——被名為。
譯文
啊,阿尊拿,要穩定地處於瑜伽中。執行你的任務和放棄失敗或成功的依附。這樣的心意平衡便是瑜伽。
要旨
基士拿告訴阿尊拿說:他應該在瑜伽中去行動。而那瑜伽是什麼呢?瑜伽的意思是通過控制經常打擾的感官,而將心意集中到至尊者身上?而誰是至尊者呢?至尊者便是主。因為祂親自告訴阿尊拿去參戰,阿尊拿便再與參戰的結果沒有關連。得益或勝利祇是與基士拿有關;阿尊拿祇是被勸要遵從基士拿的任命去做。遵從基士拿的任命,是真正的瑜伽,這是通過名為基士拿知覺的步驟去實踐。一個人祇有通過基士拿知覺才能放棄擁有感。一個人要成為基士拿的僕人或基士拿的僕人的僕人。那才是在基士拿知覺中去執行任務的途徑,祇有這樣,才能幫助一個人在瑜伽中去行動。
阿尊拿是一個剎怛利耶,他參與華納斯喇瑪.達摩的制度。韋施紐普蘭那經 Viṣṇu Purāṇa 中說華納斯喇瑪.達摩的中心,便是去滿足韋施紐。沒有人應該像物質世界的慣例一樣去滿足自己,而要去滿足基士拿。因此,除非一個人去滿足基士拿,他不能正確地遵從華納斯喇瑪.達摩的原則。間接地,阿尊拿被勸說要如基士拿告訴他一樣地去做。
第四十九節
dūreṇa hy avaraṁ karma buddhi-yogād dhanañjaya buddhau śaraṇam anviccha kṛpaṇāḥ phala-hetavaḥ
dūreṇa——在一個遠距離外拋棄它;hi——的確地;avaram——可嫌的;karma——因果;buddhi-yogāt——基於基士拿知覺的力量;dhanañjaya——啊,征服財富的人;buddhau——在這知覺中;śaraṇam——完全的降服;anviccha——欲望;kṛpaṇāḥ——嗇吝者;phala-hetavaḥ——想得到結果性活動的人。
譯文
啊,丹南札耶,你要通過奉獻性服務將自己免於所有結果性的活動,和完全降服於那種知覺中。那些想享受他們工作結果的人是吝嗇者。
要旨
一個人真正地達到了解自己的固有地位,是主的永恆僕人時,便會放棄所有的事務,而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如前所述,智慧瑜伽的意思,是對主超然性的愛心服務。這樣的奉獻性服務,才是生物體的正確活動途徑。祇有吝嗇者才想享受他們工作的果實,而更進一步陷於物質的束縛中。除了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工作外,所有的活動,都是可嫌的,因為它們將工作者繼續綁在生與死的循環上。因此一個人永遠不應想着是工作的原因。每一件事都應該為了滿足基士拿而在基士拿知覺中進行。吝嗇者不知道怎樣去運用他們由幸運或辛勤工作而得來的資產。一個人應該將全部精力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才會使到他的生命成功。好像吝嗇者一樣,不幸的人,不會將他們的人類精力,放到主的服務中去。
第五十節
buddhi-yukto jahātīha ubhe sukṛta-duṣkṛte tasmād yogāya yujyasva yogaḥ karmasu kauśalam
buddhi-yuktaḥ——一個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jahāti——可以逃避出;iha——在這一生中;ubhe——在兩者中;sukṛta-duṣkṛte——在好或壞的結果中;tasmāt——所以;yogāya——為了奉獻性服務的理由;yujyasva——這樣從事着;yogaḥ——基士拿知覺;karmasu——在所有的活動中;kauśalam——藝術。
譯文
一個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在這一生內,也可以脫離於好或壞的行動。所以要努力從事瑜伽,啊,阿尊拿,那才是所有工作的藝術。
要旨
從記不起的年代以來,每一生物體,都積聚了他好或壞工作的各種反應。如此,他便不斷地忽略了他的固有地位。一個人的愚昧,可以由博伽梵歌的教導所剷除,因為它教導一個人向主史里基士拿在所有方面皈依和從而超脫於一世又一世的活動性連鎖反應的犧牲。所以阿尊拿被勸說要在基士拿知覺——淨化結果性活動的情序中去工作。
第五十一節
karma-jaṁ buddhi-yuktā hi phalaṁ tyaktvā manīṣiṇaḥ janma-bandha-vinirmuktāḥ padaṁ gacchanty anāmayam
karma-jam——因為因果性的活動;buddhi-yuktāḥ——在奉獻性服務中所做的;hi——的確地;phalam——結果;tyaktvā——放棄;manīṣiṇaḥ——聖賢奉獻者;janma-bandha——生與死的束縛;vinirmuktāḥ——超脫了的靈魂;padam——位置;gacchanti——達到;anāmayam——沒有苦難。
譯文
聰明的人從事於奉獻服務和求主的庇護,還有通過放棄在物質世界中活動的結果,而脫離生與死的循環。這樣他們便可以達到沒有苦難的境界。
要旨
超脫了的靈魂尋找那沒有物質苦難的地方。在博伽瓦譚中說:
samāśritā ye padapallava-plavaṁ mahat-padaṁ puṇya-yaśo murāreḥ bhāvambudhir vatsa-padaṁ param padaṁ paraṁ padaṁ yad vipadāṁ na teṣām (博譚 10.14.58)
「因為主是宇宙展示對那些接受了主的蓮花足為船的人的庇護所和以穆琨達出名,因為祂是解脫 mukti 的給與者,這個物質世界的海洋便祇像牛的脚印上的一洼水一樣。Param padam 或那沒有物質苦難的地方,或維琨達 Vaikuṇṭha,才是他的目標,並不是在生命的每一步中都有危險的地方。」
由於愚昧,一個人不知道這物質世界是每一步都有危險的苦難地方,祇是由於愚昧,智慧較低的人想通過結果性的活動而將處境改善,以為這些活動的結果會使他們快樂。他們不知道在這宇宙中沒有一種物質的身體能夠使生命沒有苦難。生命的苦難,即生、老、病、死,出現於物質世界中的每一處地方。但當一個人了解到他真正的固有定位是主的永恆僕人時,便知道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位置而將自己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中。結果他變成有資格進入維琨達諸恆星,那裏沒有物質的苦難生活,也沒有時間的影響和死亡,認識一個人的固有定位即也是知道主的超越性地位。一個錯誤地以為生物體的地位和主的地位是在同一階層的人被認為是處於黑暗中,而不能夠將自己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他自己變成了主人而為重複的生與死鋪路。但一個了解到他侍奉性位置的人會將自己轉移到對主的侍奉中而立即有資格進入維琨達珞伽 Vaikuṇṭhaloka。為了主的理由的服務,名為行業瑜伽或智慧瑜伽,或簡單的詞句:對主的奉獻性服務。
第五十二節
yadā te moha-kalilaṁ buddhir vyatitariṣyati tadā gantāsi nirvedaṁ śrotavyasya śrutasya ca
yadā——當;te——你的;moha——幻覺的;kalilam——濃密的森林;buddhiḥ——具智慧的超然性服務;vyatitariṣyati——超越;tadā——在那時候;gantāsi——你會去;nirvedam——無情;śrotavyasya——所有那些會被聽到的;śrutasya——所有那些已經被聽到的;ca——還有。
譯文
當你的智慧過了幻覺的濃密森林以後,你會變得對所有已聽到的和將會被聽到的都不為所動。
要旨
有許多好的例子表明在主的偉大奉獻者的生命中怎樣執行對主的奉獻性服務而變得不理會吠陀儀式。當一個人實際上了解基士拿和他與基士拿的關係時,儘管是一個有經驗的婆羅門,他自然地便會變得不理會結果性活動的儀式。史里瑪訶文陀.普尼 Śrī Mādhavendra Purī——一個偉大的奉獻者和在奉獻者系列中的導師說:
sandhyā-vandana bhadram astu bhavato bhoḥ snāna tubhyaṁ namo bho devāḥ pitaraś ca tarpaṇa-vidhau nāhaṁ kṣamaḥ kṣamyatām yatra kvāpi niṣadya yādava-kulottamasya kaṁsa-dviṣaḥ smāraṁ smāram aghaṁ harāmi tad alaṁ manye kim anyena me
「主啊,在我每日三次的祈禱中,所有的榮譽都屬於禰。在沐浴中我向禰揖拜。半人神啊,祖先啊,請饒恕我不能夠對你們作出敬禮。現在,無論我坐在什麼地方,我都可以記得起耶杜皇朝的後裔(基士拿),甘撒的敵人,我便可以將自己免於所有罪惡的束縛。我想這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吠陀的儀式和禮節對初學者是必要的:每日三次去領悟各類的頌禱,在早上沐浴,對祖先致敬等。但當一個人在全面性的基士拿知覺中和從事於對祂的超然性的愛心服務時,一個人變得不再理會這些規限性的原則,因為他已經達到完整的境界。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對至尊的主基士拿的服務而達到領悟的地步,他便不將須要去執行在各經典訓示中所推薦的各類懺悔和犧牲。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解到吠陀諸經的目的是接近基士拿,而祇是從事於儀式中,他便是在白浪費時間而無所得益。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超越了 śabda-brahma或吠陀諸經及諸奧義書的界限。
第五十三節
śruti-vipratipannā te yadā sthāsyati niścalā samādhāv acalā buddhis tadā yogam avāpsyasi
śruti——吠陀的揭示;vipratipannā——沒有受吠陀諸經中獲利性結果的影響;te——你的;yadā——當時候;sthāsyati——保存;niścalā——不為所動;samādhau——在超然的知覺,或基士拿知覺中;acalā——不動搖的;buddhiḥ——智慧;tadā——在那時候;yogam——自覺;avāpsyasi——你會達到。
譯文
當你的心意不再為吠陀諸經的花巧言詞所動,和當它固定於自覺的出神恍昏時,你便會得到神聖的知覺。
要旨
說一個人在三摩地 samadhi 中,即是說一個人已經完全覺悟到基士拿知覺;即是,一個人在完全三摩地中時已經覺悟到婆羅門 Brahman,超靈 Paramātmā 和博伽梵 Bhagavān。自覺的最完美階段是了解到一個人永恆地是基士拿的僕人,和一個人的唯一事務便是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他的任務。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或主的不動搖的事奉者,不應被吠陀經的花巧言語所困惑,或者從事於可以提升到天堂般國度的獲利性活動。在基士拿知覺中,一個人直接與基士拿溝通。而在那超然的境界中,由基士拿所發出的所有指示,都可以被了解。一個人肯定地,可以通過這些活動而得到結論性的知識。一個人祇要遵從基士拿或祂的代表靈魂導師的命令便行。
第五十四節
arjuna uvāca sthita-prajñasya kā bhāṣā samādhi-sthasya keśava sthita-dhīḥ kiṁ prabhāṣeta kim āsīta vrajeta kiṁ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sthita-prajñasys——一個處於堅定的基士拿知覺中的人;kā——什麼;bhāṣā——語言;samādhi-sthasya——處於神昏中人的;keśava——啊,基士拿;sthita-dhīḥ——一個堅定於基士拿知覺中的人;kim——什麼;prabhāṣeta——說;kim——怎樣;āsīta——保留;vrajeta——步行;kim——怎樣。
譯文
阿尊拿說:「一個知覺這樣地融滙於超然的境界中的人的象徵是什麼?他怎樣說話和講什麼言語?他又怎樣坐立?」
要旨
正如一個人根據他不同的處境而有不同的特徵,同樣地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的人,無論在說話,步行,思想,感受等方面都有他的特質。一個有錢的人,具有所以被稱為有錢人的特徵;一個有病的人,具有所以被稱為有病人的特徵;或一個有學識的人,也具有他的特徵;因此一個在基士拿超然知覺中的人,也有他怎樣對付事物的特徵。一個人可以從博伽梵歌中知道他的特徵。最要緊的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怎樣說話,因為說話是一個人的最重要品質。據說一個愚蠢的人,如果不說話便不會被發覺,而一個衣著很好的愚人,除非他說話,否則是不會被察覺出的,但一旦他說話,他便將自己顯露出來了。一個基士拿知覺著的人的最顯著象徵。是他祇是講及基士拿和有關於他的事情。下面所述的便是跟著而來的別的特徵。
第五十五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rajahāti yadā kāmān sarvān pārtha mano-gatān ātmany evātmanā tuṣṭaḥ sthita-prajñas tadoc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說:prajahāti——放棄;yadā——當時候;kāmān——感官享受的慾望;sarvān——各式各樣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manaḥ-gatān——心智推敲的;ātmani——在靈魂的純潔境界中;eva——的確地;ātmanā——由淨化了的心意;tuṣṭaḥ——滿足了;sthita-prajñaḥ——超然地處於;tadā——在那時候;ucyate——被認為是。
譯文
萬福的主說:「啊,巴達,當一個人放棄了各式各樣由心智推敲所引起的感官慾望,和當他的心意祇在自處中找到滿足時,他便被認為是處於純潔的超然知覺中。」
要旨
博伽瓦譚證實了任何一個完全處於基士拿知覺中,或對主作奉獻性服務的人,有著偉大聖賢的所有好品質,而一個不是這樣超然地處置的人,沒有好的資格,因為他必定躲避在他自己的心智推敲中。因此如在這裏所確說的一個人需要放棄所有各類由心智推敲所製造出來的感官慾望。表面上,這些感官慾望是不能被制止的,但一個人如果於基士拿知覺中從事,很自動地感官慾望便不需要很大的努力而被克服。所以,一個人應該沒有猶疑地將自己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因為這奉獻性的服務會立即幫助一個人到達超然知覺的層次。高度發展的靈魂會因知覺到自己是至尊的主的永恆僕人,而常常對自處感到滿足。這樣的一個超然地處置的人,再沒有由物質而來的感官慾望;他因處於永恆地事奉至尊的主的自然地位,而永遠處於快樂中。
第五十六節
duḥkheṣv anudvigna-manāḥ sukheṣu vigata-spṛhaḥ vīta-rāga-bhaya-krodhaḥ sthita-dhīr munir ucyate
duḥkheṣu——在三重的苦難中;anudvigna-manāḥ——心意沒有被激動;sukheṣu——在快樂中;vigata-spṛhaḥ——沒有過份提起興趣;vīta——免於;rāga——依附;bhaya——恐懼;krodhaḥ——憤怒;sthita-dhīḥ——一個穩定的人;muniḥ——聖賢;ucyate——被稱為。
譯文
一個並不為三重的苦難所擾亂,當在快樂的時候並不昂然自得及免於依附、恐懼和憤怒的人,被稱為一個有著穩定心意的聖賢。
要旨
牟尼 muni 一字的意思,是一個能夠刺激他的心智於各方面的精神上推測,而沒有達到一個事實結論的人。據說每一個牟尼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除非一個牟尼不同於另一個牟尼,否則嚴格來說他便不能被稱為牟尼。Nāsau munir yasya matam na binnam。但如主在這裏所說的一個史鐵達.底.牟尼 sthita-dhi-muni,和普通的牟尼有別。一個史鐵達.底.牟尼是經常在基士拿知覺中,因為他已經窮盡了推考的能事。他已經超越了腦力推測的階段,而達到了主史里基士拿,或瓦蘇弟瓦,是一切的結論。他被稱為一個心智穩定的牟尼。這樣的一個完全基士拿知覺的人並不受三重性苦難打擊的影響,因為他接受了所有的苦難是主的仁慈,他以為自己因過往的罪行,而應該要受更多的困難;還有他將他的困苦,看作因為主的慈悲,而被減少到最低點。同樣的,當他快樂的時候,他認為是主的恩賜,以為自己不值得這些快樂;他了解到這是因為主的恩惠,而使他處於一個這樣舒適的狀態中和能夠對主作出更佳的服務。為了要對主的服務,他是永遠勇敢、活躍和不受依附或逆意的左右。依附的意思是接受事物為自己的感官享受,而分離則是這些感官依附的不在。但一個堅定於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沒有依附也沒有分離,因為他的生命,已經奉獻對主的服務。結果,就算他的試圖不成功,也不會發怒,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經常有著堅強穩定的意志。
第五十七節
yaḥ sarvatrānabhisnehas tat tat prāpya śubhāśubham nābhinandati na dveṣṭi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yaḥ——誰;sarvatra——每一處地方;anabhisnenaḥ——沒有寵愛;tat——那;tat——那;prāpya——達到;śubha——好;aśubbham——壞;na——永不;abhinandati——祈求;na——永不;dveṣṭi——妒忌;tasya——他的;prajñā——完整知識;pratiṣṭhita——堅定於。
譯文
誰沒有依附,誰不會因為得到好處而歡悅,也不會因為得到壞處而悲哀,他便是堅定地處於完整知識的覺悟中。
要旨
在物質世界中經常有著好或壞的變遷。一個不受這些物質變遷所沖激,不受好與壞影響的人,這樣的人被認為是處於基士拿知覺中。一個人一日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一日便有碰到好與壞的機會,因為這個世界是充滿著二元性的。但一個堅定於基士拿知覺的人就不會為好與壞所影響,而祇是關心著基士拿——一切絕對好的。這樣在基士拿的知覺中,使一個人處於完整的超然地位,在技術上名為三摩地 samādhi。
第五十八節
yadā saṁharate cāyaṁ kūrmo 'ṅgānīva sarvaśaḥ indriyāṇīndriyārthebhyas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yadā——當時;saṁharate——捲起;ca——和;ayam——所有這些;kūrmaḥ——烏龜;aṅgāni——四肢;iva——好像;sarvaśaḥ——一起;indriyāni——感官;indriya-arthebhyaḥ——從感官對象中;tasya——他的;prajñā——知覺;pratiṣṭhitā——堅定於。
譯文
一個能夠像烏龜將牠的四肢收縮在壳內般,能夠將自己的感官從感官對象中抽出來的人,便算是真正地處於知識中。
要旨
一個習瑜伽者,奉獻者,或自覺了的靈魂是一個能夠按照他的計劃去控制感官的人。大多數人都是感官的僕人,和被感官的指示所帶引。那便是對一個習瑜伽者怎樣自處的答案。感官好比毒蛇,它們想自由地和無拘無束地活動。習瑜伽者,或奉獻者要好像一個服蛇的人一樣,很有力地去控制這些蛇。他從不准許牠們單獨地活動。在聖典中有很多訓示:有些是不要做的;有些是要做的。除非一個人能夠遵守要做的和不要做的,將自己管束於感官享樂中,否則是不可能堅定地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在這裏所舉最佳的例子便是烏龜。烏龜能夠在任何時間捲起牠的感官,又能為了特定的原因使它們復現。同樣地,基士拿知覺的人的感官是為了對主服務中某些特定的原因而用的,不然,便收起來。永遠保留感官為基士拿的服務而用的一個好譬喻便是烏龜,因為它將感官藏在裏面。
第五十九節
viṣayā vinivartante nirāhārasya dehinaḥ rasa-varjaṁ raso 'py asya 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viṣayāḥ——感官享樂的對象;vinivartante——是練習禁止接觸的;nirāhārasya——經過負面的制止;dehinaḥ——對被體困的;rasa-varjam——放棄那滋味;rasaḥ——享樂的感官;api——雖然有;asya——他的;param——更高級的東西;dṛṣṭvā——由經驗;nivartate——停止。
譯文
被體困了的靈魂,雖然對感官對象的滋味仍然存在,仍能夠禁止感官享受。不過,在通過終止這些享受而經驗到更高的滋味時,他便處於堅定的知覺中。
要旨
除非一個人處於超然的地位,否則不可能停止感官享受。禁止感官享受的條例和規則,就好像禁止一個有病的人進食某類食物一樣,病人方面是不會喜歡這些限制或失去對食物味覺的。同樣地,一些精神上的感官制止方法如阿士當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 中的守意 yama,持禁,niyama,打坐,āsana,呼吸控制 prāṇāyāma 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 達蘭拿 dharaṇā 入定 dhyāna 等,是為了那些智慧沒有這樣高和沒有更佳知識的人。但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下進取的人,嘗到至高主基士拿的甘美後,便不再對死的物質東西發生興趣。所以,對在生命的靈性進步中智力較低的初學者來說,限制是需要的,但這些限制祇是對基士拿知覺有興趣的人有用;一旦一個人真正地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後,他便自動失去了對這些死物的味道。
第六十節
yatato hy api kaunteya puruṣasya vipaścitaḥ indriyāṇi pramāthīni haranti prasabhaṁ manaḥ
yatataḥ——在努力中;hi——的確地;api——雖然;kaunteya——啊,琨提之子;puruṣasya——那人的;vipaścitaḥ——充滿着判別性的知識;indriyāṇi——感官;pramāthīni——被刺激;haranti——有力地拋開;prasabhaṁ——用力;manaḥ——心意。
譯文
啊,阿尊拿,感官是這樣地衝動和堅強,連一個有判斷力想努力控制它們的人的心意,也可以強行地帶走。
要旨
有很多有學問的聖賢、哲學家和超自然主義者,都想征服他們的感官,但是儘管他們努力,有時連其中最偉大的一個也因為被刺激起的心意,而作了物質感官享樂的犧牲。就算維士瓦米查 Viśvāmitra,一個偉大的聖賢和習瑜伽者,雖然他曾經用各嚴酷的方法和瑜伽術來控制感官,也被媚娜佳 Menakā 誘至性的享樂,還有其它在世界歷史上這樣多相同的例子。所以如果不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是很難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沒有將心意從事於基士拿是不能終止這些物質的事務。史里也滿拿闍黎耶 Śrī Yāmunācārya——一個偉大的聖人和奉獻者所作的實例是:「因為我已經集中心意在主基士拿蓮花足下修持侍奉,正在享受着一個更新的超然境界中,忽然想到與一個女人的性生活時,我的臉便立即轉過來,和向那念頭唾吐。」
基士拿知覺,是一件這樣超然的好事情,以至物質的享樂自動地變得沒有味道。就好像一個饑餓的人,已經被足夠數量有營養的食物所滿足了。摩訶喇查.安巴里沙 Mahārāja Ambarīṣa 也祇是因為他的心意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而征服了一個偉的瑜祈——杜瓦沙牟尼 Durvāsā Muni。
第六十一節
tāni sarvāṇi saṁyamya yukta āsīta mat-paraḥ vaśe hi yasyendriyāṇi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tāni——那些感官;sarvāṇi——所有;saṁyamya——在控制之下;yuktaḥ——因從事於;āsīta——因這樣處於;mat-paraḥ——與「我」的關係;vaśe——在完全的服從下;hi——的確地;yasya——一個人;indriyāṇi——感官;tasya——他的;prajñā——知覺;pratiṣṭhitā——堅定於。
譯文
一個控制他的感官和將他的知覺堅定於「我」的人被稱為一個有穩定智慧的人。
要旨
在這一節中,很清楚地解釋到完整瑜伽的最高概念便是基士拿知覺。除非一個人是基士拿知覺着,否則是不能夠控制感官的,如前所述,大賢杜瓦沙牟尼挑起一場對摩訶喇查.安巴里沙的口角,而杜瓦沙牟尼因為驕傲而不必要地變得勃怒,因此不能夠控制他的感官。在另一方面,國王安巴里沙雖然不像那賢人一樣是一個有法術的瑜祈(習瑜伽者),但他是一個主的奉獻者,所以能夠靜默地容忍那賢者的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得到勝利。國王是因為以下的資格而能夠控制他的感官,以下是在史里瑪博伽瓦譚所述:
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 padāravindayor vacāṁsi vaikuṇṭha-guṇānuvarṇane karau harer mandira-mārjanādiṣu śrutiṁ cakārācyuta-sat-kathodaye mukunda-liṅgālaya-darśane dṛśau tad-bhṛtya-gātra-sparśe 'ṅga-saṅgamam ghrāṇaṁ ca tat-pāda-saroja-saurabhe śrīmat-tulasyā rasanāṁ tad-arpite pādau hareḥ kṣetra-padānusarpaṇe śiro hṛṣīkeśa-padābhivandane kāmaṁ ca dāsye na tu kāma-kāmyayā yathottamaśloka-janāśrayā ratiḥ
「安巴里沙國王將他的心意,堅定於主基士拿的蓮花足下,將他的言詞,從事於對主的居所的描述,他的雙眼,觀看主的形象,他的身體,觸碰那奉獻者的身體,他的鼻孔,嗅那奉獻過主的蓮花足後的花的芬香,他的舌頭,嘗那奉獻過給祂後的荼拉蒔 tulasī 葉子,他的雙足,走到祂的廟宇所在的聖地,他的頭臚,向主揖拜,和他的慾望,滿足主的慾望……所有這些的資格,使他可以成為一個主的邁百拉 mat-paraḥ 奉獻者。」(博譚 9.5.18-20)
邁百拉一字,在這裏非常有意思。一個人怎樣可以成為一個邁百拉,可從摩訶喇查.安巴里沙的一生中可看到。
巴拉廸瓦.維耶佈珊拿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一個偉大的學者和在邁百拉行列中的導師這樣評說;「mad-bhakti-prabhāvena sarvendriya-vijaya pūrvikā-svātma dṛṣṭiḥ sulabheti bhāvaḥ」「感官祇能夠因為對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的力量而完全受控制。」有時所舉的是火的例子:「正如在裏面的小火焰,燃燒房裏的一切東西,同樣地主韋施紐處於習瑜伽者的心中,燃燒了所有的不純潔的東西。」瑜伽經典 Yoga-sūtra 也指定對韋施紐的冥想,而不是對虛無的冥想,那些冥想着某些,不是韋施紐形像的所謂瑜祈(習瑜伽者)祇是浪費他們的時間於找尋一些幻影中。我們應該知覺着基士拿——對至高性格的神首奉獻。這才是真正瑜伽的宗旨。
第六十二節
dhyāyato viṣayān puṁsaḥ saṅgas teṣūpajāyate saṅgāt sañjāyate kāmaḥ kāmāt krodho 'bhijāyate
dhyāyataḥ——當熟思着;viṣayān——感官對象;puṁsaḥ——那人的;saṅgaḥ——依附;teṣu——在感官對象中;upajāyate——產生;saṅgāt——依附;sañjāyate——發展;kāmaḥ——慾望;kāmāt——由慾望;krodhoḥ——憤怒;abhijāyate——展示。
譯文
當一個人熟思着感官對象的時候,對它們產生了依附,又由這些依附發展成為慾望,又由慾望引起了憤怒。
要旨
一個不是知覺着基士拿的人,在思想着感官對象的時候,是難避免有物質慾念的。感官需要一些真正的事務,如果它們不是從事於對主超然的愛的服務中,它們必定會追尋從事一些物質性服務。在這物質世界中每一個人,包括施威神 Lord Śiva 和梵王 Lord Brahmā,還有其他在天堂恆星的半人神在內,都受感官對象的影響,而脫離這個物質存在迷惘的唯一方法:便是變得基士拿知覺着。有一次施威神正在沉思中,但當巴娃蒂 Pārvatī 刺激他的時候,他同意了她享受感官快樂的見議,結果便是嘉弟克耶 Kārtikeya 的誕生。當哈利達沙.德古 Haridāsa Ṭhākur 是一個主的年輕奉獻者的時候,他同樣地被摩耶蒂維 Maya Devi 的化身所引誘,但哈利達沙因為他對主基士拿沒有雜質的奉獻,很容易地通過這個考驗。如在上節史里也滿拿闍黎耶所述,一個主的虔誠奉獻者,因為他對與主連在一起的更高精神享樂滋味,而避開所有物質的感官享樂。那便是成功的秘訣。所以一個不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無論他對人為的感官壓制怎樣有力,最後都是會失敗的,因為祇要一絲念的感官享受,便會引起去滿足他的慾望。
第六十三節
krodhād bhavati saṁmohaḥ saṁmohāt smṛti-vibhramaḥ smṛti-bhraṁśād buddhi-nāśo buddhi-nāśāt praṇaśyati
krodhāt——由憤怒;bhavati——而來;saṁmohaḥ——完全的幻覺;saṁmohāh——由幻覺;smṛti——記憶的;vibhramaḥ——困惑;smṛit-bhraṁśāt——記憶困惑之後;buddhi-nāśaḥ——智慧的失去;buddhi-nāśāt——而由智慧的失去;praṇaśyati——掉下來。
譯文
由憤怒而來的是迷幻,由迷幻而來的便是記憶的困惑。當記憶被困惑後,智慧便跟着失去了,而當智慧失去後,一個人便重新掉進物質的池潭裏。
要旨
經過基士拿知覺的發展,一個人可以知道一事一物在對主的服務中,都是有用的。那些沒有基士拿知覺知識的人,人工地試圖去避開物質對象,結果,他們雖然得到物質束縛的解脫,但他們未有達到遁隱的完整階段。在另一方面,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懂得怎樣去運用每一樣東西為主服務;因此他並沒有成為一個物質知覺的犧牲者。舉例來說,一個非人性主義者,以為主,或「絕對」既然不是人,便不能進食,非人性主義者,便試圖去避免好的食物。一個奉獻者,知道基士拿是至高的享受者,和祂進食全部奉獻給他的食物。這樣對主奉獻過好的食物以後,奉獻者便取用餘下的,名為巴薩啖 prasādam 祭餘的食物。所以每一樣東西都變得靈性化而沒有掉下來的危險。奉獻者在基士拿知覺中取用巴薩啖,而非奉獻者以為是物質而拒絕它。因此非人性主義者,因為他人工的遁隱,而不能享受生活;由於這個原因,心意的一點刺激,便把他重新拉下物質存在的池潭。據說這樣的一個靈魂,雖然提升到超脫的境地,也因為沒有奉獻性服務的支持,而再次掉下來。
第六十四節
rāga-dveṣa-vimuktais tu viṣayān indriyaiś caran ātma-vaśyair vidheyātmā prasādam adhigacchati
rāga——依附;dveṣa——超脫;vimuktaiḥ——由一個免於這些事物的人;tu——但是;viṣayān——感官對象;indriyaiḥ——由感官;caran——做着;ātma-vaśyaiḥ——一個能夠控制的人;vidheyātmā——一個遵從調整了的自由的人;prasādam——主的恩惠;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一個能夠通過遵守調整了的自由原則來控制感官的人,可以得到主的恩惠,而變得免於所有的依附和嫌惡。
要旨
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一個人可能運用一些人工的步驟外在地去控制感官,但除非感官是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服務,不然,每一刻都有可能掉下來。雖然一個在全面基士拿知覺的人,可能表面上在慾欲的層次,但是因為他基士拿知覺着,他沒有對慾欲活動的依附。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祇是關心着基士拿的滿足而沒有別的。所以他是超然於所有的依附。如果基士拿需要,奉獻者可以做任何一件他並不想做的事情;如果基士拿並不需要,他不會做那平常為了他自己的滿足而去做的事情。所以去做或不去做是在他控制之下,因為他祇在基士拿的指示下去做。這知覺便是主沒有原由的慈悲,因此奉獻者儘管仍然依附在慾欲的層次上仍可以這樣地做得到。
第六十五節
prasāde sarva-duḥkhānāṁ hānir asyopajāyate prasanna-cetaso hy āśu buddhiḥ paryavatiṣṭhate
prasāde——得到主沒有原由的悲慈以後;sarva——所有;duḥkhānām——物質的困苦;hāniḥ——毀滅;asya——他的;upajāyate——發生;prasanna-cetasaḥ——心意快樂的;hi——的確地;āśu——很快地;buddhiḥ——智慧;pari——足夠地;avatiṣṭhate——樹立。
譯文
對於一個這樣地處於神聖知覺的人,物質生存的三重苦難不再存在;在這樣快樂的境界中,一個人的智慧很快地便變得穩健。
第六十六節
nāsti buddhir ayuktasya na cāyuktasya bhāvanā na cābhāvayataḥ śāntir aśāntasya kutaḥ sukham
na asti——不會有;buddhiḥ——超然的智慧;ayuktasya——一個不是(與基士拿知覺)聯繫着的人的;na——或;ca——和;ayuktasya——一個缺乏基士拿知覺的人;bhāvanā——堅定於快樂的心意;na——或;ca——和;abhāvayataḥ——一個並不堅定的;śāntiḥ——平靜;aśāntasya——不平靜的;kutaḥ——那裏有;sukham——快樂。
譯文
一個不是在超然知覺中的人,就不會有一個在控制下的心意或穩健的智慧,沒有這些,便不會有平靜的可能。而沒有平靜,又怎能會有快樂呢?
要旨
除非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否則便不會有平靜的可能。所以在第五章第二十九節中證實了當一個人了解到基士拿是所有犧牲和懺悔所帶來好結果的唯一享受者,和祂是所有宇宙展示的擁有人,祂是芸芸眾生的真正朋友時,一個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所以如果一個人不是基士拿知覺着,心意是不會有終極的目的。騷動不安是由於缺乏一個最後的目的,而當一個人確定了基士拿是享受者,擁有者和每事每物的朋友後,一個人才可以(以一個穩定的心意)得到平靜。因此,無論他在表面上是如何做到生活寧靜和精神上的進步,一個從事於沒有和基士拿發生關係事務的人,是必定會常在煩惱中和得不到平靜。基士拿知覺是一個祇有與基士拿發生關係後才能得到的自明的平靜境界。
第六十七節
indriyāṇāṁ hi caratāṁ yan mano 'nuvidhīyate tad asya harati prajñāṁ vāyur nāvam ivāmbhasi
indriyāṇām——感官的;hi——的確地;caratām——當漂泊於;yat——那;manaḥ——心意;anuvidhīyate——變得經常從事於;tat——那;asya——他的;harati——帶走;prajñām——智慧;vāyuḥ——風;nāvam——一艘船;iva——像;ambhasi——在水面上。
譯文
好像水面上的一艘船,被一股強風帶走一樣,就算一個人固定心意所及的任何一個感官,也能帶走一個人的智慧。
要旨
除非所有的感官是從事對主的服務,不然,祇要他們其中一個是從事於感官享受,都能使奉獻者遠離超然精神進步的途徑。正如摩訶喇查安巴里沙的一生,所有的感官都應該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那才是控制心意的正確技巧。
第六十八節
tasmād yasya mahā-bāho nigṛhītāni sarvaśaḥ indriyāṇīndriyārthebhyas tasya prajñā pratiṣṭhitā
tasmāt——所以;yasya——一個人的;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nigṛhītāni——這樣抑制;sarvaśaḥ——各方面;indriyāṇi——感官;indriya-arthebhyaḥ——為了感官對象;tasya——他的;prajñā——智慧;pratiṣṭhitā——堅定於。
譯文
所以,啊,臂力強大的人,一個感官可以被抑制於感官對象的人,必定有着穩健的智慧。
要旨
正如敵人要被更高的力量所壓制,同樣地感官是不能被任何人為的努力所抑制的,而是要通過將它們從事於對主的服務來遣發。一個了解到祇有通過基士拿知覺,才能真正地將智慧穩定,並且應該在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的指示之下,實踐這一門藝術的人,稱為薩哈伽 sādhaka——或一個適宜於得到解脫的學生。
第六十九節
yā niśā sarva-bhūtānāṁ tasyāṁ jāgarti saṁyamī yasyāṁ jāgrati bhūtāni sā niśā paśyato muneḥ
yā——什麼;niśā——是夜晚;sarva——所有;bhūtānām——生物體的;tasyām——在那;jāgarti——醒覺的;saṁyamī——自我控制的人;yasyām——在其中;jāgrati——醒覺;bhūtāni——眾生;sā——那是;niśā——晚上;paśyataḥ——對於內向自檢的人;muneḥ——聖賢。
譯文
眾生的黑夜,便是自我控制者的醒覺時間;而眾生的醒覺時間,便是內向自檢聖賢的晚上。
要旨
有兩種類的聰明人:精於為感官享受而作各種物質活動的人,和內向自檢及醒悟於努力自覺的人。自省聖賢或有思想的人的活動,便是浸迷於物質的人的夜晚。唯物思想的人,在這樣的一個晚上,因為對他們自覺的愚昧而沉睡着。自省的聖賢則在唯物主義者的「晚上」提高警覺。聖賢在靈性知識的漸進中,感受超然的樂趣,至於身在物質性活動的人,因為對自覺的愚昧,而夢想着各式各樣的感官享樂,在睡眠的狀態中,有時感到快樂,有時感到煩惱。自省的人,經常不理會物質的快樂和煩惱。他不理會物質的反應,而繼續進行他的自覺活動。
第七十節
āpūryamāṇam acala-pratiṣṭhaṁ samudram āpaḥ praviśanti yadvat tadvat kāmā yaṁ praviśanti sarve sa śāntim āpnoti na kāma-kāmī
āpūryamāṇam——經常充滿着;acala-pratiṣṭham——穩定地處於;samudram——海洋;āpaḥ——水;praviśanti——進入;yadvat——如;tadvat——這樣;kāmāḥ——慾望;yam——向一;praviśanti——進入;sarve——所有;saḥ——那人;śāntim——平靜;āpnoti——得到;na——不;kāma-kāmī——一個想滿足慾望的人。
譯文
唯有一個不受不停的慾流打擾的人——就好像河流湧進那永遠被充填,但經常保持靜止的海洋一樣——才能夠得到自我平靜,而試圖去滿足這些慾望的人則不可以。
要旨
雖然龐大的海洋,經常充滿着水,而特別是在雨季,仍然會有更多的水流入。但海洋依然保持穩定;它並沒有被騷動,也沒有高越水位的邊緣。對一個堅定於基士拿知覺的人來說這也是真的。一個人一日有着物質的身體,身體對感官享受的需求,是會繼續的。不過,奉獻者因為他的完滿而不被這些慾望所打擾。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不需要什麼,因為主會滿足他所有物質方面的所需,所以他就像海洋一樣——自身永遠是滿盈的。慾望可能會像河水向海洋地一樣向他流去,但他穩定地從事他的活動,他一點兒也不為感官享樂的慾望所動。那便是一個有着基士拿知覺的人的證明——雖然慾望依然存在,但他已經沒有去滿足物質感官的傾向了。因為他滿足於對主的超然的愛心服務,他能夠像海洋一樣保持穩定,所以能夠享受完全的平靜。其他的人就算滿足慾望達到解脫的地步,也不能得到平靜,還用說其它物質方面的成功。追尋好果的工作者,救生者,和追尋神秘力量的習瑜伽者,都不快樂,因為他們的慾望得不到滿足。但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因對主的事奉而感到快樂,他再沒有慾望去被滿足了。實際上,他不渴望得到所謂物質束縛的解脫。基士拿的奉獻者沒有物質慾望,所以他們處於完整的平靜中。
第七十一節
vihāya kāmān yaḥ sarvān pumāṁś carati niḥspṛhaḥ nirmamo nirahaṅkāraḥ sa śāntim adhigacchati
vihāya——在放棄了以後;kāmān——所有為感官享受的物質慾望;yaḥ——這個人;sarvān——所有;pumān——一個人;carati——生活;nihṣpṛhaḥ——沒有慾望;nirmamaḥ——沒有擁有的意念;nirahaṅkāraḥ——沒有虛假的自我;saḥ——所有;śāntim——完全的平靜;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一個完全放棄了感官慾望享受的人,沒有慾望地生活,放棄了所有擁有的意念和虛假的自我——祇有這樣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
要旨
變得沒有慾望的意念,是不去想任何感官享受的東西。換句話說,想變為基士拿知覺着,實在便是去慾望。了解到一個人的真正地位是基士拿的永恆僕人,不錯誤地自稱是這個物質的身體和沒有聲言擁有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便是基士拿知覺的完整階段。一個處於這完整階段的人知道基士拿是一切事物的主人,所以每一件事,都要為了基士拿的滿足而使用。阿尊拿不想為他自己的感官滿足而參戰,但當他變成完全知覺着基士拿的時候,他參戰了,因為基士拿想他參戰。對他自己來說,並沒有作戰的慾望。但為了基士拿同一個阿尊拿盡了全力作戰。為了滿足基士拿的慾望,是真正的沒有慾望;這不是人為的試圖去斷絕慾望。生物體不可能沒有慾望或沒有感覺,但他要改變慾望的本質。一個在物質上沒有慾望的人,確切地知道每樣事物都是屬於基士拿的(īśāvāsyam idaṁ sarvam),所以他不會錯誤地宣稱是任何事物的擁有者。這超然的知識是基於自覺——即完整地了解到每一生物體的靈性身份是永恆地基士拿的所屬部份,因此生物體的永恆地位是永不在基士拿的層次或高於祂。這個對基士拿知覺的了解,是真正和平的基本原則。
第七十二節
eṣā brāhmī sthitiḥ pārtha naināṁ prāpya vimuhyati sthitvāsyām anta-kāle 'pi brahma-nirvāṇam ṛcchati
eṣā——這;brāhmī——靈性的;sthitiḥ——處境;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enām——這;prāpya——達到;vimuhyati——困惑;sthitvā——這樣地處於;asyām——既然是這樣;anta-kāle——在生命的盡頭;api——還有;brahma-nirvāṇam——靈性的(神的國度);ṛcchati——達到。
譯文
那便是靈性和神聖生活的途徑,達到了以後一個人便不再感到困惑,一個人處於這個境界,就算在死亡的時候,也可以進入神的國度。
要旨
一個人可以立即在一秒鐘之內,達到基士拿知覺或聖潔的生活——或一個人可能經過數百萬次投生也不能夠得到生命的這一個境界。這祇是了解和接受事實的問題。凱萬加摩訶喇查 Khaṭvāṅga Mahārāja 在他臨死前的數分鐘皈依於基士拿而達到這生命的境界。湼槃 Nirvāṇa 的意思是物質生活的終結。根據佛家哲學,在物質生命完結後祇有空虛的一片,但博伽梵歌的教導則不同。真正的生命在這物質生命的終結後才開始。對於粗畧的唯物主義者來說,知道一個人要終止這物質性的生活便足夠了,但對於在靈性上取得進步的人來說,在這物質生命的終結後,還有另外一個生命。在結束這一生之前,如果一個人幸運地變得知覺着基士拿,他便立即達到婆羅湼槃 Brahma-nirvāṇa 的境界。神的王國和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並沒有分別。因為它們兩者都在絕對的層次,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便是已達到靈性的王國。在物質世界中,有滿足感官的活動,而在靈性世界中,則有基士拿知覺的活動。就算在這一世中,基士拿知覺的晉達即是婆羅門境界的晉達,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已經確實地進入了神的王國。
婆羅門即是事物的相反。所以 brāhmī sthitiḥ 的意思是:「不在物質性活動的階層。」在博伽梵歌中對主的奉獻性服務被接受為在解脫的階段。所以 brāhmī sthitiḥ 便是從物質束縛中的解脫。
史里拉巴帝文勞德古 Śrīla Bhaktivinode Ṭhākur 將這博伽梵歌的第二章撮要為全書的目錄。在博伽梵歌中所討論的論題是行業瑜伽,思考瑜伽,和巴帝瑜伽(karma-yoga, jñāna-yoga, bhakti-yoga)。在第二章中行業瑜伽和思考瑜伽已經很清楚地被討論過,而巴帝瑜伽的一瞥也在此提及,這便作為全書的目錄。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二章有關於它目錄的各節要旨。
第三章
行業瑜伽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jyāyasī cet karmaṇas te matā buddhir janārdana tat kiṁ karmaṇi ghore māṁ niyojayasi keśava
arjunaḥ——阿尊拿;uvāca——說;jyāyasī——很激動地說;cet——雖然;karmaṇaḥ——比結果性活動;te——你的;matā——意見;buddhiḥ——智慧;janārdana——啊,贊納丹拿(基士拿);tat——所以;kim——為什麼;karmaṇi——在活動中;ghore——恐怖的;mām——我;niyojayasi——使我從事於;keśava——啊!基士拿。
譯文
阿尊拿說:「啊!贊納丹拿 Janārdana,啊!克撒華 Keśava,如果禰認為智慧比獲利性的工作好的話,為什麼禰要催促我參與這場恐怖的戰爭呢。」
要旨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為了使祂的親密朋友阿尊拿從物質悲愴的海洋中拯救出來,已經在前一章中很詳盡地描述了靈魂的結構。而所推薦的覺悟道路便是:智慧瑜伽 buddhi-yoga,或基士拿知覺。有時基士拿知覺被誤解為慣性,一個有這樣誤解的人,常常退縮到一個隱蔽的地方歌頌着主基士拿的聖名,而希望變得完全知覺着基士拿。但沒有經過在基士拿知覺哲理中受訓,一個人並不適宜在隱蔽的地方歌頌基士拿的聖名,因為這樣做,祇會引起無知大眾的廉價敬重。阿尊拿也以為基士拿知覺或智慧瑜伽或靈性知識進步的智慧,為一些好像從活動性生活的歸隱,和在一個幽靜的地方進行懺悔和修行的事情。換句話說,他想技巧地以基士拿知覺作為迴避戰爭的藉口。但作為一個誠實的學生,他將這件事詢問老師基士拿他應該怎樣去做最好。在答覆中,主基士拿很詳盡地在這第三章中解釋了行業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工作。
第二節
vyāmiśreṇeva vākyena buddhiṁ mohayasīva me tad ekaṁ vada niścitya yena śreyo 'ham āpnuyām
vyāmiśreṇa——由雙關性的;iva——如;vākyena——字句;buddhim——智慧;mohayasi——困惑的;iva——如;me——我的;tat——所以;ekam——唯一的一個;vada——請說;niścitya——確定;yena——由於;śreyaḥ——真正的得益;ayam——我;āpnuyām——可以得到它。
譯文
我的智慧被禰雙關性的指示所困惑。所以,請决定性地告訴我什麼對我最有益處。
要旨
在前一章——作為博伽梵歌的前奏中,解釋到很多途徑如三琪亞瑜伽 sāṅkhya-yoga,智慧瑜伽 buddhi-yoga,以智慧控制感官,沒有獲利性慾望地工作,和一個初學者的地位等。這些全部都沒有系統地提及到了。為了行動和了解,一個較嚴密的指示大綱是需要的。所以阿尊拿想澄清這些表面上混亂的事物,好使任何一個普通的人,都可以沒有誤解地加以接受。儘管基士拿沒有意思用言詞的堆砌來擾惑阿尊拿,但阿尊拿在慣性或活動性服務兩方面,都不能夠追隨基士拿知覺的步驟。換句說,由於他的詢問他已經在為所有認真地想了解博伽梵歌秘密的學生掃清了基士拿知覺的道路障礙。
第三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loke 'smin dvi-vidhā niṣṭhā purā proktā mayānagha jñāna-yogena sāṅkhyānāṁ karma-yogena yoginām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說;loke——在世界上;asmin——這;dvi-vidhā——兩類型的;niṣṭhā——信仰;purā——以前;proktā——據說;mayā——由「我」;anagha——啊,沒有罪惡的人;jñāna-yogena——通過知識連繫的步驟;sāṅkhyānām——經驗哲學家的;karma-yogena——通過奉獻的連繫步驟;yoignām——奉獻者的。
譯文
萬福的主說:「啊,沒有罪行的阿尊拿,我已經解釋過有兩類型認識『自我』的人。有些人傾向於通過經驗和哲學性的推考來了解祂,其他的人則傾向於通過奉獻性的工作來認識祂。」
要旨
在第二章第三十九節中,主解釋了兩類型的方法——即思考瑜伽(或稱三琪亞瑜伽)Sāṅkhya-yoga 和行業瑜伽,或智慧瑜伽。在這一節中,主再作更清楚的解釋。思考瑜伽 Sāṅkhya-yoga,或對靈魂和物質本性的分析研究,便是那些傾向於揣測和通過實驗知識和哲學去了解事物的人的討論題目。其他的一類人如在第二章第六十一節中所述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主也在第三十九節中解釋到通過智慧瑜伽,或基士拿知覺原則的工作,一個人可以免於行動的束縛;還有,在這過程中並沒有瑕疵。同一原理在第六十一節中被更清楚地解釋到——這智慧瑜伽完全依賴於最高者(或更確定的,依賴於基士拿),這樣,所有的感官便很容易地受控制。所以這兩種瑜伽作為宗教和哲學是相互關連的。宗教沒有哲學便是情操,或有時狂熱,而哲學沒有宗教便是智力的推考。最後的目的是基士拿,因為真誠地追尋絕對真理的哲學家最後找到了基士拿知覺。這也在博伽梵歌中說明了。整個過程便是去了解自我與超我的關係和真正地位。間接的方法便是哲學推考,一個人如果這樣做便可以慢慢地達到基士拿知覺的地步;另外的方法便是直接地將每一樣事情都連接在基士拿知覺中。在這兩者中,基士拿知覺的途徑較佳因為它並不依賴哲學的方法來淨化感官。基士拿知覺本身便是淨化的步驟,奉獻性服務的直接方法是容易和同時是崇高的。
第四節
na karmaṇām anārambhān naiṣkarmyaṁ puruṣo 'śnute na ca sannyasanād eva siddhiṁ samadhigacchati
na——沒有;karmaṇām——被指定職責的;anārambhāt——沒有表現;naiṣkarmyam——免於反應;puruṣah——人;aśnute——達到;na——不;ca——還有;sannyasanāt——由於隱退;eva——單祇;siddhim——成功;sam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一個人祇是靠不工作是不能達到免於反應的解脫境界,單祇是隱退也不能得到完整圓滿。
要旨
生命中隱退的階段,可以通過指定任務完滿執行(這任務的作用是為了要淨化物質觀念者的心)的淨化過程後被接受。沒有淨化的步驟,一個人不可能成功地急遽接受生命中的第四個階段(出家)。根據經驗論的哲學家認為,祇要接受了出家,或從獲利性活動中退隱,一個人便可立即變得與拿拉央納 Nārāyaṇạ 同一德行。但主基士拿並不允准這原則。沒有心靈的純化,出家祇是對社會制度的一種騷擾。在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加入了對主的超然性服務,就算沒有執行他被指定的工作,主對他的任何情度的進展都接受(智慧瑜伽)Svalpam apy asya charmasya trāyate mahato bhayāt。就算這個原則的一小點表現,也可以使一個人克服艱巨的困難。
第五節
na hi kaścit kṣaṇam api jātu tiṣṭhaty akarmakṛt kāryate hy avaśaḥ karma sarvaḥ prakṛti-jair guṇaiḥ
na——不;hi——的確地;kaścit——任何人;kṣaṇam——就算片刻;api——還有;jātu——就算;tiṣṭhati——站著;akarma-kṛt——沒有幹着一些東西;kāryate——被迫工作;hi——的確地;avaśaḥ——沒有幫助地;karma——工作;sarvaḥ——每一樣東西;prakṛti-jaiḥ——由於物質本性的型態;guṇaiḥ——由品質。
譯文
所有人都被迫於無奈何地根據物質自然型態所產生的衝動去幹一些事情;所以沒有一個人可以停止幹一些事情,就算片刻也不可以。
要旨
這並不是因為被體困了生命的問題,而是靈魂的本性總是永遠活動的。沒有靈魂的存在,物質身體便不能夠運動。身體祇是為靈魂所駕御的一部車輛,而靈魂是永遠活動和不能夠片刻地停止的。既然是這樣,靈魂便要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的完美工作,不然它便會從事於由迷幻能量所操縱的任命。因為與物質能量的接觸,靈魂得到了物質的型態,為了要使受了這些接觸的靈魂淨化,便要從事於在教訓集 Śāstras 中所喻令的被指派責任。但如果靈魂從事於它在基士拿知覺的自然任務中,他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對他都是好的。史里瑪博伽瓦譚證實了這一點: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m harer bhajann apakvo 'tha patet tato yadi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如果一個人從事於基士拿知覺,雖然他未必遵從教訓集中的被指定任務或正確地執行奉獻性服務,就算他未能達到標準而掉下來,對他來說並沒有罪惡或損失。而縱使他進行了教訓集中的所有淨化訓示,如果他並不是知覺着基士拿,他又可以從這些中得到些什麼益處呢?」(博譚 1.5.17)所以淨化的過程,直到基士拿知覺點為止是需要的。因此出家或任何的淨化步驟,是幫助達到最後的目的而變成知覺着基士拿,沒有這些的話一切的事情都是失敗的。
第六節
karmendriyāṇi saṁyamya ya āste manasā smaran indriyārthān vimūḍhātmā mithyācāraḥ sa ucyate
karma-indriyāṇi——五個感覺器官;saṁyamya——控制;yaḥ——任何人;āste——停留於;smaran——想着;indriya-arthān——感官對象;vimūḍha——愚蠢的;ātmā——靈魂;mithyā-ācāraḥ——冒充者;saḥ——他;ucyate——被稱為。
譯文
一個制止感覺官能於活動,但心意盤旋於感官對象的人,實在是欺騙自己而被稱為假裝者。
要旨
有很多假裝者拒絕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祇是裝模作樣地沉思,實際上是將心意集中於感官享樂。這些假裝者,可能講解乾涸的哲學來威嚇世故的追隨者,但是根據這一節中所述,他們是最大的欺騙者。為了感官享樂,一個人可以充任社會各階層的其中之一,如果一個人追隨他特定地位所應遵守的條例和原則,他可以在淨化他自己的生存中慢慢的取得進步。但是他如果外表上是個習瑜伽者,而事實上是找尋感官享受對象的話,縱使他有時講哲學的論調,也應該被視為最大的欺騙者。他的知識並沒有價值,因為這樣一個罪人知識的影響力已經被主的迷幻力量所帶走。這樣一個假裝者的心意經常不純潔,所以他瑜伽的沉思是徹底地沒有價值的。
第七節
yas tv indriyāṇi manasā niyamyārabhate 'rjuna karmendriyaiḥ karma-yogam asaktaḥ sa viśiṣyate
yaḥ——一個人;tu——但;indriyāṇi——感官;manasā——由心意;niyamya——調整;ārabhate——開始;arjuna——啊,阿尊拿;karmaindriyaiḥ——由活躍的感覺器官;karma-yogam——奉獻;asaktaḥ——沒有依附;saḥ——他;viśiṣyate——遠比較好些。
譯文
在另一方面,誰以心意控制感官和使他的活躍器官沒有依附地從事於奉獻工作中便是更高的人。
要旨
遠較成為一個為了沒有檢束的生活和感官享樂的假超然主義者來得好的,便是保持一個人自己的工作和執行生命的任務;從而脫離於物質的束縛和進入神的王國。最重要的 svārtha-gati,或為自我利益的目標,便是直達韋施紐 Viṣṇu。整個華納斯喇瑪的制度便是特別設計來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生命的目標。一個在家人也可以通過規律化的基士拿知覺活動,而抵達這目的地。為了自覺,一個人可以過一個如在教訓集 śāstras 中所述的控制下的生活,和繼續沒有依附地進行他的工作從而取得進步。這樣一個真誠地追隨這方法的人,遠比那採取上演精神主義來欺騙無知大眾的假裝者處於更好的地位。一個誠懇的清道伕,遠比為求生活而沉思的走江湖者為佳。
第八節
niyataṁ kuru karma tvaṁ karma jyāyo hy akarmaṇaḥ śarīra-yātrāpi ca te na prasiddhyed akarmaṇaḥ
niyatam——被指定的;kuru——做;karma——責任;tvam——你;karma——工作;jyāyaḥ——好些;hi——較;akarmaṇaḥ——沒有工作;śarīra——身體的;yātrā——維持;api——連;ca——還有;te——你的;na——不;prasiddhyet——生效;akarmaṇaḥ——沒有工作。
譯文
去執行你被指定的職責,因為工作活動較不工作活動為佳。一個人沒有工作連他的物質身體也不能夠維持。
要旨
有很多假裝的冥想者,錯誤地表示自己有著高貴的出身,還有很多出名的職業人仕,虛假的自以為為了生命上的精神進步而犧牲了一切。主基士拿並不想阿尊拿成為一個假裝者,而要照著一個剎怛利耶的被指定任務去做。阿尊拿是一個在家人和一名軍事將領,所以對他來說,還是繼續保持現狀,和執行一個有家室的剎怛利耶所應做的宗教任務好些。這樣的活動,慢慢地清洗一個世俗人的心,和使他免於物質的污染。為了維持生活所謂歸隱,是永遠不為主所核准的,任何的宗教經典也不批准。究竟一個人是需要一些工作來保持身體與靈魂合一。沒有經過物質傾向的淨化,是不應該任意地放棄工作的。任何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人,都有著主宰物質自然或即為了感官享受的不純潔傾向。這樣被沾污的傾向要被洗淨。沒有(通過被指定的責任)這樣做之前,一個人不應試圖成為一個放棄了工作,而賴其他人養活的超自然主義者。
第九節
yajñārthāt karmaṇo 'nyatra loko 'yaṁ karma-bandhanaḥ tad-arthaṁ karma kaunteya mukta-saṅgaḥ samācara
yajña-arthāt——祇是為了耶冉拿 Yajña 或韋施紐的緣故;karmaṇaḥ——工作;anyatra——不然;lokaḥ——這世界;ayam——這;karma-bandhanaḥ——工作所產生的束縛;tat——祂;artham——為了……的原因;karma——業(即工作);kaunteya——啊,琨提之子;mukta-saṅgaḥ——解脫於聯誼;samācara——十全十美地去做。
譯文
為了韋施紐而犧牲的工作,一定要執行,不然工作便會將人束縛在這個物質世界上。所以,啊,琨提之子,你要為祂的滿足而執行你被指定的職責,這樣你便會永遠保持不依附和免於束縛。
要旨
既然一個人就算是維持身體也要工作,某一特定社會地位和品質的特派工作便是為了這個原因而製訂的。耶冉拿的意思是主韋施紐,或犧牲性工作的執行。吠陀經訓令:yajño vai viṣṇuḥ。換句話說,不論一個人執行被指定的耶冉拿或直接侍奉主韋施紐目的都是一樣。所以如在這一節中所說基士拿如覺便是耶冉拿的執行。
華納斯喇瑪制度也指向於這個要使主韋施紐滿足。
「Varṇāśramācāra-vatā puruṣeṇa paraḥ pumān / viṣṇur ārādhyate...」(韋施紐.普蘭拿經 3.8.8)所以一個人要為了韋施紐的滿足而工作。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任何其它的工作都會是束縛的原因,因為好或壞工作兩者都有他們的反應,而任何的反應都將作事者束縛著。因此,一個人應該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去滿足基士拿(或韋施紐);而在這些活動的執行中,一個人已處於解脫的地步。這是工作的偉大藝術,在開始的時候,這個步驟需要很良好的技巧的指引。所以一個人應該在一個主基士拿奉獻者熟練的指示下,或主基士拿祂自己的直接指示下(阿尊拿有這樣的機會)很勤奮地去做。沒有一件事情是應該為感官滿足而做,而為了滿足基士拿的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去做。這樣的習慣不單祇能夠使一個人免於工作的反應,還可以慢慢地將一個人提升到對主的超然的愛心服務中。祇有這樣一個人才能晉升到神的王國。
第十節
saha-yajñāḥ prajāḥ sṛṣṭvā purovāca prajāpatiḥ anena prasaviṣyadhvam eṣa vo 'stv iṣṭa-kāma-dhuk
saha——一同地;yajñāḥ——犧牲祭祀;prajāḥ——世代;sṛṣṭvā——創造;purā——古代的;uvāca——說;prajā-patiḥ——萬物的主;anena——由這;prasaviṣyadhvam——越來越繁榮;eṣaḥ——的確地;vaḥ——你的;astu——就這樣;iṣṭa——所有想欲的;kāma-dhuk——給與者。
譯文
在創造的開端,眾生的主派出了一代一代的人類和半人神,還有對韋施紐的犧牲祭祀,並且這樣祝福他們說:「您們要因為耶冉拿(祭祀)而感到快樂,因為它的實踐能令您們獲賜所有想欲的東西。」
要旨
由萬物的創造主(韋施紐)所創造的物質世界,是供給被局限了的靈魂一個機會,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所有在物質創造中的生物體,都因為他們忘記了與主基士拿——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關係,而被物質自然所局限了。吠陀的原則是幫助我們去了解這個永恆的關係,在博伽梵歌中這樣說:vedaiś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aḥ。主說吠陀諸經的目的是去了解祂。吠陀的讚詩這樣說:patiṁ viśvasyātmeśvaram。所以生物體的主人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韋施紐。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史拉肅伽第瓦哥士華米 Śrīla Śukadeva Gosvāmī 在很多方面描述主為 pati:
śriyaḥ-patir yajña-patiḥ prajā-patir dhiyāṁ patir loka-patir dharā-patiḥ patir gatiś cāndhaka-vṛṣṇi-sātvatāṁ prasīdatāṁ me bhagavān satāṁ patiḥ (博譚 2.4.20)
prajā-pati 便是主韋施紐,祂是所有生物,所有世界和所有美物的主人,與及是每一個人的保護者。主創造了這個物質世界以使被局限了的靈魂學習怎樣去施行耶冉拿(犧牲)來滿足韋施紐,好使他們處於物質世界中也能夠沒有渴望地生活。這樣完結了現在的物質身體以後,他們便能夠進入神的王國。那便是被局限了的靈魂的整個程序。經過耶冉拿的實施,被局限了的靈魂慢慢地地變得基士拿知覺着和變得在各方面都神聖起來。在這卡利 Kali 年代,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神的聖名的歌頌)是為吠陀經典所推薦。這個超然的方法,是由主采坦耶所介紹以拯救這個年代所有的人。三克亶.耶冉拿和基士拿知覺並駕齊驅。史里瑪博伽瓦譚對主基士拿在祂的奉獻者身份中(主采坦耶)有以下的描述,還特別地提及三克亶.耶冉拿。
kṛṣṇa-varṇaṁ tviṣākṛṣṇāṁ sāṅgopāṅgāstra-pārṣadam yajñaiḥ saṅkīrtana-prāyair yajanti hi su-medhasaḥ
「在這卡利年代,那些被賦與足夠智慧的人會施行三克亶.耶冉拿來崇拜由祂的同僚所陪伴的主。」(博譚 11.5.29)其它在吠陀文學中所述的耶冉拿在這卡利年代中不容易實施,但三克亶.耶冉拿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容易和滿足的。
第十一節
devān bhāvayatānena te devā bhāvayantu vaḥ parasparaṁ bhāvayantaḥ śreyaḥ param avāpsyatha
devān——半人神;bhāvayata——被討好了以後;anena——由這祭祀;te——那些;devāḥ——半人神;bhāvayantu——會使喜悅;vaḥ——你;parasparam——相互的;bhāvayantaḥ——互相滿足;sreyaḥ——恩賜;param——至高者;avāpsyatha——你會達到。
譯文
半人神為祭祀犧牲所討好了以後,也會使你喜悅;如此互相滋潤,便會帶來大眾的繁榮。
要旨
半人神是被賦與管理能力的物質事務行政官。所以空氣、光、水和一切用以維持每一個生物體身體和靈魂的恩賜,都是由半人神所統御的,他們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身體各部份無數的助手。他們的快樂和不快樂,有賴於人類所舉行的耶冉拿。有些耶冉拿是用以滿足某某半人神;但就算這樣做,主韋施紐也在所有的耶冉拿中作為主要的受益者而受崇拜,在博伽梵歌中也提到基士拿本身是所有耶冉拿的受益者:bhoktāraṁ yajña-tapasām。因此,耶冉拿.巴地 yajña-pati 的最後滿足,便是所有耶冉拿的主要目的。當這些耶冉拿被完整地實施後,自然地主管各供應部門的半人神被討好了,便沒有天然產品供應的缺乏。
耶冉拿的舉行,還有許多副利益,終極是帶領至物質束縛的解脫。由於耶冉拿的實施,所有的活動變得淨化了,在吠陀經中這樣說:
āhāra-śuddhau sattva-śuddhiḥ sattva-śuddhau dhruvā smṛtiḥ smṛti-lambhe sarva-granthīnāṁ vipra mokṣaḥ
如將會在以下一節中所述,由於耶冉拿的實施,一個人的食物變得聖潔了,而吃了聖潔的食物,一個人的生存便變得純化;而由於生存的純潔,記憶的組織也變得聖化了,而當記憶力聖化了以後,一個人可以想及解脫之道,所有這些聯合起來便帶住基士拿知覺——今天社會的極大所需。
第十二節
iṣṭān bhogān hi vo devā dāsyante yajña-bhāvitāḥ tair dattān apradāyaibhyo yo bhuṅkte stena eva saḥ
iṣṭān——想欲的;bhogān——生命所需;hi——的確地;vaḥ——對你;devāḥ——半人神;dāsyante——獲得;yajña-bhāvitāḥ——為祭祀的執行所滿足後;taiḥ——由他們;dattān——給與的東西;apradāya——沒有供奉;ebhyaḥ——向半人神;yaḥ——誰;bhuṅkte——享用;stenaḥ——盜賊;eva——的確地;saḥ——他是。
譯文
掌管生命各樣所需的半人神,為耶冉拿(犧牲祭祀)的舉行所滿足後,便供給人類所有的必需品。但誰享用這些禮物而不報以對半人神的供奉,便的確是一個盜賊。
要旨
半人神是代表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韋施紐所授權的供應代理人。因此他們應該被指定的耶冉拿的舉行來滿足,在吠陀諸經中,有對不同的半人神所特定不同的耶冉拿,但所有這些在最後都是用來供奉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對於那些不能夠了解神首是什麼的人,給半人神的祭祀是被推薦的。根據有關人等不同的物質品性,吠陀經推薦各類型的耶冉拿。對各不同的半人神的崇拜也是基於同一原則——即根據不同的品質而定。舉例說:吃肉的人被推薦去崇拜代表物質自然鬼怪形像的卡利女神,而在女神之前,動物的犧牲是被推薦的。但對於那些在良好型態中的人,對韋施紐的超然崇拜是被推薦的。但是終極地,所有的耶冉拿都是為了要慢慢地提升到超然的境界。對於普通的人最低限度五種耶冉拿(名為「班查摩訶耶冉拿」pañca-mahāyajña)是需要的。
不過一個人應該知道人類社會的一切生命所需,都是由主的半人神代理所供應。沒有人能夠製造出任何東西。拿人類社會的食物來舉例:所有在良好形態中人的食物,如五榖、水果、蔬菜、牛奶、糖、等和非吃素者的食物如肉類等都不是人類所能製造出來的。再拿熱、光、水、空氣等來舉例,它們全部都是生命所需,但沒有一樣是由人類社會所能製造的。沒有至尊的主,便沒有足夠的陽光、月光、雨水、風、等,沒有這些,便沒有人能夠生存。明顯地,我們的生命有賴於主的供給。就算在我們的製造企業中,我們需要這樣多的原料如金屬、琉璜、水銀、錳和其它主要元素也是由主的代理人所供應,目的是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去利用它們來使我們的身體健康強壯,而能夠達到自覺和生命的最終目標——即解脫於物質存在的鬥爭。這個生命的目標,可以由耶冉拿的執行而達到。假如我們忘記了人生的目的,而祇顧著從主的代理人中取得供應來滿足感官,和變得越來越被不是創世目的的物質存在所纏結;的確,我們便變成了盜賊,因此而受物質自然的定律所懲罰。一個盜賊的社會永遠不會有快樂,因為他們的生命沒有目標。粗畧的物質盜賊沒有生命的終極目標。他們祇是為了感官享樂;他們也沒有怎樣去執行耶冉拿的知識。而主采坦耶開啟了最容易的耶冉拿實施——即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接受了基士拿知覺原則的人都能夠實踐。
第十三節
yajña-śiṣṭāśinaḥ santo mucyante sarva-kilbiṣaiḥ bhuñjate te tv agham pāpā 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
yajña-śiṣṭa——耶冉拿舉行後所取用的食物;aśinaḥ——進食者;santaḥ——奉獻者;mucyante——免除於;sarva——各種的;kilbiṣaiḥ——罪惡;bhuñjate——享受;te——他們;tu——但是;agham——重大的罪過;pāpāḥ——罪人;ye——那些;pacanti——預備食物;ātma-kāraṇat——為了感官享樂。
譯文
主的奉獻者被免於各種罪惡,因為他們進食祭餘的食物。其他預備食物為自己個人感官享受的人,實際上是吃進罪惡。
要旨
至高主的奉獻者,或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被稱為三陀 santas,他們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所述是經常地愛著主:premāñjana-cchurita-bhakti-vilocanena santaḥ sadaiva hṛdayeṣu vilokayanti。這些三陀,因為經常以愛固結着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高文達 Govinda(所有快樂的給與者),或穆琨達 Mukunda(解脫的給與者),或基士拿(全面吸引的人),不會沒有首先供奉給至高者前而接受任何東西。因此這些奉獻者,經常以各種型態的奉獻性服務,來實施耶冉拿如:史瓦宛南 śravaṇam,克亶南 kīrtanam,史瑪環南 smaraṇam,雅常南 arcanam 等,這些耶冉拿的舉行,使他們經常都保持不沾染在物質世界中因與罪惡聯系的污垢。其他為自己或為感官享受而預備食物的人,不單祇是盜賊,還吃進了各種罪惡。一個人如果同時是盜賊和有罪,又怎能夠快樂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要使人們在各方面都感到快樂,他們便應該被教導怎樣去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舉行淺易的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 儀式。不然,在這個世界上便不會有和平和快樂了。
第十四節
annād bhavanti bhūtāni parjanyād anna-sambhavaḥ yajñād bhavati parjanyo yajñaḥ karma-samudbhavaḥ
annāt——當穀類;bhavanti——生長;bhūtāni——物質身體;parjanyāt——由雨水;anna——五榖;sambhavaḥ——變成可能;yajñāt——由於祭祀的執行;bhavati——變得可能;parjanyaḥ——雨;yajñaḥ——耶冉拿的舉行;karma——被指定的任務;samudbhavaḥ——而誕生。
譯文
所有生物身體的生長,有賴於由雨水所產生的五榖,而雨水的產生,是由於耶冉拿(祭祀)的舉行,而耶冉拿是因被指定的任務而誕生的。
要旨
一個偉大的博伽梵歌的評述者,史拉.巴拉迪瓦.維耶佈珊拿 Śrī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這樣寫:
ye indrādy-aṅga tayāvasthitaṁ yajñaṁ sarveśvaraṁ viṣṇum abhyarccya taccheṣam aśnanti tena- taddeha-yāntrāṁ sampādayanti, te santaḥ sarveśvarasya bhaktāḥ sarva-kilviṣair anādikāla vivṛddhair ātmānubhava-pratibandhakair nikhilaiḥ pāpair vimucyante.
至尊的主被稱為耶冉拿.普努沙 yajña-puruṣaḥ——或所有祭祀的受益人,是侍奉祂的所有半人神的主人,好像身體的四肢服務於整體一樣。半人神如因陀羅(天神)Indra,旂陀羅(月神)Candra,華武那(水神)Varuṇa等是管理物質事務的被委任官員,而吠陀諸經則指示怎樣祭祀來滿足這些半人神,以使他們喜悅地供給足夠的空氣、光、水來供應五榖的生產。當主基士拿被崇拜後,作為主四肢的半人神便會自動地被崇拜;所以並沒有分開地去崇拜半人神的必要。為了這原因,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主的奉獻者,供奉食物給基士拿然後進食——這是一個靈性上滋養身體的程序。這樣做,不單祇身體上過往的罪惡反應被撤銷,而且身體還變得免疫於所有物質自然的污染。當有疫症流行的時候,一劑免疫苗的注射,可以保護一個人免於受這疫症的侵襲。同樣地,供奉給主韋施紐後由我們吃進的食物,令我們對物質愛慕有足夠的抵抗,一個習慣於這樣做的人,被稱為主的奉獻者。所以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祇進食供奉給基士拿後食物的人,可以反抗過往物質沾污的反應,這些沾染,是不利於靈魂自覺上進步的。在另一方面,一個並不這樣做的人繼續增進罪惡活動,而預備下一個豬或狗的身體來苦受所有罪惡的後果反應,物質世界是充滿著污垢的,而一個人接受了主的巴薩啖 prasādam(供奉給韋施紐的食物)可以免疫於這些侵襲,至於一個並不這樣做的人,便受沾污的影響。
五穀和蔬菜是實際上的食物。人類吃各種榖物、蔬菜、水果等,而動物吃五榖和蔬菜的殘屑、草和植物等。習慣於吃肉的人,也需要蔬菜的種植來吃動物。所以歸根究底,我們是有賴於農作物的生產,而不是大工廠的生產。農作物的生產充足與否,有賴於是否有足夠的雨水,而這些雨水是由半人神如因陀羅、太陽、月亮等所控制的,他們全都是主的僕人。主可以由犧牲祭祀來滿足;因此那些不能夠這樣做的人,便會處於貧乏中——這是自然的定律。耶冉拿,尤其是特定在這年代中的三克亶.耶冉拿,是最低限度為了免使食物的缺乏而應施行的。
第十五節
karma brahmodbhavaṁ viddhi brahmākṣara-samudbhavam tasmāt sarva-gataṁ brahma nityaṁ yajñe pratiṣṭhitam
karma——工作;brahma——吠陀經;udbhavam——由……而產生;viddhi——一個人應該知道;brahma——吠陀經;akṣara——至尊的婆羅門(具有無上性格的神首);samudbhavam——直接被展示;tasmāt——所以;sarva-gatam——遍透的;brahma——「超越性」;nityam——永恆地;yajñe——在祭祀中;pratiṣṭhitam——處於。
譯文
吠陀經製定了節制的活動,而吠陀經是直接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所展示的。結果是遍透的「超然性」便永恆地處於祭祀的舉行中。
要旨
在本節中耶冉拿達.行業 Yajñārtha karma,或祇為基士拿滿足的工作必需要更直接了當地表明。如果我們要為耶冉拿.普努沙——yajña-puruṣa 韋施紐的感足而工作,我們便要在婆羅門,或超然的吠陀經典中找尋指示。因此吠陀經便是工作指示的教條。任何沒有吠陀經典的指示而做的工作被稱為違行業 vikarma,或沒有被授權的罪惡性的工作。所以一個人應該經常從吠陀經中找尋指引以免於工作的反應。正如一個在普通生活中的人要在國家的指示下工作,同樣地,一個人要在主至尊國家的指示下工作。這些吠陀經中的指示直接從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的呼吸中展示。據說:asya mahato bhūtasya naśvasitam etad yad ṛg-vedo yajurvedaḥ sāma-vedo 'tharvāṅ girasaḥ。「四部吠陀經——即梨俱吠陀 Ṛg-veda,耶柔吠陀 Yajur-veda,婆摩吠陀 Sāma-veda 和阿達婆吠陀 Atharva-veda——都是由偉大神首的呼吸中發放出來。」全能的主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所證,是可以在呼吸空氣中說話的,因為主的全能而能夠以祂每一個感官做所有其他感官的工作。換句話說,主可以呼吸講話,祂也可以用眼播種。事實上據說祂瞥視一下自然物質便種孕了眾生。在創造了和播種了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於自然物質的子宮後,祂以吠陀智慧給於指示這些被局限了的靈魂怎樣能夠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我們應該時時緊記在物質自然中被局限了的靈魂都很渴望物質享受。但吠陀的指示是這種使一個人可以滿足他的被歪曲了的慾望,而在完結了這所謂享受後便回到神首那裏去。這是一個被局限了的靈魂得到解脫的機會;所以被局限了的靈魂應該試圖去實施耶冉拿而變得基士拿知覺着。就算那些不能遵守吠陀訓示的人也可以接受基士拿知覺的原則,那可以代替吠陀耶冉拿或行業的實施。
第十六節
evaṁ pravartitaṁ cakraṁ nānuvartayatīha yaḥ aghāyur indriyārāmo moghaṁ pārtha sa jīvati
evam——如此地被指定;pravartitam——在吠陀經中樹立;cakram——循環;na——並不;anuvartayati——採取;iha——在這一生中;yaḥ——誰;aghāyuḥ——充滿罪惡的生命;indriya-ārāmaḥ——滿足於感官享受;mogham——沒有用;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即阿尊拿);saḥ——一個這樣做的人;jīvati——生活。
譯文
我親愛的阿尊拿,一個不遵守這被指定的吠陀制度的祭祀的人,必定會過着罪惡的生活,一個祇顧感官的人生命是白費的。
要旨
在這裏主非議那些拜金主義者拼命工作,和享受感官樂趣。所以對於那些想享受這物質世界的人,上述施行耶冉拿的循環,是絕對需要的。一個不遵守這些規則的人,過着的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生活而越來越受責難。根據自然的定律,這人體的生命,是為了在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取得自覺,這便是:行業瑜伽 karma-yoga,思考瑜伽 jñāna-yoga,或巴帝瑜伽 bhakti-yoga。對於那些已經凌駕於好或惡之上的超然主義者來說,並沒有需要緊密地追隨被指定的耶冉拿的實施;但那些從事於感官享樂的人,需要上述耶冉拿實施的循環來淨化。有各種類型的活動,那些不是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必定處於感官性的知覺;所以他們需要幹虔誠的工作。耶冉拿制度的設計,是以便感官知覺的人可以滿足他們的慾望,而不至被綑縛於感官享受性工作的反應中。世界的繁榮,並不靠我們的努力,而是有賴於至高主的背後安排和直接由半人神所施行。因此,耶冉拿的目的,是指向在吠陀經中所述的某特別半人神。間接地這是基士拿知覺的實踐,因為當一個人熟習於耶冉拿的施行後,一個人心定會變得基士拿知覺着。但如果經過耶冉拿的實施,一個人仍沒有變得基士拿知覺着,這些原則,祇能算是道德規範而已。所以一個人不應該限制他的進步於道德規範下,而要超越他們以達到基士拿知覺。
第十七節
yas tv ātma-ratir eva syād ātma-tṛptaś ca mānavaḥ ātmany eva ca santuṣṭas tasya kāryaṁ na vidyate
yaḥ——誰;tu——但;ātma-ratiḥ——得到快樂;eva——的確地;syāt——保持;ātma-tṛptaḥ——自明;ca——和;mānavaḥ——一個人;ātmani——在他自己中;eva——祇是;ca——和;santuṣṭaḥ——完全地滿足了;tasya——他的;kāryam——責任;na——並不;vidyate——存在。
譯文
誰能夠在自我中得到快樂,在自我中放光明,單祇是在自我中喜悅得到滿足,完全的滿足——對於他來說不再有責任去負。
要旨
一個「完全」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完全地滿足於他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便不再有什麼責任去執行。因為他的基士拿知覺,所有內在的不純潔都被清洗了,這效果相當於數以千次的耶冉拿的施行。經過這樣的知覺清洗,一個人對於他和至尊主的永恆關係,變得充滿着信念。因此,他的任務由於主的恩賜,而變得自明了,所以他對吠陀的訓示,再沒有什麼義務。這樣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對物質活動不再感到興趣,也不再追尋享樂於物質的節目如酒、女人和類似的沉溺中。
第十八節
naiva tasya kṛtenārtho nākṛteneha kaścana na cāsya sarva-bhūteṣu kaścid artha-vyapāśrayaḥ
na——永不;eva——的確地;tasya——他的;kṛtena——由於任務的執行;arthaḥ——目的;na——永不;akṛtena——沒有執行任務;iha——在這世界上;kaścana——任何;na——永不;ca——和;asya——他的;sarva-bhūteṣu——在眾生中;kaścit——任何;artha——目的;vyapa-āśrayaḥ——求庇護。
譯文
一個自覺了的人,在他被指定任務的執行中,並沒有目的去滿足,他亦沒有任何原因不去做這些工作。他亦沒有需要去依賴任何其他的生物。
要旨
一個自覺了的人,除了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以外,再沒有義務去執行任何被指定的工作。如將會在以下數節中解釋到,基士拿知覺也不是沒有活動。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不求庇護於任何人或半人神。他在基士拿知覺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已足夠他義務的執行。
第十九節
tasmād asaktaḥ satataṁ kāryaṁ karma samācara asakto hy ācaran karma param āpnoti pūruṣaḥ
tasmāt——所以;asaktaḥ——沒有依附;satatam——持久地;kāryam作為職責;karma——工作;samācara——執行;asaktaḥ——不依附;hi——的確地;ācaran——在執行中;karma——工作;param——至尊;āpnoti——達到;pūruṣaḥ——一個人。
譯文
所以一個人應該沒有依附着工作的成果地和作為必要任務地去活動;因為沒有依附地工作可以使一個人達到至尊。
要旨
至尊對奉獻者來說是具有無上性格的神首,對非人性主義者來說便是解脫。所以一個為基士拿工作或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在正當的指引和沒有依附着工作的成果下便確實地在生命至尊目的前進中取得進步。阿尊拿被命令應該在庫勒雪查戰場中沒有任何依附地為了基士拿的利益而戰,因為基士拿想他作戰。那便是由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所推薦的最高度完整活動。吠陀儀式,如被指定的祭祀犧牲一樣,是為了在感官享受領域中所作不虔敬活動的淨化而實施的。但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超越了好或壞工作的反應,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再沒有依附着結果而祇是代表基士拿去活動。他參與各種的活動,但完全地沒有依附。
第二十節
karmaṇaiva hi saṁsiddhim āsthitā janakādayaḥ loka-saṅgraham evāpi sampaśyan kartum arhasi
karmaṇā——由工作;eva——就算;hi——的確地;samsiddhim——完整;āsthitāḥ——處於;janaka-ādayaḥ——像贊納伽的國王和其他人;eva——還有;api——為了……的原因;sampaśyan——考慮到;kartum——去活動;arhasi——應得。
譯文
就算國王如贊納伽和其他的人,都由於被指定任務的執行而達到完美的階段。所以為了要教育人民大眾,你應該執行你的工作。
要旨
國王如贊納伽和其他人,全都是已經自覺了的靈魂;因此他們便沒有義務去執行吠陀經中指派的任務。儘管這樣,他們仍然執行所有被指定的活動,為人民大眾以身作則。贊納伽是斯妲 Sītā 的父親和主史里喇瑪的岳父,因為是主的一個偉大奉獻者,他是處於超然的境界,但因為他是米堤拉 Mithilā(印度百哈 Behar 省的一郡)的國王,他要教導他的子民怎樣正義地在戰場上作戰。他和跟從他的部下參戰,以教導平民大眾、暴力——在有理由辯駁失敗後的處境中是需要的。在庫勒雪查戰役之前,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也盡力去避免戰爭,但對方决意作戰。為了這樣一個正確的原因,是有作戰的需要。雖然,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的人,或不再對物質世界有興趣,他仍然工作以教導大眾怎樣去生活和怎樣去做。在基士拿知覺中有經驗的人,可以幹一些別人會跟隨着去做的事情,這將會在以下的一節中解釋到。
第二十一節
yad yad ācarati śreṣṭhas tat tad evetaro janaḥ sa yat pramāṇaṁ kurute lokas tad anuvartate
yat——無論;yat——任何;ācarati——他怎樣去做;śreṣṭhaḥ——尊敬的領袖;tat——那;tat——祇有那;eva——的確地;itaraḥ——普通的;janaḥ——人;saḥ——他;yat——任何;pramāṇam——證據;kurute——這樣執行;lokaḥ——整個世界;tat——那;anuvartate——步其後塵。
譯文
一個偉人無論做了任何事情,普通人都會追隨着他。而他所定下作為行動示範的任何標準,都為整個世界所跟從。
要旨
平民大眾需要一個能夠以身作則去教導別人的領袖。一個領袖如果他自己吸烟,便不能教導大眾停止吸烟。主采坦耶說:一個導師在教導別人之前,應該先要行為檢點。一個這樣地教導的人,被稱為「阿闍黎耶」ācārya,或理想的導師。所以一個導師應該遵從聖典 śāśtra 的原則去教導普通人。導師不能夠製造一些違反訓示聖典原則的規律。訓示經典如曼奴三滅達經 Manu-saṁhitā和其他類似的經典,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所應遵從的標準書籍。因此領袖的教導,應該基於由偉大導師所實踐的標準規律原則。史里瑪博伽瓦譚也確定了一個人應該追隨偉大奉獻者的後塵,那便是靈魂自覺道路的正確進步方法。國王或一個國家的行政領袖,父親和學校老師被認為是一般無知大眾理所當然的領袖。所有這些當然的領袖,對他們的從屬有一個很大的責任,所以他們應該熟諳道德和精神規範的標準書籍。
第二十二節
na me pārthāsti kartavyaṁ triṣu lokeṣu kiñcana nānavāptam avāptavyaṁ varta eva ca karmaṇi
na——沒有;me——我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asti——有;kartavyam——任何被指定的任務;triṣu——在三個;lokeṣu——恆星系統;kiñcana——任何東西;na——沒有;anavāptam——缺少;avāptavyam——去得到;varte——從事於;eva——的確地;ca——還有;karmaṇi——在一個被指定的職責中。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在三個恆星體系中並沒有指定給我的工作。我亦不缺少任何東西,我亦不需要得到任何東西——而仍然我在從事於工作中。
要旨
吠陀文學這樣地描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tam īśvarāṇāṁ paramaṁ maheśvaraṁ taṁ devatānāṁ paramaṁ ca daivatam patiṁ patīnāṁ paramaṁ parastād vidāma devaṁ bhuvaneśam īḍyam na tasya kāryaṁ karaṇaṁ ca vidyate na tat-samaś cābhyadhikaś ca dṛśyate parāsya śaktir vividhaiva śrūyate svā-bhāvikī jñāna-bala-kriyā ca
「至尊的主是所有其他控制者的控制者,祂是各恆星系統領袖中最高者。每一個人都在祂控制之下。所有的生物體祇是由主委與某特定的力量;他們本身並不是至尊的。祂也是受所有半人神的崇敬和是所有指揮者的至高指揮。因此,祂是超然於所有各類的物質領袖和控制者而受所有人的崇拜。沒有人大於祂,祂是萬原之原。」
「祂不像普通的生物體所有着一樣的身體型態。祂的身體和祂的靈魂並沒有分別。祂是絕對的。祂所有的感官都是超然的。祂任何的一個感官,都能夠做其他感官的活動。所以,沒有人大於祂或相等於祂。祂的能量是多方面的,因此祂的行為,是自動跟着次序地上演出來。」(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 āśvatara Upaniṣad 6.7-8)
因為具有無上性格神首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充份地富裕和存在於完全的真理中;所以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並沒有任何任務。一個需要接受工作結果的人,有着被指派的任務,但一個在三個恆星體系中,都不需要得到任何東西的人,當然是沒有責任。但是主基士拿仍然以剎怛利耶首領的身份參與庫勒雪查之役,因為剎怛利耶是有責去任保護在困苦中的人。雖然祂是超越於訓示經典中所有的規則,祂仍然不會做任何違反訓示經典的事情。
第二十三節
yadi hy ahaṁ na varteyaṁ jātu karmaṇy atandritaḥ mama vartmānuvartante manuṣyāḥ pārtha sarvaśaḥ
yadi——如果;hi——當然;aham——我;na——並不;varteyam——如此從事;jātu——永遠;karmaṇi——在被指定責任的執行中;atandritaḥ——很細心地;mama——我的;vartma——途徑;anuvartante——會跟隨;manuṣyāḥ——所有人;pārtha——啊,彼利妲的兒子;sarvaśaḥ——在各方面。
譯文
因為如果我不從事於工作,啊,彼利妲之子,肯定地所有的人便會追隨我這樣的途徑。
要旨
為了保持社會和平及靈性生活進步上的平衡,每一個有文化的人,都有一些傳統的家庭慣例去遵守。雖然這些規律和守則,是為了被局限了的靈魂而不是主基士拿而設,但因為祂降臨來創立宗教原則,祂遵從了這些規定的守則。不然的話,一般人便不會追隨祂的步伐,因為祂是最高的權威。從史里瑪博伽瓦譚中可以知道主基士拿在家中和家外,都遵守了一個在家人所應有的宗教義務。
第二十四節
utsīdeyur ime lokā na kuryāṁ karma ced aham saṅkarasya ca kartā syām upahanyām imāḥ prajāḥ
utsīdeyuḥ——置於摧毀;ime——所有這些;lokāḥ——世界;na——不要;kuryām——執行;karma——被指定的任務;cet——如果;aham——「我」;saṅkarasya——不想要的人口;ca——和;kartā——創造者;syām——將會;upahanyām——毀壞;imāḥ——所有這些;prajāḥ——生物體。
譯文
假如「我」停止工作,所有這些世界將會被置於摧毀。「我」也將會引起不想要人口的產生,「我」便會因此而毀壞所有情操生物的和平。
要旨
華納三加拉 varṇa-saṅkara 是擾亂社會大眾和平的不想要人口。為了要制止這社會性的騷擾,便有規定的守則和規律,以使人口自動地變得和平和趨向於生命上的靈性進步。當主基士拿降臨時,祂所對付的當然是這些規律和守則,以保持履行這些要事的威嚴和必要性。主是所有生物體的父親,如果生物體被誤引了,間接地是主的責任。所以每當一般規律性原則被棄置,主本人便降臨到來糾正社會。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要追隨主的步伐,我們應該記着我們不能摹仿祂。追隨和摹仿並不在同一層次。我們不能摹仿主在童年時舉起歌瓦罕納山 Govardhana Hill。這對人類來說是不可能的。我們要遵從祂的指示,但我們在任何時間也不可能摹仿祂。史里瑪博伽瓦譚證實了這一點:
naitat samācarej jātu manasāpi hy anīśvaraḥ vinaśyaty ācaran mauḍhyād yathā 'rudro 'bdhijaṁ viṣam īśravāṇāṁ vacaḥ satyaṁ tathaivācaritaṁ kvacit teṣāṁ yat sva-vaco yuktaṁ buddhimāṁs tat samācaret
「一個人祇要遵從主和祂所授權僕人的指示去做。他們的指示對我們是絕對有益的,任何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會照着這些指示去做。但一個人應該設法不去摹仿他們的活動。一個人不應該摹仿施威神 Lord Śiva 去飲整個海洋的毒藥。」(博譚 10.33.30)
我們應該經常考慮到伊士瓦拉 īśvaras——或那些能夠實際上控制太陽和月亮運行軌迹的半人神為較高的尊長。沒有這些力量便不能夠摹仿這些具有超等力量的伊士瓦拉。施威神喝毒藥是到了吞飲整個海洋的程度,但任何一個普通的人,祇要試圖飲這毒藥的一小許便會被殺。有很多施威神的虛假奉獻者,沉迷於抽大蔴烟和類似的麻醉性藥物,而忘記了這樣摹仿施威神的舉動,實際上是將死亡拉到面前來。同樣地有很多主基士拿的假奉獻者,祗願摹仿主的哪沙.里拉 rāsa-līlā 或愛的舞蹈,而忘記了他們不能夠舉起歌瓦罕納山 Govardhana Hill。所以最好便是不要去摹仿有力量的人,而祇要遵從他們的指示;亦不要沒有資格而站在他們的地位。有許多神的所謂「化身」都沒具有至尊神首的力量。
第二十五節
saktāḥ karmaṇy avidvāṁso yathā kurvanti bhārata kuryād vidvāṁs tathāsaktaś cikīrṣur loka-saṅgraham
saktāḥ——依附着;karmaṇi——被指定的任務;avidvāṁsaḥ——愚昧的人;yathā——有着;kurvanti——去做;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kuryāt——應該去做;vidvān——有學識的人;tathā——因此;asaktaḥ——沒有依附;cikīrṣuḥ——想欲;loka-saṅgraham——帶領着普通的人。
譯文
好像愚昧的人依附着工作的成果而執行他們的職務,同樣地有學識的人,也可以沒有依附地為了帶領民眾緊靠正確途徑而行動。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和一個不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的分別,便是不同的慾望。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不會做任何不是導致基士拿知覺發展的事情。他或許完全像一個太過依附着物質的愚昧的人一樣地去活動,但不同的地方,便是一個人從事於這些活動,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感官,而另外一個是為了要滿足基士拿。所以那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便用以示範大眾怎樣去行動,和怎樣去將活動的結果,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目的。
第二十六節
na buddhi-bhedaṁ janayed ajñānāṁ karma-saṅginām joṣayet sarva-karmāṇi vidvān yuktaḥ samācaran
na——不要;buddhi-bhedam——分裂智慧;janayet——去幹;ajñānām——愚蠢人的;karma-saṅginām——依附於結果性工作;joṣayet——吻合;sarva——所有;karmāṇi——工作;vidvān——有學識的人;yuktaḥ——全部都從事於;samācaran——執業。
譯文
不要讓有智慧的人去分裂那些附於結果性活動的愚昧者的意向。他們不應被鼓勵不去工作,而是帶着奉獻的精神從事工作。
要旨
Vedais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aḥ:那便是所有吠陀儀式的終結。所有的儀式,所有祭祀犧牲的舉行,和在吠陀經內所記載的一切東西,包括了所有物質性活動的指示,是為了要了解基士拿——生命的最終目的。但因為那些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除了感官享受以外,便不知道任何東西,他們抱着這個目的來學習吠陀經典。不過,通過感官的節制,一個人會漸漸被提升到基士拿知覺的地步。所以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覺悟了的靈魂,不應該妨碍別人的活動或了解,而應該示範如何去將工作的成果,奉獻給基士拿服務。有學識的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可以做到令為了感官活動而工作的愚昧人去學習怎樣去做和怎樣去守行為。雖然是不應該去打擾在愚昧中人的活動,但一個稍為發展了基士拿知覺的人,仍然可以直接被引領到對主的服務,而不須等候其它的吠陀公式。對於這個幸運的人來說,他不需要追隨吠陀儀式,因為在直接的基士拿知覺中,一個人祇要追隨他特定的職責,便可以得到一切的成果。
第二十七節
prakṛteḥ kriyamāṇāni guṇaiḥ karmāṇi sarvaśaḥ ahaṅkāra-vimūḍhātmā kartāham iti manyate
prakṛteḥ——物質本性的;kriyamāṇāni——所有已經做了的事情;guṇaiḥ——由形態;karmāṇi——活動;sarvaśaḥ——所有各類形的;ahaṅkāra-vimūḍha——由假的自我所困惑;ātmā——靈魂;kartā——作為者;aham——我;iti——如此;manyate——想。
譯文
被困惑了的靈魂,因為受了物質自然三種形態的影響,以為自己是所有活動的作為者,其實這些祇是由自然經手實施。
要旨
在同一等級中工作的兩個人:一個在基士拿知覺而另外一個在物質知覺中,看來好像在同一層次,但其實他們兩者之間,是有天壤之別的。在物質知覺中的人,因為虛假自我而滿以為他是一切事情的作為者。他並不知道物體的構造:是出於在主監視下工作的物質自然。唯物者不曉得終極他是在基士拿的控制之下。在虛假自我中的人,以為是在獨立地做着所有事情,那便是無知的象徵。他不知道這粗畧的和精細的身體,是在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命令下物質自然的產物,正因為這樣的身體的和精神的活動,都應該從事於對基士拿的服務——處於基士拿知覺中。愚昧的人忘記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被稱為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或物質身體感官的主人,由於他長久以來誤用了感官於感官滿足中,他實際上是被虛假自我所困擾,因而使他忘記了與基士拿的永恆關係。
第二十八節
tattvavit tu mahā-bāho guṇa-karma-vibhāgayoḥ guṇā guṇeṣu vartanta iti matvā na sajjate
tattvavit——知道絕對真理的人;tu——但是;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guṇa-karma——在物質影響下工作;vibhāgayoḥ——分別;guṇāḥ——感官;guṇeṣu——在感官享受中;vartante——這樣地從事;iti——如此;matvā——想着;nr——永不;sajjate——變得依附着。
譯文
啊,臂力強大的人,一個對絕對真理有真正知識者不會從事於感官和感官滿足中的活動,因為他知道奉獻工作和為了獲利而工作兩者之間的分別。
要旨
絕對真理的知悉者,深明他在物質聯繫中所處的困惑地位。他知道他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所屬部份,而他的位置是不應該在物質創造中。他知道他的真正身份:是有着永恆快樂和知識的至尊者的所屬部份,他發覺到不知怎樣地他受困在生命的物質觀念中。在他生存的純潔狀况中,他是應該將他的活動吻合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因此他將自己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活動,而自然地變得不依附於物質感官的活動,因為這些都是環境性和暫時性的。他知道他生命的物質處境是在主的至高控制之下;因此他並不受所有各類的物質反應所打擾,反而認為是主的恩賜。根據史里瑪博伽瓦譚說,一個知道絕對真理的三個不同現象——即婆羅門 Brahman,巴拉邁瑪 Paramātmā 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的人稱為德華域 tattvavit,因為他還知道他自己在與至尊者關係中的真正地位。
第二十九節
prakṛter guṇa-saṁmūḍhāḥ sajjante guṇa-karmasu tān akṛtsna-vido mandān kṛtsna-vin na vicālayet
prakṛteḥ——受物質型態所推動;guṇa-saṁmūḍhāḥ——被物質認同所愚惑;sajjante——從事於;guṇa-karmasu——在物質活動中;tān——所有那些;akṛtsna-vidaḥ——祇有貧乏知識的人;mandān——懶於去了解自覺;kṛtsna-vit——有着實際知識的人;na——不會;vicālayet——試圖去刺激。
譯文
受了物質自然型態的困惑,愚昧的人完全地從事於物質性活動而變得依附着。但有智慧的人,不應該去打擾他們,雖然這些職務,因為執行者缺乏知識而是較低等的。
要旨
那些不能夠接受知識的人,錯誤地認同於粗畧的物質知覺,而充滿着物質的稱位。這身體是物體自然的產物,一個太過依附於身體知覺的人,稱為曼旦 mandān,或一個沒有了解靈魂的懶惰人。愚昧的人以為身體便是自己;與別人的身體關係便被接受為親族;身體誕生的地方便是崇拜的對象,而宗教禮儀的形式,便被認為是目的。社會工作,國家主義和利他主義,便是這類物質任命的人的一些活動。在這些任命的魔力之下,他們在物質界中經常是忙碌的,靈性覺悟對於他們祇是一個無稽之談,所以他們沒有興趣。這些被困惑的人,或許也會從事於生命的基本道德原則:如非暴力和類似的物質性慈善工作。至於那些在靈性生活中受到啟示的人,不要試圖去刺激這些沉迷於物質的人,還是靜靜地進行自己的靈性活動較好。
愚昧的人不能夠讚賞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所以主基士拿勸告我們不要去打擾他們,而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但主的奉獻者比較主還仁慈,因為他們了解主的目的。因此甚至他們冒着各類的危險,去接觸那些愚昧的人,使他們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活動,因為這對於人類是絕對需要的。
第三十節
mayi sarvāṇi karmāṇi sannyasyādhyātma-cetasā nirāśīr nirmamo bhūtvā yudhyasva vigata-jvaraḥ
mayi——對「我」;sarvāṇi——所有各類的;karmāṇi——活動;sannyasya——徹底地放棄了;adhyātma——充滿着自我的知識;cetasā——知覺;nirāśīḥ——沒有利益的欲望;nirmamaḥ——沒有擁有權;bhūtvā——這樣地;yudhyasva——作戰;vigata-jvaraḥ——沒有昏睡地。
譯文
因此,啊!阿尊拿,將你的所有工作成果交付給「我」,專心專意向着「我」,免於獲取的欲望和免除自我主義和昏睡狀況,作戰罷。
要旨
這一節清楚地表明了博伽梵歌的整個意旨。主教導說:一個人要變成完全基士拿知覺着,正如軍紀一樣地去執行任務。這個訓示看來有點困難;儘管這樣,依賴着基士拿,責任一定要執行,因為這是生物體的法定地位。生物體不依賴與至高主的合作,便不會感到快樂,因為生物體的永恆法定地位,便是要服從於主的欲望。所以好像主是他的司令官一樣,阿尊拿被史里基士拿命令去作戰。一個人要為了至尊主的好意而犧牲一切,同時又要沒有主權要求地去履行被指定的任務。阿尊拿不用去考慮主的命令,他祇需要去執行祂的命令。至尊主是所有靈魂的靈魂;所以一個人完全單純地依賴着至尊的靈魂,而沒有個人的考慮,或換句話說,一個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稱為阿業瑪.徹達沙 adhyātma-cetasā 尼拉施 nirasih 的意思是一個人要遵從導師的命令去做。一個人也不應該想得到獲利性的結果。一個收銀員,可能為他的僱主點數數以億計的錢,但他自己連一文錢也不佔有。同樣地,一個人要理解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個人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屬於至尊的主。那便是基士拿所說 mayi 向「我」的真正要旨。當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做作時,他必定不會說任何東西是屬於他的。這種知覺:名為湼瑪瑪 nirmama 或沒有東西是屬於我的。如果有任何勉強去執行這樣一個沒有考慮身體關係的所謂族人的嚴厲命令,這種勉強便應該拋開,這樣一個人便可以成為維加達.查拉 vigata-jvara,或沒有沸騰的心理及昏睡狀態。每一個人根據他的品質和地位,都有一個特定的工作去執行,而所有這些責任,都可以如上述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這將會帶領一個人到解脫的道路上去。
第三十一節
ye me matam idaṁ nityam anutiṣṭhanti mānavāḥ śraddhāvanto 'nasūyanto mucyante te 'pi karmabhiḥ
ye——那些人;me——我的;matam——訓示;idam——這;nityam——永恆的官能;anutiṣṭhanti——有規律地執行;mānavāḥ——人類;śraddhāvantaḥ——有着信心及奉獻;anasūyantaḥ——沒有妒忌;mucyante——變成免於;te——所有這些;api——就算;karmabhiḥ——由結果性活動定律的束縛。
譯文
一個根據「我」的訓示去執行他職務和忠誠及沒有妒忌地追隨這教導的人,可以免於獲利性活動的束縛。
要旨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訓示,是所有吠陀智慧的要素,也是永恆地和沒有例外的真理。正如吠陀經是永恆的,所以這基士拿知覺的真理也是永恆的。一個人應該對這訓示有堅定的信念和沒有對主妒忌。有很多寫博伽梵歌評著的哲學家都對基士拿沒有信心。他們永遠不會從獲利性活動的束縛中得到解脫。但一個對主的永恆訓示有着堅定信心的普通人,就算不能要人執行這些使命,也可以超脫於因果定律的束縛。在開始基士拿知覺的時候,一個人未必能夠完全執行作主的訓示,但因為一個人不後悔這原則和誠懇地沒有顧及失望地工作,他一定會被提升到純粹基士拿知覺的階段上。
第三十二節
ye tv etad abhyasūyanto nānutiṣṭhanti me matam sarva-jñāna-vimūḍhāṁs tān viddhi naṣṭān acetasaḥ
ye——那些;tu——不過;etat——這;abhyasūyantaḥ——出於妒忌;na——並不;anutiṣṭhanti——經常地施行;me——「我的」;matam——訓示;sarva-jñāna——所有各類的知識;vimūḍhān——完全地被愚弄了;tān——他們;viddhi——知道得清楚;naṣṭān——被摧毀了;acetasaḥ——沒有基士拿知覺。
譯文
不過那些因為妒忌而不理會這些教導和不經常地施行的人,被認為是喪盡了所有的知識,被愚弄了和註定地受愚昧的束縛。
要旨
這裏很清楚表明了不是基士拿知覺著的蔽端,正如對最高執行首腦命令的違反,是要受處分一樣,對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命令的違抗,也有某些的懲罰。一個不聽命令的人,不管他多偉大,對他自己,至高的婆羅門、巴拉邁瑪和最高性格的神首却愚昧無知,這是因為他的心是空置的,所以他沒有得到生命完滿化的希望。
第三十三節
sadṛśaṁ ceṣṭate svasyāḥ prakṛter jñānavān api prakṛtiṁ yānti bhūtāni nigrahah kiṁ kariṣyati
sadṛśam——按照著;ceṣṭate——試圖;svasyāḥ——一個人自己的本性;prakṛteḥ——型態;jñānavān——有學識的人;api——雖然;prakṛtim——自然;yānti——經過;bhūtāni——眾生;nigrahaḥ——壓制;kim——什麼;kariṣyati——能夠做。
譯文
就算一個有知識的人,也會按照他自己的本性去行動,因為每個人都追隨他的本性;抑制又能做到些什麼呢?
要旨
除非一個人是處於基士拿知覺的超然境界中,否則他不能幸免於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這在第七章第十四節中由主所證實了。所以就算在世俗層次中受教育最高的人,也不能單靠理論知識而脫離於「摩耶」māyā 的纏絆,或將靈魂脫離於身體也不可以。有很多所謂精神主義者,外表上看來,對這門科學有深度的認識,但內在和私底裏,他們完全受制於特定的自然型態,而不能超越它們。在學術上,一個人可能非常有學問,但因為他長久以來和物質自然的接觸而處於束縛中。基士拿知覺對於一個就算從事於被指定任務的人,也能夠幫助他脫離於物質的纏結。所以,如果不是完全地基士拿知覺著,一個人不應該貿貿然地拋棄了他被指定的職責,而表面上做一個所謂瑜祁 yogī 或超自然主義者。較佳的是依然保持處於一個人自己的位置,而努力試圖在高度的訓練下去達到基士拿知覺。如此一個人便能夠脫離摩耶的掌握。
第三十四節
indriyasyendriyasyārthe rāga-dveṣau vyavasthitau tayor na vaśam āgacchet tau hy asya paripanthinau
indriyasya——感官的;indriyasya arthe——對感官對象的;rāga——依附;dveṣau——也在棄絕中;vyavasthitau——置於規則之下;tayoḥ——他們的;na——永不;vaśam——控制;āgacchet——一個人應該來到;tau——那些;hi——的確地是;asya——他的;paripanthinau——絆脚石。
譯文
被體困了的生物,對感官對象有吸引和抗拒的感應,但是一個人不應該受感官和感官對象的控制而墮落,因為它的是通往自覺途徑的絆脚石。
要旨
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很自然地不願意去從事物質的感官享樂。但那些不在這知覺中的人,應該遵從訓示經典的守則和規例。沒有限制的感官享受,是物質困鎖的原由;但一個追隨訓示經典守則和規例的人,不會受感官對象的纏繞。舉例來說,性的享樂,對被條限了的靈魂是需要的,而性的享樂,在婚姻制度的准許下是可以的。根據經典的指示,一個人是被禁止和非他妻子的其他女人發生性關係。所有其他的女人,都應該被視為母親一樣。但是儘管有著這些訓示,一個男人依然傾向於與別的女人發生性關係。這些傾向應該被壓制;否則,它們會是到自覺途徑的絆脚石。一日有著物質的身體,物質身體的需要在守則規範下是被允許的。但是我們不應該依靠這些特許,一個人要追隨那些守則和規例,不依附著它們,因為在規律下的感官滿足,也可能使人迷途——就好像在聖道上也有意外的可能,就算在維護得最好的路道上,也沒有人能夠確保沒有危險的。因為與物質接觸的原故,感官享受的精神,已經流行了很久很久。所以縱使在條限下的感官享受,也有掉下來的機會;應該用盡所有的方法,來避免對條限了的感官享受的依附。但對基士拿愛的服務,能使人棄絕於各樣的感官性活動。因此,沒有人應該試圖在生命的任何階段拋棄基士拿知覺。整個不依附於各類型的感官享受的目的:是最後能夠處於基士拿知覺的境界。
第三十五節
śreyān sva-dharmo viguṇaḥ para-dharmāt svanuṣṭhitāt sva-dharme nidhanaṁ śreyaḥ para-dharmo bhayāvahaḥ
śreyān——遠來得好些;sva-dharmaḥ——一個人被指定的職責;viguṇaḥ——就算有錯誤性;para-dharmāt——和別人的職責;svanuṣṭhitāt——就算完美的做好;sva-dharme——在一個人被指定的職責中;nidhanam——破壞;śreyaḥ——較好;para-dharmaḥ——指定給別人的任務;bhaya-āvahaḥ——危險。
譯文
就算是有錯誤性的任務,一個人去執行它遠較執行別人的任務為佳。在一個人職責執行上的破壞性行動也較從事別人的職務好,追隨別人的途徑是危險的。
要旨
所以一個人應該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去執行他被指定的任務,而不是別人的任務。被指定的任務,在物質自然的影響下,補充一個人的心理狀況。靈性的任務,是在靈魂導師的命令下對基士拿的超然服務。在物質和靈性兩方面,一個人都應該緊抓他被指定的任務,就算到死亡也不模仿別人的任務。在精神層次上的職責和物質層次上的職責可能有別,但追隨權威指導的原則,對執行者來說,是永遠對的。當一個人在受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時,他應該追隨特定處境下的被指定任務,而不應該模仿別人。舉例說,一個婆羅門,因為處於良好的型態中,不用暴力;而一個剎怛利耶,因為是處於熱情的型態中,被准許用暴力。這樣,對一個剎怛利耶來說,遵從著暴力的規則而被殲滅,遠較模仿一個追隨非暴力原則的婆羅門為佳。每個人都要慢慢地洗滌他的心,而不是草率地去做。當他超越物質自然型態而完全處於基士拿知覺時,他就能夠在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的指引下去幹任何的事情。在那基士拿知覺的完整階段中,一個剎怛利耶可以做一個婆羅門的事,而一個婆羅門也可以做剎怛利耶的事。在超然的階段,物質世界的分辨方法不再適用了。一個例子是維士瓦米查 Viśvāmitra 原本是一個剎怛利耶,但後來他担任了一個婆羅門的職務,而巴拉蘇喇瑪 Paraśurāma 原本是一個婆羅門,但後來他幹著一個剎怛利耶的任務。他們因為是超然地處置而可以這樣做;但一個人一日仍然在物質的層次,他需要按照物質自然的型態去進行他的任務,同時地,他也應該有著完全的基士拿知覺。
第三十六節
arjuna uvāca atha kena prayukto 'yaṁ pāpaṁ carati pūruṣaḥ anicchann api vārṣṇeya balād iva niyojit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atha——此後;kena——由什麼;prayuktaḥ——被迫使;ayam——一個人;pāpam——罪惡;carati——行為;pūraṣaḥ——一個人;anicchan——不是出於所欲;api——雖然;vārṣṇeya——啊,維士尼(Vṛṣṇi)的後裔;balāt——強行;iva——好像;niyojitaḥ——從事於。
譯文
阿尊拿說:「啊,維士尼的後裔,一個人是怎樣地被迫去做罪惡的行為?就算不願意地,好像強行地從事一樣。」
要旨
一個生物體,作為至尊者的所屬部份,原本是靈性的,純潔的和免於所有物質的沾染。所以本質上,他是不受制於物質世界中的罪惡。但當他與物質自然接觸後,便沒有猶疑地做出這樣多的罪行,有時甚至違背自己的意旨。阿尊拿對基士拿這個詢問是血氣方剛的,是有關於生物體歪曲了的本質。雖然有時生物體不想去犯罪,但他仍然被迫去做。不過罪惡的行動,不是由生物體內在的超靈所強迫,而是由於其他如主在下一節中所述的原因。
第三十七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āma eṣa krodha eṣa rajoguṇa-samudbhavaḥ mahā-śano mahā-pāpmā viddhy enam iha vairiṇam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最高性格的神首說;kāmaḥ——慾望;eṣaḥ——所有這些;krodhaḥ——憤怒;eṣaḥ——所有這些;rajo-guṇa——熱情的型態;samudbhavaḥ——生於;mahā-śanaḥ——吞沒一切的;mahā-pāpmā——罪大惡極的;viddhi——知道;enam——這;iha——在物質世界中;vairiṇam——最大的敵人。
譯文
萬福的主說:「阿尊拿,這祇是慾念,產生於與物質熱情型態的接觸和跟著變為憤怒,這便是吞沒一切的——這個世界的罪惡敵人。」
要旨
當一個生物體與物質創造接觸時,他對基士拿永恆的愛便因與熱情型態的聯繫而轉變為慾念,換句話說,對愛神的感覺便轉變為慾念,好像牛奶與酸的羅望子混合後便變成酸乳酪。再繼續下去,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轉為憤怒;憤怒會變為迷幻,而迷幻便繼續着物質的生存。因此慾念便是生物體的最大敵人,誘使純潔的生物體繼續被困縛於物質世界的便是慾念。憤怒是愚昧型態的展示;這些型態以憤怒和其它的附屬系列顯示。所以假如熱情的型態不是降落到愚昧型態的話,是可以根據被指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而提升到良好的型態,那樣一個人便可以因為精神的依附而不至降落到憤怒的層次。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為了祂永恆地在增進中的精神快樂而將自己化為多樣型態,而生物便是這精神快樂的所屬部份。他們也有部份的自主權,但因為自主權的濫用,當奉獻性的態度變成感官享受的傾向時,他們便在慾念的擺動下。這個物質的創造是主創造來利便被條限了的靈魂去滿足他們慾念的傾向,而當他們對長久的慾欲活動厭倦了以後,生物體便開始詢問他們自己真正的地位。
這個詢問便是吠陀經典的開始,內中這樣說:athāto brahma-jijñāsā,一個人應該詢問誰是至尊者。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至尊者的定義為 janmādy asya yato 'nvayād itarataś ca,或:一切事物的始源是至尊的婆羅門。因此,慾念的始源也是來自至尊者。所以如果慾念被轉為對至尊者的愛,或轉變為基士拿知覺——或換句話說,每事的慾望都是為了基士拿——如此慾念與憤怒也可以靈性化。主喇瑪 Lord Rāma 的偉大侍從漢奴曼 Hanuman 將他的憤怒轉向於他的敵人而滿足主。所以,當慾望和憤怒被用於基士拿知覺時,他們便變成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第三十八節
dhūmenāvriyate vahnir yathādarśo malena ca yatholbenāvṛto garbhas tathā tenedam āvṛtam
dhūmena——被烟;āvriyate——遮蓋;vahniḥ——火;yathā——正如;ādarśaḥ——鏡子;malena——被塵埃;ca——還有;yathā——正如;ulbena——被子宮;āvṛtaḥ——所遮蓋;garbhaḥ——胎兒;tathā——這樣;tena——被那慾念;idam——這;āvṛtam——被遮蓋。
譯文
如火被烟所掩蓋:如一面鏡子被塵埃所遮蓋;又如胎兒被子宮所孕育腹蓋一樣,生物體是被不同情度的慾念所遮蓋。
要旨
有三種程度的遮蓋蒙蔽了生物體的純潔知覺,生物體的純潔知覺,或基士拿知覺因此不能顯現出而受阻碍。這遮蓋祇是不同展示下的慾念,如火中的烟,鏡中的塵和子宮內的胎兒。當慾念比喻為烟時,可以理解到的是生命的火花祇能隱約可現。換句話說,當生物體祇是少許地展示他的基士拿知覺時,他可以被喻為被烟所遮蓋的火。雖然有烟必有火,但早期的火是不會明顯的。這階段便好像是基士拿知覺的開始階段。鏡中的塵埃好比洗滌心鏡的各種精神步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歌頌主的聖名。被子宮所覆蓋的胎兒的比例顯示出一個無可藥救的處境,因為在子宮內的嬰兒連移動也不可能。這個階段的生存狀態可以比喻為樹木。樹木也是生物體,但是它們因為欲慾的極度發展而置於這樣的一個狀况以至差不多完全喪失了知覺。遮蓋了的鏡子被比喻為雀鳥和野獸,而被烟蓋的火被比喻為人類。在人類的狀况,生物體可能恢復一點的基士拿知覺,而假如他繼續發展,靈性生命的火燄可以在生命的人體狀態下被燃燒。小心控制火中的烟,火可以變為更加旺盛。因此人體的生命是給生物體的一個希望而能夠逃脫出物質生存的束縛。在生命的人體狀况下,一個人可以在能幹者的指導下發展基士拿知覺而戰勝敵人——慾念。
第三十九節
āvṛtaṁ jñānam etena jñānino nitya-vairiṇā kāma-rūpeṇa kaunteya duṣpūreṇānalena ca
āvṛtam——蓋着;jñānam——純潔的知覺;etena——由這;jñāninaḥ——識者的;nitya-vairiṇā——永恆的敵人;kāma-rūpeṇa——以慾的型態;kaunteya——啊,琨提之子;duṣpūreṇa——永遠不會被滿足;analena——被火;ca——還有。
譯文
如此,一個人的純潔知覺便被那以慾念狀况出現的永恆敵人所遮蔽,這慾念永不會被滿足而且還像火一樣地燃燒。
要旨
根據曼奴史密第 Manu-smṛti 所載,慾念是不會被任何份量的感官享受所滿足的,就好像火是永不會為不斷燃料的供應所能撲滅一樣。在這物質世界中,所有活動的中心便是性,因此這個物質世界被稱為邁鈍耶.阿加拉 maithunya āgāra 或性生活的枷鎖。在普通的監獄裏,犯人被囚禁在監倉內;同樣地,違背了主的法律的犯人是被性生活所枷鎖。基於感官享受的物質文化進步即是增長一個生物體物質生存的期間。所以這慾念是生物體被縛在這個物質世界的愚昧象徵。當一個人享受感官享樂時或許會有一些快樂,但實際上那所謂快樂的感受是感官享受者的終極敵人。
第四十節
indriyāṇi mano buddhir asyādhiṣṭhānam ucyate etair vimohayaty eṣa jñānam āvṛtya dehinam
indriyāṇi——感覺官能;manaḥ——心意;buddhiḥ——知慧;asya——慾念的;adhiṣṭhānam——所處的地方;ucyate——名為;etaiḥ——由所有這些;vimohayati——困擾;eṣaḥ——這;jñānam——知識;āvṛtya——蓋着;dehinam——被體困的。
譯文
感官、心意和智慧便是這慾念所處的地方,而這慾念蒙蔽了生物體的真正智識和困擾着他。
要旨
敵人已經佔領了被局限了的靈魂身體中各重要位置,因此主基士拿指示出那些地方好使想征服敵人的人能夠知道在那裏會找到他。心意是所有感官活動的中心,因此一切感官享受的主意都貯藏於心意中;結果便是心意和感官都變成了慾念的居所。其次,智慧部門成為了這些慾念傾向的首府。智慧是靈魂的隔鄰。慾欲的智慧影響靈魂去承認虛假自我與物質,心意和感官的認同。靈魂變得沉迷於物質感官的享受和錯誤地認為這是真正的快樂。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對這靈魂的虛假認同有一段很好的解釋:
yasyātma-buddhiḥ kuṇāpe tri-dhātuke sva-dhīḥ kalatrādiṣu bhauma idyadhīḥ yat-tīrtha-buddhiḥ salite na karhicij janeṣv abhijñeṣu sa eva gokharaḥ
「一個認同這由三種元素所組成的身體為他自己,身體的副產品為他的族人,認為出生的地點值得崇拜,和去朝聖地的目的是為了沐浴而不是去會晤具有超然知識者的人,會被認為祇配做一隻驢或一隻牛。」
第四十一節
tasmāt tvam indriyāṇy ādau niyamya bharatarṣabha pāpmānaṁ prajahi hy enaṁ jñāna-vijñāna-nāśanam
tasmāt——因此;tvam——你;indriyāṇi——感官;ādau——在開始的時候;niyamya——經過調整;bharatarṣabha——啊,伯拉達後裔之首;pāpmānam——罪惡的巨大象徵;prajahi——壓制;hi——當然地;enam——這;jñāna——知識;vijñāna——純潔靈魂的科學知識;nāśanam——毀滅者。
譯文
因此,啊,阿尊拿,伯拉達人中之俊傑,在開始的時候便要通過條限了的感官來抑壓罪惡「慾念」的巨大敵人,殺掉這知識和自覺的毀滅者。
要旨
主勸告阿尊拿在開始的時候便要控制感官,使到他能夠壓制最巨大的罪惡敵人——慾念,因為它毀壞了自覺,尤其是自我知識的推動力。幾亞南 jñānam 是指自我的知識而與不是自我的知識有別,或換句話說,即靈魂不是身體的知識。維幾亞南 vijñānam——是指靈魂的特定知識和一個人的法定地位和他與超靈關係的知識。在史里瑪博伽瓦譚裏有這樣的解釋:jñānaṁ parama guhyaṁ me yad-vijñāna samanvitam/sarahasyaṁ tad-aṅgaṁ ca gṛhāna gaditaṁ mayā,「自我和至尊者的知識,因為受摩耶 maya 的蒙蔽,而非常機密和神秘,但這些知識和特定的覺悟,如果由主親自解釋是可以了解的。」博伽梵歌給予我們這知識,這對自我的特定知識。生物體是主的所屬部份,所以他們祇是為了要對主服務。這個知覺名為基士拿知覺。因此從生命一開始的時候,一個人便要學習這基士拿知覺,因而可以變得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和依照這樣去行動。
慾念祇是每個生物體很自然地對神的愛的歪曲反映,但假如一個人在開始的時候便被教導基士拿知覺,那對神自然的愛便不會變壞而成為慾望。當對神的愛變成慾念後,是很難使它變回正常狀態的。不過,基士拿知覺是這樣地有力量,就算一個遲學者也能夠跟隨調整了的奉獻性服務原則,而成為一個愛神的人。因此,從生命的任何階段,或從了解到它重要性的時候開始,一個人可以開始在基士拿知覺中,調限感官而將慾念轉變為對神的愛——人類生命的最完整階段。
第四十二節
indriyāṇi parāṇy āhur indriyebhyaḥ paraṁ manaḥ manasas tu parā buddhir yo buddheḥ paratas tu saḥ
indriyāṇī——感官;parāṇi——較高的;āhuḥ——據說;indriyebhyaḥ——高於感官;param——較高;manaḥ——心意;manasaḥ——高於心意;tu——還有;parā——較高的;buddhiḥ——智慧;yaḥ——一個;buddheḥ——高於智慧;parataḥ——較高;tu——但是;saḥ——他。
譯文
正常運動中的感官高於死物;心意高於感官;而智慧則高於心意;至於他——「靈魂」則更高於智慧。
要旨
各感官是慾欲活動的不同出口。慾念被保存在身體之內,但它有通過感官的出路。所以感官較高於整個身體。當有更高的知覺,基士拿知覺時,是不使用這些出口的。在基士拿知覺中靈魂與至尊性格的神首作直接的聯繫;所以如在這裏所述的身體各官能,最後都終止於至尊的靈魂。身體的活動即是感覺的官能,而停止感官即是停止所有的身體活動。但因為心意是活躍的,雖然身體是在靜止狀態,但是心意依然是活動的——猶如在夢中一樣。但在心意之上是智慧的堅决,而在智慧之上的便是真正的靈魂。所以,假如靈魂是直接地侍奉於主,自然地所有其它的屬下:即智慧心意和感官便會自動地侍奉主。在嘉答奧義書中有一段說感官滿足的對象較高於感官,而心意則高於感官對象,所以假如心意是直接不斷地從事於對主的服務,感官便沒有機會可能從事於其他事情。這精神上的態度已經被解釋過了。假如心意是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服務,它便沒有機會從事於低等的傾向。在嘉答奧義書中靈魂被描述為摩汗 mahān,偉大的。所以靈魂是高於一切——即感官對象、感官、心意和智慧。所以直接地了解靈魂的法定地位便是整個問題的解决辦法。
一個人應該用智慧來尋求出靈魂的法定地位,然後將心意經常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那便解决了整個問題。一個初步的靈性主義者,通常被勸告不要去接近感官對象。一個人需要用智慧來加強心意。如果用智慧將一個人的心意從事於基士拿知覺,逃過對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的完全皈依,心意便會自動地變得較為堅強,雖然感官也像蛇一般非常強大,但有如沒有了毒牙的蛇一樣,它們是不再有害的了。
不過雖然靈魂是智慧、心意和感官的主人,除非它是因為在基士拿知覺中與基士拿的聯繫而加強,否則也會因為被刺激了的心意而難免有機會下跌。
第四十三節
evaṁ buddheḥ paraṁ buddhvā saṁstabhyātmānam ātmanā jahi śatruṁ mahā-bāho kāma-rūpaṁ durāsadam
evam——如此;buddheḥ——智慧的;param——較高的;buddhvā——這樣地知道;saṁstabhya——由穩定;ātmānam——心意;ātmanā——經過思慮的智慧;jahi——征服;śatrum——敵人;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kāma-rūpam——慾念的形狀;durāsadam——可怕的。
譯文
如此這樣,知道一個人是超然於物質感官、心意和智慧後,一個人應該由高的自我控制低的自我,這樣——透過精神的力量——去征服這名為慾念的無厭足的敵人。
要旨
博伽梵歌中的這一章(第三章)是通過了解自己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永恆僕人而結論性地置於基士拿知覺的指引下,並不是顧及非人性的虛無是終極的目標。在生命的物質性生存裏,一個人一定會受到慾欲習性和想掌握物質自然資源意念的影響。佔有慾和感官享受慾是被局限了靈魂的最大敵人;但由於基士拿知覺的力量,一個人可以控制物質感官、心意和智慧。一個人或許不會突然地放棄工作和被指定的職責;但通過慢慢的發展基士拿知覺,一個人可以處於一個超然的地位,而不受物質感官和心意的影響——這便是指向於一個人純潔身份的穩定智慧。這便是本章的大要。在物質生存的未成熟階段中,哲學性的推考和所謂瑜伽姿勢人為控制感官的練習,是不能夠幫助一個人走往靈性生活的。他必需要在更高的智慧下在基士拿知覺中受訓。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三章有關於行業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覺中一個人被指定職責的執行的要旨。
第四章
超自然的知識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imaṁ vivasvate yogaṁ proktavān aham avyayam vivasvān manave prāha manur ikṣvākave 'bravīt
śrī bhagavān uvāca——最高性格的神首說;imam——這;vivasvate——向太陽神;yogam——一個人與至尊關係的科學;proktavān——訓示;aham——我;avyayam——不會被毀滅的;vivasvān——維瓦士環 Vivasvān(太陽神的名字);manave——向人類的父親(外瓦士華達 Vaivasvata);prāha——告訴;manuḥ——人類的父親;ikṣvākave——向伊士瓦古國王;abravīt——說。
譯文
萬福的主說:「我將這不能被毀滅的瑜伽科學訓導太陽神維瓦士環 Vivasvān,維瓦士環將它訓示於曼紐 Manu——人類的父親,而曼紐又依次將它傳於伊士瓦古 Ikṣvāku。」
要旨
在這裏我們知道博伽梵歌源遠至在很久以前當它被述於皇室及所有行星的國王的時候。這門科學是特別為了保護居民而設的,所以皇室應該了解它,以便能夠統治市民和保護他們免於慾欲的物質束縛。人體的生命是為了發展與最高性格神首永恆關係的靈性知識,而所有國家和所有恆星的行政首長都有責任通過教育,文化和奉獻來灌輸市民這些課程。換句話說,所有各國行政首長的作用是傳播基士拿知覺,以使人民能夠從這偉大的科學中得益,和利用人體生命的機會去追隨一條成功的途徑。在這個千年期中的太陽神名為維瓦士環 Vivasvān——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始源——太陽球的國王;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這樣說:
yac-cakṣur eṣa savitā sakala-grahāṇāṁ rājā samasta-sura-mūrttir aśeṣa-tejāḥ yasyājñayā bhramati sambhṛta-kālacakro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梵王 Lord Brahmā 說:「讓我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高文達『基士拿』,祂是最原始的人,在祂的命令下所有行星的國王——太陽得到了無限的力量和熱能。太陽代表主的眼睛和在遵從主的命令下環繞它的軌道。」太陽是所有行星之王,而太陽神(目前名為維瓦士環)統治這個以光和熱供應和控制其它行星的太陽球。它是在基士拿的命令下旋轉,而主基士拿原本使維瓦士環作為祂的第一個門徒去了解博伽梵歌的科學。因此博伽梵歌並不是一本無重要性世俗學者的推考性論文,而自太古以來便是一部知識書籍。在摩訶婆羅多詩篇 Mahābhārata(Śānti-parva 348.51-52)中我們可以如下地追溯博伽梵歌的歷史:
tretā-yugādau ca tato vivasvān manave dadau manuś ca loka-bhṛty-arthaṁ sutāyekṣvākave dadau ikṣvākuṇā ca kathito vyāpya lokān avasthitāḥ
「在特達年代 Tretā-yuga(千年期)的初期,由維瓦士環將這與至尊關係的科學傳給曼紐,人類的始祖曼紐將它給與他的兒子摩訶喇查伊士瓦古 Mahārāja Ikṣvāku——這個地球的國王和主喇瑪詹陀 Lord Rāmacandra 所出現的瓦琨 Raghu 王朝的遠祖。因此,博伽梵歌在摩訶喇查伊士瓦古的時代已經開始存在於人類社會。」
在目前我們已經過了長達四十三萬二千年的卡利年代 Kali-yuga 中的五千年。在這之前的是達巴拉年代 Dvāpara-yuga(八十萬年),再之前是特達年代 Tretā-yuga(一百二十萬年)。如此計算,在二百萬五千年之前,曼紐對他的門徒和兒子——這個地球的國王摩訶喇查伊士瓦古講述這博伽梵歌。現在這個曼紐的年代計算為持續三億五百三十萬年,已過去的有一億二千四十萬年。而在曼紐出世之前,博伽梵歌由主對祂的門徒太陽神維瓦士環講述,大略的估計是博伽梵歌在一億二千四十萬年前已經被講述;而在人類的社會中它已存在了二百萬年之久。又大約在五千年前由主再將它對阿尊拿講述。這便是根據梵歌本身和根據講者主史里基士拿本身的演譯而大約估計出來的博伽梵歌歷史。主將梵歌對太陽神維瓦士環講述,因為他也是一個剎怛利耶,而且又是所有剎怛利耶或名為戍耶瓦孟沙 sūrya-vaṁśa 太陽神後裔剎怛利耶的父親。因為博伽梵歌是由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所講述的,所以它的價值不亞於吠陀經典,而這知識是 apauruṣeya,超人的。正如吠陀指示是沒有經過人類演譯原本地被接受,梵歌也因此要沒有經過世俗演譯地去接受。世俗的爭論者也許根據他們的意見去推測博伽梵歌,但那並不是博伽梵歌的原樣。因此,博伽梵歌應該經過使徒傳系原本地被接受,這裏所描述的是主將它對太陽神講述,太陽神對他的兒子曼紐講述,而曼紐對他的兒子伊士瓦古講述。
第二節
evaṁ paramparā-prāptam imaṁ rājarṣayo viduḥ sa kāleneha mahatā yogo naṣṭaḥ parantapa
evam——這麼;paramparā——使徒傳系;prāptam——被接受;imam——這門科學;rājarṣayaḥ——聖賢的國王;viduḥ——了解;saḥ——那知識;kālena——時間的流轉;iha——在這個世界上;mahatā——由偉大的;yogaḥ——一個人與至尊者關係的科學;naṣṭaḥ——散播;parantapa——啊阿尊拿,敵人的屈服者。
譯文
這門至尊的科學是這樣地通過使徒傳遞系列被接受,聖賢的國王都經過這途徑去了解它。但隨着時光的流轉這傳系被中斷了,因此這門科學的原樣也看來是遺失了。
要旨
這裏很清楚的指出梵歌是特別為了聖賢的國王而設,因為他們要執行它的宗旨去統治市民。當然博伽梵歌不是為了邪惡的人而設,他們不會為了任何人的利益去撒播它的價值而會根據個人的狂想去設計各樣的解釋。一旦當原本的宗旨為不道德的評述家的不良動機擴散後,便有需要再重創這使徒傳遞系列。五千年前主親自偵察到使徒傳系中斷了,所以祂聲言梵歌的宗旨看來是遺失了。同樣道理,在目前也有很多梵歌的版本(尤其是英語的),但幾乎全部都不是根據權威的使徒傳系。不同的世俗學者作出無數不同的演譯,儘管他們從史里基士拿的字句中賺大錢。但他們差不多全部都不接受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這種精神是邪惡的,因為惡魔並不信神而祇是曉得享用至尊者的財產。正因為有極大的需要追隨巴南巴喇 paramparā 使徒傳系制度中所接受一樣地去出版一部英文版本,這裏所作的試圖是為了要滿足這個極大的需要(註世尊 A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全譯本在一九七二年初版)。博伽梵歌——如果能夠原本的被接受了——便是人道的極大昌盛;但假如它是如一般哲學推考文獻一樣地被接受,那便祇是白白浪費時間。
第三節
sa evāyaṁ mayā te 'dya yogaḥ proktaḥ purātanaḥ bhakto 'si me sakhā ceti rahasyaṁ hy etad uttamam
saḥ——這個遠古和同樣的;eva——當然的;ayam——這;mayā——由「我」;te——向你;adya——今日;yogaḥ——瑜伽的科學;proktaḥ——被講述;purātanaḥ——很古老的;bhaktaḥ——奉獻者;asi——你是;me——「我」的;sakhā——朋友;ca——還有;iti——因此;rahasyam——秘密;hi——的確地;etat——這;uttamam——超然的。
譯文
這與至尊者關係的遠古和完全一樣的科學在今日由「我」向你講述,因為你是「我」的奉獻者和「我」的朋友,所以你能夠了解這門科學的超然秘密。
要旨
這個世界有兩類型的人,即奉獻者和惡魔。主選擇阿尊拿為這門偉大科學的承受人是因為他成為了主的奉獻者,但對於惡魔來說是不能了解這神秘偉大的科學的。在多本這偉大知識的版本中,有些由奉獻者作評註,而有些則是由惡魔作評註。奉獻者的評註是真實的,而惡魔的評註則是廢話。阿尊拿接受了史里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任何追隨阿尊拿步伐的梵歌評註便是對這門偉大科學原由的真正奉獻性服務。但邪惡的人不接受主——基士拿。他們揑造出一些有關基士拿的東西來誤引大眾和一般讀者遠離基士拿的訓示。一個人應該追隨阿尊拿的使徒傳遞系列從而得益。
第四節
arjuna uvāca aparaṁ bhavato janma paraṁ janma vivasvataḥ katham etad vijānīyāṁ tvam ādau proktavān iti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aparam——後輩;bhavataḥ——禰的;janma——誕生;param——長輩;janma——誕生;vivasvataḥ——太陽神的;katham——如何;etat——這;vijānīyām——我要去了解;tvam——禰;ādau——在開始的時候;proktavān——被訓導;iti——如此。
譯文
阿尊拿說:「太陽神維瓦士環比禰誕生在先。我怎能夠理解在開始的時候禰對他教導這門科學呢?」
要旨
阿尊拿是一個被主接受了的奉獻者,所以他怎能夠不相信基士拿的話呢?事實上阿拿尊並不是為自己詢問;而是為那些不相信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的人或那些不喜歡基士拿被接受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惡魔而詢問;阿尊拿祇是為了他們而被裝成自己沒有顧及至尊性格神首的身份地詢問這一點。如將在第十章中所示,阿尊拿很清楚地知道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一切東西的泉源和超然性的最後權威。當然,基士拿也以迪瓦姬之子的身份在這個地球上出現。基士拿怎樣依然是同一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永恆的原本的人,是很難為一個普通人所理解的。所以為了澄清這一點,阿尊拿向基士拿詢問好使祂自己能夠權威性地親自講述。基士拿是最高權威的事實不單祇是現在,還從太古以來便被整個世界接受了,祇有惡魔拒絕接受祂。不管怎樣,因為基士拿是所有人所接受的權威,所以阿尊拿向祂提出這個問題,好使基士拿描述祂自己而不被那些經常想在惡魔羣及他們的隨從的理解能力下歪曲祂的人去繪劃祂。每個人都有需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認識基士拿的科學。因此,當基士拿親自講述祂自己時,對所有的世界都是好兆頭的事。對惡魔來說,這些由基士拿自己所講的解說可能會是非常奇特,因為惡魔經常以他們自己的見解來研究基士拿,但奉獻者則當基士拿親自講述祂自己時衷心地歡迎這些基士拿的聲言。奉獻者會經常崇拜這些基士拿的權威聲言,因為他們時常都很渴望想聆聽更多有關祂的事。把基士拿當作一個普通人的無神論者也可能會這樣地知道基士拿是超人的,祂是薩——智——阿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vida-vigraha 快樂和知識的永恆形狀——祂是超然的,祂超越於物質自然型態的管轄和超越於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一個像阿尊拿的基士拿奉獻者,毫無疑問地是超越出任何對基士拿超然地位的誤解。阿尊拿對主提出這問題祇是一個奉獻者對那些無神論者認為基士拿是一個受制於物質自然型態者論調的一項挑戰。
第五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bahūni me vyatītāni janmāni tava cārjuna tāny ahaṁ veda sarvāṇi na tvaṁ vettha parantapa
śrī bhagavān uvāca——最高性格的神首說:bahūni——很多;me——「我」的;vyatītāni——已經過了;janmāni——誕生;tava——你的;ca——還有;arjuna——啊,阿尊拿;tāni——所有那些;aham——「我」;veda——知道;sarvāṇi——所有;na——不是;tvam——你自己;vettha——知道;parantapa——啊,敵人的征服者。
譯文
萬福的主說:「我和你兩人都已經過了很多世代的誕生。我能夠全部記得起,而你則不能,啊,敵人的征服者!」
要旨
從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我們知道很多資料是關於很多世代主的化身,有如下的說明:
advaitam acyutam anādim ananta-rūpam ādyaṁ purāṇa-puruṣaṁ nava-yauvanaṁ ca vedeṣu durllabham adurllabham ātma-bhaktau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婆.五.卅三)
「我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高文達『基士拿』,祂是原本的人——絕對的,沒有錯誤的,沒有開始的,雖然變化出無窮的形狀,仍然是同一原本的,最年長的,和永遠以一個活潑青少年出現。主這樣永恆的,快樂的和全知的形狀通常為最佳的吠陀學者所了解,而且這些形狀都經常展示於純潔的,沒有混雜的奉獻者前面。」
還有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的說明是:
rāmādi mūrttiṣu kalā-niyamena tiṣṭhan nānāvatāram akarod bhuvaneṣu kintu kṛṣṇaḥ svayaṁ samabhavat paramaḥ pumān yo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婆.三五.卅九)
「我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高文達『基士拿』,祂經常都處於各化身如:喇瑪 Rāma,尼星瑕 Nṛsimha 和很多其他次等的化身中,但那原本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名為基士拿,祂也親自化身降臨。」
在吠陀經中也說到主,雖然沒有人能出其右,仍然以無數的形狀顯現祂自己。祂就好像外杜耶石 vaidurya 一樣地轉變顏色,但依然是同一塊石。所有那些多樣的形狀都為純潔的,沒有混雅的奉獻者所了解,而不是對吠陀經的簡單研究所得:vedeṣu durllabham adurllabham ātma-bhaktau。像奉獻者阿尊拿的是主的永恆同伴,每當主化身來臨時,同僚的奉獻者也化身來以不同的份量事奉主。阿尊拿是這些奉獻者之一,在這一節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數百萬年前當主基士拿對太陽神維瓦士環講述博伽梵歌時,阿尊拿也以一個不同的身份在場。但主與阿尊拿的分別便在主能夠記得起這件事,而阿尊拿則不能。那便是所屬部份生物體與至尊主的分別。雖然阿尊拿在這裏被稱為能夠征服敵人的英雄人物,但他不能夠記得在各過往的𧩙生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無論一個生物體從物質觀點來量度是怎樣的偉大,都永不能夠相等於至尊主,任何一個主的永恆同伴當然是一個被解脫了的人,但他不能夠與主平等。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主被描述為沒有錯誤的(acyuta),意思是雖然祂與物質接觸仍不會忘記祂自己。所以就算生物體是與阿尊拿一樣地解脫了,主與生物體兩者仍然是永遠不能夠從各方面相等的。雖然阿尊拿是主的一個奉獻者,有時他也會忘記了主的本質,但由於主的聖恩一個奉獻者可以立即了解主的沒有錯誤地位,而一個非奉獻者或惡魔則不能了解這個超然的本質。因此在梵歌中的這些敘述不會為邪惡的頭腦所了解。雖然本質上基士拿和阿尊拿都是永恆的,然而基士拿記得起在數百萬年前由祂幹的事情,阿尊拿則不能。在這裏我們可以注意到的地方是一個生物體因為身體的改變而忘卻了一切事情,但主能夠記得起一切,因為祂並不更換祂那充滿着生命——知識——快樂 sac-cid-ānanda 的身體。祂是阿特威陀 advaita,意思是祂的身體和祂自己沒有分別。每一樣與祂有關的東西都是靈性的——而被條限了的靈魂則不同於他的物質身體。因為主的身體與祂自己是同一的,祂的地位就算在祂降臨到物質的層次上仍然是經常有別於普通的生物體。如主在下一節中所述,惡魔們是不能夠將自己適應於主這超然的本質的。
第六節
ajo 'pi sann avyayātmā bhūtānām īśvaro 'pi san prakṛtiṁ svām adhiṣṭhāya sambhavāmy ātma-māyayā
ajaḥ——不是生出來的;api——雖然;san——既然是這樣;avyaya——沒有腐敗;ātmā——身體;bhūtānām——所有那些生出來的;īśvaraḥ——至尊的主;api——雖然;san——因為是這樣;prakṛtim——超然的形狀;svām——「我」本身的;adhiṣṭhāya——既然處於這樣的境界;sambhavāmi——我會化身;ātmamāyaya——由「我」的內在能量。
譯文
雖然「我」不是生出來的;「我」超然的身體永遠不會腐壞,而雖然「我」是所有情操生命的主人,但「我」依然在每一個週年期以「我」原本的超然形像出現。
要旨
主講述到有關於祂降生的特徵:雖然祂可像普通人一樣地出現,祂記得起祂過去多次「誕生」的一切事情,而一個普通人連他在數小時前幹過些什麼也記不起。如果某人被問及他在一天前同一時間作了些什麼事情,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是很難立即答覆這個問題的。他一定需要攪腦汁去回憶他在一天前同一時間內做着什麼事情。然而,人們竟敢自稱為神,或基士拿。一個人不要被這些沒有意義的稱謂所迷惑。再者,主解釋祂的巴克蒂 prakṛti,或祂的形狀。巴克蒂的意思是本質和史瓦勞巴 svarūpa,或一個人自己的形狀。主說祂以祂自己的身體出現。祂並不像普通的生物體一樣從一個身體改變為另外一個身體。受條限了的靈魂會在今世中有一類身體而在下一世中有一個不同的身體。在物質世界中,生物體沒有一個特定的身體而從一個身體投生到另外一個身體。而主則並不這樣做。每當祂出現時,祂透過祂的內在能量以原本的身體這樣做。換句話說,基士拿在這個物質世界以祂原本的,有着雙手,持着笛子的永恆型態出現。祂沒有異樣地以祂的永恆身體出現,一點兒也沒有受這個物質世界所沾染。雖然祂以同樣的超然身體出現而是這個宇宙的主人,看來祂仍然像一個普通的生物體一樣地誕生。可驚歎的是儘管主基士拿的生長過程也是由幼年至童年又由童年至少年,但祂從沒有再從少年老下去。在庫勒雪查戰役的時候,祂在家中已經有很多孫兒了,換句話說,根據物質的估計,祂已經相當年長了,但看來仍然像一個二十至廿五歲的年青人。我們沒有看見過一幅基士拿年老的圖畫因為祂並不像我們一樣會衰老,儘管祂是整個創造——過去、現在及將來——中最老的人。祂的身體或祂的智慧都不會退減或改變。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雖然祂處於物質世界中,祂仍然不是生出來的,是快樂的和知識的永恆形狀、是沒有改變祂超然身體和智慧的同樣一個。實際上,祂的出現和消失就像太陽的昇起,在我們前面移動,而跟着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當我們看不見太陽的時候,我們以為太陽是下山了,而當太陽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便以為太陽在水平線之上。其實太陽永遠都在它的固定位置,但由於我們有缺陷和不足夠的感官,我們計算到太陽在天空上的出現和消失。而正因為祂的出現和消失是完全不同於任何一個普通的生物體,我們可以明顯地知道由於祂的內在能量而是永恆的、快樂的知識,而祂也永不會受物質自然的沾染。吠陀經也證實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不是生出來的,但祂看來仍然以多樣的展示形式誕生。吠陀的補充文獻也證實了雖然主看來是誕生的,祂仍然沒有改變祂的身體。在博伽瓦譚 Bhāgavatam 中,祂以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有着四隻手和六種富裕的身份出現在祂母親的面前。根據維士瓦歌薩 Viśvakośa 字典,祂以祂的原本永恆形狀出現是由於祂沒有原由的仁慈。主知覺到祂所有過往的出現和消失,但一般普通的生物體在他得到了另外的一個身體後便忘了他過往身體的一切。祂是所有生物體的主——因為當祂在這個地球的時候祂做了些驚奇和超人的行為。因此,主永遠是同一個真理,和在祂的形狀及自己,或在祂的品質及身體之間並沒有分別。現在或許會問的問題是為什麼主會在這個世界上出現和消失呢?這將會在下一節中解釋到。
第七節
yadā yadā hi dharmasya glānir bhavati bhārata abhyutthānam adharmasya tadātmānaṁ sṛjāmyaham
yadā——每當;yadā——任何地方;hi——的確地;dharmasya——宗教的;glāniḥ——分歧;bhavati——出現;bhārata——伯拉達的後裔;abhyutthānam——盛行;adharmasya——非宗教;tadā——在那時候;ātmānam——自己;sṛjāmi——展示;aham——我。
譯文
無論何時何地,每當宗教實施上出現衰敗,邪氣日甚,啊,伯拉達之後裔,在那時候「我」便降臨。
要旨
史湛米 sṛjāmi 一字在這裏很有意思,史湛米不能被用作創造的意思,因為根據前一節所說,主的形狀和身體並不是創造的,因為祂的所有的形狀都是永恆地存在着。所以史湛米的意思是主以本來模樣展示自己。雖然主按照計劃在梵王 Brahmā 的一天,第八個曼紐 Manu 第二十八個週年期的達巴拉年代末期出現,祂仍然沒有義務去追隨這些規範和守則,因為祂是完全可以自由地根據祂的意志隨便去做。所以祂每當邪惡日甚和真正宗教式微時便出於自己的意志降臨世上。宗教的原則都全部記載在吠陀經上,而在吠陀規則的正當執行上出現任何偏差便會使人變得脫離宗教。在博伽瓦譚中也聲言這些原則是主的法律。祇有主能製造一個宗教的體系。吠陀經也被接受為原本由主在梵王的心中親自對他講的。因此,達摩 dharma 或宗教的原則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直接命令(dharmaṁ tu sākṣāt-bhagavat-praṇītam)這些原則在博伽梵歌中很清楚地指示出。吠陀經的目的是為了要樹立這些在至尊主指命下的原則,在博伽梵歌的末句中主直接地命令說宗教的最高原則便是唯一地向祂臣服而再沒有別的了。吠陀原則驅使一個人走向於對祂全面的皈依,而每當這些原則被邪惡的人所擾亂時,主便會出現。從博伽瓦譚中我們知道佛祖釋迦牟尼是基士拿的化身,祂的出現是當唯物主義蔓延而唯物論者利用了吠陀權威為藉口的時候。雖然在吠陀經裏對於動物祭祀用於特定的目的有特別指定的制度和法律,但有些邪惡傾向的人依然任意殺戳動物來祭祀而不理會吠陀原則。佛祖的出現是為了要制止這些邪惡和建立吠陀非暴力的原則。所以每一個阿華陀那 avatāra,或主的化身,都有一個特定的任務,而他們都在訓示聖典中被述及。除非是在聖典中有所提及,否則沒有一個人應該被接受為一個阿華陀那。主祇是在印度本土中出現並不是一件事實。祂可以在任何一處地方和時間根據祂的意旨降生。在每一個化身中,祂都盡量地按照那民族和特殊處境的理解下講述一切有關宗教的事情。但是宗旨是一樣的——將人帶領到神的知覺和遵從宗教的原則。有時祂親自降臨,又有時祂派遣祂的真正代表以祂的兒子或僕人或祂自己以假裝的形狀出現。
博伽梵歌的原則是對阿尊拿講述的,而且也對其它高水準的人說,因為他和世界其它各部份的普通人比較顯然是遠為高超。二加二等於四是一個數學原則,這在初級數學和高級數學裏同樣都是正確。但高級與初級數學之別仍然存在。所以在主的所有化身中,教導的都是同一原則,祇不過是根據不同的環境而看來有高低的分別。宗教的較高原則以生命的四個階層和生命的四個地位的接受為開始,這將會在以後解釋到。各化身的任務和整個目的是要在四處掀起基士拿知覺。而這些知覺祇是在不同的處境下被展示或不展示。
第八節
paritrāṇāya sādhūnāṁ vināśāya ca duṣkṛtām dharma-saṁsthāpanārthāya sambhavāmi yuge yuge
paritrāṇāya——為了拯救;sādhūnām——奉獻者的;vināśāya——為了消滅;ca——和;duṣkṛtām——惡棍的;dharma——宗教原則;saṁsthāpanārthāya——重建;sambhavāmi——我會出現;yuge——週年期;yuge——又週年期。
譯文
為了拯救虔誠者,消滅邪惡者,亦為重建宗教原則,我在每個週年期一次又一次地降臨。
要旨
根據博伽梵歌所說,一個薩篤 sādhu(聖人)是指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一個人看來好像沒有宗教信仰,但如果他全面完整地有着基士拿知覺的資格,他便會被看作為一個薩篤。而塗士羈騰 duṣkṛtam 則指一個不理會基士拿知覺的人。儘管他們有着世俗的教育裝配;這些邪惡的人,或塗羈騰被形容為愚昧的和人類中的最低者,至於另外的一個一百份之一百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人則被接受為一個薩篤,不管這個人是否有學識或有教養。對於無神論的人來說,他們是不用主的出現(因為此舉是如祂毀滅惡魔瓦頑拿 Rāvaṇa 和甘撒 Kaṁsa 一樣地)而會被毀滅,主有很多有力量的代理人可以消滅這些惡魔。但主特別降臨到來安慰那些經常受惡人迫害的純潔奉獻者。惡魔迫害那些就算是他親屬的奉獻者。巴拉達摩訶喇查 Prahlāda Mahārāja 雖然是希環耶加施怖 Hiraṇyak-aśipu 的兒子,但他仍然受父親的壓迫;基士拿的母親廸瓦姬雖然是甘撒的妹妹,但她和她的丈夫瓦蘇弟瓦依然被迫害原因祇是基士拿將會為他們所生。因此基士拿出現主要是拯救廸瓦姬而並非殺甘撒,然而這兩件事都同時地進行。所以在這裏說為了拯救奉獻者和消滅邪惡的人,主以不同的化身出現。
在基士拿達沙嘉維喇查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所作的采坦耶.查理丹滅達經 Caitanya-caritāmṛita 中有以下將化身各原則撮要的一段:
sṛṣṭi-hetu yei mūrti prapañce avatare sei īśvara-mūrti 'avatāra ' nāma dhare māyātita paravyome savāra avasthāna viśve 'avatāri ' dhare 'avatāra ' nāma
「阿華陀那 avatara,或神首的化身,從神的國度降臨到這個物質的展示。而最高性格神首某一形狀的降臨便稱為一個化身,或阿華陀那。這些化身都是處於靈性的世界,神的國度。當他們降臨至物質創造時,他們得到了阿華陀那的名字。」
有很多類型的阿華陀那,如普努沙阿華陀那 puruṣāvatāra 君那阿華陀那 guṇā vatāras,里拉阿華陀那 līlāvatāra,薩雅維沙阿華陀那 śaktyāveśa avatāra,曼文達瓦阿華陀那 manvantara-avatāra 及瑜伽阿華陀那 yugāvatāra——所有這些都是按照計劃在整個宇宙的各處出現,但主基士拿是最原始的人,所有阿華陀那的源頭。主基士拿的降臨是特別地為了轉移純潔奉獻者的焦慮,他們都很渴望見到祂在祂原本的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 玩樂時光中。所以基士拿阿華陀那的主要目的是去滿足祂沒有混淆的奉獻者。
主說祂每一個週年期都親自化身。這表示了在這卡利年代祂也化身到來。在史里瑪博伽瓦譚裏所述,這卡利年代的化身便是主采坦耶摩訶巴佈 Lord Caitanya Mahāprabhu,祂發揚了對基士拿崇拜的三克亶運動(集體歌頌聖名),和將基士拿知覺佈遍整個印度,祂預言這個三克亶潮流會佈遍整個世界,由城市至城市,又由鄉村至鄉村。主采坦耶是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化身一事在訓示諸經典如奧義書 Upaniṣads,摩訶婆羅多詩篇 Mahā-bharata,博伽瓦譚 Bhāgavatam 等裏面秘密而不是直接地在最機密的地方述及。主基士拿的奉獻者都被這主采坦耶的三克亶運動所吸引。這個主的阿華陀那並不殺滅惡棍,而是通過主沒有原由的恩賜拯救他們。
第九節
janma karma ca me divyam evaṁ yo vetti tattvataḥ tyaktvā dehaṁ punar janma naiti mām eti so 'rjuna
janma——誕生;karma——工作;ca——還有;me——我的;divyam——超然的;evam——如此;yaḥ——任何人;vetti——知道;tattvataḥ——真正地;tyaktvā——放下一邊;deham——這個身體;punaḥ——再次;janma——誕生;na——永不;eti——會得到;mām——向「我」;eti——如此得到;saḥ——他;arjuna——啊,阿尊拿。
譯文
啊!阿尊拿,一個知道「我」的出現和活動的超然本質的人,在離開這個身體後不用再誕生在這個物質世界中而直達「我」的永恆居所。
要旨
在第六節中已經解釋過主從祂超然性居所的降臨。一個能夠了解最高性格神首出現的真理的人已經超脫於物質的束縛,因此他在離開了這個物質身體後便立即回到神的國度去。生物體從物質束縛中的超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人性主義者和瑜祁在經過了很多困難和很多世代後才得到超脫。就算這樣,他們得到——與主的非人性婆羅約地 brahmajyoti 合併在一起——的解脫祇是局部性的,還有再重返這個物質世界的危險。至於奉獻者,祇需了解主的身體和活動的超然性本質,在身體完結後便達到主的居所而不用冒重返這物質世界之險。婆羅賀摩三滅達經裏聲言主有很多、很多的形象和化身:advaitam acyutam anādim anantarūpam。雖然主有很多超然性的形象,但是他們仍然是同樣的一個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雖然這件事不能為世俗的學者和經驗論的哲學家所理解,一個人仍然要通過領悟來理解這一點。在吠陀經中說:
eko devo nitya-līlānurakto bhakta-vyāpī hṛdy antarātmā
「同樣一個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永恆地以很多,很多超然性的形象,進行着與祂沒有混淆的奉獻者的關係從事。」在梵歌這一節中,主親自證實了。吠陀經的意見,誰基於吠陀的權威和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力量接受了這真理和誰不浪費時間於哲學性的推考,便能達到最完滿的超脫階段。單是基於信仰去接受這真理,一個人便會毫無疑問地得到解脫。吠陀的意見「tattvamasi」實際地在這一節中運用了。任何一個了解主基士拿是至尊者的人,或一個對主說:「禰是至尊的婆羅門,最高性格的神首。」這句話的人便會確實地立即得到解脫,而結果他便能夠確保得以進入與主的超然性聯繫。換句話說,這樣一個忠心的主的奉獻者達到了完整的階段,這也有以下的吠陀確證:
tam eva viditvātimṛtyumeti nānyaḥ panthā vidyate ayanāya
一個人祇要簡單地知道主——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便能達到超脫於生死的完美階段。再沒有別的方法了,因為任何不能理解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人,便肯定是處於愚昧的型態中。或簡單地說誰祇是舐着蜜糖瓶子的外面,或根據世俗的學者作風來演譯博伽梵歌,結果便是他不能得救。這些經驗論的哲學家或許會在物質世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資格得到解脫。這些自傲的世俗學者;需要等待主的奉獻者沒有原由的慈悲。因此一個人應該抱着信心和知識去培養基士拿知覺,從而達到完美的階段。
第十節
vīta-rāga-bhaya-krodhā man-mayā mām upāśritāḥ bahavo jñāna-tapasā pūtā mad-bhāvam āgatāḥ
vīta——免於;rāga——依附;bhaya——恐懼;krodhāḥ——憤怒;matmayā——完全於「我」;mām——向我;upāśritāḥ——如此地完全處於;bahavaḥ——很多;jñāna——知識;tapasā——通過懺悔;pūtāḥ——變得純潔;mat-bhāvam——對「我」超然的愛;āgatāḥ——達到。
譯文
在免於依附,恐懼和憤怒,在完全地貫注於「我」和求庇護於「我」中,
過往很多很多的人都因為對「我」的知識而變得純潔——如此這樣他們全部都
達到對「我」超然的愛。
要旨
如上所述,對於一個太過受物質因素影響的人來說,是很難了解至尊絕對真理人性的一面。一般來說,依附着生命的身體概念的人,因為太過沉迷於物質,以至往往不能了解還有一個不會毀滅的,充滿着知識的和永恆地快樂的超然性身體。在物質概念中,身體是可以毀滅,充滿着愚昧和徹底地悲慘的。因此一般大眾,在他們的腦海中當被講述有關於主的人性形狀時,都保有這同樣的身體概念。而結果便是他們以為至尊是非人性的。
對於這些唯物主義的人來說,龐大物質展示的形狀便是至尊。又因為他們太過浸淫於物質中,在脫離了物質後,依然保存着人性的概念嚇怕了他們。當他們知道靈性生活也是個別的和人性的以後,他們恐懼再變為人,因此他們本能地選擇溶滙於非人性的虛無的論調。通常他們將生物比喻為海洋中的水泡,溶滙於海洋中。那便是沒有個別人性的精神存在的最完滿階段,這是生命中的恐懼階段,缺乏了靈性生存的完整知識。而且還有很多人根本不能夠理解靈性的存在。因為受了這樣多的理論及各類哲學性推考的相互矛盾所困惑,他們對這些覺得忿怒或討厭,而愚蠢地結論說並沒有至尊的原由,和每一事物到最後是虛無的。這些人都是在生命的患病狀態中。有些人則太過物質地依附着,因而不注意精神生活,有些人想溶滙於至尊的靈性原由,而有些人則因為對所有各類型的精神測度感到憤怒和絕望而什麼也不相信。這後一類的人求助於某些麻醉藥物,而他們得到的幻覺,有時更被接受為精神的視域。一個人應該脫離於這個物質世界三個階段的依附:無視靈性生活,恐懼一個人性的精神身份,和形成生命沮喪的虛無概念。為了免於這生命的三個物質概念階段,一個人要完全求護於主,在真正靈魂導師的指引下,追隨奉獻生涯的守規和調限原則。奉獻生活的最後階段便稱為「巴瓦」bhāva,或對神首超然的愛。
根據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u,意即「奉獻服務的科學」所說:
ādau śraddhā tataḥ sādhu-saṅgo 'tha bhajana-kriyā tato 'nartha-nivṛttiḥ syāt tato niṣṭhā rucis tataḥ athāsaktis tato bhāvas tataḥ premābhyudañcati sādhakānām ayaṁ premṇaḥ prādurbhāve bhavet kramaḥ
「在開始的時候,一個人必須有一個追求自覺的初步意欲。這會將一個人領往試圖接近那些在靈性上取得進步的人的階段。跟着而來的便是一個人在一個高超的靈魂導師帶引下入教,在他的指示下,初學的奉獻者開始奉獻服務的程序。經過在靈魂導師指引下執行奉獻服務,一個人變成免於所有物質的依附,踏着自覺的穩定步伐,而且嘗試到聆聽有關於絕對人格神首——基士拿的味道。這味道再將一個人帶往對基士拿知覺的依附,而成熟階段便是『巴瓦』 bhāva ,或對神超然的愛的初步階段,真正對神的愛稱為『沛摩』premā,或生命的最高完整階段。」在沛摩的階段便有着對主超然性愛心服務的持久從事。如此,經過慢慢的奉獻性服務程序,在真正靈魂導師的指示下,免於所有的物質依附,免於對個人個別的靈性性格的恐慌,及免於虛無哲學所引起的沮喪。當一個人脫離這些低級的生活階段時,他便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一個人最後便能達到至尊主的居所。
第十一節
ye yathā māṁ prapadyante tāṁs tathaiva bhajāmy aham mama vartmānuvartante manuṣyāḥ pārtha sarvaśaḥ
ye——所有他們;yathā——如;mam——向我;prapadyante——臣服;tān——向他們;tathā——如此;eva——的確地;bhajāmi——我會報答;aham——「我」;mama——「我」的;vartma——途徑;anuvartante——去追隨;manuṣyāḥ——所有人;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arvaśaḥ——在所有方面。
譯文
所有皈依「我」的人「我」都會酌量地報答他們。啊!彼利妲之子,在所有各方面每一個人都追隨「我」的道路。
要旨
每一個人都是在基士拿各方面不同的展示裏尋找着祂。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祂非人性的婆羅約地光芒和作為居處於一切事物(包括原子裏的分子中)的超靈而局部地被領悟;但是基士拿祇是被祂的純潔奉獻者所全面領悟到。結果便是基士拿是每一個人的自覺對象,而每個人都根據想欲怎樣地得到祂的願望而被滿足,在超然的世界裏,基士拿以超然的姿態回報祂純潔的奉獻者,一如奉獻者怎樣地需要祂。一個奉獻者可能要基士拿作為他至尊的主人,另外一個奉獻者為祂的親切朋友,另一個作為祂的兒子,而另一個更作為祂的愛人。基士拿根據奉獻者們對祂的愛的不同熱烈情度而公平地報答他們。在物質世界中也有相同的感覺交替,而這些感情由主相等地與祂各類型的崇拜者交換。純潔的奉獻者在這裏和在超然的居所中,與祂面對面作伴和能夠親自對主服務,從而得到對祂愛心服務的超然快樂。至於那些想毀滅生物體個別性存在而作靈性自殺的非人性主義者,基士拿也幫助他們和將他們吸入在祂的光芒中。這些非人性主義者不同意接受永恆的,快樂的神首的人格性,結果便是在摧毀了個別性以後,他們不能享受對主個別人性服務的超然快樂。他們之中有些人因為不能達到處於非人性的境界,便得重返這物質的領域來展示他們蘊藏的活動傾向。他們並不被准許進入靈性的星球,不過也有機會再在物質的星球上活動。對於回報那些獲利性的工作者主以耶尼史瓦拉 yajñeśvara(祭祀犧牲的主)的身份賜與他們被指定性職務的想欲結果;至於那些追尋神秘力量的瑜祁也被報以這些力量。換句話說,每個人的成功都祇是有賴於祂的慈悲,而所有各類的精神步驟不過是同一道路上不同程度的成功罷了。如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所述,除非一個人達到最完整的基士拿知覺,否則所有的嘗試都仍然是不完整的:
akāmaḥ sarva-kāmo vā mokṣa-kāma udāradhīḥ tīvreṇa bhakti-yogena yajeta puruṣaṁ param
「不論一個人是沒有欲望(奉獻者的情況),或是想得到獲利性的結果,或是追求解脫,一個人應該以所有的努力來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來得到完整,頂點便是基士拿知覺。」
(博譚 2.3.10)
第十二節
kāṅkṣantaḥ karmaṇāṁ siddhiṁ yajanta iha devatāḥ kṣipraṁ hi mānuṣe loke siddhir bhavati karmajā
kāṅkṣantaḥ——想欲;karmaṇām——獲利性活動的;siddhim——完整;yajante——舉行祭祀的崇拜;iha——在物質世界中;devatāḥ——半人神;kṣipram——很快地;hi——的確地;mānuṣe——在人類社會中;loke——在這個世界內;siddhiḥ bhavati——變得成功;karmajā——獲利性的工作者。
譯文
在這個世界裏,人們都想在獲利性活動中得到成功,因此他們崇拜半人神。當然,很快人們便會在這個世界的獲利工作中得到結果。
要旨
一般人對於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神或半人神有一個很大的錯誤觀念,而智慧較差的人,雖然被當作是偉大的學者,還以為這些半人神是至尊主的各類形象。事實上,半人神並不是神的不同形象。他們是神不同的所屬部份,神祇有一個,而所屬的部份則很多。吠陀經說:nityo nityānām,神是一個。I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至尊的神是一個——基士拿——而半人神則是被委託管理這個物質世界的力量。這些半人神都是有着不同程度物質力量的生物體(nityānām)。他們不能夠相等於至尊的神——那拉央納、韋施紐、或基士拿,任何一個以為神與半人神是在同一層次的人,被稱為一個無神論者,或巴山第 pāṣaṇḍī。就算最有權力的半人神如梵王 Brahmā 及施威 Śiva 都不能與至尊的主比較。其實,主是被半人神梵王及施威神所崇拜(śiva-viriñci-nutam)。但很奇怪地仍然有多人類的領袖,被愚昧的人在神人同型論調或獸形神視的錯誤觀念下崇拜。Iha devatāḥ 表示一個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有力量的人或半人神。但是拿拉央納、韋施紐或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並不屬於這個世界。祂是高於,或超然於物質的創造。就算史巴達山伽阿闍黎耶 Śrīpāda Śaṅkarācārya,非人性主義者的領袖,也說拿拉央納、或基士拿,是超越於這物質的創造。不過愚蠢的人(hṛt-añjrana)崇拜半人神,因為他們想得到即時的結果。他們得到了結果,但並不知道這樣得來的結果是短暫的,祇適宜於智慧較低的人,有智慧的人處於基士拿知覺中,他不需要崇拜細小的半人神來得到即時的,短暫的利益。這個物質世界的半人神及他們的崇拜者會在這個物質世界毀滅時同時消失。半人神的興盛是物質及短暫的。物質諸世界及它們的居民(包括半人神及他們的崇拜者在內)兩者都是宇宙海洋中的泡沫。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人類社會總是瘋狂地追尋短暫的事物如擁有土地,家庭及享樂附屬品等的物質富裕。為了得到這些短暫的東西,他們崇拜半人神或人類社會中的強人。如果一個人因為崇拜一個政治領袖,而在政府中得到某些官職,他便以為是得到了最大的繁榮。我們都因此而向那些所謂領袖或巨子叩頭以達至短暫的繁盛,而事實上他們也得到了這些東西。這些愚昧的人,對永久地解决物質生存苦況的基士拿知覺不感到興趣。他們全部都是追尋感官享樂,而為了要得到少許這些享樂他們被引至去崇拜那些名為半人神的有權力的生物體。這一節指出人們很少會對基士拿知覺發生興趣。他們大都喜歡追求物質的享樂,因此他們崇拜一些有權力的生物體。
第十三節
cātur-varṇyaṁ mayā sṛṣṭaṁ guṇa-karma-vibhāgaśaḥ tasya kartāram api māṁ viddhy akartāram avyayam
cātur-varṇyam——人類社會中的四個分類;mayā——由「我」;sṛṣṭam——創立;guṇa——品質;karma——工作;vibhāgaśaḥ——以分類判別;tasya——那些的;kartāram——父親;api——雖然;mām——「我」;viddhi——你可知道;akartāram——作為非工作者;avyayam——因為不會變更。
譯文
人類社會的四個分類,是根據物質本性的三種型態及指定給他們的工作而由「我」創立。雖然「我」是這個制度的創立者,可是你應該知道因為「我」不會變更,故此也是非工作者。
要旨
主是一切事物的創造者。每事都由祂而生,每事都由祂供養,及每事都在毀滅後寄存於祂。所以祂是社會四種分業的創造者:由智慧份子開始,因為他們處於良好的型態,在技術上名為婆羅門;其次便是管理階層,因為他們處於熱情的型態,在技術上名為剎怛利耶;經營生意的人稱為毗舍,是處於熱情及愚昧的混合型態中;而戌陀,或勞動階層,則處於物質本性的愚昧型態中。儘管祂創造了人類社會的四個分類,主基士拿並不屬於任何其中之一,因為祂不是形成人類社會的被條限了的靈魂之一。人類社會類似任何其它的動物社會,為了要將人類提昇於動物水平之上,前述的分類是由主創造來利便有系統的基士拿知覺發展。某一個人的工作傾向是由他得來的物質本性型態所决定。這些根據不同物質自然型態而定的生命象徵,將會在這本書的第十八章述及。不過,無論如何,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甚至已經超越了一個婆羅門,因為一個婆羅門在本質上是應該懂得婆羅門(梵天)——至尊的絕對真理。他們大部份都趨向主基士拿的非人性婆羅門的展示,但祇有一個超越婆羅門的有限知識和能夠領悟主史里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知識的人,才成為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換句話說,即是一個外士那瓦 Vaiṣṇava。基士拿知覺包括各不同的全部基士拿化身的知識,即喇瑪 Rāma,尼星瑕 Nṛsiṁha,瓦拉瑕 Varāha 等的知識。然而,正如基士拿是超然於這個人類社會四分層的制度,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也超然於所有人類社會的,不論是社團、國家、或種族分別的分類。
第十四節
na māṁ karmāṇi limpanti na me karma-phale spṛhā iti māṁ yo 'bhijānāti karmabhir na sa badhyate
na——永不;mām——向「我」;karmāṇi——所有各類的工作;limpanti——會影響;na——不;me——「我」的;karma-phale——在獲利性行動中;spṛhā——希望得到;iti——如此;mām——向「我」;yaḥ——誰;abhijānāti——知道;karmabhiḥ——由於這些工作的反應;na——永不;saḥ——他;badhyate——變得被綑縛。
譯文
沒有工作可以影響「我」;我亦不希望得到這些活動的結果。一個了解這關於「我」的真理的人,也不會被綑縛於工作的獲利性反應中。
要旨
正如在物質世界中的憲法規定說,國王並不會做錯,或是國王並不受制於國家的法律一樣,主雖然是這個物質世界的創造者,祂並不受這個物質世界的活動所影響,祂創造和保持高處於這個創造,至於生物體則因為他們主宰物質資源的傾向,而被綑縛於物質活動的獲利性結果中。一個企業的主人,並不負責工人好或壞的活動,而工人們自己應該負責。生物體從事於他們各類不同的感官享樂性活動,而這些活動不是為主所特准的。為了再進一步的感官享樂,生物體從事於這個世界中的工作,而他們也想在死後得到天堂般的快樂。主本身因為是完滿的,所以並不為所謂天堂的快樂所吸引。天堂上的半人神也都是從事於祂的僕人。業主從不渴望如工人所想得到的低級快樂。祂是超乎於物質的活動和反應。舉例說:雨水並不負責地面上各種植物的出現,雖然沒有這些雨水便不會有這些植物的生長。吠陀的史滅第 smrti 如下地證實了這一點:
nimitta-mātram evāsau sṛjyānāṁ sarga-karmaṇi pradhāna-kāraṇī-bhūtā-yato vai sṛjya-śaktayaḥ
在物質創造中,主祇是至尊的原由。直接的原因是物質自然,因而有宇宙的展示可見。被創造的物體有很多類型如半人神,人類及低等動物,他們全部都是受制於他們過往好或壞活動的反應。主祇是給與這些活動適當的設備和調限各物質自然的型態,但主永不負責他們過往或現在的活動。在吠檀多經 Vedānta-sūtra 中證實了主從不偏袒任何一個生物體。生物體負責它自己本身的行徑。主祇是透過物質本性的媒介,外在的能量,供給它一切的設施。任何一個完全地知曉這因果定律來龍去脈的人,並不會變成受他自己活動性結果的影響。換句話說,了解這主的超然性本質的人,是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有經驗的人,所以他永不受制於因果的定律。誰不明白主超然性本質的和誰以為主的活動,如一般生物體一樣,為了獲利性結果為目標的人,便必定會受綑縛於他自己的活動性反應中。但一個知道至高真理的人,便是一個堅定於基士拿知覺中的解脫了的靈魂。
第十五節
evaṁ jñātvā kṛtaṁ karma pūrvair api mumukṣubhiḥ kuru karmaiva tasmāt tvaṁ pūrvaiḥ pūrvataraṁ kṛtam
evam——如此;jñātvā——清楚地知道;kṛtam——執行;karma——工作;pūrvaiḥ——由過往的權威;api——雖然;mumukṣubhiḥ——得到解脫;kuru——祇要執行;karma——被指定的任務;eva——必定的;tasmat——所以;tvam——你;pūrvaiḥ——由前人;pūrvataram——古代的前輩;kṛtam——如此執行。
譯文
在古代所有被解脫了的靈魂,都明白以這個意識去做從而得到解脫。所所,如古人一樣,你應該以這個神聖的知覺去執行你的任務。
要旨
在兩類型的人:其一是在他們的心中充滿着污穢的物質繁務,其二便是那些豁免於物質慾的人。基士拿知覺對這兩類人都同等有利。那些充滿着污穢事物的人,可以按照基士拿知覺,追隨奉獻性服務的規限原則:進行一個漸漸的潔淨步驟:那些已經洗脫於雜質的人,可以繼續在基士拿知覺中活動,好使其他人跟隨他們的榜樣從而受益。愚蠢的人或基士拿知覺中的新進者,通常都想不用基士拿知覺知識而能夠退出活動。阿尊拿退出戰場上的活動的想法,不為主所允許。一個人祇需要知道怎樣去做。從基士拿知覺的活動中退隱,和高高在上地假裝在基士拿知覺中,比實際地為了基士拿而從事活動還次要。在這裏,阿尊拿被勸說要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追隨主以前的門徒如太陽神維瓦士環(在前數節所述)的步伐,至尊的主知道祂所有過往的活動,也知道過往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人的活動,所以祂介紹數百萬年前從主那裏學得這門藝術的太陽神的行徑。所有這些主基士拿的學生,也在這裏被述為過往超脫了的人,從事於由基士拿所分配職責的執行。
第十六節
kiṁ karma kim akarmeti kavayo 'py atra mohitāḥ tat te karma pravakṣyāmi yaj jñātvā mokṣyase 'śubhāt
kim——什麼;karma——行動;kim——什麼;akarma——非行動;iti——如此;kavayaḥ——有智慧的人;api——也;atra——在這一件事中;mohitāḥ——困難;tat——那;te——向你;karma——工作;pravakṣyāmi——「我」將會解釋;yat——何;jñātvā——知道;mokṣyase——被解脫於;aśubhāt——厄運。
譯文
就算有智慧的人,在决定什麼是行動和什麼是非行動時,也有所疑惑。現在「我」告訴你什麼是行動,你知道了以後,便可以從所有罪惡中被解脫出來。
要旨
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應該按照以前真正奉獻者的實例來執行。在第十五節中所建議的便是這一點。在以下的文字中,將會解釋為什麼這些行動不應該獨立。若要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一個人便要跟從如在這一章開始中所述在使徒傳遞系列中權威人士的領導。基士拿知覺制度的第一個受述者是太陽神,太陽神將它向他的兒子曼紐解釋,而曼紐則向他的兒子伊士瓦古解釋,從那遙遠的時代起,這個制度便在這個地球上流行。因此一個人要追隨在使徒傳遞系列中前代權威的步伐。不然就算是最有智慧的人,對於基士拿知覺的標準行動,也會有所困惑。為了這個原因,主决定直接教導阿尊拿如何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因為主對阿尊拿的直接教導,所以任何一個步阿尊拿後塵的人,必定不會感到困惑。
據說一個祇單靠不完整的實際經驗知識的人,是不能夠確定宗教的途徑的。而事實上,宗教的原則,祇有主才能夠親自定下。Dharmaṁ hi sākṣāt-bhagavat-praṇītam。沒有人能夠由不完整的推測製造出一個宗教原則。一個人必需追隨如梵王、施威神、拿拉達、曼紐、琨瑪拉、嘉比拉、巴拉達、彼斯瑪、肅伽第瓦哥士華米、閻羅王、贊納伽等偉大權威的後塵。一個人祇靠心智的推考是不能夠確定什麼是宗教或自覺的。因此,主出於對祂奉獻者沒有原由的慈悲,而直接對阿尊拿解釋什麼是行動和什麼是非行動。祇有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才能將一個人從物質生存的綑縛中拯救出來。
第十七節
karmaṇo hy api boddhavyaṁ boddhavyaṁ ca vikarmaṇaḥ akarmaṇaś ca boddhavyaṁ gahanā karmaṇo gatiḥ
karmaṇaḥ——工作的制定;hi——的確是;api——也是;boddhavyam——應該被明瞭;boddhavyam——去了解;ca——還有;vikarmaṇaḥ——被禁止的工作;akarmaṇaḥ——非行動;ca——還有;boddhavyam——應該被明瞭;gahanā——很困難;karmaṇaḥ——工作的制定;gatiḥ——進入。
譯文
行動的複雜性是很難被理解的,所以一個人應該適當地知道什麼是行動,什麼是被禁止的行動,和什麼是非行動。
要旨
如果一個人是認真地追尋從物質束縛中的解脫,他便必須知道行動,非行動和不為權威所許可的行動之間的分別。一個人應該自我細研分析行動,行動反應和歪曲了的行動,因為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題。為了要了解根據型態而定的基士拿知覺行動,一個人要學習領會他自己與至尊的關係;即一個完全地學習領會了的人,知道每一生物體都是主的永恆僕人,因此一個人需要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整部博伽梵歌便是指向於這個結論。任何其它的結論,違背這個知覺和它附屬反應的便是違行業 vikarmas,或嚴禁的行動。一個人要明白所有這些,便要與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權威聯繫和跟他們學習這秘密;這也有如從主那裏直接學習一樣好。不然的話,就算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會感到困惑。
第十八節
karmaṇy akarma yaḥ paśyed akarmaṇi ca karma yaḥ sa buddhimān manuṣyeṣu sa yuktaḥ kṛtsna-karma-kṛt
karmaṇi——在行動中;akarma——非行動;yaḥ——誰;paśyet——觀察到;akarmaṇi——在非活動中;ca——還有;karma——獲利性行動;yaḥ——誰;saḥ——他;buddhimān——是有智慧的;manuṣyeṣu——在人類社會中;saḥ——他;yuktaḥ——是處於超然的地位;kṛtsna-karma-kṛt——雖然從事於所有的活動。
譯文
誰在活動中看到非活動,和在非活動中看到活動,便是人類中的智者,而他雖然從事於各類的活動,實際上他是處於超然的位置中。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的人,自然是免於羯磨(因果)karma 的束縛。他的活動全部都是為了基士拿而做;因此他並不享受或苦受任何工作的影響。而結果他雖然為了基士拿從事於各類的活動,他仍然是人類社會中最聰明的。阿羯磨 akarma 的意思是沒有工作的反應。非人性主義者出於恐懼而停止獲利性活動,以使反應不成為自覺途徑中的絆脚石,但是人性主義者正確地知道他作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永恆僕人的地位。所以他將自己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活動中。因為每一件事都是為基士拿而做,他在這服務的執行中祇享受到超然的快樂。那些進行於這個程序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個人感官享受的慾望。永恆地服務於基士拿的意識,使一個人免疫於所有各類工作的反應元素。
第十九節
yasya sarve samārambhāḥ kāma-saṅkalpa-varjitāḥ jñānāgni-dagdha-karmāṇaṁ tam āhuḥ paṇḍitaṁ budhāḥ
yasya——誰的;sarve——所有各樣;samārambhāḥ——在所有試圖中;kāma——感官享受的慾望;saṅkalpa——决心;varjitāḥ——沒有了;jñāna——完整知識的;āgni——火;dagdha——被燒;karmāṇam——執行者;tam——他;āhuḥ——宣佈;paṇḍitam——有學識的;budhāḥ——那些知道的人。
譯文
一個每樣行動都沒有了感官享受慾望的人,被認為是處於完整的知識中。聖賢們都說他是一個被完整知識的火燄燒清了獲利性行動的工作者。
要旨
祇有一個在完整知識中的人,才能夠了解到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的活動。因為在基士拿知覺中的那個人再沒有了各類感官享樂性的傾向,可以了解的便是他已經用他作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永恆僕人法定地位的完整知識燒清了他工作的反應。誰已經得到完整知識,便是真正有學識的人。發展這作為主永恆僕人的知識,可以以火來作比喻,這個火一旦被燃點,便能夠燒清所有各類工作的反應。
第二十節
tyaktvā karma-phalāsaṅgaṁ nitya-tṛpto nirāśrayaḥ karmaṇy abhipravṛtto 'pi naiva kiñcit karoti saḥ
tyaktvā——放棄了以後;karma-phala-āsaṅgam——對獲利性結果的依附;nitya——經常;tṛptaḥ——滿足於;nirāśrayaḥ——沒有任何中心;karmaṇi——在活動中;abhipravṛttaḥ——因為完全地從事於;api——儘管;na——並不;eva——必定地;kiñcit——任何事情;karoti——去做;saḥ——他。
譯文
放棄了對他活動結果的所有依附,和經常地感到滿足和獨立後,儘管他從事於各種類的事情,其實他並沒有執行獲利性的行動。
要旨
祇有在基士拿知覺中,和當一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基士拿的時候,才能夠實現這個免於物質束縛的自由。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出於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純潔的愛而行動,因此他並不為活動的結果所吸引。他連自己個人的身體維持也不依附,因為每一件事都由基士拿决定。他不渴望去得到事物,亦不保護他已經擁有的事物。他盡他最佳的能力去履行他的職務,然後將一切的事情交給基士拿。這樣的一個不依附的人,是經常地免於好與壞的結果性反應;就正如他並不做著任何事情一樣。這便是阿羯磨 akarma,或沒有獲利性反應的行動。因此任何其它缺乏了基士拿知覺的行動,都將工作者綑縛著,那便是如前所述違羯磨 vikarma 真正的一面。
第二十一節
nirāśīr yata-cittātmā tyakta-sarva-parigrahaḥ śārīraṁ kevalaṁ karma kurvan nāpnoti kilbiṣam
nirāśīḥ——沒有得到結果的慾望;yata——在控制下;citta-ātmā——心意和智力;tyakta——放棄了;sarva——所有;parigrahaḥ——擁有權的感覺;śārīram——將身體和靈魂連在一起;kevalam——祇是;karma——工作;kurvan——這樣地去做;na——永不;āpnoti——不會得到;kilbiṣam——罪惡的反應。
譯文
這樣的一個明白事理的人,在一個心意與智力完全控制的情況下去行動,放棄了他所屬物的擁有權,和祇是為人生的基本所需而作為。他如此地工作著,便不受罪惡性反應的影響。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不期望在他的行動中得到好或壞的結果。他的心意和智慧都是在完全控制之下。他知道他是至尊的所屬部份,因此由他所扮演的角色,作為整體的所屬部份,並不是他自己所選擇的,而由至尊主為他安排,和祇是透過祂的代理者而工作。當一隻手在移動時,它不是單靠他自己的主意移動,而是由於整個身體的努力所致。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經常地接合至尊主的欲望,因為他並沒有為了個人感官享受的欲望。他祇是有如機器的一部份地活動。
正如一個機器部份需要加油和修理來維持一樣,一個基士拿知覺著的人,用工作來維持自己於健康中,以便能夠對主作超然性的愛心服務行動。因此他免疫於他努力的所有反應。好像一隻動物一樣,他連自己的身體也沒有擁有權。一個殘忍的動物主人,有時甚至會殺戮他所擁有的動物,但是那隻動物並不反抗。它亦沒有什麼真正的自主。一個完全地從事於自覺的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沒有時間去虛假地擁有任何物質對象,他並不需要用不公平手段去累積金錢來維持身體與靈魂在一起。因此他不會變得受這些物質罪惡所污染,他免於所有活動的反應。
第二十二節
yadṛcchā-lābha-santuṣṭo dvandvātīto vimatsaraḥ samaḥ siddhāv asiddhau ca kṛtvāpi na nibadhyate
yadṛcchā——出於它的本意;lābha——收益;santuṣṭaḥ——滿足於;dvandva——二元性;atītaḥ——超越;vimatsaraḥ——免於妒忌;samaḥ——穩定;siddhav——成功;asiddhau——失敗;ca——還有;kṛtvā——做法;api——雖然;na——永不;nibadhyate——受影響。
譯文
誰能夠滿足於自來的得益,免於二元性和不妒忌,在成功和失敗中穩持着,那麼他雖然是執行着活動,仍然永不會被綑縛纏結。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不努力於維持他的身體。他滿足於不期然而來的得益。他並不求乞,也並不舉債,但他仍然誠懇地盡他能力工作,和滿足於任何來自他自己忠誠工作的所得。所以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在謀生方面是獨立的,他並不允許其他人的服務阻碍他自己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服務。不過,他可以為了主的服務參與任何形式的行動,和不為物質世界的雙重性所騷擾,物質世界的雙重性,可以感受於冷和熱,或悲慘和快樂之中。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因為他並不猶疑地去從事任何為了滿足基士拿的行動而超越於雙重性。因此他在成功或失敗中,都同樣地堅定穩重。當一個人完全地處於超然性的知識時,這些現象便會出現。
第二十三節
gata-saṅgasya muktasya jñānāvasthita-cetasaḥ yajñāyācarataḥ karma śamagraṁ pravilīyate
gata-saṅgasya——不依附於物質本性的型態;muktasya——解脫了的;jñāna-avasthita——處於超然性中;cetasaḥ——這樣的智慧;yajñāya——為了耶冉拿(基士拿);ācarataḥ——這樣去做;karma——工作;samagram——總括;pravilīyate——完全溶滙於。
譯文
一個不依附於物質自然的型態和完全處於超然性知識的人的工作,是完全溶滙於超然性之中。
要旨
變成了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以後,一個人便免於所有二元性,和因此而免於物質型態的沾染。他可以得到解脫,因為他知道他與基士拿法定性地位的關係;如此,他的心意便不能帶離基士拿知覺。而結果便是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為基士拿——原始的韋施紐而做。所以他所有的工作,都是技術上的祭祀,因為祭祀包括滿足至尊的人——基士拿。所有這些工作的後果性反應,當然是溶滙於超然性中,這樣的一個人,並不受着物質影響之苦。
第二十四節
brahmārpaṇaṁ brahma havir brahmāgnau brahmaṇā hutam brahmaiva tena gantavyaṁ brahma-karma-samādhinā
brahma——靈性本質;arpaṇam——貢獻;brahma——至尊者;haviḥ——牛油;brahma——靈性的;agnau——在圓滿之火中;brahmaṇā——由靈魂;hutam——獻出;brahma——靈性的國度;eva——必定的;tena——由他;gantavyam——達到;brahma——靈性的;karma——活動;samādhinā——由完全的聚會。
譯文
一個完全地聚精會神於基士拿知覺的人,由於他全部對精神活動的貢獻;必定會達到靈性的王國,這些活動的圓滿,是絕對的,而所獻出來的一切,也有着同樣的靈性本質。
要旨
在這裏所描述的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怎樣能夠終極地將一個人帶往靈性的目標。在基士拿知覺中,有各種類型的活動,它們全部都將會在以下數節中講述到。但現在所述的,則祇是基士拿知覺的原則。一個被條限了的靈魂,因為受物質沾染所綑縛,必定會在物質的氣氛中活動,但他仍然需要超出於這個環境。被條限了的靈魂所能夠脫離這個物質氣氛的程序,便是基士拿知覺。舉例說,一個因為進食太多牛乳類食品而患有便瀉的人,可以被另外一種牛乳類產品——凝結乳酪所治療。浸淫於物質的被條限了的靈魂,可以由如在這本梵歌中所立下的基士拿知覺所醫治。這個程序,通常稱為耶冉拿,或祇是為了滿足韋施紐或基士拿的活動(犧牲)。越多在物質世界中的活動是在基士拿知覺中,或祇是為了韋施紐而執行,便越多因為完全的聚精會神而使氣氛變得靈性化。婆羅門是靈性的意思。主是靈性的,由祂超然的身體所發射的光芒。稱為婆羅約地 brahmajyoti——祂靈性的光芒。任何存在的一切,都是處於那婆羅約地中,但當那約地為幻覺(摩耶)或感官享受所遮蓋後,便稱為物質。這物質的紗罩可以立即被基士拿知覺所揭開;因此,為了基士拿知覺的供奉,用以供奉的消耗媒介,消耗的程序,供奉者,和結果——這些完全連在一起——便是婆羅門,或絕對的真理。為摩耶所遮蓋了的絕對真理,稱為物質。物質吻合於絕對真理的原由,便從新得到它的靈性本質。基士拿知覺,便是將迷幻的知覺,改變為婆羅門,或至尊者的程序。當心意完全貫注於基士拿知覺時為三摩地 samādhi,或出神。任何在這超然性知覺中所做的事情,都稱為耶冉拿 yajña,或為了絕對的犧牲。在那情況下的靈性知覺,供奉者,供奉品,消耗物,事務的執行者或領導人,結果或最後的得益——這一切都與絕對的,至尊的婆羅門成為一體。這便是基士拿知覺的說明。
第二十五節
daivam evāpare yajñaṁ yoginaḥ paryupāsate brahmāgnāv apare yajñaṁ yajñenaivopajuhvati
daivam——在對半人神的崇拜;eva——像這樣;apare——有些;yajñam——祭祀;yoginaḥ——瑜祁,神秘主義者;paryupāsate——完滿地崇拜;brahma——絕對的真理;agnau——在火中;apare——其他;yajñam——祭祀;yajñena——由於祭祀;eva——如此;upajuhvati——崇拜。
譯文
有些瑜祁完滿地用各樣不同的祭祀來崇拜半人神,而有些則供奉祭祀至尊婆羅門之火。
要旨
如上所述,一個從事於執行基士拿知覺職務的人。也被稱為一個完整的瑜祁,或一個一流的神秘主義者,但亦有其他的人相似地執行對半人神的祭祀,更有些其他的人對至尊的婆羅門,或至尊主非人性的一面祭祀。這樣便因為不同的類型而有各樣不同的祭祀。這些由不同的執行者所作各類不同類型的祭祀,祇是表面地劃分了祭祀的類別,實際的祭祀是為了去滿足至尊的主,韋施紐——也名為耶冉拿。所有各類型的祭祀,可以被劃分為兩個基本的部份:即對世間事物擁有的犧牲,和對追尋超然性知識所作的犧牲。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為了滿足至尊的主而犧牲了所有物質的擁有,至於其他想得到一些短暫物質快樂的人,犧牲他們的物質擁有,來滿足半人神如因陀羅、太陽神等。而那些非人性主義者,則犧牲了他們的身份,而溶滙於非人性婆羅門的存在中。半人神是由至尊主委派來維繫和督導宇宙間如熱,水及光等所有物質官能的強權生物體,那些有興趣於物質得益的人,根據吠陀的儀式,對半人神作出各樣的祭祀。他們被稱為巴.伊士瓦拉.瓦第 bahv-īśvara-vādī,或相信有很多神的人。但其他崇拜絕對真理非人性一面的人,認為半人神的形狀是短暫的,因而犧牲了他們個別的本性於至尊的火中,這樣地結束了他們的個別存在,而溶滙於至尊的存在中。這些非人性主義者,將他們的時間,花費於哲學性的推考,來了解至尊的超然本性。換句話說,獲利性的工作者,為了物質快樂,犧牲了他們的物質所有,而非人性主義者,則為了要溶滙於至尊的存在中,犧牲了他們的物質名份。對於非人性主義者來說,祭壇之火,便是至尊的婆羅門,而供奉品便是燃燒於婆羅門之火中的自我。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正如阿尊拿一樣,為了滿足基士拿而犧牲了一切——他所有的物質擁有,他自己本身。因此他是一流的瑜祁,但他並不喪失自己的個別存在。
第二十六節
śrotrādīnīndriyāṇy anye saṁyamāgniṣu juhvati śabdādīn viṣayān anya indriyāgniṣu juhvati
śrotra-ādīni——聆聽的程序;indriyāṇi——感官;anye——其他的;saṁyama——控制下的;agniṣu——在火中;juhvati——供奉;śabda-ādīn——聲音震盪等;viṣayān——感官快樂的對象;anye——其他人;indriya——感官的;agniṣu——在火中;juhvati——祭祀。
譯文
他們之中,有些人在心意控制之火中犧牲了聆聽程序和感官,而其他的人,則犧牲了感官的對象,如聲音等,於祭祀的火中。
要旨
人生的四個階程,即貞守生 brahmacārī,居士 gṛhastha,行脚僧 vānaprastha、和托砵僧 sannyāsī 是為了要幫助人們成為完整的瑜祁,或超然主義者。因為人類的生命,不是為了要像動物地一樣享受感官快樂,所以有人生四個階程的安排而使一個人能夠過一個完滿的靈性生涯。貞守生是在一個真正靈魂導師指引下,控制心意和抑制感官享受。他們在這一節中,被引述為在控制下的心意之火中犧牲了聆聽程序和感官。一個貞守生祇是聆聽有關基士拿知覺的詞句;聆聽是了解的基本原則,因此一個純潔的貞守生,完全地從事於 harer nāmānukīrtanam——歌頌和聆聽主的光榮。他將自己抑制不去聆聽物質聲音的震盪,而他的聽覺是從事於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這超然聲音震盪的聆聽。同樣地,有着感官享受准許權的持家人,在極大的控制下進行這些活動。性生活、麻醉和肉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趨勢,但是一個抑制下的持家人,並不沉迷於沒有抑制的性生活,和其它的感官享樂。在宗教生活原則下的婚姻,通行於所有文明的人類社會,因為那是抑制性生活的方法。這在抑制下和不依附的性生活,也算是一種耶冉拿,因為那在抑制下的持家人,為了更高的超然生活而犧牲了他感官享受的傾向。
第二十七節
sarvāṇīndriya-karmāṇi prāṇa-karmāṇi cāpare ātma-saṁyama-yogāgnau juhvati jñāna-dīpite
sarvāṇi——所有;indriya——感官;karmāṇi——官能;prāṇa-karmāṇi——生命呼吸的官能;ca——和;apare——其它;ātma-saṁyama——控制心意;yoga——連接的程序;agnau——在火中;juhvati——供奉;jñāna-dīpite——因為自覺的催促。
譯文
那些有興趣於自覺的人,將心意和感官控制,獻出所有感覺的官能和生命力(呼吸),作為在控制下心意之火的供奉。
要旨
這裏所說的由巴坦札尼 Patañjali 所設想的瑜伽系統。在巴坦札尼的瑜伽經籍 Yoga-sūtra 中,靈魂稱為巴軋艾瑪 pratyag-ātmā 和巴拉艾瑪 parag-ātmā。一日靈魂依附着感官享樂,便被稱為巴拉艾瑪。靈魂是受制於在身體內運行的十氣,這可以在呼吸系統中察覺。巴坦札尼的瑜伽系統,是教導一個人如何控制各氣體功能的技巧,最後使到內在氣體的功能,能夠有利於靈魂從物質依附的淨化。據這個瑜伽系統所說,巴軋艾瑪 pratyag ātmā 是最後的目標。這巴軋艾瑪是從物質活動的中全部引退。各感官與感官對象接觸,如耳為了聽,眼為了看,鼻為了嗅,舌為了嘗味,手為了觸等,正因所有這些都是從事於自我以外的活動。它們名為盤那維悠 prāṇa-vāyu 功能。吸氣 apāna-vāyu向下,周氣 vyāna-vāyu 收縮及膨脹,平氣 samāna-vāyu 調整平衡,魂氣 udāna vāyu 向上,當一個人被啟迪了以後,他便將所有這些技巧從事於自覺的尋找中。
第二十八節
dravya-yajñās tapo-yajñā yoga-yajñās tathāpare svādhyāya-jñāna-yajñāś ca yatayaḥ saṁśita-vratāḥ
dravya-yajñāḥ——犧牲一個人的擁有;tapo-yajñāḥ——苦行的犧牲;yoga-yajñāḥ——八重神秘主義的犧牲;tathā——如此;apare——其他的人;svādhyāya——研讀吠陀經的犧牲;jñāna-yajñāḥ——超然性知識進步的犧牲;ca——還有;yatayaḥ——啟迪了;saṁśita——作出嚴格的;vratāḥ——誓言。
譯文
有些由於在嚴厲的苦修下,犧牲了物質擁有,而被啟迪了的人,執行嚴格的誓言,和練習八重神秘瑜伽。還有其他的人,為了超然知識的深造,而研讀吠陀經。
要旨
這些犧牲,可以分為很多類:有些人犧牲了他們的所有,而做各種的慈善事業。在印度,富有的商業團體和貴族,開設各樣的慈善機構,如達摩沙拉 dharmaśālā,安納基雪查 anna-kṣetra,阿堤第沙拉 atithi-śālā,安納達拉耶 anathalaya,維耶彼特 vidyāpīṭha 等,在其它的國家,也有很多醫院,老人院等類似的慈善機關,專門負責發散食物,教育和醫藥免費供給窮人。所有這些慈善的活動,稱為達維亞摩耶、耶冉拿 dravyamaya-yajña。亦有其他的人為了生命的晉階或提升至宇宙中的更高恆星,而自動地接受了各種如旂陀羅耶納 candrāyana 和乍圖瑪斯耶 cāturmāsya 的苦行。這些程序需要在嚴格規律下生活的沉重誓言。舉例如,在乍耶斯耶的誓言下,一個人每年從七月至十月的四個月內並不雉髮,並不進食某些的食物,並不在一日之內進食兩次,和並不離開家中。這樣對生命舒適一面的犧牲,被稱為怛樸摩耶、耶冉拿 tapomaya-yajña。也有其他的人,從事於各類不同的神秘瑜伽,如巴坦札尼體系(為了要溶匯於絕對的存在中)或陰陽瑜伽 haṭha-yoga 或阿士當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為了某些的造詣)。也有些人旅行至所有聖潔的地方朝聖。所有這些的行為都被稱為瑜伽耶冉拿 yoga-yajña 為了物質世界中的某種造詣而犧牲。還有其他人從事於研究各類不同的吠陀文學,尤其是奧義諸書和吠檀多(維丹達)經典,或數論 Sāṅkhya 哲學。所有這些都被稱為史瓦達亞耶.耶冉拿 svādhyāya-yajña,或犧牲於研讀的從事。所有這些瑜祁都忠心地從事於不同的犧牲,和尋求生命中的更高階層,不過,基士拿知覺有別於這些,因為它是對至尊主的直接服務。基士拿知覺不能從任何上述的犧牲達到,祇有由主的恩寵和祂真正的奉獻者的仁慈而得。所以基士拿知覺是超然的。
第二十九節
apāne juhvati prāṇaṁ prāṇe 'pānaṁ tathāpare prāṇāpāna-gatī ruddhvā prāṇāyāma-parāyaṇāḥ apare niyatāhārāḥ prāṇān prāṇeṣu juhvati
apāne——下氣;juhvati——供奉;prāṇam——上氣;prāṇe——在上氣中;apānam——下氣;tathā——也好像;apare——其他人;prāṇa——上氣(呼氣);apāna——下氣(吸氣);gatī——移動;ruddhvā——停止;prāṇāyāma——停止所有呼吸而引至的神昏;parāyaṇāḥ——這樣地傾向;apare——其他人;niyata——控制了的;āhārāḥ——進食;prāṇān——呼氣;prāṇeṣu——在上氣中;juhvati——犧牲。
譯文
亦有其他的人,傾向於通過控制呼吸,而處於神昏的程序,他們練習將呼氣停止,變成吸氣,和將吸氣變成呼氣,而最後終於停止了所有的呼吸,而處於神昏中。有些人則縮少進食,和將呼氣作為犧牲供奉。
要旨
這控制呼吸程序的瑜伽體系名為盤那耶瑪 prāṇāyāma,在開始時候所練習的,是各種不同坐臥姿勢的陰陽瑜伽 haṭha-yoga。所有這些程序,都是用來控制感覺和為了靈性自覺上的覺悟。這些程序,包括控制人體內的空氣,以使它能夠同時地作相反方向的流通。吸氣向下,呼氣向上。盤那耶瑪瑜祁,練習相向的呼吸,直至對流的空氣中立,成為普喇伽 pūraka——平衡。同樣地,當呼出的空氣,變為吸入的空氣時,稱為勒查伽 recaka。當這兩個空氣對流完全停止的時候,稱為昆巴伽.瑜伽 kumbhaka-yoga。那些瑜祁便是由於這昆巴伽.瑜伽、而能夠延長他們的生命多年。然而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因為經常地處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而能夠自動地控制感官。他的感官,因為經常地從事於對基士拿的服務而變得沒有機會從事於其它的事情。所以當生命完結的時候,自然地他便被送往主基士拿的超然境界;因此他並不試圖去延長壽命。他立即便被提升至超脫的層次,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從超然的階段開始,和經常地保持在那知覺中,因此他並不下跌,最後他便沒有延誤地進入主的居所。減少進食的習慣,很自動地因為祇進食基士拿的巴薩啖 prasādam——或先供奉給主後的食物而得以實踐。減少進食對感官控制很有幫助。而沒有感官控制,便沒有脫離物質羈絆的可能。
第三十節
sarve 'py ete yajña-vido yajña-kṣapita-kalmaṣāḥ yajña-śiṣṭāmṛta-bhujo yānti brahma sanātanam
sarve——所有;api——雖然表面上是不同;ete——所有這些;yajña-vidaḥ——與執行的目的一致;yajña——犧牲;kṣapita——因為洗滌了從這些表現而得來的結果;kalmaṣāḥ——罪惡的反應;yajña-śiṣṭa——因為這些犧牲的執行而帶來的結果;amṛta-bhujaḥ——那些嘗試過這些甘露的人;yānti——去接近;brahma——至尊者;sanātanam——永恆的氣氛。
譯文
所有這些知道犧牲的意義的人,都把罪惡的反應洗滌乾淨,在嘗試過那些祭祀後剩餘物的甘露以後,他們便進入至尊的永恆氣氛中。
要旨
從前述各種犧牲的解釋:(即犧牲一個人的擁有,研讀吠陀經或哲學性的教條,以及瑜伽體系的執行)可以知道共同的目標,便是控制感官。感官享樂是物質存在的根源;因此,除非和直至一個人處於感官享樂以外的層次,否則便沒有機會被提升到永恆的充滿着知識,充滿着快樂和充滿着生命的境界。這境界處於永恆的氣氛,或婆羅門的氣氛中。所有上述的犧牲,都幫助一個人洗滌物質存在的罪惡反應。通過這樣的進展,一個人不但在這一生中變得快樂和充裕,而且還在生命結束的時候,得以進入神的永恆國度——合併於非人性的婆羅門中或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作伴。
第三十一節
nāyaṁ loko 'sty ayajñasya kuto 'nyaḥ kuru-sattama
na——永不;ayam——這;lokaḥ——星球;asti——那裏有;ayajñasya——愚蠢的;kutaḥ——那裏有;anyaḥ——其他的;kuru-sattama——庫勒族的俊傑。
譯文
啊,庫勒皇朝的俊傑,一個人沒有犧牲便不能夠快樂地在這個星球上或這一世中生活;更何況是下一世呢?
要旨
無論在任何型態的物質生存中,每一個人都沒有例外地無視他自己真正的處境。換句話說,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是由於我們過往罪惡生活的多重反應。愚昧是罪惡生命的根源,而罪惡生活,便是使一個人重複物質生存的原由。人體生命是一個人得以脫離這個綑縛的唯一機會。因此,吠陀諸經指出宗教、經濟充裕、調限了的感官享受和最後完全脫離這苦惱處境方法的途徑,宗教的道路,或上述所推薦的各類犧牲祭祀,都能夠自動地解决我們的經濟問題。舉行耶冉拿我們便能夠有足夠的食物,足夠的牛奶等——可以應付所謂人口的增長。當身體得到溫飽後,自然而來的下一步,便是滿足感官。所以吠陀經指劃出神聖婚姻,來調限感官享受,從而便可以慢慢地提升至脫離物質綑縛的層次,而達到超脫生命的最完美階段,便是與至尊的主作伴。完美是由上所述耶冉拿(犧牲)的執行而得到。所以如果一個人並不傾向於根據吠陀經的耶冉拿的執行,他這個身體怎能會過一個快樂的生涯呢?更不用說在另一個行星上的另一個身體了?在不同的天堂恆星中有各樣不同的物質享受,而在任何情形下對於進行各類耶冉拿的人都會帶來無限的幸福。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快樂,便是能夠經過基士拿知覺的實踐而提升至靈性的星際。因此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生涯,便是解决所有物質生存問題的答案。
第三十二節
evaṁ bahu-vidhā yajñā vitatā brahmaṇo mukhe karma-jān viddhi tān sarvān evaṁ jñātvā vimokṣyase
evam——如此;bahu-vidhāḥ——各類的;yajñāḥ——犧牲;vitatāḥ——擴散;brahmaṇaḥ——吠陀經的;mukhe——在面前;karma-jān——由工作而產生;viddhi——你應該知道;tān——他們;sarvān——所有;evam——如此;jñātvā——知道;vimokṣyas——解脫了。
譯文
所有這些各類的犧牲,都為吠陀經所認可,而它們全都是由於各類不同的工作而產生。你如此這樣地懂得它們以後便會得到解脫。
要旨
上述的各類犧牲,根據吠陀經所述,是用來適應各類不同的工作。正因為人們正是這樣地沉迷於身體的概念,這些犧牲的安排,便是要使一個人能夠用身體,用心意,或用智慧來工作。但所有這些,都是被推薦為終極的身體解脫。主親口在這裏證實了。
第三十三節
śreyān dravyamayād yajñāj jñāna-yajñaḥ parantapa sarvaṁ karmākhilaṁ pārtha jñāne parisamāpyate
śreyān——較大的;dravyamayāt——比物質擁有的犧牲;yajñāt——知識;jñāna-yajñaḥ——知識的犧牲;parantapa——啊,敵人的懲罰者;sarvam——所有;karma——活動;akhilam——總體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jñāne——在知識中;parisamāpyate——完結於。
譯文
啊,敵人的懲罰者,知識的犧牲較物質擁有的犧牲為大。啊,彼利妲之子,畢竟,工作的犧牲終結於超然的知識中。
要旨
所有犧牲的目的,是為了要達到完整知識的地步,跟着便是從物質困苦中的釋放,而最後便是從事於對至尊的超然性愛心服務(基士拿知覺)。不過,所有這些不同的犧牲性活動,是有一個秘密的,一個人應該知道這個秘密。根據執行者的特定信仰,犧牲有時要以不同的型態出現。當一個人的信仰達到超然的知識的境界時,犧牲的執行者,便應該被視為較那些祇是犧牲物質擁有,而沒有這些知識的人為高超,因為沒有知識的晉達,犧牲依然留存在物質的層次,而並不獲賜與靈性的得益。真正知識之峯,是基士拿知覺——超然知識的最高階段。沒有知識的提升,犧牲祇不過是物質性的活動。不過當這些活動被提升至超然性知識的階段時,它們便全都進入了靈性的境界。按照不同的知覺,犧牲性的活動,有時稱為因果.干達 karma-kāṇḍa,獲利性活動,或有時稱為機亞拿干達 jñāna-kāṇḍa,追尋真理的知識,當結果是知識時便是較好的。
第三十四節
tad viddhi praṇipātena paripraśnena sevayā upadekṣyanti te jñānaṁ jñāninas tattva-darśinaḥ
tat——各種不同祭祀(犧牲)的知識;viddhi——試圖去認識;praṇipātena——去接近一個靈魂導師;paripraśnena——通過服從性的詢問;sevayā——通過服務效勞;upadekṣyanti——啟迪;te——向你;jñānam——知識;jñāninaḥ——自覺了的;tattva——真理;darśinaḥ——聖賢。
譯文
試圖去接近一個靈魂導師從而學習真理,服從地詢問他和對他效勞服務。自覺了的靈魂可以將知識啟迪給你,因為他已經見過真理。
要旨
靈性自覺的道路,毫無疑問地是困難的。所以主勸告我們去接近一個由主祂自己所開始的使徒傳遞系列中的真正靈魂導師。沒有人能夠不依照這個使徒傳遞系列的原則,而成為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主是原本的靈魂導師,而一個在使徒傳遞系列中的人,原本地將主的信息傳遞給他的門徒。沒有人能夠如像現在所流行的愚蠢偽裝者一樣地由他自己所創立的程序得到靈性自識。博伽瓦譚裏說:dharmaṁ hi sākṣād-bhagavat-praṇītam——宗教的道路是由主所直接展示的。因此智力的推考或乾涸的辯論,不能夠幫助一個人在靈性生活上取得進步。一個人需要去接近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來獲取知識。一個人應該完全降服地去接受這樣的一個靈魂導師,也應該像一個奴僕及沒有虛假聲勢地去事奉靈魂導師。自覺了的靈魂導師的滿意,便是在靈性生活上取得進步的秘密。詢問和服從組成了對靈性了解的適當結合,除非有服從和服務,否則對學識豐富的靈魂導師的詢問,是沒有效果的。一個人要能經得起靈魂導師的考驗,當他看到了門徒純真的願望以後,他便會自動地以純真的靈性知識垂賜那門徒。在這一節中,盲目的附從和胡亂的詢問皆被認為不當。一個人不單止要聆聽靈魂導師的話,而且還要由服從、服務和詢問方面去清楚地了解他。一個真正靈魂導師,在本性上對他的門徒是很仁慈的,所以當學生是服從和勇於作出服務的話,知識和詢問的反映便會變得完整。
第三十五節
yaj jñātvā na punar moham evaṁ yāsyasi pāṇḍava yena bhūtāny aśeṣāṇi drakṣyasy ātmany atho mayi
yat——那;jñātvā——知道;na——永不;punaḥ——再;moham——幻覺;evam——像這樣的;yāsyasi——你會去;pāṇḍava——啊班杜之子;yena——由那裏;bhūtāni——所有的生物體;aśesāṇi——完全地;draḳṣyasi——你將會見到;ātmani——在至尊的靈魂中;atho——或換句話說;mayi——在「我」中。
譯文
而當你這樣地學得真理以後,你便會知道所有的生物體祇不過是「我」的
一部份——而他們都在「我」之中和是「我」的。
要旨
從一個自覺了的靈魂,或一個知道事情原本模樣的人那裏學得知識的後果,便是知道所有的生物體都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史里基士拿的所屬部份。基士拿以外分別存在的感覺,被稱為摩耶 māyā(mā——不;yā——這)。有些人以為我們與基士拿無關,而基士拿祇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絕對的是非人性的婆羅門,事實上,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說,這非人性的婆羅門,是基士拿的人性光芒。基士拿——作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很清楚地指出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萬原之原。就算百萬個的化身,也不過祇是祂不同的擴張。同樣地,生物體也是基士拿的擴張。摩耶華弟的哲學家,錯誤地以為基士拿在祂的各個化身中,喪失了祂自己分別的存在。這個思想,在本性上是物質的,我們在物質世界中的經驗,是一件東西,當被分裂地放置時,便喪失了它原本的身份。但是摩耶華弟的哲學家,並不能了解絕對的意思,是一加一等於一,而一減一也是等於一。這便是絕對世界裏的情形。
因為對絕對科學知識的貧乏,我們現在便被幻覺遮蓋着,所以我們以為我們是與基士拿分別地存在。雖然我們是被分別出來的基士拿部份,但我們仍然是與祂沒有不同的,生物體身體的不同祇是摩耶,或不是事實,我們祇是為了要滿足基士拿。由於摩耶,阿尊拿便以為與他族人的短暫身體關係,比較他與基士拿的永恆靈性關係,還來得重要。整個梵歌的教導,便是指向於這一個目標:一個生物體,作為祂的永恆僕人,不能夠與基士拿分離,而他作為分別於基士拿的一個身份的感覺,便稱為摩耶。生物體作為至尊的不同的所屬部份,是有着一個宗旨去履行的,因為忘記了這個宗旨,從古遠的年代以來,他們便處於不同的身體,如人、動物、半人神等中,這些身體的分別,是由於忘記了對主的超然性服務。但一旦當一個人通過基士拿知覺而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服務時,他便立即可以免於這個幻覺。一個人祇可以從真正的靈魂導師那裏獲得這樣的純潔知識,而得以免於生物體是相等於基士拿的迷幻。完整的知識,便是至尊的靈魂——基士拿,是所有生物體的至尊庇護所,而放棄了這個庇護所以後,生物體便被物質能量所迷惑,而幻想他們有着不同的身份。因此,在不同等級的物質身份認同下,他們變得忘記了基士拿。但祇要當這些迷幻了的生物體,變得處於基士拿知覺以後,便可以了解到他們是處於解脫的道路,這在博伽瓦譚中證實了:muktir hitvānyathā rūpaṁ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解脫的意思,是處於一個人作為基士拿永恆僕人的法定性地位中(即基士拿知覺)。
第三十六節
api ced asi pāpebhyaḥ sarvebhyaḥ pāpa-kṛttamaḥ sarvaṁ jñāna-plavenaiva vṛjinaṁ santariṣyasi
api——就算;cet——如果;asi——你是;pāpebhyaḥ——罪人的;sarvebhyaḥ——所有;pāpa-kṛttamaḥ——最大的罪人;sarvam——所有這些罪惡的活動;jñāna-plavena——由超然知識的船;eve——當然地;vṛjinam——困苦的海洋;santariṣyasi——你會完全地渡過。
譯文
就算你被認為是所有罪人之中罪惡最深的一個,當你被處於超然性知識的船上後,你便能夠渡過困苦的海洋。
要旨
對一個人與基士拿法定性地位關係的正當了解,是這樣佳妙,以至它能夠立即將一個人從無知海洋的生存掙扎中拯救出來。這個物質世界,有時被喻為一個無知的海洋,或為一個燃燒着的森林。在海洋中,無論一個人的泳術怎樣精湛,他都要很拼命地為生存而掙扎。如果有人前來將那個在掙扎中的人拯救起,他便是最大的救主。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那裏得來的完整知識,便是解脫的途經。基士拿知覺的船,是很簡單的,而同時也是最崇高的。
第三十七節
yathaidhāṁsi samiddho 'gnir bhasmasāt kurute 'rjuna jñānāgniḥ sarva-karmāṇi bhasmasāt kurute tathā
yathā——好像;edhāṁsi——柴木;samiddhaḥ——盛燃的灰;agniḥ——火;bhasmasāt——變為灰燼;kurute——同樣地;arjuna——啊,阿尊拿;jñāna-agniḥ——知識之火;sarva-karmāṇi——所有物質活動的反應;bhasmasāt——成為灰;kurute——這樣;tathā——相似地。
譯文
好像盛燃的火將柴木變為灰燼一樣,啊,阿尊拿,同樣地知識之火,將所有物質活動盡皆燒成為灰燼。
要旨
對自我和「超我」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原整知識,在這裏以火作比喻。這火不但燒盡所有不虔誠活動的反應,而且還將所有虔誠活動的反應變成為灰燼。反應可分為以下各階段:正在醞釀的反應,變成事實的反應,已成事實的反應,和先前的反應。但是對生物體法定性地位的知識,將一切盡燒為灰。當一個人在完全知識中時,所有的反應,先前的和繼往的都被燃燒了。在吠陀經中有這樣的一句:ubhe uhaivaiṣa ete taraty amṛtaḥ sādhv-asādhūnī「一個人超越了虔誠和不虔誠工作兩者的相互反應。」
第三十八節
na hi jñānena sadṛśaṁ pavitram iha vidyate tat svayaṁ yoga-saṁsiddhaḥ kālenātmani vindati
na——永不;hi——的確地;jñānena——有着知識;sadṛśam——比較;pavitram——聖化;iha——在這個世界上;vidyate——存在;tat——那;svayam——本身;yoga——奉獻;samsiddhah——成熟的;kalena——在適當的時候;ātmani——在他本身中;vindati——享受。
譯文
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別的東西,比純潔的超然性知識更純潔更崇高了。這個知識,是所有神秘思想的成熟果實,而任何一個得到了它的人,便會在適當的時候在他自己本身裏面享受自我。
要旨
當我們講及超然性知識的時候,我們是以靈性的了解這樣地去做。因為是這樣,所以再沒有別的東西比這超然的知識更崇高和純潔了。愚昧是我們被綑縛之源,而知識便是我們得到解脫之源。這知識便是奉獻性服務的成熟果實,當一個人處於超然性知識中時,他便不再要往外尋找寧靜,因為他已在本身中得到平靜。換句話說,這知識和平靜的頂峯便是基士拿知覺。那便是博伽梵歌最後的一句話。
第三十九節
śraddhāvāl̐ labhate jñānaṁ tat-paraḥ saṁyatendriyaḥ jñānaṁ labdhvā parāṁ śāntim acireṇādhigacchati
śraddhāvān——一個忠心的人;labhate——得到;jñānam——知識;tat-paraḥ——很依附着它;saṁyata——在控制下;indriyaḥ——感官;jñānam——知識;labdhvā——得到了;parām——超然的;śāntim——平靜;acireṇa——很多地;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一個溶滙於超然知識和控制他感官的忠心人,很快便會得到至高的靈性平靜。
要旨
一個堅决地信仰基士拿的忠心人,可以得到在基士拿知覺中的這些知覺中的這些知識。一個想着祇要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便可以達到最高完整的人格,稱為一個忠心的人。這個信心,可以由奉獻性服務的執行和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而達到。因為歌頌,可以將一個人心中的物質污垢洗滌乾淨。還有的便是控制感官,一個忠心於基士拿和能夠控制感官的人,會很容易沒有阻碍地得到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完滿知識。
第四十節
ajñaś cāśraddadhānaś ca saṁśayātmā vinaśyati nāyaṁ loko 'sti na paro na sukhaṁ saṁśayātmanaḥ
ajñaḥ——對標準經典沒有知識的愚人;ca——和;aśraddadhānaḥ——對訓示經典沒有信心;ca——還有;saṁśaya——懷疑;ātmā——個人;vinaśyati——跌回;na——永不;ayam——這個;lokaḥ——世界;asti——那裏有;na——不;paraḥ——下一世;na——不;sukham——快樂;saṁśaya——有懷疑;ātmanaḥ——那個人的。
譯文
但是愚昧和沒有信心及懷疑訓示經典的人,並不會得到對神的知覺。對於懷疑的人來說,在這一個世界中或在下一個中,都不會有快樂。
要旨
在眾多的標準和權威的訓示經典中,博伽梵歌是最佳的。差不多像禽獸的人對於標準的訓示經典沒有信心和知識;而有些人雖然對訓示經典有認識或甚至能夠從中引述句段,但實際上他們對這些字句都沒有信心。而其他的人就算可能對經典如博伽梵歌有信心,但他們並不相信或崇拜具有最高人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這些人不會在基士拿知覺中佔任何地位,他們會跌下來。在上述的所有人當中,那些沒有信心和經常有懷疑的人,將不會進步。對神和祂的訓示經典沒有信心的人,將不會在這個世界或是下一世中得到好處,在任何情形下,他們都不會得到快樂。因此一個人必需充滿信心地追隨訓示經典的原則,從而得以提升到知識的層次。祇有這個知識才會幫助一個人晉陞至靈性了解的超然境界。換句話說,有懷疑的人,在靈性解放中,究竟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一個人應該跟隨在使徒傳遞系列中偉大導師(阿闍黎耶)ācāryas 的步伐,從而得到成功:
第四十一節
yoga-sannyasta-karmāṇaṁ jñāna-sañchinna-saṁśayam ātma-vantaṁ na karmāṇi nibadhnanti dhanañjaya
yoga——行業瑜伽;sannyasta——遁棄;karmāṇam——執行者的;jñāna——知識;sañchinna——由於知識的進步而消除;saṁśayam——懷疑;ātma-vantam——處於自我中;na——永不;karmāṇi——工作;nibadhnanti——縛起;dhanañjaya——啊,財富的征服者。
譯文
所以一個遁棄了活動的結果,一個疑惑被超然的知識所消除,和堅定地處於自我中的人,並不為工作所束縛;啊,財富的征服者。
要旨
一個人追隨著主——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祂親自所灌輸的博伽梵歌訓示,便會因為超然知識的恩賜,而消除所有的疑惑。他,作為主的所屬部份,處於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之中,已經樹立了自我的知識。這樣,他便毫無疑問地超出了活動的束縛。
第四十二節
tasmād ajñāna-sambhūtaṁ hṛt-sthaṁ jñānāsinātmanaḥ chittvainaṁ saṁśayaṁ yogam ātiṣṭhottiṣṭha bhārata
tasmāt——因此;ajñāna-sambhūtam——由於愚昧;hṛt-stham——處於心中;jñāna——知識;asinā——由……的武器;ātmanaḥ——自我的;chittvā——切斷;enam——這;saṁśayam——懷疑;yogam——在瑜伽中;ātiṣṭha——處於;uttiṣṭha——站起來作戰;bhārata——啊,伯拉達的後裔。
譯文
因此由你心中的愚昧而起的懷疑,應該被知識的武器所毀滅。啊,伯拉達的後裔,以瑜伽武裝,站起來作戰罷。
要旨
在這一章中所教導的瑜伽體系,稱為珊拿坦拿瑜伽 sanātana-yoga,或是由生物體所執行的永恆活動。這項瑜伽有兩個部門的犧牲性活動:其一稱為一個人物質擁有的犧牲,另外的一個則稱為自我的知識,即是純粹的靈性活動。如果一個人物質擁有的犧牲並不切合靈性的覺悟,這些犧牲便是物質的。但是一個抱著靈性目的來執行這些犧牲,或是在奉獻性服務中的犧牲,便是一個完美的犧牲。當我們講到靈性活動的時候,我們發覺這也可分為二:即了解一個人的自我(或是一個人的法定性地位),和對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真理。一個原本地追隨博伽梵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這兩個靈性知識的重要部門。對於他來說,並沒有困難去獲取自我是主的所屬部份的完整知識。對於這樣的一個人來說,這些了解對於明瞭主的超然性活動是有益的。在這一章的開始,主的超然性活動由至尊主祂親自討論。一個並不了解梵歌訓示的人是沒有信仰的,被認為是誤用了主所賜給祂的微小獨立。雖然有這些訓示,一個並不認識到主是永恆的,快樂的和全知的具有人格的神首的真正本性的人,便的確是第一號傻瓜。愚昧可以通過慢慢地接受基士拿知覺的原則而被消除。基士拿知覺可以由於以下的犧牲而被喚起:對半人神的各種祭祀,對婆羅門的祭祀,貞守的犧牲,在住家生活中,在控制感官中,在進行神秘瑜伽練習中,在懺悔中,在上述物質擁有等的犧牲中,在研讀吠陀經中,和在參與華納斯喇瑪.達摩 varṇāśrama-dharma 的社會組織中。所有這些都稱為犧牲,而他們全部都是基於調限下的行動。但是在所有這些活動之內,重要的因素便是自覺。那個追尋這個目標的便是博伽梵歌的真正學生,但誰懷疑基士拿的權威便會退步。因此一個人被勸告在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的指引下作服務及服從地研讀博伽梵歌,或任何其它的經典。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自恆古以來,都是在使徒傳遞系列中,他不會歪曲如在億萬年前由至尊主灌輸給太陽神的訓示(由於太陽這博伽梵歌得以來到這地球的國度)。所以,一個人應該要追隨如在博伽梵歌原本中所顯示的一樣,和要提防為了個人自大而誤引他人離開真正途徑的自私人。主明確地是至尊的人,而祂的活動是超然的,誰了解到這一點便從他閱讀這梵歌的開始已經是一個解脫了的人。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四章有關超然知識的要旨。
第五章
行業瑜伽——基士拿知覺行動化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sannyāsaṁ karmaṇāṁ kṛṣṇa punar yogaṁ ca śaṁsasi yac chreya etayor ekaṁ tan me brūhi suniścitam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sannyāsam——遁棄;karmaṇām——所有活動的;kṛṣṇa——啊,基士拿;punaḥ——再次;yogam——奉獻性服務;ca——還有;śaṁsasi——禰在稱讚;yat——那;śreyaḥ——是有益的;etayoḥ——這兩者間;ekam——一個;tat——那;me——對我;brūhi——請告訴;suniścitam——决定性的。
譯文
阿尊拿說:「啊,基士拿,首先禰要我遁棄工作,然後禰推薦以工作來奉獻,現在請禰决定性地告訴我這兩者中那一樣較為有益?」
要旨
在這博伽梵歌的第五章中主說奉獻性服務的工作,比乾涸的智力推考好,奉獻性服務比後者容易,因為它有着超然的本質,所以它能夠使一個人免於反應。在第二章所解釋的是靈魂的初步知識,和它在物質身體中被困的情況,在那裏也說及到怎樣通過智慧瑜伽——或奉獻性服務而脫離這個物質綑縛。在第三章所解釋的是一個處於知識層次的人,再沒有任何責任要履行了。而在第四章中,主告訴阿尊拿說,所有的犧牲性工作的頂端,便是知識。因此,在第四章之末主勸告阿尊拿說,既然在完整的知識中,便要醒過來作戰。基士拿因為同時地着重奉獻性工作,和在知識中無活動的重要性,而令阿尊拿感到迷惘和决斷失措。阿尊拿了解到遁棄的意義,包括所有各類以感官活動而執行的工作停頓。但假如一個人在奉獻性服務中執行工作,則又怎能停止工作呢?換句話說,他以為山耶尚 sannyāsam,或知識中的遁棄,應該是免於所有各類的活動,因為工作和遁棄,在他看來似是互不相容的。他似乎沒有了解到在知識中的工作,並沒有反應,所以和非活動沒有分別,因此他詢問他是否應該全部停止工作或在完全的知識中工作。
第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sannyāsaḥ karma-yogaś ca niḥśreyasa-karāv ubhau tayos tu karma-sannyāsāt karma-yogo viśiṣ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最高性格的神首說;sannyāsaḥ——工作的遁棄;karma-yogaḥ——奉獻性的工作;ca——還有;niḥśreyasa-karau——全部都帶往超脫的途徑;ubhau——兩者;tayoḥ——兩者之間;tu——但是;karma-sannyāsāt——和獲利性工作中的遁棄作比較;karma-yogaḥ——奉獻性的工作;viśiṣyate——較好。
譯文
萬福的主說:「工作的遁棄,和在奉獻中工作,兩者對於超脫都是好的。但是在兩者中,奉獻性服務的工作,較工作的遁棄為佳。」
要旨
獲利性工作(找尋感官享受)是物質綑縛的原由,一個人祇要從事於增進身體舒適水準的活動,他便必定會投胎至不同的身體,從而不斷地繼續受着物質的綑縛。史里瑪博伽瓦譚如下地證實了這一點:
nūnaṁ pramattaḥ kurute vikarma yad-indriya-prītaya āpṛṇoti na sādhu manye yata ātmano 'yam asann api kleśada āsa dehaḥ parābhavas tāvad abodha-jāto yāvanna jijñāsata ātma-tattvam yāvat kriyās tāvad idaṁ mano vai karmātmakaṁ yena śarīra- bandhaḥ evaṁ manaḥ karma vaśaṁ prayuṅkte avidyayātmany upadhīyamāne prītir na yāvan mayi vāsudeve na mucyate deha-yogena tāvat
「人們總是瘋狂地追尋感官享受,他們不知道現在這個充滿着苦惱的身體是一個人過往獲利性活動的結果。雖然這個身體是短暫的,但它經常都在很多方面給人煩惱。因此,為了感官享受而去行動是不好的。一個人一天不詢問及有關於為了獲利而工作的本性,他的生命便被認為是失敗的;因為祇要他是充滿着感官享受的知覺,一個人便需要從一個身體投胎至另外的一個。雖然心意或許會充滿着獲利性的活動和受愚昧所影響,一個人仍須培養對瓦蘇弟瓦 Vāsudeva 的愛心服務。祇有這樣一個人才有機會逃脫出物質存在的綑縛。」(巴譚5.5.4-6)
所以,幾亞拿 jñāna(一個人不是這個物質身體而是精神的靈魂)對於解脫來說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以靈魂的身份去行動,不然便不能逃脫出物質的綑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並不是在獲利性層次的活動。在完全知識中的活動,加強一個人對真正知識的進步。沒有基士拿知覺而祇是獲利性活動的遁棄,並不能實際上淨化一個被局限了靈魂的心。祇要內心未淨化,一個人便在獲利性的層次工作。但是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自動地幫助一個人逃離獲利性行動的後果,好使一個人不用降至物質的層次。所以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是永遠高於墮落可能性的遁棄。如史拉勞巴哥史華米 Śrīla Rūpa Gosvāmī 在他的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所證實一樣:缺乏了基士拿知覺的遁棄,是不完整的:
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i-vastunaḥ mumukṣubhiḥ parityāgo vairāgyam phalgu kathyate
「由渴望得到解脫於與至尊性格神首有關的物質事物的人所行的遁棄,是不完整的遁棄。」當有着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屬於主的和沒有人應該說他擁有任何東西的知識時,遁棄才算是完整的。一個人應該了解到實際上沒有人擁有任何東西,這樣又何來遁棄的問題呢?一個知道一切東西都是屬於基士拿的人,經常都處於遁棄中。既然一切東西都是屬於基士拿的,所有東西都用作對基士拿的服務。這種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完整行動型態。遠較一個摩耶華弟學派的托砵僧所作的任何表面的人為遁棄為佳。
第三節
jñeyaḥ sa nitya-sannyāsī yo na dveṣṭi na kāṅkṣati nirdvandvo hi mahā-bāho sukhaṁ bandhāt pramucyate
jñeyaḥ——應該知道;saḥ——他;nitya——經常;sannyāsī——遁棄者(托砵僧);yaḥ——誰;na——永不;dveṣṭi——厭惡;na——或;kāṅkṣati——願望;nirdvandvaḥ——免於所有的二元性;hi——的確地;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sukham——快樂;bandhāt——從束縛中;pramucyate——完全地解脫了。
譯文
一個不厭惡或願望他活動結果的人,被認為是經常地處於遁棄中。這樣的一個人因為超脫於所有的二元性,很容易便克服物質的束縛和完全地解脫,啊,臂力強大的阿尊拿。
要旨
一個完整地處於基士拿知覺的人,是一個經常地遁棄的人,因為他對自己活動的結果,不感覺到憎惡或渴望。這樣的一個遁棄者對主奉獻出超然的愛心服務後,便有着完整知識的資格,因為他知道他與基士拿關係的法定性地位。他完全地知道基士拿是整體,而他則是基士拿的所屬部份。這樣的知識,因為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是對的,所以也是完整的。與基士拿為一體的概念,是不正確的,因為所屬的一部份,不能夠與整體相等。在質而言是一體而在量方面則不是的知識,是正確的超然知識,可以帶領一個人進至完滿自我的境界,再不渴望任何東西或什麼悲愴。在他的心意中,再沒有二元性,因為他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為了基士拿而做。這樣地脫離二元性的層次後,就算仍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他也是被解脫了。
第四節
sāṅkhya-yogau pṛthag bālāḥ pravadanti na paṇḍitāḥ ekam apy āsthitaḥ samyag ubhayor vindate phalam
sāṅkhya——物質世界的分析性研究;yogau——奉獻性服務的工作;pṛthak——不同;bālāḥ——智慧較低的;pravadanti——談及;na——永不;paṇḍitāḥ——有學識的人;ekam——在其一;api——就算;āsthitaḥ——這樣地處於;samyak——完整;ubhayoḥ——兩者的;vindate——享有;phalam——後果。
譯文
祇有無知者認為行業瑜伽 karma-yoga 和奉獻性的服務與物質世界數論 sankhya 的分析研究是不同的。那些真正有知識的人說,知道這些不同程序的合一性的人必定取得這些成就。
要旨
分析研究物質世界的目的,是要找出靈魂的存在。物質世界的靈魂是韋施紐 Viṣṇu,或超靈。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引至對超靈的服務。過程之一是要找尋樹的根,其次以水灌溉它的根。數論 sāṅkhya 哲學的真正學生找尋這物質世界的根——韋施紐,跟着,在完整的知識中,將自己從事於對主的服務。所以在實際上這兩者並沒有分別,因為兩者的目標都是韋施紐。那些不知道終極目標的人,說數論和行業瑜伽的目的是不同的,但一個有知識的人,知道這些不同程序的合一性目標。
第五節
yat sāṅkhyaiḥ prāpyate sthānaṁ tad yogair api gamyate ekaṁ sāṅkhyaṁ ca yogaṁ ca yaḥ paśyati sa paśyati
yat——什麼;sāṅkhyaiḥ——由於數論哲學;prāpyate——達到;sthānam——地方;tat——那;yogaiḥ——通過奉獻性服務;api——還有;gamyate——一個人能夠達到;ekam——一個;sāṅkhyam——分析研究;ca——和;yogam——在奉獻中的行動;ca——和;yaḥ——誰;paśyati——看到;saḥ——他;paśyati——實際地看見。
譯文
誰知道通過遁棄所能達到的地步,也可以經由奉獻性服務的工作達到,而誰因此而看到工作的途徑和遁棄的途徑是同一的,可算得是真正地看到事物。
要旨
哲學性研究的真正目的,是要找出生命的終極目標。既然生命的終極目標是自覺,由上述兩個程序所達到的結論並沒有分別。一個人經過數論哲學性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便是生物體並不是物質世界的所屬部份,而是屬於至尊靈性整體的。結果,便是靈魂是與物質世界無關的;他的行動必須與至尊者有關連。當他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時,他實際上是處於他的法定性地位中。數論的第一個步驟是一個人要變得不依附於物質,雖然表面上一個程序看來是不依附,然而在奉獻性的瑜伽過程中,一個人需要將他自己依附於對基士拿的工作。而另外一個是依附。事實上,兩者都是一樣的,因此。物質的不依附與對基士拿的依附,是同一件事,誰能夠看到這一點,可算得是真正地看到事物。
第六節
sannyāsas tu mahā-bāho duḥkham āptum ayogataḥ yoga-yukto munir brahma na cireṇādhigacchati
sannyāsaḥ——生命中的遁棄階層;tu——但是;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duḥkham——困擾;āptum——受……的感染;ayogataḥ——沒有奉獻性服務;yoga-yuktaḥ——一個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muniḥ——思想家;brahma——至尊;na——沒有;cireṇa——阻延;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除非一個人是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中,否則祇從活動中退隱,是不能夠使一個人感到快樂的。聖賢們通過奉獻性工作的淨化,便沒有延誤地達到至尊。
要旨
有兩類型的托砵僧,或在生命中遁棄階層的人。摩耶華弟的托砵僧,從事於數論哲學的研究,至於外士那瓦的托砵僧則研讀博伽瓦譚哲學,因為祇有這部書才對吠檀多經典作出正當的評註。摩耶華弟的托砵僧也研讀吠檀多經典,但他們所用的評註是由山伽阿闍黎耶 Śaṅkarācārya 所作——名為沙里拉格.巴斯耶 Śārīraka-bhāṣya。博伽瓦達 Bhāgavata 學派的學生按照班查喇廸克 pāñcarātrikī 的規例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因此外士那瓦托砵僧對主的超然性服務的從事是多面的,外士那瓦托砵僧的作為與物質性活動無關,然而他們從事於各類對主的奉獻性服務。至於摩耶華弟的托砵僧,因為從事於數論及吠檀多哲學的研究和推考,而不能夠嘗到對主奉獻性服務的甘美。正因為他們的研讀十分沉悶,他們有時變得厭倦於對婆羅門的推考,而沒有正確了解地向博伽瓦譚 Bhāgavatam——尋找庇護,結果,他們對史里博伽瓦譚的研究,變得十分困難。乾涸的推考和人為的非人性解釋對摩耶華弟的托砵僧來說是無用的。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外士那瓦托砵僧,在他們超然性職責的執行中是快樂的,而且他們有保證最後得以進入神的國度。有時一些摩耶華弟的托砵僧,從自覺的道路滑下來,而重新進入博愛和利他本性的物質活動,這些活動祇是一些物質的從事而已。因此可以下的結論,便是那些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人所處的地位,比較祇是從事於婆羅門推考的托砵僧還佳,儘管如此,這些托砵僧在經過很多次投生後,也得到基士拿知覺。
第七節
yoga-yukto viśuddhātmā vijitātmā jitendriyaḥ sarvabhūtātmabhūtātmā kurvann api na lipyate
yoga-yuktaḥ——從事於奉獻性服務;viśuddha-ātmā——一個已淨化了的靈魂;vijita-ātmā——自我控制下的;jita-indriyaḥ——在征服了感官以後;sarvabhūta-ātmabhūta-ātmā——同情所有的生物體;kurvan api——雖然從事着工作;na——永不;lipyate——被纏繞着。
譯文
誰在奉獻中工作,誰便是一個純潔的靈魂,誰能夠控制他的心意和感官,便對每一個人都很親切,而每個人對他也很親切。他雖然是經常地處於工作中,但這樣的一個人卻永不會被纏繞着。
要旨
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解脫途徑的人,對每一生物體,都很親切,而每一生物體對他也很親切。這是由於他基士拿知覺着的原故。這樣的一個人,不會想到任何生物體是脫離於基士拿的,就好像一顆樹的樹枝和葉子,是不離開樹幹一樣。他很清楚地知道將水灌溉樹根,水便會被分配到所有的樹葉和樹幹;或是將食物送進胃裏,能量便會自動地分佈於整個身體。因為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的人,是所有人的僕人,他對每一個人都很親切,又因為每一個人都滿意他的工作,他的知覺是純潔的。因為他知覺純潔,他的心意是在完全控制下,又因為他的心意在控制下,他的感官也是在控制之下,因為他的心意經常固定於基士拿,再沒有機會使他脫離於基士拿,也沒有機會令他的感官從事於對主的服務以外的事情。他並不喜歡聽除了與基士拿有關論題以外的任何東西;他並不喜歡吃任何不是先奉獻給基士拿的東西;他也不想去任何沒有與基士拿有關連的地方。因此他的感官是在控制之下。一個有着控制了感官的人不會得罪任何人。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阿尊拿在戰場中又攻擊別人呢?難道他不是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嗎?」阿尊拿祇是表面上攻擊別人。因為(如在第二章中所解釋過一樣)所有集結在戰場上的人,都會個別地繼續生存,因為靈魂是不能被殺的。所以在靈性上,在庫勒雪查戰場上沒有人被殺。祇是他們的衣服由於親自在場的基士拿的命令而被更換了,所以阿尊拿雖然是在庫勒雪查戰場上作戰,而實際上他並不是真正地作戰;他祇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去執行基士拿的命令罷了。這樣的一個人永不受工作的反應所纏繞。
第八及第九節
naiva kiñcit karomīti yukto manyeta tattva-vit paśyañ śṛṇvan spṛśañ jighrann aśnan gacchan svapan śvasan pralapan visṛjan gṛhṇann unmiṣan nimiṣann api indriyāṇīndriyārtheṣu vartanta iti dhārayan
na——永不;eva——當然地;kiñcit——任何東西;karomi——我會做;iti——如此;yuktaḥ——從事於神聖的知覺中;manyeta——想着;tattvavit——一個知道真理的人;paśyan——通過視覺;śṛṇvan——通過聽覺;spṛśan——通過觸覺;jighran——通過嗅覺;aśnan——通過進食;gacchan——通過旅行;svapan——通過做夢;śvasan——通過呼吸;pralapan——通過說話;visṛjan——通過放棄;gṛhṇan——通過接受;unmiṣan——打開;nimiṣan——合上;api——雖然;indriyāṇi——感官;indriya-artheṣu——在感官享受中;vartante——讓他們這樣地從事;iti——如此;dhārayan——考慮到。
譯文
一個處於神聖知覺中的人,他雖然從事於看、聽、觸摸、嗅、吃、移動、睡覺、和呼吸;而在內心裏他知道自己其實並沒有做任何事情。因為在說話、排泄、接受、開閉眼睛間,他都經常地察覺到祇是物質的感官從事於他們的對象,實際上他是超越它們的。
要旨
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是處於他生存的純潔狀態中,而結果他便與任何依靠着五種近因和遠因的工作無關,這五種原因是:作為者、工作、處境、努力和運氣。這是因為他從事於對基士拿的超然愛心服務,雖然看來他以身體和感官工作,其實他是經常地察覺到他的真正地位——靈性職務的從事。在物質知覺中,感官都從事於感官的享受,但在基士拿知覺中,感官則從事於基士拿感官的滿足。因此,儘管看來他是從事於感官的事物。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是經常自由的,看、聽、講話、排泄等活動是用來工作的感官行動,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永不受感官活動的影響,他不會做任何不在主的服務內的事情,因為他知道他是主的永恆僕人。
第十節
brahmaṇy ādhāya karmāṇi saṅgaṁ tyaktvā karoti yaḥ lipyate na sa pāpena padma-patram ivāmbhasā
brahmaṇi——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ādhāya——向……獻出;karmāṇi——所有工作;saṅgam——依附;tyaktvā——放棄;karoti——執行;yaḥ——誰;lipyate——受影響;na——永不;saḥ——他;pāpena——被罪惡;padma-patram——蓮花葉;iva——好像;ambhasā——在水中。
譯文
一個沒有依附地執行他職責的人,向至尊的神獻出工作的結果,便會像不沾染到水的蓮花葉一樣,不受罪惡活動的影響。
要旨
在這裏 brahmaṇi 的意思是處於基士拿知覺中。這物質世界是物質自然三種型態展示的總和,在技術上稱為巴丹拿 pradhāna。吠陀的頌歌:sarvam etad brahma, tasmād etad brahma nāma-rūpam annaṁ ca jāyate 和在博伽梵歌中:mama yonir mahad brahma 都指出這物質世界中的一切東西全是婆羅門的展示,雖然效果是不同地展示出來,它們的原由是一樣的,在至尊奧義書中說到每一樣東西都與至尊的婆羅門或基士拿有關連,因此每一事物都祇屬於祂的,一個完全地知道一切事物都屬於基士拿,祂是一切事物的主人,和因此每一事物都從事於主的服務的人,自然與他不論是道德的或罪惡的活動結果無關,就算一個人的物質身體,因為是主所賦與進行某一特定活動的禮物,也可以用來從事於基士拿知覺。它超乎罪惡反應的沾染,就好像蓮花葉一樣雖然停留在水中仍沒有被沾濕。主在梵歌中也說:mayi sarvāṇi karmāṇi sannyasya「放棄一切工作給『我』『基士拿』」,結論便是一個沒有基士拿知覺的人,祇是根據物質身體及感官的概念去行動;但是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則根據身體是基士拿財產的知識去行動,因此應該從事對基士拿的服務。
第十一節
kāyena manasā buddhyā kevalair indriyair api yoginaḥ karma kurvanti saṅgaṁ tyaktvātma-śuddhaye
kāyena——以身體;manasā——以心意;buddhyā——以智慧;kevalaiḥ——純潔化後;indriyaiḥ——以感官;api——就算以;yoginaḥ——基士拿知覺着的人;karma——活動;kurvanti——他們去行動;saṅgam——依附;tyaktvā——放棄;ātma——自我;śuddhaye——為了淨化的目的。
譯文
那些瑜祁放棄了依附後,為了淨化的目的,便以身體,心意,智慧和甚至感官來行動。
要旨
為了滿足基士拿的感官,而在基士拿知覺中所作的任何行動,不論是身體的,心意的,智慧的或甚至感官的都從物質沾污中被淨化。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所作的活動並沒有物質反應的後果。因此,一般被稱為薩達查拉 sadācāra 淨化的活動,可以通過基士拿知覺而很容易地做到。史里勞巴哥史華米 Śrī Rūpa Gosvāmī 在他的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有以下的描述:
īhā yasya harer dāsye karmaṇā manasā girā nikhilāsv apy avasthāsu jīvanmuktaḥ sa ucyate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或換句話說,在對基士拿服務中)以他的身體,心意,智慧和言詞去行動的人,就算他在物質世界中從事各樣所謂物質的活動,也是一個解脫了的人。他沒有虛假的自我,他亦不相信他是這物質身體,他亦不擁有這身體。他知道他並不是這身體和這身體並不是屬於他的。他自己是屬於基士拿的而身體也是屬於基士拿的。當他以這身體,心意,智慧,言詞,生命,財富等所產生的一切——即他所擁有的一切去為基士拿服務時,他便立即與基士拿配合。他與基士拿合一和沒有了引致令人相信自己是這個身體的虛假自我等等。這便是基士拿知覺的完整階段。
第十二節
yuktaḥ karma-phalaṁ tyaktvā śāntim āpnoti naiṣṭhikīm ayuktaḥ kāma-kāreṇa phale sakto nibadhyate
yuktaḥ——一個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karma-phalam——所有活動的結果;tyaktvā——放棄;śāntim——完全的平靜;āpnoti——達到;naiṣṭhikīm——不變易的;ayuktaḥ——一個不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kāma-kāreṇa——為了享受工作的結果;phale——在結果中;saktaḥ——依附着;nibadhyate——變得綑縛着。
譯文
穩定奉獻的靈魂,因為他對「我」供奉出所有活動的結果,而得到純真的平靜;至於一個不是與聖靈溝通的人,因為貪婪他工作的果實,而變得被綑縛着。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和一個在身體概念中的人之間的分別,便是前者依附着基士拿,而後者則依附着他活動的結果。依附着基士拿和祇是為祂工作的人,當然是一個解脫了的人,他並不渴望工作的報酬。在博伽瓦譚中說,因活動結果而引起渴望,是因為一個人在二元性概念中的原故,亦即是沒有絕對真理的知識。基士拿是至尊的絕對真理,至高性格的神首。在基士拿知覺中,並沒有二元性。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是基士拿能量的產物,基士拿是絕對好的。因此,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全部都在絕對的層次;他們是超然的,和沒有物質的影響。所以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充滿了平靜。至於一個受困於為感官滿足而作出獲利性計算的人,不能夠得到那種平靜。這便是基士拿知覺的秘密——除了基士拿以外便不再有存在的覺悟,便是平靜和無懼的層次。
第十三節
sarva-karmāṇi manasā sannyasyāste sukhaṁ vaśī nava-dvāre pure dehī naiva kurvan na kārayan
sarva——所有;karmāṇi——活動;manasā——由心意;sannyasya——放棄了;āste——留存在;sukham——快樂中;vaśī——一個受控制了的人;nava-dvāre——在有九個門口的地方;pure——在城裏;dehī——被體困了的靈魂;na——永不;eva——的確地;kurvan——在做着任何事情;na——不;kārayan——作事的原由。
譯文
當被體困了的生物體控制了他的本性,和在智力上遁棄了所有的活動後,他便快樂地居住在有九個門口的城裏(物質身體),不工作也不引起工作。
要旨
被體困了的靈魂,生活在擁有九個門口的城市中。身體的活動,或身體的象徵性城市,自動地由特定的自然型態所指揮。靈魂雖然是受制於身體的狀况,但是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超越所有這些限制。祇是由於他對較高本性的忘記,他與這物質身體認同因而受苦。通過基士拿知覺,他可以使他真正的地位復甦,而得以脫離這個體困。所以當一個人接受了基士拿知覺後,他便可以立即變得完全高出於這些身體的活動。在這樣受控制了的生活下,他的意向改變了。所以能夠快樂地生活在有九個門口的城市中。對於這九個門口有以下的描述:
nava-dvāre pure dehī haṁso lelāyate bahiḥ vaśī sarvasya lokasya sthāvarasya carasya ca
「生活在一個生物體內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整個宇宙所有生物的控制者。身體內有九個門口:兩隻眼睛,兩個鼻孔,兩隻耳朵,一個口,肛門和生殖器。條件限制階段下的生物體與他的身體認同,但當他將自己與在他自己之內的主認同後,就算在這身體中,他也變得與主一樣地自由。」(史威達奧義書 3.18)
因此,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免於這個物質裏外的活動。
第十四節
na kartṛtvaṁ na karmāṇi lokasya sṛjati prabhuḥ na karma-phala-saṁyogaṁ svabhāvas tu pravartate
na——永不;kaṛtrtvam——擁有權;na——也不;karmāṇi——活動;lokasya——人們的;sṛjati——人民的;prabhuḥ——身體城市內的主人;na——永不;karma-phala——活動的結果;saṁyogam——連繫;svabhāvaḥ——物質自然的型態;tu——但是;pravartate——去行動。
譯文
被體困了的精靈,作為他身體城市內的主人,並不創造活動,亦不招引別人去行動,亦不創造行動的果實。所有這些都是由物質自然型態製定。
要旨
如將會在第七章裏所述,生物體在本性上與至尊的主是一致的,有別於物質——主的另外一面被稱為低等的本性。不知怎樣地,較高的本性——即生物體從恆古以來便與物質本性接觸。這個短暫的身體或他所獲得的物質居所是各種類活動和他們後果性反應的原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被條限了的氣氛下,一個人因愚昧地將自己與身體認同,而苦受着這身體的結果。身體受苦和感到困擾的原因,是由於恆古以來所積聚的愚昧,一旦生物體變得高於身體的活動時,他也跟着變得免於這些反應。他祇要在身體的城市內,他便看來是它的主人,但其實他不是它的物主,亦不是它活動和反應的控制者。他祇是在物質的海洋中,為了生存而掙扎。海洋的波濤在沖擊他,他沒有能力控制它們。他脫離水面的最佳辦法,便是通過超然的基士拿知覺,祇有這個才能將他從混亂中解救出來。
第十五節
nādatte kasyacit pāpaṁ na caiva sukṛtaṁ vibhuḥ ajñānenāvṛtaṁ jñānaṁ tena muhyanti jantavaḥ
na——永不;ādatte——接受;kasyacit——任何人的;pāpam——罪惡;na——永不;ca——還有;eva——的確地;sukṛtam——虔誠的活動;vibhuḥ——至尊的主;ajñānena——由於愚昧;āvṛtam——遮蓋着;jñānam——知識;tena——由那;muhyanti——被困惑了;jantavaḥ——生物體。
譯文
至尊的精靈也不承担任何人罪過的或虔誠的活動。不過被體困了的生命,因為他們的真正知識被愚昧所遮蓋了而覺得困惑。
要旨
梵文 vibhuḥ 一詞的意思,是充份地有着無限的知識、財富、力量、名譽、美貌和遁棄的至尊主。祂本身是永遠感覺到滿足的,不會受罪惡的或虔誠的活動所打擾。祂並不為任何生物體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處境,而是生物體由於被愚昧所惑,而欲望被處於生命的某種情況下,因此他活動與反應的鏈鎖便開始了。一個生物體,因為較高本性的關係,是充滿着知識的,不過由於他有限的力量而受愚昧所影響。主是全能的,生物體則不是。主是 vibhu,全知的,但生物體是 aṇu,或原子的。因為他是一個活着的靈魂,他有他自由意志和去想欲的力量。這些慾望,祇有由全能的主去滿足,因此,當生物體被他的慾望所困惑時,主准許他去滿足那些慾望,但是主從不負責那想欲特定處境的活動和反應。既然在一個困惑的處境下,被體困了的生物體,便因此將自己與環境性的物質身體認同而變得受制於生命的短暫苦難與快樂。主以巴拉邁瑪或超靈的身份,作為生物體的恆久伴侶,因此祂能夠了解個別靈魂的慾望,就好像一個人站在花的傍邊,便可以嗅到它的芬香一樣。慾望是生物體所以被條限的一種細微型態。主根據生物體的所應得而滿足他的慾望: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主),因此個人在滿足他的慾望方面,不是全能的。不過主能夠滿足所有的慾望,因為主對每一個人都是中性的,祂並不干擾微小獨立生物體的慾望。儘管這樣,當一個人渴望基士拿的時候,主特別照顧和鼓勵他怎樣去慾望而達到祂和得到永恆的快樂。因此吠陀的詩句作出以下的宣言:
eṣa u hy eva sādhu karma kārayati taṁ yamebhyo lokebhya unninīṣati eṣa u evāsādhu karma kārayati yamadho ninīṣate ajño jantur anīṣo 'yam ātmanaḥ sukha-duḥkhayoḥ īśvara-prerito gacchet svargaṁ vāśvabhram eva ca
「主將生物體從事於虔誠的活動,好使他能夠被提升。主將他從事於不虔誠的活動,以使他走往地獄。生物體在他的苦惱和快樂中,是完全不由自主的,由至尊的意旨,他可以去天堂或地獄,就有如一朵雲被風所吹動一樣。」
因此被體困了的靈魂,由於他恆古以來想避開基士拿知覺的慾望,而引起他自己的困惑。結果,雖然他在法定性地位上是永恆、快樂和知覺着的,但是由於他渺小的存在,而忘記了他對主服務的法定性地位,和因此而被無知所困。在愚昧的魔力下,生物體則說主是負責他條限下的生存。吠檀多經典也證實了這一點:
vaiṣamya-nairghṛṇye na sāpekṣatvāt tathā hi darśayati
「主並不憎恨或喜歡任何人,雖然看來祂是這樣做。」
第十六節
jñānena tu tad ajñānaṁ yeṣāṁ nāśitam ātmanaḥ teṣām ādityavaj jñānaṁ prakāśayati tat param
jñānena——由於知識;tu——但是;tat——那;ajñānam——無知;yeṣām——那些;nāśitam——被毀滅了;ātmanaḥ——生物體的;teṣām——他們的;ādityavat——好像旭日初升;jñānam——知識;prakāśayati——展示;tat param——在基士拿知覺中。
譯文
不過,當一個人被能毀滅無知的知識所啟迪後,他的知識便能揭示一切事物,就好像太陽在日間照耀着一切事物一樣。
要旨
那些忘記了基士拿的人,是必定會被困惑的,而那些在基士拿知覺的人絲毫不會被困惑。博伽梵歌說:sarvaṁ jñāna-plavena jñānāgniḥ sarva-karmāṇi 和 na hi jñānena sadṛśam 知識是永遠被崇尚的。那是什麼知識?當一個人皈依基士拿的時候,便得到了完整的知識,一如在第七章第十九節中所說: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te 經過很多很多次的投生,當一個人處於完整的知識中時便皈依基士拿,或當一個人達到基士拿知覺後,一切事物便揭示於他跟前,就好像太陽在日間揭示一切事物一樣。生物體在這樣多方面感到困惑,譬如當他狎侮地以為他自己是神的時候,其實正是掉進無知的最後圈套裏。如果生物體是神,為什麼他會被無知所困惑?神會被無知所困惑嗎?如果是這樣,則無知或撒旦,便比神更偉大了。真正的知識可以從一個處於完整基士拿知覺的人那裏獲得。因此,一個人應該尋找出這樣的一個真正靈魂導師和跟隨他學習什麼是基士拿知覺,靈魂導師可以驅走一切的愚昧,正如太陽驅走黑暗一樣。就算一個人完全地知道他不是這身體,而是超然於這身體,他仍然可能會不能分辨靈魂與超靈。不過如他去尋求完整的、真正的靈魂導師的庇護,他便會對一切都知道得很清楚。一個人祇有當他實際上碰到一個神的代表的時候,才能夠知道神和一個人與神的關係。一個神的代表永遠不說他自己是神,雖然他通常是受到對神一般的尊敬,因為他有着神的知識。一個人需要學習神與生物體之間的分別。因此主史里基士拿在第二章(2.12)裏宣稱:每一個生物體都是個別的,而主也是個別的。他們在過往是個別的人,他們現在是個別的人,而他們在將來,就算在解脫了之後,也是個別的人。在晚上我們看見一切東西在黑暗中是一樣的,但在日間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看見一切事物以真正的身份出現。靈性生活中個別性的認識,是真正的知識。
第十七節
tad-buddhayas tad-ātmānas tan-niṣṭhās tat-parāyaṇāḥ gacchanty apunar-āvṛttiṁ jñāna-nirdhūta-kalmaṣāḥ
tad-buddhayaḥ——一個智慧經常在至尊的人;tad-ātmānaḥ——一個心意經常在至尊的人;tat-niṣṭhāḥ——心意祇是為了至尊的人;tat-parāyaṇāḥ——完全以祂作庇護的人;gacchanti——去;apunaḥ-āvṛttim——解脫;jñāna——知識;nirdhūta——洗滌;kalmaṣāḥ——疑惑。
譯文
當一個人的智慧、心意、信仰、和庇護都完全堅定於至尊的時候,一個人便通過完整知識而變得完全地洗脫了疑惑,因此在解脫的路途上勇往直前。
要旨
至尊的超然性真理,便是主基士拿,整部博伽梵歌縈繞着的中心,便是宣稱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那便是所有吠陀文學的看法。巴拉特瓦 paratattva 的意思。是至尊的真實性,至尊的認識者對它的了解是婆羅門,巴拉邁瑪和博伽梵。博伽梵,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絕對的末句,再沒有比這更甚的了。主說:mattaḥ parataraṁ nānyat kiñcit asti dhanañjaya,非人性的婆羅門也為基士拿所支持:brahmaṇo hi pratiṣṭhāham。在各方面基士拿都是至尊的真實性。誰人能夠心意、智慧、信仰和庇護都經常地處於基士拿,或換句話說,一個完全地處於基士拿的人,毫無疑問地是洗滌了所有的疑惑,和對一切與超然性有關的事物都有着完整的知識。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清楚地知道在基士拿之內有二元性(同時的身份與個別性)一個人配備着這樣的超然知識,便可以在解脫的路途上取得進步。
第十八節
vidyā-vinaya-sampanne brāhmaṇe gavi hastini śuni caiva śvapāke ca paṇḍitāḥ sama-darśinaḥ
vidyā——教育;vinaya——溫文;sampanne——充份地裝配着;brāhmaṇe——在一個婆羅門;gavi——在一頭母牛;hastini——在一隻大象;śuni——在一隻狗;ca——和;eva——當然地;śvapāke——在一個吃狗肉的人(不屬於四階級內的);ca——分別地;paṇḍitāḥ——這樣聰明的人;sama-darśinaḥ——以同樣的眼光看待。
譯文
謙恭的聖賢,由於真正知識的關係,以同樣眼光看待一個溫文有學識的婆羅門,一頭母牛,一隻大象,一隻狗和一個吃狗肉的人(不屬於四階段內)。
要旨
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並不區別種族或階級。從社會的角度看來,一個婆羅門可能與一個不屬於四階級內的人有別;從種族的角度看來,一隻狗,一頭母牛或一隻大象之間可能會有別。但是在一個有學識的超然主義者看來,這些身體的分別是沒有意思的。這是由於他們與至尊,或至尊主以祂的全體出席部份,作為處於每一個人心中的巴拉邁瑪的關係。這樣對至尊的了解,便是真正的知識。不論身體在生命不同的階級或種族中,主對每人都同樣地仁慈,因為祂對每一生物體都以朋友般看待,而祂自己作為巴拉邁瑪也不會考慮到生物體的處境。雖然一個婆羅門的身體和一個在階級外的人的身體有別。主作為巴拉邁瑪是同樣地存在於那在階級外的人或那婆羅門身上,身體是物質自然不同型態的物質產品,但是體內的超靈,則有着同一的靈性品質。靈魂和超靈在品質上的相同性,使到他們在份量方面一樣,因為個別的靈魂,祇是存在於某一特定的身體內,而巴拉邁瑪則存在於每一個身體。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完全知道這一點,因此他是真正地有學識和有著一視同仁的眼光。靈魂和超靈的相同本質,便是他們都是知覺著、永恆和快樂的。而分別便是個別的靈魂,祇是在身體的有限範圍內有知覺,至於超靈則對所有身體都有著知覺。超靈是沒有例外地存在於所有身體之中。
第十九節
ihaiva tair jitaḥ sargo yeṣāṁ sāmye sthitaṁ manaḥ nirdoṣaṁ hi samaṁ brahma tasmād brahmaṇi te sthitāḥ
iha——在這一生中;eva——當然地;taiḥ——被他們;jitaḥ——所征服;sargaḥ——生與死;yeṣām——那些;sāmye——恬靜;sthitam——這樣地處於;manaḥ——心意;nirdoṣam——沒有瑕疵;hi——的確地;samam——在恬靜中;brahma——至尊者;tasmāt——因此;brahmaṇi——在至尊者中;te——他們;sthitāḥ——處於。
譯文
那些心意一致和恬靜的人,已經征服了生和死的狀況。他們像婆羅門一樣地沒有瑕疵;因此他們已經處於婆羅門中。
要旨
如上所述的心意恬靜是自覺的象徵。那些實際上達到這個階級的人,應該被認為是已經征服了物質的狀況——特別是生與死的狀況。祇要一個人與這個身體認同,他便被視為是一個條限了的靈魂,但一旦他被提升至通過自覺而達到的恬靜階段,他便超脫於條限了的生命。換句話說,他不再受制於在這物質世界中的投生,而可以在死後進入靈性的空間。主是沒有瑕疵的,因為祂沒有鍾愛也沒有憎惡。同樣地,當一個生物體沒有鍾愛或憎惡時,他也變成有瑕疵和有資格進入靈性的空間。這樣的人被視為已經解脫了,而他們都有著下述的象徵。
第二十節
na prahṛṣyet priyaṁ prāpya nodvijet prāpya cāpriyam sthira-buddhir asammūḍho brahma-vid brahmaṇi sthitaḥ
na——永不;prahṛṣyet——喜悅;priyam——愉快;prāpya——得到;na——不;udvijet——被刺激;prāpya——得到;ca——還有;apriyam——不愉快的;sthira-buddhiḥ——有著自我智慧的;asammūḍhaḥ——不感到困惑的;brahmavit——一個完全地懂得至尊者的人;brahmaṇi——在超然性中;sthitaḥ——處於。
譯文
一個並不因為得到一些愉快的東西而感到喜悅,和不因為得到一些不愉快的東西而感到悲愴的人,有著自我的智慧,不感到困惑和懂得神的科學,可算是已經處於超然性當中。
要旨
這裏所述及的是一個自覺了的人的象徵。第一個象徵,便是他並不為身體是他真正自我的虛假認同所迷惑。他完全清楚地知道他並不是這個身體,而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片段部份。因此他並不因為得到一些東西而感到快樂。亦不因失去一些與這個身體有關的任何東西而感到悲愴,這種心意的平穩,被稱為史隸拉.菩提 sthira-buddhi,或自我的智慧。因此,他從不會錯誤地將凡俗的身體,當作靈魂,而感到困惑,他亦不接受身體為永恆的和不理會靈魂的存在。這個知識,使他得以提升到懂得絕對真理完整科學的層次——即婆羅門、巴拉邁瑪及博伽梵。他因而正確地知道他的法定性地位,而不錯誤地想從各方面與至尊者合成一體。這便是婆羅門的覺悟,或自覺。這平穩的知覺被稱為基士拿知覺。
第二十一節
bāhya-sparśeṣv asaktātmā vindaty ātmani yat sukham sa brahma-yoga-yuktātmā sukham akṣayam aśnute
bāhya-sparśeṣu——外在的感官快樂;asakta-ātmā——一個不依附於;vindati——享受;ātmani——自我;yat——那;sukham——快樂;saḥ——那;brahma-yoga——集中注意力於婆羅門;yukta-ātmā——自我聯繫;sukham——快樂;akṣayam——無限的;aśnute——享受。
譯文
這樣一個被解脫了的人,並不受物質的感官快樂或外物所吸引而經常地處於神昏中,享受着內在的快樂,因為他將注意力集中在至尊之上。
要旨
史里也門拿闍黎耶 Śrī Yāmunācārya——一個基士拿知覺的偉大奉獻者說:
yadāvadhi mama cet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e nava-nava-rasa-dhāmanudyata rantum āsīt tadāvadhi bata nārī-saṅgame smaryamāne bhavati mukha-vikāraḥ suṣṭu niṣṭhīvanaṁ ca
「自從我從事於對基士拿的超然性愛心服務後,覺悟到祂永遠更新的快樂,每當我想及性生活的快樂時,我向這念頭唾吐,我的嘴唇嫌惡地卷起。」一個在婆羅門瑜伽,或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是這樣地沉迷惑對主的愛心服務,以至他甚至喪失了對物質感官享受的意味,物質層次的最高享樂是性的享樂。整個世界都是在它的魔力下轉動,一個唯物主義者,沒有這種動機便不會工作,但是一個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可以沒有性的享樂(他所防避的)仍能有極大幹勁。那便是靈性覺悟的試驗,靈性覺悟與性享樂不能共存。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因為是一個解脫了的靈魂,而不為任何類型的感官享樂所吸引。
第二十二節
ye hi saṁsparśajā bhogā duḥkha-yonaya eva te ādy-antavantaḥ kaunteya na teṣu ramate budhaḥ
ye——那些;hi——的確地;saṁsparśajāḥ——由於與物質的感官接觸;bhogāḥ——享樂;duḥkha——困苦;yonayaḥ——的原由;eva——的確地;te——他們是;ādi——在開始的時候;antavantaḥ——受制於;kaunteya——啊,琨提之子;na——永不;teṣu——在那些;ramate——從中取悅;budhaḥ——聰明的人。
譯文
一個聰明的人不參與因為與物質感官接觸而來的苦難根源。啊琨提之子,這樣的快樂有開始亦有完結,所以聰明人並不從中取悅。
要旨
物質的感官享受,來自物質感官的接觸,這些都是短暫的,因為身體本身便是短暫的。一個解脫了的靈魂,並不對任何短暫的東西發生興趣。清楚地知道了超然享樂的喜悅以後,一個被解脫了的靈魂,又怎會同意去享受虛假的快樂呢?在琶瑪普蘭那經 Padma Purāṇa 中有這樣的一句:
ramante yogino 'nante satyānanda-cid-ātmani iti rāma-padenāsau paraṁ brahmābhidhīyate
「神秘主義者從絕對真理中得到無限的超然快樂,因此至尊的絕對真理,人格性的神首,也被稱為喇瑪 Rama。」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也這樣說:
nāyaṁ deho deha-bhājāṁ nṛ-loke kaṣṭān kāmānarhate viḍ-bhujāṁ ye tapo divyaṁ putrakā yena sattvaṁ śuddhyed yasmād brahma-saukhyaṁ tu anantam
「我親愛的兒子們,在這人體的生命中,並沒有理由去很辛勤地為感官享樂而工作,這種享樂,連吃糞便的動物(豬)也可以得到。你們應該在這一生中,進行懺悔,好使你們的生存得以淨化,結果,你們便會享受到無窮的超然快樂。」(博譚 5.51.)
因此,那些真正的瑜祁或有學識的超然主義者,並不為感官享樂所吸引,因為這些都是繼續物質生存的原由。一個人越沉迷於物質的享樂,便越為物質的苦難所困。
第二十三節
śaknotīhaiva yaḥ soḍhuṁ prāk śarīra-vimokṣaṇāt kāma-krodhodbhavaṁ vegaṁ sa yuktaḥ sa sukhī naraḥ
śaknoti——可以做到;iha eva——在現在這個身體中;yaḥ——誰;soḍhum——去容忍;prāk——之前;śarīra——身體;vimokṣaṇāt——放棄;kāma——慾望;krodha——憤怒;udbhavam——發出自;vegam——催使;saḥ——他;yuktaḥ——在神昏中;saḥ——他;sukhī——快樂;naraḥ——人類。
譯文
在放棄現在這個身體之前,如果一個人能夠容忍物質感官的湧催和阻止慾望和憤怒的衝力,他便是一個瑜祁和能夠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要旨
如果一個人想在自覺的路道上取得穩定的進步,他便去要控制物質感官的力量。這些包括有說話的力量、憤怒的力量、心意的力量、胃的力量、生殖器的力量和舌頭的力量。一個能夠控制所有這些感官和心意力量的人,被稱為哥史華米 gosvāmī 或史華米 svāmī。這些哥史華米過着完全在控制下的生活,和容忍所有感官的力量,當物質的慾望不能被滿足時,忿怒便由此而起,跟着心意、眼睛和胸膛便被激動。所以一個人在放棄這個物質的身體之前,必須要學習控制它們。一個能夠這樣做的人,被認為是自覺了和快樂地處於自覺的境界。一個超然主義者的責任,便是要努力地去控制慾望和憤怒。
第二十四節
yo 'ntaḥ-sukho 'ntarārāmas tathāntar-jyotir eva yaḥ sa yogī brahma-nirvāṇaṁ brahma-bhūto 'dhigacchati
yaḥ——誰;antaḥ-sukhaḥ——內在的快樂;antaḥ-ārāmah——內在的活動;tathā——和;antaḥ-jyotih——內在目標;eva——的確地;yaḥ——任何人;saḥ——他;yogī——神秘主義者;brahma-nirvāṇam——在至尊中被解脫了(婆羅湼槃);brahma-bhūtaḥ——自覺了;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誰人的快樂是內在的,活動是內在的,歡樂是內在的和有着內在的照明,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神秘主義者。他在至尊中得以解脫和最後達到至尊。
要旨
除非一個人從內裏取得快樂,他又怎能從為了得到表面快樂的外在事務中引退呢?一個解脫了的人通過事實經驗享受快樂。因此,他可以靜寂地坐在任何地方和從內在享受生命的活動。這樣的一個解脫了的人,不再想欲外在的物質快樂。這個階段稱為婆羅佈達 brahma-bhūta,達到了它以後,一個人便可以肯定地回到神首,回到家裏去。
第二十五節
labhante brahma-nirvāṇam ṛṣayaḥ kṣīṇa-kalmaṣāḥ chinna-dvaidhā yatātmānaḥ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labhante——達到;brahma-nirvāṇam——在至尊中的解脫(婆羅湼槃);ṛṣayaḥ——那些有着內在活力的人;kṣīṇa-kalmaṣāḥ——免除了所有罪惡;chinna——撕掉;dvaidhāḥ——二元性;yata-ātmānaḥ——從事於自覺中;sarva-bhūta——在所有生物體中;hite——在福利工作中;ratāḥ——從事於。
譯文
誰人超越了二元性和疑惑,心意有着內在的從事,經常努力地為了所有情操生物的福利工作,豁免於所有罪惡,便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脫(婆羅湼槃)。
要旨
祇有一個完全地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才能夠稱是為所有的生物體做着福利工作。當一個人實際上知道基士拿是一切事物的源頭而以這個精神去行動時,便是為每一個人工作。人類的受苦是因為忘記了基士拿是至尊的享受者,至尊的物主和至尊的朋友。因此,去使整個人類社會復甦這個知覺是最高的福利工作。一個人沒有在至尊中被解脫之前,便不能夠從事於第一流的福利工作。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不懷疑基士拿的至尊性,他沒有懷疑,因為他已完全脫離所有的罪惡,這便是聖愛的階段。
一個祇是從事於辦理人類社會物質幸福的人,在實際上並不能幫助任何人,外在身體和心意的短暫慰藉,並不能給予真正的滿足。一個人在生命中艱苦奮鬥的真正原因,是由於一個人與至尊主關係的忘懷。當一個人完全地知覺着他與基士拿關係,雖然他或許會在物質的身體中,而實際上他已是一個解脫了的靈魂。
第二十六節
kāma-krodha-vimuktānāṁ yatīnāṁ yata-cetasām abhito brahma-nirvāṇaṁ vartate viditātmanām
kāma——慾望;krodha——憤怒;vimuktānām——那些如此地解脫了的人;yatīnām——聖人的;yata-cetasām——那些能夠完全控制心意的人的;abhitaḥ——在不久的將來可以保證;brahma-nirvāṇam——在至尊前的解脫(婆羅湼槃);vartate——那裏有;vidita-ātmanām——那些自覺了的人的。
譯文
那些免於憤怒和所有物質慾望的人,他們都是自覺了的,作出自我規律和不斷地為完整而努力,並且獲得保證在不久的將來,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脫。
要旨
在經常地從事於得救而努力的聖賢中,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是最佳的。博伽瓦譚如下地證實了這一點:
yat-pāda-pankaja-palāśa-vilāsa-bhaktyā karmāśayaṁ grathitam udgrathayanti santaḥ tadvan va rikta-matayo yatayo 'pi ruddha- srotogaṇās tam araṇaṁ bhaja vāsudevam
「祇要在奉獻性服務中,去崇拜瓦蘇弟瓦——具有至尊人格的神首。就算偉大的賢哲,也不能夠如那些從事於在超然快樂中,皈依主的蓮花足下的人,那樣有效地控制感官的力量,連根拔起獲利性活動的深藏慾望。」
(博譚 4.22.39)
在條限了的靈魂中,享受工作獲利性結果的慾望,是這樣地根深蒂固,以至連偉大的聖賢在極大的努力下,也難以控制。一個主的奉獻者,因為經常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奉獻性服務,完整地自覺着,很快便在至尊之前得到解脫。由於他對自覺的完整知識,他是經常地處於神昏中。舉一個類似的例子如下:
darśana-dhyāna-raṁsparśair matsya-kūrma-vihangamāḥ svānya patyāni puṣṇanti tathāham api padmaja
「祇是通過視力,通過冥想和通過接觸:魚、龜和雀鳥便能夠保持牠們的後裔,我也能夠同樣做,啊!巴瑪扎 padmaja!」
魚祇是靠觀看,便能夠撫養後裔,龜祇是靠冥想,便能夠撫養後裔,龜蛋是生在陸上的,而龜則在水中冥想着這些蛋。同樣地,一個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者,雖然遠離於主的居所,而能夠祇是簡單地經常想着祂,便將自己提升到那居所——這便是基士拿知覺的從事。他並不感覺到物質困苦的悲痛;這一生命狀況,被稱為婆羅湼槃,或是因經常地專注於至尊中而消失了物質困苦。
第二十七及二十八節
sparśān kṛtvā bahir bāhyāṁś cakṣuś caivāntare bhruvoḥ prāṇāpānau samau kṛtvā nāsābhyantara-cāriṇau yatendriya-mano-buddhir munir mokṣa-parāyaṇaḥ vigatecchā-bhaya-krodho yaḥ sadā mukta eva saḥ
sparśān——諸如聲音等的外在感官對象;kṛtvā——這樣做;bahiḥ——外在的;bāhyān——不必要的;cakṣuḥ——雙眼;ca——還有;eva——的確地;antare——內在的;bhruvoḥ——眼眉的;prāṇa-apānau——上下移動的空氣;samau——在空懸;kṛtvā——這樣做;nāsā-abhyantara——在鼻孔內;cāriṇau——吹氣;yata——控制下;indriya——感官;manaḥ——心意;buddhiḥ——智慧;muniḥ——超自然主義者;mokṣa——解脫;parāyaṇaḥ——這樣地命定;vigata——拋棄;icchā——願望;bhaya——恐懼;krodhaḥ——憤怒;yaḥ——誰;sadā——經常;muktaḥ——解脫了;eva——的確地;saḥ——他是。
譯文
遮閉了所有的外在感官對象,將雙眼和視野集中於兩眉中間,停止了鼻孔中內在與外在的呼吸——這樣地控制了心意、感官和智慧後,一個超然主義者便變得免於慾望、恐懼和憤怒。一個經常地在這狀況下的人是確實地得到解脫。
要旨
因為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一個人可以立即地了解到他的靈性身份,這樣他便能夠通過奉獻性服務去了解至尊的主。當一個人久習奉獻性服務以後,他便會達到一個超然的境界,而有資格在他活動的範疇內,感覺到主的存在。這個特別的地位,稱為在至尊前的解脫。
在解釋過上述在至尊前解脫的原則後,主指導阿尊拿告訴他一個人怎樣能夠通過神秘主義或瑜伽——名為阿士當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 的訓練而達到那個境界,這種瑜伽可分為八個步驟:守意 yama、持禁 niyama、打坐 āsana、呼吸方法 prāṇāyāma、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達蘭拿 dhāraṇā、入定 dhyāna和三摩地 samādhi。在第六章中對瑜伽這個題目,將會有很詳盡的解釋,而在第五章之末所作的祇是初步的簡述而已。在瑜伽中一個人需要通過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呼吸步驟)去驅除如聲音、觸覺、形狀、味覺和嗅覺等的感官對象,跟着便是將兩眼的視力集中於兩眉中間,和以半開合眼蓋,凝視於鼻子的尖端。完全閉合雙眼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樣隨時都有機會入睡,完全張開眼睛,也沒有益處,因為有被感官對象所吸引的危險,將體內的上下移動空氣的平衡後,鼻孔內的呼吸,便得以控制,一個人如果練習這種瑜伽,便能夠對感官取得控制,和摒絕外界的感官對象,從而為自己準備在至尊前取得解脫。
這個瑜伽程序,可以幫助一個人免於各類的恐懼和憤怒,而在超然的處境中,體會到超靈的存在。換句話說,基士拿知覺,是執行瑜伽原則的最淺易方法。這個將會在下一章中徹底地解釋到。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因為經常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並不冒將感官作別樣從事之險,這是一個較阿士當格瑜伽更能有效地的控制感官的途徑。
第二十九節
bhoktāraṁ yajña-tapasāṁ sarva-loka-maheśvaram suhṛdaṁ sarva-bhūtānāṁ jñātvā māṁ śāntim ṛcchati
bhoktāram——有益的;yajña——犧牲祭祀;tapasām——苦行與懺悔的;sarva-loka——所有恆星和在上的半人神;maheśvaram——至尊的主;suhṛdam——恩人;sarva——所有;bhūtānām——生物體的;jñātvā——這樣地知曉;mām——「我」(主基士拿);śāntim——脫離物質的困苦;ṛcchati——得到。
譯文
聖賢們知道「我」是所有祭祀犧牲和苦行的終極目的,所有星球和半人神的至尊主和所有生物體的恩人和祝福者後,便從物質的困苦中得到平靜。
要旨
在物質世界中迷幻能量掌握下的條限了的靈魂,都很渴望想得到平靜,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如在博伽梵歌這一部份中所述達至平靜的公式。最偉大的和平公式很簡單地便是:主基士拿是所有人類活動的大恩人。人類需要將一切東西奉獻作主的超然性服務,因為祂是所有恆星和在上生活半人神的物主。沒有人比祂更偉大了,祂比最偉大的半人神施威神和梵王還要偉大。在吠陀經中至尊的主被描述為 tam īśvarāṇāṁ paramam maheśvaram,在迷幻魔力下,生物體都想做他們所察覺到一切的主人,但實際上他們是受主的物質能量所操縱。主是物質自然的主人,而在條限下的靈魂,都在物質自然嚴格規律的控制下,除非一個人了解到這些基本事實,否則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個人或團體都不能得到和平,這便是基士拿知覺的感受:主基士拿是至尊的控制者,而所有的生物體,包括偉大的半人神在內,都是祂的下屬。一個人祇要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才能達到完滿的和平。
這第五章是基士拿知覺的一個實際解釋,一般稱為行業瑜伽。從行業瑜伽中怎能得到解脫的一個智力推考問題在這裏可作如下解答,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便是帶着主是控制人的完整知識去工作,這種工作與超然的知識沒有分別,直接的基士拿知覺是巴帝瑜伽,而幾亞拿瑜伽(知識瑜伽)是帶往巴帝瑜伽的途徑。基士拿知覺的意思,一個人是在與絕對至尊關係的完整知識中工作,而這個知覺的完滿境界,便是對基士拿——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完整知識。一個純潔的靈魂是作為神的所屬片碎部份的永恆僕人。由於想主宰摩耶(幻覺)的慾望,他便與摩耶接觸,那便是他這樣多苦難的原由,他一日與物質接觸,便一日需要執行物質上必需的工作。但是基士拿知覺則能夠使一個人就算在物質的範疇內仍可將自己帶入靈性生活因為這是在物質世界中一種喚醒精神存在的訓練。一個人越在這方面取得進步,他便越能免於物質的掌握。主並不偏袒任何人,一切東西有賴於在控制感官的努力和征服慾望和憤怒的影響上所作的實際責任執行,在控制了上述的情慾而達到基士拿知覺後,一個人在實際上便處於超然的階段,或婆羅門湼槃。八重的神秘主義瑜伽也可由於修習基士拿知覺而自動地得到,這是因為最終極的目的被選中了。一般漸進的提升步驟是守意 yama、持禁 niyama、打坐 āsana、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入定 dhyāṅa、達蘭拿 dhāraṇā、呼吸方法 prāṇāyāma 和三摩地 samādhi的修習。但這些都祇在完整奉獻性服務之前,而祇有奉獻性服務才能使人類得到寧靜。這是生命的最高完整階段。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五章有關行業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的要旨。
第六章
數論瑜伽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nāśritaḥ karma-phalaṁ kāryaṁ karma karoti yaḥ sa sannyāsī ca yogī ca na niragnir na cākriya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至尊的主說;anāśritaḥ——沒有庇護;karma-phalam——工作的結果;kāryam——義務的;karma——工作;karoti——執行;yaḥ——誰;saḥ——他;sannyāsī——在遁棄的階層中;ca——還有;yogī——瑜祁;ca——還有;na——不;nir——沒有;agniḥ——火;na——不;ca——和;akriyaḥ——沒有責任。
譯文
萬福的主說:「誰並不依附於工作的成果和遵從他應有的義務去工作,便算得是處於生命的遁棄階段中,他是一個真正的瑜祁(神秘主義者):並不是那個不點火和不執行工作的人。」
要旨
在這一章中,主解釋八重瑜伽方式,是用來控制心意和感官的方法。不過,尤其是在這個卡利年代,這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很難執行的,主在這一章中,雖然介紹了八種瑜伽制度,但祂強調行業瑜伽,或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為較佳。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的行動,都是為了要維持他的家庭和家庭的附屬物,沒有一個人不是沒有為了一些自我利益,一些濃縮或擴展的個人享受而工作,完整的準則,便是要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而不抱享受工作結果的意念,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是每一生物體的責任,因為我們全部在法定地位上都是至尊的所屬部份。身體的部份,為了整體的滿足而工作。身體的四肢,不為自我滿足去行動,而為整體的滿足去行動,同樣地,為了至尊整體的滿足而不是個人滿足而去行動的生物體,是一個完整的托砵僧,完整的瑜祁。
一些托砵僧,有時人工地以為他們已經從所有物質的職責中解脫了,因此他們不再去執行 agnihotra yajñas 艾里賀達耶冉拿(火的祭祀),但是實際上,他是有着自我利益的,因為他們的目標,是要與非人性的婆羅門合而為一,這個慾望是高於任何其它的物質慾望,但並不是沒有自我利益。同樣地,修習半閉合眼瑜伽體系的神秘瑜祁,是停止了所有的物質活動,而想欲得到一些個人自我的滿足。但是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的人是為了整體的滿足,並沒有自我利益。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沒有自我滿足的慾望,他成功的準則,是為了要滿足基士拿,因此他是完整的托砵僧,或完整的瑜祁。主采坦耶——遁棄的最高完整象徵,作出以下的禱告:
na dhanaṁ na janaṁ na sundarīṁ kavitāṁ vā jagadīśa kāmaye mama janmani janmanīśvare bhavatād bhaktir ahaitukī tvayi
「啊,全能的主,我並沒有慾望去積聚財富,也不想去享受美麗的女人,我亦不想任何數目的追隨者,我想的祇是在我生命中,一世又一世地對禰沒有原由的奉獻服務。」
第二節
yaṁ sannyāsam iti prāhur yogaṁ taṁ viddhi pāṇḍava na hy asannyasta-saṅkalpo yogī bhavati kaścana
yam——什麼;sannyāsam——遁棄;iti——如此;prāhuḥ——他們說;yogam——與至尊的聯繫;tam——那;viddhi——你應該知道;pāṇḍava——啊,班杜之子;na——永不;hi——的確地;asannyasta——沒有放棄;saṅkalpaḥ——自我滿足;yogī——一個神秘的超然主義者;bhavati——變得;kaścana——任何人。
譯文
什麼被稱為遁棄的就像瑜伽(即將自己與至尊聯繫)一樣,因為除非一個人拋棄了感官享樂的慾望,否則他便不能夠成為一個瑜祁。
要旨
真正遁棄瑜伽或巴帝的意思,便是一個人應該知道他作為生物體的法定性地位和跟着去做,生物體並沒有分別獨立的身份,他是至尊的邊緣能量。當他為物質能量所困時,他便被條限了,而當他基士拿知覺着,或覺悟到靈性能量的時候,他才是在他真正和自然的生命狀況。所以,當一個人在完整的知識中,便停止所有的物質感官享受,或遁棄了各類的感官享樂性活動。這些都是瑜祁們修習來抗拒感官的物質依附,但是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沒有機會將他的感官從事任何不是為了基士拿而作的事情。因此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同時地是一個遁棄者和一個瑜祁。在基士拿知覺中會自動地達到通過思考和其它瑜伽中所指定的知識和控制感官的目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放棄他自私本性的活動,則思考知識和瑜伽是沒有用的。真正的目標是要一個生物體放棄所有自私的滿足和預備去滿足至尊,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沒有任何自我享受的慾望,他是經常地為了至尊者的享樂而從事。因為沒有人能夠站在不活動的層次,一個沒有至尊者知識的人必定會從事於自我的滿足,所有這些目的都因為基士拿知覺的修習而完滿地達到。
第三節
ārurukṣor muner yogaṁ karma kāraṇam ucyate yogārūḍhasya tasyaiva śamaḥ kāraṇam ucyate
ārurukṣoḥ——一個剛剛開始瑜伽的人的;muneḥ——聖賢的;yogam八重的瑜伽體系;karma——工作;kāraṇam——原因;ucyate——據說;yoga——八重瑜伽;ārūḍhasya——已經達到了的人;tasya——他的;eva——的確地;śamaḥ——所有物質活動的終止;kāraṇam——原因;ucyate——據說。
譯文
對於一個八重瑜伽體系的初學者來說,工作便是手段;而對於一個已經達到瑜伽的人來說,所有物質活動的停頓便是手段。
要旨
將自己與至尊聯在一起的程序稱為瑜伽,這可以比喻為一張達到至高靈性自覺的梯子。這梯子由生物體最低的物質狀況開始,然後提升至在純潔靈性生命中完整的自覺階段,梯子的各部份都有不同的層次,但是總括來說,整個梯子稱為瑜伽和可以分為三部份,即思考知識瑜伽 jñāna-yoga,入定瑜伽 dhyāna-yoga 和巴帝瑜伽,梯子的開始稱為瑜伽魯魯沙 yogārurukṣa,而最高的一級稱為瑜伽錄達 yogārūḍha。
下述的是八重瑜伽體系:最初通過有規律的生活和各樣不同坐臥姿勢(這些祇不過是一些身體的操練)的修習而進入冥想,不過這些嘗試被認為是獲利性的物質活動;所有這些活動,都引至達到足以控制感官的精神平衡。當一個人做到冥想的修習後,他便將所有困擾性的心智活動停止。
然而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因為經常想着基士拿而已經處於冥想的層次。既然經常地從事於對基士拿的服務,他便被認為是已經停止了所有的物質活動。
第四節
yadā hi nendriyārtheṣu na karmasv anuṣajjate sarva-saṅkalpa-sannyāsī yogārūḍhas tadocyate
yadā——當;hi——的確地;na——不;indriya-artheṣu——在感官享樂中;na——永不;karmasu——在獲利性活動中;anuṣajjate——有需要從事於;sarva-saṅkalpa——所有的物質慾望;sannyāsī——遁棄者;yoga-ārūḍhaḥ——在瑜伽中的提升;tadā——在那時候;ucyate——據說。
譯文
當一個人遁棄了所有的物質慾望,不為感官享受亦不為獲利性活動去作為的時候,他便被認為是已經達到了瑜伽的境界。
要旨
當一個人全面性地從事於對主超然性愛心服務的時候,他在本身中得到喜悅,因此他不再從事於感官享受或獲利性活動。不然,一個人因為不能夠過沒有從事的生活而必須從事於感官享受。沒有基士拿知覺,一個人必須經常地找尋自我中心或擴展的自私活動,但是一個基士拿知覺的人,可以為了基士拿的滿足而做一切事情,而完全地不依附感官享受。一個沒有這些覺悟的人,必須機械地試圖脫離物質慾望才能夠在瑜伽梯子中提升至最高的一級。
第五節
uddhared ātmanātmānaṁ nātmānam avasādayet ātmaiva hy ātmano bandhur ātmaiva ripur ātmanaḥ
uddharet——一個人需要拯救;ātmanā——由心意;ātmānam——條件限制了的靈魂;na——永不;ātmānam——條限了的靈魂;avasādayet——置於墮落;ātmā——心意;eva——的確地;hi——真正的;ātmanaḥ——被條限了靈魂的;bandhuḥ——朋友;ātmā——心意;eva——確定地;ripuḥ——敵人;ātmanaḥ——被條限了靈魂的。
譯文
一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心意將自己提升,而不是使自己墮落。心意是被條件限制了靈魂的朋友,也是他的敵人。
要旨
ātmā 一詞是指身體,心意和靈魂——看不同的處境而定。在瑜伽制度中,心意和被條限了的靈魂都很重要。既然心意是瑜伽修習的中心,ātmā 在這裏是指心意了。瑜伽制度的目標,是為了要控制心意和將它帶離感官對象的依附。這裏強調心意應該被訓練到能夠從愚昧的泥淖中,拯救被條限了的靈魂,在物質存在中一個人是受制於感官和心意的影響,事實上,純潔的靈魂,所以受困於物質世界的原因,是因為心意的自我想主宰物質自然的關係。因此,心意應該被訓練到能夠不為物質自然的閃耀所吸引,這樣,被條限了的靈魂便可以得救。一個人越被感官對象吸引,他便越受困於物質的生存中。將自己解脫綑縛的最佳方法,是經常地將心意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hi(真正地)一詞,是用來着重這點的,亦即是說,一個人必須要這樣做。
mana eva manuṣyāṇām kāraṇaṁ bandha-mokṣayoḥ bandhāya viṣayāsaṅgo muktyai nirviṣayaṁ manaḥ
「對於人來說,心意是綑縛之源也是解脫之源,心意沉迷於感官對象,便是綑縛之源,而心意不依附於感官對象,便是解脫之源。」因此,經常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的心意,是至高解脫之源。
第六節
bandhur ātmātmanas tasya yenātmaivātmanā jitaḥ anātmanas tu śatrutve vartetātmaiva śatruvat
bandhuḥ——朋友;ātmā——心意;ātmanaḥ 生物體的;tasya——他的;yena——由誰;ātmā——心意;eva——的確地;ātmanā——由生物體;jitaḥ——征服;anātmanaḥ——那些控制心意失敗了的人的;tu——但是;śatrutve——因為敵意;varteta——停留在;ātmā eva——那個心意;śatruvat——作為敵人。
譯文
對於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來說,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但是誰不能夠這樣做,他的心意便將會是他最大的敵人。
要旨
修習八重瑜伽的目的,便是要控制心意,以使它成為一個執行人類使命中的朋友,除非心意是受到控制,否則修習瑜伽,祇是裝模作樣和浪費時間,一個不能夠控制他心意的人,經常地與最大的敵人一起生活,因此他的生命和他的任務都被毀壞了。生物體的法定性地位,是去履行較高的囑咐,一個人的心意祇要仍然是未被征服,他便要為慾念、憤怒、憎恨、幻覺等驅使。但是當心意被征服後,一個人便甘心自願地遵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命令,祂以巴拉邁瑪的身份,處於每一個人的內心中,真正的瑜伽修習招至與內心的巴拉邁瑪相會,和跟從祂的指命。對於一個直接地接受基士拿知覺的人來說,對主任命完全的皈依,將會自動而來。
第七節
jitātmanaḥ praśāntasya paramātmā samāhitaḥ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eṣu tathā mānāpamānayoḥ
jita-ātmanaḥ——對於那個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praśāntasya——對於那個已經通過這樣地控制了心意而得到平靜的人;paramātmā——超靈;samāhitaḥ——完全地達到了;śīta——冷;uṣṇa——熱;sukha——在快樂中;duḥkheṣu——在困苦中;tathā——還有;māna——榮譽;apramānayoḥ——毀謗。
譯文
對於那個已經征服了心意的人來說,超靈已經達到,因為他已得到平靜。無論快樂和苦惱,冷和熱,榮譽和毀謗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
要旨
實際上,每一生物體都想遵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以巴拉邁瑪身份,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的命令。當心意為外在的迷幻能量所誤引時,一個人便變得被綑縛於物質活動中。因此,一旦當一個人的心意經過任何一個瑜伽體系所控制後,他便算是已經達到目的,一個人需要聽從較高的囑咐,當一個人的心意,固定於較高的本性時,他便再沒有選擇,而祇有遵從至尊的命令。心意需要承認一些較高的意旨和遵從它,控制心意的效果,便是一個人會自動地追隨巴拉邁瑪或超靈的命令。因為這個超然的地位,可以立即地由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達到,主的奉獻者,是不為物質生存的二元性——即快樂和苦惱、冷和熱等的影響。這一境界是實際的三摩地,或全神貫注於至尊之中。
第八節
jñāna-vijñāna-tṛptātmā kūṭastho vijitendriyaḥ yukta ity ucyate yogī sama-loṣṭrāśma-kāñcanaḥ
jñāna——得來的知識;vijñāna——覺悟到的知識;tṛpta——滿足;ātmā——生物體;kūṭasthaḥ——靈性地處置;vijita-indriyaḥ——慾念上控制;yuktaḥ——有可以自覺的能力;iti——如此;ucyate——據說;yogī——瑜祁;sama——平衡;loṣṭra——碎石;aśma——石塊;kāñcanaḥ——黃金。
譯文
當一個人通過得來的知識和自覺而完全地感到滿足時,他便被認為是處於自我覺悟中和被稱為一個瑜祁(神秘主義者)。這樣的一個人是處於超然性中和可以自我控制。他所察覺的一切事物——不論是碎石、石塊或黃金都是一樣的。
要旨
沒有對至尊真理覺悟的書本知識是沒有用的,就如下述一樣:
ataḥ śrī-kṛṣṇa-nāmādi na bhaved grāhyam indriyaiḥ sevonmukhe hi jihvādau svayam eva sphuraty adaḥ
「沒有人能夠通過他被物質沾污了的感官去了解史里基士拿的名字、形狀、品質和消閒的超然性本質。祇有當一個人經過對主的超然性服務而變得靈性上滿溢時,才能夠得到主的超然性名字、形狀、品質和消閒的揭示。」(琶瑪普蘭那經 Padma Purāṇa)
這博伽梵歌是基士拿知覺的科學。沒有人能夠祇單靠世俗的學位便變得基士拿知覺着,一個人必須幸運地與一個在純潔知覺中的人取得聯繫。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由於基士拿的恩賜而具有知覺了的知識,因為他已經以純潔的奉獻性服務感到滿足。通過覺悟了的知識,一個人便變得完整,通過超然的知識,一個人可在他的深信中保持穩定,但是如果靠學術上的知識,一個人可能很容易地被蒙蔽和受表面上的矛盾所混淆。他是實際上自我控制了的自覺靈魂——因為他皈依基士拿,他是超然的,因為他與世俗的學歷無關。世俗的學歷和智力測度,或許在別人看來像金一樣,對他來說,並不比碎石和石塊更有價值。
第九節
suhṛn-mitrāry-udāsīna- madhyastha-dveṣya-bandhuṣu sādhuṣv api ca pāpeṣu sama-buddhir viśiṣyate
suhṛt——本性上是一個祝福者;mitra——充滿愛護的施主;ari——敵人;udāsīna——對好戰的人中立;madhyastha——好戰人的仲裁者;dveṣya——妒忌;bandhuṣu——在親屬和祝福者當中;sādhuṣu——對於虔誠者;api——還有;ca——和;pāpeṣu——對於罪人;sama-buddhiḥ——具有相同的智慧;viśiṣyate——遠為高超。
譯文
當一個人對所有人——誠實的祝福者、朋友和敵人、善妒的人、虔誠的人、罪人和那些傲慢與偏見的人以同一心意看待時,他便被認為是較為高超。
第十節
yogī yuñjīta satatam ātmānaṁ rahasi sthitaḥ ekākī yata-cittātmā nirāśīr aparigrahaḥ
yogī——一個超然主義者;yuñjīta——一定要將注意力集中於基士拿知覺;satatam——經常地;ātmānam——他自己(通過身體、心意和自我);rahasi——在一個僻靜的地方;sthitaḥ——這樣地處置;ekākī——單獨;yata-cittātmā——心意經常留神;nirāśīḥ——沒有被任何其他的東西所吸引;aparigrahaḥ——免於擁有的感覺。
譯文
一個超然主義者應該經常地試圖去將他的心意集中於至尊的自我;他應該單獨地居住在一處偏僻的地方和經常小心地控制他的心意,他應該免於慾望和擁有的感覺。
要旨
基士拿知覺是對婆羅門、巴拉邁瑪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各種不同程度的知覺。基士拿知覺的意思,簡單地即是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而那些依附於非人性的婆羅門或是局部超靈的人,也是部份地基士拿知覺着,因為非人性的婆羅門是基士拿靈性光輝,而超靈則是基士拿全面遍透的局部擴展,因此非人性主義者和冥想者也是間接地基士拿知覺着。一個直接地基士拿知覺着的人,是最高的超然主義者,因為這樣的一個奉獻者,知道什麼是婆羅門和什麼是巴拉邁瑪,他對絕對真理的認識是完整的,至於非人性主義者和沉思的瑜祁,則是不完整地基士拿知覺着。
儘管如此,所有這些人,在這裏都被教導要有恆地進行他們特定的目標,以至能夠遲早達到最高的完整階段。一個超然主義者的首要事務,便是將心意經常地想着基士拿,一個人應該時常想着基士拿和連一刻也不忘祂。心意對至尊的集中稱為三摩地,或神昏。為了要集中心意,一個人應該經常地處於一個僻靜的地方和避免外間事物的打擾,他應該小心地去接受有利的和拒絕對他自覺有影響的處境狀況。在完整的决斷中,他不應該渴求無用的物質東西,而被擁有的感覺所糾纏。
當一個人直接地處於基士拿知覺的時候,所有這些完滿成就和防範,都可以完整地得以進行,因為直接基士拿知覺的意思,即是自我的否定,對物質擁有的機會非常少。史拉勞巴哥史華米對基士拿知覺的特性有這樣的說法:
anāsaktasya viṣayān yathārham upayuñjataḥ nirbandhaḥ kṛṣṇa-sambandhe yuktaṁ vairāgyam ucyate prāpañcikatayā buddhyā hari-sambandhi-vastunaḥ mumukṣubhiḥ parityāgo vairāgyaṁ phalgu kathyate (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2.255-256)
「當一個人不依附於任何東西,而同時又接受一切與基士拿有關的事物時,他便正當地超越於擁有慾之上。反過來說,一個人沒有認識一切東西與基士拿的關係而加以拒絕的話,便不是在完整的遁棄中。」
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須清楚地知道一切東西都是屬於基士拿的,因此他經常地免於個人擁有慾的感覺。正因為這樣,他沒有為了個人而渴望得到任何東西。他知道怎樣去接受對基士拿知覺有利的事物和怎樣去拒絕不利於基士拿知覺的事物,他是經常地高於物質的事物,因為他是經常地超然的,他是經常地單獨自處,而與不是在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無關。因此,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是一個完整的瑜祁。
第十一節及第十二節
śucau deśe pratiṣṭhāpya sthiram āsanam ātmanaḥ nāty-ucchritaṁ nātinīcaṁ cailājina-kuśottaram tatraikāgraṁ manaḥ kṛtvā yata-cittendriya-kriyaḥ upaviśyāsane yuñjyād yogam ātma-viśuddhaye
śucau——在聖潔的;deśe——地方;pratiṣṭhāpya——處於;sthiram——固定的;āsanam——坐姿;ātmanaḥ——自力;na——不;ati——太過;ucchritam——高;na——亦不;ati——太過;nīcam——低;caila-ajina——軟布和鹿皮;kuśottaram——一種名為古撒的草;tatra——在那之上;ekāgram——專注;manaḥ——心意;kṛtvā——這樣地做;yata-citta——控制心意;indriya——感官;kriyaḥ——活動;upaviśya——坐在;āsane——坐在之上;yuñjyāt——進行;yogam——瑜伽修習;ātma——心;viśuddhaye——為了澄清。
譯文
如果要修習瑜伽,一個人必須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些古撒草鋪在地上,然後蓋上一件鹿皮和一塊軟布,坐位不應太高亦不應太低,而且應該處於一個聖潔的地方,進行修習的瑜祁,應該穩定地坐着和通過控制心意和感官,淨化心靈及將心意集中於一點。
要旨
「聖地」是指朝聖的地方,在印度,那些瑜祁、超自然主義者和奉獻者都離開他們的家庭去巴雅格 Prayāg,馬杜拉 Mathurā,溫達文拿 Vṛndāvana,希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及哈特華 Hardwar 等聖地居住,在聖河如也滿拿及恆河等所流經的地方獨自修習瑜伽。但這尤其是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在大城市中那些所謂「瑜伽」中心對於得來物質利益可能有效,但是它們根本上不適合實際瑜伽的修習。沒有自制和心意被擾亂的人,不能夠進行冥想。所以在彼汗.拿拉弟雅.普蘭拿經 Bṛhan-Nāradīya-Purāṇa 說到在這卡利年代 Kali-yuga(目前的年代),一般人都是短命、對靈性感覺緩慢和經常地受各種渴望所困擾,達到靈性自覺的方法,便是歌頌主的聖名。
harer nāma harer nāma harer nāmaiva kevalam kalau nāsty eva nāsty eva nāsty eva gatir anyathā
「在這紛爭和虛偽的年代,唯一得到拯救的方法,便是歌頌主的聖名,再沒有別的方法、再沒有別的方法、再沒有別的方法了。」
第十三節及第十四節
samaṁ kāya-śiro-grīvaṁ dhārayann acalaṁ sthiraḥ samprekṣya nāsikāgraṁ svaṁ diśaś cānavalokayan praśāntātmā vigata-bhīr brahmacāri-vrate sthitaḥ manaḥ saṁ yamya mac-citto yukta āsīta mat-paraḥ
samam——豎直;kāya-śiraḥ——軀體與頭;grīvam——頸;dhārayan——握着;acalam——不動;sthiraḥ——靜止;samprekṣya——看着;nāsikā——鼻子;agram——尖端;svam——自己;diśaḥ——各方面;ca——還有;anavalokayan——不看着;praśānta——不被激動的;ātmā——心意;vigata-bhīḥ——沒有恐懼;brahmacāri-vrate——貞守的誓言;sthitaḥ——處於;manaḥ——心意;saṁyamya——完全在控制之下;mat——向「我」(基士拿);cittaḥ——集中;yuktaḥ——真正的瑜祁;āsīta——因為這樣;mat——向「我」;paraḥ——終極的目標。
譯文
一個人必須將他的軀體、頸和頭豎直,然後凝視着鼻尖。這樣,以一個不激動及在控制下的心意,沒有了恐懼和完全免於性生活,一個人應該在心中冥想着「我」和把「我」當作是生命的終極目標。
要旨
生命的目標是基士拿,祂以巴拉邁瑪的身份(四隻手的韋施紐形狀)處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心中。瑜伽的修習是為了要發現和察看這局限了的韋施紐形狀 Viṣṇumūrti 而並不是為了任何其它的目的。局限了的韋施紐形狀是處於一個人心中的基士拿全體出席代表,誰沒有意思去覺悟這韋施紐形狀,便是沒有用地從事於模擬瑜伽的修習和正在浪費他的時間。基士拿是生命的終極目標,而處於一個人心中的韋施紐形狀是所以修習瑜伽的對象。為了要覺悟這個在心中的韋施紐形狀,一個人必須遵守性生活的完全抑制;因此一個人必須要離開家庭,和單獨地居住在一個僻靜的地方,保持如上述的坐姿。一個人不能夠每日在家中或別些地方享受性生活,一面去參加那些所謂瑜伽課程而能夠成為一個瑜祁。一個人必須要修習控制心意和避免所有各類以性生活為首的感官享受。由偉大聖賢耶冉拿瓦格耶 Yājñavalkya 所寫的貞守規限如下:
karmaṇā manasā vācā sarvāvasthāsu sarvadā sarvatra maithuṇa-tyāgo brahmacaryaṁ pracakṣate
「貞守的誓言是要幫助一個人在工作、言詞、心意和所有時間、所有環境和所有場合下完全地控制性的縱恣。」沒有人可以縱恣性慾而能夠進行成功的瑜伽修習,因此貞守生是從孩童當他沒有性生活知識的時候便受教導。兒童在五歲的時候便被送往古祿庫拉 guru-kula,或即靈魂導師的地方,而導師則在嚴格的紀律下訓練這些少年成為貞守生 brahmacārīs。沒有這樣的修習,任何人都不能夠在不論入定、思考、或巴帝瑜伽中取得進步。儘管這樣,誰遵從婚姻生活的規範守則,祇是與他的妻子發生性關係(這也是有限制的)也被稱為一個貞守生。這樣的一個居家貞守生可以為巴帝學派所接受,但是入定及思考學派則不接受居家的貞守生。他們沒有妥協地要求絕對的禁慾,在巴帝學派中,一個居家的貞守生可以被允許受控制下的性生活,因為巴帝瑜伽祭禮的強度能使一個人自動地失去性慾的吸引,而從事於較高的對主的服務。在博伽梵歌中說:
viṣayā vinivartante nirāhārasya dehinaḥ rasa-varjaṁ raso 'py asay paraṁ dṛṣṭvā nivartate
其他的人是被迫禁止對自己感官的享受,一個主的奉獻者,因為較高的趣味而自動地加以制止。除了奉獻者之外,便再沒有人有那更高趣味的資料。
維加達比亞 Vigatabhīḥ,一個人除非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否則便不能夠沒有恐懼,一個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恐懼是由於他歪曲了的記憶,他忘記了他與基士拿的永恆關係。博伽瓦譚裏說:bhayaṁ dvitīyābhiniveśataḥ syād īśād apetasya viparyayo smṛtiḥ 基士拿知覺是無懼的唯一基礎,因此對於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完整的修習是可能的。正因為瑜伽修習的目標是要看見內在的主,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已經是所有瑜祁中的最佳者。這裏所述的瑜伽原則,有別於那些時下流行的所謂瑜伽會社。
第十五節
yuñjann evaṁ sadātmānaṁ yogī niyata-mānasaḥ śāntim nirvāṇa-paramām mat-saṁsthām adhigacchati
yuñjan——像這樣的修習;evam——如上述的;sadā——持久地;ātmānam——身體、心意與及靈魂;yogī——神秘的超然主義者;niyata-mānasaḥ——調限了的心意;śāntim——平靜;nirvāṇa-paramām——物質存在的終結;mat-saṁsthām——在靈性的空間(神的王國裏);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神秘的超然主義者由於這樣地控制身體、心意和活動,在物質存在的終結後便達到神的國度(或基士拿的居所)。
要旨
修習瑜伽的終極目標,在這裏有清楚的解釋。瑜伽的修習,不是為了要得到任何的物質方便,而是為了所有物質存在的終止。根據博伽梵歌所記載,一個追尋身體進步或渴望一些物質成就的人不算是瑜祁,而物質生存的終結,亦不能將一個人領入「虛無」,這祇是無稽之談,在主的創造中,並沒有虛無的地方,相反地,物質生存的終止,使人能夠可以進入靈性的空間,或主的居所。主的居所清楚地正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述,是一處不用太陽、月亮或電力的地方。就好像物質世界中的太陽一樣,在靈性王國中,所有星球都是自己照明的,每一處地方都是神的王國,但是靈性的天空和在上的恆星,則被稱為巴南達瑪 Paraṁ dhāma,或較高的居所。
在這裏由主所親自申明(mat-cittaḥ, mat-paraḥ, mat-sthānam),一個完全了解主基士拿的成功瑜祁,可以達到真正的平靜,和能夠終極地達到祂名為高珞伽溫達文拿 Golaka Vṛndāvana 的基士拿珞伽至尊居所。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很清楚地指出(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aḥ)主,雖然是住在祂那名為高珞伽的居所,然而由於祂較高靈性能量的關係,也是那遍透的婆羅門和局部的巴拉邁瑪。沒有人能夠未經過正確地了解基士拿和祂的全體擴展韋施紐,而能夠達到靈性的空間或進入主的永恆居所(維琨達高珞伽溫達文拿)因此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的人,是一個完整的瑜祁,因為他的心意,是經常地貫注在基士拿的活動中。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ayoḥ。從吠陀經中,我們也知道:tam eva vidivātimṛtyum eti:一個人唯有在通過了解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時,才能夠超越生與死的旅途。換句話說,瑜伽的成就,是達到物質生存的豁免,而不是一些去愚弄無知大眾的魔術戲法或體操技倆。
第十六節
nātyaśnatas tu yogo 'sti na caikāntam anaśnataḥ na cāti svapna-śīlasya jāgrato naiva cārjuna
na——永不;ati——太過;aśnataḥ——一個這樣吃的人;tu——但是;yogaḥ——與至尊的聯繫;asti——那裏有;na——不;ca——還有;ekāntam——很低;anaśnataḥ——絕食;na——不;ca——還有;ati——太過;svapna-śīlasya——一個睡得太多的人;jāgrataḥ——或一個守夜太多的人;na——不;eva——永遠;ca——和;arjuna——呀,阿尊拿。
譯文
啊,阿尊拿,如果一個人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睡得太多或睡眠不足,都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瑜祁。
要旨
在這裏對瑜祁所推薦的,是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太多進食的意思,是吃得多過保持身體和靈魂在一起的需要。人類並沒有需要去吃動物,因為大自然供給了大量的五榖、蔬菜、水果和牛奶。根據博伽梵歌所說:這些簡單的食物,被認為是在良好的型態中。肉類是為了那些在愚昧型態中的人。所以,那些沉溺於肉食、喝酒、抽烟和吃沒有首先供奉基士拿的食物的人,將會遭受罪惡的反應,因為他們吃進的,祇是沾污了的東西。Bhuñyate te tv aghaṁ papa ye pacanty ātma-kāraṇāt 任何人為了感官享樂而進食,或是為自己煑食,而不供奉他的食物給基士拿,所吃進的祇是罪惡,一個吃罪惡和吃多過比配給他所需的人,不能夠執行完滿的瑜伽,最好便是祇吃奉獻過給基士拿所剩餘的食物,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不吃進任何不是首先供奉過基士拿的東西。因此,祇有那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才能夠在瑜伽修習中取得成就,一個模擬地不進食和製造自己一套戒食步驟的人,不能夠修習瑜伽。基士拿知覺着的人,根據經典所推薦的規定遵守戒食,他並不過份的戒食或進食,因此他有能力去進行瑜伽的修習。一個過量進食的人,會在睡覺的時候做夢很多,結果,他便需要較多的睡眠。一個人不應該每日睡覺多過六小時,在二十四小時中,睡覺多過六小時的人,便的確地受愚昧型態的影響。一個在愚昧型態中的人,是懶惰的和有大量睡眠的傾向,這樣的一個人,不能夠修練瑜伽。
第十七節
yuktāhāra-vihārasya yukta-ceṣṭasya karmasu yukta-svapnāvabodhasya yogo bhavati duḥkha-hā
yukta——調整了的;āhāra——進食;vihārasya——消遣;yukta——調整了的;ceṣṭasya——為了保存而工作的人;karmasu——在責任的執行中;yukta——調整了的;svapna-avabodhasya——調限了睡眠和醒覺;yogaḥ——瑜伽的修習。bhavati——成為;duḥkha-hā——減少痛苦。
譯文
誰在他的進食、睡眠、工作和消遣的習慣中,採取中庸之道,便能夠通過瑜伽的修習,而減少所有的物質痛苦。
要旨
過度縱容於進食、睡眠、防禦和交配,這些身體的需求,都阻碍瑜伽修習的進展。對於飲食來說,祇有當一個人練習接受巴薩啖——淨化了的食物以後,才算是被調整了。根據博伽梵歌(9 章 26 節)所說,用來供奉給主基士拿的是蔬菜、鮮花、水果、五穀、牛奶等。這樣,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便自動地被訓練到不接受不是給人類進食的食物,或即是不在良好型態中的食物。至於睡眠方面,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對於他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任務,是經常地提高警覺,因此,任何不必要地在睡眠中浪費的時間,都被認為是一個極大的損失。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不能容忍沒有執行從事於對主的服務,而渡過他生命中的一分鐘。所以他的睡眠被降至最低限度。在這方面,做到最理想的,便是史拉勞巴哥史華米,因為他經常地從事於對基士拿的服務,而每天睡眠不超過兩小時,有時甚至沒有,哈利達沙.德古在沒有完成他每日以念珠頌聖名三十萬次的常規之前,並不接受巴薩啖或甚至稍為憩息。至於工作方面,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不做任何不是與基士拿利益有關的事情,因此,他的工作是經常地在規限下,和不為感官享受所沾染。既然並沒有感官享受的問題,對於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來說,並沒有物質的閒暇。因為他在工作、言詞、睡眠和醒覺及身體其它各方面的活動都調節了,他並沒有物質的困苦。
第十八節
yadā viniyataṁ cittam ātmany evāvatiṣṭhate nispṛhaḥ sarva-kāmebhyo yukta ity ucyate tadā
yadā——當;viniyatam——特別規律下的;cittam——心意和他的活動;ātmani——在超然性中;eva——的確地;avatiṣṭhate——成為處於;nispṛhaḥ——沒有了;sarva——所有各類的;kāmebhyaḥ——物質的慾望;yuktaḥ——穩當地處於瑜伽中;iti——這樣;ucyate——據說;tadā——在那時候。
譯文
當一個瑜祁,經過瑜伽的修習而自律精神活動及處於超然性中——沒有了所有的物質慾望時——他便可以稱得上達到了瑜伽的境界。
要旨
一個瑜祁,與一個普通人有別的地方是在於他的活動——表徵便是以性慾為主的所有各類物質慾望的終止。一個完整的瑜祁,善於自律心意活動,和不再受任何物質慾望的侵擾。如在史里瑪博伽瓦譚(9.4.18.20)中所說,這完整的境界,可以自動地由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達到:
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rindayor vacāṁsi vaikuṇṭha- guṇānuvarṇane karau harer mandira-mārjanādiṣu śrutiṁ cakārācyuta-sat- kathodaye mukunda-lingālaya-darśane dṛśau tad-bhṛtyagātta-sparśe 'ṅga-saṅgamam ghrāṇaṁ ca tat-pāda-saroja-saurabhe śrīmat tulasyā rasanāṁ tad-arpite pādau hareḥ hṣetra-padānusarpaṇe śiro hṛṣīkcśa-padābhivandane kāmaṁ ca dāsye na tu kāma-kāmyayā yathottama-śloka- janāśrayā ratiḥ
「安巴里沙國王,首先將他的心意皈依於主基士拿的蓮花足下;跟着順着次序地,他便將他的言詞從事於描述主的超然性特質,他的手從事於掃抹主的廟宇,他的耳從事於聆聽主的活動,他雙眼從事觀看主的超然形狀,他的身體觸碰奉獻者的身體,他的嗅覺嗅那奉獻過給主的蓮花香味,他舌頭嘗那奉獻過主蓮花足下的荼拉蒔葉,他的雙脚走去探訪聖地和主的廟宇,他的頭顱作出對主的叩拜,他的慾望是執行主的任務。所有這些超然的活動都極為適合一個主的純潔奉獻者。」
對於非人性主義的追隨者來說,超然的階段是很不明顯和主觀的。但很明顯地如上述摩阿喇查安巴里沙的例子一樣,對於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來說,這超然的階段,便變得很容易和實際。除非心意是由於持久的記憶而固定於主的蓮花足下,否則這些超然的從事是不實際的。因此,在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中,這些被指定的活動,稱為阿察拿 arcanā,即是將所有的感官從事於對主的服務。感官和心意,都需要一些從事,祇是否定,是不實際的。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尤其是指那些不是在生命遁棄階段中的人,上述的感官和心意的超然服務是通往超然成就的完整過程,在博伽梵歌中這個稱為約達 yukta。
第十九節
yathā dīpo nivātastho neṅgate sopamā smṛtā yogino yata-cittasya yuñjato yogam ātmanaḥ
yathā——好像;dīpaḥ——一盞燈;nivātasthaḥ——在沒有風的地方;na——不會;iṅgate——搖動;sā upamā——與那比較;smṛtā——比喻;yoginaḥ——瑜祁的;yata-cittasya——心意在控制之下;yuñjataḥ——持久地從事於;yogam——沉思;ātmanaḥ——於超然性中。
譯文
就好像一盞燈在沒有風的地方不會搖動,一個心意在控制下的超然主義者在他對超然性「自我」的沉思中經常保持穩定。
要旨
一個真正基士拿知覺着的人是經常地沉迷於超然性中和對他所崇拜的主作持久及不斷的沉思,就好像一盞燈在一處沒有風的地方一樣地穩定。
第二十節至第二十三節
yatroparamate cittaṁ niruddhaṁ yoga-sevayā yatra caivātmanātmānaṁ paśyann ātmani tuṣyati
sukham ātyantikaṁ yat tad buddhi-grāhyam atīndriyam vetti yatra na caivāyaṁ sthitaś calati tattvataḥ
yaṁ labdhvā cāparaṁ lābhaṁ manyate nādhikaṁ tataḥ yasmin sthito na duḥkhena guruṇāpi vicālyate taṁ vidyād duḥkha-saṁyoga- viyogaṁ yoga-saṁjñitam
yatra——在那狀況之下;uparamate——當一個人感覺到超然的快樂;cittam——智力的活動;niruddham——物質的檢束;yoga-sevayā——通過瑜伽的修練;yatra——在那;ca——還有;eva——必定地;ātmanā——由純潔的心意;ātmānam——自我;paśyan——覺悟到的地位;ātmani——在自我中;tuṣyati——變得滿足;sukham——快樂;ātyantikam——至尊;yat——在那;tat——那;buddhi——智慧;grāhyam——可以接受;atīndriyam——超然的;vetti——知道;yatra——在那裏;na——永不;ca——還有;eva——必定地;ayam——在這;sthitaḥ——處於;calati——移動;tattvataḥ——從真理中;yam——那;labdhvā——由得到;ca——還有;aparam——任何其它的;lābham——得益;manyate——並不介意;na——永不;adhikam——比那還要多;tataḥ——由那;yasmin——在那;sthitaḥ——因為處於;na——永不;duḥkhena——由困苦;guruṇāpi——雖然非常困難;vicālyate——變得動搖;tam——那;vidyāt——你一定要知道;duḥkha-saṁyoga——物質接觸的困苦;viyogam——滅絕;yoga-saṁjñitam——在瑜伽中的神昏。
譯文
當一個人的心意通過瑜伽的修習,而完全地抑制於物質性的智力活動時,那完整階段便稱為神昏,或三摩地。這可以從一個人能夠用純潔的心意,看到自我和稟嘗自我快樂的本領表現出來。在那歡悅的境界,一個人便處於無窮的超然快樂中,並通過超然的感官享受自己。這樣地確立了以後,一個人便永不脫離真理,在得到了它以後,他便會想再沒有其它更大的得益了。既然是處於這樣的一個地位,就算在更大的困難中,他也不會動搖。這才是真正從由於物質接觸而來的所有煩惱中解脫。
要旨
通過瑜伽的修習,一個人慢慢地變得脫離物質概念。這便是瑜伽原則的基本特性,在此以後的,便是一個人能夠處於神昏,或三摩地中,即是一個瑜祁,通過超然的心意和智慧,了解到超靈,而不帶着將自我與超我認同的錯誤觀念。瑜伽的修習,大致上是基於巴坦札尼體系 Patañjali system 的原則,有些非權威性的評述者,試圖將個別的靈魂與超靈認同,而一元論者,以為這便是解脫,但他們並不認識巴坦札尼瑜伽體系的真正目的。巴坦札尼體系接受超然性的快樂,但是一元論者,因為恐懼有損於一元的理論,而不接受這超然的快樂。知識與知道者的二元性,並不為非二元論者所接受,但在這一節中,通過超然感官而覺悟到的超然快樂。是被接受的。由著名瑜伽體系的代表人巴坦札尼牟尼 Patanjali Muni 所確證,這偉大的聖賢,在瑜伽經典 Yoga-sūtras中宣稱: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ṁ guṇānāṁ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ṁ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
這 citi-śakti,或內在的潛能,是超然的,Puruṣārtha 的意思是物質性的宗教心、經濟發展,感官享受和終極地與至尊合成一體的意圖,一元論者,將這「與至尊成為一體」,稱為蓋瓦揚 kaivalyam,但是根據巴坦札尼說:這蓋瓦揚是生物體所以醒覺到他法定地位內在的、超然的潛能。引用主采坦耶的字眼,這個狀況被稱為 ceto-darpaṇa-mārjanam,或是不純潔心鏡的拂掃。這拂掃其實就是解脫,或 bhava-mahādāvāgni nirvāpaṇam,湼槃的初步理論,即吻合於這個道理。在博伽瓦譚中這稱為 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博伽梵歌也在這一節中證實了這一境地。
在湼槃或物質的了結之後,跟着而來的便是靈性活動的展示,或即名為基士拿知覺的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博伽瓦譚中說:svarūpeṇa vyavasthitiḥ,這才是生物體的真正生活。摩耶,或幻覺,是被物質影響所污染了的靈性生活狀況。從這物質污染中的解說,並不意味生物體原本永恆地位的毀滅,巴坦札尼也以以下一句接受了這一點:kaivabyam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 iti這 citi-śakti,或超然的快樂,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吠檀多經 Vedānta-sūtras中也證實了這一點:ānandamayo 'bhyāsāt,這個自然的超然快樂,是瑜伽的最終目的和很容易地通過奉獻性服務,或即巴帝瑜伽的執行而達到。在博伽梵歌的第七章中將會對巴帝瑜伽有很明顯的描述。
正如在這一章中所述,在瑜伽體系中,有兩類型的三摩地,名為三般耶達.三摩地 samprajñāta-samādhi 和阿三般耶達.三摩地 asamprajñāta-samādhi。當一個人經過各樣哲學性的研究,而達到處於超然的地位時,便稱為三般耶達.三摩地。在阿三般耶達.三摩地中,再沒有與世俗享樂的關連,因為那時已經超越了所有由感官而來的各類快樂。當一個瑜祁,一旦處於那超然的境界後,他便永不會再動搖。除非一個瑜祁能夠達到那個境界,否則他並不算得是成功。今日的所謂瑜伽修習既然涉及各類的感官享樂,所以是自相矛盾的。一個沉迷於性慾和麻醉品的瑜祁是笑話。就算那些被瑜伽修習中的成就所吸引了的瑜祁,也不是完整地自處,如在這一節中所述,如果一個瑜祁,為瑜伽的副產品所吸引,他便不能夠達到完整的階段。因此那些沉迷於上演健身體操修習,或其它成就的人,應該知道那樣會喪失了瑜伽的目的。
在這年代中,最佳的瑜伽修習,便是基士拿知覺,因為它並不會挫敗。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在他的職業中是這樣地快樂,以至他不再渴望任何其他的快樂。在這個虛偽的年代中去修習陰陽瑜伽、入定瑜伽和思考瑜伽都有很多障碍,但是去執行行業瑜伽,或巴帝瑜伽,則沒有這些問題。
祇要有物質身體的存在,一個人便需要去滿足身體方面,吃、睡眠、自衛和交配的需求。但是一個在純潔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在滿足這些身體的需求時,並不去刺激感官,相反地,他接受生活的基本所需,將一件劣貨作最好的利用和享受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超然快樂。他漠視偶然發生的事故,諸如:意外、疾病、貧乏和甚至一個最親的人的死亡。然而他是經常地警覺着去執行他在基士拿知覺或巴帝瑜伽中的職責。意外也不會動搖他的職責。這就有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述一樣: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他忍受所有這些意外的發生,因為他知道它們來了又去,和並不影響他的職責,這樣他便達到在瑜伽修習中最高的完滿地步。
第二十四節
sa niścayena yoktavyo yogo 'nirviṇṇa-cetasā saṅkalpa-prabhavān kāmāṁs tyaktvā sarvān aśeṣataḥ manasaivendriya-grāmaṁ viniyamya samantataḥ
saḥ——那瑜伽體系;niścayena——以堅定的决心;yoktavyaḥ——應該修習;yogaḥ——在這樣的修習中;anirviṇṇa-cetasā——沒有動搖;saṅkalpa——物質的慾望;prabhavān——生自;kāmān——感官享受;tyaktvā——放棄;sarvān——所有;aśeṣatah——完全地;manasā——由心意;eva——必定地;indriya-grāmam——整套感官;viniyamya——規限着;samantaḥ——從各方面。
譯文
一個人應該以不動搖的决心和信仰去從事瑜伽的修習。他應該沒有例外地放棄所有由虛假自我所產生的物質慾望和通過心意在各方面控制所有的感官。
要旨
瑜伽的修習者,應該下定决心和忍耐,及沒有動搖地去進行修習,一個人應該肯定在最後得到成功和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去追隨這條道路,就算在未達到成功之前,有什麼延誤也不應氣餒。對於嚴格的修習者來說,成功是肯定的。勞巴哥史華米對巴帝瑜伽有這樣的說法:
utsāhān niścayād dhairyāt tat tat karma-pravartanāt saṅga-tyāgāt satovṛtteḥ ṣaḍbhir bhaktiḥ prasidhyati
「巴帝瑜伽的程序,可以通過全心全意地熱心,堅忍和决斷追隨着被指定任務、與其他的奉獻者聯繫及完全從事於在良好型態中的活動而成功地實施」。
在决心方面,一個人應該追隨一隻在海洋的波濤中喪失了蛋的麻雀的例子,這例子是:一隻麻雀將蛋生在海洋岸邊,但那大海洋將她的蛋隨着波浪帶走了,小麻雀便很傷心和請求海洋將蛋歸還給她,但是海洋並不答應她的請求,因此小麻雀便决定將海洋吸乾,於是她用小嘴開始將水吸上來,每一個人都譏笑她這沒有可能的决心,這件事傳開了終於被主韋施紐的座駕大鳥加路達 Garuḍa 聽到,他很同情這妹妹麻雀的遭遇,當他去看這隻小麻雀時候,被這隻小麻雀的决心所感動,因此便答應幫助她。加路達立即叫海洋交回她的蛋,否則便自己來吸乾海洋,海洋變得很害怕,於是便將蛋交出,這樣那隻小麻雀便因為加路達的恩賜,而覺得很快樂。
同樣地、瑜伽的修習,尤其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巴帝瑜伽的修習,看來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如果任何人以極大的决心追隨這些原則,天助自助者,主是一定會幫忙他的。
第二十五節
śanaiḥ śanair uparamed buddhyā dhṛti-gṛhītayā ātma-saṁsthaṁ manaḥ kṛtvā na kiñcid api cintayet
śanaiḥ——漸漸地;śanaiḥ——按步就班;uparamet——猶疑;buddhyā——由智慧;dhṛti-gṛhītayā——帶着堅信;ātma-saṁstham——處於超然性中;manaḥ——心意;kṛtvā——這樣地做;na——沒有;kiñcit——任何其它事情;api——就算;cintayet——會想及到。
譯文
一個人應該漸漸地按步就班和抱着全部的决心,通過智慧而處於神昏中,這樣心意便應該單單地固於「自我」和不應想及任何其它的事情。
要旨
通過正當的决心和智慧,一個人應該慢慢地終止感官活動,這個稱為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心意在堅信、冥想,和感官終止的控制之下,應該是處於神昏、或三摩地 samādhi 中。在那時候便不會再有任何從事於生命物質概念的危險,換句話說,雖然一個人因為物質身體的存在而與物質有關連,一個人不應該想及感覺享樂,除了至尊自我的享樂之外,不應再想及其它的享樂,這一階段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直接的基士拿知覺的修習而達到。
第二十六節
yato yato niścalati manaś cañcalam asthiram tatas tato niyamyaitad ātmany eva vaśaṁ nayet
yataḥ——任何事幹;yataḥ——任何地方;niścalati——確實地激動到;manaḥ——心意;cañcalam——搖動的;asthiram——不穩定的;tataḥ——由那裏;tataḥ——和從此以後;niyamya——調整;etat——這;ātmani——在自我中;eva——確實地;vaśam——控制下;nayet——應該帶入。
譯文
一個人應該將因心意搖動和不穩定的本性而來的東奔西蕩在「自我」的控制下收回。
要旨
心意的本性是動搖和不穩定的,一個自覺了的瑜祁應該要控制心意;而不是讓心意控制他。誰能夠控制心意(因而感官)的便稱為哥史華米 gosvāmī 或史華米 svāmī,而一個被心意所控制的人則稱為哥達沙 godāsa,或感官的僕人。一個哥史華米知道感官快樂的標準,在超然的感官快樂中,感官用作從事於希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或感官的至尊主人——基士拿的服務,以淨化了的感官事奉基士拿稱為基士拿知覺,那才是將感官帶回在完全控制之下的途徑。還有更重要的,那是瑜伽修習的最完整階段。
第二十七節
praśānta-manasaṁ hy enaṁ yoginaṁ sukham uttamam upaiti śānta-rajasaṁ brahma-bhūtam akalmaṣam
praśānta——心意固地於基士拿的蓮花足下;manasam——一個心意是這樣地穩定的人的;hi——的確地;enam——這;yoginam——瑜祁;sukham——快樂;uttamam——最高的;upaiti——達到;śānta-rajasam——平靜了的熱情;brahma-bhūtam 與至尊認同的解脫;akalmaṣam——免於所有過往罪惡的反應。
譯文
將心意固定於「我」的瑜祁,真正地達到最高的快樂。由於他與婆羅門身份的認同,他是被解脫了,他的熱情被平靜了,他已經免於罪惡。
要旨
婆羅布達 Brahma-bhūta 的階段,是免於物質沾染和處於對主超然性服務的境界。Mad-bhaktim labhate parām(博 18.54)在一個人的心意未堅定於主的蓮花足下時,他不能夠處於婆羅門——絕對的品格中。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ayoḥ 經常地處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事奉,或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實際上便是從所有物質沾染的熱情型態中解脫出來。
第二十八節
yuñjann evaṁ sadātmānaṁ yogī vigata-kalmaṣaḥ sukhena brahma-saṁsparśam atyantaṁ sukham aśnute
yuñjan——這樣地從事於瑜伽修習;evam——這樣;sadā——經常;ātmānam——自我;yogī——與至尊自我接觸的人;vigata——免於;kalmaṣaḥ——所有的物質沾染;sukhena——在超然的快樂中;brahma-saṁsparśam——因為與至尊的恆久接觸;atyantam——最高的;sukham——快樂;asnute——達到。
譯文
因為免於所有的物質沾染和穩定於「自我」中,一個瑜祁便可以達到與至尊感覺接觸的最高完美的快樂境界。
要旨
自覺的意思,是知道一個人與至尊的法定性地位的關係。個別的靈魂,是至尊的所屬部份,他的地位是對主作出超然性的服務。這與主的超然接觸稱為婆羅三士巴撒 brahma-saṁsparśa。
第二十九節
sarva-bhūta-stham ātmānaṁ sarva-bhūtāni cātmani īkṣate yoga-yukta-ātmā sarvatra sama-darśanaḥ
sarva-bhūta-stham——處於眾生中;ātmānam——超靈;sarva——所有;bhūtāni——生物體;ca——和;ātmani——在自我中;īkṣate——會看見;yoga-yukta-ātmā——接合於基士拿知覺的人;sarvatra——每一處地方;samadarśanaḥ——相等地看待。
譯文
一個真正的瑜祁,在所有的生物中察覺到「我」的存在,也在「我」中看到每一生物的存在。的確,自覺了的人在每一處地方都看到「我」。
要旨
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瑜祁,是一個完整的賢哲,因為他看到以超靈(巴拉邁瑪)身份,處於每一個人心中的至尊者——基士拿。II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rjuna tiṣṭhati。主以祂的巴拉邁瑪身份同樣地的處於一隻狗和一個婆羅門的心中,那便是主的至尊中立性。個別的靈魂也處於個別的心中,但他並不存在於所有的心中。那便是個別靈與至尊靈的分別,一個不是實際上修習瑜伽的人,不能夠這樣清楚地看得出來。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能夠在一個信奉者和不信奉者兩個人的心中都看到基士拿,在史密第 smṛti 中這有如下的證明:ātatatvāc ca mātṛtvād ātmā hi paramo hariḥ。
主既然是所有生物的原由,就好像母親和保持者一樣,母親是同樣地看待所有不同的子女,所以至尊的父親(或母親)也是一樣。因此超靈是經常地在每一生物體中,外在地,每一生物體都是處於主的能量中,這將會在第七章中述及,原來主是有兩種能量——靈性的(較高的)或物質的(較低的),生物體雖然是屬於較高能量,但卻被較低的能量條限了,生物體是永遠處於主的能量中,每一生物體,都是在某一方面處於祂之中,一個瑜祁以同樣的眼光對待所有的生物體,因為他看到他們,雖然根據個別的工作結果而有不同的處境,究竟都是神的僕人。當生物體處於物質能量的時候,他事奉物質的感官;當在靈性能量的時位,他直接地事奉至尊的主。在兩方面生物體都是神的僕人,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的平等觀念是完整的。
第三十節
yo māṁ paśyati sarvatra sarvaṁ ca mayi paśyati tasyāhaṁ na praṇaśyāmi sa ca me na praṇaśyati
yaḥ——誰;mām——「我」;paśyati——看到;sarvata——每一處地方;sarvam——每一樣事物;ca——和;mayi——在「我」之中;paśyati——他看到;tasya——他的;aham——「我」;na——不;praṇaśyāmi——失落了;saḥ——他;ca——還有;me——對「我」;na——不;praṇaśyati——失落。
譯文
誰在每一處地方看到「我」和在「我」中看到每一樣事物,「我」永不會失落,而他也不會失落於我。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的確是在每一處地方都看到主基士拿,而祂在基士拿中也看到一切事物。這樣的一個人看來祇是看到所有物質自然的各不同展示,在每一刻中他都知覺着基士拿,並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基士拿能量的展示。沒有事物能夠沒有基士拿而存在,而基士拿是所有一切的主人——這便是基士拿知覺的基本原則。基士拿知覺是對基士拿的愛的發展——一個比物質解脫還要超然的地位。這個超越自覺的階段,使到奉獻者完全地愛着基士拿,基士拿成為奉獻者的一切,而可以說奉獻者與基士拿合而為一。這樣主與奉獻者之間,便開始了一個親密的關係,在那階段,生物體達到了他不死不滅的境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也從不離開奉獻者的視野。溶滙於基士拿中,是靈性的自盡,一個奉獻者並不冒這個險。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說:
premāñjana-cchurita-bhakti-vilocanena santaḥ sadaiva hṛdayeṣu vilokayanti yaṁ śyāmasundaram acintya-guṇa-svarūpaṁ govindam ādi-puruṣaṁ tam ahaṁ bhajāmi
「我崇拜原始的主——高文達,祂經常地被雙眼沾濡了愛心的奉獻者所看到。祂是以祂處於奉獻者心中的參密遜達喇 Śyāmasundara 永恆形狀顯現。」
(婆三5.38)
在這階段裏,主基士拿再不離開奉獻者的目光,奉獻者也不會不見到主。這對一個看到在心中作為巴拉邁瑪的主的瑜祁來說也是一樣,這樣的一個瑜祁,成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和不能夠容忍沒有一刻看不到在他自己心中的主而活着。
第三十一節
sarva-bhūta-sthitaṁ yo māṁ bhajaty ekatvam āsthitaḥ sarvathā vartamāno 'pi sa yogī mayi vartate
sarva-bhūta-sthitam——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yaḥ——誰;mām——對我;bhajati——從事於奉獻性服務;ekatvam——一體;āsthitaḥ——這樣地處於;sarvathā——在所有各方面;vartamānaḥ——因為處於;api——儘管;saḥ——他;yogī——超然主義者;mayi——向「我」;vartate——保存。
譯文
知道「我」和處於所有生物中的超靈是同一體的瑜祁崇拜「我」,在所有的處境中都經常保持處於「我」。
要旨
一個修習冥想超靈的瑜祁,在他自己的心中看到基士拿的全體出席部份——有着四隻手和手持貝殼響號、輪、棒和蓮花的韋施紐。那個瑜祁應該知道韋施紐與基士拿沒有分別,基士拿以這超靈的形狀,處於每一人的心中,况且,在無數生物當中的無數超靈之間,是沒有分別的。在一個經常地從事於對基士拿的超然性愛心服務的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和一個從事於對超靈冥想的完整瑜祁之間並沒有分別。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瑜祁——就算在物質的生存中從事於各類不同的活動——依然經常地處於基士拿,在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史拉勞巴哥史沙米證實了這一點:nikhileṣu avasthāsu jīvanmukta sa ucyate,一個主的奉獻者,因為經常地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可算是自動地得到解脫。在拿拉達班查喇達 Nārada-pañcarātra 中也有如下的證明:
dik-kālādy-anavacchinne kṛṣṇe ceto vidhāya ca tanmayo bhavati kṣipram jīvo brahmaṇi yojayet
「因此,基士拿是全面遍透和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通過集中一個人的注意力於基士拿的超然形象,他便變得沉迷地想着基士拿,而達到與祂聯繫的超然快樂境界。」
基士拿知覺是瑜伽修習中最高的神昏階段。對基士拿以巴拉邁瑪的身份,處於每一個人心中的認識,使到那個修習的瑜祁沒有瑕疵,吠陀經對主不可思議的能量有以下的證明:
ekopi san bahudhā yo 'vabhāti aiśvaryād rūpam ekaṁ ca sūryavad bahudheyate
「韋施紐是一個,然而祂的確是全面遍透的,雖然祂祇有一個形狀,但由於祂那不可思議的能量,祂存在於一處地方,好像太陽一樣,祂在同一時間出現於很多處地方。」
第三十二節
ātmaupamyena sarvatra samaṁ paśyati yo 'rjuna sukhaṁ vā yadi vā duḥkhaṁ sa yogī paramo mataḥ
ātma——自我;aupamyena——經過比較;sarvatra——每一處地方;samam——平等;paśyati——看到;yaḥ——誰;arjuna——啊,阿尊拿;sukham——快樂;vā——或;yadi——如果;vā——或;duḥkham——困苦;saḥ——這樣的;yogī——超然主義者;paramaḥ——完整的;mataḥ——考慮到。
譯文
誰能夠通過與他自己的比較而在所有生物體的快樂和困苦中真正平等地了解他們,便是一個完整的瑜祁。啊,阿尊拿。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是一個完整的瑜祁;由於他自己個人的經驗,而留意到每一個人的快樂和困苦。生物體所以困苦的原因,是由於忘記了他與神的關係,而快樂的原因,便是知道基士拿是人類所有活動的至尊享受者。基士拿是所有陸地和所有星球的擁有人,完整的瑜祁,是所有生物體最誠懇的朋友,他知道被物質自然型態所條限了的眾生,因為忘記了他們與基士拿的關係,而受制於三重的物質苦難,因為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是快樂的,所以他努力四處去傳播基士拿的知識。因為那完整的瑜祁,試圖去傳播成為基士拿知覺着的重要性,所以他是世界上最佳的博愛主義者,他也是主最親切的僕人。Na tasmāt kaścid me priyakṛt tamaḥ。換句話說,一個主的奉獻者,經常為了所有生物體的幸福着想,在這方面,他實際上是每一個人的朋友。他是最好的瑜祁,因為他並不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想在瑜伽中得到成就,而是為了其他的人。他並不妒忌其他共同的生物,這便是一個主的純潔奉獻者和一個祇是有興趣於他個人提升的瑜祁之間的比照。退隱至一角而希望完善地進行冥想的瑜祁,可能還比不上一個盡他所能去將每一個人變得基士拿知覺着的奉獻者。
第三十三節
arjuna uvāca yo 'yaṁ yogas tvayā proktaḥ sāmyena madhusūdana etasyāhaṁ na paśyāmi cañcalatvāt sthitiṁ sthirām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yaḥ——體系;ayam——這;yogaḥ——瑜伽;tvayā——由「禰」;proktaḥ——描述;sāmyena——一般地;madhusūdana——啊,殺死惡魔瑪瑚的人;etasya——這;aham——「我」;na——並不;paśyāmi——看見;cañcalatvāt——由於沒有靜止;sthitim——處境;sthirām——穩定的。
譯文
阿尊拿說:「啊,瑪瑚蘇丹拿,禰以上所撮要的瑜伽體系對我來說,簡直不實際和不能容忍,因為心意是搖動和不穩定的。」
要旨
主基士拿對阿尊拿所描述的神秘瑜伽體系由 śucau deśe 兩字開始至 yogī paramaḥ 兩字止,在這裏為阿尊拿由於一種沒有能力的感覺而拒絕了。在這卡利年代,一個普通人是沒有可能離開家庭,走到山上或森林裏一個僻靜的地方修習瑜伽,這個年代的象徵,是一個短暫生命的困苦掙扎。人們就算連最簡單實際的自覺方法也不感到興趣,何况是這個包括了調節生活型態,坐姿,地點的選擇和心意對物質從事不依附的瑜伽體系呢?作為一個實際的人,阿尊拿雖然在很多方面都賦有優厚的條件,但他仍然認為是不可能追隨這個瑜伽體系。他屬於一個皇族的家庭和具有很多非常卓越的品質:他是一個偉大的戰士,他有很長的壽命,而最要緊的他是主基士拿——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朋友,阿尊拿在五千年之前,有比我們現在遠較為好的條件,但他仍然拒絕接受這套瑜伽體系,而事實上,我們在歷史上,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他在任何一段時間修習過這體系,因此,這一體系,在這卡利年代一般來說,被認為是沒有可能修練的,當然,對一些很少很少罕有的奇人,是可能的,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這是一個沒有可能的提議,如果在五千年前是這樣,今日又怎樣呢?那些在各不同團體和學校摹倣這瑜伽體系的人,無論怎樣有適應性,都是在浪費着他們的時間,他們對終極地欲得的結果是完全無知的。
第三十四節
cañcalaṁ hi manaḥ kṛṣṇa pramāthi balavad dṛḍham tasyāhaṁ nigrahaṁ manye vāyor iva suduṣkaram
cañcalam——搖動;hi——的確地;manaḥ——心意;kṛṣṇa——啊,基士拿;pramāthi——激動的;balavat——強大的;dṛḍham——頑固的;tasya——它的;aham——我;nigraham——征服;manye——想;vāyoḥ——風的;iva——一樣;suduṣkaram——困難。
譯文
啊,基士拿,因為心意是不定的、衝動的、頑固的和很強大的,對我來說,去征服它比較去控制風還要困難。
要旨
心意是這樣地強大和頑固,以至它有時甚至征服了智慧,雖然事實上心意是應該聽命於智慧的,對於一個在現實世界中要去鬥爭這樣多抗衡元素的人來說,去控制心意的確是非常困難,表面上,一個人可能對朋友和敵人都創立了一個精神的平衡,但終極地沒有一個世俗的人能夠這樣做,因為這比較控制狂風還要困難。在吠陀文學中說:
ātmānaṁ rathinaṁ viddhi śarīraṁ ratham eva ca buddhintu sārathiṁ viddhi manaḥ pragraham eva ca indriyāṇi hayānāhur viṣayāṁs teṣu gocarān ātmendriya-mano-yukto-bhoktety ābur manīṣiṇaḥ
「個人是在這個物質身體車廂內的乘客,而智慧則是師機。心意是駕駛儀,感官則是馬匹。自我因此便是與心意和感官聯繫而得來的享受者或苦受者。偉大的思想家都明白到這一點。」智慧應該是指揮心意的,但是心意是這樣地強大和頑固,以至有時連自己的智慧也征服了。瑜伽的修習,是用來控制這強大心意,但是這種修習,對一個像阿尊拿般世俗的人來說,是不實際的,而現代的人,又能夠做到些什麼呢?這裏所作的比喻非常恰當:一個人不能夠捕捉在吹動的風,更何况去捕捉更為困難在激動中的心意呢?正如主采坦耶所提議,去控制心意的最簡單方法,便是以最謙恭的心情去歌頌「哈利基士拿」這拯救世人的偉大曼陀羅。被指定的方法便是:sa vai manaḥ kṛṣṇapadāravindayoḥ:一個人必須完全地將心意從事於基士拿,祇有那時候才再沒有別的事務去刺激心意。
第三十五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saṁśayaṁ mahā-bāho mano durnigrahaṁ calam abhyāsena tu kaunteya vairāgyeṇa ca gṛh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最高性格的神首說:asaṁśayam——無可置疑地;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manaḥ——心意;durnigraham——很難去克服;calam——動盪的;abhyāsena——經過訓練;tu——但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vairāgyeṇa——通過不依附;ca——和;gṛhyate——可以這樣地被控制。
譯文
萬福的主說:「啊,臂力強大的琨提之子,去克服動盪的心意的確是很困難的,但是經過持久地訓練不依附便有可能做到。」
要旨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接受了阿尊拿所表達控制頑強心意的困難性,但同時祂又建議經過訓練和不依附是可以做到的,那是什麼訓練呢?在現世裏沒有人能夠遵守嚴格的規例和守則:如自處於聖地,將心意集中於超靈,抑制感官和心意,遵守貞節,單獨自處等。不過,通過基士拿知覺的修習,一個人從事於九種對主的奉獻性服務。首先和最重要的奉獻事項,便是聆聽有關於基士拿的事情,這是一個將心意中所有疑惑拂掃的很有力量的超然方法,一個人越是聽着基士拿,他便越變得受啟廸和脫離一切將心意帶離基士拿的事物。經過將心意擺脫開不是對主奉獻的活動,一個人很容易便可以學到外瓦耶 vairāgya,外瓦耶的意思,是對物質的不依附和將心意從事於精神方面。非人性的靈性不依附,比較將心意依附於對基士拿的活動還要困難,這是很實際的一件事,因為祇要聆聽有關於基士拿一個人便自動地依附於至尊的精靈,這種依附稱為巴里珊努卜弟 pareśānubhūti,靈性的滿足,就好比一個飢餓的人在他吃進的每一口食物時那種滿足的感覺。同樣地,通過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一個人在心意拋離物質對象時所感受到的超然性滿足,也一如根據專門的治療和飲食處方去醫病一樣。因此,聆聽主基士拿的超然活動便是對瘋狂心意的有效治療,而進食供奉過給主基士拿的食物,是對病者的有效食譜,這種治療方法便是基士拿知覺。
第三十六節
asaṁyatātmanā yogo duṣprāpa iti me matiḥ vaśyātmanā tu yatatā śakyo 'vāptum upāyataḥ
asaṁyata——沒有勒韁的;ātmanā——由心意;yogaḥ——自覺;duṣprāpaḥ——很難達到;iti——如此;me——「我」的;matiḥ——意見;vaśya——控制下的;ātmanā——由心意;tu——但是;yatatā——正當努力於;śakyaḥ——實際的;avāptum——去達到;upāyataḥ——適當的方法。
譯文
對於一個心意沒有勒韁的人來說,自覺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但是誰的心意是在控制之下和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努力便會肯定地得到成功,那便是「我」的意見。
要旨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宣稱,一個並不接受正當的方法,去將心意拋離於物質從事的人,很難在自覺中得到成功。一面將心意從事於物質享受,一面試圖去修習瑜伽的人,就好像是一邊倒水,一邊點火一樣。同樣地,沒有精神控制的瑜伽修習,便是浪費時間。這樣的瑜伽修習表現,可能在物質上非常有利,但在靈性自覺方面來說,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因此,心意必須經常地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除非一個人是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否則,他不能穩定地控制心意。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很容易地不用額外的努力,便能夠達到瑜伽修習的結果,而一個修習瑜伽的人,在未變得基士拿知覺着之前,是不能夠獲得成功的。
第三十七節
arjuna uvāca ayatiḥ śraddhayopeto yogāc calita-mānasaḥ aprāpya yoga-saṁsiddhiṁ kāṁ gatiṁ kṛṣṇa gacchati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ayatiḥ——沒有成功的超然主義者;śraddhayā——具有信心;upetaḥ——從事於;yogāt——由神秘的聯繫;calita——轉移;mānasaḥ——一個有着這樣心意的人;aprāpya——失敗了;yoga-saṁsiddhim——神秘主義的最高成就;kām——那;gatim——目的;kṛṣṇa——啊,基士拿;gacchati——達到。
譯文
阿尊拿說:「一個在開始的時候追尋自覺方法,但是後來因為世俗念頭而中止,因而不能達到神秘主義最高成就的信心不夠堅定的人結果會怎樣呢?」
要旨
自覺或神秘主義的途徑,在博伽梵歌中述及。自覺知識的基本原則,便是生物體,並不是這個物質的身體,而他是與它不同的,他的快樂是在充滿永恆、歡悅和知識的生活。這是超然的,超越身體和心意。自覺是通過知識、八重體系或巴帝瑜伽修習的途徑而達到,在每一個步驟中,每個人都要覺悟到生物體的法定性地位,他與神的關係,和因此而能夠使他重新建立失落了聯繫的活動,及達到基士拿知覺中的最高完整階段。一個人如果能夠追隨上述三種方法其中之一,便肯定地遲早會達到至尊的目的。在第二章中主確證了這一點:就算在超然性格途上的一小點努力,也是拯救的一個極大希望。在這三種方法中,巴帝瑜伽的途徑,在這個年代中特別適合,因為它是對神覺悟的最直接方法。為了要得到重複的保證,阿尊拿要求基士拿重申祂先前的宣言。一個人可能很誠懇地接受自覺的途徑,但是發展知識和八重瑜伽修習的方法,在這個年代是很困難的。所以每一個人就算有持久的努力,也可能因為很多原因而失敗,首先,一個人可能並不追隨步驟。跟從超然性的步驟,即是對迷幻能量宣戰。結果,每當一個人想逃出迷幻能量的掌握時,她用各種引誘來戰敗修習者。一個被局限了的靈魂,已經為物質能量的型態所吸引,而就算在超然性紀律的執行中,也有再受誘的可能。這稱為:yogāt calita-mānasaḥ 從超然性路途上的轉移。阿尊拿很想知道從自覺路途上轉移的結果。
第三十八節
kaccin nobhaya-vibhraṣṭaś chinnābhram iva naśyati apratiṣṭho mahā-bāho vimūḍho brahmaṇaḥ pathi
kaccit——究竟;na——不;ubhaya——兩者;vibhraṣṭaḥ——分離於;chinna——墮落了的;abhram——雲;iva——好像;naśyati——消失;apratiṣṭhaḥ——沒有固定位置;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基士拿;vimūḍhaḥ——困感了的;brahmaṇaḥ——超然性的;pathi——在路途上。
譯文
啊,臂力強大的基士拿,一個從超然性的路途上分岐出來的人,究竟會不不會像一朵飄忽的雲一樣地消失,而沒有任何一個固定的位置呢?
要旨
有兩類進展的途徑:那些唯物論者,並沒有興趣於超然性,因此他們大致上將興趣放於物質進步的經濟發展,或通過適當的工作,而被提升到較高的恆星。當一個人接受了超然性的路途後,他便要終止所有的物質性活動和犧牲所有各類的所謂物質快樂,假如那個在渴望中的超然主義者失敗了,表面上他便好像在兩方面都有所失落,換句話說,他不能夠享受物質快樂,亦得不到靈性上的成功,他就像是一朵飄忽的雲一樣,並沒有固定的位置,在天空的一朵雲有時從一朵小雲飄到一朵大雲那裏結合在一起,但是假如它並不能夠和一朵大雲結合,它便會被風吹走和在廣濶的天空上沒有着落。婆羅門巴地 brahmaṇaḥ pathi 便是知道自己在實質上是靈性的,是以婆羅門、巴拉邁瑪及博伽梵所展示的至尊主的所屬部份。主史里基士拿是至尊絕對真理的最完滿展示,因此一個皈依於至尊者的人,是一個成功的超然主義者,通過婆羅門和巴拉邁瑪的覺悟,去達到這個生命的目的需要很多很多世代: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因此最高的超然覺悟,便是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覺的直接方法。
第三十九節
etan me saṁśayaṁ kṛṣṇa chettum arhasy aśeṣataḥ tvad-anyaḥ saṁśayasyāsya chettā na hy upapadyate
etat——這是;me——我的;saṁśayam——懷疑;kṛṣṇa——啊,基士拿;chettum——驅除;arhasi——被要求去做;aśeṣataḥ——完全地;tvat——禰自己;anyaḥ——沒有;saṁśayāsya——懷疑的;asya——這;chettā——剷除者;na——永不;hi——必定地;upapadyate——被發現。
譯文
啊,基士拿,這是我的懷疑,我請求「禰」完全地將它驅除。除了禰以外,再不會有另外一個人能夠消滅這懷疑了。
要旨
基士拿完全地知道過去、現在和將來。在博伽梵歌的首端主說所有的生物體在過往個別地存在著,他們在現在存在著,而他們在將來就算解脫於物質的綑縛後,也繼續保持個別的身份。所以祂已經清楚地解釋了個別生物體將來的問題。現在阿尊拿想知道一個沒有成功的超然主義者的未來。沒有人能夠相等於或高於基士拿,當然那些在物質自然操縱下的所謂聖賢和哲學家並不能和祂相比,所以基士拿的裁判是最後的和是所有懷疑的完整解答,因為祂完全地知道過去、現在和將來——但是沒有人知道祂,基士拿和祇有基士拿知覺著的奉獻者,才能夠知道什麼是什麼。
第四十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ārtha naiveha nāmutra vināśas tasya vidyate na hi kalyāṇa-kṛt kaścid durgatiṁ tāta gacchati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pārtha——啊,彼利達之子;na eva——從來不會這樣;iha——在這物質世界中;na——永不;amutra——在下一世;vināśaḥ——毀滅;tasya——他的;vidyate——存在;na——永不;hi——的確地;kalyāṇa-kṛt——一個從事於吉兆活動的人;kaścit——任何人;durgatim——墮落;tāta——自此以後;gacchati——去。
譯文
萬福的主說:「啊,彼利達之子,一個從事於吉兆活動的超然主義者在這一個世界或在靈性世界中都不會被毀滅;我的朋友,一個做好事的人是不會被罪惡征服的。」
要旨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1.15.17)史里拿拉達牟尼 Śrī Nārada Muni 這樣地教導華沙廸瓦 Vyāsadeva 說:
tyaktvā sva-dharmaṁ caraṇāmbujaṁ harer bhajann apakko 'tha patet tato yadi yatra kva vābhadram abhūd amuṣya kiṁ ko vārtha āpto 'bhajatāṁ sva-dharmataḥ
「如果一個人放棄了所有物質的前途和求完全的庇護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任何的一方面都沒有損失或墮落。另一方面,一個非奉獻者可能完全地從事於他的職業任務而仍然得不到任何東西。」在物質進取方面,有很多規條上和習俗上的活動,一個超然主義者是應該為了基士拿知覺——生命上靈性進步的理由而放棄所有的物質活動。一個人或許會駁說,如果在基士拿知覺中完成任務便會得到最高的成就,但假如一個人不能達到這完整的境界,他在物質和靈性兩方面都損失了。在經典中所訓示的是一個人必須苦受不去執行被指定任務的反應;因此一個在靈性活動的正當任務執行上失敗的人變得受制於這些反應。博伽瓦譚則保證沒有成功的超然主義者毋須憂慮,縱使他可能要受不正當地執行被指定任務的反應,但他仍然不會損失,因為吉兆的基士拿知覺是永不會被忘記的,一個這樣做的人,在下一世中,就算出生低賤也不會被忘記。在另外一方面,一個祇是簡單地跟從被指定任務的人,如果他缺乏了基士拿知覺,也並不一地會得到吉兆的結果。
這一節的要旨,可以這樣地去了解:人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有規律的和沒有規律的,那些祇是從事於獸性感官享受,而沒有下一世及靈魂自救知識的人,屬於沒有規律的一系。而那些追隨聖典中所訓示被指定任務原則的人,則入於有規律的一系,沒有規律的一系,不論是文明的或未開化的,受過教育和未受過教育的,強壯的和軟弱的,都充滿着動物的本性。他們的活動從來都不吉兆,因為他們享受着吃、睡、防禦和交配等的動物本能,他們永遠地處於困苦的物質生存中。而那些由於經典訓示而過有規律生活的人,則慢慢地提升至基士拿知覺,而確實地在生命中取得進步。
那些追隨吉兆途徑的可以分為三類:即(一)享受着物質繁榮的經典規範及守則的追隨者;(二)那些試圖從物質生存中尋找終極解脫的人;及(三)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者。那些追隨經典規範及守則而想得到物質快樂的人又可以再分為兩類:那些獲利性的工作者和並不想得到感官享受結果的人。那些為了感官享受而追尋獲利性結果的人,可以被提升至一個更高的生活水平——甚至更高的恆星;但是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免於物質的生存,他們並不是追隨真正的吉兆途徑。唯一的吉兆活動便是引領一個人至解脫的活動,任何不是指向終極自覺或從身體物質概念中得到解脫的活動都不是完全吉兆的。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活動是唯一吉兆的活動,而任何一個自動地接受所有身體的辛勞而為了在基士拿知覺的路途上取得進步的人,可以稱為在嚴格苦修下的一個完整超然主義者。又因為八重的瑜伽體系指向於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終極自覺,這些修練也是吉兆的,任何一個在這一方面盡他所能的人都不需要恐懼會墮落。
第四十一節
prāpya puṇya-kṛtāṁ lokān uṣitvā śāśvatīḥ samāḥ śucīnāṁ śrīmatāṁ gehe yoga-bhraṣṭo 'bhijāyate
prāpya——在達到了以後;puṇya-kṛtām——那些執行虔誠活動的人的;lokān——星球;uṣitvā——在居住了以後;śāśvatīḥ——很多;samāḥ——年;śucīnām——虔誠的;śrīmatām——繁榮的;gehe——在……的家庭中;yoga-bhraṣṭaḥ——在自覺路途上跌倒的人;abhijāyate——投生於。
譯文
沒有成功的瑜祁,在虔誠生物體的恆星上過了很多、很多年的享樂以後,便降生於一個正義人的家,或一個有錢的望族家庭。
要旨
沒有成功的瑜祁,可以分成兩類;那些在很少的進步後便墮落了的,及那些經過長久的修習後才墮落的。在短暫的修習後便墮落了的瑜祁,得以進入虔誠生物體才准許進入的高等恆星。經過了漫長的生命後,他便被重新再遣返這個星球,降生於一個有正義感的外士那瓦婆羅門家庭,或望族商人的家庭。
瑜伽修習的真正目的,是達到基士拿知覺的最高成就,而那些並不堅撓至這個程度和因為物質引誘而失敗的人,由於主的恩賜而被准許盡量地利用他們的物質本能。在此之後,他們又有機會生活於有正義感的或名門望族的家庭。那些生長於這些家庭的人,可以利用這些方便而試圖將他們自己提升至完全的基士拿知覺。
第四十二節
athavā yoginām eva kule bhavati dhīmatām etaddhi durlabhataraṁ loke janma yad īdṛśam
athavā——或;yoginām——有學識的超然主義者的;eva——必定會;kule——在……的家庭中;bhavati——降生於;dhīmatām——那些賦於高度智慧的人的;etat——這;hi——確實地;durlabhataram——很罕有;loke——在這個世界上;janma——誕生;yat——那;īdṛśam——像這樣。
譯文
或者他降生於一個賦於高度智慧的超然主義者家庭。的確地,這樣的一個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是很罕有的。
要旨
這裏所稱讚的,是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瑜祁,或超然主義者的家庭,因為那個誕生於這樣一個家庭的兒童,在他生命開始的時候,便接受靈性的訓導,尤其是在阿闍黎耶或哥史華米的家庭。這些家庭在傳統和訓練上都非常有學識和虔誠,因此他們成為靈魂導師。在印度有很多這樣的阿闍黎耶家庭,但他們現在都因為不足夠的教育和訓練而腐敗了。由於主的恩賜,仍然有一些家庭,世世代代地培養超然主義者,誕生於這樣的家庭,是非常幸運的。很幸運地,我們的靈魂導師唵韋施紐巴達史里.史里瑪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摩訶喇查 Om Viṣṇupāda Śrī Śrīmad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Mahārāja 和鄙人都有機會誕生於這樣的家庭,由於主的恩賜,我們兩人都在生命開始的時候,受對主奉獻性服務的訓練,後來又因超然體系的使命而相遇。
第四十三節
tatra taṁ buddhi-saṁyogaṁ labhate paurva-dehikam yatate ca tato bhūyaḥ saṁsiddhau kuru-nandana
tatra——由此;tam——那;buddhi-saṁyogam——這個知覺的復甦;labhate——重新得到;paurva——過往的;dehikam——身體知覺;yatate——努力;ca——還有;tataḥ——此後;bhūyaḥ——再次;saṁsiddhau——得到完整;kurunandana——啊,琨提之子。
譯文
啊!琨提之子,由於一個這樣的誕生,他上一世的神聖知覺因而復甦,而他便努力去取得進步以達到完全的成功。
要旨
伯拉達王 Bharata——在他的第三世中降生於一個良好的婆羅門家庭,這便是過往超然性知覺得以復甦的一個良好誕生例子。伯拉達王當時是全球的君王,自他那個時候開始,這個地球便被半人神稱為伯拉達瓦沙 Bhāratavarṣa。在這之前他被稱為依拉瓦達瓦沙 Ilāvartavarṣa。這個君王在很年青的時候,便退休從事靈性的進取,但是沒有得到成功。他下一世誕生於一個良好的婆羅門家庭,而名為齋達伯拉達 Jaḍabharata 因為他時常都獨自隱居和不和任何人談話。此後,他被喇乎干拿王 Rahūgaṇa 發現為一個最偉大的超然主義者,從他的生命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超然的努力,或瑜伽的修習,是從來不會白費的。由於主的恩賜,超然主義者在基士拿知覺中重複地得到晉至完整的機會。
第四十四節
pūrvābhyāsena tenaiva hriyate hy avaśo 'pi saḥ jijñāsur api yogasya śabda-brahmātivartate
pūrva——過往的;abhyāsena——修習;tena——由於那影響;eva——必定地;hriyate——被吸引;hi——肯定地;avaśaḥ——沒有幫助;api——還有;saḥ——他;jijñāsuḥ——願意去認識;api——這樣的;yogasyah——瑜伽的;śabdabrahma——經典的禮儀原則;ativartate——超越於。
譯文
由於他過往生命的神聖知覺,他不用去找尋也會自動地為瑜伽原則所吸引。這樣的一個好問的超然主義者因為對瑜伽的努力,是經常地高於聖典儀式上的原則。
要旨
度行高深的瑜祁,並不十分為訓示經典的儀式所吸引,但是他們自動地為瑜伽的原則所吸引,而這些可以使他們提升至完全的基士拿知覺——最高的瑜伽成就。在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3.33.8)中,對這些高深的超然主義者所以不理會吠陀儀式有如下的解釋:
aho bata śvapaco 'to garīyān yajjihvāgre vartate nāma tubhyam tepus tapas te juhuvuḥ sasnur āryā brahmānūcur nāma gṛṇanti ye te
「主啊,就算他們是降生於吃狗肉的家庭。歌頌禰聖名的人,在靈性生活方面,是較為高超的。這些歌頌者,無可疑問地已經執行了所有各類的苦行犧牲,在所有的聖地沐浴,和讀完了所有的聖典。」
主采坦耶在這一方面作了一個很著名的例子——祂接受了德古.哈利達沙 Ṭhākur Haridāsa 為祂一個最重要的門徒,雖然德古.哈利達沙是誕於一個回教的家庭,但他因為不懈地遵守每日歌頌主的聖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原則,而被主采坦耶提升至南無闍利耶 Nāmācārya 的職位。又從他不停地歌頌主的聖名,而可以知道他的前生必定做完了吠陀的各類名為薩達.婆羅門 śabda-brahman 的儀式。因此除非一個人是變得純潔了,否則他是不能夠接受基士拿知覺的原則,或歌頌主哈利基士拿的聖名。
第四十五節
prayatnād yatamānas tu yogī saṁśuddha-kilbiṣaḥ aneka-janma-saṁsiddhas tato yāti parāṁ gatim
prayatnāt——經過嚴格的修練;yatamānaḥ——誰努力於;tu——但是;yogī——這樣的一個超然主義者;saṁśudda——洗去;kilbiṣaḥ——所有各類的罪惡;aneka——很多、很多;janma——誕生;saṁsiddhaḥ——這樣地達到完整;tataḥ——此後;yāti——達到;parām——最高的;gatim——目的地。
譯文
但當那瑜祁以真誠的努力從事於更高的進步時,因為已清洗了所有的污染,最後經過了很多、很多世的修習,他終於達到至尊的目的地。
要旨
一個誕生於一個特別正義、顯貴或聖潔家庭的人會察覺到他對於執行瑜伽修習的有利環境。因此他以堅定的意志去重新開始他未完成的工作,這樣便會完全地將自己所有的物質污染清洗。當他最後免於所有的污染時,他便達到最高的完整階段——基士拿知覺。基士拿知覺是免於所有污染的完整階段。在博伽梵歌中有這樣的證明:
yeṣāṁ tvanta-gataṁ pāpaṁ janānāṁ puṇya-karmaṇām te dvandva-moha-nirmuktā bhajante māṁ dṛḍha-vratāḥ
「經過了很多、很多世虔誠活動的執行,當一個人完全免於所有的沾染和所有迷幻的二元性後,他便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
第四十六節
tapasvibhyo 'dhiko yogī jñānibhyo 'pi mato 'dhikaḥ karmibhyaś cādhiko yogī tasmād yogī bhavārjuna
tapasvibhyaḥ——比禁慾者;adhikaḥ——還要偉大;yogī——瑜祁;jñānibhyaḥ——比較聰明人;api——還有;mataḥ——被考慮;adhikaḥ——還要偉大;karmibhyaḥ——比獲利性工作者;ca——還有;adhikaḥ——偉大;yogī——瑜祁;tasmāt——因此;yogī——一個超然主義者;bhava——成為一個;arjuna——啊,阿尊拿。
譯文
當我們談及瑜伽的時候,我們是指將我們的知覺與至尊的絕對真理聯繫。這個程序,因不同的修習者所採取不同的特定方法而有不同的名字,當這聯繫程序主要是獲利性活動時,便稱為行業瑜伽;當它主要是經驗上時,便被稱為思考知識瑜伽;而當它主要是一個對至尊主奉獻性服務的關係時,便稱為巴帝瑜伽。如將會在下一節中所述,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覺,是所有瑜伽的最終極成就。主在這裏證實了瑜伽的優越性,但祂並沒有說這比巴帝瑜伽好。巴帝瑜伽是完全的靈性知識,正因為是這樣,並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它。沒有自我知識的禁慾主義是不完整的,並不皈依主的經驗知識也是不完整的,而沒有基士拿知覺的獲利性工作,祇是浪費時間。因此,在這裏所稱頌的瑜伽形式是巴帝瑜伽,這在下一節中將會有更清楚的解釋。
第四十七節
yoginām api sarveṣām mad-gatenāntarātmanā śraddhāvān bhajate yo māṁ sa me yuktatamo mataḥ
yoginām——所有瑜祁的;api——還有;sarveṣām——所有各類的;mat-gatena——寄居於「我」;antaḥ-ātmanā——經常在內心想着我;śraddhāvān——以完全的信心;bhajate——作出超然性的愛心服務;yaḥ——誰;mām——「我」(至尊的主);saḥ——他;me——「我」的;yuktatamaḥ——最偉大的瑜祁;mataḥ——被認為是。
譯文
在所有瑜祁之中,誰經常地以極大的信心寄居於「我」,在超然的愛心服務中崇拜「我」,是最親切地在瑜伽中與「我」聯繫和所有最高的。
要旨
巴札帝 bhajate 一字,在這裏很有意義的。巴札帝的字根是巴札 bhaja,是用於有服務需要的時候,英文崇拜 worship 一字,不能夠完全表達巴札的意思。崇拜的意思是欽佩,或對一個值得的人表示尊重和敬意。但是以愛心和信仰的服務,是特別地為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一個人可以避免崇拜一個受尊敬的人或一個半人神而被形容為沒有禮貌,但是一個人不去事奉至尊的主便會受全面的譴責。每一個生物體都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所屬部份,因此每一生物體,是應該以他自己的身份來事奉至尊主的。如果不這樣做,他便會墮落。博伽瓦譚如下地證實這一點:
ya eṣāṁ puruṣaṁ sākṣād ātma-prabhavam īśvaram na bhajanty avajānanti sthānād bhraṣṭā patanty adhaḥ
「任何人不對原始的主——所有生物體的原由,作出服務和疏忽他的責任,便必定會從他的法定性地位中墮落。」
在這一節中,巴札帝 bhajanti 一字被運用了,因此巴札帝一字祇是對至尊主專用,至於崇拜一字則可以適用於半人神或任何其它普通的生物體。阿瓦札蘭帝 avajānanti 一字在史里瑪博伽瓦譚的這一節中被用上,而在博伽梵歌中也找到這個字: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ḥ:「祇有愚蠢和狂妄的人嘲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這些愚蠢的人,自以為可以不需要對主服務的態度來繕寫博伽梵歌的評述。結果他們不能夠正確地分別出巴札帝 bhajanti和崇拜 worship 兩字。
所有各類瑜伽修習的頂點是巴帝瑜伽。所有其它的瑜伽祇是達到巴帝瑜伽中巴帝這一點的手段。瑜伽的實際意思是巴帝瑜伽;所有其它的瑜伽,是指向巴帝瑜伽目的的進展。從行業瑜伽開始至巴帝瑜伽結尾,是一段漫長的自覺過程,沒有獲利性結果的行業瑜伽,便是這個途徑的開始。當行業瑜伽在知識和遁棄方面有所增進時,這階段稱為思考瑜伽。當思考瑜伽在冥想超靈方面,通過各不同的身體步驟,而有所增進,心意在想着祂時,便稱為阿士當格瑜伽。而當一個人超越了阿士當格瑜伽,而到達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境界(頂點)時,便稱為巴帝瑜伽。事實上,巴帝瑜伽是終極的目的,但如要詳細地分析巴帝瑜伽便要去了解其他的各類瑜伽,因此在進步中的瑜祁,是正在走着永恆好運的真正途徑。誰停留於某一點而不更進一步,便以那一個名字:行業瑜祁 karma-yogī,思考瑜祁 jñāna-yogī 或入定瑜祁 dhyāna-yogī,皇家瑜祁 rāja-yogī,陰陽瑜祁 haṭha-yogī 等號稱。如果一個人幸運地到達巴帝瑜伽的地步,他便算是已經超越了所有其它的瑜伽。因此,成為基士拿知覺着是最高的瑜伽,正如我們說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是喜瑪拉亞山脈,而最高的山峯則是額菲爾士峯一樣。
一個人變得基士拿知覺着,和根據吠陀指示而穩當地處於巴帝瑜伽的路途上,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一個理想的瑜祁,將他的注意力集中於基士拿——祂被稱為參密遜達喇 Śyāmasundara,祂美麗得像一朵彩雲,祂蓮花般的臉孔就好像太陽一樣發出光芒,祂的衣服有珠寶鑲着發出光彩,祂的身體有花環繞着。祂那稱為婆羅約地的光彩照耀着四方,祂以喇瑪、尼星瑕、瓦拉瑕及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的形像化身,祂以雅蘇達母親的兒子的人類身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祂又稱為基士拿、高文達、及瓦蘇弟瓦。祂是完美的兒子、丈夫、朋友和主人,祂又擁有全部的財富和超然的品質。如果一個人對主這些面貌保存着完全的知覺,他便可算得上是一個最高的瑜祁。
如在以下的吠陀文學所證,這個瑜伽的最高階段祇有在巴帝瑜伽中才能達到:
yasya deve parā bhaktir yathā deve tathā gurau tasyaite kathitā hy arthāḥ prakāśante mahātmanaḥ
「祇有那些對主和靈魂導師有着絕對信心的偉大靈魂,吠陀知識才會自動地揭示。」
Bhaktir asya bhajanaṁ tadihāmutropādhi nairāsyenāmuṣmin manaḥ kalpanam;etad eva naiṣkarmyam「巴帝的意思,是在這一生或來生中免於所有物質慾望的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免於所有這些傾向後,一個人便應該將心意完全貫注於至尊中。那便是 naiṣkarmya 的目的。」
這便是巴帝,或基士拿知覺——瑜伽體系中最高完整階段的一些表現方式。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六章有關於數論瑜伽 Sāṅkhya-yoga 婆羅門維地耶 Brahma-vidyā 的要旨。
第七章
對真理的認識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mayy āsakta-manāḥ pārtha yogaṁ yuñjan mad-āśrayaḥ asaṁśayaṁ samagraṁ māṁ yathā jñāsyasi tac chṛṇu
śrī bhagavān uvāca——至尊的主說;mayi——向「我」;āsakta-manāḥ——以依附的心意;pārtha——彼利達之子;yogam——自覺;yuñjan——這樣地修習;mat-āśrayaḥ——在「我」的知覺(基士拿的知覺中);asaṁśayam——沒有疑問;samagram——完全地;mām——向「我」;yathā——儘量;jñāsyasi——你能夠知道;tat——那;śṛṇu——試圖去聆聽。
譯文
至尊性格的神首說:聽着,彼利達之子「阿尊拿」,怎樣在「我」的完全知覺中修習瑜伽,心意依附着「我」,你便能夠完全地認識「我」和免於疑惑。
要旨
在這博伽梵歌的第七章中所徹底描述的是基士拿知覺的本質。基士拿是完全地擁有各樣的富裕,而這裏所敘述的是祂怎樣去展示這些富裕。在這一章中也講及有四類幸運的人會依附於基士拿和四類不幸運的人永不接受基士拿。
在博伽梵歌的前六章中,生物體被描述為能夠通過各種不同的瑜伽而將自己提升至自覺階層的非物質性靈魂。在第六章之末很清楚地指出將心意固定地集中於基士拿,或換句話說基士拿知覺,便是所有瑜伽的最高形式。一個人將心意集中於基士拿,他便能夠完整地認識絕對的真理,除此以外並沒有其它的途徑了。非人性的婆羅約地或局限了的巴拉邁瑪覺悟並不是絕對真理的完整知識,因為祇是部份的。完全的和科學的知識是基士拿,而一切東西將會對在基士拿知覺中人揭示。在完整的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他知道基士拿是超越出一切懷疑的終極知識,各類不同的瑜伽祇是達至基士拿知覺路途的踏脚石。誰直接接受基士拿知覺便自動地完全知道婆羅約地和巴拉邁瑪。通過基士拿知覺瑜伽的修習,一個人便能夠完全地知道一切事物——即絕對的真理,生物體,物質自然現象,和以上所有的附屬展示。
因此,一個人必須如在第六章最後一節中所指示的方法去修習瑜伽。通過被指定的九種不同型態的奉獻性服務便可以將心意集中於至尊——基士拿,而其中為首和最重要的便是聆聽,史瓦環南 śravaṇam。因此主對阿尊拿說:「tat śṛṇu」或「聽我說」。沒有人能夠比基士拿有更大的權威,因此,一個人聽從祂便能夠在基士拿知覺中取得最大的進步機會。所以一個人應該從一個基士拿純潔的奉獻者那裏直接聆聽基士拿,而不是聽自一個以學術性教育自豪的非奉獻者。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這了解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絕對真理的程序在第三章第一頌裏有以下的描述:
śṛṇvatāṁ sva-kathāṁ kṛṣṇaḥ puṇya-śravaṇa-kīrtanaḥ hṛdyantaḥstho hy abhadrāṇi vidhunoti suhṛt satām. naṣṭa-prāyeṣv abhadreṣu nityaṁ bhāgavata-sevayā bhagavaty uttama-śloke bhaktir bhavati naiṣṭhikī. tadā rajas-tamo-bhāvāḥ kāma-lobhādayaś ca ye ceta etair anāviddhaṁ sthitaṁ sattve prasīdati. evam prasanna-manaso bhagavad-bhakti-yagataḥ bhagavat-tattva-vijñānaṁ mukta-saṅgasya jāyate. bhidyate hṛdaya-granthiś chidyante sarva-saṁśayāḥ kṣīyante cāsya karmāṇi dṛṣṭa evātmanīśvare.
「從吠陀文獻中聆聽基士拿,或直接從博伽梵歌中聆聽祂,都是在本質上正義的活動,對於一個聆聽基士拿的人,主基士拿總是處在每一個人心中,以 良師益友的身份來幫助奉獻者使他貞潔純粹。這樣奉獻者很自然地便會發展他那在昏睡中的超然知識,當他越是從博伽瓦譚和從奉獻者中聆聽基士拿,他便會固定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因奉獻性服務的發展,一個人可免於熱情和愚昧的型態,因而物質的慾念和貪婪便會減退。當這些雜質被清除後,門徒便穩當地處於他純粹良好的地位,和為奉獻性服務所鼓舞及完整地了解神的科學。因此巴帝瑜伽剪斷了物質愛好的硬結和使一個人立即能夠達到 asaṁśayaṁ samagram,了解至尊絕對性格真理的神首。」(博譚 1.2.17.21)
因此祇有在基士拿知覺中從基士拿或祂的奉獻者那裏聆聽的人才能了解基士拿的科學。
第二節
jñānaṁ te 'haṁ sa-vijñānam idaṁ vakṣyāmy aśeṣataḥ yaj jñātvā neha bhūyo 'nyaj jñātavyam avaśiṣyate
jñānam——現象的知識;te——向你;aham——「我」;sa——以;vijñānam——實體的知識;idam——這;vakṣyāmi——將會解釋;aśeṣataḥ——完全地;yat——那;jñātvā——知道;na——不;iha——在這個世界;bhūyaḥ——更加;anyat——任何更多的東西;jñātavyam——可以認識的;avaśiṣyate——未被認識。
譯文
「我」現在向你宣佈這現象和實體兩者的全部知識,知道了這些以後便不再會有任何知識需要知道了。
要旨
完整的知識包括世界現象和它背後精靈的知識。兩者之原都是超然的知識。主想解釋上述體系的知識因為阿尊拿是基士拿的機密奉獻者和朋友。在第四章開始的時候主已經將這解釋過而現在又在這裏再證實:完整的知識祇有從主直系使徒系列的主的奉獻者中獲得。因此,一個人必需有足夠的智慧去了解所有知識之原,誰是萬原之原和在各類瑜伽習修中唯一冥想的對象。當萬原之原被知道後,跟着一切可以被知道的事情便被知道,再沒有不知道的事情了。吠陀經說:yasmin vijñate sarvam eva vijñatam bhavanti。
第三節
manuṣyāṇāṁ sahasreṣu kaścid yatati siddhaye yatatām api siddhānāṁ kaścin māṁ vetti tattvataḥ
manuṣyāṇām——人中;sahasreṣu——數千人之內;kaścit——有一個人;yatati——努力試圖;siddhaye——完整成就;yatatām——這樣地努力的人;api——真正地;siddhānām——得到完整成就的人;kaścit——有一個;mām——「我」;vetti——會知道;tattvataḥ——事實上。
譯文
在數千人當中,祇會有一個人努力去得到完整的成就,而在那些得到完整成就的人之中,幾乎沒有一個真正地認識「我」。
要旨
在數千種類型的人當中,祇會有一個人對超然的自覺有足夠的興趣及試圖去認識自我是什麼,身體是什麼,和絕對的真理是什麼。一般人都祇是從事於吃、睡、防禦、和交配等的動物本能,有興趣於超然知識的人可算是絕無僅有。博伽梵歌的前六章是為了那些有興趣於超然知識、了解自我、「超我」、思考瑜伽、入定瑜伽等的自覺程序及自我與物質的分別的人。不過,基士拿祇是被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所知道。其他的超然主義者可能會達到非人性的婆羅門自覺,因為這是比了解基士拿較為容易的。基士拿是至尊的人,但同時祂更超越於婆羅門和巴拉邁瑪的知識。在試圖了解基士拿時,瑜祁和思想家是會迷惑的。雖然最偉大的超人性主義者:史巴達.山伽阿闍利耶 Śrīpāda Śaṅkarācārya 在他的梵歌評述中接受了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但是史巴達.山伽阿闍黎耶的追隨者並不如此地接受基士拿,因為就算一個人得到非人性婆羅門的超然自覺,要認識基士拿也很困難。
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萬原之原,原始的主高文達。II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sac-cid-ānanda-vigrahaḥ anādir ādir govindaḥ sarva-kāraṇa-kāraṇam,非奉獻者是很難了解祂的。縱使非奉獻者說巴帝的途徑或奉獻性服務很容易,但是他們不能夠實踐力行。假如真是如非奉獻者那一類人所說巴帝的途徑是容易的話,為什麼他們要走困難的途徑呢?事實上巴帝的途徑並不容易,由對巴帝沒有知識的未經允許人士所修習的所謂巴帝途徑或許是容易的,但當一旦要真實地按照規範及守則去做時,猜測性的學者和哲學家都不能跟隨。史拉勞巴哥士華米在他的巴帝拉三滅達申度中這樣寫:
śruti-smṛti-purāṇādi-pañcarātra-vidhiṁ vinā aikāntikī harer bhaktir utpātāyaiva kalpate
「忽畧了吠陀文獻如:奧義書 Upaniṣads、普蘭拿經 Purāṇas、拿拉達班查喇達 Nārada-pañcarātra 等權威的對主的奉獻性服務祇是對社會一種不必要的搗亂。」
婆羅門自覺了的非人性主義者或巴拉邁瑪自覺了的瑜祁不能夠了解作為母親雅蘇達的兒子或阿尊拿的戰車伕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就算連偉大的半人神有時也弄不清楚基士拿:muhyanti yat sūrayaḥ,主說:「沒有人像『我』一樣地認識『我』」māṁ tu veda na kaścana。如果一個人確實地是認識祂,則 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這樣的一個偉大靈魂是很罕有的。」因此,除非一個人修習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否則他都不能夠像基士拿本來模樣地了解祂(tattvataḥ)不管他是怎樣一個偉大的學者或哲學家。因為基士拿對祂的奉獻者都很仁慈,所以祇有純潔的奉獻者才能夠知道一些有關於基士拿不可思議的超然品質、萬原之原、祂的全能和富裕、祂的財富、名聲、力量、美貌、知識、及遁棄的一些事情。祂是婆羅門自覺的末句,而祇有奉獻者才能夠像祂自己本來模樣地了解祂。因此:
ataḥ śrī-kṛṣṇa-nāmādi na bhaved grāhyam indriyaiḥ sevonmukhe hi jihvādau svayam eva sphuraty adaḥ
「沒有人能夠用粗劣的物質感官像祂本來模樣地了解基士拿,但祂在對奉獻者對祂的超然性愛心服務感到滿足時,祂便將自己揭示給他們。」(琶瑪普蘭那經)
第四節
bhūmir āpo 'nalo vāyuḥ khaṁ mano buddhir eva ca ahaṅkāra itīyaṁ me bhinnā prakṛtir aṣṭadhā
bhūmiḥ——土;āpaḥ——水;analaḥ——火;vāyuḥ——空氣;kham——以太;manaḥ——心意;buddhiḥ——智慧;eva——確實地;ca——和;ahaṅkāraḥ——虛假的自我;iti——如此;iyam——所有這些;me——「我」的;bhinnā——分開;prakṛtiḥ——能量;aṣṭadhā——總數八。
譯文
土、水、火、空氣、以太、心意、智慧和虛假的自我——這八樣東西合共起來湊成「我」格離出來的物質能量。
要旨
神的科學分析神的法定性地位和祂各樣不同的能量。物質能量被稱為巴克蒂,或是如在史華瓦達單陀羅 Svatvata Tantra 中所描述的主在祂不同的普努沙化身(擴展)的能量:
viṣṇos tu trīṇi rūpāṇi puruṣākhyāny atho viduḥ ekantu mahataḥ śraṣṭṛ dvitīyaṁ tu aṇḍa-saṁsthitam tṛtīyaṁ sarvabhūta-sthaṁ tāni jñātvā vimucyate
「為了物質的創造,主基士拿的全體擴展化成為三個韋施紐,第一個摩訶韋施紐 Maha-Visnu,創造了全部的物質能量,名為摩訶特達 mahat-tattva。第二個名為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的進入所有的宇宙在它們每一個中創造了各樣變化。第三個名為基施露達卡沙宜.韋施紐 Kṣīrodakaśāyī Viṣṇu 則化作為在所有宇宙中遍透的超靈和被稱為巴拉邁瑪,也存在於原子之中,任何一個認識這三個韋施紐的人可以從物質束縛中得到解脫。」
這物質世界是主各樣能量之一的短暫展示。在物質世界中所有活動是由主基士拿的這三個韋施紐擴展所指示。這些普努沙被稱為化身。一般來說人們不知道神(基士拿)的科學而將這個物質世界視為是生物體所享樂的地方,生物體便是物質能量的原由(普努沙)、控制者、和享受者。根據博伽梵歌所說,這無神主義的結論是錯誤的。這一節聲言基士拿是物質創造的本原。史里瑪博伽瓦譚也證實了這一點。物質展示的成份是主的隔離能量。就算是非人性主義者終極目的的婆羅約地,也是在靈性空間中所展示的靈性能量。在婆羅約弟中並沒有在維琨達珞伽 Vaikuṇṭhalokas 中所有的靈性花樣,而非人性主義者則接受了這婆羅約弟為終極的永恆目標。巴拉邁瑪的展示也是基施露達卡沙宜.韋施紐一個短暫的、遍透的現象。巴拉邁瑪展示在靈性世界中並不永恆。因此事實上絕對的真理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祂是具有完整能源的人,祂擁有各不同的隔離的及內在的能量。
如前所述,物質能量的主要展示有八種,其中前五種展示,即土、水、火、空氣和以太被稱為五樣龐大的創造或粗畧的創造,五種感官對象都包括在內:便是物體聲音、觸覺、形象、味道、及嗅覺的展示。物質科學包括了這十項而再沒有其它了。但是其它的三項:即心意、智慧和虛假的自我則為唯物論者所忽視,研究有關心智活動的哲學家也不具有完整知識,因為他們不知道終極的來原——基士拿。虛假的自我——「我是」及「這是我的」構成了物質存在的基本原則——這又包括了物質活動的十個感覺官能。智慧是指整個——名為摩訶特達 maha-tattva 的物質創造。所以從主的八項隔離能量中再分出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二十四個元素的展示,這是無神論數論 sāṅkhya 哲學的論題;它們原本是基士拿能量的分支和是與祂隔離的。但是無神論的數論哲學家有的祇是一些貧乏的知識,他們並不知道基士拿是萬原之原。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述,在數論哲學中所討論的哲學祇是基士拿外在能量的展示。
第五節
apareyam itas tv anyāṁ prakṛtiṁ viddhi me parām jīva-bhūtāṁ mahā-bāho yayedaṁ dhāryate jagat
aparā——低等的;iyam——這;itaḥ——除此以外;tu——但是;anyām——另外一個;prakṛtim——能量;viddhi——試圖去了解;me——「我」的;parām——較高的;jīva-bhūtām——生物體;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yayā——由誰;idam——這;dhāryate——被利用和剝削;jagat——物質世界。
譯文
啊,臂力強大的阿尊拿,除了這較低的本性以外,「我」還有一個較高的能量——便是在物質本性中掙扎着和維繫着宇宙的一切生物體。
要旨
這裏很清楚地指出生物體是屬於至尊主的較高本性(或能量)。較低的能量便是以各不同元素展示的物體,即土、水、火、空氣、以太、心意、智慧和虛假的自我。這粗畧的(土等)和細微的(心意等)兩種物質本性形狀都是低等能量的產物,為了不同的目的而在剝削這些低等能量的生物體是至尊主的較高能量,整個物質世界的運行便是由於這能量的存在。這個宇宙的展示如果不是這較高能量——生物體的動力是沒有力量去作為的。能量是經常地為有能力的人所控制,因此生物體是經常地為主所控制——他們並沒有獨立的存在。他們不是如沒有智慧的人所想的同樣地有力。在史里瑪博伽瓦譚(10.87.30)中對生物體和主之間的分別有以下的描述:
aparimitā dhruvās tanubhṛto yadi sarva-gatās tarhiṁ na śāsyateti niyamo dhruva 'netarathā ajani ca yanmayaṁ tad avimucya niyantṛ bhavet samam anujānatāṁ yad-amataṁ mata-duṣṭatayā
「啊,至尊的永恆!如果被體困的生物體是像禰一樣地永恆和遍透的話,他們便不會在禰控制之下了。但是如果生物體被接受為主屬下微細的能量,他們便立即受禰至尊的控制。因此真正的自覺引至生物體對禰控制的降服(皈依),而這皈依使他們感到快樂。他們祇有在那法定性地位才能夠成為控制者。所以那些擁護神和生物體在每一方面都是相等的單元論者所具有的祇是有限的知識,他們實際上是誤引自己和其他的人。」
至尊的主基士拿是唯一的控制者,而所有的生物體都由祂控制。這些生物體都是祂的較高能量,因為他們存在的品質是與至尊者相同和一樣,但他們與主在能量上是永不會相等的。較高的能量(生物體)在剝削粗畧和微細的較低能量(物體)的時候便忘記了他真正的靈性心意和智慧。這個忘記是由於物質對生物體的影響。但當生物體一旦免於迷幻物質能量的影響時,他便達到名為目地 mukti,或解脫的境界。在物質迷幻的影響下,虛假的自我想着:「我是物質,我所要的是物質擁有。」當所有的物質思想,包括一個人在各方面都與主合一的概念得到解脫後,一個人便覺悟到他的真正地位。因此可以概括說梵歌證實了生物體祇是基士拿的多樣能量之一;而當這能量免於物質沾染時,它便變得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或得到解脫。
第六節
etad yonīni bhūtāni sarvāṇīty upadhāraya ahaṁ kṛtsnasya jagataḥ prabhavaḥ pralayas tathā
etat——這兩個本性;yonīni——誕生的來源;bhūtāni——每一樣創造出來的東西;sarvāṇi——所有;iti——如此;upadhāraya——認識;aham——「我」;kṛtsnasya——包括一切的;jagataḥ——世界的;prabhavaḥ——展示的源頭;pralayaḥ——毀滅;tathā——和。
譯文
要確切地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物質和一切靈性的東西中,我是它們的始源也是它們的終結。
要旨
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和靈性的組合,精靈是創造的基本元素,而物質是由精靈所創造的。精靈並不是在物質發展的某一階段中被創造出來,相反地這個物質世界的展示完全是基於靈性的能量。這個物質身體是因為精靈寄存於內而得以發展;一個兒童慢慢地從少年長大成人是因為較高的能量——靈魂的存在。同樣地,整個龐大宇宙的展示和發展是因為超靈——韋施紐的存在。因此構成展示這個龐大宇宙形狀的精靈和物質原本都是主的兩種能量,所以主是一切事物的始源。一片碎的主的所屬部份——即生物體,可以通過操縱物質能量而建成一幢大廈、工廠或城市,但他不能夠從沒有中創造出物質來,當然他不能夠建造一個星球或宇宙。宇宙的原由便是超靈——基士拿。所有個別靈魂的創造者和萬原之原,在嘉答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中證實了這一點: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第七節
mattaḥ parataraṁ nānyat kiñcid asti dhanañjaya mayi sarvam idaṁ protaṁ sūtre maṇi-gaṇā iva
mattaḥ——超越於「我」;parataram——高於;na——不;anyat——任何其它的東西;kiñcit——一些東西;asti——有;dhanañjaya——啊,財富的征服者;mayi——於「我」;sarvam——所有那些;idam——我們看見的;protam——繫於;sūtre——在一根線上;maṇi-gaṇāḥ——珍珠;iva——好像。
譯文
啊,財富的征服者「阿尊拿」,除了「我」以外再沒有更高的真理。好像繫在一根線上的珍珠一樣,一切事物皆依靠着「我」。
要旨
對於至尊的絕對真理究竟是人性的或非人性的問題是一個很普遍的爭論。就博伽梵歌來說,每一頁都證實了絕對的真理是具有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尤其是在這一節中更着重的說絕對的真理是一個人。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也證實了具有人性的神首是至高的絕對真理: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 sac-cid-ānanda-vigrahaḥ 換句話說,具有至尊絕對真理人格的神首是主基士拿,祂是原始的主,所有的快樂的泉源——高文達——完整知識和快樂的永恆形狀。這些權威都毫不置疑地承認了絕對真理是至尊的人,萬原之原。非人性主義者則基於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中的吠陀引言而加以辯駁:tato yad uttarataraṁ tad arūpam anāmayaṁ ya etad vidur amṛtās te bhavanti athetare duḥkham evāpi yanti。「在物質世界中,梵王是這個宇宙內最原始的生物體,他被認為是在半人神、人類及低等動物中的尊長,但在梵王之上的便是沒有物質形狀和免於所有物質沾染的超然性。任何一個能夠知道祂的人也會成為超然,但那些不能夠知道祂的人則苦受物質世界的痛苦。」
非人性主義者在阿奴邦 arūpam 一字中着眼,但這 arūpam 却並不是非人性的。它是如在上述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所說是指永恆、快樂及知識的超然形狀。在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中其它各節也補充了這一點:
vedāham etaṁ puruṣaṁ mahāntam āditya-varṇaṁ tamasaḥ parastāt tam eva vidvān amṛta iha bhavati nānyaḥ panthā vidyate ayanāya yasmāt paraṁ nāparam asti kiñcid yasmānnāṇīyo na jyāyo sti kiñcit
「我知道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超然於所有黑暗的物質概念。祇有知道祂的人才能夠超越生與死的桎梏,除了這對至尊者的知識以外便沒有其它的解脫途徑。」
「在那至尊者之上便沒有較高的真理,因為祂是最高的。祂比最小的還小而同時祂比最大的還大。祂像一棵樹一樣地靜處,祂照明了超然的空間;又像一棵伸展它的根的樹,祂伸展祂那廣大的能量。」
從這數節中我們可以概括說至尊的絕對真理便是在物質和靈性兩方面有着全面遍透能量的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
第八節
raso 'ham apsu kaunteya prabhāsmi śaśi-sūryayoḥ praṇavaḥ sarva-vedeṣu śabdaḥ khe pauruṣaṁ nṛṣu
rasaḥ——味道;aham——「我」;apsu——在水中;kaunteya——啊,琨提之子;prabhā asmi——我是光;śaśi-sūryayoḥ——在太陽和在月亮中的;praṇavaḥ——A.U.M. 這三個字母;sarva——在所有;vedeṣu——在吠陀經中;śabdaḥ——聲音震盪;khe——在以太中;pauruṣam——能力;nṛṣu——人中的。
譯文
啊,琨提之子「阿尊拿」,我是水的味道,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吠陀曼陀羅中唵的音響:我是以太中的聲音和人中的能力。
要旨
這一節所解釋的是主因為祂不同的物質和靈性能力而如何地具有遍透性。對至尊主初步的認識是通過祂不同的能量。這樣祂便是非人性地被覺悟到,正如統治太陽的半人神是一個人和可以通過他全面遍透性的能量——陽光而感覺到,同樣地,主雖然是在祂永恆的居所中,也可以通過祂全面遍透的、散播的能量而感覺到。水的味道是水的重要元素。沒有人喜歡飲海水,因為水的純潔味道已經與鹽混雜。水的吸引有賴於味道的純正,而這純正的味道便是主的能量之一。非人性主義者通過水的味道而感覺到主在水中的存在,而人性主義者也歌頌主因為祂仁慈地供應水來給人解渴。那便是感覺至尊的途徑,在實際上,人性主義者和非人性主義者之間並沒有衝突,一個認識神的人知道非人性與人性的概念都同時地存在於一切東西而沒有矛盾。因此主采坦耶創立了上祂崇高的學說:acintya-bheda 和 abheda-tattvam——同時地一樣和不一樣。
太陽和月亮的光原本是發自主的非人性光芒——婆羅約地,同樣地,用於每一首稱呼至尊的主的吠陀詩歌開首的超然聲音般那瓦 praṇava 或唵卡喇 omkāra 也發自祂。因為非人性主義者很懼怕用主的無數名字來稱呼至尊的主基士拿,所以他們寧可朗頌超然唵卡喇的聲音,但是他們並不了解唵卡喇便是基士拿的聲音代表。基士拿知覺的範圍是擴展至每一處地方的,而一個知道基士拿知覺的人便得到祝福。那些不知道基士拿的人是在幻覺中,因此基士拿的知識便是解脫,而對祂的無知便是束縛。
第九節
puṇyo gandhaḥ pṛthivyāṁ ca tejaś cāsmi vibhāvasau jīvanaṁ sarva-bhūteṣu tapaś cāsmi tapasviṣu
puṇyaḥ——原本的;gandhaḥ——芬香;pṛthivyām——在地上;ca——還有;tejaḥ——溫度;ca——還有;asmi——「我」是;vibhāvasau——在火中;jīvanam——生命;sarva——所有;bhūteṣu——生物體;tapaḥ——懺悔;ca——還有;asmi——「我」是;tapasviṣu——在那些進行懺悔的人中。
譯文
「我」是地上原始的芬香,「我」也是火中的熱量。「我」是眾生的生命,「我」也是所有禁慾主義者的懺悔修行。
要旨
盤耶 Puṇya 的意思是那不能夠解體的;盤耶是原始的。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有某些香氣或氣味,例如在一朵花或在泥土,在水,在火,在空氣等中的香氣和氣味一樣。滲透在每一樣東西中的未經沾染的氣味,或原本的氣味,便是基士拿。同樣地,每一樣東西都有一個特別的原本氣味,這氣味可由化學品的混合而改變。所以每一樣東西原本都有一些氣味和芬香。維巴瓦 Vibhāva 是火的意思。沒有火我們便不能夠在工廠中進行生產,我們便不能夠煑食等等,而那火便是基士拿,在火中的熱量也是基士拿。根據吠陀醫術,消化不良是由於腸胃中的溫度降低,所以就算為了消化,火也是需要的。在基士拿知覺中我們知覺到土、水、火、空氣和每一個活用的原則,所有化學品和所有物質的元素都是來自基士拿。一個人生命的長久也是來自基士拿。因此由於基士拿的恩澤,一個人可以延長或縮短他的生命。所以基士拿知覺在每一個角落都是活躍的。
第十節
bījaṁ māṁ sarva-bhūtānāṁ viddhi pārtha sanātanam buddhir buddhimatām asmi tejas tejasvinām aham
bījam——種子;mām——對「我」;sarva-bhūtānām——眾生的;viddhi——試圖去了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anātanam——原本的,永恆的;buddhiḥ——智慧;buddhimatām——聰明人的;asmi——「我」是;tejaḥ——能量;tejasvinām——強壯的人的;aham——「我」是。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要知道我是所有生存的原始種子,聰明者的智慧,和所有強壯者的勇武。
要旨
比湛 bījam 的意思是種子;基士拿是一切事物的種子。因為與物質自然的接觸,種子發芽成為各種類移動或不移動的生物。雀鳥、禽獸、人類和其他很多生物是移動的生物體,而樹木和其它植物則是不移動的——它們不能夠走動而祇能夠站着。每一生物體都包含在八百四十萬種生命的種類中:他們有些是移動的,有些則是不移動的,在所有情況下,他們生命的種子都是基士拿。如在吠陀文學中所說,婆羅門,或至尊的絕對真理,發射出所有事物。基士拿是巴拉婆羅門 Parabrahman,至尊的精靈。婆羅門是非人性的而巴拉婆羅門是人性的。非人性的婆羅門是處於人性方面之內——這在博伽梵歌中有所聲言。因此,原本地,基士拿是一切事物之源。祂便是根。有如一棵樹的根保持着整棵樹,基士拿,既然是所有事物的根源,維繫着這個物質展示中的一切東西。這也在吠陀文學中證實了。Yato vā imāni bhūtāni jāyante。「至尊的絕對真理便是一切事物由它而生的。」祂是所有永恆的首要永恆。祂是所有生物體的至尊生物體,祂獨自保持着所有生命。基士拿也說祂是所有智慧的根源。除非一個人具有智慧,否則他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
第十一節
balaṁ balavatām cāhaṁ kāma-rāga-vivarjitam dharmāviruddho bhūteṣu kāmo 'smi bharatarṣabha
balam——力量;balavatām——強壯人的;ca——和;aham——「我」是;kāma——熱情;rāga——依附;vivarjitam——免於;dharma-aviruddha——並不違背宗教原則;bhūteṣu——在所有生物中;kāmaḥ——性生活;asmi——「我」是;bharatarṣabha——啊,伯拉達人之主。
譯文
「我」是強壯者的力量,並無情與慾。啊,伯拉達人之主(阿尊拿),「我」是性生活,它並非與宗教原則背道而馳。
要旨
強壯人的力量應該是用來保護弱小,而不是用以人身的攻擊。同樣地,性生活按照宗教原則(dharma)是為了要產生孩子,而不是其它方面。父母的責任便是要使他們的後裔有着基士拿知覺。
第十二節
ye caiva sāttvikā bhāvā rājasās tāmasāś ca ye matta eveti tān viddhi na tv ahaṁ teṣu te mayi
ye——所有那些;ca——和;eva——的確地;sāttvikāḥ——在良好型態中;bhāvāḥ——生存狀態;rājasāḥ——熱情型態;tāmasāḥ——愚昧型態;ca——和;ye——雖然;mattaḥ——由「我」;eva——的確地;iti——如此;tān——那些;viddhi——試圖去認識;na——不;tu——但是;aham——「我」;teṣu——在那些;te——他們;mayi——向「我」。
譯文
無論良好、熱情、或愚昧的生存狀態都是由「我」的能量所展示。在某一方面來說,我是一切東西——但是「我」不依靠它們。「我」並不是在這物質自然的各類型態之下。
要旨
在物質世界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在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下進行。雖然這物質的自然型態發自至尊的主——基士拿,但是祂不被它們所管轄。舉例說,一個人在國家的法律下可能要被罰,但是國王——法律的制定者,並不受制於那些法律。同樣地,物質自然的所有型態——良好、熱情和愚昧——都發自至尊的主基士拿,但是基士拿並不受制於物質自然。因此祂是湼昆拿 nirguṇa,意思是這些昆拿 guṇas 或型態雖然是出自於祂,但並不影響祂。那便是博伽梵,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特性之一。
第十三節
tribhir guṇamayair bhāvair ebhiḥ sarvam idaṁ jagat mohitaṁ nābhijānāti mām ebhyaḥ param avyayam
tribhiḥ——三個;guṇamayaiḥ——由三個昆拿;bhāvaiḥ——生存狀態;ebhiḥ——所有這些;sarvam——整個世界;idam——在這個世界上;jagat——宇宙;mohitam——被蒙蔽了;na abhijānāti——並不知道;mām——向「我」;ebhyaḥ——在這之上;param——至尊者;avyayam——沒有竭盡的。
譯文
整個世界在三種型態「良好、熱情和愚昧」的蒙蔽下並不知道「我」是超越於這些型態之上和沒有竭盡的。
要旨
整個世界都是受了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所迷惑。那些被這三種型態困惑了的人不會理解到超越於這個物質自然的便是至尊的主——基士拿。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每一個人都受三個昆拿 gunas 影響和因此而被困惑。
在本性上眾生都有着特定的身體和跟着而來的特定精神及心理活動。在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之下工作的有四類人,那些純粹地在良好型態中的被稱為婆羅門,那些純粹地在熱情型態中被稱為剎怛利耶,那些在熱情和愚昧兩種型態之中的被稱為毗舍,而那些完全地在愚昧型態中的則被稱為戍陀。再在這之下的便是動物或禽獸生活。不過這些身份並不是永久性的。我可能是一個婆羅門、剎怛利耶、毗舍或其它——但在任何情況之下,這生命都是短暫的。但是縱使生命是短暫的和我們並不知道在下一生會成為什麼,仍然由於這迷幻能量的掌握,我們將自己處於生命的物質概念之下,這樣我們便想着我們是美國人、印度人、蘇聯人或一個婆羅門、印度教徒、回教徒等。如果我們被物質型態纏繞着,我們便會忘記在這些型態之後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因此主基士拿說人類因為受這自然的三種型態所蒙蔽,並不了解到在這物質背景之後的便是至尊的神首。
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生物——人類、半人神、動物等——每一樣都是在物質自然的影響之下,全部都忘記了超然的最高性格神首那些處在熱情和愚昧型態中的人,甚至,那些在良好型態中的都不能夠超越出絕對真理的非人性婆羅門概念。他們在至尊主的人性形像(包括擁有全面的美麗、富裕、知識、力量、名譽、及遁棄)之前感到迷惘。當那些在良好中的人也不能夠明白時,那些在熱情和愚昧中的又有什麼希望呢?基士拿知覺是全部超然於這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而那些真正地樹立於基士拿知覺的人實際上是得到解脫。
第十四節
daivī hy eṣā guṇamayī mama māyā duratyayā mām eva ye prapadyante māyām etāṁ taranti te
daivī——超然的;hi——的確地;eṣā——這;guṇamayī——包括着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mama——「我」的;māyā——能量;duratyayā——很困難去克服;mām——向「我」;eva——的確地;ye——那些;prapadyante——皈依;māyām etām——這迷幻的能量;taranti——克服;te——他們。
譯文
「我」這包括着物質自然三種型態的神聖能量是難以克服的。但是那些已經向我皈依的人能夠很容易地超越它。
要旨
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有無數的能量,所有這些能量都是神聖的。雖然生物體都是祂能量的部份和因而是神聖的,但是因為與物質能量的接觸,他們本來的較高能量被遮蓋了。既然是這樣地為物質能量所遮蓋,一個人便沒有可能克服它的感染力。如前所述,物質和靈性自然兩者既然是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那裏發放出來,那便是永恆的。生物體屬於主較高的永恆本性,但因為受了較低的物質本性所沾染,他們的迷幻也是永恆的。被條限了的靈魂因此被稱為尼耶巴達 nitya-baddha,或永久地被條限了。沒有人能夠在物質歷史中找出一個他變得被條限了的日期,而結果他從物質自然掌握中的解脫便是非常之困難,雖然物質自然是一個較低的能量,但是這個能量卻是終極地由生物體所不能超越的至尊旨意所操縱。在這裏較低的物質自然被定義為有着神聖的本質,因為它是由神聖意旨所聯繫。因此較低的自然在主神聖意旨的任命下,便奇妙地進行着對物質展示的建造和毀滅。吠陀經如下地證實了這一點:
māyāṁ tu prakṛtim vidyān māyinaṁ tu maheśvaram
「雖然摩耶 maya(幻覺)是虛假和短暫的,但是摩耶的背後便是至尊的魔術師——至高性格的神首,祂是摩黑史瓦拉 Maheśvara,至尊的控制者。」
昆拿的另外一個意思是繩索;被局限了的靈魂是緊緊地被迷幻的繩索所綑縛着。一個手脚被綁的人不能夠自我解脫——他必須要由一個沒有受綁的人幫助,因為一個被綁的人不能夠幫助另外一個被綁的人,所以前來拯救的人必定是已經解脫了的。因此,祇有主基士拿或祂的真正代表——靈魂導師,才能救出被局限了的靈魂。一個人沒有這更高的幫助是不能夠脫出物質自然的綑縛。奉獻性服務,或基士拿知覺,可以幫助一個人得到這樣解放。基士拿作為這迷幻能量的主人,是可以命令這不被駕馭的能量去解救被局限了的靈魂。由於祂對皈依了的靈魂沒有原由的仁慈和祂對這原本是祂一個愛子的生物體的父性慈懷祂指令了這個解脫。所以向主蓮花足下皈依是脫離這嚴緊的物質自然掌握的唯一方法。
Mām eva 二字也很有意思。Mām 的意思是祇是向基士拿(韋施紐)而不是梵王或施威神。雖然梵王和施威神都非常高超和幾乎處於韋施紐的地位,但是這些喇若昆拿 rājo-guṇa(熱情)和耽末昆拿 tamo-guṇa(愚昧)的化身是不能夠將被局限了的靈魂從魔耶的掌握中解救出來。換句話說,梵王和施威神兩者都是在摩耶的影響之下。祇有韋施紐才是摩耶的主人;因此祇有祂才能夠將被局限了的靈魂解脫,吠陀經在 tvam eva viditvā 一句中證實了這一點:祇有去了解基士拿才可以得到自由。就算施威神也說祇有韋施紐的仁慈才能夠得到解脫。他說:
mukti-pradātā sarveṣāṁ viṣṇur eva na saṁśayaḥ
「毫無疑問地韋施紐是每一個人得到解脫的拯救者。」
第十五節
na māṁ duṣkṛtino mūḍhāḥ prapadyante narādhamāḥ māyayāpahṛta-jñānā āsuraṁ bhāvam āśritāḥ
na——不;mām——向「我」;duṣkṛtinaḥ——邪惡的人;mūḍhāḥ——愚蠢的;prapadyante——皈依;narādhamāḥ——人類中最低的;māyayā——由於迷幻的能量;apahṛta——被幻覺盜去了;jñānāḥ——知識;āsuram——惡魔的;bhāvam——本性;āśritāḥ——接受。
譯文
那些邪惡的人都很愚昧,他們是人類中最低等的人,他們的知識被迷幻盜去了,他們具有惡魔的無神論本性,這些人並不向「我」皈依。
要旨
在博伽梵歌中說一個人祇要皈依於具有至尊性格的基士拿的蓮花足下,便能夠超越物質自然的嚴緊規律。在這裏跟着而來的問題便是:為什麼受過高深教育的哲學家、科學家、商人、行政人員和普羅大眾的諸領袖並不皈依於最強大的人格性神首史里基士拿的蓮花足之下呢?人類的領袖都從各種途徑有計劃和不屈不撓地經過很多年和世代去尋找目地 mukti——即從物質自然法律的解脫。但是假如祇要簡單地皈依於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蓮花足下便能夠得到解脫,為什麼這些聰明勤奮的領袖並不採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呢?
梵歌非常坦率地回答這個問題。那些在社會上真正有學識的領袖如梵王、施威神、嘉比拉、昆瑪拉兄弟、曼紐、維亞薩、德瓦拉、阿斯陀、贊納伽、巴拉達、巴利及其後的瑪特華闍黎耶、喇瑪瑙阿闍黎耶、史里采坦耶及很多其他的人都是忠心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學家,他們都向最有力量的權威——至尊的人的蓮花足下皈依。那些實際上不是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和行政人員的人為了物質的目的而以如此姿態出現,他們並不接納至尊主的計劃和途徑。他們對神一點也不懂,祇是製造出他們自己世俗的計劃而結果便將他們無可解决的物質生存問題更為複雜化。物質能量(自然)是這樣地強大以至能抗拒無神論者沒有權威的計劃和挫敗所謂「計劃委員會」的知識。
在這裏對無神論觀念的策劃人被稱為塗士克丁拿 duṣkṛtina 或惡棍;克丁拿 Kṛtina 的意思是一個曾經幹過有功勞事務的人。有時無神主義的策劃人很聰明和很有功勞,因為任何好或壞的巨大策劃都是需要智慧去執行的。但是因為無神論者的腦筋是不正當地用於抗拒至尊主的計劃,所以他們被稱為塗士克丁拿,表示出他們的智慧和努力是被錯誤地濫用了。
在梵歌中很清楚地指出物質能量是完全地在至尊主的指示下工作。它沒有獨立的權力。它是如影隨形地工作。但儘管這樣,物質能量是非常有力的,而沒有神意識的無神論者不能了解它是如何地工作;他亦不會知道至尊主的計劃。在迷幻和熱情及愚昧的型態下,他們所有的計劃都受到挫敗,一如赫環耶加施怖 Hiraṇyakaśipu 和瓦頑拿 Rāvaṇa 一樣,雖然他們都是在物質上非常有學識的科學家、哲學家、行政人員和教育家,然而他們的計劃都被粉碎了。這些塗士克丁拿,或惡棍,可以被分為下述四種類型:
(一)末亥 mūḍhas 是那些非常愚蠢,像牛馬一般地粗勞工作的人。他們想自己享受工作的成果而不想將它們分與至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驢子。這低下的動物為牠的主人很辛勤地工作。驢子實在不知道是為了誰而要日以繼夜地工作。牠滿足於為了足以充饑的一堆草和在被主人毆打的恐懼下小睡;及在被異性不斷地踢蹴的危險下滿足性慾而感到樂意。驢子有時也朗頌詩歌和哲學,但這嘶叫祇是打擾了其他的人。這便是不知道為了誰人而工作的愚蠢獲利性工作者的處境狀況,他們並不知道行業(行動)是為了耶冉拿(祭祀)的。
很多時那些為了完成自我創造的任務的人日以繼夜辛勤地工作而說他們沒有時間去聽有關於生物體的永恆性問題。對於這些末亥,可以被毀滅的「物質利益」便是生命的一切——儘管他祇能夠享受他們工作成果的一小部份。有時為了獲利性的得益他們通宵達旦地工作,就算得到消化不良或潰瘍也滿足於不很夠的食物;他們祇是為了迷幻主人的利益而沉迷於不斷日以繼夜的工作。愚昧的工作者忘記了他們真正的主人而將他們的寶貴時間浪費於事奉財富。不幸地,他們永遠不皈依於所有主人的至尊主人,他們也不抽出時間從「正確的資源」聆聽祂。習慣吃泥土的豬並不去接受用糖和牛酪油造成的蜜餞。同樣地,愚昧的工作者會繼續沒有厭倦地去聆聽推動瞬息的物質世界中世俗力量浪潮產生的感官享受。
(二)另外一類型的塗士克丁拿或惡棍,被稱為拿拉達瑪 narādhama,或人類中最低等的人,拿拉 Nara 是人類的意思,而阿達瑪 adhama 則是最低的意思。在八百四十萬種不同的生物體中,人類佔了四十萬種。在這之中有很多沒有開化低等型態人類生命。相對地只有很少類型真正開化了的人。那些有着被條件限制了的社會、政治及宗教生活原則的人才算開化了的人類。那些在社會和政治上發展了而缺乏了宗教原則的也算為拿拉達瑪。沒有神的宗教也不算宗教,因為追隨宗教原則的目標是去認識至尊的真理和人與祂的關係。在梵歌中最高性格的神首很清楚地表示在祂之上再沒有權威和祂是至尊的真理。開化了的人類生命是為了要使一個人與至尊的真理——最強大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的永恆關係的失去了的知覺得以復甦。誰錯過了這個機會的便要被列入為拿拉達瑪,從訓示經典中我們有資料知道當一個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時候(一個非常不舒適的處境)他向神祈求分娩和答應一旦出世之後他唯一所崇拜的便是祂。在困難的時候向神祈求是每一個生物體的原始本能,因為他是永恆地與神聯繫的。但一旦出世之後,嬰兒便忘記了生產時的痛苦,也忘記了他的拯救者,這全是因為摩耶——迷幻能量的影響。
兒童監護人的責任是要將潛服在兒童心裏的神聖知覺復甦,在曼紐史密弟經 Manu-smṛti 中所訓示的十個作為宗教指導原則的感化改造禮儀,是要在華納斯喇瑪制度中去復甦對神的知覺。但是現在在世界各地任何地方也不再嚴格地追隨這些程序了,因此整個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拿拉達瑪。
當整個世界人口都變成拿拉達瑪的時候,很自然地他們的所謂教育便被強大的物質自然能量摧毀和化為烏有。根據梵歌的標準,一個有學識的人便是一個以同樣眼光對待一個有學識的婆羅門、一隻狗、一隻牛、一隻象和一個吃狗肉的人。那便是一個真正奉獻者的看法。史里尼鐵晏蘭達巴佈 Śrī Nityānanda Prabhu——作為神聖導師的神首化身——拯救了典型的拿拉達瑪:察丐 Jagai和馬亥 Madhai,表示了一個真正奉獻者對人類中最低者的仁慈。所以被至高性格神首所責難的拿拉達瑪祇有因為一個奉獻者的仁慈才可以復甦他的靈性知覺。
史里采坦耶摩訶巴佈在闡揚博伽瓦達,達摩 bhāgavata-dharma 或奉獻者的活動的時候推薦每人都要服從性地聆聽至高性格神首的訊息。這個訊息的撮要便是博伽梵歌,人類中的最低者祇能通過服從性的聆聽而得到拯救,但是不幸地他們連這些聆聽的機會也不去接受,還用說皈依於至尊主的意旨嗎?人類中的最低者——拿拉達瑪,祇會完全忽畧了作為人類的首要任務。
(三)另外一類的塗士基丁拿被稱為摩耶耶巴列達.幾亞拿 mayayapahrta-jnana,或那些被迷幻物質能量影響而抵消了淵博知識的人。他們大都是很有學問的偉大哲學家、詩人、文學家、科學家等,但是迷幻的能量將他們誤引了,因此他們違背了至尊的主。
在現在的世代有為數不小的摩耶耶巴烈達,幾亞拿,其中一些更是梵歌的學者。在梵歌中以簡單和直敘的言詞聲述了史里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再沒有人相等於祂或比祂更偉大。祂被述為是所有人類的原始父親——梵王的父親。事實上,據說史里基士拿不單祇是梵王的父親,更是所有種族生命的父親。祂是非人性婆羅門和巴拉邁瑪的根;以祂全體出席在每一生物體中作為超靈。祂是一切事物的泉源,而每人都被勸要向祂的蓮花足下皈依,儘管有這樣多清楚的聲言,那些摩耶耶巴烈達,幾亞拿譏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和以為祂祇是另外的一個人。他們並不知道恩賜的人體生命是摹倣至尊主永恆和超然性特徵而設計的。
由這一類摩耶耶巴烈達所作的所有對梵歌沒有權威性的註譯都脫離出巴南巴喇制度權限而成為靈性了解路途上,諸多的絆脚石。被蒙蔽了的演譯者並不皈依史里基士拿的蓮花足下,他們也不教導其他人去追隨這個原則。
(四)最後的一類塗士基丁拿被稱為阿蘇南,巴宛,阿士列達 āsuraṁ bhāvam āśrita,或那些有著邪惡本性的人。這一類人是公開的無神論者,他們中有些人辯駁說至尊的主不可能降臨來到這個物質世界,但他們又不能夠提出為什麼不可以的實質理由,其他的人則將祂放在非人性形狀之下,但梵歌所宣言的則剛剛相反,無神論者因為妒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們會在腦海中製造出一系列非法的化身。這些以誹謗最高性格神首為生命原則的人不會皈依於史里基士拿的蓮花足下。
南印度的史里也滿拿闍黎耶.阿班杜 Śrī Yāmunācārya Albandru 說:「我的主啊,儘管禰有着不平凡的品質、形狀、活動,儘管禰的人格被所有的訓示經典證實為處於良好型態中,儘管禰被具有高度超然科學知識和處於神聖品質中的著名權威人士所承認,禰是不為有著無神論原則的人所認識的。」
因此,如上述的(一)非常愚蠢的人,(二)人類中的最低者的,(三)被蒙蔽了的推考者,及(四)徹底的無神論者,雖然有著所有經典的和權威性的忠告也永不會皈依於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蓮花足下。
第十六節
catur-vidhā bhajante māṁ janāḥ sukṛtino 'rjuna ārto jijñāsur arthārthī jñānī ca bharatarṣabha
catur-vidhāḥ——四類的;bhajante——作出服務;mām——向「我」;janāḥ——人;sukṛtinaḥ——那些虔誠的人;arjuna——啊,阿尊拿;ārtaḥ——在困苦中的人;jijñāsuḥ——好奇的人;artha-arthī——想得到物質利益的人;jñānī——一個知道事物是怎樣的人;ca——還有;bharatarṣabha——伯拉達後裔中之俊傑。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之俊傑「阿尊拿」!四類虔誠的人對「我」作出奉獻性服務——受困苦者,想發財致富者,好奇者,和尋求絕對真理知識者。
要旨
上述的人都依照經典的調限原則去做事,不同於邪惡的人,他們被稱為肅基丁拿 sukṛtina,或那些遵守經典的規範守則,道德和社會法律,他們是或多或少地奉獻於至尊主的人。這些人可以分為四類式:那些有時在困苦中的人,那些需要金錢的人,那些有時很好奇的人,和那些有時追尋絕對真理知識的人。這些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來到主的跟前作出奉獻性服務。這些不是純潔的奉獻者,因為他們都是以奉獻性服務來滿足某些熱望。純潔的奉獻性服務是沒有熱望和沒有物質得益的慾念。在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ụ中對純潔的奉獻作出以下的定義:
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ṁ 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 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ṁ bhaktir uttamā
「一個人應該對至尊的主基士拿以好意作出超然的愛心服務和沒有物質獲利性活動得益或哲學性推考的意念,那便被稱為純潔的奉獻性服務。」
當這四類人來到至尊主的跟前作出奉獻服務和因為與一個純潔奉獻者的接觸而被完全淨化後,他們自己也變成純潔的奉獻者。對於那些自私、沒有規律和沒有精神目標的惡人來說,作出奉獻性服務是很困難的。但他們之中有些人因為偶然的機會而與一個純潔的奉獻者接觸,他們也可以成為純潔的奉獻者。
那些經常地孜孜於獲利性活動的人在物質困苦中來到主的跟前,那時候與純潔奉獻者的聯繫便開始,這些人在困苦中成為了主的奉獻者。那些在沮喪中的人有時也前來與純潔的奉獻者接觸和變得好奇地想知道有關於神的事。同樣地,當枯涸的哲學家在每一學術途徑上感到失望時,他們有時也想知道神,他們來到至尊主的跟前作出奉獻性服務。因而超越了非人性婆羅門及局部的巴拉邁瑪知識及因為至尊主或祂純潔奉獻者的恩賜而得到人性神首的概念。總括來說,當在困苦中的人,好奇者,追尋知識者及那些需要金錢的人免於所有的物質慾望,和當他們完全地了解到物質的報酬與靈性進步無關時,他們也變成純潔的奉獻者。這樣的一個淨化階段未達到之前,對主作出超然性服務的奉獻者便沾染了獲利性活動,如他們追尋世俗的知識等。因此一個人要超越所有這些習性才能夠達到純潔奉獻性服務的階段。
第十七節
teṣāṁ jñānī nitya-yukta eka-bhaktir viśiṣyate priyo hi jñānino ' tyartham ahaṁ sa ca mama priyaḥ
teṣām——在他們中;jñānī——在完整知識中;nitya-yuktaḥ——經常地從事於;eka——唯一的;bhaktiḥ——奉獻性服務;viśiṣyate——特別地;priyaḥ——很親切;hi——的確地;jñāninaḥ——在知識中的人;atyartham——高度地;aham——「我」是;saḥ——他;ca——還有;mama——「我」的;priyaḥ——親切。
譯文
在這些人當中,有著完整的知識通過純潔奉獻性服務與我聯繫的智者為最佳。因為他對「我」很親切,而「我」對他也很親切。
要旨
在免於所有物質慾望的沾染後,受了困苦的人,好奇者、貧窮者、和追尋至尊知識者全都可以成為純潔的奉獻者。但其中誰有著絕對真理的知識和免於所有物質慾望便變成主一個真正的純潔奉獻者。在這四類人中,主說有著完整知識和同時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奉獻者為最佳。在追尋知識的過程中一個覺悟到他自己是不同於他的物質身體的人,再進一步便達到非人性婆羅門和巴拉邁瑪的知識。當一個人完全地淨化了以後,他便覺悟到他的法定性地位是作為神的永恆僕人,通過這樣與純潔奉獻者的聯繫,好奇者,受了困苦者,物質改善的追求者及在知識中的人,他們全部都純潔起來了。不過在這初步的階段中,那個對至尊主有著完整知識和同時地作出奉獻性服務的人對於主來說是非常親切的。誰處在對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超然性純潔知識中,他便在奉獻性服務中受到保護以至不為物質的沾染所觸及。
第十八節
udārāḥ sarva evaite jñānī tv ātmaiva me matam āsthitaḥ sa hi yuktātmā mām evānuttamāṁ gatim
udārāḥ——豁達的;sarve——所有;eva——的確地;ete——這些;jñānī——在知識中的人;tu——但是;ātmā eva——就像「我自己」一樣;me——「我」的;matam——意見;āsthitaḥ——處於;saḥ——他;hi——的確地;yukta-ātmā——從事於奉獻性服務;mām——向「我」;anuttamām——最高的目標;gatim——目的地。
譯文
所有這些奉獻者無可疑問地都是豁達的靈魂,但誰處於對「我」的知識中我便真正地將他當作為居處於「我」的人。因為對「我」超然性服務的從事,他達到了「我」。
要旨
並不是主對其他知識沒有這樣完整的奉獻者不親切。主說他們全都很豁達因為不論為了任何原因來到主跟前的人都被稱為哲人 mahātmā 或偉大的靈魂。那些想從奉獻性服務中得到一些利益的人,因為有感情的交換也被主所接受。他們向主祈求一些物質利益是出自愛心,當他們得到了以後感到的滿足使他們在奉獻性服務的路途上更進一步,但是在完整知識中的奉獻者被主視為對祂很親切,因為他唯一的目的是以愛和奉獻事奉至尊的主。這樣的一個奉獻者連一秒鐘也不離對至尊主的侍奉和接觸,同樣地,至尊的主也很愛好祂的奉獻者和不會離開祂。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9.4.57)中主說:
ahaṁ bhakta-parādhīno hy asvatantra iva dvija sādhubhir grasta-hṛdayo bhaktair bhakta-jana-priyaḥ
「奉獻者經常地在『我』的心中,而『我』也經常地在奉獻者的心中。奉獻者除了我之外並不知道任何事,而『我』也不能夠忘記奉獻者。在『我』和純潔的奉獻者之間有一個很親密的關係。在完整知識中的純潔奉獻者從不離開靈性接觸,因此『我』對他們非常親切。」
第十九節
bahūnāṁ janmanām ante jñānavān māṁ prapadyate vāsudevaḥ sarvam iti sa mahātmā sudurlabhaḥ
bahūnām——很多人;janmanām——投生;ante——以後;jñānavān——擁有知識的人;mām——向「我」;prapadyate——皈依;vāsudevaḥ——萬原之原;sarvam——所有;iti——如此;saḥ——這樣;mahātmā——偉大的靈魂;sudurlabhaḥ——很罕有。
譯文
經過很多次誕生及死亡後,一個真正地處於知識中的人向「我」皈依,他知道「我」是萬原之原和一切的所在。這樣的一個偉大靈魂是很罕有的。
要旨
生物體在經過很多很多世代地執行奉獻性服務或超然性的儀節後,便可能會真正地處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靈性自覺最後目標的純潔超然知識。在開始靈性覺悟的時候,一個人試圖放棄他對物質主義的依附而有些非人性主義的傾向,但當他更進一步時他便能夠了解到在靈性生活中是有活動的,及這些活動組成了奉獻性服務,覺悟到這點以後,他便會依附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和向祂皈依。在那時候,一個人便了解到主史里基士拿的仁慈是一切,祂是萬原之原,而這個物質展示並不是離開祂而獨立的。他覺悟到物質世界是靈性多樣化的歪曲反映和每一件事與至尊主基士拿都有一個關係,因此他所想的每一件事都以與瓦蘇弟瓦 Vāsudeva 或史里基士拿有關為出發點,這樣的一個瓦蘇弟瓦的宇宙性觀念顯示出一個人對至尊主史里基士拿作為最高目標的全面皈依。這樣地皈依的偉大靈魂很罕有。
在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的第三章中對這一節有很好的解釋:「在這個身體中有說話、看、聽及心智活動等的能力。但是如果這些不與至尊的主聯繫便不算重要。因為瓦蘇弟瓦是遍透的和一切事物都是瓦蘇弟瓦,奉獻者在完整知識中向祂皈依。」(與博伽梵歌7.17及11.40比較)
第二十節
kāmais tais tair hṛta-jñānāḥ prapadyante 'nya-devatāḥ taṁ taṁ niyamam āsthāya prakṛtyā niyatāḥ svayā
kamaiḥ——由於欲望;taiḥ——那些;taiḥ——那些;hṛta——歪曲了;jñānāḥ——知識;prapadyante——皈依;anya——其他;devatāḥ——半人神;tam——那;tam——那;niyamam——規則;āsthāya——追隨;prakṛtyā——本性上;niyatāḥ——控制下的;svayā——由他們自己。
譯文
那些心意被物質欲望歪曲了的人向半人神皈依和根據他們自己的本性追隨特定的祭祀守則。
要旨
那些免於所有物質沾染的人向至尊的主皈依和從事於對祂的奉獻性服務。一旦物質的沾染未完全地被洗脫,他們在本性上便是非奉獻者。但是就算那些有著物質欲望和向至尊主求庇護的人也不十分被外在的能量所吸引;因為他們找到了正當的目的,很快便能免於物質慾念,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推薦不論一個人是否免於所有物質慾望,或是充滿著物質慾望,或想從物質沾染中得到解脫,或是一個沒有物質感官滿足慾望的純潔奉獻者,都應該皈依於瓦蘇弟瓦和崇拜祂。
在博伽瓦譚中說那些喪失了靈性的感覺智慧較低的人,為了即時物質慾望的滿足而求半人神的庇護。一般來說,這些人並不走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因為他們是處於物質的特定型態(愚昧和熱情)中而崇拜各類的半人神,他們遵照崇拜的規範守則而感到滿足,半人神崇拜者是因為少許的慾望動機和並不知道怎樣去達到至尊的目的,但一個至尊主的奉獻者卻不會被誤引。因為在吠陀文學中對不同目的推薦崇拜不同的半人神(例如:一個有病的人被推薦去崇拜太陽),那些不是主的奉獻者的人以為為了某些目的半人神比較至尊主好。但是一個純潔的奉獻者知道至尊主基士拿是一切的主人。在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 Caitanya-caritāmṛta 中說祇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是主人,其他的都是僕人,因此一個純潔的奉獻者永不為了他物質需要的滿足而去崇拜半人神,祂完全依賴至尊的主,純潔的奉獻者滿足於祂所賜的任何東西。
第二十一節
yo yo yāṁ yāṁ tanuṁ bhaktaḥ śraddhayārcitum icchati tasya tasyācalāṁ śraddhāṁ tām eva vidadhāmy aham
yaḥ——那;yaḥ——那;yām——一個;yām——一個;tanum——形狀的半人神;bhaktaḥ——奉獻者;śraddhayā——以信念;arcitum——去崇拜;icchati——慾望;tasya——那樣的;tasya——那樣的;acalām——穩定的;śraddhām——信仰;tām——他;eva——確實地;vidadhāmi——獻出;aham——「我」。
譯文
「我」以超靈的身份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一旦一個人想欲崇拜半人神,「我」便穩定他的信仰好使他能夠將他自己奉獻於某特定的神祇。
要旨
神對每一個人都給與自主權;因此,假如一個人想欲得到物質享受和很誠懇地想從物質的半人神中得到這些方便,至尊主,作為每一個人心中的超靈,了解到這一點和給與這些人方便。作為眾生的至尊父親,祂並不阻礙他們的自由還給與方便,好使他們能夠滿足他們的物質慾望。有些人或許會問為什甚全能的主給與生物體享受這個物質世界的方便而讓他們墮入物質能量的陷阱呢?答案便是如果作為超靈的至尊主並不給與這些方便,便失去了獨立自主的意義。因此祂給與每一個人完全的自主——任他喜歡怎樣——但祂終極的訓示卻是在博伽梵歌中:人類應該放棄所有其它的事務和沒有保留地向祂皈依。那便會使人快樂。
生物體和半人神兩者都要服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意旨;因此生物體不能夠單靠自己的意欲去崇拜半人神,半人神沒有至尊的旨意也不能賜與任何恩惠,正所謂,沒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意旨便連一根草一片葉也不能動。一般來說,在物質世界中受到困苦的人走往半人神,這是吠陀文學的勸告,一個想得到某些東西的人可以崇拜某某半人神。舉例說:一個有病的人被推薦去崇拜太陽神;一個想得到教育的人可以崇拜知識女神——莎拉斯瓦蒂 Sarasvatī;一個想得到一個美貌妻子的人可以崇拜女神奧瑪 Umā,施威神的妻子,所以在教訓集 śāstras(吠陀經典)中對各不同半人神不同型態的崇拜有這些推薦,因為一個特定的生物體想享受某一特定的物質利便,主便鼓勵他以一個強烈的意念去從那特定的半人神中得到恩賜,所以他得到成功。生物體對某類半人神特定型態的奉獻態度也是由主所安排。半人神不能夠以這種密切的關係灌輸於生物體的身上,而是因為處於所有生物體中的超靈——至尊主基士拿給與了人這刺激去崇拜某某半人神。半人神實際上便是至尊主宇宙身體的不同部份;因此他們並沒有自主。在吠陀文學泰鐵尼耶奧義書 Taittirīya Upaniṣad 第一個阿努瓦伽 Anuvāka 中說:「作為超靈的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也處於半人神的心中;因此祂通過半人神而安排滿足生物體的慾望,但半人神和生物體兩者都有賴於至尊的意旨,他們並不是獨立的。」
第二十二節
sa tayā śraddhayā yuktas tasyārādhanam īhate labhate ca tataḥ kāmān mayaiva vihitān hi tān
saḥ——他;tayā——以那;śraddhayā——以信心;yuktaḥ——賜與;tasya——他的;ārādhanam——崇拜;īhate——尋求;labhate——達到;ca——和;tataḥ——由那;kāmān——慾望;mayā——由「我」;eva——單獨地;vihitān——調限了的;hi——為了;tān——那些。
譯文
既然被賜與了這樣的一個信仰,他便對某一特定的半人神追尋恩惠從而得到他的想欲,但實際上這些利益都祇是由「我」所施與。
要旨
沒有至尊主的准許半人神是不能夠對奉獻者施與恩惠。生物體可能忘記了一切事情都是至尊主的產業,半人神卻不會忘記。因此對半人神的崇拜和欲望的達到並不是由於半人神而是由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安排。智慧較低的生物體並不知道這一點,因此他愚昧地走到半人神的面前求取一些利益。但是當一個純潔的奉獻者需求一些東西的時候,他祇是向至尊的主祈禱。不過祈求物質利益並不是一個純潔奉獻者的象徵,通常一個生物體是因為熱衷於滿足他的慾念而去祈求半人神。當生物體想得到一些不正當的東西而主自己並不去滿足他這個欲望的時候便有這種事情發生。在采坦耶.查理丹滅達經中一個人崇拜至尊的主而同時地想得到物質享樂是自相矛盾的。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和對半人神的崇拜並不是在同一層次,因為對半人神的崇拜是物質的,而對至尊主的奉獻性服務則完全是靈性的。
對於那些想回到神首的生物體來說,物質欲望是一種障礙。因此,一個主的純潔奉獻者並不如寧願崇拜半人神而不從事對至尊主作出奉獻性服務的與智慧較低的生物體那樣可以得到物質的利益。
第二十三節
antavat tu phalaṁ teṣāṁ tad bhavaty alpa-medhasām devān deva-yajo yānti mad-bhaktā yānti mām api
antavat tu——有限和短暫的;phalam——果實;teṣām——他們的;tat——那;bhavati——變成;alpa-medhasām——那些祇有少許智慧的人的;devān——半人神的星球;deva-yajaḥ——半人神的崇拜者;yānti——達到;mat——「我」的;bhaktāḥ——奉獻者;yānti——達到;mām——向「我」;api——必定地。
譯文
智慧低的人崇拜半人神,他們所得的結果是有限和短暫的。那些崇拜半人神的人去到半人神的星球,而「我」的奉獻者則終極地達到「我」的至尊星球。
要旨
有些梵歌的評述者說一個崇拜半人神的人也可以達到至尊的主,但在這裏很清楚地指出半人神的崇拜者走往各半人神所居處的不同恆星體系,如一個崇拜太陽的人到達太陽一個崇拜月亮的半人神的人會去到月亮一樣。同樣地,一個人如果想崇拜一個半人神如因陀羅 Indra,他便能夠到那特定神祇的星球。並不是每一個人不論所崇拜的是那一個半人神,都會達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一點在這裏被否認了,因為在這裏很清楚地說明崇拜半人神的去到物質世界的不同恆星,但是至尊主的奉獻者直接地去到具有至高性格神首的至尊恆星。
在這裏可能會被問到的一點是假如半人神是至尊主身體的各不同部份,到崇拜他們也應該會得到相同的後果。不過,半人神的崇拜者是智慧較低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食物應該送到身體的那一部份去。他們中有些人甚至愚蠢到說有很多部份和許多方法去供應食物。這並不是很樂觀的看法,有人可以通過耳或眼供應食物給身體嗎?他們並不知道那些半人神是至尊主宇宙身體的不同部份,而在愚昧中他們相信了每一個半人神都是一個不同的神和是至尊主的一個較量者。
不單祇半人神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一般的生物體也是。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說婆羅門是至尊者的頭,剎怛利耶是手臂等,而他們全都各有不同功用,所以不論一個人是在任何處境,假如他知道半人神和他自己兩者都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他的知識便是完整的。但是假如他不明白到這一點,他便抵達半人神所居住的不同恆星。這並不是奉獻者所抵達的同一目的地。
由半人神所恩賜的果實是可以毀滅的,因為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恆星、半人神和他們的崇拜者都是可以毀滅的,這些是智慧較低的生物體所執行的崇拜。因為從事於基士拿知覺對主奉獻性服務中的奉獻者得到充滿著知識的永恆存在,他的成就和普通半人神崇拜者的成就不同。至尊主是無限的;祂的恩惠是無限的;祂的仁慈是無限的。因此主對祂純潔的奉獻者的仁慈也是無限的。
第二十四節
avyaktaṁ vyaktim āpannaṁ manyante mām abuddhayaḥ paraṁ bhāvam ajānanto mamāvyayam anuttamam
avyaktam——並不展示的;vyaktim——人格;āpannam——達到;manyante——想;mām——向「我」;abuddhayaḥ——智慧較低的人;param——至尊;bhāvam——生存狀況;ajānantaḥ——沒有知道;mama——「我」的;avyayam——不會被毀滅的;anuttamam——最精細的。
譯文
那些不認識「我」的沒有智慧的人,以為「我」有著這個形狀和人格。因為他們膚淺的知識,他們不知道「我」有這不會轉變的和至尊的更高本性。
要旨
半人神的崇拜者被描述為智慧較低的人,在這一節中對非人性主義者也有同樣的描述,主以祂的人性形狀跟阿尊拿講話,然而非人性主義者因為出於愚昧而辯說至尊的主終極地是沒有形狀的。也滿拿闍黎耶 Yāmunācārya——一個自喇瑪瑙阿闍黎耶開始的使徒傳遞系列中主的偉大奉獻者,在這方面寫了兩段很適合的句語。他說:「我親愛的主啊,像華沙廸瓦 Vyāsadeva 及拿拉達 Nārada 等奉獻者知道禰是具有性格的神首。通過認識不同的吠陀文學,一個人便可以知道禰的特性,禰的形狀和禰的活動,這樣一個人便可以了解禰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但是那些在熱情和愚昧型態中的人,惡魔,非奉獻者,都不能夠了解禰。他們是不會了解禰的,無論這些非奉獻者怎樣精於研究吠檀多經、奧義書和其它的吠陀文學,他們都沒有可能會了解具有性格的神首。」
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說具有性格的神首並不單靠通過研讀吠檀多文學而能夠了解。祇有由於至尊主的仁慈才可以知道祂至尊的性格。因此在這一節中很清楚地指出不單祇半人神的崇拜者智慧較低,那些沒有一點兒真正基士拿知覺意識而從事於吠檀多和吠陀文學推考的非人性主義者也智慧較低,他們不能了解神的人格本性。有著絕對真理是非人性的印象的人被描述為阿蘇拉 asuras,意思是那些不知道絕對真理的終極形狀的人。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說至尊的覺悟自非人性的婆羅門開始和跟着提升至局限了的超靈——而絕對真理的終極便是具有性格的神首。現代的非人性主義者智慧更低,因為他們連他們的偉大前輩——特別指出基士拿是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山伽阿闍黎耶 Śaṅkarācārya 也不追隨。因此非人性主義者既然不知道至尊的真理,便以為基士拿祇是廸瓦姬和瓦蘇弟瓦的兒子,或是一個王子,或是一個有力量的生物體。在博伽梵歌中也非議了這一點:「祇有愚蠢的人當作『我』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事實上沒有作出奉獻性的服務和沒有發展基士拿知覺一個人是不能夠了解基士拿的。梵歌證實了這一點。
一個人祇通過智力推考或討論吠陀文學是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或祂的形狀、品質或名字。一個人祇有通過奉獻性服務去了解祂。當一個人完全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開始歌頌摩訶曼陀羅——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時——一個人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不是奉獻者的非人性主義者以為基士拿有著一個由這個物質自然組成的身體,祂的所有活動,祂的形狀和一切都是摩耶。這些非人性主義者被稱為摩耶華弟。他們並不知道終極的真理。
在第二十節中很清楚地說明了:「那些被慾念所蒙蔽的人向各類不同的半人神皈依。」除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之外,還有著他們各不同恆星的半人神(博 7.23)而主也有一個恆星。半人神的崇拜者去到半人神的不同恆星,而主基士拿的奉獻者去到基士拿珞伽的恆星,這些都被說明了。但是愚蠢的非人性主義者依然以為主是沒有形像的和祂那些形狀都是附加品。從梵歌的研讀中可以知道難道半人神和他們的居所都是非人性的嗎?很明顯地,半人神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都不是非人性的。他們全都是人;主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祂有著祂自己的恆星,而半人神也有著他們的。
因此一元論以為終極真理是沒有形狀和形狀是附加上去的爭論並不真實,在這裏很明顯地指至尊形狀並不是附加上去的。從梵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半人神的形像和至尊主的形像是同時地存在而主基士拿是永恆,知識、快樂——薩、智、安南達 sac-cid-ānanda 的。吠陀諸經也證實了至尊的絕對真理是安南達摩耶 ānandamaya,或是充滿着歡愉快樂,祂是阿巴耶薩 abhyāsāt——本性上是無限吉兆品質的泉源。在梵歌中主說雖然祂是阿伽 aja(不是生出來的),但祂仍然出現。這些是我們應該從梵歌中去了解的事實。我們不能夠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怎樣能夠是非人性的;在梵歌的宣言來說,非人性一元論者的附加理論是錯誤的。在這裏很明顯地至尊的絕對真理,主基士拿,是有著形狀和性格的。
第二十五節
nāhaṁ prakāśaḥ sarvasya yoga-māyā-samāvṛtaḥ mūḍho 'yaṁ nābhijānāti loko mām ajam avyayam
na——不;aham——我;prakāśaḥ——展示;sarvasya——向每一個人;yoga-māyā——內在的能量;samāvṛtaḥ——蓋上;mūḍhaḥ——愚蠢的;ayam——這;na——不;abhijānāti——可以了解;lokaḥ——這些智慧較低的人;mām——「我」;ajam——不是生出來的;avyayam——不會竭盡的。
譯文
「我」從不向愚蠢的和沒有智慧的人展示,對於他們來說「我」是被「我」的永恆創造性能量(瑜伽.摩耶 yoga-māyā)所遮蓋著;因此這個被蒙蔽了的世界並不認識「我」,「我」不是生出來的,我是沒有錯誤的。
要旨
有人或許會爭論說既然基士拿曾經降臨到這個地球上和能夠被每一個人所親眼看到,為什麼祂現在不展示於每一個人面前呢?而實際上祂從未對每一個人都展示。當基士拿出現的時候祇有很少的人能夠了解祂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當庫勒 Kurus 族群集,施素巴拉 Śiśupāla 斥駁基士拿被選舉為大會的主席時,彼斯瑪 Bhīṣma 支持祂和宣佈祂是至尊的神。同樣地,祇有班杜瓦兄弟 Pāṇḍavas 和其他一部份很少的人而不是每一個人知道祂是至尊者。祂並不展示於非奉獻者和普通人的跟前。因此在梵歌中說,除了祂純潔的奉獻者之外,所有人都以為祂是像他們一樣。祂祇是展示於祂奉獻者的面前作為快樂的泉源。至於對其他的人,對沒有智慧的奉獻者來說,祂是被祂的外在能量所遮蓋。
在琨提 Kuntī 的頌禱(史里瑪博伽瓦譚1.8.18)中說主是被瑜伽摩耶的簾子所遮蓋,因此普通人是不能夠了解祂的。琨提禱告:「啊,我的主,禰是整個宇宙的維持者,對禰的奉獻性服務是最高的宗教原則。因此我禱求禰也維持我。禰的超然性形像被瑜伽摩耶所遮蓋。婆羅約弟 brahmajyoti 是內在能量的外殼,請禰仁慈地揭開這阻碍讓我看到禰的薩.智.安南達.維伽哈——禰永恆的快樂及知識形象的燦爛光芒。」
在梵歌的第十五章中也提及到這個瑜伽 摩耶簾帳。在祂超然快樂及知識的永恆形狀中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被婆羅約弟永恆能量所遮蓋,因此智慧沒有這樣高的非人性主義者便不能夠看見至尊。也在史里瑪博伽瓦譚(10.14.7)中有一段梵王的禱告:「啊,至尊性格的神首!啊,超靈!啊,所有神秘的主人!誰人能夠估計禰在這個世界上的能量和消遣時光呢?禰是經常地在擴展禰的永恆能量,因此沒有人能夠了解禰。學識淵博的科學家和學者可以研究物質世界或恆星中的原子結構,但他們仍然不能夠計算禰的能量和潛藏,儘管禰出現在他們的前面。」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主基士拿不但不是生出來的,而且祂是阿維耶耶 avyaya,不會竭盡的。祂的永恆形狀是快樂和知識,而祂的能量也全部是用之不竭。
第二十六節
vedāhaṁ samatītāni vartamānāni cārjuna bhaviṣyāṇi ca bhūtāni māṁ tu veda na kaścana
veda——知道;aham——「我」;sama——同樣地;atītāni——過去;vartamānāni——現在;ca——和;arjuna——啊,阿尊拿;bhaviṣyāṇi——將來;ca——還有;bhūtāni——生物體;mām——「我」;tu——但是;veda——知道;na——不;kaścana——任何人。
譯文
啊,阿尊拿,作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我」知道過去已發生的一切事情,現在正發生的一切事情和將來所要發生的一切事情。「我」也知道所有的生物體;但「我」却沒有人知道。
要旨
在這裏很清楚地說明了人性與非人性的問題。假如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形狀如非人性主義者所說是摩耶,是物質的話,祂便會像生物體一樣改變祂的身體和忘記祂前生的一切事情。任何一個有着物質身體的人不能夠記憶他過往的一生,亦不能夠預知來生,也不能夠預測到他這一生將會變得怎樣;因此他不能夠知道在過往、現在和將來發生的事情。除非一個人是從物質沾染中得到解脫,不然他不能夠知道過往、現在和將來。
主基士拿不同於普通的人類,祂明顯地說祂完全知道過往已發生的事情,現在正發生的事情,和將來會發生的事情。在第四章中我們知道主基士拿記得起祂在億萬年前教導過太陽神維瓦士環。基士拿知道每一個生物體,因為祂以至尊靈魂的身份處於每一生物體的心中。但作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儘管祂以超靈的身份處於每一生物體中和祂超越物質空間的存在,智慧較低的人不能夠覺悟到祂是至尊的人。肯定地史里基士拿的超然性身體是不會毀滅的,祂就像太陽一樣,而摩耶則像一朵雲。在物質世界中有着太陽、雲朵和不同的星星和星球。在天空的雲朵可能暫時地遮蓋了這些,但這遮蓋祇是顯現於我們有限的視野之內。太陽、月亮和星星其實並沒有被遮蓋。同樣地,摩耶不能夠遮蓋至尊的主。由於祂的內在能量祂並不展示於智慧較低的人仕。如在本章中第三節所述,在億萬人中祇有一些人想使這人體的生命變得完整,而從數以千計這些完整了的人當中,或許祇有一個人了解主基士拿是什麼。就算一個人完整地覺悟到非人性的婆羅門或局限了的巴拉邁瑪,如果不是處於基士拿知覺中他沒有可能去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
第二十七節
icchā-dveṣa samutthena dvandva-mohena bhārata sarva-bhūtāni saṁmohaṁ sarge yānti parantapa
icchā——慾望;dveṣa——憎恨;samutthena——生長;dvandva——二元性;mohena——克服;bhārata——伯拉達人中的俊傑;sarva——所有;bhūtāni——生物體;sammaham——走進迷惘中;sarge——在創造中;yānti——去;parantapa——啊,敵人的征服者。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的俊傑(阿尊拿),啊,敵人的征服者,所有的生物體都生於迷惘中,被慾望與憎恨的二元性所征服。
要旨
生物體的真正法定性地位是服從於至尊的主,因為祂是純潔的知識。當一個人被蒙騙而脫離於這真正的知識時,他便被迷幻的能量所控制而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迷幻能量展示於慾望與憎恨的二元性中。因為慾望與憎恨,愚昧的人想變成與至尊的主合一和妒忌作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不十分地被慾望和憎恨蒙蔽或沾染了的純潔奉獻者能夠了解主史里基士拿是因祂的內在能量而出現,但那些被二元性和無知所蒙蔽了的人以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由物質能量所創造的。這是他們的不幸。這些被蒙騙了的人象徵式地處於毀謗與榮譽、困苦與快樂、女人與男人、好與壞、快樂與痛苦等的二元性中和想着:「這是我的妻子;這是我的房屋;我是這間屋的主人;我是這妻子的丈夫。」這些都是迷惘的二元性。那些這樣地為二元性所蒙騙的人是完全地愚昧,因此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第二十八節
yeṣāṁ tv anta-gataṁ pāpaṁ janānāṁ puṇya-karmaṇām te dvandva-moha-nirmuktā bhajante māṁ dṛḍha-vratāḥ
yeṣām——誰的;tu——但是;anta-gatam——完全地剷除了;pāpam——罪惡;janānām——人的;puṇya——虔誠的;karmaṇām——過往的活動;te——他們;dvandva——二元性;moha——迷惘;nirmuktāḥ——免於;bhajante——崇拜;mām——「我」;dṛḍha-vratāḥ——以决心。
譯文
那些在以前世代和這一世中幹着虔誠活動,完全地剷除罪惡活動和免於被二元性迷惘的人,抱着决心從事於對「我」的服務。
要旨
在這一節中所提及的是那些有資格被提升至超然性地位的人。那些有罪惡、無神論、愚蠢及欺詐的人是很難超越欲望與憎恨的二元性。祇有那些在他們的生命中實施宗教的規律性原則,虔誠地去行動和征服了罪惡性反應的人才能夠接受奉獻性服務和慢慢地提升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純潔知識中,慢慢地他們便能夠處於冥想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神昏中。那便是處於靈性層次的程序。在能夠拯救別人於迷惘中的純潔奉獻者的聯繫下這種基士拿知覺的提升是可能的。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說如果一個人想真正地得到解脫他便要對奉獻者作出服務;但一個與唯物論者為伍的人便是在帶往生命最黑暗地方的途徑中。主的所有奉獻者足跡遍佈這個地球是為了要喚醒在迷惘中被條限了的靈魂。非人性主義者並不知道忘記了他們作為至尊主屬下的法定性地位是對神的法律最大的違犯。除非一個人是重新地處於他自己的法定性地位中,否則他是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或完全地以决心從事於對祂的超然性愛心服務。
第二十九節
jarā-maraṇa-mokṣāya mām āśritya yatanti ye te brahma tad viduḥ kṛtsnam adhyātmaṁ karma cākhilam
jarā——老年;maraṇa——死;mokṣāya——為了解脫的原因;mām——向「我」;āśritya——求庇護;yatanti——努力於;ye——所有這些;te——這樣的人;brahma——婆羅門;tat——實際上;viduḥ——他們知道;kṛtsnam——一切事情;adhyātmam——超然的;karma——獲利性活動;ca——還有;akhilam——完全地。
譯文
努力於從老年和死亡中得到解脫的聰明人以奉獻性服務向「我」求庇護,實際上他們是婆羅門,因為他們完全地知道一切有關於超然性及獲利性活動的東西。
要旨
生、老、病、死所影響的是這個物質身體,而不是靈性的身體。靈性身體並沒有生、老、病、死,所以一個得到一個靈性身體的人便變成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同伴和從事於永久奉獻性服務及真正地得到解脫。Ahaṁ brahmāsmi:我是精靈。據說一個人應該知道他是婆羅門——靈魂體。如在這一節中所述,這生命的婆羅門概念也是奉獻性服務。純潔的奉獻者是超然地處於婆羅門的層次,他們知道一切有關於超然性與物質性活動的事情。
四類處於對主超然性服務的不純潔奉獻者因為主的恩澤而達到他們個別的目的,當他們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的時候,他們實際上享受着與至尊主作伴之樂。但那些崇拜半人神的人永遠不能夠達到在祂至尊恆星中居住的至尊主。就算智慧較低的婆羅門覺悟了的人也不能夠達到名為高珞伽溫達文拿 Goloka Vṛndāvana 的基士拿最高恆星。實際上祇有從事於基士拿知覺(mam asritya)活動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婆羅門,因為他們實際上是努力去達到基士拿恆星。這些人對基士拿沒有懷疑,因此他們事實上便是婆羅門。
那些從事於崇拜主的形狀(或稱阿察 arcā)的人或那些祇是為了要從物質綑縛中得到解脫而從事於對主冥想的人也因為主的恩賜而被稱為有婆羅門含義的阿赫布達 adhibhūta 等,主將會在下一章中加以解釋。
第三十節
sādhibhūtādhidaivaṁ māṁ sādhiyajñaṁ ca ye viduḥ prayāṇa-kāle 'pi ca māṁ te vidur yukta-cetasaḥ
sa-adhibhūta——物質展示的管制原則;adhidaivam——所有半人神的基根;mām——「我」;sa-adhiyajñam——維繫着所有的祭祀;ca——和;ye——那些;viduḥ——知道;prayāṇa——死亡的;kāle——時候;api——就算;ca——和;mām——「我」;te——他們;viduḥ——知道;yukta-cetasaḥ——以穩定的心意。
譯文
那些知道「我」是至尊的主,是物質展示的管制原則;知道「我」是所有半人神的基根和維繫着所有祭祀的人能夠以穩定的心意了解「我」,與及在死亡的時候也認識「我」。
要旨
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的人永不完全地脫離於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途徑。在基士拿知覺的超然連繫中,一個人可以了解至尊的主怎樣地是物質展示和甚至半人神的管轄原則。慢慢地由於這超然的連繫,一個人變得深信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在死亡的時候這樣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在死亡的時候也永不忘記基士拿。當然他便被提升至至尊主的星球高珞伽溫達文拿。
這第七章特別地解釋到一個人如何能夠成為一個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基士拿知覺的開端是與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聯繫,這種聯繫是靈性的和直接地置於與至尊主的接觸,而由於祂的恩澤,一個人便能夠了解基士拿是至尊的神。在同時一個人也可以真正地了解生物體的法定地位和生物體怎樣忘記基士拿和變成受綑綁於物質活動中。生物體在良好的連繫下慢慢地發展基士拿知覺便能夠了解由於忘記了基士拿他便受着物質自然法律的條限,他也能夠了解到這人體的生命是一個復甦基士拿知覺的機會和應該盡量地被利用作去得到至尊主沒有原由的慈懷。
在這一章中討論過很多題目:在困苦中的人,好奇的人;對物質追求的人;對婆羅門的知識,對巴拉邁瑪的知識,從生、老、病、死的解脫,和對至尊主的崇拜。不過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上實際地高超的人並不計較這些不同的方式。他祇是直接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活動和因而實際地達到他作為主基士拿永恆僕人的法定性地位。在這一個境界中他在純潔的奉獻性服務裏以聆聽和讚頌至尊的主為樂。他深信這樣地做他所有的目標便會得到滿足。這堅决的信念稱為狄陀.瓦達 dṛḍha-vrata,這是巴帝瑜伽或超然性愛心服務的開始。這便是所有經典的判决。這梵歌的第七章便是這决斷的大要。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七章有關於絕對真理認識的要旨。
第八章
臻達至尊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kiṁ tad-brahma kim adhyātmaṁ kiṁ karma puruṣottama adhibhūtaṁ ca kiṁ proktam adhidaivaṁ kim ucyate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kim——什麼;tat——那;brahma——婆羅門;kim——什麼;adhyātmam——自己;kim——什麼;karma——獲利性活動;puruṣottama——啊,至尊的人;adhibhūtam——物質的展示;ca——和;kim——什麼;proktam——被稱為;adhidaivam——半人神;ucyate——被稱為。
譯文
阿尊拿問道:「啊,我的主,啊,至尊的人!什麼是婆羅門?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獲利性活動?這個物質展示是什麼?半人神又是什麼?(請禰向我解釋。)」
要旨
在這一章中主基士拿以「什麼是婆羅門?」開始解答阿尊拿所提出的每一問題。主也解釋了因果——獲利性活動,奉獻性服務,瑜伽原則,和在純潔狀況中的奉獻性服務,史里瑪博伽瓦譚解說至尊的絕對真理被稱為婆羅門、巴拉邁瑪和博伽梵。還有,生物體——個別靈魂,也被稱為婆羅門。阿尊拿也詢問及自我 ātmā——指的是身體、靈魂和心意。根據吠陀字典,自我 ātmā 也包括心意、靈魂、身體和感官。
阿尊拿稱至尊的主為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至尊的人,意思是他這些題目詢問的對象不祇是一個朋友而是至尊的人,因為他知道祂是至尊的權威和能夠作出决定性的答覆。
第二節
adhiyajñaḥ kathaṁ ko 'tra dehe 'smin madhusūdana prayāṇa-kāle ca kathaṁ jñeyo 'si niyatātmabhiḥ
adhiyajñaḥ——祭祀犧牲的主人;katham——怎樣;kaḥ——誰;atra——這裏;dehe——在身體內;asmin——在這;madhusūdana——啊,瑪瑚蘇丹拿;prayāṇakāle——在死亡的時候;ca——和;katham——怎樣;jñeyaḥ——知道;asi——禰能夠;niyata-ātmabhiḥ——由自我控制的人。
譯文
這祭祀的主人怎樣生活於身體之內,祂居住於那一個部份?啊,瑪瑚蘇丹拿,那些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又怎樣在死亡的時候認識禰?
要旨
因陀羅和韋施紐都被接受為祭祀犧牲的主人,韋施紐是主要半人神(包括梵王和施威神)之首,而因陀羅則是行政半人神之首。因陀羅和韋施紐兩者都是通過耶冉拿的執行來崇拜。但在這裏阿尊拿詢問誰是耶冉拿(祭祀)的實際主人,主又怎樣居處於生物體的身體之內。
阿尊拿稱呼主為瑪胡蘇丹拿,因為基士拿曾經殺死一個名為瑪胡的惡魔。事實上這些充滿着懷疑性質的問題是不應該在阿尊拿的心意上泛起的,因為阿尊拿是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奉獻者。因此這些懷疑就好像惡魔一樣,既然基士拿是這樣地精於殺死妖魔,阿尊拿在這裏便稱祂為瑪胡蘇丹拿好使基士拿能夠殺掉在阿尊拿心意上泛起的懷疑惡魔。
在這一節中 Prayāṇa-kāle 一字非常有意思,因為我們在這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在死亡的時候都要接受考驗。阿尊拿恐怕在死亡的時候,因為身體的官能停頓的關係,心意處於一個恐懼的狀態中,而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會忘記至尊的主。因此,一個偉大的奉獻者摩訶喇查古拉錫加拉 Mahārāja Kulaśekhara 祈禱說:「我親愛的主,就讓我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立即死亡罷,這樣我心意之天鵝便能夠進入禰蓮花脚下的莖中。」這個譬喻是因為天鵝時常進入蓮花的莖中取樂——同樣地,一個純潔奉獻者的心意是指向於主蓮花足下。摩訶喇查古拉錫加拉 Mahārāja Kulaśekhara 恐懼在死亡的時候,他的咽喉啞塞而不能夠歌頌主的聖名,因此還是立即死亡較好。阿尊拿詢問的便是一個人怎樣能夠在這時候將心意固定於基士拿的蓮花足下。
第三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kṣaraṁ brahma paramaṁ svabhāvo 'dhyātmam ucyate bhūta-bhāvodbhava-karo visargaḥ karma-saṁjñita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akṣaram——不能夠被毀滅的;brahma——婆羅門;paramam——超然的;svabhāvaḥ——永恆的本性;adhyātmam——自我;ucyate——被稱為;bhūta-bhāva-udbhava-karaḥ——產生生物體物質身體的行動;visargaḥ——創造;karma——獲利性活動;saṁjñitaḥ——被稱為。
譯文
至尊的主回答說:「不能被毀滅的,超然的生物體被稱為婆羅門,而他永恆的本性則被稱為自我。引至這些物質身體產生的行動便稱為因果,或獲利性活動。」
要旨
婆羅門是不會被毀滅和永恆地存在着的,它的組織在任何時間也不會變,而在婆羅門之上便是巴拉婆羅門 Parabrahman。婆羅門是指生物體,而巴拉婆羅門則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生物體的法定性地位有別於他在物質世界中所處的地位。在物質知覺中,他的本性是試圖去做物質的主人;但在靈性(基士拿)知覺中,他的地位是去事奉至尊。當生物體在物質概念的時候,他得到在物質世界中各樣的身體,這便是因果——或物質知覺能量下的各樣產物。
在吠陀文學中生物體被稱為芝瓦摩 jīvātmā 和婆羅門 Brahman,但永不會被稱為巴拉婆羅門,生物體(芝瓦摩)得到了各不同的地位——有時也沉溺於黑暗的物質本性中而將自己與物質認同,有時他則將自己與至尊的靈性本性認同。因此他便被稱為至尊主的邊緣能量。根據他與物質或靈性本性的認同,他便會得到一個物質的或靈性的身體。在物質本性中,他可能會有着八百四十萬種生物種類的任何一個身體,但在靈性本性中他祇有一個身體。在物質自然中他有時展示為一個人,一個半人神,一隻動物,一頭野獸,一隻雀鳥等等,按照他的因果而定。為了要達到物質天堂恆星和享受其中的便利,他有時舉行祭祀(耶冉拿),但一旦當他的功德竭盡後,他便會以一個人的形像重新回到這個地球。
在祭祀的程序中,生物體作出特定的祭祀以通往特定的天堂般恆星而希望能終於達到那裏。當祭祀的功德竭盡後,生物便再以雨水的形狀降回這個地球,跟着便變成五榖,五榖被人吃了而轉變成為精液,精液孕育了一個婦人,這樣生物體便重新得到人體的形狀去執行祭祀而重複同樣的循環。如此這般,生物體便不斷地在物質的途徑上來來去去。不過,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避免這些祭祀,他直接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而預備回到神首那裏去。
非人性主義的梵歌評論者沒有理由地假設婆羅門在物質世界中取得了芝瓦的形狀,而為了要維護這一點,他們引出了梵歌第十五章第七節。但這一節也講及生物體為「我自己的永恆片碎部份」。神的片碎部份,即生物體,可能會掉進物質世界裏,但是至尊的主(阿祖陀 Acyuta)則又不會掉落。因此,至尊婆羅門以芝瓦的形狀來到的假設並不能被接受。要記緊的一點是在吠陀文學中:婆羅門(生物體)是和巴拉婆羅門(至尊的主)有別。
第四節
adhibhūtaṁ kṣaro bhāvaḥ puruṣaś cādhidaivatam adhiyajño 'ham evātra dehe deha-bhṛtāṁ vara
adhibhūtam——物質形狀的展示;kṣaraḥ——不停地變動;bhāvaḥ——自然;puruṣaḥ——宇宙形像;ca——和;adhidaivatam——包括所有半人神如太陽和月亮在內;adhiyajñaḥ——超靈;aham——「我」(基士拿);eva——的確地;atra——在這;dehe——身體;deha-bhṛtām——被體困了的;vara——至尊。
譯文
物質形狀的本性是不斷地變動的。宇宙是至尊主的太虛形像,「我」便是那個以居處於每一個被體困了的生物體心中的超靈為代表的主。
要旨
物質自然是不斷地在改變着,通常物質的身體都經過六個階段:他們誕生、成長、停留一段時間,產生一些副產品,然後便隱滅。這個物質自然稱為阿弟布譚 adhibhūtam。因為包括所有半人神和他們不同恆星在內的至尊主的宇宙形狀在某一個階段被創造和將會在某一個階段被毀滅,這個概念稱為阿弟戴瓦譚 adhidaivatam。個別的靈魂(芝瓦)陪伴着身體,主基士拿的全體出席代表——超靈,稱為巴拉邁瑪或阿弟耶冉拿 adhiyajña 而處於心中,在這一節的描述中 eva 一字特別重要,因為主着重地說巴拉邁瑪與它並沒有分別。超靈,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處於個別靈魂的鄰伴,祂見證着個別靈魂的活動和是知覺的泉源。超靈給芝瓦自由活動的機會,而祂則見證着這些活動。對於一個對主從事於超然性服務的純潔基士拿知覺奉獻者,至尊主這些各不同展示的官能會自動地澄清。一個初學者因為不能夠接觸至尊主作為超靈的展示而冥想着被稱為阿弟戴瓦譚的主的龐大宇宙形像。初學者被勸告冥想着低等恆星體系是宇宙形狀的腿,太陽和月亮是祂的眼睛,高等恆星體系是祂的頭顱。
第五節
anta-kāle ca mām eva smaran muktvā kalevaram yaḥ prayāti sa mad-bhāvaṁ yāti nāsty atra saṁśayaḥ
anta-kāle——在生命結束的時候;ca——還有;mām——向「我」;eva——的確地;smaran——記著;muktvā——離開;kalevaram——身體;yaḥ——誰;prayāti——去;saḥ——他;mad-bhāvam——「我」的本性;yāti——得到;na——不;asti——那裏有;atra——這裏;saṁśayaḥ——懷疑。
譯文
誰人在死亡、離開祂身體的時候祇是記着「我」,便立即得到「我」的本性。這一點是絕無疑問的。
要旨
這一節所著重的是基士拿知覺的重要性。任何人在基士拿知覺中離開他的身體便立即被帶往至尊主的超然居所。史瑪環 smaran(記憶)一字很重要。對於一個沒有通過奉獻性服務修習基士拿知覺的不純潔靈魂來說,記著基士拿是不可能的。為了要記著基士拿,一個人應該要恆常地唱頌摩訶阿曼陀羅,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哈利哈利,追隨著主采坦耶的步伐,比樹還要容忍,比草還要謙虛,對所有人都作出尊敬而沒有要求得到尊敬的回報。這樣,一個人便能夠離開身體時成功地記著基士拿而達到至尊的目的。
第六節
yaṁ yaṁ vāpi smaran bhāvaṁ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ṁ tam evaiti kaunteya sadā tad-bhāva-bhāvitaḥ
yam yam——什麼;vā——或;api——還有;smaran——記著;bhāvam——本性;tyajati——放棄;ante——最後;kalevaram——這個身體;tam tam——同樣的;eva——的確地;eti——得到;kaunteya——琨提之子;sadā——經常地;tat——那;bhāva——情況;bhāvitaḥ——記著。
譯文
一個人在死亡的時候記著什麼情況,便會毫無疑問地達到那個情況。
要旨
這裏解釋了一個人在死亡的緊要關頭改變一個人本性的過程。一個人怎能夠在心意正常的情況下死亡呢?摩訶喇查伯拉達 Mahārāja Bharata 在死亡的時候想著一隻鹿而被轉移到那種型態的生命。不過,摩訶喇查伯拉達雖然是一隻鹿也能夠記起他過往的事情。當然,思想積聚的影響和一個人一生的行動影響著一個人在臨終時候的思潮;因此這一生的行動决定了一個人將來的生存狀況。如果一個人超然地溶滙於基士拿的服務中,他的下一個身體便會是超然的(靈性的),而不是物質的。因此歌頌著基士拿便是成功地改變一個人至超然生命狀況的最佳方法。
第七節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mām anusmara yudhya ca mayy arpita-mano buddhir mām evaiṣyasy asaṁśayaḥ
tasmāt——因此;sarveṣu——經常地;kāleṣu——時間;mām——向「我」;anusmara——繼續記著;yudhya——作戰;ca——還有;mayi——向「我」;arpita——皈依;manaḥ——心意;buddhiḥ——智能;mām——向「我」;eva——的確地;eṣyasi——會達到;asaṁśayaḥ——沒有懷疑。
譯文
因此,阿尊拿,你應該經常地想著「我」基士拿的形像,同時你應該繼續執行作戰的被指定義務。將你的一切活動奉獻給「我」和將你的心意和智慧固定於「我」,你便能夠毫無疑問地達到「我」。
要旨
對所有從事於物質性活動的人來說,這個對阿尊拿的訓示很重要。主並沒有說一個人應該放棄他被指定的任務或工作,一個人可以繼續執行這些而同時歌頌哈利基士拿而想著基士拿。這會使到一個人免於物質的沾染而將心意和智慧事奉基士拿。通過唱頌基士拿的名字,一個人會毫無疑問地被轉移到至尊的恆星——基士拿珞伽去。
第八節
abhyāsa-yoga-yuktena cetasā nānya-gāminā paramaṁ puruṣaṁ divyaṁ yāti pārthānucintayan
abhyāsa——修習;yoga-yuktena——因為從事於冥想;cetasā——由心意和智慧;na anya-gāminā——沒有偏離地;paramam——至尊;puruṣam——具有性格的神首;divyam——超然的;yāti——達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anucintayan——經常地想著我。
譯文
誰冥想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心意經常地想著「我」而沒有從途徑上偏離,啊,彼利妲之子(阿尊拿),他必定可以達到「我」。
要旨
在這一節中主強調了記著「祂」的重要性。一個人對基士拿的記憶可以通過唱頌哈利基士拿摩訶曼陀羅而得以復甦。由於這個唱頌和聆聽至尊主超然聲音的震盪。一個人的耳、舌、和心意便有所從事。這個神秘的冥想是很容易去修習的,它幫助一個人達到至尊的主。普努琛 Puruṣam 的意思是享受者,雖然生物體是屬於至尊主的邊緣能量,他們究竟是處於物質沾染中,他們以為自己是享受者,但是他們不是至尊的享受者。這裏很清楚地表明享受者是以不同展示及全體出席擴展為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 及瓦蘇弟瓦 Vāsudeva 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奉獻者可以通過歌頌哈利基士拿而經常地想著崇拜的對象想著至尊的主任何一個形狀,拿拉央納、基士拿、喇瑪等的展示,這個修習可使他純潔,而在他生命結束的時候,因為經常的唱頌,他便會被轉移到神的王國。瑜伽修習是對內在超靈的冥想;同樣地,通過歌頌基士拿,一個人可以將心意經常地固定於至尊的主。心意是不穩定的,因此必須強行將它從事於想著基士拿。舉例如一隻想著變成蝴蝶的幼蟲在同一個世代中轉變成為一隻蝴蝶,同樣地,假如我們不停地想著基士拿,肯定地在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候,我們便會得到與基士拿一樣組織的身體。
第九節
kaviṁ purāṇam anuśāsitāram aṇor aṇīyāṁsam anusmared yaḥ sarvasya dhātāram acintya-rūpam āditya-varṇaṁ tamasaḥ parastāt
kavim——知道一切事情的人;purāṇam——最年長的;anuśāsitāram——控制者;aṇoḥ——原子的;aṇīyāṁsam——還要小;anusmaret——經常地想著;yaḥ——誰;sarvasya——一切事物的;dhātāram——維繫者;acintya——不可思議的;rūpam——型狀;āditya-varṇam——像太陽一樣地照耀著;tamasaḥ——黑暗的;parastāt——超自然的。
譯文
一個人應該冥想著至尊的人為一個知道一切事情的人。最年長的人、控制者、比最小的還要小,一切事物的維繫者,超越了所有物質的概念,不可思議的、和永遠地是一個人的人。祂像太陽一樣地照耀,又因為祂是超然的,所以超越於這個物質的自然。
要旨
這一節所提及的是想着至尊的程序。最重要的一點是祂並不是非人性或虛無的。一個人不能夠冥想著一些非人性或虛無的東西,那是很困難的,然而,想著基士拿的程序,如實際地在這裏所述,是很容易的。首先,祂是普努沙 puruṣa,靈性的,喇瑪和基士拿在這裏被描述為蓋文 kavim:即是,祂知道過去、現在和將來,因此祂知道一切的事情,祂是最年長的人,因為祂是一切事物的始原;一切事物都是由祂而生。祂也是宇宙的至高控制者,維持者和人類的導師,祂比最小的還要小,生物體的大小是頭髮尖端的一萬份之一,但主則細小到能夠進入這分子的心中。因此,祂被稱為比最小的還要小。作為至尊者,祂能夠進入原子和能夠進入最細小生物的心中以超靈來控制他,雖然是這樣小,祂仍然是全面遍透着和維繫着一切東西。祂維繫着所有這些恆星體系。我們都很奇怪這些龐大的恆星怎能夠漂浮在空間。這裏所說的是至尊的主,通過祂不可思議的能量而維繫着所有這些星球和銀河體系。阿千達 acintya(不可思議)一字在這一方面很有意思。神的能量是超越我們的概念,超越我們的思想領域,所以被稱為不可思議的(阿千達 acintya),誰人能夠爭論這一點呢?祂遍佈於這個物質自然世界而同時地又超越它,我們連這個不能和靈性世界相比的物質世界也不能明白,又怎能夠理解更超越的事情呢?阿千達的意思是那超越於這個物質世界,那不能被我們的辯駁,推理性和哲學性的推考所觸碰和不可思議的。因此聰明的人應該避免無用的辯論和推考而接受如在吠陀經、博伽梵歌及史里瑪博伽瓦譚等經典的內容和追隨它們所定下的原則。這樣便會使人得到了解。
第十節
prayāṇa-kāle manasā 'calena bhaktyā yukto yoga-balena caiva bhruvor madhye prāṇam āveśya samyak sa taṁ paraṁ puruṣam upaiti divyam
prayāṇa-kāle——在死亡的時候;manasā——由心意;acalena——沒有偏離地;bhaktyā——在完全的奉獻中;yuktaḥ——從事於;yoga-balena——由神秘瑜伽的力量;ca——還有;eva——肯定地;bhruvoḥ——在兩眉中央;madhye——在;prāṇam——生命能;āveśya——樹立;samyak——完全地;saḥ——他;tam——那;param——超然的;puruṣam——具有性格的神首;upaiti——達到;divyam——在靈性的王國裏。
譯文
誰人在死亡的時候,將他的生命能固定於兩眉的中間,和以完全的奉獻將自己從事於記着至尊的主,便肯定地會達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那裏。
要旨
這一節很清楚地指出在死亡的時候心意應該固定於對至尊神首的奉獻。那些修習瑜伽的人被推薦要將他們的生命能提升至兩眉的中央,但是一個不修習這些瑜伽的純潔奉獻者則應該將心意經常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以便因至尊的恩寵,在死亡的時候得以記着祂。在第十四節中這將會有所解釋。
這一節所用的瑜伽巴稜拿 yoga-balena 一字的意義是這樣:如果沒有修習瑜伽,一個人在死亡的時候便不能夠達到超然的境界。除非一個人是修習過某些瑜伽,特別是巴帝瑜伽,不然他便不能夠突然地在死亡的時候記起至尊的主。因為一個人的心意在死亡的時候是非常困苦的,所以應該在一生中通過瑜伽來修習這個超然性。
第十一節
yad akṣaraṁ veda-vido vadanti viśanti yad yatayo vīta-rāgāḥ yad icchanto brahmacaryaṁ caranti tat te padaṁ saṅgraheṇa pravakṣye
yat——那;akṣaram——不會竭盡的;veda-vidaḥ——一個諳熟吠陀經的人;vadanti——說;viśanti——進入;yat——在那;yatayaḥ——偉大的聖賢;vīta-rāgāḥ——在生命的遁棄階層;yat——那;icchantaḥ——想欲;brahmacaryam——貞守;caranti——修習;tat——那;te——向你;padam——處境;saṅgraheṇa——概括地;pravakṣye——我將會解釋。
譯文
博學於吠陀經典的人,唸著唵卡喇 omkāra (他們都是在遁棄階層中的偉大聖賢)而得以進入婆羅門。一個人為了這些成就而保持獨身。我將會向你解釋這個可以由此而得到解脫的程序。
要旨
主基士拿解釋說雖然沒有一樣東西能出婆羅門之右,然而它仍有着各種不同的展示和形狀。對於非人性主義者來說,「唵」這個聲音便與婆羅門相同。基士拿在這裏解釋在遁棄階層中的聖賢要進入的非人性婆羅門。
在吠陀知識制度中,學生在開始的時候便被教導去震響「唵」音和在與靈魂導師共處的貞守生活下學習終極的非人性婆羅門。這樣,他們便覺悟到婆羅門的兩個形狀。這種修習對學生精神生活的進展很重要,但現在這種貞守生 brahmacārī(不結婚的獨處生活)是很不可能的,整個世界的社會制度是改變得一個人在開始學生階段便不能修習貞守,世界上有很多各類不同知識部門的學府制度設立,但是並沒有一間被承認的學府教導學生貞守的原則。除非一個人守貞,否則靈性生活的進展是很困難的。因此主采坦耶宣佈:根據這個卡利年代的經典訓示,除了歌頌主基士拿的聖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以外其它的至尊覺悟程序是不可能的。
第十二節
sarva-dvārāṇi saṁyamya mano hṛdi-nirudhya ca mūrdhny ādhāyātmanaḥ prāṇam āsthito yoga-dhāraṇāṁ
sarva-dvārāṇi——身體的所有門戶;saṁyamya——控制者;manaḥ——心意;hṛdi——在心中;nirudhya——被限於;ca——還有;mūrdhni——在頭上;ādhāya——固定於;ātmanaḥ——靈魂;prāṇam——生命能;āsthitaḥ——處於;yoga-ahāraṇām——瑜伽的境界。
譯文
瑜伽的境界是摒棄五官的活動。將所有感官的門戶關閉,將意念集中於心,和將生命能固定於頭頂上,這樣一個人便將自己樹立於瑜伽中。
要旨
如在這裏所提示,一個人要修習瑜伽便首先要關上所有感官享受的門戶。這個修習被稱為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或將感官從感官對象中引退。為了得到知識的感覺官能如眼、耳、鼻、舌和觸覺是應該完全地被控制和不應該被准許去從事於自我的享樂。這樣,心意的焦點便集中於心裏的超靈,生命能便被提升至頭頂上。在第六章中對這個程序有詳細的描述。但是如前所述,這樣的修習在這個年代是不實際的。最佳的方法便是基士拿知覺,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地將心意在奉獻性服務中固定於基士拿,他便很容易處於沒有困擾的超然神昏,或三摩地中。
第十三節
om ity ekākṣaraṁ brahma- vyāharan mām anusmaran yaḥ prayāti tyajan dehaṁ sa yāti paramāṁ gatim
om——唵卡喇 omkāra——字母的組合;iti——如此;eka-akṣaram——至尊的,不能被毀滅的;brahma——絕對;vyāharan——震盪着;mām——「我」(基士拿);anusmaran——記着;yaḥ——任何人;prayāti——離開;tyajan——離去;deham——這個身體;saḥ——他;yāti——達到;paramām——至尊;gatim——目的地。
譯文
在經過修習這種瑜伽。震盪至尊字母的組合——神聖的聲音「唵」,如果一個人離開身體的時候想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便必定會達到靈性的恆星。
要旨
這裏很清楚地指出唵、婆羅門和主基士拿並沒有分別,基士拿的非人性聲音是唵,但是哈利基士拿的聲音已包括唵在內。這個年代所清楚地推薦的是假如一個人在生命終結離開他的身體時歌頌着這摩訶曼陀羅——哈利基士拿,他便能夠達到靈性的恆星。同樣地,那些基士拿的奉獻者進入基士拿的恆星——高珞伽溫達文拿,而非人性主義者則停留在婆羅約地中。人性主義者也進入無數名為維琨達 Vaikuṇṭhas 靈性天空中的無數恆星。
第十四節
ananya-cetāḥ satataṁ yo māṁ smarati nityaśaḥ tasyāhaṁ sulabhaḥ pārtha nitya-yuktasya yoginaḥ
ananya-cetāḥ——沒有偏離;satatam——經常地;yaḥ——任何人;mām——「我」(基士拿);smarati——記着;nityaśaḥ——有規律地;tasya——對他;aham——「我」是;sulabhaḥ——很容易達到;pārtha——彼利妲之子;nitya——有規律的;yuktasya——從事於;yoginaḥ——奉獻者的。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對於一個沒有偏離地記着「我」的人,因為他有恆地從事於對「我」的奉獻性服務,「我」是很容易得到的。
要旨
這一節敘述的是至尊主沒有混雜的奉獻者所修習的巴帝瑜伽,前面的幾節提及到四種不同的奉獻者——在困苦中的人,好奇的人,想得到物質利益的人,及推考性的哲學家。從物質束縛中得到解脫的不同程序也被描述了;它們便是因果瑜伽,思考瑜伽和陰陽瑜伽。但現在所提及的是沒有牽涉任何其它瑜伽的巴帝瑜伽,在巴帝瑜伽中奉獻者除了基士拿外便不想要其他東西。純潔的巴帝奉獻者並不想被提升到天堂般的恆星,他也不想找尋從物質綑綁中的解脫,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並不想要任何東西。在采坦耶.查理丹滅達經中純潔的奉獻者被稱為尼士伽瑪 niṣkāma,意思是沒有自我利益的欲望,祇有他得到完全的平靜,而不是那些試圖得到個人利益的人。純潔的奉獻者祇是想去滿足至尊的主,因此主說任何人沒有動搖地效忠於祂,祂便很容易被得到。奉獻者可以對至尊主的任何超然形像做出服務,他不會遭遇到像其他瑜伽修習者所碰到的問題。巴帝瑜伽是很簡單、純潔和容易去進行的。一個人祇要以歌頌哈利基士拿為開始,基士拿對那些從事於祂服務的人很仁慈,祂在各方面幫助那些完全地皈依祂的奉獻者好使他能夠原原本本地了解祂。主給這樣的一個奉獻者足夠的智慧使到奉獻者能夠終極地在祂的靈性王國中得到祂。
一個純潔奉獻者的特別資格是沒有顧及時間和地點,他都經常地想着基士拿,不應有半點兒阻碍,他應該能夠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間執行他的服務。有些人說奉獻者應該逗留在如溫達文拿或其它主曾經居住過的聖地及聖城,但是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而由他的奉獻性服務創立一個溫達文拿的氣氛。史里阿特威陀 śrī Advaita 這樣地告訴主采坦耶:「主啊,不論禰在那兒——那兒便是溫達文拿。」
一位純潔的奉獻者經常地記着基士拿及冥想着祂。這便是最容易達到主的純潔奉獻者的資格。巴帝瑜伽是梵歌在各種方法中所最推薦的。通常地,巴帝瑜祁有五種不同途徑的從事:(一)三陀.巴達 śānta-bhakta 中性的奉獻性服務的從事;(二)達沙.巴達 dāsya-bhakta,作為僕人的奉獻性服務的從事;(三)沙克耶.巴達 sākhya-bhakta,作為朋友的從事;(四)瓦薩耶.巴達 vātsalya-bhakta,作為父母的從事;和(五)瑪瑚耶.巴達 mādhurya-bhakta,作為至尊主夫婦愛侶關係的從事。在任何一個關係中,純潔的奉獻者經常都經常地從事於對至尊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和不能夠忘記至尊的主,因此對他來說,主是很容易達到的。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一刻也不能夠忘記至尊的主,同樣地,至尊的主亦一刻也不能忘記祂純潔的奉獻者。這便是唱頌哈利基士拿摩訶曼陀羅的基士拿知覺程序的偉大福恩。
第十五節
mām upetya punar janma duḥkhālayam aśāśvatam- nāpnuvanti mahātmānaḥ saṁsiddhiṁ paramāṁ gatāḥ
mām——向「我」;upetya——達到;punaḥ——再次;janma——誕生;duḥkha-ālayam——苦惱的地方;aśāśvatam——暫時性的;na——永不;āpnuvanti——得到;mahātmānaḥ——偉大的靈魂;saṁsiddhim——完整成就;paramām——終極的;gatāḥ——達到。
譯文
在得到了「我」以後,偉大的靈魂——在奉獻中的瑜祁,不用再回到這個充滿苦惱的短暫世界,因為他們已經達到最高的完整成就。
要旨
既然這個短暫的物質世界充滿着生、老、病、死的苦惱,很自然地,誰得到最高的完整和達到至尊的恆星,基士拿珞伽或溫達文拿珞伽便達到最高的境界,便不想回到這災難的地方。吠陀文學描述至尊的恆星為超越我們物質的視覺和被認為是最高的目標,哲人 mahātmās(偉大的靈魂)從自覺了的奉獻者那裏接受靈性的訊息而在基士拿知覺中慢慢地發展奉獻性服務,他們是這樣地沉迷於奉獻性服務中而不再想提升到任何物質的恆星,他們亦不想被轉移到任何的靈性恆星,他們祇是想與基士拿的連繫而沒有其它了。這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偉大靈魂達到了生命的最完整成就,換句話說,他們是至尊貴的靈魂。
第十六節
ābrahma-bhuvanāl lokāḥ punar āvartino 'rjuna mām upetya tu kaunteya punar janma na vidyate
ābrahma——上至梵王珞伽恆星;bhuvanāt——由恆星體系;lokāḥ——恆星;punaḥ——再次;āvartinaḥ——回到;arjuna——啊,阿尊拿;mām——向「我」;upetya——抵達;tu——但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punaḥ janma——再次投生;na——永不;vidyate——需要。
譯文
在物質世界中從最高的恆星到最低的恆星,所有這些都是有着重複生與死的苦惱地方。但誰人達到「我」的居所,啊,琨提之子,他便不用再投生。
要旨
所有各類的——行業、思考、陰陽等瑜祁,在他們能夠在基士拿的超然居所和不再回來之前,他們最後要達到巴帝瑜伽,或基士拿知覺的完整奉獻,那些到達最高的物質恆星或半人神的恆星的人也要再次重複生與死的循環。正如在地球的人被提升到更高的恆星一樣,在高等恆星如梵王珞伽、旂陀羅珞伽和因陀羅珞伽的人可能重新降回地球。在嘉答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中所推薦的名為班查里.維耶 pañcāgni-vidyā 祭祀的執行,能夠使人達到婆羅賀摩珞伽,但是,如果在婆羅賀摩珞伽中,一個人並不培養基士拿知覺,他便要降回到地球來。那些在高等恆星中發展基士拿知覺的人慢慢地被提升至更高的恆星,在宇宙毀滅的時候便被轉移到永恆的靈性王國,去到基士拿珞伽恆星那裏。當這個物質宇宙被毀滅的時候,經常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婆羅賀摩和他的奉獻者,都按照他們的慾望而被轉移到靈性宇宙的指定靈性恆星。
第十七節
sahasra-yuga-paryantam ahar yad brahmaṇo viduḥ rātriṁ yuga-sahasrāntāṁ te 'ho-rātra-vido janāḥ
sahasra——一千;yuga——週年期年代;prayantam——包括;ahaḥ——日;yat——那;brahmaṇaḥ——婆羅賀摩的;viduḥ——知道它;rātrim——晚上;yuga——週年期(年代);sahasra-antām——同樣地,在一千之後;te——那;ahaḥ-rātra——日和夜;vidaḥ——了解;janāḥ——人們。
譯文
依照人類的統計,一千個年代加起來便是婆羅賀摩的一天,這段時間也是他的一個晚上。
要旨
這個物質宇宙的期間是有限的。它是以嘉巴 kalpa 來展示。一個嘉巴是婆羅賀摩的一天,而婆羅賀摩的一天則包括有四個週年期(或年代)的一千個循環:即薩耶年代 Satya-yuga、特達年代 Tretā-yuga、達巴拉年代 Dvāpara-yuga 和卡利年代 Kali-yuga。薩耶年代的象徵是德行、智慧和宗教,簡直沒有愚昧和惡行的存在,這個年代的為期是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在特達年代裏開始有惡行的存在,這個年代的為期是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在達巴拉年代中德行和宗教更加衰退,罪行增長,這個年代的為期是八十六萬四千年,而最後在卡利年代(我們在過往五千年來所經驗過的年代)則充滿着鬥爭、愚昧、非宗教和惡行,真正的德行簡直不存在,而這個年代為期四十三萬二千年。在卡利年代中罪惡發展到在年代終結的時候至尊主祂自己親自化身為革蓋爾 Kalki,消滅惡魔,拯救奉獻者和再開始一個薩耶年代,整個程序便這樣繼續下去。這四個年代旋轉一千次,便構成了創造神——婆羅賀摩的一天,同樣的次數構成了一夜。婆羅賀摩活一百個這樣的「年」後才死亡。這「一百年」根據地球的統計總共達到三百一十兆零四百億地球年。從這個計算看來,婆羅賀摩的生命似乎是驚人和沒有終結的,但是從永恆的角度看來,這祇是如閃電的一瞬罷了。在有因海洋 casual ocean 中有像大西洋海洋中水泡一樣無數的婆羅賀摩升起和消失。婆羅賀摩和他的創造都是物質宇宙的部份,因此他們是在不斷的起落中。
在物質宇宙中連婆羅賀摩也不能免於生、老、病、死的過程。不過,婆羅賀摩是直接地從事於這個宇宙的行政——即主的服務——因此他立即便可以得到解脫。道行高深的托砵僧被提升至婆羅賀摩特有的恆星——婆羅賀摩珞伽,這是物質世界中最高的恆星和維繫着高等恆星體系的天堂般的恆星。但在適當期限,婆羅賀摩和婆羅賀摩珞伽的所有居民都要根據物質自然的定律——必須死亡。
第十八節
avyaktād vyaktayaḥ sarvāḥ prabhavanty ahar-āgame rātry-āgame pralīyante tatraivāvyakta-saṁjñake
avyaktāt——由未展示的;vyaktayaḥ——生物體;sarvāḥ——所有;prabhavanti——生出來;ahaḥ-āgame——在一天開始的時候;rātri-āgame——當晚上降臨的時候;pralīyante——被毀滅;tatra——那裏;eva——肯定地;avyakta——未被展示的;saṁjñake——被名為。
譯文
當婆羅賀摩的日晝展示時,眾生物體便生出來;而在婆羅賀摩的晚上降臨的時候,他們便被毀滅。
要旨
智慧較低的芝瓦想停留在這個物質世界裏,因此按照他們的作為而被提升或降低至各個恆星體系。在婆羅賀摩的日間他們展示活動,而在婆羅賀摩的晚上他們則被毀滅。在日間他們得到各類型的身體而作出物質活動;在夜晚這些身體便消滅。芝瓦(個別的靈魂)隱藏於韋施紐的身體內,在婆羅賀摩日間來臨的時候他們便再度展示。最後,當婆羅賀摩的生命結束時,他們便全數被毀滅和億萬年地不再展示。這樣,生物體便被物質世界所捕捉。然而,那些進行基士拿知覺的有智慧的生物體在奉獻性服務中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就算在這一生中,也能夠將自己轉移到基士拿的靈性星球而變得永恆地快樂,不再受制於投生之苦。
第十九節
bhūta-grāmaḥ sa evāyaṁ bhūtvā bhūtvā pralīyate rātry-āgame 'vaśaḥ pārtha prabhavaty ahar-āgame
bhūta-grāmaḥ——所有生物體之叢;saḥ——他們;eva——肯定地;ayam——這;bhūtvā bhūtvā——誕生;pralīyate——毀滅;rātri——晚上;āgame——降臨;araśaḥ——自動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prabhavanti——展示;ahaḥ——在日間的時候;āgame——降臨。
譯文
當日晝再次來臨的時候,這一叢生物體又活躍起來;而當夜晚再次降臨的時候,啊,彼利妲之子,他們便無援地解體。
第二十節
paras tasmāt tu bhāvo 'nyo 'vyakto 'vyaktāt sanātanaḥ yaḥ sa sarveṣu bhūteṣu naśyatsu na vinaśyati
paraḥ——超自然的;tasmāt——從那;tu——但是;bhāvaḥ——自然;anyaḥ——另外一個;avyaktaḥ——未展示的;avyaktāt——由未被展示的;sanātanaḥ——永恆的;yaḥ——那;saḥ——其;sarveṣu——所有;bhūteṣu——展示;naśyatsu——被毀滅;na——永不;vinaśyati——毀滅。
譯文
然而還有另外一個永恆的和超然於這個被展示的及未被展示的物質自然。它是至尊的和永遠不會被毀滅。當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被毀滅後,那部份依然以其面目永恆地存在。
要旨
基士拿的較高靈性能量是超然和永恆的,它超越於所有見諸於婆羅賀摩的晝夜間被展示和跟着被毀滅的物質自然。基士拿的較高能量在本質上完全有別於物質自然。較高的和較低的自然在第七章中已經解釋過。
第二十一節
avyakto 'kṣara ity uktas tam āhuḥ paramāṁ gatim yaṁ prāpya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avyaktaḥ——未被展示的;akṣaraḥ——不會錯的;iti——如此;uktaḥ——說;tam——那;āhuḥ——被稱為;paramām——終極的;gatim——目的地;yam——那;prāpya——得到;na——永不;nivartante——回來;tat-dhāma——那居所;paramam——至尊的;mama——「我」的。
譯文
那至尊的居所被稱為不被展示和沒有錯誤的;它是至尊的目的地。一個人去到那裏後,便永不再回來。那便是「我」至尊的居所。
要旨
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至尊居所被描述為倩丹瑪里.旦摩 cintāmaṇi-dhāma——一處所有慾望都被滿足的地方。名為高珞伽.溫達文拿的主基士拿至尊居所充滿着點金石砌成的宮殿。那裏有可以供應任何種類食物的「如願樹」,也有可以供應無量牛奶的蘇拉比 surabhi牛。所這個居所中,主被千百個幸運女神(拉克士密 Lakṣmī)所事奉,祂被稱為高文達,原始的主和萬原之原。祂的習慣是吹奏祂的笛子(venum kvanantam)。祂的超然形狀是在所有世界中最具吸引力的——祂的眼睛像蓮花瓣子,祂身體的顏色則像雪。祂是這樣地吸引以至上千個愛神的美麗也比不上祂。祂身穿橙黃色的衣服,頸項有一串花環,在祂的頭髮上有一根孔雀毛。在梵歌中主基士拿對祂自己的居所(高珞伽溫達文拿)祇是提供了一部份的資料,這高珞伽溫達文拿是靈性王國的最高恆星。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有很生動的描述,吠陀文學指出沒有一處地方比至尊神首的居所更高的了,那居所便是最終極的目的地,當一個人到達那裏後,他便永不再回到這個物質世界。基士拿的至尊居所和基士拿自己並沒有分別,因為都是同一品質的。在這個地球上,在德里東南九十里的溫達文拿是靈性天空中至尊的溫達文拿高珞伽的複影,當基士拿降臨到這個地球的時候,祂在印度馬杜拉郡這一塊名為溫達文拿的地方嬉戲。
第二十二節
puruṣaḥ sa paraḥ pārtha bhaktyā labhyas tv ananyayā yasyāntaḥsthāni bhūtāni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puruṣaḥ——至尊性格的人;saḥ——祂;paraḥ——至尊者,沒有人比祂更偉大;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bhaktyā——由奉獻性服務;labhyaḥ——可以達到;tu——但是;ananyayā——沒有混雜的和沒有偏離的奉獻;yasya——祂的;antaḥsthāni——內在的;bhūtāni——所有這個物質的展示;yena——由誰;sarvam——所有;idam——我們所能看見的一切;tatam——分佈。
譯文
啊,阿尊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比一切都偉大,祂可以由沒有混雜的奉獻而得到。難然祂住在祂的居所中,祂仍是全面遍透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祂之內。
要旨
在這裏很清楚地指出那不用再回來的至尊目的地便是至尊的人——基士拿的居所。婆羅賀摩三滅達經描述這至尊的居所為安南達.晉摩耶.哪沙 ānanda-cinmaya-rasa,一處一切事情都充滿着靈性快樂的地方。那裏所展示的任何花樣全都有着靈性快樂的品質——沒有一件事情是物質的。所有的花樣都是至尊神首祂自己靈性花樣的擴展,因為這些展示全都是靈性的能量。這已在第七章中解釋過。雖然主是經常地居住在祂至尊的居所,對於這個物質世界來說,祂仍然是由於祂的物質能量而全面遍透着。因此,由於祂靈性的和物質的能量,祂存在於每一處地方——在物質的也在靈性的宇宙中。Yasyāntaḥsthāni 的意思是一切事情,不論是物質的或靈性的都由祂維繫。
這裏很清楚地解釋祇有通過巴帝,或奉獻性的服務,一個人才能進入維琨達 Vaikuṇṭha(靈性的恆星體系)。在所有的維琨達中祇有一個至尊的神首——基士拿,祂將自己化成億萬個化身(全體擴展),這些全體擴展有着四隻手,他們統治着無數的靈性恆星。他們分別名為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帖維昆摩 Trivikrama,克撒華 Keśava 瑪訶瓦 Mādhava,安尼勞達 Aniruddha,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山伽珊拿 Saṅkarṣaṇa,巴瑞拿 Pradyumna,史哈拉
Śrīdhara,瓦蘇弟瓦 Vāsudeva,丹莫達拉 Dāmodara,贊納丹拿 Janārdana,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瓦曼拿 Vāmana,琵曼那伯 Padmanābha 等。這些全體擴展就像樹的葉一樣,而樹幹便像基士拿。基士拿居住在祂的至尊居所,高珞伽溫達文拿中,有系統及沒有出錯地由祂全面遍透性的力量指揮着兩個宇宙(物質的和靈性的)所有事務的進行。
第二十三節
yatra kāle tv anāvṛttim āvṛttiṁ caiva yoginaḥ prayātā yānti taṁ kālaṁ vakṣyāmi bharatarṣabha
yatra——在那;kāle——時間;tu——但是;anāvṛttim——沒有回頭;āvṛttim——回來;ca——還有;eva——肯定地;yoginaḥ——各類不同的神秘主義者;prayātāḥ——誰去;yānti——離開;tam——那;kālam——時間;vakṣyāmi——描述;bharatarṣabha——啊;伯拉達人中之俊傑。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之俊傑,「我」現在向你們解釋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時,需要或不需要回來的不同時間。
要旨
完全皈依了主的靈魂——沒有混雜的奉獻者,並不理會何時或怎樣離開他們的身體。他們將一切都放在基士拿的手上,因此很容易而且快樂地回到神首那裏去。但那些不是沒有混雜的奉獻者和有賴於行業瑜伽、思考瑜伽及陰陽瑜伽等靈性自覺的人必須在一個適當的時間離開身體才能夠確定是否需要回到這個有着生與死的世界。
如果一個瑜祁是有完整成就的,他可以選擇離開這個物質世界的時間和地點。但如果一個瑜祁不是有那樣完整的成就,那他便要依靠自然的安排而離去。在這數節中主解釋了離開這個身體而不用回來的最佳時間。根據巴拉迪瓦.維耶佈珊拿.阿闍黎耶 Ācāry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所說,這裏所用梵文 kāla 一字是管轄那個時間的神祇。
第二十四節
agnir jyotir ahaḥ śuklaḥ ṣaṇ-māsā uttarāyaṇam tatra prayātā gacchanti brahma brahma-vido janāḥ
agniḥ——火;jyotiḥ——光;ahaḥ——日間;śuklaḥ——白色;ṣaṭ-māsāḥ——六個月;uttarāyaṇam——當太陽從北部經過的時候;tatra——那裏;prayātāḥ——誰去;gacchanti——死亡;brahma——絕對;brahma-vidaḥ——一個知道絕對的人;janāḥ——人。
譯文
那些知道至尊婆羅門的人在火神影響之下,在光中,在一個吉兆的時刻,在月盈的十四天和當太陽在北方的六個月離開這個世界。
要旨
一旦火、光、日和月被提及,便可以理解到它們全都有各不同的統治神祇,這些神祇安排靈魂的道路。在死亡的時候,芝瓦 jīva 便重新踏上一個新的生命徑道,假如一個人意外地或在安排下與及在上述指定的時間離開身體,他便可以達到非人性的婆羅約地。有高深道行的神秘主義瑜祁可以安排離開身體的時間和地點。其他的人則不能控制——如果意外地他們在一個吉兆的時間離開,他們便不用回到生與死的輪廻,如果不是的話,便有將會再回來的可能,儘管這樣,對於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純潔奉獻者來說,就算他在一個吉兆的或不吉兆的時刻,無論在意外或安排下離開身體,都沒有再回來的恐懼。
第二十五節
dhūmo rātris tathā kṛṣṇaḥ ṣaṇ-māsā dakṣiṇāyanam tatra cāndramasaṁ jyotir yogī prāpya nivartate
dhūmaḥ——煙;rātriḥ——夜晚;tathā——還有;kṛṣṇaḥ——月缺的十
四天;ṣaṭ-māsāḥ——六個月;dakṣiṇa-ayanam——當太陽從南部經過的時候;tatra——那裏;cāndramasam——月球;jyotiḥ——光;yogī——瑜祁;prāpya——達到;nivartate——回來。
譯文
當有煙的時候,在夜晚,在月缺的十四天,或在太陽從南部經過的六個月離開這個世界的神秘家,或到達月球的瑜祁,在離開這個世界後會再次回來。
要旨
從史里瑪博伽瓦譚第三頌中我們知道那些精於獲利性活動和在地球上祭祀方法的人在死亡的時候到達月球,這些高超的靈魂在月亮上活大約十萬年(根據半人神的計算)和因飲用桑瑪拿沙而享受生活。他們終於也要回到地球上,這即是儘管我們粗畧的感官可能察覺不到,月球上是有着高等生物的。
第二十六節
śukla-kṛṣṇe gatī hy ete jagataḥ śāśvate mate ekayā yāty anāvṛttim anyayāvartate punaḥ
śukla——光;kṛṣṇe——黑暗;gatī——離開世界;hi——肯定地;ete——所有這些;jagataḥ——物質世界的;śāśvate——吠陀經;mate——在……的意見;ekayā——由一個;yāti——去;anāvṛttim——不用回來;anyayā——由其他;āvartate——回來;punaḥ——再次。
譯文
根據吠陀經典,有兩種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一種在光芒中而另一種在黑暗中。當一個人在光中離開的時候,他不用再回來這個世界;但當他在黑暗中離開的時候,他要再回來。
要旨
巴拉迪瓦.維耶佈珊拿.阿闍黎耶從唱鐸耶奧義書 Chandogya Upaniṣad
中引用了同樣離開和回來的描述。這樣,自恆古以來,那些獲利性工作者和哲學性推考家便不斷地來來去去,實際上他們得不到終極的解脫,因為他們並不皈依基士拿。
第二十七節
naite sṛtī pārtha jānan yogī muhyati kaścana tasmāt sarveṣu kāleṣu yoga-yukto bhavārjuna
na——永不;ete——所有這些;sṛtī——不同的途徑;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jānan——就算他們知道;yogī——主的奉獻者;muhyati——被困惑;kaścana——任何人;tasmāt——因此;sarveṣu kāleṣu——經常地;yoga-yuktaḥ——因為從事於基士拿知覺;bhava——變為;arjuna——啊,阿尊拿。
譯文
啊,阿尊拿,知道這兩個途徑的奉獻者永不會被困惑。因此,他總是經常固定於奉獻中。
要旨
在這裏基士拿勸告阿尊拿不要被靈魂離開物質世界時的不同途徑所困擾,一個至尊主的奉獻者不應該担心他是否在安排或由於意外離開這個世界。奉獻者應該堅定地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和唱頌哈利基士拿。他應該知道顧及這兩途徑中的任何一條都是有麻煩的。溶滙於基士拿知覺中的最佳辦法便是去置身於對祂的服務,這樣便能夠安全、肯定地、和直接地確保一個人到達靈性王國的道路。Yoga-yukta 一字在這一節中有特別的意義,一個堅定於瑜伽的人是經常地將他的所有活動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史里勞巴哥士華米勸說一個人應該不依附於物質世界和一切事情地深入基士拿知覺中。這樣一個人便能夠得到完整成就,因此,奉獻者不為這些描述所困擾,因為他知道由於奉獻性服務,他到至尊居所的路途是確保無虞的。
第二十八節
vedeṣu yajñeṣu tapaḥsu caiva dāneṣu yat puṇya-phalaṁ pradiṣṭam atyeti tat sarvam idaṁ viditvā yogī paraṁ sthānam upaiti cādyam
vedeṣu——吠陀經的研讀;yajñeṣu——耶冉拿(祭祀)的實施;tapaḥsu——經過各樣不同的苦修;ca——還有;eva——肯定地;dāneṣu——佈施;yat——那;puṇya-phalam——虔誠工作的結果;pradiṣṭam——指向;atyeti——超越;tat——所有那些;sarvam idam——上述的;viditvā——知道;yogī——奉獻者;param——至尊的;sthānam——居所;upaiti——得到平靜;ca——還有;ādyam——原本的。
譯文
一個接受了奉獻性服務途徑的人並不缺少由吠陀經的研讀、苦行祭祀的執行、佈施、或追尋哲學性及獲利性活動的結果,最後他達到了至尊的居所。
要旨
這一節是第七及第八章的總結,尤其是有關於基士拿知覺及奉獻性服務各章的概說。一個人須要在靈魂導師的指引下研讀吠陀經及在他的監護下進行很多的苦行和懺悔。一個貞守生須要像一個僕人一樣地生活於靈魂導師的家中,他要逐戶求乞和將人家的濟施帶回給靈魂導師,他祇是在導師的指示下進食,如果那天導師忘記了叫學生進食,學生便要戒食,這便是遵從貞守期 brahma carya 的一些吠陀原則。
學生在導師下經過五至二十五年吠陀經的研讀後,他便可以成為一個有着完整性格的人,研讀吠陀經不是為了坐在安樂椅上推考者的娛樂,而是為了性格的鑄造。經過這個訓練後,貞守生便被允許過結婚和家庭生活。當他在住家期的時候,他一樣要執行許多祭祀犧牲來爭取更高的啟迪,跟着便是從家庭生活中退隱,接受行脚僧的階段之後,他更要經過嚴酷的苦修,好像在森林裏過活,穿着樹皮,不剃鬚等,經過了貞守期、家住期、行脚期和最後遁棄期各階段後,一個人便可以提升至生命的完滿階段。有些被提升至天堂的王國,當他們道行更高深時,他們便在靈性空間得到解脫——進入於人性的婆羅約地或維琨達星球或基士拿珞伽。這便是吠陀文學所指出的途徑。
基士拿知覺的好處便是祇要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一下重擊,一個人便可以超越生命中各不同階段的儀式。
一個人不應該靠學術上的或心智上的推考去了解梵歌的第七及第八章,而是要經過與純潔奉獻者的聯繫來聆聽。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是梵歌的要素。如果一個人幸運地在純奉獻者的聯繫下了解博伽梵歌——尤其是這中間的六章,他的生命便立即超越所有苦行、犧牲、佈施,推考等而得到榮耀。一個人應該從奉獻者口中聆聽梵歌,因為在第四章開始的時候聲言梵歌祇可以完全地為奉獻者所了解,從奉獻者口中——而不是從智力推考者口中——去聆聽梵歌便稱為信仰。通過與奉獻者的聯絡,一個人便處於奉獻性服務中,而由於這個服務,基士拿的活動、形狀、消遣、名字等便變得清楚,所有的懷疑便消失。當懷疑被驅除後,梵歌的研讀便變得極之有趣味,一個人從而便發展了一種對基士拿知覺的味道和感覺。在高深的階段,一個人更完全地愛上基士拿,那便是生命中最高完整階段的開端,這樣奉獻者便可以準備進入靈性天空中基士拿的居所——高珞伽.溫達文拿,而得到永恆的快樂。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八章有關於臻達至尊的要旨。
第九章
最機密的知識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idaṁ tu te guhyatamaṁ pravakṣyāmy anasūyave jñānaṁ vijñāna-sahitaṁ yaj jñātvā mokṣyase 'śubhāt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idam——這;tu——但是;te——向你;guhyatamam——最機密的;pravakṣ-yāmi——我告訴;anasūyave——向不妒忌的;jñānam——知識;vijñāna——覺悟到的知識;sahitam——與;yat——那;jñātvā——知道;mokṣyase——被釋放;aśubhāt——從這個困苦的物質生存中。
譯文
至尊的主說:「『我』親愛的阿尊拿,因為『你』從不妒忌『我』,『我』向你灌輸這最秘密的智慧,懂得了以後你便可以從物質生存的困苦中得到解救。」
要旨
當一個奉獻者聆聽越來越多有關於至尊主的事情,他便得到啟迪,史里瑪博伽瓦譚推薦這聆聽的程序:「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音訊是充滿着能量的,如果有關於至尊神首的論題在奉獻者中討論,這些能量便能夠被理解認識,這不能夠通過與智力推考者或學者的聯繫而得到,因為這是覺悟到的知識。」
奉獻者不停地從事於對至尊主的服務,主了解一個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的特別生物體的心理和誠懇而給予他足夠的智慧在與奉獻者的聯繫中去了解基士拿的科學。談論基士拿是很有力量的,假如一個幸運的人有這樣的聯繫而試圖去吸收知識,他便必定會在靈性覺悟的路途上取得進步。主基士拿為了要鼓勵阿尊拿對祂有力服務的更高提升,在這第九章中描述了比祂已經揭示了的更為機密的事情。
博伽梵歌開端的第一章大致上是全書其餘部份的導言;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所講述的便是機密的靈性知識。第七和第八章所討論的題目則特別是有關於奉獻性服務,又因為它們引領至基士拿知覺的啟迪,它們便是更機密的。然而第九章所講述的內容是沒有混雜的,純潔的服務,因此便是最機密的。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最機密知識中的人自然是超然的;因此他雖然是在物質世界中卻並沒有物質的痛楚,在巴帝拉三滅達申度中說一個誠懇地有着對至尊主作出愛心服務的人雖然是處於物質生存的條限狀況中,也被認為是得到解脫。同樣地,我們將會在博伽梵歌的第十章中找到;任何一個這樣從事的人便是一個解脫了的人。
這一節有着特別的意義。知識(idaṁ jñānam)是指純潔的奉獻性服務,這包括了九種不同的活動:聆聽、歌頌、記憶、侍奉、崇拜、祈禱、聽命、友誼關係和獻出一切。通過這九種奉獻性服務元素的修習,一個人便被提升到靈性的知覺——基士拿知覺,當一個人清除了物質沾染之後,他便能夠了解這基士拿知覺的科學。祇是簡單地了解生物體不是物質是不足夠的,那可能是靈性覺悟的開始,但一個人應該清楚地認識身體活動和靈性活動的分別,這樣他才能夠了解他不是身體。
在第七章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富裕潛能,祂不同的能量,低等和高等本性,和所有這個物質的展示。現在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中所描述的便是主的榮耀。
這一節中梵文 anasūyave 一字也有着重要意義。一般的評述家,就算他們很具學術性,他們都很妒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連最有學識的學者都不正確地評述博伽梵歌,因為他們妒忌基士拿,所以他們的評述是沒有用處的,由主的奉獻者所作的評述才是真正的,如果一個人是妒忌的話,他便不能夠解說博伽梵歌或散播完整的基士拿知識。誰不認識基士拿而批評基士拿的性格是一個蠢人,因此我們應該小心地避免這些評述。對於那些了解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具有純潔和超然性格的人來說,這數章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節
rāja-vidyā rāja-guhyaṁ pavitram idam uttamam pratyakṣāvagamaṁ dharmyaṁ susukhaṁ kartum avyayam
rāja-vidyā——教育之王;rāja-guhyam——最機密知識之王;pavitram——最純潔的;idam——這;uttamam——超然的;pratyakṣa——直接地經驗到;avagamam——了解;dharmyam——宗教的原則;susukham——很快樂;kartum——去執行;avyayam——永恆的。
譯文
這知識是教育之王,所有秘密中的最秘密。它是最純潔的知識,因為它通過自覺而給與對自我的直接理解,所以它是宗教的完滿境界。它是永恆的,它的執行也是很愉快的。
要旨
博伽梵歌的這一章被稱為教育之王,因為它是前面所解釋過所有學說和哲學的要素。在印度有七個主要的哲學家:喬答摩 Gautama、蹇尼陀 Kaṇāda、嘉比拉 Kapila、耶冉拿瓦格耶 Yājña-valkya、珊抵耶 Śāṇḍilya,外士環拿拉 Vaiśvānara,和最後的便是華沙廸瓦 Vyāsadeva——吠檀多(維丹達)樞查經 Vedānta-sūtra 的作者。因此,在哲學或超然性知識這一範圍內知識並不缺乏。現在主說這第九章是所有這類知識之王,所有能夠從吠陀經的研讀和不同類型哲學所得來的知識要素。它是最機密的,因為機密的或超然的知識包括對靈魂和身體分別的了解,而所有機密知識之王的頂點便是奉獻性服務。
一般來說,大眾所受的都不是這機密知識的教育;他們接受的是外在知識的教育。普通教育的部門包括有:政治、社會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學、工程學等。世界上有這樣多的知識部門和大學,但是,很不幸地,沒有一所大學或教育機構教授這靈魂的科學,而事實上,靈魂是這個身體最重要的部份,沒有靈魂的存在,身體是沒有用的,人們仍然大力地着重於生命中身體的需要而沒有顧及最要緊的靈魂。
博伽梵歌從第二章開始便着重靈魂的重要。在開始的時候,主說這個身體是可以滅毀的,而靈魂則是不能夠被毀滅的。那便是機密知識的一部份:簡括地知道靈魂有別於這個身體,它的本性是不變的,不能被毀壞的和永恆的。不過,這還沒有供給有關於靈魂的正面資料。有時一些人的概念是靈魂有別於身體,當身體完結後,或一個人從身體中解脫後,靈魂處於一個虛無的境界和成為非人性。然而那並不是事實,在身體內這樣活躍的靈魂,在與身體解脫後怎能夠沒有活動呢?它是經常地有活動的。如果它是永恆的,它便永恆地有活動,它在靈性王國中的國度便是靈性知識的最機密部份。因此在這裏指出這些靈魂的活動構成了所有知識之王——所有知識的最秘密部份。
吠陀文學中說,這知識是所有活動的最純潔狀況。琶瑪普蘭拿經 Padma Purāṇa 分析了人的罪惡活動及證實為犯錯後又犯錯的結果。那些從事於獲利性活動的人被綑縛於罪惡性反應的不同階段和狀況中。例如,當某一種樹的種子被散播後,樹並不立即便生長,這需要一段時間。最初它是一棵很細小,正在發芽中的植物,跟着它便有了樹的形狀,然後便開花,結果。最後,那個播種的人便享受樹的花和果實。同樣地,一個做了罪惡活動的人像種子一樣需要一段時間去成熟。這有不同的階段,或許那個人內在已經停止了罪惡性的活動,但是仍要受那罪惡活動的結果影響。如在第七章第二十節中所述,罪惡有的尚在種子的狀況,而其它的則已經結果和給予我們感覺為困擾或痛苦的果實。
一個完全了結所有罪惡活動反應和免於這個物質世界的雙重性而完全地從事於虔誠活動的人,從事於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換句話說,那些實際上從事於對至尊主奉獻性服務的人已經免於所有的反應。對於那些從事於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奉獻性服務的人,所有罪惡的反應,不論是已經結了果的,在貯藏中的,或是在種子狀況的都會慢慢地消毀。因此奉獻性服務的淨潔化能量是很強大的,它被稱為 pavitram uttamam,最純潔的。Uttamam 是超然的意思。Tamas 即這個物質世界或黑暗,而 uttamam 的意思是那超然於物質活動的。奉獻性服務永不被看作是物質的,雖然有時奉獻者看來就像普通人一樣的從事。一個能夠體會和諳熟奉獻性服務的人便會知道它們並不是物質的活動。他們全是靈性的和奉獻性的,不為物質自然的型態所沾染。
據說奉獻性服務的執行是這樣地完整以至一個人可以直接地察覺到它的後果。我們的實際經驗是任何一個歌頌基士拿聖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人,在一段時間後便感到一些超然的快樂和很快地便從所有物質的沾染中淨化,這是事實。還有,假如一個人不單祇聆聽而且還努力去發揚奉獻性活動的音訊,或是他從事於幫助基士拿知覺的傳教活動,他慢慢地便會感覺到靈性的進步。這種靈性的進步並不賴於任何先前的教育或資格。這個方法本身是這樣地純潔以至一個人單單地從事於它便變得純潔。
在吠檀多樞查經中對這件事也有以下的描述:prakāśaś ca karmaṇy abhyāsāt。「奉獻性服務是這樣地有潛能,一個人祇要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活動,毫無疑問地他便會得到啟迪。」拿拉達是一個侍婢的兒子,他沒有受過教育,也不是誕生於一個高尚的家庭。當他的母親從事於侍奉偉大的奉獻者的時候,拿拉達也作出事奉,有時當他母親不在的時候,他會親自事奉那些偉大的奉獻者,拿拉達自己說過:「有一次,他們准許我進食他們剩餘的食物,這樣,我的罪惡便得以立即被根除。這使我內心變得純潔,在那時候,超自然主義者的本性便吸引着我。」(博伽瓦譚 1.5.25)拿拉達告訴他的門徒華沙廸瓦說他自己的前生是一個純潔奉獻者的童僕,在這些奉獻者逗留在他居處的四個月中,他與他們深切結交。有時那些聖賢在他們的碟中留下剩餘的食物,他因為要替他們洗碟子,便在問准那些偉大的奉獻者後吃了這些留下的食物。結果拿拉達便能夠免於所有的罪惡反應。當他繼續這樣進食的時候,慢慢地他的內心便變得與那些聖賢同樣地純潔和培養了同樣的愛好,偉大聖賢以對主不停的奉獻性服務、聆聽及唱頌等為樂,同樣地,拿拉達也培養了同樣的興趣和也想聆聽及歌頌讚美主。因為與聖賢的交往連繫,他便培養了對奉獻性服務的極大願望。因此他這樣地從吠檀多.樞查經 Vedānta-sūtra 中引述:prakāśaś ca karmaṇy abhyāsāt 一個人祇要簡單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一切東西便自動地在他面前揭示,使他能夠了解,這便是百嘉薩 prakāśaḥ——直接的感染。
拿拉達是一個女僕的兒子,他沒有機會上學校,他祇是幫助他的母親。而很幸運地他的母親對奉獻者作出一些服務,拿拉達也得到了這個機會,祇是由於連絡交往,他便達到了所有宗教的最高目的——奉獻性服務。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說信宗教的人仕通常不知道宗教的最高成就便是達到奉獻性服務的階段,一般來說,要了解自覺的途徑是需要吠陀知識的。但是在這裏,拿拉達雖然不是在吠陀原則下受教育,他卻得到了吠陀經研讀的最高結果。這個程序的能量是這樣大以至一個人沒有經常地執行宗教形式,也可以被提升至最高的完整成就。這是怎樣辦到的呢?在吠陀文學中也證明了這一點:ācāryavān puruṣo veda,一個與偉大的阿闍黎耶交往聯繫的人,就算他沒有受過教育或沒有讀過吠陀經,也能夠諳熟所有自覺所需要的知識。
奉獻性服務是一個很快樂的程序,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奉獻性服務包括 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所以一個人祇要聆聽對主讚美的唱頌或可以去上由權威性的阿闍黎耶所講述有關於超然知識的哲學課程,便能夠從中學習;他又可以吃供奉過神後可口的祭餘食物。奉獻性服務在每一階段都是愉快的。一個人就算在很窮困的狀況下也能夠進行奉獻性服務。主說: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m:祂接受奉獻者給祂的任何供奉而不計較是什麼,任何人,不論祂的社會地位,就算所供奉的是一片樹葉、一朵花、一些生菓和一些水,如果是以愛心供奉的話,是會被接受的。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如偉大的聖賢山納昆瑪拉 Sanatkumāra 祇是通過嚐試供奉過主蓮花足下的荼拉蒔葉子,便成為偉大的奉獻者。所以,奉獻性服務是很美妙的,也可以在一個快樂的狀況下進行。神祇是接受那連在一起供奉給祂的愛。
這裏說這奉獻性服務是永恆地存在的,並不是如摩耶華弟哲學家所說的那樣。那些摩耶華弟哲學家有時也進行所謂奉獻性服務,他們在未得到解脫之前繼續執行他們的奉獻性服務,但一旦當他們得到解脫後,他們便「與神合一」。這樣暫時性的奉獻性服務並不被接受為純潔的奉獻性服務,真正的奉獻性服務就算在解脫後也還繼續着,當奉獻者去到神的王國中靈性的恆星那兒,他也是從事於對至尊主的侍奉,他並不想與至尊的主合一。
我們將會看到,真正的奉獻性服務在解脫後開始。博伽梵歌說:brahma-bhūta,一個人在得到解脫,或處於婆羅門的地位後,他的奉獻服務才開始。通過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一個人才能夠了解至尊的主,沒有人能夠獨立地通過行業瑜伽、思考、神秘瑜伽或任何其它瑜伽的執行而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一個人未曾達到奉獻性服務的境界,他便不能夠了解什麼是具有性格的神首。史里瑪博伽瓦譚也證實了當一個人通過奉獻性服務的執行,尤其是從自覺了的靈魂那裏聆聽史里瑪博伽瓦譚或博伽梵歌而淨化後,他便能夠了解基士拿、或神的科學。Evaṁ prasanna-manaso bhagavad-bhakti-yogataḥ 當一個人內心所有的廢物被清洗後,他便能夠了解神是什麼。因此奉獻性服務,或基士拿知覺的程序,是所有教育之王和所有機密知識之王。它是宗教的最純潔狀況和愉快,及沒有困難地執行的程序。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它。
第三節
aśraddadhānāḥ puruṣā dharmasyāsya parantapa aprāpya māṁ nivartante mṛtyu-saṁsāra-vartmani
aśraddadhānāḥ——那些沒有信心的人;puruṣāḥ——這些人;dharmasya——這個宗教的程序;asya——它的;parantapa——殺死敵人的人;aprāpya——沒有得到;mām——「我」;nivartante——回來;mṛtyu——死亡;saṁsāra——物質生存;vartmani——在途徑上。
譯文
那些在奉獻性服務的路途上沒有信心的人不能得到「我」,而再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回到生與死的循環裏,啊,敵人的征服者。
要旨
沒有信心的人不能夠完成奉獻性服務的程序;那便是這一節的要旨。信心因與奉獻者的聯繫而產生。不幸的人就算從偉大的人物那裏聆聽過吠陀文學的證據後,也仍然對神沒有信心。因此信心是在基士拿知覺中取得進步的最重要因素。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中說一個人應該對於祇要事奉至尊主史里基士拿便能夠得到所有成就一事具有完全的信念。那便是真正的信仰。史里瑪博伽瓦譚(3.4.12)中說祇要供水給樹根,它的幹、枝和葉便得到滿足,同樣地,通過對至尊主的超然事奉,所有的半人神和所有的生物體便自動地得到滿足。
在閱讀過博伽梵歌後,一個人應該很快地達到博伽梵歌的宗旨:一個人應該放棄所有其它的從事而接受對至尊主——基士拿——具有性格神首的服務。如果一個人深信了這個人生哲學,那便是偉大的信仰。而那信仰的發展便是基士拿知覺的程序。
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可分為三等。第三等便是那些沒有信心的人。假如他們是為了某些特別的原因而形式上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他們不能達到最高的完整階段,他們多數經過一段時間後便滑下來。他們可能作出服務,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全面的覺悟和信心,很難能夠繼續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在執行我們傳教任務的過程中,我們的實際經驗是有些人蘊藏着一些背後的動機來進行基士拿知覺,一旦他們在經濟上稍為好轉後,他們便放棄了這個程序而回復以前的做法,祇有信心才能使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精進。在信仰發展方面,如果一個人諳熟奉獻性服務的文獻和達到堅定信仰的階段,他便被稱為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第一等人。在第二等的便是那些並不十分深入了解奉獻的訓典,卻自動地有堅定的信心於基士拿巴帝或對基士拿的服務,以為它是最好的途徑因此而選擇它。所以他們是高於那些對經典沒有完整知識和良好的信念,而祇是因為聯誼和簡單性而追隨的第三等人。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第三等人可能會墮落,但當一個人是第二等或第一等的話,他便不墮落。第一等的人必定會取得進步及在最後達到目標。對於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第三等人來說,雖然他以為對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他卻沒有通過如史里瑪博伽瓦譚及博伽梵歌諸經典等對基士拿的知識,有些這類第三等的人對行業瑜伽和思考瑜伽有一些偏好,因此他們有時感到困擾,但是一旦當因果瑜伽或思考瑜伽的影響消散後,他們便成為在基士拿知覺中第二等或第一等的人,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提及到對基士拿的信心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它的第十一個唱頌中解釋了第一等的依附,第二等的依附和第三等的依附。那些在聆聽過有關於基士拿及奉獻性服務的優點而仍然對基士拿沒有信心及以為它祇是讚頌詞的人,就算他們好像是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也會感到這個途徑非常困難。他們祇有很少的希望得到完整的成就,因此在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中,信心是很重要的。
第四節
mayā tatam idaṁ sarvaṁ jagad avyakta-mūrtinā mat-sthāni sarva-bhūtāni na cāhaṁ teṣv avasthitaḥ
mayā——由「我」;tatam——散播;idam——所有這些展示;sarvam——所有;jagat——宇宙的展示;avyakta-mūrtinā——沒有展示的形狀;mat-sthāni——向「我」;sarva-bhūtāni——所有的生物體;na——不;ca——還有;aham——「我」;teṣu——在他們中;avasthitaḥ——處於。
譯文
我以未展示的形狀遍透着天地萬物。所有的生物都處於我,而我却不處於他們。
要旨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不能通過粗畧的物質感官來領悟。據說物質的感官不能了解主史里基士拿的名字、名譽、和消遣等。祂祇是揭示給一個在正當指引下從事於純潔奉獻性服務的人。婆羅賀摩三滅達經說 premāñjanacchurita如果一個人培養了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高文達超然的愛心態度,他便能夠經常地在他自己之內和之外見到主。因此一般人是不能見到祂的。這裏說雖然祂是全面遍透的和存在於每一處地方,祂仍是不為物質的感觀所能理解明白。而實際上,雖然我們不能看到祂,然而一切事物都處於祂。如在第七章中所述,整過物質宇宙的展示祇是祂兩種不同能量——較高的靈性能量和較低的物質能量的組合。就好像陽光是遍透於整個宇宙一樣,主的能量遍佈於祂的創造,一切事物都處於那能量中。
不過我們不應該以為既然祂是全面遍透的,祂便失去了祂個人的存在。主這樣地駁斥這個由祇有片面知識的人所提出的理論:「『我』在每一處地方,一切事物皆處於『我』,但『我』仍然高高在上。」可以舉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例如,以國王為首的政府是國王能量的展示;政府的各不同部門也祇不過是國王的能量,而每一個部門都在國王權力範圍之內;但是我們不能以為國王是親自現身於每一個部門的。這祇是一個很簡畧的例子。同樣地,我們所看見的一切展示和存在於物質世界及靈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能量之內,祂不同能量的散播是創造的形成。如在博伽梵歌中所說,祂通過祂個人的代表——祂不同能量的散播而存在於每一處地方。
第五節
na ca mat-sthāni bhūtāni paśya me yogam aiśvaram bhūta-bhṛn na ca bhūta-stho mamātmā bhūta-bhāvanaḥ
na——永不;ca——還有;mat-sthāni——處於「我」;bhūtāni——所有的創造;paśya——祇要看;me——「我」的;yogam aiśvaram——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bhūta-bhṛt——所有生物體的供養者;na——永不;ca——還有;bhūta-sthaḥ——在宇宙展示中;mama——「我」的;ātmā——自我;bhūta-bhāvanaḥ——一切展示的來源。
譯文
不過,一切被創造的東西並不處於我。那便是「我」的神秘能量!雖然「我」是所有生物體的維繫者,雖然「我」無處不在,但「我」自己仍然是創造之原。
要旨
主說一切事物皆處於祂,但是我們不要誤解這一點,主並不是直接地與這個物質展示的維繫與保存有關。有時我們看到阿脫辣斯 Atlas 肩扛負着沉重的地球,他看來非常疲倦。我們不要以為基士拿也以這樣的姿態舉起這個被創造的宇宙,祂說雖然一切事物皆處於祂,祂仍然高高在上。各恆星體系浮游於太空,而這太空便是至尊主的能量,但是祂仍然有別於太空,祂處於另外的地方。因此主說:「雖然它們都處於『我』不可思議的能量中,仍然,作為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我』高高地超越它們。」這便是主不可思議的富裕能量。
吠陀字典中說:「至尊的主以不可思議和美妙的消遣時光來顯示祂的能量。祂有着各樣的潛能和祂的决斷本身便是事實。我們可以這樣地去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我們有時想做一些事情,而在實際上卻有很多困難而不能夠如我們所願地實踐,但是祇要基士拿想做一些事情,一切事物便完整地得以完竣,我們簡直不能夠思議這是怎樣地辦到的。主這樣解釋這個事實:雖然祂是所有物質展示的維繫者與保存者,祂並不觸及這物質的展示。祇是由於祂至尊的意旨,一切事物被創造,一切事物被維繫,一切事物被保存,和一切事物最後被毀滅。在祂的心意和祂自己之間並沒有分別(不同於我們與我們物質心意之間的分別),因為祂是絕對的精靈。主同時地存在於一切事物當中;但是一般人不能夠了解祂是怎樣地親自存在。祂不同於這個物質的展示,然而一切事物卻處於祂,在這裏便被解釋為 yogam aiśvaram;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神秘能力。
第六節
yathākāśa-sthito nityaṁ vāyuḥ sarvatra-go mahān tathā sarvāṇi bhūtāni mat-sthānīty upadhāraya
yathā——正如;ākāśa-sthitaḥ——處於太空;nityam——經常地;sarvatra-gaḥ——在每處地方吹動;mahān——偉大的;tathā——同樣地;sarvāṇi——一切事物;bhūtāni——被創造的生物;mat-sthāni——處於「我」;iti——這樣地;upadhāraya——試圖去了解。
譯文
正如各處吹動的強風是經常地處於太空一樣,要知道同樣地所有宇宙的生物都處於「我」。
要旨
一個普通人是差不多不可思議到龐大的物質創造怎能夠處於祂。然而主舉了一個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的例子:太空是我們所能夠想像到的最大展示,宇宙的展示處於太空,下至原子和上至最大的星球、太陽和月亮都可以在太空中移動。雖然天空(或風、或空氣)是龐大的,但它仍然是處於太空之內,太空並不超越天空之外。
同樣地,所有奇妙的宇宙亦都因為神的至尊意旨而存在,它們全都臣服於那至尊的意旨。正如我們說,沒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意旨便連一根草也不能動。因此一切事物都在祂的意旨下移動:由於祂的意旨,一切事物都被創造,一切事物都被維繫,以及一切事物都被毀滅。但正如太空是永遠高於大氣層的活動一樣,祂高於一切事物。奧義諸書這樣說:「風因為懼怕至尊的主而吹動。」在格伽奧義書中也有這樣的一句:「由於至尊的使命和在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監視下,月亮、太陽和偉大的恆星才得以移動。」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也說明了這一點。對太陽運行的描述,據說太陽被認為是至尊主的其中一隻眼,它有無限發出熱和光的能量。但是,它仍然是在高文達的至尊意旨和任命下在它被指定的軌道上移動。因此,從吠陀文學中我們可以找到證明這個在我們看來是很奇妙和偉大的物質展示是在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完全控制下。在本章的以下數節中將會有更詳盡的解釋。
第七節
sarva-bhūtāni kaunteya prakṛtiṁ yānti māmikām kalpa-kṣaye punas tāni kalpādau visṛjāmy aham
sarva-bhūtāni——所有被創造的生物體;kaunteya——啊,琨提之子;prakṛtim——自然;yānti——進入;māmikām——向「我」;kalpa-kṣaye——在週年期的終結;punaḥ——再次;tāni——所有那些;kalpa-ādau——在週年期的開端;visṛjāmi——「我」創造;aham「我」。
譯文
啊,琨提之子,每一樣物質展示在週年期終結的時候都進入「我」的自然,而由於「我」的能力,在另一個週年期的開端,「我」又會重新創造。
要旨
這個物質宇宙展示的創造、維繫和毀滅完全有賴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至高意旨。「在週年期終結」的意思是在梵王死亡的時候。婆羅賀摩活一百年,而他的一日申計則為我們地球的四十三億年,祂的一晚也是這樣長,他的一個月裏有三十個這樣的日和夜,他的一年有十二個這樣的月。在過了一百個這樣的年,當婆羅賀摩死的時候,毀滅便開始發生了;這即是說由至尊所展示的能量被祂自己收起來。而當再次有展示物質宇宙的時候,也按照祂的意旨而成:「雖然『我』是一個,但『我』將會變成很多個。」這便是吠陀的箴言。祂將自己在這個物質能量中擴展,整個宇宙展示便再次出現了。
第八節
prakṛtiṁ svām avaṣṭabhya visṛjāmi punaḥ punaḥ bhūta-grāmam imaṁ kṛtsnam avaśaṁ prakṛter vaśāt
prakṛtim——物質自然;svām——「我」親自;avaṣṭabhya——進入;visṛjāmi——創造;punaḥ punaḥ——再次、再次;bhūta-grāmam——所有這些宇宙的展示;imam——這;kṛtsnam——整個;avaśam——自動地;prakṛteḥ——由自然的力量;vaśāt——有義務。
譯文
整個宇宙是在「我」指命下。因為「我」的意旨,它一再被展示,最後又被毀滅。
要旨
這件事情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低等能量的展示。我們已經解釋過很多次。在創造的階段,物質能量以摩訶特達 mahat-tattva 身份被釋放出來;跟着主便以祂的第一個普努沙 Puruṣa 化身——摩訶韋施紐 Mahā-Viṣṇu 進入。祂躺在有因海洋 Causal Ocean 內呼出無數的宇宙;在每個宇宙之內主再次以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內進。每個宇宙都是那樣地被創造。祂更進一步將自己展示為基施露達卡沙宜韋施紐 Kṣīrodakaśāyī Viṣṇu,而這個韋施紐便進入一切事物——包括微小的原子中。這裏所解釋的是這件事。祂進入一切事物中。
生物體是被孕育在這個物質自然之內,由於他們過往作為的結果,他們得到了不同的處境。這樣便開始了這個物質世界的活動。在這個創造開始的時候各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便有着他們的活動,一切東西都不是演變出來的。各不同種類的生物體隨着這個宇宙被創造出來。人類、動物、禽獸、雀鳥等一切都是同時地被創造的,因為生物體在對上一次毀滅時的欲望又再被展示。在這裏很清楚地說明了生物體與這個程序無關。祇是由於主的意旨,他們在前一次創造的過往一生中的狀況又再次被展示。這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不可思議的能量。在創造了各類的生物體以後,祂便不再與他們有關連。創造是為了適應各不同種類生物體的傾向,因此主並不牽涉在內。
第九節
na ca māṁ tāni karmāṇi nibadhnanti dhanañjaya udāsīnavad āsīnam asaktaṁ teṣu karmasu
na——永不;ca——還有;mām——「我」;tāni——所有那些;karmāṇi——活動;nibadhnanti——綑綁;dhanañjaya——啊,財富的征服者;udāsīnavat——中立的;āsīnam——處於;asaktam——沒有吸引;teṣu——在他們;karmasu——在活動中。
譯文
啊,丹南札耶,所有這工作都不能綑綁「我」,「我」是永遠地不依附和處於中立的地位。
要旨
我們不要以為在這一方面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並沒有參與從事。在祂的靈性世界中祂是經常地有從事的:婆羅賀摩三滅達經說:「祂經常地從事於祂永恆的、快樂的靈性活動,卻與這個物質世界的活動無關。」物質活動是由祂不同的能量進行着。主對被創造世界中的物質活動是經常地中立的。這個中立性可以這樣解釋:雖然祂對每一事物微細的地方都有所控制,祂仍然是處於中立;舉例如一個坐在審判椅上的大法官,有很多事情都通過他的命令而產生:某人被問吊,某人被關進監獄,某人被嘗賜一筆巨額報酬等,但他仍然是中立的,他與所有得失無關,同樣的,主雖然插手於每一活動,祂經常地是中立的。吠檀多.樞查經說祂並不處於這個物質世界的雙重性中,祂超然於這些雙重性。祂亦不依附於這個物質世界的創造和毀滅,生物體根據他們過往的作為而得到各種生命的型態,主並不干擾他們。
第十節
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sūyate sa-carācaram hetunānena kaunteya jagad viparivartate
mayā——由「我」;adhyakṣeṇa——監視;prakṛtiḥ——物質自然;sūyate——展示;sa——與;carācaram——移動與不移動的;hetunā——由於這個原因;anena——這;kaunteya——啊,琨提之子;jagat——宇宙展示;viparivartate——在工作中。
譯文
啊,琨提之子,這個物質自然在「我」的指示下工作,它製造出所有移動和不移動的生物。這個展示根據規則一次又一次地被創造和毀滅。
要旨
在這裏很清楚地指出至尊的主雖然是超越於這個物質世界的所有活動。依然是至尊的指導人。至尊主是至尊的意旨和這個物質展示的背景,但是管理事務則由物質自然加以進行。基士拿在博伽梵歌中也指出對於各不同種族和狀態下的生物體來說「『我』便是父親」,父親給孩子母親的子宮下種,同樣地,至尊的主祇是由於祂的瞥視便將所有的生物體孕育在物質自然的子宮內,他們便根據過往的願望和活動以不同的形狀和種族走出來,所有這些生物體雖然是從至尊主的瞥視中誕生,仍然根據他們過往的作為和願望而得到不同的身體。因此主並不直接依附這個物質創造。祂祇是俯視着物質自然;物質自然便有了活動,而一切便立即地被創造。無可置疑,至尊主因為俯視自然而作出祂的活動,但直接地祂與物質世界的展示無關。在史密第 smṛti 中有以下的例子:在某人面前一朵有香味的花所發出的芬香被那人的嗅覺捕捉了,但是那香味與那朵花彼此之間是不依附的。物質世界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之間的關係便相似;事實上祂一點兒也與這個物質世界無關,祂通過祂的瞥視創造和註命。總的來說,沒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監視,物質自然不能夠做任何事情,儘管這樣,至尊的主仍然不依附所有物質的活動。
第十一節
avajānanti māṁ mūḍhā mūnuṣīṁ tanum āśritam paraṁ bhāvam ajānanto mama bhūta-maheśvaram
avajānanti——譏笑;mām——「我」;mūḍhāḥ——愚蠢的人;mānuṣīm——在人的形狀下;tanum——身體;āśritam——有着;param——超然的;bhāvam——本性;ajānantaḥ——不知道;mama——「我」的;bhūta——一切存在的東西;maheśvaram——至尊的物主。
譯文
當「我」以人的形狀降臨的時候,愚蠢的人譏笑「我」。他們不知道「我」超然的本性和「我」對一切事物的至尊主權。
要旨
從這一章前述各節的其它解釋中,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雖然以人的姿態出現,其實卻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掌管着整個宇宙展示的創造、維持和毀滅的具有性格神首,並不可能是人類中的一個。卻有很多愚蠢的人以為基士拿祇不過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人。實際上,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所證 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祂是原本的具有至尊性格的人;祂是至尊的主。
有很多伊士瓦拉 īśvaras——控制者,一個比另外的一個高級。在物質世界內普通事物的管理中,有一個官員或行政部長,在他之上便是一個首長秘書,再在他之上便是一個國會議員,而再在他之上便是一個總統,他們每人都是一個控制者,但是又被另一個人所控制。婆羅賀摩三滅達經說基士拿是至尊的控制者,毫無疑問地在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中有很多控制者,但是基士拿卻是至尊的控制者(īśvaraḥ paramaḥ kṛṣṇaḥ),祂的身體是薩.智.安南達,非物質的。
物質的身體不能夠作出如前數節所述的驚人活動,祂的身體是永恆、快樂和充滿着知識的。雖然基士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愚蠢的人嘲笑祂和以為祂祇是一個人。在這裏,祂的身體被稱為 mānuṣīm,因為祂就像一個人地活動,祂是阿尊拿的一個朋友,一個牽涉在庫勒雪查之役的政治家。有很多地方祂都如一個普通人一樣地活動,但實際上祂的身體是薩.智.安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永恆、快樂和絕對的知識。這也在吠陀文句中證實了(sac-cid-ānanda-rūpāya kṛṣṇāya):「我向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永恆的知識快樂形狀——基士拿,作出揖拜。」在吠陀文句中也有其他的描述。Tam ekaṁ govindam:「禰是高文達,感官和母牛的快樂。」Sac-cid-ānanda-vigraham:「禰的形狀是超然的;充滿着知識的,快樂的和永恆的。」
雖然主基士拿的身體有着超然的品質,充滿快樂和知識,仍然有很多所謂學者和博伽梵歌的評述家嘲笑基士拿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學者可能因為他過往好的作為而誕生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但這樣對基士拿的概念卻是由於知識貧乏所至。所以他被稱為「末亥」mūḍha。因為祇有愚蠢的人不知道至尊主的機密活動和祂不同的能量而以為基士拿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們不知道基士拿的身體是完整知識和快樂的象徵,祂是所有存在的東西的主人和能夠給與任何人解脫。因為他們不知道基士拿有這樣多的超然資格,所以便譏笑祂。
他們亦不知道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出現是祂內在能量的展示。祂是物質能量的主人。如在很多處地方中解釋過(mama māyā duratyayā),祂聲言物質能量雖然很強,是在祂控制之下,誰向祂皈依便能夠脫離這個物質能量的控制。如果一個皈依了基士拿的靈魂可以脫離物質能量的影響,掌管着整個宇宙自然的創造、維持及毀滅的至尊主又怎會好像我們一樣有着一個物質的身體呢?因此這樣的一個對基士拿的概念是完全愚昧的。不過,愚昧的人不能夠理解以一個普通人出現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怎能夠是所有原子的和龐大宇宙展示的控制者。最龐大的和最微小的都超越他們概念之外,所以他們不能夠想像一個像人的形像可以同時地控制無窮盡的和最微細的。實際上祂雖然控制着無限和有限,祂仍然隔離於所有這些展示。對於祂不可思議的超然能量 yogam aiśvaram 有着清楚的說明:祂能夠同時地無限的和有限的和仍然保持高處超越他們。雖然愚蠢的人不能想像以人的姿態出現的基士拿怎能夠控制無限和有限;那些純潔的奉獻者則接受這一點。因為他們知道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以他們完全地皈依祂和從事於基士拿知覺——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中。
非人性主義者和人性主義者之間對於主以人的姿態出現一事有很多爭論。但是如果我們參閱了解基士拿科學的權威書籍:博伽梵歌和史里瑪博伽瓦譚,我們便能夠了解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雖然祂以一個普通的人出現在這個地球上,祂卻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在史里瑪博伽瓦譚的第一頌、第一章裏,聖賢們問及有關於基士拿的活動,書中說明了祂以人的出現一事迷亂了愚昧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基士拿在地球時那樣做出這樣多驚奇的活動。當基士拿出現在祂的父親和母親:瓦蘇弟瓦及迪瓦姬面前的時候,祂是有着四隻手的,但在父母禱告後,祂便將自己轉變為一個普通的嬰兒,祂以一個普通人的出現也是祂超然身體的一個特徵。在博伽梵歌的第十一章中也說 tenaiva rūpeṇa 等,阿尊拿祈求看那四隻手的形狀,當基士拿被阿尊拿這樣懇請時,祂再次以祂的本來形狀出現。至尊主所有這些不同的特徵肯定地不是一個普通人所有的。
有些譏笑基士拿的人,受摩耶華弟哲學的影響,從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找出這一節來證明基士拿是一個普通的人:ahaṁ sarveṣu bhūteṣu bhūtātmāv asthitaḥ sadā「至尊存在於每一個生物體中。」(博譚 3.29.21)我們還是從外士那瓦的阿闍黎耶如芝瓦哥史華米那裏去緊記這一節而不是追隨那些嘲笑基士拿的沒有權威的人的解釋。芝瓦哥史華米的評述是基士拿,在祂作為巴拉邁瑪的全面擴展中,是以超靈處於移動與不移動的生物體中,所以任何祇是注意阿闍穆狄 arca-mūrti——在廟內至尊主形狀的初步奉獻者,如果他們不尊敬其他的生物體那麼崇拜在廟內主的形狀便是無用的,在三種類型的主的奉獻者中,初學者處於最低的階段。因為他將注意力於廟內的神祇而較少理會其他的奉獻者,因此芝瓦哥士華米警告說這種思想是需要更正的,一個奉獻者應該看到基士拿以巴拉邁瑪的身份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因此,每一個人都是至尊主的身體或廟宇,所以,一個人應該好像尊敬主的廟宇一樣地去尊敬每一個巴拉邁瑪所居處的身體。因此對每一個人都應該加以尊敬和不應該忽畧。
有很多非人性主義者嘲笑在廟宇的崇拜。他們說既然神處處都在,為什麼要將自己限於在廟宇的崇拜呢?但是如果處處都在,祂便不會在廟宇裏或神祇裏嗎?雖然人性主義者和非人性主義者會永遠地向對方宣戰,然而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純潔奉獻者是全面遍透的,這一點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證實了。雖然至尊主的私人居所是高珞伽溫達文拿,祂永遠都居住在那裏;仍然,由於祂不同能量的展示和祂全體的擴展,祂存在於物質和靈性創造的每一部份。
第十二節
moghāśā mogha-karmāṇo mogha-jñānā vicetasaḥ rākṣasīm āsurīṁ caiva prakṛtiṁ mohinīṁ śritāḥ
moghāśāḥ——受到挫折的希望;mogha-karmāṇaḥ——在獲利性活動中受到挫折;mogha-jñānāḥ——在知識中受到挫折;vicetasaḥ——被迷困了;rākṣasīm——邪惡的;āsurīm——無神論的;ca——和;eva——確實地;prakṛtim——自然;mohinīm——困惑的;śritāḥ——求庇護於。
譯文
那些這樣地被困惑了的人都受着被邪惡和無神論的見解所吸引。在那迷誤的狀况下,他們對解脫的希望,他們的獲利性活動,和他們知識的培養都要被挫敗。
要旨
有很多奉獻者假想他們自己處於基士拿知覺和奉獻性服務中,但是在心裏卻不接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為至高的絕對真理。他們是不能夠嘗試到奉獻性服務的果實——回到神首那裏去的。同樣地,那些從事於獲利性、虔誠活動和最後希望從這個物質束縛中得到解脫的人也永不會得到成功,因為他們嘲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換句話說,那些嘲諷基士拿的人便算是邪惡的或無神論的,如在博伽梵歌第七章中所述,這些邪惡的人永不會皈依基士拿。因此他們對絕對真理的努力推考使他們錯誤地結論以為普通的生物體和基士拿是同出一轍的。他們因為有着一個這樣虛假的概念,便以為任何一個人的身體現在祇是被物質所遮蓋,一旦一個人從這個物質身體中得到解脫後,他自己和神之間便沒有分別。這個與基士拿合一的迷誤試圖是會受到挫敗的,這樣對靈性知識無神論的和邪惡的想法培養並沒有好處。那便是這一節的指示。這些人對吠陀文學——如吠檀多.樞查及奧義書等的知識拓展經常都會受到挫敗。
因此,將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看作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很大違犯。因為不能夠了解基士拿的永恆形狀。所以他們肯定地是被迷惑了,在比哈.外士那瓦那些曼陀羅 Bṛhad-vaiṣṇava mantra 中很清楚地說一個以為基士拿的身體是物質的人應該從史路弟 sruti 的所有儀式和活動中被逐出來。誰如果偶然看到他的面,也應該立即在恆河中沐浴以洗去他的影響。人們因為妒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嘲弄基士拿,他們的命運便是一世又一世地在無神論和邪惡的種族中出生,恆久地,他們真正的知識會留在幻覺中,而漸漸地便會退到創造的最黑暗地帶。
第十三節
mahātmānas tu māṁ pārtha daivīṁ prakṛtim āśritāḥ bhajanty ananya-manaso jñātvā bhūtādim avyayam
mahātmānaḥ——偉大的靈魂;tu——但是;mām——向「我」;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daivīm——神聖的;prakṛtim——本質;āśritāḥ——求庇護於;bhajanti——作出服務;ananya-manasaḥ——心意沒有動搖;jñātvā——知道;bhūta——創造;ādim——原始的;avyayam——沒有竭盡的。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那些沒有被迷惑的偉大靈魂,是在我聖潔本質的保護之下。因為他們知道「我」是原始的及沒有竭盡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以他們完全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
要旨
在這一節中對摩亥瑪 mahātmā 一詞有很清楚的描述,哲人的第一個象徵是他已有着神聖的本性,他並不在物質自然的控制下,這是怎樣辦到的呢?在第七章中有所解釋,一個皈依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史里基士拿的人,立即便脫離出物質自然的控制,這便是資格,一個人一旦皈依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便能夠免於物質自然的掌握。那便是初步的公式,因為生物體是邊緣能量,所以一旦當他脫離了物質自然的控制,他便處於靈性本質的指引。靈性本質的引導被稱為泰溫 daivīṁ prakṛtim 神聖的本性。當一個人得到這樣的提升——皈依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後——便達到偉大的靈魂——摩亥瑪 mahatma 的境界。
一個摩亥瑪除了基士拿以外便不再將他的精神轉移在其它的事物上,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基士拿是原始的至尊的人——萬原之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樣的一個偉大靈魂——摩亥瑪,是經過與別的摩亥瑪——純潔奉獻者的聯誼而培養出來,純潔的奉獻者並不被基士拿的其他形狀,如四隻手的摩訶.韋施紐所吸引,他們祇是為基士拿兩隻手的形狀所吸引,既然他們不被基士拿的其他形狀所吸引(更遑論半人神),他們也不關心任何形狀的半人神或人。他們祇是在基士拿知覺中冥想着基士拿。他們經常地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從事於對主永恆不變向的服務。
第十四節
satataṁ kīrtayanto māṁ yatantaś ca dṛḍha-vratāḥ namasyantaś ca māṁ bhaktyā nitya-yuktā upāsate
satatam——經常地;kīrtayantaḥ——歌頌着;mām——向「我」;yatantaḥ ca——也十分努力於;dṛḍha-vratāḥ——決心;namasyantaḥ ca——作出揖拜;mām——向「我」;bhaktyā——在奉獻中;nitya-yuktāḥ——永恆地從事於;upāsate——崇拜。
譯文
這些偉大的靈魂經常地以極大的决心作出努力,歌頌我的「我」的榮譽,在「我」面前跪拜,永遠地在奉獻中崇拜「我」。
要旨
摩亥瑪 mahātmā 是不能夠在一個普通人的身上蓋印便能夠製造出來的。他的象徵如下:一個摩亥瑪經常從事於歌頌至尊主基士拿——具有性格神首的榮譽。他不再有其它的事情要做了。他是經常地從事於讚美主。換句話說,他並不是一個非人性主義者。當有讚美一回事的時候,一個人便要榮譽至尊的主,稱頌祂的聖名,祂永恆的形狀,祂超然的品質和祂不尋常的消遣。他需要讚美所有這些事物;因此一個摩亥瑪依附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在博伽梵歌中,一個依附着至尊主的非人性特徵——婆羅約地的人並不被描述為摩亥瑪。在下一節中對他有不同的描述。一個摩亥瑪是經常地從事如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所述的奉獻性服務中的不同活動,聆聽和唱頌韋施紐,而不是半人神或人。這便是奉獻:śravaṇaṁ kīrtanaṁ viṣṇoḥ smaraṇam 和記着祂。這樣的一個摩亥瑪對於終極地達到五個超然哪沙 rasa 中的任何一個與主聯繫的目標有着穩定决心。他將所有的一切活動:心智的、身體的、聲音的都從事於對至尊主——史里基士拿的活動,務求達到成功。那便稱為完整的基士拿知覺。
在奉獻性服務中有某些活動是固定的,例如在某些日子齋戒絕食,如每個月的第十一天(埃卡達斯 Ekādaśī)和在主出現的日子等。所有這些規範和守則都是偉大的阿闍黎耶為了那些實際上有興趣於被准許進入在靈性世界中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聯繫的人而設。偉大的靈魂,摩亥瑪,嚴格地遵守這些規範守則,因此他們肯定會達到想欲得到的結果。
這樣的奉獻服務,如在這一章中的第二節所述,不單祇容易,而且是在快樂的情緒下進行,一個人並不需要經過嚴厲的懺悔修行。他可以在一個有豐富經驗的靈魂導師的指示下,不論是一個持家人或一個托砵僧,或一個貞守生,過着奉獻性服務的生活;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的處境下,他也可以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作出服務而實際上成為一個摩亥瑪——一個偉大的靈魂。
第十五節
jñāna-yajñena cāpy anye yajanto mām upāsate ekatvena pṛthaktvena bahudhā viśvato-mukham
jñāna-yajñena——通過知識的培養;ca——還有;api——肯定地;anye——其他的;yajantaḥ——崇拜着;mām——「我」;upāsate——崇拜;ekatvena——在整體中;pṛthaktvena——在雙重性中;bahudhā——多面分化;viśvataḥ-mukham——在宇宙形像中。
譯文
其他從事於知識進修的人,崇拜至尊的主為一個無出其右,多面變化的,及以宇宙形像出現的人。
要旨
這一節是前數節的總結,主告訴阿尊拿說那些純粹地在基士拿知覺中除了基士拿以外再不知道其他事情的人被稱為摩亥瑪;還有的便是其他並不是處於摩亥瑪的地位而仍然以不同途徑崇拜基士拿的人。這些人有些是像前述在苦惱中的、經濟困難的、好奇的,和從事於知識進修的,但是仍然有其他較為次等的人,他們被分為三:(一)崇拜自己為一個與至尊主合一的人,(二)想像製作出某些至尊主的形狀而加以崇拜的人,(三)接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維士瓦勞巴 viśvarūpa——主的宇宙形像而加以崇拜的人。在這三種人中最低的便是那些崇拜自己是至尊主的人。他們是最普通的,還以為自己是一元論者。這些人以為自己是至尊的主,而在這種思維下崇拜自己。這也是一種對神的崇拜,因為他們能夠了解他們並不是物質身體而是靈魂;最低限度,這種感覺顯著。一般來說,非人性主義者是這樣地崇拜至尊的主。第二類的人則包括半人神的崇拜者——那些幻想着以為任何形狀都是至尊主形狀的人。第三類則包括那些除了這個物質宇宙的展示以外便不能夠理解任何東西的人。他們以為宇宙便是至尊的組織或生物體而加以崇拜。宇宙也是主的形象之一。
第十六節
ahaṁ kratur ahaṁ yajñaḥ svadhāham aham auṣadham mantro 'ham aham evājyam aham agnir ahaṁ hutam
aham——「我」;kratuḥ——儀式;aham——「我」;yajñaḥ——祭祀;svadhā——供奉;aham——「我」;aham——「我」;auṣadham——治病的草藥;mantraḥ——超然的唱頌;aham——「我」;aham——「我」;eva——肯地定;ajyam——融化了的牛油;aham——「我」,agniḥ——火;aham——「我」;hutam——供奉。
譯文
但要知道「我」才是儀式,祭祀犧牲,對祖先的供奉,治病的草藥,和超然的唱頌,我也是牛油和火及供奉品。
要旨
名為紐狄斯湯瑪 jyotiṣṭoma 的祭祀也是基士拿,祂亦是摩訶耶冉拿 maha-yajña,以一種藥物形式用來供奉給彼弟路迦 Pitṛloka 或用來取悅彼弟路迦的一種淨化了的牛油也是基士拿。在這一方面所唱頌的曼陀羅也是基士拿,其它用牛奶製成供奉及祭祀的食品也是基士拿。火也是基士拿,因為火是五種物質元素之一而因此被稱為基士拿的格離能量。換句話說,在因果.干達吠陀經部份中所推薦的吠陀祭祀總括來說也是基士拿,亦即是那些從事於對基士拿奉獻性服務的人便算得上執行了所有在吠陀經中所推薦的祭祀。
第十七節
pitāham asya jagato mātā dhātā pitāmahaḥ vedyaṁ pavitram oṁkāra ṛk sāma yajur eva ca
pitā——父親;aham——「我」;asya——這個;jagataḥ——宇宙的;
mātā——母親;dhātā——支持者;pitāmahaḥ——祖父;vedyam——被認識的目標;pavitram——有淨化作用的;omkāraḥ——「唵」音節;ṛk——梨俱吠陀;sāma——婆摩吠陀;yajuḥ——耶柔吠陀;eva——肯定地;ca——和。
譯文
「我」是這個宇宙的父親,母親,支持者和祖父。「我」是知識的目標,淨化者和唵音節。「我」也是梨俱、婆摩和耶柔吠陀。
要旨
整個移動的和不移動的宇宙展示都是通過基士拿能量的不同活動而展出。在物質存在中我們創造出與不同生物體(祇不過是基士拿邊緣能量)的關係,在巴克蒂的創造下,他們有些以我們的父親、母親、祖父、創造者等出現,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基士拿的所屬部份。如此,這些以我們的父親、母親等出現的生物體也祇不過是基士拿。在這一節中 dhātā 的意思是創造者。不單祇我們的父親、母親是基士拿的所屬部份,他們的創造者、祖母、祖父等也是基士拿。事實上,任何的一個生物體,既然是基士拿的所屬部份,也是基士拿。因此,所有的吠陀經的目標便是基士拿,我們從吠陀經中想知道事情便是去了解更進一步表現的基士拿。尤其是那幫助我們淨化我們法定地位的論題更是基士拿,同樣地,好奇詢問及想去了解所有吠陀原則的生物體也是基士拿。在所有吠陀的曼陀羅中,名為般那瓦 praṇava 的唵音是一種超然的聲音震盪,這也是基士拿。因為在四部吠陀經:梨俱、耶柔、婆摩、和阿達婆的所有讚頌中,般那瓦或唵卡喇都非常顯著,所以這也是基士拿。
第十八節
gatir bhartā prabhuḥ sākṣī nivāsaḥ śaraṇaṁ suhṛt prabhavaḥ pralayaḥ sthānaṁ nidhānaṁ bījam avyayam
gatiḥ——目的;bhartā——維繫者;prabhuḥ——主;sākṣī——見證人;nivāsaḥ——居所;śaraṇam——避難所;suhṛt——最親密的朋友;prabhavaḥ——創造;pralayaḥ——毀滅;sthānam——根基;nidhānam——停留的地方;bījam——種子;avyayam——不會被毀滅的。
譯文
「我」是目標,維繫者,主人,見證者,居所,避難所,和最親密的朋友。「我」是創造和毀滅,一切事物的根基,停留的地方和永恆的種子。
要旨
Gati 的意思是我們想去的目的地。但是一般人並不知道最終的目的便是基士拿。不知道基士拿的人是被誤引了,他的所謂進步進行曲祇是局部的或幻覺的。有很多人以不同的半人神作為他們的目的地,通過嚴格的不同途徑的執行,他們達到了名為旂陀羅珞伽 Candraloka,蘇耶珞伽 Sūryaloka,因陀羅珞伽 Indraloka,瑪亥珞伽 Maharloka 等恆星。這些珞伽或恆星,因為是基士拿的造物,同時地是基士拿和不是基士拿,事實上這些恆星,既然是基士拿能量的展示,也是基士拿;不過它們的作用其實祇是對基士拿覺悟更進一步的踏脚石。接近基士拿的不同能量便是間接地接近基士拿,不過一個人應該直接地去接近基士拿而節省時間和能力。舉例說,如果可以坐電動升降機到一間大廈頂樓的話,為什麼還要一步一步從樓梯逐級而上呢?一切事物都處於基士拿的能量中,因此如果沒有基士拿的庇護便沒有一件事物能夠存在。因為一切事物都屬於祂和有賴於祂的能量而存在,所以祂是至尊的統治者。處於每一個人心中的基士拿是至尊的見證人。我們所居處的屋宇、國土或恆星也是基士拿。基士拿是庇護的終極目標,因此為了得到保護或為了消除一個人的困苦狀況,他是應該求庇護於基士拿的。每當我們求庇護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保護我們的應該是一個有生氣的力量。因此基士拿便是至尊的生物體。基士拿既然是創造我們的泉源——至尊的父親,便再沒有人是一個比祂更佳的朋友了,也再沒有人是一個比祂更佳的祝福者了。基士拿是創造的本源和毀滅後的終極居處。因此基士拿是萬樣始原的永恆始原。
第十九節
tapāmy aham ahaṁ varṣaṁ nigṛhṇāmy utsṛjāmi ca amṛtaṁ caiva mṛtyuś ca sad asac cāham arjuna
tapāmi——發出熱量;aham——「我」;aham「我」;varṣam——雨;nigṛhṇāmi——制止;utsṛjāmi——派發出;ca——和;amṛtam——不死不滅;ca——和;eva——肯定地;mṛtyuḥ——死亡;ca——和;sat——生存;asat——不生存;ca——和;aham——「我」;arjuna——啊,阿尊拿。
譯文
啊,阿尊拿,「我」控制熱、雨和乾旱。我是永生及毀滅的典型象徵。生存和不生存都在「我」之內。
要旨
通過祂的不同能量,電和太陽的媒介,基士拿能夠發放出熱和光。在夏季的時候阻止雨從天空降下的是基士拿,在雨季的時候,祂又給與不歇的雨水。延長我們生命的能量是基士拿,在最後基士拿以死亡接見我們。如果我們分析所有這些基士拿的不同能量,我們便能夠確定對於基士拿來說並沒有物質和精靈的分別,換句話說,祂也是物質也是精靈,因此,在基士拿知覺的高深階段中,一個人並不作這些分別。在一切事物中祂祇是看到基士拿。
既然基士拿也是物質也是精靈,包含着所有物質展示的龐大宇宙形狀也是基士拿,而在溫達文拿兩隻手的參密遜達喇 Śyāmasundara 吹奏着笛子的消閒時光,便是屬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
第二十節
trai-vidyā māṁ soma-pāḥ pūta-pāpā yajñair iṣṭvā svargatiṁ prārthayante te puṇyam āsādya surendra-lokam aśnanti divyān divi deva-bhogān
trai-vidyāḥ——三部吠陀經的認識者;mām——向「我」;soma-pāḥ——桑瑪液汁的飲者;pūta——淨化;pāpāḥ——罪惡;yajñaiḥ——以祭祀犧牲;iṣṭvā——在崇拜過後;svargatim——通往天堂之路;prārthayante——祈求;te——他們;puṇyam——德行;āsādya——享受着;surendra——因陀羅的;lokam——世界;aśnanti——享受;divyān——天體的;divi——在天堂中;deva-bhogān——神一般的享樂。
譯文
那些研讀吠經和飲用桑瑪液汁的人,因為尋求天堂般的恆星而間接地崇拜「我」。他們在因陀羅的恆星上出生而享受着神一般的樂趣。
要旨
trai-vidyāḥ 一字是指婆摩 Sāma,耶柔 Yajur,及梨俱 Ṛg 三部吠陀經。一個熟讀這三部吠陀經的婆羅門被稱為三吠弟 tri-vedī,任何一個依附着從這三部吠陀經中所得來的知識的人都在社會上被人敬重。不幸地,很多吠陀經的偉大學者都不知道研讀它們的終極主旨。因此,在這裏基士拿宣稱祂自己是三吠弟終極目標。真正的三吠弟在基士拿的蓮花足下尋求庇護和從事於滿足主的純潔奉獻性服務。奉獻性服務以唱頌哈利基士拿曼陀羅開始而附以去了解基士拿真理的意圖。不幸地,那些在形式上是吠陀經學生的人更有興趣於對半人神如因陀羅,旂陀羅等作出祭祀。經過這樣的努力,各半人神的崇拜者是肯定地從較低本性的品質的沾染中得到淨化,而能夠被提升至名為瑪亥珞伽 Maharloka,贊納珞伽 Janaloka,怛樸珞伽 Tapoloka 等更高的恆星體系或天堂般的恆星。一旦處於那些更高的恆星體系後,一個人便能夠比在這個星球千百倍更完美地去滿足他的感官。
第二十一節
te taṁ bhuktvā svarga-lokaṁ viśālaṁ kṣīṇe puṇye martya-lokaṁ viśanti evaṁ trayī-dharmam anuprapannā gatāgataṁ kāma-kāmā labhante
te——他們;tam——那;bhuktvā——享受着;svarga-lokam——天堂;viśālam——龐大的;kṣīṇe——竭盡以後;puṇye——功德;martya-lokam——有着死亡的地球;viśanti——掉下;evam——如此;trayī——三部吠陀經;dharmam——主義;anuprapannāḥ——追隨;gata-agatam——死與生;kāma-kāmāḥ——想欲得到感官享樂;labhante——達到。
譯文
當他們這樣地享受過天堂般的感官快樂後,他們便再次回到這個不能免於死的人類恆星。這樣,通過吠陀的原則,他們祇是達到轉瞬的快樂。
要旨
一個被提升到更高恆星體系的人享受一個較長的壽命和更多感官享樂的便利,但是一個人並不被准許永遠地在那裏逗留。在虔誠活動的果實享用完後,祂便被再次遣返這個地球。如在維丹達.樞查經中所示(janmādy asya yataḥ),他還沒有得到完整的知識;換句話說,誰對了解基士拿——萬原之原的嘗試失敗,便算是錯過了達到生命的終極目標而受制於被提升至更高的恆星然後又重新回來的程序,正好像坐在摩天輪上有時升高有時降低一樣,他祇是重複地在更高和更低恆星體系的生、死輪廻中運轉,而不是被提升至沒有再下來可能的靈性世界。一個人還是去靈性的世界享受充滿快樂和知識的永恆生活而永不再回到這個困苦的物質生存為佳。
第二十二節
ananyāś cintayanto māṁ ye janāḥ paryupāsate teṣāṁ nityābhiyuktānāṁ yoga-kṣemaṁ vahāmy aham
ananyāḥ——沒有別的;cintayantaḥ——集中於;mām——向「我」;ye——誰;janāḥ——人;paryupāsate——正當地崇拜;teṣām——他們的;nitya——經常地;abhiyuktānām——堅定於奉獻中;yoga-kṣemam——要求;vahāmi——帶給;aham——「我」。
譯文
對於那些堅定崇拜「我」,冥想着「我」的超然形像的人——「我」帶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和保存他們已有的東西。
要旨
一個不能夠半刻沒有基士拿知覺而生活的人不期然地二十四小時想着基士拿,通過聆聽、歌頌、記憶、祈禱、崇拜、侍奉主的蓮花足、作出其他的服務,培植友誼和全心地皈依主。這些活動都是吉兆和充滿着靈性能量的;事實上,這些都使得奉獻者完整地自覺着,那時候,他唯一的願望便是得到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聯繫。這便是瑜伽,由於主的恩賜,這樣的一個奉獻者永不再回到這個生命的物質狀況。Kṣema 的意思是指主的仁慈保護。主幫助奉獻者通過瑜伽而達到基士拿知覺,而當他成為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的時候,主便保護他免於墮落至一個困苦的被條件限制了的生命。
第二十三節
ye 'py anya-devatā-bhaktā yajante śraddhayānvitāḥ te 'pi mām eva kaunteya yajanty avidhi-pūrvakam
ye——那些;api——還有;anya——其它的;devatā——半人神;bhaktāḥ——奉獻者;yajante——崇拜;śraddhaya-anvitāḥ——以信心;te——他們;api——還有;mām——「我」;eva——就算;kaunteya——啊,琨提之子;yajanti——祭祀犧牲;avidhi-pūrvakam——以一個錯誤的途徑。
譯文
啊,琨提之子,一般人對其他神所作出的祭祀犧牲,實在祇是為了「我」,祇是這種供奉並沒有被真正地了解認識。
要旨
基士拿說:「儘管對半人神的崇拜間接地是對『我』而為,從事於這種崇拜的人都並不十分聰明。」舉例說,如果一個人將水灑在樹葉和樹枝上而不把水灑在根上,他這樣做不是由於沒有足夠的知識便是沒有遵守規範原則。同樣地,對身體的不同部份作出服務便是對胃供應食物。半人神可以比作在至尊主政府中各官長首腦。一個人需要遵守的是政府所定下的法律,而不是由官員或部長所定下的法律。同樣地,每個人祇需對至尊主作出崇拜。這樣做便會自動地滿足主各不同的官長首腦。官員和部長是政府的代表,對他們行賄是非法的,在這裏稱為 avidhi-pūrvakam,換句話說,基士拿並不批准對半人神不必要的崇拜。
第二十四節
ahaṁ hi sarva-yajñānāṁ bhoktā ca prabhur eva ca na tu mām abhijānanti tattvenātaś cyavanti te
aham——「我」;hi——肯定地;sarva——所有;yajñānām——祭祀犧牲;bhoktā——享受者;ca——和;prabhuḥ——主;eva——還有;ca——和;na——不;tu——但是;mām——「我」;abhijānanti——知道;tattvena——實際上;ataḥ——因此;cyavanti——墮落;te——他們。
譯文
「我」是唯一享受者和唯一祭祀的犧牲對象。那些不認識「我」真正超然本性的人便會墮落。
要旨
這裏指出在吠陀文學中推薦了很多種的耶冉拿祭祀,但實際上它們都是用來滿足至尊的主。耶冉拿的意思是韋施紐。在博伽梵歌第二章中很清楚地指出一個人祇應該為滿足耶冉拿或韋施紐而工作。名為華納斯喇瑪.達摩 varṇāśrama-dharma 的完整人類文化體系是特別地為了滿足韋施紐而設。因此基士拿在這一節中說:「『我』是所有祭祀犧牲的享受者,因為『我』是至尊的主人。」不過智慧較低的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為了短暫的利益而崇拜半人神。因此他們墮落至物質的生存和不能夠達到生命的所欲目標。假如一個人有任何物質欲望,他還是向至尊主祈求較佳(雖然那不是純潔的奉獻),這樣他便會得到想欲的結果。
第二十五節
yānti deva-vratā devān pitṛrn yānti pitṛ-vratāḥ bhūtāni yānti bhūtejyā yānti mad-yājino 'pi mām
yānti——達到;deva-vratāḥ——半人神的崇拜者;devān——往半人神;pitṛrn——向祖先;yānti——去;pitṛ-vratāḥ——祖先的崇拜者;bhūtāni——往鬼魂和精靈;yānti——去;bhūtejyāḥ——鬼魂和精靈的崇拜者;mat——「我」的;yājinaḥ——奉獻者;api——還有;mām——向「我」。
譯文
那些崇拜半人神的人會在半人神中降生;那些崇拜鬼魂和精靈的人會在這些生物中誕生;那些崇拜祖先的人會到祖先那裏去;那些崇拜「我」的人會與「我」一同生活。
要旨
如果一個人有任何想到月亮、太陽、或任何其它恆星的欲望,他可以跟隨為了那目標而推薦的特定吠陀原則去做,便能夠達到意欲的目的地。在吠陀經獲利性活動的部份對這些原則有很逼真的詳述。這些推薦對處於不同天堂般恆星特定半人神的崇拜在技術上名為達沙包拿瑪斯 darśa-paurṇamāsī。同樣地,一個人可以執行一個特定的耶冉拿祭祀而達到畢達 pitā 恆星。同樣地,一個人可以去很多鬼魅的恆星而成為一個耶克沙 yakṣa,瓦克沙 rakṣa 或畢沙伽 piśāca。畢沙伽的崇拜即是「巫術」或「魔術」。有很多人修習這種巫術,他們以為這便是靈魂學,但其實這些活動是完全物質的。同樣地,一個祇是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純潔奉獻者毫無疑問地可以達到維琨達的恆星或基士拿珞伽。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這重要的一節去了解假如一個人崇拜半人神便能夠達到天堂般的恆星,或是崇拜畢達便達到畢達恆星,或修習巫術便可以達到鬼魅的恆星,那麼純潔的奉獻者為什麼不可以達到基士拿或韋施紐的恆星呢?不幸地,很多人對這些基士拿和韋施紐所居住的崇高恆星都沒有資料,他們因為不認識這些恆星而墮落。就算非人性主義者也從婆羅約地中掉下來。因此這個基士拿知覺運動是對整個人類社會撒播崇高的訊息——祇要歌頌哈利基士拿曼陀羅,一個人便可以在這一生中得到完美和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
第二十六節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ṁ yo me bhaktyā prayacchati tad ahaṁ bhakty-upahṛtam aśnāmi prayatātmanaḥ
patram——一塊樹葉;puṣpam——一朵花;phalam——一個果子;toyam——水;yaḥ——誰;me——向「我」;bhaktyā——以奉獻;prayacchati——供奉;tat——那;aham——「我」;bhakti-upahṛtam——以奉獻供侍;aśnāmi——接受;prayata-ātmanaḥ——一個在純潔知覺中人的。
譯文
假如一個人以愛心和奉獻心供奉給「我」一片葉子,一朵花,水果或水,「我」都會接受它。
要旨
這裏主基士拿在樹立了祂是唯一的享受者,原始的主和所有祭祀供奉的真正對象後,便揭示出祂想得到什麼類型的供奉。假如一個人想從事於對至尊主的奉獻性服務來淨化自己及達到生命的目的——對神的超然性愛心服務——他便得找出主想從他那裏要什麼。一個愛基士拿的人會給主祂所要的一切,他會避免供奉任何不想要及沒有被問及的東西。因此,肉、魚和蛋是不應該供奉給基士拿的。如果祂想要這些東西作為供奉的話,祂便會這樣說;但是祂卻清楚地說要一片樹葉、水果、鮮花及水來供奉祂,祂說「『我』都會接受」。因此我們應該了解祂不會接受肉、魚和蛋。蔬菜、五穀、水果、牛奶和水是人類的正當食糧和是由主基士拿祂自己所親自指定的。我們所說的任何其它東西都不能供奉給祂,因為祂是不會接受的。因此假如我們供奉這些食物給祂的話,我們便不是處於愛心奉獻的層次上。
在第三章第十三節中主史里基士拿解釋說祇有祭祀後的剩餘物才是被淨化了和適宜於那些尋求進步生命和從物質掌握的綑綁中得到解脫的人食用。祂在同一節中說,那些並不將他們的食物供奉的人,祇是在吃進罪惡。換句話說,他們每一口食物祇是加深他們在複雜的物質自然內的束縛。通過煑炊美好、簡單的素菜,在主基士拿的畫像或神祇前面供奉和跪拜及祈求祂接受這樣一個簡單的供奉,能夠使一個人慢慢地在生命中取得進步,淨化身體及製造優良的腦細胞而帶往清楚的思維,最緊要的是應該以愛心的態度來作出供奉。基士拿並不需要食物,因為祂已經擁有一切存在的東西,但是祂會接受一個想這樣地取悅祂的人的供奉。在準備食物、在侍奉和供奉中的要素便是對基士拿作出愛心的行動。
想堅持說至尊的絕對真理是沒有感官的非人性哲學家不能夠理解博伽梵歌的這一節。對他們來說,這祇不過是一個隱喻或基士拿(博伽梵歌述者)世俗性格的證明。但事實上,基士拿——至尊的神首是有著感官的,而且更有明文說祂的感官是可以相互更換的;換句話說,一個感官可以幹著任何其他感覺的官能。這便是所以說基士拿即絕對的意思。如果沒有感官,祂如何能夠被認為是擁有著所有的富裕呢?在第七章中,基士拿解釋祂祇注視着物質自然便將生物體孕育進物質自然。因此在這個情況下,基士拿對奉獻者在供奉食物時所作愛心言詞的聆聽與祂的進食及實際嚐味完全相同。這一點是需要著重的;因為祂絕對的地位,祂的聆聽是完全與祂的進食和嚐味相同。祇有這樣的奉獻者,他如基士拿自己描述那樣去接受基士拿而沒有任何個人變更解釋,如此他才能夠了解至尊絕對的真理,是能夠吃進食物和享用它的。
第二十七節
yat karoṣi yad aśnāsi yaj juhoṣi dadāsi yat yat tapasyasi kaunteya tat kuruṣva mad arpaṇam
yat——什麼;karoṣi——你幹;yat——任何;aśnāsi——你吃;yat——什麼;juhoṣi——你供奉;dadāsi——你施與;yat——什麼;yat——什麼;tapasyasi——你所作的苦行;kaunteya——啊,琨提之子;tat——那;kuruṣva——做;mat——向「我」;arpaṇam——供奉品。
譯文
啊,琨提之子,你所幹的一切,你所吃的一切,你所供奉及施與的一切,還有你所作的一切苦行,都應該使之作為對「我」的供奉品。
要旨
因此,每一個人的責任便應該是將他的生活方式鑄造以使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忘記基士拿。每個人為了維持身體與靈魂在一起必需工作,基士拿在這裏推薦說一個人應該為祂而工作。每一個人都要進食一些東西才能夠生存;因此他應該接受供奉給基士拿後剩餘的食物。任何一個有文化的人都要執行一些宗教慶典儀式;因此基士拿推薦說「為『我』而幹」。這便是阿察拿 arcanā。任何人都有施與一些慈善的傾向;基士拿說:「將它給與『我』」,意思是所有剩餘的金錢積蓄都應該發展基士拿知覺運動。目前很多人都傾向於一些沉思冥想,但在這一個世代裏這是不實際的。假如一個人修習手持唸珠二十四小時唱頌哈利基士拿曼陀羅冥想著基士拿,那他便如在博伽梵歌第六章中所證實,必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瑜祁。
第二十八節
śubhāśubha-phalair evaṁ mokṣyase karma-bandhanaiḥ sannyāsa-yoga-yuktātmā vimukto mām upaiṣyasi
śubha——好;aśubha——壞;phalaiḥ——結果;evam——這樣地;mokṣyase——免於;karma——因果;bandhanaiḥ——束縛;sannyāsa——遁棄的;yoga——瑜伽;yukta-ātmā——將心意固定於;vimuktaḥ——解脫了;mām——向「我」;upaiṣyasi——你會達到。
譯文
這樣做你便會免於好與壞活動的反應,通過這遁棄原則你便會得到解脫和來到「我」這裏。
要旨
一個於更高指示下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的人被稱為約達 yukta。技術上的名詞是約達、外瓦耶 yukta-vairāgya。勞巴哥史華米作出以下更進一步的解釋:
勞巴哥史華米說我們一日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我便要做一些事情;我們不能夠停止不去活動。因此如果活動的結果是給予基士拿,那便被稱為約達,外瓦耶。這些活動使一個人實際上處於遁棄的階段和清除心意的鏡子,當他慢慢地在靈性覺悟中取得進步時,他便會完全地皈依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因此在最後他便得到解脫,這解脫也是被指定的。他不因這個解脫而與婆羅約地合一,而是進入至尊主的恆星。這裏很清楚地指出:mām upaiṣyasi「他來到『我』這裏」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共有五種不同階段的解脫,這裏所指定的便是一個在他的一生中經常地在至尊主指示下過活的人,會演進到一個境界使他能夠在脫離了這個身體後,回到神首那裏直接地與至尊主聯繫。
任何一個沒有其他利益而祇是想將他的生命奉獻出對主服務的人實際上是一個托砵僧。這樣的一個人經常地想着他自己是一個永恆的僕人,依賴着主的至尊意旨。這樣,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主的利益而做。他所執行的任何行動,都是作為對主的服務。他並不特別關注在吠陀經中所提及的獲利性活動或被指定的任務。對普通人來說,去執行在吠陀經中所提及的指定任務是必須的,雖然一個完全地從事於對主服務的純潔奉獻者有時看來違背被指定的吠陀任務,其實則不然。
所以根據外士那瓦的權威說,就算最聰明的人也不能夠了解一個純潔奉獻者的計劃和活動。正確的字句是 vaiṣṇavera kriyā mudrā vijñe nā bujhayā。一個這樣地經常從事於對主的服務或經常地想着和打算着怎樣去侍奉主的人被認為在現在及將來都完全地得到解脫。他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是肯定的。他不在所有物質批評之內,正如基士拿是超乎所有批評之上一樣。
第二十九節
samo 'haṁ sarva-bhūteṣu na me dveṣyo 'sti na priyaḥ ye bhajanti tu māṁ bhaktyā mayi te teṣu cāpy aham
samaḥ——平等對待;aham——「我」;sarva-bhūteṣu——對所有生物體;na——沒有人;me——「我」的;dveṣyaḥ——憎惡的;asti——是;na——不;priyaḥ——親切;ye——那些;bhajanti——作出超然性服務;tu——但;mām——向「我」;bhaktyā——在奉獻中;mayi——向「我」;te——這樣的人;teṣu——在他們;ca——還有;api——肯定地;aham——「我」。
譯文
「我」不妒忌任何人,也不對任何人有偏袒。「我」對一切都平等看待。但誰在奉獻中對「我」作出服務便是一個朋友,便是在「我」之內,而「我」也是他的朋友。
要旨
在這裏有人或者會問假如基士拿對每一個人都平等和沒有人是祂特別的朋友,為什麼祂又對那些經常地對祂作出超然性服務的奉獻者特別關注呢?其實這並不是歧視;這是理所當然的。一個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人可能會很慈善為懷,但他仍然對他自己的子女特別關注。主宣稱在任何形狀下的每一個生物體都是祂的兒子,因此祂給予每一個人生活所需的充份供應。祂好像一朵普遍降下雨的雲一樣,不理會雨是落在石上或陸上或水上。但對於祂的奉獻者,祂給與特別關注。這裏所提及的便是這些奉獻者:他們都是經常地處在基士拿知覺中,因此他們都是超然地處於基士拿中。基士拿知覺一詞的意思是表示那些在這種知覺中的人是活着的處於祂的超自然主義者。主在這裏很清楚地說:mayi te「在『我』」當然,結果主也在他們中,這是互相恩惠的。這也很好地解釋了 asti na priyaḥ / ye bhajanti:「誰向『我』皈依,『我』便按照比例地照顧祂。」這一句。這種超然性相互溝通是存在的,因為主和奉獻者兩者都有着知覺。一顆鑲在金戒指上的鑽石很好看。那塊金被榮耀了,而同時鑽石也被榮耀了。主和生物體都永恆地發放光彩,而當一個生物體傾向於對至尊主的服務時,他看來便像金一樣。主是一顆鑽石,因此這個組合很好。生物體在純潔狀況下便是奉獻者。至尊主成為祂奉獻者的奉獻者。假如奉獻者與主的關係之間不是互應的話,便不會有人性的哲學。在非人性主義哲學中至尊與生物體之間並沒有互應,但在人性主義哲學中卻有。
一個常舉的例子便是主好像是一棵如願樹,一個人想從這棵如願樹中要什麼主都供應。而這裏的解釋則更為完整。主被認為是偏袒於奉獻者。這便是主對奉獻者特別恩惠的表示。主的回報不應該被認為是在因果定律管制之下。它屬於主與祂的奉獻者所操作的超然地位。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並不是這個物質世界內的活動;它是滿佈永恆、快樂和知識的靈性世界中的一部份。
第三十節
api cet sudurācāro bhajate mām ananya-bhāk sādhur eva sa mantavyaḥ samyag vyavasito hi saḥ
api——縱使;cet——雖然;sudurācāraḥ——一個幹着最好可活動的人;bhajate——從事於奉獻性服務;mām——向「我」;ananya-bhāk——沒有偏離;sādhuḥ——聖人;eva——肯定地;saḥ——他;mantavyaḥ——被認為是;samyak——完全地;vyavasitaḥ——處於;hi——肯定地;saḥ——他。
譯文
縱使一個人幹着最可惡的行動,假如他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由於他已處於正當的地位,他仍然被認為是聖潔的。
要旨
在這一節中所引用 sudurācāro 一字十分有意義,我們應該正當地去了解它。當一個生物體被條件限制了之後,他有兩類活動:一是被條件限制了的,另外便是法定性的。為了保護身體或順從社會及國家的規則,肯定地就算是奉獻者也有不同的活動。這些活動被稱為條限了的,與這個條限了的生命有關連。除了這些以外,完全地知覺着他靈性本質和從事於基士拿知覺或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中的生物體,有着被稱為超然的活動。這些活動以他的法定性地位去執行,在技術上被稱為奉獻性服務。現在在條件限制了的情形下,有時奉獻性服務和與身體有關的條限服務會互相平衡。但有時這些活動會互相衝突。一個奉獻者應該盡量很小心不去做任何足以破壞他健康處境的事情。他知道活動的完整有賴於他基士拿知覺的進步。然而有時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看來是做了一些在社會上和政治上被認為是最可惡的事情。但這樣的一個暫時的墮落並不使他失去資格。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指出假如一個人墮落了,卻全心全意地從事於對至尊主的超然性服務,處於他心中的主會美化他和饒恕他所幹的惡事。物質的沾染非常厲害,以至一個完全地從事於對主服務的瑜祁有時也被迷惑;但是基士拿知覺的強度能夠立即更正這樣一個偶然的下跌,因此奉獻性服務的程序永遠是成功的。我們不要因為一個奉獻者偶然從理想的途徑下跌而嘲笑他;因為,如將會在下節所述,這些偶然的下跌會在適當的時候當奉獻者完全地處於基士拿知覺時停止。
因此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和以决心從事於唱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人應當被認為是處於超然的地位,就算他因偶然的意外而下跌也不例外。sādhur eva「他是聖潔的。」這幾個字非常有力。它們的作用是警告非奉獻者不要因為一個奉獻者偶然的下跌而加以嘲笑;就算他意外下跌也應該被認為是神聖的。mantavyaḥ 一字則更有力,如果一個人不追隨這個規則和因為一個奉獻者的偶然下跌而嘲笑他,便違背了至尊主的命令。一個奉獻者的唯一資格便是不屈不撓和專一地從事奉獻性服務。
在月亮上的一個黑點並不成為月光的障碍物。同樣地,一個奉獻者從聖潔路途上的偶然下跌並不令他被人憎嫌。不過在另外一方面,一個人不要誤會以為一個從事於超然奉獻性服務的奉獻者可以作出各樣可惡的事情,這一節指的祇是因為物質連繫強大力量而產生的意外。奉獻性服務不多不少便是對迷惑能量宣戰。一個人一旦不夠堅強去抗拒迷幻能量便會有偶然的下跌,但是如前所述當他夠堅強的時候便不再受制於這些下跌。一個人不應該利用這一節來犯過錯而仍然以為他自己是一個奉獻者。假如他不通過奉獻性服務去改進他的性格,他便不算是一個高深的奉獻者。
第三十一節
kṣipraṁ bhavati dharmātmā śaśvac-chāntiṁ nigacchati kaunteya pratijānīhi na me bhaktaḥ praṇaśyati
kṣipram——很快地;bhavati——成為;dharma-ātmā——正直;śaśvat-śāntim——持久的和平;nigacchati——得到;kaunteya——啊,琨提之子;pratijānīhi——公平地宣佈;na——永不;me——「我」的;bhaktaḥ——奉獻者;praṇaśyati——毀滅。
譯文
他很快地便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和得到持久的和平。啊,琨提之子,放膽無懼地宣佈「我」的奉獻者永不毀滅。
要旨
我們不要誤解這一點。在第七章中主說一個從事於禍害活動的人不能夠成為一個主的奉獻者。一個不是主的奉獻者的人沒有良好的資格。問題來了,一個不論是由於意外或故意從事於可惡活動的人,怎能夠成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呢?這個問題問得非常適當。如在第七章中所述,從來不對主作出奉獻性服務的惡棍並沒有好的資格,在史里瑪博瓦譚中在此聲言。一般來說,一個從事於九種奉獻性服務的人是做着淨化心中所有物質沾染的工作。他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放在心上,所有的罪惡沾染自然地便會被清洗。不停地想着至尊的主在本質上使他純潔。根據吠陀經所載,有某些規則規定,假如一個人從高位墮落,他便要進行某些儀式和程序來淨化自己。但因為他不停地記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種處境不再存在,因為淨化的程序已經在奉獻者的心中進行。因此我們不應該停止唱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這樣會防止一個奉獻者所有的意外下跌。他便會永遠地保持免於所有物質的沾染。
第三十二節
māṁ hi pārtha vyapāśritya ye 'pi syuḥ pāpa-yonayaḥ striyo vaiśyās tathā śūdrās te 'pi yānti parāṁ gatiṁ
mām——向「我」;hi——肯定地;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vyapāśritya——特別地求庇護於;ye——任何人;api——還有;syuḥ——成為;pāpa-yonayaḥ——誕生於一個低下的家庭;striyaḥ——女人;vaiśyāḥ——商人;tathā——還有;śūdrāḥ——較低階級的人;te api——就算他們;yānti——去;parām——至尊的;gatim——目的地。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那些求庇護於「我」的人——無論婦人、毗舍(商人),和戍陀——或從一個在低下家庭出生的人,也可以達到至尊的目的地。
要旨
主在這裏很清楚地宣稱在奉獻性服務中並沒有低級人或高級人之分別。在生命的物質概念下則有這些分別,但對於一個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服務的人來說則沒有。每一個人都有資格到達至尊的目的地。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說就算最低下的,被稱為贊達拉 caṇḍālas(吃狗肉的人),通過與純潔奉獻者的聯繫也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奉獻性服務和一個純潔奉獻者的指示是這樣強大以至低等人和高等人之間並沒有分別;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加入。一個以純潔奉獻者作為中心的頭腦簡單的人也可以在正當的指引下淨化。人類根據物質自然的不同型態,可以被分為是處於良好型態(婆羅門),熱情型態(剎怛利耶,或即統治者),熱情型態和愚昧型態的混合(毗舍,或即商人。)和愚昧型態(戍陀,或操作者。)再下被稱為贊達拉,他們誕生於罪惡的家庭。通常那些誕生於罪惡家庭的人並不為較高家庭所接受,但是奉獻性服務的程序和至尊主是這樣強以至較低等的人也可以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祇有完全以基士拿作為中心的人才可以達到最高完滿的生命。一個人需要完全地以基士拿為中心,這樣他便能夠比偉大的幾亞尼和瑜祁還要偉大。
第三十三節
kiṁ punar brāhmaṇāḥ puṇyā bhaktā rājarṣayas tathā anityam asukhaṁ lokam imaṁ prāpya bhajasva mām
kim——多少;punaḥ——再次;brāhmaṇāḥ——婆羅門;puṇyāḥ——正義的;bhaktāḥ——奉獻者;rājarṣayaḥ——聖潔的國王;tathā——還有;anityam——短暫的;asukham——悲痛的世界;lokam——恆星;imam——這;prāpya——得到;bhajasva——從事於愛心服務;mām——向「我」。
譯文
在這個短暫悲痛的世界中那些從事於對「我」愛心服務的婆羅門、正義的人、奉獻者和聖潔的國王是何等的更為偉大啊!
要旨
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有不同類別的人,但究竟,這個世界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在這裏很清楚地指出:anityam asukhaṁ lokam。這個世界是短暫和充滿着苦難的,不適宜於任何清醒的正人君子居住。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宣稱這個世界是短暫和充滿着苦難的。有些哲學家,尤其是一些較次的哲學家,說這個世界是假的。但是從博伽梵歌中我們可以理解到這個世界並不是假的;它祇是短暫的。短暫和假之間有着分別。這個世界是短暫的,但是有另外一個世界是永恆的。這個世界是充滿着苦難的,但是另外一個世界是永恆和快樂的。
阿尊拿生於一個聖潔的皇室家庭。主還是對他說:「參與對『我』的奉獻性服務和趕快回到神首,回到家裏。」沒有人應該留在這個短暫的世界,因為它是充滿着苦難的。每個人都應該將自己依附在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身上以使自己能夠永遠地快樂。對至尊主的奉獻性服務是解决所有各類人的所有問題的唯一方法。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基士拿知覺將他自己的生命完美化。
第三十四節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mām evaiṣyasi yuktvaivam ātmānaṁ mat-parāyaṇaḥ
mat-manāḥ——經常想着「我」;bhava——成為;mat——「我」的;bhaktaḥ——奉獻者;mat——「我」的;yājī——崇拜者;mām——向「我」;namaskuru——作出揖敬;mām——向「我」;eva——完全地;eṣyasi——來到;yuktvā evam——因為專心於;ātmānam——你的靈魂;mat-parāyaṇaḥ——對「我」奉獻。
譯文
經常將你的心意集中於想着「我」,向「我」作出揖敬和崇拜「我」,因為完全地專心於「我」,你必定會回到「我」這裏。
要旨
這一節很清楚地指出基士拿知覺是從這個沾染了的物質世界的掌握中被拯救出來的唯一方法。有時不道德的評述者將在這裏清楚地指出的意思歪曲了。這裏指出的是所有的奉獻性服務都應該貢獻給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不幸地,不道德的評述者將讀者的心意轉移至那些實際上辦不到的事情上,這些評述者並不知道基士拿的心意和基士拿之間並沒有分別。基士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祂是絕對的真理。祂的身體、心意和祂自己是同一和絕對的。在琨瑪普蘭拿經 Kūrma Purāṇa,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在他對采坦耶.查里丹滅達 Caitanya-caritāmṛta 第五章,阿弟里拉 Ādi-līlā 第四十一至四十八節安努巴斯達 Anubhāṣya 的評著中引述:deha-dehi-vibhedo 'yaṁ neśvare vidyate kvacit。意思是在基士拿,至尊主祂自己和祂的身體之間並沒有分別。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基士拿的科學,評述者將基士拿隱藏了和將祂的人格與祂的心意或祂的身體分開。雖然這祇是對基士拿科學的愚昧胡言,但有些人卻從誤引了的人中取利。
有些人則很邪惡;他們也想着基士拿,但是卻妒忌地想着祂,猶如甘撒王——基士拿的叔父一樣。他也是經常地想着基士拿,但是他想着的是基士拿是他的敵人。他經常地在渴望着,想着基士拿何時會來殺他。那種思想不會幫助我們。一個人應該以奉獻的愛心想着基士拿。那便是巴帝,一個人應該不斷地培植對基士拿的知識。什麼才是有益的培植呢?那便是從一個真正的導師那裏學習。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我們已經很多次解釋過祂的身體並不是物質的,而是具有永恆、快樂知識的。這類有關於基士拿的談話可以幫助一個人成為一個奉獻者,不然的話,從錯誤的來源去了解基士拿會是沒有結果的。
因此一個人應該將他的心意從事於基士拿的永恆和原始形狀;心中堅信着基士拿是至尊,他應該從事於崇拜事宜。在印度有千百間廟是崇拜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在那裏進行。在作這些奉獻性服務的時候,一個人應該對基士拿作出揖拜。一個人應該在神祇前低頭和將他的心意,他的身體,他的活動和一切都從事於基士拿。那樣做會使一個人沒有偏離地完全專心於基士拿。這會幫助一個人轉移到基士拿珞伽 Kṛṣṇaloka。我們不應該被不道德的評述家所迷誤。我們應該以聆聽和歌頌基士拿開始而從事奉獻性服務的九個不同程序。純潔的奉獻性服務是人類社會最高的成就。
在博伽梵歌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中,除了知識瑜伽和神秘瑜伽或獲利性活動之外,已解釋過對主的純潔奉獻性服務。那些不是純潔地聖化的人可能會被主的不同形像,如非人性的婆羅約地和局限了的巴拉邁瑪所吸引,但是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卻直接參與對至尊主的服務。
有一首關於基士拿很美麗的詩很清楚地指出任何一個從事於崇拜半人神的人是最不聰明的,他不會在任何時間得到基士拿的至高賞賜。奉獻者在開始的時候間中可能會脫離標準,但是他仍然應該被認為是高於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和瑜祁。一個經常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人應該被當作是個完整聖潔的人。他偶然的非奉獻性活動將會減少,很快他便會毫無疑問地處於完美的境界。純潔的奉獻者沒有實際下跌的機會,因為至尊的神首會親自照顧祂純潔的奉獻者。因此,聰明的人應該直接地參與這基士拿知覺的程序和快樂地在這個物質世界上生活。他便會終於得到基士拿的至尊賞賜。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帝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九章有關於最機密知識的各節要旨。
第十章
至尊的富裕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bhūya eva mahā-bāho śṛṇu me paramaṁ vacaḥ yat te 'haṁ prīyamāṇāya vakṣyāmi hita-kāmyayā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bhūyaḥ——再次;eva——肯定地;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śṛṇu——聽聽;me——「我」的;paramaṁ——至尊;vacaḥ——資料;yat——那;te——向你;aham——「我」;prīyamāṇāya——想着你是「我」親切的;vakṣyāmi——說;hita-kāmyayā——為了你的得益。
譯文
至尊的主說:「我親愛的朋友,臂力強大的阿尊拿,再次聽聽『我』至尊的話。為了你的得益我將會向你傳授這些話,你會因此而感到極大的樂趣。」
要旨
巴拉沙拉牟尼 Parāśara Muni 這樣地解釋巴拉瑪 paramam 一字:一個完全地有着六種富裕——無窮的力量、全盛的名聲、富有無比、美艷絕世、智慧滿溢和完全遁棄的人,便是巴拉瑪,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當基士拿在這個地球上的時候,祂展示了全部六種富裕。因此,偉大的聖賢如巴拉沙牟尼等都接受了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現在基士拿教導阿尊拿有關於祂的富裕和祂工作的更機密知識。先前,從第七章開始,主已經解釋了祂不同的能量和它們怎樣地操作,在這一章中祂對阿尊拿解釋祂特有的富裕。在前一章中為了確立堅定的奉獻,祂已經解釋了祂不同的能量。在這一章中祂再告訴阿尊拿有關於祂的展示及各種富裕。
一個人越多聽有關至尊神的事情,他便越變得堅定於奉獻性服務中。一個人應該經常地在與奉獻者的聯繫下聆聽有關於主的事情;這樣會增強一個人的奉獻性服務,因此聆聽主的富裕是非常重要的。祇有那些真正地渴望成為基士拿知覺着的奉獻者才會集體進行討論。其他的人不會參與這些討論。主很清楚地告訴阿尊拿說,因為祂對他很親切,所以為了阿尊拿的得益便有這些討論發生。
第二節
na me viduḥ sura-gaṇāḥ prabhavaṁ na maharṣayaḥ aham ādir hi devānāṁ maharṣīṇāṁ ca sarvaśaḥ
na——永不;me——「我」的;viduḥ——知道;sura-gaṇāḥ——半人神;prabhavam——富裕;na——永不;maharṣayaḥ——偉大的聖賢;aham——「我」是;ādiḥ——原始的;hi——肯定地;devānām——半人神的;maharṣīṇām——偉大聖賢的;ca——還有;sarvaśaḥ——在所有方面。
譯文
半人神們或偉大的聖賢們都不知道「我」的始原,因為在每一方面,「我」都是半人神和聖賢的始原。
要旨
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所聲言,主基士拿是至尊的主。沒有人比祂更偉大了;祂是萬原之原。主在這裏也親自說祂是所有半人神及聖賢的原由。就算半人神和偉大的聖賢都不能夠了解基士拿;他們連祂的名字或祂的性格也不懂,更何況這個細小星球上的所謂世俗學者呢?沒有人能夠了解為什麼這個至尊的主以一個平常人類的身份來到地球上和執行這樣不尋常而又奇妙的活動,因此,一個人要知道的是學術上的成就並不是要了解基士拿的資格。連半人神和偉大的聖賢都曾經想通過他們的智力推考去了解基士拿,但是他們卻失敗了。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也很清楚地指出就算偉大的聖賢也不能夠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窮極他們不完整感官的推考他們祇能夠達到相反的結論——非人性主義及一些不是那三種物質自然型態的展示的東西,他們也許會通過智力推考想像出一些東西來,但是這些愚蠢的推考並不能夠了解基士拿。
主在這裏間接地說,如果一個人想要知道絕對的真理:「『我』便在這裏以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身份出現。『我』便是至尊。」一個人應該知道這個事實。雖然一個人不能夠了解主親自出現及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但祂仍然存在,我們祇要從博伽梵歌及史里瑪博伽瓦譚中研讀祂的言詞,便能夠實際地了解永恆的,充滿着快樂和知識的基士拿,已經在主低等能量中的人可以理解非人性的婆羅門,但是除非一個人是在超然的地位,否則他不能夠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為了大部份人不能夠了解基士拿在祂實際地位中的原因,主出於祂沒有原由的慈悲而降臨到來給這些推考者施與恩惠。但是這些推考者因為受了物質能量的沾染,儘管至尊主有着不平凡的活動,他們仍然以為非人性的婆羅門是至尊。祇有完全地皈依至尊主的奉獻者才能夠因為至尊的恩寵而了解祂就是基士拿。主的奉獻者並不理會神是非人性婆羅門的概念,他們的信心和奉獻使他們立即皈依至尊的神首,由於基士拿沒有原由的仁慈,他們能夠了解基士拿。再沒有別人能夠了解祂的了。連偉大的聖賢也同意:什麼是艾瑪 ātmā?什麼是至尊?祂便是我們要崇拜的一個。
第三節
yo mām ajam anādiṁ ca vetti loka-maheśvaram asammūḍhaḥ sa martyeṣu sarva-pāpaiḥ pramucyate
yaḥ——任何人;mām——對「我」;ajam——不是生出來的;anādim——沒有開始;ca——還有;vetti——知道;loka——恆星;maheśvaram——至尊的主人;asaṁmūḍhaḥ——毫無疑問地;saḥ——他;martyeṣu——在那些不免一死的人中;sarva-pāpaiḥ——從所有的罪惡反應中;pramucyate——被拯救。
譯文
誰知道「我」不是生出來的,是沒有開始的,是所有世界的至尊主人——他便是在眾人中沒有被蒙蔽的一個和免於一切罪惡的人。
要旨
如在第七章中所述,那些想將他們自己提升到靈性覺悟階層的人都不是普通的人。他們高於百萬個沒有靈性覺悟知識的普通人,但在那些實際上試圖去了解他們靈性處境的人當中,誰能夠了解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一切事物的擁有人,不是生出來的,便是一個靈性覺悟上最成功的人。祇有在那個階段,當一個人完全地了解到基士拿的至尊地位時,一個人才能夠完全免於所有的罪惡反應。
這裏阿然 ajam 一字(意思是不是生出來的)不應與生物體有所混淆(生物體在第二章中也被述為是阿然)主有別於由於物質依附而投生及死亡的生物體。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不斷改變他們的身體,但是祂的身體卻是不會改變的。就算當祂來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時候,祂也是以同樣不是生出來的一個而來;因此在第四章中說主,由於祂內在的能量,並不在低等的物質能量下,而是經常地處於高等的能量中。
祂在創造以前已經存在,祂不同於祂的創造。所有的半人神都是在這個物質世界內在創造的,但對於基士拿來講,據說祂並不是被創造的;因此基士拿甚至不同於偉大的半人神如梵王(婆羅賀摩)及施威神等。又因為祂是婆羅賀摩、施威神及其他半人神的創造者,祂就是所有星球至尊的第一人。
因此史里基士拿不同於一切被創造的東西,一個這樣地認識祂的人立即便得到所有物質反應的解脫。一個人必須解脫於所有的罪惡的物質活動才能夠處於至尊主的知識中。如在博伽梵歌中聲言,祇有通過奉獻性服務才可以了解祂,再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一個人不應該試圖去將基士拿作為人類中的一個一般地去了解。如前所述,祇有一個愚蠢的人才以為祂是人類之一,在這裏這一點再次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來。一個並不愚蠢的人,一個有足夠的智慧去了解神首的法定性地位的人,是經常地免於所有的罪惡反應。
如果基士拿被稱為廸瓦姬的兒子,祂又怎能夠不是生出來的呢?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也解釋了這一點:當祂出現於迪瓦姬和瓦蘇弟瓦面前的時候,祂並不是像一個普通孩子一樣地生出來;祂以祂的本來形狀出現,跟着祂便將自己變回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
任何在基士拿指示下所做的事情都是超然的。不論吉兆和不吉兆的物質反應都不能沾染它。在這個物質世界上有吉兆和不吉兆的事物的概念不多不少是一個智力的虛構,因為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沒有事情是吉兆的,一切事物都不吉兆,因為物質面罩本身便是不吉兆的。我們祇是想像它是吉兆的罷了,真正的吉兆有賴於在完整奉獻及服務中的基士拿知覺活動,因此如果我們一定要我們的活動是吉兆的,我們便應該在至尊主的指示下工作。這些指示可以從權威性的經典如史里瑪博伽瓦譚和博伽梵歌,或是從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那裏獲得。靈魂導師、神聖的人及經典都作同一方向的指引。這三個來源都不會自相矛盾。在這樣指引下的作為都免於這個物質世界虔誠或不虔誠活動的反應。在這些活動的執行中奉獻者的超然態度實際上便是遁棄性的,這便是山耶沙 sannyāsa,任何一個至尊主指示下作為的人實際上便是一個托砵僧和一個瑜祁,但祇是穿上托砵僧衣服或騙人的瑜祁則不是。
第四節及第五節
buddhir jñānam asaṁmohaḥ kṣamā satyaṁ damaḥ śamaḥ sukhaṁ duḥkhaṁ bhavo 'bhāvo bhayaṁ cābhayam eva ca ahiṁsā samatā tuṣṭis tapo dānaṁ yaśo 'yaśaḥ bhavanti bhāvā bhūtānāṁ matta eva pṛthag-vidhāḥ
buddhiḥ——智慧;jñānam——知識;asam-mohaḥ——免於疑惑;kṣamā——寬恕;satyam——真實;damaḥ——感官的控制;śamaḥ——心意的控制;sukham——快樂;duḥkham——困苦;bhavaḥ——生;abhāvaḥ——成;bhayam——恐懼;ca——還有;abhayam——沒有恐懼;eva——還有;ca——及;ahiṁsā——非暴力;samatā——平衡;tuṣṭiḥ——滿足;tapaḥ——懺悔修行;dānam——佈施;yaśaḥ——名譽;ayaśaḥ——毀謗;bhavanti——成為;bhāvāḥ——本性;bhūtānām——生物體的;mattaḥ——由「我」;eva——確實地;pṛthak-vidhāḥ——不同地安排。
譯文
智慧、知識、免於疑惑及矇蔽、寬恕、真實、自我控制及恬靜、享樂與痛苦、生、死、恐懼、無懼、非暴力、心平氣和、滿足、苦修、佈施、名譽及毀謗都祇是由「我」創造。
要旨
生物體不同的品質,不論是好的或壞的,都由基士拿創造,以下是有關於對它們的描述。
智慧是指對別的事物適當透視的分析能力,而知識則是指認識什麼是靈魂和什麼是物質。從大學教育得來的普通知識祇與物質有關,在這裏並不被接受為知識。知識是指認識到靈魂與物質之間的分別。現代的教育並沒有關於靈魂的知識,他們祇是顧及物質元素和身體所需。因此這種學術性的知識並不完整。為了一個人免於疑惑及矇蔽,靈性知識是不可少的。
阿參摩亥 asaṁmohaḥ,免於疑惑及迷惘——當一個人不再遲疑及當他了解超然哲學時便能夠達到,慢慢而肯定地他變得免於困惑。沒有事物是應該盲目地被接受的;一切事物都應該小心謹慎地被接受。基琛摩 kṣamā 寬恕——應該加以修習,一個人應該饒恕別人輕微的冒犯。薩冉 satyam 真實,意思是事物應該如它們本來模樣地為了別人的利益展示出來。事實不應該被妄作傳述。根據社會的習慣,據說一個人祇可以當別人感到悅耳時才說真話,但那並不是真實,真理應該率直了當地說出來,這樣別人才能夠真正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假如一個人是一個盜賊而人們警告他是盜賊,那便是真實,有時真實的事情是不易說出口的,一個人不應該抑制將它講出來。真實是需要為了其他人的得益而原本地表示出來,那便是真實的定義。
自我控制的意義是感官不應被用作不需要的個人享樂。對感官正當的需要並不禁止,但是不需要的感官享受對靈性進步是有害的,因此感官應該被制止去作不必要的用途。同樣地,心意不應該沉迷於無謂的思想;那便是三摩 śamaḥ 或恬靜。一個人也不應該將他的時間浪費於賺取金錢方面。那是思考能力的悞用。心意應該被用作去了解人類的重要所需,而這也應該權威性地表示出來。思考的力量應該在與經典權威人仕、聖人、靈魂導師和那些思想已經高度發展了的人的聯繫下培養發展。肅甘 sukham 快樂或幸福,應該經常地用於有利於基士拿知覺靈性知識的培養,同樣地,痛苦或引起困苦的便是不利於基士拿知覺發展的事情。任何有利於基士拿知覺發展的事情都應該被接受,而任何不利的東西都應該被拒絕。
巴瓦 bhava,誕生,是指身體而言,對於靈魂來說,並沒有生或死這回事,我們在博伽梵歌開始的時候已經討論過這一點。生與死祇適用於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的體困狀況。恐懼是由於對未來的顧慮。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沒有恐懼,因為由於他的活動,他是肯定地回到靈性天空,回到家,回到神首處那裏。因此他的前途是很光明的。其他的人則不知道他們的前途會怎樣,他們不曉得下一生會怎樣。因此他們經常地處於擔憂中。如果他們想免於渴望,最佳的途徑便是去了解基士拿和經常地處於基士拿知覺當中,那樣我們便會免於所有的恐懼。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指出恐懼是由於我們沉迷於迷幻能量的原故,但那些免於迷幻能量,有信心於他們不是物質身體而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靈性部份的人,因此而從事於到至尊神首的超然事奉,便不再恐懼什麼,他們的前途是很光明的。恐懼是那些不是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的處境。巴然 bhayam,沒有恐懼,祇有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才能夠這樣地做到。
阿含沙 ahiṁsā 非暴力,意思是一個人不應做任何使人感到困苦或慌亂的事情。這樣多的政治家、社會學家、博愛主義者等所許諾的物質活動都不能夠產生很好的效果,因為這些政治家和博愛主義者不具有超然的眼光,他們不知道對人類社會什麼才是實際上有益的。阿含沙的意思是人們應該被訓練到能夠儘量地利用人類的身體。身體是用來作靈性覺悟的。因此任何不是為了那個目的的行動及作為都是對身體的暴行。能夠增進一般大眾未來靈性快樂的行為都被稱為非暴力。
三摩達 samatā 處之泰然,是指免於依附及嫌惡,太過依附或太過不依附都不好,這個物質世界應該沒有依附或嫌惡地接受。同樣地,那些有利於基士拿知覺執行的事物應該被接受,那些不利的則應該拒絕。那便是三摩達,泰然若處。除非一件事情是在基士拿知覺的執行上有用,否則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並沒有什麼東西去拒絕或接受。
圖斯地怡 tuṣṭiḥ 滿足,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渴望去不必要地收集過多的物質財富。一個人應該滿足於由至尊主恩賜所得的事物,那便是滿足。怛巴斯 tapas 的意思是嚴格或苦行。吠陀經中有很多守則和定義在這裏適用,如在大清早起來沐浴便是其一。有時在早上大清早起床是很困難的,而一個人自願去苦受的任何煩惱都是苦行。同樣地,一個月中某些日子是指定戒食的,一個人可能不願去進行戒食,但是由於他想在基士拿知覺科學上取得進步的决心,他應該去接受這些被推薦的身體不便。不過,一個人不應該不必要地或違反吠陀訓示而戒食。一個人不應該為了一些政治目的而戒食,在博伽梵歌中指出此為在愚昧中的戒食,任何在愚昧或熱情中所作的事情並不領向靈性的進步。然而一切在良好型態中所作的事情都會使人進步,按照吠陀訓示而進行的戒食可以增進一個人的靈性知識。
至於佈施方面,一個人應該將他收入的百份之五十捐給好的原由使用。那好的原由又是什麼呢?那便是在基士拿知覺中所執行的事情。那不但是一個好原由,也是最佳的原由。因為基士拿是好的,祂的原由也是好的。因此佈施應該給與一個從事於基士拿知識活動的人。據吠陀文學規定,佈施是應該給與婆羅門的。這個慣例雖然沒有很好地根據吠陀訓示遵守,但是仍然有人執行。訓示所指是佈施應該給與婆羅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從事於較高的靈性知識的培養。一個婆羅門 brāhmaṇa 被認為是應該將他整個生命奉獻於了解婆羅門的 Brahman。一個婆羅賀摩贊拿 brahma-jana 是一個知道婆羅門的人;他被稱為一個婆羅門。既然婆羅門經常地從事於較高的靈性服務,他們並沒有時間去賺錢過活,因此佈施是應該給與他們的。在吠陀文學中,佈施也給與在生命遁棄階段中的托砵僧。托砵僧沿門求乞,目的並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傳道,這個制度的意思是他們逐門逐戶求見以喚醒那些在愚昧中酣睡的住家人。住家人因為從事於家庭的事務而忘記了他們人生的真正目標——喚起他們的基士拿知覺,因此托砵僧的任務便是向住家人求乞和鼓勵他們去基士拿知覺著。吠陀經中說,一個人應該醒來和爭取在這人體生命中他所應付的東西。這知識和方法便由托砵僧分播;因此佈施是應該給予生命中的遁棄者、給予婆羅門和同樣的好原由,而不是任何構想出來的原由。
耶沙亥 yaśaḥ 名聲,應該是如主采坦耶所說,當一個人被別人以為他是一個偉大奉獻者的時候才算是出名。那是真正的聲譽。如果一個人成為基士拿知覺中的偉人,他便是真正地有聲名。一個沒有這名譽的人便是不名譽。
在整個宇宙的人類社會或半人神的社會中所有這些品質都有所展示。在其它星球有很多各類形狀的人。對於一個想在基士拿知覺中取得進步的人,基士拿創造了所有這些品質,不過這個人還要從內在培養它們。一個從事於對至尊主奉獻性服務的人會在主的安排下發展所有這些品質。
我們找到任何好的及壞的東西,本源都是基士拿。不是基士拿的東西不能夠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展示。那便是知識,儘管我們知道事物處於不同的狀況下,我們應該覺悟到一切東西都是從基士拿而來的。
第六節
maharṣayaḥ sapta pūrve catvāro manavas tathā mad-bhāvā mānasā jātā yeṣāṁ loka imāḥ prajāḥ
maharṣayaḥ——偉大的聖賢;sapta——七個;pūrve——之前由;catvāraḥ——四個;manavaḥ——曼紐;tathā——還有;mat-bhāvāḥ——;由「我」所生;mānasāḥ——由心意;jātāḥ——而生;yeṣām——他們的;loke——恆星;imāḥ——所有這;prajāḥ——眾生。
譯文
七個偉大的聖賢及在他們之前的其他四個偉大聖賢與及曼紐(人類的祖先)都由「我」的心意而生,所有這些星球的生物都是他們的後代。
要旨
主列出了這個宇宙人口的系譜大綱。梵王婆羅賀摩是名為赫環耶伽巴 Hiraṇyagarbha 的至尊的能量而生的原本生物。從婆羅賀摩而來的便是七個偉大的聖賢,而在他們之前便是其他四個偉大聖賢,即珊拿伽 Sanaka、珊拿達 Sananda、珊拿坦拿 Sanātana、珊拿琨瑪拉 Sanatkumāra,還有曼紐,都被展示了的。這二十五個偉大的聖賢都被稱為整個宇宙生物的族長。在無數的宇宙中每一個宇宙內都有著無數的星球,每個星球內部充滿著不同種類的居民。他們同時都生自這二十五個族長。婆羅賀摩在經過了半人神所計算的一千年的修行才得到基士拿的恩賜而知道怎樣去創造。從婆羅賀摩而來的便是珊拿伽、珊拿達、珊拿坦拿、和珊拿琨瑪拉,跟著而來的便是魯達,跟著便是七位聖賢,這樣所有的婆羅門和剎怛利耶便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能量生出來的。婆羅賀摩被稱為畢達摩.訶 pitāmaha——祖父,而基士拿則被稱為巴畢達摩訶 prapitāmaha——祖父的父親,在博伽梵歌的第十一章(Bg. 11.39)中對此有所述。
第七節
etāṁ vibhūtiṁ yogaṁ ca mama yo vetti tattvataḥ so 'vikalpena yogena yujyate nātra saṁśayaḥ
etām——所有這;vibhūtiṁ——富裕;yogam ca——還有神秘力量;mama——「我」的;yaḥ——任何人;vetti——知道;tattvataḥ——實際上;saḥ——他;avikalpena——沒有分類;yogena——在奉獻性服務中;yujyate——從事於;na——永不;atra——這;saṁśayaḥ——懷疑。
譯文
誰真正地知道「我」這榮譽和力量便是從事於沒有混雜的奉獻性服務;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要旨
靈性成就的頂點便是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知識。除非一個人是堅定地確信了至尊主各不同的富裕,否則他不能夠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一般人都知道神是偉大的,但他們並不詳細地認識神是怎樣地偉大。以下便是詳情:如果一個人實際地知道神是那樣偉大,很自然地他便成為一個皈依了的靈魂和自己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當一個人實際地認識到至尊的富裕後,除了皈依祂以外便無他法。這實際的知識可以從史里瑪博伽瓦譚、博伽梵歌及其他同樣的經典中找到。
在這個宇宙的各恆星體系中有很多處於統治階層的半人神存在,為首的便是婆羅賀摩、施威神、昆瑪拉四兄弟及其他的族長。還有其他的各種族的祖先都由至尊基士拿而生。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是所有祖先的原始祖先。
這些都是至尊主富裕的其中部份,當一個人確信它們時,他便以極大的信心和沒有疑問地接受基士拿,他從事奉獻性服務,一個人需要所有這些特定的知識來增進他對主愛心服務的興趣。一個人不應該忽畧去全面地認識基士拿是怎樣地偉大、因為祇要認識基士拿的偉大,一個人便能夠堅定於誠懇的奉獻性服務中。
第八節
ahaṁ sarvasya prabhavo mattaḥ sarvaṁ pravartate iti matvā bhajante māṁ budhā bhāva-samanvitāḥ
aham——「我」;sarvasya——所有的;prabhavaḥ——萬有之原;mattaḥ——由「我」;sarvam——一切事物;pravartate——發放出來;iti——如此;matvā——知道;bhajante——成為奉獻者;mām——向「我」;budhāḥ——有學識的;bhāva-samanvitāḥ——十分用心。
譯文
「我」是所有靈性及物質世界的始原。一切事物都發自於「我」。完全地知道這件事的聰明人從事於對「我」的奉獻性服務和全心全意地崇拜「我」。
要旨
一個完全地研讀過吠陀經的學者從如主采坦耶等的權威中充份地知道怎樣去運用這些教導和能夠了解基士拿是在物質和靈性世界中一切事物之原,他完整地知道這一點,因而能夠堅定地處於至尊主的奉獻性服務中,他永不會為任何份量的無謂批評或愚蠢的人所轉移。所有的吠陀文學都同意基士拿是婆羅賀摩、施威神及所有其他半人神的始原。在阿達婆吠陀 Atharva-veda 中有這樣的一句,"yo brahmāṇaṁ vidadhāti: pūrvaṁ yo vai vedāṁś ca gāpayati sma kṛṣṇaḥ"「在開始的時候基士拿指導婆羅賀摩有關於吠陀的知識,他也在過去發揚吠陀的知識。」跟著又說 "atha puruṣo ha vai nārāyaṇo kāmayata prajāḥ sṛjeya ity upakramya"「跟著具有至尊性格的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 便想創造生物體。」跟著又說:
nārāyaṇād brahmā jāyate, nārāyaṇād prajāpatiḥ prajāyate, nārāyaṇād indro jāyate, nārāyaṇād aṣṭau vasavo jāyante, nārāyaṇād ekādaśa rudrā jāyante, nārāyaṇād dvādaśādityāḥ
「婆羅賀摩從拿拉央納而生,各族的長老也從拿拉央納而生,因陀羅從拿拉央納而生,八個瓦蘇 Vasu(s)從拿拉央納而生,十一個魯達 Rudra(s)從拿拉央納而生,十二個阿迪耶 Ādityas 也從拿拉央納而生。」
在同一部吠陀經中也說:brahmaṇyo devakī-putraḥ「迪瓦基的兒子基士拿便是具有至尊性格的人。」跟著也說:
eko vai nārāyaṇa āsīn na brahmā na īśāno nāpo nāgni samau neme dyāv āpṛthivī na nakṣatrāṇi na sūryaḥ sa ekākī na ramate tasya dhyānāntaḥ sthasya yatra chāndogaiḥ kriyamāṇāṣṭakādi-saṁjñakā stuti-stomaḥ stomam ucyate
「在創造開始的時候祇有具有至尊性格的拿拉央納,並沒有婆羅賀摩,沒有施威神,沒有火,沒有月亮,在天空上沒有星,沒有太陽,祇有基士拿,祂創造一切和享有一切。」
在很多部普蘭拿經中都說施威神從最高的、至尊的主基士拿而生。吠陀經也說,婆羅賀摩和施威的創造者——至尊的主,才是應該去崇拜的。在莫撒達摩 Mokṣa-dharma 中基士拿也說:prajāpatiṁ ca rudraṁ cāpy aham eva sṛjāmi vai tau hi māṁ na vijānīto mama māyā-vimohitau。「各族長老,施威神和其他的人都是由『我』所創造,他們都是由於被『我』的迷幻能量所蒙蔽而不知道他們是由『我』創造的。」在瓦拉瑕普蘭拿經 Varāha Purāṇa 中也說:nārāyaṇaḥ paro devas tasmāj jātaś caturmukhaḥ tasmād rudro bhavad devaḥ sa ca sarvajñatāṁ gataḥ。「拿拉央納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婆羅賀摩由祂而生,而施威又由婆羅賀摩而生。」
主基士拿是世世代代生物的始原,祂被稱為一切事物最有效的原由。祂說:「因為一切事物都由『我』而生,『我』是一切的原本始原。一切事物都在『我』之下;並沒有人在『我』之上。」除了基士拿以外並沒有至尊的控制者。一個從一真正的靈魂導師和從吠陀文學那裏這樣地認識基士拿的人,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而成為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所有其他的人與他比較祇不過是愚蠢人,他們都不正當地認識基士拿。祇有一個愚蠢的人會以為基士拿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基士拿知覺者的人不應被愚蠢的人所為難,他應該避免所有不是權威的博伽梵歌評述和演譯,以堅定地的意志在基士拿知覺中邁進。
第九節
mac-cittā mad-gata-prāṇā bodhayantaḥ parasparam kathayantaś ca māṁ nityaṁ tuṣyanti ca ramanti ca
mat-cittāḥ——心意完全地從事於「我」;mat-gata-prāṇāḥ——奉獻給基士拿服務的生活;bodhayantaḥ——傳道;parasparam——在他們之中;kathayantaḥ ca——還講及;mām——有關於「我」;nityam——永恆地;tuṣyanti——感到高興;ca——還有;ramanti——享受超然的快樂;ca——還有。
譯文
「我」純潔的奉獻者思想居於「我」,他們的生命皈依「我」,他們彼此之間互相啟迪及講述有關「我」的事情,從而得到極大的滿足和快樂。
要旨
這裏所描述的是純潔奉獻者的特徵,他們完全地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中。他們的心意不能夠脫離基士拿的蓮花足下。他們的話題祇是有關於超然的事物。這一節特別地描述了純潔奉獻者的象徵。至尊主的奉獻者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從事於榮譽至尊主的消閒時光,他們的心和靈魂都經常地貫注於基士拿中,他們以與其他的奉獻者一同討論祂為樂。
在奉獻性服務的初步階段,他們從中享受超然的樂趣;在成熟的階段,他們便實際地處於對神的愛之中;一旦處於那超然的地步,他們便能夠嘗到主在祂的居所內展示的最高完滿境界。主采坦耶比喻超然的奉獻性服務為在生物體心中播了一粒種子。在整個宇宙各不同恆星間有無數的生物體在漫游着,他們之中祇有一小部份幸運地遇到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和有機會去了解奉獻性服務。這奉獻性服務就好像一粒種子,如果它是播在一個生物體的心中,又如果他繼續聆聽和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那種子便會發芽茁長,就好像一顆樹的種子會因為有恆的灌溉而開花結果一樣。奉獻性服務的靈性植物會慢慢地生長直至它貫穿了物質宇宙的外罩而進入靈性天空中的婆羅約地光芒裏。在靈性天空中那棵植物還不斷繼續地生長以至達到最高的星球——高珞伽溫達文拿——基士拿的至尊恆星。終極地,這棵植物在基士拿的蓮花足下找到庇護和在那裏居留,慢慢地就好像一棵植物開花結果一樣。奉獻性服務的植物也生出果實,而以歌頌和聆聽的用水灌溉程序則在繼續着。在采坦耶.查里丹滅達 Caitanya caritāmṛta 中對這奉獻性服務的植物有很詳盡的描述。書中解釋當那棵植物完全地在至尊主的蓮花足下找到庇護時,一個人便完全地貫注於對神的愛之中;那時他便不能夠一刻沒有與至尊主的接觸而活着,就好像一條魚離開水面便不能活着一樣。在這樣一個境界中,奉獻者因與至尊主的接觸而實際地得到超然的品質。
史里瑪博伽瓦譚中充滿着這些有關於至尊主與祂的奉獻者之間的描述;因此史里瑪博伽瓦譚對奉獻者十分親切。這些描述一點兒也沒有涉及物質活動、感官滿足或解脫。史里瑪博伽瓦譚是唯一完全敘述至尊主與祂的奉獻者之間的描寫,因此在基士拿知覺中自覺了的靈魂從這些超然文學的聆聽中取得不斷的快樂,就好像少男和少女因相伴而喜悅一樣。覺悟了的靈魂在聆聽這些故事中得到快樂。
第十節
teṣāṁ satata-yuktānāṁ bhajatāṁ prīti-pūrvakam dadāmi buddhi-yogaṁ taṁ yena mām upayānti te
teṣām——對他們;satata-yuktānām——經常地從事於;bhajatām——在奉獻性服務中;prīti-pūrvakam——在狂悅的愛心中;dadāmi——「我」給與;buddhi-yogam——真正的智慧;tam——那;yena——因而;mām——向「我」;upayānti——來到;te——他們。
譯文
對那些恆久地以愛心奉獻和崇拜「我」的人,「我」給與祂們智慧使他們來到「我」跟前。
要旨
在這一節中 buddhi-yogam 一字十分有意義。我們或許還會記得在第二章中主教導阿尊拿說祂已經對他講述很多事情,祂還會教導他有關於智慧瑜伽之道。而現在所講述的便是智慧瑜伽了。智慧瑜伽 buddhi-yogam 本身便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那便是最高的智慧,buddhi 的意思是智慧,而 yogam是指神秘的活動或神秘的提升。當一個人想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時,便完全地投身於基士拿知覺的奉獻性服務,他的行動便被稱為菩提瑜伽 buddhi-yogam。換句話說,buddhi-yogam 菩提瑜伽便是一個人脫離這物質世界束綁的步驟。進步的終極目標便是基士拿,普通人不知道這一點;因此與奉獻者的聯誼和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是重要的。一個人應該知道目標是基士拿,當目標被指定後,便能夠慢慢地在路途上邁進而達到終極的目的。
當一個人知道生命的目標而依然熱衷於活動的果實時,他是處於行業瑜伽中。當他知道目標是基士拿,但他以智力推考去了解基士拿而取悅時,他是處於幾亞尼瑜伽中,當他知道目標而完全地在基士拿知覺及奉獻性服務中找尋基士拿的時候,他便處於巴帝瑜伽,或智慧瑜伽中,那便是完全的瑜伽,這完全的瑜伽便是生命的最高完整階段。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和可能會依附於一個靈性的組織,但儘管這樣,假如他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爭取進步,基士拿便會在他心中指引他使他能夠終極沒有困難地回到祂那裏去。資格便是一個人應該經常地將自己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活動和以愛心及奉獻作出各類的服務。他應該為基士拿作出一些工作,而工作是以愛心作出來的。假如一個奉獻者有足夠的智慧,他便會在自覺的路途上取得進步,如果一個人是誠懇和獻身於基士拿知覺奉獻性服務的活動,主便會給他一個取得進步的機會和最後達到祂。
第十一節
teṣām evānukampārtham aham ajñāna-jaṁ tamaḥ nāśayāmy ātma-bhāvastho jñāna-dīpena bhāsvatā
teṣām——對他們;eva——肯定地;anukampā-artham——顯示特別的恩惠;aham——「我」;ajñāna-jam——因為愚昧;tamaḥ——黑暗;nāśayāmi——驅除;ātma——內在的;bhāvasthaḥ——他們;jñāna——知識的;dīpena——以燈盞;bhāsvatā——發光的。
譯文
由於對他們的同情,「我」,處於他們的心中,以光芒萬丈的知識燈盞毀滅因愚昧而生的黑暗。
要旨
當主采坦耶在班拿尼斯 Benares 傳佈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時候,上千的群眾追隨他。那時在班拿尼斯有一個名為百嘉珊蘭達 Prakāśānanda 影響力很大的淵博學者嘲笑主采坦耶是一個多情善感的人。有時哲學家們批評奉獻者,因為他們以為大部份的奉獻者都處於黑暗的愚昧中、都是哲學上天真的多情善感人仕。其實並不如此,而主采坦耶是教導奉獻性哲學的偉大學者。即使靈魂導師沒有教導奉獻者的靈性知識,至高的神首是會教導的。有很多非常、非常有學問的學者推崇奉獻的哲學,就算一個奉獻者並不利用他們的或是靈魂導師的文學,如果他對奉獻性服務是誠懇的話,在他心中的基士拿是會親自幫助他的。因此誠懇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者不可能沒有知識。唯一的資格便是一個人要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去執行奉獻性服務。
現代的哲學家以為沒有判別力一個人便不能夠有純正的知識。至尊主這樣地給他們作出答案:那些從事於純潔奉獻性服務的人就算沒有足夠的教育和沒有足夠吠陀原則也能夠如在這一節中所述地得到至尊主的幫助。
主告訴阿尊拿說在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祇是通過推考去了解至尊的真理——絕對的真理——具有至尊性格神首的,因為至尊的真理是這樣地偉大以至不能夠單靠智力企圖去了解祂或達到祂,一個人可能繼續數百萬年的推考,如果他並不奉獻和如果他並不愛至尊的真理,他便永不會了解基士拿或至尊的真理。祇有通過奉獻性服務,至尊的真理——基士拿才感到喜悅,由於祂不可思議的能量,祂能夠將自己揭示於純潔奉獻者的心中。純潔的奉獻者經常有基士拿在他心中;因此他就像驅散愚昧黑暗的太陽一樣。這便是基士拿給純潔奉獻者的特別恩賜。
因為與物質聯繫的沾污——經過很多、很多百萬世的誕生,一個人的心是經常地被物質主義的塵埃遮蔽着,但當他從事於奉獻性服務和持久地歌頌哈利基士拿時,塵埃便很快地清除,一個人便被提升到純潔知識的層次。韋施紐的終極目標祇有通過這歌頌和通過奉獻性服務才能達到,而不是通過智力推考或辯論,純潔的奉獻者並不憂慮有關生活的所需,他不需要渴望,因為當他將心中的黑暗移走時,一切事物便自動地由至尊主供給,因為祂為奉獻者的愛心奉獻性服務所取悅。這便是梵歌教導的要素。通過博伽梵歌的研讀,一個人能夠成為一個完全地皈依至尊主的靈魂和從事於純潔的奉獻性服務中。在主的管轄下,一個人變得完全免於所有的束縛及對各類物質的努力。
第十二節及第十三節
arjuna uvāca 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 puruṣaṁ śāśvataṁ divyam ādi-devam ajaṁ vibhum
āhus tvām ṛṣayaḥ sarve devarṣir nāradas tathā asito devalo vyāsaḥ svayaṁ caiva bravīṣi me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param——至尊的;brahma——真理;param——至尊的;dhāma——維繫;pavitram——最純潔的;paramam——至尊的;bhavān——您本身;puruṣam——性格;sāśvatam——原本的;divyam——超然的;ādi-devam——原本的主;ajam——不是生出來的;vibhum——最偉大的;āhuḥ——說;tvām——向您;ṛṣayaḥ——聖賢;sarve——所有;devarṣiḥ——半人神中的聖賢;nāradaḥ——拿拉達;tathā——還有;asitaḥ——阿斯達;devalaḥ——德瓦拉;vyāsaḥ——維亞薩;svayam——親自地;ca——還有;eva——肯定地;bravīṣi——解釋;me——向我。
譯文
阿尊拿說:「禰是至尊的婆羅門,終極的,至尊的居所和淨化者,至尊的真理和永恆聖潔的人。禰是始首的神,超然的和原本的,禰不是生出來的,禰是遍透的美質,所有偉大的聖賢如拿拉達、阿斯陀、德瓦拉、和維亞薩都這樣宣稱禰,而現在禰自己本身又向我宣佈這件事。」
要旨
在這兩節中至尊主給現代的哲學家一個機會,因為很顯然地至尊是不同於個別的靈魂。阿尊拿在聆聽過這一章博伽梵歌重要的四節後,變得完全地免於所有恐懼和接受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立即大膽地宣佈:「禰是至尊的真理 Parambrahm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先前基士拿聲言祂是一切事物和每一個人的始創者。每一個半人神和每一個人都依靠祂。人和半人神因為出於愚昧而以為他們是絕對和不依靠至尊主基士拿。那愚昧會因為奉獻性服務的執行而完全地被清除。在上一節中主已經解釋過這一點。現在因為祂的恩賜,阿尊拿接受了祂為至尊的真理符合了吠陀的訓示。並不是因為基士拿是阿尊拿的一個親密朋友而叫祂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絕對的真理,來奉承祂。阿尊拿在這兩節中所說的話都為吠陀真理所證實。吠陀訓示確證祇有一個從事於對至尊主奉獻性服務的人才能夠了解祂,其它的人則不能夠。這一節由阿尊拿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為吠陀訓示所證實。
在干拿奧義書 Kena Upaniṣad 中宣言至尊的婆羅門是一切事物停居的地方,而基士拿也已經解釋過一切事物都居住於祂。蒙達伽奧義書 Muṇḍaka Upaniṣad 也證實了一切事物居停的至尊的主,祇有為那些經常地從事於想着祂的人所覺悟。這不停地想着基士拿便是史瑪環南,奉獻性服務的方法之一。祇有對基士拿作出奉獻性服務一個人才能夠了解他的地位和除去這個物質的身體。
在吠陀經中至尊主被接受為純潔中最純潔的。誰了解到基士拿是純潔中最純潔的便能夠得以從所有罪惡活動中淨化。除非一個人皈依至尊的主,否則祂不能夠不被罪惡活動所沾染。阿尊拿對基士拿為至尊純潔的接受合乎於吠陀文學的訓示。這個也為以拿拉達為首的偉大人物所證實。
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一個人應該經常地冥想着祂和享受一個人與祂的超然關係。祂是至尊的存在。祂免於身體的需求,生和死。不單祇阿尊拿證實了這一點,所有的吠陀文學,普蘭拿經和歷史也一樣。在所有的吠陀文學中也對基士拿作同樣的描述,至尊主自己在第四章中也這樣說:「雖然『我』不是生出來的,『我』依然出現在這個地球上創立宗教原則。」祂是至尊的始原;祂沒有原由,因為祂是萬原之原,一切事物都從祂而發。因為至尊主的恩賜便可以得到這完整的知識。
在這裏阿尊拿通過基士拿的恩龐而將自己表達出來。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博伽梵歌,我們便要接受這兩節的聲言。這便是巴南巴喇 paramparā 制度,使徒傳遞系列的接受。除非一個人是在使徒傳遞系列中,否則他不能夠了解博伽梵歌,通過所謂學術性教育是不能夠做到的。很不幸地那些因他們的學術性教育而驕傲的人,儘管有着這樣多吠陀文學的證據,依然固執着地相信基士拿是一個普通的人。
第十四節
sarvam etad ṛtaṁ manye yan māṁ vadasi keśava na hi te bhagavan vyaktiṁ vidur devā na dānavāḥ
sarvam——所有;etat——這些;ṛtam——真理;manye——接受;yat——那;mām——向我;vadasi——禰告訴;keśava——啊;基士拿;na——永不;hi——肯定地;te——禰的;bhagavan——啊,具有性格的神首;vyaktim——啟示;viduḥ——能知道;devāḥ——半人神;na——或;dānavāḥ——惡魔。
譯文
啊,基士拿,我全部地接受禰所告訴我的一切為真理。主啊,半人神或惡魔都不知道禰的個性。
要旨
阿尊拿在這裏證實了沒有信心的人和有着邪惡本性的人不能夠了解基士拿。就算半人神也不認識祂,況且近世的那些所謂學者呢?因為至尊主的恩賜,阿尊拿了解到至尊的真理是基士拿——祂是完整的。所以一個人要跟從阿尊拿的步伐——他接受博伽梵歌的權威。如在第四章中所述,了解博伽梵歌的巴南巴喇 paramparā 使徒傳系制度已經喪失了,因此基士拿以阿尊拿重新創立使徒傳系制度,因為祂認為阿尊拿是祂的親密朋友和一個偉大的奉獻者。所以,如在我們的吉吐奧義書 Gītopaniṣad 的引言中所宣稱,博伽梵歌應該通過巴南巴喇制度去了解。當巴南巴喇制度喪失後,阿尊拿再被選擇去使它更新。阿尊拿對基士拿所說的一切的接受是應該效法的;這樣我們便能夠了解博伽梵歌的主旨,祇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了解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第十五節
svayam evātmanātmānaṁ vettha tvaṁ puruṣottama bhūta-bhāvana bhūteśa deva-deva jagat-pate
svayam——性格;eva——肯定地;ātmanā——由禰自己;ātmānam——禰自己;vettha——知道;tvam——禰;puruṣottama——啊,所有人中最偉大的一個;bhūta-bhāvana——一切事物的始原;bhūteśa——一切事物的主人;deva-deva——所有半人神的主人;jagat-pate——整個宇宙的主人。
譯文
真的,祇有禰通過自己的能量才認識自己。啊,一切的始原,所有生物的主人,神中的神,啊,至尊的人,整個宇宙的主!
要旨
至尊主基士拿可以為那些通過奉獻性服務的執行而與祂有關係的人所認識,阿尊拿和他的繼承人便是。有着邪惡或無神論思維的人不能夠認識基士拿。帶領一個人離開至尊主的智力推考是嚴重的罪過,一個並不認識基士拿的人不應該評述博伽梵歌。博伽梵歌是基士拿的宣言,正因為它是基士拿的科學,它應該一如阿尊拿了解它那般地從基士拿方面去認識。它不應從無神論的人那裏接受。
至尊的真理可以從三個型態去領悟:非人性的婆羅門,局部性的巴拉邁瑪,和最後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因此在了解絕對真理的最後階段,一個人來到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跟前。一個解脫了的人或就算一個普通人可能領悟到非人性的婆羅門或局部的巴拉邁瑪,但是他們不會從基士拿所親自講述的博伽梵歌的章句中了解神的性格。有時一些非人性主義者接受基士拿為博伽梵,即是他們接受祂的權威。但是有很多解脫了的人不能夠了解基士拿為普努索淡瑪 Puruṣottama,至尊的人,所有生物體的父親。因此阿尊拿稱呼祂為普努索淡瑪。如果一個人以所有生物體的父親一般地來認識祂,他仍然或許不會知道祂是至尊的控制者;因此在這裏祂被稱為佈德沙 Bhūteśa,每一個人的至尊控制者。又就算一個人以所有生物體的至尊控制者一般地認識基士拿,一個人仍然可能不會知道祂是所有半人神的始原;因此在這裏祂被稱為德瓦德瓦 Devadeva——所有半人神所尊敬的神。而就算一個人知道祂是所有半人神所崇拜的神,一個人可能不會知道祂是一切事物的至尊擁有人;因此祂被稱為察伽巴地 Jagatpati。這樣由於阿尊拿的領悟在這一節中便奠定了有關於基士拿的真理,我們應該追隨基士拿的步伐去如基士拿本來地了解祂。
第十六節
vaktum arhasy aśeṣeṇa divyā hy ātma-vibhūtayaḥ yābhir vibhātibhir lokān imāṁs tvaṁ vyāpya tiṣṭhasi
vaktum——說;arhasi——值得;aśeṣeṇa——詳細的;divyā——神聖的;hi——肯定地;ātma——禰自己;vibhūtayah——富裕;yābhiḥ——由那;vibhūtibhiḥ——富裕;lokān——所有的星球;imān——這些;tvam——禰;vyāpya——遍透;tiṣṭhasi——保留。
譯文
請詳盡地告訴我禰所以遍透這些世界和居處於他們其中的神聖力量。
要旨
在這一節中看來阿尊拿已經滿足於他對至尊主基士拿的了解。因為基士拿的恩賜,阿尊拿有個人的經驗、智慧、基士拿知識和一個人通過這些媒介而可以得到的任何事情,他已經了解認識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對他來說是再沒有疑問的了,但他仍然詢問基士拿要祂解釋祂全面遍透的本性,好使將來的人特別是那些非人性主義者能夠了解,還有祂怎樣通過祂不同的能量以祂全面遍透的型態存在。我們應該知道這是阿尊拿代表一般大眾所詢問的問題。
第十七節
kathaṁ vidyām ahaṁ yogiṁs tvāṁ sadā paricintayan keṣu keṣu ca bhāveṣu cintyo 'si bhagavan mayā
katham——怎樣;vidyām aham——我會知道;yogin——啊,至尊的神秘主義者;tvām——禰;sadā——經常地;paricintayan——想着;keṣu——在什麼;keṣu——在什麼;ca——還有;bhāveṣu——本性;cintyaḥ asi——禰被記起;bhagavan——啊,至尊者;mayā——由我。
譯文
我應該怎樣冥想着禰?禰以什麼不同的形狀給與我們默思?啊 萬福的主。
要旨
如在前一章中所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被祂的瑜伽摩耶所遮蓋。祇有皈依了的靈魂和奉獻者才能看見祂。現在阿尊拿深信祂的朋友——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的神首,但他想知道普通人所以能夠了解遍透的主的一般程序。普通的人,包括惡魔和非人性主義者在內,不能夠認識基士拿,因為祂為祂的瑜伽摩耶能量所保護。阿尊拿為了他們的利益而再次詢問這些問題。較高級的奉獻者不單祇關心他自己的了解,還關心到所有人類的了解。因為他是一個外士那瓦,一個奉獻者,由於他的慈悲,阿尊拿開啟了普通人對至尊主全面遍透性方面的認識。他特別地稱呼基士拿為瑜祁,因為史里基士拿是瑜伽摩耶能量的主人,由於這摩耶能量祂便在普通人面前遮蓋或開啟。對基士拿沒有愛的人不能夠經常地想着基士拿;因此他需要想着物質的東西。阿尊拿是考慮到在這個世界上物質主義者的思維。因為物質主義者不能靈性地了解基士拿,他們被勸將心意集中於有形的事物和試圖去看基士拿怎樣通過有形的代表展示。
第十八節
vistareṇātmano yogaṁ vibhūtiṁ ca janārdana bhūyaḥ kathaya tṛptir hi śṛṇvato nāsti me 'mṛtam
vistareṇa——描述;ātmanaḥ——禰自己的;yogam——神秘力量;vibhūtim——富裕;ca——還有;janārdana——啊,殺死無神論者的人;bhūyaḥ——再次;kathaya——描繪;tṛptiḥ——滿足;hi——的確地;śṛṇvataḥ——聽;na asti——並沒有;me——我的;amṛtam——甘露。
譯文
請再次詳細地告訴我,啊,贊納丹拿(基士拿),有關於禰偉大的能量和榮譽,因為我永不厭倦聆聽禰神聖美妙的辭句。
要旨
以桑拿伽 Śaunaka 為首的乃米薩環耶 Naimiṣāraṇya 的聖賢 ṛṣis 對蘇達哥史華米 Sūta Gosvāmī 作出一個類似的聲言,那聲言便是:
vayaṁ tu na vitṛpyāma uttama-śloka-vikrame yac chṛṇvatāṁ rasa-jñānāṁ svādu svādu pade pade
「就算一個人不停地聆聽吠陀詩篇所歌頌基士拿的超然閒暇時光也永不會饜足,那些已經進入與基士拿一個超然關係的人每一步都品嘗着有關於主的消閒時光的描述。」因此阿尊拿有興趣聆聽有關基士拿,尤其是祂怎樣維持作為是全面遍透性的至尊主。
至於阿米譚 amṛtam,甘露來說,任何有關於基士拿的描繪或聲言就像甘露一樣。這甘露可以通過實際經驗而察覺到。現代的故事、小說和歷史不同於主超然的消閒時光,分別便是一個人會對世俗的故事感到厭倦,但一個人却永不會因聆聽基士拿而感到厭倦。為了這個原因,整個宇宙的歷史便充盈着有關於神首各化身的消閒描述。例如普蘭拿經 Purāṇas 便是過往世代描述主各個化身消閒時光的歷史。這樣,儘管重複的閱讀,這些閱讀資料仍永遠地維持新鮮。
第十九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hanta te kathayiṣyāmi divyā hy ātma-vibhūtayaḥ prādhānyataḥ kuru-śreṣṭha nāsty anto vistarasya m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hanta——對;te——向你;kathayiṣyāmi——我將會說;divyāḥ——神聖的;hi——肯定地;ātma-vibhūtayaḥ——一個人的富裕;prādhānyataḥ——原則上;kuru-śreṣṭha——啊,庫勒族的俊傑;na asti——並沒有;antaḥ——界限;vistarasya——情度;me——「我」的。
譯文
萬福的主說:「對,『我』會告訴你『我』輝煌的展示,不過那祇是其中顯著的一些,啊,阿尊拿,因為『我』的富裕是無限的。」
要旨
要清楚地明瞭基士拿的偉大和祂的富裕是沒有可能的。個別靈魂的感官是不完整的,感官並不允許他了解基士拿的全部事務。但是奉獻者仍然想了解基士拿,不過不是基於他們會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間或生命中的任何狀況下完全了解基士拿的原則。然而,基士拿的論題是這樣佳美以至它們看來便像甘露一樣。因此他們樂於討論這些題目。純潔的奉獻者以討論基士拿的富裕和祂不同的能量而取得超然的快樂,所以他們極想聆聽和討論這些題目。基士拿知道生物體並不了解祂富裕的情度:因此祂同意祇是說出祂不同能量的主要展示。巴丹耶達 prādhānyataḥ(原則)一字非常重要,我們祇可以了解有關至尊主重要詳細描述的少許,因為祂的特徵是無限的,沒有可能全部了解它們。至於在這一節中所用的維佈帝 vibhūti 一字是指祂用以控制整個展示的富裕。在阿摩喇高沙 Amara-kośa 字典中說維佈帝是指特別的富裕。
非人性主義者或多神論者不能夠了解至尊主特別的富裕,亦不能了解祂神聖能量的展示。在物質世界和在靈性世界中祂的能量都在每一不同的展示中被散播。現在基士拿敘述普通人所能夠直接理解的:這樣,祂多樣能量的部份便被述及。
第二十節
aham ātmā guḍākeśa sarva-bhūtāśaya-sthitaḥ aham ādiś ca madhyaṁ ca bhūtānām anta eva ca
aham——我;ātmā——靈魂;guḍākeśa——啊,古達克沙(阿尊拿);sarva-bhūta——所有生物體;āśaya-sthitaḥ——處於內;aham——「我」是;ādiḥ——始原;ca——還有;madhyam——中間;ca——還有;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antaḥ——結尾;eva——肯定地;ca——和。
譯文
「我」是「自己」,啊,睡眠的征服者、古達克沙、處於所有生物體的心中。「我」是所有生物的開始,中間和結尾。
要旨
在這一節中阿尊拿被稱呼為古達克沙 Guḍākeśa,意思是一個已經征服了睡眠的黑暗的人。對於那些在黑暗的愚昧中睡眠的人,並不可能了解至尊的神首怎樣在物質和靈性的世界中將祂自己展示。因此基士拿對阿尊拿這樣的稱呼是有意思的。因為阿尊拿在這黑暗之上,具有性格的神首同意描述祂各項富裕。
基士拿首先告知阿尊拿說祂是「自我」和整個宇宙展示的靈魂(因為祂首要擴展的關係)。在物質創造之前,至尊主通過祂全體出席的擴展,接受了三個普努沙 Puruṣa 化身,一切事情便從祂開始。因此他便是艾瑪 ātmā,摩訶特達 mahat-tattva——宇宙元素的靈魂。整個物質能量並不是創造的原由,但是實際上摩訶韋施紐進入了摩亥特達,整個物質能量。祂是靈魂,當摩訶韋施紐 Mahā-Viṣṇu 進入了各展示的宇宙後,祂再次將自己展示為每一個生物體的超靈。我們有經驗知道生物體身體的生存是因為靈性火花的存在。沒有靈性火花的存在,身體不能夠發展。同樣地,除非有至尊的靈魂基士拿進入,否則物質的展示也不能夠發展。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所有被展示的宇宙中以超靈存在着。史理瑪博伽瓦譚裏有這三個普魯沙阿華陀那 puruṣa-avatāras 的描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以三個形像展示(嘉蘭努達卡沙宜.韋施紐 Kāraṇodakaśāyī Viṣṇu,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和基施露達卡沙宜.韋施紐 Kṣīrodakaśāyī Viṣṇu)於這個物質的展示中。」萬原之原——至尊主基士拿,以摩訶.韋施紐或嘉蘭努達卡沙宜.韋施紐在宇宙海洋中躺下,因此基士拿便是這個宇宙的開始,宇宙展示的維繫者和所有能量的終結。
第二十一節
ādityānām ahaṁ viṣṇur jyotiṣāṁ ravir aṁśumān marīcir marutām asmi nakṣatrāṇām ahaṁ śaśī
ādityānām——阿迪耶的;aham——「我」是;viṣṇuḥ——至尊主;jyotiṣām——所有發光物體的;raviḥ——太陽;aṁśumān——光芒萬丈的;marīciḥ——馬里治;marutām——馬魯達斯的;asmi——「我」是;nakṣatrānām——星星的;aham——「我」是;śaśī——月亮的。
譯文
在各阿迪耶中「我」便是韋施紐,在發光體中「我」便是光輝的太陽,「我」是馬魯斯達中的馬里治,在群星中我是明朗的月亮。
要旨
阿迪耶共有十二個,最主要的便是基士拿。在天空所有照耀的發光體中,最主要的便是太陽;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太陽被接受為至尊主所發射的光芒和被認為是祂的一隻眼睛。馬里治 Marīci 是控制天堂空間的神祇。在芸芸眾星中,月亮在晚上最顯著,因此月亮代表基士拿。
第二十二節
vedānāṁ sāma-vedo 'smi devānām asmi vāsavaḥ indriyāṇāṁ manaś cāsmi bhūtānām asmi cetanā
vedānām——所有吠陀經的;sāma-vedaḥ——婆摩吠陀;asmi——「我」是;devānām——所有半人神的;asmi——「我」是;vāsavaḥ——天堂上的國王;indriyāṇām——所有感官的;manaḥ——心意;asmi——「我」是;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的;asmi——「我」是;cetanā——生命力。
譯文
在吠陀經中「我」是婆摩吠陀;在半人神中「我」是因陀羅;在感官中「我」是心意;在生物體中「我」是生命力(知識)。
要旨
物質與靈魂的分別便是物質並沒有生物體所有的知覺;因此這個知覺是至尊和永恆的,知覺不能夠由物質的組合創造出來。
第二十三節
rudrāṇāṁ śaṅkaraś cāsmi vitteśo yakṣa-rakṣasām vasūnāṁ pāvakaś cāsmi meruḥ śikhariṇām aham
rudrāṇām——所有魯達的;śaṅkaraḥ——施威神;ca——還有;asmi——「我」是;vitteśaḥ——財庫的主人;yakṣa-rakṣasām——耶沙亥和瓦克沙的;vasūnām——瓦蘇的;pāvakaḥ——火;ca——還有;asmi——「我」是;meruḥ——梅努;śikhariṇām——所有山脈的;aham——「我」是。
譯文
在所有的魯達中「我」便是施威神;在耶沙亥和瓦克沙中「我」便是財富之神庫維拉;在瓦蘇中「我」便是火神艾里,而在山脈中「我」便是梅努。
要旨
魯達一共有十一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山伽拉 Śaṅkara,即施威神,他是宇宙中掌管愚昧型態的至尊主的化身。在半人神中,庫維拉 Kuvera 是司庫首長,他是至尊主的代表。梅努 Meru 是一個以蘊藏豐富自然資源出名的山脈。
第二十四節
purodhasāṁ ca mukhyaṁ māṁ viddhi pārtha bṛhaspatim senānīnām ahaṁ skandaḥ sarasām asmi sāgaraḥ
purodhasām——所有的祭司;ca——還有;mukhyam——首長;mām——「我」;viddhi——了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bṛhaspatim——比哈斯巴弟;senānīnām——所有指揮官的;aham——「我」是;skandaḥ——嘉弟克耶 Kārtikeya;sarasām——所有水塘的;asmi——「我」是;sāgaraḥ——海洋。
譯文
啊,阿尊拿,在祭司中,要知道「我」便是首長比哈斯巴弟 Bṛhaspati——奉獻之主。在將領中「我」便是施干達 Skanda——戰事之神;在水域中「我」便是海洋。
要旨
因陀羅是天堂般恆星上的主要半人神,他被稱為天堂的國王。他所管轄的星球稱為因陀羅珞伽 Indraloka,比哈斯巴弟是因陀羅的祭司,既然因陀羅是所有國王之首,比哈斯巴弟便是所有祭司之首。又因為因陀羅是所有國王之首,同樣地,巴娃蒂 Pārvatī 和施威神的兒子:施干達 Skanda,便是所有軍事將領之首。而在所有的水域中,海洋是最大的。這些基士拿的代表祇不過是對祂偉大的一些指示。
第二十五節
maharṣīṇāṁ bhṛgur ahaṁ girām asmy ekam akṣaram yajñānāṁ japa-yajño 'smi sthāvarāṇāṁ himālayaḥ
maharṣīṇam——在所有的偉大聖賢中;bhṛguḥ——彼古;aham——「我」是;girām——聲音震盪中;asmi——「我」是;ekam akṣaram——般那瓦 praṇava;yajñānām——祭祀中;japa-yajñaḥ——唱頌;asmi——「我」是;sthāvarāṇām——不能移動的物體;himālayaḥ——喜馬拉雅山脈。
譯文
在偉大的聖賢中「我」便是彼古 Bhṛgu;在聲音震盪中「我」便是超然的唵音節。在祭祀中「我」便是聖名的唱頌(齋巴 japa),在不能移動的物體中「我」便是喜瑪拉雅山脈。
要旨
這個宇宙內的第一個生物體——婆羅賀摩(梵王),為了各種族的傳宗接代而創造了幾個兒子。其中力量最大的便是彼古 Bhṛgu,他也是最偉大的聖賢。在所有的超然震盪聲音中,唵卡拉(唵音)代表至尊。在所有的祭祀中,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頌歌是基士拿最純潔的代表。有時動物的祭祀被推薦,但是在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的祭祀中,並沒有暴力的問題存在。它是最簡單和最純潔的。世界上一切崇高的東西都是基士拿的代表。因此世界上最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也代表祂。在前一節中所提及的山是梅努 Meru,但梅努有時是可以移動的,而喜馬拉雅山脈永不移動,所以喜馬拉雅山脈較梅努偉大。
第二十六節
aśvatthaḥ sarva-vṛkṣāṇāṁ devarṣīṇāṁ ca nāradaḥ gandharvāṇāṁ citrarathaḥ siddhāṇaṁ kapilo muniḥ
aśvatthaḥ——榕樹;sarva-vṛkṣāṇām——所有樹的;devarṣīṇam——所有半人神中的聖賢;ca——和;nāradaḥ——拿拉達;gandharvā-ṇām——干達瓦星球上的居民;citrarathaḥ——芷答拉達;siddhānām——那些有成就的人的;kapilaḥ muniḥ——嘉比拉牟尼。
譯文
在所有的樹中「我」是聖潔的榕樹,在聖賢和半人神中「我」便是拿拉達。在天使唱頌者(干達瓦 Gandharvas)中「我」便是芷答拉達 Citraratha,而完滿的生物中「我」便是聖賢嘉比拉 Kapila。
要旨
榕樹(aśvattha)是最美麗和最高大的樹之一,印度人經常以他們為每日早上儀式之一來崇拜。他們也崇拜半人神中的拿拉達——他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半人神。因此這些被看作為基士拿的代表干達瓦 Gandharva 恆星中充滿着美妙歌唱的生物體,而其中最佳的歌唱家便是芷答拉達 Citraratha。在永恆的生物體中,嘉比拉被認為是基士拿的一個化身,祂的哲學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被提及。後來又有另外一個嘉比拉很出名,但他的哲學是無神論的。因此他們之間有天壤之別。
第二十七節
uccaiḥśravasam aśvānāṁ viddhi mām amṛtodbhavam airāvataṁ gajendrāṇāṁ narāṇāṁ ca narādhipam
uccaiḥśravasam——烏齋亥史拉瓦;aśvānām——在馬匹中;viddhi——知道;mām——「我」的;amṛta-udbhavam——從攪拌海洋中產生;airāvatam——愛拉瓦達;gajendrāṇām——大象的;narāṇām——人類中;ca——和;narādhipam——國王。
譯文
要知道在馬匹中「我」是烏齋亥史拉瓦 Uccaiḥśravā,它從海洋中躍起,生自長生不老的仙丹中;在尊貴的大象中「我」是愛拉瓦達 Airāvata,而在人類中「我」便是帝王。
要旨
有一次奉獻者半人神和惡魔(阿蘇拉)航海旅行,在這旅程上製造了甘露和毒藥,施威神則飲了毒藥。從甘露中產生了許多生物,其中是一匹名為烏齋亥史拉瓦 Uccaiḥśravā 的良馬。另外一隻從甘露中產生的動物是一頭名為愛拉瓦達 Airavata 的大象。因為這兩頭動物從甘露中產生,牠們都有着重要意義,牠們是基士拿的代表。
在人類中,國王是基士拿的代表,因為基士拿是宇宙的維繫者。而由他們神聖資格而被委派的國王,則是王朝的維繫者。好像摩訶喇查尤帝斯棣拉、摩訶喇查巴力曷和主喇瑪都是非常正直的國王,他們都經常地想着市民的福利。在吠陀文學中,國王被接受為神的代表,在這個年代中,隨着宗教原則的腐敗,帝制慢慢式微而現在終於被廢除了。要知道過往人們在正直而神聖的國王下生活得較為快樂。
第二十八節
āyudhānām ahaṁ vajraṁ dhenūnām asmi kāmadhuk prajanaś cāsmi kandarpaḥ sarpāṇām asmi vāsukiḥ
āyudhānām——在所有武器中;aham——「我」是;vajram——雷電;dhenūnām——乳牛中;asmi——「我」是;kāmadhuk——蘇拉比乳牛;prajanaḥ——為了生兒育女;ca——和;asmi——「我」是;kandarpaḥ——干答巴亥(戀愛之神);sarpāṇām——在所有蛇中;asmi——「我」是;vāsukiḥ——瓦蘇克。
譯文
在武器中「我」便是雷電;在乳牛中「我」便是「蘇拉比」——大量牛乳的給與者。在生育者中「我」便是干答巴 Kandarpa——戀愛之神;而在蛇中「我」便是瓦蘇克 Vāsuki——蛇中之首。
要旨
雷電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它代表基士拿的能量。在靈性空間基士拿珞伽中有一些可以隨時擠牛奶的乳牛,牠們可以供給人們願望得到的任何數量牛乳,當然在物質世界中並沒有這些乳牛的存在,但在基士拿珞伽中確有提及牠們。主供養很多這些名為蘇拉比的乳牛。干答巴 Kandarpa 是生養好兒子的性慾;因此干答巴是基士拿的代表。有時性慾祇是用於感官享樂,這樣的性慾並不代表基士拿。但是為了生育好兒女的性慾被稱為干答巴,他代表基士拿。
第二十九節
anantaś cāsmi nāgānāṁ varuṇo yādasām aham pitṛrṇām aryamā cāsmi yamaḥ saṁyamatām aham
anantaḥ——阿蘭陀;ca——還有;asmi——「我」是;nāgānām——所有蛇中的;varuṇaḥ——水神華武那;yādasām——所有水族的;aham——「我」是;piṭṛrnām——祖先的;aryamā——阿耶摩;ca——還有;asmi——「我」是;yamaḥ——閻羅王,死的控制者;saṁyamatām——所有調節者;aham——「我」是。
譯文
在天上的拿伽 Nāga 蛇中「我」便是阿蘭陀 Ananta;在水族神祇中「我」便是華武那 Varuṇa。在離去的先人中「我」便是阿耶摩 Aryamā,而在法律的施行者中「我」便是閻羅 Yama——死之神。
要旨
在很多天上的拿伽蛇中,阿蘭陀是最偉大的,一如華武那是水族中最偉大的一樣,他們兩者都代表基士拿。有一個滿佈着樹的星球由阿耶摩統治,他代表基士拿。也有很多懲罰惡棍的生物,其中為首的便是閻羅王,閻羅王居住於一個接近這個地球的恆星,那些充滿着罪惡的人死後便被送往那裏去,閻羅王則安排給他們各類不同的懲罰。
第三十節
prahlādaś cāsmi daityānāṁ kālaḥ kalayatām aham mṛgāṇāṁ ca mṛgendro 'haṁ vainateyaś ca pakṣiṇām
prahlādaḥ——巴拉達;ca——還有;asmi——「我」是;daityānām——惡魔的;kālaḥ——時間;kalayatām——征服者;aham——「我」是;mṛgāṇām——在動物中;ca——和;mṛgendraḥ——獅子;aham——「我」是;vainateyaḥ——加路達;ca——還有;pakṣiṇām——雀鳥的。
譯文
在戴耶 Daitya 惡魔中「我」便是虔誠奉獻的巴拉達 Prahlāda,在征服者中「我」便是時間;在猛獸中「我」便是獅子,在雀鳥中「我」便是加路達 Garuḍa——韋施紐有羽毛的坐駕。
要旨
迪蒂 Diti 和阿迪蒂 Aditi 是兩姊妹。阿迪蒂的兒子們名為阿廸耶 Āditya(s),而迪蒂 Diti 的兒子們則名為戴耶 Daitya(s)。所有的阿迪耶都是主的奉獻者,而所有的戴耶都是無神論者。雖然巴拉達 Prahlāda 生於戴耶的家庭,但他自幼便是一個偉大的奉獻者,由於他的奉獻性服務和神一樣的本性,他便被認為是基士拿的代表。
在很多具有征服性的原則中,時間冲去這個物質宇宙中的一切東西,它因
此代表基士拿。在這樣多的動物中,獅子是最強大和最兇猛的,在百萬種鳥類中,韋施紐的坐駕——加路達 Garuḍa 是最偉大的。
第三十一節
pavanaḥ pavatām asmi rāmaḥ śastra-bhṛtām aham jhaṣāṇāṁ makaraś cāsmi srotasām asmi jāhnavī
pavanaḥ——風;pavatām——所有足以潔淨化的東西;asmi——「我」是;rāmaḥ——喇瑪;śastra-bhṛtām——武器的攜帶者;aham——「我」是;jhaṣāṇām——所有水族中;makaraḥ——鯊魚;ca asmi——「我」也是;srotasām——所有河流中;asmi——「我」是;jāhnavī——恆河。
譯文
在淨化物中「我」便是風;在揮動武器者中「我」便是喇瑪;在水族中「我」便是鯊魚,而在河流中「我」便是恆河。
要旨
在所有水族中,鯊魚是最大的魚類之一,肯定地是對人類最危險的。因此鯊魚代表基士拿。在印度最長的河流便是恆河。在喇瑪央納 Rāmāyaṇa 中,主喇瑪旂陀羅 Lord Rāmacandra 是基士拿的一個化身,祂是最威武的戰士。
第三十二節
sargāṇām ādir antaś ca madhyaṁ caivāham arjuna adhyātma-vidyā vidyānāṁ vādaḥ pravadatām aham
sargāṇām——在所有的創造中;ādiḥ——開始;antaḥ——結尾;ca——和;madhyam——中間;ca——還有;eva——肯定地;aham——「我」是;arjuna——啊,阿尊拿;adhyātma-vidyā——靈性知識;vidyānām——在所有教育中;vādaḥ——自然的結論;pravadatām——辯論中;aham——「我」是。
譯文
在所有的創造中,「我」是開始和結尾,也是中間,啊!阿尊拿,在所有的科學中「我」便是「自我」的靈性科學,而在邏輯學中「我」便是概括性的真理。
要旨
在被創造出來的展示中,整套物質元素先是由摩訶.韋施紐創造,跟着是由施威神毀滅。梵王是第二手的創造者。所有這些被創造的元素都是至尊主各不同物質品性的化身;因此祂是所有創造的開始,中間和結尾。
有很多文學講述有關於「自我」的靈性科學,諸如四部吠陀經 Vedas,維丹達.樞查經(或譯吠檀多.樞查經)Vedānta-sūtra 及普蘭那經 Purāṇa,史里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及梵歌 Gītā。這些都是基士拿的代表。在邏輯中有不同階段的辯論,證據的呈示稱為齋巴 japa。試圖打敗對方稱為韋旦達 vitanda,而最後的結論則稱為瓦陀 vada。概括性的真理,所有理性程序的終結——便是基士拿。
第三十三節
akṣarāṇām akāro 'smi dvandvaḥ sāmāsikasya ca aham evākṣayaḥ kālo dhātāhaṁ viśvato-mukhaḥ
akṣarāṇām——在字母中;akāraḥ——第一個;asmi——「我」是;dvandvaḥ——二元的;sāmāsikāsya——組合;ca——和;aham——「我」是;eva——的確地;akṣayaḥ——永恆的;kālaḥ——時間;dhātā——創造者;aham——「我」是;viśvato-mukhaḥ——梵王婆羅賀摩。
譯文
在字母中「我」便是A,在組合中「我」便是二元字。「我」也是沒有竭盡的時間,在創造者中「我」便是梵王婆羅賀摩,他有多將臉孔轉向着四方。
要旨
阿伽拉 Akāra,梵文字母中的第一個字,是吠陀文學的開始。沒有阿伽拉便沒有聲音;因此它便是聲音的開始。在梵文中有很多組合字,如喇瑪.基士拿 Rāma-kṛṣṇa 這等二元字稱為瑞突瓦 dvandvaḥ。例如,喇瑪和基士拿有着同一音律,因此而稱為二元。
在所有各類的殺戮者中,時間是最終極的,因為時間殺死一切事物。時間是基士拿的代表,因為在適當的時間便會有一場大火將一切摧毀。
在創造者和生物體中,以梵王婆羅賀摩為主,各個梵王分別地展示四個、八個、十六個,或更多的頭顱,他們都是自己的宇宙中為首的創造者。各梵王都是基士拿的代表。
第三十四節
mṛtyuḥ sarva-haraś cāham udbhavaś ca bhaviṣyatām kīrtiḥ śrīr vāk ca nārīṇām smṛtir medhā dhṛtiḥ kṣamā
mṛtyuḥ——死亡;sarva-haraḥ——吞滅一切的;ca——還有;aham——「我」是;udbhavaḥ——世代;ca——還有;bhaviṣyatām——未來的;kīrtiḥ——名譽;śrīh vāk——美麗的言詞;ca——還有;nārīṇāṁ——女人的;smṛtiḥ——記憶;medhā——智慧;dhṛtiḥ——忠心;kṣamā——耐性。
譯文
「我」是吞滅一切的死亡,「我」也是未來一切事物的創造者。在女人中「我」便是名譽、幸運、言詞、記憶、智慧、忠心和耐性。
要旨
一個人在出生後,每一刻都在死亡。因此死亡便在每一刻吞食著每一個生物體,不過最後的一瞬被稱為死亡罷了。那死亡便是基士拿。所有各種類的生命都經過這六個基本變更:他們誕生、成長、逗留一段時間,生殖,衰退及最後毀滅。在這些變更中,第一個便是從子宮中分娩,那便是基士拿。第一代是所有未到活動的開始。
這裏列舉出來的六項富裕是女性化的,如果一個女人擁有全部或其中一部份,她便是光榮的。梵文是一個完整的語言,因此它是榮耀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研讀一個論題後能夠記起它,他便賦有良好的記憶,史密弟 smrti。一個人不用去閱讀很多不同科目的書籍;有能力記得起其中一些和在需要的時候引用它們也是另外一項富裕。
第三十五節
bṛhat-sāma tathā sāmnāṁ gāyatrī chandasām aham māsānāṁ mārga-śīrṣo 'ham ṛtūnāṁ kusumākaraḥ
bṛhat-sāma——比哈婆摩;tathā——還有;sāmnām——婆摩.吠陀歌曲的;gāyatrī——嘉耶帖讚歌;chandasām——所有詩歌的;aham——「我」是;māsānām——月份的;mārga-śīrṣo 'ham——十一月和十二月兩個月份;aham——「我」是;ṛtūnām——所有季節的;kusumākaraḥ——春天。
譯文
在頌歌中「我」便是唱給因陀羅聽的比哈婆摩 Bṛhat-sāma,在詩歌中「我」便是由婆羅門每日所唱嘉耶帖讚歌 Gāyatrī。在月份中「我」便是十一月和十二月,而在季節中「我」便是開花的春天。
要旨
主已經解釋過在所有的吠陀經中,婆摩.吠陀 Sāma-veda 富於由各半人神所奏的美麗頌歌,其中之一便是比哈婆摩 Bṛhat-sāma,它有著華麗的旋律,是在半夜唱出來的。
在梵文中,制定詩歌有很多格律、音韻和音律並不是如現代詩歌那樣地憑空寫出來的。在調律了的詩歌中,以由具有資格的婆羅門所唱出的嘉耶帖 Gayatri 曼陀羅為最顯著。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有提及嘉耶帖曼陀羅。因為嘉耶帖曼陀羅是特別地為了對神的覺悟,它代表至尊的主,這曼陀羅是為了在靈性上進步的人而設,如果一個人成功地唱頌它,他便能夠進入主的超然境界,一個人首先必需達到處於完整境界的人的品質——即根據物質本性定律下的良好品質——才能夠唱頌嘉耶帖曼陀羅。在吠陀文化中,嘉耶帖曼陀羅非常重要和被認為是婆羅門(梵天)Brahman 的聲音化身,梵王是它的創始人,通過使徒傳遞系列傳給他。
十一月和十二月被認為是所有月份中最好的兩個月,因為在印度五穀是在這個時候從田裏收割,人們因此覺得很快樂。而很自然地春天是普天下所喜愛的,因為它並不太冷也並不太熱,樹木繁茂,花朵盛放,很多紀念基士拿消閒時光的儀式也在春天,因此春天是所有季節中最充滿著喜悅的一個,它是至尊主基士拿的代表。
第三十六節
dyūtaṁ chalayatām asmi tejas tejasvinām aham jayo 'smi vyavasāyo 'smi sattvaṁ sattvavatām aham
dyūtam——賭博;chalayatām——在所有欺騙中;asmi——「我」是;tejaḥ——顯赫的;tejasvinām——在一切顯赫的東西中;aham——「我」是;jayaḥ——勝利;asmi——「我」是;vyavasāyaḥ——冒險;asmi——「我」是;sattvam——力量;sattvavâtām——所有強壯者的;aham——「我」是。
譯文
「我」也是欺騙中的賭博,在顯赫的東西中「我」便是顯赫。「我」是勝利,「我」是冒險,「我」也是強壯者的力量。我也是在所有上等人的良好品質。
要旨
遍佈著整個宇宙有很多類型的騙子,在所有的欺騙勾當中,賭博是最高的,因此它代表基士拿。作為至尊者,基士拿可以比任何一個人還更欺詐。如果基士拿選擇去欺騙一個人,沒有人能夠在騙術方面勝過祂。祂的偉大不單祇一方面的,而是全面的。
在勝利的人當中,「祂」便是勝利。「祂」是顯赫者中的顯赫。在創業性的工業家中。「祂」是最具創業性的。在冒險家中,「祂」是最具冒險性的。在強壯者中,「祂」是最強壯的。當基士拿在地球上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在力量方面超越「祂」。就算在「祂」童年中,祂也舉起了歌瓦罕納山 Govardhana Hill。沒有人能夠在欺騙方面超過「祂」,沒有人能夠在顯赫方面超過「祂」,沒有人能夠在勝利方面超過「祂」,沒有人能夠在創業方面超過「祂」,也沒有人能夠在力量方面超過「祂」。
第三十七節
vṛṣṇīnāṁ vāsudevo 'smi pāṇḍavānāṁ dhanañjayaḥ munīnām apy ahaṁ vyāsaḥ kavīnām uśanā kaviḥ
vṛṣṇīnām——維士尼後裔的;vāsudevaḥ——瓦蘇弟瓦,在達拉伽 Dvārakā的基士拿;asmi——「我」是;pāṇḍavānām——班達瓦兄弟的;dhanañjayaḥ——阿尊拿;munīnām——聖賢的;api——還有;aham——「我」是;vyāsaḥ——維亞薩——所有吠陀文學的撰作者;kavīnām——所有偉大思想家的;uśanā——烏珊拿;kaviḥ——思想家。
譯文
在維士尼 Vṛṣṇi 的後裔中「我」便是瓦蘇弟瓦 Vāsudeva,在班達瓦兄弟中「我」便是阿尊拿。在聖賢中「我」便是維亞薩 Vyāsa,在偉大思想家中「我」便是烏珊拿 Uśanā。
要旨
基士拿是原本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瓦蘇弟瓦則是基士拿的直接擴展。主基士拿如巴拉迪瓦 Baladeva 二人都以瓦蘇弟瓦的兒子出現。在班杜的兒子中,阿尊拿很出名和勇武。而事實上他是人中的俊傑,因此他代表基士拿,在牟尼——或諳熟吠陀知識的有學問的人中,維亞薩是最偉大的,因為他為了在這個卡利年代中一般大眾的了解而用很多方法解釋吠陀知識,維亞薩也被稱為基士拿的一個化身,因此他也代表基士拿。嘉維 kavi(s)是那些能夠徹底地想著任何論題的人。在嘉維中,烏珊拿是惡魔的靈魂導師,和具有偉大見識的政治家;他在每一方面都極之聰明,有遠見,有政治手腕和精神化。因此烏珊拿是基士拿富裕的另外一個代表。
第三十八節
daṇḍo damayatām asmi nītir asmi jigīṣatām maunaṁ caivāsmi guhyānāṁ jñānaṁ jñānavatām aham
daṇḍaḥ——刑罰;damayatām——所有分離的;asmi——「我」是;nītiḥ——道德;asmi——「我」是;jigīṣatām——勝利的;maunam——靜默;ca——和;eva——還有;asmi——「我」是;guhyānām——在祕密中;jñānam——知識;jñānavatām——智者的;aham——「我」是。
譯文
在刑罰中「我」是懲治之棍,在那些尋求勝利的人中,「我」是道德。在秘密的東西中「我」便是靜默,而在聰明的人中「我」是智慧。
要旨
在眾多用以抑壓的工具中,最重要的是那些用來打倒惡人的一種,當惡人被懲罰的時候,懲治之棍代表基士拿。在那些想在某些活動取得勝利的人中,最具勝利的原素便是道德。在聆聽、思考和冥想的機密活動中,靜默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如果靜默便會很快在靈性上取得進步。誰能夠分辨出物質與靈魂,分辨出神的較高及較低本性,便是智者,這知識便是基士拿自己。
第三十九節
yac cāpi sarva-bhūtānāṁ bījaṁ tad aham arjuna na tad asti vinā yat syān mayā bhūtaṁ carācaram
yat——什麼;ca——還有;api——或許;sarva-bhūtānām——所有創造的;bījam——種子;tat——那;aham——「我」是;arjuna——噢,阿尊拿;nā——不;tat——那;asti——有;vinā——沒有;yat——那;syāt——存在;mayā——由「我」;bhūtam——創造;carācaram——移動的和不移動的。
譯文
還有,阿尊拿,「我」是所有創造的孕育種子,沒有了「我」,便沒有生物——不論移動的和不移動的——能夠存在。
要旨
一切事物都有一個原由,那個原由或展示的種子便是基士拿。沒有基士拿的能量,則沒有事物能夠存在;因此祂被稱為全能的。沒有祂的能量,移動的或不移動的東西都不能夠存在。並不是基於基士拿能量的存在被稱為摩耶——那「不是」的東西。
第四十節
nānto 'sti mama divyānāṁ vibhūtīnāṁ parantapa eṣa tūddeśataḥ prokto vibhūter vistaro mayā
na——不;antaḥ——一個界限;asti——有;mama——「我」的;divyānām——神聖的;vibhūtīnām——富裕;parantapa——啊,敵人的征服者;eṣaḥ——所有這;tu——那;uddeśataḥ——例子;proktaḥ——說及;vibhūteḥ——富裕;vistaraḥ——擴展的;mayā——由「我」。
譯文
啊,偉大的敵人的征服者,「我」神聖的展示是沒有盡頭的。「我」向你所說的祇不過是「我」無限富裕的一些例子。
要旨
如在吠陀文學中所聲言,雖然「至尊」的富裕和能量可以從很多方面去了解,然而這些富裕是無限的;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富裕和能量都可以解釋。為了平息阿尊拿的好奇心而向他描述的祇不過是一些例子。
第四十一節
yad yad vibhūtimat sattvaṁ śrīmad ūrjitam eva vā tat tad evāvagaccha tvaṁ mama tejo 'ṁśa-sambhavam
yat yat——所有一切;vibhūti——富裕;mat——有着;sattvam——存在; 'srīmat——美麗的;ūrjitam——榮譽的;eva——肯定地;avagaccha——你應該知道;vā——或;tat tat——所有那些;eva——肯定地;avagaccha——你必須知道;tvam——你;mama——「我」的;tejaḥ——輝煌;aṁ 'sa——部份的;sambhavam——生於。
譯文
要知道所有美麗的,榮譽的及偉大的創造祇不過產生自「我」的輝煌中的一點火光。
要旨
無論是在靈性世界或物質世界中,任何榮譽的或美麗的存在應該被了解為祇不過是基士拿富裕展示的一部份,任何特別的富裕都應被認作是基士拿富裕的代表。
第四十二節
athavā bahunaitena kiṁ jñātena tavārjuna viṣṭabhyāham idaṁ kṛtsnam ekāṁ 'sena sthito jagat
athavā——或;bahunā——很多;etena——由這類;kim——什麼;jñātena——知道;tava——你;arjuna——噢,阿尊拿;viṣṭabhya——整個;aham——「我」;idam——這;kṛtsnam——所有展示;eka——一個;aṁ 'sena——部份;sthithaḥ——處於;jagat——在宇宙中。
譯文
噢,阿尊拿,所有這些詳細的知識又有什麼用呢?祇是以「我」自己的一小部份「我」便遍透着和維繫着整個宇宙。
要旨
遍佈整個宇宙至尊的主以進入所有事物的超靈為代表,這裏主告訴阿尊拿說去認識事物怎樣富裕地及偉大地分別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他應該知道所有事物的存在是因為基士拿以超靈身份進入他們之內。從最巨大的生物——婆羅賀摩開始,下至最細小的螞蟻,都是因為主進入他們每一個中維繫着他們而存在。
這裏並不推薦對半人神的崇拜,因為就算最偉大的半人神如梵王婆羅賀摩和施威神都祇不過代表至尊主的部份富裕。祂是每一個生出來的人的本原,沒有人比祂更偉大的了。在韋施紐.曼陀羅中說一個以為至尊主基士拿與半人神——就算是梵王或施威神——是在同一層次的人,立即便成為一個無神論者。但是,假如一個人詳細地研讀有關於基士拿能量的富裕及擴展的不同描述,他便會毫無疑問地了解主史里基士拿的地位和沒有偏離地將他的心意固定於對基士拿的崇拜。通過祂進入一切事物的部份代表——超靈——的擴展,主是全面遍透的。因此,純潔的奉獻者,將他們的心意集中於基士拿知覺的全面性奉獻性服務;所以,他們都經常地處於超然的境界。在這一章第八至第十一節中很清楚地指示出對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和崇拜。那便是純潔奉獻性服務之道。在這一章中很詳盡地解釋一個人如何能夠達到與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聯誼的最高奉獻性成就。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章有關於「至尊」的富裕各節的要旨。
第十一章
宇宙形像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mad anugrahāya paramaṁ guhyam adhyātma-saṁjñitam yat tvayoktaṁ vacas tena moho 'yaṁ vigato mam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mat-anugrahāya——祇是對我的好意;paramam——至尊的;guhyam——機密的;adhyātma——靈性的;samjñitam——有關於;yat——什麼;tvayā——由禰;uktam——說;vacaḥ——句語;tena——由那;mohaḥ——幻覺;ayam——這;vigataḥ——受教育;mama——我的。
譯文
阿尊拿說:「我已聽過禰這樣仁慈灌輸給我有關於機密靈性事物的教導,我的幻覺現在驅除了。」
要旨
這一章揭示出基士拿是萬原之原。祂甚至是摩訶韋施紐 Mahā-Viṣṇu(各物質宇宙由祂發放出來)之原。基士拿並不是一個化身:祂是所有化身的泉源。這一點在前一章中已完全解釋過。
現在,就有關阿尊拿方面,他說他的幻覺已經消失。意思是說阿尊拿不再想着基士拿祇是一個人,他的一個朋友,而是一切事物的來源。阿尊拿很開明和以有一個像基士拿的偉大朋友而高興,但現在他想着雖然他會接受基士拿是一切事物的來源,其他的人則不會,因此為了要對所有人樹立基士拿的神聖,他在這一章中要求基士拿展示祂的宇宙形像。實際上,一個人會像阿尊拿一樣地在看到基士拿的宇宙形像時感到懼怕,但基士拿是這樣仁慈,祂在展示這宇宙形像後便將自己再次變回祂的本來形像。阿尊拿很多次同意基士拿所說的話。基士拿對他講話祇是為了他的利益,而阿尊拿也承認這是因為基士拿的恩賜而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現在深信基士拿是萬原之原和以超靈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第二節
bhavāpyayau hi bhūtānāṁ śrutau vistaraśo mayā tvattaḥ kamala-patrākṣa māhātmyam api cāvyayam
bhava——出現;apyayau——消失;hi——肯定地;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的;śrutau——已經聽過;vistaraśaḥ——詳細的;mayā——由我;tvattaḥ——從你;kamala-patrākṣa——啊,有着蓮花般眼睛的一個;māhātmyam——榮譽;api——還有;ca——和;avyayam——沒有竭盡的。
譯文
啊,有着蓮花般眼睛的一個,我已經從禰那裏詳盡地聽過有關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出現和消失,這些都通過禰無窮盡的榮譽而覺悟到。
要旨
阿尊拿因喜悅而稱呼主基士拿為有着蓮花般眼睛的一個(基士拿的眼睛看來就像蓮花瓣一樣),因為基士拿在上一章最後一節中向他保證說祂祇是以自己的一部份便維繫着整個宇宙。祂是這個物質展示中一切事物的來源,阿尊拿從主那裏很詳盡地聽過這一點。阿尊拿而且更知道雖然祂是一切事物出現和消失的本源,祂卻高處在它們之上。雖然祂是全面遍透的,祂的性格卻沒有消失。那便是阿尊拿承認他已經完全地了解到有關基士拿不可思議的富裕。
第三節
evam etad yathāttha tvam ātmānaṁ parameśvara draṣṭum icchāmi te rūpam aiśvaraṁ puruṣottama
evam——那;etat——這;yathāttha——原本地;tvam——禰;ātmānam——靈魂;parameśvara——至尊的主;draṣṭum——看見;icchāmi——我希望;te——禰;rūpam——形像;aiśvaram——神聖的;puruṣottama——啊,最佳的人物。
譯文
啊,最偉大的人物,啊,至尊的形像,雖然在眼前我看到禰的真正地位,但是我仍然希望看到禰怎樣進入這個宇宙的展示。我想看看禰那個形像。
要旨
主說因為祂以祂個人的代表進入物質宇宙,宇宙便得以展示和繼續下去。對於阿尊拿來說,他已被基士拿的聲言所感應,但是為了要說服將來其他以為基士拿是一個普通人的人,他想實際地看看祂的宇宙形像,看祂怎樣以雖然不是宇宙的一部份而仍可以在裏面操作。阿尊拿要求主的允許也是有意義的。既然主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祂存在於阿尊拿裏面;因此祂知道阿尊拿的願望,祂可以了解到阿尊拿並不特別想看祂的宇宙形像,因為他完全滿足於看到基士拿的個人形像,但祂也知道阿尊拿想看看這宇宙形像用以說服其他的人。他本身並沒有需要證明的欲望。基士拿而且了解到阿尊拿想看看宇宙形像以設立一個準則,因為在將來會有很多將自己作為神的化身的騙子。因此普通的人應該小心;在接受這種無意義的話之前,人們應該看看這種虛假的神的宇宙形像。一個自稱是基士拿的人應該準備出示他的宇宙形像以對大眾證實他的聲言。
第四節
manyase yadi tac chakyaṁ mayā draṣṭum iti prabho yogeśvara tato me tvaṁ darśayātmānam avyayam
manyase——如果禰以為;yadi——如果;tat——那;śakyam——有資格可以看;mayā——由我;draṣṭum——看見;iti——如此;prabho——主啊;yogeśvara——所有神秘力量的主人;tataḥ——那麼;me——向我;tvam——禰;darśaya——展示出;ātmānam——禰自己;avyayam——永恆的。
譯文
如果禰以為我可以看禰的宇宙形像,啊!我的主——所有神秘力量的主人——便請禰仁慈地向我展示那宇宙的本體。
要旨
據說一個人不能夠通過物質的感官去了解或察覺至尊主——基士拿。但是如果一個人在開始的時候便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他便能夠得到天啟而看到主,每一生物體都祇不過是一點靈性火花;因此它並不可能去看或去了解至尊的主。作為一個奉獻者的阿尊拿,並不依靠他自己的推考力量,而是他接受自己作為一個生物體的限度和承認基士拿無可估計的地位。阿尊拿了解到一個生物體是沒有可能去了解無限的。如果無限量的神展示自己,便會因為無限的恩賜而了解無限的本性。瑜祁史瓦拉 yogeśvara 一字在這裏也很有意思,因為主有着無可思議的能量。雖然祂是無限的,但如果祂喜歡,祂可以通過祂的恩惠而將自己展示。因此阿尊拿祈求基士拿不可思議的恩惠,他並不向基士拿發出命令。除非一個人完全皈依於基士拿知覺和從事於奉獻性服務。否則基士拿並沒有義務將自己展示給任何人。如此那些依靠他們自己智力推考力量的人是不能夠看見基士拿的。
第五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aśya me pārtha rūpāṇi śataśo 'tha sahasraśaḥ nānā-vidhāni divyāni nānā-varṇākṛtīni ca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paśya——瞧;me——「我」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rūpāṇi——形像;śataśaḥ——數百的;atha——還有;sahasraśaḥ——數千的;nānā-vidhāni——不同形式的;divyāni——神聖的;nānā——色彩繽紛的;varṇa——有色彩的;akṛtīni——形像;ca——還有。
譯文
萬福的主說:「啊,我親愛的阿尊拿——彼利妲之子,瞧瞧『我』的富裕,上千百個不同的聖潔的形像,色彩繽紛得就像海洋一樣。」
要旨
阿尊拿想看基士拿的宇宙形像,這形像雖然是超然的,但它祇不過是為了宇宙的展示而設,因此受制於這個物質自然的短暫時間。正如物質自然是展示的和不展示的,同樣地這基士拿的宇宙形像也是展示的和不展示的。它並不是如基士拿其它的形像一樣永恆地處於靈性天際。以一個奉獻者來說,他並不渴望去看這個宇宙形像,但因為阿尊拿想這樣地看基士拿,基士拿便以這個形像揭示。這個宇宙形像不能夠被任何的普通人看到。基士拿首先要給與他看祂的力量。
第六節
paśyādityān vasūn rudrān aśvinau marutas tathā bahūny adṛṣṭa-pūrvāṇi paśyāścaryāṇi bhārata
paśya——看;ādityān——阿廸蒂的十二個兒子;vasūn——八個瓦蘇;rudrān——十一個魯達的形像;aśvinau——兩個阿斯文;marutaḥ——四十九個馬魯斯達(風的半人神);tathā——還有;bahūni——很多;adṛṣṭa——你沒有聽或看過的;pūrvāṇi——以前;paśya——那裏看到;āścaryāṇi——所有奇異的;bharatas——伯拉達人中的俊傑。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的俊傑,看看這阿廸耶、魯達、和所有半人神的不同展示,看看很多以前從來沒有人看過或聽過的事物。
要旨
雖然阿尊拿是基士拿的親密朋友和有學問的人中最高深的一個,但是他仍然沒有可能去知道有關於基士拿的每一件事情。這裏說人類從來沒聽過或知道所有這些形像和展示。現在基士拿展示這些奇異的形像。
第七節
ihaikasthaṁ jagat kṛtsnaṁ paśyādya sa-carācaram mama dehe guḍākeśa yac cānyad draṣṭum icchasi
iha——在這;ekastham——在一個;jagat——宇宙;kṛtsnam——完整地;paśya——看見;aḍya——立即;sa——與;cara——移動的;acaram——不移動的;mama——「我」的;dehe——在這個身體中;guḍākeśa——啊,阿尊拿;yat——那;ca——還有;anyat——其他的;draṣṭum——看見;icchasi——你喜歡。
譯文
你想看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立即在這個身體內看到。這個宇宙形像可以展示給你所有你現在想欲得到的,和你在將來想欲得到的一切。全部事物都在這裏面。
要旨
沒有人能夠坐在一處地方而看到整個宇宙,就算最高深的科學家也不能夠看見在宇宙的其它地方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基士拿給與他能力去看過去、現在及將來他想看的任何東西。因此,由於基士拿的恩賜,阿尊拿能夠看到一切事情。
第八節
na tu māṁ śakyase draṣṭum anenaiva sva-cakṣuṣā divyaṁ dadāmi te cakṣuḥ paśya me yogam aiśvaram
na——永不;tu——但是;mām——我;śakyase——能夠;draṣṭum——看見;anena——由這;eva——肯定地;sva-cakṣuṣā——以你自己的眼睛;divyam——神聖的;dadāmi——「我」給與;te——你;cakṣuḥ——眼睛;paśya——看;me——「我」的;yogam aiśvaram——不可思議的神秘能量。
譯文
你不能夠以你現在的眼睛看到「我」,因此「我」給與你神聖的眼睛好使你能夠看到「我」神秘的富裕。
要旨
一個純潔的奉獻者除了基士拿兩隻手的形像以外並不喜歡看祂任何的形像;一個奉獻者一定要得到祂的恩寵才能夠看到祂的宇宙形像,不是通過心意而是通過靈性的眼睛。阿尊拿要改變的不是他的心意而是他的視野去看基士拿的宇宙形像,基士拿的宇宙形像並不十分重要;這會在以下數節中清楚顯示。但因為阿尊拿想看它,所以主給與他看那宇宙形像所需要的特別視野。
吸引正當地與基士拿處於一個超然性關係奉獻者的是親切的形像,而不是一個無神的富裕展覽。和基士拿一起玩的伴侶,基士拿的朋友和基士拿的父母從不想基士拿展示祂的富裕。他們是這樣地溶滙於純潔的愛中以至並不知道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們在愛心交換中忘記了基士拿是至尊的主。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所述和基士拿一起玩耍的男孩子全都是高度虔誠的靈魂,在經過了很多、很多次的誕生後他們才能夠與基士拿一同玩耍。這些男孩子並不知道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們把祂作為一個個人的朋友。偉大的聖賢認為至尊是非人性的婆羅門,奉獻者認為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普通的人則認為是這個物質自然的產物。事實上奉獻者並不關心去看宇宙形像——維士瓦.勞巴 viśva-rūpa,然而阿尊拿想看祂是為了充份地證實基士拿的聲言,以使將來的人能夠了解基士拿不單祇在理論上或哲學上顯示祂自己是至尊還實際上將自己這樣地顯示給阿尊拿。阿尊拿一定要證實這一點,因為阿尊拿是巴南巴喇制度的開始。那些真正地有興趣去了解至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和那些追隨阿尊拿步伐的人應該了解基士拿不單祇在理論上將自己顯示為至尊者,還實際上將自己揭示為至尊。
主給與阿尊拿必需的力量去看祂的宇宙形像,因為祂知道阿尊拿並不特別地想看它,我們已經解釋過這一點。
第九節
sañjaya uvāca evam uktvā tato rājan mahā-yogeśvaro hariḥ darśayāmāsa pārthāya paramaṁ rūpam aiśvaram
sañjayaḥ uvāca——山齋耶說;evam——如此;uktvā——說著;tataḥ——此後;rājan——啊,國王;mahā-yogeśvaraḥ——最強大的神秘力量修習者;hariḥ——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darśayāmāsa——展示;pārthāya——向基士拿;paramam——神聖的;rūpam——宇宙形像;aiśvaram——富裕。
譯文
山齋耶說:「啊,國王,至尊者——所有神秘力量的主人——至高性格的神首這樣說着,便展示祂的宇宙形像給阿尊拿看。」
第十節及第十一節
aneka-vaktra-nayanam anekādbhuta-darśanam aneka-divyābharaṇaṁ divyānekodyatāyudham divya-mālyāmbara-dharaṁ divya-gandhānulepanam sarvāścaryamayaṁ devam anantaṁ viśvato-mukham
aneka——各個不同的;vaktra——口;nayanam——眼睛;aneka——各個不同的;adbhuta——奇異的;darśanam——目光;aneka——很多;divya——聖潔的;ābharaṇam——裝飾品;divya——神聖的;aneka——各個不同的;uayata——提起;āyudham——武器;divya——神聖的;mālya——花環;ambara-dharam——以衣服遮蓋;divya——神聖的;gandha——芬香;anulepanam——塗上;sarva——所有;aścaryamayam——奇異的;devam——光芒萬丈的;anantam——無限的;viśvataḥ-mukham——全面遍透的。
譯文
阿尊拿在那宇宙形像中看到無數的口和無數的眼睛,這簡直是奇異。這個形狀以神聖的、耀目的裝飾品修飾和以不同裝束打扮排列,祂佩帶着壯麗的花環,祂全身塗上很多芬香氣味,一切都是輝煌的,全面擴展的和無限的。這個被阿尊拿看到了。
要旨
這兩節中指出主的手、口和脚等是無限的。這些展示遍佈於整個宇宙和是無限的。由於主的恩賜,阿尊拿可以坐在一處地方看到這些,那是因為基士拿不可思議的能量所致。
第十二節
divi sūrya-sahasrasya bhaved yugapad utthitā yadi bhāḥ sadṛśī sā syād bhāsas tasya mahātmanaḥ
divi——在天空;sūrya——太陽;sahasrasya——千百個;bhavet——那裏有;yugapat——同一時間地;utthitā——現在;yadi——如果;bhāḥ——光;sadṛśī——像那;sā——那;syāt——或許;bhāsaḥ——光芒;tasya——那裏有;mahātmanaḥ——偉大的主的。
譯文
如果千百個太陽同時地在天空升起,他們或許會比得上至尊者在那宇宙形像中的光芒。
要旨
阿尊拿所看到的是不能夠描述的情景,而山齋耶仍然想向狄達拉斯韃描繪一幅那個偉大揭示的意識圖畫。當時山齋耶和狄達拉斯韃都不在場,但是山齋耶由於維亞薩的恩賜而能夠看到一切發生的事情。現在他便在盡可能可以被了解的情況下將情景比較為一個想像出來的現像——千百個太陽。
第十三節
tatraikasthaṁ jagat kṛtsnaṁ pravibhaktam anekadhā apaśyad deva-devasya śarīre pāṇḍavas tadā
tatra——那裏;ekastham——一個地方;jagat——宇宙;kṛtsnam——完全地;pravibhaktam——分為;anekadhā——很多類;apaśyat——能夠看;deva-devasy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śarīre——在那宇宙形像中;pāṇḍavaḥ——阿尊拿;tadā——在那時候。
譯文
那時候阿尊拿在主的宇宙形像中看到在一個地方宇宙的無限擴展,儘管這是分成千萬個宇宙中的一個。
要旨
tatra(那裏)一字非常有意義。它指出當阿尊拿看到那宇宙形像的時候,阿尊拿和基士拿兩人都坐在戰車上,其他在戰場上的人不能夠看到這個形像因為基士拿祇是將視力給與阿尊拿,阿尊拿在基士拿的身體中看到數千個宇宙。我們從吠陀經典中知道有很多宇宙和很多恆星,有些是用土造成的,有些是用金造成的,有些是用鑽石造成的,有些很大,有些則不很大,等等。阿尊拿坐在戰車上可以看到所有這些宇宙,但是沒有人能夠了解阿尊拿和基士拿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
第十四節
tataḥ sa vismayāviṣṭo hṛṣṭa-romā dhanañjayaḥ praṇamya śirasā devaṁ kṛtāñjalir abhāṣata
tataḥ——此後;saḥ——他;vismayāviṣṭaḥ——充滿着驚異;hṛṣṭa-romā——因為極度的入神以至身體的毛髮直豎;dhanañjayaḥ——阿尊拿;praṇamya——作出揖拜;śirasā——以頭顱;devam——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kṛtāñjaliḥ——以合着的雙手;abhāṣata——開始說。
譯文
這樣,在迷惑和驚訝中,阿尊拿的毛髮直豎,他開始以合着的雙手祈禱,向至尊的主作出揖拜。
要旨
一旦神聖的形像被揭示後,基士拿和阿尊拿之間的關係便立即改變。以前,基士拿和阿尊拿之間所有的是一個基於友誼的關係,但這裏,在揭示以後,阿尊拿以極大的敬意作出揖拜,他合着雙手向基士拿祈禱。他在讚頌着這個宇宙形狀,因此阿尊拿的關係從朋友變為驚訝。偉大的奉獻者將基士拿看成是所有關係的泉源。在經典中提及十二種基本的關係,它們全都存在於基士拿中。據說祂是兩個生物體之間、神之間、或至尊主和祂的奉獻者之間所交換的所有關係的海洋。
據說阿尊拿被驚訝的關係所激動了,雖然他的本性是很持重、安詳和平靜的,但是在驚訝中,他驚狂起來,他的頭髮豎起,他開始合着雙手向至尊的主作出揖拜。當然他並不是害怕。他為至尊主的奇異所影響。接踵而來的便是驚訝;他本然的友愛關係被驚異所遮蓋了,因此他有這樣的反應。
第十五節
arjuna uvāca paśyāmi devāṁs tava deva dehe sarvāṁs tathā bhūta-viśeṣa-saṅghān brahmāṇam īśaṁ kamalāsana-stham ṛṣīṁś ca sarvān uragāṁś ca divyān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paśyāmi——我看到;devān——所有的半人神;tava——禰的;deva——主啊;dehe——在身體裏;sarvān——所有;tathā——還有;bhūta——生物體;viśeṣa-saṅghān——特別的集會;brahmāṇam——婆羅賀摩;īśam——施威神;kamala-āsana-stham——坐在蓮花上;ṛṣīn——偉大的聖賢;ca——還有;sarvān——所有的;uragān——蛇;ca——還有;divyān——神聖的。
譯文
阿尊拿說:「我親愛的主基士拿,我在禰的身體中看到結集一起的是所有的半人神和其他各類的生物體。我看見婆羅賀摩坐在蓮花上,還有的是施威神和其他很多聖賢和神聖的蛇。」
要旨
阿尊拿看到宇宙上的一切事物;因此他看到婆羅賀摩——宇宙的第一個生物,還有的是在宇宙較低部份為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躺在其上的天蛇。這蛇床的名字是瓦蘇克 Vāsuki,其它的蛇也有名為瓦蘇克的。阿尊拿可以看到自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而上至宇宙的最高部份是婆羅賀摩——宇宙第一個生物所居處的蓮花恆星。即是說阿尊拿祇是坐在戰車上便看到開始至結尾的一切事物。由於至尊主——基士拿的恩賜而有這個可能。
第十六節
aneka-bāhūdara-vaktra-netraṁ paśyāmi tvāṁ sarvato 'nanta-rūpam nāntaṁ na madhyaṁ na punas tavādiṁ paśyāmi viśveśvara viśva-rūpa
aneka——很多;bāhū——手臂;udara——肚腹;vaktra——口;netram——眼;paśyāmi——我看見;tvām——向禰;sarvataḥ——從每一方面;ananta-rūpam——無限的形像;na antam——沒有盡頭的;na madhyam——沒有中間的;na punaḥ——沒有再次;tava——禰的;ādim——開始;paśyāmi——我看見;viśveśvara——啊,宇宙的主人;viśva-rūpa——宇宙的形像。
譯文
啊,宇宙的主人,我在禰的宇宙身體內看到很多、很多形像,無數的——腹、口、眼——無窮地擴展。這一切都沒有終結,沒有開始,也沒有中間。
要旨
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無窮的;因此一切都可以透過祂而看見。
第十七節
kirīṭinaṁ gadinaṁ cakriṇaṁ ca tejorāśiṁ sarvato dīptimantam paśyāmi tvāṁ durnirīkṣyaṁ samantād dīptānalārka-dyutim aprameyam
kirīṭinam——以頭冑;gadinam——以鈎鎚;cakriṇam——以飛碟;ca——和;tejorāśim——光芒;sarvataḥ——各方面;dīptimantam——發光;paśyāmi——我看見;tvām——禰;durnirīkṣyam——很難看見;samantāt——蔓延;dīpta-anala——火焰;arka——太陽;dyutim——陽光;aprameyam——不能量度的。
譯文
禰裝佩着各類冠冕、鈎鎚、及飛碟的形像難以看到,因為它眩目的光芒就像太陽一般灼熱和不能量度。
第十八節
tvam akṣaraṁ paramaṁ veditavyaṁ tvam asya viśvasya paraṁ nidhānam tvam avyayaḥ śāśvata-dharma-goptā sanātanas tvaṁ puruṣo mato me
tvam——禰;akṣaram——沒有竭盡的;paramam——至尊的;veditavyam——被了解的;tvam——禰;asya——這個;viśvasya——宇宙的;param——至尊的;nidhānam——基礎;tvam——禰是;avyayaḥ——沒有竭盡的;sāśvata-dharma-goptā——永恆宗教的維繫者;sanātanaḥ——永恆的;tvam——禰的;puruṣaḥ——至尊者;mataḥ me——是我的意見。
譯文
禰是至尊的原始對像;禰是所有宇宙之內最好的一個;禰是沒有竭盡的;禰是最老的;禰是宗教的維繫者——永恆性格的神首。
第十九節
anādi-madhyāntam ananta-vīryam ananta-bāhuṁ śaśi-sūrya-netram paśyāmi tvāṁ dīpta-hutāśa-vaktraṁ sva-tejasā viśvam idaṁ tapantam
anādi——沒有開始;madhya——沒有中間;antam——沒有結尾;ananta——無限的;vīryam——榮譽的;ananta——無限的;bāhum——手臂;śaśi——月亮;sūrya——太陽;netram——眼睛;paśyāmi——「我」看見;tvām——禰;dīpta——烈焰的;hutāśa-vaktram——火從禰的口中發出來;sva-tejasā——由禰;viśvam——這個宇宙;idam——這;tapantam——熾熱。
譯文
禰是沒有開始、中間或結尾的本原。禰有無數的手臂、太陽和月亮都列入為禰偉大無限的眼睛。禰自己的光輝熾熱着這整個宇宙。
要旨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六項富裕是沒有止境的。在這裏和很多其他處地方都有重複,然而根據經典所說,重複基士拿的榮譽並不是文筆上的一個缺點。據說在困惑或驚異或劇烈感動的時候,言詞是重複又重複的,那並不是缺陷。
第二十節
dyāv āpṛthivyor idam antaraṁ hi vyāptaṁ tvayaikena diśaś ca sarvāḥ dṛṣṭvādbhutaṁ rūpam ugraṁ tavedaṁ loka-trayaṁ pravyathitaṁ mahātman
dyau——在外太空;āpṛthivyoḥ——地球的;idam——這;antaram——中間;hi——肯定地;vyāptam——遍佈;tvayā——由禰;ekena——由一個;diśaḥ——方向;ca——和;sarvāḥ——所有;dṛṣṭvā——看到;adbhutam——奇妙的;rūpam——形像;ugram——恐怖的;tava——禰的;idam——這;loka——恆星體系;trayam——三個;pravyathitam——被騷擾;mahatman——啊,偉大的一個人。
譯文
雖然禰是一個,但是禰擴展於太空,星際和整個空間之間。啊,偉大的人,我一面看着這恐怖的形像,一面看到所有的恆星體系都在不知所措。
要旨
在這一節中 Dyāv āpṛthivyoḥ(天堂和地球之間的空際)和 lokatrayam(三個世界)是有意思的,因為不單祇阿尊拿看到主的這個宇宙形像,其他恆星體系上的人也看到。這個奇景並不是一場夢,所有在靈性上醒覺着的人都看到這個神聖的奇景。
第二十一節
amī hi tvāṁ sura-saṅghā viśanti kecid bhītāḥ prāñjalayo gṛṇanti svastīty uktvā maharṣi-siddha-saṅghāḥ stuvanti tvāṁ stutibhiḥ puṣkalābhiḥ
amī——所有那些;hi——肯定地;tvām——向禰;sura-saṅghāḥ——一群半人神;viśanti——進入;kecit——他們有些;bhītāḥ——由於恐懼;prāñjalayaḥ——雙手合什;gṛṇanti——向……祈禱;svasti——所有和平;iti——如此;uktvā——那樣說;maharṣi——偉大的聖賢;siddha-saṅghāḥ——完整的聖賢;stuvanti——唱着頌歌;tvām——向禰;stutibhiḥ——以禱告;puṣkalābhiḥ——吠陀詩歌。
譯文
所有的半人神都向禰皈依和進入禰裏面,他們很懼怕,合着雙手唱頌着吠陀的讚歌。
要旨
在所有恆星體系上的半人神都懼怕宇宙形像的恐怖展示和它耀眼的光芒,因此他們祈求保護。
第二十二節
rudrādityā vasavo ye ca sādhyā viśve 'śvinau marutaś coṣmapāś ca gandharva-yakṣāsura-siddha-saṅghā vīkṣante tvāṁ vismitāś caiva sarve
rudra——施威神的展示;ādityāḥ——阿迪耶;vasavaḥ——瓦蘇;ye——所有那些;ca——和;sādhyāḥ——薩耶;viśve——維士瓦迪瓦;aśvinau——阿斯文尼昆瑪拉;marutaḥ——馬魯達;ca——和;uṣmapāḥ——祖先;ca——和;gandharva——干達瓦;yakṣa——耶沙亥;asura-siddha——惡魔和完滿的半人神;saṅghāḥ——集會;vīkṣante——看見;tvām——禰;vismitāḥ——在驚異中;ca——還有;eva——肯定地;sarve——所有。
譯文
施威神、阿迪耶、瓦蘇、薩耶、維士瓦迪瓦、兩個阿斯文、馬魯達、祖先和干達瓦、耶沙亥、阿蘇拉(惡魔)和所有完滿的半人神都在驚異中看着禰。
第二十三節
rūpaṁ mahat te bahu-vaktra-netraṁ mahā-bāho bahu-bāhūru-pādam bahūdaraṁ bahu-daṁṣṭrā-karālaṁ dṛṣṭvā lokāḥ pravyathitās tathāham
rūpam——形像;mahat——很偉大的;te——禰的;bahu——很多;vaktra——臉孔;netram——眼睛;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bahu——很多;bāhu——手臂;ūru——大腿;pādam——小腿;bahu-udaram——很多肚腹;bahu-daṁṣṭrā——很多牙齒;karālam——恐怖的;dṛṣṭvā——看見;lokāḥ——所有恆星;pravyathitāḥ——困擾;tathā——同樣地;aham——「我」。
譯文
啊,臂力強大的人,所有的恆星和居處於上的半人神都因為看到禰的很多臉孔、眼睛、手臂、肚腹、腿和禰恐佈的牙齒而感到困惑,而我也像他們一樣地感到困擾。
第二十四節
nabhaḥ spṛśaṁ dīptam aneka-varṇaṁ vyāttānanaṁ dīpta-viśāla-netram dṛṣṭvā hi tvāṁ pravyathitāntarātmā dhṛtiṁ na vindāmi śamaṁ ca viṣṇo
nabhaḥ spṛśam——伸展至天空的;dīptam——發光的;aneka——很多;varṇam——色彩;vyāttā——張開;ānanam——口;dīpta——發光的;viśāla——很偉大的;netram——眼睛;dṛṣṭvā——看見;hi——肯定地;tvām——禰;pravyathitā——被騷擾了的;antaḥ——裏面;ātmā——靈魂;dhṛtim——穩重;na——不;vindāmi——有着;śamam——神智的寧靜;ca——還有;visno——啊,主韋施紐。
譯文
啊,全面遍透的韋施紐,我的心意不能夠再保持平衡了,看到禰光輝的色彩滿佈天空和看着禰無數的眼和口,我覺得害怕。
第二十五節
daṁṣṭrā-karālāni ca te mukhāni dṛṣṭvaiva kālānala-sannibhāni diśo na jāne na labhe ca śarma prasīda deveśa jagan-nivāsa
daṁṣṭrā——牙齒;karālāni——像那;ca——還有;te——禰的;mukhāni——臉孔;dṛṣṭvā——看着;eva——如此;kālānala——死之火;sannibhāni——好像在燃燒中;diśaḥ——方向;na jāne——不知道;na labhe——或者得到;ca śarma——和恩寵;prasīda——喜悅;deveśa——啊,所有主人的主人;jagat-nivāsa——整個宇宙的避難所。
譯文
啊,所有主人的主人,啊,整個宇宙的避難所,請垂賜我恩慈,我因為看見禰像死亡之火一樣地燃燒中的臉孔和恐怖的牙齒。在每一方面我都感到迷惑。
第二十六節及第二十七節
amī ca tvāṁ dhṛtarāṣṭrasya putrāḥ sarve sahaivāvanipāla-saṅghaiḥ bhīṣmo droṇaḥ sūta-putras tathāsau sahāsmadīyair api yodha-mukhyaiḥ vaktrāṇi te tvaramāṇā viśanti daṁṣṭrā-karālāni bhayānakāni kecid vilagnā daśanāntareṣu sandṛśyante cūrṇitair uttamāṅgaiḥ
amī——所有那些;ca——還有;tvām——禰;dhṛtarāṣṭasya——狄達拉斯韃的;putrāḥ——兒子;sarva——所有;saha eva——和一起;avanipāla——戰士國王;saṅghaiḥ——與同一群;bhīṣmaḥ——彼斯瑪迪瓦;droṇaḥ——當阿闍黎耶;sūta-putraḥ——干拿;tathā——還有;asau——那;saha——與;asmadīyaiḥ——我們的;api——還有;yodha-mukhyaiḥ——眾戰士之首;vaktrāṇi——口;te——禰的;tvaramāṇāḥ——恐怖的;viśanti——進入;daṁṣṭrā——口中;karālāni——可怖的;bhayānakāni——非常恐怖的;kecit——他們有些;vilagnāḥ——被攻擊;daśanāntareṣu——牙齒中間;sandṛśyante——看到;cūrṇitaiḥ——粉碎;uttama-aṅgaiḥ——頭部。
譯文
狄達拉斯韃王的所有兒子及與他們同盟的國王、彼斯瑪、當拿、干拿、和我們全部的士兵都衝向禰各個口中,他們的頭顱被禰恐怖的牙齒所粉碎。我還看到有些為禰的牙齒壓扁了。
要旨
在前一節中主應允阿尊拿顯示一些他會很感到興趣的東西。現在阿尊拿看到對方的領導人(彼斯瑪、當拿、干拿和狄達拉斯韃的所有兒子)對方的兵士和阿尊拿自己的兵士都被消滅。這指示雖然雙方都傷亡慘重,阿尊拿還是會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這裏也提示被認為是不能夠被征服的彼斯瑪也會被擊破,干拿也是一樣。不單祇對方的偉大將領如彼斯瑪等會被毀滅,阿尊拿那一方的也會如此。
第二十八節
yathā nadīnāṁ bahavo 'mbu-vegāḥ samudram evābhimukhā dravanti tathā tavāmī nara-loka-vīrā viśanti vaktrāṇy abhivijvalanti
yathā——好像;nadīnām——河流的;bahavaḥ——很多;ambu-vegāḥ——水中的浪;samudram——海洋;eva——肯定地;abhimukhāḥ——走向;dravanti——滑去;tathā——同樣地;tava——禰的;amī——所有那些;nara-loka-vīrāḥ——人類社會中的君王;viśanti——進入;vaktrāṇi——口中;abhivijvalanti——火焰的。
譯文
好像河流向海洋一樣,所有這些偉大的戰士都進入禰火焰的口中和因此而滅亡。
第二十九節
yathā pradīptaṁ jvalanaṁ pataṅgā viśanti nāśāya samṛddha-vegāḥ tathaiva nāśāya viśanti lokās tavāpi vaktrāṇi samṛddha-vegāḥ
yathā——好像;pradīptam——熾燃的;jvalanam——火;pataṅgāḥ——飛蛾;viśanti——進入;nāśāya——毀滅;samṛddha——完全的;vegāḥ——速度;tathā eva——同樣地;nāśāya——毀滅;viśanti——進入;lokāḥ——所有人;tava——向禰;api——還有;vaktrāṇi——在口中;samṛddha-vegāḥ——以全速。
譯文
我看到所有人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地以全速衝入禰的各個口中。
第三十節
lelihyase grasamānaḥ samantāl lokān samagrān vadanair jvaladbhiḥ tejobhir āpūrya jagat samagraṁ bhāsas tavogrāḥ pratapanti viṣṇo
lelihyase——舐着;grasamānaḥ——吞嚥着;samantāt——從四面八方;lokān——人;samagrān——完全地;vadanaiḥ——由口;jvaladbhiḥ——以熾燃的;tejobhiḥ——光芒;āpūrya——遮蓋;jagat——宇宙;samagram——整個;bhāsaḥ——發光的;tava——禰的;ugrāḥ——恐怖的;pratapanti——熾熱的;viṣṇo——啊,全面遍透的主。
譯文
啊,韋施紐,我看到禰以火焰的口吞嚥所有的人,又以禰不能量度的光芒遮蓋着整個宇宙。禰以熾熱所有世界來展示自己。
第三十一節
ākhyāhi me ko bhavān ugra-rūpo namo 'stu te deva-vara prasīda vijñātum icchāmi bhavantam ādyaṁ na hi prajānāmi tava pravṛttim
ākhyāhi——請解釋;me——向我;kaḥ——誰;bhavān——禰;ugra-rūpaḥ——凶猛的形像;namaḥ astu——揖拜;te——向禰;deva-vara——半人神中偉大的一個;prasīda——垂賜;vijñātum——祇要知道;icchāmi——我想;bhavantam——禰;ādyam——原本的;na——永不;hi——肯定地;prajānāmi——我知道;tava——禰的;pravṛttim——使命。
譯文
啊,主中的主,這樣凶猛的形像,請告訴我禰是誰。我向禰作出揖拜;請垂賜我恩慈。我並不知道禰的使命是什麼,我想聽一聽。
第三十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ālo 'smi loka-kṣaya-kṛt pravṛddho lokān samāhartum iha pravṛttaḥ ṛte 'pi tvāṁ na bhaviṣyanti sarve ye 'vasthitāḥ pratyanīkeṣu yodh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性格的神首說;kālaḥ——時間;asmi——「我」是;loka——世界;kṣaya-kṛt——毀滅者;pravṛddhaḥ——從事於;lokān——所有人;samāhartum——去毀滅;iha——在這個世界;pravṛttaḥ——從事於;ṛte api——沒有;tvām——你;na——永不;bhaviṣyanti——將會;sarve——所有;ye——誰;avasthitāḥ——處於;pratyanīkeṣu——在對方的;yodhāḥ——兵士。
譯文
萬福的主說:「我是時間,所有世界的毀滅者,我來是為了要使所有的人有所從事。除了你(班杜瓦兄弟)以外,雙方的全部士兵都會被殺戮。」
要旨
雖然阿尊拿知道基士拿是他的朋友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仍然被基士拿所展示的不同形像所迷惑。因此進一步詢問有關於這個摧毀性力量的實際使命。吠陀經裏說至尊的真理毀滅一切——包括婆羅賀摩在內,Yasya brahme ca kṣatram ca ubhe bhavata odanaḥ / mṛtyur yasyopasecanaṁ ka itthā veda yatra saḥ,終極地所有的婆羅門,殺怛利耶和每一個人都會被至尊所毀滅。這個至尊主的形像是一個吞嚥一切的巨人,這裏基士拿以吞滅一切的時間形狀代表自己。除了班杜瓦兄弟之外,在戰場上的每一個人都會被祂吞滅。
阿尊拿並不主張戰爭,他以為不要作戰較好;那麼便不會有惆悵了。主給他的答覆是就算他不作戰,每一個人都會毀滅,因為那是祂的計劃。假如他停止作戰,他們會以別種途徑死亡。就算他不作戰也不能停止死亡。事實上,他們已經死了。時間便是毀滅,當毀滅的時間到來時,所有的展示都會因為至尊主的意旨而消滅,那是自然的定律。
第三十三節
tasmāt tvam uttiṣṭha yaśo labhasva jitvā śatrūn bhuñkṣva rājyaṁ samṛddham mayaivaite nihatāḥ pūrvam eva nimitta-mātraṁ bhava savyasācin
tasmāt——因此;tvam——你;uttiṣṭha——起來;yaśaḥ——名譽;labhasva——得到;jitvā——征服;śatrūn——敵人;bhuṅkṣva——享受;rājyam——王國;samṛddham——昌盛;mayā——由「我」;eva——肯定地;ete——所有這些;nihatāḥ——已經被殺;pūrvam eva——由於以前的因素;nimitta-mātram——成為原因;bhava——變成;savyasācin——啊,史維斯亞晉。
譯文
因此,你要起來作戰,征服了敵人後你便會享受一個昌盛的王國。由於「我」的安排,他們已經被置於死地,而你,啊,史維斯亞晉,祇不過是在作戰中的一件工具。
要旨
史維斯亞晉 Savyasācin 是指一個在戰場上精於射戰的能手;因此阿尊拿被稱呼為一個能夠以弓箭射殺敵人的良將。「祇不過是一件工具」:nimitta-mātram 這詞句也很有意思。整個世界都依照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安排而運動。愚蠢而沒有足夠知識的人以為自然運行是沒有計劃和所有展示祇不過是偶然的湊合。有很多所謂科學家建議或許是這樣,或許是那樣。但事實上並沒有或許和可能。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是有着一個在進行中的特定計劃。這是什麼計劃?這個宇宙展示是一個給與條限了的靈魂回來神首,回到家那裏去的機會。他們一旦有着支配的意識而試圖去主宰物質自然,他們便是條限了。祇要任何人能夠了解至尊主的計劃而培養基士拿知覺,他便是最聰明的人。宇宙展示的創造和毀滅都在神的高等指引下操作,因此庫勒雪查之役是根據神的計劃而戰。阿尊拿拒絕參戰。但他被勸說要去參戰而同時地想着至尊的主,這樣他便會快樂。如果一個人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又如果他的生命是奉獻給祂的超然性服務,他便得到完滿。
第三十四節
droṇaṁ ca bhīṣmaṁ ca jayadrathaṁ ca karṇaṁ tathānyān api yodha-vīrān mayā hatāṁs tvaṁ jahi mā vyathiṣṭhā yuddhasva jetāsi raṇe sapatnān
droṇam ca——還有當拿;bhīṣmam ca——還有彼斯瑪;jayadratham ca——還有齋耶陀達;karṇam——還有干拿;tathā——還有;anyān——其他人;api——肯定地;yodha-vīrān——偉大的戰士;mayā——由「我」;hatān——已經殺了;tvam——你;jahi——得到勝利;mā——永不;vyathiṣṭhāḥ——被打擾;yudhyasva——祇要作戰;jetāsi——祇要征服;raṇe——在戰爭中;sapatnān——敵人。
譯文
萬福的主說:「所有偉大的戰士——當拿、彼斯瑪、齋耶陀達、干拿——都已經被消滅了。祇要作戰,你便能夠征服敵人。」
要旨
每一個計劃都是由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訂定,然而祂對祂的奉獻者是這樣地仁慈和藹以至想將功勞給與按照祂的願望去執行祂計劃的奉獻者,因此生命的前進方向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和透過一個靈魂導師的媒介去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計劃可以通過祂的恩惠而了解,而奉獻者的計劃和祂的計劃一樣的好。一個人要追隨這些計劃從而在為生存的掙扎中得到勝利。
第三十五節
sañjaya uvāca etac chrutvā vacanaṁ keśavasya kṛtāñjalir vepamānaḥ kirītī namaskṛtvā bhūya evāha kṛṣṇaṁ sagadgadaṁ bhīta-bhītaḥ praṇamya
sañjayaḥ uvāca——山齋耶說;etat——這樣;śrutvā——聆聽;vacanam——講話;keśavasya——基士拿的;kṛtāñjaliḥ——合着雙手;vepamānaḥ——震顫;kirītī——阿尊拿;namaskṛtvā——作出揖拜;bhūyaḥ——再次;eva——還有;āha kṛṣṇam——向基士拿說;sa-gadgadam——木訥的;bhīta-bhītaḥ——恐懼地;praṇamya——作出揖拜。
譯文
山齋耶向狄達拉斯韃說:「國王啊,在聽過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這些話後,阿尊拿震顫着,恐懼地合着雙手作出揖拜和開始木訥地講了以下的話。」
要旨
我們已經解釋過,阿尊拿因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宇宙形像所產生的處境而變得驚訝困惑;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基士拿作出揖拜,他開始訥訥不是以一個朋友身份而是作為一個在驚訝中的奉獻者那般地作出禱告。
第三十六節
arjuna uvāca sthāne hṛṣīkeśa tava prakīrtyā jagat prahṛṣyaty anurajyate ca rakṣāṁsi bhītāni diśo dravanti sarve namasyanti ca siddha-saṅghā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sthāne——正當地;hṛṣīkeśa——啊,所有感官的主人;tava——禰的;prakīrtya——榮譽;jagat——整個世界;prahṛṣyati——喜悅;anurajyate——變得依附着;rakṣāṁsi——惡魔;bhītāni——由於恐懼;diśaḥ——方向;dravanti——逃走;sarve——所有;namasyanti——作出敬意;ca——還有;siddha-saṅghāḥ——完整的人類。
譯文
啊,赫斯克沙——一切感官的主人,整個世界由於聽到禰的名字而喜悅,因此每個人都變得依附於禰。雖然完整的生物向禰作出他們尊敬的禮拜,惡魔們卻感到恐懼,他們東奔西跑地逃走,這全部都是正確的。
要旨
阿尊拿從基士拿那裏聽到庫勒雪查之役的結果後,成為了一個被至尊主啟迪了的奉獻者。他認為一切由基士拿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阿尊拿證實了基士拿是奉獻者的維持者和所崇拜的對像,祂也是不想要的人的毀滅者。祂的行動對所有人都是同等的好。阿尊拿在這裏了解當庫勒雪查之役將要結束時,在外太空有很多半人神、適亥 siddhas,和較高恆星體系的智慧生物,都因為基士拿的在場而觀看這場戰役。當阿尊拿看到主的宇宙形像消滅着不希望存在的人的時候,半人神們皆從中取樂,但是其他的惡魔們及無神論者等,不能夠忍受主被讚揚,他們出於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摧毀性形像的自然恐懼而四處奔逃,阿尊拿讚揚基士拿對奉獻者和無神論者的待遇。在任何情況下一個奉獻者都會榮耀主,因為他知道祂所做的任何事情對所有人物都是好的。
第三十七節
kasmāc ca te na nameran mahātman garīyase brahmaṇo 'py ādi-kartre ananta deveśa jagan-nivāsa tvam akṣaraṁ sad-asat tat-paraṁ yat
kasmāt——為什麼;ca——還有;te——向禰;na——不;nameran——作出適當的揖拜;mahātman——啊,偉大的一個;garīyase——禰較好;brahmaṇaḥ——梵王婆羅賀摩;api——雖然;ādi-kartre——至尊的創造者;ananta——無限的;deveśa——眾神之神;jagat-nivāsa——啊,宇宙的庇護所;tvam——禰是;akṣaram——不能被毀滅的;sat-asat——原因及影響;tat-param——超然的;yat——因為。
譯文
啊,偉大的一個,禰是原始的主人,地位甚至高於梵王婆羅賀摩。他們為什麼不向禰作出敬意呢?啊,無限的一個!啊,宇宙的庇護所,禰是無法想像的根基,萬原之原,超然於這個物質的展示。
要旨
通過作出敬禮,阿尊拿指出基士拿是每一個人尊敬的對像,祂是全面遍透的,祂是每一個靈魂的靈魂。阿尊拿稱呼基士拿為摩亥瑪 mahātmā,意思是祂是最大量及最無限的。阿蘭陀 ananta 則指出沒有一件東西不為至尊主能量的影響所遮蓋。而德偉沙 deveśa 的意思是祂是所有半人神的控制者及高於他們全體。祂是整個宇宙的中心。阿尊拿也以為所有完整的生物體和所有力量的半人神向祂作出尊敬的揖拜非常適合因為沒有人比祂更偉大。祂特別指出基士拿比梵王更偉大,因為梵王是由祂創造的。梵王生自基士拿的全體擴展——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肚臍長出來的蓮花莖;因此梵王和生自梵王的施威神及所有其他的半人神都應該作出他們尊敬的揖拜。因此主被施威神及梵王及其他同類的半人神所崇拜。艾沙喇南 akṣaram 一字非常有意思,因為這個物質創造是要被毀滅的,但主則超越於這個物質創造。祂是萬原之原,正因為這樣,祂高於這個物質自然內被條限了的靈魂和物質宇宙展示本身,因此祂是全面偉大的至尊。
第三十八節
tvam ādi-devaḥ puruṣaḥ purāṇas tvam asya viśvasya paraṁ nidhānam vettāsi vedyaṁ ca paraṁ ca dhāma tvayā tataṁ viśvam ananta-rūpa
tvam——禰;ādi-devaḥ——原始至尊的神;puruṣaḥ——具有性格的神;purāṇaḥ——年老的;tvam——禰;asya——這;viśvasya——宇宙;param——超然的;nidhānam——庇護所;vettā——知悉者;asi——禰是;vedyam ca——和可以認識的;param ca——和超然的;dhāma——庇護所;tvayā——由禰;tatam——所遍透;viśvam——宇宙;ananta-rūpa——無限的形像。
譯文
禰是原始的、具有性格的神首,禰是這個展示了的宇宙世界唯一的庇護所。禰知道一切,而禰也是一切可以知道的。禰高於物質的型態。啊,無限的形像!這整個宇宙展示是由禰所遍透!
要旨
一切事物都依賴地處於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因此祂是終極的居停所。尼漢南 Nidhānam 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就算是婆羅門的光芒,也居停於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祂是這個世界內所發生一切事物的知悉者,如果知識是有盡頭的話,祂便是一切知識的盡頭;因此祂是已知道的和可以被知道的。祂是知識的對像,因為祂是全面遍透的。因為祂是靈性世界的原由,祂是超然的,祂也是超然世界裏最主要的人物。
第三十九節
vāyur yamo 'gnir varuṇaḥ śaśāṅkaḥ prajāpatis tvaṁ prapitāmahaś ca namo namas te 'stu sahasra-kṛtvaḥ punaś ca bhūyo 'pi namo namas te
vāyuḥ——空氣;yamaḥ——控制者;agniḥ——火;varuṇaḥ——水;śaśāṅkaḥ——月亮;prajāpatiḥ——梵王;tvam——禰;prapitāmahaḥ——祖父;ca——還有;namaḥ——作出敬禮;namaḥ te——我再次向禰作出敬禮;astu——是;sahasra-kṛtvaḥ——一千次;punaḥ ca——再次;bhūyaḥ——再次;api——再次;namaḥ——獻出我的敬禮;namaḥ te——向禰獻出我的敬意。
譯文
禰是空氣、火、水,禰又是月亮,禰是至尊的控制者和祖父。因此我向禰重複又重複地作出一千次尊敬的揖拜!
要旨
這裏主被稱呼為空氣,因為空氣是全面遍透性的和是所有半人神的最重要代表。阿尊拿也稱呼基士拿為祖父,因為祂是梵王的父親——宇宙的第一個生物。
第四十節
namaḥ purastād atha pṛṣṭhatas te namo 'stu te sarvata eva sarva ananta-vīryāmita-vikramas tvaṁ sarvaṁ samāpnoṣi tato 'si sarvaḥ
namaḥ——作出揖拜;purastāt——在前面;atha——還有;pṛṣṭhataḥ——在後面;te——禰;namaḥ astu——作出我的敬意;te——向禰;sarvataḥ——從各方面;eva sarva——因為禰是一切;ananta-vīrya——無限的能量;amita-vikramaḥ——無限的能力;tvam——禰;sarvam——一切事物;samāpnoṣi——遮蓋;tataḥ asi——因為禰是;sarvaḥ——一切事物。
譯文
從前面,從後面和從所有方面作出揖拜!啊,無限的力量,禰是無限能量的主人!禰是全面遍透的一切事物。
要旨
阿尊拿出於對他朋友基士拿愛心的狂悅,而從所有各方面作出敬拜。他接受祂為所有能量和所有勇武的主人和遠較所有結集在陣前的偉大戰士為優越。韋施紐普蘭拿經中說:yo 'yaṁ tavāgato deva-samīpaṁ devatā-gaṇaḥ sa tvam eva jagat-sraṣṭā yataḥ sarva-gato bhavān。「來到禰跟前的任何人,就算他是一個半人神,也是由禰創造的——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第四十一節及第四十二節
sakheti matvā prasabhaṁ yad uktaṁ he kṛṣṇa he yādava he sakheti ajānatā mahimānaṁ tavedaṁ mayā pramādāt praṇayena vāpi yac cāvahāsārtham asatkṛto 'si vihāra-śayyāsana-bhojaneṣu eko 'thavāpy acyuta tat-samakṣam tat kṣāmaye tvām aham aprameyam
sakhā——朋友;iti——如此;matvā——想着;prasabham——短暫的;yat——什麼;uktam——說;he kṛṣṇa——啊,基士拿;he yādava——啊,也達瓦;he sakhā iti——啊,我親愛的朋友;ajānatā——不知道;mahimannam——榮譽;tava——禰的;idam——這;mayā——由我;pramādāt——出於愚昧;pranayena——出於愛念;vā api——或;yat——任何;ca——還有;avahāsārtham——為了開玩笑;asatkṛtaḥ——不名譽;asi——已經做了;ca——還有;vihāra——在休憇中;śayyā——在玩笑中;āsana——在一個停留的地方;bhojaneṣu——或在共同進食的時候;ekaḥ——單獨;athavā——或;api——其他的人;acyuta——啊,沒有錯誤的一個;tat-samakṣam——作為禰的較量者;tat——所有那些;kṣāmaye——饒恕;tvām——禰;aham——我;aprameyam——不能夠量度的。
譯文
我在過往稱呼禰為「啊,基士拿;」「啊,也達瓦!」「啊,我的朋友!」而不知道禰的榮耀。請禰饒恕一切我在狂妄或在愛慕中所做的事情。我曾經多次在憩息中,在同睡在一床和共同進食的時候,有時單獨地也有時在很多朋友的面前對禰不尊敬。請禰饒恕我所有的冒犯。
要旨
雖然基士拿在阿尊拿面前展示祂的宇宙形像,阿尊拿仍然記起他與基士拿的朋友關係,因此向祂請罪和請求祂饒恕出於朋友關係的不拘禮節姿態,他承認以前他並不知道基士拿可以變出這樣的一個宇宙形狀,雖然祂以他親密朋友的身份加以解釋。阿尊拿不知道有多少次他曾經不尊敬地稱呼祂為「啊,我的朋友!啊,基士拿!啊,也達瓦 Yādava!」等而不稱頌祂的富裕。然而基士拿是這樣的慈悲為懷,雖然有著這樣的富裕祂仍以朋友的身份與阿尊拿同玩耍。這便是奉獻者與主之間的超然性愛心交換,生物體與基士拿的關係永恆地是固定的;我們可以從基士拿的行為可以知道那是不能忘記的。儘管阿尊拿看過宇宙形象中的富裕,但他不能忘懷與基士拿之間的友誼。
第四十三節
pitāsi lokasya carācarasya tvam asya pūjyaś ca gurur garīyān na tvat-samo 'sty abhyadhikaḥ kuto 'nyo loka-traye 'py apratima-prabhāva
pitā——父親;asi——禰是;lokasya——整個世界的;cara——移動的;acarasya——不移動的;tvam——禰是;asya——這;pūjyaḥ——值得崇拜的;ca——還有;guruḥ——師尊;garīyan——榮譽的;na——永不;tvat-samaḥ——相等於禰;asti——那裏有;abhyadhikaḥ——更為偉大;kutaḥ——怎樣有可能;anyaḥ——其它的;loka-traye——在三個恆星體系中;api——還有;apratima——不能夠量度的;prabhāva——力量。
譯文
禰是這整個宇宙展示的父親,值得崇拜的主人,靈魂導師。沒有人相等於禰,亦沒有人能夠與禰相比。在三個世界中,禰是不能夠量度的。
要旨
主基士拿像兒子崇拜父親一樣地值得崇拜。祂是靈魂導師,因為原本給與梵王吠陀訓示的是祂,而現在祂也向阿尊拿教導博伽梵歌;因此祂是原本的靈魂導師。而當今任何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一定要是一個出自基士拿使徒傳遞系列的嫡傳,如果不是基士拿的代表,一個人不能夠成為超然事項的老師或靈魂導師。
主在每一方面都被禮拜。祂的偉大是不可以量度的。沒有人能夠比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更偉大,因為在任何的展示(不論是靈性的或物質的)之中,沒有人和基士拿相等或高於祂。每一個人都在祂之下,沒有人能夠超越祂。
至尊主基士拿有感官和一個像普通人一樣的身體,但是對於祂來說在祂的感官、身體、心意和祂自己之間並沒有分別。不完整地認識祂的愚人說基士拿不同於祂的靈魂、意、心、和其它一切的東西。基士拿是絕對的;因此祂的活動和能量都是至尊的,據說祂並沒有像我們所有一樣的感官。祂能夠執行所有的感官活動;因此祂的感官不是有缺憾或有限的。沒有人比祂更偉大,沒有人能夠相等於祂,每一個人都在祂之下。
誰知道祂超然的身體,活動和完整性,在離開了他的身體後便回到祂那裏去和不再回到這個悲慘的世界。因此一個人應該知道基士拿的活動是與其它的有別。最佳的政策便是追隨基士拿的原則;那會使一個人變得完整。據說沒有人是基士拿的主人;每一個人都是祂的僕人。祇有基士拿是神,每一個人都是僕人。每一個人都遵從祂的命令,沒有人能夠違抗祂的命令,每一個人都依祂的指示,在祂的監督下操作。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所述,祂是萬原之原。
第四十四節
tasmāt praṇamya praṇidhāya kāyaṁ prasādaye tvām aham īśam īḍyam piteva putrasya sakheva sakhyuḥ priyaḥ priyāyārhasi deva soḍhum
tasmāt——因此;praṇamya——在作出揖拜以後;praṇidhāya——躺下;kāyam——身體;prasādaye——求恩惠;tvām——向禰;aham——我;īśam——向至尊的主;īḍyam——誰是值得崇拜的;pitā iva——像一個父親一樣;putrasya——一個兒子的;sakhā iva——像一個朋友;sakhyuḥ——一個朋友的;priyaḥ——愛人;priyāyāḥ——最親愛的;arhasi——禰應該;deva——我的主;soḍhum——容忍。
譯文
禰是至尊的主,被每一個生物體所崇拜。因此我拜倒在地上向禰作出敬意和祈求禰的恩惠。請禰容忍我對禰作出的過錯和像一個父親與兒子,或一個朋友和另外一個朋友,或一個愛人和他所愛的人一樣地接受我。
要旨
基士拿的奉獻者與基士拿有各種不同的關係;一個人可以將基士拿作為一個兒子,作為一個丈夫,作為一個朋友,作為一個主人等。基士拿和阿尊拿的是友誼關係。正如父親容忍,或丈夫容忍,或主人容忍一樣,基士拿也容忍。
第四十五節
adṛṣṭa-pūrvaṁ hṛṣito 'smi dṛṣṭvā bhayena ca pravyathitaṁ mano me tad eva me darśaya deva rūpaṁ prasīda deveśa jagan-nivāsa
adṛṣṭa-pūrvam——從來未曾看過;hṛṣitaḥ——感到喜悅;asmi——我是;dṛṣṭvā——因為看到;bhayena——出於恐懼;ca——還有;pravyathitam——被騷擾;manaḥ——心意;me——我的;tat——因此;eva——肯定地;me——向我;darśaya——展示;deva——主啊!rūpam——形象;prasīda——請垂賜恩澤;deveśa——啊,神中的神;jagat-nivāsa——宇宙的庇護所。
譯文
在看過這個我以前從未看過的宇宙形象後,我感到喜悅,但同時我的心意也被恐懼騷擾。因此請禰賜我恩澤和再次以禰的人格性神首形象展示,啊!神中的神,啊!宇宙的居所。
要旨
阿尊拿時常都對基士拿具有信心,因為祂是一個很親切的朋友。正如一個親切的朋友對他的朋友的富裕感到喜悅,因此阿尊拿很高興看到他的朋友——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和能夠展示一個這樣奇異的宇宙形象。但同時在看過了那個宇宙形象後,他恐怕他以前因出於純真的友誼而作出了這樣多的冒犯,因此雖然他沒有恐懼的原因,他的心意仍然受恐懼所騷擾。所以阿尊拿詢問基士拿展示祂的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 形象,因為祂可以以任何形象出現。這個宇宙形象是物質的和短暫的,正如物質世界是短暫的一樣。但在外琨達恆星 Vaikuṇṭha 中祂有祂超然的四隻手的拿拉央納形象。在靈性的天空中有無數的恆星,而在每一個中基士拿都以祂各不同名字的全體展示存在。因此阿尊拿想看看在外琨達諸恆星所展示的其中一個形象。當然在每一個外琨達恆星中,拿拉央納的形象都是有着四隻手的,四隻手持着不同的象徵:貝殼響號(法螺)、鎚矛、蓮花和圓碟。根據不同的手持着這四樣不同的東西,拿拉央納因而有不同的名字。所有這些形象都與基士拿是一個;因此阿尊拿懇求看祂的四隻手的樣貌。
第四十六節
kirīṭinaṁ gadinaṁ cakra-hastam icchāmi tvāṁ draṣṭum ahaṁ tathaiva tenaiva rūpeṇa catur-bhujena sahasra-bāho bhava viśva-mūrte
kirīṭinaṃ——以頭盔;gadinam——以棍棒;cakra-hastam——手中的圓碟;icchāmi——我想欲;tvām——禰;draṣṭum——去看;aham——我;tathā eva——在那地位;tena eva——由那;rūpeṇa——以形象;catur-bhujena——四隻手的;sahasra-bāho——啊,一千隻手的人;bhava——成為;viśva-mūrte——啊,宇宙形象。
譯文
啊,宇宙的主人,我想看見禰有着四隻手,頭帶盔甲,手中持着棍棒、圓碟、法螺、及蓮花的形象。我渴望看到禰以那形狀出現。
要旨
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說主是永恆地處於千百個的形象中,而重要的形象便是如喇瑪 Rāma、尼星瑕 Nṛsimha、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 等,有無數的形象。但是阿尊拿知道基士拿是本來的具有性格的神首以短暫的宇宙形象呈現。他現在請求看看一個靈性形象——拿拉央納形象。這一節毫無疑問地確立了史里瑪博伽瓦譚對基士拿是原本的具有性格的神首和所有其他的形狀都由祂而生的宣言。祂與祂的全體出席擴張之間並沒有分別,祂在任何一個無數的形象中都是神。在所有這些形象中祂都清新得像一個年輕人一樣。那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恆久特徵。一個認識基士拿的人立即便可以免於物質世界的所有沾染。
第四十七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mayā prasannena tavārjunedaṁ rūpaṁ paraṁ darśitam ātma-yogāt tejomayaṁ viśvam ananatam ādyaṁ yan me tvad-anyena na dṛṣṭa-pūrvam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mayā——由「我」;prasannena——快樂地;tava——向你;arjuna——啊,阿尊拿;idam——這;rūpam——形象;param——超然的;darśitam——展示;ātma-yogāt——由「我」的內在能量;tejomayam——充滿着光芒;viśvam——整個宇宙;anantam——無限的;ādyam——原本的;yat me——那是「我」的;tvat-anyena——除了你以外;na dṛṣṭa-pūrvam——從前沒有人看過。
譯文
萬福的主說:「我親愛的阿尊拿,在這個物質世界中通過『我』的內在能量『我』很快樂地展示給你看這個宇宙形象。在你之前從來沒有人看過這個無限的和光芒炫目的形象。」
要旨
阿尊拿想看至尊主的宇宙形象,因此出於對祂奉獻者阿尊拿的慈悲,主基士拿展示了祂充滿着光芒和富裕的宇宙形象。這個形象炫目得像太陽一樣,它的很多個臉孔都在迅速地變更中。基士拿展示這個形象祇是為了要滿足祂朋友阿尊拿的願望。基士拿通過祂的內在能量展示這個形象——根據人類的推測這是不可思議的。在阿尊拿之前並沒有人看過主這個宇宙形象,但因為這個形象向阿尊拿展示,在天堂恆星和其它外太空恆星中的奉獻者都能夠看到它。他們在以前並沒有看過,但因為阿尊拿的關係他們也能夠看到這個宇宙形象。換句話說,所有主的門徒奉獻者都能夠看到因為基士拿的恩賜而展示給阿尊拿的宇宙形象。有人評論說當基士拿去見杜約丹拿作和平談判時曾經將這個形象展示給他。不幸地,杜約丹拿並不接受和平談判,那時候基士拿所展示的是祂某些宇宙形象,而那些宇宙形象不同於展示給阿尊拿的這一個。這裏很清楚地說以前從來沒有人看過這個宇宙形象。
第四十八節
na veda-yajñādhyayanair na dānair na ca kriyābhir na tapobhir ugraiḥ evaṁ rūpaḥ śakya ahaṁ nṛloke draṣṭuṁ tvad-anyena kuru-pravīra
na——永不;veda——吠陀經的研讀;yajña——祭祀;adhyayanaiḥ——閱讀;na dānaiḥ——通過慈善佈施;na——永不;ca——還有;kriyābhiḥ——通過虔誠的活動;na tapobhiḥ——通過嚴格的修行;ugraiḥ——嚴酷的;evam——如此;rūpaḥ——形象;śakyaḥ——可以看到;aham——「我」;nṛloke——在這個物質世界;draṣṭum——去看;tvat——你;anyena——由另外一個;kuru-pravīra——啊,庫勒族戰士中最佳的一個。
譯文
啊,庫勒族戰士中的俊傑,在你以前從來沒有人看過「我」這個宇宙形象,因為單靠研讀吠陀經、舉行祭祀、佈施或類似的活動都不能夠看到這個形象。祇有你看過它。
要旨
我們應該很清楚地了解這方面的神聖視力,誰人能夠有神聖視力呢?神聖的意思是像神一樣。除非一個人達到像一個半人神一樣的聖潔階段,否則他不會有神聖的視力。而什麼才是一個半人神呢?吠陀經典中說那些主韋施紐的奉獻者便是半人神。那些無神論者,亦即是那些不相信韋施紐,或祇是承認基士拿的非人性部份作為至尊的人,不能夠有神聖的視力。誹謗基士拿的人是不可能同時地有着神聖視力的,一個人在沒有變成神聖之前不能夠有神聖的視力。換句話說,那些有神聖視力的人也可以像基士拿一樣地看事物。
在博伽梵歌中有宇宙形像的描述,而這個描述在阿尊拿之前沒有人知道。在這事件後我們對這維士瓦.勞巴 viśva-rūpa 宇宙形像有多少認識;那些實際上是神聖的人可以看見主的宇宙形像。不過一個不是基士拿的純潔奉獻者的人便不能夠是神聖的。然而實際上有神聖本性和有着神聖視力的奉獻者卻並不十分有興趣去看主的宇宙形像,如在上一節中所述,阿尊拿想着主基士拿作為韋施紐的四隻手的形象,因為實際上他害怕宇宙形象。
在這一節中有幾個重要的字,如 veda-yajñādhya-yanaiḥ,是指吠陀文學和祭祀犧牲守則事項的研讀。吠陀經是指所有各類的吠陀文學,即:四部吠陀經(梨俱 Ṛk、耶柔 Yajus、婆摩 Sāma 及阿達婆 Atharva)、十八部普蘭拿經 Purāṇas、奧義書 Upaniṣads 及吠檀多.樞查經 Vedānta-sūtra,一個人可以在家裏或其他地方研讀這些書籍,同樣地,還有訓示經典如嘉巴樞查經 Kalpa-sūtras 及米曼沙.樞查經 Mīmāmsā-sūtras,是為了研究祭祀的方法。丹迺 dānaiḥ 是指捐贈給一個適合的社團的善欵:如那些從事於對主超然性愛心服務的人,婆羅門及外士那瓦人士。同樣地,虔誠的活動是指艾里賀達 agni-hotra等不同階層的被指定任務。虔誠活動及自動地接受一些身體的痛苦稱為怛巴撒耶 tapasya,一個人可能執行所有這些事項。接受身體的苦行、佈施、研讀吠陀經等,但除非他像阿尊拿一樣是一個奉獻者,他不能夠看到那宇宙形象,那些非人性主義者也幻想着看到主的宇宙形象,但從博伽梵歌中我們知道那些非人性主義者並不是奉獻者,所以他們不能看到主的宇宙形象。
有些人創造出一些所謂神的化身。他們虛假地宣稱一個普通人為一個化身,但這全都是愚昧,我們應該追隨博伽梵歌的原則,不然便沒有可能達到完整的靈性知識。雖然博伽梵歌祇是神的科學的初步研究,但是因為它的原整一個人仍然可以分辨出什麼是什麼來。冒充化身的追隨者可能說他們也看過神的超然化身——宇宙形象,但這個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這裏很清楚地指出除非一個人成為基士拿的奉獻者,他不能夠看到神的宇宙形象。因此一個人首先要成為一個基士拿的純潔奉獻者;那樣他才可以宣稱他能夠描繪他所看過的宇宙形象。一個基士拿的奉獻者不會接受冒充的化身或冒充化身的追隨者。
第四十九節
mā te vyathā mā ca vimūḍha-bhāvo dṛṣṭvā rūpaṁ ghoram īdṛṅ mamedam vyapetabhīḥ prīta-manāḥ punas tvaṁ tad eva me rūpam idaṁ prapaśya
mā——不要讓;te——向你;vyathā——麻煩;mā——不要讓;ca——還有;vimūḍha-bhāvaḥ——困惑;dṛṣṭvā——看;rūpam——形象;ghoram——恐怖的;īdṛk——像這個;mama——「我」的;iḍam——原本地;vyapetabhīḥ——變得免於所有的恐懼;prīta-manāḥ——心意得到喜悅;punaḥ——再次;tvam——你;tat——那;eva——如此;me——「我」的;rūpam——形狀;idam——這;prapaśya——瞧。
譯文
你的心意在看過「我」的恐怖形象後感到煩擾,現在就讓它成為過去。「我」的奉獻者,免除所有的騷亂。以一個平靜的心意你現在便可以看到你想欲的形象。
要旨
在博伽梵歌開始的時候,阿尊拿為殺害彼斯瑪和當拿——他所崇拜的祖父和老師而担心。但基士拿說他不用因殺死他的祖父而感到恐懼,當他們在集會上試圖剝奪杜巴蒂的衣服時,彼斯瑪和當拿都不作聲,為了這個責任上的鬆怠他們都應該被殺。基士拿給阿尊拿展示他的宇宙形象是為了給他看這些人都因為他們不合法的行動而被殺。給阿尊拿看那個景像是因為奉獻者經常都是平靜的,他們不會做出這樣恐怖的行動。展示宇宙形象的目的在揭出後,現在阿尊拿想看那四隻手的形象,於是基士拿便展示給他,一個奉獻者並不十分有興趣於宇宙形象,因為它不能夠使一個人有感情的回應。一個奉獻者想奉出他崇拜尊敬的情感;因此他想着基士拿的兩隻手或四隻手的形象好使他能夠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作愛心服務的回應。
第五十節
sañjaya uvāca ity arjunaṁ vāsudevas tathoktvā svakaṁ rūpaṁ darśayāmāsa bhūyaḥ āśvāsayāmāsa ca bhītam enaṁ bhūtvā punaḥ saumya-vapur mahātmā
sañjayaḥ uvāca——山齋耶說;iti——這樣;arjunam——向阿尊拿;vāsudevaḥ——基士拿;tatha——那樣;uktvā——說;svakam——祂自己的;rūpam——形象;darśayāmāsa——展示;bhūyaḥ——再次;āśvāsayāmāsa——也說服他;ca——也;bhītam——恐怖的;enam——他;bhūtvā punaḥ——再次變成;saumya-vapuḥ——美麗的形象;mahātmā——偉大的人。
譯文
山齋耶對狄達拉斯韃王說: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在這樣地向阿尊拿講話的時候,展示過祂真正的四隻手的形象,最後祂展示給他祂那兩隻手的形象,因此而鼓勵了在震驚中的阿尊拿。
要旨
當基士拿以瓦蘇弟瓦及廸瓦姬的兒子出現的時候,祂首先以四隻手的拿拉央納形象出現。但後來因為祂父母的請求,他將自己轉回一個普通孩子的形象。同樣地,基士拿知道阿尊拿沒有興趣去看祂四隻手的形象,但因為他要求看這四隻手的形象,祂向他再次展示這個形象及跟着以祂的兩隻手形象展示。桑耶瓦甫 saumyavapuh 一字十分有意義:桑耶瓦甫是一個很美麗的形象;它是據知的最美麗形象。當祂出現的時候,每一個人都簡直被基士拿的形象所吸引,因為基士拿是宇宙的指揮,祂消除了祂奉獻者阿尊拿的恐懼而再次以基士拿的美麗形象展示給他。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說祇有一個雙眼塗上愛的油膏的人才能夠看到史里基士拿的美麗形象。
第五十一節
arjuna uvāca dṛṣṭvedaṁ mānuṣaṁ rūpaṁ tava saumyaṁ janārdana idānīm asmi saṁvṛttaḥ sa-cetāḥ prakṛtiṁ gat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dṛṣṭvā——看着;idam——這;mānuṣam——人類;rūpam——形象;tava——禰的;saumyam——非常美麗的;janārdana——啊,敵人的懲罰者;idānīm——現在;asmi——「我」是;saṁvṛttaḥ——安定下來;sa-cetāḥ——在我的知覺中;prakṛtim——我自己的;gataḥ——「我」是。
譯文
這樣當阿尊拿看到基士拿在祂的原本形象後,他說:「看過這樣美麗的人形,我現在的心意平靜了,我回復了原來的本性。」
要旨
這裏 mānuṣaṁ rūpam 兩字都很清楚地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本來是兩隻手的。那些嘲笑基士拿是一個普通人的人在這裏被認為無視祂神聖的本性。如果基士拿祇是像一個普通的人類。祂又怎能夠在展示宇宙形象後又再次展示四隻手的拿拉央納形象呢?因此在博伽梵歌中很清楚地指出誰人以為基士拿是一個普通人和宣稱是基士拿內在的非人性婆羅門講話而誤引讀者,便犯着最大的罪惡,基士拿實際上展示了祂的宇宙形象和祂四隻手的韋施紐形象。因此祂怎會是一個普通的人類呢?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並不為博伽梵歌誤引性的評述所混淆,因為他知道什麼是什麼。博伽梵歌的原本節段是清楚得像太陽一樣;並不需要愚蠢評述者的照耀。
第五十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sudurdarśam idaṁ rūpaṁ dṛṣṭavān asi yan mama devā apy asya rūpasya nityaṁ darśana-kāṅkṣiṇa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sudurdarśana——很難被看到;idam——這;rūpam——形象;dṛṣṭavān asi——像你所看到的;yat——那;mama——「我」的;devāḥ——半人神;api asya——還有這個;rūpasya——形象的;nityam——永恆地;darśana-kāṅkṣiṇaḥ——經常想看。
譯文
萬福的主說:「我親愛的阿尊拿,現在你所看著的形象是很難見到的。連半人神們也經常地找機會去看這個這樣親切的形象。」
要旨
在本章的第四十八節中主基士拿概括地展示了祂的宇宙形象和告訴阿尊拿說這個形象不可能通過很多的活動及與祭祀犧牲而看到,現在 sudurdarśam一字被用上了,正指出基士拿兩隻手的形像是更為機密的。在如懺悔苦修、吠陀經研讀、及哲學性推考等的活動上輕染一些奉獻性服務,一個人便可能會看到基士拿的宇宙形象。這個已經被解釋過是可能的,但是假如沒有一點巴帝的沾染便不能夠看到。而超越那宇宙形象之上的基士拿兩隻手的人體形象則更難看到,連半人神如梵王及施威神也不例外。他們想看祂,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我們有證據知道當祂被認為是在祂母親迪瓦姬胎中的時候,所有天上的半人神都來看基士拿的奇偉。他們都向主作虔誠的禱告,盡管他們在那時還不能看到祂,他們甚至等著去看祂,一個愚蠢的人可能會嘲笑祂,認為祂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們尊敬的不是祂本人而是祂內在的一些非人性東西,這些全是無意義的。實際上祂兩隻手形象中的基士拿是被半人神如梵王和施威神所想欲看到。
在博伽梵歌中證實了祂不為嘲笑祂的愚蠢人所看得到。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及祂自己在博伽梵歌中所證實,基士拿的身體是完全靈性的,充滿著快樂和永恆性。祂的身體從來不像一個物質的身體。但對一些通過閱讀博伽梵歌或類似的吠陀經典來研究基士拿的人,基士拿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分為三種解釋的方法:對於一個採用物質程序的人,基士拿被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和很有學問的哲學家,但祂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有些人以為雖然祂的能力是這樣大,祂仍然要接受一個物質的身體。終極地他們以為絕對的真理是非人性的;因此他們以為從祂非人性的形象中扮上了一個依附於物質自然的形象。這是對至尊主的一個物質估計;另外一個估計是推考性的,那些追尋知識的人也對基士拿推考和以為祂比較至尊者的宇宙形象來得次要,因此有些人以為展示給阿尊拿看的宇宙形象較祂的人性形像為重要,據他們說,至尊者的人性形象是一個幻想出來的東西。他們相信在最終極的境界,至尊的真理並不是一個人。但是超然的程序是如在博伽梵歌第二章中所描述:從權威那裏聆聽基士拿。那便是真正的吠陀程序,那些實際上是在吠陀系列中的人從權威那裏聆聽基士拿,通過對祂的重複聆聽,基士拿變得親切了。我們經已數次討論過,基士拿為祂的瑜伽、摩耶 yoga-māyā 能量所遮蓋。祂並不揭示於每一個人或被任何人所看到。祂祇有為一個祂揭示自己給他的人才看到,這在吠陀文學中證實了;對一個皈依了的靈魂來說,絕對的真理可以真正地被了解。通過不斷的基士拿知覺和對基士拿的奉獻服務,超然主義者可以將開他靈性的眼睛和能夠因基士拿的揭示而看到祂。就算半人神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揭示,因此連半人神也很難了解基士拿、高超的半人神都經常希望看到基士拿的兩隻手形象。結論是雖然基士拿的宇宙形象是非常、非常之困難和不是每一個人或任何一個人可以看到,更有甚的便是去了解祂參密遜達喇 Śyāmasundara 的形象。
第五十三節
nāhaṁ vedair na tapasā na dānena na cejyayā śakya evaṁ-vidho draṣṭuṁ dṛṣṭavān asi māṁ yathā
na——永不;aham——「我」;vedaiḥ——通過吠陀經的研讀;na——永不;tapasā——通過嚴酷的懺悔苦修;na——永不;dānena——通過佈施;ca——還有;ijyayā——可以;evam-vidhaḥ——像這;draṣṭum——去看;dṛṣṭavān——見到;asi——你是;mām——「我」;yathā——如。
譯文
你現在以超然眼睛所看到的形象並不能夠單祇靠研讀吠陀經,或進行嚴格的苦修,或佈施,或崇拜而能夠了解。一個人不是通過這些方法而能夠如「我」本來模樣地看到「我」。
要旨
基士拿最初是以四隻手的形象出現在祂父母瓦蘇弟瓦及廸瓦姬的面前,跟著祂便將自己轉變回兩隻手的形象。對於那些無神論的人或那些缺乏奉獻性服務的人來說這個奧妙是很難被了解的,對於祇是通過推考或學術上興趣而研究吠陀文學的學者來說,基士拿不是容易地被了解的。祂亦不為那些公式上到廟宇去崇拜的人所了解,那些人到廟宇拜訪;但是他們不能夠如基士拿本來模樣地了解祂。如將會在下一節由基士拿自己解釋一樣,基士拿祇是可以通過奉獻性服務的途徑而被了解。
第五十四節
bhaktyā tv ananyayā śakya aham evaṁ-vidho 'rjuna jñātuṁ draṣṭuṁ ca tattvena praveṣṭuṁ ca parantapa
bhaktyā——通過奉獻性服務;tu——但;ananyayā——沒有混入獲利性活動或知識推考;śakyaḥ——可能;aham——「我」;evam-vidhaḥ——像這樣;arjuna——噢!阿尊拿;jñātum——去認識;draṣṭum——去看;tattvena——事實上;praveṣṭum——進入;ca——還有;parantapa——啊,臂力強大的人。
譯文
「我」親愛的阿尊拿,祇有通過專一的奉獻性服務才可以如「我」本來模樣;像站在你面前那樣地了解和因此而直接地可以看到「我」。祇有這樣你才能夠進入了解「我」的玄奧。
要旨
基士拿祇是可以通過專一的奉獻性程序而被了解。祂簡明地在這一節中解釋好使試圖通過推考程序去了解博伽梵歌的非權威性評述家知道他們祇是在浪費時間,沒有人能夠了解祂如何以祂四隻手的形象從父母而來然後又將自己立即變為兩隻手的形象。至於那些很有經驗的吠陀文學學生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學習認識祂。這包括很多規例和守則,如果一個人的確想去了解基士拿,他便要追隨權威經典內所敘述的規限原則。一個人可以按照那些原則去進行修行。至於慈善佈施方面,乾脆地是應該給與從事於對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及向全世界傳播基士拿哲學或基士拿知覺的人,基士拿知覺是對人類的一個祝禱。勞巴哥史華米讚賞主采坦耶是一個最慷慨寬大佈施的人,因為祂免費地傳播這很難達到的對基士拿的愛,而如果一個人按照廟宇的規則去崇拜(在印度的廟宇中通常都有韋施紐或基士拿的像),那是取得進步的一個機會,對於對主奉獻性服務的初學來說,到廟宇去崇拜是很重要的,這一點在吠陀文學中有所證實。
一個對至尊主有著不畏縮的奉獻及得到靈魂導師指導的人可以由於揭示而看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對於一個不在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指引下接受個人訓練的人來說,連開始去了解基士拿也是不可能的,這裏所特別用的 tu 一字是指再沒有別的程序可以用,可以推薦和可以成功地去了解基士拿了。
基士拿兩隻手的和四隻手的人性形象都完全有別於展示給阿尊拿的短暫宇宙形象,四隻手的是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 形象,而兩隻手的是基士拿的形象;祂們是永恆和超然的,至於展示給阿尊拿的宇宙形象則是短暫。sudurdarśam(意思是很難看見)一字,指出沒有人看過那宇宙形象。它也暗示在奉獻者中是不需要展示它的。阿尊拿請求基士拿所展示的形象是為了將來當別人以神的一個化身代表時,人們可以要求看他的宇宙形象!
基士拿從祂的宇宙形象轉變到祂四隻手的拿拉央納形像後又將再變回祂自己原本的兩隻手的形象。這個指出四隻手的形象和其它在吠陀文學中所提及的形象全部都是從基士拿原本的兩隻手形象發射出來。祂是所有發射展示的本原。基士拿在這些形象中都有清楚的分別,何况是非人性的概念呢?至於基士拿四隻手的形象方面,記載很清楚地指出就算最近似基士拿的四隻手形象也是至尊主的一個化身(這個形象名為摩訶.韋施紐 Mahā-Viṣṇu),祂躺在宇宙的海洋中,無數個的宇宙從祂的呼吸中出現和毀滅。因此一個人應該概括地去崇拜那個永恆、快樂和知識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人性形象。祂是所有韋施紐形象的本原,祂也是所有各化身形象的本原,而如在博伽梵歌中證實,祂是原本的至尊性格的人。
吠陀文學聲言至尊的絕對真理是一個人。祂的名字是基士拿,祂有時降臨來到這個地球。同樣地,在史理瑪博伽瓦譚中有對所有各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各化身的描述,書中說基士拿並不是神的一個化身而是原本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祂自己。Kṛṣṇas tu bhagavān svayam。同樣地,在博伽梵歌中主說:mattaḥ parataraṁ nānyāt,再沒有任何東西超越於「我」具有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形象,祂在博伽梵歌的別處地方也說:aham ādir hi devānām「我是所有半人神的始原。」阿尊拿從基士拿那裏了解博伽梵歌後,阿尊拿也如下地證實了這一點: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 pavitraṁ paramaṁ bhavān「我現在完全地了解禰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絕對的真理,禰也是一切事物的庇護所。」因此基士拿展示給阿尊拿的宇宙形象並不是神的原本形象。原本的是基士拿形象,有著千萬個頭和手的宇宙形象的展示祇是為了吸引那些並不愛神的人的注意,這並不是神的原本形象。
純潔的奉獻者並不為宇宙形象所吸引,因為他們以各不同的超然關係與神相愛。至尊的神首以祂本來的基士拿形象相互交換超然的愛。因此對一個這樣親密地以友誼和基士拿連在一起的阿尊拿來說,這個宇宙展示的形象並不惹人喜歡;相反地,它是恐怖的。與基士拿是永恆夥伴的阿尊拿必定有超然的眼睛;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所以他並不為宇宙形象所吸引,這個形象對那些涉連於通過獲利性活動提升自己的人或許感到奇妙,但是對於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來說,基士拿兩隻手的形象是最親切的。
第五十五節
mat-karma-kṛn mat-paramo mad-bhaktaḥ saṅga-varjitaḥ nirvairaḥ sarva-bhūteṣu yaḥ sa mām eti pāṇḍava
mat-karma-kṛt——從事於對「我」的工作;mat-bhaktaḥ——從事於對「我」的奉獻服務;saṅga-varjitaḥ——免於先前活動的沾染和智力推考;nirvairaḥ——沒有敵人;sarva-bhūteṣu——對每一個生物體;yaḥ——誰;saḥ——他;mām——向「我」;eti——來;pāṇḍava——啊,達杜之子。
譯文
「我」親愛的阿尊拿,誰從事於對「我」純潔的奉獻性服務,免於過往活動的沾染和智力推考,誰對每一個生物體都很友善,便必定會來到「我」跟前。
要旨
任何一個想接近至尊性格的神首——處於靈性天空的基士拿珞伽和恆星,親切地與至尊性格的人——基士拿聯繫的人,必定要採取這個如至尊者本身在這裏所宣言的公式。因此,這一節被認為是博伽梵歌的要素。博伽梵歌是一部針對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書,這些靈魂以主宰自然的目的從事於這個物質世界中而不知道真正的——靈性生活。博伽梵歌是為了要指示出一個人怎樣能夠了解他的靈性存在及他與至尊靈性者的永恆關係,以及教導一個人怎樣回到家裏,回到神首那裏去。這一節很清楚地解釋到一個人如何在他的靈性活動中得到成功的方法:奉獻性服務。在工作方面,一個人應該將他的能量完全地轉移到基士拿知覺的活動上,一個人除了與基士拿有關的事情外不應做其它任何的事情。這便稱為基士拿.因果 Kṛṣṇa-karma。一個人可以從事於各類的活動,但是他不應該依附著他工作的結果,結果是應該給與祂的。舉例說,一個人可能從事於生意的經營,如果將這活動轉為基士拿知覺化,他便要為基士拿做生意。如果基士拿是生意的主人,基士拿便應該享用生意的利潤,如果一個經商的人擁有千萬金錢,又如果他想將所有這些供奉給基士拿,他可以這樣做,這便是為基士拿而工作。他可以為基士拿興建一間好的廟來代替為自己的感官享受而去建築的一間大廈,他還可以按照奉獻性服務的權威書籍安置基士拿的神祇和安排辦理對神祇的事奉,正如奉獻性服務的權威性書籍所論述一樣。這便稱為基士拿.因果,一個人不應該依附於他工作的成果,成果是用來供奉給基士拿的。一個人也應該接受供奉過給基士拿的祭餘食物——巴薩啖 prasādam。縱使一個人沒有能力為基士拿建築一所廟宇,他可以從事於清潔基士拿的廟宇;那也是基士拿.因果。一個人可以栽花,有土地的任何一個人(在印度,任何一個窮人最低限度都有一些土地)可以利用來為基士拿種植花和供奉祂。祂可以栽植一些荼拉蒔 tulasī 樹,因為荼拉蒔葉子很重要,基士拿在博伽梵歌也推薦過這一點。基士拿想每人供奉給祂一塊葉子、或一朵花、或一些水——祂便會感到滿足。這塊葉子特別是指荼拉蒔,因此一個人可以種植荼拉蒔葉子和用水灌溉這棵植物。如此這樣,就算一個最窮的人也可以從事於對基士拿的服務。這便是一個人怎樣能夠從事於為基士拿而工作的例子。
Mat-paramaḥ 一字是指一個以為在至高居所與基士拿聯繫是生命最高目標的人,這樣的一個人並不想被提升到好像太陽、月亮等的天堂恆星;或甚至在這個宇宙中的最高恆星——婆羅門珞伽。祂不為這個所吸引。他唯一有興趣的便是被送往靈性的天空,而就算在靈性的天空中他也並不滿足溶滙於眩目的婆羅約地光芒中,因為他想進入最高的靈性恆星——即基士拿珞伽,高珞伽溫達文拿。他對那個星球有完全的知識,因此對任何其它的星球都沒有興趣。如 mad-bhaktaḥ 一字所指,他完全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特別是那九種奉獻事項、聆聽、歌頌、回憶、崇拜、奉侍主的蓮花足下、作出禱告、執行主的命令、與祂為友、及將一切皈依祂。一個人可以從事於所有九種奉獻性程序、或是八種、或是七種、或最少一種,那樣便能夠肯定地使一個人達到完整的境界。
Saṅga-varjitaḥ 一詞十分有意義,一個人應該不與反對基士拿的人為侶,不單祇是那些反對基士拿的無神論者,還有那些被獲利性活動及智力推考所吸引的人。因此在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中奉獻性服務被描述為 anyābhilāṣitā-śūnyaṁ jñāna-karmādy-anāvṛtam ānukūlyena kṛṣṇānuśīlanaṁ bhaktir uttamā。在這一節段中史里拉勞巴哥史華米很清楚地聲言假如一個人想執行沒有混淆的奉獻性服務,他必定要免於所有各類的物質沾染。他必定要免於與沉迷於獲利性活動及智力推考的人的聯繫。當免於這樣不想要的聯繫及物質慾念的沾染後,一個人便能夠順利地培養對基士拿的知識,那便稱為純潔的奉獻性服務。Ānukūlyasya saṅkaplaḥ prātikūlyasya varjanam。一個人應該想着基士拿和好意地而不是逆意地為基士拿行動。甘撒 Kaṁsa 是基士拿的敵人,從基士拿降生開始,他便千方百計想去殺祂,又因為他經常失敗,他是經常地想着基士拿。因此不論是工作,進食或睡眠,在每一方面他都經常地基士拿知覺着,但那種基士拿知覺是逆意的,因此雖然他每日二十四小時都想着基士拿,他們仍然是一個惡魔,基士拿終於殺了他。當然任何一個為基士拿所殺的人都立即得到救贖,但那並不是一個純潔奉獻者的目標,純潔的奉獻者連救贖也不想要,他連被轉移到最高的恆星——高珞伽溫達文拿也不想,他唯一的目標是不論基士拿在任何地方他也去事奉祂。
一個基士拿的奉獻者對每一個人都是友善的,因此這裏說他沒有敵人。這是怎樣的一回事呢?一個處於基士拿知覺的奉獻者知道祇要對基士拿的奉獻服務才能解除一個人所有的生存問題。他在這方面有個人的經驗,因此他想在人類社會中推廣這個基士拿知覺制度。在歷史中有很多主的奉獻者冒着生命之險傳播神的知覺的例子,最熟悉的例子便是主耶蘇基督。祂被非奉獻者釘十字架,祂為了傳播神的知覺而犧牲了祂的生命。當然,以為祂被殺是膚淺的。同這地,在印度也有很多例子,如德古.哈利達沙 Ṭhākur Haridāsa 便是。為什麼要這樣冒險呢?因為他們想傳播基士拿知覺,而這是困難的。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知道如果一個人在受苦,這是因為他忘記了與基士拿的永恆關係。因此,一個人能夠供獻人類社會的最大利益便是將他的同類從所有的物質困難中拯救出來。這樣,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便從事於對主的服務。現在,我們可以想像基士拿對那些從事於對祂的服務,為祂冒一切險的人是多麼仁慈。因此肯定地這些人必會在離開身體後達到至尊的星球。
總括來說,祇是短暫展示的基士拿的宇宙形象(吞歿一切的時間形象)及四隻手的韋施紐形象,都被基士拿展示過了。因此基士拿是所有這些展示的本原。基士拿並不是原本的維士瓦.勞巴 viśva-rūpa 或韋施紐的展示。基士拿是所有形象的本源。韋施紐有千百個,但是對於一個奉獻者來說,除了那原本的——參密遜達喇的形象外便沒有更重要的基士拿形象了。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說那些以愛和奉獻依附於基士拿的參密遜達喇形象的人能夠時常在心中看見祂而不見任何的其它事物。因此一個人應該了解,這第十一章的要旨為基士拿的形象是重要和至尊的。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一章關於宇宙形象各節的要旨。
第十二章
奉獻性服務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evaṁ satata-yuktā ye bhaktās tvāṁ paryupāsate ye cāpy akṣaram avyaktaṁ teṣāṁ ke yoga-vittamā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evam——這樣;satata——經常地;yuktāḥ——從事於;ye——那些;bhaktāḥ——奉獻者;tvām——向禰;paryupāsate——正當地崇拜;ye——那些;ca——還有;api——再次;akṣaram——超越於感官以外;avyaktam——不展示的;teṣām——他們的;ke——誰;yoga-vittamāḥ——最完整的。
譯文
阿尊拿詢問說:「那一樣算是較為圓滿;那些適當地從事於對禰奉獻性服務的人,或是那些崇拜非人性婆羅門——不展示——的人?」
要旨
基士拿現在已經解釋過人性的、非人性的及宇宙的形像,而且還描述了所有各類的奉獻者和瑜祁。一般來說,超然主義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人性主義者,另外一類是人性主義者,人性主義者以自己所有的精力從事於對至尊主的服務。非人性主義者則並非直接地從事於對基士拿的服務而是冥想着非人性的婆羅門——不展示的。
我們在這一章中知道在各不同對絕對真理覺悟的程序中,巴帝瑜伽——奉獻性服務——是最高的。如果一個人想欲得到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為伴,他便必須要參與奉獻性服務。
那些直接地以奉獻性服務崇拜至尊主的人稱為人性主義者。那些從事於冥想着非人性婆羅門的人稱為非人性主義者。阿尊拿在這裏詢問那一樣較佳。去了解絕對真理有不同的途徑,但基士拿在這一章中指出巴帝瑜伽——或即是對祂的奉獻性服務,是最高的。它是最直接的,也是與神首聯繫的最簡單方法。
在博伽梵歌第二章中解釋說一個生物體並不是祂的物質身體而是一個靈性的火花——絕對真理的一部份,絕對的真理是靈性的全部。如此靈性的全部與靈性火花的存在其性質上是一樣的。在第七章中祂講述說生物體是至尊整體的所屬部份和推薦他將注意力完全轉移於整體之上。在第八章中聲言誰在死亡的時候想着基士拿便立即被送往靈性的天空——基士拿的居所。在第六章的結尾中主說在所有的瑜祁中,誰在自己內心中常想着基士拿的便被認為是最完整的。所以整部梵歌都推薦對基士拿的個人奉獻是靈性自覺的最高型態。但是仍然有些人不依附基士拿的個人形象,絕對真理全面遍透的形象——它是不展示的和非感官所能達到他們如此堅决分離,甚至準備對博伽梵歌作評述,他們想迷惑其它人離開基士拿,把所有的奉獻轉移到非人性的婆羅賀摩約地去。阿尊拿想知道這兩類超然主義中那一類的知識較為完整。換句話說,他正在澄清自己的位置,因為他依附着基士拿的人性形像,祂並不依附於非人性的婆羅門,他想知道究竟他的地位是否鞏固,不論是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或是在至尊主的靈性世界中非人性展示的冥想都是困難的,而實際上,一個人不能夠完整地領悟到絕對真理的非人性形狀,因此阿尊拿想說:「這樣的浪費時間又有什麼用呢?」在第十一章阿尊拿經驗到依附着基士拿的人性形像為最佳,因為如此他便能夠同時地了解所有其它的形像而且並不打擾他對基士拿的愛。阿尊拿對基士拿所詢問的這個重要問題會澄清絕對真理非人性和人性的兩個概念之間的分別。
第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mayy āveśya mano ye māṁ nitya-yuktā upāsate śraddhayā parayopetās te me yuktatamā matāḥ
śrī bhagavān uva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mayi——向「我」;āveśya——固定於;manaḥ——心意;ye——誰;mām——向「我」;nitya——經常地;yuktāḥ——從事於;upāsate——崇拜;śraddhayā——以信心;parayā——超然的;upetāḥ——從事於;te——他們;me——「我」的;yuktatamāḥ——最完整的;matāḥ——「我」認為。
譯文
萬福的主說:「誰的心意堅定於『我』的人性形象,經常以極大的和超然的信心崇拜『我』,『我』便認為他是最完整的。」
要旨
在回答阿尊拿問題的時候,基士拿很清楚地說誰集中於祂的人性形象和誰以信心及奉獻崇拜祂便被認為是在瑜伽中最圓滿的。因為一切事情都是為基士拿而做。這樣的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沒有物質活動,一個純潔的奉獻者是經常地有所從事——有時他唱頌,有時他聆聽或閱讀有關於基士拿的書籍,有時他烹飪巴薩啖或到街市上為基士拿採購,有時他打掃廟宇或清洗碟子——無論他做任何事,他並不讓一刻時光浪費沒有對基士拿活動而溜走,這樣的活動是完全的三摩地。
第三節及第四節
ye tv akṣaram anirdeśyam avyaktaṁ paryupāsate sarvatra-gam acintyaṁ ca kūṭastham acalaṁ dhruvam sanniyamyendriya-grāmaṁ sarvatra sama-buddhayaḥ te prāpnuvanti mām eva sarva-bhūta-hite ratāḥ
ye——那些;tu——但是;akṣaram——超越於感官的知覺力;anirdeśyam——無限的;avyaktam——不展示的;paryupāsate——完全地從事於;sarvata-gam——全面遍透的;acintyam——不可想像的;ca——還有;kūṭastham——在中央;acalam——不移動的;dhruvam——固定的;sanniyamya——控制着;indriya-grāmam——所有感官;sarvatra——每一處;sama-buddayaḥ——相等地對待;te——他們;prāpnuvanti——達到;mām——向「我」;eva——肯定地;sarva-bhūta-hite——所有生物體的福利;ratāḥ——從事於。
譯文
至於那些完全地崇拜那不展示的,那處存於感官觸覺之外的,全面遍透的,不可思議的,堅定及不移動的對真理的非人性概念,由於控制各個感官和在任何地方對每一個人都同等看待而從事於對所有生物體的福利事務,終於得到了「我」。
要旨
那些不是直接地崇拜至尊的神首——基士拿,而企圖通過一個間接的程序達到同一目標的人,最後也達到至尊的目標——史里基士拿,如述:「經過很多次的投生,有智慧的人求庇護於『我』,因為他知道華蘇弟瓦便是一切。」當一個人經過了很多次的投生而得到完整的知識後,他便向主基士拿皈依。假如一個人依照這一節中所述的方法去接近神首,他便要控制感官,對每一個人作出服務和從事於所有生物體的福利事業。這裏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要接近主基士拿,否則是不會有完整覺悟的。通常一個人在完全皈依祂之前必須要經過很多懺悔苦行才會這樣做。
為了要領悟在個別靈魂內的超靈,一個人必須要停止看、聽、嘗、工作等的感官活動。這樣一個人便會理解到至尊的靈魂存在於每一處地方,覺悟到這點以後,他不妒忌任何生物體——他看人和動物之間不再有分別,因為他看到的祇是靈魂,並不是外在的軀殼,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非人性的領悟方法是很困難的。
第五節
kleśo 'dhikataras teṣām avyaktāsakta-cetasām avyaktā hi gatir duḥkhaṁ dehavadbhir avāpyate
kleśaḥ——困難;adhikataraḥ——更加困難;teṣām——他們的;avyakta——不展示;āsakta——依附着;cetasām——那些心意是……的人;avyaktā——不展示的;hi——肯定地;gatiḥ duḥkham——進步很困難;dehavadbhiḥ——體困了的;avāpyate——達到。
譯文
對於那些心意依附於不展示的,至尊的非人性形狀的人,進步是很困難的。對於體困了的人來說,在那原則下求取進步通常都很困難。
要旨
追隨至尊主不可思議的,不展示的,及非人性形狀的一類超然主義者稱為幾亞尼思考瑜祁 jñāna-yogī,而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完全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稱為巴帝瑜祁 bhakti-yogī。這裏清楚地解釋了幾亞尼瑜伽(或思考瑜伽)及巴帝瑜伽定義上的分別,幾亞尼瑜伽的程序,雖然終極地也帶往同一的目標,但這是很困難的;至於巴帝瑜伽,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作出直接服務的程序,對於被體困了的靈魂來說是較為容易和自然,個別的靈魂從恆古以來便被體困了。對他來說單祇是在理論上了解他不是他的身體是很困難的。因此巴帝瑜祁接受了基士拿的神祇為崇拜的對象,因為在心意中的身體概念可以被應用出來。當然,在廟宇內對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形象崇拜並不是偶像崇拜。吠陀文學中的證據是崇拜可以是薩昆拿 saguṇa 或湼昆拿 nirguṇa——至尊的擁有或不擁有的。在廟宇中對神祇的崇拜是薩昆拿崇拜,因為主以物質品性為代表,然而主的形象,雖然是由物質的品質如石、木、或油漆為代表,但實際上並不是物質的,那便是至尊主的絕對本性,這裏大畧舉一個例子;我們在街上看見很多郵箱,如果我們將信放進郵箱裏,很自然它們便會毫無困難地抵達目的地。但是我們在其它地方所找到的一個未經郵政局所核准的舊箱則沒有這個功用。同樣的,主以稱為阿察維伽哈 arca-vigraha 神祇的形象為祂的特許代表。這阿察維伽哈是至尊主的一個化身,神會通過那個形象去接受服務,主是全能和具有無限力量的;因此,通過祂作為阿察維伽哈的化身,為了在條限了生命中的人的方便,祂可以這樣地接受奉獻者的服務。
因此,對於一個奉獻者來說,直接及立即地抵達至尊是沒有困難的,但那些追隨非人性的靈性覺悟的人的路途是困難的。他們要通過如奧義書等的吠陀文學去了解至尊不展示的代表,他們也要學習語言,了解不可知覺的感受,他們要覺悟所有這些方法。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這不是很容易的。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祇是照着真正靈魂導師的指引,祇是向神祇作出規範下的揖拜,祇是聆聽主的榮譽,祇是進食供奉過給主的食物祭餘,認識覺悟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便是很容易的。非人性主義者毫無疑問是不必要地採取了一條困難的途徑而且還要最後冒不能覺悟絕對真理之險。而人性主義卻不用艱險、困難、或麻煩,而直達至尊性格的人。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也有類似的一段,其中聲言如果一個人終極地要皈依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皈依的程序稱為巴帝),但是卻採取困難的途徑去了解什麼是婆羅門和什麼不是婆羅門而將他的整個生命這樣地消耗了,結果祇有是煩惱,因此書中勸說一個人不應該採取這困難的自覺途徑,因為終極的結果是未知之數。
一個生物體永恆地是一個個別的靈魂,如果他想溶滙於靈性整體中,他可以得到他原來永恆的本性及知識方面的覺悟,但快樂的一部份則不會覺悟到。因為一些奉獻者的恩賜,這樣一個對幾亞拿(思考)瑜伽有深切認識的超然主義者可能會達到巴帝瑜伽,或奉獻性服務的地步。在那時候,非人性主義的長期修習也會變成困難之源,因為他不能放棄這個念頭。因此一個被體困了的靈魂不論是在修習或覺悟的時候與不展示經常都是拮据的。每一個活着的靈魂都是局部地獨立着,一個人應該肯定地知道這不展示的覺悟是違反他靈性快樂的自我的本性。我們不應該採取這個步驟,對每一個生物體來說,引起完全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基士拿知覺程序是最佳的途徑,假使一個人忽畧了這奉獻性服務,便會有轉變為無神論者的危險。在這個卡利年代裏,當非人性的哲學受到這樣大的壓力下從而轉變成為無神論者的人為數不少。因此,如在這一節中所解釋過的集中注意力於不展示的,不可思議的,超然感官所能接觸的程序,在任何時候(尤其是在這卡利年代中)是不應該被鼓勵的。主基士拿並不推薦這樣做。
第六節及第七節
ye tu sarvāṇi karmāṇi mayi sannyasya mat-parāḥ ananyenaiva yogena māṁ dhyāyanta upāsate teṣām ahaṁ samuddhartā mṛtyu-saṁsāra-sāgarāt bhavāmi na cirāt pārtha mayy āveśita-cetasām
ye——誰;tu——但是;sarvāṇi——一切事物;karmāṇi——活動;mayi——向「我」;sannyasya——放棄;mat-parāḥ——既然依附於「我」;ananyena——沒有分類;eva——肯定地;yogena——通過這巴帝瑜伽的修習;mām——向「我」;dhyāyantaḥ——冥想着;upāsate——崇拜;teṣām——他們的;aham——「我」;samuddhartā——拯救者;mṛtyu——那;saṁsāra——物質的存在;sāgarāt——從海洋中;bhavāmi——成為;na cirāt——一段不很長的時間;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mayi——向「我」;āveśita——固定的;cetasām——那些心意是這樣的人。
譯文
對於一個崇拜「我」,放棄一切活動給「我」,沒有違背地皈依「我」,從事於奉獻性服務和經常地冥想着「我」的人,他將心意固定於「我」。啊,彼利妲之子,對他來說,「我」是生與死海洋的迅速拯救者。
要旨
這裏明確地指出奉獻者被主很快從物質存在中拯救出來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在純潔的奉獻性服務中,一個人覺悟到神是偉大的,而個別的靈魂則下屬於祂。他的責任是對主作出服務,若果不然,他便會對摩耶作出服務。
如前所述,至尊的主祇可以通過奉獻性服務來了解,因此一個人應該完全奉獻,他應該將心意完全地固定於基士拿而得以達到祂。祂應該祇是為基士拿工作,一個人從事於任何工作都沒有關係,但那工作應該祇是為基士拿而做的,那便是奉獻性服務的標準。奉獻者除了取悅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之外並不想欲任何其它的成就。他生命的任務是去取悅基士拿,他可以為了基士拿的滿足而犧牲一切,正如阿尊拿在庫勒雪查戰場上的做作一樣,過程非常簡單:一個人祇要從事於他的職務而同時地唱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這超然的唱頌將奉獻者吸引往至尊性格的神首那裏去。
至尊主在這裏答應祂會沒有延誤地將一個這樣從事的純潔奉獻者從物質生存的海洋中拯救出來。那些道行高深的瑜伽修習者可以隨意將靈魂轉移到他們喜歡的任何恆星,而其他的人則以各種其它的方法這樣做。但對於奉獻者來說,這裏很清楚地聲言主親自拯救他。他不須要等候到很有經驗時才將自己轉移到靈性的空間。
在瓦拉瑕普蘭拿經 Varāha Purāṇa 中有這樣的一節:
nayāmi paramaṁ sthānam arcirādi-gatiṁ vinā garuḍa-skandham āropya yatheccham anivāritaḥ
這一節的要旨是一個奉獻者並不需要修習阿士當格瑜伽 aṣṭāṅga-yoga 而將他的靈魂轉移到靈性的恆星。至尊的主親自負起這個責任,祂很清楚地在這裏說祂親自作為拯救者。一個小孩完全由他的父母看護,這樣他便是安全的,同樣地,一個奉獻者並不須要吃力地通過瑜伽修習試圖將自己轉移到其它的恆星,而是至尊的主,由於祂寬大的仁慈,駕御着祂的鳥座駕加路達立即降臨將他的奉獻者從物質存在中拯救出來。一個掉進海洋的人可能泳術很精湛而且努力掙扎,他仍然不能救起自己。但是如果一個人從天而降將他從水中拯救出來,他便很容易地得救,同樣地,主將奉獻者從物質存在中救起來,一個人祇要修習基士拿知覺的簡易程序和完全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任何一個聰明的人都應該從所有其他的程序中選擇奉獻性服務的程序。拿拉央尼耶 Nārāyaṇīya這樣地證實了這一點:
yā vai sādhana-sampatti-puruṣārtha-catuṣṭaye tayā vinā tad-āpnoti naro nārāyaṇāśrayaḥ
這一節的要旨是一個人不應該從事於各項的獲利性活動或培養推考思維的知識程序。一個奉獻於至尊者的人可以得到從其他的瑜伽方法、推考、儀式、祭祀、佈施等而來的利益,那便是奉獻性服務所特有的祝福。
祇要唱頌基士拿的聖名——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一個主的奉獻者可以很容易和快樂地抵達至尊的目的地,但這目的地不能夠通過任何其他的宗教法門而得到。
在第十八章中有博伽梵歌結論的聲言: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一個人應該放棄所有其他的自覺程序和祇要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奉獻性服務。那便會使人達到生命的最高完滿境界。一個人並不用顧慮他過往生命的罪惡活動,因為至尊主會全面照顧他。因此一個人不應該無用地以為可以在靈性覺悟中自救。就讓每一個人都求庇護於全能的至尊神首基士拿。那才是至高的完滿生命。
第八節
mayy eva mana ādhatsva mayi buddhiṁ niveśaya nivasiṣyasi mayy eva ata ūrdhvaṁ na saṁśayaḥ
mayi——向「我」;eva——肯定地;manaḥ——心意;ādhatsva——固定於;mayi——於「我」;buddhim——智慧;niveśaya——應用;nivasiṣyasi——你過一個;mayi——向「我」;eva——肯定地;ataḥ——因此;ūrdhvam——上;na——永不;saṁśayaḥ——懷疑。
譯文
祇要將心意固定於「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將你所有的智慧從事於「我」。這樣你便會毫無疑問地經常永遠活於「我」。
要旨
一個從事於對主基士拿奉獻性服務的人過著一個與至尊的主有直接關係的生活,因此一開始他的地位便毫無疑問是超然的。一個奉獻者並不生活在物質的層次——他生活在基士拿中,主的聖名和主是沒有分別的:因此當一個奉獻者唱頌基士拿的時候,基士拿和祂的內在能量便在奉獻者的舌頭上舞蹈。當他供奉基士拿食物的時候,基士拿直接地接受這些食品,而奉獻者便因為進食祭餘而變得基士拿化。儘管這是在梵歌及其它吠陀文學中所推薦的程序,一個不從事於這種服務的人不會了解怎麼會這樣。
第九節
atha cittaṁ samādhātuṁ na śaknoṣi mayi sthiram abhyāsa-yogena tato mām icchāptuṁ dhanañjaya
atha——如果、因此;cittam——心意;samādhātam——固定於;na——不;śaknoṣi——能夠;mayi——於「我」;sthiram——已固定;abhyāsa——修習;yogena——通過奉獻性服務;tataḥ——因此;mām——「我」;icchā——欲望;āptum——去取得;dhanañjaya——啊,阿尊拿。
譯文
「我」親愛的阿尊拿,啊!財富的得主,如果你能夠將你的心意不偏離地固定於「我」,便追隨巴帝瑜伽的規限原則,這樣你便會培養一個達到「我」的願望。
要旨
這一節指示了兩種不同的巴帝瑜伽程序。第一種適用於一個已經實際地培養了對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超然愛心依附的人。其他的則是指還未有對至尊者產生超然愛心依附的人,對於這第二類的人則有各種被指定的守則和規範,一個人可以追隨而最後提升到依附着基士拿的階段。
巴帝瑜伽便是感官的淨化,在目前物質存在中感官因為從事於感官享受而經常是不純潔的,但是通過巴帝瑜伽的修習這些感官可以變得淨化,在淨化的階段中它們直接與至尊的主接觸。在這個物質存在中,我可能從事於為某個主人的某些事務,但我並不真心真意地侍奉我的主人,我祇是為一些金錢而服務;而主人也並不愛我,他僱用我的服務和給我報酬,所以並沒有愛可言,然而在靈性生活方面,一個人應該提升到純潔的愛的階段。那愛的階段可以通過以現在感官所執行的奉獻性服務的修習而達到。
目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個對神的愛都是處於一個昏睡狀態,而在那裏靈性世界對神的愛則以好幾方面展示出來,現在卻因為與物質的聯繫而沾染了。與物質的聯繫須要淨化,而那沉睡的,對基士拿自然的愛則須要復甦。這便是整個程序所在。
為了要修習巴帝瑜伽的調限原則,一個人應該在一個湛練的靈魂導師的指引下遵從一些原則:一個人應該大清早起來、沐浴、進廟和作出祈禱及歌頌哈利基士拿,還有採集鮮花供奉神祇,煑食供奉神祇,及進食巴薩啖等。一個人須要遵守很多的教條和規範,還有一個人須要從純潔的奉獻者口中不斷地聆聽博伽梵歌及史里瑪博伽瓦譚。這修習可以幫助一個人提升到愛神的層次,跟着他進入神的靈性國度便是肯定的。這樣一個在靈魂導師的指引及守則規範下的巴帝瑜伽的修習,會肯定地將一個人帶領到愛神的境界。
第十節
abhyāse 'py asamartho 'si mat-karma-paramo bhava mad-artham api karmāṇi kurvan siddhim avāpsyasi
abhyāse——在修習;api——就算;asamarthaḥ——不能夠;asi——你是;mat-karma——「我」的工作;paramaḥ——至尊的;bhava——你成為;mat-artham——為了「我」的原故;api——就算;karmāṇi——什麼;kurvan——執行;siddhim——完整;avāpsyasi——達到。
譯文
如果你不能夠修習巴帝瑜伽的規條,你便試試為「我」而工作,因為通過為「我」工作,你便會達到完整的階段。
要旨
一個就算是不能夠修習這巴帝瑜伽調限性原則的人,在一個靈魂導師的指引下,仍然可以通過為至尊主工作而被帶到完整的階段。在第十一章第五十五節中已經解釋過如何去從事這工作,一個人需要同情基士拿知覺的傳播。有很多奉獻者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傳播,他們都需要幫助,因此,就算一個人不能夠直接地修習巴帝瑜伽的調限原則,他可以試試去幫助推廣這項工作。每樣努力都需要土地、資金、組織和人力,正如在商業中需要居所、資金及人力的應用和組織的擴展,對基士拿的服務同樣需要這些。分別是在唯物論中一個人是為感官滿足而工作。但是同一工作卻可以為了基士拿的滿足而執行,那便是靈性的活動。假如一個人有足夠的金錢,他可以為了傳播基士拿知覺而幫助建築一間寫字樓或廟宇。他也可以幫助印刷上的工作。有不同的活動領域,一個人應該有興趣於這些形形式式的活動。如果一個人不能夠犧牲這些活動的結果,他亦可以犧牲一部份去傳播基士拿知覺。這為了基士拿知覺原因的自動服務會幫助一個人提升到較高的愛神階段,跟着便可以變得完整。
第十一節
athaitad apy aśakto 'si kartuṁ mad-yogam āśritaḥ sarva-karma-phala-tyāgaṁ tataḥ kuru yatātmavān
atha——就算;etat——這;api——還有;aśaktaḥ——不能夠;asi——你是;kartum——去執行;mat——向「我」;yogam——奉獻性服務;āśritaḥ——庇護;sarva-karma——所有的活動;phala——結果;tyāgam——為了遁棄;tataḥ——因此;kuru——做;yata-ātmavan——自處。
譯文
如果你不能夠在這個意識中工作,便試試去工作但是卻放棄你所有活動的結果和努力自處。
要旨
為了社會、家庭、宗教的原因或是其它的一些阻力,一個人或許甚至不能夠同情基士拿知覺的活動,如果一個人直接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活動,會引起家庭成員的反對,還有這樣多的其它困難。對於一個有這樣困難的人,他應該被勸將他活動的成果為一些好的原由而犧牲。吠陀規條中有對這些程序的描述:怎樣去祭祀犧牲和普滿地 pumundi——一個人應用先前活動結果的特別功能。這樣一個人慢慢地便可以被提升到知識的階層。還有,當一個連基士拿知覺活動也沒有興趣的人施與醫院或一些社會團體慈善的機構,他便放棄了他辛勤活動的成果。對於這一點這裏也有所推薦,因為由於放棄一個人活動所得的實施,他肯定地能夠慢慢淨化他的心意,而在那心意的淨化階段中,一個人便可以去了解基士拿知覺。當然,基士拿知覺並不依賴任何其它的經驗,因為基士拿知覺本身便能夠淨化一個人的心意,但是如果有着對基士拿知覺的障阻,他可以試試去放棄他活動的結果。在這方面來說,對社會的服務,團體的服務、國家的服務,為國家犧牲等都可以被接受,好使有一天一個人可以來到對至尊主純潔奉獻性服務的階段。在博伽梵歌中有這樣的聲言:yataḥ pravṛttir bhūtānām,如果一個人想為了至尊的原由而犧牲,就算他不知道至尊的原由是基士拿,他通過犧牲的方法他會逐漸了解到至尊的原由是基士拿。
第十二節
śreyo hi jñānam abhyāsāj jñānād dhyānaṁ viśiṣyate dhyānāt karma-phala-tyāgas tyāgāc chāntir anantaram
śreyaḥ——較佳;hi——肯定地;jñānam——知識;abhyāsāt——通過修習;jñānāt——比知識較佳;dhyānam——冥想;viśiṣyate——特別考慮;dhyānāt——由冥想;karma-phala-tyāgah——獲利性活動結果的遁棄;tyagat——由於這樣的遁棄;śāntiḥ——平靜;anantaram——此後。
譯文
如果你不能夠進行這修習,便應該從事於知識的培養,比知識的培養為佳的便是冥想,比冥想為佳的便是活動結果的遁棄,因為通過這樣的遁棄一個人便能夠得到平靜的心意。
要旨
如在前數節中所述,奉獻性服務有二:調限原則的途徑和完全依附愛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途徑。對於那些實際上不能夠追隨基士拿知覺原則的人,最好是去培養知識,因為由於知識一個人才可以了解他的真正地位。漸進的知識能夠發展到冥想的地步。通過冥想一個人便能夠慢慢地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有些程序是使一個人了解到他自己是至尊,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從事於奉獻性服務,那一類的冥想是適用的。又如果一個人不能夠這樣冥想,便需要遵從在吠陀文學中所訓諭的被指定職務——婆羅門、毗舍、及戍陀,這個我們將會在博伽梵歌的以下數章中讀到。但在所有情況下,一個人必須放棄工作的成果;意思是將成果用於一些好的原由。總括來說,要達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最高的目的,有兩個程序:一個程序是通過慢慢的發展,另外一個程序是直接的。在基士拿知覺中的直接服務是直接的方法,另外的方法涉及到將一個人活動的果實遁棄。這樣一個人便達到知識的階段,再而冥想的階段,再而了解超靈的階段,再而達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階段。一個人可以採取逐步的程序或是直接的途徑,直接的途徑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納;因此間接的程序也是好的。不過,我們應該了解間接的程序並不適用於阿尊拿,因為他已經處於對至尊主愛心服務的階段。那是為了其他不在這個階段的人;對於他們來說:要追隨的是遁棄、知識、冥想、超靈及婆羅門覺悟的漸進程序。但就博伽梵歌來說,所着重的是直接的方法。每一個人都被勸去參與直接的方法和皈依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
第十三節及第十四節
adveṣṭā sarva-bhūtānāṁ maitraḥ karuṇa eva ca nirmamo nirahaṅkāraḥ sama-duḥkha-sukhaḥ kṣamī
santuṣṭaḥ satataṁ yogī yatātmā dṛḍha-niścayaḥ mayy-arpita-mano-buddhir yo mad-bhaktaḥ sa me priyaḥ
adveṣṭā——不妒忌;sarva-bhūtānām——為了所有的生物體;maitraḥ——友善的;karunah——仁慈的;eva——肯定地;ca——還有;nirmamah——沒有擁有權的感覺;nirahankāraḥ——沒有虛假的自我;sama——相等地;duḥkhaḥ——苦惱;sukhaḥ——快樂;kṣamī——饒恕;santuṣṭaḥ——滿足;satatam——滿足;yogī——從事於奉獻;yatā-ātmā——努力於;dṛdḥaniścayaḥ——以决心;mayi——向「我」;arpita——從事於;manaḥ——心意;buddhiḥ——有智慧的;yaḥ——誰;mat-bhaktaḥ——「我」的奉獻者;saḥ me priyaḥ——他對「我」很親切。
譯文
誰並不妒忌,對所有的生物體都很友善,並不以為自己是擁有者,免於虛假的自我,在快樂和在苦惱中穩定自處,經常地感覺到滿足,以堅决的信心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他們的心意和智慧集中固定於我,與「我」相符——這樣的一個人對「我」很親切。
要旨
再講到純潔的奉獻性服務方面;主在這兩節中描述一個純潔奉獻者的超然資格,一個純潔的奉獻者永不在任何處境下被擾亂,他也不妒忌任何人,一個奉獻者亦不會成為他敵人的敵人;他以為一個人成為他的敵人是因為奉獻者本身的過錯。因此還是忍受比較抗議來得好。在史里瑪博伽梵歌中有這樣的聲言:tat te 'nukampāṁ su-samīkṣyamaṇo 每當一個奉獻者在苦惱或在困境中時,他以為這是主對他的仁慈,他想着:「因為我過往的過錯我是應該比現在受更大的痛苦的,因為至尊主的恩賜我並不苦受着我應受的所有懲罰,由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慈悲,我祇是受着少許而已。」因此雖然在很困難的狀况下,他是經常地平靜和容忍的,一個奉獻者對每一個人——就算是敵人——也很仁慈。湼瑪瑪 nirmama 的意思是一個奉獻者並不依附着與身體有關的寧靜或困難,因為他完全清楚地知道他並不是這物質身體,他並不與身體認同,因此他免於虛假自我的概念和均衡地處於快樂及苦惱中。他是容忍寬大的,同時他滿足於任何因為至尊主的恩賜而來的東西。他並不很困難去努力達到某些東西;因此他是經常地愉快的。他是一個完整的神秘主義者,因為他堅定於靈魂導師的訓示,又因為他的感官是被控制的,所以他很堅决。他並不為虛假的爭論所左右,因為沒有人能夠引領他離開奉獻性服務的堅定决必。他完全地知覺到基士拿是永恆的主,因為沒有人能夠打擾他。所有這些資格都使他完全地依靠着至尊主,這樣的一個奉獻性服務水平毫無疑問是很難得的,然而一個奉獻者可以通過追隨奉獻性服務的規限原則而達到那個階段。還有,主說這樣的一個奉獻者對祂很親切,因為主是經常地為他完全基士拿知覺着的活動而喜悅。
第十五節
yasmān nodvijate loko lokān nodvijate ca yaḥ harṣāmarṣa-bhayodvegair mukto yaḥ sa ca me priyaḥ
yasmāt——誰從;na——永不;udvijate——刺激;lokaḥ——人;lokāt——人;na——永不;advijate——打擾;ca——還有;yaḥ——任何人;harṣa——快樂;amarṣa——困苦;bhaya——恐懼;udvegaiḥ——渴望;muktaḥ——免於;yaḥ——誰;saḥ——任何人;ca——還有;me——「我」的;priyaḥ——很親切。
譯文
誰並不將任何人置於困境,並不為困難所打擾,穩定地處於快樂及苦惱中,這樣的一個人對「我」很親切。
要旨
在這裏更進一步地描述了數項奉獻者的資格。這樣的一個奉獻者並不置任何人於困難、渴望、恐懼、或不滿意中。因為一個奉獻者對任何人都很仁慈,他並不做出置別人於渴望的事情。同時,如果其他人想將一個奉獻者置於渴望,他也不為打擾。因為主的恩賜,他修習到不為任何外在的騷動所打擾,而事實上一個奉獻者經常地貫注着基士拿知覺和從事於奉獻性服務,所有這些物質的處境都不能打動他。一般來說,一個唯物主義者當遇着對他感官滿足及他身體有關事情時便感到快樂,但當他看到其他人有一些感官享樂的東西而他沒有時,他便感到沮喪和妒忌。當他料想着一個敵人的復仇時,他便處於一個恐懼的狀况,當他不能夠成功地地執行一些事情時他便感到懊恢。但一個奉獻者却經常地超然於所有這些打擾;因此他對基士拿很親切。
第十六節
anapekṣaḥ śucir dakṣa udāsīno gata-vyathaḥ sarvārambha-parityāgī yo mad-bhaktaḥ sa me priyaḥ
anapekṣaḥ——中立的;śuciḥ——純潔的;dakṣaḥ——專長的;udāsīnaḥ——免於顧慮;gata-vyathaḥ——免於所有的困苦;sarva-ārambha——所有努力;parityāgī——遁棄者;yaḥ——任何人;mat-bhaktaḥ——「我」的奉獻者;saḥ——他;me——「我」;priyaḥ——很親切。
譯文
一個並不依靠一般活動常規,純潔的、精練的、沒有顧慮的、免於所有痛苦的,和並不努力於一些結果的奉獻者,對「我」很親切。
要旨
一個奉獻者可能得到金錢的捐贈,然而他却不應該努力去取得它,假如自動地因為至尊主的恩賜,金錢來到他的手上,他也不會激動,自然,一個奉獻者每天沐浴最少兩次和大清早起來作奉獻性服務,因此他本然地是內外都清潔。一個奉獻者經常都很洗練,因為他完全知道生命所有活動的意思。還有的是他深信權威經典。一個奉獻者永不站在某一派別方面,所以他是沒有顧慮的。他永不受苦,因為他免於任何的稱謂;他知道他的身體是一個稱謂,因此如果有一些身體的痛苦,他是豁達的。純潔的奉獻者並不努力於任何違反奉獻性服務原則的事情。例如,要建築一座大廈是需要很費心的,一個奉獻者如果覺得對他奉獻性服務的進步無益他便不去幹。他會為主建築一間廟宇,為了這他會忍受各類的渴望,但他並不為自己的關係而建築一間大廈。
第十七節
yo na hṛṣyati na dveṣṭi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śubhāśubha-parityāgī bhaktimān yaḥ sa me priyaḥ
yaḥ——誰;na——永不;hṛṣyati——取悅;na——永不;dveṣṭi——悲傷;na——永不;śocati——哀悼;na——永不;kāṅkṣati——想欲;śubha——吉兆的;asubha——不吉兆的;parityagi——遁棄者;bhaktiman——奉獻者;yaḥ——誰;saḥ——他是;me——「我」的;priyaḥ——親切的。
譯文
誰並不緊握歡樂或悲傷,誰不哀悼或想欲,及誰遁棄吉兆和不吉兆事物兩者,他便對「我」非常親切。
要旨
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不因物質的獲得和失去而快樂或苦惱,他也不渴望去得到一個兒子或門徒,得不到他們也不感到苦惱。假如他失去一件對他很親切的東西,他也不哀悼。同樣地,如果他得不到他想欲的,他也不會苦惱。他在所有各類吉兆的、不吉兆的及罪惡的活動面前是超然的。他準備為了至尊主的滿足而接受所有各類的危險。在他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中沒有一件事物是障阻。
第十八節及第十九節
samaḥ śatrau ca mitre ca tathā mānāpamānayoḥ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eṣu samaḥ saṅga-vivarjitaḥ tulya-nindā-stutir maunī santuṣṭo yena kenacit aniketaḥ sthira-matir bhaktimān me priyo naraḥ
samaḥ——平等的;śatrau——對敵人;ca——還有;mitre——對朋友;ca——還有;tatha——這樣;māna——榮譽;apamānayoḥ——誹謗;śīta——冷;uṣṇa——熱;sukha——快樂;duḥkheṣu——苦惱;samaḥ——處之泰然;saṅga-vivarjitaḥ——免於所有的連繫;tulya——相等的;nindā——毀謗;stutiḥ——名聲;mauni——靜默;santuṣṭah——滿足;yena kena——不知怎樣地;cit——如果;aniketaḥ——沒有居所;sthira——堅定於;matiḥ——决心;bhaktimān——從事於奉獻;me——「我」的;priyaḥ——親切的;naraḥ——一個人。
譯文
誰平等地對待朋友及敵人,平衡穩當地處於名譽及不名譽、熱和冷、快樂和苦惱、名聲與毀謗,經常地免於沾染、經常地保持靜默及滿足於任何東西,不顧及任何居所,堅定於知識中及從事於奉獻服務,這樣的一個人對「我」很親切。
要旨
一個奉獻者經常地免於壞的聯繫交誼。有時一個人被褒揚;有時被低貶,這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但一個奉獻者是經常地超然於人為的名譽和毀謗,困苦或快樂,他是耐心和容忍的,他除了基士拿的命題外不講述任何其他事情,因此他被稱為沉默的,沉默的意思並不是一個人不應該說話,沉默的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說廢話。一個人應該祇是說重要而基本的事情,而對於奉獻者來說最重要的說話便是講及有關至尊主的。他在所有情況下都是快樂的;有時他會得到可口美味的食物,有時不會,但他仍是滿足的。他也不顧慮及居住的地方。他有時睡在樹下,有時睡在一所宏偉的大廈,兩者都不能吸引他。他被稱為穩定的,因為他堅定於他的决心和知識。我們或許會發現對一個奉獻者資格重複的描述,但是這祇不過引述出一個奉獻者一定要得到所有這些資格。沒有好的資格,一個人不能夠成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而一個不是奉獻者的人沒有良好的資格。因此一個想被承認為奉獻者的人應該培養這優良的資格。當然他並不需額外努力去爭取這些資格。這在基士拿知覺及奉獻性服務的從事中自動地幫助他發展起來。
第二十節
ye tu dharmyāmṛtam idaṁ yathoktaṁ paryupāsate śraddadhānā mat-paramā bhaktās te 'tīva me priyāḥ
ye——誰;tu——但是;dharmya——慷慨;amṛtam——了解;idam——這;yathā——如;uktam——說;paryupāsate——完全地從事於;śraddadhānāḥ——以信心;mat-paramāḥ——以至尊的主作為一切事情;bhaktāḥ——奉獻者;te——這樣的人;atīva——非常、非常;me——「我」;priyāḥ——親切的。
譯文
誰追隨這不能被毀滅的奉獻性服務的路途和誰完全地以信心將自己從事於「我」,將「我」作為至尊的目的,這樣的一個人對「我」非常、非常親切。
要旨
這一章中所解釋的是為了接近至尊主的超然性服務程序——永恆從事的宗教。這程序對主非常之親切,祂接受一個從事於這程序的人,阿尊拿詢問究竟從事於非人性婆羅門的人較好還是從事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人性服務的人較好,主很清楚地回答他毫無疑問對至尊神首的奉獻服務是最佳的靈性自覺程序。換句話說,這一章的决議是通過良好的聯繫交誼,一個人發展對純潔奉獻性服務的依附,因而接受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及開始從他那裏聆聽、歌頌、以信心依附及虔敬遵守奉獻性服務的規限原則而演變為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服務。這一章中所推薦的是這條途徑;因此毫無疑問地奉獻性服務是為了達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自覺的唯一絕對路途。如在這一章中所述的至尊絕對真理的非人性概念,祇是在一個人皈依於自覺之前被推薦。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未有機會與一個純潔的奉獻者聯繫之前,非人性的概念可能是有益的。在絕對真理的非人性概念中,一個人沒有獲利性結果地工作、冥想和培養知識去了解靈魂和物質。當一個人不是與一個純潔的奉獻者聯誼時這是需要的。幸而如果一個人直接地培養了一個在純潔的奉獻性中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的欲望,他不用通過逐步的靈性覺悟步驟。如在博伽梵歌中段六章中所述的奉獻性服務是較為融洽的,一個人不用担心維持靈魂及身體在一起的物質所需,因為主的恩賜,每事每物都是在自動地進行着。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於史理瑪博伽梵歌第十二章有關於奉獻性服務各節的要旨。
第十三章
自然、享受者和知覺
第一節及第二節
arjuna uvāca prakṛtiṁ puruṣaṁ caiva kṣetraṁ kṣetrajñam eva ca etad veditum icchāmi jñānaṁ jñeyaṁ ca keśava śrī bhagavān uvāca idaṁ śarīraṁ kaunteya
kṣetram ity abhidhīyate etad yo vetti taṁ prāhuḥ kṣetrajñaḥ iti tad-vid-vid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prakṛtim——自然;puruṣam——享受者;ca——還有;eva——肯定地;kṣetram——身體;kṣetrajñam——身體的知悉者;eva——肯定地;ca——還有;etat——所有這;veditum——去了解;icchāmi——我希望;jñānam——知識;jñeyam——知識的對象;ca——還有;keśava——啊,基士拿;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性格的神首說;idam——這;śarīram——身體;kaunteya——啊,琨提之子;kṣetram——場所;iti——如此;abhidhīyate——被稱為;etat——這;yaḥ——任何人;vetti——知道;tam——他;prāhuḥ——被稱為;kṣetrajñaḥ——身體的知悉者;iti——如此;tat-vidaḥ——誰知道。
譯文
阿尊拿說:「啊,親愛的阿尊拿,我想知道巴克蒂 prakṛti(自然),普努沙 Puruṣa(享受者),場所及場所的知悉者,知識及知識的終極。」萬福的主跟着便說:「啊,琨提之子,這個身體稱為場所,而一個知道這身體的人便稱為場所的知悉者。」
要旨
阿尊拿極想知道有關於巴克蒂 prakṛti(或自然)、普努沙 puruṣa(享受者)、雪查 kṣetra(場所)、雪查贊 kṣetrajña(它的知悉者),和知識及知識的對像。當他詢問所有這些的時候,基士拿說這個身體稱為場所,而一個知道這個身體的人稱為場所的知悉者。這個身體是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活動場所。被條限了的靈魂被陷於物質存在中,他試圖去主宰物質自然。這樣,按照他控制物質自然的能量,他得到了一個活動的場所。那活動的場所便是身體,而身體又是什麼呢?身體是由感官湊成的。被條限了的靈魂想享受感官滿足,而根據他享受感官的能力程度,他得到了一個身體,或活動的場所,因此身體被稱為雪查,或被條限了的靈魂的活動場所。而一個不將自己與身體認同的人被稱為雪查贊——場所的知悉者。去了解場所和它的知識者這身體和身體的知識者之間的分別並不困難。任何人都能夠察覺到從童年到老年他經過了這樣多的身體變更而仍然是一個人。因此在活動場所的知悉者及活動的實際場所之間是有分別的。一個活着的被條限了的靈魂因而可以理解到他有別於身體。在開始的時候所述——kṣetrajña——一詞是指生物體是在身體之內,而身體則由嬰兒至童年,從童年至青年,從青年至老年不斷地變更,而擁有身體的人知道身體是在變更中。主人明顯地是雪查贊 kṣetrajña。有時我們了解到我是快樂的,我是瘋狂的,我是一個女人,我是一頭狗,我是一頭貓;這些都是知悉者。知悉者有別於場所。雖然我們用很多物件——如衣服等——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有別於這些使用的東西。同樣地,我們祇要畧為深思便會了解我們有別於身體。
在博伽梵歌的前六章中,身體的知悉者、生物體、和他所以能夠了解至尊主的地位都被描述清楚了。在梵歌中間的六章中,所述的是至尊神首與及個別靈魂及超靈有關於奉獻性服務方面的關係。這數章决定性地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尊高地位及個別靈魂的下屬地位作出了定義。生物體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下屬的,而在他們忘記的狀態中他們受着苦。當經過虔誠活動的啟迪後,他們以不同的立場去接近至尊的主——困苦的、需要金錢的、好奇的、及追尋知識的。這一點也述及了。現在,從第十三章開始,生物體怎樣與物質自然接觸,他怎樣被至尊主從各類的獲利性活動、知識的培養、及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中拯救出來都有所解釋。雖然生物體是完全有別於物質的身體,他究竟是有連繫的,這一點將被解釋到。
第三節
kṣetrajñaṁ cāpi māṁ viddhi sarva-kṣetreṣu bhārata kṣetra-kṣetrajñayor jñānaṁ yat taj jñānaṁ mataṁ mama
kṣetrajñam——知悉者;ca——還有;api——肯定地;mām——「我」;viddhi——知道;sarva——所有;kṣetreṣu——在身體的場所;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kṣetra——活動的場所(身體);kṣetrajñayoḥ——場所的知悉者;jñānam——知識;yat——那教導的;tat——那;jñānam——知識;matam——見解;mama——那。
譯文
啊,伯拉達的俊傑,你應該知道「我」也是所有身體的知悉者,去了解這個身體和它的擁有者稱為知識。那是「我」的見解。
要旨
每當討論到這個身體和身體的擁有者,靈魂與超靈的論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三類不同的研究題目:主、生物體、及物質。在每一個活動場所,每一個身體中,都有兩個靈魂:個別的靈魂和超靈。因為超靈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全體出席擴展,基士拿說:「『我』也是知悉者,但『我』不是身體的個別擁有者。『我』是高超的知悉者,『我』以巴拉邁瑪——或超靈——存在於每個身體中。」
一個人以博伽梵歌的眼光很精細地研究活動的場所及場所知悉者的有關論題,便能夠得到知識。
主說:「『我』是每一個別身體內活動場所的知悉者。」個別的人會是他自己身體的知悉者,但他沒有其他身體的知識,以超靈存在於所有身體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知道所有這些身體的一切。祂知道所有各種類生命的不同身體。一個普通市民會知道他自己那塊土地的一切,但國王不單祇知道他宮殿的一切,而且還知道個別市民所擁有的一切。同樣地,一個人會是身體的個別擁有者,但至尊主是所有身體的擁有者。國王是王朝的原本擁有者,而市民是次等的擁有者。同樣地,至尊主是所有身體的至尊擁有者。
身體包括着感官,至尊主是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意思是所有感官的控制者。祂是感官的原本控制者,正如國王是國家所有活動的原本控制者,市民是次等的控制者一樣。主也說:「『我』也是知悉者。」意思是祂是高超的知悉者,個別的靈魂祇知道他自己的身體。在吠陀文學中有這樣的聲言:
kṣetrāṇi hi śarīrāṇi bījaṁ cāpi śubhāśubhe tāni vetti sa yogātmā tataḥ kṣetrajña ucyate
這身體稱為雪查 ksetra,而居住在內的是身體的擁有者和知道身體及身體兩者擁有者的至尊主,因此,祂被稱為所有場所的知悉者。活動的場所、活動的主人,和活動的至尊主人都有如下述:身體組織、個別靈魂組織、與及超靈組織的完整知識在吠陀文學中稱為幾亞南 jñānam。那便是基士拿的意見。了解靈魂和超靈兩者為一個但仍然分別的便是知識。誰不了解活動的場所及活動的知悉者並不是在完整的知識中。一個人需要巴克蒂(自然)、普努沙(自然的享受者)和伊士瓦拉(主宰或控制自然及個別靈魂的知悉者)。一個人不應該混淆這三者的不同能力。一個人不應該將畫家、油畫及畫架三者混淆。這個物質世界(活動的場所)便是自然,而自然的享受者便是生物體,而在他們兩者之上的便是至尊的控制者——具有性格的神首。吠陀語言的聲明是:"bhoktā bhogyaṁ preritāraṁ ca matvā sarvaṁ proktaṁ trividhaṁ brahmam etat" 有三個婆羅門概念:巴克蒂是作為活動場所的婆羅門,而芝瓦(個別的靈魂)也是婆羅門和試圖去控制物質自然,這兩者的控制者也是婆羅門,但祂是實際的控制者。
在這一章中將會解釋到在這兩種知悉者中,其一是會犯錯誤的,其它的一個則不會犯錯誤。一個是上司另外一個是下屬。一個以為這個場所的兩個知悉者是同一的人牴觸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祂清楚地聲言:「『我』也是活動場所的知悉者。」一個誤將一條繩子作為蛇的人不會在知識中。有各類不同的身體,也有各類不同身體的主人。因為每個個別的靈魂都有他個別的主宰物質自然的能量,因而便有着不同的身體。但是至尊者也以控制者的身份存在於他們之中。ca 一字很有意義,因為它是指整個數量的身體。那便是史里拉巴拉廸瓦維耶佈珊拿 Śrīla Baladeva Vidyābhūṣaṇa 的意思:基士拿是除了個別的靈魂以外存在於每一個身體中的超靈。基士拿在這裏很清楚地說超靈是活動場及有限享受者兩者的控制者。
第四節
tat kṣetraṁ yac ca yādṛk ca yad vikāri yataś ca yat sa ca yo yat prabhāvaś ca tat samāsena me śṛṇu
tat——那;kṣetram——活動場所;yat——如;ca——還有;yādṛk——本來地;ca——還有;yat——什麼;vikāri——變更;yataḥ——從那;ca——還有;yat——一個;saḥ——他;ca——還有;yaḥ——一個;yat——那一個;prabhāvaḥ ca——還有影響;tat——那;samāsena——詳細的;me——由「我」;śṛṇu——了解。
譯文
現在請聽「我」簡潔地敘述這活動場所與及它的組織怎樣,它的變更怎樣,它在何時產生,那場所的知悉者又是誰,他的影響又是什麼?
要旨
主現在描述活動場所及活動場所知悉者的法定性地位。一個人需要知道這個身體是怎樣組織成,造成這個身體的物料,這個身體在誰的控制下工作,怎樣產生變化,這些變化從那裏來,什麼原因,什麼理由,一個人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還有個別靈魂的形狀是什麼?一個人也應該知道個別生活着的靈魂與超靈之間的分別,不同的影響、與及不同的潛力等等。一個人祇需要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所作出的敘述那裏直接的去了解這博伽梵歌,這樣便能夠澄清一切。不過一個人應該小心,不要將在每個身體及個別靈魂中的至尊性格神首作為芝瓦 jīva;那樣做便好像將有能力的與沒有能力的平等化一樣。
第五節
ṛṣibhir bahudhā gītaṁ chandobhir vividhaih pṛthak brahma-sūtra-padaiś caiva hetumadbhir viniścitaiḥ
ṛṣibhiḥ——由聰明的聖賢;bahudhā——在很多方面;gītam——描述;chandobhiḥ——吠陀詩歌;vividhaiḥ——在各類;pṛthak——各類的;brahma-sūtra——維丹達(吠檀多)經;padaih——箴言;ca——還有;eva——肯定地;hetumadbhih——以因果;viniścitaiḥ——確定。
譯文
那活動場所及活動知悉者的知識在各吠陀著作(尤其是維丹達.樞查經)中由不同的聖賢描述,而且還完全顧及因果的推理。
要旨
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是解釋這知識的最高權威。但仍然作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淵博的學者及標準的權威人仕經常從以前的權威方面去引證。基士拿引用被接受為權威的維丹達經典來解釋這有關於靈魂及超靈的二元性及非二元性爭論最多的一點。首先,祂說這是根據聖賢的意見,在聖賢方面除了祂自己以外,偉大的聖賢維亞薩迪瓦是維丹達樞查經的作者,而維丹達樞查經完滿地解釋了二元性,維亞薩迪瓦的父親巴拉沙拉 Parāśara 也是一個偉大的聖賢,他在宗教的書籍中這樣寫道:"aham tvaṁ ca athānye..."「我、你及其他的生物體雖然在物質身體中都是超然的。根據我們不同的因果作業,我們現在墮落到各不同的物質自然型態中。因此,有些生物體便在較高層次,另外有些便處在較低層次的物質本性中。個別種類較高級的或較低級的由於愚昧無知而被無限數目的生物體展示着。但是毫無疑問的超靈却不被那三種自然本性所沾染而是超然的。」同樣地,在原本的吠陀諸經(尤其是嘉答奧義書)中,對靈魂、超靈、及身體作出了分別。
在至尊主能量的展示中有一種名為安南摩耶 annamaya 的,一個人需要倚靠祂以食物供養來維持生存,這是對至尊一個物質上的覺悟。跟着的便是盤那摩耶 prāṇamaya;意思是在食物中覺悟到至尊的絕對真理後,一個人便能夠在生命的象徵或生命的形狀中覺悟絕對的真理。在幾亞拿摩耶 jñānamaya中生命的象徵發展達到思想、感覺、和意向的地步。跟着便是婆羅門的覺悟與及名為維幾亞拿摩耶 vijñānamaya 的覺悟,這是覺悟到生物體的心意和生命象徵有別於生物體本身。再跟着最高的階段便是阿蘭陀摩耶 ānandamaya——全面快樂本性的覺悟。因此婆羅門覺悟有五個階段——稱為婆羅普湛 brahmapuccham。在這五者中前三者——安南摩耶、盤那摩耶、及幾亞拿摩耶涉及生物體的活場所。超然於所有這些活場所的便是至尊的主——被稱為阿蘭陀摩 anandamaya。在維丹達.樞查經中至尊也被稱為阿蘭陀摩耶.巴耶薩 ānandamayo 'bhyāsāt。至尊性格的神首在本性上是充滿着歡樂的,為了享受祂超然的快樂,祂擴展成為維幾亞拿摩耶,盤那摩耶、幾亞拿摩耶,與及安南摩耶。在這個活動場所中生物體被認為是享受者,有別於他的便是阿蘭陀摩耶,意思是如果生命體想去享樂,將自己配合於阿蘭陀摩耶中,他便會變得完整,這便是至尊主作為場所的至尊知悉者,生物體,作為下屬的知悉者,與及活場所本性的真正景況。
第六節及第七節
mahā-bhūtāny ahaṅkāro buddhir avyaktam eva ca indriyāṇi daśaikaṁ ca pañca cendriya-gocarāḥ
icchā dveṣaḥ sukhaṁ duḥkhaṁ saṅghātaś cetanā dhṛtiḥ etat kṣetraṁ samāsena sa-vikāram udāhṛtam
mahā-bhūtāni——重要的元素;ahaṅkāraḥ——虛假的自我;buddhiḥ——智慧;avyaktam——不展示;eva——肯定地;ca——還有;indriyāṇi——感官;daśa ekam——十一個;ca——還有;pañca——五個;ca——還有;indriya-gocarāḥ——感官的對象;icchā——慾望;dveṣaḥ——憎恨;sukham——快樂;duḥkham——苦惱;saṅghātaḥ——結集;cetanā——生命象徵;dhṛtiḥ——確信;etat——所有這;kṣetram——活動場所;samāsena——總括;sa-vikāram——相互反應;udāhṛtam——舉例。
譯文
五個重要的元素。虛假自我、智慧、不展示、十個感官、心意、五個感官對象、慾望、憎恨、快樂、苦惱、結集、生命象徵,與及堅信——總括來說,這些都被認為是活動場所及它的相互反應。
要旨
從所有偉大權威性的聲言、吠陀詩歌與及維丹達樞查經的箴言中,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成份是土、水、火、空氣及以太——這是五個重要的元素(摩訶佈達 mahābhūta)。跟着是虛假自我、智慧、與及三種物質自然型態的不展示階段。跟着是獲取知識的五個感官:眼、耳、鼻、舌、及觸覺。跟着是五個操作感官:言語、腿、手、肛門和生殖器。在感官之上的便是心意,它是內在的和可以被稱為內在的感官。因此,包括心意在內,總共有十一個感官。跟着是五個感官對象、嗅覺、味覺、冷暖、觸覺、和聲音。這二十四個元素的結集便稱為活動場所,如果一個人對這二十四個題目作出分析研究,他便能夠很清楚地了解活動場所。跟着的是慾望、憎恨、快樂及痛苦、這些都是粗劣外身的五個重要元素的相互反應代表。生命象徵,由意識及堅信代表,是細緻身體(心意、自我及智慧)的展示。這些細緻的元素都包括在活動場所之內。
五個重要元素是細緻虛假自我的一個粗畧代表。他們是物質概念中的代表。知覺是由智慧所代表,它的不展示階段便是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物質自然不展示的三種型態稱為巴丹拿 pradhāna。
誰想清楚詳盡地知道二十四個元素與及它們相互反應的人應該進一步研究這門哲學。在博伽梵歌中所列出的祇不過是摘要而已。
身體是所有這些因素的代表,而身體則有六種變更:身體誕生、生長、停留、產生副產品、開始腐壞、及最後消滅,因此這場所是一件非永恆的及物質的東西。至於雪查贊 kṣetrajña——場所的知悉者——它的主人,則不同。
第八節至第十二節
amānitvam adambhitvam ahiṁsā kṣāntir ārjavam ācāryopāsanaṁ śaucaṁ sthairyam ātma-vinigrahaḥ
indriyārtheṣu vairāgyam anahaṅkāra eva ca janma-mṛtyu-jarā-vyādhi- duḥkha-doṣānudarśanam
asaktir anabhiṣvaṅgaḥ putra-dāra-gṛhādiṣu nityaṁ ca sama-cittatvam iṣṭāniṣṭopapattiṣu
mayi cānanya-yogena bhaktir avyabhicāriṇī vivikta-deśa-sevitvam aratir jana-saṁsadi
adhyātma-jñāna-nityatvaṁ tattva-jñānārtha-darśanam etaj jñānam iti proktam ajñānaṁ yad ato 'nyathā
amānitvam——謙卑;adambhitvam——沒有驕傲;ahiṁsā——非暴力;kṣāntiḥ——容忍;ārjavam——簡樸;ācārya-upāsanam——接近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śaucam——清潔;sthairyam——穩定;ātma-vinigrahaḥ——控制;indriya-artheṣu——有關於感官的事物;vairāgyam——遁棄;anahaṅkāraḥ——沒有虛假的自我中心;eva——肯定地;ca——還有;janma——誕生;mṛtyu——死亡;jarā——老年;vyādhi——疾病;duḥkha——困苦;doṣa——錯過;anudarśanam——遵守;asaktiḥ——沒有依附;anabhiṣvaṅgaḥ——沒有連繫;putra——兒子;dāra——妻子;gṛha-ādiṣu——家室、等;nityam——永恆地;ca——還有;sama-cittatvam——平衡;iṣṭa——想欲的;aniṣṭaḥ——不想欲的;upapattiṣu——得到了以後;mayi——向「我」;ca——還有;ananya-yogena——由於奉獻性服務;bhaktiḥ——奉獻;avyabhicāriṇī——恆常的,沒有混淆的;vivikta——孤獨的;deśa——地方;sevitvam——渴望;aratiḥ——沒有依附;jana——一般人;saṁsadi——大眾;adhyātma——與身體有關的;jñāna——知識;nityatvam——永恆性;tattva-jñāna——真理的知識;artha——對象;darśanam——哲學;etat——所有這;jñānam——知識;iti——如此;proktam——宣佈;ajñānam——愚昧;yat——那;ataḥ——從這;anyathā——其他。
譯文
謙卑、沒有驕傲、非暴力、容忍、簡樸、接近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清潔、穩定、及自我控制;感官享受對象的遁棄、虛假自我的棄除、生、老、病、死災難的察覺;對兒女、妻子、家庭等的不依附;愉快及不愉快事件中的平衡心意;對「我」恆常及沒有混淆的奉獻,到幽寂的地方生活,不依附於一般大眾;接受自我覺悟的重要性,與及對絕對真理的哲學性探討——所有這些「我」都宣稱為知識,而違反這些的便是愚昧。
要旨
這個知識的程序有時為智慧較低的人誤解以為是活動場所的相互反應。但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知識程序。如果一個人接受這個程序,接近絕對真理的可能性便存在。這並不是如前所述的二十四種元素的相互反應。這是實際上脫離這些元素纏糾的方法。被體困的靈魂陷入由那二十四種元素組成的身體的困境,這裏所敘述的知識的程序是如何擺脫這種困境的程序。在所有知識程序的描繪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如第十節第一行中所述;知識的程序終結於對主沒有混淆的專一的奉獻服務。所以,如果一個人並不去接近,或是不能夠接近對主的超然性服務。其它的十九項便沒有特別的價值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從事奉獻性服務,其它的十九個項目便在他之內自動地發展起來。如在第八節中所提及的——接受一個靈魂導師的原則很重要,就算對一個參與奉獻服務的人來說,這也是最重要的。超然生活開始於一個人接受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很清楚地在這裏指出這知識的程序是真正的途徑。任何越出這個的推考便是廢話及無用的。
在這裏所列出的知識可以分析如下:謙卑的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渴望去得到被別人尊敬的滿足。生命的物質概念使我們很渴望去得到別人的尊敬,但是在一個知道他並不是這個身體的在完整知識中的人的眼光裏,任何事物,榮譽或毀謗,與這個身體有關的都無用。一個人不應該醉心於這個物質的欺騙。人們都很渴望因為他們的宗教而出名,結果便是有些人沒有了解宗教的原則便參加了一些團體,而這些團體實際上並不追隨宗教原則,他們跟着便想將自己宣傳為一個宗教的顧問。至於在靈性科學的真正進步方面,一個人可以從這些項目中去判斷。試驗他自己究竟進步到什麼境界。
非暴力一般是指不殺戳、不毀壞身體,但實際上非暴力的意思是不將別人處於困境中。一般人都為生命物質概念中的愚昧所誘陷。這樣他們便永恆地受着物質的痛苦。因此,除非一個人提升別人去得到靈性的知識,否則他便是在修習暴力。一個人應該盡他的努力去傳播給人們真正的知識,好使他們得到啟迪和離開這個物質的束縛,那便是非暴力。
容忍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修習去容忍別人的侮辱及毀謗。如果一個人從事於靈性知識的進取,會有從其他人而來的許多侮辱及毀謗。這是料想到的,因為物質自然本身便是這樣組成。就算一個從事於靈性知識培植的五歲大孩子巴拉達 prahlāda,也在他父親敵視他的奉獻時而被處於困境。那個父親用很多方法想去殺他,但巴拉達都容忍了。因此,為了得到靈性知識的進步,會有很多阻力;但是我們應該容忍和以決心繼續我們的邁進。
簡樸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直接沒有外交手腕地甚至向一個敵人也揭示真理。而接受一個靈魂導師則更為重要,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靈魂導師的指引,他不能夠在靈性科學上取得進步。一個人應該以全面的謙卑去接近靈魂導師和向他獻出一切服務,以使得到喜悅和給與門徒祝福。因為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是基士拿的代表,如果他賜與門徒任何祝福,那便會使門徒立即得到進步而不待他追隨調限原則。或是,對一個毫無保留地侍奉靈魂導師的人,調限原則較容易執行。
清潔對在靈性生活中取得進步很重要,有兩種類的清潔;外在的和內在的,外在的清潔是指沐浴,至於內在的清潔方面:一個人要經常地想着基士拿和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這個程序能將心意中過往所積聚的因果塵埃洗淨。
穩定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很有決心地去求取靈性生活上的進步,一個人沒有這樣的決心便不能夠取得實質上的進步,自我控制的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接受任何有害於靈性進步路途的任何事物。一個人應該習慣這樣做和拒絕任何阻礙靈性進步路途的東西。這便是真正的遁棄。感官是這樣強大以至我們都經常渴望去得到一些感官享樂,一個人不應該迎合這些需求,因為這些都是不須要的。感官應該祇是被滿足到保持身體適宜於一個人在執行他的職責中取得靈性生活上的進步。最重要和不能夠控制的感官便是舌頭,如果一個人能夠控制舌頭,他便有機會去控制其它的感官。舌頭的功用是去嘗和震音。因此,經過有系統的調限,舌頭應該經常地用於嘗食供奉過基士拿後的祭餘食物與及歌頌基士拿。至於眼睛方面,它們除了基士拿的美麗形像外不應該被准許去看任何其它的東西。那樣便能夠控制眼睛。同樣地,耳朵應該是被用作聆聽有關於基士拿,而鼻子而用作嗅供奉過基士拿的花朵。這便是奉獻性服務的程序,從這裏我們可以了解博伽梵歌祇是闡述奉獻性服務的科學。奉獻性服務是主要的和唯一的目標。不很聰明的的梵歌評述者試圖將讀者的心意領向其它的題目,但是博伽梵歌除了奉獻性服務外便不再有其它的題目。
虛假自我的意思是接受這個身體為自己本身。當一個人了解到他不是他的身體而是靈魂的時候,那便是真正的自我 ego。自我是有的。虛假自我被譴責,真正的自我則不然。在吠陀文學中有一句:ahaṁ brahmāsmi,我是婆羅門,我是精靈。這個「我是」,自我的感覺,也存在於自覺的解脫階段中。這個「我是」的感覺便是自我,但是當「我是」的感覺應用於這個虛假的身體上時,它便是虛假的自我。當自我的感覺應用於實在時,那便是真正的自我。有些哲學家說我們應該放棄我們的自我 ego,但是我們不能夠放棄我們的自我,因為自我的意思是自體(本份)。當然,我們要放棄與這個身體的虛假認同。
一個人應該試圖去了解接受生、老、病、死的苦惱。在各吠陀文學中都有關於生的描述。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對於未生的世界,孩童在母體子宮內的逗留,他的受苦等都很刻盡地描述了。我們應該徹底地了解到誕生是苦惱的。因為我們忘記了在母親的子宮內受過這樣多的困苦,我們並不想辦法去解決這生與死的重複。同樣地,在死亡的時候,也有各樣的苦受,它們都在權威經典中提及。這些都是應該討論的,至於死亡及老年來說,每人都有實際的經驗。沒有人想患病,也沒有人想衰老,但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除非我們對這個物質生涯有一個悲觀的見解,顧慮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否則便沒有刺激去爭取靈性生活的進步。
有關於子女、妻子及家庭的不依附方面,並不是說一個人不應該對這些沒有情感。他們是當然的鍾愛對像,但當他們不利於靈性進步時,一個人便不應該依附着他們。令到家庭愉快的最佳辦法便是基士拿知覺。如果一個人是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他便能夠令到他的家庭很快樂,因為這基士拿知覺的程序是很容易的。一個人祇需要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接受供奉過給基士拿的食物,討論如博伽梵歌及史里瑪博伽瓦譚等書中的內容,和將自己從事於神祇的崇拜。這四件事可以令一個人快樂。一個人應該這樣地訓練他的家庭成員。家庭成員可以早上及晚上坐下來一起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鑄造他的家庭生活去培養基士拿知覺,追隨這四項原則,便不用從家庭生活轉為遁棄生活。但如果家庭生活並不適應,並不有利於靈性進展,便應該放棄。一個人應該好像阿尊拿那樣放棄一切事物去領悟或事奉基士拿、阿尊拿並不想去殺戮他的家族成員,但當他了解到這些家族成員有礙於他的基士拿覺悟時,他接受了基士拿的指示後作戰及殺死了他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個人應該不依附着家庭生活的快樂和苦惱,因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能夠完全快樂或完全困苦。快樂及苦惱是物質生活相伴相從的成份。一個人應該如在博伽梵歌中所勸告一樣地學習容忍。一個人不能夠阻止快樂及苦惱的來去,所以一個人應該不依附與物質性的生活及自動地在兩者中平穩自處。一般來說,當我們得到一些想欲的東西,我們便很快樂,而當我們得到一些不想欲的東西時,我們便感到苦惱。但假如我們是實際地處於靈性的位置,這些東西便不會刺激我們,為了要達到那個階段,我們便要不斷修習的奉獻性服務;對基士拿沒有偏離的奉獻服務的意思便是將自己從事於如在第九章最後一節中所述的奉獻性服務九個程序:歌頌、聆聽、崇拜、作出敬禮等。我們應該追隨那個程序。很自然地,當一個人採取靈性的生活方式時,他便不想與唯物論的人混在一起,那與他並不志趣相投。一個人可以從他怎樣傾向於離開不想欲的同伴自處一隅來試驗自己。很自然地奉獻者並沒有興趣於無謂的運動,看電影及享受一些社交活動,因為他知道這些都祇是時間的浪費。有很多做研究工作的學者和哲學家研究性慾生活或其它的論題,但是根據博伽梵歌所說,這些研究工作和哲學性推考都是沒有價值的,不多不少是一派胡言。根據博伽梵歌所說,一個人應該用哲學的判別力來研究靈魂的本性。一個人應該研究去了解自我所關注的究竟是什麼,這裏推薦這一點。
至於自覺方面,這裏很清楚地宣言巴帝瑜伽是最實際的。一說及到奉獻的問題,一個人便需要考慮到超靈與個別靈魂之間的關係。個別的靈魂與超靈不可能同是一個,最低限度不在巴帝概念——生命的奉獻概念之內。這個別的靈魂對超靈的服務是如這裏所聲言是永恆 nityam 的,因此巴帝或奉獻性服務是永恆的,一個人應該確立於這個哲學上的决證,否則便祇是愚昧的浪費時間。
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有這樣的解釋:vadanti tat tattva-vidas tattavaṁ yaj jñānam adayam「那些絕對真理的真正知識者知道『自我』是以婆羅門、巴拉邁瑪及博伽梵三個不同的階段而被覺悟。」(博譚 1.2.11)博伽梵是覺悟絕對真理的絕句;因此一個人應該達到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層次和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那便是完整的知識。
從修習謙卑開始以至最高真理——絕對性格神首的覺悟地步,整個程序便好像一幢從樓下至頂樓的梯階,在這梯級上有很多人已經達到二樓、三樓、四樓等,但除非一個人達到最高的一層——了解到基士拿,否則他還是處於較低的知識階段。假如一個人想與神競爭而同時又想取得靈性知識的進步,他是必定會受挫敗的。這裏很清楚地說沒有謙恭的了解是有害的。以為自己是神是最高傲的。雖然生物體是經常地受嚴峻的物質自然定律所蹴踢,由於愚昧他仍然以為自己是神。一個人應該謙卑和知道他自己是下屬於至尊主的,因為對至尊主的抗叛,一個人便變得下屬於物質自然。一個人必須信服這個真理。
第十三節
jñeyaṁ yat tat pravakṣyāmi yaj jñātvā 'mṛtam aśnute anādimat paraṁ brahma na sat tan nāsad ucyate
jñeyam——可以認識的;yat——那;tat——那;pravakṣyāmi——「我」將會解釋;yat——那;jñātvā——知道;amṛtam——甘露;aśnute——味道;anādi——沒有開始;mat-param——下屬於「我」;brahma——精靈;na——亦不;sat——引起;tat——那;na——不;asat——影響;ucyate——被稱為。
譯文
「我」現在將會向你解釋可以認知的事物,知道了以後你便嚐到永恆的滋味。這是沒有開始的,而且它下屬於「我」。它被稱為婆羅門——精靈,它處於這個物質世界的因果和影響之外。
要旨
主解釋過活動場所及活動場所的知悉者。祂也解釋了認識活動場所的知悉者的程序,現在祂正個別地解釋可以認知的靈魂及超靈兩者。由於對靈魂及超靈兩者認知者的知識,一個人便可以享受生命中的甘露。如在第二章中所解釋,生物體是永恆的。這一點也在這裏證實了。芝瓦 jīva 的誕生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日期。亦沒有人能夠查出芝瓦摩 jīvātmā 從至尊神首展示的歷史,因此它是沒有開始的。吠陀文學證實了這一點:na jāyate mṛjayate vā vipaścit。身體的知識者永不出生亦永不死亡,他是充滿着知識的。至尊主也在吠陀文學中被聲言為 pradhāna-kṣetrajña-patir guṇeśaḥ,作為超靈的至尊主是身體的主要知悉者,祂亦是物質自然三種型態的主人。在史密第經 smrit 中說:dāsa-bhūto harer eva nānyasvaiva kadācana 生物體永恆地是在至尊主的服務中。主采坦耶在祂的教導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在這節中所述的婆羅門是與個別靈魂有關的,而當婆羅門一字應用於生物體時,可以理解到他是維幾亞南.婆羅門 vijñānaṁ brahma 而有別於阿蘭陀.婆羅門 ananta brahma。阿蘭陀.婆羅門是至尊婆羅門人格的神首。
第十四節
sarvataḥ pāṇi-pādaṁ tat sarvato 'kṣi-śiro-mukham sarvataḥ śrutimal loke sarvam āvṛtya tiṣṭhati
sarvataḥ——每一處地方;pāṇi——手;pādam——脚;tat——那;sarvataḥ——每一處地方;akṣi——眼睛;śiraḥ——頭顱;mukham——臉孔;sarvataḥ——每一處地方;śrutimat——聆聽;loke——在世界上;sarvam——每一處地方;āvṛtya——遮蓋着;tiṣṭhati——存在。
譯文
每一處地方都是祂的手和腿;祂的眼睛和臉孔,祂還聆聽一切東西。超靈便這樣地存在着。
要旨
好像陽光撒發出無限的光芒,超靈——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也這樣做。祂以祂全面遍透的形像存在,而在祂裏面從第一個偉大的老師婆羅賀摩開始,下至小如螞蟻——全部個別的生物體都存在着。有無限的頭、脚、手、眼睛與及無限的生物體。全部都存在於超靈之內或之上。因此超靈是全面遍透的。然而,個別的靈魂則不能夠說他每處都有手、脚、和眼睛,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想着雖然愚昧之下他並不知覺到他的手及腿撒發於外,但當他得到正當知識的時候他便會達到那個階段,他的想法便是自相矛盾的。這意思是:個別的靈魂,在被物質自然條件限制了以後,並不是至尊的。至尊者有別於個別的靈魂。至尊主可以無限地伸展祂的手;個別的靈魂則不能。在博伽梵歌中主說如果一個人供奉給祂一朵花,或一個水果,或一些水,祂都接受。如果主是在遙遠的地方,祂怎能夠接受事物呢?這便是主的全能:就算祂是住於遠離這個地球的居所。祂也可以伸展祂的手去接受任何人所供奉的任何東西,那便是祂的能量。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聲言:goloka eva nivasati。雖然祂經常地從事於在祂超然靈性星球裏的消閒時光,祂是全面遍透的。個別的靈魂不能夠說他是全面遍透的,因此這一節描述的是至尊的靈魂——具有性格的神首,而不是個別的靈魂。
第十五節
sarvendriya-guṇābhāsaṁ sarvendriya-vivarjitam asaktaṁ sarva-bhṛc caiva nirguṇaṁ guṇa-bhoktṛ ca
sarve——所有;indriya——感官;guṇa——品質;ābhāsam——本來的始源;sarva——所有;indriya——感官;vivarjitam——因為沒有;asaktam——沒有依附;sarva-bhṛt——每一個人的維繫者;ca——還有;eva——肯定地;nirguṇam——沒有物質的品質;guṇa-bhoktṛ——同時地是品質的主人;ca——還有。
譯文
超靈是所有感官的始源,但祂是沒有感官的。雖然祂是所有生物體的維繫者,但祂却是不依附的。祂超越自然的型態,而同時祂是所有物質自然型態的主人。
要旨
至尊的主雖然是生物體所有感官的始源,但祂却沒有像他們所有的物質感官。事實上,個別的靈魂是有着靈性感官的,但這些感官在被條件限制了的生命中被物質元素所遮蓋了,因此感官活動便通過物質而被展示出來。至於至尊主的感官則沒有這樣被遮蓋。祂的感官是超然的,因此而被稱為湼昆拿 nirguṇa。昆拿 guṇa 的意思是物質型態,但祂的感官却沒有物質的覆蓋。我們應該記着祂的感官並不完全地像我們所有的一樣。雖然祂是我們所有感官活動的本源,祂却有着沒有被沾染的超然的感官。這個在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sarvataḥ pāṇi-pādam 一節中有很清楚的解釋。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沒有被物質沾染了的手,但祂的確有手而且還可以接受任何供奉祂的祭祀犧牲。那便是被條限了的靈魂與超靈之間的分別。祂沒有物質的眼睛,但祂却有眼睛,否則祂怎能夠看見東西呢?祂看見一切事物,過往的,現在的和將來的。祂生活於生物體的心中,祂知道在過往我們幹了些什麼,我們現在做着什麼,與及在未來等着我們的是什麼。這一點也在博伽梵歌中證實了;祂知道一切,但却沒有人知道祂,據說至尊的主沒有像我們所有的腿,但祂却能夠在空間旅行,因為他有靈性的腿。換句話說,主不是非人性的;祂有祂的眼睛、腿、手和所有其他的東西,但因為我們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我們也有這些東西,但祂的手、腿、眼和感官却並不為物質自然所沾染。
博伽梵歌也證實了當主出現的時候祂透過祂的內在能量以祂的本來模樣出現。祂並不為物質能量所沾染,因為祂是物質能量的主人,在吠陀文學中我們發覺到祂整個身體都是靈性的。祂有着薩、智、安南達、維伽哈 sac-cid-ānanda-vigraha 的永恆形像。祂充滿着所有的富裕。祂是所有財富及所有能量的擁有者。祂是最聰明的和充滿着知識。這些都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一些特徵。祂是所有生物體的維繫者及所有活動的見證人。根據我們對吠陀文學的了解,至尊主是經常地超然的。雖然我們看不見祂的頭、臉、手或腿脚。祂是有這些的,而當我們被提升到超然的境界時我們便能夠看到祂的形狀。因此仍然受物質沾染的非人性主義者不能夠了解具有性格的神首。
第十六節
bahir antaś ca bhūtānām acaraṁ caram eva ca sūkṣmatvāt tad avijñeyaṁ dūrasthaṁ cāntike ca tat
bahiḥ——外面;antaḥ——裏面;ca——還有;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的;acaram——不移動的;caram——移動的;eva——還有;ca——和;sūkṣmatvāt——因為難捉摸的關係;tat——那;avijñeyam——不可以知道的;dūrasthaṁ——遙遠的;ca antike——也很接近;ca——和;tat——那。
譯文
至尊的真理內在地及外在地存在,存在於運動及不運動的事物中。祂超然於物質感觀看到和知到的能力之外。雖然處於很遙遠的地方,但是他也親近着所有的一切。
要旨
在吠陀文學中我們了解到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至尊的人,居處於每一個生物體的外在及內在兩者中,祂存在於靈性世界及物質世界,雖然祂在很遙遠的地方,祂仍然很接近我們,這些便是吠陀文學的聲言,Āsīno dūraṁ vrajati śayāno yāti sarvataḥ。而因為祂是經常地從事於超然的快樂中,我們不能了解到祂怎樣處在完全的富裕中享樂。我們不能夠以這些物質的感官去看見或了解祂。因此吠陀語文說我們不能以物質的心意及物質感官的操作去了解祂。但一個已經通過修習基士拿知覺奉獻性服務而淨化了感官的人可以持久地看到祂。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中證實了一個已經發展了對至尊神的愛的奉獻者可以沒有終止及經常地看到祂。而在博伽梵歌第十一章第五十四節中也證實了祇有通過奉獻性服務才能夠看得見祂。Bhaktyā tvananyayā śakyaḥ。
第十七節
avibhaktaṁ ca bhūteṣu vibhaktam iva ca sthitam bhūta-bhartṛ ca taj jñeyaṁ grasiṣṇu prabhaviṣṇu ca
avibhaktam——沒有分野;ca——還有;bhūteṣu——在每一個生物體中;vibhaktam——分開;iva——好像;ca——還有;tat——那;jñeyam——被了解為;grasiṣṇu——吞歿;prabhaviṣṇu——發展;ca——還有。
譯文
雖然超靈看來是被分開的,其實祂永不會被分開。祂以一個整體居處,雖然祂是每一個生物體的維繫者,可以理解的是祂吞歿一切及培養一切。
要旨
主以超靈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意思是不是祂被分開了呢?不,事實上祂是一個整體。可以以太陽為舉例:太陽神處於子午線,假如有人在每一個方向行走五千里然後詢問:「太陽在那裏?」每一個人都會回答說它在他的頭上照耀着。吠陀文學舉出這個例子來表示雖然祂是沒有分離的,但祂的處境看來是被分離了一樣。雖然在吠陀文學中說一個韋施紐由於祂的全能而存在於每一處地方,就好像太陽在很多地方出現於很多人面前一樣。而至尊的主,雖然是每一個生物體的維繫者,在世界毀滅的時候吞歿一切。當主在第十一章說祂到來吞歿所有在庫勒雪查上結集的戰士的時候證實了這一點。祂也提及祂也以時間的形像吞歿。祂是殲滅者,殺死一切生物。當有創造的時候,祂從原本的狀態中發展了所有這些,而在毀滅的時候祂吞歿了他們,吠陀詩歌確證了祂是所有生物體的本源及所有他們的歇息所。在創造之後,一切事物都歇息於祂的全能中,而在毀滅一切後,一切事物再次重返祂裏面歇息。這些便是吠陀詩歌的證實,Yato vā imāni bhūtāni jāyante yena jātāni jīvanti yat prayanty abhisaṁvi śanti tad brahma tad vijijñāsasva(泰鐵尼耶奧義書 Taittirīya Upaniṣad 3:1)。
第十八節
jyotiṣām api taj jyotis tamasaḥ param ucyate jñānaṁ jñeyaṁ jñāna-gamyaṁ hṛdi sarvasya viṣṭhitam
jyotiṣām——在所有發光的物體中;api——還有;tat——那;jyotiḥ——光的來源;tamasaḥ——黑暗的;param——超越;ucyate——據說;jñānam——知識;jñeyam——被認識;jñāna-gamyam——為知識所接近;hṛdi——在心中;sarvasya——每一個人的;viṣṭhitam——處於。
譯文
祂是所有發光物體的光源。祂超然於物質的黑暗之外和是不展示的。祂是知識,祂是知識的對象,祂也是知識的目標。祂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要旨
超靈,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所有如太陽、月亮、星星等發光物體的光源。從吠陀文學中我們知道在靈性的王國中並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因為那裏有的是至尊主的光芒。在物質世界中,那婆羅約地 brahmajyoti 主的靈性光芒,為摩訶特瓦 mahat-tattva,物質元素所遮蓋;因此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我們需要太陽、月亮、電力等的光源來幫助。但在靈性的世界中卻不要這些東西。在吠陀文學中很清楚地聲言因為祂明亮的光芒,每一件事物都被照耀了。因此很清楚地祂的地位並不是在物質世界中的。祂遠遠地處於在靈性天空中的靈性世界。這一點也在吠陀文學中證實了。Āditya-varṇam tamasaḥ parastāt 祂便好像太陽一樣,永恆地發出光芒,不過祂卻遠遠地超出這個物質世界。祂的知識是超然的。吠陀文學證實了婆羅門是濃縮的超然知識。對於一個渴望於被轉移到靈性世界的人,處於每一個人心中的至尊主給與他知識。
一首吠陀曼陀羅說:taṁ ha devam ātma-buddhi-prakāśaṁ mumukṣurvai śaraṇam aham prapadye 如果一個人真的需要解脫,他必定要皈依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知識的終極目標方面,吠陀文學也有如下的證實:tam eva viditvātimṛtyum eti。「祇有認識禰一個人才能夠超越生與死的境界。」祂以至尊的控制者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至尊者有四處分散的手和脚,而個別的靈魂則不可以這樣地被形容。因此有兩個活動場所的知悉者——個別靈魂及超靈,這一點是應該被接受的。一個人的手和脚祇是局部地分佈,而基士拿的手和脚則是四處分佈。在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中證實了這一點:sarvaspa prabhum īśānaṁ sarvasya śaraṇaṁ bṛhat。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超靈,是所有生物體的巴佈 prabhu 或主人;因此祂是所有生物體終極的中心,所以無可否認至尊的超靈和個別的靈魂經常和根本地是不同的。
第十九節
iti kṣetraṁ tathā jñānaṁ jñeyaṁ coktuṁ samāsataḥ mad-bhakta etad vijñāya mad-bhāvāyopapadyate
iti——如此;kṣetram——活動的場所(身體);tathā——還有;jñānam——知識;jñeyam——可以被認知的;ca——還有;uktam——描述;samāsataḥ——概括;mat-bhaktaḥ——「我」的奉獻者;etat——所有這;vijñāya——在認識了以後;mat-bhāvāya——「我」的本性;upapadyate——達到。
譯文
因此活動的場所(身體)、知識、及可以被認知的已經由「我」概括地描述了。祇有「我」的奉獻者才能夠完全地知道和因此而得到「我」的本性。
要旨
主已經概括地描述了身體、知識和可以被認知的。這知識可分為三:知悉者、可以被認知的、及認知的程序。這些結合起來便稱為維幾亞南 vijñānam或知識的科學。完整的知識可以直接地被主沒有混淆的奉獻者所了解。其他人則不能夠了解。單元論者說在終極的階段這三者合而為一,但是奉獻者並不接受這一點,知識及知識培養的意思是在基士拿知覺中了解自己。我們都被物質的知覺所吸引了,但一旦當我們將所有知覺移轉至基士拿的活動及覺悟到基士拿是一切事物時,我們便達到真正的知識。換句話說,知識祇不過是完整地了解奉獻性服務的初步階段。
第二十節
prakṛtiṁ puruṣaṁ caiva viddhyanādī ubhāv api vikārāṁś ca guṇāṁś caiva viddhi prakṛti-sambhavān
prakṛtim——物質自然(本性);puruṣam——生物體;ca——還有;eva——肯定地;viddhi——應該知道;anādī——沒有開始;ubhau——兩者;api——還有;vikārān——轉變;ca——還有;guṇān——三種物質自然型態;ca——還有;viddhi——知道;prakṛti——物質自然;sambhavān——產生自。
譯文
物質自然和生物體應該被了解為是沒有開始的。他們的轉變及物質型態都是物質自然的產物。
要旨
因為這個知識,身體、活動場所及身體的知悉者(個別靈魂及超靈兩者)都可以被認識。身體是活動的場所和是由物質自然所組成。被體困的是個別的靈魂。享受身體活動的是普努沙 purusa 或生物體。他是一個知悉者,而其他的一個便是「超靈」。當然,應該了解的是「超靈」和個別的靈魂兩者都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不同展示。生物體是在祂能量的等級,而「超靈」則在祂個人擴展的等級。
物質自然和生物體兩者都是永恆的。即是說他們在創造之前存在。物質展示來自至尊主的能量;而生物體也是,祇不過他們是屬於較高的能量。這兩者都先於宇宙的展示而存在。物質自然被吸進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摩訶韋施紐之內,當有需要它的時候,便通過摩訶特達 mahat-tattva 的代理而展示。同樣地,生物體也在祂之內,又因為他們是被條件所限制了,他們反對去侍奉至尊的主。這樣他們便不被准許進入靈性的天空,在物質自然終結後,這些生物體便再次被給與一個機會在物質世界中去活動及準備進入靈性的世界。那便是這個物質創造的祕密。事實上生物原本是至尊神首的靈性所屬部份,但由於他的反叛性;他便被物質自然所條限了。這些生物體或至尊主的較高生物體怎樣來到與物質自然接觸也再不用追究。不過,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卻知道這實際是怎樣和為什麼會發生的。在經典中主說那些為這個物質自然所吸引的生物體正為生存而進行艱苦奮鬥。但是我們應該從這數節的描述中肯定地知道三個物質自然型態的轉變及影響也是物質自然的產物。所有與生物體有關的轉變及花樣都是因為身體的關係。至於在靈魂方面,生物體都是一樣的。
第二十一節
kārya-kāraṇa-kartṛtve hetuḥ prakṛtir ucyate puruṣaḥ sukha-duḥkhānāṁ bhoktṛtve hetur ucyate
kārya——影響;kāraṇa——原因;kartṛtve——在創造的事物中;hetuḥ——工具;prakṛtiḥ——物質自然;ucyate——據說;puruṣaḥ——生物體;sukha——快樂;duḥkhānām——困苦的;bhoktṛtve——在享樂中;hetuḥ——工具;ucyate——據說。
譯文
據說自然是所有物質活動及影響的原因,而生物體則是這個世界中各樣痛苦及享樂的原由。
要旨
生物體不同的身體及感官展示是由於物質自然的關係。八百四十萬種不同種族的生命都是物質自然形形式式的創造。它們產自生物體不同的感官享樂,因為他們想這樣的活在某一類型的身體中。當他被置於不同的身體後,他便享受着不同種類的快樂和困苦。他物質的快樂和痛苦是由於他的身體,而不是由於他自己本人。在他原本的地位中毫無疑問是有享樂的;因此那才是他真正的地位。因為想主宰物質自然的欲望,他來到了物質世界。在靈性的世界中並沒有這些事情。靈性世界是純潔的,但在物質世界裏每個人都艱苦地掙扎去得到一些犧牲品來給與身體的不同享樂。或者更清楚地應該指出這個身體是感官的實現。感官是滿足慾望的工具。現在,整體——身體和工具感官——為物質自然給與,這些將會清楚地在下一節中說及,生物體根據他過往的慾望和活動而被祝福或詛咒於不同的處境。根據一個人的願望和活動,物質自然將他處於各不同的居所中。生物體自己是他達到這樣的居所及隨着而來的享樂或受苦的原由。一旦處於某特定的身體後,他便在自然的控制下,因為身體既然是物質的,便根據自然的定律操作。在那時候,生物體沒有能力去改變那定律,譬喻一個生物體被放進一隻狗的身體裏,他便要像狗一樣地去行動。他不能不這樣做,而假如生物體被放進一隻豬的身體裏,他便被迫去吃糞便及像一隻豬地一樣去行動。同樣地,假如生物體被放置於一個半人神的身體中,他也是要根據他的身體去行動。這是自然的定律。但在所有情況下,超靈是在個別靈魂之內的。在吠陀經中有如下的解釋:dvā suparṇā sayujā sakhāyā,至尊主對生物體是這樣親切以至祂在所有的情況下祂都以超靈或巴拉邁瑪的身份倍伴着個別的靈魂。
第二十二節
puruṣaḥ prakṛti-stho hi bhuṅkte prakṛti-jān guṇān kāraṇaṁ guṇa-saṅgo 'sya sad-asad-yoni-janmasu
puruṣaḥ——生物體;prakṛti-sthaḥ——因為處於物質的能量中;hi——肯定地;bhuṅkte——享受;prakṛti-jān——產自物質自然;guṇān——自然型態;kāraṇam——原因;guṇa-saṅgaḥ——與自然型態的聯繫;asya——生物體的;sat-asat——好與壞;yoni——種族;janmasu——誕生。
譯文
因此在物質自然中的生物體便這樣地追隨生命的形式,享受着物質自然的三種型態。這是由於他與物質自然的連繫。因此他便在各類型的種族中碰到好與壞。
要旨
梵歌這一節對了解生物體怎樣從一個身體投生至另外一個身體很重要。在第二章中解釋說生物體從一個身體投生至另外一個身體就好像一個人更換衣服一樣。這個衣服的更換是由於他對物質存在的依附。他一旦被這虛假的展示所吸引,他便要繼續從一個身體投生到另外一個。因為他想主宰物質自然的關係,他便被置放於一個這樣不想欲的景况中。在物質慾望影響之下,生物體有時誕生為半人神,有時為人,有時為走獸,有時為雀鳥,有時為蠕蟲,有時為水族,有時為一個聖人,有時為昆蟲。這不斷地繼續着。在所有的情况下生物體都以為他自己是他處境的主人,但他却在物質自然的影響下。
他怎樣被置放於這樣不同的身體在這裏有所解釋,這是因為與不同物質自然型態聯繫的關係,因此,一個人必須要提升於這三個物質型態之上和變得處於超然的地位。那便稱為基士拿知覺。除非一個人是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否則他的物質知覺會迫使他從一個身體轉移到另外一個身體,因為從不能記起的年代開始他便有了物質的慾望,但他需要更改那個概念。那個變更祇可以通過從權威的聆聽開始。最佳的例子便是:阿尊拿從基士拿那裏聆聽神的科學。假如生物體服從這個聆聽的程序,他便失去了長久以來想主宰物質自然的宿望,慢慢地及按照比例地,他減少了他去主宰的渴望與及開始享受靈性的快樂。在一個吠陀曼陀羅中說當他在與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聯繫中取得進步時,他便會按照比例地享受他永恆的快樂生活。
第二十三節
upadraṣṭānumantā ca bhartā bhoktā maheśvaraḥ- paramātmeti cāpy ukto dehe 'smin puruṣaḥ paraḥ
upadraṣṭā——監視者;anumantā——允許者;ca——還有;bhartā——主人;bhoktā——至尊的享受者;maheśvaraḥ——至尊的主;paramātmā——超靈;iti——還有;ca——和;api uktaḥ——據說;dehe——在這個身體;asmin——這;puruṣaḥ——享受者;paraḥ——超然的。
譯文
然而在這個身體中還有另外一個超然的享受者,祂便是主,至尊的擁有人,祂以監視者及允許者存在,祂也以超靈而知名。
要旨
在這裏聲言說經常地與個別靈魂在一起的超靈,是至尊主的代表。祂並不是一個普通生物體,一元論的哲學家以為身體的知悉者是一個,他們以為超靈與個別靈魂之間並沒有分別。為了要澄清這一點,主說祂是每一個身體內巴拉邁瑪的代表,祂不同於個別的靈魂;祂是巴拿 paraḥ,超然的。個別的靈魂享受某一特定場所的活動,但超靈却不以有限的享受者或一個參與身體活動者存在,而是以見證人,監視人,允許人及至尊的享受者存在。祂的名字是巴拉邁瑪 Paramātmā,不是艾瑪 ātmā,祂是超然的。很顯然地艾瑪和巴拉邁瑪是不同的。超靈——巴拉邁瑪——到處都有手和脚,但個別的靈魂却沒有。因為祂是至尊的主,祂存在於內去特准個別靈魂想欲的物質享樂。沒有至尊靈魂的准許,個別的靈魂不能夠做任何事情,個別體是巴赫達 bhakta 或被維繫的,而祂是布赫達 bhukta 或維繫者。在無數的生物體中,祂以一個朋友的姿態處於他們之中。
而事實上,個別的生物體永恆地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他們兩者的關係是很親密的朋友。但是生物體却有拒絕至尊主批准的傾向及試圖獨自地去主宰至尊的自然,又因為他有這個傾向,他被稱為至尊主的超然能量。生物體可以處於物質能量或靈性能量中。一旦他被物質能量的條件限制了;至尊主,作為他的朋友——超靈,和他共處一起好使他能夠回到靈性的能量中。主經常地都很渴望將他帶回靈性的能量,但由於渺少的自主權,生物體繼續地拒絕與靈性光芒的聯繫。這自主權的誤用便是他在條限了本性中物質掙扎的原由。因此,至尊主是經常地從內在及外在發出訓令。從外在祂以博伽梵歌中的聲言作訓示,而從內在祂試圖說服他在物質世界中的活動並不引往真正的快樂:「放棄它和將信仰轉向於『我』,這樣你便會感到快樂。」因此有智慧的人將他的信仰放於巴拉邁瑪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之上和開始過一個充滿知識的永恆快樂生活。
第二十四節
ya evaṁ vetti puruṣaṁ prakṛtiṁ ca guṇaiḥ saha sarvathā vartamāno 'pi na sa bhūyo 'bhijāyate
yaḥ——任何人;evam——如此;vetti——了解;puruṣam——生物體;prakṛtim——物質本性;ca——和;guṇaiḥ——物質自然型態;saha——與;sarvathā——以一切方法;vartamānaḥ——處於;api——雖然;na——永不;saḥ——他;bhūyaḥ——再次;abhijāyate——誕生於。
譯文
誰了解到這有關於物質自然、生物體及自然型態相互反應哲學的人必定地會得到解脫。不論他現在的處境怎樣,他不用再次在這裏降生。
要旨
對物質自然、超靈、個別的靈魂與及他們之間相互反應的清楚了解可以使一個人有資格得到解脫與及轉往靈性的氣氛而不用再被迫回到這個物質自然,這便是知識的結果。知識的目的是去明晰地了解生物體是意外地掉進這個物質存在中。透過他與權威、聖人及和一個靈魂導師聯誼的個人努力,他必需了解他的地位及通過由性格神首那樣解釋地去了解博伽梵歌而回轉到他的靈性知覺或基士拿知覺。這樣他便肯定地永不用再次回到這個物質的存在;他會被轉移到靈性世界過着一個永恆充滿着知識的快樂生活。
第二十五節
dhyānenātmani paśyanti kecid ātmānam ātmanā anye sāṅkhyena yogena karma-yogena cāpare
dhyānena——通過冥想;ātmani——自我;paśyanti——看見;kecit——一個;ātmānam——超靈;ātmanā——由心意;anye——其他的人;sāṅkhyena——通過哲學性的討論;yogena——通過瑜伽體系;karma-yogena——通過沒有獲利性欲望的活動;ca——還有;apare——其他的人。
譯文
有些人通過冥想而察覺到超靈,有些人則通過知識的培養,還有其他的人則通過沒有獲利性欲望的工作而察覺到超靈。
要旨
有關一個人對自覺追尋方面,主告訴阿尊拿說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可以分成兩類:那些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及懷疑者都處於靈性了解之外。但有些其他的人則忠心於他們對靈性生活的了解,他們被稱為摒棄了獲利性結果的工作者。那些經常想樹立單元論說的也被列入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之列;換句話說,祇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奉獻者才真正地能夠有靈性的了解,因為他們了解到在這個物質自然之外有的是靈性世界與及擴展為巴拉邁瑪——每個人心中的超靈——全面遍透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當然也有些人試圖通過知識的培養去了解至尊的絕對真理,他們可算是第二流的。無神論的哲學家將這個物質世界分析為二十四個元素,他們也將個別的靈魂列入為第二十五個,當他們能夠了解個別靈魂的本性是超然於物質元素的時候,他們便能夠了解在這超靈之上的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祂是第二十六個元素。這樣慢慢地他們也來到在基士拿知覺中奉獻性服務的準則。那些沒有獲利性結果而工作的人在態度方面也是完整的。他們被給與機會在基士拿知覺中晉至奉獻性服務的層次。這裏指出有些人的知覺很純潔和試圖通過冥想去尋找超靈,而當他們發現內在的超靈的時候,他們的地位便是超然的。同樣地,也有其他的人試圖通過知識的培養去了解至尊的靈魂,也有其他的人修習陰陽瑜伽的體系而以無知小兒的活動試圖去滿足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第二十六節
anye tv evam ajānantaḥ śrutvānyebhya upāsate te 'pi cātitaranty eva mṛtyuṁ śruti-parāyaṇāḥ
anye——其他的人;tu——但是;evam——這;ajānantaḥ——沒有靈性的知識;śrutvā——通過聆聽;anyebhyaḥ——從其他人;upāsate——開始去崇拜;te——他們;api——還有;ca——和;atitaranti——超越於;eva——肯定地;mṛtyum——死亡的途徑;śruti-parāyaṇāḥ——傾向於聆聽的程序。
譯文
還有其他的人,雖然並不諳熟靈性的知識,然而在從別人那裏聽聞至尊者的時候便開始崇拜祂。因為他們有從權威人仕那裏聆聽的傾向,他們也超越於生與死的旅途。
要旨
這一節特別適用於現代的社會,因為在現代的社會裏簡直是缺乏了靈性事項的教育。有些人看來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或有哲學的傾向,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哲學的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他是一個好的靈魂,便有機會通過聆聽而取得進步。這個聆聽的程序非常重要。在現代世界中傳播基士拿知覺的主采坦耶極力着重於聆聽,因為一般人祇要從權威的資源聆聽,根據主采坦耶說,他便能夠取得進步,尤其是當他聽到超然的聲音震盪: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時候是最為有益的。因此有聲言說所有人都應該利用從自覺了的靈魂那裏聆聽的機會而慢慢地便能夠了解一切事情。對至尊主的崇拜便肯定地會產生。主采坦耶曾經說過在這個年代人們不需要去改變他的地位,但是一個人卻要放棄通過推考性理解去了解至尊真理的努力。一個人需要學習成為那些對至尊主有知識的人的僕人,如果一個人幸運地能求庇護於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從他那裏聆聽有關自覺的知識及追隨他這個權威的步伐,他便會慢慢地被提升到一個純潔奉獻者的地位。這一節特別強力地推薦聆聽的程序,這個是非常適當的。儘管一般人通常都不如那些所謂哲學家一樣的能幹,從一個權威人仕那裏忠誠地聆聽可以幫助他超越這個物質的存在而回到神首,回到家那裏去。
第二十七節
yāvat saṁjāyate kiñcit sattvaṁ sthāvara-jaṅgamam kṣetra-kṣetrajña-saṁyogāt tad viddhi bharatarṣabha
yāvat——什麼;saṁjāyate——發生;kiñcit——任何事物;sattvam——存在;sthāvara——不移動;jaṅgamam——移動;kṣetra——身體;kṣetrajña——身體的知悉者;saṁyogāt——之間的連結;tat viddhi——你應該知道;bharatarṣabha——啊,伯拉達人之首長。
譯文
啊,伯拉達人的首長,你所看到所有存在中的東西,移動和不移動的,都祇是活動場所與及場所知悉者的合併。
要旨
這一節所解釋的是在宇宙創造之前已經存在的物質自然和生物體兩者。創造出來的一切都祇不過是生物體及物質自然的合併。有些展示如樹、山脈及小丘等是不移動的,也有很多展示是移動的,所有他們都是物質自然及較高的自然——生物體——的合併,沒有較高自然——生物體——的接觸,沒有事物能夠生長。因此物質與自然的關係是永恆地繼續着,而這個則由至尊主所施行;因此祂是較高自然及較低自然兩者的控制者。物質自然由祂創造,而較高的自然則被放進這個物質自然裏,因此便有所有這些活動及展示的發生。
第二十八節
samaṁ sarveṣu bhūteṣu tiṣṭhantaṁ parameśvaram vinaśyatsv avinaśyantaṁ yaḥ paśyati sa paśyati
samam——相等地;sarveṣu——在所有;bhūteṣu——生物體;tiṣṭhantam——居處於;parameśvaram——超靈;vinaśyatsu——在可以被毀壞的;avinaśyantam——不毀滅的;yaḥ——任何人;paśyati——看見;saḥ——他;paśyati——實際上看到。
譯文
誰看到超靈在所有身體中倍伴着個別的靈魂和誰了解靈魂及超靈兩者都永不會被毀滅是實際地看到事物。
要旨
任何一個看見三樣東西——身體、身體的擁有者(或個別的靈魂)、及個別靈魂的朋友——再加上好的聯誼結交的人,便是實際地處於知識之中。那些不與靈魂的朋友聯誼的人是處於愚昧中;他們祇是看到身體,而當身體被毀滅的時候他們以為一切事情都完結了,但事實上並不如此。在身體毀滅之後,靈魂及超靈兩者都存在,他們永恆地以各樣移動的及不移動的形式繼續着。梵文 parameśvaram 一字有時被譯為個別的靈魂,因為靈魂是身體的主人,在身體毀滅後他便轉移到另外的一個形態。在這方面他是主人。但也有其他的人闡釋 parameśvaram 為超靈。兩方面來說,超靈及個別的靈魂兩者都繼續存在。他們沒有被毀滅。誰這樣地看到事物便能夠實際地看到什麼事情在發生着。
第二十九節
samaṁ paśyan hi sarvatra samavasthitam īśvaram na hinasty ātmanātmānaṁ tato yāti parāṁ gatiṁ
samam——相等地;paśyan——看見;hi——肯定地;sarvatra——每一處地方;samavasthitam——相等地處於;īśvaram——超靈;na——並不;hinasti——降格;ātmanā——由心意;ātmānam——靈魂;tataḥ yāti——跟着達到;parām——超然的;gatim——目的地。
譯文
誰看到超靈在每一個生物體之內和在每處地方都一樣,並不受他自己的心意所降格。這樣他便達到超然的目的地。
要旨
生物體在接受了他物質的存在是這樣痛苦的以後,便可以轉於他靈性的存在中。如果一個人了解至尊在每一處地方都處於祂巴拉邁瑪的展示,即是說如果一個人在每一個生物體中能夠看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存在,他便不會將自己降格,因此而慢慢地在靈性世界中取得進步。心意通常都沉溺於自我中心的事務;但當心意轉向超靈的時候,他便在靈性了解中得到進步。
第三十節
prakṛtyaiva ca karmāṇi kriyamāṇāni sarvaśaḥ yaḥ paśyati tathātmānam akatāraṁ sa paśyati
prakṛtyā——物質自然;eva——肯定地;ca——還有;karmāṇi——活動;kriyamāṇāni——從事於執行;sarvaśaḥ——在所有方面;yaḥ——誰;paśyati——看到;tathā——還有;ātmānam——他自己;akartāram——非工作者;saḥ——他;paśyati——完整地看到。
譯文
誰能夠看到所有的活動都是由物質自然所創造的身體所執行,和看到自我並不做着任何事情,便是真正地看到事物。
要旨
這個身體是在超靈指引下的物質自然所創造,而與身體有關任何活動的進行都不是他的做作。任何一個人所應該做的事,不論是為了快樂或是為了苦惱都因為身體的組成而被迫去做。然而自我是在所有這身體活動以外的,這個身體是根據一個人過往的欲望而被給與的。為了滿足欲望,一個人被給與身體,這樣他們便能夠跟着去做。而在實際上,身體便是一部機器,由至尊主所設計去滿足欲望的。因為這些欲望,一個人便被置於困苦的處境去苦受或享受。當生物體這個超然的視野發展起來的時候,便會使人從身體活動中分別出來。誰有這樣的視野便是一個真正的先知先覺者。
第三十一節
yadā bhūta-pṛthag-bhāvam eka-stham anupaśyati tata eva ca vistāraṁ brahma sampadyate tadā
yadā——當;bhūta——生物體;pṛthak-bhāvam——分別的個體;eka-stham——處於一個整體;anupaśyati——試圖通過權威察看事物;tataḥ eva——此後;ca——還有;vistāram——擴展;brahma——絕對;sampadyate——達到;tadā——在那時候。
譯文
當一個懂事的人停止去分辨因為不同的物質身體而產生的個體時,他便達到婆羅門的概念境界。這樣他便看到生物體擴展到每一處地方。
要旨
當一個人看到生物體系不同的身體起自個別靈魂不同的欲望與及實際上並不屬於靈魂本身時,他便實際地看到事物。在生命的物質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到某人是一個半人神、某人是一個人、一隻狗、一隻貓等。這是物質的視野,並不是真正的視野。這個物質分別是因為生命物質概念的關係。在物質身體毀滅後,靈魂是一個。靈魂因為與物質自然的接觸而得到不同類型的身體。當一個人看到這一點的時候,他便達到靈性的視野;因此便免於如人、動物、高、低等的分別,他的知覺便因此美化和能夠在他的靈性個體中培養基士拿知覺。他怎樣看見東西將會在一節中解釋。
第三十二節
anāditvān nirguṇatvāt paramātmāyam avyayaḥ śarīra-stho 'pi kaunteya na karoti na lipyate
anāditvāt——因為永恆的關係;nirguṇatvāt——因為超然的關係;param——超越於物質自然;ātmā——精靈;ayam——這;avyayaḥ——沒有竭盡的;śarīra-sthaḥ api——雖然居處於身體之內;kaunteya——啊,琨提之子;na karoti——永不做任何事;na lipyate——亦不束縛於。
譯文
那些有着永恆性視域的人能夠看到靈魂是超然的、永恆的及超越於自然的形態。啊!阿尊拿,雖然靈魂與物質的身體接觸,但它永不做任何事亦不受其纏繞。
要旨
一個生物體因為物質的身體所以看來是誕生下來的,但事實上生物體是永恆的;他不是誕生出來的,雖然他處於一個物質的身體中,他是超然和永恆的。因此他不能夠被毀滅。在本性上他是充滿快樂的。他並不從事任何的物質活動;因此與物質身體接觸的活動並不纏繞他。
第三十三節
yathā sarva-gataṁ saukṣmyād ākāśaṁ nopalipyate sarvatrāvasthito dehe tathātmā nopalipyate
yathā——如;sarva-gatam——全面遍透的;saukṣmyāt——因為細緻的關係;ākāśam——天空;na——永不;upalipyate——混合;sarvatra——每一處地方;avasthitaḥ——處於;dehe——在身體內;tathā——這樣的;ātmā——自我;na——永不;upalipyate——混合。
譯文
天空雖然是全面遍透的。但因為它微妙本性,並不與任何東西混合,同樣地,靈魂因為處於婆羅門的視野,雖然處於那個身體中,並不與身體混合。
要旨
空氣進入水、泥濘、糞便及任何其它的東西;但它仍然不與任何東西混合。同樣地,生物體雖然處於不同類型的身體中,因為它細緻的本性而高處它們。因此物質的眼睛是不能夠看到生物體怎樣與這個身體接觸和他在身體毀滅後怎樣脫離它,沒有人能夠以科學證明這一點。
第三十四節
yathā prakāśayaty ekaḥ kṛtsnaṁ lokam imaṁ raviḥ kṣetraṁ kṣetrī tathā kṛtsnaṁ prakāśayati bhārata
yathā——好像;prakāśayati——照耀;ekaḥ——一個;kṛstsnam——整體;lokam——宇宙;imam——這;raviḥ——太陽;kṣetram——這個身體;kṣetrī——靈魂;tathā——同樣地;kṛtsnam——所有;prakāśayati——照明;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
譯文
啊,伯拉達之子,就好像太陽單獨地照明整個宇宙一樣,生物體處於身體之內,也以知覺照明整個身體。
要旨
關於知覺有幾種不同的理論。在博伽梵歌中所舉的是太陽和陽光的例子。就好像太陽處於一處地方,卻照亮着整個宇宙,所以精靈的一個細小分子,雖然處於這個身體的心中,也以知覺照耀着整個身體。因此知覺便是靈魂存在的証明,就好像陽光是太陽存在的證明一樣。當靈魂存在於身體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有着知覺,一旦靈魂離開身體的時候,便沒有了知覺。任何一個聰明的人都很容易了解這一點。這是生物體的象徵。因此知覺並不是物質結合的產物,它是生物體的象徵,生物體的知覺,雖然在品質上與至尊的知覺為一,但因為一個特定身體的知覺並不分與另外一個身體。然而以個別靈魂的朋友的身份處於所有身體中的超靈,卻知覺着所有身體,那便是至尊知覺及個別知覺間的分別。
第三十五節
kṣetra-kṣetrajñayor evam antaraṁ jñāna-cakṣuṣā bhūta-prakṛti-mokṣaṁ ca ye vidur yānti te param
kṣetra——身體;kṣetrajñayoḥ——身體的擁有者;evam——那;antaram——分別;jñāna-cakṣuṣā——因為知識的視力;bhūta——生物體;prakṛti——物質自然;mokṣam——解脫;ca——還有;ye——誰;viduḥ——知道;yānti——接近;te——他們;param——至尊者。
譯文
誰有知識地看到這身體與身體擁有者的分別便可以了解從這束縛的解脫的程序,也可以達到至尊的目標。
要旨
這第十三章的要旨是一個人應該知道身體,身體的擁有者及超靈之間的分別。如從第八節至第十二節所敘述那樣,一個人應認識解脫的程序。那樣他就能達到至尊的目標。一個有信心的人應該首先有一些好的聯誼去聆聽神和慢慢地得到啟迪。如果一個人接受一個靈魂導師,他可以學習去分別物質與靈魂,那便是更進一步靈性自覺的踏脚石。一個靈魂導師以各種不同的訓示教導他的學生去脫離生命的物質概念,例如在博伽梵歌中我們發現基士拿教導阿尊拿去將他自己免於物質的考慮。
一個人可以了解到這個身體是物質的;它可以以二十四個元素去進行分析,那身體是粗畧的展示。而細緻的展示便是心意及心理上的影響結果。生命的象徵便是這些特色的相互反應,但在這之上的便是靈魂,再還有的便是超靈。靈魂及超靈是兩個,這個物質世界是在靈魂及二十四個物質元素的組合下工作。一個能夠看到這個靈魂及物質元素組合下的整個物質展示及看見至尊靈魂的境界的人有資格轉移到靈性的世界。這些事物是為了冥想及自覺,我們應該在靈魂導師的幫助下完全地了解這一章。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三章有關於自然,享受者及知覺各節的要旨。
第十四章
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araṁ bhūyaḥ pravakṣyāmi jñānānāṁ jñānam uttamam yaj jñātvā munayaḥ sarve parāṁ siddhim ito gat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param——超然的;bhūyaḥ——再次;pravakṣyāmi——我會講;jñānānām——所有知識的;jñānam——知識;uttamam——至尊者;yat——那;jñātvā——知道;munayaḥ——聖賢;sarve——所有;parām——超然的;siddhim——成就;itaḥ——從這個世界;gatāḥ——達到。
譯文
萬福的主說:「『我』再次向你宣佈這至尊的智慧,最佳的知識,所有的聖賢聽到了以後都能得到至高的完整成就。」
要旨
從第七章至第十二章的結尾,史里基士拿詳盡地揭示了絕對的真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現在主親自繼續啟迪阿尊拿:如果一個人通過哲學性推考的程序了解這一章,他便會開始了解奉獻性服務。在第十三章中也清楚地解釋到一個人謙恭地培養知識便可望免於物質的纏絆。前文已經解釋過生物體因為與物質型態的聯繫而被綁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在這一章中,至尊性格的神首解釋那些型態是什麼,它們怎樣操作,怎樣綑綁及怎樣給與解脫,至尊主宣佈在這一章中所解釋的知識遠較在其他各章中所講及的知識為高,各偉大的聖賢通過了解這個知識而取得完整的成就和轉移到靈性的世界。主現在以一個更佳的方法解釋同一知識。這知識遠遠地超越已經解釋過的所有其它知識,很多人知道這一點後便達到完整的成就,因此可以預期的是一個了解這第十四章的人會得到完整的成就。
第二節
idaṁ jñānam upāśritya mama sādharmyam āgatāḥ sarge`pi nopajāyante pralaye na vyathanti ca
idam——這;jñānam——知識;upāśritya——求庇護於;mama——「我」的;sādharmyam——自然;āgatāḥ——達到;sarge api——就算在創造中;na——永不;upajāyante——來到;pralaye——在毀滅中;na——或;vyathanti——傳播;ca——還有。
譯文
通過堅定於這個知識中,一個人便會獲得與「我」的本性相似的超然本質。這樣地確立了以後,一個人在創造的時候便不再誕生,或在瓦解的時候也不會被擾亂。
要旨
這一節的特別意思是在得到完整的超然知識後,一個人便在品質上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相等,免於生與死的輪廻。不過,一個人不會失去作為個別靈魂的身份,從吠陀文學中我們知道達到了靈性空間超然恆星的解脫了的靈魂,經常地瞻仰至尊主的蓮花足,因為他們都從事於對祂的超然愛心服務。因此,就算解脫了以後,奉獻者也不會失去他們的個別身份。
一般來說,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我們得到的任何知識都受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所沾染,而不為自然的三個型態所沾染的知識稱為超然的知識,一旦一個人處於那超然的知識中,他便與那至尊者的處於同一層次。那些沒有靈性天空知識的人以為在被解脫於物質形像的物質活動以後,這個靈性的身份便變得沒有形狀,沒有任何的形式種類。然而,正如在這個世界中有物質的色彩類別,在靈性的世界中同樣地也有色彩類別。那些對這一點愚昧無知的人以為靈性的存在是物質多樣化的對比,但實際上,在靈性的天空中,一個人得到靈性的形狀,還有的是靈性活動,而靈性境況便稱為奉獻生活。那氣氛據說是不被沾染的,在那裏一個人在品質上與至尊主相等。一個人必須要培養所有的靈性品質才得到這樣的知識。一個如此這樣地培養靈性品質的人並不為物質世界的創造或毀滅所影響。
第三節
mama yonir mahad-brahma tasmin garbhaṁ dadhāmy aham sambhavaḥ sarva-bhūtānāṁ tato bhavati bhārata
mama——「我」的;yoniḥ——誕生之源;mahat——整個物質的存在;brahma——至尊的;tasmin——在那;garbham——孕育;dadhāmi——創造;aham——「我」;sambhavaḥ——機會;sarva-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的;tataḥ——此後;bhavati——成為;bhārata——伯拉達之子。
譯文
整個物質的本體稱為婆羅門,它是誕生之源,啊,伯拉達之子,它也是「我」所孕育的婆羅門,做成了所有生物體誕生的可能。
要旨
這便是這個世界的解釋:一切發生的事物都是由於雪查 kṣetra 和雪查贊 kṣetrajña,身體與精靈組合的關係。這個物質自然與及生物體的組合由至尊主祂自己使它成為事實。摩訶特達 mahat-tattva 是所有宇宙展示的整個原因,又因為在物質原因的整體中有三種自然型態,它也有時被稱為婆羅門。至尊性格的神首孕育了那個整體,因而做成了無數的宇宙。這整個的物質本體——摩訶特達——在吠陀文學中被描述為婆羅門;tasmād etad brahma nāma-rūpam annaṁ ca jāyate。至尊的人將生物體的種子孕育於那婆羅門中。二十四個元素,從土、水、火及空氣開始,全都是物質能量,稱為摩訶婆羅門 Mahā-brahman,或偉大的婆羅門,物質本性。如在第七章中所解釋,在這之外的還有另外一個較高的本性——生物體。在物質自然中較高的本性由於至尊性格神首的意旨而混入,因此所有的生物體都生自這物質自然。
蠍子將卵產在米堆中,所以有些人說蠍子從米中產生,但米卻不是蠍子的原因。而事實上,卵是由母蠍產下的。同樣地,物質自然並不是生物體誕生的原因,種子是由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給與,他們祇是看來是產自物質的自然。因此每一個生物體都由於過往的活動而有一個由物質自然所創造的個別不同的身體,這樣生物體便按照他過往的活動而享受或苦受著,主是所有生物體在這個物質世界中所有展示的原因。
第四節
sarva-yoniṣu kaunteya mūrtayaḥ sambhavanti yāḥ tāsāṁ brahma mahad yonir ahaṁ bīja-pradaḥ pitā
sarva-yoniṣu——所有種類的生命;kaunteya——啊,琨提之子;mūrtayaḥ——形狀;sambhavanti——像他們所出現的;yāḥ——那;tāsām——所有他們;brahma——至尊者;mahat yoniḥ——物質誕生之源;aham——「我」自己;bīja-pradaḥ——下種的;pitā——父親。
譯文
啊,琨提之子,你應該了解所有種族的生命在這個物質自然中因誕生而存在,而「我」便是播種的父親。
要旨
這一節很清楚地解釋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是所有生物體的原始父親。生物體是物質自然及靈性自然的組合,這些生物體不單祇在這個星球可以看到,而且在每一個星球,包括婆羅賀摩所居處的最高恆星也可以看到,四處都有生物體,在泥土中有生物體,就算在水和在空氣中也有。所有這些的出現都是由於母親——物質自然及基士拿下種的。程序是生物體在被孕育於物質世界後,便根據他們過往的行為在創造的時候走出來。
第五節
sattvaṁ rajas tama iti guṇāḥ prakṛti-sambhavāḥ nibadhnanti mahā-bāho dehe dehinam avyayam
sattvam——良好的型態;rajaḥ——熱情的型態;tamaḥ——愚昧的型態;iti——如此;guṇāḥ——品質;prakṛti——物質自然;sambhavāḥ——產自;nibadhnanti——被條件限制了;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dehe——在這個身體中;dehinam——生物體;avyayam——永恆的。
譯文
物質自然包括良好、熱情及愚昧三種型態,當生物體與物質自然接觸後,他便被這些型態的條件限制了。
要旨
生物體,因為是超然的,所以與這個物質自然無關,但是因為被物質世界的條件所限制了,他便在物質自然三種型態的魔力下操作。生物體因為不同的本性而有各類不同的身體,他們因為那本性的感應而工作,這便是各類不同的快樂及苦惱的原由。
第六節
tatra sattvaṁ nirmalatvāt prakāśakam anāmayam sukha-saṅgena badhnāti jñāna-saṅgena cānagha
tatra——此後;sattvam——良好型態;nirmalatvāt——在物質世界中是最純潔的;prakāśakam——明亮的;anāmayam——沒有任何罪惡反應;sukha——快樂;saṅgena——聯繫;badhnāti——條件;jñāna——知識;saṅgena——聯繫;ca——還有;anagha——啊,沒有罪惡的人。
譯文
啊,沒有罪惡的人,良好型態因為較為純潔,所以是明亮的,它使一個人免於所有的罪惡反應,那些處於這個型態的人培養出知識,但他們卻為快樂的概念所條限了。
要旨
為物質自然條限了的生物體的種類很多。一個是快樂的,另外一個是活躍的,而其餘的一個則是無可救藥的。所有這類心理的展示都是生物體在那自然型態下被條限了的原由,博伽梵歌這一段中解釋他們怎樣分別不同地被條限了。良好的型態首先被論及,在物質世界中培養良好型態的效果是一個人變得比其他條限了的人較為聰明,一個在良好型態中的人並不怎樣地受物質的苦惱所影響,他有一個物質知識進步的感覺,婆羅門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因為他應該是處於良好型態的。這個快樂的感覺是因為了解到在良好的型態中,一個人不多不少地免於罪惡的反應。而事實上吠陀文學中說良好型態的意思是較高的知識和一個較大的快樂感覺。這裏的困難便是當一個生物體處於良好的型態時,被條限了的感覺便是以為知識高超與及較其他的人為佳,這樣他便被條件限制了。最好的例子便是科學家和哲學家,他們都以他們的知識而驕傲,因為一般來說他們提高了生活水平,便感到一種物質的快樂,這個在條限了的生命中高度快樂的感覺使他們束縛在物質自然的良好型態中。這樣,他們便被吸引至在良好型態中工作,一旦他們被吸引在良好的型態中工作,他們便要在那自然型態中得到一個某類型的身體。因此便沒有解脫的可能,或是被轉移到靈性的世界;這樣重複又重複地,一個人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科學家、或一個詩人,重複又重複地被綑縛在同一樣生與死的不利境遇中。但由於物質能量的迷幻,一個人以為那種生活是愉快的。
第七節
rajo rāgātmakaṁ viddhi tṛṣṇā-saṅga-samudbhavam tan nibadhnāti kaunteya karma-saṅgena dehinam
rajaḥ——熱情型態;rāga-ātmakam——生自願望或慾望;viddhi——知道;tṛṣṇā——渴望;saṅga——聯誼;samudbhavam——產自;tat——那;nibadhnāti——被綁;kaunteya——啊,琨提之子;karma-saṅgena——與獲利性活動的聯繫;dehinam——被體困了的。
譯文
啊,琨提之子,熱情的型態產自無限的慾念及渴望,因為這樣一個人便被綁在物質的獲利性活動中。
要旨
熱情型態的特徵便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吸引,女人對男人有吸引力,而男人對女人也有吸引力,這便稱為熱情的型態,當熱情型態增加的時候,一個人對物質享樂的渴望便發展起來,他想享受感官快樂。為了感官享樂,一個在熱情型態中的人想在社會上或國家上得到一些名譽,他想有一個快樂的家庭、好的子女、妻子及房屋。這些便是熱情型態發展的產物。一個人一旦渴望這些東西,他便要很辛勤地工作,因此這裏很清楚地聲言說他變得與他活動的結果聯繫和因而受這些活動綁束,為了去取悅他的妻子、兒女和社會及保持他的聲望,他要去工作。因此,整個物質世界便不多不少地是處於熱情的型態中,雖然在以前良好型態被認為是最先進,現代的文明則看成熱情型態為先進,以前進步的標準便是良好的型態。如果在良好型態中的人都沒有解脫,何況是那些為熱情型態所縛束的人呢?
第八節
tamas tv ajñāna-jaṁ viddhi mohanaṁ sarva-dehinām pramādālasya-nidrābhis tan nibadhnāti bhārata
tamaḥ——愚昧型態;tu——但是;ajñāna-jam——愚昧的產物;viddhi——知道;mohanam——迷惑;sarva-dehinām——所有被體困了生物的;pramāda——瘋狂;ālasya——怠懶;nidrābhiḥ——睡眠;tat——那;nibahhnāti——束綁;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
譯文
啊,伯拉達之子,愚昧的型態是所有生物體迷惑的原由。這個型態的結果便是瘋狂,怠懶與及睡眠,這些都束縛着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
要旨
在這一節中 tu 一字的特殊運用非常有意義,意思是愚昧的型態是被體困了的靈魂一個很別出的資格,這愚昧的型態就是良好型態的反面,在良好型態中通過知識的培養,一個人可以理解什麼是什麼,但愚昧的型態則剛剛相反。每一個人在愚昧的魔力下都變得瘋狂,一個瘋狂的人不能夠了解什麼是什麼。他不是走向進步,而是走向墮落。吠陀文學對愚昧型態下了定義;在愚昧的魔力下一個人不能夠如事物本來一樣地了解事物,舉例說:每一個人都看到他的祖父死了,因此他也要死亡;人是不能免於一死的,他所生下的兒女也要死亡。因此死亡是肯定的,但人們仍然日以繼夜很辛勤地工作和瘋狂地積聚金錢而不理會永恆的靈魂。這便是瘋狂。在那瘋狂中,他們都很不願意去求取靈性了解的進步,這些人是非常懶惰的,當他們被邀請去作靈性了解的接觸時,他們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甚至不如在熱情型態控制下的人那樣地活躍。因此另外一個沉迷於愚昧型態的人的象徵便是他睡眠多過所需的時間。六小時的睡眠是足夠的了,但是一個在愚昧型態中的人每天最少睡眠十到十二小時,這樣的一個人看來經常是很沮喪的,他沉溺於麻醉品及睡眠中,這些便是一個被愚昧型態所條限了的人的象徵。
第九節
sattvaṁ sukhe sañjayati rajaḥ karmaṇi bhārata jñānam āvṛtya tu tamaḥ pramāde sañjayaty uta
sattvam——良好型態;sukhe——在快樂中;sañjayati——培養;rajaḥ——熱情型態;karmaṇi——活動的果實;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jñānam——知識;āvṛtya——遮蓋;tu——但是;tamaḥ——愚昧型態;pramāde——在瘋狂中;sañjayati——培養;uta——據說。
譯文
良好型態將一個人條限於快樂中,熱情型態將他條限於活動的結果中,而愚昧型態則條限於瘋狂中。
要旨
一個在良好型態的人滿足於他的工作或知識的追尋,好像一個哲學家、科學家、或教育家從事於某一方面的知識和會在那方面感到快樂,一個在熱情及良好型態的人可能從事於獲利性活動;他盡他的能力去擁有及為了一些好的原由而消耗精力,有時他會去設立醫院,募捐善欵及開辦慈善機構等等,這些便是一個在熱情型態中的人的象徵,而愚昧的型態則遮蓋知識,在愚昧的型態中,一個人所做的任何事對他自己或任何人都不好。
第十節
rajas tamaś cābhibhūya sattvaṁ bhavati bhārata rajaḥ sattvaṁ tamaś caiva tamaḥ sattvaṁ rajas tathā
rajaḥ——熱情型態;tamaḥ——愚昧型態;ca——還有;abhibhūya——也超越於;sattvam——良好的型態;bhavati——變得顯著;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rajaḥ——熱情型態;sattvam——良好型態;tamaḥ——愚昧型態;ca——還有;eva——像那;tamaḥ——愚昧型態;sattvam——良好型態;rajaḥ——熱情型態;tathā——像這樣。
譯文
啊,伯拉達之子,有時熱情的型態變得顯著,擊倒了良好的型態,有時良好的型態擊倒了熱情的型態,又有時愚昧的型態擊倒了良好及熱情的型態。這樣經常便有那種型態優先的相互競爭。
要旨
當熱情型態顯著的時候,良好及愚昧被擊倒了。當良好型態顯著的時候,熱情及愚昧被擊倒了,而當愚昧型態顯著的時候,熱情及良好被擊倒了。這個競爭不斷地繼續着,因此,一個有决心在基士拿知覺中爭取進步的人必需超越這三種型態。某一自然型態的顯著表現於一個人的交際、於他的活動,及於進食等等中。所有這些都將會在以後數章中解釋到,但如果一個人有意的話,他能夠通過修習培養良好的型態而擊倒愚昧及熱情的型態,同樣地,一個人可以培養熱情型態而擊敗良好及愚昧,或者,一個人也可以培養愚昧的型態而擊敗良好及熱情,雖然物質自然有三個型態,如果一個人下决心,他能夠被賦予良好的型態,而通過超越良好的型態,他便能夠達到純粹良好狀態——稱為瓦蘇弟瓦 vāsudeva 的狀態中,在這個狀態中一個人便可以了解神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某些特別活動的展示而了解一個人處於什麼的自然型態。
第十一節
sarva-dvāreṣu deheśmin prakāśa upajāyate jñānaṁ yadā tadā vidyād vivṛddhaṁ sattvam iti uta
sarva-dvāreṣu——所有門戶;dehe asmin——在這個身體中;prakāśaḥ——明亮的品質;upajāyate——發展;jñānam——知識;yadā——當;tadā——在那時候;vidyāt——必須知道;vivṛddham——增加;sattvam——良好型態;iti——如此;uta——說。
譯文
當身體的所有門戶通過知識照明的時候,便經驗到良好型態的展示。
要旨
身體的門戶有九個: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個鼻孔、嘴巴、生殖器及肛門。當良好的象徵照耀着每一個門戶的時候,便可以了解到一個人已經發展了良好的型態。在良好的型態中,一個人可以在正確處境中看到事物,一個人可以在正確處境中聽到事物,一個人又可以在真正處境中嚐到事物,這樣一個人
的內在和外在都變得清潔了,在每一個門戶中都有發展快樂的象徵,那便是良好的處境。
第十二節
lobhaḥ pravṛttir ārambhaḥ karmaṇām aśamaḥ spṛhā rajasy etāni jāyante vivṛddhe bharatarṣabha
lobhaḥ——貪婪;pravṛttiḥ——渴望;ārambhaḥ——努力;karmaṇām——活動的;aśamaḥ——不能夠控制的;spṛhā——慾望;rajasi——在熱情的型態中;etāni——所有這;jāyante——發展;vivṛddhe——過量的時候;bharatarṣabha——啊,伯拉達後裔之長。
譯文
啊,伯拉達之長,當熱情型態增加的時候,強大的依附、不能控制的慾望、渴望及強烈努力意圖的象徵便發展起來。
要旨
一個在熱情型態的人永不滿足於他已經得到的地位;他渴望他的地位能夠提高。假如他想去建築一所房屋居住,他便盡力去擁有一幢美侖美奐的大廈,就好像他能夠永遠地居住於那所大廈之內一樣。他也發展了對感官享樂極大的渴望,感官享樂是沒有止境的,他想經常地與家室共處和繼續感官享樂,這樣不斷的繼續下去。所有這些象徵都應該被認為是熱情型態的特性。
第十三節
aprakāśo 'pravṛttiś ca pramādo moha eva ca tamasy etāni jāyante vivṛddhe kuru-nandana
aprakāśaḥ——黑暗;apravṛttiḥ——非活動;ca——還有;pramādaḥ——瘋狂;mohaḥ——迷幻;eva——肯定地;ca——還有;tamasi——愚昧的型態;etāni——這些;jāyante——展示了;vivṛddhe——發展了;kuru-nandana——啊,庫勒之子。
譯文
啊,庫勒之子,當愚昧型態增加的時候,瘋狂、迷幻、惰性、與及黑暗都展示出來了。
要旨
當沒有光明的時候,知識便隱沒,一個在愚昧型態的人並不在節制的原則下工作,他想沒有原由地妄想去做作,就算他有工作的能力,他也不作出努力,這便稱為迷幻或幻覺,雖然知覺是繼續着,但生命卻不是活躍的。這便是一個在愚昧型態下的人的象徵。
第十四節
yadā sattve pravṛddhe tu pralayaṁ yāti deha-bhṛt tadottama-vidāṁ lokān amalān pratipadyate
yadā——當;sattve——良好型態;pravṛddhe——在發展中;tu——但是;pralayam——解散;yāti——去;deha-bhṛt——被體困了的;tadā——在那時候;uttama-vidām——偉大聖賢的;lokān——恆星;amalān——純潔的;pratipadyate——達到。
譯文
當一個人死於良好的型態中,他會達到純潔的更高的恆星。
要旨
一個在良好型態中的人達到如婆羅珞伽 Brahmaloka 或贊納珞伽 Janaloka等的較高恆星體系和在那裏享受天堂般的快樂。amalān 一字很有意思,它的意思是免於熱情及愚昧的型態。在物質世界中有很多雜質,但是良好的型態卻是其中最純潔的,不同類型的生物體有不同類型的星球,那些在良好型態中死亡的人會被提升到偉大聖賢和偉大奉獻者居住的恆星。
第十五節
rajasi pralayaṁ gatvā karma-saṅgiṣu jāyate tathā pralīnas tamasi mūḍha-yoniṣu jāyate
rajasi——在熱情中;pralayam——解體;gatvā——達到;karma-saṅgiṣu——在與獲利性活動的聯繫中;jāyate——誕生於;tathā——此後;pralīnaḥ——因為溶化於;tamasi——在愚昧中;mūḍha——動物;yoniṣu——種族;jāyate——誕生於。
譯文
當一個人在熱情的型態中死亡,他便會誕生在那些從事於獲利性活動的人群中,而當他在愚昧型態中死亡,他便誕生在動物的王國裏。
要旨
有些人以為當靈魂達到人體的生命階段以後,它便永不再次下跌,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根據這一節所述,當一個人培養愚昧的型態,在死亡後他便會被降至動物的生命狀況。他便要從那裏再次經過演進程序和提升自己來到人體的生命形狀,因此,那些對人體生命形狀認真的人便應該參與良好的型態和在良好的聯誼中超越各型態而處於基士拿知覺。這便是人體生命的目的。不然便沒有可能保證一個人會再次得到人體的狀況。
第十六節
karmaṇaḥ sukṛtasyāhuḥ sāttvikaṁ nirmalaṁ phalam rajasas tu phalaṁ duḥkham ajñānaṁ tamasaḥ phalam
karmaṇaḥ——工作的;sukṛtasya——在良好型態中;āhuḥ——說;sāttvikam——良好型態;nirmalam——淨化;phalam——結果;rajasaḥ——熱情型態的;tu——但是;phalam——結果;duḥkham——苦惱;ajñānam——胡亂;tamasaḥ——愚昧型態;phalam——結果。
譯文
一個人在良好型態中行動會淨化自己,在熱情型態中所做工作的結果便是苦惱,而在愚昧型態中所做工作的結果便是胡亂愚妄。
要旨
一個人會因在良好型態中的虔誠活動而淨化;因此免於所有迷惑的聖賢們是處於快樂中的。同樣地,在熱情型態中的活動祇不過是苦惱。任何為了物質快樂的活動是必定會受挫折的。舉例,如一個人想擁有一幢高樓大廈在這之前要經過這樣多的人間痛苦大廈才能夠落成,司庫需要經過很多困難才能夠賺得一大筆財富,至於那些奴役去建築大廈的人更要去付出體力的操勞,苦惱便在那裏,因此博伽梵歌說任何在熱情型態魔力下所幹的活動肯定有着極大的苦惱。一小點所謂精神上的快樂是有的——「我擁有這幢大廈或這些金錢」——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快樂。至於愚昧型態方面,執行者是沒有知識的,因此他所有活動的結果都是現在的苦惱,此後他便會走向動物生涯。動物生涯是經常苦惱的,但在迷幻能量——摩耶 māyā 的魔力下,動物並不了解這一點。對可憐動物的殺戮也是由於愚昧的型態,動物的殺戮者並不知道在將來動物會有一個適宜於殺他們的身體,那便是自然的定律。在人類社會中,如果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他便要被問吊。那是國家的法律;由於愚昧,人們並不理解到有一個由至尊主控制的完整國度,每一個生物體都是至尊主的兒子,祂甚至不容忍一隻螞蟻的被殺,一個人要償還這一個債務。因此,為了舌頭的嘗味而耽溺於動物殺戮是最大的愚昧。一個人並不需要去殺戮動物,因為神供給了這樣多美好的東西,假如一個人不理會地沉溺於吃肉類,便可以了解到他是在愚昧中工作和前途走向黑暗。在所有各類動物的殺戮中,母牛的殺戮是最罪惡的,因為母牛以牛奶給與我們各類的快樂,母牛的殺戮是最大的愚昧。吠陀文學中 gobhih prinita-matsaram 指出誰人既然完全滿足於牛奶而仍然想殺戮母牛,便在極大的愚昧中。在吠陀文學中也有一段頌歌說:
namo brahmaṇya-devāya go-brāhmaṇa-hitāya ca jagaddhitāya kṛṣṇāya govindāya namo namaḥ
「我的主啊,您是母牛及婆羅門的祝福者,您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及世界的祝福者。」這一頌歌的意旨是特別提及對母牛及婆羅門的保護。婆羅門是靈性教育的象徵,而母牛則是最有價值食物製造者的象徵:婆羅門及母牛這兩種生物必需受到全面的保護——那便是真正文明的進步。在現代人類的社會裏,靈性知識被忽畧了,而母牛的殺戳則被鼓勵。由此可見人類社會正在走往錯誤的方向而為自己鋪上一條死路;一個引領市民在下一世中成為動物的文化肯定地不是人類的文化。當然,現在的人類文化大致上是被熱情及愚昧的型態所誤引,這是一個極之危險的年代,所有國家都需要接受這最簡單而根本的程序——基士拿知覺——去將人類從最大危機中拯救出來。
第十七節
sattvāt sañjāyate jñānaṁ rajaso lobha eva ca pramāda-mohau tamaso bhavato 'jñānam eva ca
sattvāt——從良好的型態;sañjāyate——發展;jñānam——知識;rajasaḥ——從熱情的型態;lobhaḥ——貪婪;eva——肯定地;ca——還有;pramāda——瘋狂;mohau——幻覺;tamasaḥ——從愚昧的型態;bhavataḥ——發展;ajñānam——胡亂;eva——肯定地;ca——還有。
譯文
真正的知識從良好的型態發展出來;悲愴從熱情的型態發展出來;而愚蠢、瘋狂及幻覺則從愚昧的型態發展出來。
要旨
既然現在的文化對生物體並不十分適合,基士拿知覺應該被推薦。通過基士拿知覺,社會便能夠培養良好的型態。當良好型態發展起來的時候,人們便能夠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在愚昧型態中,人們祇是像動物一樣而不能夠清楚地看到事物,舉例說,在愚昧型態中他們不能夠看到殺死一頭動物便是冒了一個在下一世中被那同一動物所殺的危險。因為人們沒有真正知識的教育,他們便變得不負責任。為了要制止這種不負責任,發展一般大眾良好型態的教育是必需的,當他們實際上在良好型態中受教育後,他們便變得清醒,對事物的本來面目有真正的知識。這樣人們便會快樂及繁榮。就算大部份人並不快樂及繁榮,祇要有一部份人口培養發展基士拿知覺和處於良好型態中,整個世界便有和平及繁榮的可能。反過來說,如果世界是趨向熱情及愚昧的型態,便沒有和平及繁榮的可能。在熱情型態中,人們變得貪婪,他們對感官享樂的追尋並無止境。就算一個人有足夠的金錢和適當感官享樂的安排,也不會有快樂及心靈的安靜。因為是處於熱情的型態中,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個人要快樂,金錢是不能夠幫助他的;他必需要修習基士拿知覺而將自己提升至良好的型態。一個從事於熱情型態的人不單祇在精神上不快樂,連他的職業也是有麻煩的。為了要有足夠的金錢去維持他的地位,他便要作出很多的計劃籌謀,這都是悽慘的。在愚昧型態中,人們變得瘋狂。因為受環境所困,他們便求庇護於酒醉而越來越掉進愚昧中,他們生命的前途是很黑暗的。
第十八節
ūrdhvaṁ gacchanti sattva-sthā madhye tiṣṭhanti rājasāḥ jaghanya-guṇa-vṛtti-sthā adho gacchanti tāmasāḥ
ūrdhvam——向上;gacchanti——去;sattva-sthāḥ——一個處於良好型態中的人;madhye——在中間;tiṣṭhanti——居住;rājasāḥ——那些處於熱情型態中的人;jaghanya——可惡的;guṇa——品質;vṛtti-sthāḥ——職業;adhaḥ——向下;gacchanti——去;tāmasāḥ——在愚昧型態中的人。
譯文
那些處於良好型態中的人慢慢地向上昇至較高的恆星;那些在熱情型態的人居住在地球般的恆星;而那些在愚昧型態中的人則走往地獄般的世界。
要旨
這一節更加清楚地指出了三個自然型態活動的後果。在天堂般恆星體系生活的每個人都很高超,根據良好型態的發展程度,生物體可以被轉移到這個體系的不同恆星。最高的恆星是薩耶珞伽 Satyaloka 或稱婆羅珞伽 Brahmaloka——這個宇宙的主要人物:梵王(婆羅賀摩)在這裏居住。我們已經看過婆羅珞伽的生命狀況是奇妙得難以估計的,生命的最高狀況——良好型態——可以帶領我們至這一點。
熱情型態是混合的,它在良好型態及愚昧型態的中間。一個人並不是經常地都純潔,但就算他純然是在熱情型態中,他也會逗留在這個地球上作為一個國王或一個有錢人。不過因為有雜質混合,一個人也會向下走的。這個地球上在熱情或愚昧型態中的人不能強行地通過機械而達到較高的恆星。在熱情型態裏還有機會會在下一世中變得瘋狂。
最低的品質,愚昧型態,在這裏被形容為是可惡的,培養愚昧的結果非常危險。它是物質自然中最低的品質。在人類之下有八百萬種生命:雀鳥、走獸、爬蟲、樹木等,根據愚昧型態的發展,人們便被帶至這樣可惡的景況。在這裏 tāmasāḥ 耽末沙一字非常有意思,tāmasāḥ 耽末沙是指那些不斷地停留在愚昧型態而沒有提升至較高型態的人,他們的前途很黑暗。
使到在愚昧及熱情型態中的人提升到良好型態中的機會便是基士拿知覺,至於一個不利用這個機會的人肯定地會繼續在較低的型態中。
第十九節
nānyaṁ guṇebhyaḥ kartāraṁ yadā draṣṭānupaśyati guṇebhyaś ca paraṁ vetti mad-bhāvaṁ so 'dhigacchati
na——永不;anyam——比其它;guṇebhyaḥ——由品質而來;kartāram——執行者;yadā——當;draṣṭā anupaśyati——一個正當地看到事物的人;guṇebhyaḥ ca——由自然型態而來;param——超然的;vetti——知道;mat-bhāvam——「我」的靈性本質;saḥ——他;adhigacchati——被提升到。
譯文
當你看到沒有任何東西超越在所有活動中的這些自然型態,而你祇看到至尊的主超然於這些型態時,這樣你就能夠認識我的靈性。
要旨
一個人祇要從適當的靈魂那裏正確地學習了解便能夠超越所有物質自然型態的活動。真正的靈魂導師是基士拿,祂正在灌輸給阿尊拿這個靈性的知識。同樣地,按照不同的物質型態我們應該從完全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那裏學習這些活動的科學,不然的話,一個人的生命便會被誤引。通過一個真正靈魂導師的教導,生物體可以知道他的靈性地位、他的物質身體、他的感官、他怎樣被困、與及他怎樣在物質自然型態的魔力之下。在這些型態的緊握中,他是無助的,但當他能夠看到他真正地位的時候,他便有靈性眼光而能夠達到超然的境界。事實上,生物體並不是這些不同活動的執行者,他因為處於某一個特定的身體,由某特定的物質型態操縱而被迫去作為。除非一個人有靈性權威的幫助,否則他便不能夠了解他實際地是處於什麼地位。因為與一個真正靈魂導師的聯繫,他便能夠看到他的真正地位,由於這個了解,他便變得堅定地處於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一個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不為物質自然型態的魔力所控制。在第七章中已經指出一個已經皈依於基士拿的人是免於物質本性的活動。因此,對一個能夠原原本本地看到事物的人,物質自然的影響便會慢慢地停止。
第二十節
guṇān etān atītya trīn dehī deha-samudbhavān janma-mṛtyu-jarā-duḥkhair vimukto 'mṛtam aśnute
guṇān——品質;etān——所有這些;atītya——超然於;trīn——三個;dehī——身體;deha——身體;samudbhavān——產自;janma——誕生;mṛtyu——死亡;jarā——老年;duḥkhaiḥ——困苦;vimuktaḥ——因為免於;amṛtam——甘露;aśnute——享受。
譯文
當被體困的生物能夠超越這三個型態,他便會免於生、死、老、及由此而引起的困苦,就算在這一生中也能夠享受甘露。
要旨
這一節解釋一個人怎樣能夠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就算以這個身體也能夠處於超然的地位。梵文 dehī 一字的意思是被體困了的。雖然一個人是在這個物質身體中,而由於靈性知識的進步他能夠免於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就算在這個身體中他也能夠享受快樂的靈性生活,因為在離開這個身體後,他肯定地會走向靈性的空間,而且在這個身體中他也能夠享受靈性的快樂,換句話說,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性服務是從這個物質束縛中解脫的象徵,這將會在第十八章中有所解釋。當一個人免於物質自然型態影響的時候,他便參與奉獻性服務。
第二十一節
arjuna uvāca kair liṅgais trīn guṇān etān atīto bhavati prabho kim ācāraḥ kathaṁ caitāṁs trīn guṇān ativartate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kaiḥ——由於;liṅgaiḥ——象徵;trīn——三個;guṇān——品質;etān——所有這;atītaḥ——超然;bhavati——成為;prabho——我的主;kim——什麼;ācāraḥ——行為;katham——什麼;ca——還有;etān——這些;trīn——三個;guṇān——品質;ativartate——超然於。
譯文
阿尊拿問道:「啊,我親愛的主,從什麼象徵可以知道他是超然於那些型態?他的樣子與活動如何?他又怎樣超越自然的型態?」
要旨
這一節中阿尊拿的問題非常適當。他想知道一個已經超然於物質型態的人的象徵。他首先詢問這樣一個超然的人的象徵。一個人怎能夠了解他已經超然於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呢?第二個詢問的問題便是他怎樣生活與及他的活動是什麼?它們是否有規限或沒有規限?跟着阿尊拿詢問他怎樣能夠達到超然的品性。這個非常重要,除非一個人知道他怎樣可以經常地超然自處的直接方法,否則便沒有可能展示那些品性,所有這些由阿尊拿所詢問的問題都非常重要,而主也解答了它們。
第二十二節至第二十五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prakāśaṁ ca pravṛttiṁ ca moham eva ca pāṇạava na dveṣṭi sampravṛttāni na nivṛttāni kāṅkṣati udāsīnavad āsīno guṇair yo na vicālyate guṇā vartanta ity evaṁ yo 'vatiṣṭhati neṅgate
sama-duḥkha-sukhaḥ svasthaḥ sama-loṣṭāśma-kāñcanaḥ tulya-priyāpriyo dhīras tulya-nindātma-saṁstutiḥ
mānāpamānayos tulyas tulyo mitrāri-pakṣayoḥ sarvārambha-parityāgī guṇātītaḥ sa ucyate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prakāśam ca——與及光輝;pravṛttim ca——與及依附;moham——迷幻;eva ca——還有;pāṇḍava——啊,班杜之子;na dveṣṭi——並不憎恨;sampravṛttāni——雖然發展了;na nivṛttāni——或停止了發展;kāṅkṣati——慾望;udāsīnavat——好像中立的;āsīnaḥ——處於;guṇaiḥ——由品質;yaḥ——誰;na——永不;vicālyate——受刺激;guṇāḥ——品質;vartante——處於;iti evam——這樣知道以後;yaḥ——誰;avatiṣṭhati——停留在;na——永不;iṅgate——轉瞬的;sama——平等地;loṣṭa——一堆泥土;aśma——石塊;kāñcanaḥ——金;tulya——平等對待;priya——親切的;apriyaḥ——不想要的;dhīraḥ——穩定地;tulya——平等地;nindā——在毀謗中;ātma-saṁstutiḥ——在讚揚他自己中;māna——榮譽;apamānayoḥ——不榮譽;tulyaḥ——平等地;tulyaḥ——平等地;mitra——朋友;ari——敵人;pakṣayoḥ——在朋黨中;sarva——所有;ārambhaḥ——努力;parityāgī——遁棄者;guṇātītaḥ——超然於物質自然型態;saḥ——他;ucyate——據說。
譯文
萬福的主說:「誰並不在光輝、依附及迷幻出現的時候嫌惡它們,或在它們消失的時候有所渴望;就像一個沒有關連的人一樣超然地處於物質自然型態的反應;堅定地知道這祇是各型態在活動;對快樂及痛苦相等地看待,以同樣的眼光瞧一塊泥土、一塊石頭及一片黃金;具有智慧及以為褒揚及斥責都是一樣;在榮譽及毀謗中都不改變,相等地對待朋友及敵人,放棄了所有獲利性的承擔——這樣的一個人據說是已經超越了自然的各型態。」
要旨
阿尊拿提出了三個不同的問題,而主也逐一地回答它們。在這數節中,基士拿首先指出一個超然地處置的人不羨慕任何人或渴望任何東西。當一個生物體居留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為物質身體所困的時候,他便是在三個物質自然型態中的一個控制之下。當他真正地離開身體以後,他才算是離開了物質自然型態的掌握,但他一旦沒有脫離物質身體,他便應該是中性的,他應該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因而使他自己自動地忘記了物質身體的認同。當一個人祇是知覺着物質身體的時候,他祇是為感官享樂而工作,但當一個人將知覺轉移到向着基士拿的時候,感官享樂便自動停止。一個人並不需要這個物質身體,他也並不須要接受物質身體的指命:身體內物質型態會繼續操作,但「作為靈魂的自我」卻高處於這些活動之上,他怎樣能夠高處呢?祂並不想享受身體,他也不想脫離這個身體,奉獻者既然是這樣的處於超然地位,他自動地便是自由自在的。他並不用試圖去免於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
下面的一個問題便是有關於一個處於超然地位的人的行為舉止;處於物質地位的人是受了所謂與身體有關的名譽及毀謗所影響,但是一個處於超然地位的人卻並不為這些虛假的名譽及毀謗所動,他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任務而並不計較到別人對他的稱譽或侮辱。他接受對他在基士拿知覺任務執行中有利的事物,不然不論是一塊石頭或一塊金,他也沒有需要任何物質的東西——他將每一個人都看作為他親切地幫助他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任務的朋友,他並不憎恨他的那些「所謂」敵人。他平等地對待事物,因為他很清楚地知道他與物質生存無關。社會性及政治性的事件並不影響他,因為他知道那是祇短暫性的騷動和恐慌。他並不為自己作出得到任何事物的意圖,他可以為基士拿作出任何事情,但為了他自己本身他並不遂願任何事物。由於這些行為舉動他實際上處於超然的地位。
第二十六節
māṁ ca yo 'vyabhicāreṇa bhakti-yogena sevate sa guṇān samatītyaitān brahma-bhūyāya kalpate
mām——向「我」;ca——還有;yaḥ——人;avyabhicāreṇa——沒有失敗;bhakti-yogena——通過奉獻性服務;sevate——作出服務;saḥ——他;guṇān——各物質自然型態;samatītya——超然於;etān——所有這;brahma-bhūyāya——提升到婆羅門的層次;kalpate——被認為是。
譯文
一個從事於完全奉獻性服務的人;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下跌,便立即超越於物質自然型態因而來到婆羅門的層次。
要旨
這一節是解答阿尊拿的第三個問題:什麼是達到那超然地位的方法?如前所解釋,物質世界是在物質自然型態的魔力下操作。我們不應該為自然型態的活動所騷擾,他可以將知覺從這些活動轉移到基士拿的活動,基士拿的活動稱為巴帝瑜伽——經常為基士拿工作。這不單祇包括基士拿,還有如其他不同的全體出席如喇瑪 Rāma 及拿拉央納 Nārāyaṇa 等在內,他有無數的擴展。一個從事於基士拿或祂全體擴展任何形象的服務的人,被認為是處於超然的地位。我們也應該知道基士拿的所有形象是全面地超然、快樂、充滿著知識及永恆的。這些神首的人物是全知全能的,他們擁有全部的品質,所以,假如一個人以不怠的決心將自己從事於對基士拿的奉獻服務,那麼,雖然去克服這些物質的自然型態很困難;但他卻能夠很容易地克服它們。在第七章中已經解釋過這一點。一個皈依基士拿的人立即便能夠征服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在基士拿知覺中或在奉獻性服務中的意思是去達到與基士拿相等。主說祂的本性是永恆、快樂及充滿著知識的,而生物體則是至尊者的所屬部份,正如金的片碎也是金鑛的一部份一樣。因此生物體的靈性地位就如金一樣的好,品質也像基士拿的一樣。而個別體的區別存在,否則便沒有巴帝瑜伽可言。巴帝瑜伽的意思是主在那裏,奉獻者在那裏,而主與奉獻者之間的愛的交換的活動也在那裏,因此,兩個人的個別性存在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中也在個人裏,否則便沒有巴帝瑜伽的意思了。假如一個人並不處於與主同樣的超然地位,一個人便不能侍奉至尊的主。作為一個國王的近身侍從是需要資格的。那資格便是成為婆羅門,或免於所有的物質沾染。在吠陀文學中說:brahmaiva san brahmā pyeti。一個人如果成為婆羅門便能夠達到至尊的婆羅門。這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在品質上與婆羅門合一。一個人在達到婆羅門後,他也不會失去他作為個別靈魂的永恆婆羅門身份。
第二十七節
brahmaṇo hi pratiṣṭhāham amṛtasyāvyayasya ca śāśvatasya ca dharmasya sukhasyaikāntikasya ca
brahmaṇaḥ——非人性婆羅約地的;hi——肯定的;pratiṣṭhā——其餘的;aham——「我」是;amṛtasya——不能毀滅的;avyayasya——不死的;ca——還有;śāśvatasya——永恆的;ca——和;dharmasya——法定性地位上的;sukhasya——快樂;aikāntikasya——終極地;ca——還有。
譯文
「我」是不死、不朽、及永恆的,而且還是終極快樂的法定性地位與及非人性婆羅門的基礎。
要旨
構成婆羅門 Brahman 的便是不朽性、不滅性、永恆性及快樂。婆羅門是超然自覺的開始,巴拉邁瑪 Paramātmā 或超靈,便是在中間的第二個階段的超然覺悟,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便是絕對真理的最後覺悟。因此,巴拉邁瑪及非人性婆羅門兩者都在至尊者之內。在第七章中解釋過物質自然是至尊主低等能量的展示,主以較高自然的片段孕育低等自然,那便是物質自然中的靈性點觸,當一個被這個物質自然的條件限制了的生物體開始培養靈性知識的時候,他便將自己從物質存在的地位開始慢慢地提升到至尊的婆羅門概念。達到生命的這個婆羅門概念便是自覺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婆羅門覺悟了的人是超然於物質的地位,但他的覺悟認識實際上還未達到婆羅門覺悟完滿的境界。如果他願意,他可以繼續處於婆羅門的地位然後慢慢地提升到巴拉邁瑪覺悟,然後就是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覺悟。在吠陀文學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昆瑪拉四兄弟首先是處於非人性婆羅門的真理概念,跟著便慢慢地提升到奉獻性服務的層次。一個不能夠將自己超越出非人性婆羅門概念的人冒著下跌之險,在史理瑪博伽瓦譚 Śrīmad-Bhāgavatam 中說雖然一個人可能會提升到非人性婆羅門的層次,沒有更進一步,沒有對至尊者的資料,他的智慧便不是完全純粹澄清的。因此,如果一個人雖然是被提升到婆羅門的層次,並不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他也會下跌的。吠陀文學也說:raso vai saḥ, rasaṁ hy evāyaṁ labdhvānnadī bhavati。「當一個人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快樂的泉源——基士拿的時候,他便會實際上得到超然的快樂。」至尊主充滿著六種富裕,當一個奉獻者接近祂的時候,便會有這六種富裕的交換。國王僕人所享受的與國王所享受的幾乎是在同一層次,還有,永恆的快樂、超然的快樂、永恆的生命倍伴著奉獻性服務。因此,對婆羅門的覺悟、或永恆性、或不滅性是包括在奉獻性服務之內,一個從事於對主奉獻性服務的人已經擁有了這些。
雖然生物體本然地是婆羅門,但他有主宰物質世界的欲望,就是因為這個他下跌了。一個生物體在他的法定性地位中超越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但與物質自然型態的聯繫使他束縛於各不同物質自然型態(良好、熱情、及愚昧)之中。因為與這三個自然型態的聯繫,他便有了主宰物質世界的欲望。但是通過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奉獻性服務的從事,他便立即處於超然的地位,他控制物質自然的不合法欲望便跟著被消除。因此我們應該在與奉獻者的聯誼中修習覺悟到奉獻性服務九個特定方法——聆聽、歌頌、想念、侍奉主的蓮花足、崇拜、祈禱、侍奉、友善的聯誼、及向主獻出一切——的奉獻性服務程序。一個人慢慢地通過這樣的聯誼及靈魂導師的影響,去主宰的物質欲望便會被清除,跟著他便變得堅定地處於對主的超然愛心服務,這一章從第二十二節開始到最後一節所述的便是這個方法程序。對主的奉獻性服務非常簡單:一個人祇要經常從事於對主的服務,祇要吃供奉過神祇的祭餘食物,嗅供奉過主的蓮花足下的花朵,到主超然性消閒時光的所在地觀光,閱讀有關主的各樣不同活動的資料,祂對奉獻者的愛的回報,經常地唱頌超然的頌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與及遵守紀念主及祂奉獻者的顯世及消失的齋戒絕食日子。一個人經過追隨這樣的程序便能夠完全地免於所有物質活動的依附。一個能夠這樣地將自己處於婆羅約地中的人在品質上和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相等的。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四章有關於物質自然三個型態各節所解釋的要旨。
第十五章
至尊者的瑜伽
第一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ūrdhva-mūlam adhaḥ-śākham aśvatthaṁ prāhur avyayam chandāṁsi yasya parṇāni yas taṁ veda sa veda-vit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ūrdhva-mūlam——根向上;adhaḥ——向下;śākham——樹枝;aśvattham——榕樹;prāhuḥ——說;avyayam——永恆的;chandāṁsi——吠陀詩歌;yasya——那個;parṇāni——葉子;yaḥ——任何人;tam——那;veda——知道;saḥ——他;veda-vit——吠陀經的知悉者。
譯文
萬福的主說:「有一棵根向上,樹枝向下的榕樹,它的葉子是吠陀詩歌。誰知道這棵樹便是吠陀經的知悉者。」
要旨
在討論過巴帝瑜伽的重要性以後或者有人會問:「吠陀經又怎樣了?」這一章中解釋說研讀吠陀經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基士拿。因此,一個從事於奉獻性服務,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已經懂得吠陀經。
這裏將對物質世界的綑縛比喻為一棵榕樹,對於一個從事於獲利性活動的人來說,這棵榕樹是沒有止境的。他從一根樹枝跳到另外一根樹枝,然後又到另外一根樹枝,這棵物質世界中的樹是沒有終止的,對於一個依附着樹的人來說,並沒有解脫的機會。這棵樹的葉子意味着解脫和提升一個人的吠陀詩歌。這棵樹的根向上生,因為它們是從梵王婆羅賀摩所居處的地方——這個宇宙最高的星球——開始的。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這棵不能被毀滅的迷幻樹,他便能夠走脫出來。
我們應該要去了解這個脫離及得救的程序。在前數章中已經解釋過有很多脫離物質束縛的程序,而直至第十三章,我們所看到的便是對至尊主的奉獻性服務是最佳的方法。奉獻性服務的基本原則是脫離物質活動與及依附於對主的超然性服務。這一章開始所討論的便是怎樣脫離這個物質世界的依附。這個物質生存的根是向上生的,意思便是它從整個物質體——宇宙的最高恆星開始,整個宇宙便從那裏擴展,樹枝便代表不同的恆星體系。果實代表生物體活動(即:宗教、經濟發展、感官享樂及解脫超生)的結果。一個人應該對這棵永恆的樹有全面徹底的認識。
在這個世界裏並沒有一棵樹是樹枝向下而根向上的,但實際上卻有這樣的一回事。我們可以在水塘傍邊發現這樣的一棵樹,我們可以看到水面上樹的倒影是樹枝向下而樹根向上的。換句話說,這棵物質世界的樹祇是靈性世界裏真正的樹的反影。靈性世界的樹的反影處於欲望,就好像樹的反影處於水一樣。欲望便是事物之所以處於這個物質光芒反射的原因。一個想脫離這個物質存在的人便有需要通過分析研究去徹底地了解這棵樹,這樣他便能夠斬斷與它的關係。
這棵樹既然是真正的樹的反影,它便是一個一模一樣的複製品。在靈性世界裏有着一切事物。非人性主義者將梵王婆羅賀摩 Brahmā 作為這物質樹的根,根據數論哲學 Sāṅkhya Philosophy,從樹根而來的便是巴克蒂 prakṛti,普努沙 puruṣa,跟着便是三個型態 guṇas。再跟着便是五個粗畧的元素(pañca-mahābhūta),再跟着便是十個感官 daśendriya,與及心意等。整個物質世界便是這樣地被劃分了,假如婆羅賀摩是所有展示的中心的話,這個物質世界便是那中心的一百八十度展示,其餘的一百八十度便是靈性世界,物質世界是歪曲了的反影,因此靈性世界實際上是同樣的多彩多姿。巴克蒂 prakṛti是至尊主的外在能量,普努沙 puruṣa 是至尊主祂自己,這一點已經在博伽梵歌裏解釋過。因為這個展示是物質的,所以它也是短暫的。反影是短暫的,因為有時可以看見它有時看不見。可是那反影的本源卻是永恆的,應該斬除的是那棵真樹的物質反影,據說一個知道吠陀經的人被認為是懂得怎樣去斬斷對這個物質世界的依附,如果他知道這個程序法門,他便是真正地懂得吠陀經。一個被吠陀經的儀式規條所吸引了的人是被那棵樹美麗的綠葉子所吸引了,他並不真正地知道吠陀經的意旨。正如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祂自己所展示的吠陀經的意旨便是要斬斷這棵反影的樹而達到靈性世界真正的樹。
第二節
adhaś cordhvaṁ prasṛtās tasya śākhā guṇa-pravṛddhā viṣaya-pravālāḥ adhaś ca mūlāny anusantatāni karmānubandhīni manuṣya-loke
adhaḥ——向下;ca——和;ūrdhvam——向上;prasṛtāḥ——伸展的;tasya——它的;śākhāḥ——樹枝;guṇa——物質自然型態;pravṛddāḥ——發展了;viṣaya——感官對象;pravālāḥ——細枝;adhaḥ——向下;ca——和;mūlāni——根;anusantatāni——擴展了的;karma——根據工作;anubandhīni——被束縛着;manuṣya-loke——在人類社會的世界中。
譯文
這棵樹的樹幹向上也向下伸展,受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所滋養,細枝便是感官對象,這棵樹也有向下的根,而這些根便被綑縛在人類社會的獲利性活動中。
要旨
這裏對榕樹有再進一步的描述及解釋。它的樹枝向四方伸展,下面部份所展示的是各種各類生物體的展示:好像人類、動物、牛、馬、貓、狗等,這些都處於樹枝的較低部份,至於在較高部份的便是較高型態的生物體,半人神、干達瓦 Gandharvas(神仙),與及其他較高等的生物。就有如樹被水所滋養一樣,這棵樹便被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所滋養。有些時候我們會發覺一塊土地因為缺乏水而變得荒蕪,而有些時候一塊地非常青綠;同樣地,當物質自然型態在量方面相對地增加的時候,各類不同的生命便也酌量地展示。
樹的細枝被認為是感官對象,通過各不同自然型態的發展,我們便發展了不同的感官,又由於感官,我們享受各類不同的感官對象。感官的來源一耳、鼻、眼、等——被認為是上面的細枝,是為了要調整到不同感覺對象的享樂上,樹葉便是聲音、形象、觸覺等的感官對象,根是輔助的,是各不同種類的苦受和感官享樂的副產品。因此我們便發展出依附和嫌惡、對虔誠和不虔誠的傾向被認為是附屬的、往四方八面發展的根,真正的根從婆羅珞伽而來,其它的根則在人類的恆星體系中。當一個人享受過高等恆星上德行活動的結果後,他便回到這個地球重新開始他的因果或獲利性活動從而得到提升。而這個人類的恆星便是活動的場所。
第三節及第四節
na rūpam asyeha tathopalabhyate nānto na cādir na ca sampratiṣṭhā aśvattham enaṁ suvirūḍha-mūlam asaṅga-śastreṇa dṛḍhena chittvā
tataḥ padaṁ tat parimārgitavyaṁ yasmin gatā na nivartanti bhūyaḥ tam eva cādyaṁ puruṣaṁ prapadye yataḥ pravṛttiḥ prasṛtā purāṇī
na——不;rūpam——型狀;asya——這棵樹的;iha——在這;tathā——還有;upalabhyate——可以被察覺;na——永不;antaḥ——結尾;na——永不;ca——還有;ādiḥ——開始;na——永不;ca——還有;sampratiṣṭhā——根基;aśvattham——榕樹;enam——這;suvirūḍha——強大地;mūlam——生了根;asaṅga-śastreṇa——用不依附(分離)這件武器;dṛḍhena——強壯的;chittvā——斬斷;tataḥ——此後;padam——處境;tat——那;parimārgitavyam——要尋找出來;yasmin——那裏;gatāḥ——去;na——永不;nivartanti——回來;bhūyaḥ——再次;tam——向他;eva——肯定地;ca——還有;ādyam——原本的;puruṣam——具有性格的神首;prapadye——皈依;yataḥ——由誰;pravṛttiḥ——開始;prasṛtā——延展;purāṇī——很老。
譯文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可能理解這棵樹的真正形狀,沒有人能夠知道它從那裏開始,在那裏完結,或它的根基在那裏,一個人應該以决心及摒除的武器砍下這棵榕樹。他這樣做便能夠尋找出那處一旦達到便永不用再回來的地方,從而皈依那一切事物的由來與及一切事物自沒有記得起的年代開始便處居其中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要旨
這裏很清楚地指出在這個世界裏沒有可能理解這棵榕樹的真正形狀。因為它的根是向上的,所以樹的真正伸展是在另外一邊。沒有人能夠看到樹伸展多遠,也沒有人能夠看到這棵樹的開端,可是我們總是要找出原因來——「我是我父親的兒子,我父親是某某人的兒子等。」一個人這樣追究下去,他便找到產自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的婆羅賀摩 Brahmā。這樣,他便終於達到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那便是研究工作的終結。我們要追尋這棵樹的始源——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方法便是與具有那至尊性格神首知識的人聯繫。一個人通過了解便能夠慢慢地摒離這個虛假的反影,通過知識他便能夠斬斷結連而實實在在地處於真正的樹中。
在這方面阿桑伽 asaṅga 一字非常重要,因為感官享樂與及主宰物質自然的依附性非常強,因此我們要基於權威經典靈性科學的討論來學習摒棄,而且我們要從在真正知識中的人那裏學習。一個人與奉獻者聯繫討論的結果便是一個人來到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跟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祂皈依,這裏指出了那處一去便不用再重回這棵虛假反影的樹的地方。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是發射一切事物的根源。一個人如果要得到具有人格性神首的恩澤,他便要皈依,而這也是聆聽、歌頌等奉獻性服務執行的結果。祂是這個物質世界伸展的原由。主祂自己也解釋過這一點:ahaṁ sarvasya prabhavaḥ「我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因此,一個人如果要脫離這棵強大物質生活榕樹的綑縛,他便要皈依基士拿。一個人一旦皈依基士拿,他便會自動地摒離這個物質的延展。
第五節
nirmāna-mohā jita-saṅga-doṣā adhyātma-nityā vinivṛtta-kāmāḥ dvandvair vimuktāḥ sukha-duḥkha-saṁjñair gacchanty amūḍhāḥ padam avyayaṁ tat
nir——沒有;māna——樣子;mohāḥ——迷幻;jita——征服了以後;saṅga——聯繫;doṣāḥ——有錯誤的;adhyātma——靈性的;nityāḥ——永恆性;vinivṛtta——聯繫;kāmāḥ——慾望;dvandvaiḥ——以二元性;vimuktāḥ——解脫了的;sukha-duḥkha——快樂與苦惱;saṁjñaiḥ——名為;gacchanti——達到;amūḍhāḥ——不被困惑的;padam——處境;avyayam——永恆的;tat——那。
譯文
一個免於迷惑,虛假威望,虛假聯繫,與及了解永恆性,終結了物質慾望與及免於快樂及困苦的雙重性,還有知道怎樣去皈依至尊者的人,便達到那永恆的王國。
要旨
這裏對皈依的程序有很好的敘述。第一個資格便是一個人不要被高傲及虛榮所迷惑。被條限了的靈魂總是頭腦發熱而傲慢,妄以為自己是物質自然的主人。因為若如此他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皈依是很困難的。一個人應該通過真正知識培養去了解他並不是物質自然的主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才是主人。當一個人免於由傲慢所引起的迷惑時,他便能夠開始皈依的程序。對一個經常想在物質世界上得到一些名譽的人來說,向至尊者皈依是不可能的。高傲是由於迷惑,雖然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逗留一段很短的時間便要離開,他愚昧地感覺到他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因此他將一切事情都複雜化而經常地處於困難中,整個世界都在這個印象下運轉。人們以為土地——這個地球——是屬於人類社會的,他們在錯誤觀念下將土地劃分而自以為是主人,我們要脫離這個人類社會是這個世界主人的虛假觀念,當一個人完全免於這樣的一個虛假概念時,他便能夠免於所有由家庭、社會及國家鍾愛所引起的虛假聯繫,這些偽造出來的聯繫將一個人綑縛於這個物質世界。過了這個階段以後,他便要發展靈性知識。一個人要培養什麼是他自己什麼不是他自己的知識,當一個人了解事物本來面目的時候,他便免於所有快樂及痛苦的雙重性概念。他的知識變得完滿,那樣他便能夠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皈依。
第六節
na tad bhāsayate 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na——不;tat——那;bhāsayate——照明;sūryaḥ——太陽;na——不;śaśāṅkaḥ——月亮;na——不;pāvakaḥ——火、電;yat——那裏;gatvā——去;na——永不;nivartante——回來;tat dhāma——那居所;paramam——至尊者;mama——「我」的。
譯文
「我」那個居所並不為太陽、月亮、或電力所照耀。誰到達那裏便永不用再回來這個物質世界。
要旨
這裏所描述的是靈性世界——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居所,它被稱為基士拿珞伽(或高珞伽溫達文拿)。在靈性天空中並不用陽光、月光、火或電、因為所有的恆星都是自己照明的,在這個宇宙裏祇有太陽一個恆星是自己照明的,但在靈性天空中所有的恆星都是自己照明的,由那些恆星發出照耀光芒所組成的明亮天空稱為婆羅約地 brahmajyoti。而事實上,那眩耀的光芒是從基士拿的恆星——高珞伽溫達文拿發放出來的,那眩耀光芒的一部份為摩訶特華 mahat-tattva,被物質世界所遮蓋。此外,照耀的靈性天空的大半部是充滿着稱為外琨達的靈性恆星,其中以高珞伽溫達文拿為首。
生物體一旦在這個黑暗的物質世界裏,他便處在條件限制了的生活之下,一旦他通過將這個世界的虛假的,倒轉了過來的樹砍下,他便得到解脫,這樣他便不用再回到這裏。在條限了的生活下,生物體以為自己是這個物質世界的主人,但在解脫了的狀態下,他得以進入靈性王國和成為至尊主的同伴,在那裏享受永恆的、快樂的及充滿知識的生活。
一個人應該深被這個資料所吸引,他應該想欲將自己轉移到那永恆的世界與及將自己從這個虛假的反射中拯救出來。對於一個太過依附這個物質世界的人來說,是很難斬斷那依附的,但如果他參與基士拿知覺,便有慢慢地變得摒棄的機會。一個人必須與奉獻者聯繫——與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聯繫。一個人應該找尋出一個奉獻於基士拿知覺的會社與及學習怎樣去執行奉獻性服務,這樣他便能夠斬斷他對物質世界的依附,一個人單祇是穿起橙黃色的身服是不能夠遁棄物質世界的引誘的,他必須要依附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因此,一個人必須如在第十二章所述的一樣很認真地認為奉獻性服務是脫離出這棵真樹的虛假代表。第十四章描述了所有各類沾污性的程序。祇有奉獻性服務才被述為是純粹地超然的。
在這裏 paramaṁ mama 兩字非常重要。而事實上每一個內隅角落都是至尊主的物產,但靈性世界是 paramam(至尊的)有六項富裕。在奧義諸經中也說在靈性的世界裏並不用太陽光或月亮光,因為整個靈性天空是由至尊主的內在能量照明了。那至尊的居所祇可以通過皈依而再沒有其它的方法可以達到。
第七節
mamaivāṁśo jīva-loke jīva-bhūtaḥ sanātanaḥ manaḥ 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 prakṛti-sthāni karṣati
mama——「我」的;eva——肯定地;aṁśaḥ——片段份子;jīva-loke——條限生活下的世界;jīva-bhūtaḥ——條限了的生物體;sanātanaḥ——永恆的;manaḥ——心意;ṣaṣṭhāni——六個;indriyāṇi——感官;prakṛti——物質自然;sthāni——處於;karṣati——艱苦掙扎。
譯文
在這個條限了世界裏的生物體都是「我」永恆的、片段的部份,他們是永恆的。因為條限了的生活,他們很艱苦地與包括心意在內的六個感官掙扎。
要旨
這一節清楚地指出了生物體的身份。生物體永恆地是至尊主的所屬片段部份。並不是在條限了的生活下他得到了個別性,而是在超脫的階段和解脫了的階段與至尊主合一。他永恆地是片段的。這裏很清楚地說:珊拿坦拿 sanātanaḥ。根據吠陀說法,至尊主將自己擴展及以無數的擴張身份展示;第一位的擴張稱為韋施紐.德特瓦 Viṣṇu-tattva;第二位的擴張則稱為生物體。換句話說,韋施紐.德特瓦是個人的擴張,生物體則是個別的擴張。祂通過個人的擴張以不同的形象展示:如主喇瑪 Lord Rāma、尼星瑕迪瓦 Nṛsiṁhadeva、韋施紐穆狄 Viṣṇumūrti 及所有在維琨達恆星上的主宰神祇,個別的擴張——生物體,永恆地是僕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個人擴張,神首的個別身份,是經常存在的。同樣地,個別擴張的生物體也有着他們的身份,作為至尊主的所屬片段部份,生物體也有片段的品質——獨立自主是其中之一。每一個生物體都有一個別的靈魂,他本人的個別性及一小點自主權。因為自主權的誤用,他便成為了一個被條限了的靈魂,又由於自主權正當的運用,他是經常地解脫了,在兩方面,他像至尊主一樣,在品質上是一樣的。在解脫了的階段,他是免於這個物質的條限,他從事於對主的超然性服務;在條限了的生活下。他被物質自然型態所主宰,他忘記了對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結果,他便要很艱苦地為生存而在物質世界上掙扎。
生物體,不單祇是人類、貓、狗,還有物質世界上的偉大控制者——婆羅賀摩、施威神、和連韋施紐在內——全都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他們全都是永恆的,並不是短暫的展示。karṣati 一字(掙扎或很艱苦地牢捉着)是有意思。被條限了的靈魂便有如被鐵鏈鎖着一樣地被綁起來了,他是被虛假的自我所綑綁,而心意便是驅使他處於物質存在的主要媒介。當心意是在良好型態中的時候,他的活動是良好的;當心意是在熱情型態的時候,他的活動便有麻煩了;而當心意是在愚昧型態的時候,他便進入低等的生命種族,這一節很清楚地指出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被有着心意及感官的物質身體所遮蓋,當他得到解脫的時候,這個物質的外殼便會消失,而他的靈性身體則以他個別的本能展示。在 Madhyandinayana-sruti 經典中有這樣的一句:sa vā eṣa brahma-niṣṭha idaṁ śarīraṁ marttyam atisṛjya brahmābhisampadya brahmaṇā paśyati brahmaṇā śṛṇoti brahmaṇaivedaṁ sarvam anubhavati。這裏指出當一旦生物體放棄這個物質體困而進入靈性天空的時候,他的靈性身體便得以復甦,在這個靈性身體中他便能夠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會面。他可以面對面地與祂交談及聆聽祂的說話,還有可以與祂本來那樣地了解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從訓示經典 smrti 中我們也知道在靈性的恆星上每個人都有如至尊神首那樣的身體形像及容貌,在身體結構方面,個別所屬的生物體與韋施紐穆狄的擴張體之間並沒有分別,換句話說,在解脫的時候,生物體由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恩賜而得到了一個靈性的身體 mamaivāṁśaḥ(至尊主的所屬片段部份)一字也很有意思,至尊主的片段部份並不像一些物質的破碎部份一樣,我們從第二段中已經了解精靈是不能夠被切碎的。這個片段不可以從物質角度來理解。它並不像物質一樣可以被切成小塊然後再連接在一起,在這裏這個概念並不適用,因為這裏所用的是梵文 sanātana 珊拿坦拿(永恆)一字,片段的部份是永恆的。在第二章的開始中也指出 dehinośmin yathā:至尊主的片段部份存在於每一個個別的身體之內。那片段部份當從身體的束縛解脫出來後,便在靈性空間裏一個靈性恆星內復甦他原來的靈性身體及享受與至尊主的聯繫。不過,我們應該了解到因為生物體是至尊主的所屬片段部份,在品質上是一樣的,就好像金的所屬部份也是金一樣。
第八節
śarīraṁ yad avāpnoti yac cāpy utkrāmatīśvaraḥ gṛhītvaitāni saṁyāti vāyur gandhān ivāśayāt
śarīram——身體;yat——好像;avāpnoti——得到;ca——還有;api——實際上;utkrāmati——放棄;īśvaraḥ——身體的主人;gṛhītvā——帶着;etāni——所有這些;saṁyāti——去;vāyuḥ——空氣;gandhān——嗅來;iva——就好像;āśayāt——從花中。
譯文
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生物體帶着他對生命的不同概念從一個身體轉換到另外一個身體,就好像空氣帶着芳香一樣。
要旨
生物體在這裏被描述為伊士瓦拉 īśvara,他自己身體的控制者。如果他喜歡的話,他可以隨自己的喜歡將身體改變到較高的等級,又如果他喜歡,他可以移往較低的等級。微少的自主是有的,他身體要經歷的改變的則全憑他自己了,在死亡的時候,他創造出來的知覺會將他帶到另外一個種類的身體。如果他將知覺培養成與一隻貓或一隻狗的一樣,他便會肯定地轉移到一隻貓或一隻狗的身體。又如果他已經將知覺堅定於聖潔的品質上,他便會轉移到一個半人神的形象。又如果他是在基士拿知覺中,他便會被轉移到在靈性世界中的基士拿珞伽陪伴着基士拿。在這個身體了結以後一切都完了的宣言是錯誤的。個別的靈魂從一個身體投胎到另外一個身體,他現在的身體和現在的活動便是他下一個身體的前因背景,一個人根據因果 karma 而得到一個不同的身體,他在適當的時候必須離開這個身體。在這裏指出細緻的身體孕育着另外一個身體的概念,便在下一生的時候培養另外一個身體。這個從一個身體投胎到另外一個身體與及在身體狀况中掙扎的程序稱為嘉薩弟 karṣati 或生存的掙扎。
第九節
śrotraṁ cakṣuḥ sparśanaṁ ca rasanaṁ ghrāṇam eva ca adhiṣṭhāya manaś cāyaṁ viṣayān upasevate
śrotram——耳朵;cakṣuḥ——眼睛;sparśanam——觸覺;ca——還有;rasanam——舌頭;ghrāṇam——嗅覺;eva——還有;ca——和;adhiṣṭhāya——因為處於;manaḥ——心意;ca——還有;ayam——這;viṣayān——感官對象;upasevate——享受。
譯文
如此,生物體便投身於另外一個粗畧的身體,得到某一類型的耳朵、舌頭、鼻子及觸覺,這些都以心意組合在一起,這樣他便享受某一特定的感官對象。
要旨
換句話說,如果生物體將他的知覺與貓和狗的品質對換,他的下一生便會得到一個貓或狗的身體來享受。知覺像水一樣,本來是純潔的。但是如果我們將水與某一顏色混淆,它便會改變。同樣地,知覺是純潔的,因為精靈是純潔的,但是知覺是根據與物質品質的聯繫而改變,真正的知覺是基士拿知覺。因此,當一個人處於基士拿知覺的時候,他便是在他的純潔生命中。但是假如他的知覺是被一些物質的意念沾染了,他的來生便會得到一個相應的身體,他不一定會再次得到一個人類的身體;他可能會得到一隻貓、狗、豬、半人神、或其它八百四十萬類身體中的任何一個。
第十節
utkrāmantaṁ sthitaṁ vāpi bhuñjānaṁ vā guṇānvitam vimūḍhā nānupaśyanti paśyanti jñāna-cakṣuṣaḥ
utkrāmantam——離開身體;sthitam——處於身體中;vāpi——或;bhuñjānam——享受着;vā——或;guṇa-anvitam——在物質自然型態的魔力下;vimūḍhāḥ——愚蠢的人;na——永不;anupaśyanti——能夠看;paśyanti——一個人能夠看;jñāna-cakṣuṣaḥ——一個具有知識的眼睛的人。
譯文
愚蠢的人不能夠了解一個生物體怎樣能夠離開他的身體,他們亦不能夠了解在物質自然型態下他享受的是什麼身體。但一個具有慧眼的人能夠看到所有這些。
要旨
幾亞拿.乍蘇沙哈 jñāna-cakṣuṣaḥ 一字非常重要。沒有知識一個人便不能夠了解一個生物體怎樣離開他現在的身體,或他在下一生會得到一個什麼形狀的身體,或甚至他為什麼會在一個特定的身體中生活,這都需要了解許多從博伽梵歌而來的知識與及聆聽自一個真正靈魂導師的類似經典文獻。一個受訓去察覺所有這些事物的人是幸運的。每一個生物體都在某一環境下離開他的身體;他在某一環境下生活和在物質自然魔力的某一環境下享受着。結果,他便在感官享樂的迷幻下忍受著各類不同的快樂及苦惱。那些永遠地被慾欲所愚昧的人失去了所有關於改變身體及他們處於一個特定身體中的了解。他們是不能領悟到的。但是那些已經發展了靈性知識的人可以看到靈魂不同於身體而是改變著身體及在各不同方面享受著。一個有這樣知識的人可以了解被條件限制了的生物體是怎樣地在這個物質生存中受苦。因此,那些基士拿知覺高度地發展了的人以最大的努力去給與一般大眾這個知識,因為他們條限下的生活是很困難的。他們應該離開它與及使自己基士拿知覺著及將自己解脫及轉移到靈性的世界。
第十一節
yatanto yoginaś cainaṁ paśyanty ātmany avasthitam yatanto 'py akṛtātmāno nainaṁ paśyanty acetasaḥ
yatantaḥ——努力於;yoginaḥ——超然主義者;ca——還有;enam——這;paśyanti——能夠看;ātmani——在本身;avasthitam——處於;yatantaḥ——雖然努力於;api——雖然;akṛta-ātmānaḥ——沒有自覺;na——並不;enam——這;paśyanti——能夠看;acetasaḥ——還未發展的心意。
譯文
處於自覺境界努力進取的超然主義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這些。但是那些並不處於自覺階段的人雖然努力也不能夠看到什麼事情在發生着。
要旨
有很多在靈性自覺途徑中的超然主義者,不過那些不是在靈性自覺境界中的並不能夠看到生物體身體內正在改變的事情。這方面來說 yoginaḥ 一字很重要,目前有很多所謂瑜祁,也有很多所謂瑜伽會社,但他們在實際的自覺事情上却是盲目的。他們祇是沉迷於某些體操活動和滿足於壯健的身體,除此之外他們便沒有其它的資料了,他們被稱為 yatanto 'py akṛtātmānaḥ。雖然他們是從事於一些瑜伽體系的努力,他們並沒有得到自覺。這些人不能夠了解靈魂投生的程序。祇有那些實際地是在瑜伽體系中的人才了解到自我、世界、及至尊的主,換句話說,那些從事於基士拿知覺純潔服務中的人——巴帝瑜祁,才能夠了解事物是怎樣地發生。
第十二節
yad āditya-gataṁ tejo jagad bhāsayate 'khilam yac candramasi yac cāgnau tat tejo viddhi māmakam
yat——那;āditya-gatam——在陽光中;tejaḥ——光輝;jagat——整個世界;bhāsayate——照耀;akhilam——完全地;yat——那;candramasi——在月亮;yat——那;ca——還有;agnau——在火中;tat——那;tejaḥ——光輝;viddhi——了解;māmakam——由「我」。
譯文
驅散整個世界黑暗的太陽的光輝由「我」而來。月亮的光輝及火的光輝也是由「我」而來。
要旨
不很聰明的人不能夠了解事物是怎樣地發生的。知識的開始可以從主在這裏所解釋的創立,每一個人都看到太陽、月亮、火及電。一個人祇需要試試去了解太陽的光輝、月亮的光輝、電或火的光輝都來自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在這個物質世界中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以這樣的一個生命的概念開始基士拿知覺便會得到很大的進步。生物體本來就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在這裏祂指示出我們怎樣才能夠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從這一節中我們知道太陽照耀著整個太陽系。有不同的太陽系及不同的宇宙,也有不同的太陽、月亮及恆星等。陽光是由於至尊主在靈性天空裏的靈性光芒。人類的活動是根據太陽的昇起而開始的,人們用火煑食、用火工作等,有很多事情都是有火的幫助才能做的;因此,日出、火和月光都得到生物體的喜愛,沒有一個生物體沒有他們的幫助而能夠過活,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到太陽、月亮、及火的輝煌是發放自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話,他的基士拿知覺便開始,由於月亮的光芒,蔬菜能夠生長。月亮是這樣得人喜歡以至人們都能夠容易地了解到他們是因為至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恩賜而活著。沒有祂的恩賜便不會有太陽、沒有祂的恩賜便不會有月亮,沒有祂的恩賜便不會有火,而沒有太陽、月亮及火的幫助便沒有人能夠過活,這些都是能引起被條限了的靈魂的基士拿知覺的一些思想。
第十三節
gām āviśya ca bhūtāni dhārayāmy aham ojasā puṣṇāmi cauṣadhīḥ sarvāḥ somo bhūtvā rasātmakaḥ
gām——恆星;āviśya——進入;ca——還有;bhūtāni——生物體;dhārayāmi——維繫著;aham——「我」;ojasā——由於「我」的能量;puṣṇāmi——滋養著;ca——和;auṣadhīḥ——所有蔬菜;sarvāḥ——所有;somaḥ——月亮;bhūtvā——成為;rasa-ātmakaḥ——供應液汁。
譯文
「我」進入每一個星球,他們由於「我」的能量而能夠在軌道上駐留,「我」變成了月亮因而供應所有蔬菜生命的液汁。
要旨
我們要知道所有的恆星祇是因為主的能量而能夠在空氣中浮游著,主進入每一個原子、每一個星球、和每一個生物體。這一點在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rahma-saṁhitā 中討論過。據說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全體出席的一部份——巴拉邁瑪,進入恆星、宇宙、生物體,和甚至原子之中。因為祂的進入,每一事物都適當地展示出來。當靈魂居處在裏面的時候,一個活人可以在水上浮游,可是一旦生命的火花離開身體——身體死亡的時候,它便往下沉。當然在它腐化了的時候,它便像草一樣浮在水上;但是,當人死亡的一會兒,他是會立即向下沉的。同樣地,所有這些恆星都在空間浮動,這是因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至尊能量進入的關係。祂的能量就像維繫一把塵埃一樣地維繫著每一個恆星。如果一個人手握著一把塵埃,那是沒有可能掉下來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將塵埃拋到空中,塵埃便會下跌,同樣地,那些浮游在空間的恆星實際上都是掌握在至尊主宇宙形象的手中。所有移動及不移動的物件都因為祂的能量而停留在它們個別的位置。據說太陽的照耀及恆星的移動都是因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關係。如果不是祂,所有的恆星便會像空氣中的塵埃一樣分散和毀滅。同樣地,月亮滋養蔬菜也是由於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神首的關係,因為月亮的影響,蔬菜才變得可口。沒有月亮的光芒,蔬菜便不能夠生長豐饒及有好的味道。人類社會因為主的供應才能夠工作、舒適地過活與及享受食物的供應。不然的話,人類便不能夠生存。rasātmakaḥ 一字非常有意思,一切都是由於至尊通過月亮影響才美味可口。
第十四節
ahaṁ vaiśvānaro bhūtvā prāṇināṁ deham āśritaḥ prāṇāpāna-samāyuktaḥ pacāmy annaṁ catur-vidham
aham——「我」;vaiśvānaraḥ——由於「我」作為消化的火;bhūtvā——成為;prāṇinām——所有生物體的;deham——身體;āśritaḥ——處於;prāṇa——呼氣;apāna——下氣;samāyuktaḥ——平衡;pacāmi——消化;annam——食物;catur-vidham——四種類的。
譯文
「我」是每一個生物體內的消化的火,「我」也是呼出和吸入的生命之氣,「我」這樣消化著四種類型的食物。
要旨
根據阿柔吠陀經典 Āyur-vedic śāstra,我們知道在胃中有消化所有送進來的食物的火,當火並不焯燃的時候便不會飢餓,當火在燃燒的時候,我們便會感覺到飢餓。這個火並不正常的時候便需要治療。無論如何,這個火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代表。吠陀的曼陀羅也證實了至尊的主或婆羅門以火的形狀處於胃中和消化所有各類的食物。因此,既然祂幫助消化所有各類的食物,生物體的進食程序並不是獨立的。除非至尊主幫助他消化,否則便沒有進食的可能,因此祂既出產也消化食物,由於祂的恩賜,我們便享受生活。在維丹達樞查經 Vedanta-sutra 中也證實了這一點:śabdādibhayo 'ntaḥ pratiṣṭhānāc ca。主處於聲音中也處於身體中、處於空氣中和甚至處於胃中作為消化的力量:有四種類的食物,有些是吞的,有些是嚼的,有些是舐的,有些是啜的,而祂便是所有這些食物消化的力量。
第十五節
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ho mattaḥ smṛtir jñānam apohanaṁ ca vedaiś ca sarvair aham eva vedyo vedānta-kṛd veda-vid eva cāham
sarvasya——所有各生物體的;ca——和;aham——「我」;hṛdi——在心中;sanniviṣṭaḥ——因為處於;mattaḥ——由「我」;smṛtiḥ——回憶;jñānam——知識;apohanam ca——與及忘記;vedaiḥ——通過吠陀經;ca——還有;sarvaiḥ——所有;aham——「我」是;eva——肯定地;vedyaḥ——可以知道的;vedānta-kṛt——吠檀多(維丹達)Vedānta 經的撰作者;veda-vit——吠陀經的認識者;eva——肯定地;ca——和;aham——「我」。
譯文
我處於每個人的心中,我帶給他們記憶、知識及遺忘。通過吠陀經便可以認識我。我是維丹達的編輯者,我洞悉吠陀經原本。
要旨
「我」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所有活動都從祂那裏開始,生物體忘記了他前生過往的一切,但是他卻需要按照他所有工作見證者——至尊主的指示去作為。因此他便按照他所作的行為來開始他的工作。他被供給了所需知識,他也被給與了記憶,還有,他忘記了他過去的一生。因此,主不單祇是全面遍透的,祂也局部地處於每一個生物的心中。祂賞賜各樣獲利性活動不同的報酬,祂不單祇以非人性的婆羅門,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局部的巴拉邁瑪,而且還以吠陀經形狀化身和值得崇拜。吠陀經給人們正當的指示好使他們能夠鑄造生活與及回到神首、回到家那裏去。吠陀經給與了具有至尊性格神首——基士拿的知識,而基士拿以祂華沙迪瓦 Vyāsadeva 的化身便是維丹達.樞查經的撰作者。華沙迪瓦在史里瑪博伽梵歌中對維丹達.樞查經的評述是真正的了解和認識。至尊主是這樣充裕以至對條限了的靈魂的拯救方面:祂是食物的供應者和消化者,他活動的見證人,以吠陀經形狀的知識的給與者,與及作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史里基士拿、博伽梵歌的導師。他受被條限了的靈魂所崇拜。因此神是最好的;神是最仁慈的。
Antaḥpraviṣṭah śāstā janānām 生物體一旦離開他現在身體的時候便忘記,可是在至尊主的指引下他再次重新工作。雖然他忘記了,主還是給與智慧使他開始他前生剛結束的工作。因此一個生物體在這個世界上不單祇根據處於他心中至尊主的指示去享受或苦受,還有機會從祂那裏得到對吠陀經的認識。假如一個人認真地要去了解吠陀知識,基士拿便給與他所需的智慧。祂為什麼要作出對吠陀知識了解的指示呢?因為一個生物體是需要個別地了解基士拿。吠陀文學證實了這一點:yo 'sau sarvair vedair gīyate。所有的吠陀文學,從四部吠陀經開始,以至維丹達.樞查經、奧義諸書、與及普蘭那經,都歌頌慶祝至尊主的榮耀,通過吠陀儀式的執行,討論吠陀哲學與及以奉獻性服務崇拜主,便可以達到祂。因此吠陀經的目的便是去了解基士拿,吠陀經指示怎樣去了解基士拿與及了解的程序。至終的目標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維丹達樞查經以以下的一句證實了這一點:tat tu samanvayāt。一個人了解吠陀文學便能夠達到完整的階段,還會通過執行不同的程序而了解他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關係。這樣一個人便能夠達到祂和最後達到至尊的目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一節便對吠陀經的目的,對吠陀經的了解與及吠陀經的指標清楚地下了定義。
第十六節
dvāv imau puruṣau loke kṣaraś cākṣara eva ca kṣaraḥ sarvāṇi bhūtāni kūṭastho 'kṣara ucyate
dvau——兩個;imau——在這個(世界);puruṣau——生物體;loke——在世界上;kṣaraḥ——會墮落的;ca——和;akṣaraḥ——不會墮落的;eva——肯定地;ca——和;kṣaraḥ——會墮落的;sarvāṇi——所有;bhūtāni——生物體;kūṭasthaḥ——在整體中;akṣaraḥ——不會墮落的;ucyate——據說。
譯文
有兩類型的生物體——會墮落的和不會墮落的。在物質世界上每一個生物體都是會墮落的,而在靈性世界上每一個生物體都被稱為不會墮落的。
要旨
如前所述,主以祂作為華沙迪瓦 Vyāsadeva 的化身撰作了維丹達樞查經。主在這裏概括地獻出了維丹達樞查經的內容。祂說這無數的生物體可以分為兩類——會墮落的和不會墮落的。生物體永恆地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分離出來的所屬部份。當他們與物質世界接觸時,他們便被稱為芝瓦.佈達 jīva-bhūtāḥ,梵文的句語便是 sarvāṇi bhūtāni——意思是他們會墮落的,可是那些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在整體中的人便被稱為不會墮落的。整體的意思並不是他們沒有個別性,而是沒有脫節的。他們對創造主的目的都情投意合,當然,在靈性世界中並沒有創造這一會事,但既然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維丹達樞查經中有這樣的宣言,那概念便被解釋。
根據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所說,共有兩類型的人。吠陀經對此作出證明,因此這點是沒有疑問的。在這個物質世界以心意及五個感官的生物體一旦在被條限下便有著改變中的物質身體。一個人的身體因為與物質的接觸而在變更,物質是變更著的,所以生物體看來也是在變更著。可是在靈性世界裏身體並不是物質的,所以並沒有變更,在物質世界裏生物體經過六項變更——誕生、成長、逗留、生殖、跟著便是萎縮及消滅,這些便是物質身體的變更,但在靈性世界裏身體並不改變,並沒有老年、並沒有誕生、也沒有死亡。那裏所存在的都是在一體中,更清楚的解釋便是 sarvāṇi bhūtāni:從第一個創造出來的生物體——梵王——開始,下至一隻微小的螞蟻,任何一個與物質接觸的生物體都在變更身體;因此他們全都是會墮落的。然而在靈性世界中,他們都是經常地在一體中得到解脫。
第十七節
uttamaḥ puruṣas tv anyaḥ paramātmety udāhṛtaḥ yo loka-trayam āviśya bibharty avyaya īśvaraḥ
uttamaḥ——最佳的;puruṣaḥ——具有性格的人;tu——但;anyaḥ——另外一個;param——至尊者;ātmā——「自我」;iti——如此;udāhṛtaḥ——說;yaḥ——誰;loka——宇宙的;trayam——三個分野;āviśya——進入;bibharti——維繫著;avyayaḥ——沒有竭盡的;īśvaraḥ——主。
譯文
在這兩者之外的,便是最偉大的活著的人物——主祂自己,祂進入這些世界和維繫著它們。
要旨
在嘉答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和史威達斯韋達拉奧義書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對這一節有很好的解釋。這裏很清楚地指出在無數被條限了及解脫了的生物體之上的便是作為巴拉邁瑪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奧義書的句語如下: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意旨是在所有被條限了的和解脫了的生物體中,還有一個至尊性格的生物——維繫著他們與及根據不同的工作給與他們享樂的方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以巴拉邁瑪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一個了解祂的聰明人而不是別的人才有資格達到完全的平靜。
以為至尊主和生物體是在同一層次或在每一方面都相等是不對的。在這些人物中永遠都有尊卑的輩份存在。uttama 這個字非常有意思。沒有人能夠超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Loke 一字也很有意思,因為在包努沙 Pauruṣa(一部吠陀經典)裏說:lokyate vedārtho 'nena 這至尊主以祂作為巴拉邁瑪的局部解釋了吠陀經的用意,在吠陀經中還有以下的一段:
tāvad eṣa samprasādo 'smāc charīrāt samutthāya paraṁ jyoti-rūpaṁ sampadya svena rūpeṇābhiniṣpadyate sa uttamaḥ puruṣaḥ
「從身體出來的超靈進入非人性的婆羅約地;跟著祂以靈性的形狀存在,那至尊者便被稱為具有至高性格的人。」這意思是具有至高性格的人在展示及散發祂的靈性光芒——那便是終極的光明。那至高性格的人也有一個稱為巴拉邁瑪的局部。祂將自己化身為薩耶瓦蒂 Satyavatī 和巴拉沙喇 Parāśara 的兒子華沙迪瓦 Vyāsadeva 來解釋吠陀知識。
第十八節
yasmāt kṣaram atīto 'ham akṣarād api cottamaḥ ato 'smi loke vede ca prathitaḥ puruṣottamaḥ
yasmāt——因為;kṣaram——會墮落的;atītaḥ——超然的;aham——「我」;akṣarāt——從不會墮落的;api——比較那還好;ca——和;uttamaḥ——最好的;ataḥ——因此;asmi——「我」是;loke——在世界上;vede——在吠陀文學中;ca——和;prathitaḥ——著名的;puruṣottamaḥ——作為至尊性格的人。
譯文
因為「我」是超然的,超越於會墮落的和不會墮落的兩者之上,又因為「我」是最偉大的,在世界上和在吠陀經裏「我」都以至尊的人而享負盛名。
要旨
沒有人(不論是條限了的靈魂或解脫了的靈魂)——能夠超越基士拿——具有至尊性格的神首,因此,祂是最偉大的人物。直至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知道生物體和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都是個別的人。不同的地方便是生物體不論在條限了或解脫了的狀況中都不能夠在量方面超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不可思議的能力。
第十九節
yo mām evam asammūḍho jānāti puruṣottamam sa sarva-vid bhajati māṁ sarva-bhāvena bhārata
yaḥ——任何人;mām——向「我」;evam——肯定的;asammūḍhaḥ——毫無疑問;jānāti——知道;puruṣottamam——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saḥ——他;sarva-vit——一切事物的知悉者;bhajati——作出奉獻性服務;mām——向「我」;sarva-bhāvena——在所有各方面;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
譯文
誰沒有懷疑地知道「我」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便被認為是一切事物的知悉者,因此他便從事於完全的奉獻性的服務。啊,伯拉達之子。
要旨
有很多有關於生物體與至尊絕對真理法定性地位的哲學性推考。在這一節中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很清楚地解說任何一個知道主基士拿是至尊者的人實際上是一切事物的知悉者。不完整的知悉者祇是在推考絕對的真理,但完整的知悉者卻不浪費寶貴時間,直接從事於基士拿知覺——對至尊主的奉獻性服務。整部博伽梵歌每一處都著重這一點,但是仍然有很多博伽梵歌的頑固評述者以為至尊的絕對真理和生物體是同一的一個。
吠陀知識稱為史路弟 śruti,從聆聽接受的學識,實際上一個人應該從如基士拿及祂的代表等權威那裏接受吠陀的訊息。在這裏基士拿很清楚地分辨每一件事物,我們應該從這個來源聆聽,像豬一樣地聆聽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要從權威方面得到了解。也不是一個人單祇是從事學術性的推考便足夠,一個人應該服從性地從博伽梵歌聆聽去知道生物體,是經常地下屬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任何人能夠根據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去了解這一點便知道吠陀經的目標;除此之外便沒有人了解吠陀經的目標。
bhajate 一字很有意思,在很多地方 bhajate 是表示與至尊主服務有關的聯繫。如果一個人以完全的基士拿知覺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便可以了解到他已經了解所有的吠陀知識,在外士那瓦巴南巴喇(使徒傳遞系列)Vaiṣṇava paramparā 中據說如果一個人從事於對基士拿的奉獻性服務,便不用再有一個去了解至尊絕對真理的程序。他已經因為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而達到那地位。他已經完成了所有了解的初步程序;同樣地,如果一個人經過了千百世的推考仍然沒有來到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一點和一個人必須向他皈依的話,他過往這樣多世代的推考都祇是白浪費時間。
第二十節
iti guhyatamaṁ śāstram idam uktaṁ mayānagha etad buddhvā buddhimān syāt kṛta-kṛtyaś ca bhārata
iti——如此;guhyatamam——最機密的;śāstram——訓示經典;idam——這;uktam——揭開;mayā——由「我」;anagha——啊,沒有罪惡的一個;etat——這;buddhvā——了解;buddhimān——智慧;syāt——一個人成為;kṛta-kṛtyaḥ——最完整的;ca——和;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
譯文
這便是吠陀經典的最機密部份,啊!沒有罪惡的人,現在由「我」將它揭示。誰了解這一點便會變得聰明,而他的努力會達別完整的境地。
要旨
主在這裏很清楚地解釋這是所有訓示經典的要素,一個人如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所說一樣地去了解這一點。這樣一個人便會變得聰明及有完整的超然知識。換句話說,通過了解這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哲學與及從事對祂的超然服務,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免於物質自然型態的所有沾染。奉獻性服務是一個靈性了解的程序。那裏有奉獻性服務的存在,物質沾染便不能同時存在。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及主本身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是至尊主內在的、靈性的能量。主便是太陽,愚昧便是黑暗。當有太陽在的時候,便沒有黑暗的可能:因此,每當奉獻性服務是在一個真正靈魂導師指引之下進行,便不會有愚昧的存在。
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這個基士拿知覺及從事於奉獻性服務從而能變得有智慧及得到淨化。除非一個人達到了解基士拿的地步與及從事於奉獻性服務,否則就算在一些普通人的眼光裏他是何等的聰明,也不算是完全的有智慧。
阿尊拿之所以被稱呼為 anagha 是有意思的。Anagha,啊!沒有罪惡的人。意思是除非一個人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否則很難了解基士拿。一個人必需要免於所有的沾污,免於所有的罪惡活動;那麼他便能夠了解。然而奉獻性服務是這樣的純潔和有力以至一旦一個人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他便自動地達到沒有罪惡的階段。
在與完全基士拿知覺著的純潔奉獻者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中,有一些東西是需要完全消滅的。最重要的便是要征服心中的軟弱。墮落的第一個原因是想主宰物質自然,這樣一個人便會放棄對至尊主的超然性愛心服務,第二個心中的弱點便是一旦當一個人增加主宰物質自然的傾向,他便變得依附於物質及擁有物質,物質生存的問題是由於心中的軟弱。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五章有關於普努索淡瑪瑜伽 Puruṣotama-yoga(對至尊者的瑜伽)各節的要旨。
第十六章
聖潔與及邪惡的本性
第一節至第三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abhayaṁ sattva-saṁśuddhir jñāna-yoga-vyavasthitiḥ dānaṁ damaś ca yajñaś ca svādhyāyas tapa ārjavam
ahiṁsā satyam akrodhas tyāgaḥ śāntir apaiśunam dayā bhūteṣv aloluptvaṁ mārdavaṁ hrīr acāpalam
tejaḥ kṣamā dhṛtiḥ śaucam adroho nātimānitā bhavanti sampadaṁ daivīm abhijātasya bhārata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abhayam——沒有恐懼的感覺;sattva-saṁśuddhiḥ——一個人生存的淨化;jñāna——知識;yoga——連在一起的;vyavasthitiḥ——處境;dānam——佈施;damaḥ ca——與及控制心意;yajñaḥ ca——犧牲祭祀的執行;svādhyāyaḥ——吠陀文學的研讀;tapaḥ——苦修;ārjavam——簡樸;ahiṁsā——非暴力;satyam——真誠;akrodhaḥ——免於憤怒;tyāgaḥ——遁棄;śāntiḥ——平靜;apaiśunam——不好挑剔;dayā——仁慈;bhūteṣu——對所有生物體;aloluptvam——免於貪婪;mārdavam——溫和;hrīḥ——謙遜;acāpalam——堅決;tejaḥ——氣魄;kṣamā——寬恕;dhṛtiḥ——勁力;śaucam——清潔;adrohaḥ——免於妒忌;na——不;atimānitā——名譽的祈望;bhavanti——成為;sampadam——品質;daivīm——超然的;abhijātasya——一個生有;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
譯文
萬福的主說:「無懼、一個人生存的淨化、對靈性知識的培養、佈施、自制、犧牲祭祀的執行、吠陀經的研讀、苦行與簡樸;非暴力、真誠、免於憤怒;遁棄、平靜、不好挑剔,慈悲為懷與及免於貪婪;溫文、謙遜與及穩定的决心;氣魄、寬容、勁力、清潔、免於妒忌及對名譽的熱忱——這些超然的品質,啊,伯拉達之子,屬於有著神聖本性聖潔的人。」
要旨
在第十五章開始的時候解釋過這個物質世界像一棵榕樹,這棵樹多餘的根可與生物體的活動相比,有些是吉兆、有些是不吉兆的。在第九章中也解釋過德瓦、或神聖的人 devas 與及阿蘇拉 asuras。根據吠陀儀式,良好型態中的活動被認為在解脫的路途上是吉兆的,這些活動稱為德瓦.巴克蒂 deva-prakṛti——有著超然的本性。那些處於超然本性的人在解脫的路道上取得進步。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在熱情及愚昧型態下活動的人來說,便沒有解脫的可能。他們一是將會留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作人類,或是降低至動物的種族或甚至更低的生命型狀。在這第十六章中主解釋了超然本性與及它的附從品質,還有邪惡本性與及它的品質兩者。祂也解釋這些品質的利與害。
比察達斯耶 Abhijātasya——指一個生有超然本質或神聖傾向的人,這個字非常重要。吠陀經典對在一個神聖的氣氛中生嗣孩子稱為加巴丹拿.琛士卡喇 Garbhādhāna-saṁskāra。如果父母想要一個有著神聖品質的孩子,他們便應該追隨人類的十個原則,在博伽梵歌的前部中我們也讀過為了生嗣一個好的孩子的性生活便是基士拿祂自己本身,用於基士拿知覺中的性生活是不被禁止的。最低限度那些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不應該像貓狗一般地生產孩子而應該生育他們,使他們在誕生後變得基士拿知覺著,那便是一個生於基士拿知覺中的父親或母親的孩子的優點。
名為華納斯喇瑪.達摩 varṇāśrama-dharma 的社會制度——將社會分成四個階層或部份的制度——並不是根據誕生來劃分人類社會。這些分別是按照教育水平及資格而定的,是為了要使社會處於和平及繁盛的狀態。這裏所提及的品質都是使一個人取得靈性領悟的進步又能夠得到從物質世界中解脫的超然品質。在華納斯喇瑪制度中,托砵僧,或在生命遁棄階層的人,被認為是各社會階層等級的首腦或靈魂導師。一個婆羅門被認為是其餘三個社會等級,即剎怛利耶、毗舍、及戍陀的靈魂導師,而一個托砵僧更被認為是婆羅門的靈魂導師,一個托砵僧的首要資格便是無懼,因為一個托砵僧須要單獨及沒有任何支持或支持的保證,他祇能夠賴於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恩惠。如果他想著:「在離開了這些聯繫後,誰來保護我呢?」他便不應該接受生命的遁棄階段。一個人須要完全地確信基士拿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以祂局部的巴拉邁瑪 Paramātmā 經常處於內,祂察覺著每一事物和經常都知道一個人想做什麼。因此一個人必須要有作為巴拉邁瑪的基士拿會照顧一個皈依了祂的靈魂的堅強信念,一個人必需這樣想:「我永遠不會是單獨的,就算我住在森林的最黑暗地帶我也會有基士拿陪伴,祂將會給我一切的保護。」這堅信稱為阿巴央 abhayam——無懼,這種心理對一個在生命遁棄階層的人是必須的,跟著他便要淨化他的生存,生命的遁棄階層要追隨很多規範守則,最重要的便是一個托砵僧被嚴禁與女人有任何親切的關係。他甚至被禁止在一處僻靜的地方與女人談話,主采坦耶是一個理想的托砵僧,當祂在普里 Purī 的時候,祂的女奉獻者甚至不准走近祂作揖,她們要在老遠的地方跪拜,這並不是對女人階層憎嫌的象徵,而是嚴格規範托砵僧不要與女人有親近的關係。一個人必須遵守某一特定生命階層的規範守則以淨化他的生存。一個托砵僧是嚴禁與女人有親切關係及為了感官享樂而擁有財富。主采坦耶祂自己是最標準的托砵僧,我們從祂的一生中知道祂在對女人方面是很嚴格的。雖然祂被認為是神首化身中最民主的一個,祂接受最墮落的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但是祂嚴格地遵守了一個托砵僧與女人聯繫方面的有關規條。在祂親密的同僚中有一個名為曹達.哈利達沙 Choṭa Haridāsa 的有一次淫蕩地看著一個少婦,主便立即拒絕他為個人同僚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見主采坦耶的嚴格程度。祂說:「一個托砵僧或任何一個想從物質自然的掌握中逃脫出來及試圖將自己提升至靈性的本質及從而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的人,為了感官享樂而看着物質財富及女人,就算不是在享受,祇是以這個用心看著——在未正式嘗到這些不當的慾望之前自殺比較真正地這樣做還好,這便是他的譴責和懲罰。」這些便是淨化的程序。
下一項便是幾亞拿瑜伽維瓦史鐵底 jñāna-yoga-vyavasthitiḥ:從事於知識的培養。托砵僧的生涯是為了要向持家人(居士)與及其他忘記了他們真正靈性進步生涯的人傳播知識。一個托砵僧應該逐戶求乞,但這並不是說他便是一個乞丐,謙遜也是一個超然地自處的人的品質,就是出於謙遜一個托砵僧才逐戶求乞,目的並不是要求乞,而是要喚醒持家人的基士拿知覺,這便是一個托砵僧的責任。如果他真正地是這樣高超與及是受到靈魂導師的任命,他便應該以理論及了解來傳播基士拿知覺,如果他不這樣高超便不應該接受生命的遁棄階層狀況。就算他沒有足夠知識而接受了生命的遁棄階層狀況,他也應該全力地從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那裏聆聽以培養知識。一個托砵僧或一個處於生命中遁棄梯階的人應該是無懼、純潔 sattva-saṁśuddhiḥ 與及有着知識 jñāna-yoga的。
再下一項便是佈施,佈施是持家者(居士所應有的)。持家者應該以正當的方法賺錢過活及將收入的百份之五十在世界各地傳播基士拿知覺。因此一個持家者應該佈施於與從事於這些事務的社團組織,慈善佈施應該給與適當的受與者,因為如將會如下述,慈善佈施有不同的種類:在良好型態的,在熱情型態的,與及在愚昧型態的,經典訓示所推薦的是在良好型態中的慈善佈施,然而在熱情及愚昧型態中的佈施則不被推薦,因為這祇是浪費金錢。慈善佈施祇應該用來在世界各地傳播基士拿知覺,那才是在良好型態中的慈善佈施。
至於丹瑪 damaḥ(自制)方面,不單祇是宗教社會內的其他階層要遵守,而特別是為了持家者而設。雖然他有一個妻子,一個持家者不應該不需要地將他的感官用於性生活方面,持家者的性生活也有限制,他祇應該用於繁殖後代,如果他不要有孩子,他便不應該與妻子享受性生活。現代的社會以避孕或甚至更壞的方法去避免有孩子的責任,這不是超然的品質而是邪惡的。任何人,就算是一個持家者,如果想在靈性生活方面取得進步,他便一定要控制他的性生活和不應該沒有侍奉基士拿為目的而生殖孩子。如果一個人能夠生育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孩子,他可以生一百個,但是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他便不應祇是為了感官享樂而沉迷於性生活。
祭祀犧牲是持家者所應該執行的另外一個項目,因為祭祀犧牲是需要大量金錢的,其他的生命階層,即貞守生、行脚僧和托砵僧並沒有金錢,他們祇是靠求乞過活。因此各類不同的祭祀犧牲是為了持家者而設,他們應該執行如在吠陀文學中所訓示的艾里賀達 agni-hotra 祭祀,但在現代來說這些祭祀所費非常昂貴,任何一個持家者都不能夠執行,這個年代所推薦最好的祭祀犧牲便是三克亶.耶冉拿 saṅkīrtana-yajña: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的唱頌。這是最佳和最不昂貴的祭祀犧牲;每個人都應該採取這祭祀從而得益。這三項:即慈善佈施、感官控制與及祭祀犧牲的執行特別是對持家者而言。
跟着便是史瓦達耶 svādhyāyaḥ 吠陀經的研讀、怛巴斯 tapas 苦行、與及阿察宏 ārjavam 溫和或簡樸,這些特別是對貞守生而言的。貞守生應該與女人絕緣;他們應該過一個貞操的生活與及將心意從事於吠陀文學來培養靈性知識,這便稱為史瓦達耶、怛巴斯或苦行特別是對退隱生活而言,一個人不應該一生都是一個持家者;他應該經常想着生命的四個梯階:貞守生、持家者(居士)、行脚僧、與及托砵僧。在家住期結束了以後,他便應該退隱,如果一個人活一百歲,他便應該過二十五年學生的生涯,二十五年持家的生涯,二十五年退隱的生涯及二十五年遁棄的生涯。這便是吠陀宗教的紀律規條。一個從家庭生活退隱的人必需修習身體、心意及舌頭的苦行,那便是怛巴斯耶 tapasyā,整個華納斯喇瑪社會就是要怛巴斯耶(或苦行),沒有苦行人類便不能得到解脫。生命不需要苦行與及一個人祇要能夠一面推考而其它事情便會很妥當的理論不為吠陀文學亦不為博伽梵歌所推薦。這些理論是由上演精神論者的人所製造用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者,如果有限制,有規範及守則,人們便不會被吸引,因此那些想以宗教名義得到支持者的人祇是想表現一番而不限制他們自己及學生的生活,可是這種方法卻不為吠陀經所允許。
至於簡樸方面來說,不單祇是某一特定的生命階層要遵守這個原則,每一份子,不論是貞守生喇瑪,居士喇瑪或行脚僧喇瑪,每個人都要很簡樸地過活。
阿含沙 ahimsā 的意思是不阻止任何生物體的進步生涯。我們不要以為既然靈性火花就算在身體被殺後也不會被殺,為了感官享樂殺戮動物是無碍的。雖然有大量的五穀、水果及牛奶供應,人們依然沉醉於吃動物,然而動物的殺戮是不需的,這是對每一個人的訓示;當沒有別的方法的時候,一個人可以殺掉一頭動物,但這應該先用作供奉祭祀犧牲。無論如何,當人類有充足食物供應的時候,想得到靈性自覺進步的人便不應對動物施暴。真正的阿含沙是不去阻止任何人生命的進步。動物也是從一種類生命演進到另一種類。如果某一動物被殺,牠的進步便會受阻。如果一頭在某一身體內的動物要活多少日子及多少而沒有到期便被殺,他便要再重新回到那生命狀況補足其餘的日子才能夠被提升至別種類的生命,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滿足自己的口味而妨碍牠們的進步,這便是阿含沙。
薩央 satyam 這個字的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為了一些個人的利益而歪曲真理。吠陀文學中有很多困難的句段,這些句段的意思及要旨必須從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那裏學習。那便是了解吠陀經的步驟,史路弟 śruti 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從權威那裏聆聽,一個人不應該為了他自己個人的利益而捏造一些解釋,有很多博伽梵歌的評述都將原文誤解了,句段的真正意義必須表達出來,這個便應該從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那裏學習。
阿可達 akrodhaḥ 的意思是去停止憤怒,就算有挑釁我們也應該容忍,因為一旦一個人變得憤怒他整個身體便會被污染,憤怒是熱情及慾望的產品,因此一個超然地處置的人應該抑制他自己的憤怒。阿白遜南 apaiśunam 的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無謂地挑剔別人的錯誤及糾正他們,當然說一個盜賊是盜賊並不是挑剔,但說一個誠實的人是盜賊對一個在靈性生活中爭取進步的人來說是很大的冒犯。赫利 hriḥ 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很謙恭和不應該做一些可惡的事情。阿察巴南 acapalam 决心,意思是一個人不應該因為一些嘗試而激動或沮喪,有時或者會嘗試遭遇挫折,但是一個人不要因此而難過,他應該以耐心及堅决爭取進步。這裏所用特察哈 tejaḥ 一字是特別為了剎怛利耶而言的,剎怛利耶經常都要很強壯以保護弱少。他們不應該恃非暴力。如果有需要使用暴力的話,他們可以使用這暴力。
梳湛 śaucam 的意思是清潔,不單祇是心意及身體的而且也包括待人接物方面的,這特別是對經商的人而言,他們不應該在黑市交易。拿地曼尼達 Nātimānitā,並不希望得到名譽,這是指戍陀 śūdras 階級而言,根據吠陀訓示,他們是四個階層中最低的。他們不應該為一些無謂的名聲而自傲和應該滿足於自己的地位。為了社會階層的維繫戍陀有責任去尊敬較高的階層。
所有上述十六個品質都是超然的,我們應該按照各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加以培養。這一章的要旨是儘管物質的境況很困苦,但是如果所有各階層的人仕都培養這些品質,慢慢地便能夠提升到最高的靈性覺悟層次。
第四節
dambho darpo 'bhimānaś ca krodhaḥ pāruṣyam eva ca ajñānaṁ cābhijātasya pārtha sampadam āsurīm
dambhaḥ——驕傲;darpaḥ——自大;abhimānaḥ——自負;ca——和;krodaḥ——憤怒;pāruṣyam——苛刻;eva——肯定地;ca——和;ajñānam——愚昧;ca——和;abhijātasya——一個生於;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ampadam——本性;āsurīm——邪惡的。
譯文
自大、驕傲、憤怒、自負、苛刻及愚昧——這些品質都屬於邪惡的本性,啊,彼利妲之子。
要旨
這一節所描述的是到地獄之路,雖然,邪惡的人不遵隨這個正義原則,但是他們都想表演及顯示宗教及靈性科學上的進步。他們經常以擁有某些教育或有這樣多的財富而自傲。他們想得到別人的崇拜及尊敬,儘管他們不值得別人去這樣做;他們因為瑣碎小事而憤怒及言詞刻薄不溫文,他們不知道什麼應該做和什麼不應該做。他們根據自己的慾望胡作妄為,他們也不承認任何權威,這些邪惡的品質都在他們母胎的時候便孕育了,當他們長大以後所有這些不吉兆的品質都跟着表現出來。
第五節
daivī sampad vimokṣāya nibandhāyāsurī matā mā śucaḥ sampadaṁ daivīm abhijāto 'si pāṇḍava
daivī——超然的;sampat——本質;vimokṣāya——為了解脫;nibandhāya——為了束縛;āsurī——邪惡的品質;matā——被認為是;mā——並不;śucaḥ——憂慮;sampadam——本質;daivīm——超然的;abhijātaḥ——生有;asi——你是;pānḍava——啊,班杜之子。
譯文
超然的品質有利於解脫,而邪惡的品質則祇是束縛,但不要担心,班杜之子,你是生來就有這些神聖品質的。
要旨
主基士拿鼓勵阿尊拿說他並不生有邪惡的品質,他參與戰爭並不邪惡,因為他曾經考慮過這件事情的好與壞兩方面,他曾經考慮值得尊敬的人如彼斯瑪及當拿應否被殺,所以他不在憤怒、虛假自我及苛刻的影響下作為,因此他並沒有惡魔的品質。對於一個剎怛利耶,一個軍人來說,向敵人射箭被認為是超然的,不去執行這個任務的才是邪惡,因此阿尊拿並沒有悲愴的理由,任何一個執行不同生命狀况規範原則的人都是超然地處置的。
第六節
dvau bhūta-sargau loke 'smin daiva āsura eva ca daivo vistaraśaḥ prokta āsuraṁ pārtha me śṛṇu
dvau——兩個;bhūta-sargau——創造出來的生物體;loke——在這個世界;asmin——這;daivaḥ——神聖的;āsuraḥ——邪惡的;eva——肯定地;ca——和;daivaḥ——神聖的;vistaraśaḥ——詳盡地;proktaḥ——說;āsuram——邪惡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me——從「我」這裏;śṛṇu——聆聽。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來的生物有兩類。其一被稱為神聖的,而另外便是邪惡的。「我」已經詳盡地告訴過你神聖的品質,現在請從「我」這裏聆聽那邪惡的吧。
要旨
主基士拿在保證過阿尊拿是生有神聖品質以後,現在正描述邪惡的一面,在這個世界上被條件限制了的生物體可分為兩類,那些生有神聖品質的追隨一個規範下的生活;換句話說即是他們遵守經典及權威的訓示。一個人應該按照權威的經典去執行職務,這種心意是神聖的,一個不按照經典訂定下的規範原則而根據自己的妄想去做事的被稱為邪惡或阿蘇力 asuric。除了遵守規犯守則以外便沒有其它的範疇了,吠陀文學中說半人神及惡魔都生自般茶帕底 Prajāpati;唯一不同的地方便是一類聽從吠陀的訓示,另外一類則不然。
第七節
pravṛttiṁ ca nivṛttiṁ ca janā na vidur āsurāḥ na śaucaṁ nāpi cācāro na satyaṁ teṣu vidyate
pravṛttim——正當的行動;ca——還有;nivṛttim——不正當的行動;ca——和;janāḥ——人;na——永不;viduḥ——知道;āsurāḥ——在邪惡的品質中;na——永不;śaucam——清潔;na——不;api——還有;ca——和;ācāraḥ——行為;na——不永;satyam——真實;teṣu——在他們中;vidyate——有。
譯文
那些邪惡的人並不知道什麼需要做和什麼不需要做,在他們中不會找到清潔或正當的行為或真理。
要旨
在每一個有文化的人類社會中都有一些一開始便要遵守的經典規條及守則,尤其是亞利安人——那些接受吠陀文化和被認為是最先進的文化人仕。那些不追隨經典訓示的人被認為是邪惡的,因此這裏說邪惡的人並不知道經典的守則,他們亦沒有去遵從的傾向,他們之中大部份都不知道這些守則,就算有些知道,也沒有意思去遵守。他們沒有信心,也不願意根據吠陀的訓示去做。邪惡的人外在及內在都不清潔。一個人必須經常以沐浴、刷牙、換衣服等來保持身體清潔,至於內在清潔方面,一個人必須經常想着主的聖名與及歌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惡魔並不喜歡亦不追隨所有這些內在及外在清潔的守則。
在行為方面,有很多如曼紐三滅達 Manu-saṁhitā(人類的法律書)等所訂下的規條守則。直至現在,印度人仍然遵守曼紐三滅達。有關於遺傳承嗣的法律及一些法律上的義務都從這本書而來,在曼紐三滅達中說不應該給與一個女人自由,那並不是說女人應該如奴隸一樣,而是她們就好像兒童,兒童是不給與自由的,但那並不表示她們就如奴隸一樣看待,目前邪惡的人都不理會這些訓示,他們以為女人應該像男人一樣給與很多自由。然而這樣並沒有改進世界的社會狀況,事實上,一個女人在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應該受到保護,她在幼年的時候應該受父親的保護,在成年的時候受丈夫的保護,與及在老年的時候受成長了的兒子保護。這是根據曼紐三滅達經所訂定的正當社會規矩,但是現在的教育已經人為地製造了一套吹噓的女人生活概念,因此在人類社會中婚姻祇不過是一種幻想。現代女人的道德觀念也不很好,邪惡的人因此並不接受任何對社會是好的訓示,又因為他們並不追隨偉大聖賢的經驗及由他們所訂定的規範守則,邪惡的人的社會狀况是很貧乏困苦的。
第八節
asatyam apratiṣṭhaṁ te jagad āhur anīśvaram aparaspara-sambhūtaṁ kim anyat kāma-haitukam
asatyam——不是真實的;apratiṣṭham——沒有根基;te——他們;jagat——宇宙展示;āhuḥ——據說;anīśvaram——沒有控制者;aparaspara——由於相互的慾望;sambhūtam——引起;kim anyat——並沒有另外的原因;kāma-haitukam——祇是出於慾念。
譯文
他們說這個世界是虛假的,並沒有根基,也沒有神在控制,它祇是產自性慾,除了慾念之外便沒有其它的原由了。
要旨
邪惡的人概括地說這個世界祇是一個幻象,並沒有原由、沒有影響、沒有控制者、沒有目的,一切事情都是虛假的。他們說這個宇宙的展示產自偶然的物質活動及反應。他們不相信神是為了某一目的而創造世界,他們有自己的理論,這個世界祇是自然而來,也沒有理由去相信在後面有一個神,他們認為靈魂與物質之間並沒有分別,他們也不接受至尊的精靈,每事都祇是物質,整個宇宙就好像愚昧的一堆,根據他們說,一切都是虛無的,所有展示的一切是由於我們理解力的愚昧,他們以為所有多樣化的展示都祇是愚昧的表現。正如在夢中我們製造這樣多事物並不存在的,當我們醒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切都祇不過是一場夢,可是雖然邪惡的人說人生是一場夢。他們都很精於享受這一場夢。因此他們並不去求取知識而越來越被他們的夢境所糾纏。他們的結論是正如一個孩子的產生祇不過是男人與女人性交的結果,這個世界的誕生是沒有靈魂的,對他們來說,這不過祇是物質的組合而產生出生物體,並沒有靈魂存在的成份。正如很多生物體都沒有原由地從腐壞了的身體和汗泌走出來,同樣,整個活着的世界是從宇宙展示的物質組合走出來。因此物質自然便是這個物質展示的原因,再也沒有其他的原因了。他們並不相信於基士拿在博伽梵歌裏的說話:mayādhyakṣeṇa prakṛtiḥ sūyate sa-carācaram。「整個物質世界在『我』的指引下移動」,換句話說,在邪惡的人當中並沒有這個世界創造的完整知識;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個別的理論,對他們來說,經典的一個解釋跟另外的一個也是一樣的,他們不相信一個經典訓示的標準解釋。
第九節
etāṁ dṛṣṭim avaṣṭabhya naṣṭātmāno 'lpa-buddhayaḥ prabhavanty ugra-karmāṇaḥ kṣayāya jagato 'hitāḥ
etām——因此;dṛṣṭim——眼光;avaṣṭabhya——接受;naṣṭa——失去了;ātmānaḥ——自己;alpa-buddhayaḥ——智慧較低的人;prabhavanti——活躍;urga-karmāṇaḥ——在痛苦的活動中;kṣayāya——為了毀壞;jagataḥ——世界的;ahitāḥ——沒有利益的。
譯文
失落了自己及沒有智慧的邪惡的人追隨這些結論而從事於沒有利益的,毀滅世界的可怖工作。
要旨
邪惡的人從事於引領世界至毀滅的工作,主在這裏宣言他們是智慧較低的,沒有神的概念的唯物論者以為他們在進步中,但是根據博伽梵歌所說,他們是不智及缺乏理性的,他們想盡量地享受這個物質世界因此而經常從事於發明一些為了感官享樂的東西。這些物質的發明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但結果便是人們越來越變得愛用暴力及越來越殘忍,對動物殘忍和對其他的人類殘忍。他們沒有怎樣彼此相待的好意,在邪惡的人群中動物的殺戮很顯著,這些人是世界的敵人因為最後他們會發明和製造一些為大家帶來毀滅的東西。這一節間接地預料到核子武器的發明,今日整個世界都因此而驕傲。戰爭會在任何時間爆發,這些核子武器便會帶來大災害,如在這裏指出,這些東西都祇是為了毀滅世界而創造,在人類社會中由於無神的意識而有這些武器的發明,它們並不是用於世界的和平及昌盛用途。
第十節
kāmam āśritya duṣpūraṁ dambha-māna-madānvitāḥ mohād gṛhītvāsad-grāhān pravartante 'śuci-vratāḥ
kāmam——慾望;āśritya——求庇護於;duṣpūram——不能滿足的;dambha——驕傲;māna——虛假的威望;mada-anvitāḥ——沉迷於自負中;mohāt——由於幻覺;gṛhītvā——取得;asat——非永恆的;grāhān——事物;pravartante——誇盛;aśuci——不潔的;vratāḥ——公然自認。
譯文
邪惡的人以沒有滿足的慾望、驕傲、和虛假的威望為庇護,這樣他們便在迷幻中而經常公然自認地去做不潔淨的工作及被非永恆所吸引。
要旨
這裏所描述的是邪惡者的心理,惡魔的慾望是永遠不能被滿足的。他們繼續不斷地為了物質享樂而增進他們不能厭足的慾望。由於接受了非永恆的事物,他們經常充滿着憂慮渴望,但是因為幻覺他們繼續從事於這些活動。他們沒有知識和並不知道他們是走向錯誤的途徑,既然接受了非永恆的事物,這些邪惡的人便創造了他們自己的神,創造了他們自己的詩歌和加以唱頌。結果便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被兩件事所吸引——性的享樂及物質財富的積聚。aśuci-vratāḥ——不潔的誓言,一字在這裏的意義很重要,這些邪惡的人祇有被酒、女人、賭博、及肉食所吸引,這些是他們的阿蘇止 aśuci,不潔的習慣。加上驕傲及虛假自我的引誘,他們創造了一些不為吠陀訓示所准許的宗教原則。雖然這些邪惡的人在世界上是最可惡的,但仍然由於造作,世人給了他們虛假的名譽。雖然他們走往地獄,他們卻以為自己非常先進。
第十一節及第十二節
cintām aparimeyāṁ ca pralayāntām upāśritāḥ kāmopabhoga-paramā etāvad iti niścitāḥ
āśā-pāśa-śatair baddhāḥ kāma-krodha-parāyaṇāḥ īhante kāma-bhogārtham anyāyenārtha-sañcayān
cintām——恐懼及渴望;aparimeyām——不能量度的;ca——和;pralaya-antām——直至死亡的時候;upāśritāḥ——在取得他們庇護以後;kāma-upabhoga——感官享樂;paramāḥ——生命的最高目的;etāvat——如此;iti——這樣;niścitāḥ——確定;āśā-pāśa——綑縛於希望的網中;śataiḥ——由上百個;baddhāḥ——因為被束縛於;kāma——色慾;krodha——憤怒;parāyaṇāḥ——經常處於那種心理狀況;īhante——欲望;kāma——色慾;bhoga——感官享樂;artham——為了那目的;anyāyena——非法地;artha——財富;sañcayān——積聚。
譯文
他們相信享受感官至生命的終結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必需,因此他們的渴望是無窮盡的,因為受千百個欲望、色慾及憤怒所束縛,他們便以非法的手段賺取金錢來滿足感官的享受。
要旨
邪惡的人接受感官享樂是人生的最終目的,他們直至死亡也保持着這個觀念。他們不相信死亡後是有生命的,他們也不相信一個人根據因果,即在這世界上的活動而得到不同種類的身體,他們的人生計劃永遠都不會完結,一個又一個地繼續下去,我們有具有這樣邪惡心理的人的經驗,就算死到臨頭的時候,還在要求醫生將他的生命延長四年,因為他的計劃還沒有完結呢!這樣愚蠢的人並不知道醫生連一刻也不能延長一個人的生命。當時辰到來的時候,一個人的願望是不在考慮之內的。自然定律對一個人命中註定去享樂的時光再多一秒鐘也不允許。
邪惡的人對神或在他自己之內的超魂都沒有信心,他們祇是為了感官享樂而做出各類的罪惡活動,他並不知道在他的心中是生着一個證人的。超魂在察看個別靈魂的活動。如在吠陀文學奧義諸書中所述:在樹上坐着兩隻鳥;一隻行動的在享受或苦受着樹上的果實,而另外一隻則在見證。但是一個邪惡的人並沒有吠陀經典的知識,他亦沒有信心;因此他不理會後果而做出任何為了感官享樂的事情。
第十三節至第十五節
idam adya mayā labdham imaṁ prāpsye manoratham idam astīdam api me bhaviṣyati punar dhanam asau mayā hataḥ śatrur haniṣye cāparān api īśvaro 'ham ahaṁ bhogī siddho 'haṁ balavān sukhī
āḍhyo 'bhijanavān asmi ko 'nyo 'sti sadṛśo mayā yakṣye dāsyāmi modiṣya ity ajñāna-vimohitāḥ
idam——這;adya——今天;mayā——由我;labdham——贏得;imam——這;prāpsye——我將會得到;manoratham——根據我的欲望;idam——這;asti——那裏有;idam——這;api——還有;me——我的;bhaviṣyati——將來會增加;punaḥ——再次;dhanam——財富;asau——那;mayā——由我;hataḥ——已經被殺;śatruḥ——敵人;haniṣye——我會殺;ca——還有;aparān——其他人;api——肯定地;īśvaraḥ——主;aham——我是;aham——我是;bhogī——享受者;siddhah——完整的;aham——我是;balavān——有力量的;sukhī——快樂;āḍhyaḥ——富有的;abhijanavān——四週都是貴族的親屬;asmi——我是;kaḥ——還有誰;anyaḥ——其他人;asti——有;sadṛśaḥ——如;mayā——我;yakṣye——我會犧牲;dāsyāmi——我會慈善佈施;iti——如此;ajñāna——愚昧;vimohitāḥ——被蒙騙。
譯文
邪惡的人這樣想:「今天我有這些財富,我會根據計劃再賺多些,我現在有這樣多的錢,將來會增加得更多更多。他是我的敵人,我已經殺了他;我其他的敵人也將會被殺。我是一切事物的主人,我是享受者,我是完整、強大及快樂的。我是最有錢的人,四週被顯貴的親屬包圍着,沒有人比我更強大和快樂了。我會舉行祭祀,我會慈善佈施,這樣我便會享樂。」就這樣這些人便被愚昧所迷惑蒙蔽。
第十六節
aneka-citta-vibhrāntā moha-jāla-samāvṛtāḥ prasaktāḥ kāma-bhogeṣu patanti narake 'śucau
aneka——無數的;citta-vibhrāntāḥ——被憂慮所糾纏;moha——迷幻的;jāla——被一個網;samāvṛtāḥ——被包圍着;prasaktāḥ——依附着;kāma——色慾;bhogeṣu——感官享樂;patanti——掉進;narake——地獄;asucau——不清潔的。
譯文
一個人這樣地受各種的憂慮所困惑及迷幻之網所糾纏,他便變得太過依附於感官享受而掉進地獄裏。
要旨
邪惡的人想賺取金錢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他祇會想到他現在擁有多少及計劃去更進一步增加那一批財富。為了這個原因,他毫不猶疑地以罪惡的行徑為了不法的享樂而在黑市場交易,他被已有的財物:如土地、家庭、房子及銀行存欵所心醉,便經常地計劃着去增加所有,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並不知道他現在所賺的一切是由於過往的良好行動。他被給與了一個積蓄這些東西的機會,但他卻沒有過去好因的概念。他祇想着他所有的財富都是由於他自己的努力。一個邪惡的人相信他個人工作的力量而不相信因果定律。根據因果定律,一個人誕生在一個高尚的家庭,或是很富有,或是很有學問,或是很漂亮都是由於過往所做好的工作。邪惡的人以為所有這些事情都是意外的和是由於他個人的力量。他並不想到所有這樣多類別的人、美物及教育背後的安排,任何一個與這樣邪惡的人競爭的便是敵人。有很多邪惡的人,而每一個都是另外一個的敵人。這種敵意越來越深——不單祇是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社團與社團之間,而最後便是國與國之間,因此整個世界都有罷工、戰爭及充滿着敵意。
每一個邪惡的人都以為他能夠靠所有其他人的犧牲而過活。一般來說,一個邪惡的人以為他自己是至尊的神;一個邪惡的傳教士這樣地告訴他的追隨者:「為什麼你要到別處找神?你自己本身便是神,你喜歡做的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不要理會神,神已經死了。」這便是他們邪惡的傳道。
雖然邪惡的人看到其他人和他同樣富有、具有影響力或更甚,他以為沒有人比他更富有和沒有人比他更具有影響力。有關提升到更高的恆星體系方面,他不相信這可以由祭祀及耶冉拿的執行而達到。邪惡的人以為他們會製造自己的一套耶冉拿及預備一些可以達到其他高等恆星的機械。在這些邪惡的人中最顯著的例子便是瓦云拿 Rāvaṇa,他向人民提出建築一幢可直達天空的梯子以便任何人不用經過吠陀經所指定祭祀犧牲的執行而達到天堂般的恆星。同樣地,現世紀這些邪惡的人正在努力通過機械的裝置而達到更高的恆星體系。這些便是困惑的例子,結果便是連他們自己不知道便掉進地獄裏去、梵文 moha-jāla——一字在這裏很重要。Jāla 是一個網的意思;他們好像網中的魚一樣,再沒有辦法走出來了。
第十七節
ātma-sambhāvitāḥ stabdhā dhana-māna-madānvitāḥ yajante nāma-yajñais te dambhenāvidhi-pūrvakam
ātma-sambhāvitāḥ——自滿;stabdhāḥ——輕率;dhana-māna——財富及虛假的威望;mada-anvitāḥ——在驕傲中;yajante——執行祭祀犧牲;nāma——祇在名目上;yajñaiḥ——以這樣的一個祭祀;te——他們;dambhena——由於高傲;avidhi-pūrvakam——沒有遵守任何的規範守則。
譯文
這些自滿及經常輕率的人為財富及虛假的威望所蒙蔽,他們有時也在名目上舉行祭祀而沒有遵從任何的規條及守則。
要旨
邪惡的人以為自己便是一切而不顧及任何權威或經典,他們有時執行所謂宗教及祭祀儀式。又因為他們並不相信任何權威,他們是非常輕率的,這是因為財富及虛假威望積聚所引起的迷惘。有時這些邪惡的人擔起傳道者的角色來誤引大眾而得到宗教改革者或神的化身之名。他們祇是上演執行祭祀把戲,他們或是崇拜半人神、或是製造自己的神。一般人渲染他們是神及崇拜他們,因此愚蠢的人便認為他們在宗教原則或在靈性知識原則方面很進步,他們穿起遁棄者的衣服與及以那套衣服從事各樣荒唐的事。事實上對於一個遁棄了這個世界的人來說是有很多限制束縛去遵守的。不過邪惡的人都不理會這些限制。他們以為一個人創造出來的任何途徑便是他自己的途徑,並沒有一條所謂標準途徑去遵守。這裏是特別着重 avidhi-pūrvakam(意思是不理會規範守則)一字。這些事物經常都是因為愚昧及迷幻所致。
第十八節
ahaṅkāraṁ balaṁ darpaṁ kāmaṁ krodhaṁ ca saṁśritāḥ mām ātma-para-deheṣu pradviṣanto 'bhyasūyakāḥ
ahaṅkāram——虛假自我;balam——力量;darpam——驕傲;kāmam——色慾;krodham——憤怒;ca——還有;saṁśritāḥ——求得庇護以後;mām——「我」;ātma——一個人自己的;para-deheṣu——在其他身體中;pradviṣantaḥ——譭謗;abhyasūyakāḥ——妒忌。
譯文
由於虛假自我、力量、驕傲、色慾、及憤怒的蒙蔽,邪惡的人變得很妒忌處於他自己身體之內及其他人身體之內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譭謗真正的宗教。
要旨
一個邪惡的人因為經常反抗神的至尊無上性,所以不喜歡相信經典的所述,他妒忌經典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存在。這是由於他的所謂威望及財富及力量的積聚所致。他並不知道今生便是來生的準備,因為他不知道這一點,他實際上是妒忌自己本身及其他的人,他對別人的身體及自己的身體施暴,因為沒有知識他並不理會神首的至尊控制,因為對經典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妒忌,他提出對神存在的虛假辯護與及駁斥經典的權威。他以為自己是獨立的,每一件行動都很有力量。他以為既然沒有人能夠在力量、權力或財富方面與他比較,他便能夠隨意去做,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如果他有一個可以會阻止他感官活動的敵人,他便計劃以他自己的力量去打擊他。
第十九節
tān ahaṁ dviṣataḥ krūrān saṁsāreṣu narādhamān kṣipāmy ajasram aśubhān āsurīṣv eva yoniṣu
tān——那些;aham——「我」;dviṣataḥ——妒忌;krūrān——惡作妄為的;saṁsāreṣu——掉進物質存在的;narādhamān——人類中的最低等;kṣipāmi——掉進;ajasram——無數的;aśubhān——不吉兆的;āsurīṣu——邪惡的;eva——肯定地;yoniṣu——在子宮裏。
譯文
那些妒忌及為害的人中最低者被「我」拋進物質存在的海洋,掉進邪惡的生命種族。
要旨
這一節很清楚地指出一個特定的靈魂被放進一個特定的身體是至尊者的意旨,邪惡的人或許不會同意接受主的至尊無上性,他或許會按照自己的妄想而作為,但他的下一生便得有賴於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决定而不是他自己的决定。在史里瑪博伽瓦譚第二唱頌裏指出一個個別的靈魂身體死亡以後在至尊力量的監視下進入一個母親的子宮而得到一個特定的身體,因此在物質生存下我們看到這樣多如動物、昆蟲、人、等種族的生命。這全都是至尊力量的安排,並不是偶然的。至於那些邪惡的人,這裏很清楚地說他們永遠地會被放進惡魔的子宮裏。這樣他們便會繼續是妒忌及最低等的人類。這些邪惡種族的人執着的是充滿慾念,經常強暴、憎恨及污穢的,他們就好像森林裏的動物一樣。
第二十節
āsurīṁ yonim āpannā mūḍhā janmani janmani mām aprāpyaiva kaunteya tato yānty adhamāṁ gatim
āsurīm——邪惡的;yonim——種族;āpannāḥ——贏得;mūḍhāḥ——愚蠢的人;janmani janmani——一世又一世地;mām——向「我」;aprāpya——沒有達到;eva——肯定地;kaunteya——啊,琨提之子;tataḥ——此後;yānti——去;adhamām——被譴責;gatim——目的地。
譯文
在邪惡種族生命中一次又一次地投生後,這些人永遠不能達到「我」,慢慢地他們便下降至最卑鄙的生存狀况。
要旨
神是最仁慈的,但在這裏我們發覺神永遠不對邪惡的人仁慈。這裏很清楚地指出邪惡的人一世又一世的被放進同類的惡魔子宮裏,得不到至尊主的恩賜,他們便繼續下跌而最後達到貓、狗、及豬的身體。這裏很清楚地指出這些邪惡的人實際上沒有機會在來生的任何階段得到神的恩澤。吠陀經也指出這些人會繼續下降成為狗或豬。在這裏我們或許會辯駁說如果神並不對這些邪惡的人仁慈祂便不應該被宣傳為最仁慈的。在回答這個問題方面,我們可以從維丹達樞查經 Vedānta 中找到至尊的主並不憎恨或寵愛任何人,將那些阿蘇拉 asura——邪惡的人放進生命的最低種族祇是祂仁慈的另外一面。有時這些阿蘇拉被至尊主所殺,但這些殺戮對他們卻是好的,因為從吠陀文學中我們知道任何一個被至尊主所殺的人都得到解脫。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如瓦云拿 Rāvaṇa,甘撒 Kaṁsa,赫環耶加施佈 Hiraṇyakaśipu 等阿蘇拉,主都以各不同的化身殺死他們。因此神的恩澤便給與那些幸運地被祂所殺的阿蘇拉。
第二十一節
tri-vidhaṁ narakasyedaṁ dvāraṁ nāśanam ātmanaḥ kāmaḥ krodhas tathā lobhas tasmād etat trayaṁ tyajet
tri-vidham——三種類的;narakasya——地獄的;idam——這;dvāram——門扉;nāśanam——毀滅性的;ātmanaḥ——自我的;kāmaḥ——色慾;krodhaḥ——憤怒;tathā——和;lobhaḥ——貪婪;tasmāt——因此;etat——這些;trayam——三樣;tyajet——應該拋棄。
譯文
有三個帶往這地獄的門扉——色慾、憤怒、及貪婪,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應該加以放棄這些思念,因為它們將靈魂帶往墮落之道。
要旨
這裏所述是邪惡生命的開始,當一個人想去滿足他的色慾而不得逞的時候,憤怒及貪婪便隨着而來。一個頭腦清醒和不想墮落至邪惡種族生命的人必須放棄這三個敵人;因為他們足以殺害自我以至沒有可能從這物質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二十二節
etair vimuktaḥ kaunteya tamo-dvārais tribhir naraḥ ācaraty ātmanaḥ śreyas tato yāti parāṁ gatim
etaiḥ——由這些;vimuktaḥ——因為解脫了;kaunteya——啊;琨提之子;tamaḥ-dvāraiḥ——愚昧之門;tribhiḥ——三類;naraḥ——一個人;ācarati——執行;ātmanaḥ——自我;śreyaḥ——祝福;tataḥ——此後;yāti——去;parām——至尊的;gatim——目的地。
譯文
那個逃脫出這地獄三個門扉的人,啊!琨提之子,他執行增進自覺的事務因而慢慢地達到至尊的目的地。
要旨
一個人必須非常小心這三個人體生命的敵人,色慾、憤怒、及貪婪。一個人越是免於色慾、憤怒及貪婪,他的存在便越是純潔,這樣他便能夠遵守吠陀經典中所訓示的規範守則,通過追隨人體生命的調限原則,一個人便慢慢地將自己提升至靈性覺悟的層次。如果一個人幸運地由於這些修行而提升到基士拿知覺的層次,它的成功便是肯定的。吠陀文學中指定活動及反應的途徑以便一個人達到淨化的階段,整個過程便是要放棄色慾、貪婪及憤怒。通過這知識程序的培養,一個人能夠提升至自覺的最高地位;這自覺的完整狀況便是奉獻性服務。在奉獻性服務中,受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解脫是得到保證的。因此,吠陀傳統便制定了稱為階級制度及靈性等級制度的四個生命階層及四個生命等級。不同的社會階層或社會等級有不同的規範守則,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這些,他便自動地被提升至靈性自覺的最高地步。跟着他便毫無疑問地可以得到解脫。
第二十三節
yaḥ śāstra-vidhim utsṛjya vartate kāma-kārataḥ na sa siddhim avāpnoti na sukhaṁ na parāṁ gatim
yaḥ——任何人;śāstra-vidhim——經典的規條;utsṛjya——放棄;vartate——保留在;kāma-kārataḥ——在慾念中妄為;na——永不;saḥ——他;siddhim——完整;avāpnati——達到;na——永不;sukham——快樂;na——永不;parām——至尊者;gatim——完整的階段。
譯文
但誰不理會經典的訓示而按照自己的任性去做便不能達到完整,或是快樂,或是至高的目的地。
要旨
如前所述 śāstra-vidhim 教訓集的指示,是給與人類社會中的不同生活階層及靈性等級的。每個人都須要遵守這些規條及守則。如果一個人不去遵守和根據他的色慾、貪婪及渴望任性地去做,他便永不會在他的生命中得到完整。換句話說,一個人可能在理論上知道所有這些事情,但如果他不在自己的生命中加以力行,他便被認為是人類中的最低者,在人體的生命狀況中,一個生物體是應該頭腦清醒及遵守將生命提升至最高境界的規條,如果他不追隨,他便自己降格、但是如果就算他追隨規條守則與及道德範疇而終極地不能達到了解至尊主的階段,他所有的知識便都糟蹋了,因此一個人須要慢慢地將自己提升至基士拿知覺及奉獻性服務的地步,祇有這樣,他才能達到最高的完整境界,否則便不能。
kāma-cārataḥ 一字很有意思,一個明知違反規條的人是在欲望中行動,他知道這是禁止的,但是他仍然去做,這便是任意妄為。他知道這是應該做的,但他仍然不去做,因此他便是任意妄為。這些人註定要被主譴責,這些人不能有人體生命所應有的完整。人體生命特別是為了要淨化自己的生存,一個並不追隨規條守則的人不能夠淨化自己,亦不能夠達到真正的快樂階段。
第二十四節
tasmāc chāstraṁ pramāṇaṁ te kāryākārya-vyavasthitau jñātvā śāstra-vidhānoktaṁ karma kartum ihārhasi
tasmāt——因此;śāstram——經典;pramāṇam——證據;te——你的;kārya——責任;akārya——被禁止的活動;vyavasthitau——在決定;jñātvā——知道;śāstra——經典的;vidhāna——規條;uktam——如宣稱;karma——工作;kartum——去做;iha arhasi——你應該去做。
譯文
一個人應該通過經典所定下的規條來了解什麼是責任和什麼不是責任,一個人認識了這些規條與守則以後,便應該照着去做好使自己能夠得到慢慢的提升。
要旨
如在第十五章中所述,吠陀經內的所有規規條守則是為了要認識基士拿,如果一個人從博伽梵歌那裏了解基士拿與及變得處於基士拿知覺中從事於奉獻性服務,他便已經達到了吠陀文學所提供的最高完滿知識。主采坦耶摩訶巴佈所給與的程序是很容易的:祂叫人祇是唱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吃供奉過神祇的祭餘食物,一個直接地從事於所有這些奉獻性活動的人被認為是已經研讀過所有的吠陀文學,他已經達到了完整的結論。當然對不在基士拿知覺中的普通人及不是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普通人來說,什麼是應該去做和什麼是不應該去做的必定要由吠陀的訓示去决定。一個人必須沒有辯駁地照着去做,那才稱為追隨經典教訓集 śāstra 的原則。教訓集决沒有條件限制了的靈魂的四項主要缺點:不完整的感官、欺騙的傾向、肯定會犯錯誤、與及必定會被迷惑。這四項條限了生命的主要錯誤否决一個人訂定規條及守則的資格。因此,教訓集所述的規條守則既然是免於這些缺憾,於是便沒有歪曲地為所有偉大的聖賢、阿闍黎耶、及偉大的靈性所接受。
在印度有很多追尋靈性了解的派系。通常可分為二:非人性主義者及人性主義者。兩者都根據吠陀的原則過活。一個人不追隨經典的原則,便不能夠將自己提升至完整的階段。因此一個實際地了解教訓集意旨的人是很幸運的。
人類社會對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原則的違背是一切墮落的原由,那是人體生命的最大冒犯,因此,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物質能量——摩耶,都經常以三重的苦惱的型式給我們麻煩。這物質能量是由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所組成,一個人在能夠打開了解至尊主的途徑之前最低限度要將自己提升到良好的型態。沒有達到良好型態的標準。一個人便停留在愚昧及熱情中,這些都是邪惡生命的原由,那些在熱情及愚昧型態的人嘲笑經典,嘲笑聖人,嘲笑對靈性知識有正當了解的靈魂導師,他們並不理會經典所定下的守則。儘管聽過很多奉獻性服務的偉大,他們都不為所動,他們製造自己提升的途徑。這便是人類社會的缺憾,它祇會帶往邪惡的生命狀况。然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得到正確的真正的及能夠領導我們提升達至最高境界道路上的靈魂導師指引,那樣他的一生便得到成功了。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六章有關於神聖及邪惡本性各節的要旨。
第十七章
信仰的區分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ye śāstra-vidhim utsṛjya yajante śraddhayānvitāḥ teṣāṁ niṣṭhā tu kā kṛṣṇa sattvam āho rajas tamaḥ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ye——那些;śāstra-vidhim——經典的規限;utsṛjya——放棄;yajante——崇拜;śraddhayā——完全的信仰;anvitāḥ——擁有;teṣām——他們的;niṣṭhā——信仰;tu——但是;kā——那是什麼;kṛṣṇa——啊,基士拿;sattvam——在良好型態中;āho——說;rajaḥ——在熱情中;tamaḥ——在愚昧中。
譯文
阿尊拿說:「啊,基士拿,那些並不追隨經典的原則而根據自己的想像去崇拜的人處境又怎樣?他是在良好型態中、在熱情型態中、或是在愚昧型態中?」
要旨
第四章第三十九節說一個忠心於某一種信仰的人能夠提升至知識的地步而達到和平及繁榮的最高完整階段。第十六章概括說誰並不追隨經典所定下守則的人被稱為一個阿蘇拉、邪惡的人;而一個忠心地追隨經典訓示的人則被稱為一個德瓦,或半人神。至於一個有信心追隨一些不在經典訓示內所提及規條的人的地位又怎樣呢?阿尊拿這個疑問將會被基士拿所清除,那些從人類中選出一個人而將他渲染為神及以信心向他崇拜的人是在良好、熱情或愚昧中?他們能否處於真正的知識中而將自己提升至最高的完滿境界?那些並不追隨經典的規條守則但卻對一些東西有信心而崇拜神、半人神、及強人的人的努力會得到成功嗎?阿尊拿向基士拿詢問這些問題。
第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tri-vidhā bhavati śraddhā dehināṁ sā svabhāva-jā sāttvikī rājasī caiva tāmasī ceti tāṁ śṛṇu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tri-vidhā——三類;bhavati——成為;śraddhā——信仰;dehinām——體困了的;sā——那;sva-bhāva-jā——根據他的物質自然型態;sāttvikī——良好型態;rājasī——熱情型態;ca——還有;eva——肯定地;tāmasī——愚昧型態;ca——還有;iti——如此;tām——那;sṛṇu——從「我」這裏聽。
譯文
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回答說:按照各自然型態受體困了的靈魂獲得三種信念——良好的信念、熱情的信念和愚昧的信念。
要旨
那些知道經典的規條守則,但是由於懶惰或怠慢而放棄的人,他們便受物質自然型態所控制。根據他們過往在良好、熱情及愚昧型態的活動,他們得到一個特有品質的本性。生物體自從與物質自然接觸以來便恆久地與不同的物質自然型態接觸,因此根據他與物質型態的接觸他得到了不同的心理。但如果一個人與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聯誼與及遵守他及經典的規條便能夠改變這個本性。慢慢地,一個人能夠將他的處境從愚昧改為良好,或從熱情改為良好。結論便是在某一自然型態中的盲目信仰不能幫助一個人提升至完整階段,一個人必須仔細地在一個真正靈魂導師的聯繫下以智慧酌量事情,這樣他便能夠將自己轉往一個較高的自然型態。
第三節
sattvānurūpā sarvasya śraddhā bhavati bhārata śraddhāmayo 'yaṁ puruṣo yo yac chraddhaḥ sa eva saḥ
sattva-anurūpā——根據生存;sarvasya——每個人的;śraddhā——信仰;bhavati——成為;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śraddhā——信仰;mayaḥ——充滿;ayam——這;puruṣaḥ——生物體;yaḥ——任何人;yat——那;śraddhaḥ——信仰;saḥ——那;eva——肯定地;saḥ——他。
譯文
根據一個人在各不同自然型態下的生存,他便發展了某一類的信念。生物體便根據他獲得的型態而被稱為處於某一特定的信念。
要旨
每一個人不論是什麼都有一個特定的信仰,祇是他的信仰是根據他所得到的本性而被列為良好、熱情或愚昧。這樣,根據一個人的特定信仰,他便與某些人聯誼。然而事實如在第十五章中所聲言,每一生物體原本都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因此原本他是超然於所有物質自然型態的,但當他忘記了他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關係後便在條件限制的生命下與物質自然接觸,以及與不同型式的聯繫製造了自己的地位。這樣得來的虛假信仰及存在都祇是物質的。雖然一個人或許會被一些生命概念或印像所吸引,他本來仍然是湼昆拿 nirguṇa或超然的。因此一個人必須要洗滌他已得到的物質沾染以重新回復他與至尊主的關係。那便是沒有恐懼的唯一回歸途徑——基士拿知覺。如果一個人處於基士拿知覺,他提升至完整境界的路途是受到保證的。如果他不參與這自覺的途徑,他便肯定地受物質自然型態影響操縱。
薩特瓦 sattva,或信仰一字在這裏非常重要。薩特瓦或信仰經常都是由良好的工作而得來。一個人的信仰可能是一個半人神或某製造出來的神或一些智力虛構品。這個堅強的信仰應該是良好物質工作的產物,可是在物質條限生命中,沒有一樣物質本性的工作是完全淨化的,它們都有混雜。它們不是在純良好的狀況,純良好是超然的,在淨化了的良好狀況下一個人可以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真正本性。一個人的信仰一旦不在完全淨化了的良好中,那信仰便會受任何物質自然型態的沾污。受沾染了的物質自然型態擴展至內心,因此一個人的信仰便根據某一物質自然型態與內心接觸的地位而創立。要知道如果一個人的心是在良好的型態,他的信仰也是在良好的型態。如果他的心是在熱情的型態,他的信仰也是在熱情的型態,如果他的心是在黑暗、迷幻的型態,他的信仰也會這樣被污染。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找到不同種類的信仰,又因為有不同種類的信仰而有不同種類的宗教。真正的宗教信仰原則是處於純良好的型態中,但因為心是沾染了,我們便找到不同種類的宗教原則。因此根據不同種類的信仰便有不同種類的崇拜。
第四節
yajante sāttvikā devān yakṣa-rakṣāṁsi rājasāḥ pretān bhūta-gaṇāṁś cānye yajante tāmasā janāḥ
yajante——崇拜;sāttvikāḥ——那些在良好型態中的人;devān——半人神;yakṣa-rakṣāṁsi rājasāḥ——那些在熱情型態中的人崇拜惡魔;pretān——幽靈;bhūta-gaṇān——鬼怪;ca anye——及其它;yajante——崇拜;tāmasāḥ——在愚昧型態中;janāḥ——人。
譯文
在良好型態的人崇拜半人神;在熱情型態的人崇拜惡魔;而那些在愚昧型態的人崇拜鬼魂及幽靈。
要旨
在這一節中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根據他們外在的活動來描述各類不同的崇拜者。根據經典的訓示,祇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是值得崇拜的,但那些並不忠心於或精於經典訓示的人根據他們物質自然型態的特有地位崇拜不同的對象。那些處於良好型態的人通常都崇拜半人神,半人神包括有梵王婆羅賀摩、施威神及其它如印陀羅、旂陀羅及太陽神等半人神。那些在良好型態的人為了某一目的而崇拜某一半人神。同樣地,那些在熱情型態的人崇拜惡魔。記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在加爾各答有一個人崇拜希特拉,因為戰爭他在黑市交易中賺了大錢,同樣地,那些在熱情及愚昧型態的人通常都選擇一個有力量的人為神,他們以為任何對象都可以像神一樣地崇拜及結果都將會是一樣的。
這裏很清楚地指出那些在熱情型態的人創造和崇拜這些神,而那些在愚昧型態、在黑暗中的人則崇拜鬼魂。有些人崇拜墳墓裏的死人。性的服務也被認為是在黑暗的型態中,在印度有很多荒蕪的鄉村有對鬼魂的崇拜。有些低等的人走到森林去,如果他認為有一個鬼魂住在某一棵樹,他們便向樹崇拜和祭祀。這些不同種類的崇拜其實不是真正對神的崇拜,那些超然地處於純良好狀況的人才真正是對神崇拜。史里瑪博伽瓦譚裏說:sattvaṁ viśuddham vāsudeva-śabditam。「當一個人處於純良好狀況的時候,他崇拜瓦蘇弟瓦 Vāsudeva。」基士拿意旨便是那些完全從物質型態中淨化了及超然地處置的人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非人性主義者是應該處於良好型態中,他們崇拜五類的半人神。他們崇拜非人性的韋施紐,或在物質世界上的韋施紐型象——或被稱為哲學化的韋施紐。韋施紐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擴展,但是非人性主義者因為終極不相信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便以為那韋施紐的形象祇是非人性婆羅門的另一面;同樣地,他們以為梵王是物質熱情型態中的非人性形象。他們有時描述五類的神是值得崇拜的,但因為他們以為實在真理是非人性的婆羅門,便在最後拋棄了所有的崇拜對象。總括來說,物質自然型態的不同品質可以通過於那些具有超然本性的人的聯繫而淨化。
第五節及第六節
aśāstra-vihitaṁ ghoraṁ tapyante ye tapo janāḥ dambhāhaṅkāra-saṁyuktāḥ kāma-rāga-balānvitāḥ
karṣayantaḥ śarīra-sthaṁ bhūta-grāmam acetasaḥ māṁ caivāntaḥ śarīra-sthaṁ tān viddhy āsura-niścayān
aśāstra——沒有在經典中提及;vihitam——指向;ghoram——對別人有害;tapyante——懺悔;ye——那些;tapaḥ——苦行;janāḥ——人;dambha——驕傲;ahaṅkāra——自我中心;saṁyuktāḥ——從事於;kāma——慾望;rāga——依附;bala——力量;anvitāḥ——所驅使;karṣayantaḥ——折磨;śarīra-stham——處於身體之內;bhūta-grāmam——物質元素的組合;acetasaḥ——由一個這樣誤引的心理;mām——向「我」;ca——還有;eva——肯定地;antaḥ——內在的;śarīra-stham——處於身體之內;tān——他們;viddhi——了解;āsura——邪惡的人;niścayān——肯定地。
譯文
那些進行不為經典所推薦的嚴酷苦行及懺悔的人,是出於驕傲、自我主義、慾望及依附和由於熱情的驅使而執行。這些折磨他們的身體器官與及內處的超靈的人被稱為惡魔。
要旨
有些人製造經典訓示內沒有提及的苦修及懺悔方式。舉例如為了某些背後的目的(如純政治的理由)而進行絕食是經典訓示內沒有提及的。經典所推薦的是為了靈性提升的絕食,而不是為了政治或社會理由的絕食。根據博伽梵歌所述,進行這些苦修的人是邪惡的。他們的行動違反經典的訓示及對一般人都沒有益處。事實上這些都是出於驕傲、虛假自我、慾望及對物質享樂的依附。這些活動不單祇令到構成身體的物質元素組合被搗擾,還有處於身體之內的至尊性格神首亦然。這些為了政治目的非權威性的絕食或修行的確對其他人很騷擾。吠陀文學都沒有提及這些。一個邪惡的人會以為他可以用這個方法強行制服對方,但有時這個人却會因絕食而死。這些行動並不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所批准。祂還說這樣從事的人是惡魔。這些表現是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侮辱。因為是違背吠陀經典的訓示而行。在這方面 acetasaḥ 一字很有意思,正常心理狀況的人都要遵守經典的訓示,那些不在這個地位的人忽視及違抗經典及製造自己的一套修行及懺悔,我們應該記着前一章所述的那些邪惡的人的終極目的。主迫使他們誕生於邪惡的人群中,結果他們便會一生又一生地過着邪惡原則的生活而不知道他們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關係。可是如果這些人能夠幸運地得到一個靈魂導師指引他們往吠陀智慧的道路,他們便能夠脫離這個束縛而終極地達到至高的目的。
第七節
āhāras tv api sarvasya tri-vidho bhavati priyaḥ yajñas tapas tathā dānaṁ teṣāṁ bhedam imaṁ śṛṇu
āhāraḥ——進食;tu——肯定地;api——還有;sarvasya——每一個人的;trividhaḥ——三類;bhavati——有;priyaḥ——親切的;yajñaḥ——祭祀;tapaḥ——苦行;tathā——還有;dānam——慈善佈施;teṣām——他們的;bhedam——不同;imam——因此;śṛṇu——聽。
譯文
就算每個人所吃進的食物也可以根據物質自然型態而分為三類。這對祭祀犧牲、簡樸修行及慈善佈施來說也如此。「我」現在就告訴你他們的分別。
要旨
根據不同的處境及物質自然型態便有不同型式的進食、祭祀、苦修及佈施的執行,它們都不在同一層次下進行。那些能夠剖析性地了解什麼事情是在什麼物質自然型態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那些認為所有各類祭祀或食物或佈施都是一樣的人不能夠分辨事物,他們是愚蠢的。有些傳道工作者建議說一個人喜歡怎樣做都能夠達到完整。但這些愚蠢的引導並不是根據經典而來,他們是在製造途徑誤引一般大眾。
第八節至第十節
āyuḥ sattva-balārogya- sukha-prīti-vivardhanāḥ rasyāḥ snigdhāḥ sthirā hṛdyā āhārāḥ sāttvika-priyāḥ
kaṭv-amla-lavaṇāty-uṣṇa- tīkṣṇa-rūkṣa-vidāhinaḥ āhārā rājasasyeṣṭā duḥkha-śokāmaya-pradāḥ yāta-yāmaṁ gata-rasaṁ pūti paryuṣitaṁ ca yat ucchiṣṭam api cāmedhyaṁ bhojanaṁ tāmasa-priyam
āyuḥ——生命狀況;sattva——生存;bala——力量;ārogya——健康;sukha——快樂;prīti——滿足;vivardhanāḥ——增加;rasyāḥ——多汁的;snigdhāḥ——肥膩的;sthirāḥ——容忍;hṛdyāḥ——很能令人開心的;āhārāḥ——食物;sāttvika——良好的;priyāḥ——可口的;kaṭu——苦澀的;amla——酸的;lavaṇa——鹹的;ati-uṣṇa——很辣的;tīkṣṇa——有刺激性的;rūkṣa——乾涸的;vidāhinaḥ——熾熱的;āhārāḥ——食物;sājasasya——在熱情型態中的;iṣṭāḥ——可口的;duḥkha——困苦;śoka——苦難;āmaya-pradāḥ——引至疾病的;yāta-yāmam——煑好後超過三小時才進食的食物;gata-rasam——乏味的;pūti——有嗅味的;paryuṣitam——腐壞了的;ca——還有;yat——那;ucchiṣṭam——其他人吃剩的食物;api——還有;ca——和;amedhyam——不能接觸的;bhojanam——吃進;tāmasa——在黑暗的型態;priyam——親切。
譯文
在良好型態的食物增長壽命,淨化一個人的生存與及帶來力量、健康、快樂及滿足。這樣滋潤的食物是甜蜜、多汁、肥美及可口的。那些太苦澀、太鹹、太酸、有刺激性、乾涸及太辣的食物為在熱情型態中的人所喜歡。這樣的食物帶來痛苦、沮喪及疾病。那些煑好後超過三小時才進食而且是乏味、不新鮮、腐爛、變壞及不清潔的食物為在愚昧型態的人所喜歡。
要旨
食物的目的是要延長生命、淨化心意和助長體力,這是食物的唯一目的。過往權威的人仕都選擇那些能夠幫助健康及增長壽命的食物如乳酪、糖、米、麥、水果及蔬菜。這些食物對那些在良好型態的人很有益。其它的食物,如烘乾的穀類及蜜糖,雖然本身並不十分可口,但和牛奶及其它食物混合後便會很可口。它們都是在良好型態中。所有這些食物的本質都是純潔的,它們不同於其它如肉及酒等不能觸摸的食物。如在第八節中所述的肥膩食物,與從殺戮動物得來的脂肪無關。動物脂肪可以從最美妙的食物——牛奶得來的。牛奶、牛油、乳酪及同類產品所得到的動物脂肪便足夠停止所有殺戮無知動物的必要,殺戮的進行祇是出於殘忍心理。牛奶是取得脂肪的文明方法。殺戮是下等人類的做法。扁豆、達爾豆 dhall 及小麥等中都有大量的蛋白質。
在熱情型態中的食物:如太苦、太鹹、太辣和混有太多紅辣椒的都會在胃中製造粘液而引至疾病及苦惱。不新鮮的食物是在愚昧黑暗型態中。任何煑好後超過三小時才進食的食物(巴薩啖——祭祀給主的食物除外)都是在愚昧的型態中,因為這些食物在腐化,所以發放出一種壞的氣味,這些通常都吸引在這型態的人而使在良好型態中的人作嘔。
祇有先供奉過至尊主的或聖人先吃過——尤其是靈魂導師的——剩餘的食物才可以進食。其他剩餘的食物都是在黑暗型態中,它們祇會增長傳染及疾病。這些食物雖然對那些在黑暗型態中的人很可口,但那些在良好型態的人卻不喜歡或甚至觸摸。供奉過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祭餘便是最好的食物,在博伽梵歌中至尊主說祂接受以愛心奉獻供奉給祂的蔬菜、麵粉及牛奶所做的菜式 Patraṁ puṣpaṁ phalaṁ toyam。當然,至尊神首所接受的愛心和奉獻,而經典中也說做巴薩啖有一套特別的方法。任何根據經典的訓示而供奉過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食物就算是很久以前做的也可以進食,因為這樣的食物是超然的,因此為了要食物對所有人都免疫及可口,一個人便要將食物供奉給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第十一節
aphalākāṇkṣibhir yajño vidhi-dṛṣṭo ya ijyate yaṣṭavyam eveti manaḥ samādhāya sa sāttvikaḥ
aphala-kāñkṣibhiḥ——沒有想得到結果的慾望;yajñaḥ——祭祀犧牲;vidhi——根據;dṛṣtaḥ——方向;yaḥ——任何人;ijyate——執行;yaṣṭavyam應該執行;eva——肯定地;iti——如此;manaḥ——心意;samādhāya——固定於;saḥ——他;sāttvikaḥ——是在良好的型態中。
譯文
根據責任及根據經典規範去執行的祭祀、沒有報酬的期待,是在良好型態中的祭祀。
要旨
一般祭祀犧牲的傾向都是抱着一些目的而為,但這裏說我們不應該以這種慾望去執行祭祀犧牲。這應該是責任的本然,舉例如在廟或教堂內所舉行的儀式,這些通常都是為了一些物質利益而執行,但那不是在良好型態中,去廟或教堂應該是份內之責,他應該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作敬禮及奉獻鮮花和食物,每個人都以為祇是到廟去崇拜神沒有用,但經典訓示並不推薦為了經濟利益的崇拜。一個人祇應該向神祇作出敬禮,那便會使一個人處於良好的型態,遵守經典訓示及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致敬是每一個文明人的責任。
第十二節
abhisandhāya tu phalaṁ dambhārtham api caiva yat ijyate bharata-śreṣṭha taṁ yajñaṁ viddhi rājasam
abhisandhāya——想欲;tu——但是;phalam——結果;dambha——驕傲;artham——物質利益;api——還有;ca——和;eva——肯定地;yat——那;ijyate——崇拜;bharata-.śreṣṭha——啊,伯拉達人之長;tam——那;yajñam——祭祀;viddhi——知道;rājasam——在熱情型態中。
譯文
而那些為了一些物質利益目的或外飾及出於自傲的祭祀是處在熱情型態中。啊!伯拉達人之長。
要旨
有時祭祀犧牲儀式的執行是為了要提升至天堂的王國或得到這個世界上的一些物質利益,這些祭祀犧牲及儀式的執行被認為是在熱情型態中。
第十三節
vidhi-hīnam asṛṣṭānnaṁ mantra-hīnam adakṣiṇam śraddhā-virahitam yajñam tāmasaṁ paricakṣate
vidhi-hīnam——沒有經典的指示;asṛṣṭa-annam——沒有巴薩啖的分派;mantra-hīnam——沒有吠陀詩歌的唱頌;adakṣiṇam——沒有給祭師酬報;śraddhā——信心;virahitam——沒有;yajñam——祭祀犧牲;tāmasam——在愚昧型態中;paricakṣate——被認為是。
譯文
至於那些違背經典訓示的祭祀——沒有靈性食物的分派、沒有吠陀詩歌的唱頌及沒有給祭師的報酬,而且是沒有信心的——那種祭祀是處於愚昧及黑暗的型態。
要旨
在愚昧或黑暗中的信心實際是沒有信心。有些人為了金錢而崇拜某些半人神,然後又將金錢用於享樂及不理會經典的訓示。這些宗教儀式的上演並不被接受為真實的,它們全都是在黑暗型態中;它們祇會製造一種邪惡的心理及並不會造福於人類社會。
第十四節
deva-dvija-guru-prājña- pūjanaṁ śaucam ārjavam brahma-caryam ahiṁsā ca śarīraṁ tapa ucyate
deva——至尊主;dvija——婆羅門;rugu——靈魂導師;prājña——值得崇拜的人物;pūjanam——崇拜;śaucam——清潔;ārjavam——簡樸;brahma-caryam——貞守;ahiṁsā——非暴力;ca——還有;śārīram——與身體有關的;tapaḥ——苦修;ucyate——據說。
譯文
身體的苦修包括有:對至尊主、婆羅門、靈魂導師及長輩如父母親等的尊敬崇拜、清潔、簡樸、貞守與及非暴力也是身體的修行。
要旨
至尊神首在這裏闡述各類不同的懺悔修行,祂首先解釋身體所要修練的苦行及懺悔。一個人應該向、或學習向,神、半人神、完美有資格的婆羅門、靈魂導師、及父母等尊長或任何一個精練於吠陀知識的人尊敬。我們對這些人應該有正當的尊重,一個人應該修習內在及外在地清潔自己,他應該學習簡樸的行為。他不應該做任何經典訓示所不准許的事情。他不應該有婚姻生活以外的性行為,因為在經典中性祇在婚姻中容許,並無以外的了,這便稱為貞守。這些都是與身體有關的懺悔及修行。
第十五節
anudvega-karaṁ vākyaṁ satyaṁ priya-hitaṁ ca yat svādhyāyābhyasanaṁ caiva vāṅmayaṁ tapa ucyate
anudvega——不攪動;karam——產生;vākyam——詞句;satyam——真誠;priya——親切;hitam——有益;ca——還有;yat——那;svādhyāya——吠陀研究;abhyasanam——修習;ca——還有;eva——肯定地;vāṅmayaṁ——聲音的;tapaḥ——修行;ucyate——據說。
譯文
說話的修行包括有真實及有益的言詞與及避免冒犯的詞藻,一個人也應該經常研讀及朗頌吠陀經。
要旨
一個人不應該以說話刺激別人的心意。當然,當一個老師講話的時候,為了教導學生他可以講出真理,但是這樣的一個老師如果會激動別人的心意便不應該與不是他學生的人說話。這是有關於說話方面的苦修。除此之外,一個人不應該亂講廢話。當在靈性範圍講話的時候,一個人的聲言應該由經典支持。一個人應該立即從經典權威引證去支持他所講的;同時這些談話應該容易入耳。一個人能夠通過這些討論得到最高的利益與及提升人類社會。吠陀文學蘊藏無限,一個人應該加以研讀,這便稱為說話的有益修行。
第十六節
manaḥ-prasādaḥ saumyatvaṁ maunam ātma-vinigrahaḥ bhāva-saṁśuddhir ity etat tapo mānasam ucyate
manaḥ-prasādaḥ——心意的滿足;saumyatvam——沒有對別人口是心非;maunam——穩重;ātma——自我;vinigrahaḥ——控制;bhāva——本性;saṁśuddhiḥ——淨化;iti——如此;etat——那是;tapaḥ——修行;mānasam——心意的;ucyate——據說。
譯文
寧靜、簡樸、沉着、自制及思想純一都是心意的修練。
要旨
修練心意便是將它從感官享樂中隔離出來。心意應該被訓練到能夠經常地想着為別人做好事,一個人不應該從基士拿知覺中分歧及應該經常避免感官享樂。淨化一個人的本性便是將自己變得基士拿知覺着,祇有將心意隔離感官享樂才能夠使它滿足,我們越是想着感官享樂心意便越發不感到滿足。在現代的世紀我們無謂地為了感官享樂而將心意從事於這樣多方面,因此心意便沒有機會感覺到滿足。最佳的途徑便是將心意轉移至吠陀文學方面,這些書籍如普蘭拿經及摩訶婆羅多等都充滿着有趣的故事。一個人可以利用這個知識從而得到淨化。心意應該沒有不誠實及想着所有生物的福利。靜默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經常地想着自覺。基士拿知覺着的人在這方面應該遵守完全的靜默。控制心意的意思是將心意從感官享樂中隔離出來,一個人應該正直地與別人交往從而淨化他自己的生活,所有這些品質組成了心意活動的修練。
第十七節
śraddhayā parayā taptaṁ tapas tat tri-vidhaṁ naraiḥ aphalākāṇkṣibhir yuktaiḥ sāttvikaṁ paricakṣate
śraddhayā——以信心;parayā——超然的;taptam——執行;tapaḥ——苦行;tat——那;tri-vidham——三種;naraiḥ——人;aphala-ākāṅkṣibhiḥ——沒有成果的慾望;yuktaiḥ——從事於;sāttvikam——在良好型態中;pari-cakṣate——被稱為。
譯文
由那些不是為了在物質上使自己得益而是為了取悅至尊者的人的三種苦修都是在良好型態中。
第十八節
satkāra-māna-pūjārtham tapo dambhena caiva yat kriyate tad iha proktaṁ rājasaṁ calam adhruvam
satkāra——尊敬;māna——名譽;pūjā-artham——為了崇拜;tapaḥ——苦行;dambhena——以驕傲;ca——還有;eva——肯定地;yat——那是;kriyate——執行;tat——那;iha——在這個世界;proktam——據說;rājasam——在熱情型態中;calam——仿佛的;adhruvam——短暫的。
譯文
那些為了取得尊重、名譽及崇敬的虛偽掩飾懺悔及修行是在熱情型態中。它們既不是穩固也不是永恆的。
要旨
有時懺悔及苦修的執行是為了要吸引大眾及從別人方面取得名譽、尊敬、及崇拜。在熱情型態中的人安排受下屬崇拜及讓他們濯足及獻出財富。這些外飾的苦修安排是在熱情型態中,結果都是短暫的;它們能夠維持一段時期,但却不是永恆的。
第十九節
mūḍha-grāheṇātmanaḥ yat pīḍayā kriyate tapaḥ parasyotsādanārthaṁ vā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mūḍha——愚蠢的;grāheṇa——以努力;ātmanah——一個人自己本身的;yat——那;pīḍayā——以折磨;kriyate——去執行;tapaḥ——懺悔;parasya——向其他人;utsādanārtham——引至毀滅;vā——或;tat——那;tāmasam——在黑暗型態中;udāhṛtam——據說。
譯文
而那些愚蠢地以頑固的自我折磨方式,或是去傷害或毀滅他人的懺悔修行則是在黑暗及愚昧型態中。
要旨
有很多由惡魔如赫環耶加施怖等所執行的愚蠢苦行,目的是為了要成為不死及殺戮半人神。他向梵王祈求這些東西,但最後却被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殺,為了一些不可能的東西而去執行的懺悔修行肯定地是在愚昧型態中。
第二十節
dātavyam iti yad dānaṁ dīyate 'nupakāriṇe deśe kāle ca pātre ca tad dānaṁ sāttvikaṁ smṛtam
dātavyam——值得給與;iti——如此;yat——那;dānam——慈善佈施;dīyate——給與;anupakāriṇe——給與任何一個人而不計較報酬;dese——在地點;kāle——在時間;ca——還有;pātre——適當的人;ca——還有;tat——那;dānam——慈善佈施;sāttvikam——在良好型態中;smṛtam——認為。
譯文
那出自責任,在適當的地方及時間,沒有回報的念頭給與一個值得的人的佈施是在良好型態中。
要旨
吠陀文學推薦將佈施給與一個從事於靈性活動的人。而沒有不鑑辨地佈施的推薦,靈性上的成就永遠都是考慮的因素,因此在一個朝聖的地方或在月、日蝕或在月底或給與一個有資格的婆羅門或一個外士拿瓦(奉獻者)或是廟中的報施是被推薦的。這些佈施不應帶有任何回報的考慮。給與窮人的慈善,有時是出自同情心,但是如果一個窮人不值得佈施,這便沒有靈性的進步。換句話說,沒有鑑辨的佈施不為吠陀文學所推薦。
第二十一節
yat tu pratyupakārārthaṁ phalam uddiśya vā punaḥ dīyate ca parikliṣṭaṁ tad dānaṁ rājasaṁ smṛtam
yat——那;tu——但;prati-upakāra-artham——為了得到一些報酬;phalam——結果;uddiśya——想欲;vā——或;punaḥ——再次;dīyate——給與慈善;ca——還有;parikliṣṭam——勉強嫉妬的;tat——那;dānam——慈善報施;rājasam——在熱情型態中;smṛtam——被認為是。
譯文
但是抱有一些回報意念,或是一些獲利性結果的慾望,或是有勉強嫉妬的心理的慈善佈施被認為是在熱情型態中。
要旨
有時慈善佈施是為了要達到天堂的王國或是出於很大的困難或是跟着而來的後悔。「為什麼我要在這方面花這麼多錢呢?」慈善有時也是出於一些義務或上司的要求等。這類的慈善佈施被認為是在熱情型態中。
有很多慈善基金將禮物給與那些進行感官享樂的機構。這些慈善不為吠陀文學所推薦,祇有在良好型態中的慈善才被推薦。
第二十二節
adeśa-kāle yad dānam apātrebhyaś ca dīyate asatkṛtam avajñātaṁ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adesa——沒有淨化的地方;kāle——沒有淨化的時間;yat——那是;dānam——慈善佈施;apātrebhyaḥ——給與不值得的人;ca——還有;dīyate——給與;asatkṛtam——沒有尊敬;avajñātam——沒有適當注意;tat——那;tāmasam——在黑暗型態中;udāhṛtam——據說。
譯文
而在一個不適當的時間及地點、沒有尊敬及蔑視地給與一個不值得的人的慈善佈施是在愚昧型態中。
要旨
這裏並不鼓勵沉溺於酒醉及賭博的捐助。這類捐助處於愚昧的型態,這種慈善並沒有好處;反之,罪惡的人被獎勵了。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沒有敬意及尊重地給與一個適當的人慈善佈施,這類的慈善也被認為是在黑暗的型態。
第二十三節
om-tat-sad iti nirdeśo brahmaṇas tri-vidhaḥ smṛtaḥ brāhmaṇās tena vedāś ca yajñāś ca vihitāḥ purā
om——至尊的指示;tat——那;sat——永恆的;iti——那;nirdeśaḥ——指示;brahmaṇāḥ——婆羅門;tena——因此;vedāḥ——吠陀文學;ca——還有;yajñāḥ——祭祀;ca——還有;vihitāḥ——祭祀犧牲;purā——以前。
譯文
在創造開始的時候;唵、沓、撒 om tat sat 三個音節被用作指示至尊的絕對真理(婆羅門)。這三個聲音是在婆羅門唱頌吠陀詩歌及舉行祭祀犧牲時為了滿足至尊者而發。
要旨
前幾節已經解釋過懺悔、祭祀、佈施、及食物可以分為三類:良好、熱情及愚昧型態。但不論它們是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它們都是被條件限制了、被物質自然型態沾染了。當它們的目標是至尊者——唵、沓、撒 om tat sat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永恆——的時候,他們便成為靈性提升的工具。經典訓示指出這樣的一個目標。唵、沓、撒這三個字特別是指絕對的真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吠陀頌歌裏經常都可以找到「唵」一字。
一個沒有照着經典的規則去做的人不會達到絕對的真理。他祇會得到一些短暫的結果而不是生命的終極目標。因此結論便是佈施、祭祀及懺悔的執行應該是在良好型態中執行。若在熱情或愚昧型態中執行肯定地會是劣等低下。唵、沓、撒三字與至尊主的聖名(唵、沓、韋施紐 om tad viṣṇaḥ 等)聯在一起。每當唱出一首吠陀詩歌或至尊主聖名的時候便有「唵」的加入。這便是吠陀文學的指示。這三個字取自吠陀詩歌。om ity etad brahmaṇo nediṣṭaṁ nāma 是指第一個目標。跟着沓特瓦瑪斯 tattvamasi 是指第二個目標,而 sad eva saumya 是指第三個目標。組合起來便是唵、沓、撒 om tat sat。以前梵王——第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生物體,舉行祭祀的時候講出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這三個名字。使徒體系也保持這個原則,所以這首讚歌的意義重大,因此博伽梵歌推薦任何工作應該是為唵、沓、撒——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做,當一個人以這三個字執行懺悔、佈施及祭祀的時候,他便是在基士拿知覺中作為。基士拿知覺是使人能夠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的超然活動科學化的執行。這超然方面的工作並沒有能量的浪費。
第二十四節
tasmād om ity udāhṛtya yajña-dāna-tapaḥ-kriyāḥ pravartante vidhānoktāḥ satataṁ brahma-vādinām
tasmāt——因此;om——以「唵」開始;iti——如此;udāhṛtya——指出;yajña——祭祀;dāna——佈施;tapaḥ——懺悔;kriyāḥ——執行;pravartante——開始;vidhāna-uktāḥ——根據經典的規限;satatam——經常;brahma-vādinām——超然主義者的。
譯文
這樣超然主義者便經常地以唵開始,進行祭祀、佈施及懺悔以達到至尊。
要旨
Om tad viṣṇoḥ paramaṁ padam。韋施紐的蓮花足是至尊的服務層次。一切代表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事務的執行可確保一切活動的完整化。
第二十五節
tad ity anabhisandhāya phalaṁ yajña-tapaḥ-kriyāḥ dāna-kriyāś ca vividhāḥ kriyante mokṣa-kāṅkṣibhiḥ
tat——那;iti——他們;anabhisandhāya——沒有獲利性結果;phalam——祭祀犧牲的結果;yajña——祭祀;tapaḥ——懺悔;kriyāḥ——活動;dāna——佈施;kriyāḥ——活動;ca——還有;vividhāḥ——各種類的;kriyante——做妥;mokṣa-kāṅkṣibhiḥ——那些真正想得到解脫的人。
譯文
一個人要以「沓 tat」一字執行祭祀、懺悔及佈施。這些超然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要脫離物質的綑縛。
要旨
為了要被提升至靈性的地位,一個人不應該為任何的物質得益而活動,活動是為了要最後得到被移轉到靈性的王國、回到家、回到神首那裏去。
第二十六節及第二十七節
sad-bhāve sādhu-bhāve ca sad ity etat prayujyate praśaste karmaṇi tathā sac-chabdaḥ pārtha yujyate
yajñe tapasi dāne ca sthitiḥ sad iti cocyate karma caiva tad-arthīyaṁ sad ity evābhidhīyate
sat-bhāve——在至尊者的本性而言;sādhu-bhāve——在奉獻的本性而言;ca——還有;sat——至尊者;iti——如此;etat——這;prayujyate——被用到;praśaste——真正的;karmaṇi——活動;tathā——還有;sat-śabdaḥ——聲音;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yujyate——被用到;yajñe——祭祀犧牲;tapasi——在懺悔中;dāne——祭祀佈施;ca——還有;sthitiḥ——處於;sat——至尊者;iti——如此;ca——還有;ucyate——宣判的;karma——工作;ca——還有;eva——肯定地;tat——那;arthīyam——為了;sat——至尊者;iti——如此;eva——肯定地;abhidhīyate——修習。
譯文
絕對真理是奉獻性服務的目標,由撒 sat 一字指出,因為這些祭祀犧牲、懺悔修行及慈善佈施的工作有著真正絕對的本質,所以,啊,彼利妲之子,這些工作的執行是為了要取悅至尊的人。
要旨
Praśate karmaṇi 或被指定的工作一詞,指出在吠陀文學中描述很多活動都是一個人從父母照顧開始至一個人生命終結的一些淨化程序。這些淨化程序的採用是為了要生物體最後得到解脫。所有這些活動都推薦一個人必須唱頌唵、沓、撒 om tat sat。薩巴維 sad-bhāve 及薩篤巴維 sādhu-bhāve 是指超然的處境,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的人被稱為薩特瓦 sattva,而一個完全地知覺著基士拿知覺活動的人被稱為史瓦勞巴 svarūpa。史理瑪博伽瓦譚說超然論題會在奉獻者的聯繫下變得清楚。沒有好的聯誼,一個人不能夠得到靈性的知識。當啟廸一個人或賜與聖線的時候,一個人應該震盪唵、沓、撒 om tat sat三個字。同樣地,在所有各類的瑜伽禮儀中都發出唵、沓、撒三字。這唵、沓、撒三字是用以使所以活動完整化。這至尊的唵、沓、撒使一切事物都變得元整。
第二十八節
aśraddhayā hutaṁ dattaṁ tapas taptaṁ kṛtaṁ ca yat asad ity ucyate pārtha na ca tat pretya no iha
aśraddhayā——沒有信心;hutam——執行;dattam——給與;tapaḥ——懺悔;taptam——執行;kṛtam——表現;ca——還有;yat——那;asat——下跌;iti——如此;ucyate——據說;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a——永不;ca——還有;tat——那;pretya——死亡以後;no——亦不;iha——在這一生中。
譯文
但是沒有對至尊者具有信心的祭祀犧牲、懺悔苦行及慈善佈施的實施不是永恆的,啊!彼利妲之子,不管儀式是怎樣也沒有用。它們是謂阿撒 asat,在這一生和在下一生中都沒有用。
要旨
任何沒有超然目標所做的事——不論是祭祀、佈施或懺悔——都是沒有用的。因此這一節聲言這些活動是可鄙的。一切事情都應該在基士拿知覺中為了至尊者而做。沒有這樣的信心及沒有正當的指導便永不會有任何果實。所有的吠陀文學都勸導對至尊者要有信心。追隨所有吠陀訓示的終極目的是要了解基士拿,沒有人能夠不遵守這個原則而能達到目標。因此最佳的方法是從開始的時候便在一個真正靈魂導師的指引下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那便是使一切事情成功的途徑。
一般人在受條件限制了的情況下都為半人神、鬼魂及耶克沙 Yakṣas 如庫維拉 Kuvera 等的崇拜所吸引。良好的型態較熱情及愚昧的型態為佳,但是一個直接參與基士拿知覺的人則超然於所有三個物質自然的型態。雖是循序漸進也是一個方法,但是如果一個人與純潔的奉獻者聯誼而直接參與基士拿知覺,那便是最佳的方法。這一章所推薦的就是這個。一個人如果要通過這途徑得到成功,他首先要找一個正當的靈魂導師及在他的指引下接受訓練。這樣他便能夠對至尊者有信心。當那信心在適當的時候成熟時,便稱為對神的愛,這愛是所有生物體的終極目標。因此一個人應該直接參與基士拿知覺。那便是這第十七章的使命。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七章有關於信仰的區分各節的要旨。
第十八章
結論——完整的遁棄
第一節
arjuna uvāca sannyāsasya mahābāho tattvam icchāmi veditum tyāgasya ca hṛṣīkeśa pṛthak keśiniṣūdan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sannyāsasya——遁棄;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tattvam——真理;icchāmi——我想;veditum——去了解;tyāgasya——遁棄的;ca——還有;hṛṣīkeśa——啊,感官的主人;pṛthak——不同的;keśi-nisūdana——殺死惡魔克斯的人。
譯文
阿尊拿說:「啊,臂力強大的人,我想了解遁棄(查伽 tyāga)的目的與及生命的遁棄階層(山耶沙 sannyāsa),啊!殺死惡魔克斯的人——赫斯克沙。」
要旨
博伽梵歌本來在第十七章便完結,這第十八章是以前所討論過論題的撮要補充。在博伽梵歌的每一章中,主基士拿都着重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奉獻性服務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同樣的一點在第十八章中被撮要為知識的最機密要素,前六章所着重的是奉獻性服務:yoginām api sarveṣām「在所有的瑜祁或超然主義者中,誰經常地在他自己的心裏想着『我』便是最佳的。」再下六章所討論的各項是純潔奉獻性服務,它的本質及活動,最後各項的六章則描述知識、遁棄、物質本性及超然本性的活動,還有奉獻性服務。結論便是所有的活動都應該是與至尊主有關連而做,而以指示韋施紐——至尊者——的唵、沓、撒 om tat sat 三個字為撮要,在博伽梵歌的第三部中,奉獻性服務通過以往諸導師(阿闍黎耶)的例子,還有婆羅賀摩樞查經及吠檀多維丹達樞查經(引述出奉獻性服務是生命的終極目標而再沒有其它了)而確立。某些非人性主義者以為他們自己是維丹達樞查經知識的專利者,但事實上維丹達樞查經是為了要了解奉獻性服務,正因為主祂自己是維丹達樞查經的撰作人——祂是知悉者。這一點在第十五章中有所述及。每一部經典及每一部吠陀經都指出奉獻性服務是目標,這便是博伽梵歌裏所解釋的。
本書第二章所述是整個論題的基本大要,而第十八章也是所有已述訓示的撮要。根據訓示生命的目的是遁棄及達到高於物質自然三個型態以上的超然地位,阿尊拿想澄清博伽梵歌的兩個明顯命題,即遁棄 tyāga 及生命的遁棄階層(山耶沙),因此他詢問這兩個字的意思。
這一節中用來稱呼至尊主的兩個字——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 及克斯尼蘇丹拿 keśinisūdana——都很重要,赫斯克沙是基士拿——所有感官的主人,祂時常都能夠幫助我們得到心智上的寧靜。阿尊拿要求祂將每年撮要而仍然使自己能夠保持平衡狀況。但他另外有一些疑問,疑問就好比惡魔。他因此稱呼基士拿為克斯尼蘇丹拿。克斯是一個很可怕的惡魔,他被主所殺;現在阿尊拿希望基士拿殺死疑問的惡魔。
第二節
śrī bhagavān uvāca kāmyānāṁ karmaṇāṁ nyāsaṁ sannyāsaṁ kavayo viduḥ sarva-karma-phala-tyāgaṁ prāhus tyāgaṁ vicakṣaṇāḥ
śrī bhagavān uvāca——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說;kāmyānām——以慾望;karmaṇām——活動;nyāsam——遁棄;sannyāsam——生命的遁棄階層;kavayaḥ——有學識的人;viduḥ——知道;sarva——所有;karma——活動;phala——結果;tyāgam——遁棄;prāhuḥ——叫;tyāgam——遁棄;vicakṣaṇāḥ——有經驗的人。
譯文
至尊的主說:「聰明人稱放棄所有活動的結果為遁棄(tyāga),有學識的偉人稱這狀况為生命的遁棄階層(山耶沙 sannyāsa)。」
要旨
執行活動的成果應該要放棄,這是博伽梵歌的訓示。但是領導靈性知識進步的活動卻不應該放棄,我們在下一節中便會知道得很清楚。吠陀文學裏有很多為了某特定目的而執行祭祀方法的描述,某些祭祀的執行是要得到一個好的兒子或是要提升至較高的恆星,所以由慾望所驅使的祭祀應該被制止,不過,為了淨化一個人的心或是靈性科學提升的祭祀卻不應該放棄。
第三節
tyājyaṁ doṣavad ity eke karma prāhur manīṣiṇaḥ yajña-dāna-tapaḥ-karma na tyājyam iti cāpare
tyājyam——應該放棄;doṣavat——是罪惡;iti——如此;eke——一群;karma——工作;prāhuḥ——說;manīṣiṇaḥ——偉大思想家的;yajña——祭祀;dāna——慈善佈施;tapaḥ——懺悔;karma——工作;na——永不;tyājyam——被放棄;iti——因此;ca——肯定地;apare——其他的人。
譯文
一些有學識的人說所有各類獲利性活動都應該放棄,而也有其他的聖賢認為祭祀、佈施及懺悔的行動永不應該放棄。
要旨
吠陀文學所描述的活動是值得爭論的題目,舉例如一隻動物可以在祭祀犧牲中被殺,但有些人則以為殺戮動物是完全可鄙的。雖然吠陀文學推薦在祭祀中可以犧牲一頭動物,那頭動物並不算是被殺。祭祀犧牲是給那個動物一個新生命。有時那頭動物在祭祀犧牲被殺後能得到了一個新的動物生命,有時甚至立即得到了人體的生命。然而在聖賢中則有不同的意見,有些說應該經常避免動物的殺戮,但有些則說為了某特定的祭祀犧牲是好的。現在主祂自己親自澄清有關於犧牲祭祀活動的不同意見。
第四節
niścayaṁ śṛṇu me tatra tyāge bharata-sattama tyāgo hi puruṣa-vyāghra tri-vidhaḥ samprakīrtitaḥ
niścayam——的確;śṛṇu——聽;me——從「我」;tatra——那裏;tyāgaḥ——遁棄;hi——肯定地;puruṣa-vyāghra——啊,人中之虎;tri-vidhaḥ——三類;samprakīrtitaḥ——被宣稱。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之俊傑,現在從「我」這裏聽有關於遁棄的事。啊!人中之最,經典裏宣言有三類的遁棄。
要旨
雖然有關於遁棄方面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這裏下了祂的判斷,這是最後的判斷。因為吠陀諸經究竟是由主所定下的不同法律。這次主親自在場,所以祂的說話應該是最後决斷性的,主說遁棄的程序方法應該考慮在什麼物質自然型態的情况下執行。
第五節
yajña-dāna-tapaḥ-karma na tyājyaṁ kāryam eva tat yajño dānaṁ tapaś caiva pāvanāni manīṣiṇām
yajña——祭祀;dāna——佈施;tapaḥ——懺悔;karma——活動;na——永不;tyājyam——要放棄;kāryam——應該做;eva——肯定地;tat——那;yajñaḥ——祭祀;dānam——佈施;tapaḥ——懺悔;ca——還有;eva——肯定地;pāvanāni——淨化;manīṣiṇām——就算偉大的靈魂。
譯文
祭祀、佈施及懺悔的行動不應該放棄而必須要為所有智慧者所執行。真的,祭祀、佈施及懺悔甚至淨化偉大的靈魂。
要旨
瑜祁(習瑜伽者)應該行使人類社會進步的行動。有很多使一個人取得靈性生活上進步的淨化程序。舉例來說,婚姻典禮便被認為是祭祀之一,這稱為維瓦哈耶冉拿 vivāha-yajña。一個在生命的遁棄過程和放棄了家庭關係的托砵僧應否鼓勵婚姻典禮呢?主在這裏說任何為了人類福利的祭祀永不應該放棄。維瓦哈耶冉拿(婚姻典禮)是為了要調整人類心意使它得到寧靜而作靈性的進取,就算在生命中遁棄階層的人也應該鼓勵這大多數人需要的耶冉拿。托砵僧不應該與女人聯繫,但這並不是說一個在生命中較低階段的年青人不應在婚姻典禮中娶一個太太。所有被指定的祭祀都是為了達到至尊的主。因此在較低階段中祭祀不應該被放棄,同樣地,佈施是為了心靈的淨化。如果佈施是給與適當的人,便可以帶領一個人取得靈性生活進步。
第六節
etāny api tu karmāṇi saṅgaṁ tyaktvā phalāni ca kartavyānīti me pārtha niścitaṁ matam uttamam
etāni——所有這些;api——肯定地;tu——應該;karmāṇi——活動;saṅgam——聯繫;tyaktvā——遁棄;phalāni——活動;ca——還有;kartavyāni——作為責任;iti——如此;me——「我」的;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niścitam——肯定的;matam——意見;uttamam——最佳的。
譯文
所有這些活動都應該沒有期望結果地去執行。啊,彼利妲之子,它們應該出於責任而執行。那是「我」的最後意見。
要旨
雖然所有祭祀犧牲都具純潔與淨化性,但我們不應該從這些活動的執行中期望任何結果。換句話說,所有為了生命物質進步的祭祀犧牲都應該放棄,可是淨化一個人生存及提升至靈性層次的祭祀犧牲卻不應該停止。一切帶領至基士拿知覺的事情都應該得到鼓勵,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也說任何帶領至對主奉獻性服務的活動都應該被接受,那是宗教的最高範疇。一個奉獻者應該接受任何可以幫助他執行對主奉獻性服務的工作、祭祀或佈施。
第七節
niyatasya tu sannyāsaḥ karmaṇo nopapadyate mohāt tasya parityāgas tāmasaḥ parikīrtitaḥ
niyatasya——被指定的任務;tu——但是;sannyāsaḥ——遁棄;karmaṇaḥ——活動;na——永不;upapadyate——值得;mohāt——由於迷幻;tasya——那;parityāgaḥ——遁棄;tāmasaḥ——在愚昧型態中;parikīrtitaḥ——宣言。
譯文
被指定的任務永遠不應該放棄。如果一個人由於迷幻而放棄了他被指定的任務,如此的遁棄據說便是在愚昧型態中的遁棄。
要旨
為了物質滿足的工作應該放棄,但是靈性提升的活動如為至尊主煑食,向主供奉食物然後接受食物卻是被推薦的。據說一個在生命遁棄階段的人不應該為自己煑食。為自己煑食是被禁止的,但是為至尊主煑食卻不被禁止。同樣地,一個托砵僧可以為了他的門徒在基士拿知覺上取得進步而為他舉行婚禮。如果一個人放棄這些活動,他便是在黑暗型態中行動。
第八節
duḥkham ity eva yat karma kāya-kleśa-bhayāt tyajet sa kṛtvā rājasaṁ tyāgaṁ naiva tyāga-phalaṁ labhet
duḥkham——不快樂;iti——如此;eva——肯定地;yat——那;karma——工作;kāya——身體;kleśa——麻煩的;bhayāt——由於;tyajet——恐懼;saḥ——那;kṛtvā——做了以後;rājasam——在熱情型態;tyāgam——遁棄;na eva——肯定不;tyāga——遁棄;phalam——結果;labhet——得益。
譯文
任何一個認為麻煩或由於恐懼而放棄被指定任務的人肯定地是在熱情型態中。這種行動永不會提升至遁棄的層次。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的人不應該因為恐懼自己是在執行獲利性活動而放棄賺錢。如果由於工作一個人可以將金錢用於基士拿知覺,或是如果大清早起來一個人可以增長他超然的基士拿知覺,一個人便不應該由於恐懼或因為這些活動是麻煩的而拒絕。這是在熱情型態中的遁棄,熱情工作的結果通常都是苦惱的。就算一個人以這種精神遁棄工作,他也永不會得到遁棄的效果。
第九節
kāryam ity eva yat karma niyataṁ kriyate 'rjuna saṅgaṁ tyaktvā phalaṁ caiva sa tyāgaḥ sāttviko mataḥ
kāryam——應該做;iti——如此;eva——這樣;yat——那;karma——工作;niyatam——被指定的;kriyate——執行;arjuna——啊,阿尊拿;saṅgam——聯繫;tyaktvā——放棄;phalam——結果;ca——還有;eva——肯定地;saḥ——那;tyāgaḥ——遁棄;sāttvikaḥ——在良好的型態;mataḥ——「我」的意見。
譯文
但誰祇是因為這是要做的而執行他被指定的任務與及遁棄了對結果的依附。啊!阿尊拿,他的遁棄便是在良好型態中的遁棄。
要旨
被指定的任務要以這種全心全意的心理去執行。一個人應該沒有依附結果地行動;他要與工作的型態絕交,一個在工廠中以基士拿知覺工作的人並不將自己與工廠的工作聯繫,亦不與工廠的工人交往。他祇是為基士拿工作,當他將工作的成果獻給基士拿時,他便是超然地行動,這樣他也是處於良好的型態中。
第十節
na dveṣṭy akuśalaṁ karma kuśale nānuṣajjate tyāgī sattva-samāviṣṭo medhāvī chinna-saṁśayaḥ
na——永不;dveṣṭi——憎恨;akuśalam——不吉兆的;karma——工作;kuśale——吉兆的;na——現在;anuṣajjyate——變得依附着;tyāgī——遁棄者;sattva——良好;samāviṣṭaḥ——溶滙於;medhāvī——聰明的;chinna——斬除;saṁśayaḥ——所有的疑問。
譯文
那些並不憎嫌任何不吉兆的工作和不依附吉兆工作,或是處於良好型態的人對工作一點也沒有疑問。
要旨
博伽梵歌說一個人永遠不能在任何一刻放棄工作,因此一個為基士拿工作並不享受工作結果與及將一切獻給基士拿的人是一個真正的遁棄者,國際基士拿精神協會有很多成員很辛勤地在寫字樓、工廠或其它地方工作,而他們所賺到的錢都給了協會,這些高超的靈魂是實際的托砵僧及處於生命的遁棄階層。這裏很清楚的指出怎樣遁棄工作的結果和為了什麼目的而遁棄。
第十一節
na hi deha-bhṛtā śakyaṁ tyaktuṁ karmāṇy aśeṣataḥ yas tu karma-phala-tyāgī sa tyāgīty abhidhīyate
na——永不;hi——肯定地;deha-bhṛtā——體困了的;śakyam——可能;tyaktum——遁棄;karmāṇi——活動的;aśeṣataḥ——所有;yaḥ tu——誰;karma——工作;phala——結果;tyāgī——遁棄者;saḥ——他;tyāgī——遁棄者;iti——如此;abhidhīyate——據說。
譯文
實際上一個被體困了的生命要放棄所有活動是沒有可能的。因此據說誰遁棄了活動的果實便是一個真正地遁棄了的人。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以他和基士拿關係的知識行動是一個經常地解脫了的人。因此他在死後不用享受或苦受他活動的結果。
第十二節
aniṣṭam iṣṭaṁ miśraṁ ca tri-vidhaṁ karmaṇaḥ phalam bhavaty atyāgināṁ pretya na tu sannyāsināṁ kvacit
aniṣṭam——帶往地獄;iṣṭam——帶往天堂;miśram ca——或混合;tri-vidham——三類;karmaṇaḥ——工作;phalam——結果;bhavati——成為;atyāginām——遁棄者的;pretya——死後;na tu——並不;sannyāsinām——遁棄階層的;kvacit——任何時間。
譯文
對於那些並不遁棄的人來說,活動的三個果實——想欲的,不想欲的及混合的——都會在死後得到。但那些在生命遁棄階層的人並沒有結果去享受或苦受。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或在良好型態的人並不憎恨任何困擾他身體的人或事物。他在適當的地點及適當的時間工作而並不畏懼他責任麻煩的影響。這樣一個處於超然中的人應該被視為是最聰明及對他自己的活動沒有任何疑問的一個。
第十三節及第十四節
pañcaitāni mahā-bāho kāraṇāni nibodha me sāṅkhye kṛtānte proktāni siddhaye sarva-karmaṇām
adhiṣṭhānaṁ tathā kartā karaṇaṁ ca pṛthag-vidham vividhāś ca pṛthak ceṣṭā daivaṁ caivātra pañcamam
pañca——五個;etāni——所有這些;mahā-bāho——啊,臂力強大的人;kāraṇāni——原由;nibodha——去了解;me——從「我」這裏;sāṅkhye——在吠陀經中;kṛtānte——在執行後;proktāni——說;siddhaye——完整;sarva——所有;karmaṇām——被認作;adhiṣṭhānam——地點;tathā——還有;kartā——工作者;karaṇam ca——與及工具;pṛthak-vidham——各類不同的;vividhāḥ ca——不同型式的;pṛthak——分別地;ceṣṭāḥ——努力;daivam——至尊者;ca——還有;eva——肯定地;atra——這裏;pañcamam——五。
譯文
啊,臂力強大的阿尊拿,從「我」這裏學習所有活動賴以達成的五個因素。數論哲學稱這五個因素為活動地點、執行者、感官、努力、與及終極的——超靈。
要旨
有人會問既然任何執行了的活動必定有一些反應,那個在基士拿知覺的人怎樣會不苦受或享受工作的反應呢?主引述維丹達吠檀多哲學以示這是可能的。他說所有活動及活動的成功都有五個原因,我們都應該知道。數論的總意是知識的貯存,而維丹達便是所有先進的阿闍黎耶所公認的知識寶庫。就算連山伽拉 Śaṅkara 也都這樣地接受吠檀多樞查經,因此像這樣的權威是應該要諮詢的。
如在梵歌所述,終極的意志處於超靈。「sarvasya cāhaṁ hṛdi」祂將每個人從事於某某的活動,內在地由祂指引所產生的行動——不論是在這一生或死後下一生中的——都沒有反應。
活動的工具是感官,靈魂通過感官作出各樣的行動,每一個行動都有不同的努力意圖。可是一個人的所有活動都有賴於以朋友身份處於每一個人心中「超靈」的意志。至尊主是較高的原由,在這個處境下,誰在處於心中的超靈指引下在基士拿知覺中工作當然便不受任何活動所束縛,那些完全基士拿知覺着的人終極地不再對他的行動有責任。每事每物都賴於至尊的意旨——超靈——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第十五節
śarīra-vāṅmanobhir yat karma prārabhate naraḥ nyāyyaṁ vā viparītaṁ vā pañcaite tasya hetavaḥ
śarīra——身體;vāk——言詞;manobhiḥ——由心意;yat——任何事情;karma——工作;prārabhate——開始;naraḥ——一個人;nyāyyam——正確的;vā——或;viparītam——反面;vā——或;pañca——五個;ete——所有這些;tasya——它的;hetavaḥ——原由。
譯文
任何一個人的身體、心意、或言詞所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行動都由這五個因素引起。
要旨
「正確」的或「錯誤」的兩字在這一節中非常重要,正確的工作是按照經典訓示所做被指定的工作,錯誤的工作則是違反經典所示原則而做的工作,不過任何已做的事都需要這五個因素才能夠完滿地執行。
第十六節
tatraivaṁ sati kartāram ātmānaṁ kevalaṁ tu yaḥ paśyaty akṛta-buddhitvān na sa paśyati durmatiḥ
tatra——那;evam——肯定地;sati——如此;kartāram——作為者的;ātmānam——靈魂;kevalam——唯一;tu——但是;yaḥ——任何人;paśyati——看到;akṛta-buddhitvāt——由於沒有智慧;na——永不;saḥ——他;paśyati——看到;durmatiḥ——愚蠢的。
譯文
因此一個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作為者而不考慮那五個因素的人肯定不很聰明和不能夠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
要旨
一個愚蠢的人不能夠了解「超靈」是他內處的朋友與及指揮着他的行動。雖然物質的原因是地點、作為者、努力與及感官,但最後的原因則是至尊者——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因此一個人不應該祇看到四個物質的原因,還有的是至尊最有效的原因。一個並不看到至尊者的人以為自己便是至尊,他是不明智的。
第十七節
yasya nāhaṅkṛto bhāvo buddhir yasya na lipyate hatvāpi sa imāl̐ lokān na hanti na nibadhyate
yasya——誰;na——永不;ahaṅkṛtaḥ——虛假自我;bhāvaḥ——本性;buddhiḥ——智慧;yasya——誰;na——永不;lipyate——依附於;hatvā api——就算殺戮;saḥ——他;imān——這;lokān——世界;na——永不;hanti——殺戮;na——永不;nibadhyate——受縛束。
譯文
誰不受虛假自我誘導,誰的智慧不受束縛,雖然他在這個世界上殺人,但他卻不是殺戮者。他亦不受他的活動所綑綁。
要旨
在這一節中主告訴阿尊拿說不願作戰的意念起自虛假自我。阿尊拿以為自己是活動的作為者,但他卻沒有考慮到內在與及外在的至尊准核。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有一個較高的准核,他為什麼要做作呢?但誰知道工作的工具——作為者他自己,與及至尊者為至尊的核准者,便做一切事都非常完滿,這樣的一個人永不在迷幻中。個人的活動及責任起自虛假的自我及無神論,或是基士拿知覺的缺乏。任何一個在超靈或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指令下在基士拿知覺中做作的人,就算在殺戮也不算這樣做,他也不受這殺戮的反應。當一個士兵在一個較高長官的命令下殺戮,他並不入受審判之列,但是如果一個士兵為了自己的原因而殺戮,肯定地他要受法律的制裁。
第十八節
jñānaṁ jñeyaṁ parijñātā tri-vidhā karma-codanā karaṇaṁ karma karteti tri-vidhaḥ karma saṅgrahaḥ
jñānam——知識;jñeyam——對象目的;parijñātā——知識者;tri-vidhā——三類;karma——工作;codanā——動力;karaṇam——感官;karma——工作;kartā——作為者;iti——如此;tri-vidhaḥ——三類;karma——工作;saṅgrahaḥ——積聚。
譯文
知識、知識的對象及知識者是三個引起行動的因素;感官、工作及作為者組成行動的三重根基。
要旨
日常的工作有三類原動力:知識,知識的對象及知悉者。工作的工具、工作本身及作為者被稱為工作的成份。任何一個人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有這些元素,一個人行動之前必有一些原動力——稱為靈感。任何在工作實現之前便已得到的答案是一種細微型式的工作,跟着工作便以行動的方式表現,首先一個人要經過思想、感受及意欲的心理程序——這稱為原動力。事實上,去執行的信仰便是知識。從經典來的工作靈感或是從靈魂導師而來的訓示是一樣的,當靈感在而工作者也在的時候,實際的行動便通過感官的幫助而產生。心意是所有感官的中心,對象便是工作本身,這便是博伽梵歌中所述的工作過程。所有活動的總合稱為工作的積聚。
第十九節
jñānaṁ karma ca kartā ca tridhaiva guṇa-bhedataḥ procyate guṇa-saṅkhyāne yathāvac chṛṇu tāny api
jñānam——知識;karma——工作;ca——還有;kartā——作為者;ca
——還有;tridhā——三類;eva——肯定地;guṇa-bhedataḥ——根據不同的型態;yathāvat——如他們做作;śṛṇu——聽;tāni——所有他們;api——還有。
譯文
按照三個物質自然型態的分別有三類知識、行動及行動的執行者,聽「我」逐一加以描述。
要旨
在第十四章中已經很詳盡地描述過物質自然型態的三個分類。在那一章中說良好型態是光明的,熱情型態是物質的,而愚昧型態則引往懶惰及無精打彩。所有的物質型態都是束縛的;它們不是解脫之源。就算一個在良好型態中的人也是受條件所限制。在第十七章裏各類物質自然型態中各類人不同型式的崇拜已經有所述及。主在這一節想講述根據三個物質型態不同的知識、行動者及行動本身。
第二十節
sarva-bhūteṣu yenaikaṁ bhāvam avyayam īkṣate avibhaktaṁ vibhakteṣu taj jñānaṁ viddhi sāttvikam
sarva-bhūteṣu——在所有生物體中;yena——由誰;ekam——一個;bhāvam——處境;avyayam——不能被毀滅的;īkṣate——看到;avibhaktam沒有劃分的;vibhakteṣu——在無數劃分出來的當中;tat——那;jñānam——知識;viddhi——知道;sāttvikam——在良好的型態。
譯文
在所有存在生物當中看到一個沒有被劃分出來的靈性本質,在劃分中沒有劃分的知識,是在良好型態中的知識。
要旨
一個在每一生物體中看到一個精靈——不論是半人神、人類、動物、雀鳥、野獸、水族或植物——的人,擁有在良好型態中的知識。在所有生物體中都有一個精靈,儘管他們由於過往的工作而得到不同的身體。如在第十七章中所述,每一身體內活力的展示是由於至尊主的較高本性,因此看到一個較高的本性——在每一生物體中的動力——便是在良好型態中的視覺。雖然身體是可以毀滅的,但活動的能量卻是不能被毀滅的。因為在被條件限制了的物質生存中有很多型態,所以按照不同的身體便能察覺出分別;因此他們看來是有分別的。這非人性的知識最後帶往自覺。
第二十一節
pṛthaktvena tu yaj jñānaṁ nānā-bhāvān-pṛthag-vidhān vetti sarveṣu bhūteṣu taj jñānaṁ viddhi rājasam
pṛthaktvena——因為分野;tu——但是;yat jñānam——那知識;nānā-bhāvān——不同型式的處境;pṛthak-vidhān——不同的;vetti——誰知道;sarveṣu——在所有;bhūteṣu——生物體;tat jñānam——那知識;viddhi——應該被認為;rājasam——依照熱情。
譯文
在不同的身體中看到居處着不同類型生物體的知識是在熱情型態中的知識。
要旨
物質身體便是生物體與及身體毀滅後知覺也跟着被毀滅的概念是熱情型態的知識。按照那知識,身體是因為不同類型知覺的發展而有別於另外的一個,不然便是沒有分別的靈魂展示知覺。身體本身便是靈魂,這個身體之外並沒有分別的靈魂,根據這個知識,知覺是短暫的,不然便是沒有個別的靈魂,有的是一個全面遍透的靈魂,它是充滿着知識的,這個身體祇是短暫愚昧展示的安排。或是這個身體之外便沒有個別的或至尊的靈魂。所有這些概念都被認為是熱情型態的產物。
第二十二節
yat tu kṛtsnavad ekasmin kārye saktam ahaitukam atattvārthavad alpaṁ ca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yat——那;tu——但是;kṛtsnavat——所有一切;ekasmin——在一個;kārye——工作;saktam——依附;ahaitukam——沒有原由;atattva-arthavat——沒有真實性;alpam ca——與及很貧乏;tat——那;tāmasam——在黑暗的型態中;udāhṛtam——據說。
譯文
依附於一類工作以為是所有一切、沒有對真理認識,與及非常貧乏的知識,據說是在黑暗型態中的知識。
要旨
一般人的「知識」通常是在黑暗或愚昧的型態,因為每一條件限制了的生命生下來都是在愚昧型態中。誰並不經由權威或經典訓示發展知識便祇有限於身體的知識。他並不關切按照經典的指示去做,對他來說神便是錢,知識便是身體需求的滿足。這些知識與絕對的真理無關,這不多不少地像普通動物的知識;吃喝、睡眠、自衛與及交配的知識。這裏描述這樣的知識是黑暗型態中的產物。換句話說,超越這個身體有關於靈魂的知識被稱為在良好型態中的知識,引用世俗邏輯及智力推考而產生很多理論及信條的知識是熱情型態的產物,至於祇是涉及於保持身體舒適的知識便是愚昧型態中的知識。
第二十三節
niyataṁ saṅga-rahitam arāga-dveṣataḥ kṛtam aphala-prepsunā karma yat tat sāttvikam ucyate
niyatam——調整的;saṅga-rahitam——沒有依附;arāga-dveṣataḥ——沒有愛或恨;kṛtam——做妥;aphala-prepsunā——沒有獲利性的結果;karma——活動;yat——那;tat——那;sāttvikam——在良好的型態中;ucyate——被稱為。
譯文
至於行動方面,那按照責任、沒有依附、沒有愛或恨、由一個遁棄了獲利性結果的人所執行的行動被稱為在良好型態中的行動。
要旨
如在經典中所述,按照社會的不同階層及分類、沒有依附或擁有權因而沒有愛或恨、為了至尊主的滿足、沒有自我滿足或自我享樂、與及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的職業性任務,被稱為在良好型態中的行動。
第二十四節
yat tu kāmepsunā karma sāhaṅkāreṇa vā punaḥ kriyate bahulāyāsaṁ tad rājasam udāhṛtam
yat——那;tu——但是;kāma-īpsunā——沒有獲利性結果;karma——工作;sāhaṅkāreṇa——沒有自我;vā——或;punaḥ——再次;kriyate——執行;bahula-āyāsam——以很大的勞力;tat——那;rājasam——在熱情型態中;udāhṛtam——據說。
譯文
然而由於想取悅及滿足自己的慾望、以極大的努力、與及以虛假自我的感覺去執行的活動,被稱為在熱情型態中的活動。
第二十五節
anubandhaṁ kṣayaṁ hiṁsām anapekṣya ca pauruṣam mohād ārabhyate karma yat tat tāmasam ucyate
anubandham——未來的束縛;kṣayam——昏亂的;hiṁsām——暴力;anapekṣya——沒有考慮後果;ca——還有;pauruṣam——對別人是苦惱的;mohāt——由於迷幻;ārabhyate——開始;karma——工作;yat——那;tat——那;tāmasam——在愚昧型態中;ucyate——據說。
譯文
在愚昧及迷惘中沒有考慮到將來的束縛或後果與及不依照經典訓示而執行的工作,使別人受創傷及粗暴的行動,據說是在愚昧型態中的行動。
要旨
一個人要向國家或名為閻羅督陀 Yamadūtas 的至尊主的代表報告他的行動。不負責任的工作是混亂,因為它毀壞經典所訓示的調限性原則,它經常是基於暴力與及是使別人感到苦惱的。這不負責任的工作是按照個人的經驗而執行,這便是迷幻。所有這些迷幻工作都是愚昧型態的產物。
第二十六節
mukta-saṅgo 'nahaṁvādī dhṛty-utsāha-samanvitaḥ siddhy-asiddhyor nirvikāraḥ kartā sāttvika ucyate
mukta-saṅgaḥ——解脫於所有的物質聯繫;anaham-vādī——沒有虛假的自我;dhṛti-utsāha——以極大的熱忱;samanvitaḥ——在那方面有資格;siddhi——完整成就;asiddhyoḥ——失敗;nirvikāraḥ——沒有改變;kartā——工作者;sāttvikaḥ——在良好的型態;ucyate——據說。
譯文
免於所有物質依附及虛假自我,熱忱、堅决及無視成功或失敗的工作者,是一個在良好型態中的工作者。
要旨
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經常都是超然於物質的自然型態,他並不期望委託給他的工作的結果。因為他處於虛假自我及高傲之上,但他仍然很熱心於工作的完成。他並不担心要負起的煩惱,他是經常地熱心的。他並不計較成功或失敗;他在快樂或苦惱中都是一樣。這樣的一個工作者所處的是良好的型態。
第二十七節
rāgī karma-phala-prepsur lubdho hiṁsātmako 'śuciḥ harṣa-śokānvitaḥ kartā rājasaḥ parikīrtitaḥ
rāgī——非常依附;karma-phala——工作的結果;prepsuḥ——想欲;lubdhaḥ——貪婪;hiṁsā-ātmakaḥ——經常妒忌;aśuciḥ——不清潔的;harṣa-śoka-anvitaḥ——複雜的,有苦也有樂;kartā——這樣的一個工作者;rājasaḥ——在熱情的型態;parikīrtitaḥ——宣稱。
譯文
依附於自己的工作及努力的果實、熱情地加以享受、貪婪、妒忌及不潔淨,還有受快樂及苦樂所感動的工作者,是一個在熱情型態中的工作者。
要旨
一個人太過依附於某類的工作或工作的結果是因為他太過依附於物質主義或家庭爐灶、妻子及兒女。這樣的一個人並不希望生命的較高提升,他祇是關心著將這個世界弄得在物質上越舒適越好,他通常是很貪心的,他以為他所得到的任何事物都是永恆及永遠不會失落的。這樣的一個人很妒忌別人及為了感官享樂而不擇手段,因此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清潔的,他並不理會他的入息是潔淨或不潔淨,如果工作成功他便很快樂,如果工作不成功他便很苦惱,這樣的一個人所處的是熱情型態。
第二十八節
ayuktaḥ prākṛtaḥ stabdhaḥ śaṭho naiṣkṛtiko 'lasaḥ viṣādī dīrgha-sūtrī ca kartā tāmasa ucyate
ayuktaḥ——沒有參考經典訓示;prākṛtaḥ——唯物的;stabdhaḥ——頑固的;śaṭhaḥ——欺騙的;naiṣkṛtikaḥ——長於侮辱別人;alasaḥ——懶惰的;viṣādī——頹喪的;dīrgha-sūtrī——延誤的;ca——還有;kartā——工作者;tāmasaḥ——在愚昧的型態;ucyate——據說。
譯文
那個經常地從事於違背經典訓示的工作,還有是唯物、頑固、欺騙、長於侮辱別人、懶惰、經常頹喪及拖延時間的工作者,是一個在愚昧型態中的工作者。
要旨
從經典訓示中我們知道什麼工作要執行和什麼工作不用執行,那些並不理會訓示的人從事於不須要做的工作,這些人通常都是物質的。他們按照自然的型態而不是按照經典的訓示工作。這樣的工作者通常都不很溫順,他們都是很狡猾及長於侮辱別人。他們很懶惰;就算有工作,他們也不正當地去做,他們將工作放在一傍至後來才做。因此他們看來是無精打彩的,他們拖延時間;任何可以在一小時內完成的工作他們會經年累月地拖下去。這樣的工作者是處於愚昧的型態中。
第二十九節
buddher bhedaṁ dhṛteś caiva guṇatas tri-vidhaṁ śṛṇu procyamānam aśeṣeṇa pṛthaktvena dhanañjaya
buddheḥ——智慧的;bhedam——分別;dhṛteḥ——穩定的;ca——還有;eva——肯定地;guṇataḥ——由物質自然型態;tri-vidham——三類;śṛṇu——聽;procyamānam——由「我」所述;aśeṣeṇa——詳細地;pṛthaktvena——分別地;dhanañjaya——啊,財富的得主。
譯文
啊,財富的得主,請聽「我」詳盡地告訴你根據三個自然型態而來的三類智慧的了解及决心。
要旨
主在根據三類不同的物質自然型態解釋過知識、知識的對象及知悉者後,祂現正以同樣道理解釋工作者的智慧及决心。
第三十節
pravṛttiṁ ca nivṛttiṁ ca kāryākārye bhayābhaye bandhaṁ mokṣaṁ ca yā vetti buddhiḥ sā pārtha sāttvikī
pravṛttim——值得;ca——還有;nivṛttim——不值得;kārya——工作;akārye——反應;bhaya——懼怕的;abhaye——沒有恐懼;bandham——義務;mokṣam ca——與及解脫;yā——那;vetti——知道;buddhiḥ——了解;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āttvikī——在良好的型態。
譯文
一個人因而知道什麼是應該做和什麼是不應該做、什麼是值得恐懼和什麼是不值得恐懼、什麼是束縛和什麼是解脫的了解。啊!彼利妲之子,那便是處於良好的型態中的了解。
要旨
按照經典的指示去執行的行動稱為巴維弟 pravṛtti,或值得去執行的行動,而並沒有這樣指示的行動則不應該去執行。一個不知道經典指示的人受到工作的活動與反應的束縛。由智慧明辨而來的了解是在良好型態中的了解。
第三十一節
yayā dharmam adharmaṁ ca kāryaṁ cākāryam eva ca ayathāvat prajānāti buddhiḥ sā pārtha rājasī
yayā——那;dharmam——宗教原則;adharmam ca——與及非宗教;kāryam——工作;ca——還有;akāryam——什麼不應該做;eva——肯定地;ca——還有;ayathāvat——不完整的;prajānāti——知道;buddhiḥ——智慧;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rājasī——在熱情型態中。
譯文
不能夠分辨宗教生活和非宗教生活、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那是不完整的了解。啊!彼利妲之子,這是在熱情的型態中。
要旨
在熱情型態中的智慧通常都顛倒工作,它接受不是真正的宗教為宗教與及拒絕真正的宗教。所有的意見及活動都是誤引的,在熱情智慧中的人以為一個普通人是一個偉大的靈魂及接受一個普通人為一個偉大的靈魂。他認為真理不是真理與及接受非真理為真理。在所有的活動中他們都採取錯誤的途徑;因此他們的智慧所處的是熱情型態。
第三十二節
adharmaṁ dharmam iti yā manyate tamasāvṛtā sarvārthān viparītāṁś ca buddhiḥ sā pārtha tāmasī
adharmam——非宗教;dharmam——宗教;iti——如此;yā——那;manyate——以為;tamasā——被迷幻;āvṛtā——遮蓋;sarva-arthān——所有事物;viparītān——錯誤的方向;ca——還有;buddhiḥ——智慧;sa——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tāmasī——在愚昧的型態。
譯文
以為宗教是非宗教與及非宗教是宗教,在迷幻的魔力下及在黑暗中往錯誤方向努力的了解,啊!彼利妲之子,那是在愚昧型態中的了解。
第三十三節
dhṛtyā yayā dhārayate manaḥ prāṇendriya-kriyāḥ yogenāvyabhicāriṇyā dhṛtiḥ sā pārtha sāttvikī
dhṛtyā——决心;yayā——那;dhārayate——被維持;manaḥ——心意;prāṇa——生命;indriya——感官;kriyāḥ——活動;yogena——由瑜伽修習;avyabhicāriṇyā——沒有間歇;dhṛtiḥ——這樣的决心;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sāttvikī——在良好的型態。
譯文
啊!彼利妲之子,那沒有中斷的、穩健地由瑜伽修習所維持,因此用以控制心意,生命及感官活動的决心,是處於良好的型態中。
要旨
瑜伽是一種了解至尊靈魂的方法。一個以决心堅定於至尊的靈魂,將心意、生命及感官活動集中於至尊的人,從事於基士拿知覺。那類决心是在良好的型態中。avyabhicāriṇya 一字非常重要,因為它是指那些從事於基士拿知覺和永不受任何其它活動所轉移的人。
第三十四節
yayā tu dharma-kāmārthān dhṛtyā dhārayate 'rjuna prasaṅgena phalākāṅkṣī dhṛtiḥ sā pārtha rājasī
yayā——由那;tu——但;dharma-kāma-arthān——為了宗教心及經濟發展;dhṛtyā——由决心;dhārayate——在這方面;arjuna——啊,阿尊拿;prasaṅgena——為了那;phala-ākāṅkṣī——想得到獲利性結果;dhṛtiḥ——决心;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rājasī——在熱情型態。
譯文
在宗教、經濟發展及感官享樂中抓緊獲利性結果的决心是在熱情型態,啊!阿尊拿。
要旨
任何一個經常地想在宗教或經濟活動上得到獲利性結果、唯一的欲望是感官享受和心意、生命及感官都如此地從事的人,是在熱情型態中。
第三十五節
yayā svapnaṁ bhayaṁ śokaṁ viṣādaṁ madam eva ca na vimuñcati durmedhā dhṛtiḥ sā pārtha tāmasī
yayā——由那;svapnam——夢;bhayam——恐懼;śokam——悲歎;viṣādam——頹喪;madam——迷幻;eva——肯定地;ca——還有;na——永不;vimuñcati——得到解脫;durmedhāḥ——不聰明的;dhṛtiḥ——决心;sā——那;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tāmasī——在愚昧的型態。
譯文
而那不能脫離於夢境、恐懼、悲歎悔恨、頹喪不振、與及迷幻的沒有智慧的决心,所處的是黑暗型態。
要旨
不要以為一個在良好型態中的人並不做夢。這裏夢的意思是太多睡眠,不論在良好、熱情或愚昧型態中,夢是經常有的,夢是自然的現象。但那些不能避免過量睡眠,不能夠避免享受物質對象及經常夢想主宰物質世界與及生命、心意及感官都這樣從事的人,被認為是在愚昧的型態中。
第三十六節及第三十七節
sukhaṁ tv idānīṁ tri-vidhaṁ śṛṇu me bharatarṣabha abhyāsād ramate yatra duḥkhāntaṁ ca nigacchati
yat tad agre viṣam iva pariṇāme 'mṛtopamam tat sukhaṁ sāttvikaṁ proktam ātma-buddhi-prasāda-jam
sukham——快樂;tu——但是;idānīm——現在;tri-vidham——三類;śṛṇu——聽;me——從「我」這裏;bharatarṣabha——啊,伯拉達人中之俊傑;abhyāsāt——由修習;ramate——享受者;yatra——那裏;duḥkha——苦惱;antam——結尾;ca——還有;nigacchati——獲得;yat——那;tat——那;agre——在開始的時候;viṣam iva——像毒藥;pariṇāme——在最後;amṛta——甘露;upamam——好比;tat——那;sukham——快樂;sāttvikam——在良好的型態;proktam——據說;ātma——自我;buddhi——智慧;prasāda-jam——滿足。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的俊傑,現在請從「我」這裏聽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享受的三種快樂,他有時因而達到所有困苦的終結。那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像毒藥而結尾就像甘露,而且還提醒至自覺途徑的便是在良好型態中的快樂。
要旨
一個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想重複又重複地享受物質的快樂,因此他便嗜嚼那已經咀嚼過的,但有時在這些享樂的過程中,他因為與一個偉大靈魂的聯繫而從物質的束縛中被釋放出來。換句話說,一個被條限了的靈魂是經常地從事於某些感官享樂,但當他通過好的聯誼了解到這祇是重複着同一事情的時候,他真正的基士拿知覺便得以喚醒,有時他會從這些重複的快樂中被釋放出來。
在追尋自覺的過程中,一個人要遵守很多規條守則去控制心意感官與及將心意集中於「自我」。所有這些程序都是很困難的,苦得象毒藥一樣,但如果一個人能夠成功地追隨這些規條而達到超然的地位他便如喝飲甘露那樣地去開始享受生命。
第三十八節
viṣayendriya-saṁyogād yat tad agre 'mṛtopamam pariṇāme viṣam iva tat sukhaṁ rājasaṁ smṛtam
viṣaya——感官對象;indriya——感官;saṁyogāt——組合;yat——那;tat——那;agre——在開始的時候;amṛta-upamam——就像甘露;pariṇāme——在結尾;viṣam iva——像毒藥;tat——那;sukham——快樂;rājasam——在熱情的型態;smṛtam——被認為是。
譯文
從感官與它們的對象接觸而來的快樂與及在開始的時候像甘露而結尾的時候像毒藥的據說便是屬於熱情型態。
要旨
一個年青的男人與一個年青的女人相遇,感官驅使那年青人去見她、觸摸她及與她性交。在開始的時候這對感官可能是很快樂,但結果過了一些時候就變得像毒藥一樣,他們分手與及離婚了,有的祇是悔恨及悲歎。這樣的快樂經常都是在熱情的型態。從感官及感官對象的結合而來的快樂經常都是苦惱的原由和應該設法去避免。
第三十九節
yad agre cānubandhe ca sukhaṁ mohanam ātmanaḥ nidrālasya-pramādotthaṁ tat tāmasam udāhṛtam
yat——那;agre——在開始的時候;ca——還有;anubandhe——綑綁;ca——還有;sukham——快樂;mohanam——迷幻;ātmanaḥ——自我的;nidrā——睡眠;ālasya——懶惰;pramāda——幻覺;uttham——產自;tat——那;tāmasam——在愚昧的型態;udāhṛtam——據說。
譯文
而那對自覺盲目的快樂,從開始至結尾都是迷惘與及由睡眠、懶惰及迷幻而引起的據說是處於愚昧型態。
要旨
一個以懶惰及睡眠而取悅的人肯定地是在黑暗的型態,而一個不知道怎樣做和怎樣不去做的人也是在愚昧的型態。對那在愚昧型態中的人來說,一切事情都是迷幻。在開始及結尾的時候都沒有快樂。一個在熱情型態的人開始的時候可能有朝夕的快樂而結果是苦惱;但一個在愚昧型態中的人在開始和結尾所有的祇是苦惱。
第四十節
na tad asti pṛthivyāṁ vā divi deveṣu vā punaḥ sattvaṁ prakṛti-jair muktaṁ yad ebhiḥ syāt tribhir guṇaiḥ
na——不;tat——那;asti——那裏有;pṛthivyām——在宇宙之內;vā——或;divi——在較高的恆星體系;deveṣu——在半人神中;vā——或;punaḥ——再次;sattvam——存在;prakṛti-jaiḥ——在物質自然的影響下;muktam——解脫了的;yat——那;ebhih——由這;syat——這樣成為;tribhiḥ——由三個;guṇaih——物質自然型態。
譯文
無論在這裏或在較高恆星體系中都沒有存在的生物是免於這三個物質自然的型態。
要旨
主在這裏撮述整個宇宙中三個物質自然型態的影響。
第四十一節
brāhmaṇa-kṣatriya-viśāṁ śūdrāṇāṁ ca parantapa karmāṇi pravibhaktāni svabhāva-prabhavair guṇaiḥ
brāhmaṇa——婆羅門;kṣatriya——剎怛利耶;viśām——毗舍;śūdrāṇām——戍陀;ca——和;parantapa——啊,敵人的征服者;karmāṇi——活動;pravibhaktāni——被分開;svabhāva——本性;prabhavaiḥ——生自;guṇaiḥ——由物質自然型態。
譯文
啊!敵人的征服者,婆羅門、剎怛利耶、毗舍及戍陀是由於他們工作的品質,按照物質的自然型態而分辨出來。
第四十二節
śamo damas tapaḥ śaucaṁ kṣāntir ārjavam eva ca jñānaṁ vijñānam āstikyaṁ brahma-karma svabhāva-jam
śamaḥ——平靜;damaḥ——自制;tapaḥ——苦行;saucam——純潔;kṣāntiḥ——容忍;ārjavam——誠實;eva——肯定地;ca——和;jñānam——智慧;vijñānam——知識;āstikyam——宗教性;brahma——一個婆羅門的;karma——責任;svabhāva-jam——產自他的本性。
譯文
平靜、自制、苦行、純潔、容忍、誠實、智慧、知識與及宗教心——這些都是婆羅門工作的品質。
第四十三節
śauryaṁ tejo dhṛtir dākṣyaṁ yuddhe cāpy apalāyanam dānam īśvara-bhāvaś ca kṣātraṁ karma svabhāva-jam
śauryam——英雄本色;tejaḥ——力量;dhṛtiḥ——堅毅;dākṣyam——機智;yuddhe——在陣前;ca——和;api——還有;apalāyanam——不逃避;dānam——慷慨;īśvara——領袖才能;bhāvaḥ——本性;ca——和;kṣātram——剎怛利耶;karma——工作;svabhāva-jam——產自他的本性。
譯文
英雄本色、權力、堅毅、機智、陣上的膽色、慷慨、與及領袖才能都是剎怛利耶工作的品質。
第四十四節
kṛṣi-gorakṣya-vāṇijyaṁ vaiśya-karma svabhāva-jam paricaryātmakaṁ karma śūdrasyāpi svabhāva-jam
kṛṣi——犂田;go——母牛;rakṣya——保護;vāṇijyam——經商;vaiśya——毗舍;karma——工作;svabhāva-jam——產自他的本性;paricaryā——服務;ātmakam——本性;śūdrasya——戍陀的;api——還有;svabhāva-jam——產自他的本性。
譯文
農務、畜牧與及經商是毗舍工作的本質;至於戍陀則是勞動及對其他人的服務。
第四十五節
sve sve karmaṇy abhirataḥ saṁsiddhiṁ labhate naraḥ svakarma-nirataḥ siddhiṁ yathā vindati tac chṛṇu
sve——自己的;sve——自己的;karmaṇi——在工作中;abhirataḥ——跟隨;saṁsiddhim——完整的;labhate——達到;naraḥ——一個人;svakarma——由他自己的責任;nirataḥ——從事於;siddhim——完整成就;yathā——如;vindati——達到;tat——那;śṛṇu——聽。
譯文
每一個追隨他自己工作品質的人都能夠有完滿的成就,現在請從「我」這裏聽聽這怎樣能夠去達到。
第四十六節
yataḥ pravṛttir bhūtānāṁ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svakarmaṇā tam abhyarcya siddhiṁ vindati mānavaḥ
yataḥ——從誰;pravṛttiḥ——發放;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的;yena——由誰;sarvam——所有;idam——這;tatam——遍透;svakarmaṇā——在他自己的職務中;tam——祂;abhyarcya——通過崇拜;siddhim——完整成就;vindati——達到;mānavaḥ——一個人。
譯文
一個崇拜所有生物體的泉源及全面遍透的主的人能夠在他職務的執行中達到完整。
要旨
如在第十五章中所述,所有生物體都是至尊主的所屬片碎部份。因此至尊
主是所有生物體的始首,維丹達樞查經有如下的證明:janmādy asya yataḥ。所以至尊主是每一個生物體的始首。至尊主通過祂外在的及內在的兩個能量所以是全面遍透的。因此一個人要崇拜至尊主與及祂的能量。一般來說外士那瓦奉獻者崇拜至尊主及祂的內在能量,他的外在能量是內在能量的顛倒反影。外在能量是一個背景,至尊主由祂作為巴拉邁瑪的全體部份擴充而居於每一處,祂是所有半人神、所有人類、所有生物及每一處的「超靈」,因此一個人必須知道他作為至尊主的所屬部份責任是向至尊者作出服務,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完全的基士拿知覺從事於奉獻性服務,這是這一節所推薦的。
每一個人都應該想他是由於赫斯克沙 Hṛṣīkeśa——所有感官的主人——而從事於某一項職務。一個人應該從事於他所從事的工作和將成果崇拜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如果一個人經常地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這樣想,這樣,由於主的恩賜,他便能夠完全地關切到一切事物。那是生命的完整成就,主在博伽梵歌中說:teṣām ahaṁ samuddhartā。至尊主祂親自照顧拯救這樣的一個奉獻者。那是生命的最高完滿成就,不論一個人從事於什麼職務,如果他是侍奉至尊主的話,他便會達到最高的完整成就。
第四十七節
śreyān sva-dharmo viguṇaḥ para-dharmāt svanuṣṭhitāt svabhāva-niyataṁ karma kurvan nāpnoti kilbiṣam
sreyān——較佳;sva-dharmaḥ——一個人自己的職務;viguṇaḥ——不完滿地執行;para-dharmāt——別人的職務;svanuṣṭhitāt——完滿地執行;svabhāva-niyatam——根據一個人本性的被指定任務;karma——工作;kurvan——執行着;na——永不;āpnoti——達至;kilbiṣam——罪惡的反應。
譯文
就算一個人不完滿地執行他的職務,從事於他自己的職務遠比較接受別人的職務並完滿地執行為佳。根據一個人本性的被指定職務從不受罪惡所影響。
要旨
一個人的職業性任務在博伽梵歌中有所指定。如前數節所述,一個婆羅門、一個剎怛利耶、一個毗舍或一個戍陀的責任是根據某特定的物質自然型態而被指定。一個人不應該摹倣別人的任務,一個本性上對戍陀工作有興趣的人不應該人為地自稱是一個婆羅門,雖然或許他是降生於一個婆羅門的家庭。這樣,一個人便應該按照他的本性工作,祇要是對至尊主服務的執行,沒有一樣工作是卑鄙的,一個婆羅門的職務肯定地是在良好的型態,但如果一個人不是本性上處於良好的型態,他便不應該摹倣一個婆羅門的職務。對於一個剎怛利耶,或行政人員來說,他有很多可惡的事情;一個剎怛利耶要用暴力去殺他的敵人或捕捉犯人,有時為了政治手腕一個剎怛利耶要說謊。這種暴力和兩面手法隨着政治而來,可是一個剎怛利耶不應該放棄他職務而試圖摹倣一個婆羅門的責任。
一個人應該為了至尊主的滿足而作為。舉例如阿尊拿是一個戰士(剎怛利耶),他猶疑向敵方作戰。但如果這戰爭是為了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做,便不會有墮落的恐懼。在商場上也是一樣,有時一個商人為了要賺錢而說了很多謊話,如果他不這樣做,便不會有利潤。有時一個商人會說:「啊!顧客先生,對你我不賺錢。」但一個人應該知道沒有利潤商人便不能存在。因此如果一個商人說他不賺錢這祇是一個謊話。但商人不應該以為因為他從事於一個要說謊的職務,他便要放棄他的工作而追隨一個婆羅門的工作,那是不推薦的。不論一個人是剎怛利耶、毗舍、戍陀都沒有關係,如果他通過工作而侍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就算婆羅門在執行不同的祭祀中有時也要殺動物,因為有時是要這樣的動物犧牲的。同樣地,如果一個剎怛利耶在他責任的執行中殺了敵人,他並不招至罪惡。在第三章中這些事情已經清楚詳盡地述及;每人都要為了耶冉拿的目的或為了韋施紐——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而工作。任何為了個人感官享樂而做的事都是束縛之由,結論便是每個人都要從事於他得到的某特定物質自然型態,他應該决定祇為至尊主的至尊原由而工作。
第四十八節
saha-jaṁ karma kaunteya sa-doṣam api na tyajet sarvārambhā hi doṣeṇa dhūmenāgnir ivāvṛtāḥ
saha-jam——同時地產生;karma——工作;kaunteya——啊,琨提之子;sa-doṣam——有缺點;api——雖然;na——永不;tyajet——要放棄;sarva-ārambhāḥ——任何冒險;hi——肯定地;doṣeṇa——有缺點;dhūmena——有煙;agniḥ——火;iva——如;āvṛtāḥ——被遮蓋。
譯文
每一項努力都有一些缺點遮蓋,就好像火被煙所遮蓋一樣。因此一個人不應該放棄產自他本性的工作,啊!琨提之子,就算這工作是充滿着缺點的。
要旨
在被條件限制了的生命下,所有工作都有物質自然型態的沾染。就算一個人是婆羅門,他也要執行必須殺戮動物的犧牲。同樣地,一個剎怛利耶,不論他怎樣虔誠也要去殺敵人,這一點是他所不為避免的。同樣地,一個商人無論他怎樣虔誠也要收藏一些利潤以在商場上生存,他有時也要在黑市交易。這些事情是必然的;一個人不能避免。同樣地,有人是一個侍奉惡主的戍陀,就算不應該他也要執行主人的命令。雖然有着這些弊端,一個人也要繼續執行他被指定的職務,因為這產自他自己的本性。
這裏所舉的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火是純潔的,但是仍然會有煙。不過煙並不使到火不純潔,就算是火中有煙,火仍然被認為是所有元素中最純潔的。如果一個人想放棄剎怛利耶的工作而從事一個婆羅門的職務,他也不保證在婆羅門的職務中並沒有不愉快的責任。一個人可以下結論在物質世界裏沒有人能夠完全免於物質自然的沾污。火與煙的例子在這裏很適當,冬天的時候當一個人從火中取一塊石時,眼睛及其它的身體部份會被煙所擾,但儘管這樣一個人是要用火的。同樣地,一個人不應該因為一些擾亂的元素而放棄他本然的職務,反之,一個人要决意在基士拿知覺中以他的職務侍奉至尊的主。那便是完滿的境界。當一個特定的職務是為了至尊主的滿足而做的時候,所有那特定職務的缺點都被淨化了。當工作的結果被淨化,當與奉獻性服務連繫時,一個人便能夠完整地看到內在的自我,那便是自覺。
第四十九節
asakta-buddhiḥ sarvatra jitātmā vigata-spṛhaḥ naiṣkarmya-siddhiṁ paramāṁ sannyāsenādhigacchati
asakta-buddhiḥ——不依附的智慧;sarvatra——每一處地方;jita-ātmā——控制心意;vigata-spṛhaḥ——沒有物質欲望;naiṣkarmya-siddhim——完整地沒有反應;paramām——至尊;sannyāsena——由遁棄的階層;adhigacchati——達到。
譯文
一個人祇要自制、不依附物質事物與及不理會物質的享樂便能夠達到遁棄的結果。那就是遁棄的最高完滿階段。
要旨
真正遁棄的意思是一個人應該經常地想着因為他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因此他沒有權利去享受工作的結果。他既然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他工作的結果應該由至尊主享用。這是真正的基士拿知覺,在基士拿知覺中操作的人是一個真正的托砵僧——一一個在生命遁棄階段的人。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意便能夠感到滿足,因為他實際上是為至尊者工作,這樣他便不依附於任何物質的事物;他變得慣性地不取悅於任何不是從對主的服務而來的超然快樂。一個托砵僧應該是免於他過往活動的反應,但是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就算不接受所謂遁棄的階層也能夠達到這完整成就。這心理狀況稱為瑜伽魯達 yogārūḍha,或瑜伽的完滿階段。在第三章中有所證明:yas tv ātma-ratir eva syāt,一個自我滿足的人並不恐懼他活動的反應。
第五十節
siddhiṁ prāpto yathā brahma tathāpnoti nibodha me samāsenaivạ kaunteya niṣṭhā jñānasya yā parā
siddhim——完整成就;prāptaḥ——達到;yathā——如;brahma——至尊者;tathā——這樣;āpnoti——達到;nibodha——試圖去了解;me——從「我」這裏;samāsena——總括地;eva——肯定地;kaunteya——啊,琨提之子;niṣṭhā——階段;jñānasya——知識的;yā——那;parā——超然的。
譯文
啊,琨提之子,從「我」這裏概括地學習一個人怎樣能夠達到至尊的完滿境界——婆羅門,祇要如「我」以下所述地去做便行。
要旨
主向阿尊拿描述一個人怎樣祇要從事於他的職務,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執行任務,便能夠達到最高的完滿境界。一個人祇要為了至尊主的滿足而遁棄他工作的結果便能夠達到婆羅門的至尊階段,這便是自覺的程序,真正的完滿知識境界是達到如在以下數節所述的純基士拿知覺。
第五十一節至第五十三節
buddhyā viśuddhayā yukto dhṛtyātmānaṁ niyamya ca śabdādīn viṣayāṁs tyaktvā rāga-dveṣau vyudasya ca
vivikta-sevī laghv-āśī yata-vāk-kāya-mānasaḥ dhyāna-yoga-paro nityaṁ vairāgyaṁ samupāśritaḥ
ahaṅkāraṁ balaṁ darpaṁ kāmaṁ krodhaṁ parigraham vimucya nirmamaḥ śānto brahma-bhūyāya kalpate
buddhyā——由智慧;viśuddhayā——完全淨化了的;yuktaḥ——這樣的從事;dhṛtyā——堅決;ātmānam——自我;niyamya——調整了的;ca——還有;śabdādīn——如聲音等的感官對象;viṣayān——感官對象;tyaktvā——放棄;rāga——依附;dveṣau——憎恨;vyudasya——放在一傍;ca——還有;vivikta-sevī——生活在一個隱蔽的地方;laghu-āśī——吃很少量的東西;yata-vāk——控制言詞;kāya——身體;mānasaḥ——心意的控制;dhyāna-yoga-paraḥ——經常溶匯於神昏中;nityam——每日二十四小時;vairāgyam——不依附;samupāśritaḥ——求庇護於;ahaṅkāram——虛假自我;balam——虛假力量;darpam——虛假驕傲;kāmam——色慾;krodham——憤怒;parigraham——接受物質事物;vimucya——被拯救;nirmamaḥ——沒有擁有權;śāntaḥ——和平的;brahma-bhūyāya——成為自覺了的;kalpate——被了解。
譯文
一個以智慧淨化了及堅决控制心意、放棄感官享樂對象,免於依附及憎恨,生活於一個隱蔽的地方,吃很少量東西及控制身體及舌頭。經常在神昏中及不依附任何東西,免於虛假自我、虛假力量、虛假驕傲、色慾、憤怒及不接受任何物質事物的人肯定地是被提升到自覺的境界。
要旨
當一個人被知識所淨化後,他便會自處於良好的型態。因而成為心意的控制者及經常在神昏中。又因為他不依附於感官享樂的對象,他並不吃多過他所需要的,這樣他便控制身體及心意的活動。他並沒有虛假自我因他不接受身體是自己,他亦不希望接受物質事物來使身體肥胖強壯。因為他沒有生命的身體概念,所以他並不虛假地自傲。他滿足於由主恩賜給他的一切事情,沒有感官享樂他也從不勃怒。他亦不努力去得到感官的對象。因此當他完全免於虛假自我後,他變得不依附於任何物質事項,那便是婆羅門自覺的階段,這階段稱為婆羅布達 brahma-bhūta。當一個人免於生命物質概念時,他便變得很平靜和不會受刺激。
第五十四節
brahma-bhūtaḥ prasannātmā na śocati na kāṅkṣati samaḥ sarveṣu bhūteṣu mad-bhaktiṁ labhate parām
brahma-bhūtaḥ——因為與至尊絕對合一;prasanna-ātmā——完全快樂的;na——永不;śocati——悔恨;na——永不;kāṅkṣati——慾望;samaḥ——平等地對待;sarveṣu——所有;bhūteṣu——生物體;mat-bhaktim——「我」的奉獻性服務;labhate——達到;parām——超然的。
譯文
一個這樣地超然處置的人立即便了解至尊的婆羅門而充滿快樂。他永不悔怨或渴望任何事物;他對每一個生物體都同樣地對待。在那境界中他便達到對「我」的純潔奉獻性服務。
要旨
對於非人性主義者來說,達到婆羅布達 brahma-bhūta 的階段,與「絕對」合一,便是最後的斷句。但對於人性主義者,或純潔的奉獻者來說,一個人要更進一步從事純潔的奉獻性服務。這就是說一個從事於對至尊主純潔奉獻性服務的人已經在一個名為婆羅布達——解脫的階段——與「絕對」合一。沒有與至尊者「絕對」在一起,一個人便不能向他作出服務。在絕對的概念中,被侍奉者與侍奉者之間並沒有分別;但是在較高靈性感覺方面,區別仍然是有的。
在生命的物質概念下,當一個人為感官享樂工作時便有苦惱;但在靈性的世界裏,一個人從事於純潔的奉獻性服務便沒有苦惱。因而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者並沒有事情去哀悼或渴望,既然神是完滿的,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從事於對神服務的生物體他自己也變得完滿。他就像一條排除了所有污水的河。因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除了基士拿以外並沒有其它的思念,他自然地便是很快樂的。他並不哀悼任何物質的得失,因為在對主的服務中他是完滿的。他並沒有物質享樂的慾望,因為他知道每一個生物體都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和因而永恆地是一個僕人。他並不在物質世界中視別人是較高或較低的;較高或較低的地位都祇在外表,一個奉獻者與外表的出現或消失無關。對他來說石和金的價值都是一樣。這是婆羅布達 brahma-bhūta 的境界,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很容易便達到這個境界,在那生命的階段,與至尊的婆羅門合一及摧毀一個人個別性的概念都就有如進地獄一樣,而達到天堂王國的想法也變成幻象一般,感官也像沒有牙的毒蛇,尤如沒有牙的毒蛇不值得懼怕,當感官自動地被控制後也是一樣。這個世界對於被物質沾污了的人來說是苦惱的,但對奉獻者來說整個世界就像外琨達(靈性天空)一樣。對於奉獻者來說這個世界最偉大的人物就如螞蟻一樣的不重要,這個境界可以由在這個年代中傳播純潔奉獻性服務的主采坦耶的仁慈而達到。
第五十五節
bhaktyā mārr abhijānāti yāvān yaś cāsmi tattvataḥ tato māṁ tattvato jñātvā viśate tad-anantaram
bhaktyā——由純潔的奉獻性服務;mām——「我」;abhijānāti——一個人能夠知道;yāvān——就像;yaḥ ca asmi——如「我」;tattvataḥ——在真理;tataḥ——此後;mām——「我」;tattvataḥ——由真理;jñātvā——知道;viśate——進入;tat——此後;anantaram——以後。
譯文
一個人祇有通過奉獻性服務才能夠如至尊者本來一樣地了解祂。當一個人以這樣的奉獻完全地知覺着至尊主的時候,他便能夠進入神的王國。
要旨
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與及祂的全體出席部分不能夠通過智力推考或是由非奉獻者所了解。如果一個人想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便要在一個純潔奉獻者的指示下參與純潔的奉獻服務。不然的話,對他來說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真理永遠是會被蒙蔽的。前文已經指出過(nāhaṁ prakāśaḥ)祂不會揭示給任何人。一個人不能夠祇是通過博學或努力推考而了解神。祇有一個實際地在基士拿知覺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才能夠了解基士拿是什麼。大學學位對此也是沒有幫助的。
一個完全地諳熟基士拿科學的人能夠有資格進入靈性的王國——基士拿的居所。成為婆羅門的意思並不就是一個人就此失去他的身份,奉獻性服務是有的,而一旦有奉獻性服務存在,便一定有神、奉獻者及奉獻性服務程序的存在。這樣的知識就算是在解脫後也永不毀滅,解脫的意思是免於生命的物質概念;靈性生活中也有同樣的分辨,也有同樣的個別性,祇不過是在純基士拿知覺中的。我們不要誤解 viśate(進入「我」)一字而支持一元論者那一個人與非人格的婆羅門成為純一的理論,不,viśate 的意思是一個人能夠以他的個別性與至尊主聯繫及對祂作出服務而進入祂的居所。舉例如一隻綠色的鳥進入一棵綠色的樹不是要與樹合一而是要享受樹上的果實。非人性主義者通常都舉河流流進及溶匯於海洋的例子,這或許是非人性主義者快樂之源,但人性主義者則好像海洋裏的水族一樣保持他的個別性。如果我們深入海洋會找到很多生物體。與海洋表面的認識是不夠的,一個人必定要完全知道海洋深處的水族生物。
由如一個奉獻者作出純潔的奉獻性服務,他能夠真正地了解至尊主的超然本性及富裕。如在第十一章中所宣言,祇有奉獻性服務一個人才能這樣地做到。這裏也證實了同樣的一點:一個人能夠通過奉獻性服務去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及進入祂的王國。
在達到了免於物質概念的婆羅布達階段後,一個人的奉獻性服務便由聆聽主開始。當一個人聆聽至尊主的時候,自動地婆羅布達階段便會發展起來,跟着物質的沾染——貪婪及對感官享樂的慾望——便會消失。當色慾及渴望從奉獻者的心中消失後,他便變得更依附於對主的服務,而由於這依附他便能夠免於物質的沾染。在那生命的階段他便能夠了解至尊的主,這也是史里瑪博伽瓦譚的宣言,而且在解脫後巴帝或超然服務的程序依然繼續下去。吠檀多樞查經證實了這一點:āprāyaṇāt tatrāpi hi dṛṣṭam。這意思是在解脫後奉獻性服務的程序依然繼續。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真正奉獻性解脫的定義為生物體自己的身份,他自己法定性地位的重建。法定性地位已經被解釋過為:每一個生物體都是至尊主的所屬部份,因此他的法定性地位便是去服務,在解脫後,這服務也永不會終止。真正的解脫是免於生命的錯誤觀念。
第五十六節
sarva-karmāṇy api sadā kurvāṇo mad-vyapāśrayaḥ mat-prasādād avāpnoti śāśvataṁ padam avyayam
sarva——所有;karmāṇi——活動;api——雖然;sadā——經常地;kurvāṇaḥ——執行;mat——在「我」之下;vyapāśrayah——保護;mat——「我」的;prasādāt——恩賜;avāpnoti——達到;sāśvatam——永恆的;padam——居所;avyayam——不能毀滅的。
譯文
「我」的奉獻者雖然從事於所有各類的活動,但在「我」的保護下由於「我」的恩賜,他也能夠達到至尊永恆不滅的居所。
要旨
mad-vyapāśrayaḥ 一字的意思是在至尊主的保護下,為了免於物質的沾污,一個純潔的奉獻者在至尊主或祂的代表——靈魂導師的指引下作為。對於一個純潔奉獻者來說並沒有時間的限制。他是經常二十四小時百份之一百地在至尊主的指引下活動。主對於一個這樣地從事於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者是非常、非常之仁慈的。儘管困難重重,他最後將被置於超然的居所,或基士拿珞伽。他有得以進入的保證,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那至尊的居所中並沒有改變;每件事物都是永恆,不能被毀滅及充滿着知識的。
第五十七節
cetasā sarva-karmāṇi mayi sannyasya mat-paraḥ buddhi-yogam upāśritya maccittaḥ satataṁ bhava
cetasā——由於智慧;sarva-karmāni——所有各類的活動;mayi——向「我」;sannyasya——放棄;mat-paraḥ——「我」的保護;buddhi-yogam——奉獻性服務;upāśritya——求庇護於;mat-cittaḥ——知覺;satatam——每日二十四小時;bhava——成為。
譯文
在所有的活動結果中祇要依賴「我」及經常地在「我」的保護下工作,在這樣的奉獻性服務下要完全地知覺着「我」。
要旨
當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時,他並不是要做世界的主人。一個人應該有如一個僕人一樣完全地在至尊主的指引下去行動,一個僕人並沒有個別的自主權,他祇是在主人的命令下操作。一個代表至尊主人工作的僕人對得失並沒有影響。他祇是在主的命令下忠誠地執行任務。在這裏有人或許會辯說阿尊拿是在主的親自指引下作為,但當基士拿不在的時候,一個人應該怎這做呢?如果一個人按照這部書中基士拿所指示與及在基士拿代表的引導下作為,結果也會是一樣的。梵文 mat-paraḥ 在這一節中很重要。它是指一個人除了在基士拿知覺中操作去滿足基士拿外便沒有別的生命目標。在那工作的態度下,一個人應該祇是想着基士拿:「我是被基士拿委派去執行這特定職責的。」當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他自然地便要想着基士拿。這是完整的基士拿知覺,不過一個人應該記着在做了一些妄為的行動後,他便不應該將結果獻給至尊的主,那類責任不是在基士拿知覺中的奉獻性服務。一個人應該按照基士拿的命令去行動,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基士拿的命令通過使徒傳遞從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而來。因此靈魂導師的命令應該被接受為生命的首要責任。如果一個人得到了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與及按照他的指示作為,他在基士拿知覺中完滿的一生便得到保證。
第五十八節
mac-cittaḥ sarva-durgāṇi mat-prasādāt tariṣyasi atha cet tvam ahaṅkārān na śroṣyasi vinaṅkṣyasi
mat——「我」的;cittaḥ——知覺;sarva——所有的;durgāṇi——障碍;mat——「我」的;prasādāt——「我」的恩賜;tariṣyasi——你會克服;atha——因此;cet——如果;tvam——你;ahaṅkārāt——由虛假的自我;na——不;śroṣyasi——聽;vinaṅkṣyasi——便失去了自己。
譯文
如果你知覺着「我」,你便會因為「我」的恩賜而超越條件限制了生命下的所有障碍。但是假如你不以這個知覺工作而通過虛假自我去行動,不聽「我」的話,你便會失落。
要旨
一個完全地基士拿知覺着的人並不過度渴望去執行生計的職責,愚蠢的人不能了解這種對一切的渴望的豁免,主成為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的人的最親密朋友。祂經常地照顧祂朋友的起居,祂將自己給與了那個每天二十四小時地以奉獻工作取悅祂的朋友。因此,沒有人應該受生命身體概念的虛假自我所驅使。一個人不應該虛假地以為他自己不倚賴物質自然的定律而能夠自由行動。他是經常地在物質定律嚴格控制之下,但一旦當他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的時候,他便得到了解脫,免於物質的煩惱。一個人應該很小心地記着一個並不積極地在基士拿知覺中作為的人是失落在物質漩渦——生與死的海洋裏。沒有一個被條限了的靈魂真正地知道什麼應該去做什麼不應該去做,但一個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的人是自由行動的,因為一切事情都由基士拿在內裏促成與及由靈魂導師所認可。
第五十九節
yad ahaṅkāram āśritya na yotsya iti manyase mithyaiṣa vyavasāyas te prakṛtis tvāṁ niyokṣyati
yat——因此;ahaṅkāram——虛假的自我;āśritya——求庇護於;na——不;yotsya——將會作戰;iti——如此;manyase——想;mithyā eṣaḥ——這全是假的;vyavasāyah te——你的堅決;yrakṛtiḥ——物質自然;tvām——你;niyokṣyati——將你從事於。
譯文
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指示去做,不去作戰,你便是被誤引了。由於你的本性,你是必然會從事於戰爭的。
要旨
阿尊拿是一個軍人,天生的一個剎怛利耶。因此他本然的責任便是作戰。但是由於虛假自我的關係,他懼怕在殺死了他的老師、祖父及朋友後便會有罪惡的反應,事實上他以為自己是活動的主人,就像是他指令這工作的好與壞結果一樣。他忘記了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在那裏教導他去參戰。那是被條件限制了靈魂的健忘。至尊性格的人指示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一個人祇要在基士拿知覺中去行動以達到生命的完滿境界。沒有人能夠像至尊主那樣確知自己的命運;因此,最佳的辦法便是從至尊主那裏取得指示和跟着去做。沒有人可以不理會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或代表神的靈魂導師的命令。一個人應該毫不猶疑地執行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命令——那便會使他在所有情況下都能確保安全。
第六十節
svabhāva-jena kaunteya nibaddhaḥ svena karmaṇā kartuṁ necchasi yan mohāt kariṣyasy avaśo 'pi tat
sva-bhāva-jena——由一個人自己的本性;kaunteya——啊,琨提之子;nibaddhaḥ——被條件限制了;svena——由一個人自己的;karmaṇā——活動;kartum——去做;na——不;icchasi——如;yat——那;mohāt——由於迷惘;kariṣyasi——你會做;avaśaḥ——沒有察覺地;api——就算;tat——那。
譯文
在迷惘中你現在拒絕按照「我」的指示去做;然而,琨提之子,你在自己本性驅使下也會照樣行動的。
要旨
如果一個人拒絕在至尊主的指示下去行動,他也要受他所處型態的驅使下去做。每一個人都在某物質自然型態組合的魔力下跟着行動,但誰自願地在至尊主的指示下從事便是光榮的。
第六十一節
īśvaraḥ sarva-bhūtānāṁ hṛd-deśe 'rjuna tiṣṭhati bhrāmayan sarva-bhūtāni yantrārūḍhāni māyayā
īśvaraḥ——至尊的主;sarva-bhūtānām——所有生物體的;hṛd-deśe——在心所處的地方;arjuna——啊,阿尊拿;tiṣṭhati——處於;bhrāmayan——引至遊蕩;sarva-bhūtāni——所有生物體;yantra——機器;ārūḍhāni——這樣處於;māyayā——在物質能量的魔力下。
譯文
啊,阿尊拿,至尊主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指揮着好像坐在物質能量所造成的機器上的生物體的遊蕩。
要旨
阿尊拿並不是至尊的知悉者,他參戰或不參戰的决定是受制於他有限判斷能力之內。主基士拿教導說個別的一個人並不就是一切。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或基士拿祂自己——局部性的「超靈」,處於心中指示着生物體。生物體在更換了身體以後便忘記了他過往的作為,但是作為過往、現在及將來知悉者的「超靈」是他所有活動的見證人,因此生物體的所有活動是由「超靈」所指引。生物體得到他所應得的,他在「超靈」的指揮下由這個物質能量創造的物質身體所駕御。一個生物體一旦被置於一個特定的身體後,他便要在那身體處境的指使下工作。雖然駕駛者(生物體)可能是一樣,一個坐在一部高速汽車內的人比一個坐在一部慢車內的人移動得快,同樣地,在至尊靈魂的命令下,物質自然按照某類生物體的過往欲望而供給他某類身體。生物體並不是獨立的,一個人不應該以為他自己是脫離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而獨立。個別的生物體經常都在祂的控制之下。因此他的責任便是要皈依,那便是下一節的訓示。
第六十二節
tam eva śaraṇaṁ gaccha sarva-bhāvena bhārata tat prasādāt parāṁ śāntiṁ sthānaṁ prāpsyasi śāśvatam
tam——向祂;eva——肯定地;śaraṇam——皈依;gaccha——去;sarva-bhāvena——在所有各方面;bhārata——啊,伯拉達之子;tat-prasādāt——由於祂的恩賜;parām——超然的;śāntim——和平;sthānam——居所;prāpsyasi——你會得到;śāśvatam——永恆的。
譯文
啊,伯拉達人中之俊傑,斷然在各方面完全地向祂皈依。由於祂的恩賜你將會達到超然的平靜及至尊永恆的居所。
要旨
因此一個生物體應該向處於每一個人心中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皈依,那會使他從這個物質存在的各類苦惱中釋放出來。通過這樣的皈依,一個人不單祇可釋於這生命的所有苦惱,而且最後他還會達到至尊的神。在吠陀文學中對超然文學的描述是 tad viṣṇoḥ paramaṁ padam。既然所有創造都是神的王國之內,一切物質的事物實際上是靈性的,但巴拉密巴達 paramaṁ padam 特別是指名為靈性天空或外琨達——永恆的結所。
博伽梵歌第十五章這樣說:Sarvasya cāham hṛdi sanniviṣṭaḥ。主處於每一個人的心中,因此一個人應該接受內處「超靈」皈依的推薦,意思是一個人應該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皈依。阿尊拿已經接受了基士拿是至尊者。祂在第十章中被接受為 paraṁ brahma paraṁ dhāma。阿尊拿已經接受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及所有生物體的至尊居所,這不祇是他個人的經驗,還有的是偉大權威人物如拿拉達 Nārada、阿斯陀 Asita、德瓦拉 Devala 及薩亞薩 Vyāsa 等的證實。
第六十三節
iti te jñānam ākhyātaṁ guhyād guhyataraṁ mayā vimṛśyaitad aśeṣeṇa yathecchasi tathā kuru
iti——如此;te——向你;jñānam——知識;ākhyātam——已描述;guhyāt——機密的;guhyataram——更機密的;mayā——由「我」;vimṛśya——考慮;etat——那;kuru——執行。
譯文
如此這樣「我」便向你解釋過最機要的知識,先深思熟慮,然後做你想去做的。
要旨
主已經向阿尊拿解釋過婆羅布達的知識,一個在婆羅布達狀況中的人是歡悅的;他永不哀悼,亦不想要任何事情。那是因為機密知識的關係。基士拿也揭示有關「超靈」的知識。這也是對婆羅門的知識,但它是較高的。
在這裏主基士拿告訴阿尊拿說他可以自由選擇去做,神並不干擾生物體的微少自由。在博伽梵歌中,主在各方面都已經解釋過一個人怎樣去提高他的生活狀況。祂賜與阿尊拿最佳的忠告便是向處於心中的「超靈」皈依。一個人應該運用準確的判斷力而同意照着「超靈」的指示去做。那會幫助一個人持久地處於基士拿知覺——人體生命的最高完整階段。阿尊拿是直接被神首命令去作戰的。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皈依是生物體的最佳利益而不是至尊者的利益。在皈依之前,一個人可以運用智慧自由地考慮這個問題;那是接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教導的最佳途徑。這教導來自靈魂導師——基士拿的真正代表。
第六十四節
sarva-guhyatamaṁ bhūyaḥ śṛṇu me paramaṁ vacaḥ iṣṭo 'si me dṛḍham iti tato vakṣyāmi te hitam
sarva-guhyatamam——最機密的;bhūyaḥ——再次;śṛṇu——祇要聆聽,me——從「我」這裏;paramam——至尊者;vacaḥ——教導;iṣṭaḥ asi——你對「我」很親切;me——「我」的;drdham——非常;iti——如此;tataḥ——因此;vakṣyāmi——說;te——為了你的;hitam——利益。
譯文
因為你是「我」最親切的朋友,所以「我」向你訴說最機密的知識。請從「我」這裏聆聽,因為這是對你有益的。
要旨
主已經給與阿尊拿有關於處於每個人心中的「超靈」的機密知識,現在他正在指出這知識的最機密部分,祇是向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皈依。祂在第九章末說過:「祇要經常地想着『我』。」這裏再次重複同樣的教導以加強博伽梵歌的重要性。一個普通人不能了解這重要性,但一個實際上對基士拿很親切的人,一個基士拿的純潔奉獻者卻能夠。這是所有吠陀文學中最重要的訓示,基士拿在這方面所講述的是知識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不單祇阿尊拿,還有其它所有的生物體都應該要去執行。
第六十五節
manmanā bhava mad-bhakto mad-yājī māṁ namaskuru mām evaiṣyasi satyaṁ te pratijāne priyo 'si me
man-manāḥ——想着「我」;bhava——祇要成為;mat-bhaktaḥ——「我」的奉獻者;mat-yājī——「我」的崇拜者;mām——向「我」;eva——肯定地;eṣyasi——來;satyam——真正地;te——向你;pratijāne——「我」答應;priyaḥ——親切的;asi——你是;me——「我」的。
譯文
經常地想着「我」與及成為「我」的奉獻者,崇拜「我」及向「我」致敬,這樣你便必定會達到「我」而不至墮落。「我」答應你這件事,因為你是「我」很親切的朋友。
要旨
最機密的知識便是一個人應該成為一個基士拿的純潔奉獻者與及經常地想着祂及為祂工作。一個人不應該成為一個官樣的冥想家,生命應該被鑄造到能夠經常地有機會想着基士拿。一個人應該做到他每日的活動都與基士拿有關。他應該將生命安排到每日二十四小時都祇是想着基士拿。主答應任何一個在這純潔基士拿知覺中的人會肯定地回到基士拿的居所及得到與基士拿面對面的聯繫。這最機密的知識是說及阿尊拿聽的,因為他是基士拿親切的朋友。任何一個跟隨阿尊拿步伐的人也能夠成為基士拿的一個親密朋友及達到與阿尊拿一樣的完整成就。
這幾句話着重於一個人要將心意集中於手持笛子的兩隻手形像——那個臉孔漂亮,髮上插有孔雀羽毛的藍黑色的孩子。婆羅賀摩三滅達經及其它文學都有對基士拿的描述。一個人應該將心意固定於神首基士拿的本來形像。他甚至不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主的其他形像去。主有多樣的形像;如韋施紐、拿拉央納、喇瑪、瓦拉瑕等,然而一個奉獻者應該將他的心意集中於在阿尊拿面前出現的形像。將心意集中於基士拿的形像是知識的最機密部份;這一點在阿尊拿面前揭示了,因為他是基士拿最親切的朋友。
第六十六節
sarva-dharmān parityajya mām ekaṁ śaraṇaṁ vraja ahaṁ tvāṁ sarva-pāpebhyo mokṣayiṣyāmi mā śucaḥ
sarva-dharmān——所以各類的宗教;parityajya——放棄;mām——向「我」;ekam——祇是;śaraṇam——皈依;vraja——去;ahām——「我」;tvām——你;sarva——所有;pāpebhyaḥ——從罪惡的反應;mokṣayiṣyāmi——拯救;mā——不要;śucaḥ——懼怕。
譯文
放棄所有各類形式的宗教皈依「我」,「我」會將你從所有罪惡反應中拯救出來,不要懼怕。
要旨
主已經解釋過各類的知識、宗教程序、對至尊婆羅門的知識、對「超靈」的知識、對各社會階層及靈性等級的知識、生命中遁棄階層的知識、不依附的知識、感官及心意控制、冥想等。他在各方面描述了不同種類的宗教。現在在博伽梵歌的概述中,主說阿尊拿應該放棄所有各類向他解釋過的程序;他應該祇是向基士拿皈依。那皈依會將他從所有各類的罪惡反應中拯救出來。因為主親自答應保護他。
在第八章中說祇有一個免於所有罪惡反應的人才能夠參與崇拜主基士拿,因此一個人會想除非他免於所有的罪惡反應,否則他不能夠參與皈依的程序,這裏對這些疑問的回答是就算一個人並不是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祇要通過皈依基士拿的程序他便能夠自動地倖免。不用費很大的努力去使一個人免於罪惡的反應,一個人應該毫不猶疑地接受基士拿為所有生物體的拯救者及以愛心及信奉向祂皈依。
根據奉獻程序,一個人祇應接受那會終極地將他帶往對主奉獻服務的原則。一個人可以按照他的社會地位執行某項職務,但如果在執行職務中他不能達到基士拿知覺這一點,他所有的活動便是白費的。任何並不帶領至完整基士拿知覺階段的事情都應該避免。一個人應該有信心在所有情況下基士拿都會保護他免於所有的困難。一個人不用想怎樣去維繫身體及靈魂在一起,基士拿會照顧到這一點。一個人應該想着他自己是無助的及以基士拿為他生命進步的唯一根據。一個人一旦認真地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從事於對主的奉獻性服務,他便立即免於所有物質自然的沾染。有很多宗教法門、知識培養淨化程序、神秘瑜伽冥想等,但一個向基士拿皈依的人不用去執行這些程序。簡單地向基士拿皈依便使他不用白浪費時間,這樣一個人便能夠立即取得所有的進步及免於所有罪惡的反應。
一個人應該為基士拿的美麗形象所吸引,祂的名字是基士拿——因為祂是全面吸引的,一個被基士拿漂亮、強大、全能的形象所吸引的人是幸運的。有各類不同的超然主義者——有些依附於非人性的婆羅門的形象,有些為「超靈」的特色所吸引;但一個被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人性特徵所吸引,還有更甚,被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祂本身所吸引的人——是最完整的超然主義者。換句話說,在完全知覺中對基士拿的奉獻服務是知識的最機密部份,這便是整個博伽梵歌的要素。行業瑜祁、經驗論的哲學家、神秘家與及奉獻者都被稱為超然主義者,但純潔奉獻者是其中最佳的一個。這裏所用的特別詞句:mā śucaḥ「不用懼怕、不用猶疑、不用擔心」非常重要。一個人或許會對他怎樣能夠放棄各類的宗教型式及祇是向基士拿皈依而感到困惑,但這些擔心是無用的。
第六十七節
idaṁ te nātapaskāya nābhaktāya kadācana na cāśuśrūṣave vācyaṁ na ca māṁ yo 'bhyasūyati
idam——這;te——你;na——永不;atapaskāya——一個不苦行的人;na——永不;abhaktāya——一一個不是奉獻者的人;kadācana——在任何時間;na——永不;ca——還有;aśuśrūṣave——一個並不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的人;vācyam——講述;na——永不;ca——還有;mām——向「我」;yaḥ——任何人;abhvasūyati——妒忌的。
譯文
不要向那些並不苦行、並不忠實、並不從事於奉獻性服務,或是妒忌「我」的人解釋這機密的知識。
要旨
那些並不進行宗教方式苦行、從沒有嘗試過在基士拿知覺中作出奉獻服務,並沒有侍奉過一個純潔奉獻者,特別是以為基士拿是一個歷史性人物及妒忌基士拿的偉大的人不應該被告與這知識的最機密部份。有時有些妒忌基士拿的邪惡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崇拜基士拿,他們以不同方式解釋博伽梵歌去賺錢,但任何一個想實際地了解基士拿的人都應該避免這些對博伽梵歌的評述。事實上博伽梵歌的目的不能為那些肉慾的人所了解。就算那些並不肉慾而且嚴格遵守吠陀經典訓示紀律的人,如果他並不是一個奉獻者,他也不能夠了解基士拿。就算一個自稱是基士拿奉獻者——但卻不從事於基士拿知覺活動的人——他也不能夠了解基士拿。有很多人妒忌基士拿,因為祂在博伽梵歌中解釋過祂是至尊——沒有事物在祂之上或與祂相等。這些人不應該被告與博伽梵歌,因為他們是不會了解的。沒有信心的人沒有機會去了解博伽梵歌與及基士拿。一個人沒有從一個純潔權威奉獻者那裏了解基士拿便不應該試圖去評論博伽梵歌。
第六十八節
ya idaṁ paramaṁ guhyaṁ mad-bhakteṣv abhidhāsyati bhaktiṁ mayi parāṁ kṛtvā mām evaiṣyaty asaṁśayaḥ
yaḥ——任何人;idam——這;paramam——最;guhyam——機密的;mat——「我」的;bhaktesu——在奉獻者中;abhidhāsyati——解釋;bhaktim——奉獻性服務;mayi——向「我」;parām——超然的;kṛtvā——做了以後;mām——向「我」;eva——肯定地;eṣyati——來到;asaṁśayaḥ——毫無疑問。
譯文
對於一個向奉獻者解釋至高祕密的人,其奉獻性服務得到保證,而且最後他會返回「我」這裏。
要旨
一般勸說博伽梵歌祇應在奉獻者間討論,因為那些不是奉獻者的人不會了解基士拿或博伽梵歌,那些並不如基士拿原樣及博伽梵歌原本地接受的人不應該妄想試圖去胡亂地解釋博伽梵歌而成為冒犯者。博伽梵歌應該向那些準備接受基士拿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人解釋。它是對奉獻者而不是哲學推考家的論題。所以任何一個誠懇地試圖去如博伽梵歌原本地解釋博伽梵歌的人會在奉獻性服務中取得進步及達到生命的純奉獻境界。這純潔奉獻的結果便是他肯定地會回到家,回到首神那裏去。
第六十九節
na ca tasmān manuṣyeṣu kaścin me priya-kṛttamaḥ bhavitā na ca me tasmād anyaḥ priyataro bhuvi
na——永不;ca——和;tasmāt——因此;manuṣyeṣu——在人類中;kaścit——任何人;me——「我」的;priya-kṛttamaḥ——更親切;bhavitā——會成為;na——不;ca——與及;me——「我」的;tasmāt——比他;anyaḥ——其他;priyataraḥ——更親切;bhuvi——在這個世界上。
譯文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比他對「我」更親切的人了,亦將不會再有一個更親切的。
第七十節
adhyeṣyate ca ya imaṁ dharmyaṁ saṁvādam āvayoḥ jñāna-yajñena tenāham iṣṭaḥ syām iti me matiḥ
adhyeṣyate——會研究學習;ca——還有;yaḥ——他;imam——這;dharmyaṁ——神聖的;saṁvādam——對話;āvayoḥ——我們的;jñāna——知識;yajñena——通過犧牲祭祀;tena——由他;aham——「我」;iṣṭaḥ——崇拜;syām——將會;iti——如此;me——「我」的;matiḥ——意見。
譯文
「我」現在宣佈誰研究學習這神聖對話的便會以他的智慧崇拜「我」。
第七十一節
śraddhāvān anasūyaś ca śṛṇuyād api yo naraḥ so 'pi muktaḥ śubhāl̐ lokān prāpnuyāt puṇya-karmaṇām
sraddhāvan——忠心的;anasūyaḥ ca——並不妒忌;śṛṇuyāt——會聽;api——肯定地;yaḥ——誰;nataḥ——人;saḥ api——他還有;muktaḥ——解脫了;śubhān——吉兆的;lokān——恆星;prāpnuyāt——達到;puṇya-karmaṇām——過往的。
譯文
一個以信心和不妒忌地聆聽的人會免於罪惡反應及達到善人所居處的恆星。
要旨
在這一章的第六十七節中,主份外明顯地禁止博伽梵歌講述與那些妒忌主的人。換句話說,博伽梵歌祇是為奉獻者而設,但有時一個主的奉獻者會開辦一個公開的課程,在這講座中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有成奉獻者的期望,為什麼又要公開講座呢?解釋是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奉獻者,仍然有很多不妒忌基士拿的人。他們對祂作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深有信心。假如這些人從一個真正的奉獻者那裏聆聽有關於主的命題,結果便是他們會立即免於所有罪惡活動及此後得以達到所有正直的人所處的恆星體系。因此祇要聆聽博伽梵歌,一個人就算不想成為一個純潔的奉獻者也會得到正義活動的結果。因此一個主的純潔奉獻者給與每一個人免於所有罪惡反應的機會及成為一個主的奉獻者。
通常那些免於罪惡反應的人都是正直的。這些人很容易便參與基士拿知覺,盤耶.加曼南 puṇya-karmaṇām 一字在這裏很重要。這是指龐大祭祀的執行,那些在奉獻性服務的執行中是正直但不純潔的人可以達到北極星的恆星體系,或杜魯瓦珞伽 Dhruvaloka——杜魯瓦摩訶喇查所居處的地方;他是主的一個偉大奉獻者,他有一個名為北極星的恆星。
第七十二節
kaccid etac chrutaṁ pārtha tvayaikāgreṇa cetasā kaccid ajñāna-saṁmohaḥ praṇaṣṭas te dhanañjaya
kaccit——究竟;etat——這;śrutam——聽;pārtha——啊,彼利妲之子;tvayā——由你;ekāgreṇa——以完全的注意力;cetasā——由心意;kaccit——究竟;ajñāna——愚昧;saṁmohaḥ——迷幻;praṇaṣṭaḥ——驅除;te——你的;ahanañjaya——啊,財富的征服者(阿尊拿)。
譯文
啊,阿尊拿,財富的征服者,你有沒有留意用心聆聽?你的迷幻及愚昧被驅除了沒有?
要旨
主是阿尊拿的靈魂導師,因此祂在責任上要詢問阿尊拿究竟是否正確地了解整部博伽梵歌。如果沒有,主準備去再解釋其中任何一點,如果需要的話,甚至整部博伽梵歌。事實上,任何一個從一個真正的靈魂導師如基士拿或祂的代表那裏聆聽博伽梵歌的人會發覺他所有的愚昧都被驅除。博伽梵歌並不是一部由詩人或小說家所作的普通的書;它是由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所講述的。任何人如果幸運地從基士拿或祂真正靈魂代表那裏聆聽這些教導,便肯定地會成為一個解脫了的人及走出黑暗的愚昧。
第七十三節
arjuna uvāca naṣṭo mohaḥ smṛtir labdhā tvat prasādān mayācyuta sthito 'smi gata-sandehaḥ kariṣye vacanaṁ tava
arjunaḥ uvāca——阿尊拿說;naṣṭaḥ——驅除;mohaḥ——迷幻;smṛtiḥ——記憶;labdhā——重新得到;tvat-prasādāt——由於您的恩賜;mayā——由我;acyuta——啊,沒有錯誤的基士拿;sthitaḥ——處於;asmi——我是;gata——移去;sandehaḥ——所有疑問;kariṣye——我會執行;vacanam——命令;tava——禰的。
譯文
阿尊拿說:「我親愛的基士拿,啊!沒有錯誤的人,我的迷幻現在消失了。因為禰的恩賜我已經重新得到記憶,我現在很堅决,再沒有疑問了,我準備照着禰的指示去做。」
要旨
生物體的法定地位,以阿尊拿為代表,他是要根據至尊主的命令去行動。他是應該自律的,主史里采坦耶摩訶巴佈 Śrī Caitanya Mahāprabhu 說生物體的實際地位是至尊主永恆的僕人。生物體忘記了這個原則便受到物質自然的條件限制,但在侍奉至尊主的過程中,他卻成為神的解脫了的僕人。生物體的法定地位是做侍奉者;他不侍奉至尊主便要侍奉摩耶 māyā。如果他侍奉至尊主,他便在正常的狀態,但如果他選擇侍奉迷幻的外在能量,他肯定會受束縛。生物體在迷惘中侍奉這個物質世界,他為慾望所綁,但他仍然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這便是迷幻。當一個人得到解脫後,他的迷幻消除了,他自願向至尊主皈依及按照他的願望去做。生物體墮入摩耶陷阱的最後一個謬想便是以為自己是神的假設。生物體以為他不再是一個被條件限制了的靈魂而是神。他愚蠢到不去想一想如果他是神的話,他又怎會在愚惑中呢?他並不考慮這一點。因此那是迷幻最後的圈套。事實上免於迷惑能量便是去了解基士拿——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及同意照着祂的命令去做。莫亥 mohaḥ 一字在這一節中非常重要,莫亥是指知識之對。真正的知識是了解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主的永恆僕人,但生物體並不以為自己是在那地位,他以為他不是僕人而是這個物質世界的主人,他想主宰物質自然,這便是他的幻覺。這幻覺能夠由至尊主或一個純潔奉獻者的仁慈而得以克服。當迷幻消失後,一個人便同意在基士拿知覺中行動。
基士拿知覺是按照基士拿的命令去做,一個條限了的靈魂被物質能量迷惑而不知道至尊主是充滿着知識和一切事物的主人,祂想什麼便能夠賜及奉獻者什麼;祂是每一個人的朋友,祂對祂的奉獻者特別好,祂是這物質自然及所有生物體的控制者,祂也是無窮盡時間的控制者,祂有着一切的富裕及能量。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甚至能夠將祂自己給與奉獻者,一個不知道祂的人是在迷幻魔力下,他不會成為一個奉獻者而是一個摩耶的僕人。至於阿尊拿,他從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那裏聽過博伽梵歌後便免於所有的迷幻。他了解到基士拿不單祇是他的朋友,更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他實際地了解基士拿。因此,去研究博伽梵歌便是去實際地了解基士拿。當一個人在完全知識中的時候,他便自然地皈依基士拿。當阿尊拿了解基士拿的計劃是要去減少不必要人口增長的時候,他同意了按照基士拿的願望去作戰。他重新拾起武器——弓與箭——並在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命令下作戰。
第七十四節
sañjaya uvāca ity ahaṁ vāsudevasya pārthasya ca mahātmanaḥ saṁvādam imam aśrauṣam adbhutaṁ roma-harṣaṇam
sañjayaḥ uvāca——山齋耶說;iti——這樣;aham——「我」;vāsudevasya——基士拿的;pārthasya——阿尊拿的;ca——還有;mahātmanah——兩個偉大的靈魂;saṁvādam——討論着;imam——這;aśrauṣam——聽;adbhutam——奇妙;roma-harṣaṇam——毛髮直豎。
譯文
山齋耶說:「這樣我便聽到兩個偉大的靈魂——基士拿及阿尊拿的話。這信息是這樣奇妙以至我的毛髮也直豎起來了。」
要旨
在博伽梵歌開始的時候,狄達拉斯韃詢問他的祕書山齋耶:「在庫勒雪查戰場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他靈魂導師維亞薩的恩賜,整件事都被轉述到山齋耶心中,這樣他便解釋了戰場上的論題。這番對話非常奇異重要,因為像這兩個偉大靈魂之間的重要對話從來沒有發生過,而且在將來也再不會發生。它之所以奇異是因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講述自己及祂的能量給生物體阿尊拿——一個主的偉大奉獻者聽。如果我們追隨阿尊拿的步伐去了解基士拿,我們的一生便會快樂及成功。山齋耶覺悟到這一點,當他開始了解的時候,他一面將這件事描述給狄達拉斯韃聽。現在的結論便是那裏有基士拿和阿尊拿,那裏便有勝利。
第七十五節
vyāsa-prasādāc chrutavān etad guhyam ahaṁ param yogaṁ yogeśvarāt kṛṣṇāt sākṣāt kathayataḥ svayam
vyāsa-prasādāt——由於維亞薩的恩賜;śrutavān——聽到;etat——這;guhyam——機密的;aham——「我」;param——至尊者;yogam——神秘主義;yogeśvarāt——從所有神秘事物的主人那裏;kṛṣṇāt——從基士拿那裏;sākṣāt——直接;kathayataḥ——說;svayam——親自。
譯文
憑着維亞薩的恩賜,我直接地從所有神秘事物的主人——基士拿那裏聽到這機密的談話,這段話是基士拿親自對阿尊拿說的。
要旨
維亞薩是山齋耶的靈魂導師,山齋耶承認由於他的恩賜他才能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這意思是一個人不能夠直接地了解基士拿而要通過靈魂導師的媒介來了解祂。靈魂導師是透明的媒介,雖然直接經驗也是事實。這便是使徒傳遞的祕密,當靈魂導師是真正的時候,一個人便能夠像阿尊拿一樣地直接聽到博伽梵歌。世界上有很多神秘主義者及瑜祁,然而基士拿卻是所有瑜伽體系的主人。基士拿的指示很明顯地在博伽梵歌裏宣言——向基士拿皈依。一個這樣做的人便是最高的瑜祁。這一點在第六章的最後一節有所證實:Yoginām api sarveṣām。
拿拉達是基士拿的直接門徒及維亞薩的靈魂導師,因此維亞薩也像阿尊拿一樣是正統的,因為他也在使徒傳遞系列之內。山齋耶是維亞薩的直接門生,由於維亞薩的恩賜,他的感官得到淨化,因此他能夠直接地看到及聽到基士拿。一個直接地聽到基士拿的人才能夠了解這機密的知識。如果一個人不屬於使徒傳遞,他便不能夠聽到基士拿;因此他的知識是不完整的——最低限度在了解博伽梵歌方面是這樣。
在博伽梵歌裏所有的瑜伽體系,行業瑜伽、思考瑜伽、及巴帝瑜伽都有所解釋。基士拿是所有這些神秘主義的主人,要知道阿尊拿幸運地能夠直接了解基士拿;同樣,憑藉維亞薩的恩賜,山齋耶也能夠直接地聽到基士拿,事實上直接聽自基士拿或通過一個像維亞薩一樣的真正靈魂導師聆聽基士拿是沒有分別,靈魂導師也是維亞薩迪瓦的代表。按照吠陀傳統,在靈魂導師的生辰,門徒都慶祝名為維亞薩普贊 Vyāsa-pūyā 的典禮。
第七十六節
rājan saṁsmṛtya saṁsmṛtya saṁvādam imam adbhutam keśavārjunayoḥ puṇyaṁ hṛṣyāmi ca muhur muhuḥ
rājan——國王啊;saṁsmṛtya——記著;saṁsmṛtya——記着;saṁvādam——訊息;imam——這;adbhutam——奇妙的;keśava——主基士拿;arjunayoḥ——和阿尊拿;puṇyam——虔誠的;hṛṣyāmi——取悅;ca——還有;muhuḥ muhuḥ——經常重複地。
譯文
國王啊,每當「我」重複又重複地記起這基士拿及阿尊拿之間奇妙聖潔的對話時,我都會被每一刻的顫抖所動和感到喜悅。
要旨
博伽梵歌的了解是這樣超然以至任何熟習阿尊拿與基士拿之間論題的人都會正義起來,他不會忘記這番對話。這便是靈性生活的超然地位。換句話說,一個從正當的來源——直接從基士拿那裏聆聽博伽梵歌的人會達到完全的基士拿知覺。基士拿知覺的結果便是一個人越來越受到啟蒙,他生命的每一刻(不祇一段時間)都有刺激震顫的享受。
第七十七節
tac ca saṁsmṛtya saṁsmṛtya rūpam atyadbhutaṁ hareḥ vismayo me mahān rājan hṛṣyāmi ca punaḥ punaḥ
tit——那;ca——還有;saṁsmṛtya——記著;saṁsmṛtya——記著;rūpam——型狀;ati——偉大的;adbhutam——奇妙的;hareḥ——主基士拿的;vismayaḥ——奇異;me——我的;mahān——偉大的;rājan——國王啊;hṛṣyāmi——享受著;ca——還有;punaḥ punaḥ——重複地。
譯文
國王啊,當我記起主基士拿奇妙的形狀時,我驚歎不已,而且重複又重複地感到歡樂。
要旨
據情形看,山齋耶也由於維亞薩的思想而能夠見到基士拿展示及阿尊拿的宇宙形象。據說主基士拿以前從來未有展示過這個形象,這祇是展示給阿尊拿看,但仍然有些偉大的奉獻者能夠在基士拿展示給阿尊拿時也看到,維亞薩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主眾多偉大奉獻者之一,他被認為是基士拿的一個偉大化身。維亞薩將這一點揭示給他的門徒山齋耶,山齋耶記起那奇妙的形象而重複地感到歡樂。
第七十八節
yatra yogeśvaraḥ kṛṣṇo yatra pārtho dhanur-dharaḥ tatra śrīr vijayo bhūtir dhruvā nītir matir mama
yatra——那裏;yogeśraraḥ——神秘家的主人;kṛṣṇaḥ——主基士拿;yatra——那裏;pārthaḥ——彼利妲之子;dhruvā——肯定地;nītiḥ——道德;matiḥ mana——是「我」的意見。
譯文
那裏有基士拿——所有神秘主義者的主人,那裏有阿尊拿——最偉大的射手,那裏便肯定會有富裕、勝利、非凡的力量及道德。那便是我的意見。
要旨
博伽梵歌以狄達拉斯韃王的詢問開始,他希望他的兒子們因為如彼斯瑪、當拿、及干拿等偉大戰士的幫助而得到勝利。他希望勝利是屬於他那方面。可是山齋耶在描述了戰場上的情景後,他告訴國王說:「你是想著勝利,但我的意見是那裏有基士拿及阿尊拿在場,那裏便有著一切好運。」他直接地證實了狄達拉斯韃不用期望他那方會得勝,因為有基士拿在勝利肯定屬於阿尊拿那方面的。基士拿接受了為阿尊拿車伕的地位是另一項富裕的展示,基士拿充滿著富裕,遁棄是其中之一。基士拿也是遁棄的主人,在這一方面有很多例子。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杜約丹拿及尤帝斯隸拉間的戰爭,阿尊拿代表他的長兄尤帝斯隸拉作戰,因為基士拿和阿尊拿在尤帝斯隸拉那一邊,尤帝斯隸拉是肯定會得勝的。這場戰爭决定誰統治這個世界,山齋耶預料權力會轉移到尤帝斯隸拉那一方。這裏又預料尤帝斯隸拉在贏得這場戰爭後會越來越享盛,因為他不單祇正直和虔誠,而且是一個嚴謹的道學家,他一生從沒有說過一句謊話。
有很多智慧較低的人以為博伽梵歌是兩個朋友之間所討論的問題,但這樣的一部書不能成為經典。有些人或許會抗議基士拿鼓勵阿尊拿去作戰,這是不道德的,但真正的處境卻是:博伽梵歌是道德的至高指示,在第九章第三十四節中陳述了至尊的指示:manmanā bhava mad-bhaktaḥ。一個人必須成為一個基士拿的奉獻者,所有宗教的要素便是要向基士拿皈依:Sarva-dharmān。博伽梵歌的訓示構成了宗教及道德的至高法門。所有其他的法門都具淨化性和可能會領至這個法門。但梵歌的最後訓示是所有道德及宗教的絕句:向基士拿皈依。這是第十八章的裁判。
從博伽梵歌中我們了解到通過哲學性推考與及冥想來覺悟自己是一個法門,但完全地向基士拿皈依是最高的完整階段。這便是博伽梵歌教導的要點。至於根據社會等階層及根據不同宗教調限原則的途徑的知識——祇要那宗教儀式是機密的話——可能會是一條機密的途徑,但一個人仍然會在冥想及知識鑽研的圈子內打轉。在完全的基士拿知覺中向基士拿皈依作出奉獻性服務是最機密的教導及第十八章的要素。
博伽梵歌的另外一個特徵便是實際的真理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基士拿,絕對的真理以非人性的婆羅門、局部的超靈、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基士拿——三形式覺悟到。對絕對真理的完整知識即是對基士拿的完整知識,如果一個人了解基士拿,隨著的知識部門便是那了解的所屬部份。基士拿是超然的,因為祂經常處於祂永恆的內在能量之內。生物體的展示可分為兩類:永恆地被條件限制了的及永恆地解脫了的,這無數的生物體被認作是基士拿的基本部份。物質能量以二十四部份展示。創造則經由永恆的時間實施,它由外在能量創造及溶解。這宇宙的展示重複地顯現及消失。
在博伽梵歌裏五項重要的事被提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物質自然、生物體、永恆時間及所有各類的活動。所有這些都依賴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有絕對真理的概念,即非人性的婆羅門、局部的巴拉邁瑪,或任何其他超然的概念都存在於了解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之列。雖然表面上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生物體、物質自然及時間看來是不同的,沒有事物不同於至尊,但至尊卻永遠地不同於一切事物,主采坦耶的哲學是:不可思議的一樣及不一樣。這哲學體系構成絕對真理的完整知識。
生物體在他原本的地位時是純潔的精靈,他就像至尊精靈的一顆原子。生物體是主的邊緣能量;他有與物質能量或靈性能量接觸的傾向。換句話說,生物體處於主的這兩個能量,又因為他屬於主的較高能量,他有獨立的品性,他善用這獨立性便會處於基士拿的直接命令之下。這樣他達到了快樂能量之內的正常狀態。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八章有關於完整的遁棄各節的要節。
附錄
作者小傳
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於公元一八九六年在印度加爾各答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他在一九二二年首次與他的靈魂導師史里拉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士華米首次會晤,後者是一位顯赫的宗教學者與及六十四個高地亞摩陀(吠陀學院)的創辦人,他非常喜歡這位有教養的年青人與給說服他將生命奉獻於吠陀知識的教導。巴佈巴便成為他的學生,在十一年後他更正式成為他被啟迪了的弟子。
在他們的首次會晤中,史里拉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要求巴佈巴用英語媒介傳播吠陀知識。巴佈巴寫了對博伽梵歌的評論,襄助高地亞摩陀的工作,更在一九四四年沒有別人支助下開始了一本英文的雙週刊,親自編緝、打字、與及校對稿章,他還派發刊物與及維持出版。這部刊物在開始了以後便沒有停止過:他的門徒以十多種文字繼續印行。
高地亞外士那瓦會社承認了史里拉巴佈巴的哲學造詣與及奉獻心,並於一九四七年榮贈他「巴帝維丹達」的名銜。史里巴佈巴在一九五零年五十四歲的時候退出了婚姻生活,接受了行脚僧的階層,將更多的時間從事於閱讀及寫作。史里拉巴佈巴前往聖城溫達文拿,在中古式的媧妲.澹麥達拉廟裏過着一個很簡樸的生活,在那裏他從事了數年的鑽研及撰作。一九五九年他接受了遁棄的階層(托砵僧)在媧妲.澹麥達廟裏巴佈巴開始了畢生的傑作:一萬八千節的史里瑪博伽瓦譚的翻譯及評著。他還寫了到其它恆星的容易途徑一書。
在出版了三冊的博伽瓦譚後,史里拉巴佈巴在一九六五年往美國去履行他靈魂導師的使命,此後,世尊寫了六十冊以上的吠陀宗教哲學經典權威性的翻譯、評論及撮要。
史里拉巴佈巴在一九六五年首次乘船去美國的時候身上幾乎不剩一文,在一九六六年七月經過差不多一年艱苦奮鬥之後他成立了國際基士拿精神協會,在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逝世之前,他引導這個協會的成長與及眼見它成為一個擁有過百寺院、學校、廟宇、學院及農業合作社的全球性組織。
史里巴佈巴在一九六八年創立了新溫達文拿——一個在美國新維珍尼亞山麓的實驗吠陀農業公社。隨着這個實驗農場的成功,他的學生也在世界各地創辦了類似的會社。
世尊在一九七二年在美國德薩斯州創辦了吠陀形式的中小學教育。此後,在他的監導下,他的門徒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創辦了十多所學校,其中最主要的便在印度的溫達文拿。
史里拉巴佈巴也鼓勵了在印度的幾所龐大的國際性文化中心。在西孟加拉史里澹瑪摩耶埔中心有一個計劃中的城市在興建,這個靈性的建築會持續至八十年代,在溫達文拿的是一座壯麗的基士拿巴拉喇瑪廟宇及國際旅館。在孟買也有一所重要的文化及教育中心,其它的中心也在計劃興建中。
史里巴佈巴最意義重大的貢獻便是他的書籍。學術團體非常推崇他權威性、清澈、具有深度的演譯,無數大學都將這些作品採用為標準的教科書籍。他的著作被翻譯成二十八種文字,巴帝維丹達書籍信託出版社自一九七二年開始便全力印行巴佈巴的著作,現已成為世界上印刷印度宗教及哲學最大的出版社。
在十二年的期間,史里拉巴佈巴以這樣的高齡巡廻世界六大洲演講十四次,他還不斷的寫作及教誨學生,他的作品構成了一個超著的吠陀哲學、宗教及文化的寶庫。
字彙
A
Ācārya 阿闍黎耶——一個以身作則的靈魂導師。
Acintya 阿千達——不可思議的。
Acintya-bhedabheda-tattva 阿千達.百達百達.德瓦——主采坦耶 Lord Caitanya「同時地一樣和不一樣」的教條,它確立了絕對真理作為人性和非人性兩方面不可思議的同時存在。
Acyuta 阿祖陀——字義是一個永不下跌的人。意即沒有錯誤的,是基士拿的一項德性。
Adhibhūtam 阿弟布譚——物質界自然。
Adhidaivatam 阿弟泰瓦譚——至尊主的宇宙形像。
Adhiyajña 阿弟耶冉拿——超靈:主在每一個生物體心中的全面擴展。
Adhyātma-cetasā 阿業瑪.徹達沙——一個完全依賴基士拿的人。
Aditi 阿狄蒂——眾半人神之母。
Ādityas 阿狄耶——阿狄蒂諸子(皆半人神)。
Advaita 阿特威陀——非二元性(與主有關時是指祂的身體和祂自己之間並沒有分別)。
Advaitācārya 阿特威陀闍黎耶——主采坦耶摩訶巴佈的四個主要同僚之一。
Agni 艾里——控制火的半人神。
Agnihotra-yajña 艾里賀達.耶冉拿——火的祭祀。
Ahiṁsā 阿含沙——非暴力。
Ajam 阿央——不是生出來的。
Akarma(naiskarma)阿羯摩——一個人在基士拿知覺中執行因而不受反應的行動。
Ānanda 阿南達——超然的快樂。
Ananta 阿蘭陀——韋施紐 Visnu 臥在其上有著無數頭的蛇之名。
Anautarijaya 安南達維齋耶——尤帝斯棣拉 Yudisthira 王貝殼響號(法螺)之名。
Aṇu-ātmā 阿努.艾瑪——微細的精靈,基士拿的所屬部份。
Apāna-vāyu 吸氣——阿士當格.瑜伽 astanga-yoga 體系中控制身體內部之一氣,吸氣為下行之氣。
Aparā prakṛti 阿巴拉.巴克蒂——主低等的物質本性。
Apauruṣeya 阿保努瑟耶——並不是人造的(即由主所揭示的)。
Arcanā 阿察拿——崇拜神祇的程序,或將所有感官從事於對主的服務。
Arca-vigraha 阿察.維伽哈——用以方便新進奉獻者崇拜而表面上是用物質造成的至尊主的化身。
Āryan 亞利安——一個知道生命的靈性價值和有一個基於靈性自覺文化的人。
Asāṅga 阿珊格——不依附著物質知覺。
Asat 阿撒——短暫的。
Āśrama 阿斯喇瑪——生命的四個靈性階段其中之一——貞守生阿斯喇瑪 brahmacārī-āśrama,或學生生活,居士阿斯喇瑪 gṛhasta-āśrama,或婚姻生活;行脚僧阿斯喇瑪 vānaprastha-āśrama,或退休生活;托砵僧喇瑪 sannyāsa-āśrama,或遁棄生活。
Aṣṭāṅga-yoga 阿士當格瑜伽——(阿士達——八+安格 aṅga——部份)一個由巴坦札尼 Patañjali 在他的瑜伽經典 Yoga-sūtra 中所發揚的神秘瑜伽制度,它包括八部份——守意 yama、持戒 niyama、打座 āsana、盤那耶瑪 prāṇāyāma、巴軋哈拉 pratyāhāra、達蘭拿 dhāraṇā、入定 dhyāna 和三摩地 samādhi。
Asura 阿蘇拉——(阿 a——不+蘇拉 sura——邪惡的)惡魔,一個不追隨經典所述原則的人。
Āsuraṁ bhāvam āśrita 阿蘇任.巴宛.阿斯烈達——公開的無神論者。
Ātmā 艾瑪——自我(有時是指身體,有時指靈魂,有時指感官)。
Avatāra 阿華陀那——(字義是一個降臨的人)抱著一個按照經典中所述一個特別使命從靈性空間降臨到物質宇宙的主的一個化身。
Avidyā 阿維達(阿——不;維達——知識)無知、愚昧。
Avyakta 阿約達——未經展示的。
B
Bhagavān 博伽梵——(博伽 bhaga——富裕+梵 van——擁有)所有富裕的擁有者,富裕通常有六——財富、力量、名譽、美貌、知識和遁棄;至尊主的特質形容詞。
Bhakta 巴達——一個奉獻者,或一個進行事奉(巴帝)的人。
Bhakti 巴帝——對神的愛;通過一個人自己的感官對主的感官作淨化的服務。
Bhaktisiddhānta Sarasvatī Gosvāmī Mahārāja Prabhupāda 巴帝士丹達.莎拉斯瓦蒂.哥史華米.摩訶喇查.巴佈巴——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靈魂導師。
Bhaktivinode Ṭhākur 巴帝文勞.德古——世尊 A. C. 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佈巴的靈魂祖師。
Bhakti yoga 巴帝瑜伽——培植巴帝,或純潔的奉獻性服務的體系,它並沒有感官享樂或哲學性推考的沾染。
Bhāva 巴瓦——對神首超然性愛心的初步階段。
Bhīma 彼瑪——五個班達瓦 Pandava 兄弟之一。
Bhīṣma 彼斯瑪——一個偉大的奉獻者,庫勒王朝內一個年長的家庭成員。
Brahmā 梵王婆羅賀摩——第一個被創造出來的生物體。
Brahma-bhūta 婆羅布達——免於物質沾染的境界。一個處於這個境界的人的特徵是超然的快樂,他從事於對至尊主的服務。
Brahmacārī 婆羅賀摩闍黎——在一個真正靈魂導師照顧下的貞守生。
Brahmacarya 婆羅賀摩闍黎耶——絕對禁制於恣慾(性慾)的誓言。
Brahma-jijñāsā 婆羅賀摩真理索——對自己身份的靈性詢問。
Brahmajyoti 婆羅賀摩約地——(brahma——靈性的+jyoti 約地——光芒)從基士拿身體所發射出來的非人性光芒。
Brahmaloka 婆羅賀摩珞伽——梵王的居所。
Brahman 婆羅門(一)無限小的精靈;(二)基士拿全面遍透的非人性模樣;(三)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四)整個物質本體。
Brāhmaṇa 婆羅門——根據社會及靈性等級制度而定的有智慧階層人仕。
Brahma-saṁhitā 婆羅賀摩.三滅達經——婆羅賀摩對高文達 Govinda 的頌禱經,這是一部很古老的梵文經典,由主采坦耶在南印度的一間廟內重新發現。
Brahma-sūtra 婆羅賀摩樞查經,參考維丹達(或譯吠壇多)樞查經。
Buddhi-yoga 菩提瑜伽——(菩提——智慧+瑜伽——神秘的提升)奉獻性服務的修習。在基士拿知覺中的行動是菩提瑜伽,因為那是最高的智慧。
C
Caitanya-caritāmṛta 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由基士拿達沙.嘉韋拉查 Kṛṣṇadasa Kavirāja 所作描述主采坦耶的教導及消閒時光的權威性經典書籍。
Caitanya Mahāprabhu——一個基士拿自己的化身,於十五世紀的時候在孟加拉拿瓦狄埔 Navadvīpa 顯世。祂是集體唱頌摩訶曼陀羅 mahā-mantra,哈利基士拿的開創人,祂的生命是修習博伽梵歌教導的最完美例子。
Caṇḍālas 贊達拉——吃狗肉的人,人類中的最低等者。
Candra 旂陀羅——統治月亮的半人神。
Candraloka 旂陀羅珞伽——旂陀羅所居住的恆星。
Caturmasya 乍圖瑪斯耶——一年之內四個月苦行的誓言。
Citi-śakti 智帝.撒克弟——(智帝 citi——知識+撒克弟 śakti——能量)主的內在或啟迪能量。
D
Daśendriya 達森地耶——十個感覺器官:耳、眼、舌、鼻、膚、手、脚、講話、肛門、生殖器。
Deva 迪瓦——一個半人神或聖潔的人。
Devakī 迪瓦姬——主基士拿的母親,當基士拿顯身於物質世界時,祂首先派遣祂的奉獻者扮演祂的父親、母親等。
Devakī-nandana 迪瓦姬.蘭達拿——(迪瓦姬——基士拿之母+蘭達拿——喜悅;迪瓦姬的喜悅,即基士拿)。
Dharma 達摩——能夠作出服務的能量,一個生物的重要品質。
Dharmakṣetra 達摩雪查——一個朝聖的聖地。
Dhīra 狄拉——一個不為物質能量所紛擾的人。
Dhṛṣṭadyumna 狄斯達端拿——杜巴達 Draupada 之子,他為班達瓦兄弟 Pāṇḍavas 在庫勒雪查戰塲上 kurukṣetra 策劃他們的軍事陣形。
Dhṛtarāṣṭra 狄達拉斯韃王——庫勒兄弟的父親。當博伽梵歌在庫勒雪查戰塲上被唱出時,是由狄達拉斯韃王的秘書向他加以轉述。
Draupadī 杜巴蒂——杜巴達王的女兒暨班達瓦兄弟的妻子。
Droṇācārya 當阿闍黎耶——阿尊拿和其他班達瓦兄弟的軍事老師。他在庫勒雪查之役是庫勒兄弟的總司令。
Drupada 杜巴達——庫勒雪查之役站在班達瓦兄弟那一邊的一名戰士。他的女兒杜巴蒂是班達瓦兄弟的妻子,而他的兒子狄斯達端拿則策劃他們的軍事陣列。
Duryodhana 杜約丹拿——狄達拉斯韃王幾個壞心腸兒子之首。庫勒兄弟為了擁立杜約丹拿為全世界的君主而參與庫勒雪查之役。
Duṣkṛtam 塗士羈騰——不皈依基士拿的惡人。
Dvāpara-yuga 達巴拉尤伽——一個摩訶年代 mahā-yuga 循環的第三個年代,為期超過四百三十二萬年。
G
Gandharva 加達哈拿——天堂恆星的天仙歌唱家。
Gāṇḍiva 干地瓦——阿尊拿弓之名。
Ganges 恆河——從韋施紐的蓮花足開始,流經整個宇宙的聖河。在恆河中為淨化而沐浴是被推薦的。
Garbhodakaśāyī Viṣṇu 加佈達卡沙宜韋施紐——至尊主的韋施紐擴展,祂進入每一個宇宙中創造各式的變化。
Garuḍa 加路達——一隻充作主韋施紐坐駕的大鷹。
Gāyatrī 嘉耶帖——為了靈性自覺而由資格恰當的再生階層所唱頌的超然聲音震盪。
Godāsa 哥達沙——感官的僕人。
Goloka 高珞伽——基士拿所居恆星的一個名字。
Gosvāmī 哥史華米(go——感官+svami 主人)感官的主人。
Govinda 高文達——基士拿的名字,「一個給與土地、母牛及感官快樂的人」。
Gṛhastha 吉哈斯達——生命的家住期(居士)。一個在神知覺中過着婚姻生活和在基士拿知覺中教養一個家庭的人。
Guṇa 昆拿——一個物質的品質,總共有三:愚昧、熱情和良好。
Guṇāvatāras 昆拿華陀那——控制物質自然三種型態的三個化身。婆羅賀摩控制熱情,韋施紐控制良好,施威控制愚昧。
Guru 古祿——靈魂導師。
H
Hanumān 漢奴曼——事奉至尊主喇瑪詹陀 Lord Rāmacandra 化身的著名猴子奉獻者,他幫助主打敗惡魔瓦頑拿 Rāvaṇa。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摩訶曼陀羅,或拯救的偉大頌歌。基士拿和喇瑪是主的名字,哈利是稱呼主的能量。這些名字是特別地推薦在這個年代唱頌的。
Haridāsa Ṭhākua 哈利達沙.德古——一個被主采坦耶推薦為「南無阿闍黎耶」nāmācārya「唱頌聖名的老師」的偉大奉獻者。
Haṭha-yoga 陰陽瑜伽——一套用來幫助控制感官的健身體操。
Hiraṇyakaśipu 赫環耶加施佈——一個被基士拿以祂尼星瑕迪瓦 Nṛsiṁhadeva化身所殺的聲名狼藉的無神主義者。赫環耶加施佈的兒子便是偉大的奉獻者巴拉達摩訶喇查 Prahlāda Mahārāja。
Hṛṣīkeśa 赫斯克沙——基士拿的一個名字,所有感官的主人。
I
Ikṣvāku 伊士瓦古——在過去接受博伽梵歌知識的一個曼紐 Manu 的兒子。
Indra 因陀羅——掌管天堂恆星之王。
Indraloka 因陀羅珞伽——因陀羅王所居住的恆星。
IIśāvāsya 伊莎瓦斯耶「伊莎——主+瓦斯耶——控制」一切事物都是由主所擁有及控制,所以應該用於對祂的服務。
IIśvara 伊士瓦拉——一個控制者,基士拿是巴拉米斯瓦拉 paramesvara,至尊的控制者。
J
Janaka 贊納伽——一個自覺了的偉大國王,也是主喇瑪詹陀的岳父。
Japa 齋巴——以一百零八顆念珠為助對神聖名的細頌。
Jīva(jīvātmā)芝瓦(芝瓦瑪)——生物體的原子靈魂。
Jñāna 幾亞拿——知識,物質的幾亞拿不超越出物質的身體。超然的幾亞拿分辨物質和精靈。完整的幾亞拿是對身體、靈魂、和至尊主的知識。
Jñāna-kāṇḍa 幾亞拿干達——有關於以經驗推考來追尋真理的吠陀經部份。
Jñāna-yoga 幾亞拿瑜伽——着重於通過經驗與至尊聯繫的程序,見於當一個人仍然依附於智力推考的時候。
Jñānī 幾亞尼——一個從事於培植知識的人(尤指哲學性的推考),當達到完滿境界後,一個幾亞尼便皈依基士拿。
K
Kaivalyam 蓋瓦揚——自覺到一個人的法定地位是至尊主所屬部份的覺悟境界,是在奉獻性服務層次活動展示的先階。
Kāla 卡拉——永恆時間。
Kālī 卡利——一個崇拜者可以供奉肉食的半人女神。
Kali-yuga 卡利尤伽——虛偽紛爭的年代,一個摩訶尤伽循環的第四個及最後一年代,這便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為期四百三十二萬年,現在已經過了五千年。
Kalpa 嘉巴——按照梵王時間計算的一天。
Kaṁsa 甘撒——基士拿的伯父,他經常想着要殺死祂。
Kapila 嘉比拉——一個顯世於薩耶年代 Satya-yuga 的基士拿化身,祂降生為迪瓦嫵娣 Devahūti 及嘉答摩牟尼 Kardama Muni 的兒子,發揚奉獻性的數論哲學 Sāṅkhya philosophy。(還有一個非人性主義者也名為嘉比拉,但他並不是神的化身)
Kāraṇodakaśāyī Viṣṇu(Mahā-Viṣṇu)嘉蘭努達卡沙宜韋施紐(摩訶韋施紐)主基士拿的韋施紐擴展,所有的物質宇宙都從祂發放出來。
Karma 羯磨(因果或業)——(一)根據經典條限下而執行的物質活動;(二)有關於發展物質身體的活動;(三)任何一個會招至結果性反應的物質活動;(四)一個人因為獲利活動而招至的物質反應。
Karma-kāṇḍa 因果干達——吠陀經的一部:敘述為了慢慢地淨化被深深地纏繞着的唯物主義者而執行的獲利性活動。
Karma-yoga 行業瑜伽——(一)在奉獻性服務中的行動;(二)由一個知道生命的目標是基士拿但是仍然沉迷於其他活動結果的人所執行的行動。
Karṇa 干拿——琨提 Kurtī 的兒子,阿尊拿的同母異父兄弟,他在庫勒雪查之役與班達瓦兄弟交戰。
Kaunteya 剛迪亞——琨提 Kuntī 之子(阿尊拿)。
Kīrtana 克亶拿——對至尊主的讚頌。
Kṛpaṇa 克般那——一個吝嗇和並不利用他寶貴資產的人;尤指一個浪費了他的生命而不爭取靈性覺悟的人。
Kṛṣṇa 基士拿(或譯克釋拏)——至尊主在祂原本超然形狀下的本來名字;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博伽梵歌的講述者。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Gosvāmī 基士拿達沙嘉維喇查哥史華米——采坦耶.查里丹滅達經 Caitanya-caritāmṛta 的作者。
Kṛṣṇa-karma 基士拿行業——為了基士拿而做的一切工作。
Kṛṣṇaloka 基士拿珞伽——在靈性世界中基士拿所居住的恆星。
Kṣara 殺拉——可以毀滅的。
Kṣatriya 剎怛利耶——根據四個社會及靈性階層而立的管理或保護職業。
Kṣetra 雪查——活動的場所,被條限了靈魂的身體。
Kṣetrajna 雪查幾亞——(雪查 Kṣetra——塲地或身體+幾亞 jña——知道)一個知覺着身體的人,靈魂和超靈兩者都是雪查幾亞,因為個別的靈魂知覺着他自己的身體,而超靈則知覺着所有生物體的生體。
Kṣīrodakaśāyī Viṣṇu 基施露達卡沙宜.韋施紐——至尊主的韋施紐擴展,祂進入每一個原子和宇宙每一個原子之間,也進入每一個生物體的心中,祂亦被稱為超靈。
Kumāras 昆瑪拉兄弟——四個出名的非人性主義者聖賢,都是梵王的兒子,後來成為主的偉大奉獻者和奉獻性服務的權威。
Kumbhaka-yoga 昆巴伽.瑜伽——八種神秘瑜伽程序的一部份,做到身體內氣流完全停頓。
Kuntī 琨提——即彼利妲 Pṛthā,阿尊拿的母親及主基士拿的姨母。
Kurukṣetra 庫勒雪查——一個自古以來便保持聖潔的朝聖地方,位於現在印度新德里附近。
Kurus 庫勒族人——庫勒國王的所有後裔,但特指狄達拉斯韃王的一百個兒子,班達瓦兄弟也是庫勒國王的後裔,但是狄達拉斯韃想將他們趕出家族傳統。
Kuvera 富威拉——眾半人神的司庫。
L
Lakṣmī 拉克斯密——幸運女神,至尊主的伴侶。
Līlā 里拉——消閒時光。
Līlāvatāras 里拉華陀那——無數的化身,如瑪斯耶 Matsya、琨瑪 kūrma、喇瑪 Rāma 和尼星瑕 Nṛsiṁha,祂們降臨到這個物質世界來展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靈性消閒時光。
Loka 珞伽——恆星。
Lokāyatikas 珞伽耶鐵伽——一類近似佛教徒的哲學家,存在於主基士拿講述博伽梵歌的時候,他們認為生命是在物質原素成熟時所組合的產品。
M
Madhusūdana 瑪瑚蘇丹拿——基士拿的一個名字:殺死惡魔瑪瑚的人。
Mahābhārata 摩訶婆羅多——一首由華沙迪瓦 Vyāsadeva 所寫的著名史詩,描述班達瓦兄弟的際遇,博伽梵歌包括在摩訶婆羅多之內。
Mahābhūta 摩訶布達——(摩訶——龐大的+布達——原素)五個龐大的物質元素:土、水、火、空氣和以太。
Mahā-mantra 摩訶曼陀羅——拯救的偉大頌歌:哈利基士拿、哈利基士拿、基士拿基士拿、哈利哈利;哈利喇瑪、哈利喇瑪、喇瑪喇瑪、哈利哈利。
Mahātmā 摩亥瑪——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了解到基士拿是一切和因此而向祂皈依的人。
Mahat-tattva 摩訶特達——整個物質能量。
Mahā-Viṣṇu 摩訶韋施紐——參看嘉蘭努達卡沙宜韋施紐 Kāraṇodakaśāyī
Viṣṇu。
Mantra 曼陀羅——(曼 man——心意+陀羅 tra 拯救),一個將心意從物質傾向中拯救出來的純潔聲音震盪。
Manu 曼紐——他的行政階層的半人神,人類的始祖。
Manu-saṁhitā 曼紐三滅達經——由曼紐所寫的人類法律書。
Manvantara-avatāras 曼文達瓦阿華陀那——曼紐的化身,在梵王的一天內有十四個次出現。
Māyā 摩耶——(摩——不+耶——這)幻覺;基士拿的一種能量,它迷惑生物體以至忘記了至尊的主。
Māyāvādī 摩耶華弟——非人性主義者或虛無主義者,他們堅信終極地神是沒有形像和沒有人性的。
Mukti 目地——解脫,免於物質的知覺。
Mukunda 穆琨達——基士拿的名字,「解脫的給與者」。
Muni 牟尼——一個聖賢或自覺了的靈魂。
N
Naiṣkarma 乃斯羯磨——參看阿羯磨 Akarma。
Nakula 那庫拉——阿尊拿的一個弟弟。
Nanda Mahārāja 南達瑪哈拉札——主基士拿的養父。
Nārada Muni 拿拉達.牟尼——至尊主的一個偉大奉獻者,他能夠來往靈性世界和物質世界任何地方傳播主的榮耀。
Narādhama 拿拉達瑪——(字義「人類中的最低者」),那些在社會上和政治上發展了卻沒有宗教原則的人。
Nārāyaṇa 拿拉央納——至尊主基士拿四隻手的擴展。
Nirguṇa 湼坤拿——(湼——沒有+昆拿——品質)並不擁有品性(當用於神時,是指物質品性的出現。)
Nirmana 湼曼那——沒有東西是屬於個人的感覺。
Nirvāṇa 湼槃——物質生活過程的結束。
Nitya-baddha 尼耶.巴達——永恆地被條件限制了。
Nṛsimha 尼星瑕——主基士拿以半獅、半人形像出現的一個化身。
O
Omkāra 唵卡喇——唵,代表基士拿的超然音節,超自然主義者在進行祭祀、佈施、和苦行時為了達到至尊而發出的震盪。
Om tat sat 唵、沓、撒——婆羅門在唱頌吠陀詩歌或作奉獻祭祀時為了滿足至尊而用的超然音節。他們是指至尊的絕對真理一具有性格的神首。
P
Pāñcajanya 班查真耶——主基士拿的貝殼響號。
Pañca-mahābhūta——五種粗略的元素:土、水、火、空氣和以太。
Pāṇḍavas 班達瓦兄弟——班杜王的五個兒子:尤帝斯棣拉 Yudhiṣṭhira,阿尊拿 Arjuna,彼瑪 Bhīma、那古拉 Nakula 和沙哈迪瓦 Sahadeva。
Pāṇḍu 班杜——狄達拉斯韃的弟弟,他很早便死去,留下五個年輕的兒子班達瓦給狄達拉斯韃照顧。
Parag-ātmā 巴拉艾瑪——當依附着感官享樂時的靈魂。
Paramahaṁsa 巴拉瑪罕沙——最高等級神覺了的奉獻者。
Paramātmā 巴拉邁瑪(超靈)——在所有生物體心中至尊主的局部。
Param Brahman 巴南婆羅門——至尊的婆羅門,具有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
Param dhāma 巴南達瑪——靈性世界的永恆恆星。
Paramparā 巴南巴喇——靈性知識所賴以傳播的使徒傳遞系列。
Parantapaḥ 巴蘭塔巴哈——阿尊拿的一個名字:(敵人的懲罰者)
Parā-prakṛti 巴拉.巴克蒂——主的較高的靈性能量或本質。
Parāśara-Muni 巴拉沙喇牟尼——一個偉大的聖賢,華沙迪瓦的父親。
Parasurāma 巴拉蘇喇瑪——在古時出現的一個基士拿的化身,祂將墮落了的戰士階層推翻。
Pārtha-sārathi 巴達.莎拉蒂——基士拿,阿尊拿(巴達)的戰車伕。
Pāṣaṇḍī 巴山弟——一個以為神和半人神在同一層次的無神論者。
Patañjali 巴坦札尼——阿士當格瑜伽體系的偉大權威,瑜伽樞查經的作者。
Paritram 巴維湛——純潔的。
Pitṛloka 彼弟珞伽——逝世了先人的恆星。
Prajāpati 般茶帕底——(一)生物體的祖宗;(二)梵王婆羅賀摩。
Prahlāda Mahārāja 巴拉達摩訶喇查——一個受他的無神論父親所逼害的主基士拿的偉大奉獻者,他經常地都受到主的保護。
Prakṛti 巴克蒂——本性(字義,佔優勢的東西),巴克蒂有二——阿巴拉.巴克蒂一物質本性和巴拉.巴克蒂 parā-prakṛti 一靈性本性——兩者都為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所主宰。
Prāṇa 盤那——生命之氣。
Pranāva Omkara 盤那瓦.唵卡拉——參看唵卡拉 Omkāra。
Prāṇāyāma 盤那耶瑪——呼吸過程的控制(阿士當格瑜伽八個部份之一)。
Prasādam 巴薩啖——供奉給基士拿的食物,在供奉後便成為靈性的和能夠淨化生物體的食物。
Pratyag-ātmā 巴軋艾瑪——在物質依附淨化後的靈魂。
Pratayāhāra 巴軋哈拉——從感官活動中退出(阿士當格瑜伽八個部份之一)。
Premā 沛摩——對神的真愛,生命的最高完整階段。
Pṛthā 彼利妲——班杜王之妻,班達瓦兄弟之母及主基士拿的姨母。
Pūraka 普喇伽——因將吸氣改為呼氣而達到的平衡階段。
Purāṇas 普蘭那經——十八部有關這個星球和其他星球的古老歷史書籍。
Pūrṇam 普南——完整的。
Puruṣam 普努琛——至尊的享受者。
Puruṣāvatāras 普努華陀那——牽涉到物質宇宙的創造,維繫和毀滅的基士拿的基本韋施紐擴展。
R
Rajo-guṇa 喇約.昆拿——物質自然的熱情型態。
Rāma 喇瑪——(一)絕對真理的名字,超自然主義者無限快樂的本源;(二)化身為一個完整國王的至尊主(主喇瑪詹陀)。
Rasa 哪沙——主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五種類別:中立關係(山達哪沙 śānta-rasa),僕人關係(達斯耶哪沙 dāsya-rasa),朋友關係,(薩格耶哪沙 sākhya-rasa),父母關係(瓦薩耶哪沙 vātsalya-rasa)及夫婦愛侶關係(瑪瑚耶哪沙 mādhurya-rasa)。
Rāvaṇa 瓦頑拿——一個很有勢力的惡魔,他想建築一把至天堂的梯子,但是被基士拿化身為主喇瑪詹陀所殺。
Recaka 叻查伽——將呼氣改為吸氣而達到的平衡的階段。
Rūpa Gosvāmī 勞巴哥史華米——溫達文拿六個偉大的靈魂導師之首,由主采坦耶摩訶巴佈授權去創立和發揚基士拿知覺的哲學。
S
Śabda-brahma 薩達.婆羅摩——吠陀經和奧義諸書的訓示。
Sac-cid-ānanda-vigraha 薩、智、阿南達、維伽哈——(薩——永恆的存在、智——知識、阿南達——快樂、維伽哈——形像)主充滿着知識和快樂的永恆形像;或生物體的永恆超然形像。
Sādhaka 薩哈伽——一個適宜於得到解脫的學生。
Sādhu 薩篤——聖潔的人,奉獻者。
Saguṇa 薩昆拿——賦有品質(當用於神的時候,是指靈性的品質)。
Sahadeva 沙哈迪瓦——阿尊拿的一個弟弟。
Samādhi 三摩地——神昏,溶匯在神的知覺中。
Samāna-vāyu 平氣——調整平衡的體內之氣,在阿士當格瑜伽中通過呼吸練習而控制的體內五氣之一。
Sanātana 珊拿坦拿——永恆的。
Sanātana-dhāma 珊拿坦拿達瑪——在靈性天空中的維琨達恆星。
Sanātana-dhārma 珊拿坦拿達摩——生物體的永恆宗教——對至尊主作出服務。
Sanātana Gosvāmī 珊拿坦拿哥史華米——溫達文拿的六個著名靈魂導師之一,主采坦耶摩訶巴佈授權他們去創立和傳播基士拿知覺的哲學。
Sanātana-yoga 珊拿坦拿瑜伽——由生物體所執行的永恆活動。
Sañjaya 山齋耶——狄達拉斯韃王的秘書,當博伽梵歌在庫勒雪查戰塲上被述時,他將此事轉告狄達拉斯韃王。
Saṅkarācārya 山伽阿闍黎耶——在八世紀時顯世的一個施威神的化身,他宣揚一個非人性主義的哲學,目的是將佛教趕出印度和重新樹立吠陀經的權威。
Sāṅkhya 數論——(一)如主嘉比拉在史里瑪.博伽瓦譚中所述的奉獻性瑜伽程序;(二)身體與靈魂的分析性認識。
Saṅkīrtana-yajña 三克亶、耶冉拿——在卡利年代中所指定的祭祀犧牲;即對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神首的名字、聲譽與及消閒時光的集體唱頌。
Sannyāsa 托砵僧——生命的遁棄階層,免於家庭關係,所有的一切活動都完全獻給基士拿。
Sarasvatī 莎拉斯瓦蒂——主管學識的女半人神。
Śāstra——教訓集。
Sattva 薩特瓦——物質自然中的良好型態。
Satya-yuga 薩耶尤伽——一個摩訶尤伽 maha-yuga 的四個年代中的第一個年代,薩耶年代的象徵是德行,智慧和宗教,它為期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Sītā 斯妲——一個主基士拿個化身:主喇瑪詹陀的伴侶。
Śiva 施威——掌管愚昧型態和物質宇宙毀滅的人物。
Smaraṇam 史瑪環南——不斷地想着基士拿(奉獻性服務的九種方法之一)。
Smṛti 史密耳帝——生物體在超然的指引下所編集的經典。
Soma-rasa 桑瑪拿沙——一種在月球上可以找到的天堂般的飲料。
Śravaṇam 史瓦宛南——從有權威性的來源聆聽(這是奉獻性服務九種方法之首)。
Śrīmad-Bhāgavatam 史里瑪博伽瓦譚——由華沙迪瓦 Vyasadeva 所撰作的經典,描述及解釋基士拿的消閒時光。
Śruti 史路弟——直接從神那裏得來的經典。
Sthita-dhīra muni 史鐵達.底拉.牟尼——(史鐵達 sthita——穩定+底拉 dhīra——不動搖的+牟尼 muni——聖賢)一個經常地堅定於基士拿知覺中的人,因此他並不為物質自然所動搖。
Śūdra 戍陀——根據生命的四個社會及四個靈性階層制度中勞動階層的人。
Śukadeva Gosvāmī 肅伽弟瓦.哥史華米——一個偉大的奉獻者,他在巴力曷國王臨死前的七天向他唱誦史里瑪博伽瓦譚。
Sukham 舒甘——幸福或快樂。
Sukṛtina 肅基丁拿——遵從經典的教條及至尊主奉獻的虔誠人。
Surabhi 蘇拉比——在基士拿珞伽的母牛,牠們可以供應無限量的牛奶。
Sūryaloka 蘇耶珞伽——太陽球。
Svadharma 史瓦達摩——一個特有的身體為了得到解脫而遵從宗教原則去執行的特定任務。
Svāmī 史華米——一個能夠控制心意和感官的人。
Svargaloka 史瓦格珞伽——天堂般的恆星或半人神的居所。
Svarūpa 史瓦勞巴——(史瓦 sva 自己+勞巴 rūpa 形像)生物體對主的永恆服務關係,靈魂的真正形像。
Svarūpa-siddhi 史瓦勞巴.適底——一個人法定性地位的完滿階段。
Śyāmasundara 參密遜達喇——(參密 śyāma——黑色+遜達喇 sundara 很美麗)基士拿本來形狀的一個名字。
T
Tamo-guṇa 耽末.昆拿——物質自然的愚昧型態。
Tapasya 妲巴斯耶——為了靈性生活的進步而自動地接受一些物質的苦惱。
Tattvavit 德華域——一個知道絕對真理的三個不同型態的人。
Tretā-yuga 特達尤伽——一個摩訶尤伽循環的第二個年代,為期八十六萬四千年。
Tulasī 荼拉蒔——以植物形狀出現的一個偉大奉獻者。主很喜愛這一種植物,它的葉子都經常地用來供奉於主的蓮花足下。
Tyāga 查伽——在物質知覺下所進行的活動遁棄。
U
Uccaiḥśravā 烏齋史拉瓦——一隻從甘露中誕生的馬,被認為是基士拿的一個代表。
Udāna-vāyu 魂氣——身體內向上行之氣,在阿士當格瑜伽中由呼吸練習所控制。
Upaniṣad 奧義書——吠陀經的哲學部份,如依莎奧義書(至尊奧義書),墾拿奧義書等,共有一百零八部。
V
Vaibhāṣika 外巴斯伽——一類型與佛教徒近似的哲學家,存在於主基士拿講述博伽梵歌的時候,他們接受生命是當物質原素成熟組合時所產生的理論。
Vaikuṇṭha 外琨達(字義,沒有渴望)靈性天空中的永恆星球。
Vairāpya 外瓦耶——不依附於物質和將心意從事於精神中。
Vaiṣṇava 外士那瓦——一個至尊主韋施紐或基士拿的奉獻者。
Vaiśya 毗舍——根據在四個社會階層及四個靈性階層的制度下從事於商業及農務階層的人。
Vānaprastha 行脚僧——退隱的生活,一個人離開家庭,從一處聖地旅行到另外一處聖地,為遁棄生活而準備。
Varāha 瓦拉瑕——主基士拿作為一巨熊的化身。
Vasudeva 瓦蘇弟瓦——主基士拿的父親。
Vāsudeva 華蘇弟瓦——(一)主基士拿,「瓦蘇弟瓦」之子;(二)純良好的狀態,它超越物質自然的型態,一個人在這個狀態時便能夠了解至尊的主。
Vedānta-sūtra 維丹達.樞查經(或譯吠檀多.樞查經)(Brahma-sūtra 婆羅賀摩樞查經)——由華沙迪瓦 Vyāsadeva 所寫的哲學論著。為所有吠陀經的結論。
Vedas 吠陀經——四部吠陀經典(梨俱 Ṛg,耶柔 Yajur,婆摩 Sāma 和阿達婆 Athara 吠陀)和它們的附著;普蘭那 Purāṇas,摩訶婆羅多 Mahābhārata,維丹達.樞查 Vedānta-sūtra 等。
Vibhu-ātmā 維佈.艾瑪——超靈。
Vibhūti 維佈帝——基士拿的一項富裕——控制整個物質的展示。
Vidyā 維耶——知識。
Vijñānam 維幾亞南——對靈魂的一種特有知識,他的法定性地位和他與超靈的關係。
Vikrama 違羯摩——不准的或罪惡的工作,違反經典的訓示所執行的事情。
Virāṭa-rūpa 維喇達.勞巴——參看維士瓦.勞巴 Viśva-rūpa。
Viṣṇu 韋施紐——全面遍透具有性格的神首(基士拿的一個全體擴展)祂在創造之前便進入了物質宇宙。
Viṣṇu-tattva 韋施紐.德特瓦——無數的基士拿的基本或韋施紐擴展。
Viśvakośa 維士瓦歌薩——一本古老的梵文字典。
Viśva-rūpa 維士瓦.勞巴(virāṭa-rūpa 維喇達.勞巴)——如在博伽梵歌第十一章中所述,主基士拿的宇宙形像。
Vivasvān 維瓦士環——現在的那個太陽神的名字,博伽梵歌大約在一億二千零四十萬年對祂講述。
Vṛndāvana 溫達文拿——當基士拿大約在五千年前降臨到地球的時候所展示超然的鄉村消遣時光的所在地。
Vyāna-vāyu 周氣——阿士當格.瑜伽制度下身體內之一氣,有收縮和膨脹的作用。
Vyāsadeva 華沙迪瓦——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是一個賦有文學活動力量的韋施紐化身,他撰著了吠陀經 Vedas,普蘭那經 Purānas,摩訶百拉達經 Mahābhārata,維丹達.樞查經 Vedānta-sūtra 等。
Y
Yajña 耶冉拿——祭祀。
Yajñeśvara 耶尼史瓦拉——基士拿的綽號:「祭祀之主」。
Yamarāja 閻羅王——在罪惡的生物體死後懲罰他們的半人神。
Yamunācārya 也滿拿闍黎耶——在一個重要的使徒傳遞系列:史里三巴代耶 Śrī-sampradāya 內一個偉大的靈魂導師。
Yaśodā 雅蘇達——主基士拿的養母。
Yaśodā-nandana 雅蘇達.蘭達拿——雅蘇達的兒子:基士拿。
Yoga 瑜伽——無限小生物體的知覺與至尊生物體——基士拿間的聯繫。
Yoga-māyā 瑜伽摩耶——主的內在能量,將祂自己隱藏不為非奉獻者所覺。
Yogārūḍha 瑜伽魯達——最高的瑜伽階段。
Yogārurukṣa 瑜伽魯魯沙——瑜伽的開始階段。
Yogeśvara 瑜伽史瓦拉——基士拿的名字之一:意即所有神秘力量的主人。
Yudhiṣṭhira 尤帝斯棣拉——班杜瓦五兄弟的長兄。
Yuga 尤伽——宇宙間的年代,共有四個,為期有長短,像月份一樣地週而復始。參看薩耶尤伽 Satya-yuga,特達尤伽 Tretā-yuga 達巴拉尤伽 Dvāpara-yuga 和卡利尤伽 Kali-yuga。
Yugāvatāra 尤伽華陀那——主在四個不同年代中每一個年代的各個化身,用意是為了要指定那個年代適當的靈性覺悟形式。
參考經典書籍
所有博伽梵歌原本裏的聲明都有標準的吠陀權威經典引證,下列為各經典書籍的名目:
Atharva-veda 阿達婆吠陀
Bhakti-rasāmṛta-sindhu 巴帝拉三滅達申度 (Rūpa Gosvāmī)勞巴哥史華米所著
Brahma-saṁhitā 婆羅賀摩三滅達經
Bṛhan-Nāradīya Purāṇa 彼汗.拿拉弟亞.普蘭拿經
Caitanya-caritāmṛta 采坦耶.查理丹滅達經 (Kṛṣṇadāsa Kavirāja Gosvāmī)基士拿達沙嘉維喇查哥史華米所作
Garga Upaniṣad 格伽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嘉答奧義書
Kūrma Purāṇa 琨瑪普蘭拿經
Mādhyandi-nāyana-śruti 瑪央弟.拿央納.史路弟
Mahābhārata 摩訶婆羅多詩篇
Mokṣa-dharma 莫撒達摩
Muṇḍaka Upaniṣad 蒙達伽奧義書
Nārada-pañcarātra 拿拉達班查喇達
Nārāyaṇīya 拿拉央尼耶
Nirukti 涅鳥弟(吠陀字典)
Padma Purāṇa 琶瑪普蘭拿經
Parāśara-smṛti 巴拉沙喇史密弟
Pauruṣa 包努沙
Śrīmad-Bhāgavatam 史里瑪博伽瓦譚
Svatvata Tantra 史華瓦達單陀羅
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
Taittirīya Upaniṣad 泰鐵尼耶奧義書
Varāha Purāṇa 瓦拉瑕普蘭拿經
Vedānta-sūtra 吠檀多樞查經或譯維丹達樞查經
Viṣṇu Purāṇa 韋施紐普蘭拿經
Yoga-sūtra(Patañjali)瑜伽樞查經 (巴坦札尼所作)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本經典下載自「淨念書院」http://jnboo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