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房山雲居寺石經 | 一 | |
圖版 | 三五 | |
一 | 唐刻 貞觀二年靜琬題刻 | 三五 |
二 | 唐刻 靜琬涅槃經堂題刻 | 三五 |
三 | 唐刻 貞觀八年靜琬題刻 | 三六 |
四 | 唐刻 總章二年玄導刻經題記 | 三六 |
五 | 唐刻 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 | 三七 |
六 | 唐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品第一 | 三八 |
七 | 唐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 三八 |
八 | 唐刻 大般泥洹經序品第一 | 三九 |
九 | 唐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四〇 |
一〇 | 唐刻 四分戒本、心經、觀世音經 | 四〇 |
一一 |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一 | 四一 |
一二 |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 | 四二 |
一三 | 唐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序品第一、碑側題記 | 四三 |
一四 | 唐刻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知識品 | 四四 |
一五 | 唐刻 思益梵天問經卷第一 | 四五 |
一六 | 唐刻 佛地經 | 四六 |
一七 | 唐刻 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四七 |
一八 | 唐刻 佛說阿彌陀經、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 | 四八 |
一九 | 唐刻 大方廣佛花嚴經卷第一 | 四九 |
二〇 | 唐刻 佛說藥師經 | 五〇 |
二一 | 唐刻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 五一 |
二二 | 唐刻 佛說恒水流樹經、摩達國王經 | 五二 |
二三 | 唐刻 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 | 五三 |
二四 | 唐刻 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 | 五四 |
二五 | 唐刻 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 | 五五 |
二六 | 唐刻 正法念經卷第七十 | 五六 |
二七 | 唐刻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 五七 |
二八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 五八 |
二九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 五九 |
三〇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 六〇 |
三一 | 唐刻 妙法蓮華經序品、方便品 | 六一 |
三二 | 唐刻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譬喻品 | 六二 |
三三 | 唐刻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記品 | 六三 |
三四 | 唐刻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勸持品 | 六四 |
三五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九 | 六五 |
三六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 | 六六 |
三七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九 | 六七 |
三八 |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二 | 六八 |
三九 | 唐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 六九 |
四〇 | 唐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 七〇 |
四一 | 唐刻 大佛灌頂經 | 七一 |
四二 | 唐刻 大佛灌頂經 | 七二 |
四三 | 唐刻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并贊 | 七三 |
四四 | 唐刻 善恭敬經、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七四 |
四五 | 唐刻 善恭敬經、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七五 |
四六 | 唐刻 瓶沙王五願經 | 七六 |
四七 | 唐刻 瓶沙王五願經 | 七七 |
四八 | 唐刻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造塔功德經 | 七八 |
四九 | 唐刻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造塔功德經 | 七九 |
五〇 | 遼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三 | 八〇 |
五一 | 遼刻 善思童子經卷下 | 八一 |
五二 | 遼刻 善思童子經卷下 | 八二 |
五三 | 遼刻 持世經卷第一 | 八三 |
五四 | 遼刻 賢劫經卷第一 | 八四 |
五五 | 遼刻 賢劫經卷第一 | 八五 |
五六 | 遼刻 大方等陀羅尼一 | 八六 |
五七 | 遼刻 發菩提心戒一本 | 八七 |
五八 | 遼刻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 | 八八 |
五九 | 金刻 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品 | 八九 |
六〇 | 金刻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序 | 九〇 |
六一 | 金刻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序 | 九一 |
六二 | 金刻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卷第三十 | 九二 |
六三 | 金刻 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 | 九三 |
六四 | 金刻 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 | 九四 |
六五 | 明刻 法寶壇經贊 | 九五 |
六六 | 明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六、三十七 | 九六 |
圖版說明 | 九七 | |
房山雲居寺石經簡目 | 一二二 |
房山雲居寺石經
房山雲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經(略稱房山石經),是我國從隋代至明末綿歷千年不斷刻造的石刻寶庫。它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特別是佛教歷史和典藉的重要文物,也是世界一宗寶貴的文化遺產。關於房山石經在文化史上的價值,早已引起海外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然而由於過去傳世的經碑數量極少,大部分石經錮藏在石洞和地穴內,因此要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是不容易的。
石經刻造沿革
我國石刻佛教經典始於北齊。如山西太原風峪的《華嚴經》、山東泰山經石峪的《金剛經》、徂徠山的《般若經》等,都是北齊時代的石刻佛經。北齊的唐邕自天統四年至武平三年(西元五六八~五七二年)在今河北武安縣北響堂山(即石鼓山)刻了《維摩詰經》、《勝鬘經》、《彌勒成佛經》等許多佛教經典,並且留下有名的《鼓山唐邕刻經銘》,歷敘發願刻經的原因,所刻經數及開刻起訖年月。這些石刻佛經,特別是唐邕鐫刻石經的事業對後代佛教徒從事大規模的石刻佛經有很大的影響。
房山石刻佛教大藏經始於隋代,創始人為僧人靜琬。靜琬是北齊時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大師的弟子,他的詳細身世和事跡已不可考,但刻造佛教石經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事業,這是可以肯定的。從隋大業中一直到他死時為止,約三十年時間,他的刻造佛教石經事業從未間斷。關於靜琬發起刻造佛教石經的文獻記載,最初見於唐初唐臨所著的《冥報記》中。《記》云:
「幽州沙門釋智苑(按:即靜琬),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北山,鑿石為室,即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儲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用鐵錮之。時隋煬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后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絹千匹及餘財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捨施,故苑得遂其功。………苑所造石經已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
唐臨《冥報記》著於唐高宗永徽年間,在有關房山石經記事部份之末,唐臨自注說:「殿中丞相李玄獎(一作『奘』)、大理丞采宣明等,皆為臨說云爾。臨以十九年從車駕幽州,問鄉人,亦同云爾。而以軍事不得(往)云。」這是說,唐臨早在長安就從兩位同僚中聽說過幽州釋智苑刻造石經之事。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他隨同唐太宗到幽州,問了當地鄉人,也同樣說是如此,只因軍事繁忙,未能親往調查。
又,據《寰宇訪碑錄》著錄,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幽州節度使劉濟所撰之《涿鹿山石經堂記》亦記有靜琬創刻石經之事:
「濟封內山川,有涿鹿山石經者,始自北齊。至隋,沙門靜琬,睹層峰靈迹,因發願造十二部石經,至國朝貞觀五年,涅槃經成。」
靜琬為什麼要發願刻造佛教石經呢?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我國,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提倡,至南北朝時期已極為盛行,佛教大小乘經典也大量翻譯過來。隨著佛教的盛行,寺院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出家僧侶急劇增加。如南朝梁武帝時,尊佛教為國教,僅京都一地就有佛寺五百餘所,僧尼十餘萬;北朝北齊時全境寺院竟達四萬餘所,僧尼三百萬人之多。社會上出現如此眾多的寺院和僧尼,自然就容易引起一部份非佛教信徒的反感甚至反對。因此,一些當政者為了政治和經濟的原因,有時也採取了抵制佛教發展的措施。如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就曾下令誅沙門,毀神像。特別是北周武帝建德年間下令廢佛教,前後三年間,關、隴地區佛法誅除幾盡。建德六年(西元五七七年)武帝滅北齊後,將北齊的所有廟宇,充作王公第宅,命令三百萬僧徒全部還俗。武帝的廢佛運動,對佛教是一次沈重的打擊,佛教史上稱之為「法難」。
北魏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立即發出敕令,再興佛教。北周武帝死後,宣帝繼位也立即允許再興佛教。隋滅北周統一南北後,更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又重新復興起來。
但是,北魏和北周的廢佛運動,在佛教徒心中還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他們顧慮到說不定什麼時候還會出現「法難」,考慮如何來保存佛經的問題。北周廢佛時,許多手寫佛經一時化為灰燼,然而北齊唐邕刻在石上的佛經却依然無恙。唐邕當時刻造石經就是由於「以為縑緗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於是發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訪蓮華之書,命銀鈎之迹,一音所說,盡勒名山。於鼓山石窟之所,寫《維摩詰經》一部,《勝鬘經》一部……。」(《鼓山唐邕刻經銘》)這給佛教徒以很大的啟發。據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
「北齊南岳慧思大師,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願刻石藏,閟封岩壑中。座下靜琬法師承師咐囑,自隋大業迄唐貞觀《大涅槃經》成。」
關於慧思發願刻石藏,究竟實現了沒有,現已不可知。然而靜琬是繼承其師遺願刻造石藏,至此已十分清楚了。靜琬刻石藏的目的,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並不是為了一時的傳播佛經,而是為了一旦遭到「法難」時,可以此石經充作「經本」之用。如他在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題刻殘碑上說:「冀於曠□〔刼〕,□□〔濟度〕蒼生,一切道俗」。在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題刻殘碑上說:「此經為未來佛□〔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又如,在新發現的《涅槃經堂題刻》殘碑上說:「此堂內唯有石涅槃經一部,更無餘物。本為未來懸遠無佛法時,留為□〔經〕本,開生□〔慧〕目,靜琬□頭,願□□〔盡未〕來」,等等。
從靜琬發願刻造到明末止,房山石經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清代康熙以後雖然幾次修葺雲居寺,也刻了一些經碑立於寺中,但已失去石經原來錮藏以備法滅時充經本用的意義了。
第一個時期——隋唐
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隋大業中至唐初,靜琬及其弟子玄導刻經時期。如上所述,靜琬自隋大業中發願刻造石藏是得到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弟蕭瑀的大力施助的;但從現存石經及題刻中,自隋大業至唐武德之終的二十年間,未見任何題記,可能是準備時期。靜琬發願刻造石經是有計劃進行的。他在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題刻中說:「靜琬為護正法,……就此山頂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可見他原計劃要刻十二部佛經,《華嚴經》就是他最初刊刻的一部。又,劉濟《涿鹿山石經堂記》說:「至國朝貞觀五年《涅槃經》成」,靜琬《涅槃經堂題刻》也證實了這一事實,可見《涅槃經》也是他最初刊刻的一部經。此外,現存雷音洞(即第五洞,又稱石經堂或華嚴堂)中的《法華經》、《勝鬘經》等,歷來認為是靜琬時所刻之石經,如清查禮的《游𢘿題(𢘿、古莎字)、上方二山日札》中說:「石經洞寬廣如殿,中供石佛,四壁皆碑石疊砌,即隋靜琬法師所刻佛經也。字畫端好,有歐褚楷法,無一筆殘缺。」靜琬最初發願要刻的十二部經具體經名沒有寫明,已無法考查。然就現存可認為是靜琬刻造的石經,主要有:《法華經》、《華嚴經》(晉譯)、《涅槃經》、《維摩經》、《勝鬘經》、《金剛經》、《佛遺教經》、《無量義經》、《彌勒上生經》等。
靜琬于貞觀十三年(西元六三九年)入寂,繼其刻造石經事業者,據遼代趙遵仁撰《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說:
「(靜琬)以唐貞觀十三年奄化歸真,門人導公繼焉;導公沒,有儀公繼焉;儀公沒,有暹公繼焉;暹公沒,有法公繼焉。自琬至法,凡五代焉,不絕其志。」
關於靜琬的這些後繼者,佛教史籍從未見記載,只是從石經山的一些題刻中弄清了他們的一些主要事迹,至於僧儀的事迹,甚至他的全名是什麼,至今尚未發現任何記載。
直接繼承靜琬刻造石經事業的是玄導。從保存在雷音洞門楣上的唐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玄導題刻的殘碑看,玄導繼承靜琬刻造石經事業也是很有計劃的,而且刊刻了許多佛經。題刻云:
「……玄導……夙廁緇林……先師遺訓,於此山峰□□□、楞伽、思益、佛地四部經律……願雲居□□□,群萌助施,修營……。」
由此可見,玄導承其先師遺訓續刻了《大品般若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思益梵天所問經》、《佛地經》四部。同時,刻有玄導題記的經碑尚有:《勝天王般若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僧羯磨經》、《比丘尼羯磨經》、《佛說四分戒本》、《比丘戒本》、《比丘尼戒》、《四分大尼戒本》、《菩薩受戒法羯磨文》等。其他刻有玄導時期年月題記的經碑有:顯慶六年(西元六六一年)的《心經》,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的《四分戒本》和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的《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等。此外,玄奘譯的《說無垢稱經》和《解深密經》,雖未見題記,從字迹上看與玄導所刻諸經極為類似,很可能也是玄導時所刻。
玄導的後繼者僧儀,如上所述其事迹至今不明。僧儀所處時期,可能正當武周當政。從鐫刻石經的資料來看,武周當政時期房山石經雖然繼續鐫造,但未見刊造大部頭的佛經。現存的有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龐德相造的《金剛經》,天授三年(西元六九二年)劉行舉造的《佛說當來變經》、《施食獲五福報經》,長壽三年(西元六九四年)沙門正智造的《彌勒下生成佛經》和張任德造的《觀彌勒上生兜率經》,長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湯懷玉造的《金剛經》及《普門品》。此外還有宋小兒造的《金剛經》碑等。
其次,為盛唐開元天寶之間,惠暹和玄法主持刻造石經事業的時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房山石經的全盛時期。據通常稱為「金仙公主塔」上所保留的開元九年(西元七二一年)釋玄英所撰的《雲居石經山頂石浮圖銘》記載,惠暹是當時雲居寺的「都檢校」「上座」(寺中地位最高者),玄法是「律師僧」,而同塔背面開元二十八年(西元七四〇年)王守泰所撰《山頂石浮圖後記》中,記述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〇年)金仙公主奏賜經本和施田事,其時惠暹似已入寂,而玄法已升為「都檢校禪師」了。
惠暹和玄法的刻造石經事業,得到了唐玄宗第八妹金仙長公主的大力施助。據上述王守泰撰《山頂石浮圖後記》記載:
「大唐開元十八年,金仙長公主為奏聖上,賜大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充幽府范陽縣為石經本。又奏,范陽縣東南五十里,上垡村趙襄子淀中麥田莊,并果園一所,及環山林麓,東接房南嶺,南逼他山,西止白帶山口,北限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給山門所用。又委禪師玄法,歲歲通轉一切經,上延寶曆,永福慈王,下引懷生,同攀覺樹。」
《後記》同時還載明了當時負責送這些經本的人是長安崇福寺沙門,著名的《開元釋教錄》著者智昇。由此可見,金仙長公主當時對房山雲居寺石經事業的施助,不僅送來四千多卷經本,而且劃出大片田園山林作為刻造石經的經費。因此惠暹和玄法才有條件刻造幾部大部頭的佛經。同時由於雷音洞及其左右各洞已放滿石經,於是惠暹和玄法又在雷音洞下開鑿新堂二口(現稱為第一洞、第二洞)。這在新發現的《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殘石中已得到明證。碑記云:
「初此堂之經營也,綿乎十紀,作者三人。刻貫花之言,日不暇給。……有上座暹公者,……乃購倕石,執堅鋼,□峭巘,填深陴,……於舊堂之下,更造新堂兩口。其始皆削青壁,不騫不崩,……歲聿雲暮者五之。……有靜流、玄法二上座者,非暹公之徒歟?……克纂前修,咸熙至願。」
就石經貯藏情況看,惠暹、玄法時期所刻造的佛經也均藏在第一洞和第二洞內。現存石經中,屬於惠暹、玄法時期刻造的主要有: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幽州良鄉縣仇二娘造的《藥師經》一卷,為范陽縣進士陽子推所書,字畫端好,是盛唐時期很寶貴的遺物。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幽州總管梁踐惁刻的《佛說恒水流樹經》、《佛說摩達國王經》。新經堂造成後,惠暹似即開始刻造大部頭的《正法念經》七十卷,此經始刻於開元初年,刻成於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繼之又刻《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刻成於開元二十九年(西元七四一年)。玄法時期最值得提出的是開始刻造玄奘譯的巨部佛經《大般若經》六百卷。這部佛經,計刻石一千五百十二條,是石經中卷數最多的一部。這部石經從玄法時開始刻造,一直續刻到遼代才全部完成。從刻石題記看,現存第二十一條(卷九)刻於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因此推想它的刻造,可能開始於開元末年。就可見的題記所載,至天寶十三年(西元七五三年),刻至第一百六十三卷。此外,開元末年刻造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以及現存第二洞的《大集經日藏分》和《月藏分》,從字迹上看也都是這一時期所刻之石經。
再次,為晚唐時期,其中以貞元至元和期間,雲居寺住持律僧真性,得到幽州地方上,特別是幽州節度使劉濟的施助,所刻石經為多。
天寶末,經安史之亂,房山石經的刻造並未停止。從現存《大般若經》第一百九十五卷至二百一十四卷的題記看,有安祿山的「聖武」、史思明的「順天」、史朝義的「顯聖」、朱泚的「應天」等年號,可以為證。其後貞元至元和間,劉濟刻了《法華經》和一部份《大般若經》。據劉濟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撰的《涿鹿山石經堂記》說:
「濟遂以俸錢,奉為聖上(憲宗)刊造《大般若經》,以今年四月功就,親自率勵,與道俗齊會於石經峰下,……會同《華嚴》,……或推之,或挽之,以躋乎上方,緘于石室。」
這裡劉濟說「四月功就」,容易使人誤認為《大般若經》六百卷他已全部刻完。事實上,驗對石經,劉濟所刻的只是從卷三百前後,至卷四百十二止的一百餘卷,而其中還有一些是別人捐助所刻者。刻造時間為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至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終唐之際,這部《大般若經》約刻造到卷第五百二十左右。
晚唐時期房山雲居寺刻造石經的事業,主要是得到幽州地方上的支持。所以中間雖經唐武宗會昌年間的廢佛運動,雲居寺一度也遭到打擊而衰落,但很快又復甦起來。自大和元年(西元八二七年)至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年)的三十餘年間,在當地官長楊志誠、史再榮、楊志榮、史元忠、史元寬、張允伸、張允皐等及其親屬們的施助下,先後刻造石經不下百餘卷。但是,這些石經大部份是小部頭經,而且許多是重複的,可見他們刻經並無計劃,只是為了供養祈福而已。不過這些石經中大部份都有年月題記,經碑上下還刻著佛像供養人,為我們研究晚唐石刻藝術提供了豐富資料。
房山雲居寺石經,始於隋末唐初,踵興於盛唐,至唐末而衰落,經五代戰亂,遂陷於完全停頓的狀態。
第二個時期——遼
西元十世紀末,當時稱為北方燕雲十六州,包括房山地區,歸由契丹統治,並於西元九四七年,遼大同元年,太宗耶律德光建國號大遼。遼建國後,大力吸取中原漢族文化,佛教也在鼓勵之列。在遼代,除刊行足以與北宋官版開寶藏媲美的《契丹大藏經》外,房山石經事業也得到了繼續發展。
遼代房山石經的續造,始於聖宗,其後興宗、道宗繼之,對刻石經尤為熱衷,至天祚帝時尚維持不斷。
遼初,雲居寺得到保護,穆宗應曆年間,在寺主謙諷的倡導下結「千人邑會」,籌集經費,大修雲居寺,對石經的保護起了很大的作用。據應曆十五年(西元九六五年)王正所撰之《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碑額題「重修雲居寺壹千人邑會之碑」)云:
「雲居寺之東一里有高峰,峰之上千餘步有九室,室之內有經四百二十萬言。……原夫靜琬之來也,以人物有否泰,像教有廢興。傳如來心成眾生性者,莫大於經;勒靈篇儆來刼者,莫堅於石,石經之義遠矣哉!……寺主謙諷和尚,……見風雨之壞者,及兵火之殘者,請以經金,遂有次序。……謙諷等同德經營,協力唱和,結一千人之社,合一千人之心,………無貧富後先,貴賤老少,施有定例,納有常期。……故寺不壞於平地,經不墮於東峰。」
謙諷主持雲居寺期間有無刻造石經,今已不可知。明周忱《游小西天記》說:「至遼統和及金明昌之際,有沙門留公、順公亦增刻之」。石經洞外拓片有遼統和十三年(西元九九五年)題記的《般若心經》殘片四塊,略可見遼聖宗時代續刻石經之一斑。
關於遼聖宗、興宗、道宗時期施助雲居寺刻造石經事業的情況及所刻經數,在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趙遵仁所撰之《續鐫成四大部經記》和天慶八年(西元一一一八年)志才所撰之《續秘藏石經塔記》中,有詳細記載。趙遵仁《記》云:
「我朝太平七年,會故樞密直學士韓公諱紹芳知牧是州。因從政之暇,命從者游是山,詣是寺,陟是峰。暨觀游間,乃見石室內經碑,且多依然藏貯。遂召當時耆秀,詢以初迹,代去時移,細無知者。既而於石室間取出經碑,驗名對數。……乃知自唐以降,不聞繼造。佛之言教,將見其廢耶?公一省其事,喟然有復興之嘆,以具上事,奏於天朝。我聖宗皇帝,銳志武功,留心釋典,既聞來奏,深快宸衷。乃委故瑜伽大師法諱可元提點鐫修,勘訛刊謬,補缺續新,釋文墮而復興,梵匠廢而復作。琬師之志,因此繼焉。迨及我興宗皇帝之紹位也,……常念經碑數廣,匠役程遙,藉檀施則歲久難為,費常住則力乏焉辦。重熙七年,於是出御府錢,委官吏貯之,歲析輕利,俾供書經鐫碑之價,仍委郡牧相承提點。……」
志才《記》云:
「至大遼留公法師奏聞聖宗皇帝,賜普度壇利錢,續而又造。次興宗皇帝,賜錢又造。相國楊公遵勗、梁公穎奏聞道宗皇帝,賜錢造經四十七帙,通前上石,共計一百八十七帙。」
由以上兩碑記所述,可知最初對石經進行驗名對數的是遼初涿州刺史韓紹芳。據趙遵仁《記》載,韓紹芳當時驗了《正法念處經》一部全七十卷,《大涅槃經》一部全四十卷,《大華嚴經》一部八十卷,《大般若經》五百二十卷,合計碑二千一百三十條。就當時條件講,韓紹芳對石經驗名對數的工作是很艱巨的,但他也遺漏了許多經碑,與拓印實物的數目有很大出入。更重要的是韓紹芳將雲居寺石經情況奏聞聖宗,促使了刻經事業的繼續發展。志才《記》中說是「留公法師奏聞聖宗」,這可能是當時留公是雲居寺住持,而當韓紹芳上奏本時,留公作為僧方代表,列名同奏上聞之故。總韓紹芳、留公主持所續刻之石經主要有:《大般若經》八十卷。《大寶積經》一部全一百二十卷。至此完成了所謂「四大部」經數。
之後,在道宗大安年間又有名僧通理續刻石經四十四帙,計碑四千八十片。上述志才《記》云:
「有故上人通理大師,緇林秀出,名實俱高,教風一扇,草偃八宏。……師因游茲山,寓宿其寺,慨石經未圓,有續造之念……。至大安九年正月一日,遂於茲寺開放戒壇,……所得施錢,乃萬餘鏹,付門人見右街僧錄通慧圓照大師善定,校勘刻石,石類印板,背面俱用,鐫經兩紙。至大安十年,錢已費盡,功且權止,碑四千八十片,經四十四帙。」
志才《記》末,詳列通理所刻經名及帙號。通理所刻之佛典,與他以前所刻者有一很大不同。以前所刻多為大乘的經,而通理所刻則多為律和大乘論。如《大智度論》一百卷,《十地經論》十二卷,《佛地經論》七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成唯識論》十卷,《大乘起信論》一卷,《摩訶衍論》十卷等。由此可見,通理刻經是很有計劃的,他補前人所刻之缺,使大乘經、律、論三藏完備。通理刻成這些石經後,大概石經山上各室已滿,一時無處貯藏,暫置山下。據志才《記》述,通理入寂後,他的門人善銳,「念先師遺風不能續扇,經碑未藏,或有殘壞,遂與定師(善定)共議募功。至天慶七年(西元一一一七年),於寺內西南隅,穿地為穴,道宗皇帝所辦石經大碑一百八十片,通理大師所辦石經小碑四千八十片,皆藏瘞地穴之內。上築臺砌磚,建石塔一座,刻文標記,知經所在。」這座標記經碑所在的雲居寺南塔,後人即稱之為「壓經塔」。
通理之後,遼代續刻石經事業並未停止。通理的弟子善伏,從天祚帝乾統七年(西元一一〇七年)開始續造,一直到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其間得到遼「故守太保令公陳國別胥」的施助,共刻石經十三帙,一百多卷。後來金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〇年)玄英及其俗弟子史君慶刻《鐫葬藏經總經題字號目錄》的二十七帙中,其前十三帙石經即是遼天祚帝年間所刻的。
第三個時期——金元
金代刻造石經開始於天會十年(西元一一三二年)當時涿州知州張玄徵刻的《佛印三昧經》(「景」字號)等,距遼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最後所刻的《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同「景」字號)等僅十一年。前述玄英等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〇年)刻《總經題字號目錄》的二十七帙石經中,其中「覆」字以下十三帙,至「景」字的前一部分所收石經,均為遼刻,「景」字的後一部份及自「行」至「八」後十四帙,乃是金天會十年(西元一一三二年)至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〇年)涿州知州張玄徵、劉慶餘和奉聖州(今河北涿鹿)保寧寺僧玄英及其弟子史君慶等募刻的。可見金代的刻經是繼續遼代的經帙而進行的。其間,於天會十四年(西元一一三六年),有燕京圓福寺沙門見嵩「因游東峰,見大岩室,遂發心續造石經一帙,名《大教王經》」(「府」帙,見同經卷十題記)。
金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〇年)以後,自皇統元年至九年(西元一一四一~一一四九年)間,劉慶餘、玄英及史君慶等還續刻了自「刻」字至「多」字,共三十九帙。其中「刻」至「惠」三十帙是「宋朝新譯經」,它和《高麗藏》入藏的自「杜」至「轂」三十帙的經目正同。這是研究宋開寶藏印行後,天息災、法天、施護等所翻譯的密教經典,以及把「宋朝新譯經」與《高麗藏》、《契丹藏》入藏內容作比較的很有價值的材料。同時,這些石經多有序文和題記,也是研究唐末至遼代佛教的重要史料。
皇統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以後,歷正隆、大定至明昌之初,約五十年間,有劉丞相夫人韓氏、張守仁、皇伯漢王等,曾刻了自「履」至「息」及「取」、「定」等共二十帙(其中「淵」、「澄」二帙係《別部阿含》,未見)。這些石經主要是:《阿含經》。此外,遼譯《金剛摧碎陀羅尼經》和遼代新撰之《一切佛菩薩名號集》等也是金代所刻的。金代所刻石經除見嵩刻的《大教王經》藏於第三洞外,其餘的經碑,都繼續埋在壓經塔下地穴內。
金末兵亂以後,房山石經事業又告停頓。元順帝時,石經山已非常荒涼。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高麗僧慧月等從五臺山來游石經山,見華嚴堂(雷音洞)石扉毀廢,經本殘缺。他讀了洞門外貞觀二年(西元六二八年)靜琬自述刻經因緣的石刻,很受感動,遂募化修理了洞門和五個經碑而去。賈志道為撰《重修華嚴堂經本記》詳記其始末,這是元代關於房山石經的唯一記載。由上可見,元代房山雲居寺石經事業完全陷於停頓狀態。
第四個時期——明
明代初期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名僧道衍(姚廣孝),前往石經山視察。姚廣孝于洪武二十一年(西元一三八八年)到達房山石經山。他看了那裡的情況,驚嘆靜琬以來歷代刻造石經事業之宏大,當時寫了一首五言古詩,「鐫於華嚴堂之壁」。之後,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朝廷曾撥款修理過雲居寺和石經山一次。又,據《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三載:「永樂十八年三月,旨刻大藏經板二副,南京一藏,六行十七字;北京一藏,五行十五字。又旨石刻一藏,安置大石洞。向後木的壞了,有石的在。」但明代官刻石藏後來似未實現。所以明初雖然對房山雲居寺和石經進行了考察、保護和修理,但並未見續造的石經。
明中期宣德三年(西元一四二八年),道教南北兩派代表人物,全真教的陳風便和正一教的王至玄等,仿效佛教刻造石經的意圖,募刻了道教的《玉皇經》,包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髓》、《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玉皇本行集經纂》、《無上玉皇心印經》等四部,共刻石八塊,也送至房山石經山貯藏(藏於第七洞)。此經的跋文說:
「涿鹿山雲居寺,有洞室貯釋梵之經,殆至萬卷,故名是山為小西天焉。夫三界萬靈,莫尊於昊天金闕玉皇上帝,玄功妙法,載在本行集經。正當刻金石,藏之名山,傳之萬世也。是以至心各捐資力,請匠鐫刻《經髓》暨《經纂》及《心印經》,共為一卷,凡一千七百四十八字,置諸石室,用彰悠久。……時大明宣德三年四月吉日……。」
這些道教石經和佛教石經比較起來真是滄海一粟,但通過這次道教石經的貯藏,却可以看到明代佛道兩教關係的一斑。
成化年間雲居寺的住持,喇嘛僧嗔嗒㗭哩,以及附近的佛教信徒張普旺等,也曾對雲居寺和石經的維護盡過力的。萬曆時名僧達觀真可和憨山德清曾到雲居寺訪問,當時雲居寺石經山又趨衰落。真可在《示東西雲居寺僧眾》中感慨地說:「涿州石經山為天下法海。自隋琬祖以來,龍象蹴踏,振揚宗教,代不乏人。逮我明,珠林鞠為草莽,金碧化為泥塗!」他於感慨之餘,募緣修理了琬公塔。德清撰《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為記其事。
明代正式續造石經是在明末萬曆末年至天啟、崇禎年間。當時有吳興沙門真程勸說在北京的一些南方籍官吏、居士,如葛一龍、王思任、趙琦美、馮銓、李騰芳、董其昌、黃汝亨等刻造石經。他們集資先在北京石燈庵用小石版刻好佛經,然後送往石經山貯藏。據現存石經資料顯示,這時期所刻的石經有:《四十華嚴》、《法寶壇經》、《寶雲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等十餘部。這時由於石經山上洞穴都已藏滿封閉,於是又在雷音洞左邊新開鑿一小洞,將這些經碑藏入,洞額由董其昌題「寶藏」二字,俗稱為「寶藏洞」(今為第六洞)。房山雲居寺石經的刻造事業,到此才算最後結束。
石經的整理和研究
房山雲居寺距北平城區西南約七十五公里,距房山縣城西南二十五公里。雲居寺石經分藏於兩處,一為雲居寺東面石經山頂上的九個洞中,一為雲居寺西南壓經塔下的地穴內。石經山上各洞及洞外的經石碑刻,長期以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散在洞內外的殘石碑片多達千塊,這些殘缺的經石無疑是人為破壞的,還有許多已被盜賣散失,甚至流出海外。其次,自然風化的情況也相當嚴重,特別是靠近洞門部分的經版,由於岩石水分的滲透和多年的自然風化,經版之間互相黏貼在一起,稍一移動,則石面表層脫落成粉末,以致字迹漫漶不明。然而,從壓經塔下地穴內發掘出來的經版,除極少數被壓折斷外,幾乎沒有一塊受到風化侵蝕,保存得十分完整。後來將所有石洞的經版都編號拓印,再保持原狀。
經過編號拓印,石經山各洞及壓經塔下地穴內所藏經石數目為:
第一洞,一一三一石。
第二洞,一〇九一石。
第三洞,三三三石。
第四洞,一六四石。
第五洞,一四六石。
第六洞,二〇〇石。
第七洞,二八五石。
第八洞,八一九石。
第九洞,三九〇石。
塔下地穴,一〇〇六一石。
以上總計得經石一四六二〇石。此外尚得殘經四二〇石,洞外各種碑銘八二石。這個數目是十分驚人的。
這些為數巨大的房山石經及其題記和各種碑銘,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古代北方地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佛教興衰、佛教經籍、以至碑刻書法、藝術等各方面的豐富的原始資料。明清兩代的學者,就開始注意房山石經,但大都只是從碑刻書法方面著眼,而缺乏從其內容方面的價值進行研究。一直到近代,一些學者才開始注意於內容方面的研究。由於經石數量巨大,研究工作十分繁重,目前的研究還是十分初步的,不過僅就這些初步研究,也可看出房山石經在我國古代文化史、佛教史上重要意義的一斑。
在拓印的資料中新發現的靜琬《涅槃經堂題刻》、《貞觀八年題刻》前半部,玄導《總章二年題刻》、《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等,補充了雲居寺石經刻造歷史的一些缺誤,從而使雲居寺石經刻造沿革的脈絡清楚的顯現出來,這已詳見本文第一部份,此處不再贅述。
其次,石刻佛經對校勘歷代木刻藏經的脫誤有重要價值。如唐初玄導所刻的《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上發現一篇《經序》,長達四百六十餘字,這篇《經序》自宋磧砂藏,乃至明南北藏、嘉興藏及頻伽藏等均未見刊載。只有日本《大正藏》編入,其脚注云:「此序依聖語藏本載之。」然而用石經《經序》校勘《大正藏》所載《經序》,有二十六個誤字和脫字。現校讀如下:(《大正藏》誤字以()標誌,石經正字及《大正藏》脫字以〔〕標誌。)
雲居寺遺址和石經山藏經洞地理位置圖
石經山藏經洞分布圖
「仁王般若經,初眾相謂曰:大覺世尊前已為我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光贊般若,則此經目題久傳上國。有梁太清二年六月,于闐沙門求那跋陀,陳言德賢,賚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須)〔洎〕京師,時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此『婆』字《大正藏》及石經均略)首那,告知(後)〔俊〕朗,世傳釋學,(無)〔尤〕精義味,兼善方言,避難本邦,登仕梁室,被敕總知外國使命。忽見德賢有此經典,敬戀(宜)〔冥〕懷,如對真佛,因從祈請,華命弘宣。德賢嘉〔其〕雅操,(靈)〔虛〕心授與。首那即又啟敕,求使(顧)〔岭〕表,奉迎雜華經。辭闕甫爾,便值侯(量)〔景〕稱(丘)〔兵〕寇亂,頂戴逃亡,未暇翻譯。民之所欲,天必從焉,屬我大陳應期啟運,重光累(業)〔葉〕,再靖四海,車書混同,華夷輯睦。首那(貧)〔負〕笈懷經,自(達)〔遠〕而至。江(洲)〔州〕刺史儀同黃法[(〦/(目*目)/大)*毛],駈傳本(洲)〔州〕,錫珪分陜,護持正法,渴仰大乘。以天嘉六年歲次乙酉七月辛巳□廿三日,□□勸請首那於(洲)〔州〕聽事,略開題序,(說)〔設〕無遮大會,四眾雲集五千餘人。匡山釋僧果法師及遠邇(此字石經誤作『迹』)名德,並學冠百家,博通五部,各有碩難紛綸,靡不渙然(水)〔冰〕釋。到其月廿九日還興業伽藍,揵搥既響,僧徒咸萃,首那恭執梵文,譯為陳語。楊(石經作『揚』)州阿育王寺釋智昕,暫游(鼓)〔彭〕洭,伏(應)〔膺〕至教,耳聽筆疏,一言敢失?再三(脩)〔循〕環,撰為七卷,訖其年九月十八日,文句乃盡。江(洲)〔州〕僧正釋慧恭法師,戒香芬郁,定水澄明,揩則具贍,(陳)〔棟〕梁是寄。別駕豫章萬駰,(洲)〔州〕之股(胡)〔肱〕,材之杞梓,信慧並修,文武兼用,教委二人,經始功德。輒附卷餘,略述時事,庶將來君子〔無〕或(精)〔猜〕焉」。
閱此校文,可知石經可校正現存木刻佛藏之脫誤實多。此《經序》若無石經校勘,許多文句無法讀懂,特別是最後一句,若無「無」字補入和校正「猜」字,原文「或精焉」不知作何意解。這當然是因為聖語藏本前後傳抄,不免魯魚亥豕之誤,而石經刻後是固定的,所以錯字較少。又如,唐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刻的《妙法蓮華經》,如對照敦煌唐寫經,亦可為校正現行木刻佛藏中許多誤字,提供有力的佐證。如能有計劃地用石經校勘有關佛經,房山石經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次,從房山石經中發現一批已佚失了的佛教典籍和有關序文,這對研究佛教史尤為可貴。例如,在拓印中發現了刻成於金皇統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的唐代最後一位密宗學者行琳的著作,書名為《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共三十卷。這部著作的名稱,曾見於《至元錄》卷十,編在「并岳宗」三號,但書已佚不傳,行琳的事迹亦已不明瞭。房山石經此集編於「俊刈密」三帙,卷首有「上都大安國寺傳密教超悟大師賜紫三藏沙門行琳」自述序文一篇,長凡一千五百餘字,撰于唐乾寧五年(西元八九八年)。序中有云:
「雖則教演多途,宗分唯二,顯之與密,統盡其源,……自金仁(人)應夢,大教西來,貝葉雖譯於真文,密藏未宣於修旨,洎我大唐開元年中,厥有釋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不空三藏三大阿闍梨,繼至長安,方始巨陳密理,備振修儀,密教大布於支那,壇象遍摸於僧宇,師資傳習,代無問焉。行琳不揆疏昧,幸早宗師,勉殫澄襟,討探積歲。……況佛日沈暉,像教荒墜,懸絲殘響,孰幾擔護。每慚薄祐,虛會明時。奉持之願雖深,崇紹之能匪立。覿彼顯教,代有英才,省我密宗,緇流少習。益以寇亂之後,明藏星隳,慮漸陵夷,敢申微志。乃詢諸舊譯,搜驗眾經,言多質略,不契梵音。今則楷切新文,貴全印語,希總持之不墜,誓宏炬以長輝。然彼方此方字別,而唐音梵音聲同。必使華竺韵齊,遐邇言類,通學者之修徑,達聖旨之幽踪。意盡明門,卷成三十。……伏願見聞蒙益,悉發覺心,讀念居懷,齊登樂果。敢以傳諸同志,期盡將來。極導無邊,但深感仰之至。慚省寡聞,聊申紀序。」
我國唐代密宗,極盛於開元天寶之間,至咸通時已成強弩之末,密宗大師惠果之後只數法全與造玄。日本「入唐八家」,自空海至圓珍,均在貞元至咸通間入唐,先後就惠果、法全和造玄學密宗。日本大村西崖博士,在其名著《密教發達志》卷五中,論述唐代密宗時說:「法全一去世,不復聞有明匠復出者,五季以後,傳燈全無由知其所在。」
從行琳上述序文及其所住之上都大安國寺看,他學有師承是可以肯定的。大安國寺在唐代為長安名剎之一,中唐以後,各宗學人多住其間,《宋高僧傳》有唐大安國寺僧十餘人的傳記,但未見行琳之傳。此經及行琳序文的發現正可補史籍之缺。而且我們知道,遼代佛教的特徵之一在密宗之復興,著名的遼僧如覺苑、道㲀等,有密宗章疏的著作。所以唐末行琳這部《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傳入遼、金,即受到重視,而且三十卷全部刻石,藏於雲居寺,為唐代密宗傳承上保存下一部可貴的文獻。這部著作內容豐富,不僅是集密教陀羅尼之大成,而且是研究唐代中印音韵學的寶貴資料。
又如,遼代有名學僧思孝的遺文《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的發現,弄清了《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的真正作者,及其修訂過程,解決了歷代的誤傳。此集二十二卷,曾見于《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的「泰、岱」二帙。《至元錄》把它略稱為《一切佛菩薩名集》,題為「沙門思孝集」,這一說法一直為佛教研究者所沿用不疑。但從上述思孝「序」看,這部《名號集》乃是遼利州(今遼寧朝陽西南)太子寺僧德雲所集,以後由純慧大師非濁參照宋朝新譯及契丹所譯諸經加以補充完成。思孝只是為此集寫了一篇序文。石經此集卷首也明確題為「利州太子寺講經論沙門德雲集」。所以向稱此集為「思孝集」,顯然是錯誤的。思孝的序文長達一千六百餘字,款題為「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沙門思孝奉詔撰」,末記「時皇朝七代歲次癸巳重熙二十有二年律中大呂蓂生十葉午時序訖」,其序文略云:
「爰有燕京弘法寺校勘諫議大夫昌黎志德,進《明咒集》都三十卷,括一大藏一切明咒。上京臨潢府僧錄純慧大師沙門非濁,進《名號集》二十二卷,撮一大藏一切名號。……《明咒》之首自有引文,《名號》之前原無序說。帝(遼興宗)慮遐裔罔殫厥由。詔委下才聊述其致。
「此集乃是德雲法師之所纂也。師本保靜人,俗姓清河氏,家傳儒素,躬博詩書,工翰工吟,具福具智。厭世塵之翳實,忻法味以清神。始於析津府崇仁僧伽藍摩出家,奉求寂戒,終於永昌軍太子招斗提逗,屏迹轉大藏經。攝斂一心,聯綿十載,酷探至趣,正存性相。………由是披尋經律論三藏教義,采摭已今當三世名號,……名體俱同,更不紀錄;或有名同,却疑體異,亦并書之。集成一部,分為兩門。……奈伺機罔契,逼大限以云殂。道失能弘,因成墜地,人微所托,屢歷周星。
「後遇海山純慧大師,鳴艣飛帆,雲離自島,懸盂掛錫,萍寄彼藍,講華嚴倚頌圓經,傳金剛三聚淨戒。……本州僧政沙門法常,當寺僧首沙門義鑒,虔守遺編,………即以授之,托其弘耳。濁公于是喜強緣而得遇,希巨利以靡辭。細披但劑於半珠,熟視未成於全寶。以宋朝新譯及我國創添經數頗多,云皆莫覿。因伸石補,用冀天圓,復雙益於新名,乃兩增於舊卷。
「師會帝於累聖殿中,宣預道場,乃以其集,捧之呈進。帝躬披閱,……尋頒綸旨,委以有司,俾刻印文,示諸未諭。……宸慮若斯,故記云耳。」
思孝、非濁都是遼代名僧,為興宗、道宗所重用。金王寂所撰《遼東行部記》載有思孝傳略。思孝住於中京道覺花島(今山海關外興城縣南海中的菊花島)海雲寺。《記》文稱他「行業超絕,名動天下」,可以想見其當時的聲望。高麗僧義天入宋和遼搜集佛典時,曾搜集去思孝所著經律章疏二十餘部,可惜俱已不傳。丁酉年日本塚本善隆、小笠原宣秀、野上俊靜、小川貫一諸氏所著之《佛教史概說.中國篇》,在遼金時代一章中提到思孝時也惋惜地說:「思孝著書頗多,恐怕是遼代第一的學僧,但是一部也沒有傳下來,實在可惜。」房山石經保存了思孝這篇序文,不僅使我們可以看到思孝佛學和文字的造詣,彌補了過去的遺憾,而且也為研究遼代佛教提供了一篇重要資料。
再如,唐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的發現,也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據佛教史籍記載:「開元二十四年,帝親注金剛般若經,詔頒天下資令宣講。」(《宋高僧傳》卷十四《越州法華山寺玄儼傳》)《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著錄有《御注金剛般若經疏宣演》(簡稱《金剛宣演疏》)六卷,此乃當時唐長安青龍寺道氤奉命講解唐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的著作(見《宋高僧傳》卷五《道氤傳》)。可見唐玄宗的御注《金剛般若經》在當時是十分受重視的,但這部「御注」沒有收進大藏,未見傳世。這部「御注」《金剛經》有玄宗的自序,注末並有題記云:「右經開(元)二十三乙亥之歲六月三日,都釋門威儀僧思有表請,至九月十五日經出,合城具法儀於通洛門奉迎。其日表賀,便請頒行天下,寫本入藏,宣付史館。其月十八日於敬愛寺設齋慶贊,兼請中使王公宰相百〔官〕,(下缺數字)」以下並有某某書,某某初校、再校、三校,某某裝訂,某某監造等。這段題記充分說明此書問世之慎重,可補佛教史乘之缺略。而唐玄宗的自序,更可了解當時朝廷如何利用佛教以輔助政治的。同時在序中,唐玄宗列舉他御注《孝經》、《道德經》和這部《金剛般若經》的情況和宗旨,為我們研究李唐王朝如何融合儒、釋、道,實行三教並用等情況提供了資料。就調和佛道二教的情況看,唐睿宗在景雲二年(西元七一一年)的詔書中曾說過這樣的話:「釋典玄宗,理均迹異,拯人化俗,教別功齊。」(《舊唐書.睿宗本紀》)在房山石經的一些題記中,提供了不少有趣的實例。如王守泰《山頂石浮圖後記》提到的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〇年)奏請頒賜唐新舊譯經四千餘卷作為房山雲居寺石經經本的金仙長公主,就是一個女道士。此外,長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所刻《觀世音經》題記中有「燕州白鶴觀南岳子焦履虛」的題名。《大般若經》卷一百十一的刻經發起人中有「道士周藏真」,同經卷四百二十一的刻經發起人中有「道士紫雰」,同經卷四百三十三的刻經發起人中有「道士張乘鶴」等。這些道教徒參與刻造佛教經典的事實,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在房山石經中,許多經文後附刻有題記,這些題記是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一些風俗習慣的寶貴資料。如,在許多題記中刻有刻經人的官銜,有些可與史籍相印證,有些則可補史籍之缺。以唐、遼兩代經碑附記中所列刻經人的官銜看,就大可增補新舊《唐書》和《遼史》官志所載之缺。又如,在一些題記中列有當時捐刻石經的各行各業的詳細名單,其中僅就唐代而言,初步統計所出現的就有三十多行業,這對研究唐代北方工商業發展的情況是十分寶貴的資料。此外,在研究歷代書法藝術、雕刻藝術、文字演變(如:俗寫字、異體字、簡化字、武周時期新造字等),房山石經都提供了可靠的實物根據。
這本《房山雲居寺石經》,只是選印了其中極小一部分經文、題記、碑銘的拓片,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和介紹。
圖版說明
一 唐刻 貞觀二年靜琬題刻
高四一、寬三四公分
此題刻是研究房山石經歷史最早的一件實物資料。碑石現在雷音洞外左壁。四周殘缺,僅存九行約六十字。據元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賈志道為高麗國僧慧月修補石經事所撰之《重修華嚴堂經本記》碑記載,此題刻可讀的文字如下:「□□□□□□□□□□□□□□〔釋迦如來正法像法凡千五百餘歲〕,至今貞觀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載。佛日既沒,□□〔冥夜〕方深,瞽目群生,從茲失導。靜琬為護正□〔法〕,率己門徒知識及好□□〔施檀〕越,就此山頂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冀於曠□□□〔劫濟度〕蒼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覺〕。」
二 唐刻 靜琬涅槃經堂題刻
高三三、寬七八公分
原石已殘作兩半,刻造年月已缺損。據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劉濟《涿鹿山石經
本說明在引用石經文字時,凡經石漫漶,不可辨識的缺字,用「□」表示,其中據它處引文或據文義可以校讀出的字,在「□」後加「〔〕」號注出。不能確知缺漏字數的,用「………」號。
堂記》:「貞觀五年涅槃經成」記載,似應為貞觀五年(西元六三一年)題刻。
三 唐刻 貞觀八年靜琬題刻
高二七、寬五七公分
唐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刻造。原石已殘作兩半。前半部存九行,丙申年拓印石經時發現;後半部存七行,現藏於旅順。石尾尚有「癸未三月紫霞君閱石」小字一行可見。
四 唐刻 總章二年玄導刻經題記
高二一.五、寬六〇公分
唐總章二年(西元六九六年)刻造。原石嵌於雷音洞門楣上,為洞前屋檐所遮蓋,長期以來,未為人們所知。丙申年修繕雷音洞時發現,得以公諸於世。題記下部和尾部略有缺損,內容尚可辨明,是研究唐初玄導刻造石經的重要史料。
五 唐刻 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
高二二〇.五、寬一〇二公分
此碑在石經山歷代碑刻文獻中未見記載。丁酉年九月拓印石經時在第一洞內發現,惜已毀殘,成二十餘塊,塞於洞底作為墊撑經版之用。經拓印工人細心拼合,基本上恢復了原狀。碑石形制鉅麗,書法秀逸,為盛唐時期傑作。正面碑文共二十五行,行四十二字,正書。兩側和碑陰都有經主題刻。碑額隸書《□□〔大唐〕雲□〔居〕寺石□〔經〕堂碑》九個大字,左右雕飾蟠龍。碑文前六行中部和第十一行至第十七行下部已經殘缺,各個殘塊拼合接縫處也有一些字無法辨認,尤其是碑文作者和書寫者姓名磨損,書寫者只存「惟良」二字。據末行記造碑年代處尚存「開元□四年」字樣及碑文內容推測,此碑可能造於唐開元十四年(西元七二六年)。由於此碑的發現,對了解石經堂的歷史和第一、二洞的開鑿者及其年代有重要幫助。殘碑全文如下:「大唐幽州大都督府雲□□□□□□□□□□□□□□□□□□□□□□□鎮撰,京兆□惟良書。自大海沸騰,群山振烈□□□□□□□□□□□□陵崔□□□□□□□□□□□道繫□輪,已冥茫於金櫬,言存鏤簡,尚昭□□□□□□□□□□□□□寂正□□□□□□□□□無遠不屆,赤鳥闞澤之說。大矣哉□覺皇之聲□□□□□□□□□□□□□愔之□□□□□□□□□必因,故示權以順物。則魏燾之毒□萬法,周邕□□□□□□□□□□□□人緣□□□□□□□□□炬。力持七燈,藏四偈於名山,救三災於末劫。□□□□□□□□□□□□□人心□□□□□□一切也。前臨大澤,鳴水伏流;却倚崇山,棲霞俯瞰。夏冰冬卉,寒暑隔閡於幽深;月牖風關,晦明倚伏於開闔,信□都之望也。初此堂之經營也,綿乎十紀。作者三人。刻貫花之言,日不暇給;保繫草之志,歲而後凋,可謂先覺□能盡善矣。至於幽澗積阻,懸磴穹崇,步咫尺而三休,歷嵌空而九折,半由斯道,以冒垂堂。經營者久之,顛沛必於是,有上座暹公者,道流□□,梵域五□。指禪樹之華,爰求最樂,棹法河之水,更思兼濟。以為生生之資,期□汲引,汲引之利□□律□□□足而不安□發心乎何□,遂迺購倕石,執堅鋼,□峭巘,填深陴□為佛經□西天乃□□□□□□□於舊堂之下,更造新堂兩□。其始皆削青壁,不騫不崩,卜其可□功以無競,莫不□□□□□□□□□□且空硩剝伊賴,始乎膚寸,□乎□丈,□鋼以擊,於礪以磨,歲聿云幕者五之。然後滑易而□□□□□□□□月,朱鬣鶱時燕趙佳人,幽并俠客。不遠千里,動盈萬計。皆相與褫脩袖、牽長緪、揭石版,躋□□□□□□□□下,左右徒呼,□作朋至。夫薨薨增增,言之不可得而勝也。□乃香蓋三匝,珠幡十里,靈花□□□□□□□□□梵林。中谷無風而自響者,歲一□而至焉。及既登□於新堂,劼之以石扃,錮之以金□□□□□力□□□□□□□慧日載陽,識微言之尚在,蓋暹公之志也,□而□□□坤道□□□□□□增覩□緣□生氣猶□□□□□聞其名乎,死而不朽。爰有靜流、玄法二上座者,非暹公之徒歟?能越眾流,輕舟適運□超彼岸,此□猶存。克纂前脩,咸熙至願。夫人緣功著,事以類□。崇山之前,遐窺策府,碧海之下,緬聞經藏。道雖兼於隱見,□不浹於生靈。與□慮出混□,制先繩木。十烏并□,□□金剛之堅,三兔齊飛,更得寶函之旨,豈同年而語哉!大苾芻玄英,釋門之清俊也。垂髫甫歲,勤逾刺股,落䰂中年,□□鍱腹。痛二師之已喪,將述斯文,忝三人之并行,見推不敏。敢無愧色。爰為銘云:西方之聖兮,彼皇者覺,其道正兮!其道正兮,在我性兮。西方之仁兮,彼堅者覺,其道真兮!其道真兮,在我身兮。山有木,工則考,我有大車,是馳覺道。宛其滅矣,暹公是保!山有金,工則鍛,我有大筏,是超彼岸。宛其滅矣,暹公是纘。硺石丁丁,妙音明明。□春之日,遷於石室,克鞏克固,是扃是窒。百川沸騰,山塚□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寂然兮不動,法力兮所凭。開元□四年二月八日建。」
六 唐刻 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品第一
高二三二、寬五八.五公分
此經為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簡稱為《六十華嚴》,靜琬最早所刻石經之一。無年月題記。據《貞觀八年靜琬題刻》所記,似應為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以前所刻。此經共六十卷三十四品,全部刻成,約刻經版一百六十條。可惜每條經石上未刻條數,且多數文字漫漶。又,此經除第一條外,其餘各條均未見經名。
一〇 唐刻 四分戒本、心經、觀世音經
高一五七、寬六〇公分
此石所刻經律及題名共四段。上段刻《四分戒本》(後一部分)一卷,為「唐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二月八日石山貴施刻」。第二段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為「總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四月八日,幽州錄事參軍部郎令敬造」。第三段刻《佛說觀世音經》,經末稱《佛說高王觀世音經》。經主前署「幽州長史裴𡆾合家供養」,後署「易州淶水縣令潘彥真合家供養」。第四段題名:「雲居寺沙彌僧玄敬供養」以下列署無隱、玄寂、惠雲等「童子十六人,同心供養」。「童子」亦稱童行,已取法名,為候補沙彌之通稱。
一二 唐刻 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
高一七二、寬六七公分
陳月婆首那譯,共七卷。此經刻造年月雖未見記載,而經末經主題名甚詳。題記云:「此經總七卷,用石廿一條,檢校人常樂寺僧惠慶、雲居寺僧玄導、尼正因、尼法成、尼智瓊、尼如觀、尼惠端、尼普行。范陽縣令梁玄祚,夫人寢氏、息國子明經承嗣、息松齡、侄男承先、□□〔致仕〕田玄達、夫人成、息尚簡、息尚謙、尉魏貞。涿城府司馬諸葛行楚。」據此推斷,此經為唐高宗時期,玄導主持雲居寺時所刻造。經石書法端整秀麗,具有初唐風格。卷一前部為《經序》,計四百六十餘字。這篇《經序》自宋《磧砂藏》、乃至明南藏、北藏、《嘉興藏》、以及《頻伽藏》等都未見著錄。《大正新修大藏經》卷第八第七百五十二頁《勝天王般若經》依聖語藏本載入《經序》。其《經序》載於卷第七之末,石經的《經序》則載於卷首。用房山石經的《經序》校勘,發現《大正藏》的《經序》有二十六個誤字和脫字。緊接《經序》之後為《通達品第一》。卷第七係經中《二行品》的後半部及《贊嘆品》第十五。
一三 唐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序品第一
高一五一、寬六〇.五公分 碑側題記高一五三、寬七.五公分
唐玄奘譯,十卷。據神昉序記載,譯成於唐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經序刻於第一石卷一之前,全文約七百字。《大正藏》第十三卷的同經經序,載於卷第十之後。據其經序脚注:宋元明三本及宮內省圖書本(舊宋本)「經序在卷第一前」,似與石經相同。兩者的經序,文字無多出入。其中如《大正藏》序文:「(神)昉以薄業,不偶真應。幸達聖制亂於未肇,後賢傳燈於既夕」數句中「達聖」二字,石經作「前聖」;如與下句「後賢」為對句,應以「前聖」為是。又,「未肇」二字,石經作「來兆」,并與《大正藏》同處小注所引各本:「未肇=米兆宋宮,未兆元明」均不同。經文題記刻於第一卷第一石之側。題記云:「雲居寺寺主僧玄導供養。慎州刺史李懷仁、夫人靖、息文義府長上果毅師感、妻郡君嚴感、息上柱國處泰刺史,妹龍華寺尼善遇、女尼善賢、女淨光寺尼善信供養。大經主瀛州常樂寺僧慧慶供養。仁弟高陵府長上左果毅道海、郡君劉、息上柱國師秀、妻孫海、女龍華寺尼善成供養。」
一四 唐刻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知識品
高一五二、寬六〇.五公分
此經略稱《大品般若經》,二十七卷,九十品,姚秦鳩摩羅什譯。這是本經卷第十五的《知識品第五十二》經文。經石無條數、面、背及年月題記,唯經末有經主題名,其文如下:「都檢校僧惠度、僧惠茂、僧玄導,大經主徐君遐,盧龍鎮副閻去愁供養。」從玄導的署名來看,他還未稱雲居寺主,但據《總章二年玄導題記》所記,是屬於他主持時期所刻的石經。
一五 唐刻 思益梵天問經卷第一
高一五〇、寬六二公分
此經共四卷,具稱《思益梵天所問經》,略稱《思益經》,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〇二年)鳩摩羅什譯,與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持心梵天所問經》為同本的異譯。此石兩面中部,俱有漫漶之處,無年月題記。從其字體風格及《總章二年玄導題記》看,當為總章年間玄導刻經之一。
一六 唐刻 佛地經
高一四〇、寬六三公分
此經《大正藏》作《佛說佛地經》,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奉詔譯。此經共刻二石,第一石右角中部已磨滅不明。第一行經文旁有「沙門……」題記字樣,惜其名已不明。依《總章二年玄導題記》,當為玄導所刻石經之一。
一七 唐刻 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高二一三、寬五一公分
刻於唐武則天長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有經主及題銘人題記。經石正面刻《金剛經》後一部分;背面刻《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其下年月題記採用武周新字。其文如下:「經主幽州薊縣朝請郎、行曹州離狐縣尉上柱國湯懷玉,守易州榆城戍主上護軍弟承嗣、陪戎副尉弟懷敏,今為亡考妣敬造此經。姑清信女大娘并合家供養。長安四年二𠥱八
一八 唐刻 佛說阿彌陀經、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
高一五四、寬六〇公分
這部石經未刻譯者鳩摩羅什之名,全經分為十五段,每段空一格。未見年月記載。經末題云:「經主瀛州任丘縣比丘尼員業同學等敬造彌陀經、方廣二部,普為法界師僧父母。」從字體看,當為盛唐時代石刻。石經經文和現行本略有出入,試依金陵刻經處重刊浙江天童寺《禪門日誦》本所載《阿彌陀經》校勘如下:「是故彼國名為極樂」石經「為」作「曰」。「雨天曼陀羅華」石經「雨天」作「而雨」。「其土眾生,常以清旦」石經「土」作「國」。「白鶴孔雀」石經「鶴」作「鵠」。「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石經「道」作「趣」。「尚無惡道之名」石經「尚無」後多一「三」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石經「自然皆生」作「皆自然生」。「諸菩薩眾,亦復如是」石經無「眾」字、無「復」字。「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石經「說」字前多一「刼」。「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石經無「之利」二字。「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石經無「為」字。「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石經「聞諸佛名者」作「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石經「之」作「共」。「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石經「贊」作「說」。最後「作禮而去」四字,石經缺。經文最後接《佛說阿彌陀咒》八十九字,與《大正藏》第十二卷第三百五十二頁所收《阿彌陀佛說咒》文字相同。
一九 唐刻 大方廣佛花嚴經卷第一
高一七一、寬七二公分
據遼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載,「韓紹芳曾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從石室間取出經碑。驗名對數,得《大華嚴經》一部八十卷,計碑二百四十條」,應是唐譯《八十華嚴》。但現在僅發現經石一條,為此經之卷第一,其他七十餘卷經文全未發現。《四大部經記》所記《正法念經》、《大涅槃經》、《大般若經》三經所刻條數和實物對勘,雖略有出入,但條數相差無多;獨此唐譯《華嚴》八十卷,迄今僅見一條。這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韓紹芳命人驗名對數時,只見《八十華嚴》第一卷,即照前例以每卷三條類推,故得二百四十條結論;一是其餘各卷石經至今仍藏於未知的石室,尚未發現。
《華嚴》前後凡三譯,《六十華嚴》佛馱跋陀羅譯於東晉義熙四年(西元四〇八年);《八十華嚴》,實叉難陀譯於唐武則天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四十華嚴》,般若譯於唐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此《八十華嚴》卷第一經石的第一行經題之下題記云:「銀青光祿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致仕楊公,小娘子敬造。」未見年月記載,但從書體風格判斷,似近於晚唐。
二〇 唐刻 佛說藥師經
高二二〇、寬五六公分
唐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一年)造。經題作《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經末稱《佛說藥師經》一卷。考《藥師經》自東晉至唐凡四譯,或加劉宋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年)秣陵鹿野寺慧簡抄撰未入藏的《藥師琉璃光經》稱為五譯。初譯名《佛說灌頂章句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佛說灌頂經》第十二卷之經名。《開元釋教錄》第三作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二譯,隋大業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達摩笈多譯,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三譯,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〇年)玄奘譯,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四譯,唐神龍三年(西元七〇七年)義淨譯,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石經《佛說藥師經》為初譯,書法整秀,為盛唐開元時期傑作,其末行題記云:「開元十年四月八日,幽州良鄉縣清信女仇二娘敬造《藥師經》一卷。……范陽縣進士陽子推書。」
二一 唐刻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高一五〇、寬六三公分
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張願子造。此經石碑首雕造蟠龍,正面陽刻坐佛一尊,背面碑首中刻「張願子□父母造像碑」九字,上部略呈漫漶,經文字迹端好。經石正面下部題詞云:「故於法華堂內,樹碑經額,上造彌勤佛一鋪。」這個「法華堂」也許是唐初雷音洞的名稱。
二二 唐刻 佛說恒水流樹經、摩達國王經
高一四四、寬六六公分
唐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媯州長史梁踐悊造。此經石合刻以上二經,碑首正中綫刻佛坐像,左右男女供養人像。背刻梁踐悊《造報願經頌并序》,經碑兩側有施資經主題名。經銘題云:「弟子朝散大夫行媯州長史上柱國梁踐悊造報願經頌并序。」末行題云:「大唐開元拾壹年歲次。」《恒水流樹經》各家經錄未見著錄,但自清乾隆間查禮在《游𢘿願、上方二山日札》中介紹石經洞時說:「自窗櫺闚之,碑石或臥或立,時見一二。大洞之右第一洞(即今第四洞)刻《佛說恒水流樹經》。」其後此經遂為金石學家所注意。
二三、二四、二五 唐刻 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
高二一〇、寬五七公分
姚秦鳩摩羅什譯,日本《大正藏》收於第二十四卷,律部三,名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宋《磧砂藏》收於第二百五十冊剋號,稱為《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俱為上下二卷,一般略稱為《梵網經》。石經的《梵網經》一卷,屬於卷下《菩薩心地品》之下。此經共刻三條六面,除第一條面第一行開始刻《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心地品第十》(僧肇《梵網經序》說:「《梵網經》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外,其餘五面俱題作《梵網經》,下記條第及面、背。石經《梵網經》文字與《磧砂藏》經文偶有出入。如「殺」字石經俱作「煞」字。《磧砂藏》「佛告佛子,若自殺,……乃至咒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石經作「佛告佛子,若自煞,……乃至咒煞、煞因、煞緣、煞法、煞業」,(《大正藏》與石經同)文字順序亦略有不同。又如說「輕垢罪」時,《磧砂藏》載:「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石經於「床座」下,多「醫藥」二字,(《大正藏》與石經同)又於「發十大願」處,《磧砂藏》載:「寧以鐵錘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禮拜。」石經作:「……終不以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這部石刻《梵網經》,書法端莊優美,刻工技術精湛,且無多漫漶,極為可貴。但經主題名及刻造年月未見記載,從其書法風格看來,與唐開元天寶間所刻《大般若經》等極為類似,當為盛唐作品。
二六 唐刻 正法念經卷第七十
高二〇八、寬五五公分
此經具稱《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自遼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記韓紹芳於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游山時命人取出經碑,驗名對數,曾說:「得《正法念經》一部全七十卷,計碑二百一十條。」以後,此經久為金石學者所知,志書亦多著錄。但其正確條數到現在才弄清楚,計共一百八十一條。此經每石首行先刻條數而後卷第,這是它異於其他石經的特徵。最後一條已大部份磨滅,其首行為「《正法念經》條第一百□□〔八十〕□」,末二行是題記,可辨認者如下:「……□〔開〕元十七年歲次己巳四月日雲居□□□□及四輩施主敬造,斯日畢功。以此福祐,惟願□□□□永固,累聖承光,佛日長懸,法輪□□〔常轉〕,□□□□□□□□隨喜見聞,同□□〔登覺〕路。」此經書體帶魏碑筆法,在石經中獨具一格,對研究我國唐代書法很有幫助。從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完工時間判斷,此經似刻於開元初年,這時正是靜琬第四代惠暹主持石經的時期。此經在第二十四條以前,未見經主及年月題記。第二十五條(卷第十一)有「邑人靖守祥等造經一條,開元十年二月八日建」題記。第三十六條(卷第十五)有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題記。以是推之,其刻經進度在開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前後,每年約刻十條,自開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後進度加速,到開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刻成。
二七 唐刻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
高二〇〇、寬五一公分
此經通常略稱為《大集經》,共六十卷,分為前後兩部,前部為北涼曇無讖譯,後部為隋那連提耶舍等譯。經中又分為許多品名和《寶幢分》、《虛空目分》、《寶髻菩薩品》、《日密分》、《日藏分》、《月藏分》等。石經《大集經》三十卷,其始為隋那連提耶舍譯《日藏分經》、《月藏分經》,後為北涼曇無讖譯《不瞬菩薩品》、《寶髻菩薩品》及《日密分》。最後卷三十《日密分、救龍品》,相當於《大正藏》第十三卷所載《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三。此經共刻石八十九條。其中第十八條有「經主固安縣檀子尚」,第五十八條有「清信土盧務[日*東]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第六十九條有「開元廿七年三月廿七日弟子李景炎施書」等隸書題記。最後一條卷第三十經石,大部份已漫漶不清,但最後二行卷數及刻成年月題記尚存,云:「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右經三十卷合為一部,總用石……。開元廿九年歲次……」。此經書法與天寶年間所刻《大般若經》極為類似,都是盛唐時代的風格。
三〇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高一九九、寬五五公分
此經略稱《大般若經》,六百卷,唐玄奘譯,是佛經中卷數最多的一部經。它大約從唐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至遼清寧十年(西元一〇四一年)前後三百年間始全部刻完。唐刻五百二十卷,遼刻八十卷。經石上最初所見題記刻於卷第九,第二十一條,云:「天寶元年二月八日,范陽縣人李仙藥為亡過父母敬造石經一條,合家供養。」此經書法優美,繼承了《大集經》的風格。
三四 唐刻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勸持品
高二一九、寬六一.五公分
這是唐代繼靜琬以後所刻的第二部《妙法蓮華經》,為唐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劉濟於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刻造。在《譬喻品第三》條第三的經石背面,有劉濟的題記一行。
三七、三八 唐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
高二〇一.五、寬五八公分
此經卷第三百五十九、第八百二十二條經石下部有橫刻題記云:「幽州石經社官盧庭暉、錄事李閏、合邑一百廿五人等造經一條,貞元十年四月八日。」又卷第三百六十有橫刻題記云:「幽州油行石經社邑人李永福合邑廿七人等送經一條,貞元十年四月八日上。」從這些題記可以看出唐代幽州地區的行業組織,是研究唐代社會經濟史的材料。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是劉濟於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所刻《大般若經》的一部分。這兩卷有同樣的題記云:「唐元和四年四月八日,幽州盧龍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押奚契丹經略盧龍軍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兼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彭城郡王劉濟奉願聖壽延長,遵石經故事,敬刻大般若經於石,以今日運上山頂,納於石室。」從這一行題記看,劉濟是為奉承皇帝按照當時刻造石經的「故事」而刻造的。
三九、四〇 唐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高一七一、寬六八公分
此經前後凡五譯,以唐義淨所譯十卷本最為著名,通常稱為《金光明經》。在唐代,此經在民間頗為流行,編造了許多因果報應的故事來宣傳此經。經石作圭形,碑首刻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十字,兩側有菩薩立像綫刻及幾何圖案,造型優美。正面右刻《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中刻唐中宗的《大唐龍興三藏聖教敘》,左刻《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序品及如來壽量品)。經文字小行密,未見年月及經主題記,從經碑的造型看,似為晚唐作品。《懺悔滅罪傳》文長約一千七百字,記述溫州州官張居道提倡書寫《金光明經》的故事,敍述甚為曲折,頗與日本矢吹慶輝氏《鳴沙餘韵》一書所錄《普賢菩薩說證明經》(《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古逸部)附載的《黃仕強傳》相類似。《大唐龍興三藏聖教敘》,是研究唐代義淨游學印度和譯經事跡的重要史料。
四一、四二 唐刻 大佛灌頂經
高一六九、寬六七分分
此經為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第十一品》,又名《拔十八趣𥥆冥》。唐大和五年(西元八三一年)造。碑首刻有「大佛灌頂經奉為常侍敬造送往大石經山」,「大和五年四月八日建」等字。據《新唐書.百官志》:常侍是「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的近臣。這個常侍可能是李載寧。李載寧於大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年)「奉為司空慶壽日敬造」《大般若經》第四百六十四卷時,署的官銜是「涿州刺史使持節……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李載寧」。從這塊經碑上也可見當時為奉承官吏刻造石經的風氣。
四三 唐刻 盧至長者因緣經一卷并贊
高一六一.五、寬六三.五公分
唐開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幽州盧龍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所造石經之一。有銘和序,題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并序。盧龍節度巡官宣德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周曈撰贊。」
四四、四五 唐刻 善恭敬經、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高一七九.五、寬六七.五公分
《善恭敬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唐開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經主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施刻。盧龍節度判官兼掌書記殿中侍御史寇公嗣為撰《僕射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一首》說:「立教之本雖無始終,護法之情貴其堅久。今幽州盧龍兩節度右僕射杜陵史公,心與佛契,化與道侔。蓋修宿境之因。遂獲今來之果。故能勤奉於國榮養於親。……每值上經之日,常從降佛之時。礱翠琰以勒真言,鎔玄金以錮石室,總十六部,凡十一條……開成三年四月八日建。」《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唐義淨譯。後附《洗浴真言》等,今本無。
四六、四七 唐刻 瓶沙王五願經
高一五八、寬六六公分
唐開成五年(西元八四〇年),幽州盧龍軍節度副大使史元忠造。經碑下有題記云:「司徒四月八日於西山上佛經銘并序。盧龍節度判官知書記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寇公嗣撰。」銘後題記如下:「起復守左金吾衛上將軍貢外置同正員、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觀察處置、押奚契丹兩蕃、經略盧龍軍等使、檢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史元忠,開成五年四月八日造。」
四八、四九 唐刻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造塔功德經
高一五五、寬六三公分
此二經皆為唐咸通三年(西元八六二年)張允伸施刻。張允伸自大中至咸通間為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在他任職期間,自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至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年)前後刻經有題記者五六十部,比前任史元忠所刻者還多。他除刻造小部頭石經外,并參與刻造《大般若經》。現《大般若經》卷第四百七十一有題記云:「幽州盧龍節度使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允伸,咸通二年四月八日建。」唐天寶間安史之亂,房山刻經并未停止。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滅法,刻經雖暫受挫折,但到了大中年間,相隔僅幾年時間,幽州官民又繼續刻造。這些事實有助於我們對唐代中國佛教史的全面認識。
五〇 遼刻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三
高一五五、寬六三公分
遼重熙九年(西元一〇四〇年)造。此為遼代續刻的《大般若經》經碑之一,經碑既小,字又粗劣。碑側經主題記云:「燕京北軍都坊住人故秦晉國王府前行攝涿州錄事參軍王壽等合家施財鐫此經字,同施李甫、妻賀氏,為報三寶國恩及為亡過父母冤家債主,法界有情,同生兜率內院,遠證無上菩提。重熙九年四月十一日記。」經石邊沿還刻有「面計七百一十九字」和「背計七百三十五字」各一行,可以窺見當時刻經的情況。
五一、五二 遼刻 善思童子經卷下
高一五〇、寬七〇公分
《善思童子經》二卷,隋闍那崛多譯。此碑為其卷下、食號、第二石之背。經文書法和題記書體等都是遼刻石經的優秀作品。經末題記中所列官名都是遼時的顯宦。而校勘、提點石經諸沙門也是遼代雲居寺的名僧。此經刻於遼道宗大安元年(西元一〇八五年),卷上為張恭良書,卷下為張龍圖書、可聿刻石。
題記如下:「朝散大夫尚書都官郎中通判涿州軍州事提點經碑飛騎尉借紫張閶、大橫帳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知涿州軍州事兼管內巡檢安撫屯田勸農等使兼侍御史輕車都尉漆水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百戶耶律佶、推忠同德功臣崇祿大夫行刑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上護軍安定郡開國侯食邑壹千戶食實封壹百戶梁穎、軍事判官承務郎守太子洗馬雲騎尉賜緋銀魚袋齊轂。奉宣校勘講百法論沙門法明、見都和沙門可聿。奉宣勘校講百法唯識論沙門法式、見尚座講百法論沙門去息。奉宣校勘講上生經沙門可壽、寺主持念沙門可成、當手分本司李邵迪。奉宣校勘提點誦法華經沙門法選。大安元年。」
題記下部奉宣校勘沙門署名已磨滅不明,此處為參照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所刻《持世經》題記補入。張閶是當時涿州的通判,負責提點經碑;耶律佶是契丹貴族,清寧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隨其母,「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在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記》共同署名時,稱「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雲騎尉男佶」。梁穎是當時的宰相,曾同相國楊遵勗「奏聞道宗皇帝賜錢造經四十七帙」(見遼天慶八年(西元一一一八年)釋志才《續秘藏石經塔記》)。當時雲居寺義學沙門亦因「奉宣校勘」石經而列名經碑。這些記載說明遼王朝對石經的重視和當時佛教風行的一些情況。
五四、五五 賢劫經卷第一
高一五五.五、寬六八公分
西晉竺法護譯。遼大安九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劉洙等施造。經末的題記如下:「大遼燕京右北西羅內住,文林郎試太子正字武騎尉劉洙,奉為先祖並亡過父母及合家眷屬敬造經碑二條。父秦晉國妃中門使準、母趙氏、出家妹戒師崇諦、同成辦妻趙氏、長女曹郎婦、次女廟哥、弟濟悉、婦趙氏、長侄男銀哥、次侄男金剛奴、侄女小師姑、次侄女端哥。大安九年四月一日造。邵師寧刻。」此經字體端整,刻工精湛,可以窺見遼代的書法風格。題記中經主的子侄名字如「曹郎婦」、「金剛奴」、「小師姑」等,是研究遼代風俗史的資料。
五六 遼刻 大方等陀羅尼一
高七八、寬四五公分
北涼法眾譯,共四卷。遼乾統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陳國別胥造,共刻石三十二條。此經石為卷第一的末後部份。題記云:「乾統八年七月日造。故守太保令公、施主陳國別胥、故通理大師門資勘造經主講律比丘善伏。」這個署名為「陳國別胥」的施主,在乾統至天慶間,刻造石經頗多,從他的官職名稱(有時題作「故守太保北宰相陳國別胥」或「金吾太師」)看來,是遼室的元老重臣。
五七 遼刻 發菩提心戒一本
高三八、寬七三公分
遼乾統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石經寺志仙造。此《發菩提心戒》,我國經錄未見著錄。唯宋元祐間高麗沙門義天到我國搜訪經律章疏,歸國後所編《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略稱《義天錄》)三卷中載有《發菩提心戒本》三種:一為唐澄觀述,一卷;二為遼道宗「御制」,二卷(《義天錄》卷一);三為遼名僧思孝述,三卷(《義天錄》卷二)。房山石經《發菩提心戒》一本,無撰述者姓名,是否為唐澄觀所述的一卷本,未能遽定。其全文分為八段:第一「奉請聖賢」、第二「想陳妙供」、第三「懺悔罪愆」、第四「受三歸依戒」、第五「翻邪歸正」、第六「正受菩提心戒」、第七「遣相」、第八「普皆回向」。末題「石經寺主講經律沙門志仙,乾統八年十月十五日記」。這是參照律藏中授戒儀式因時制宜而撰述的一種方便戒本。據日本野上俊靜博士《遼金之佛教》(第二十四頁)考證,遼道宗耶律洪基有《華嚴隨品贊》十卷及《發菩提心戒本》二卷(《義天錄》卷一,署名「御制」)。《隨品贊》載於義天《圓宗文類》卷二,而《發菩提心戒本》今已無傳。志仙所刻的這部《發菩提心戒本》,或即係遼道宗耶律洪基所撰的佚本而略作一卷的。
五八 遼刻 清淨觀世音菩薩普賢陀羅尼經
高八〇、寬四四公分
遼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造。這是遼代後期的石經,共刻石三條,此為最後一條。經末題記如下:「施主安次縣耿村耿殿直,為生身父母辦到經碑。隗臺崇仁寺沙門惟和書,當寺沙門志學刻。保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成造。」惟和也是著名的《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記》的書寫者。
五九 金刻 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品
高七九、寬四六公分
金天會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沙門玄英和史君慶等合造。此經是密宗念誦的經文和咒語,介紹各種結印方法,共刻石七條,此為第七條。其題記云:「施主山西奉聖州保寧寺沙門玄英,俗弟子史君慶等,奉為先亡生身父母、法界眾生,同成佛道,續辦此經碑。維天會十五年歲次丁巳九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申時成辦。當寺沙門惟和書、志桐刻。」
六〇、六一、六二 金刻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序、卷第三十
高四一、寬七五公分
金皇統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造。《陀羅尼集》三十卷,撰述者行琳,為唐代最後一位密宗著名學者。此經曾著錄於《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稱《沙門行琳集》,編在「并岳宗」三號,但書已亡佚,行琳的事跡亦不可考。石經《陀羅尼集》編於「俊刈密」三帙,卷首的行琳序文,長凡一千五百餘字,撰於大唐乾寧五年(西元八九八年)。卷三十經末題記云:「維皇統七年歲次丁卯六月癸巳朔二十三日酉時成造此陀羅尼集記,當寺書經沙門惟和筆,同藍鐫字比丘刻。」行琳住上都大安國寺,為唐代長安名剎之一,贊寧《宋高僧傳》三十卷中即有唐上都安國寺僧子鄰、良賁、僧徹、好直、和和、藏用等的傳記,而柳公權《玄秘塔銘》所述大達法師端甫也是安國寺名僧之一,但迄今未曾發現行琳的傳記。故這一發現對研究行琳的思想和生平,以及唐代密宗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六三、六四 金刻 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序
高四三.五、寬七五公分
金皇統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造。此集見於《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十的「恒岱」二帙,略稱《一切佛菩薩名號集》,接於行琳所集的《陀羅尼集》後,稱為「沙門思孝集」。但房山石經編於「勿多」二帙。據思孝所撰的序文說。這部《名號集》是利州太子寺德雲法師所集,非濁所增補。序文長一千六百餘字,署名是:「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大師思孝奉詔撰」,時在遼重熙二十二年(西元一〇五三年)。思孝是遼代有名的學僧,少舉進士,博學而多述作,僅高麗《義天錄》所載即達二十餘種之多,但都佚而不傳。據民國二十六年日本神尾戈春氏《契丹佛教文化史考.契丹學僧小傳與其孝學的傾向》介紹,朝鮮金羅南道順天郡松廣寺保存高麗國所刻《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玄圓贊科》一卷,思孝科定,其書銜題為「覺花島海雲寺崇祿大夫守司空輔國大師賜紫沙門思孝科定,壽昌五年己卯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這個官銜與房山石經《名號集序》所署相同。此序的發現足可解決《名號集》的作者問題,并可窺見思孝的佛學和文學造詣。
六五 明刻 法寶壇經贊
高三一、寬九七.五分分
明萬曆四十八年(西元一六二〇年)趙琦美施造。《法寶壇經》,具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六祖壇經》、略稱《壇經》,是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說法時弟子法海的記錄。此贊為宋明教大師契嵩所撰。通行木刻本向與元德異的序同刻於《壇經》的卷首,而石刻本,則以房山石經為嚆矢。此贊二千五百餘字,後附刻施造人趙琦美的《題壇經》短跋。趙琦美說、「道本無言,壇經非言耶?言則道晦矣。壇經毋乃蛇之足乎!………壇經雖言,而鑒師無口矣。此美向梓壇經跋語也。今復鐫石藏白帶山,不得更有言矣。……請宣原跋於後。時萬曆四十八年歲在庚申六月吉旦、海虞清常道人趙琦美、閩中學人真靜書丹。」
房山雲居寺石經簡目
經名 | 卷數 | 譯撰者 | 刻經年代 | 有無題記 | 原編帙號 | 所在洞次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六百卷 | 唐玄奘譯 | 唐天寶九年(見第九卷題記)至遼重熙十年(第六百卷) | 有 | 一、二、三、四、六、七、八洞 |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 三十卷 | 西普無羅叉、竺叔蘭譯 | 遼 | 有 | 菜、重、芥 | 二、九洞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三十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初 | 有 | 八洞 |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四十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姜、海、咸、河 | 二、八、九洞 |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 | 十五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大康四年 | 有 | 淡、鱗 | 二洞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鈔經 | 五卷 | 符秦曇摩蜱、竺佛念譯 | 遼大康四年 | 有 | 鱗 | 二洞 |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 十卷 | 後漢支婁迦讖譯 | 遼 | 有 | 潛 | 二洞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十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羽 | 二洞 |
大明度無極經 | 四卷 | 吳支謙譯 | 遼大康七年 | 有 | 翔 | 二洞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 七卷 | 陳月婆首那譯 | 唐初 | 有 | 三洞 |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 | 七卷 | 陳月婆首那譯 | 遼大康七年 | 有 | 翔 | 二洞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梁曼陀羅仙譯 | 遼大康七年 | 有 | 龍 | 二洞 |
文殊師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梁僧伽婆羅譯 | 遼 | 無 | 龍 | 二洞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 二卷 | 劉宋朔公譯 | 遼 | 無 | 龍 | 二洞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武周垂拱元年 | 有 | 七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武周長安四年 | 有 | 八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天寶四年 | 有 | 六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元和十一年 | 有 | 二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貞元五年 | 有 | 八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龍 | 二洞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塔下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一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二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洞外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無 | 龍 | 二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無 | 龍 | 二洞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陳真諦譯 | 遼 | 無 | 龍 | 二洞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龍 | 二洞 |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龍 | 二洞 | |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 | 有 | 龍 | 二洞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 二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八洞 |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 二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無 | 龍 | 二、八洞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顯慶二年 | 有 | 八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總章二年 | 有 | 三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麟德二年 | 有 | 三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先天二年 | 有 | 洞外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大曆四年 | 有 | 八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貞元九年 | 有 | 三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貞元十一年 | 有 | 一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大和二年 | 有 | 三洞 | |
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會昌二年 | 有 | 一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會昌二年 | 有 | 四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大中三年 | 有 | 九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有 | 九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有 | 七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有 | 八洞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有 | 洞外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有 | 九洞 |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法月重譯 | 唐咸通四年 | 八洞 | ||
大寶積經 | 一百二十卷 | 唐菩提流志等譯 | 遼重熙十一年至清寧二年 | 有 |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 | |
大方廣三戒經 | 三卷 | 北凉曇無讖譯 | 遼 | 有 | 服 | 二洞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三卷 | 後漢支婁迦讖譯 | 遼清寧四年 | 有 | 服 | 二洞 |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二卷 | 吳支謙譯 | 遼 | 有 | 服 | 二洞 |
無量壽經 | 二卷 | 曹魏康僧愷譯 | 遼 | 有 | 服 | 二洞 |
阿閦佛國經 | 二卷 | 後漢支婁迦讖譯 | 遼 | 有 | 衣 | 二洞 |
大乘十法經 | 一卷 | 梁僧伽婆羅譯 | 有 | 二洞 | ||
佛說胞胎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衣 | 二洞 |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清寧六年 | 有 | 衣 | 二洞 |
法鏡經 | 一卷 | 後漢安玄、嚴佛調譯 | 遼 | 有 | 衣 | 二洞 |
佛說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幻士仁賢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決定毗尼經 | 一卷 | 失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發覺淨心經 | 二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優填王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須摩提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佛說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裳 | 二洞 |
離垢施女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清寧六年 | 有 | 裳 | 二洞 |
佛說得無垢女經 | 一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遼 | 有 | 推 | 二洞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二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 | 有 | 推 | 一、二洞 |
佛說如幻三昧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推 | 二洞 |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 三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遼 | 有 | 推 | 二洞 |
佛說太子刷護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推 | 二洞 |
太子和休經 | 一卷 | 失譯 | 唐開成四年 | 有 | 九洞 | |
太子和休經 | 一卷 | 失譯 | 遼 | 有 | 推 | 二洞 |
惠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位 | 二洞 |
大乘顯識經 | 二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遼 | 有 | 位 | 二洞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遼 | 無 | 位 | 二洞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無 | 位 | 二洞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一卷 | 後漢支婁迦讖譯 | 遼 | 有 | 位 | 二洞 |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 一卷 | 失譯 | 遼 | 有 | 位 | 二洞 |
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大方廣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唐初 | 有 | 五洞 | |
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大方廣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遼 | 有 | 位 | 二洞 |
毗那婆問經 | 二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遼 | 有 | 位 | 二洞 |
大方等大集經 | 三十卷 | 北凉曇無讖譯 | 唐開元二十九年(第三十卷) | 有 | 二洞 | |
大方等大集經 | 三十卷 | 北凉曇無讖譯 | 遼清寧九年(第九卷) | 有 | 讓、國、有 | 二、七洞 |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 | 十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唐開元二十二年 | 有 | 二洞 | |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 | 十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遼 | 有 | 虞 | 二洞 |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 | 十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唐 | 無 | 二洞 | |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 | 十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遼 | 無 | 陶 | 二洞 |
大方等大集地藏十輪經 | 十卷 | 唐玄奘譯 | 初唐 | 有 | 三洞 | |
大方等大集地藏十輪經 | 十卷 | 唐玄奘譯 | 遼大唐十年 | 有 | 唐 | 二洞 |
大集須彌藏經卷上 | 高齊那連提耶舍、法智譯 | 遼 | 無 | 吊 | 二洞 | |
虛空孕菩薩經 | 二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 | 有 | 民 | 二洞 |
觀虛空藏菩薩經 | 一卷 | 劉宋曇摩密多譯 | 無 | 民 | 二洞 |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 五卷 | 隋達摩笈多譯 | 無 | 伐 | 二洞 | |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 五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大唐十年 | 無 | 罪 | 二洞 |
大方等大集譬喻王經 | 二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大康十年 | 無 | 發 | 二洞 |
奮迅王問經 | 二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遼大康十年 | 無 | 殷 | 二洞 |
寶星陀羅尼經 | 十卷 | 唐波羅頗密多羅譯 | 遼大康十年至大安元年 | 有 | 湯 | 一、二洞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六十卷 | 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 | 唐貞觀八年刻成 | 有 | 八洞 |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 唐實叉難陀譯 | 唐 | 有 | 八洞 | ||
大方廣佛華嚴經行願品 | 四十卷 | 唐般若譯 | 明天啟三年 | 有 | 六洞 | |
信力入印法門經 | 五卷 | 元魏曇摩流支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戎 | 一洞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 一卷 |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戎 | 一洞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 一卷 | 唐提雲般若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戎 | 一洞 |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戎 | 一洞 |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 一卷 | 唐提雲般若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一洞 | |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無 | 羌 | 一洞 | |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 一卷 | 元魏吉迦夜、曇曜譯 | 遼 | 無 | 羌 | 一洞 |
大般涅槃經 | 三六卷 | 北凉曇無讖譯 | 唐貞觀五年刻成 | 無 | 七洞 | |
大般涅槃經後譯荼毗分 | 二卷 | 唐若那拔陀羅、會寧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歸 | 一、七洞 |
四童子三昧經 | 三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王 | 一洞 |
佛說大悲經 | 五卷 | 高齊那連提耶舍、法智譯 | 遼大安元年至二年 | 有 | 王 | 一洞 |
佛說普曜經 | 八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鳳 | 一洞 |
法華三昧經 | 一卷 | 劉宋智嚴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在 | 一洞 |
無量義經 | 一卷 | 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 | 無 | 五洞 | ||
無量義經 | 一卷 | 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在 | 一洞 |
妙法蓮華經 | 七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妙法蓮華經 | 七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貞元四年至開成五年 | 有 | 七洞 | |
觀音普門品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武周長安四年 | 有 | 八洞 | |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開元十六年 | 有 | 八洞 |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開成五年 | 有 | 一洞 |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洞外 | ||
法華經內咒一道 | 唐大中十年 | 有 | 九洞 | |||
維摩詰所說經 | 三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維摩詰所說經 | 三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開成元年 | 有 | 九洞 | |
說無垢稱經 | 六卷 | 唐玄奘譯 | 無 | 一、八洞 | ||
說無垢稱經 | 六卷 | 唐玄奘譯 | 遼大安元年 | 有 | 駒 | 一洞 |
善思童子經 | 二卷 | 隨闍那崛多譯 | 遼大安元年至二年 | 有 | 食 | 一洞 |
悲華經 | 十卷 | 北凉曇無讖譯 | 遼大安二年至三年 | 有 | 場 | 一洞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十卷 | 唐義淨譯 | 唐開成四年至會昌元年 | 有 | 八洞 |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十卷 | 唐義淨譯 | 有 | 二洞 | ||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 四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草 | 一、二洞 |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四卷 | 西晉安法欽譯 | 無 | 草 | 一、二洞 | |
佛說寶雨經 | 十卷 | 唐達摩流支等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木 | 一洞 |
寶雲經 | 七卷 | 梁曼陀羅仙、僧伽婆羅譯 | 明 | 有 | 六洞 | |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 四卷 | 劉宋智嚴、寶雲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及 | 一洞 |
入定不定印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及 | 一洞 |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 三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萬 | 一、二洞 |
持心梵天所問經 | 四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萬 | 一、二洞 |
思益梵天所問經 | 四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初 | 有 | 八洞 | |
持世經 | 四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大安二年至三年 | 有 | 蓋 | 一、二洞 |
大乘方廣總持經 | 一卷 | 隋毗尼流支譯 | 遼大安二年 | 有 | 蓋 | 二洞 |
大方廣寶篋經 | 三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遼大安三年 | 有 | 此 | 二洞 |
大方廣寶篋經 | 三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有 | 九洞 | ||
證契大乘經 | 二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無 | 此 | 一洞 | |
解深密經 | 五卷 | 唐玄奘譯 | 遼大安三年 | 有 | 身 | 一、二洞 |
解深密經 | 五卷 | 唐玄奘譯 | 無 | 三洞 |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 二卷 | 唐玄奘譯 | 遼大安三年 | 有 | 發 | 一、二洞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四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唐初 | 無 | 八洞 | |
大乘入楞伽經 | 七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遼大安三年 | 有 | 大 | 一、二洞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 十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大安三年 | 有 | 伍 | 一、二洞 |
大方等大雲經(亦名大方等無相經) | 四卷 | 北凉曇無讖譯 | 遼大安三年 | 有 | 常 | 一、二、九洞 |
諸法本無經 | 三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大安四年 | 有 | 恭 | 一、二洞 |
寶如來三昧經 | 二卷 | 東晉祇多密譯 | 遼大安四年 | 無 | 恭 | 一、九洞 |
如來智印經 | 一卷 | 失譯 | 遼 | 無 | 惟 | 九洞 |
大灌頂經 | 十二卷 | 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 | 唐大和五年 | 有 | 九洞 | |
大灌頂經 | 十二卷 | 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譯 | 遼大安四年 | 有 | 惟 | 九洞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開元十年 | 有 | 九洞 |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 | 無 | 八洞 |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清康熙三十年 | 有 | 洞外 | |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 三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鞠 | 一、九洞 | |
月燈三昧經 | 一卷 | 劉宋先公譯 | 無 | 九洞 | ||
月燈三昧經 | 十一卷 |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 遼大安四年 | 有 | 養 | 一、二、四、六、七、九洞 |
象腋經 | 一卷 | 劉宋曇摩密多譯 | 遼大安四年 | 無 | 豈 | 九洞 |
大莊嚴法門經 | 二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遼大安四年 | 有 | 豈 | 九洞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一卷 | 梁僧伽婆羅譯 | 唐大中七年 | 有 | 九洞 | |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一卷 | 梁僧伽婆羅譯 | 遼大安四年 | 有 | 豈 | 九洞 |
觀無量壽佛經 | 一卷 | 劉宋姜良耶舍譯 | 遼大安四年 | 有 | 豈 | 九洞 |
觀無量壽佛經 | 一卷 | 劉宋姜良耶舍譯 | 無 | 四洞 | ||
阿彌陀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八洞 | ||
阿彌陀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明 | 有 | 六洞 | |
阿彌陀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洞外 | ||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大中七年 | 有 | 九洞 | |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豈 | 九洞 | |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唐長慶元年 | 有 | 九洞 | |
彌勒上生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唐會昌元年 | 有 | 八洞 | |
彌勒大成佛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長慶元年 | 無 | 九洞 | |
彌勒成佛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無 | 敢 | 二洞 |
彌勒下生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武周長壽三年 | 有 | 八洞 | |
彌勒下生成佛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武周長壽三年 | 有 | 九洞 | |
一切法高王經 | 一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無 | 敢 | 九洞 | |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無 | 敢 | 八洞 | |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 | 一卷 | 姚秦曇摩耶舍譯 | 遼 | 無 | 敢 | 一、九洞 |
六度集經 | 八卷 | 吳康僧會譯 | 遼大安四年至五年 | 有 | 毀 | 二、三、九洞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唐咸通四年 | 有 | 九洞 |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遼大安五年 | 有 | 傷 | 九洞 |
德護長者經 | 二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遼大安五年 | 有 | 傷 | 三洞 |
德護長者經 | 二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無 | 傷 | 九洞、塔下 |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咸通四年 | 有 | 九洞 | |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傷 | 塔下 | |
大乘伽耶山頂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無 | 九洞 | ||
乳光佛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無 | 傷 | 九洞 |
轉女身經 | 一卷 | 劉宋曇摩密多譯 | 遼 | 無 | 傷 | 三、九洞 |
無上依經 | 二卷 | 梁真諦譯 | 遼 | 無 | 女 | 三洞 |
甚希有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九洞 | ||
決定總持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謗佛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無 | 女 | 三洞 |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無 | 九洞 | ||
入法界體性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 | 無 | 女 | 三洞 |
入法界體性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無 | 塔下 | ||
如來獅子吼經 | 一卷 | 元魏佛陀扇多譯 | 無 | 八洞 | ||
大方廣獅子吼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遼 | 無 | 女 | 九洞 |
大乘百福相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唐咸通四年 | 有 | 九洞 |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唐大中十年 | 有 | 九洞 | |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無 | 女 | 九洞 | |
大乘四法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希有較量功德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唐大中十二年 | 有 | 九洞 | |
最無比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大中十年 | 有 | 九洞 | |
前世三轉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無 | 八洞 | ||
銀色女經 | 一卷 | 元魏佛陀扇多譯 | 遼 | 無 | 女 | 九洞 |
阿闍世王受決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遼 | 無 | 女 | 三洞 |
采蓮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 | 一卷 | 西晉竺曇無蘭譯 | 無 | 九洞 | ||
正恭敬經 | 一卷 | 元魏佛陀扇多譯 | 無 | 九洞 | ||
善恭敬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無 | 三洞 | ||
善恭敬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有 | 九洞 | ||
善恭敬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無 | 女 | 塔下 | |
稱贊大乘功德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有 | 九洞 | ||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 一卷 | 唐智嚴譯 | 遼 | 無 | 女 | 二、九洞 |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 一卷 | 唐智嚴譯 | 無 | 塔下 | ||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九洞 |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九洞 | ||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三洞 |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唐貞元五年 | 有 | 八洞 | |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唐咸通四年 | 有 | 九洞 | |
轉有經 | 一卷 | 元魏佛陀扇多譯 | 遼 | 無 | 九洞 | |
文殊師利巡行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唐大中十二年 | 有 | 九洞 | |
文殊尸利行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 | 無 | 慕 | 三洞 |
緣起聖道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九洞 | ||
緣起聖道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慕 | 八洞 | |
了本生死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唐貞元五年 | 無 | 八洞 | |
了本生死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慕 | 八洞 | |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大安五年 | 有 | 慕 | 三洞 |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灌佛形像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炬譯 | 遼大安五年 | 有 | 慕 | 三洞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亨二年 | 有 | 四洞 |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造立形像福報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作佛形像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二年 | 有 | 九洞 | |
作佛形像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作佛形像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八洞 | |
作佛形像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作佛形像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四年 | 有 | 八洞 | |
作佛形像經 | 一卷 | 失譯 | 遼大安五年 | 有 | 三洞 | |
龍施菩薩本起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慕 | 三洞 | |
八陽神咒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元和十一年 | 有 | 八洞 | |
八佛名號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無 | 慕 | 三洞 | |
盂蘭盆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有 | 八洞 | ||
盂蘭盆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慕 | 三洞 | |
報恩奉盆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二年 | 無 | 九洞 | |
報恩奉盆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三年 | 無 | 九洞 | |
佛說浴像功德經 | 一卷 | 唐寶思惟譯 | 唐咸通四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浴像功德經 | 一卷 | 唐寶思惟譯 | 無 | 慕 | 三洞 | |
佛說浴像功德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大中十二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浴像功德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浴像功德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慕 | 塔下 | |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 | 三十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大安五年 | 有 | 貞、潔、男、效 | 三、九洞、塔下 |
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李無諂譯 | 無 | 效 | 九洞 |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無 | 效 | 三、九洞 | |
千手千眼觀世音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伽梵達摩譯 | 唐開成元年 | 無 | 九洞 |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伽梵達摩譯 | 無 | 效 | 三洞 |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伽梵達摩譯 | 無 | 才 | 一洞 | |
大悲咒 | 唐元和十一年 | 無 | 八洞 |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無 | 才 | 九洞 | |
如意輪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無 | 三洞 | ||
菩薩咒藏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法 | 一卷 | 唐寶思惟譯 | 有 | 九洞 | ||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開元二十二年 | 有 | 二洞 | |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 | 有 | 九洞 | |
一字咒王經 | 一卷 | 無 | 才 | 一洞 | ||
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有 | 九洞 | ||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 | 有 | 九洞 | |
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才 | 一洞 | |
孔雀王咒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九洞 | ||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九洞 | ||
大孔雀王經 | 三卷 | 唐義淨譯 | 無 | 才 | 三洞 | |
陀羅尼集經 | 十二卷 | 唐阿地瞿多譯 | 無 | 良、知 | 一、三、四、八、九洞 | |
七俱胝佛大心準提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唐大和七年 | 有 | 九洞 | |
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無 | 知 | 九洞 | |
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無 | 三洞 | ||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 | 一卷 | 唐智通譯 | 遼 | 有 | 過 | 九洞 |
種種雜咒經 | 一卷 | 北周闍那崛多譯 | 無 | 九洞 |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佛陀扇多譯 | 唐開元二十八年 | 有 | 八洞 |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大中十二年 | 有 | 九洞 |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一卷 | 佛陀波利譯 | 無 | 七洞 | ||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智嚴譯 | 無 | 過 | 九洞 | |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無 | 過 | 三洞 | |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 一卷 | 高齊萬天懿譯 | 無 | 必 | 九洞 | |
金剛場陀羅尼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無 | 必 | 九洞 | |
華聚陀羅尼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四年 | 無 | 九洞 | |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唐咸通四年 | 無 | 九洞 | |
華積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必 | 三洞 | |
六字咒王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必 | 三洞 | |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無 | 必 | 三洞 |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無 | 必 | 三洞 |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無 | 九洞 | ||
護命法門神咒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無 | 必 | 九洞 | |
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彌陀山譯 | 無 | 必 | 九洞 | |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 一卷 | 東晉竺難提譯 | 無 | 四洞 | ||
內藏百寶經 | 一卷 | 後漢支婁迦讖譯 | 唐大中十一年 | 有 | 九洞 | |
溫室洗浴眾生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溫室洗浴眾生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無 | 改 | 九洞 | |
須賴經 | 一卷 | 前涼支施崙譯 | 無 | 改 | 九洞 | |
私訶三昧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改 | 九洞 | |
菩薩生地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九洞 | ||
四不可得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梵女守意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成具光明定意經 | 一卷 | 後漢支曜譯 | 無 | 改 | 九洞、塔下 | |
寶網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改 | 九洞、塔下 | |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改 | 九洞 | |
菩薩修行經 | 一卷 | 西晉帛法祖譯 | 唐大中九年 | 有 | 九洞 | |
諸德福田經 | 一卷 | 西晉法立法炬共譯 | 無 | 改 | 九洞 | |
大方等如來藏經 | 一卷 |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 唐大中十一年 | 有 | 九洞 | |
大方等如來藏經 | 一卷 |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 無 | 改 | 九洞 | |
佛語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無 | 九洞 | ||
金色王經 | 一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唐大中九年 | 有 | 八、九洞 | |
演道俗業經 | 一卷 | 西秦聖堅譯 | 無 | 九洞 | ||
佛說百佛名經 | 一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唐 | 有 | 九洞 | |
稱揚諸佛功德經 | 三卷 | 元魏吉迦夜、曇曜譯 | 無 | 三、九洞 | ||
須真天子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得 | 三、九洞 | |
摩訶摩耶經 | 二卷 | 蕭齊曇景譯 | 無 | 得 | 九洞 | |
除恐災患經 | 一卷 | 西秦聖堅譯 | 無 | 得 | 九洞、塔下 | |
孛經鈔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九洞 |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一卷 | 劉宋曇無竭譯 | 無 | 九洞 | ||
海龍王經 | 四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能 | 三、八、九洞 | |
首楞嚴三昧經 | 三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能 | 九洞 |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一卷 | 劉宋曇摩密多譯 | 無 | 能 | 三、九洞 | |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 | 一卷 | 劉宋姜良耶舍譯 | 無 | 九洞 | ||
不思議光菩薩所問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九洞 | ||
十住斷結經 | 十四卷 | 姚秦竺佛念譯 | 遼大安七年 | 有 | 莫、忘 | 三、八、九洞 |
諸佛要集經 | 二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忘 | 八、九洞 | |
未曾有因緣經 | 二卷 | 蕭齊曇景譯 | 無 | 忘 | 八洞、塔下 | |
菩薩瓔珞經 | 十三卷 | 姚秦竺佛念譯 | 無 | 罔、談 | 八洞、塔下 | |
超日明三昧經 | 二卷 | 西晉聶承遠譯 | 遼大安八年 | 有 | 談 | 八洞、塔下 |
賢劫經 | 十三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大安九年 | 有 | 彼 | 塔下 |
賢劫千佛(出賢劫經)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大法炬陀羅尼經 | 二十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遼大安九年 | 無 | 短、靡 | 塔下 |
大威德陀羅尼經 | 二十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大安九年 | 有 | 恃、己 | 塔下 |
佛名經 | 十二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長、信 | 塔下 |
三劫三千佛名經 | 三卷 | 失譯 | 有 | 信 | 塔下 | |
五千五百佛名經 | 八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遼 | 有 | 信、使 | 塔下 |
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 二卷 | 失譯 | 無 | 使 | 塔下 | |
華手經 | 十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可 | 塔下 |
大方等陀羅尼經 | 四卷 | 北涼法眾譯 | 遼乾統七年 | 有 | 覆 | 塔下 |
僧伽吒經 | 四卷 | 元魏月婆首那譯 | 遼乾統七年 | 有 | 覆 | 塔下 |
力莊嚴三昧經 | 三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遼 | 有 | 覆 | 塔下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一卷 | 唐佛陀多羅譯 | 遼乾統七年 | 有 | 覆 | 塔下 |
觀佛三昧海經 | 十卷 |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 遼乾統十年至金天眷三年 | 有 | 器 | 塔下 |
大方便佛報恩經 | 七卷 | 失譯 | 遼 | 有 | 欲 | 塔下 |
菩薩本行經 | 三卷 | 失譯 | 遼 | 有 | 欲 | 塔下 |
法集經 | 六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天慶元年 | 有 | 難 | 塔下 |
觀察諸法行經 | 四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遼天慶元年 | 有 | 難 | 塔下 |
菩薩處胎經 | 五卷 | 姚秦竺佛念譯 | 遼天慶元年 | 有 | 量 | 塔下 |
弘道廣顯三昧經 | 四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天慶元年至三年 | 有 | 量 | 塔下 |
佛說施燈功德經 | 一卷 | 高齊那連提耶舍譯 | 遼天慶元年 | 有 | 量 | 塔下 |
央崛魔羅經(殘)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唐大和二年 | 有 | 九洞 | |
央崛魔羅經 | 四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遼天慶二年至四年 | 有 | 塔下 | |
無所有菩薩經 | 四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天慶二年至四年 | 有 | 墨 | 塔下 |
明度五十校計經 | 二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遼天慶四年 | 有 | 墨 | 塔下 |
中陰經 | 二卷 | 姚秦竺佛念譯 | 遼天慶四年 | 有 | 悲 | 塔下 |
大法鼓經 | 二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遼天慶四年 | 有 | 悲 | 塔下 |
文殊師利問經 | 二卷 | 梁僧伽那羅譯 | 遼天慶四年 | 有 | 悲 | 塔下 |
文殊問字母經(即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 一卷 | 唐不空譯 | 唐咸通四年 | 無 | 九洞 | |
月上女經 | 二卷 | 隋闍那崛多譯 | 遼天慶四年至五年 | 有 | 悲 | 塔下 |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 二卷 | 失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悲 | 塔下 |
大乘密嚴經 | 三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絲 | 塔下 |
占察善惡業報經 | 二卷 | 菩提登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絲 | 塔下 |
蓮華面經 | 二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絲 | 塔下 |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一卷 | 後漢支婁迦讖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絲 | 塔下 |
大乘造像功德經 | 二卷 | 唐提雲般若等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絲 | 塔下 |
廣大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 三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天慶五年 | 有 | 染 | 塔下 |
一字頂輪王經 | 五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天慶五年至六年 | 有 | 染 | 塔下 |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 | 一卷 | 唐寶思惟等譯 | 遼天慶六年 | 有 | 染 | 塔下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十卷 | 唐懷迪、梵僧譯 | 遼 | 有 | 詩 | 塔下 |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 七卷 | 唐輸波迦羅、一行譯 | 遼天慶六年至七年 | 有 | 贊 | 塔下 |
蘇婆訶童子請問經 | 三卷 | 唐輸波迦羅譯 | 遼天慶七年 | 有 | 贊 | 塔下 |
蘇悉地羯羅經 | 三卷 | 唐輸波迦羅譯 | 遼天慶七年 | 有 | 羔 | 塔下 |
牟梨曼陀羅咒經 | 一卷 | 失譯 | 遼天慶七年至八年 | 有 | 羔 | 塔下 |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 四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大定十七年 | 有 | 羔 | 塔下 |
七佛所說神咒經 | 四卷 | 失譯 | 遼天慶八年 | 有 | 羊 | 塔下 |
七佛十一菩薩說大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失譯 | 遼天慶八年 | 有 | 羊 | 塔下 |
大吉義神咒經 | 二卷 | 元魏曇曜譯 | 遼天慶八年 | 有 | 羊 | 塔下 |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羊 | 塔下 |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有 | 羊 | 塔下 | |
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 一卷 | 失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羊 | 塔下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羊 | 塔下 |
大普賢陀羅尼經 | 一卷 | 失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大七寶陀羅尼經 | 一卷 | 失譯 | 金天會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佛說六字大陀羅尼咒經 | 一卷 | 失譯 | 有 | 羊 | 塔下 | |
佛說安宅神咒經 | 一卷 | 失譯 | 有 | 羊 | 塔下 | |
佛說摩尼羅亶經 | 一卷 | 東晉竺曇無蘭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羊 | 塔下 |
玄師子[颱-台+犮]陀所說神咒經 | 一卷 | 東晉竺曇無蘭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唐開成三年 | 有 | 九洞 | |
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諸佛心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羊 | 九洞 |
諸佛心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持世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六門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武周長壽三年 | 有 | 八洞 | |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智通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羊 | 塔下 |
智炬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提雲般若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諸佛集會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提雲般若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唐寶思惟譯 | 唐大和六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唐寶思惟譯 | 唐開成元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唐寶思惟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百千印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救面燋餓鬼陀羅尼神咒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香王菩薩陀羅尼咒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拔除罪障咒王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善夜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虛空藏求聞持陀羅尼 | 唐金剛智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
虛空藏求聞持陀羅尼 | 唐金剛智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遼保大元年 | 有 | 景 | 塔下 |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法要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唐大中六年 | 有 | 九洞 |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 | 有 | 景 | 塔下 |
佛說佛地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 | 無 | 八洞 | |
佛說佛地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金 | 有 | 景 | 塔下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大和元年 | 有 | 九洞 | |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出生菩提心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唐大中十一年 | 有 | 九洞 | |
出生菩提心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塔下 | |
佛印三昧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一卷 | 西晉聶道真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異出菩薩本起經 | 一卷 | 西晉聶道真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千佛因緣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景 | 塔下 | |
佛說賢首經 | 一卷 | 西秦聖堅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月明菩薩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有 | 景 | 塔下 | |
佛說心明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心明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滅十方冥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佛說鹿母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魔逆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景 | 塔下 |
佛說德光太子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大意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金 | 有 | 行 | 塔下 |
堅固女經 | 一卷 | 隋那連提耶舍譯 | 有 | 行 | 塔下 | |
𧷮主天子所問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諸法最上王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一卷 | 唐那提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 一卷 | 唐那提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差摩婆提受記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金天會十年 | 有 | 行 | 塔下 |
不增不滅經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金 | 有 | 行 | 塔下 |
造塔功德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造塔功德經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有 | 行 | 塔下 | |
右繞佛塔功德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有 | 行 | 塔下 | |
大乘四法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大乘四法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有 | 行 | 塔下 | |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一卷 | 唐菩提流志譯 | 無 | 行 | 塔下 |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貞元五年 | 有 | 八洞 | |
大乘流轉諸有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行 | 塔下 | |
妙色王因緣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妙色王因緣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金天會十一年 | 有 | 行 | 塔下 |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有 | 行 | 塔下 | |
師子素䭾娑王斷肉經 | 一卷 | 唐智嚴譯 | 金 | 有 | 行 | 塔下 |
般泥洹后灌臘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行 | 塔下 | |
八部佛名經 | 一卷 | 元魏瞿曇般若留支譯 | 唐會昌元年 | 有 | 九洞 | |
八部佛名經 | 一卷 | 元魏瞿曇般若留支譯 | 金天會十一年 | 有 | 行 | 塔下 |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 一卷 | 後漢嚴佛調譯 | 金天會十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佛說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一卷 | 北涼法盛譯 | 無 | 八洞 | ||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 | 一卷 | 北涼法盛譯 | 金天會十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一卷 | 失譯 | 唐貞元五年 | 有 | 八洞 |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師子月佛本生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長者法志妻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佛說薩羅國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十吉祥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十吉祥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金剛三昧經 | 二卷 | 失譯 | 唐大和二年 | 有 | 九洞 | |
金剛三昧經 | 二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佛說法滅盡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佛說甚深大回向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四洞 | ||
佛說甚深大回向經 | 一卷 | 失譯 | 金 | 有 | 塔下 | |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七洞 | ||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 一卷 | 失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優波夷淨行法門經 | 二卷 | 失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八大人覺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三品弟子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唐會昌二年 | 有 | 九洞 | |
三品弟子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佛說四輩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佛說當來變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武周天授三年 | 有 | 八洞 | |
佛說當來變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過去佛分衛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十二頭陀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樹提伽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金 | 有 | 維 | 塔下 |
長壽王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三年 | 有 | 九洞 | |
長壽王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長壽王經 | 一卷 | 失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法常住經 | 一卷 | 失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維 | 塔下 |
菩薩地持經 | 十卷 | 北涼曇無讖譯 | 遼 | 有 | 賢 | 塔下 |
菩薩地持戒品受菩薩戒法 | 一卷 | 北涼曇無讖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菩薩善戒經 | 九卷 | 劉宋求那跋摩等譯 | 遼大安九年 | 有 | 剋 | 塔下 |
淨業障經 | 一卷 | 失譯 | 遼 | 有 | 剋 | 塔下 |
優婆塞戒經 | 七卷 | 北涼曇無讖譯 | 遼 | 有 | 念 | 塔下 |
梵網經卷下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九洞 | ||
梵網經菩薩戒 | 二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念 | 塔下 |
梵網經菩薩戒 | 二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明 | 有 | 六洞 | |
受十善戒經 | 一卷 | 失譯 | 遼 | 無 | 念 | 塔下 |
菩薩瓔珞本業經 | 二卷 | 姚秦竺法念譯 | 遼 | 有 | 作 | 塔下 |
佛藏經 | 四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 | 有 | 作 | 塔下 |
菩薩戒本 | 一卷 | 北涼曇無讖譯 | 遼 | 有 | 作 | 塔下 |
瑜伽菩薩戒本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作 | 塔下 |
菩薩戒羯摩文 | 一卷 | 唐玄奘譯 | 唐 | 有 | 三洞 | |
菩薩戒羯摩文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作 | 塔下 | |
菩薩善戒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摩譯 | 遼 | 有 | 作 | 塔下 |
菩薩內戒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摩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摩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寂調音所問經 | 一卷 | 劉宋法海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大乘三聚懺悔經 | 一卷 | 隋闍那崛多等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菩薩五法懺悔文 | 一卷 | 失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菩薩藏經 | 一卷 | 梁僧伽婆羅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三曼陀[颱-台+犮]陀羅菩薩經 | 一卷 | 西晉聶道真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菩薩受齋經 | 一卷 | 西晉聶道真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佛說文殊悔過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舍利弗悔過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遼 | 無 | 聖 | 塔下 |
三法律三昧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遼 | 有 | 聖 | 塔下 |
十善業道經 | 一卷 | 唐實叉難陀譯 | 有 | 聖 | 塔下 | |
大智度經論 | 一百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遼大安中 | 有 |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 | 塔下 |
十地經論 | 十二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傳 | 塔下 |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 六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聲 | 塔下 |
大乘寶積經論 | 四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聲 | 塔下 |
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 | 一卷 | 元魏毗目智仙等譯 | 無 | 聲 | 塔下 |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 | 一卷 | 唐義淨譯 | 遼 | 有 | 虛 | 塔下 |
金剛般若論 | 二卷 | 隋達摩笈多譯 | 無 | 虛 | 塔下 | |
佛地經論 | 七卷 | 唐玄奘譯 | 有 | 虛 | 塔下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三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堂 | 塔下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 三卷 | 唐義淨譯 | 遼 | 有 | 堂 | 塔下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二卷 | 唐地婆訶羅等譯 | 遼 | 有 | 堂 | 塔下 |
文殊師利所問菩提經論 | 二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堂 | 塔下 |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 一卷 | 元魏勒那摩提、僧朗等譯 | 無 | 堂 | 塔下 | |
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 二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無 | 習 | 塔下 | |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 四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遼 | 有 | 習 | 塔下 |
涅槃論 | 一卷 | 元魏達摩菩提譯 | 無 | 習 | 塔下 | |
涅槃論 | 一卷 | 陳真諦譯 | 無 | 習 | 塔下 | |
遺教經論 | 一卷 | 陳真諦譯 | 無 | 習 | 塔下 | |
無量壽經論 | 一卷 | 元魏菩提留支譯 | 無 | 習 | 塔下 |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 唐初 | 無 | 五洞 | |||
三具足經論 | 一卷 | 元魏毗目智仙等譯 | 無 | 習 | 塔下 | |
轉法輪經優波提舍 | 一卷 | 元魏毗毗智仙等譯 | 無 | 習 | 塔下 | |
瑜伽師地論 | 一百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 | 塔下 |
顯揚聖教論 | 二十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璧、非 | 塔下 |
瑜伽師地論釋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寶 | 塔下 |
顯揚聖教論頌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寶 | 塔下 | |
王法正理論 | 一卷 | 唐玄奘譯 | 遼壽昌元年 | 有 | 寶 | 塔下 |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 | 七卷 | 唐玄奘譯 | 無 | 寶 | 塔下 | |
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 | 十六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寸、陰 | 塔下 |
中論 | 四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陰 | 塔下 | |
般若燈論釋 | 十五卷 |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 | 遼 | 有 | 是、竟 | 塔下 |
十二門論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竟 | 塔下 | |
十八空論 | 一卷 | 陳真諦譯 | 無 | 竟 | 塔下 | |
百論 | 二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無 | 竟 | 塔下 | |
廣百論本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竟 | 塔下 | |
大乘廣百論釋論 | 十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資 | 塔下 |
成唯識論 | 十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盡 | 塔下 |
大丈夫論 | 二卷 | 北涼道泰譯 | 遼 | 無 | 命 | 塔下 |
入大乘論 | 二卷 | 北涼道泰譯 | 遼 | 有 | 命 | 塔下 |
大乘掌珍論 | 二卷 | 唐玄奘譯 | 遼 | 有 | 命 | 塔下 |
大乘五蘊論 | 一卷 | 唐玄奘譯 | 無 | 命 | 塔下 | |
大乘廣五蘊論 | 一卷 | 唐地婆訶羅譯 | 無 | 命 | 塔下 | |
寶行王正論 | 一卷 | 陳真諦譯 | 遼 | 有 | 命 | 塔下 |
大乘起信論 | 一卷 | 梁真諦譯 | 無 | 命 | 塔下 | |
長阿含經 | 二二卷 | 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 | 金皇統九年 | 有 | 履、薄 | 塔下 |
中阿含經 | 六十卷 | 東晉僧伽提婆譯 | 金貞元元年至三年 | 有 | 夙、興、溫、清、似、蘭 | 塔下 |
增一阿含經 | 五一卷 | 東晉僧伽提婆譯 | 金正隆元年至大定四年 | 有 | 斯、馨、如、松、之 | 塔下 |
雜阿含經 | 五十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金大定中 | 有 | 盛、川、流、息 | 塔下 |
人本欲生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金大定七年 | 有 | 取 | 塔下 |
受歲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受歲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八洞 | |
受歲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賴吒和羅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唐大中八年 | 有 | 九洞 | |
尊上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會昌元年 | 無 | 八洞 | |
尊上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大中八年 | 無 | 九洞 | |
應法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大中八年 | 無 | 九洞 | |
齋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唐咸通二年 | 無 | 九洞 | |
箭喻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有 | 九洞 | |
普法義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唐大中八年 | 有 | 九洞 | |
普法義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有 | 八洞 | |
佛說廣義法門經 | 一卷 | 陳真諦譯 | 唐大中八年 | 有 | 九洞 | |
佛說廣義法門經 | 一卷 | 陳真諦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有 | 八洞 |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無 | 九洞 | ||
四人出現世間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無 | 八洞 | ||
食施獲五福報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八洞 | ||
食施獲五福報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六洞 | ||
力士移山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四未曾有法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無 | 九洞 | |
佛母般泥洹經 | 一卷 | 劉宋惠簡譯 | 無 | 九洞 | ||
聖法印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有 | 九洞 | |
轉法輪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無 | 八洞 | |
相應相可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四十二章經 | 一卷 |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 | 無 | 六洞 | ||
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無 | 九洞 | ||
長者音悅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九洞 | ||
五苦章句經 | 一卷 | 東晉曇無蘭譯 | 無 | 九洞 | ||
堅意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唐咸通三年 | 無 | 九洞 | |
堅意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金大定二十二年 | 有 | 定 | 塔下 |
進學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無 | 二洞 | ||
瓶沙王五願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唐開成五年 | 有 | 九洞 | |
琉璃王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唐大中十四年 | 有 | 九洞 | |
正法念處經 | 七十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唐開元十年至十七年 | 有 | 二洞 | |
阿鋡正行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無 | 九洞 | ||
十八泥犂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無 | 九洞 | ||
長者懊惱三處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無 | 九洞 | ||
須摩提長者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九洞 | ||
阿難四事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八洞 | ||
未生怨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八洞 | ||
四願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八洞 | ||
黑氏梵志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九洞 | ||
猘狗經 | 一卷 | 吳支謙譯 | 無 | 九洞 | ||
分別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八戒齋法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唐初 | 無 | 五洞 | |
大迦葉本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四自侵經 | 一卷 | 西晉竺法護譯 | 無 | 九洞 | ||
羅雲忍辱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無 | 九洞 | ||
佛為少年比丘說正事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無 | 九洞 | ||
沙曷比丘功德經 | 一卷 | 西晉法炬譯 | 無 | 九洞 | ||
時非時經 | 一卷 | 若羅嚴譯 | 無 | 九洞 | ||
自愛經 | 一卷 | 東晉曇無蘭譯 | 無 | 九洞 | ||
忠心經 | 一卷 | 東晉曇無蘭譯 | 唐咸通二年 | 無 | 九洞 | |
佛說見正經 | 一卷 | 東晉曇無蘭譯 | 無 | 九洞 | ||
大魚事經 | 一卷 | 東晉曇無蘭譯 | 無 | 九洞 | ||
阿難七夢經 | 一卷 | 東晉曇無蘭譯 | 唐會昌元年 | 有 | 九洞 | |
燈指因緣經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有 | 九洞 | ||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無 | 九洞 | ||
佛大僧大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有 | 九洞 | ||
摩達國王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唐開元十一年 | 無 | 四洞 | |
旃陀越國王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無 | 九洞 | ||
五恐怖世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無 | 九洞 | ||
弟子死復生經 | 一卷 | 劉宋沮渠京聲譯 | 無 | 九洞 | ||
辯意長者子經 | 一卷 | 元魏法場譯 | 無 | 九洞 | ||
無垢優婆夷問經 | 一卷 | 元魏般若流支譯 | 無 | 九洞 | ||
賢者五福經 | 一卷 | 西晉白法祖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護淨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二年 | 無 | 九洞 | |
盧志長者因緣經并贊 | 一卷 | 失譯 | 唐開成元年 | 有 | 九洞 | |
出家功德經 | 一卷 | 失譯 | 武周長壽三年 | 無 | 七洞 | |
普達王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咸通二年 | 無 | 九洞 | |
鬼子母經 | 一卷 | 失譯 | 唐開成三年 | 有 | 九洞 | |
父母恩難報經 | 一卷 | 後漢安世高譯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三啟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大曆四年 | 有 | 八洞 | |
譬喻經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六洞 | ||
恒水流樹經 | 一卷 | 失譯 | 唐開元十一年 | 有 | 四洞 | |
佛說父母恩重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曆四年 | 有 | 八洞 | |
佛說父母恩重經 | 一卷 | 失譯 | 唐大和七年 | 有 | 八洞 | |
佛說父母恩重經 | 一卷 | 失譯 | 唐 | 無 | 九洞 | |
七種施因緣經 | 無 | 四洞 | ||||
因果本起經卷一 | 無 | 八洞 | ||||
佛說像法決疑經 | 一卷 | 無 | 三洞 | |||
羯磨(出曇無德律) | 曹魏曇諦譯 | 無 | 三洞 | |||
僧羯磨經 | 一卷 | 唐咸亨三年 | 有 | 三洞 | ||
比丘尼羯磨經 | 一卷 | 劉宋求那跋陀譯 | 唐咸亨三年 | 有 | 三洞 | |
佛說四分戒本 | 一卷 | 姚秦佛陀耶舍譯 | 唐麟德二年 | 有 | 三洞 | |
四分比丘戒本 | 一卷 | 姚秦鳩摩羅什譯 | 唐 | 無 | 三洞 | |
比丘尼戒本 | 一卷 | 姚秦佛陀耶舍譯 | 唐 | 無 | 三洞 | |
比丘尼戒 | 一卷 | 姚秦佛陀耶舍譯 | 唐 | 無 | 三洞 | |
四分大尼戒本 | 一卷 | 姚秦佛陀耶舍譯 | 唐 | 無 | 三洞 | |
舍利弗問經 | 一卷 | 失譯 | 無 | 九洞 | ||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一卷 | 唐義淨譯 | 唐咸通二年 | 無 | 九洞 |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 | 二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杜 | 塔下 | |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 十卷 | 唐般若譯 | 遼 | 有 | 杜 | 塔下 |
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 一卷 | 唐般若、利言譯 | 無 | 杜 | 塔下 |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一卷 | 唐法月重譯 | 無 | 杜 | 塔下 | |
佛說十地經 | 九卷 | 唐尸羅達摩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書 | 塔下 |
佛說十力經 | 一卷 | 唐勿提提犀魚譯 | 金 | 有 | 書 | 塔下 |
回向輪經 | 一卷 | 唐尸羅達摩譯 | 金 | 有 | 書 | 塔下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 八卷 | 唐般若譯 | 有 | 璧 | 塔下 | |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 十卷 | 唐般若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經 | 塔下 |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 | 十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四年 | 有 | 府 | 一、二、三、四、七洞 |
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 | 二卷 | 唐阿質達霰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羅 | 塔下 |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羅 | 塔下 |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羅 | 塔下 |
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羅 | 塔下 |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羅 | 塔下 |
一字奇特佛頂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如來修行法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百千頌 | 一卷 | 唐義淨譯 | 無 | 將 | 塔下 | |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 一卷 | 唐金剛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普賢菩薩行願贊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將 | 塔下 | |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 | 一品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觀自在多羅菩薩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大方廣曼殊師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第三十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將 | 塔下 |
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將 | 塔下 |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 五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相 | 塔下 |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相 | 塔下 |
底哩三昧耶不動使者念誦品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相 | 塔下 |
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相 | 塔下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相 | 塔下 |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秘密心經建立道場儀軌 | 二卷 | 唐不空譯 | 有 | 相 | 塔下 | |
佛說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相 | 塔下 |
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會十五年 | 有 | 相 | 塔下 |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相 | 塔下 | |
大雲輪請雨經 | 二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路 | 塔下 |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 | 二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路 | 塔下 |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路 | 塔下 |
一切如來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路 | 塔下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路 | 塔下 |
穰麌梨童女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路 | 塔下 |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無 | 路 | 塔下 |
文殊問字母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觀自在菩薩說普賢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除一切疾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八大菩薩曼茶羅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葉衣觀自在菩薩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俠 | 塔下 |
毗沙門天王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訶利帝母真言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俠 | 塔下 |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修行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槐 | 塔下 | |
無量壽如來念誦修觀行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槐 | 塔下 | |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槐 | 塔下 |
阿閦如來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最勝無比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消災難吉祥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元年 | 有 | 槐 | 塔下 |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卿 | 塔下 |
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卿 | 塔下 | |
甘露軍茶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都部陀羅尼目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觀自在多羅瑜伽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卿 | 塔下 |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仁王般若念誦法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瑜伽蓮花部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薩埵菩薩等一十七大曼陀羅義述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三十七尊禮懺文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卿 | 塔下 | |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卿 | 塔下 |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法身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卿 | 塔下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戶 | 塔下 |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戶 | 塔下 |
成就妙法蓮花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戶 | 塔下 |
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戶 | 塔下 |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戶 | 塔下 |
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封 | 塔下 |
五字陀羅尼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封 | 塔下 |
不空羂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封 | 塔下 | |
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 | 三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封 | 塔下 |
聖閻曼德迦威怒王成立大神驗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封 | 塔下 |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封 | 塔下 |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封 | 塔下 |
曼殊室利菩薩閻曼德迦忿怒真言儀軌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封 | 塔下 |
金輪王佛頂要略念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大聖天歡喜雙身毗那夜迦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末利支提婆花曼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八 | 塔下 |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八 | 塔下 |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大乘緣生論 | 一卷 | 唐不空譯 | 有 | 八 | 塔下 | |
瑜伽金剛頂經釋子母品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金剛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修習般若波羅蜜菩薩觀行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金剛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花部念誦法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金 | 有 | 八 | 塔下 |
大乘莊嚴寶王經 | 四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天眷二年 | 有 | 刻 | 塔下 |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 | 有 | 刻 | 塔下 |
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刻 | 塔下 |
佛說無能勝幡如來莊嚴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天眷三年 | 有 | 刻 | 塔下 |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天眷三年 | 有 | 刻 | 塔下 |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如來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天眷三年 | 有 | 刻 | 塔下 |
最勝佛頂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有 | 刻 | 塔下 | |
七佛贊唄伽他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天眷三年 | 有 | 刻 | 塔下 |
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 二卷 | 宋法護譯 | 金 | 有 | 銘 | 塔下 |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 五卷 | 宋法天譯 | 金天眷三年 | 有 | 銘 | 塔下 |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 五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無 | 銘 | 塔下 |
佛說守護大千國土經 | 三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銘 | 塔下 |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磻 | 塔下 |
較量壽命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 | 有 | 磻 | 塔下 |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磻 | 塔下 |
金耀童子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磻 | 塔下 |
金耀童子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明 | 有 | 六洞 | |
大寒林聖難拿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磻 | 塔下 |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磻 | 塔下 |
大護明大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磻 | 塔下 |
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 | 有 | 磻 | 塔下 |
諸行有為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 | 有 | 溪 | 塔下 |
消除障難如意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無 | 溪 | 塔下 |
息除中夭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溪 | 塔下 | |
無能勝大明王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溪 | 塔下 |
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溪 | 塔下 |
一切如來正法秘密篋印心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溪 | 塔下 |
贊法界頌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溪 | 塔下 |
佛頂無垢光明陀羅尼經 | 二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溪 | 塔下 |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元年 | 有 | 溪 | 塔下 |
妙法聖念處經 | 八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伊 | 塔下 |
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無 | 伊 | 塔下 | |
六道伽陀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伊 | 塔下 | |
法集要頌經 | 四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 | 有 | 尹 | 塔下 |
菩提行經 | 四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尹 | 塔下 |
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無 | 尹 | 塔下 | |
贊揚聖德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尹 | 塔下 |
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 五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佐 | 塔下 |
法集名數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佐 | 塔下 | |
十二緣生祥瑞經 | 二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佐 | 塔下 |
聖持世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佐 | 塔下 | |
沙彌十戒儀則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佐 | 塔下 |
目連所問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時 | 塔下 | |
金剛針論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 | 有 | 時 | 塔下 |
諸佛心印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時 | 塔下 | |
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有 | 時 | 塔下 | |
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時 | 塔下 | |
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時 | 塔下 | |
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時 | 塔下 |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 | 有 | 時 | 塔下 |
苾蒭迦尸迦十法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二年 | 有 | 時 | 塔下 |
苾蒭五法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 | 有 | 時 | 塔下 |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 二十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阿、衡 | 塔下 |
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奄 | 塔下 |
大金剛香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奄 | 塔下 |
如意摩尼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奄 | 塔下 | |
廣大蓮花莊嚴曼拿羅一切罪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奄 | 塔下 |
寶生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奄 | 塔下 |
蓮花眼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奄 | 塔下 |
十號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無 | 奄 | 塔下 | |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奄 | 塔下 |
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奄 | 塔下 |
佛為娑加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 | 有 | 奄 | 塔下 |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奄 | 塔下 |
妙臂菩薩所問經 | 四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宅 | 塔下 |
聖寶藏神儀軌經 | 二卷 | 宋法天譯 | 金 | 有 | 宅 | 塔下 |
大金剛妙高山樓閣陀羅尼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宅 | 塔下 | |
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宅 | 塔下 | |
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拿羅儀軌經 | 二卷 | 宋法天譯 | 無 | 宅 | 塔下 | |
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 | 七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阜 | 塔下 |
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拿羅經 | 四卷 | 宋天息災譯 | 金皇統三年 | 有 | 曲 | 塔下 |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有 | 阜 | 塔下 | |
勝幡瓔珞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有 | 阜 | 塔下 | |
千轉大明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阜 | 塔下 | |
聖莊嚴陀羅尼經 | 二卷 | 宋施護譯 | 有 | 阜 | 塔下 | |
聖賢集伽陀一百頌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無 | 阜 | 塔下 | |
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阜 | 塔下 | |
花積樓閣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有 | 阜 | 塔下 | |
如意寶總持王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尊勝大明王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普賢曼拿羅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聖大總持王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最上意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聖六字大明王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持明藏八大總持王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微 | 塔下 | |
眾許摩訶帝經 | 十三卷 | 宋法賢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旦、孰 | 塔下 |
揵椎梵贊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孰 | 塔下 | |
布施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孰 | 塔下 | |
月光菩薩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孰 | 塔下 | |
金光王童子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孰 | 塔下 | |
聖曜母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大三摩惹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毗婆尸佛經 | 二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佛說七佛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毗沙門天王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聖觀自在菩薩梵贊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營 | 塔下 | |
佛一百八名贊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長者施報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佛說解憂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營 | 塔下 | |
法印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營 | 塔下 | |
大乘舍黎娑担摩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一切如來說佛頂輪王一百八名贊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佛說大乘戒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聖多羅菩薩梵贊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佛說聖最勝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佛說四無所畏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無 | 桓 | 塔下 | |
佛說諸佛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桓 | 塔下 |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 三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公 | 塔下 |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三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公 | 塔下 | |
佛說薩鉢多酥哩逾捺野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公 | 塔下 | |
佛說金剛手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 | 三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匡 | 塔下 |
菩提心觀釋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匡 | 塔下 |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 | 二卷 | 宋法天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匡 | 塔下 |
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總持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金 | 有 | 匡 | 塔下 |
佛說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 三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合 | 塔下 |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 四卷 | 宋施護譯 | 金皇統四年 | 有 | 合 | 塔下 |
佛說妙吉祥最勝根本大教王經 | 三卷 | 宋法賢譯 | 金皇統五年 | 有 | 濟 | 塔下 |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 | 四卷 | 宋法賢譯 | 金皇統五年 | 有 | 濟 | 塔下 |
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濟 | 塔下 | |
八大菩薩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濟 | 塔下 | |
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羅嚩輪觀想成就儀軌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囉嚩拿說救療小兒疾病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難你計濕嚩囉天說支輪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佛說大乘八大曼拿羅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弱 | 塔下 | |
大乘觀想曼拿羅淨諸惡趣經 | 二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扶 | 塔下 |
佛說瑜伽大教王經 | 五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 | 一卷 | 宋法賢譯 | 有 | 扶 | 塔下 | |
俱枳羅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洛叉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辟除諸惡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消除一切災害寶髻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聖金剛手菩薩一百八名梵贊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妙色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栴檀香身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鉢蘭那賒嚩哩大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宿命智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滅除五逆罪大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無量壽功德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十八臂陀羅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扶 | 塔下 | |
曼殊室利菩薩吉祥伽陀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妙吉祥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無量壽大智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宿命智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三身梵贊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尊那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八大靈塔梵贊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大愛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無畏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阿羅漢具德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八大靈塔名號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傾 | 塔下 | |
延壽妙門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大吉祥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寶賢陀羅尼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戒香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聖多羅菩薩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息除賊難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秘密八名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一切如來名號陀羅尼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綺 | 塔下 | |
大正句王經 | 二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綺 | 塔下 |
信解智力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回 | 塔下 |
善樂長者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回 | 塔下 |
佛說舊城喻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有 | 回 | 塔下 | |
頻婆娑羅王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有 | 回 | 塔下 | |
人仙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回 | 塔下 |
法身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回 | 塔下 |
信佛功德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金 | 有 | 回 | 塔下 |
四品法門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漢 | 塔下 | |
帝釋所問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漢 | 塔下 | |
決定義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漢 | 塔下 | |
解夏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漢 | 塔下 | |
最上秘密那拿天經 | 三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漢 | 塔下 | |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 七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惠 | 塔下 | |
護國經 | 一卷 | 宋法賢譯 | 無 | 惠 | 塔下 | |
分別緣生經 | 一卷 | 宋法天譯 | 無 | 說 | 塔下 | |
未曾有正法經 | 六卷 | 宋法天譯 | 無 | 說 | 塔下 | |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祇經 | 二卷 | 唐金剛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金剛頂經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 二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 | 三卷 | 唐善無畏譯 | 無 | 感 | 塔下 | |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 二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一切如來白傘蓋大佛頂陀羅尼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尊勝佛頂真言修瑜伽法 | 三卷 | 唐善無畏譯 | 無 | 感 | 塔下 | |
聖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 一卷 | 唐多羅句鉢多譯 | 無 | 感 | 塔下 | |
一字頂輪王瑜伽觀行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陀羅尼念誦儀軌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正論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感 | 塔下 | |
大集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 八卷 | 唐不空譯 | 金皇統六年 | 有 | 武 | 塔下 |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丁 | 塔下 | |
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 | 一卷 | 唐不空譯 | 無 | 丁 | 塔下 | |
大唐貞觀續開元釋教錄 | 三卷 | 唐圓照撰 | 金皇統六年 | 有 | 丁 | 塔下 |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觀身成佛儀軌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 | 五卷 | 遼慈賢譯 | 有 | 丁 | 塔下 | |
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軌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大隨求陀羅尼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佛說如意輪蓮花心如來修行觀門儀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一切如來白傘蓋大佛頂陀羅尼 | 一卷 | 宋慈賢譯 | 金 | 有 | 丁 | 塔下 |
大悲心陀羅尼 | 一卷 | 遼慈賢譯 | 金大定六年 | 有 | 丁 | 塔下 |
金剛摧碎陀羅尼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卷 | 遼慈賢譯 | 無 | 丁 | 塔下 | |
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 | 三十卷 | 唐行琳集 | 金皇統七年 | 有 | 俊、義、密 | 塔下 |
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 | 二二卷 | 遼德雲集非濁續 | 金皇統九年 | 有 | 勿、多 | 塔下 |
釋摩訶衍論 | 十卷 | 姚秦筏提摩多譯 | 遼 | 有 | 寧 | 塔下 |
樓閣正法甘露鼓經 | 一卷 | 宋天息災譯 | 明 | 有 | 六洞 | |
五大施經 | 一卷 | 宋施護譯 | 明 | 有 | 六洞 | |
梁傅大士頌金剛經 | 一卷 | 無 | 塔下 |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御注并序 | 一卷 | 唐天寶元年 | 有 | 八洞 | ||
大般若關 | 唐大中三年 | 無 | 九洞 | |||
六祖法寶壇經 | 一卷 | 唐惠能說 | 無 | 六洞 | ||
六祖法寶壇經贊 | 一卷 | 宋契嵩述 | 明萬曆四十八年 | 無 | 六洞 | |
漩澓偈 | 唐杜順撰 | 無 | 塔下 | |||
釋華嚴漩澓偈 | 後唐惟勁釋 | 無 | 塔下 | |||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 | 唐智儼造 | 無 | 塔下 | |||
健拿標訶一乘修行者秘密義記(標訶論) | 新羅釋法藏述 | 無 | 塔下 | |||
發菩提心戒本 | 一卷 | 遼志仙記 | 遼乾統八年 | 無 | 塔下 | |
金光明最勝王經懺悔滅罪傳 | 唐 | 無 | 八洞 | |||
佛說五十三佛三十五佛名經 | 劉宋姜良耶舍譯 | 有 | 洞外 | |||
三十五佛名 | 無 | 八洞 | ||||
五十三佛名 | 唐 | 無 | 五洞 | |||
大悲心大悲身大悲心中心陀羅尼神咒 | 唐開成元年 | 無 | 九洞 | |||
佛頂心觀世音菩薩大陀羅尼經 | 三卷 | 有 | 塔下 | |||
佛頂心觀世音菩薩大陀羅尼經 | 三卷 | 金皇統三年 | 有 | 塔下 | ||
金光明經神咒一道 | 唐咸通三年 | 無 | 九洞 | |||
密多心經真言 | 無 | 九洞 | ||||
洗浴真言 | 無 | 九洞 |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中 | 無 | 三、八洞 | ||||
如來在金棺囑累清淨莊嚴敬福經 | 一卷 | 唐開成四年 | 有 | 九洞 | ||
續命經 | 一卷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救護身命經 | 一卷 | 遼重熙九年 | 無 | 八、九洞 | ||
高王觀世音經 | 一卷 | 唐麟德二年 | 有 | 三洞 | ||
大王觀世音經 | 一卷 | 唐初 | 無 | 五洞 | ||
延年益壽經 | 一卷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延年益壽經 | 一卷 | 唐咸通二年 | 有 | 九洞 | ||
延年益壽經 | 一卷 | 唐咸通三年 | 有 | 九洞 | ||
玉皇經 | 有 | 七洞 | ||||
玉皇本行集經 | 無 | 七洞 |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本經典下載自「淨念書院」http://jnboo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