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編輯說明


雞山奇秀甲天下,與峨嵋、九華、天台、雁宕相為伯仲。第以僻處滇西,遐荒萬里,東南之士鮮有至其地者。然而歷攬山川,非有煙霞之癖在亓胸中、山水之緣結於夢寐,不可與言遊。不然,農夫俗子,歲之登臨,往來繹絡,其能領畧山川之勝者幾何?若魯人先生則大異焉。先生江左名士,文章經濟傾動當世。又性好吟詠,閱歷山川幾遍天下,所到之處無不留題,積而成帙,余嘗得縱觀焉。今春,有雞足之遊,爰作遊記及登山諸什,序次錯落,得柳州筆意;詩則少陵之遺,不同凡響。觀其杖履所至,筆歌墨舞,有瀟灑出塵之想。而雞山名勝,星羅碁置,無不了然於心目間者。先生所云:「身歷而得,遙望而得,神會而得」之語,詢非誣人也。余流浪滇西,十有餘載,嘗窃慕斯山之勝,未能一探其奇。今而後,將日誦先生之記與詩,以當臥遊;又何必戒行李、命僕夫、問道所從,姑足云暢遊也哉!是為序。

吳門同學.弟陸翼拜題

雞足山志序

余宦轍所經,頗與山水有緣。尋嵩抵洛,歷華之秦,泛洞庭,詣廬嶽,臨浙濤,探禹穴;其間奇峰幽壑,川月溪泉,賢蹤聖路,寶剎琳宮,以及懸虹飛瀑,古木名花,平生意想不到之境,靡不飫聞饜見,而獨於滇西雞足山,余心不能無憾焉。自奉命撫滇,榮歷兩任。因駐節昆明,與山相距數百里,無從假道一徃。每於公餘退食,披讀《滇志》中遊山諸記,亦苐就其人偶爾所至,觸目濡毫,以自冩其登眺臨流之致;而於山之勝概巨觀、呈奇競秀、變幻莫可名狀者,何能包舉無遺?對此茫茫,既乏探幽之便,又鮮博物之書。山靈寂寞,未免笑人,此余所以不能無憾也。辛未冬,制軍范公巡歷金江,順遊名勝,慨然增修山志。事既竣,寺僧捧志呈覽,流連諷誦,於山水形勢,得起伏流峙之由;於星辰分野,得經緯昭[同-(一/口)+巳]之度;於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於仙綱佛窟,得貝葉琪花之𣲖;於文章宗㫖,得抒靈摽性之機;於蟲魚鳥獸,得屈伸動植之理。別類分門,搜鉅剔細,栩栩然覺神遊其際,而五百里之名山勝地,近在磨丹漬墨間也。播諸中邦,洵為方外之奇;傳諸奕葉,並壽不刊之典。且此書出而臥遊有具,余亦得藉以告無憾耳。是為序。

康熙三十一年八月既望,廣寧王繼文序

雞足山志序

雞足山得名於宇內,其來已久。余少時嘗聞遊滇者談其勝,心竊慕之。然在萬里荒徼外,名可得聞,地不可得而至也。今上二十五載,奉命總制滇、黔,意以為雞山之遊或可得遂。及抵滇,駐節於昆明池上,詢此山,葢在葉榆境內,距省尚數百里。每披《滇乗》,頗得其概,心益艷之。然束於官守,雖欲登覽而莫由也。辛未冬,奉㫖廵歷金沙江,因會提軍於賓川城下,甫獲假道一遊。信宿而登絕頂,周覽形勢,方知此山發脉西域,來龍萬里,盤迴紆鬱;三嶺前伸,一岡後距,儼然雞足焉。中界二溪,支分𣲖衍,恍有山陰道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致。顧而樂之,因向寺僧索山志,僧曰:「無之。」因詰之曰:「斯山得名已久,雖遠居荒徼,徃古無論已;自明迄今三百餘載,豈無高人達士徜徉探覽,紀其勝於車塵馬足之餘者乎?」僧曰:「昔曾有志,創於徐弘祖,輯於僧大錯。疊罹兵燹,板為火燬,舊本散失無存。間有存者,亦不能無不純不備之感。」余以廵歷事迫,疾驅去之。今年春,忽寺僧持舊志殘編至,且請增修。余思此山為滇西名勝,不可無紀。退食之暇,聊為刪其蕪陋,補其闕略,付寺僧梓之。雖余以倉卒經行,未暇冥搜幽討,備述其奇;然而斯山之勝,約具於此。世有慕其名而未獲至其地者,一覽是編,俾萬里荒徼之山川,可一旦而遊於几席之近,豈非快事歟?至於山寺土田,多在賓、鄧二州間。盈縮無常,增損不一。其田糧賦役,自有有司主之,志內俱略而弗載,懼混也。是為序。

康熙三十一年歲次壬申孟秋月穀旦,總督雲南貴州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級.瀋陽范承勳蘓公氏題   

雞足山志序

擅天地之靈奇者,無如山水;而能闡山水之靈奇者,賴有人文。是則山水之在天地,非文而何能發揮若是哉?昔謝靈運在當世,其步履非不遍,探索非不㴱,乃獨遺一雁蕩。是豈時之有顯晦?良由足之有至有不至耳!如雞山屬在西域,稱名已久。自釋迦佛於靈山拈花,以示正法眼藏、教外別傳之㫖,特以衣鉢付囑迦葉,命入定雞山以待彌勒。歷周孝王至今三千餘秊,事載經書,豈虛誕而無所攷述哉?然在向來,名公鉅卿軒車或未一至;即至,亦僅信宿而返,未獲留以文詞。於是名山佳勝,不同於草木之無聞也鮮矣。昔有人識鐵船,探玉策,必經數日登陟,載之以文,是乃所謂搜奇覽勝者矣。葢雞山去中華極遠,文獻少所徵信。自大䥘和尚纂修成志,雞山之勝槩乃傳,屹然與普陀、五臺、峨眉並峙。其志雖不僃美,而志實始於此。辛未冬,制府范公奉簡命廵歷諸邊,乃於公暇即登臨焉。復捐金建閣其上,揮如椽之筆,燦珠玉之章,頓使佛土生光,山靈起色,將與燕然之石永𡸁奕祀。山水之賴人文,顧不重哉?後之採風者披覽之下,瞭然若指諸掌。謹序。

臨濟三十二世,香海本元冰壑謹譔  

舊序

曹延生(蜀人)

嘗讀天下名山記,見吾鄉蛾眉、瓦屋、青城,以及瞿塘、灧預、巫峯三峽之奇勝,無不入名人筆底,供其發揮。而獨滇雲鷄足一山,絕無紀述,心甚訝之。及𢈏子春,以按部便,過鷄山,訪䥘師,詢及山志,闕如也。始知滇雲古屬西域,附中國版圖最後,前代名賢罕至其地。雖相如、閬𠎣先後來遊,維時荒昧未闢,賦詠寥寥。唐宋以來,復淪于絕裔,南詔阻化數百餘年。雞山雖勝,其不得附于山經水志、高人才士之翰墨也宜哉!余既承乏一方,為此山長,迄今不亟為修輯以救前人之失,後死者其得與于斯文也哉?幸大䥘和尚以江東大儒棲禪于此,余因率山中比丘共為拜請,俾為纂修。始于春正,成于夏孟。凡佛祖之跡,山川之奇,梵剎人物之盛,以及詩文物產之繁富,靡不旁搜博採、潤藻摛華、體物狀情、窮工盡態。有是志書,遊觀者可以觸發其才氣,想像者可以舒暢其性情,修攝者可以澄汰其塵滓。余遊雞山不過三日,遂以公事去,恨未得領其萬一,夢魂時為神徃。幸志書告成,徃復讀之,一丘一壑,朗然心目,以當臥遊無憾矣!昔人窮洞庭兩山,十七日不能盡,得《禹書》靈文以歸。殆余今日之謂與!因付之剞劂,願與海內好奇者共之也。

沈天錫(浙江)

往見晉僧法顯《西域記》,述靈鷲取經,見迦葉尊者及諸佛化奇跡,以為怪誕不可信。及己亥宦滇,駐大理,凡諸佛菩薩種種靈跡,多在百里之內,與法顯所紀,往往符合。考城西一塔寺碑文,塔屬周時建造,而三塔又有四天王荅唐律師事,乃知此即佛苦行之地。在宋以前,版圖未附中國,故中原人以為遠而異之。及今耳目相習,又以為近而疑之,無足怪也。𢈏子春,以便道遊鷄山,適大䥘和尚有修誌之事,余索其稿讀之,山水之奇,佛化之異,以及寺宇人物之名盛,無不搜羅辨,靡有疑誤。余不覺神飛眉舞,因為探歷幽險,窮四觀峯、華首門之奇跡,天險萬仞,陡矗危削,信乎其為佛地也。然二十餘年,紀載不傳,文獻無徵。今幸䥘師以吾鄉碩儒,載千秋之史筆,紀荒外之名山,頓使佛教重灮,山川生色,豈偶然哉?夫山水之著述,昉于《山海經》而縱宕于《水經》一注。後人雖極意粧點,終不能出其範圍。今䥘師羅正變之鴻藻,集今古之大成,雖柳河東一代名手,山水諸記最稱奇削,視此瞠乎後矣!余幸與𠫵訂之軄,因不揣荒昧,合十讚歎而為之序。

大錯和尚(俗名錢邦𦬊 江南人)

嘗讀《尚書》,至〈禹貢〉,見其辨土宜物產,必先詳山水之源流界域。及見唐一行論星氣占測,則專以河山為界,而不係於州國。夫河山既以占星氣,則其中之災祥修悖,自當與國政民事為盛衰,始知聖人著述,關繫微渺,固儒者所宜討論也。《吳越春秋》及《越絕書》皆言,禹得金簡玉書於衡岳,乃知山川之理,使伯益作《山海經》。既告成功,藏於洞庭之苞山。龍威丈人竊之以獻闔廬。維時童謠有云:「天地大文不可舒。」可知文章之道,與山川相終始,非細事矣。漢桑欽著《水經》,原始崑崙星宿;酈道元因為之註,古今山川物類,奇險幽遐,一披覽焉;而薄海內外,瞭如指掌。從來史官撰述,無不援引其說以相證㨿,不能異也。攷歷代史書之外,有郡邑志,多詳城郭、賦貢、風俗。別有名山志,則專載山水、寺院、人物、詩文之類。夫豈哆炫奧博哉?亦所以存埜史之遺文,僃作史者之徵信耳。余自甲午祝髮貴筑,即慕滇中鷄足之勝,思欲一遊,以叩迦葉入定之處。至己亥冬,始得登山遊覽,攀崖捫壑,搜奇弔古,歷數十日而其奇未厭也。越𢈏子春,未孩曹公偶爾來遊,向山中比丘索志書一觀,眾乃瞠然應以無有。曹公曰:「茲山為尊者道場,與五臺、蛾眉、普陀、九華並稱域內久矣,而志書闕焉!使遊覽考古者,茫然無從問津,豈非我輩之責哉?」次日,即率僧眾向余拜請,俾撰述以灮名山。夫山水之文,豈易言哉?嘗上下千百年間,自應劭〈封禪儀〉、諸葛武侯〈黃牛廟記〉,及柳河東遊記之外,佳者葢寥寥焉。且余自投跡空門,惟習禪觀之學,筆墨荒廢久矣,安敢以寡昧之質,謬當重任?辭之再三不得,勉為網羅放失,採集舊聞;與無盡及山中禪㕛參論筆削,積百四十日而稿始成。嗟乎!滇雲舊屬西域,漢時乃通中國,至元始入版圖。雖子長、相如、賈閬仙輩偶一至止,而絕無紀述。宋祖玉斧一畫,且舉大渡外棄之。故宋臣撰《洞天福地記》竟遺鷄足。葢足跡未經,故難縣揣,文獻無徵,所從來矣。茲又當兵燹之餘,斷簡殘篇,復歸煨燼。憑空撰著,閉目揣摹,求其不為好古博聞之士所嗤摘也,難哉!雖然,使余不亟為採述,以供有識者之覆瓿,更百年後,搜奇攬勝者愈無從得其梗概,不又貽廢闕之誚哉?用是不憚譏評,私創其畧,聊供異日討論潤色之資。若曰「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則俟後之君子。

雞足山志目錄

  • 卷之首

    • 舊序

    • 像賛

    • 雞足山指掌圖

    • 指掌圖記

  • 卷之一

    • 攷證

    • 星野

    • 形勢

  • 卷之二

    • 山水(上)

      • 山 峯 崖壁 林 洞 臺 坡 岡 嶺 石 峽 谷 箐 坪 窩 窟

  • 卷之三

    • 山水(下)

      • 水 溪 澗 壑 瀑 潭 泉 池 塘 湖

  • 卷之四

    • 寺院(上)

      • 寺 菴 閣 樓 殿 塔 祠

  • 卷之五

    • 寺院(下)

      • 羅漢壁靜室四十九處

      • 栴檀林靜室十三處

      • 獅子林靜室四十二處

      • 九重崖靜室一十五處

      • 諸菴院靜室五十二處

        (右合山靜室共計一百七十一處)

      • 亭 坊 廟 橋

  • 卷之六

    • 人物

      • 禪僧 仙 道流

      • 高隠 流寓 名賢

  • 卷之七

    • 靈蹟

      • 峰頂四觀(附)

      • 雞山八景

    • 物產

      • 樹 花 果 鳥 獸 食品

  • 卷之八

    • 藝文(上)

      • 宸翰 遊記

  • 卷之九

    • 藝文(中)

      • 碑記 賦

  • 卷之十

    • 藝文(下)

        • 五言古詩

        • 七言古詩 歌行

        • 五言律詩

        • 七言律詩

        • 五言排律

        • 七言排律

        • 五言絕句

        • 六言絕句

        • 七言絕句

迦葉尊者守衣入定像

迦葉尊者守衣入定像 弟子方正陽敬寫

鷄足山迦葉尊者讚

我聞飲光 久滅意根
圓明了知 心念不存
猶風鼓槖 雖出無垠
如月印潭 穿水非痕
所[耜-耒]青蓮 顧眄殷勤
正法眼藏 付之混淪
一花五葉 鈍滯兒孫
向雞足定 入華首門
捧鬱多僧 待補處尊

金陵雪浪沙門洪恩盥手讚

鷄足山指掌圖記

大䥘和尚

自《河圖》、《雒書》並出而垂文字之訓,古之聖賢必左圖右書。葢觀玩之學,書之講論者淺,圖之悟入者深也。余讀劉向之書,乃知古人著述,圖居其半。自漢以後,文字漸盛,而圖象之學杳然無聞。至若山川之形勢,有言語所不能狀者,非圖以繪之,其何以使披覽者一見會心哉?况名山大川,散布人寰,若五岳、十大洞天,俱在衣冠都會之地、舟車奔湊之區。其林泉丘壑之美,著于有聞,葢地勢使然。至于鷄足,邈處滇雲,雖為佛祖示化之地,而去中原絕遠,又附版圖最後,天下想聞之而恨不覩其勝。雖逸世高蹈之士、希靈慕道之人,亦遠阻河山,憚于䟦陟。而身至其地,幽探遐討者鮮矣。山之高,自麓至巔九千四百丈,周圍四百里。前列三峯,後拖一嶺,宛然鷄足之形。其中分見之山四十有奇,峯十有三,崖壁三十有四,洞四十有五、溪泉一百餘所。至於岡、嶺、壑、澗、林、谷、峽、石,有不可勝數者。雖山中深隱積修之士,未易徧覽,而况士大夫來遊者暫至倐還,旬日而罷,又安能周知其勝,使山無遯奇哉?此〈指掌圖〉所以作也。遊山者自蒼波山麓拈花寺,過辭佛臺三里,循山徑卥北轉至白石崖,順岡南下二里為金母山,山下即雪陰橋,橋之卥為河子孔。過橋卥北行一里,至接待寺,寺後上坡為九蓮寺。過石鐘澗、華津橋,到報恩寺,後有雲溪菴。繇葫蘆澗過石梁橋,至大士閣。循解脫坡北上,至觀瀑亭,西對玉龍瀑,飛流千尺,為一山勝觀。自此直上為牟尼菴,東轉稍下為石鐘寺,寺前鉢盂山,下為鉢盂菴。菴左折過溪為龍泉菴,左又有五華、無我二菴。自此下坡為悉檀寺,寺前即大龍潭。南下過伏龍橋,東行三里至文筆山,為塔院。內有尊勝塔,後為振衣岡,俯視靈山一會坊及土主廟,不啻千仞。繇文筆山西折北上,至集賢山下,有古雪齋。左為片雲居,即余與諸道友修志處。繇片雲居卥過滿月山,至天池山下,為白雲居。右為毘沙精舎,卥即鉢龍室,前為綠山房。由南下坡,東轉為斷際處。從後卥折,為圓、法界二菴。過倚杖溪、逍遙橋,為大乘、大士、大智、覺、極樂、寶蓮諸菴。此後有幻住菴、蘭陀寺,稍前為圓通寺,右即𠧧竺寺。北轉為龍華寺、卿雲菴,西有萬壽菴。卥北上為大覺寺,寺正對息陰軒。右轉,過溪為千佛寺、觀音寺,法華、靈源二菴。上坡,過響雪橋為寂光寺。西轉為水月菴、積行菴,更西為首傳寺。過九溪橋為燃燈寺。轉西北上,即明歌坪勝峯寺。寺左隔澗有白雲寺、補處菴。少上過慧燈菴,左為彌勒院。再上三里即迦葉殿,殿左為羅漢壁,有楊黼洞,即楊真人修真處。東有卥來、碧雲二寺及靜室四十九處。由羅李二先生坊上,為仰高亭。再上,為真武洞,傍有真武閣。又上,為兜率菴。二里,至銅瓦殿。左有袈裟石。殿後上猢猻梯,為大悲閣。過三天門,即四觀峯頂矣。頂有羅城,城內有金殿,後有佛殿,最後為天一閣。峯頂望西域雪山,瑩白如銀;卥望點蒼,近若咫尺;俯瞰洱海,一衣帶水耳。峯卥北二里為大觀閣,下至文殊崖,文殊閣舊址存焉。西為捨身崖,更卥為束身峽,有仙奕石、虎跳澗。過此為禮佛臺。更卥為玄關洞、妙高臺。又東轉,一里至曹溪水,又二里八功德水。從此東南二里即華首門。門前有雙塔,旁有金鷄泉。至此,仍由銅瓦殿下,至迦葉殿、勝峯寺。由勝峯寺正南直下,為隆祥寺,妙覺、慧靈、天竺、無住、凌霄諸菴,法明、祝國二寺。至雲海菴、毘盧閣,達華嚴寺、萬松菴,直至傳衣寺。寺左有菩提塲、雷音寺,般若、雲、圓通、彌陀、曇花等菴。稍左箐中,又有慈雲、開化二菴。由勝峯東轉,為𣃼檀林、獅子林。𣃼檀林靜室十四所,獅子林靜室四十二所,是為棲玄最勝之處。更東為九重崖,靜室亦一十五所。由勝峯寺卥折七里,為放光寺。更卥,過曇花箐五里,即金華菴。又五里為大聖寺,又一里為龍翔、廣恩二寺。又卥十五里為懷恩寺。山後又有華藏洞、小石洞,上、下石潭及慈聖寺。大約山踞三州之勝,峯秀數郡之間。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菴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餘所。其間幽洞危崖,奇峯怪石,曲澗清泉,不可名數。使此山在通邑大都、三吳兩浙,一丘一壑其入名人韻士之品題者,不知何限!而乃僻處滇南,介在蠻服,文人墨客過者甚稀,遂冺冺無聞。余以纂修山志,僑寓半載,與眼藏、仙陀、把茅、中也、德音諸道友,攀危陟險,伐山窺穴。雖樵牧絕跡之巔,猿猱𨚫步之處,無不窮討冥搜,把筆紀勝。從此鷄山勝跡,幾無遯隱。雖然四鎮五岳假封號以稱雄,福地洞天藉撰述以自顯,鷄山獨以荒遠見屏,豈山之罪哉?自〈指掌圖〉一出,海內名賢臥遊是賴;鷄山始出,而與名山大川爭勝千古。山水遇合,固亦自有因緣哉!緣合則方壺、員嶠、岱輿,遠隔弱水三十萬里,可以蹻車飛空而到;緣未合則蓬萊、瀛洲、方丈,近對會稽,雖驅石填海,終弗可逢也。為是圖成,復系以記,後之君子以覽觀焉。

雞足山志卷之一

考證

野史氏曰:飲光為釋迦大弟子傳衣人,定實在鷄山。宗燈不息,葢始於此山。以尊者名故,考訂冝詳也。因首及之。

傳法正宗傳

宋沙門契嵩著

摩訶迦葉尊者,摩伽陀國人也。姓波羅門,其父號飲澤,母號香志。始生,質美茂,其體金色而炤甚遠。相者曰:「是子夙德清勝,法當出家。」父母憂之,乃相與謀曰:「必美婦可縻其心。」稍長,苦為擇娶;而尊者不得已,乃紿之曰:「非得女金色如我,不可為偶。」父母乃以婆羅門計,鑄金人輦行其國。囙觀者求之,果得金色女如迦葉者,遂以室之。先是,毘婆尸佛滅度後,眾以其舎利建塔,塔之像,其面金色缺壞。是時迦葉方為煅金師,會有貧女持一金錢求冶為薄,欲往補之。迦葉聞且樂為。補已,囙相與願世世為無𡛸夫婦。以是報,九十一刼體皆金色。後生梵天,天之壽盡,乃出此婆羅門富家。及是夫婦而其體復肰,故初名迦葉波,此曰飲光,葢取其色之義也。肰皆清淨,雖偶,未嘗有男女意,終亦懇求出家。其父母從之,即為沙門。入山以杜多行自修,令空中有告者曰:「佛已出世,請往師之。」尊者即趨于竹林精舎,勤敬如來。乃分座命之坐。而大眾皆驚,謂其何以與此?如來知之,乃說其夙緣,以斷群疑(有《佛說大迦葉本經》在藏)。尋為之說法,而尊者即座成道。肰其積修勝德而智慧高遠,故如來嘗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禪三昧、無量功德以自莊嚴,而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囑其相傳,無令斷絕。復授金縷袈裟,命之轉付彌勒。及如來般大湼槃,而尊者方在耆闍崛山。是時地震,光明炤耀,即以天眼知之,乃謂眾曰:「佛湼槃矣。嗟乎!正法眼滅,世間虛空。」與其徒眾即趋于拘尸那城。既至乎雙樹之間,而如來已化,內于金棺。尊者大慟,遂感如來足出於棺,以慰其哀慕。尋致栴檀白㲲,以資其闍維。既而尊者謂︰「金剛舎利,冝與人天,為其福力。吾等比丘,當務結集,以惠來世,為其大明。」即以神通自昇須彌之頂,而說偈曰︰

如來弟子 且莫湼槃
得神通者 當赴結集

遂擊金鐘,其偈因鐘聲而普聞,故五百應真皆會於畢鉢羅岩。惟阿難以漏未盡,不得即預(有《大迦葉集藏經》,在藏中指阿難九罪)。宿戶外,終夕思之,及曉乃得正證。遂以之叩戶相告,尊者曰:「若肰,汝可以神通自戶鑰中入。」阿難如其言而至。是時僉議三藏者冝何為先?尊者曰:「冝先修多羅。」因謂諸聖曰:「此阿難比丘,總持第一,而常侍如來,其所聞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冝命以集修多羅藏。」次命優波離以集毘尼藏,復命阿難集阿毘曇達摩藏。已而尊者即入願智三昧,觀其所集,果無謬者。肰尊者處世方四十五年,終以結集既畢,而說法度人亦無量矣。自念衰老,冝入定於鷄足山以待彌勒。故命阿難曰:「昔如來將般湼槃,預以正法眼付囑於我。我將隠矣,此復付汝。汝善傳持,無使斷絕。」乃說偈曰︰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難於是作禮奉命。復念,如來舎利皆在諸天,欲往辭之。遽凌虛遍至塔廟,禮已而還。復以夙約必別阿闍世王,及至其門,會王方寢,因謂閽者曰:「摩訶迦葉將入定於鷄足山,故來相別。王起奏之。」遂以周孝王之世,窅肰入其山,席艸而坐,自念:「今我被糞掃服,持佛僧伽黎,必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至於彌勒出世,終不致壞。」乃語山曰:「若阿闍王與阿難偕來,汝當為開,已復合。」於是寂肰乃入滅盡定,時也大地為之動。而阿闍世王亦夢其殿梁忽折,及覺,而司門者果以尊者之語奏。王聞泣下,為之歎息。即詣竹林精舎,拜阿難,命之同往。逮至鷄足山,而其山闢,尊者定體儼肰在其間。王且哀且禮,命取香薪欲為焚之。阿難謂王曰:「未可燔也。此大迦葉方以禪定持身,而俟彌勒下生,授佛僧伽黎,乃般湼槃。」王聞此而敬之益勤。及至與阿難引厺,而其山合如故。

曹溪一滴

鷄足摩訶迦葉尊者,摩伽陀國人也。因世尊在靈山會上,有六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是時,百億人天皆黙肰,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湼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一日因阿難問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𨚫門前剎竿著。」既付法與阿難,尊者復以夙約,必別於阿闍世王,入鷄足山席艸而坐。自念:「今我被糞掃服,持佛僧伽黎,必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年,至彌勒出世,終不致壞。」(彼時阿難親刻尊者像一尊,遺于華首門。今迦葉殿所供小像是也。出《白古通》)

按:《傳燈錄》及《佛祖綱目》諸經書所載摩訶迦葉事,皆與此同,故不重錄。

大唐西域記

迦葉承佛旨,任持正法,結集既盡,至第二十年,將入定滅,乃往鷄足山。山隂而上,盤曲取路,至西南岡上。山𡶶險阻,崕逕磐礴,乃以錫杖叩剖之,如割山徑。既開,逐路而盤紆曲折,迴互針通,至于山頂。東北面出。既入山𡶶之中,奉佛袈裟而立。以願力故,三𡶶覆。故今此山三𡶶隆起。

名勝志

鷄足山大頂普光殿脚,有石門千仞,人跡罕至。藏經云:平陽僧法顯入西竺求經,踰葱嶺而南。將至鷄足山,路遇老人,龐眉偉貌,顯不悟其為神人。頃有一沙彌至,顯始問︰「耆老為誰?」荅曰︰「大迦葉也。」顯始知即是尊者顯靈,乃追至迦葉門,為大石所橫,不得入,遂流涕而去。

法顯傳

從貝多樹南行三里,到一山,名鷄足,大迦葉今在此山中。劈山下入,入處不容人。下入極遠,有旁孔,迦葉全身在此中住。孔外有迦葉洗手土,彼方人若頭痛者,以此土塗之即差。此山中,故有諸羅漢住。彼方諸國道人,年年往供養。心濃至者,夜即有羅漢來共言論。釋其疑已,忽肰不見。此山𣝾木荗盛,又多獅子、虎、狼,不可妄行。

三代之時,滇中原屬西域之地,為阿育王所封。攷之佛典、野史,點蒼即靈鷲。則此鷄山為迦葉尊者入定之處無疑矣。緣鷄足山至漢以後,始通中國。而中原人覩佛書,哆大多荒唐語,遂以佛為非復人世所有。故親覩鷄山華首石門,而反疑尊者未必在此。葢不知鷄山當周時,原在天竺幅員之內,具此山前後數百里之間。諸佛菩薩靈蹟顯著者甚多,其為佛地可知。其辨論具〈山水下〉,覽者冝細詳焉。

星野

野史氏曰:九州分野,懸象于天。豐歉災祥,於是徵焉。謹則獲吉,怠則貽凶。人事與天行相召,烏可忽也?志星野。

分野在天屬井鬼,入參七度。(《漢書》)

次鶉首位。(《晉書》)

麗中台上位北斗開陽一星。(《宋書》)

太白主益州,又北斗第二星主益州。(《星經》)

參伐流為益州。(《元命包》)

明堂為益州。(《太乙書》)

鷄足於大理十之一,於滇則百之一也。何問乎星野?肰其間有人事焉。一人之身,修悖之感,上通于天;德星之聚,關乎兩家。久旱飛霜,係于一人。况五百里之大,其人事之叅䥘,不知幾何?休咎既異則有災祲,有災祲則有徵應,有徵應則愈宜謹修悖矣。况天文家言星氣,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在野象物。鷄山在野,獨無可象乎?此固儒者所冝求詳也。今考之前史,併《通志》等書,辨論紛紛。詳究其說,則鷄山分野,原屬井鬼。祲祥之占,循是考驗,或可以無謬矣。

按:范少伯、鬼谷子、張子房、諸葛孔明皆云,參觜益州,益州入參七度,越嶲入觜三度。繇此言之,則益州于辰為申,於星為觜參,於次為實沈,于分為晉。及考《漢.地志》曰:「東井、輿鬼,秦之分野。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至張掖、酒泉,又西南牂牁,越嶲、益州皆冝屬焉。」皇甫謐《帝王世紀》:「自井十六度至柳八,曰鶉首之次,為秦之分野。」蔡邕:「起井十度為鶉首,起畢六度為實沈。」李淳風以畢至井為實沈之分野,屬益州。僧一行以東井、輿鬼為鶉首,其野自漢三輔、北地、上郡,盡西南彛越嶲、益州郡。繇此言之,則益州於辰為未,于星為井鬼,于次為鶉首,於分為秦。夫一益州也,或言其星為觜參,或言為井鬼;或言其次為實沈,或言為鶉首。此無他,益之於秦,地相近也;參伐、井鬼,宿相近也;實沈、鶉首,次相近也;申與未,辰相近也。一行獨究之說曰:「懸象在天,其本在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其占測以河山為界,而不主於州國。古今言分野者,莫精于此矣。蘇伯衡之說又曰:「分野指列宿所屬之星土,古書已亡。列辰紀天運日躔之度舎,曆家取證。囙度舎所止而妖祥見焉,則所屬之地亦可徵矣。」觀此,則分野不可以方隅測;而星主精氣相屬之說,古書無存,惟靜極通達者識之。彼以揣摩臆度言星氣者,無怪乎往往乖互也。雲南幅員最廣,其在西而北者,皆屬井鬼;其在東而南者,皆屬觜參。鷄足一山,實界滇之西北,占驗之家,其能舎井鬼而他適乎?

形勢

野史氏曰:地理之說,形勢尚矣。先王疆理九州,間以山川,寧止辨土宜等賦貢已哉?控帶險阻,變移風俗,厥旨深哉!鷄山雖僻一隅,連跨三州;舊介蠻彝,土俗悍魯。賴迦葉之力,殷重此山。佛法既興,人情化善。感通遙邈,山更以名。則崇巍之興觀匪細也。志形勢。

滇為梁州裔土,蜀之苑囿。(《河圖緯》)

按:蜀初名梁州。漢武開拓滇地,漸置犍為、越嶲、牂牁諸郡,附梁州。以其地漸增益故,改梁州為益州。元封二年,乃置益州郡,即今大理是也。

鷄足山地屆三州,面左賓川,右鄧川,後北勝,而總屬大理府。大理即古所謂南詔也。彝人稱王為詔,稱朕為况,稱帝為𤾛信,稱兄曰容,稱弟曰鍾,稱其下曰昶。按滇初名六詔,至唐憲宗元和十八年,蒙氏以計滅五詔,都於葉榆。以其地在六詔之南,故名南詔,後改為大理國。考六詔之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鷄足一山,葢處六詔之中。

鷄足山,上古之世原名青巔山,屬天竺國,為阿育王所封故地。《南詔野史》載:「周天竺國阿育王有三子。王畜一神馬,三子爭之。王令放馬,得者與之。三子追至昆池東山得馬,即今之金馬山;長子繼至,知馬已為弟得,遂屯西山。時碧鳳在山,土人呼為碧鷄。至蒙氏封二神為景帝,今鷄足山土主神即景帝也。」可見金馬、碧鷄之名,皆本於阿育王。則此山疆域舊為西域無疑矣。

山形雄㨿六詔,控引西番。前臨蒼洱,後帶金沙。連接三州,風和土美。南有畢鉢羅窟,北有石寶山(此石寶在鶴慶),俱菩薩顯化道塲。又《郡志》載:「蒼山中岩號雪山,世傳為佛苦行之地,草石皆有栴檀香氣。叢林梵剎,諸峯相望。」葢舊在天竺幅員之內,為阿育王封域,故國有三千蘭若,今存者什一耳。且茲山三峯迴抱,萬水奔朝,洞穴幽奇,岩壁陡峻,實甲西南。且林阻谷奧,而從無蛇虎之患,其為佛地無疑。宋太祖按地圖,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棄而不有。故宋人作《洞天福地記》,南中見遺;未得為通方之論矣。

鷄足山:東一百二十里至賓川州界,西一百二十里至鄧川州界,南八十里至賓川州界,北一百二十里至北勝州界。

卷之一終

雞足山志卷之二

山水(上)

野史氏曰:山祖崑崙,水源星宿,普散寰宇,起伏迴旋,變態不一。古今紀述,多以一二言形其竒勝,簡而文,精而辨。後之觀者,臥遊是賴矣。志山水。

鷄足山一名九曲巖,實居南徼,古屬西域。此名「鷄足山」,梵語云「屈屈叱播陀」。由漢、唐而附中國,至蒙古始入版圖。考《傳法正宗》及晉僧《法顯傳》、《印土名山記》、《大唐西域記》諸書,知為迦葉尊者入定處,故其山遂與五臺、蛾眉、普陀、九華並傳。即《大明一統志》亦載:「洱海東北百里,有鷄足山。」《滇志》載:「賓川州西北七十里,有鷄足山」,與《郡志》相符。葢此山發脉崑崙,即南支龍也。由西番雪山中出一脊,環麗江府西南。峯巒秀起,插日凌空。曲折南行,為鶴慶府西岡,劍川州東山。又南行二十餘里,層巒叠嶂,劃分兩支。一支自西南橫亘連岡,經浪穹後嶺,結為大理府之點蒼山。一支綿延迴折,繇東南行經南、北兩衙玉絲等塲。當洱海東北,或起或伏,東度三澗門,聳為青檀山;北度檀花箐,特起為鷄山頂峯。背抵西北,面向東南。自峯頂環觀山形,前分三岡,後拖一嶺,若前伸三爪,後支一距,宛然鷄足形也。後一支繇巔西北下四十餘里,至大石頭而止。前三支中列兩大溪,眾泉奔送。中支自頂巔下垂,繇銅佛殿、迦葉殿、慧燈菴至勝峯寺。自勝峯之右趺脉,又繇凌霄、圓覺兩菴之右下五里,為華嚴寺。又下三里,為萬松菴。又下二里,結傳衣寺。至此,地勢平曠,庵院凡十餘處。東西兩峯,宛然環拱。繇傳衣寺,下盡於接待寺。東支亦自頂分𣲖,經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岩,直行迴捲而下,為西顧山。繇山南峙為塔院,乃下而盡,為報恩寺。西支亦自頂橫分,繇青檀山迴抱起伏三十餘里,為白石崖。又五六里,迴龍顧祖,乃結為拈花寺。前山三支,中支與東支,自巔至麓各三十里許;西支則四十餘里。皆蜿蜒起伏,錯綜環抱。磵樹幽曲,梵剎隱映。洵西南名勝也。

山以峯頂為中,前後四支環拱。自東至西二百四十里,南至北二百里,山麓週圍四百里。

考《白古記》一書,鷄足山,上古之世原名「青巔山」,洞名「華陰洞」。厥山左峯,名曰「花石迴龍峯」;今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崖轉下至文筆山塔院者是也。右峯名曰「青檀顧虎峯」,即青檀山太極嶺;趺至白石崖仰止臺、至拈花寺者是也。中一峯名曰「鐘靈啟聖峯」,即絕頂;中嶺自迦葉殿、勝峯寺,趺過華嚴、傳衣,盡於接待寺者是也。迦毘羅國梵大王因其山形像鷄足,遂更名曰「鷄足山」,名其洞曰「迦葉洞」,後訛為「華首門」。阿育王時,勅長者明智、護月、李求善、張敬成等來,創迦葉、圓覺、龍華、石鐘等庵,即為名勝之始(張敬成,即今賓居大王也)。考釋氏經典諸書,皆云:「迦葉尊者持衣入定鷄足山。」而世人賤近貴遠,妄謂西番別有鷄足,以便逞其荒唐奇怪之說,使人渺茫難稽。不知滇南在周時,版圖未入中國,原屬西域之地,為阿育王所封。且西方哈嘛僧,每年來朝鷄足者頗多;細詢之,皆云:自古相傳,此是迦葉守衣鷄足。使西方果有鷄足,又何為遠來朝禮?且崇禎𢈏辰,烏斯藏大寶法王亦遣其弟子來鷄足朝禮迦葉,則知此為迦葉入定之處無疑矣。按范石湖《吳錄》:「唐乾德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竺求舎利及貝多葉書。有繼業三藏,姓王氏,耀州人,預遣中。至開寶九年,始歸寺。」其分記西域行程有曰巍峯、曰鷄足山、曰優波掬多石室、曰王舎城、曰鷲峯、曰溫泉二十餘井、曰阿難半身舎利塔、曰畢鉢羅窟、曰阿難證果塔、曰輪王塔(輪王即阿育王也),又曰塔廟甚多。以今考《通紀》,考之《吳船錄》,証以梵書、《法苑珠林》,稽之畢鉢羅窟、鶴慶石寶,及阿育王遺跡。如《酉陽雜俎》之說,與范石湖皆異代同符。則此鷄足華首門即迦葉入定之處;而西番別無鷄足,不待辨而自明矣。

天柱山

即鷄足中峯,今呼為四觀峯者是也。自明歌坪攀躋而上十里許,方至其巔。孤聳峭㧞,頂垂雲霞之表。遠近仰瞻,狀同天柱。

花石山

即鷄足左峯。考《白古通》,名此峯為花石迴龍峯,又名鷄足為花石山,即指此山也。葢此山繇東轉南,逶迤起伏三十餘里。東南一壁,陡削千仞,嶙峋環抱,即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岩是也。山中名剎多建其下岩壁間。茅菴團標,不下百所,修靜之士居焉。其上有石鼓峯、點頭峯、道冠峯,滿月山、集賢山,重岩洞、鳳眼洞最為奇雋。

青檀山

即鷄足右峯。自山頂西北而下十里許,至檀花箐。此山峻偉寛平,東北與絕頂相對,有象王峯、蓮花峯、古碑岩、飛鳳嶺、太極嶺。西南與蒼山相對,有木香坪、撒馬塲。

面壁山

在華嚴寺熊羆岡上四五里許。尊嚴𥤮湧,如巨人端坐。正向羅漢壁,肖達面壁之狀。

象鼻山

自明歌坪垂岡而下,至然燈寺。長三里許,宛然象鼻也。

瓊樓山

在放光寺後,直連絕頂,高十里許。此山懸岩峭壁,插漢橫空。奇樹危石,怒𥤮倒垂。層級重複,有若瓊樓。

天池山

自點頭峯垂下,旁出天池。還源禪師於其下建白雲居,遂隱居焉。

鳳毛山

在寶蓮庵後。自仙鶴山垂巒右叠,有鳳毛儀彩之狀。擔當老人隱居其下。

鉢盂山

在石鐘寺前,下有鉢盂庵。山形豐隆圓起,正當兩澗之間。周環觀之,宛然鉢盂當胸也。

馬頭山

在白草龍下。有泉出於馬頭之下,即名馬頭泉。

羅星山

在文筆山之東南,沙址村山尾併南村山尾兩交處。有山正鎮水口,周圍半里。

紫芝山

在雙水澗之上。其山紫色,如靈芝結朶。

蒼波山

在拈花寺後。繇青檀山檀花箐自西而南,過金母山、白石崖,綿亘四、五十里。至此𥤮起圓峯,迴對天柱,山形如几案。

蹲象山

繇蒼波山之東北轉而西向,長二里許。為拈花寺對案,形如象蹲。

駢指山

蒼波山之西,繇辭佛臺過峽,斜拖一支,與蹲象山相對。

松雲山

在華嚴寺下,萬松庵之後。亂松連雲,長三里許。人行其中者,希覯日月。

臥獅山

即南村後山,在白石庵下。勢如臥獅,俗呼為羅磨祖山。

文筆山

即塔院山。以其在東,上又有塔,故名。

滿月山

在悉檀寺後。此山從九重崖分脉,豐偉端好,形如滿月。

仙鶴山

在石鐘寺後。山形橫展,勢如翔鶴。

霞山

在寂光寺後。山形聳秀,嘗有晴霞冠翼其巔。

紫雲山

即大覺寺後山。迴偃崇隆,形如覆雲。

鐘靈山

在勝峯寺後。山形秀美,謂為一山靈氣之所鐘也。

花影山

在萂勒地之後,又名馬鞍山。其峯頭與馬鞍相似。

鳳凰山

在傳衣寺後。其山勢如鳳翱翔而下。

象頭山

在大士閣之後。形如象頭,鼻耳皆具。

金母山

俗名金老太山。在河子孔上,高四五里。嵯峨雄俊,正對絕頂。金母即聖母也,其下有聖母龍王廟。

白花山

在龍華寺之後。山勢崇湧,因前建有觀音閣,遂呼為白花山。

插屏山

在迦葉殿後。高岩橫展,宛若屏開。

高鼓樓山

在花影山之左。

天鼓山

在滴水崖邊。其下空洞,人履其上,足聲逄逄然。嘗有大白蟒出現,俗相傳見者主吉。

集賢山

在片雲居之後。繇九重崖而下,別起一峯。穹窿秀出,樹石掩映,下有流泉遶之。

凌霄山

在凌霄庵後。其山自明歌坪側垂而下,至此忽𥤮湧,宏大寛廣,勢欲凌霄。

西顧山

即九重崖盡處,與文筆山相對。山勢至此迴顧中峯,巒岫皆似西向。

青陽山

在西顧、文筆兩山外。相去里許,更湧一山,豐隆有勢,實居震方,故得青陽之稱。

片玉山

在九重崖下,集賢山之左,另聳一峯。順崖南行,勢不甚遠,而瘦削有致,如禽翅直豎。

西來山

在白石崖之西。此山自青檀山太極嶺,層叠起伏,迴翔幾折,至此忽起一山,更為雄𥤮。自此而下,遂為金母山、白石崖,諸峯皆極奇秀。

公幹山

在鷄足山東南。自九重崖叠下鷄坪關,迤𨓦南行,起而為朝陽哨坡。平原廣衍五六十里,𥤮起數峯,形如羣仙拜舞。東面大河,又起而為廣黃山。西對煉洞,又起為馬益龍山。形勢寛舒,峯巒磊落,為鷄山之几案。

牟尼山

在鷄足山左峯之外,東北去四十里。自魚盆、甲庒迤𨓦而上,𥤮出一峯,高二十里,山形如蓮花,多崖巒洞穴。西南與絕頂相望,有大石洞鸚鵡郎。東北臨金沙江,有四角山青石岩。

大覺山

在鷄足山東去九十里,即賓川東山之支。面對鷄足,山勢崇隆,遠近瞻望,峯巒最為奇秀。上有吉祥寺,鷄山大覺寺僧徧周建。山之西麓又有聖泉庵,皆為鷄山之別院也。

四觀峯

四觀峯即天山之高峯,乃鷄足絕頂處也。峯勢𨺗絕,四望上聳霄漢。秋冬時有積雪,青雲籠繞,蒼素萬狀。攀躡而登至頂,平正如舒掌。自東及西一里許,南北僅八十步,張直指建羅城于其上。樓四闉,東曰「日觀」,西曰「海觀」,北曰「雪觀」,南曰「雲觀」。日觀,觀日出也。海觀,觀洱海也。遙望洱水,光平如面,正當山麓。雪觀,觀西域雪山也。雪山正當西北,干霄插漢,瑩潔如銀,然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雲觀,觀佛灮也。夏秋之間,天氣明爽,有時白雲布滿空界,如銀海晃耀。即于白雲中,現大圓光,外暈五六重,每重五色,中虛明如鏡。同觀者,雖千百人,各見己身,不見旁人。雖舉手動足,拱揖禮拜,無不肖像,是謂「攝身灮」。又或現圓灮如虹霓;又或現白毫灮,周圍籠映恒數十里;又或黃灮布滿峯頂;又或光中現銀船往來,篙楫具僃。禮佛者,齋宿祈禱,則佛灮變現,種種不一。四觀之名,繇是而起。遊者東繇猢猻梯上,西繇束身崖下。

翠屏峯

在捨身崖前,一峯附崖並起。自南而西,高數十丈,濶如之,橫展如屏。自上觀之,頂與崖平。自下瞩之,峯身為崖所掩,莫可辨識。惟自禮佛臺斜眺,則別峯森秀,𨺗削爭奇,與崖乍合乍離;迴灮互影,巧若施設。雖江郎三片,不為專美矣。

玉枕峯

在四觀峯後。狀如玉枕橫峙,高可數十尺。

石鼓峯

在九重崖西。憑依嶺脊,南崖魁傑雄𥤮,嶔崎百狀。東九重崖,西獅子林,兩翅橫開,若為所掖。𨺗聳千仞,翠在栴檀林上。聳出層雲,秀削孤峙。

象王峯

在飛鳳、太極二嶺之中。其峯𥤮濶寛厰,層雲籠映,高霞繚繞,較諸峯獨為雄秀。

鳳頭峯

在銅瓦殿下。𥤮出昻起,高四十尺,形如鳳頭。

蓮花峯

在象王峯之右。岫巒森秀,狀若蓮花。離離蔚蔚,遠浮霞氣之表,乃聖僧所居也。

巖壁

捨身巖

在四觀峯西南隅。下嵌上𥤮,憑㨿其上,若飛梯躡空,不復知下之仍有地也。愚人登此,捨身荒徼,冥頑化之不可,憫之者甃磚為垣以阻之。今環為城墉,足跡罕至,此風遂絕矣。

華首門(一名「迦葉門」,載《通志》)

華首門在四觀峯南側,巖如平劈,高數百仞,廣且數倍。巖壁有痕,內剜厥,狀如門,雙闕宛然。上簷飛𥤮丈餘。周迴隆起,圜扉對掩,中裂一隙。其門左右各三丈三寸,高倍之,所謂迦葉奉佛金縷衣入定處也。壁間餘瀝津津,遊人取以洗目,俗呼為眼藥水。崖向西南,終夕晅暘,而水不盈勺;朝暮嘗盈,夙稱靈異。加之此巖平削千仞,仰視矗𨺗,俯瞰無際,而門嵌其中,鬼斧神工,至此窮絕。東自猢猻梯,西並捨身崖以抵束身峽,橫亘二里,俱自山頂平剖直下。至此叠為細紋,緣如腰帶。鑿壁為路,行者隨紋躡縷,恍若蟻之緣壁。從此下墜,尚有數級乃抵放光寺。上眺則縷紋交叠,繚白摺青。且面曝西暘,苔草雜色。雖丹青窮巧,不能繪其錯麓矣。

按《大理府志》,迦葉門俗呼為華首門。此迦葉波入定之地,在鷄足山頂。唐南詔永間,有僧小沈,與二僧同結茅鷄足。一日自城歸,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來,反索食於我耶?」小沈遂走叩迦葉石門,訇然中開。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或謂小沈乃迦葉化跡也。(《滇志》同)

又按《通志》李逸民〈遊山記〉:嘉靖間,有一僧自遠來,徑投石門,結草以居。自誓苦行,三年滿而後去。期滿之夕,夢石門忽開,中有多僧,延之使入。見殿宇金碧,門上各有金字對聯,惟正殿有金鎖不開。左堂僧眾皆黙坐,右堂如齋厨設供。謂僧曰:「汝勿去,得乎?」僧曰:「吾有願欲遊名山,尚未得住也。」言已而窹。猶記對聯,識而藏之。

屏風崖

在華首門下,放光寺之後。高三十餘丈,濶亦如之。直插橫開,如斧削石磨,左右勻停,宛然玉屏也。

羅漢壁

羅漢壁在四觀峯東,從仰高峽橫𥤮而起,西抵旃檀林。𨺗壁橫開,崚嶒聳叠,垂綃捲幛,連亘四里。西來寺嵌其西隅,為僧所棲。碧雲寺綴其東坳,為燕僧所止。而西來一帶,崖壁尤奇,拏雲激浪,凹𥤮崎削,迴曲萬狀。崖下靜室,刳壁累石,高下駢嵌,若蜂房燕窠。咸剜木筧泉,互相貫注,以資瓢鉢。

觀音崖

在獅子林雪印靜室之下。

般若崖

在羅漢壁下。側倚東澗,另闢𡽡岏。禪師古亭結精廬其間,名般若庵。緣石磴而登,俯瞰壑中,梵剎攢隱;仰瞻翠嶂,樹石蒙叢,幽險之觀,此亦稱最矣。

紫栢崖

在羅漢壁下,白雲寺右嶺。上原有靜室,今廢。

霹靂崖

在鉢龍室之後。絕境天開,聳削異勢;烟嵐旋繞,樹石錯映;朝昏遞變,橫側殊態。觀者危心遜目,不能自已。

勒馬崖

在獅子林左,高可百仞。其崖頭勢如奔出,而能頓駐,有勒馬之勢。

九重崖

九重崖在石鼓峯東。從羅漢壁而來,嶺岡東行至此迴掉,與西峯相顧。其崖上負岡脊,下臨層巒,聯羅漢壁。特角互峙,前對青巔,曰如翠屏嵐幙;下視眾壑,凸凹差互,剎宇隱見,松檜層深。山中勝境,獨此隱僻。東崖人跡罕及,自非一念精修之士,鮮或棲焉。岩東石竅有泉珠迸,分給諸廬。岩畔有飛石覆空,而懸若墜復,倚觀者危之。

蕉鹿崖

即九重崖迴龍峯也。

白石崖

白石崖在南山東陲,乃鷄足西峯將盡之處。迴巒北向,返拱正峯。石骨𤫩瓏,竅孔空漏,穿穴互通,出沒隱見。而石色瑩白,少雜赭翠。天劃神鏤,莫喻其巧。雲邑楊氏憑崖架閣,梯空而居。加以此境別出,不附眾山;徑曲途隱,俗駕莫遘。可謂棲幽之勝境矣。

滴水崖

即玉龍瀑懸崖,在天鼓山之下。千章叢雜,崖壑層深,加以懸瀑飛流;上下者至此,鮮不駐足遡觀,移時嘆賞。

重陰崖

在獅子林慧光靜室之上半里許。崖高數丈,其下容四五人。深林密翳,雖亭午杲烈,不見曦影。

猢猻梯

在銅瓦殿後,乃絕頂峯巖下垂之脊。石齒稜稜,僅可容足。壁立𨺗上五十餘級,落手投足、支膝抵胸,始得進步。登者不得下視,下視則䰟搖足酸,不能自主。

按《郡志》,名「覩光梯」。石磴嶙層,高數十仞,遊人匍匐而上。此間望佛光出現,更為明顯。

壽星崖

在獅子林守白靜之上。高數十尺,孤孑挺㧞,狀若南極老人之首。

千花崖

在九子溪東。壁嶔嵌叠磊,異卉叢生。迴嵐隱映,如纓絡貫花。

佛手崖

在袈裟石左。插空支聳,正如佛掌橫舒。

背光崖

大背光崖、小背光崖在華首門之上,四觀峯之下。懸崖萬尺,壁立如斧削。左右稍作[同-(一/口)+巳]曲,如佛背光。此崖奇險,冠絕一山,雖猿猱不能升也。

獅子口

在大觀閣西三里許。南北兩崖,傑峙爭高。中通一路如咽喉。有踞之地吞天之狀。

金猊崖

在小華首門崖下。懸壁直下,削如立掌,中𥤮。崖頭長數十尺,形如狻猊。左顧青獅,右望白象,宛然三大士所乘跨也。

青獅崖

在小桃源洞前,與金猊崖相去三十餘丈。

白象崖

在收蛇洞前。金猊、青獅、白象三崖,極威雄踞㐲之勢,而金猊稍大,尤魁傑也。

滴雪崖

在九子溪頭,初獻水之上。

長離崖

在插屏山後。《文心雕龍》云:「彩如宛虹之奮髯,光若長離之振翼。」宛虹,龍也;長離,鳳也。是崖之得名,葢本於是。

文殊崖

在文殊閣舊址之上。

叠書崖

在小華首洞右。崖石層摺,累數十叠。苔繡草衣,剝蝕茸襯,宛然書史堆叠。上有輭瀑紛披,而飛嵐濺霧,甚具奇致。

楞伽崖

在藏頭庵上。以其險絕不可往,故名。又曰「玄鹿崖」。

小猢猻梯

在龍吟壑之西。懸級危仄,攀附而登,繇猴子洞至藏頭庵。

古碑崖

在木香坪半山。其地有觀音顯化碑。

檀溪崖

在華嚴寺後,俯臨𣸧溪,上下懸絕,莫可攀倚。楞伽室即建其上。

聚仙崖

在檀溪之西,相去里許。

栴檀林

在羅漢壁、獅子林之下。其上則崖壁插空,巒岫阻日。稍隠而下,幽崖叢柯,迴映負險。加以𣸧洞迷嵐,懸流絕嶂;層林雜木,凌空交合。一念精修之士,多或憑崖結室,依石支广。肰而遊軒罔過,界宇孤僻。所謂「修修釋子,渺渺禪棲」,真堪托勝怡情,𣱵絕塵慮矣。

玄關洞

在禮佛臺前。三面絕壑,下懸𥤮石駢𠋣其上。中迸成隙,東西交透。西穴下臨棧木,嶄壑而度。繇穴洞宛轉東出,即躡小石臺,俗呼為「太子過玄關」。洞穴竒險,於斯為最。

石漏洞

在石漏泉之左。𣸧可丈許,中出泉如石漏。

文殊洞

在絕頂後,文殊閣旁。今閣廢,故址尚存。

仙奕洞

在文殊洞前,虎跳澗之上。相傳仙人奕棋於此,故名。其上有棋枰石,今誤為真武洞。

獅子洞

在龍吟壑,覺林寺址之上。懸崖西𥤮,自玄關層累下墜,中橫一線,側㠌其間。其門東向,中不甚𣸧;惟外徑𣣱遶,緣崖引棧,披烟躡虛,有若猿猱之捫歷矣。

石广洞

一名雲歸處。在獅子林西僧靜室之右。高丈許,𣸧一丈四尺。昔有僧棲禪其中,以石為牀竈,今存焉。

白虎洞

在伏虎庵拜佛石下。此洞乃一片大石橫架而起,中可坐十餘人。

斜陽洞

在神足峽東。洞不甚𣸧,但高而難登。洞前有石柱一根,好竒者梯之而上,如猿猱之緣木也。其洞面向檀花箐,斜陽對炤,晚霞麗空;洞中晴晃,別一天地。

古佛洞

古佛洞在八功德水之上。石竅橫并,儼若胡牀,僅堪容膝。

落伽洞

落伽洞俗名猴子洞,在魯擺室削壁下。洞出清泉,四時不竭。昔有行僧大千隠居於此。法師自如與之遊,為改今名。

真武洞

在九子溪東,真武廟側,洞因廟得名。水出其右,即三獻水之一也。其洞西向,頗隘。中有一潭,不竭。土人目為諸龍湫之首。

黑熊洞

在落伽洞左崖下。舊傳有黑熊居此。法師所庵曾於此洞談《法華經》。

鳳眼洞

在羅漢壁、西來寺後。絕壁上一崖外附,東向成門。前有橫石,凌崖上跨;中透小隙,日光注焉。洞不𥥆𣸧,而潔可居。

楊黼洞

在羅漢壁西危崖下。楊黼者,大理人,栖息於此。二十年得道而去。其始末詳〈人物志〉中。

重崖洞

即白鹿洞。在九重崖絕壁。迴𡶶返向青檀山,上豎巨木崖間,斧痕為級以升,又躡石痕捫壁而上。崖畔穹肰,如飛簷上覆。宴坐其中,肆目南眺,水目、天花諸巒羅供,有奔役之勢,自非烟褰雨霽,莫辨此遙岫矣。

麒麟洞

在獅子林大力、南宗二靜室左澗中,即珠簾水飛注處。

金華洞

在檀花箐西,金華庵西北,即𡶶頂西岡將盡處。崖懸路絕,層巒危聳,與列岫爭竒。人跡罕至,有僧南松嘗止靜其間。

仙鶴洞

在白雲寺、補處庵右百餘步。三石攅起,上累一小石,有似鶴頂。洞邊多產松菌、靈芝諸異艸。

華藏洞

即大石洞。在鷄坪關後石洞村,乃此山後嶺向北環轉處。山至此伏而再起,另闢洞天。洞門宏厰,高九丈,濶七丈。漸入漸高,𥥆窕[隆-生+(十/山)]𣸧,石乳凝滴,結而為笋。高者如塔如柱,又綴而為幡幢纓絡。鬼工天巧,名狀都絕。兼有石臺、石人、石牀、器、獅、象、羊、虎、禽、魚、花、樹,羅列其中。進至一處,有石穹窿,擊之吰肰如鍾;又有稍[隆-生+(十/山)]起處,其聲逄肰如鼓。俗亦以石鍾、石鼓呼之。左右小洞曲穴不可枚數,洞天之竒,於斯極矣。

小桃源洞

在小華首門之東。以其石寛厰,下臨絕壑,山路險峭。土人嘗避兵於此,故名。

小石洞

在大石洞東五里,外窄中𣸧。秉炬而入,門竅層叠,竒𢲘不盡。中有𣸧潭,人傳有龍潜焉。清窅冷寂,遊者不能久留,實茲山之幽異處也。

騰蛇洞

騰蛇洞在後山東壁。相傳有異書及《法華經》藏其中,恒有毒蛇守之。人或援藤而入,多被跌傷,故罕至焉。又名藏經洞。

收蛇洞

收蛇洞在小華首門西。有石竅,其𣸧不知幾許。古昔相傳有異人以咒術收蛇其中,故此山蛇不傷人。

黃猿洞

在悉檀寺前小瀑布下,大士閣之東。恒有猿猴蓄山果其中,人往覔焉,或得數斛。

泉經洞

在洗心橋邊,聖母水潭西二十步。或歳水澇,此洞出水,則次年必旱,農家每以為占。

卧虎洞

在白石庵後。

紅蛇洞

紅蛇洞在接待寺,三家村西箐內五里許。每秋前,有小紅蛇出卧石上而不傷人。

岳山洞

在放光寺之下。

藏頭洞

在華首門北岫側,歷落㠁牙。昔周哲於此洞修煉。多藏經史道書,人罕見之,故名。

玄鹿洞

在楞伽、虎嘯二崖之間。𢈏子春,知空、眼藏搜攬竒勝,登小沈臺,見藏頭庵北懸崖之上,古木叢蔭處,有玄鹿二,呦鳴而出,馴擾不驚,如相迎之狀,故名。

箐口洞

在九重崖下,塔院之北。洞不甚大,而林木茂密,境界幽窅。

碧雲洞

在幻空閣左崖半。可坐五六人。

玄玄洞

在鶴峋碑崖畔。絕壁數十仞,空洞臨危。其𣵫廣莫測,而無路可登。自非飛鳥翱翔,莫得窺其幽奧矣。

壺天洞

在真武洞之上。竅穴玲瓏,廣一丈五尺。有竒葩異卉,翠竹碧羅,擁蔭其門,儼肰仙客棲真之洞天也。

小蓮房洞

在千華崖之下。怪石隠門,人跡罕至。盖猿猱棲息之所。

大蓮房洞

在小蓮房洞之上。

飛光洞

在背光崖之西。洞中可坐十餘人。夏秋之際,嘗有金光飛遶其處。

石室洞

在獅子口之西。弘厰幽邃,中湧流泉。

丹霞洞

在獅子林後山下十里許,昔有僧習禪其中。孤邃幽險,不易居也。

一念洞

在功德庵之左,寛一丈三尺。

蟄龍洞

在翔龍寺之西,隔澗懸崖之上。

隠顯洞

在袈裟石左。上下二洞,空怪相連。棲真之士每神娛其間。

小華首門

在華首門下層,小𣑯源洞之右。此處又下一層,平出三崖,中曰金猊,左曰青獅,曰白象。一名「小華首門」。

羚羊洞

在迴杖處之下。

老古洞

在覺靈寺右嶺上。昔有僧老古,穴土為洞,棲禪於此。

禮佛臺

禮佛臺在束身峽西南。𡶶頂三面絕壑,南向木香坪,後有伏虎庵,前為玄關洞。昔時古行之士恒於其上禮佛,以致精虔。李中谿愛其竒勝,於此建賔蒼閣。以其面對點蒼山,宛肰天外屏畵也。

望臺

望臺在獅子、栴檀二林之間。自橫亘大嶺,分岡南下,[隆-生+(十/山)]起一𡶶,東界獅子林。披林縈磴,若穿翠幄。登此始見𡶶頂西懸,故以「望臺」名。小阜聯𥤮,如貫珠遞墜。

指顧臺

在點頭𡶶之下。自九重崖達獅子林,路經其處;指顧合山庵寺,如觀掌果,歷歷分明。

阿難臺

在華首門左,面臨蒼洱。

妙高臺

在玄關之右,寛可二丈三尺。

小沈臺

在藏頭庵前。群𡶶拱抱,叠嶂迴環;澗溪竹樹,無不生情,勢若雲霞擁月。

辭佛臺

辭佛臺在白石崖東大路傍。繇南山北轉,為登山初境。上有小塔,凡入山禮佛者,歸路至此,迴望山頂,作禮辭佛,以伸眷慕焉。

解脫坡

在石鍾寺下,大士閣上,長可三里。西望玉龍瀑,登山必經之處。

蜜哆坡

在積行庵傍,水月庵上。

火雷坡

在拈花寺右,石蟇江外。此山高一里,長五里。自煉洞西山頂分支東北向,逆上倉湖之水為石蟇江,與鷄山諸溪之水合流而為煉洞河。

迴龍岡

在放光寺前。從中𡶶斜分一嶺,自東向西,正對飛鳳嶺。迤𨓦起伏,長二里許。

熊羆岡

在華嚴寺後。此地原為熊羆窟穴,先時,有南京老僧真圓習靜於此。熊羆漸隠,遂建梵剎。

橫琴岡

在古雪齋、片雲居之前,塔院之上。垂巒平亘,狀若橫琴。

振衣岡

在文筆山之南。絕壁百仞,上有平岡。俯視接待寺、河子孔諸景,了了可畵。

飛鳳嶺

即鷓鴣山也,在放光寺西。山形自古碑崖翔舞而下,其長數里,宛肰飛鳳。

御風嶺

繇白井庵前,下至會靈庵。起伏延衮,長五里許。清溪交流,長松掩映,逰人經此,有憑虛御風之想。

太極嶺

在飛鳳嶺之右,既圓且正,形如太極。四週諸𡶶簇起,並秀爭竒,恍肰媚靈於茲嶺也。

雙泉嶺

在覺林寺右。

拂袖嶺

一名蛇伏岡。在西竺寺前。自息隂軒左,斜拖而下,繇西而東,至牟尼庵約一里許。細瘦橫披,如拂袖之狀。

棋盤石

在絕頂之西,身峽上,文殊閣前。南北兩崖夾墜,而石懸其中,平整如盤。世傳昔有兩仙對奕於此,原有三十二子,於今亡矣。

昇仙石

在捨身崖東,玉井峽之上。高五六尺,寛平,可坐二三人。俯臨絕壑,上逼層霄。登其上者,矌肰遐覽,俗慮頓空,飄飄肰有羽化昇仙之意。

華津石

在四觀𡶶後,休歇處之前。寛二丈,高三丈。一片橫斜,上可坐數十人。石面浸出,流泉注滴石下,即滙而為三極泉。

眠獅石

在栴檀林烟霞室右。其石高一丈六尺,廣九十圍。層叠兩級可攀而升高,下迴凹處可坐十餘人。石隙生大樹,高七八丈。修柯曳雲,濃葉蔽日,籠罩婆娑,故堪玄賞。

子母石

在大乘庵左。其大石高一丈三尺,廣可一百一十圍,古意崚嶒。有級可升,上可坐三十人。更左三十步,有石差小,亦偉俊可觀。旁更有數石,半露半藏,僃極嶔崎之勢。

袈裟石

在銅瓦殿。有坡,野卉蒙茸,別具幽勝。相傳當日尊者曬衣其上,青石白觔,其文縷縷,領褶俱全,宛肰袈裟鋪覆,因名焉。其上原有小閣,為比丘棲禪之所。

玉屏石

在簑衣庵舊址。其石高一丈一尺,濶七尺。正面平削,宛肰插屏。下又有小石,方正可作坐墩。旁立古木一枝,大八九圍,高四丈許,蒼肰掩覆,勢頗相得。

獅頭石

在迦葉殿西三十步。高丈許,大八、九十圍。前張吻如獅口,生樹二枝,掩映葱倩,培增竒致。謝東山〈逰山記〉曰:「殿西數十武,有盤陀石,可坐十數人。崖畔孤懸,不可行而至。」考此山,別有盤陀石,在放光寺西,此故名獅頭石。謝公落筆偶誤耳。謝即近時人,慕晉謝安之為人,故號東山。其逰覽之興,果堪追配晉人。東山之號,非浪稱也。

盤陀石

盤陀石在放光寺西崖,藏頭庵下。石高一百二十尺,直立如笋,亭亭上擎。雖附崖而起,不與崖合,挺肰離立。架橋而度,頂平可二十餘尺。上搆小亭,危聳特絕。行僧大千嘗趺坐於此。後當飛泉搖曳,叠嶂縈流,幽異孤渺,別具靈秀。逰者扶杖而登,下臨絕地,峯壑羅列,故堪竒賞。

半落石

在盤陀石左數十步。其石附崖而生,𥤮兀欲堕,下臨千尺之磎。

跏趺石

在觀音崖下。其上平正,故堪結趺入定。

片雲石

在獅子林純持靜室。高二丈,寛丈許,可坐二十餘人。旁有流泉,美冽甘潔。

移石

在悉檀寺右坡。石高一丈二尺,廣四十圍。此地舊為羅漢寺,石原在寺內,僧眾嫌之。忽有人來云:「此石可移也!可為我具食。」僧入厨治齋,既出,則石已移出寺外,其人不知所往矣。或云:「是潭中老龍,特示靈異耳!」

翠屏石

在獅子林中,一𡶶高聳,四面如削芙蓉,而金粉雜鋪,彩文如繢,上刻「翠屏」二字。

雲生石

在獅子林𡶶頂。其大數圍,高二丈三尺,傍有小石潭。凡山中欲雨,則此石傍必生濃雲,如車葢散布蒙密,其雨即至。

金剛石

在放光寺門內。高一丈一尺,寛可三十圍,崢嶸兀𥤮。上建小亭,名「四無亭」,可容數客。石脚有空凹處,可以坐。

雲鶴石

大石五六倚叠,河子孔之上,乃中谿李公所題。

放光石

在勝𡶶寺前。其石大小不等,五色俱偹,各具六稜,可供清玩。

兠率石

在彌勒院左。兩石連生,參𠋣作勢。高五丈許,頂寛平,可坐數人。紫苔交錯,有如繡𦂶。

螺文石

在慧燈庵右,狀若螺紋。

牛首石

在迦葉殿門外,土地廟前。狀如牛首,俯瞰眾壑。有老樹數枝,盤根其上。

曲筧石

在獅子林六般羅密靜室之下。其石嶙峋當路,靜室比丘引泉資汲者,必經其石之腰,苦於不能直度。乃刳木為曲筧,遶石而流,故名。

念佛石

在二天門上,頂可趺坐。朝山比丘、修土者,嘗於其上黙坐念彌陀焉。

霹靂石

在鉢龍室之後。其石嵯峨兀𥤮,若不可犯。石之上更有大石,中開一隙,若離若合,險怪岈岠,恍若雷轟。傍有老樹怪藤,特助竒古。石頂正平,躡級而登,可坐數十人。前後百步內,大石二、三十枚,各具異勢。其衝肰負土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其嶔肰相累而下者,若牛羊之飲於川。柳子厚所云,未足當也。

砥石

在白雲居前,倒影池之右。石高五丈,廣三十圍。頂平如砥,上坐五六人。

伏虎石

在白雲居左。高八九尺,長二丈許。遙睇近觀,周迴審視,宛肰蹲虎,首尾高下,無不勻似。

箕踞石

在石鐘寺左。平岡上大石數塊,橫側異狀。上有古樹數枝,叢䕃周覆,真可供幽人之箕踞矣。

笋石

在念佛石上。矗立如笋,最為孤峭。

凭欄石

在念佛石上。形如欄檻,下臨絕壑。凭倚遙觀,則蒼山如案,洱水如巵。

仙人牀

在華首門傍,左右兩座對列。其上寛平,宛肰牀榻,可供坐卧。

阿闍石

在華首門崖右。阿闍世王曾于此朝禮尊者,故名。

魚頭石

在放光寺右,屏風崖下。高七尺五寸,尖唇外𥤮,恍若魚頭。

金鰲石

在銅瓦殿右。長數十丈,昂首之勢,儼若鰲山。

流雲石

在無字碑下。高五六尺,廣丈許。

雙柱石

在玄鹿洞左。兩石連峙,直立如柱。

龍樹石

在龍華寺門左,相去一百九十步。其石正方,高八尺,周圍四丈三尺。上生樹一枝,大十二圍,高五丈餘。一根分作二枝,其幹相抱,葉復作二種,有老藤蒙綴。旁有小樹一枝,高二丈,其根皆蟠石而下,入於土。石之東南又有古樹五枝,茂密隂森,以助幽異。

拜佛石

在伏虎庵前。其石高丈許,𥤮臨虛崖。登躋其上,骨悚神慄。嘗有行僧履而拜佛。肰須一心朝向,絕去瞻顧,方能俯仰起伏。若左右旁視,即匍匐欲墜矣。

鬼工石

在玄關之上。大小數塊,委叠相倚。怪譎險側,欲墜欲崩,不可名狀。

無字碑

大石二塊,宛肰碑碣,在羚羊洞之上。知空、眼藏𢲘幽攬勝,不辭危險,無竒不搜。行至此處,小遇霧雨。知不可登,遂扶杖而[同-(一/口)+巳]。兩人以為勝遊之大缺䧟也。道友仙陀為題其地曰「迴杖處」。

爛柯石

在伏虎庵左,棋枰石之側。

生公石

在羅漢壁德上靜室之下。大小數十塊,或蹲或倚,如拜如侍,宛肰群聚點頭之狀。

小盤陀石

有二,在大盤陀石之左二百四十步,旁有古樹三枝。

潄玉石

在靜林居前路下,高五尺。其頂寛平坐五六人。雙澗夾流,清潄如玉。

謫星石

在龍藏谷中,放光寺前後。大小數十塊,竒形怪狀。高者百尺,小者丈餘。或如正士危坐;或如武夫肅衞;或如竒鬼猛獸,森肰欲搏人;或如金翅劈空,騰蛟戯海,有飛舞奔躍之勢。山石之竒,目中未覩,遊至此觀止矣。

嶧陽石

又名天磨石,在羅漢壁絕頂之上。兩石相壘,高數十尺,最為竒險。

三笑石

在石梁橋西北。大石三塊,相並𣣱𠋣。雄偉𥤮兀,頗有嶲致。

老人石

在黑熊洞左。㧞地矗起,形如老翁。

水心石

在岳山洞西大澗中。高十三丈,廣倍之,頂平如掌。

三多石

在二殊室之下。大石三塊,相去各二十餘步。上石高七八尺,其根空而出泉,狀若雲之倒垂。中石高丈許,𥤮兀竒偉。下石高二丈,頂方且平,可坐十餘人。

九品石

在石梁橋東。石甚竒𨺗,有僧刻「九品往生」四字於其上,故往來者,遂呼為九品石。

束身峽

束身峽在絕頂西,文殊閣前。兩崖對峙,中分一徑,僅容人身穿過。徑中流石歷落,擁足礙履。行者𠋣側,不能自持。可二里許。

藏書峽

在魯擺靜室之左。

仰高峽

一名五十三叅。在迦葉殿北,羅漢壁西,即登𡶶頂大路。轟巒𥤮石,𧇊蔽左右。中逕若剜,厓壁欲合。行者視前,以為路窮。更轉更睇,窅曲森險。俯瞰林壑,仰眺岑嶺。一步一景,倐忽互換。𨿽屢遊者,亦疑誤焉。崖中吐三獻水,足資行者之渴。周直指建亭於斯,今廢矣。

獅口峽

在獅子口之下,長四五里。𨺗直險僻,人罕繇焉。

梯雲峽

在羅漢壁西來寺左。高十五丈。兩崖夾立,窄如箭括通天,無路可升。靜室比丘每於峽上採薪,從峽中擲下,又從下拾之而歸,葢天險也。

玉井峽

在捨身崖、翠屏峯之間。崖壁環匝,宛然欲合,形如玉井。

蛇立峽

在羅漢壁安心處之右。兩崖束身,矗起一峽。崚壁當面,𨺗上干霄。雖飛猿㨗猱,窮於登降矣。

巨靈峽

在幻空靜室左。從羅漢壁最𨺗處,崖勢對裂,狀如斧劈。峽高十七、八丈,仰視崖頂,炫目危心。己亥兵亂,山中比丘用十尋直木,斧砍為級,緣之而上;然從之者鮮矣。

神足峽

在獅子林大靜室左。其峽寛而且深,長五六里。𨺗險異嘗,非具神足者,不能登也。

通天谷

即束身峽絕頂西北下。繇文殊閣至伏虎庵,兩崖矗起,中通一路,二里有餘。崖石嶔崎,徑道盤折。既窮復通,幽邃無際。

蟠龍谷

在華首門下,放光寺前。直連檀溪大壑。

檀花箐

檀花箐即桃花箐。此地原有大青檀樹一株,故峯與溪皆以青檀名。後其樹既伐,土人遂誤檀為桃。繇山頂西南七里許,深林雜樹,蒙翳幽窅,莫測其高幾許。南北穹巒,中凹成坳。東西則分溪㵼流,逝湍各別。東下成溪,滙出洗心橋;西流迸湧,直繇和光橋而逝。箐為賓、鄧分界,因去山稍遠,遊者鮮及。實則綿邈幽深,逈絕塵境。

蜜蜂箐

在太極嶺之左。

松花箐

在萬松庵上,連松二十餘里。花開時,人行其中,衣袖俱沾松粉。

萬里箐

在太極嶺之右。此處樹木最為深密,多藏刼盜,行者苦之。

山神箐

一名冷水箐,在白石庵右。

芭蕉箐

在南村後。相傳此處舊有芭蕉四五里,今無一存。滄桑之變,信不誣矣。

明歌坪

今建為勝峯寺,寺碑載:迦葉入定,八大明王送至此,鳴歌作樂,故名。後人因而建寺。

羅漢坪

在沙址西塔院。崖下靈山一會坊內,昔傳有羅漢現身於此。

木香坪

在西南峯,檀花箐東南,與點蒼山對。其坪在高山頂脊,圍環寛二十里。四傍皆深林密翳,積雪不消;而此坪獨寛坦溫煦,甚宜花樹。昔時服勤之僧,多於此結廬習靜。今荒蕪,無復存矣。洱西人士,駕艇登山,多繇此取道焉。

萬松坪

在四觀峯之後。繇絕頂西北下四十餘里,皆合抱古松。修柯曳雲,濃蔭蔽日;長風遠振,濤籟幽長。使陶弘景見之,不知何如神往矣。

憇佛坪

在大龍潭之前。其地寛廣平厰,樹石迴映,清泉交流,俗傳古有五百羅漢,遊憇於此。

金剛窟

在華首門西二百步。高八尺,深丈餘。中可坐臥六七人。還源、眼藏兩師避兵于此。但崖路危仄,人罕至焉。

獅子窩

在獅子林後崖下,面對東北。廣三里,長七里。多產奇樹名卉。舊有獅子庵,今廢矣。

二卷終

雞足山志卷之三

山水(下)

鷄足山源泉、噴流不下百十餘,咸奔為大溪,界山而下。其南面諸溪水,皆繇雪隂橋合河子孔水,東折過拈花寺前蹲象山北麓,合石蟇江水。又東南流,會觀音箐及賓居大王廟龍泉諸水,同歸大羅河。北行過達旦哨,入金沙江。金沙之下流即孔明征孟獲所渡之瀘水也。此水東北流,注馬湖,入川江,歸東海。又山北面諸溪水出和光橋,合佛光寨羅川水,亦出金沙江。惟西南山外諸溪水,則流入西洱海,繇大理玉龍關西流至合江舖,會漾濞河水南折,西合瀾滄江水。又西南流,繇順寧、景東、沅江、交阯,竟出南海。瀾滄江即黑水也,《尚書》云:「黑水、西河惟雍州。華陽、黑水惟梁州。」其源出南吐蕃鹿石山,本名鹿滄江,後訛為瀾滄。今人以瀾滄衞近金沙江,遂呼金沙為瀾滄,而又譌瀾滄為浪滄矣。天下之水,皆東流入東海,惟雲南瀾滄水西南流入於南海。嘗疑滇中必有山勢𨺼起,界劃東西之處。今窮考鷄足一山之水,其支流滙歸,遂分金沙江、西洱海兩處。肰金沙、洱海,相去不過二百餘里,而兩水之歸,一東北流向東海,一西南流向南海;則滇中地脉,界劃東西二流之處,實在於此。可知鷄足一山,繇西域雪山而來,發脉崑崙,自西北而行東南,地勢獨𨺼,為東西最高處;故一山之水,東𠧧分赴,關係地脉,政匪輕也。囙附若水、黑水兩江之考於後,以俟博學者論定焉。

按:金沙江原名若水。考之《水經》:「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又考旄牛徼在麗江𠧧北,吐番雍州界,崑崙之東南,即佛經所謂「四獸口中流出者」是也。《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黑水之間,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酈道元《水經注》曰:「若水,南經雲南郡之遂久縣」,即今金沙江北岸廵檢司地是也。此水出吐番,經雪山之北,過麗江,經鷄足,北合繩水、孫水、瀘水、大渡水諸水,沿注通為一津,即若水也,東流注馬湖江。諸葛征南,曾渡此水。又金沙江有二,在緬者流而南,出麗江者流而北。人多混混,故樊綽又以麗水為黑水也。

按:瀾滄江即黑水也。此水自麗江雪山之西,經雲龍州東南,流入蒙化、順寧、景東、江、交阯,乃入南海。酈道元《水經注》:「漢武帝時,通博南山道,渡瀾津,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即此水也。黑水之說,本於〈禹貢〉,從來辨論紛紛,終無確㨿。以酈道元注《水經》銳意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地志〉以為至僰道入江,其言與〈禹貢〉不合。孔、鄭諸儒考究不得,蔡氏作傳,引〈地志〉出犍為郡南廣縣汾關山。《水經》出張掖笄山南,至燉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樊綽以西南𢑱水南流入於南海者有四,曰麗水即黑水也。酈道元又以葉榆水𠧧南流,而水以榆葉所清,其色㴱黑,遂欲以當「黑水」。肰葉榆水出浪穹縣罷谷山,止在大理境內,遂入南海。若《尚書》雍梁之界,皆曰「黑水」,則黑水當自雍之西北以經於梁之南,豈葉榆可當?惟瀾滄之水,源出吐番嵯和哥,自西而南經雪山,西至麗江、蘭州入雲龍州,南過𣱵昌,又南過車里大甸,入於南海為是。《甘肅志》載:「甘州西十里,有黑河流入居延海;肅州西北有黑水東流,荒遠莫窮所之。」是其源出雍州𠧧北,而流入梁州之西南,其正西則流遶西極之外,而不可窮。葢地勢𠧧北最高,故水徑西而西南也。總之〈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華陽、黑水惟梁州。」又曰:「禹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夫隴蜀無入南海之水,惟滇之瀾滄、潞江二水,皆繇吐番西北來,與雍州相連,並入南海;但潞江西南流,竟趋緬中,與梁州不相陟。惟瀾滄繇西北而南,至交趾,入於南海。水內皆漢,水外皆𢑱,則禹之所導,分別梁州界者,其為瀾滄江無疑也。〈地理志〉謂:「南中山曰昆彌,水曰雒。」《山海經》曰:「洱水西流入於雒。故瀾滄江,又名雒水。」言脉絡分明也。梁雍之間,黑水非一,肰皆枝水而流,不入南海,如孔明箋所謂「朝發南鄭,暮宿黑水」之,皆非也。

雲南為西域之地,前朝雖通中國,封號覊縻而已,至宋竟與中國絕。故漢宋諸儒,考辨黑水,終不得其要領。余自己亥避兵蒙化,親見洱水西流合瀾滄;及𢈏子春纂修山志,考鷄山水勢,半出金沙,東流歸東海;半入洱水,西流入南海。始知鷄足一山水分兩𣲖。則此山為滇之岡脊,地脉遙遠,其與他山偏在一方逈不同矣。因博考方輿載志諸書,及詳問土人故老,為著若水、黑水之辨,以見鷄足之地勢,其來脉高遠,關係匪輕。可知迦葉祖師之入定此山,亦自有因緣,未可艸艸視也。

三獻水

三獻水在仰高峽中,一出滴雪崖下,一出兜率庵左石洞下,一出真武洞右。危崖萬仞,怪石崚峋;絕壁懸空,傍無宿土。而洪泉爭湧,聮絡奔會;汲資千鈢,溉澍百區。世傳迦葉尊者勅七十二龍擁護此山,故飛泉灌灑,無𡶶不潤。雖孤崖峭壁,亦注懸泉。迄今梵剎星布,佛會辰,香客遊人時盈數萬;香積筧水、鉢瓢滌濯,率皆霑注盈足,未嘗累汲也。

曹溪水

出懸崖下,在八功德水西,湧注不息。宋直指建庵,崖間題曰「曹溪精舎」。今屋宇傾,惟故址存焉。

八功德水

一名八德溪。在曹溪水、華首門之間。飛崖二臨,迸石而出。《滇志》云:迦葉尊者於石上卓錫成泉,故涓流不竭。

珠簾水

珠簾水,一名萬珠簾,又名四諦泉。在獅子林中,觀音崖之東隅,翠屏石南崖。危石矗起,上𥤮下嵌。崖上多竹樹雜卉,水從樹根石隙亂流而下。崖窟若廊若榻,而懸流虛羃其外。展氷綃於林杪,掛珠箔於雲端。濺注霏微,令人遜目怡心,不能自絕於其際。

河子孔水

一名聖母泉,在雪陰橋南。上有大石橫偃,空如張吻。濶一丈六尺,高可半尋左右。復有石數塊,名雲鶴。石大小差等,撑拒支亙,勢甚危險。諸亂石下,眾水奔湧,迴注斜射,與山中諸水相滙,竒發齊瀉,東注大澗。夏秋澍雨後,溪水皆濁,而孔水獨澄如故。雖與諸水合流,而清濁不雜。世傳此水自大理西洱海透山而來,故水獨別。再詰其故,則云:昔時有人朝山,在西洱海邊午餐,所攜食盒,落水流去。其人既至山下,小憇此水之傍,則見原盒繇此孔中流出,以為神異。知其地脉潜通,於時俗呼此為「盒子孔」。後蒙氏得國,建號「大理」,乃封其水為河子孔。葢西洱海,故名洱河也。

三道水

一道水,在金華庵下三里許,其源出白鹿寺之𠧧。繇一道水西去半里餘,即二道水也。其水發源威音寺之傍,繇西而北,合一道水併入於三道水。三道水之源,發自木香坪後,流出大聖寺之下。自南而北,從翔龍寺之右循崖而下,三水滙合,併注一溪。清流激湍,奔瀉數里。總繇松鶴橋下,又合和光橋水,出羅川河,入於金沙江。

九子龍王溪

在迦葉殿東五十步,此溪源最高,水最湧,合三獻諸水而下注於栴檀諸溪。

鳴琴溪

在白雲寺、補處庵二剎之東。

栴檀溪

在寂光寺左。𣸧窅迴曲,樹石籠映;眾水奔赴,湍浪激盪。上有大橋,名曰「響雪」。

花石溪

在幻住庵、蘭陀寺之中。溪不甚大,而迴曲清𤃒。樹石蒙繞,實為幽僻。

檀花溪

在木香坪檀花箐中。此地舊有大青檀樹,可數十圍。遠近瞻異,故此𡶶名青檀顧虎𡶶。

黃沙溪

在華嚴寺前。窈窕層折,竹樹茂密。衝濤嚙石,聲亂鐘板。上橫巨橋,題曰「德水」。

𠋣杖溪

在大乘庵之左,上有逍遙橋。大䥘和尚嘗獨行至此,𠋣杖聽流水聲,移時忘歸,故有斯稱。

赤蕨溪

在山後𠧧北,金華庵、大聖寺、翔龍寺諸剎之中。

虎跳澗

虎跳澗即四觀𡶶西折下山處。兩傍峭石突起,𠋣崖並蹲,各具咆哮之勢。相去丈許,下臨𣸧澗。

按《滇志》,馴虎澗在鷄足山,兩崖峙立,霞圍霰集,昔迦葉馴虎之處。相傳有二虎出入,故此地有伏虎庵。

集流澗

在傳衣寺傍。眾流滙集,高下𣣱折,乍大乍細。叠注支流,滙而為瀑。

秋濤澗

在山南河子孔邊,上有雪隂橋。此澗滙山南諸水,合河子孔泉,東折南出,過拈花寺前,出石蟇江。

雙水澗

在九重崖後。雨水交流,險峻層折。

葫蘆澗

在大龍潭下。繇龍潭下至水露庵,崖石攅空,卉竹蒙雜;澗勢阻險,溪路幽折。

石鐘澗

在接待寺之左。萬水奔赴,樹石窅𡨋,猿棲鳥呼,行者感動。

龍吟壑

在盤陀石之右。崖壁天險,剖為大壑,人跡罕經。

吞天壑

俗名大箐。在中𡶶、右𡶶之間,長數十里,寛四五里。眾水奔流,長風振樹,實具吞天之勢,即大覺寺山庄也。

騰蛟壑

在猴子洞左。幽折險峻,故為龍蛇之窟。

玉龍瀑

在牟尼庵西。其源自仰高峽來,會華嚴諸流下奔。而峽中有巨崖,水自崖上飛流,如崩濤舞雪。遊人從解脫坡對壑而觀,真有玉龍走潭之勢。葢當登山之始,層𡶶冠雲,殊壑擁翠;而松崖蘿壁之間,飛流潄玉,響答鐘磬,竒秀森靈,實厭眾目。

栴林瀑

在玉霖軒左崖。橫斜下注,激湧作勢。上更有東西兩瀑,尤為佳勝。自崖面臨空平鋪,旁無所撓,前無所障。牽曳烟風,搖蕩林影。遙睇旁睨,各具勝趣。

軟瀑

在小華首洞西。其源自八功德水流下叠書崖。

東峽瀑

在魯擺靜室下,猴子洞東。其源自曹溪水來,東從藏頭庵下。湊泊縈旋,曳霧搴烟,噴變幻。葢當兩崖迴合之中,又極上嵌下削之勢。所謂「落銀河於九天,控珠簾於雙闕」,未足形其勝槩也。

蒼龍瀑

在體一橋上。源自悉檀寺前大龍潭,渡伏龍橋,滙諸細流而成。曳練垂珠,濺石作態。

大龍潭

大龍潭,一名烏龍潭,原名軟石香芹溪,在悉檀寺前。昔時水𣸧林翳,隂森寒悚,樵採者不敢斧斤其旁。或有犯者,即風雷驟至,盖有黑龍窟其中也。自潭上建悉檀寺,林間淵碧,素流澄鮮,靈物似亦有歸依之意。肰山中夏秋霖雨,必有濃雲自此潭興。升至山巔,即風雷交作,傾瀉如注。僧眾每以此為占;其細霖微霑,即不肰矣。或云當悉檀寺未建,此潭水湧如潮,晝夜崩騰。建寺時,僧釋禪着衣杖錫,作文祝之,龍遂移赤石崖。每夏秋之交,一歸此潭來,則風雷震盪,飛沙偃木。合山僧眾皆知為龍歸也。舊傳迦葉入定,有七十二龍來護此山。事雖難稽,肰此山之龍雖多,而絕無橫潦崩𥤮之害。則佛法無邊,天龍馴伏,固有肰也。

小龍潭

小龍潭,一名柳枝泉。在悉檀寺後岡上,五華庵前。晶碧一泓,杞柳樵竹,叢茸雜映。清流遠引,澄泛無際。

石洞上潭

在後山華藏洞左側一里許。潭上有大椿樹二株,大數十圍。潭北有龍王廟,祈禱者嘗見有龍作小蛇遊於潭中,青紅五色隨時易形,土人崇敬不敢輕褻。

石洞下潭

從上潭南行二里,即下潭。水出亂石下,迸湧作聲,噌吰可聽。潭上雜樹交映,希見曦景。激湍奔流三十餘步,又滙為小潭,清𣸧可掬。

小石洞潭

在山後嶺下,小石洞中。

金鷄泉

金鷄泉即眼藥水也,在華首門東。按李逸民〈遊山記〉曰:「金鷄泉,僅一碗水。日有異鳥飲之,其來必雙,至二十雙而止。四時皆肰,鳥無增減,水亦無盈涸。有僧𠋣崖搆閣,汲此水以供香積,夢神語曰:『此是金鷄泉,爾不宜溷擾。』越日,閣災。」

太極泉

在飛鳳嶺之右。

碧雲泉

在碧雲寺左峽。其水自石間出,其味甘冽,緇素資之。

陰陽泉

一在雙泉嶺南,一在嶺北。南陽北陰,嶺亦以是名也。

一泓泉

在[隆-生+(十/山)]祥寺之左。清潔香美,逾於他水。

清凉泉

在無住庵左側。

石漏

石漏即白雲泉,在念佛堂後。青壁千仞,雜樹倒垂。傍𥤮一石,支崖凌虛,上實下虛,宛若懸鐘。水自石腹中散綴而下,不見泉脉。飛珠噴霰,如刻漏之垂注。余故改題為「石漏」。聞萬曆間,有僧白雲結廬崖畔,禮誦《華嚴》,精勤不息,感石竅灌滴下注,涓涓不絕。其石高三尺,濶如之。高處中空,漸上漸隘。水從空頂中墜下,為方池一泓。四旁皆崩崖𡽡石,𣣱曲倚側。乃水不溢於坎,而溢於脊;不溢於脊之外,崩而溢於脊之中管。管中之液又不溢於旁,伏而溢於中垂,其靈異如此。至九重崖東石縫,迸瀝分級而下,列為三𣲖各懸注丈餘。資給諸廬,甚為甘冽。

天乙泉

在清凉泉右。隆祥寺所引,即此水也。

環侍泉

在圓覺庵左右,兩泉並侍,水脉潛通。

濕雲泉

在會雲庵之右峽下。

萬佛泉

在羅漢壁太華靜室內。削崖危聳,如空劈雲。而崖下剜潭,廣可五尺,𣸧亦如之。半入崖根,半露崖外,澄肰不竭。始僧廣傳持誦《法華》,如此咒鉢迎八功德水,傾注坎中。水僅盈勺,資給未廣。後太華更加開鑿,遂成淵泉。

三沸泉

在獅子林下。有泉三孔,湧出如沸。

雲湧泉

水出法雲室之左,瑩潔騰湧,不啻白雲出洞。

青龍泉

在華嚴寺左腋,去寺里許。

暗香泉

在聚仙崖之下。泉上有古梅一株,踈影橫斜,堪入圖畵。

望臺泉

望臺有泉,自嶺脊瀝石而下。東會獅子林水,同發齊瀉,涓湧不息。栴檀比丘引流資引,多於崖端架木;曲折橫斜,度岫穿𡶶,以代運汲。

初地泉

在接待寺之左。

三極泉

在山頂後岡,去羅城二里許。泉有三孔,湧出作「品」字形。上有屋三楹,榜曰「休歇處」。山頂比丘咸汲此水,以資佛供。

湧蓮泉

在放光寺前七十餘步。其泉周圍多產木蓮花。

木香泉

在青檀山東北峽中。

女燈泉

在慧燈庵左,菜圃之上。水從橫石中洩出,雖遇久旱,而此泉盈注如常。

潛龍泉

在片雲居左嶺下。每天將雨,則泉中雲起。

飲馬泉

在撒馬塲西南,下山路左峽。

潔泉

在沙址,女僧繼周庵中。

捉月泉

流自猴子洞側,出於削壁絕壑之間,其源不可窮也。

琉璃泉

在碧雲寺路旁。去觀徹靜室百餘步,水從三大石中沁出。

浣石泉

在獅子林二殊比丘石彈軒之西。水從大石下湧出。

伽音泉

在獅子林頂相靜室左澗中,危石之下。

湧泉

出自獅子林支秋广傍,流灌栴檀林。諸修靜之士咸資汲焉。

四歌泉

在獅子林下,林泉靜室左邊。石孔流出,及天香師所鑿。

金龍泉

在蘭陀寺內佛殿後。相傳昔有金龍潛伏於此。

天乳泉

在幻住庵前東澗中。泉水清瑩,浮花泛彩,故名天乳。

白露泉

在蘭陀寺門首,離寺一百八十步。

香樟泉

在止止庵舊址。

醉象泉

流自九重崖東石窟中,去道本靜室三十步。從一衲軒流過。

箭括泉

在蕉鹿崖下,即本懐禪師書《華嚴經》處。

金剛泉

在九重崖,河南大定禪師住靜處。其水逆流,自東至西二百步許。下洩過法易禪師靜室,分筧支引太小繇。

射皷泉

在九重崖西。從大石孔中流出,去醉象泉數十步。

碧紺泉

其泉自靜居林左澗流出,去靜室六十步。水作青碧色,逈異他泉。

崩雪泉

歌坪左澗中。

鸚鵡泉

水出凌霄庵左澗中,去庵三百步。

摩羅泉

在補處庵左,鳴琴溪中。水從三大石中流出。

石鹿泉

在補處庵前,水自二大石下流出。其石蹲立作勢,有似鹿之飲川也。

樹手泉

流自法明寺左澗中,去寺半里許。

盤龍泉

在法明寺門首,水從盤龍庵故址下流出。

獅尾泉

水自首傳寺右𣸧箐中流出,下注止水靜室左澗中。

四論泉

自首傳寺右澗中出,去寺四十步。

水蓮泉

在寂光寺後麓。左澗有小山𥤮起,復凹如缺,水自此中出,離寺半里許。

弄珠泉

從大覺寺左澗浸流。相去一里,分注過白花山、潮音閣。

鐵骨泉

慶雲庵後麓流出。此水注瀉甚長,資給廣遠,緇素汲引,前後不輟。

五雲泉

從慶雲庵路旁瀉出,流過龍華寺。

蓮鬚泉

在龍華寺右澗中洩出。

筆花泉

在西竺寺門外。其池形如半月,寺門內原有舊泉,而漸湮,此即舊泉所注也。

鵝眼泉

水自覺庵後小澗中無節樹下流出,去寺七丈許。

雨香泉

在大乘庵左側大石下流出。

青鳥泉

青鳥泉出法界庵溪邊,下洩無我庵,去庵一百六十尺。

染泉

出自龍泉庵後麓,流至庵左。其水與土相漬,染布作色甚冝,緇流山中頼之。

停雲泉

此水自白雲居石窟流出。內外兩池,方廣畧等,大約可八九丈。涓流甚湧,晝夜不舎。蘭若汲溉之外,猶復下注溪潭,歸納江海。

點雪泉

自古雪齋左崖下流出,西滙黑龍潭,水洩為懸瀑。

莊嚴泉

出自悉檀寺藏經閣東,去閣半里許。

浴塔泉

浴塔泉出西顧山東嶺,飛流洩雲,傾濤濺雪。尊勝塔院僧體極治瓦為筒,自西顧山南麓,引渡文筆山北岡。兩山對峙,各處高阜中夾成溝。自卑而升,下注上迸,逆流不息,滙而為池。畜魚資汲,巧具神工,不啻禹鑿。𢈏子年,其徒妙濟復易瓦以銅,引入院內。另鑿方池,中搆小亭。池水平遶,儼肰蓬島之勝。覉逰宦子,莫不留連信宿,用相娛慰。

菩提泉

從菩提塲右澗洩出。

般若泉

一名靈湫水,出般若庵溪左。

湧雷泉

出雷音寺前路旁,相去百步許。

嵐影泉

從慈雲庵後溪瀉出,下注開化庵溪中,多產榛栗。

萬松泉

在菩提塲上,出古樹根下。

問津泉

出白石庵卧虎洞前,去洞九十步。其水湧出路旁,旱澇無異。

天女泉

出木香坪。此處多產天女花,花似玉蘭而微小,其香勝之。山中比丘移植庵寺,春初盛開,色香清,堪冝佛供。

天眼泉

在玄雪𡶶𠧧南隅,去伏虎庵二里許。

鹿野泉

在白鹿寺西嶺之麓。此處為賔、鄧二州交界,去大路百步許。

碧落泉

一名雙林泉,在翔龍寺左澗兩大樹中。亂石離離,清流迸湧,雙樹交映,故又因以著名。

天隠泉

在翔龍寺後。山岡迴複,林樹蒙翳,雖久居者,未能𢲘其源脉也。

藥叉泉

在覺林寺傍,去寺半里許。

清碧泉

在無聲吼之右,從大石間流出。鼻𡶶舎、雪岸居諸比丘咸引之,以寛負汲。

慈雲泉

在八角庵菜圃之下。

雲友泉

雲庵門外澗中。

浣衣泉

水出傳衣寺右腋。

讓泉

讓泉原在開化庵內,有龍居焉,人不敢犯。後建開化庵,龍移居庵門外,僧眾頼之。泉之得名繇是矣。

蓮子泉

在九蓮寺之右。

受記泉

在華首門右,與眼藥水相對。古傳為迦葉尊者授記僧處。

玉井泉

在絕頂之北,去羅城三里。

噴珠泉

在羅城正北,下山五里許。有崖數丈,斜掛飛泉,形如噴珠。

一滴泉

在龍吟壑中,繇放光寺右流過。

一葉泉

在放光寺葉子蓬之前。

穿石泉

水出岳山洞前。

迴龍泉

出迴龍岡下。

浴鳳泉

在飛鳳嶺之上

潮音泉

出飛鳳嶺下。其聲洶洶,如海潮之奔湧。

抱月池

在傳衣寺北坡側,寺僧德華所開。山勢閒曠,崖影遙連,平𤃒雲麓,倒漾翠微。周圍環以小垣,不碍山色。傍搆一小室,挹茲光影,致堪清玩。

洗硯池

在寶蓮庵內。擔當、把茅師徒居菴內,俱好畵,恒於此池洗硯。道㕛德音為題是名。

軟碧池

在大覺寺門內。方池甃磚,周圍九丈,畜金魚數百尾。荇藻交橫,翠微掩映,澄碧蕩漾。橫橋而渡,憑欄嘯詠,足澄心懷。

半月池

在水月庵前,形如偃月。

錦蓮池

在悉檀寺門外。昔年蓮花盈沼,花皆錦邊,故名。

秋月池

在白雲居門內。池面方平,周以青磚,上橫板橋。泉從其中湧出,水色清映,獨勝他池。蘋藻鮮澄,竟池涵碧。俯視遊魚,恍若乗空。

倒影池

在白雲居門外。空明瑩,卉叢生。鷄山峯頂,影倒此池。良亦地脈相依不止,波光澄潔也。

炤花池

在拈花寺門內。離離漾碧,恍若映花。

雲涌池

在雲海庵前二百步許。每山中欲雨,則雲從池出,故庵與池皆因此得名。

燈明池

在肰燈寺外。

春艸池

在龍泉庵門外。水色鮮澄,芳卉叢映,恍入謝公詩夢矣。

寶華池

在華嚴寺之左,青龍橋下。

烟水池

在德水橋上。

數息池

在息隂軒之前。

天水池

在西竺寺門外。此池原在本寺大門內,有龍潛焉。建寺後,住僧祝之,遂移門外坎下。

茨菰塘

在檀溪嵟下。廣可數畆,有流泉湧出其中。

上倉湖

在鷄足山之南,周迴十里。中出嘉魚,有丙穴之稱焉。其傍産蓮花菜,味甚鮮美,土人珍之。

鷄足山志卷之四

寺院(上)

野史氏曰:滇南古屬西域天竺界內,自西漢以後始通中國。前此帝王之化不及,而彝俗愚悍,賴佛教化導,興起善思。《郡誌》載:「茲地舊有三千蘭若。鷄山元旦,僧俗燒香散花,遠近至者萬計,自漢迄今無虛歲。」可知滇南崇信佛教,殆先於中國。今村野土民,多有不畏王法,而談及因果報應則凜肰敬信者。肰則釋氏遏惡揚善之功,有助於帝王之治匪淺也。誌寺院。

金頂寺

在天柱山四觀峯。古有方塔一座,今毁。弘治間,有僧建庵其上。至嘉靖年,郡人李元陽建普光殿;萬曆己未,直指潘𤃒建觀風閣;天啓丁卯,直指朱泰禎建天長閣;崇禎丁丑,直指張鳳翮建善雨亭,築羅城,上立四觀樓;己卯,直指凃必泓建景星亭;辛巳,黔國沐天波移雲南省城太和宮金殿來山,廢普光殿併塔,就其址以立金殿。順治甲午,因殿宇頹廢,合山耆宿同僧自玉重修。因觀風閣舊址為佛殿,廢天長閣為伽藍殿,廢阿難殿為藏經閣,廢善雨亭為臥龍軒,廢景星亭為碑亭。後有土主殿,前有靈官殿。康熈三十年,殿閣俱災,惟銅殿獨存。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提督諾穆圖重建天一閣於觀風臺舊址;僧慧酪、福峙募姚安土官高奣映、子映厚重修殿廡、過道、山門。山頂風厲,冬春之間,積雪不消。而寺居其上,孤聳寒寂,非有志者不能久居也。

迦葉殿

原名袈裟殿,在插屏山麓,登絕頂懸崖之半。此寺創自先朝,年代莫考。古碑碣有云:「周昭王五年丙辰,牟尼佛出世,其脫衣正在此處,故名袈裟殿。」唐天寶時,供刻像於此,又名迦葉殿。明初間,有羽人結一小庵,至成化時傾廢。嘉靖壬子,僧圓慶募鄧川土官阿子賢建寺。後又傾,復募阿國禎重修。萬曆壬子,阿岑增修,僧洪詔募造萬佛銅塔一座。順治戊戌,僧廣高與合山重修。康熈丁未灾,殿閣樓塔俱燼。𢈏年,山東僧極重修。丙寅年又灾,徒慧文重建殿廡,惟塔未建。辛未年,徒慧輝募《南藏》全部並水陸莊嚴,還貯本寺,接眾飯僧。內有土主殿,相傳為沙(音「灼」)漠土主。葢其神自西域隨護迦葉尊者至此山云。

石鐘寺

在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臺,面向鉢盂山。寺創自唐時,明永樂、正統間,勅賜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曉重建并後閣。康熈𢈏,僧洪舒、廣𧇩重建殿閣,上供三世佛,接眾飯僧。

按:寺名「石鐘」者,閣之左,古有澄潭,上懸崖石,叩之如鐘鳴,故以名寺。今潭石俱廢。相傳有圓石,形如鐘者,譌也。

寂光寺

在錦霞山之下,背靠栴檀林。弘治年初,剏花椒庵。嘉靖初年,為奸徒盜葬,已而毁庵。僧悟明控官斷復。三十七年,僧本貼同蘇鵬程、楊舟建寺。萬曆年,僧儒全募童指揮重修。天啟間,儒能再修。康熈己巳,僧學彥、通智重修。

聖峯寺

在鐘靈山前,即古明歌坪。背靠青檀山,面向尊勝塔院。左去數百歩,接居林。嘉靖辛丑年,僧月開建,其徒道裕、德住相繼增大之。後有玉皇閣,左鏡光閣,右觀音殿。康熈𢈏申災,甲子僧寂佐募修。

按:此寺址為明歌坪者,月初建寺時,掘地得碑,上云:迦葉入定時,八明王歌詠頌佛於此地,古稱為明歌坪云。

華嚴寺

在鷄足中峯之中,背靠熊羆岡,面向九重崖。嘉靖間,僧真圓建庵。後黔國公張、郭二總管擴為寺,內有沐公祠。萬曆𢈏寅,頒賜藏經。乙卯年灾,僧海川募張舉、郭子榮重修,麗江土知府木增建藏經閣。戊正月灾。康熈癸丑,僧照敏、照彥募江西客人吳文華重建。總督蔡毓榮、巡撫王繼文俱有題額。

按:寺址林巒深邃,原係熊窟。僧真圓選勝至此,趺坐通宵。眾熊大吼散去,僧遂居焉。

傳衣寺

即古圓信庵。在鳳凰山下,背靠萬松山岡,左尊勝塔,右白石庵。得山水大會鷄足中峯盡處也。嘉靖初年,僧性玄同李元陽剏建。隆慶年灾。萬曆丙午,僧寂觀重修。康熈己酉,僧心怡、源霔、源統重修。

大覺寺

在紫雲山前,萬壽庵之上。背靠望臺,左去龍華寺數百歩,右鄰千佛閣。萬曆初年,寂光寺僧儒全同 城楊宗堯建一小庵。萬曆十七年,楚僧本安同吳僧福登,賫慈聖太后懿旨一道,頒藏經至山。儒全、宗堯延請本安居之。至三十年,僧可全增大為寺。康熈癸卯,僧周璧、洪質、普宜、普開新建大殿廊房。

悉檀寺

在滿月山下,大龍潭之上,後靠石鼓峯。萬曆丁巳,麗江府土知府木增延僧釋禪建。天啟四年勅頒藏經,賜額「祝國悉檀禪寺」。崇禎己巳,建法雲閣貯之。至辛未年,其子木懿,重加丹堊,宏麗精整,遂為一山之冠。辛巳年,僧道源往朝普陀,又請嘉興府藏經一部歸,貯奉大殿中。康熈丁卯年,僧妙枝、教綿募麗江土知府木㙓重建門閣。

龍華寺

在白花山前,西竺寺之上。背靠望臺,左接極樂庵,右鄰大覺寺。弘治年間,僧圓亨建。嘉靖甲子,僧悟學募李元陽修治。萬曆戊午,僧洪聚、王治中重修。後有潮音閣,嘉靖丙寅,僧周堂募彭文學建。萬曆乙卯,僧普坤、李春富重修。

放光寺

在瓊樓山下。倚壁参天,面山橫案,適當鷄山之胸臆。嘉靖丙午,僧圓惺同李元陽創建。萬曆三年灾,圓惺復建。戊年勅頒藏經,後有藏經閣,久已傾頺。崇禎間,合山耆宿重修。康熈辛亥灾,萬壽庵僧文波募順寧知府楊■■重建藏經閣。

西竺寺

在龍華寺之前。弘治間,僧慧徹建了空庵,其徒德林擴大之,更名古松庵。萬曆乙未,圓瑞重修為西竺寺。後有昊天寶閣,姚安陶珽讀書于此。辛卯年灾。甲午年,僧真崇重修。

千佛寺

在寂光寺之下,前對靈源庵。嘉靖甲寅,僧明玉、李元陽剏建。天啟間,性潔重遷建之。

接待寺

即古福緣寺。在中峯之麓,背靠傳衣;山岡左里許接九蓮寺。剏建自先朝,年代莫考。永樂年,商太監同僧普炤重修,後燬。嘉靖二十二年,僧致學募李元陽重修,遂移今址。萬曆年,天心和尚居此,接待往來僧眾,更名接待寺。後有觀音閣,今廢。

首傳寺

在積行庵西南。萬曆丁丑,僧周樂募建。康熈丁卯,僧德海重修。

蘭陀寺

在金龍潭,背靠獅子林。萬曆間,黔國公建,延法師真澄居之。康熈𢈏午,僧寂尚、寂戒募化重修。

傳燈寺

即銅瓦殿,原名迦葉寺。在猢猻梯之下。左有袈裟石,右百步許,接華首門。即迦葉入定處,故寺即以此名。正德間,僧圓成同北勝州土官高世𢡟建,鑄銅瓦為殿。萬曆間,中丞唐時英修。後鄉官李元陽更為增擴,乃樹碑以記之。

西來寺

在羅漢壁太華靜室之左。萬曆年,僧如唐禪棲於此。崇禎十年,其徒性讓改建為寺,今廢。

碧雲寺

在西來寺左腋下。天啟年,僧幻空創建。康熈三十年,僧有悟、有光重修。

祝國寺

在毘盧閣左。萬曆九年,僧普宗剏建。辛卯,明月重修。康熈三十年,僧真奇重葺。

白雲寺

在補處庵之上。萬曆甲午,僧古事建,陶不退更名定雲庵,今荒廢。

法明寺

在毘盧閣之上。萬曆己丑,朱廷偉同僧普宗剏,今廢。

燃燈寺

在象鼻山前,首傳寺右二里許。萬曆年建,後灾。崇禎初年,僧自周重修,今廢。

隆祥寺

古名白井庵,在聖峯寺垂巒下三里許。成化年剏建。嘉靖間,僧戒寛修建。康熈丙寅,僧福昹重建。

圓通寺

在西竺寺東。隆慶元年,僧德成建。萬曆丙午,其徒真鳳擴大之。崇禎年間,性寧重修。

迎祥寺

即鉢盂庵,在石鐘寺之南,鉢盂山下。嘉靖年,陳𡏬剏建,李卓吾嘗寓此聽經。崇禎丙,僧周定重修。康熈丙午,僧普宜、廣富重修。

觀音寺

在息陰軒後。嘉靖年,僧能中建。萬曆二十九年,郭子榮重修,今廢。

三摩寺

在象頭山前,即大士閣。萬曆乙巳,直指沈公正隆剏建,徵僧古言居之。康熈丙辰年,僧德海、德壽重修。

雷音寺

雲庵左。萬曆年,僧黙庵先建止止庵於般若庵之下。李元陽、楊如檟遷於今處,改名雷音寺。崇禎間,僧海法重修,內有聽竹軒。

九蓮寺

在福緣寺西里許。嘉靖間,接待寺僧居靜於此。萬曆三十八年,延僧無為㞐之,遂建寺。其徒紫真、覺用相繼增修。順治丁酉,本湛重修。康熈三十年,蜀僧自證居之。

報恩寺

在尊勝塔院垂岡之下。嘉靖初年建。萬曆𢈏寅,姜應雷修治。順治壬辰,僧寂順重修。康熈壬申,僧通璧重修。

拈花寺

在蒼波山下,辭佛臺右三里許,為入山之第一剎。面對蹲象山,自此至山頂,計四十里。萬曆年間,趙日新建,後有玉皇閣。

羅漢寺

在大龍潭上,悉檀寺前。剏自先朝,年代莫考。今廢。

覺靈寺

在放光寺西三里許。嘉靖初年建,今改為迦葉殿塔院。

大聖寺

在金華庵下五六里許。萬曆辛卯,僧普霖建。

廣恩寺

在翔龍寺左嶺下半里許。萬曆十年,僧炤能建。

翔龍寺

在大聖寺西三里許。萬曆丁巳,僧通文同鄧川庠生張瓚建。康熈丙寅,本寺僧体微重建,飯僧結眾。

白鹿寺

在金華庵之左,威音寺右。萬曆年建,今廢。

威音寺

在檀花箐西十里許,背靠木香坪。萬曆年,僧普明建,今廢。

懷恩寺

在鷄次坪西後山之麓,乃鄧川登山必由之路。嘉靖年,大理府卞經歷建,今廢。

慈聖寺

一名幻居庵,在萂勒村之上。萬曆年,僧妙瑞建。此處最多佳木花果,前後俱有流泉池沼。

牟尼寺

在牟尼山,去鷄足六十里。謝撫院買山為僧釋禪建,中有塔。

吉祥寺

在大覺山。天啟年,僧可全建,今廢。

庵院

補處庵

在白雲寺下,背靠羅漢壁。萬曆丙子,僧如正結茆於此。後周𢡟和、倪拱宸擴而為庵。康熈辛亥,僧文相、大幸募修。

幻住庵

在林泉室下一里許。萬曆年,僧如堂建。順治初年灾,僧立重修。康熈戊辰,僧普嚴募修。

尊勝塔院

在文筆山,乃鷄足左峯盡處。迴顧一山,如張圖畫。崇禎戊寅,麗江府應襲木靖,同悉檀寺僧道源、道真剏建。中立尊勝塔,高六丈六尺,周匝禪室四十楹。製度宏,頗堪託勝散懷。順治丙申,木氏復貲冶巨鐘,重二千餘斤。晨夕鐘聲,震响一山。精修之士,藉以警動昏沈。即愚罔之夫,亦可以震醒聾瞶,實聞修之一助也。康熈己巳,僧教綿、教立募土官木櫾、孫土知府木興重建。

彌勒院

在慧燈庵左,背靠迦葉殿。剏建年遠,日就傾。丁亥年,僧正用募鄉紳吏部曾高㨗遷址重建。康熈丙辰,僧學融重修接眾。

片雲居

在集賢山下,古雪齋之左。崇禎辛巳,僧道涵建。𢈏子春,大錯和尚寓此修《鷄足山志》。康熈癸丑,僧教卓重修。

白雲居

在天池山下,右去二百步為圓庵。崇禎癸未,賓川鄉紳曾高㨗延僧圓彩建。曾晚年祝髮隱修于此。康熈辛亥,僧妙熏同曾學祖重修。

古雪齋

在集賢山下,片雲居右。崇禎甲午,僧道源、道慈建,內有蒼波閣。康熈甲寅,僧教綿募修。

罔措齋

在寶蓮庵內。僧普荷隱居於此,著有《罔措齋頌古》。

息陰軒

在觀音寺之南。萬曆壬子,憲副馮時可為僧釋禪建。崇禎十三年,麗江府知府木懿重修。康熈己巳,僧教運重修。

菩提塲

在般若庵左。萬曆年,僧周科建,後荒廢。丁亥年,僧本達募周京重建,今廢。

在白雲居右嶺。嘉靖年,僧周嚴建。

法界庵

在圓庵右嶺。萬曆初年,僧圓心建。康熈壬寅,僧廣息重修。

五華庵

在龍泉庵左。嘉靖元年,僧如月募眾建。𢈏重修。康熈三十年,僧德壽重修。

無我庵

在龍泉庵上。嘉靖年,僧普周建。萬曆間灾,僧道定重建,今廢。

龍泉庵

在小龍潭上。萬曆𢈏辰,僧古爾建。門外有染池,緇流取其土以染衣。

大乘庵

在大士庵左。弘治初年,僧悟禪剏建。康熈己巳,僧洪敬重修。

大士庵

在大智庵左。剏建年遠,莫可稽考。嘉靖丁未,僧可解募李元陽重修。萬曆丁亥,僧周儒再修。康熈癸卯,僧廣嚴重修。

大智庵

覺庵左,一名慧燈院。萬曆乙卯,僧如顯建。

覺庵

在圓通寺左。嘉靖二十五年,僧真蓮建。萬曆壬辰,威遠州刁土官重修。癸巳年,僧洪宣重修。

極樂庵

覺庵右,舊為湧泉庵,在寶蓮庵斗母閣之上。嘉靖年,僧真山、真用同建。後因山水崩瀉,庵為之。萬曆二十年,僧如海遷建今處,更名極樂(一名太平庵,一名地藏庵,一名寧寺)。崇禎𢈏辰,僧洪鏡重修。康熈𢈏午,僧普合募土官高奣映重修。

寶蓮庵

在鳳毛山下,覺庵上,古名蓮宗寺。萬曆𢈏辰,僧真慧剏建。順治戊,僧普荷重修。內有罔措齋,庵後舊有斗母閣,今

萬壽庵

在西竺寺右。萬曆己亥,僧真松募眾建。康熈己酉,僧海淳重建。

卿雲庵

在潮音閣上。萬曆二十二年,僧周徹募楊續芳剏建。崇禎間,僧洪聚重修。相傳迦葉入定旹,有彩雲飛繞於此,因以名庵。康熈甲子,僧宗源重建。

牟尼庵

在鉢盂庵右,隔澗半里許。嘉靖間,有僧建茆庵於此施茶,因呼為「茶房」。後[同-(一/口)+巳]祿,楊周改建為牟尼庵,延僧智空居之。萬曆年灾,僧寶印重修。

法華庵

在觀音寺右。嘉靖間,僧圓光建。萬曆壬子,僧如松重修。崇禎十年,僧海榮重修。康熈己巳,僧通璧募修。

靈源庵

在觀音寺之上。萬曆三十年,僧如金建,今廢。

妙覺庵

在燃燈寺下。萬曆初年,僧圓貞建。崇禎十二年,僧真式重修。康熈戊辰,僧真密重修。

天竺庵

在慧靈庵之下。嘉靖四十年,僧悟能習靜於此。萬曆十一年,其徒大千募韓璠建庵。萬曆四十四年,僧普伸重修。康熈𢈏午,僧自明重修。

慧靈庵

在天竺庵上,舊址在天竺庵下。正德間,僧可秀習禪於此,有天人送供之異。萬曆間,包見㨗、沈時泰重修。崇禎四年,僧普信移建今處,但荒僻寥落,無人居之。

雲海庵

在祝國寺下。天順年,僧智曉同徒慧雲建,後因[同-(一/口)+巳]祿。嘉靖間,僧普宗遷建。天啟乙丑,僧清滿重修,康熈壬灾。𢈏午年,蜀僧天璧重建,即「萬壑松濤」八景之一。

無住庵

在隆祥寺右里許。萬曆間,僧真鸞開建。康熈𢈏午,僧寂玉募修。

凌霄庵

在明歌坪右腋,凌霄山之下。萬曆二十八年,僧圓恩建,今廢。

慧燈庵

在彌勒院西,背靠迦葉殿。萬曆乙巳,僧洪平結茆習靜於此。崇禎甲,其徒普現募朱新祈擴址建庵。康熈壬申,僧宗海募修。

海會庵

在勝峯寺之下。嘉靖癸卯,僧潓壽建,今廢。

積行庵

在滿月軒西。萬曆三十四年,僧靈骨建。康熈壬申,僧德悟重修。

水月庵

在寂光寺右,內有清凉閣、雲鶴塢。萬曆年,僧用周習禪於此,其徒廣月擴大之。

曇花庵

古名八角庵,在傳衣寺之左。嘉靖間,僧圓炳建,隆慶年灾。萬曆初年,僧真悟募阮尚賓重修。康熈丁巳,僧寂洪重修。

雲庵

在彌陀庵左。嘉靖乙未,李元陽同僧真炳剏建。天啟元年,僧如江募洱海楊土官重修。崇禎乙未,僧性杲再修,內有懶雲窩、無我室。康熈壬申,僧肇先重修。

圓通庵

在彌陀庵右。嘉靖間,僧海印建;丙年,僧心慧重修。康熈甲寅,僧無然重修。

彌陀庵

在圓通庵左。嘉靖間,僧如松建,隆慶年灾。萬曆八年,僧了貴重修。康熈丙寅,僧源敏募修。

萬松庵

在松雲山下,古名蘭宗寺。嘉靖間,僧圓清建,舊址在左腋中。天啟辛酉,僧如桂募李中谿遷建今地,廢。

般若庵

在菩提塲右嶺下。隆慶間,僧海眾建,後廢。崇禎初年,僧雪峯重修。癸巳年,僧心怡再修。康熈辛亥,僧源統重修。

慈雲庵

在傳衣寺垂岡左側。嘉靖年,僧三昧建。崇禎末年,僧性文重修。康熈壬申,僧寂洪募修。

開化庵

在慈雲庵下。萬曆三年,僧真鸞開建。崇禎辛巳,僧性永重修。其址先有龍潭,自真鸞開基,龍遂譲地,而出泉於左腋之下。康熈辛未,僧照瑞募修。

雲溪庵

在報恩寺右。萬曆年,僧道備募眾建。康熈癸卯,水目嗣法玄顏重修。

白石庵

在白石崖,乃鷄足右峯盡處。左二里許,接洗心橋;右二里許,接辭佛臺。弘治間,僧明正募洱海楊土官建。其崖壁玲瓏,洞壑幽邃,極天劃神鏤之巧,今廢。

金華庵

在檀花箐西五里許。嘉靖年,僧南嵩開建。

伏虎庵

在曹溪庵之西崖,今荒

曹溪庵

在古佛洞西,左腋出泉,甘美如曹溪。萬曆癸卯,僧明悟建;直指宋興祖重修,今荒廢。

功德庵

在八功德水上。萬曆年,僧雲聚居靜於此,今廢。

藏頭庵

在盤陀石北,小澄臺上。萬曆年建,今廢。

兜率庵

雪崖前。嘉靖初年,蔡關主建,集僧煉魔於此,今廢。

觀音庵

在象鼻山寶藏庵之上。萬曆四年,李元陽建,今廢。

寶藏庵

在觀音庵下,燃燈寺之上,今廢。

圓覺庵

在凌霄庵右嶺下。創建年遠,莫可考論。今庵已傾廢,惟故址存焉。

瀑布庵

在瀑布崖之西。嘉靖年建,今廢。

土庵

在傳衣寺下。萬曆年建,今廢。

慈聖庵

雲庵右。萬曆間,僧圓昇移瀑布庵於此,今廢。

大力庵

在彌陀庵內。嘉靖年,僧大力建,今廢。

水露庵

在大士閣下,今廢。

奉真庵

在翔龍寺下。萬曆間,僧普潤建,今廢。

盤龍庵

在法明寺前,今廢。

獅子庵

在獅子林山後獅子窩。其間林木深曠,人不能居,今廢。

東塢庵

在獅子庵之北。東塢村土人建,今廢。(以上自金華庵起至東塢庵止,十八處皆廢。)

繼周庵

在山麓沙址。內居女僧。天啟年建。

袛園庵

在沙址村右。康熈丁巳,僧慧自新剏。

永勝庵

在沙址村後。康熈丙寅,僧光新建。

玉皇閣

在聖峯寺內,萬曆間建。崇禎年,北勝州枈州守重修。

御藏閣

在放光寺內。萬曆年剏建,以貯藏經。明末,洱海道何閎中、鄉紳曾高㨗同八大寺重修。康熈甲寅,僧文波新之。

石鐘閣

在石鐘寺內。萬曆年,僧了極募孫學易建,其徒周輝、洪舒重增大之,以貯藏經。順治戊,燬於兵火。康熈壬寅,僧洪舒復建。

法雲閣

在悉檀寺內。崇禎二年,麗江土知府應襲木懿同悉檀寺僧道源、道慈剏建,以貯藏經。辛未年重修。

潮音閣

在龍華寺內。嘉靖丙寅,僧周堂募彭文學建。萬曆乙卯,僧普坤募李春富重修。康熈戊辰,僧宗潔同庠生李朝鳳重修。

華嚴閣

在華嚴寺內。萬曆年,麗江土知府木增剏建,以貯藏經。丁酉年灾。

觀風閣

在四觀峯頂。萬曆己未,直指潘𤃒建,今廢。

天長閣

在四觀峯頂。天啓丁卯,直指朱泰禎建,今廢。

藏經閣

在四觀峯頂,羅城內佛殿後,即禪僧廣稱閱藏之所。

大觀閣

在四觀峯之後二里許,玉枕峯上。萬曆年建,今廢。

千佛閣

在靈源庵之上。嘉靖甲寅,李元陽同僧明玉建,奉佛千尊。今閣廢,遷建為寺。

毘盧閣

在祝國寺西,背靠青檀山,右去半里許接華嚴寺。萬曆𢈏,僧如文募王麒剏建。

太子閣

在華首門,即迦葉入定處。先年有僧建庵於此,日就傾。嘉靖四年,僧昌玉同阿國禎重建鐵瓦殿。萬曆己亥,僧性來募周𢡟和建二方塔。癸巳年,鄉紳曾化龍重修。康熈𢈏午,舉人曾學祖同僧學融重修。

大士閣

在三摩寺內。萬曆乙巳,直指沈正隆建。康熈𢈏申,僧德海、德壽重修。

明鏡閣

在聖峯寺內。古有鏡千百面懸於其上,今鏡失,閣存。

拈花後閣

在拈花寺內。天啟年,趙輝寰同僧普念建。

真武閣

在仰高亭上。

玄天閣

在碧雲寺後,即幻空靜室也。

迎祥閣

在鉢盂庵內。康熈甲子,僧普宜重建。

蒼波閣

在古雪齋內。大錯和尚題扁,取唐句「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之意。

光明王閣

在九蓮寺內。

極樂寶閣

在大乘庵內。

清音閣

在大士閣左澗中。天啟年,僧排清建。

大悲閣

在猢猻梯上。萬曆間,僧可極建,今荒廢。

文殊閣

在四觀峯二里許。嘉靖年建,今廢。

普賢閣

在大悲閣之上。萬曆年建,今廢。

賓蒼閣

在拜佛石之上。正德年,郡人李元陽曾讀書於此,今廢。

袈裟石閣

在銅瓦殿左數十步。大石𥤮起,青石白紋,分為條片,宛肖水田衣之狀。世傳迦葉晒袈裟於石上,故遺跡存焉。嘉靖初年,僧圓清結茆於此。後搆小閣,今廢。

微笑閣

在迦葉殿旁。嘉靖年建,今廢。

千手閣

在西來寺之左。萬曆年,僧如唐建,今廢。

昊天寶閣

在西竺寺內。萬曆丁丑,僧德林建,今廢。

斗母閣

在寶蓮庵內。萬曆年建,今廢。

玉龍閣

在瀑布之上。大理周太守建,即龍吟壑,今廢。

觀音閣

在接待寺內,今廢。

天一閣

在四觀峯頂,觀風臺舊址上。康熈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提督諾穆圖同建。

天咫樓

在迦葉殿前。順治丁酉修建。上貯藏經,中奉萬佛塔,最為莊嚴。其樓三層,而地形又最高,故名「天咫」。康熈三十年災。三十一年,僧慧文重建。樓僅二層,巡撫王繼文題額。

九年樓

在寂光寺殿右,內供藏經。達尊者不立文字、面壁九年。斯樓之稱,葢欲閱藏經者,觸目警心,不借文字為津筏耳。

二觀樓

在大覺寺正殿前,內貯藏經。樓以「二觀」名,取《道德經》有欲無欲之義。

錦雲樓

在傳衣寺佛殿右。萬曆年建,以貯藏經。樓前有大山茶一株,其高五丈,大七圍。花及萬朶,開時爛若堆錦,枝柯入總。朝暾初升,影映櫺檻,炫人瞻顧。其下又多種杜鵑,英燦繁麗,樓以此名。

殿

金殿

在四觀峯頂。銅鑄為殿,外以金裝,梁柱窻壁,備極精巧。此殿原在雲南省城鸚鵡庵太和宮。崇禎辛巳,黔國公沐天波移建峯頂,因名此寺為金頂寺。

銅瓦殿

又名銅佛殿,在傳燈寺。正德間,北勝州土官高世懋與僧圓成重修此殿。因山頂風冽,嚴冬積雪,屋瓦凍裂,遂冶銅為瓦以覆之。

鐵瓦殿

在華首門。嘉靖四年,僧昌玉同阿國真建,今廢。

萬壽殿

在悉檀寺內。萬曆年,麗江土知府木增同本寺僧釋禪建。

彌陀殿

在華嚴寺內。康熈甲寅,僧照敏同庠生吳維相重建。

萬佛塔

在迦葉殿前閣,高二丈六尺。煉銅為之,外餙以金,上鑄萬佛,最為莊嚴。萬曆年,僧洪詔募造,今廢。

尊勝塔

在文筆山。高六丈六尺,四圍迴廊四十間。製搆精宏,遠近瞻仰。崇禎戊寅,麗江土知府應襲木靖同悉檀寺僧道源剏建。後道真重加修整,鮮聖端崇,逈絕凡境。

飲光雙塔

在華首門,左右對峙,各高二丈三尺。萬曆己亥,僧性來募周懋和建,太子閣正居其中。

吉祥塔

在牟尼山,高四丈。僧釋禪建。

黔國公祠

在華嚴寺內。萬曆間,黔府張、郭兩總管,奉沐國公命,重修華嚴寺,因為沐公建長生祠於左。丁酉年燬于火,今故趾存焉。康熈辛未,僧照律重修。

恭節公祠

在大覺寺內。公劍川人,己未進士,任四川巴縣知縣。天啟元年,川中藺酋叛,陷重慶府,公死之,闔門殉難。贈光祿卿,恭節,寺僧為立祠。

潘朱兩代巡祠

在四觀峯金頂寺內。萬曆間,潘直指諱𤃒者,於山頂建觀風閣。至天啟年,朱直指諱泰禎者,復建天長閣。兩閣最為偉麗,山頂由是香火始盛。合山比丘德之,為立祠,肖像祀焉。

木太守祠

在悉檀寺大殿右。木公諱增,號生白,麗江土知府。崇禎間,以輸餉助邊,加叅政銜。萬曆丁巳,公以母老祈壽,拜疏於朝,請建「祝國悉檀寺」。上可其奏,遂捐貲數萬,延僧釋禪剏建于大龍潭上。復于本寺門內建萬壽殿,以致祝國之誠。天啓戊辰,命僧道源入京請藏經,建樓供于殿左。寺僧因為立祠。公又于本山華嚴寺建藏經閣、九重崖建一衲軒、文筆山建尊勝塔院,俱極精偉。山中修建功德,惟公為最焉。

卷四終

鷄足山志卷之五

寺院(下)

羅漢壁靜室(共四十九處)

萬佛堂

在羅漢壁撒手處之東。懸崖萬仞,竹樹參映,累石架木,別具勝致。萬曆丙辰,僧洪詔建。先有寂光寺僧心宗持鉢盛八功德水傾於崖下,因以成泉,至今不竭。

安心處

在西來寺之東二里許。屋止三楹,附崖而搆,窄處梯棧為階。老樹修竹,交映左右。崇禎甲,僧性超建。

撒手處

在楊黼洞左。下臨懸崖,勢頗危仄,而結搆精好。左有小樓,坐攬雲山,別具靜遠之致。天啟甲子,僧廣高建,大錯和尚為之題額。

棲真處

在楊黼洞傍。天啟年,僧還真建,今廢。

半空庵

即幻空靜室右,碧雲寺上。乃張直指與幻空老僧問荅處。

天然室

在寶印庵之東,今廢。

寶印庵

在停雲庵之東,今廢。

停雲庵

舊名還真室,在寶印庵西。僧還真建。

還慈室

在半空庵之左,今廢。

普光庵

即還普靜室,在半空庵之右。崇禎年,僧還普建。

體然庵

在普光庵下。崇禎年建。

一笑軒

在體然室之下。崇禎年建。

自覺庵

即覺融靜室,在碧雲寺下,水井之上。萬曆年,僧覺融建,今廢。

貫徹室

在水井之旁。崇禎年建,今廢。

甘露軒

原名會心室。在碧雲寺左。僧元然建,今廢。

休歇處

在四觀峯西北四五里許。其下出泉,峯頂比丘汲飲於此。萬曆年,僧來秀建。僧廣和曾隱於此,今廢。

古佛洞團標

在華首門西,古佛洞之下,今荒廢。

望北庵

在插屏山崖上。萬曆年,僧幻空棲靜於此,今廢。

獻果庵

即魯擺靜室,在藏頭庵西。昔魯擺老僧棲靜於此,有老猿來為之執㸑,今廢。

桃源庵

在小桃源洞前,今廢。

摩雲居

在兜率庵右,今廢。

海印庵

在伏虎庵旁,今廢。

廣西室

在軟瀑之旁,今廢。

青齋庵

即山東靜室。在收蛇洞門前,今廢。

洛伽庵

在猴子洞。昔大千和尚居靜於此,今廢。

磐陀石團標

在放光寺西盤陀石上。石附崖而起,高數十丈。僧歸空結茆於上,架橋以登。俯視千崖萬壑,最為奇險。今團標尚存。

悉怛多室

在飛鳳嶺之左,太古庵右。萬曆年,僧如琳居靜於此。

太古庵

在覺靈寺右嶺上,昔僧老古棲靜於此。穴土為洞,人呼為老古洞。

業居

在放光寺御藏閣之左。昔僧淵明閱藏於此,今廢。

葉子蓬

在放光寺左崖下。旁有怪石澄泉。萬曆年,有江南僧居靜於此,今廢。

衡陽庵

即岳山靜室。在放光寺下三里許,岳山石洞之旁。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昔南岳僧禪隱於此,今廢。

寶山室

在凌霄庵之下。鐵脚寶山居靜於此,今廢。

靜居林

在聖峯寺之左半里許,僧真利建。

般若崖室

在白雲寺之左崖上。僧定雲結茆於此,今廢。

紫栢崖室

在白雲寺右嶺崖上。聖峯寺僧結茆於此,今廢。

楞伽居

在紫栢崖西。僧真利建,今荒廢。

大雲庵

舊名法雲室,在聖峯寺左二百步。崇禎年,僧法雲建,今廢。

法行室

在彌勒院左,兜率石傍。僧法行建,今荒廢。

寶光庵

即𦦨光室。觀音庵左,隔澗里許。僧𦦨光建,今廢。

齊雲庵

在楞伽石之下。萬曆年建,徽州僧居靜於此,今廢。

會雲居

在楞伽居之右。

體如軒

在補處庵下里許。崇禎壬申,僧周用建。

松雲堂

在體如軒左,僧周正建。

智印室

在體如軒右。崇禎間,僧周悅建。

禪心室

在體如軒之右嶺下。崇禎年,僧洪海建。

丹霞庵

即自朝靜室。在補處庵左嶺下,僧自朝建。

全真室

在燃燈寺後嶺上二里許。昔有羽人煉丹於此,今廢。

栴檀林靜室(共十三處)

烟霞室

在栴檀林玉霖軒右嶺下二里,眠獅石之左。天啟元年,僧覺明建。

玉霖軒

在栴檀林老僧崖下,左有懸瀑。天啟年,僧殊勝剏建,其徒學蘊叅禪於此。

止水室

在積行庵右嶺,隔澗半里許。崇禎年,僧讀談建。

素雯居

即年碍室,在玉霖軒左。崇禎年,僧無碍建,今廢。

畢婆室

在栴檀林。崇禎間,僧淡惺建,今廢。

止月廬

在栴檀林。崇禎間,僧德明建,今廢。

碧桃軒

舊為學弘靜室,在素雯居之上。崇禎年建,今廢。

赤曇庵

即隔凡室,在老僧崖上。崇禎間建,今廢。

半山舫

原名大乘室,在栴檀林望臺之西。崇禎年,僧大乘建,今廢。

梨花庵

即了塵室,在半山舫西。天啟年建,今廢。

野鷄蓬

在老僧崖右,崇禎間建,今廢。

無疆室

在老僧崖下。崇禎年建,今廢。

松竹居

在栴檀林,今廢。

獅子林靜室(共四十二處)

念佛堂

在獅子林前。有小樓,俯瞰萬壑,竹樹深映,境頗幽勝。萬曆四十七年,僧圓燦建,後有石漏泉。康熈丙寅,僧教盛、真行募鶴麗鎮總兵王珍重建。

雲深處

在念佛堂之右。

藏海蓮居

在念佛堂之下。天啟年,僧隱空建。

觀音崖室

在藏海蓮居之下。萬曆年,僧大力習靜於此,開闢獅子林,為諸靜室之始。

吼天坪

在獅子林左嶺,一名大靜室。天啟年,一明建。崇禎間,僧野愚擴大之。

六波羅密

在念佛堂左。天啟年,僧玄月結茆于此。崇禎間,僧圓常就其址建一大艸閣,四圍搆六小靜室,故名。

圓明室

在六波羅密之左。崇禎年建。

松月阿

在獅子林吼天坪之下。天啟三年,僧念誠建。大錯和尚來遊,為題是名。

守白室

在圓明室後。崇禎年,僧玄谷建。

石笋庵

即無心室,在圓明室左。僧無心建。

普炤室

在獅子林六波羅密之右。康熈丙寅,僧寂法、照明重建,改顏「東林精舎」。

燦輝室

在獅子林松月阿之下,今廢。

鼻峯舎

在獅子林右嶺。崇禎十三年,僧道真建。

雪岸居

在鼻峯舎右。崇禎十二年,僧玄指建。

石彈軒

在雪岸居右。崇禎十六年,僧玄聞建。

慧光庵

即慧光靜室,在雪岸居之上。僧玄竅建。

無宗庵

在石彈軒右嶺上。今廢。

和光室

在雲深處之右。天啟年間,僧道偕建。

翠宇室

在和光室下。天啟年,僧性淑建。

若野室

在垂虹居之右腋。

支秋庵

在若野室之下,旁有湧泉。崇禎元年建,乃仙陀棲禪處。

氷雪庵

原名約宇室,在吼天坪之右。崇禎年,僧約宇建。

太清居

在念佛堂之上。

倚天庵

在太清居之上,即石广洞之左。今廢。

純持室

在倚天庵之左,前有片雲石。今廢。

智行室

在普炤室之上。今廢。

還忠室

在守白室之上,前有壽星崖。今廢。

青霞居

在無心室之下。

徧空居

在無心室之右。

黃玉居

在珠簾水之左。

彌陀室

在松月阿之下。萬曆三十七年,僧寶峯建。

慧劍庵

在無宗室之下,今廢。

太素庵

在石彈軒之下,今廢。

密用室

在太素庵之左,今廢。

曉天庵

在容宇室右箐中,石洞邊,今廢。

無塵室

在曉天庵之左,石壁下,今廢。

虛白居

在若野室之右。

容與處

即容宇室,在曉天庵之左嶺上。

垂虹居

即永川室,在若野室之左肩上。

惠通庵

即惠肰室,在虛白居之右。

林泉室

在獅子林之麓,幻住庵後里許。崇禎年,僧天香建。康熈丙辰,河南僧叅惺募翁大元重修。

九重崖靜室(共一十五處)

一衲軒

在九重崖。背倚高嶺,面俯西山,地宇宏厰,重閣相向。崇禎二年,麗江土知府木增同僧道源建。𢈏寅年灾,僅存後樓。

寒山樓

在九重崖白鹿洞下。奇石怪樹,層繞左右。地不甚廣,而野花雜卉,頗極崖居之趣。崇禎元年,僧道乘建。

山月扉

在白鹿洞下,寒山樓之東。崇禎三年,僧玄悟建,今廢。

瑞雲軒

即應機室,在一衲軒下。天啟元年,僧應機建。

法義室

在瑞雲軒下。天啟二年,僧讀宣建。

靜觀庵

舊為文璽室,在法義室上。河南僧文璽習靜於此,二十餘年足不越戶。

木庵

在一衲軒左。僧道真建,今廢。

知宗室

在山月扉下。僧玄理建,今廢。

枕流居

在自得庵之上。僧玄象建,今荒廢。

自得庵

即道本室,在枕流居下。僧道本建,今廢。

太玄庵

舊名大定室,在自得庵之左。僧大定建,今廢。

韜光室

在山月扉東。今廢。

美庵室

在九重崖白鹿洞下,寒山樓之上。今廢。

柔知庵

即月庵室,在枕流居傍。僧月庵建,今廢。

純白室

在白鹿洞下,寒山樓之下。崇禎年間,僧玄𢍆建。

附:諸庵院靜室(共五十二處)

山房

在天池山下,鉢龍室前,毘沙精舎之右。砥石正當其前,左為倒影池。居士曾沛霖建。康熈癸亥,僧徹重修。

毘沙精舎

在白雲居右。崇禎年,羽士曾高明建。

鉢龍室

在天池山下,毘沙精舎之右。天啟年,僧瓊明建。

覺容室

在片玉山前,古雪齋下百步許。萬曆年建,今廢。

不二軒

在滿月山下,悉檀寺後。天啟元年,僧冲虛建。

斷際處

在五華庵上。僧寂定建。

翠栢居

在圓庵左。天啟元年,僧洪時建。

華池室

在圓庵右。崇禎十五年,僧三池建。

柔綠軒

即無為室,在法界庵之左。崇禎十年,僧無為建。

處約室

在法界庵右。崇禎四年,玄要建。

肅月軒

即恒肰室,在五華庵左。僧恒肰建。

不知處

在無我庵右。僧周璧建。康熈甲寅,僧廣䛿重修,改顏鹿野苑。

拈花精舍

在圓庵右嶺。萬曆年,僧釋禪建,今廢。

貝葉齋

在悉檀寺法雲閣之旁。

摩訶室

在大乘庵右。崇禎年,僧淵明建。康熈丙辰,僧洪希同吳文華重修,改顏「拈香室」。

中峯室

在圓通寺左,僧玄修建。

洒陀軒

在卿雲庵左,僧玄頂建。

隱空居

在卿雲庵右,僧玄同建。

離釣室

在潮音閣內。

置帚居

在龍華寺內。

大雲居

在龍華寺左,隔澗百步許。嘉靖年,僧周徹建。

法興室

在西竺寺後。

煉魔室

在萬壽庵之右。昔有河南僧煉魔於此,今廢。

優曇室

在千佛寺左。僧學選建。

寛宇室

在法華庵右。康熈壬子,僧洪紀重修,題顏兜樓室。

古鏡室

在水月庵下。今廢。

雲鶴塢

在水月庵內。天啟年,僧書佑建。

滿月軒

在水月庵右。崇禎年,僧書奇建。康熙壬子,僧行照同吳文華重修。

靈源精舍

在法華庵右,隔澗半里許。萬曆己丑,僧寶會居靜於此。後遷建為靈源庵。今廢。

燃燈室

在燃燈寺之下。今廢。

蘷宇室

在雲海庵內。崇禎三年,僧性倪建。康熙甲寅,僧寂崇募修。

持心室

在雲海庵右。萬曆二年,僧明真建。康熙丙寅,僧仰黙重修。

楞伽室

在華嚴寺後,檀溪崖上。崇禎辛巳,僧靈相建。康熙壬子,僧普胥重修。

清音室

在大士閣左澗中。

玩虎居

在報恩寺左。天啟年,僧昭印建。康熙壬申,僧抱璞重修。

水雲居

在傳衣寺後。崇禎八年,僧了愚建。

可是樓

在水雲居左。崇禎十年,僧覺悟建。

靜笑居

即定庵室,在水雲居前。天啟年間,僧定庵建。

幻智樓

在圓通庵後。萬曆年,僧釋禪居靜於此。崇禎元年,僧空宗、寂光重建。

懶雲窩

雲庵內。

無我室

雲庵內。

懷玉團標

在雷音寺內。羽士懷玉建。

寄寄齋

在九蓮寺左。天啟四年,僧覺用建。康熈辛未,蜀僧自證重建。

秋雪庵

即彼岸室,在傳衣寺左箐中。今荒廢。

福緣林

在秋雪庵之左。僧雲谷建,今廢。

淨雲室

在羅摩苴箐。萬曆四十二年,僧覺心建。

梅隱庵

舊為無方室,在東瓜邑山。天啟年,僧無方建,今廢。

金華室

在金華庵之下三里許。

問天處

即體微室,在翔龍寺之前半里許。僧體微建。

瑞蓮精舎

在雞坪關。天啟二年,僧釋禪建。謝撫軍遊此,值沼生瑞蓮,故名。

碧雲山房

在牟尼山上十里許。僧釋禪建。麗江府知府木增重修,今荒廢。

蓮花山房

在大石洞山上十里許。僧釋禪建,今廢。

景星亭

在四觀峯,與善雨亭相對。今廢。

八角亭

在曇花庵內。今廢。

觀瀑亭

在牟尼庵之後。天啟六年,賓川州守蔣爾第建,今廢。

四無亭

在放光寺門首,金剛石上。守州蔣爾第建,今廢。

仰高亭

在羅李坊之上。直指周懋相建,久廢。康熈三十一年,僧慧輝重建。

善雨亭

在四觀峯,今廢。

旅亭

在獅子林翠雨室內。

松陰亭

在尊勝塔院後,振衣岡上。

雞山勝概坊

在銅瓦殿左側,舊稱為一禪天。雙松為柱,懸額于中,路經其下。今樹老而額廢矣。

羅李二先生坊

在迦葉殿左峽,仰高亭之下。賓守李世申建。考羅、李二先生,當是羅近溪、李中溪。此坊之立,巡按周懋相之命也;復建仰高亭於坊上。周有〈仰高亭記〉,載〈藝文〉中,述景仰兩先生之意甚詳。後人誤以為羅念庵,實非也。

羣峯拱聖坊

在聖峯寺門前,大理王治中建。今廢。

覃恩坊

在放光寺三門。

萬松深處坊

在寂光寺門前,響雪橋之上。今廢。

聖旨坊

在悉檀寺三門。

驀直去坊

在悉檀寺門右百步許。

鳥鳴蟬噪坊

在體一橋上。

地勝龍靈坊

在大士閣左澗。

西來第一坊

在大士閣門內,直指周懋相立。

三脚坊

在息陰軒右路旁,今廢。

竹林清隱坊

在傳衣寺門前,直指毛公建。

撼雲篩月坊

在傳衣寺門左。

蓬萊初地坊

在接待寺門前。今廢。

靈山一會坊

在沙址村上,報恩寺之下。萬曆癸卯,直指宋興祖立。有修坊田,附在寂光、大覺二寺。康熈己巳,僧普宜同合山重修。

賓鄧交界坊

在檀花箐。

上土主廟

在四觀峯藏經閣之後。祀信時景帝土主,乃蒙氏所封金馬碧雞之神也。

中土主殿

在迦葉殿內。祀沙(音「灼」)漠土主。相傳此神自西域隨護迦葉尊者至此,又稱為迦葉土主云。

下土主廟

在靈山一會坊之右。其神即迦葉殿土主。土人每以血食享之。崇禎年,有西僧惡其污穢,告經巡道,移神于沙址,以便血食云。

沙址土主廟

在下土主廟之下。其神即沙址村土主也。

二母古窟土主廟

在九重崖後山。

畢鉢羅窟山神廟

在華首門左百步許,僧正用建。

大龍王廟

在悉檀寺左,大龍潭上。僧釋禪建。

小龍王廟

在尊勝塔院之北,西顧山下。僧道真建。

聖母龍王廟

在河子孔,有上下二處。

土地廟

在迦葉殿門前,祗陀松下。僧廣高建。

五葉橋

在拈花寺右五里許石蟇江上,俗誤呼為百接橋。考百接橋,原在拈花寺前。寺未建時,山道泥淤,土人以方木數十根連接其上,以便往來,故名「百接」。今既成坦途,舊橋久廢,人遂以五葉橋為百接橋。其順非有如此者。

洗心橋

在雪陰橋右。

雪陰橋

在河子孔下,諸溪水合河子孔水,俱由此橋下出。今誤以此為洗心橋,其實洗心橋別在此橋之東,人罕由焉。

華津橋

在九蓮寺前半里許,僧本達、性杲重建。

石梁橋

在報恩寺上,葫蘆澗中。

體一橋

在悉檀寺前半里許。天啟四年,僧玄同造。

響雪橋

在寂光寺下,大覺寺上。

青龍橋

在華嚴寺路左,寶華池上。

德水橋

在華嚴寺路右,黃沙溪之上。

伏龍橋

甃亂石為之,在大龍潭之前。

和光橋

在白沙嘴下五里許,麗江府造。

逍遙橋

在法界庵西,倚杖溪上。旹大錯和尚修志片雲居,擔當老人隱居寶蓮庵,無盡禪師寓斷際處,恒與仙陀、眼藏諸衲子閒遊至此,倚杖逍遙,故名。

九溪橋

在九子溪下,由首傳寺過燃燈寺處。

坦歩橋

在大覺寺內,軟碧池上。橫板相連,長一丈一尺,濶八尺。方正寛平,不為斜陡。履道坦坦,足稱幽人之歩。康熈壬申,僧廣慈改修為石橋。

三笑橋

在白雲居門內,秋月池上。還源禪師隱於此者二十年,送客不過橋。一日,大錯和尚同眼藏來訪,還源不覺送過是橋,眼藏云:「遠公乃過虎溪耶!」三人大笑而別,橋遂以此得名。

松鶴橋

在象石村之上三里許。天啟年,鄧川庠生包大任建。

一心橋

在雞次坪下三里許。僧一心建。往來者因號名橋,至今相延不復更矣。

天生橋

在白沙嘴之下四里許。兩岸各有一大石負岸而起,對橫溪上;東西相接,闕處僅三尺許。往來者由焉,遂號為天生橋。

鷄足山志卷之六

人物

野史氏曰:於戱!地由人重,豈不然哉?滇南古屬西域,崇尚釋氏其來久矣。至文章禮樂之教,則開自司馬相如。宋祖玉斧一畫,復淪於侏𠌯者數百年。故滇中人物,自明以前,概難稽核。士生斯地,其亦不幸也!夫今考之輿志,徵之野史,以及故老傳聞,擇其可紀者著之。若夫耳目傳疑者,則姑闕焉。孔子曰:「多聞闕疑。」誠不敢屈筆以誣斯民也。志人物。

禪僧

古和尚

鷄足古和尚,不知何許人也。名小澄,俗呼為「小沈」。與二僧同住一庵。入城吃食,南詔問:「識何法門?」小澄荅云:「我能使死者生極樂世界。」南詔遂令國中,但有死者,請小澄起棺,如此十餘年。有讒于南詔者曰:「小澄妄人也!云能超度死䰟,何所證驗?臣願入棺試之。」南詔如其言,請小澄起棺。將至化骨處,起棺葢視之,誠死矣。懇之求生,小澄又作法,遂甦。死者悔曰:「我已生七寶宮殿中,如何復來此?」小澄遂還舊庵,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中來,乃不褁糧,𨚫至此索食耶?」小澄遂走,叩華首石門,門訇然中開。二僧追呼至石門,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有泣淚泉存焉。或云,小澄即迦葉化身也。(見《曹溪一滴》)

慈濟

不知何許人,嘗在洱海東北青巔山峻石上禮迦葉,日課百拜。人名其石為禮拜石,下臨不測之淵。濟後立化於石,今無有躡其石者。(出《滇志》)

源空

威楚人。三歲能誦佛號,入微溪山為僧。嘗遊螺髻山,有虎伏崖下。後入九重崖,絕粒經月。一日端坐而化,茶毘之處,祥雲羃焉。

普通

禪師號德存,趙州人也。幼入鷄足山出家,遍歷講席。因問中峯和尚:「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與祖意是同是別?」峯曰:「你舉教意來看。」師曰:「擬舉即差!」峯曰:「恁麼則你講的經聻?」師擬議,峯便喝。師不覺汗下,因茲服膺。峯為升座示法語,有「叅玄上上人,須識巧方便」之句。後結庵山中。一日聞僧云:「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遂開悟。(嗣中峯,本見《曹溪一滴》)

本源

河南人,至正年間來山,開羅漢寺,在大龍潭上。

宗璵

禪師號啇巖,得法于玄鑑。初住鷄山,為土官高鳳請于姚安,創活佛寺。與總鎮繼軒沐公為方外交,題師殿額曰「真如境界」。贈詩曰:

諸𡚶已消除 一真獨自如
舒之彌大千 捲之無欠餘
境界亦何有 湛然靈以虛
心境兩相忘 寥寥徧幽居

後諸方學人雲集座下者七百餘人。送圓炤香周禪人偈云:

正是叢林搖落時 出門相送步遲遲
明朝玉案山中寺 逢着仙人莫看棋(見《曹溪一滴》)

聖峯寺開山僧也。弘治年間人,俗姓胡,曲靖世閫之弟。年十九棄俗,日食一飡,積久道重,人以「白齋」呼之。遂歷湖海印證,末旋滇,入鷄足山。先憇峯頂,後於明歌坪建寺。掘地得碑,有「迦葉入定,八大明王歌頌相送」之說。遂營緝成寺。(見寺碑)

實庵

大理人,長身修髯。始居土山,後入鷄足,歷九載。每入廛市,嘗依祠廟,置瓢神案,託食於神,人輙以食食之如神。後至白崖。忽一日謂眾:「明日䖝蝗寺示寂。」扶掖至塔所,趺坐說偈曰:「吾三十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效此修得吾啖飲也!」奄然順化。茶毘之次,忽瞠目曰:「大衲與舉火者,此中有藥,當分。」遂寂。

性玄

號大機,圓信庵開山僧也。俗賓川人,姓趙,生於弘治壬子。初入鷄足山接待寺披剃。師体貌頎然,存心仁厚。嘗應禪期,累居首座。後剏圓信庵,諸山俱服其德。于嘉靖癸亥年無疾而逝。

圓惺

放光寺開山僧也。西甘州人,年十六出家㐲牛山。後歷峨眉、五臺,遍叅知識。于嘉靖間至鷄足山,見華首勝蹟,誓建寺于下。李中谿遊山相遇,遂為興創焉。惺道行孤高,三十餘年為僧俗所歸。

本帖

號定堂,尋甸楊氏子。嘉靖禮搖鈴山白齋和尚,叅「萬法歸一」有省。後住鷄足山金龍潭,屢見金龍出現。又見本寺椒樹放光,故初創庵名花椒庵,後方改寂光寺。師化時,書偈云:「幾[同-(一/口)+巳]力盡心圓處,坐脫娘生鐵面皮。」端坐而逝。(載《曹溪一滴》)

如正

「老廣西」者,鷄足山老僧也。名如正,廣西桂林人,俗姓周。萬曆丙子來止鷄足,人以「老廣西」呼之。住山四十年,棲隱艸庵,或趺坐空心樹下。在庵則捆屨、蒔菜以自供。或遺之錢,即遺寺主,以為供餽齋粮之佐。凡經行處,鳥不亂羣,獸不亂行。後趺坐而化。粤東羲印禪師銘其塔曰:「師之生年,花甲四百七十有零;師之僧臘,水邊林下七七餘齡。木人花鳥,苦氷清。雪衲補處,密行圓明。翻然示寂,空花死生。形影不弔,聲响分明。筆頭隻眼,舎利歸寧。窣堵坡前,山色青青。明明千秋,月炤西陵。」僧普荷題像贊云:「嘗聞老廣西是個金剛漢子,今日見你、拜你,不過是個骨柮子。謂是行僧,便歇不下你擔子;謂是禪僧,又摸不着你鼻子。帶來底是敲破了半個魚子,打坐處是一科將死未死空心樹子。這便是你留與後代兒孫底榜樣子。請看這駝子,這𡐊子,咦!只恐還不是你。」

真圓

號月潭,鷄足山華嚴寺開山住持也。嘉靖初,自南京來,卓錫於此,故人以「南京庵」呼之。後弘為寺。李逸民曰:「真圓有戒德,其徒皆率教,一山所不及也!」

匾囷

和尚不知何許人。居百接橋東土龕。日惟種圃,夜則跏趺。嘗以艸席為囷,趺坐其中。囷形稍匾,故人呼為「匾囷和尚」。人傳師持〈𦂳那羅王神咒〉。時有剏賊之擾,殊不介意。後擾之甚,師笑曰:「何乃如是?」遂黙坐持咒。是夜,盜數人旋繞囷旁;至曉,迷謬不得去。盜叩頭求釋,師以手揮之,乃去。鼓山嘗有妖夜出,人不敢行。師以咒制之,妖遂息山中。僧眾𥪡降妖坊于法華庵旁,今故址尚存。

圓清

鷄足山僧。嘉靖初,結庵袈裟石上,孤標峻潔。李中谿〈遊山記〉稱為「一山高僧之首」。

天心

名道裕,聖峯寺月徒也,幼出家。行腳至南海普陀山,得定三日,一時名德莫不欽之。道行清玄,聲稱遠播。後歸鷄山,李中谿與之為方外交。耆年無疾,端坐而化。

太空

名興徹,洱海人。初師鷄足定堂,誓立禪,永不坐臥。後往孤島寺,叅天竺和尚。竺與師鉢烙餅,連燔六枚,一一被訶。跪請曰:「某素為鄙業,所食不佳,願賜指示。」竺曰:「示汝耳。」繼又入蕩山,學《楞嚴》于印光禪師,每定三日。光訊曰:「得法喜乎?」曰:「然。」自是翹一足立,無欹斜。住獅子山,一日向眾為別語:「香煙盡,我則去矣。」迨香煙既盡,聞空中佛聲,漸向西而逝。

法光

亦定堂法嗣。賦性孤高,不隨世緣。住山遇虎,白額掉尾而來,見之輙㐲。年八十餘而終。

悟月

號古鏡,白崖人。自幼于龍華寺出家,後歷諸方叅究心地,[同-(一/口)+巳]結茅于寂光寺,名古鏡庵。一日,師補衲,有僧來叅,繞師三匝。師將衲擲地示之,僧便禮拜。壽至九十六而終。

如堂

寂光寺僧,澂江楊氏子。年十五,詣千佛閣出家。從定堂得三昧法。棲金龍庵六載。因山無藏經,入都叩請。羅近溪遂為請送寂光寺。師奉藏歸,結幻住庵居之。後坐化。

周堂

號雪庭,趙州人,俗姓張。髫年習儒。一日閱《般若經》,慕釋氏學,遂出家,徧叅知識。後謁龍華寺佛心,師曰:「某甲初進,乞垂開示。」佛曰:「近前來,為汝說。」師拂袖而去。佛深契之。後剏潮音閣,壽九十有五。

德住

寶山德住禪師,聖峯寺僧。劒陽人,俗姓張。嘉靖辛亥,於聖峯披剃。後依蔡關主究心宗學,脇不至席。一日,歷伏牛山,欲入堂,眾哂為滇人足軟。師遂翹一足,立七晝夜。眾皆驚服,呼師為「鐵腳羅漢」,名振遐邇。還滇,隱居幻住庵。聖峯遇災,師與妙峯重恢建焉。

真語

黙庵禪師,賓川李氏子,生而喜佛事。嘉靖癸丑,投師正宗,創止止庵。師初不識文字,日夜禮《華嚴》不斷。經六七載,頓開慧性,誦《華嚴》如夙記,遂叅匾囷和尚。中谿公請師三塔開堂。後建徧炤寺于白崖,建般若寺、萬松庵于洱海。著有《觀無量壽佛經註》。國母遣妙峯賫藏入山,賜師紫衣。年至七十有五坐化,分靈骨於雷音、萬松二處建塔焉。

如唐

西來寺開山僧也,關中人。結茅于羅漢壁崖下,日禮《法華》。既久,泉自崖根湧出。每齋罷,以手擎飯,念佛一聲,羣鳥集肩而食。修銅瓦殿下大路十七里,登山者便之。

明鑑

號無臺,大理郡守李華之孫。年十八,投聖峯寺白齋披剃。後隱波羅崖,艸衣水食,嘗七日忘飡。又叅定堂、接天二禪宗。中溪贈詩云:「貝葉翻三藏,曇花作一燈。」又送師歸雲舊隱,贈詩云:「袖雲一旦別,蘿月幾時圓?」後中溪請師白鷗社同居三年。至萬曆十五年九月九日,沐浴端坐焚香,命眾誦〈準提〉千遍,誦畢而逝。及茶毘,室有異香。

儒全

號水月,昆明人。萬曆初年,禮古林為師。後與朗目同叅。遍歷大方,海內宗匠無不印可。一日,至峨眉山四會亭,得璢璃三昧。後歸,主寂光寺。朗目寄詩云:

鷄山古寺初逢處 楚國長途復遇時
三十六年成久別 而今題作一聯詩

又:

華首峯頭大寂禪 煙霞養得慧身堅
有時坐到忘言處 迦葉重來展笑顏

天台兵憲王公問師:「日用事如何?」師荅曰:「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

本安

號無心,大覺寺開山和尚也。承天人,俗姓舒。幼隨母至燕,不茹葷。遂辭母,祝髮法海寺。年十六受戒,大闡宗教。萬曆己丑,慈宮頒藏鷄山,賜紫衣。與妙峯同賫至山,奉藏華嚴。師駐錫大覺,一山無不宗仰。

如滿

號月輪,華嚴寺月潭法嗣。馬龍人,姓易。年十八祝髮,即謂:「萬行為菩提初基。」雲遊至燕,演習經論二十六載。請藏來山,兩賜紫衣、圓頂,與妙峯同賫藏[同-(一/口)+巳]山。重修華嚴寺。

可全

號徧周,大覺寺僧也。鶴慶李氏子。年十六入山依月輪,值妙峯、無心二師捧藏來山,議安華嚴寺。由是開閱藏制塲百期,于眾中選師披剃,侍無心老人。既妙峯復命,而無心老人居大覺,師隨侍數年。感雲邑楊公後成大覺,法席即隆。門下百人,如徹庸輩,咸其孫也。

幻空

幻空和尚,北京人。初入山,住大覺前樓,次住迦葉殿崖上,又住羅漢壁石崖邊大樹下。後諸方宗仰,遂剏碧雲寺。師居山四十餘年,惟以叅禪為宗。有來問法者,但隨機接人。時有直指姜思𧇩慕師道德,入山訪師,見師真掛壁,師坐龕中,即云:「和尚和尚,業障業障。既在龕中,又在紙上。此處為真,彼處為妄;彼處為真,此處為妄。速道速道,免喫吾棒!」師從龕中荅云:「業障業障,不止和尚。赤條床頭,冠裳輿上。這也不真,那也不妄;真則俱真,妄則俱妄。如此是說,請收尊棒。」姜公改容禮之,遂為建寺勒碣云。

南嵩

不知何許人。依印光出家,習頭陀苦行。檀花箐素為盜藪,師獨結茆于路傍,晝夜經行三十年。盜賊感化,餽以香供。本鄉善士請為建剎,師拈香祝曰:「若此當興佛事,請示靈異。」祝罷,金光炤徹山原半日,因建金華庵。師後于庵之東石洞中禮佛十三年,繇是大聖、翔龍等九寺,因金華之靈異,遂繼剏焉。臨終,師命門人具齋,邀諸檀越,沐浴趺坐盆中而逝。茶毘之次,覺有異香。

清虛

禪師曲靖人。稚年入山,禮月輪祝髮,乃遊歷諸方,叅訪明哲,頓悟心宗。後結社廬山,四方衲子雲集,座下千餘眾。後不知所終。

真澄

所庵真澄法師,尋甸張氏子。年十五,企仰玉龍庵發光。師一日菓園摘柿為獻,忽墮地,昏昏如夢中。赴發光座下,光曰:「汝事辦否?」師曰:「已辦。」及甦,五體猶仆墮處,遂悟生死不在色身,乃禮光受五戒。年十八,叅古梅曲江。梅告以遍遊天下,遂歷叅諸師。至千佛寺,禮徧融和尚。受法後,乃來往五臺、鷄足,弘演教乘,為近代法師之冠。建那蘭陀寺於鷄足之金龍潭。

寂觀

號法界,傳衣寺僧也。大理人,俗姓陳。于萬曆間出家。後歷諸方,至燕叅徧融和尚。歸滇,至響水關值虎,虎避。[同-(一/口)+巳]山主傳衣,延所庵開講。後寺災,師恢剏焉。

慧光

朗目慧光禪師,曲靖人,姓李。曾住鷄足寂光寺。後遊海內,登天目蘭風之堂。風以「見佛了生死」為問,每擬議,風輙呵。一日風肩柴次,遙見師,擲柴于地,曰:「見佛了生死?」師不言,直肩柴去,曰:「見佛了生死!」風深契之。後神宗李太后召開堂于北京蘆溝橋,復興安慶浮山,刻《九帶集》。囙與眾說《楞嚴》,至同分、別業二種妄見處,忽下座告眾曰:「緣盡矣!」跏趺而逝。塔于浮山,有法句行世。

釋禪

號本無,昆明張氏子。博學有道行。初憲副馮時可擇鷄足勝處,建息陰軒居之。後麗江土知府木增復延建悉檀寺,并開牟尼山。所著有《風響集》、《老子註》二卷,及《楞嚴懴》、《禪宗頌古》,俱行世。

澹虛

法名廣融,葉榆人。俗名李應霖,中鄉榜。萬曆年任知州。棄家祝髮于寂光,禮水月為師。建三益樓、清凉閣。

儒施

號大力,宜良人,所庵法裔。初入山時,四林茂密,人跡罕到。是時山中無住靜者,剏建靜室從師始。師素履朴直,舉止有古人風。初修苦行,後叅禪,專以土接引後學。年近六旬,夢生西方,現一池中,皆大蓮花,花上皆坐偉人,自身亦與焉。示寂時,合掌西向。

廣慧

禪師號野愚,雲南嵩明人,法嗣水月。行腳江南數十年歸來,著有《頌古百則》、《漚花集》一卷行世。逝於昆明,化時獲舎利數十粒,手骨赤如珊瑚。聚洲王太史以師禮之,臨終偈云:「一句元無,踏倒太初;非凡非聖,萬象如如。」塔於古庭之側。

盡玄

號如如,澂江張氏子。幼業儒,因看《楞嚴》、《維摩》諸釋典,遂有出塵之想。後棄家,投幻空祝髮,惟以叅究為事。有叩問者,隨機應荅。著有《三教直指》、《金剛定衡》、《性學正宗》等書。拈花寺乃師始剏也。

如桂

號蘭宗,黔中畢節人,姓王。年十八,投所庵披剃。遍叅海內知識,精通教典。住獅子林三十餘載,修「華嚴法界觀」為宗,諸山耆德無不欽仰。端坐而化。茶毘之時,異香滿室,隣僧念誠聞空中有天樂之聲。

周理

徹庸禪師名周理,雲南縣人,姓杜。生於萬曆十九年,白氣出屋,鄉人異之。𦆵出襁褓,啼不止。有二僧登門,賜名慧九。九歲䘮父,十一歲入鷄山大覺寺禮徧周為師。時周預夢,有大蓮花生於殿庭,明日師至。稍長,篤志宗風,有僧密藏開發叅禪之要。後歷諸方,得法天童密雲和尚。歸鷄山妙峯開堂,海眾雲集,以棒喝傳宗。滇南自古庭後二百餘年,祖燈再熖,實從師始。晚住妙峯,著《曹溪一滴》及《語錄》行世。臨終示偈云:「生也如是,死也如是;夢幻空花,物恒順常如是。」塔于妙峯山。

讀徹

號蒼雪,昆明人。出家于妙湛寺,歸鷄山,為水月侍者。年二十五,行腳江南,住吳門中峯,為一雨法師上首。紹長干十友講席者數十年,宗風凛然。詩名籍甚,大興支公道塲。著述甚富,海內宗之。有〈送唐大來歸滇〉詩,云:

小艇難禁五兩風 鷄山有路幾時通
殷勤為我傳鄉信 結個茆團在雪中

後老於中峯,不知所終。

洪相

號應機,雲南縣人。幼入鷄山,禮法光為師。遍叅海內,叩朗目于浮山。將辭歸,朗目贈詩云:

孤身遊萬里 一振千峯
心花開片片 慧目演重重
踏破曹溪旨 叅罷少室宗
訊謁諸方去 歸家叩石鐘

既歸石鐘,眾欲請師住持,師云:「我事尚未了,寧能為人乎?」遂登九重崖結茅二十五年。將謝世,迎歸石鐘。方坐,乃云:「這遭我坐家裡了也。」合掌而逝。

如常

號艮一,宜良人。自幼投大方和尚剃落,後嗣所庵學「華嚴法界觀」。師戒行威儀,無可比者。

真懷

號冲虛,昆明黃氏子。出家盤龍寺,初不識文字。遍遊海內,住峨眉山二載苦行;住五臺山九載,學盡諸經。後徧叅蘊璞、憨山諸大師。歸滇受具於所庵,建不二軒居之。後住傳衣十五年,專心念佛,誓欲往生土。將遷化七日前,邀山中耆宿告別。至七日,跏趺念佛而逝。

文璽

河南人。年十三出家,往浙江叅湛和尚。問:「何處來?」答曰:「牛山來。」湛云:「幹何事?」答云:「念佛。」湛云:「還要叅究。」師云:「怎麼叅?」湛云:「叅箇話頭。」師云:「某甲不會。」後至湖廣叅黃,請開示。大喝一聲云:「你看我這裡有個甚麼開示?」師亦不會。又求請,搊住脇下抖三抖,師亦不會。遂求話頭,命叅「父母未生前,誰是我本來面目?」又十年,不契,乃發誓住山。天啟年間,來鷄足,住九重崖,不出戶者二十年。單叅一箇「誰」字,至不知朝暮春秋。一日,見撞鐘僧,問云:「如何不撞鐘?」僧笑云:「𦆵放下鐘搥,又呌我撞鐘。」一日,說偈云:

一竅玄關在此時 世間曾有幾人知
若還開了通天眼 步步頭頭合祖機

後師道行既高,接引愈廣,鷄山僧眾以「老河南」呼之。臨終辭世偈云:

我原本無我 人亦且無人
會得老僧意 大地現全身

真利

和雅真利法師,雲南大樹營人,姓石。幼投徹明為師。遊方至金陵,受戒于古心和尚,傳教于三槐、蘊璞諸大師。談經三十餘會,律徒半海內。至楚,為岷王師。後還鷄山,廣開講席,至八十而終。

來秀

號雲聚,河南人。苦行自持。住四觀峯,剏建金頂寺。住山數十年,精勤不懈。崇禎末年,無疾而逝。

寂定

自如寂定法主,劒川人。遊歷諸方,受戒於三昧和尚,叅顓愚大師。博通經典。後歸鷄足山,弘開法席,建斷際處,居數年。劍川段氏敬師名德,請開石寶山,遂終老焉。

周續

號傳燈,葉榆人。幼依大覺徧周出家,壯而遍歷名山。歸來,日夜念佛,不簡寒暑。忽一日,聞墻角西有喚聲云:「當中品往生。」師遂集眾,眾方至,師起,立牀前而化。手中數珠、杖不墜。後出茶毘,惟數珠不化。及視其珠,乃木盾也。

印寛

首傳寺僧也,昆明人。與還源禪師交善。嘗于午齋後熟睡,還源曰:「齋後即睡,無碍乎?」寛云:「我睡在虛空,何碍之有!」甲午年某月日忽囑寺僧云:「我來日午時,當告別大眾。」即散其衣鉢。至來日午時,索筆畫蓮花。及畫完,乃一偈也。偈云:

緣合則現 緣離則寂
體自真嘗 了幻如是

命僧徒送與還源,端坐而逝。

慧鑑

行僧也。鎮南州白土城人。于本處出家,來山依大力。住獅子林三十載,夜遊念佛三年。居無牀榻,晝夜跏趺。頂上燃燈,計有三千餘盞,而頂骨瑩白如玉。年八十,終于石鐘寺。

洪如

無住洪如禪師,定遠人,姓鄧。幼慕宗學。萬曆丁巳,同周芝公遇徹庸和尚,即拜為師。庸命叅「狗子無佛性」句。後就河南大千祝髮。復來鷄足叩徹庸,入白雲窩,苦叅三年無所得。一夜坐高樓,聞鐃鈸聲,忽然大悟。舉似徹庸,庸許之。陶不退問:「叅何話頭得悟?」師舉「趙州無字」。陶曰:「無字聻?」師曰:「雪閣。」陶深然之。

楊黼

先生者,永樂年間太和人,號存誠。隱居不仕,孝友好施。庭前桂樹扶疎蟠蹙,巢居其上,因別號桂樓。讀書不輟,一日硯水竭,欲下取之,顧視則水溢矣。自是有得。後入鷄山,栖羅漢壁崖穴中二十餘年。年八十,歸家卒。卒之日,家人見公從外入,曰:「楊黼今日大事了也!」凡所交遊盡見其至家為別。又有人於安寧道中遇之,疑仙去也。所註有《桂樓集》、《篆隸宗源》。卒之日,又有人於貴州見之,寄語諸孫。計程,是日已過二千里外矣。

道流

雲和

山東人,舊居終南日久。萬曆間,入鷄足山,住獅子林,與山中名德結百期打七煉魔,後不知所終。

周東華

河南歸德人。幼通三教,尤精《道德》之旨。年二十五,雲遊方外。崇禎甲申至鷄山,後遊騰越。人皆以神仙呼之,周荅詩云:

人人說我是神仙 我是神仙豈偶然
只為南滇無大道 故來此地示真傳

後竟隱去。

高隱

還源

諱宗本,俗姓曾,名高㨗,賓川人。崇禎𢈏辰進士。得第後,於南京叅天童和尚。言下有解,遂不仕,歸隱鷄足山天池齋。晝夜叅究,精勤不息。

流寓

羅念庵

諱洪先,江西吉水人,嘉靖己丑狀元。隱退,遊域內名山。至滇入榆,造弘山廬夜話。走鷄足,李中谿跡其後。講道于賓蒼閣。

李禿翁

諱贄,號卓吾,任姚安知府。萬曆八年,遊鷄山,寓鉢盂庵聽經。

羅近溪

羅汝芳,號近溪,吉安人,進士,雲南學憲。萬曆丙子登山,詩賦標題,無寺不有。歸家,命子送藏寂光寺。

羲印

諱圓易,廣東人。萬曆末年來遊鷄山,與如正等交。師精通宗教,詩詞賦,落筆千言,道俗共欽。後如正示寂,為製塔銘。載〈如正傳〉中。

陳潤之

法名如清,襄陽人。萬曆𢈏申年,同雲石、王亨宇遊山。栖蘭陀寺二載有餘。

王聚洲

諱元翰,寧州人,翰林。萬曆年間遊止鷄山。

譚文化

號語公,蜀梓州人。萬曆壬進士。于崇禎壬午入山,栖片雲居三月餘。「片雲居」即公題名也。

陶不退

諱珽,進士,姚州人。萬曆間,寓鷄山大覺寺。

徐弘祖

號霞客,南京江陰人。生而好遊,欲盡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遊遍京省,閱盡天下佳山水。崇禎𢈏辰,將遊鷄足,道經南京迎福寺。有僧靜聞亦慕鷄足之勝,徐遂攜之同行。及至廣西,靜文病且死,囑公曰:「我志往,不得達。若死,可以骨往。」徐憐其志,因焚其屍,取骨貯以木匣,負之入滇。及至山,止悉檀寺,欲于山中乞地葬之,以了其遊山之志。寺僧仙陀高義,為卜地,葬於文筆山之陰,建塔墓上。晉寧黃郊為之銘曰:「孰驅之來?遷此皮囊。孰負之去?歷此大荒。志在名山,此骨不死;既葬既塔,乃終厥志。藏之名山,傳之人;霞客靜聞,山水為馨。」徐既葬靜文,愛鷄山之勝,遂止焉。麗江土知府木生白聘修鷄山志,剏稿四卷。未幾,以病辭歸。

楊雨

太和人,郡吏也。有志節,不與胥曹偶。人餽之,必問所從來,或受十之一。凡有[宋-木+(美-(王/大)+兄)]事,必力諍于庭。守怒笞之,起而復諍。久而知其無他,亦時時嘉納之,一時無[宋-木+(美-(王/大)+兄)]民。冬月,其鞾無襪,藉之以艸。役滿後,入鷄山。郡守物色之,不得也。(見《滇畧》)

妙峯

燕京人。萬曆己丑賫藏入山,貯華嚴寺。後復命還京,栖五臺山。

德心

和尚不知何許人。萬曆間入山,或居庵門,或宿樹下,夜惟念佛經行。大覺寺徧周亦嘗叩之,乃為建室,請講《寶訓》。後四年返蜀,開峨眉之洪春坪焉。

真全

燕京人。萬曆間來山,徧周留之大覺。嘗植一大木缸于鐘樓上,日夜趺坐其中二十餘年。崇禎丁丑冬,夜坐缸中,大聲念佛。次早往視,乃知化去,而端坐儼然。

大千

河南人。嘗𥪡高竿,頂上安一盤打坐。又於街衝坐一二月不動。萬曆年來山,住猴子洞。後至祿豐之獅子口建蓮寺,終焉。

雪影

名廣和,杭州法師。天啟六年來山,寓悉檀寺,與本無為道友。朱直指敬其道行,于四觀峯建天長閣居之。後歸南京博山。

洪度

號不空,臨安府孝廉。初于雲南玉案山笻竹寺祝髮,名自度;後歸依徹庸,改今名。嘗隨徹庸住鷄山,僧眾以禪問之,惟荅以「念佛」二字。後於妙峯談律,門徒甚盛。臨終時,或問曰:「和尚平日念佛,此時何如?」師應曰:「我自念佛,與汝何與?」遂寂然而逝。

名賢

李中谿

諱元陽,大理府太和縣人。嘉靖丙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建賓蒼閣,讀書山中數年。開建放光寺,捐貲置常住田數百畞。山中寺院,凡傾頺者,無不修葺,兼為撰文立碑。鷄山之盛,公為首功矣。

本朝洪舒

號印文,楚雄楊氏子。年十八,投法光和尚披剃。住石鐘閣,禁足持誦彌陀七十餘年,未嘗一日少間。德行孤高,重建教義閣,徒眾數百,年九十而化,塔於本山之西。

學蘊

號知空,洱海張氏子。甫十歲,即入山投水月和尚祝髮,住寂光寺。精修戒律,脇不至席者三十年。建玉霖軒靜修,後出山,於楚雄開創九臺山,學人數百。臨終三日前,集眾辭佛,對眾云:「三日後,天必雨。雨時可相報,吾好去也!」嘱畢,遂入方丈,趺坐不出。至期午刻,果雨。侍者入報,師命眾念佛。隨出方丈,將己鬚掠入口中咬定,遶殿三匝不言。復入方丈,端坐而化。年七十七,塔於本山。

普行

號非相,迷渡孫氏子。年十八,投悉檀寺德周和尚祝髮。隨創雲溪庵,住靜二十年。後入水目山,叅無住禪師有醒,遂主席斯山。康熈𢈏午秋,師於七日前鳴鐘集眾。沐浴拈香畢,隨將本身衣鉢送入塔中。開視己塔,安龕於內,入龕跏趺不出。四眾禮足,哀請不已,乃出,與眾懽留二日。至三日昧爽,復入龕,訣眾偈曰:「萬刦從今,萬刼歸古。幾根朽骨,寄入水目窣堵。」喝一喝,入寂。時年八十有七。

普荷

號擔當,晉寧州儒士。俗姓唐,字大來。以明經選,不赴。棄家遍遊,歸而出俗,叅水目山無住和尚。往來鷄足、點蒼間。師善書畫,索者盈門。康熈癸丑冬,一日,趺坐說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認着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寂然而化,壽八十一。所著有《翛園》、《橛庵》二集、《拈花頌百韻》行于世。

淨極

號達一,山東兖州曹氏子,生于崇禎戊辰年。遊南嶽,投學明和尚祝髮;後叅諾諾禪師有醒。康熈癸卯入滇,初至臨安府,修迎恩寺。𢈏歲,始住鷄足,重建迦葉殿,煥然一新。戊午冬,一日,集徒眾慧法、慧暉等,囑云:「爾輩隨吾學道有年,誠能一切放下,大休大歇,暢快平生,庶不負多年勤苦。」示畢,趺坐而寂。時年五十有一,塔於本山。

讀體

號見月,滇楚許氏子。投寂光寺量如法師髮。後歷海內,遍叅知識,無不印可。受具,嗣法於金陵三昧和尚,主席寶華。戒律精嚴,門下嗣法六十餘人,戒子萬計。集有《三壇正範》、《指作二持》行世。康熈戊申,示微疾,坐化。

普勻

號平若,尋陽洪氏子。七歲祝髮於寂光寺,受具,承嗣于鍾靈梵菴和尚。主席斯山三十餘年,名重兩迤,門徒廣眾。於康熈辛未冬十二月初二日,在臨安大乗寺集眾傳戒畢,辭眾云:「吾今不待,爾等都來。」將衣鉢付囑廣因等畢,喝一喝云:「當陽一喝出凡塵,任運逍遙撒手行。吩咐精勤三學者,人天相外覓無生。」吃茶一盃而化。

悟禎

號友山,滇姚高氏子。致仕,出家于大覺徧周。創曇華古佛林,精修梵行數十餘年,晝夜不輟。一切名山古剎,無不中興。凡有傾圮,皆賴修葺。于康熈己巳七月六日坐逝,塔于曇華山。

悟澄

號淵明,楪榆紳士楊春秋之子。幼年辭榮入山,禮無心和尚。出家,為徧周禪師之徒。結茆放光寺左,閱藏五載,究明佛意。臨終,端坐而化。

周璧

號印如,楪榆阮氏子。自幼入山,禮徧周和尚落髮。智性聰穎,㴱究教乘。明直指姜公遊山,甚為相契,有詩贈,因鑄洪鐘。至永曆聖主入滇,頒賜紫衣。

洪敬

號怡淵,楪榆李氏子。自幼禮徧周和尚出家,慕道叅禪。入獅子結茆修靜,十越寒暑。臨終辭眾,尅時沐浴畢,跏趺,寂爾定去。墖於正宗院後。

洪質

號清宇,雲南縣楊氏子。丱歲入山,禮徧周和尚落髮。幹蠱叢林,續賜紫衣,時為山中知識。紹繼紫衣,後付洪讓而傳育山。

普見

號一唯,定遠人。禮徹庸和尚為徒,徧叅江南。與房公請藏,齎還大覺。同徹師開堂妙峯法席,主持四十餘載。臨行,鳴鐘集眾,上堂辭世,拋拄杖立化。

雞足山志卷之七

靈蹟(附:峯頂四觀、雞山八景。)

野史氏曰:子不語怪。吾儒尚矣!宗門恥言神通,儒、釋一理,𡘆誕非所貴也。但山川靈氣,每與聖賢遺跡相映,以垂不朽。域中名山,幽靈昭著,彰彰耳目。神道設教,《大易》豈欺我哉?志靈蹟。

佛光變現

佛光之現,各名山或有之。如五臺、峨眉、九華,種種不一,而雞足山獨異。每雨止雲收,朝旭將升絕頂之上,下視山腰,白雲瀰漫,忽有圓光現于白雲之中;山頂觀者不啻千萬,人人各見光中惟現己像,拱揖朝拜,無不相應,俗謂之「攝身光」。又或時現五色毫光,形如彩虹而周輪圓滿;又或絕頂遍現黃光,佛殿左右無不瀰漫,僧眾皆行坐于光中,經數時而始散。大約在夏、秋之間,天氣清爽,陰雨初霽時為多。葢冬多雨雪,春多昏霾霖澍,則光不能時見也。

華首靈異

華首門高十餘丈,其門中裂一隙,作兩扇,各濶三丈三寸。旁有眼藥水,水僅勺許,而旱曝不竭。相傳即古二僧泣淚泉也。昔有僧名小沈,與二僧同住一茅庵。偶自城市歸,索食於二僧,僧曰:「汝自城市來,索食於我耶?」沈遂走叩華首門,門訇然中開,沈遂入。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二僧悔恨涕泣,焚身門外。焚身處生栢二株,至今存焉。

山下土主

山下靈山一會坊右有土主廟。此神舊在迦葉殿,祀用血食。萬曆年間,忽有西僧人來山,將其神像負之而厺。本寺僧眾大駭,逐而奪之。其僧曰:「尊者道場,何可牲酒作汚?我已告巡道,准斥此神下山矣。」寺僧以其誕,爭持之不釋。其僧不能勝,委其像於門外而厺。寺僧舁之歸,重不能舉。是夜夢神曰:「我已為某僧所訴,官命移下山矣。今無顏居此,宜送我山下。」至次日,忽見山下沙址一帶,村農具鼓樂來迎。詢之則云:「是夜皆夢土主神云:欲來山下卜地以居。故村老相約迎之。」寺僧以所夢相符,乃聽舁下山,建立今廟。後細訪之,則前此西僧果於大理府,具詞巡道處,告土主神,牲牢酒醴穢辱名山,乞以法冶之。巡道曰:「彼神也,我何能禁?」僧曰:「但求准我詞,僧自能治之。」巡道乃批准移下山,僧遂來山强移神像,故其廟竟因之而遷。至今神甚靈顯,山下遠近皆敬祀焉。

香艸治疫

本山多產香艸,紅梗綠葉。遠近進香者取歸,能治六畜瘟症,俗名之曰「仙艸」。

靈鷲來朝

每歲春夏之交,有靈鷲鳥數百,其形類鵝而差小,來朝華首門。其棲止,多於獅子林一帶大樹上。

蛇不為災

此山雖多蛇,從來不傷一人。山有收蛇洞,俗傳昔尊者收蛇於此洞,故蛇不為害。皷山下有白蠎,見者反以為瑞。

馴龍遜避

雞足山龍潭、靈泉百餘處。經教皆傳迦葉入定時,有七十二龍隨來護衛。故山雖多龍,率皆馴㐲。雖時現靈異,而絕不為災,似受降㐲於佛法者。若悉檀寺前大龍潭,初水勢洶湧,林樹幽邃,人不敢犯;及建寺後,水漸微細,龍遂遠移赤石崖。即石鐘寺左有赤龍潭,初亦嘗興雲雷;今寺址漸擴,龍亦遷焉。以至龍泉庵原有小龍潭,天池山下亦為龍窟,建庵宇後,遂為池沼。又山後華藏洞右有上石潭,嘗有小蛇遊行水中,時隱時現,青紅黃白,五色各異。土人皆知為龍潛處,時以牲醴享焉。

泉通洱海

河子孔水在山之南金母山下。水從大石下涌出,合山上諸溪水,繇雪陰橋出賓川。其水清潔奔騰,雖夏秋之間,霖澍不息,山中諸溪水皆濁,而孔水獨清;雖與諸水併流,而絕不相雜。或云:昔有人繇大理渡海朝山,於洱海邊午餐,其食盒誤落水中。及至山下,小憇水邊,則見其盒自此孔中流出。乃知此水繇洱海透山而來,百有餘里。故俗呼此水為「盒子孔」,後更名「河子孔」,葢洱海又名「西洱河」故也。

洱東履跡

《白古通》載:「迦葉尊者繇大理點蒼山入鷄足。」今洱海之東蓮花曲有大石一塊,上存尊者足跡,其深葢數寸許。

附:峯頂四觀

日觀

鷄鳴時,山頂觀東方日出,千霞絢爛,別一景界。遊觀者每言,泰岱之奇正如是也。

雪觀

西域雪山去此山千里。每雲收霧,山頂望見雪山連亘霄際,玉峯瑩潔,晃耀心目,有如覿面也。

海觀

西洱海正遶山麓,光平如面;蒼山相映,宛若畫圖。

雲觀

每雨收天霽,則白雲瀰漫。虛空佛光變現作種種相,洵山頂之奇觀也。

鷄山八景

天柱佛光

鷄山正峯最高,仰插青漢,名「天柱山」。遊觀者至山頂,適遇風止雨收,則佛光現於山下,其變幻種種不一。詳具〈四觀峯〉下。

華首晴雷

華首門當山之極高處,雷雨皆在其下。每見山下雲暗一方,雷聲殷然,則知其下澍雨。然山上日光四炤,晴明如故也。

蒼山積雪

點蒼山積雪,冬夏不消。蒼素相間,烟雲繚繞,實宇內奇觀。而榆城近處山麓反不能見,惟此山正對,了了可畫。乃天造地設,以為鷄足之景,非他處所能借也。

洱海廻嵐

洱水明,與點蒼十九峯相映。每風日晴明,烟嵐映帶,有非丹青所能繪者。惟鷄山全收其勝,非真具山水勝情、老於此山者不知。

塔院秋月

尊勝塔院在文筆山。塔高六丈六尺,飾以堊粉,瑩白如玉。秋月當空,皎潔互映,加以院宇宏厰,廊廡清雅。山空夜靜,恍如濯魄氷壺矣。

萬壑松濤

雞山遍產松樹,自巔至麓,綿亘數十里。加以此山深邃窈窕,松陰幽映,別一天地,逈與他處不同。清風謖謖,音韻悠揚,恨不令陶弘景聽之耳。

飛瀑穿雲

山中瀑布,大小十餘處,而玉龍瀑為第一。懸流千尺,掩映崖樹。有時烟嵐旋繞,隱蔽出沒。對嶺遙觀,忽疑中斷矣。

重崖返炤

九重崖居山之東側,壁立千仞,正對西暘。每當夕陽返炤,千霞助彩,紅紫萬狀。自羅漢壁亘九重崖二十餘里,巖壁盡赤,樹石皆為之改色,亦一奇觀也。

物產

野史氏曰:南中,蜀之苑囿,《河圖括地象》言之矣。豈非以物產之饒富與?每讀陸賈《南中行紀》、唐蒙《博物記》、稽含《南方艸木狀》,記載雖侈,無關風土;《禹貢》紀山川耳,併載璆、鐵、球琳、孤桐、浮磬,豈非驗土宜之高下、徵山川之靈秀哉?雞山百里之區,產物不多,鐘靈獨異。佛區祖地,信非偶也。志物產。

韋馱樹

在木香坪,拱朝本山正峯,遠近皆見。大數十圍,高不知幾百尺也。山中之樹,此為最古。

巢隱樹

在西竺寺後靜室左。大數十圍,上可結巢為居,故名。

空心樹

在補處庵前。高百餘尺,大可數圍。其下一幹,中分兩開,中可安蒲團趺坐。昔廣西老僧如正,嘗止靜於此。

三顆樹

在慧燈庵上。其樹三株,列如品字,質古心空。嘗有遊山僧眾,坐臥其下,以辟風雨。

袛陀松

在迦葉殿門外。古幹叅天,不知歲月。僧眾依樹搆土地廟。相傳此樹有神憑藉,遊山者必致禮焉。

如意松

在大悲閣前。高八九丈,大四圍。

晒經松

繇絕頂西北下,跨壑連岡,有長松數十萬株,鬱葱四十里。憑高一望,叠翠平鋪,若可晒經也。

靈鷲松

在銅佛殿前。上下參差數十餘株,高者千尺,大者十圍。依岫憑崖,虬屈各異。樓殿偃映,嵐霧褰迷。深秋氣爽,嘗有靈鷲百十連羣,翔宿其上。

彈指松

大小二株,在華首門前。

若木

在真武洞下,二株相望,奇古異常。其大合抱,高七、八十尺。

千尺虬

即傳衣寺前古松也。茲山產松四五種,不下數十萬,獨此軀幹極偉,粗二十圍。一丈二尺之上,左右各分一大幹,後又出一小幹,枝幹細處亦且數圍。橫拿倒攫,屈曲魁詰,非特畫工難到,亦意想所不能及,似造物者有施設于其間。

紫金杉

在曹溪水下。其大合抱,枝幹扶疎,有如偃葢周身。皮皺作紫金色。

平頂松

在松月阿右。樹可合抱,高與崖並。其頂上平正,竟可趺坐。

三折栢

在迦葉殿前。樹本三折,屈曲如人力刀鋸所裁,不似天植也。

分開樹

在安心處門外。昔老僧印宗將一樹手分作兩開,左右對種之。今其樹已大十圍,蒼老叅天,其心半空云。

摩頂松

大小十餘株,在迦葉殿門首,奇古各異。

紫虬樹

在金剛石右,龍吟壑中。

龍藤樹

在暗香泉之前。有蒼藤如柱,盤繞其上。

孤山雪

古梅一株,在九蓮寺寄寄齋後。形勢奇古,為鷄山第一梅。其年代不可考矣。

龍化樹

老松一株,在古雪齋之右。大數圍,高數十尺。橫拿倒攫,恍疑龍化也。

天女花

出木香坪。花似玉蘭,而清香勝之。

黃牡丹

生華首門下,及袈裟石傍。其花葉俱似牡丹而差小。

白山茶

山中各寺,紅茶花有十餘種,而白者最少。惟大覺寺、龍華寺、白花山及傳衣寺者最佳。

仙艸

生山頂諸崖壁,紅梗綠葉而有異香。臘月間,艸木皆枯,而此更葱翠。土人採而市之,遠近進香善士,以錢易得,戴之於頂,歸以奉之家廟。經久其香不歇,能治六畜瘟疫。

雪蘭

山中蘭有數十種。有紫蘭,有蜜蘭,有朱蘭、碧玉蘭,而以雪蘭為第一。開於十二月,其色如雪,鮮潔可愛。

松子

滇中多產松實,而惟山中者最佳。

梧實

產山之東麓,其實較他處獨大而味美。

靈鷲

其形如鵝。每春夏之間,數十為羣,飛集樹上。多在羅漢壁、獅子林等處。土人不識,呼為旱鵝。後有西番僧見之,曰:「此即天竺靈鷲鳥也」。

念佛鳥

其大如鸚鵡,每啼便作「彌陀佛」三字。

松鷄

毛羽蘆花色,形如鷓鴣而稍大,多宿松樹上。其聲咯咯然,若老人之咳且笑於山谷也。

鸚鵡

鸚鵡,滇產也,而此山尤多。葢山樹多松,此鳥獨喜食之故耳。

小花鼠

其形似䑕,而毛色花紋可愛,多棲崖壁間。

玄猿

山多玄猿,較諸猴為大。深崖積修之士多見之。

玄鹿

山中有玄鹿,與常鹿異,非久住山者不恒見,見則主吉祥。

食品

松花

山中松有二種:結子者,謂之「赤松」;其不結子者,即謂之「山松」。當三月間,其花將放,比丘採之,取其花粉作餅,服之輕身延年。赤松花味甜美,其山松之花,味稍苦,宜和蜜食之。

山中多種椒,其辛辣較勝他處,與蜀產等。

樹衣菜

生栗樹上,味如海菜,別具風致。

橄欖膏

山中產野橄欖,實小而圓。搗汁為膏,味甚雋永。遠行攜之,可生津止渴。

蓮花菜

生上倉湖邊,味極甘芳。土人珍之,不多得也。

卷之七終

雞足山志卷之八

藝文(上)

明.宸翰

野史氏曰:封禪之說,見於《史記》,七十二君之事,不可攷矣。然登嵩而呼萬歲者三,山靈與帝王之精神固相應也;况封山濬川,《尚書》紀之。雞山遠在荒裔,至明始入版圖。勅書煌煌,各寺寶藏,與山川俱永,甚盛典也。故志焉。

諭華嚴寺勅

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經典。用以化導善類,覺悟羣迷。於護國佑民,不為無助。兹者聖母慈聖宣明肅皇太后,命工刊印續入藏經四十一函,并舊刻藏經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頒布本寺。爾等務須莊嚴持誦,尊奉珍藏。不許諸色人等故行褻玩,致有遺失損壊。特賜護持,以垂永久。欽哉故諭。

萬曆十四年九月初一日

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皇太后諭大覺寺懿旨

竊惟本躬彝倫天造,符命坤元,坐享清平,思惟感酬。乃自捐內帑銀兩,命司禮監漢經厰,造佛藏尊經二十餘部,散施各省名山寺院,延請課誦。以斯上荅蒼穹主德,恭酬祖帝洪庥。祝皇帝皇儲而永御萬邦。願臣忠子孝而敦崇治化,康及國庶,澤廕華彝。特命遣內宮近侍監陳相傳,與勅賜盧芽山護國永慈寺禪僧福登、本安,齎持藏典,兼以幡首、供貲,特送雲南地方雞足名山,永為供奉,以延國祚,福庇黔黎。爾其欽之勿怠。特諭。

萬曆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諭放光寺勅

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勅,已諭其由。爾護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安躬康泰,宮壼肅清;懴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成朕恭己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御馬監左監丞高登賫詣,前厺彼處供安,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諭。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諭悉檀寺勅

朕惟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術之外,復有釋教相翼並行。朕以冲昧,嗣承大綂,天下和平,人民樂業。仰思天眷,祖德洪庇,良由天公同善之因。况國初建置僧錄司,職掌厥事。葢仁慈清淨,其功德不殊;神道設教,於化誘為易。祖宗睿謨,意㴱遠矣。兹者朕嘉善道可依,念傳布之未廣,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舎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庶表朕敬天法祖之意,弘仁普濟之誠,使海宇共享無為之福。先民有言:一念思善,和風慶雲;一念不善,災星癘氣。夫善念以有感而興,無感而懈。是以皇極敷言,不厭諄諄;聖喆所貴,善與人同。古今相同,其揆一也。且善在一人,尚萃一家和氣;若億兆嚮善,豈不四海大和?此經頒布之處,本寺僧眾人等,其務齋心禮誦,敬奉珍藏。不許褻玩,致有毀失。特賜護勅,以垂永久。欽哉故諭。

天啟四年七月初六日

朕惟爾地僻在南滇,北鄰西竺,崇尚佛教,自昔已肰。茲以木增奏稱伊母羅氏,夙好修持,捐貲建寺,護國庇民;命僧釋禪虔恭護持,奉請藏經。該部議覆,特允頒賜。爾等尚其益堅善念,率領合山僧眾焚修,導悟邊民,闡揚宗教。皇圖鞏固,聖化遐宣。欽哉故諭。

天啟四年七月初六日

明.逰記

野史氏曰:攷古徵今,實資文獻,宣聖言之矣。道德同,則文軌一;土壤閡,則風俗殊。宋三百年,棄滇雲為異域。雞足雖名山乎,文獻無存久矣。王道貽阻化之誚,賢士鮮附驥之榮。豈獨地之罪哉?况兵燹之餘,簡編散失,蒐輯為艱。雖苦心訪採,十不得一。聊存興創之略,尋遊覽之跡,附以詩賦,以俟後之補訂云爾。

遊雞足山記(載《雲南通志》)

(翰林)李元陽(中谿 郡人)

葉榆水東,陸行八十里,至白石菴,見一山聳出。平頂、南向,餘三方各有山一支。葢一頂而三足,故名「雞足」。由白石菴至河子孔,過福緣寺(福緣一名接待),由此上傳衣寺。謂此山乃佛大弟子飲光石門洞天,因以「傳衣」名寺。先君與僧徹空建菴,名淨雲院。院傍菴所,結搆皆清幽。由傳衣西南經萬松菴,少憇,西至華嚴寺。北行里許至龍祥寺。又西南行直趨放光寺。約四里皆由岡脊行,磵谷舂淙,崖壁在望。至放光寺,為常年放光之地,上至迦葉石門。以風水向背言之,此為胸臆之穴,餘諸菴院皆在山之肩臂矣。舊為灌莾,嘉靖丙午,余與壻吳階州懋來遊,從大頂下瞰見之。因謀於山僧圓惺,以田金與之,閱十年乃落成。余三度來遊,皆在冬春,不見光相。此來正當六月,詣巖殿致禱。俄頃,見兠羅綿雲緬平一白,宛如玉地。有大圓光倚玉地之上,外暈七重,每重五色。環中虛明如鏡。觀者各見自身現于鏡中,毛髮可數;舉手動足,影亦如之。眾人同止,惟見己身,不見傍人。僧云:「攝身光也。」有頃,光沒,風起壑中,雲氣散盡,林巒改色,鮮妍奪目。復出一光,如大虹霓,肰虹霓半缺不圓,此光圓瑩如水晶映物。僧謂此光乃佛現也,極難得遇。須臾乃收。同遊有老人云:「昨見平雲上現二銀船,檣柁皆具,往來江村沙浦之中,如人掉之,但不見人。」肰則光非一狀也。寺西北六十里,有化麓等七寺,皆大梵剎,遊人罕至。余昔歲曾遊,今彷彿在目,不能再往,遂登迦葉殿。此殿有伽藍神,甚靈。余初年來遊,只單騎入山,僧多不識。是夜,此殿鐘不扣自鳴。僧起視之,重門皆閉,不見人。謂其徒曰:「土主報鐘,必有異也。」曙光初昇,余至寺門,僧迎見,顧其徒曰:「鐘鳴以此也。」余詢之,誠肰。殿北崖龕,為楊黼仙人修行處。又西上兠率菴,為行僧蔡關主所建,集僧煉魔。今道月居之,不失其舊。菴北石下出冽泉,上下諸菴皆賴之以食。又至銅瓦殿,殿後有袈裟石,青石白觔,如袈裟之製。余玩坐至夕,臥不解衣。人言此處五更見日出,騐之信肰。雖無雞漏,肰四望沉黑。東方未白之時,已見紅光如火焰。假寐有頃,乃見紅日徑丈許,躍肰而起。須臾,即漸減小矣。此與衡嶽日觀峯相似。凌晨,上猢猻梯,手攀足躋,時覺石動而未嘗落。足每近手,膝嘗點胸,後人之帽嘗觸前人之履。梯盡處有大悲閣,僧曰:「且止,此處風軟,可以四望。過此則風勁不可久立矣。」如其言,荊而坐。蒼洱塔廟在空濛中,如世外壺天,五百里外山川皆在足下。既至大頂普灮殿,出殿而西行,於罡風灝氣中,歷虎跳澗、仙碁石,過一艸菴。西南至拜佛石,下臨千仞,可坐不可立。余正德間常築室讀書于此,今故屋在焉。辭僧下臺,至曹溪水,上有曹溪菴。菴前小坐,[同-(一/口)+巳]望拜佛石,令人有飄肰遠舉之想。又東,有八功德水出飛崖下,僅容一瓢,四時不竭,世傳羅漢修行處。東行有石竅,古老云「異人以咒術收蛇此中」。又前至迦葉門,即尊者守衣入定之洞天也,俗呼華首門,聲之訛也。高下有二門,皆彷彿城門之狀。以今觀之,則聳肰一壁耳。野史載:唐時有神僧小沈者,訶門,訇肰中開,入已復閉。其語雖若不經,及觀記傳所載,洞天褔地皆在人境,肉眼不識也。嘉靖間,有行僧自遠來,徑投石門,結艸菴以居。自約苦行,住三年滿而後厺。期滿之夕,夢石門忽開,中有多僧,延之入。見殿宇金碧,門上各有金字對聮,惟正殿鎻不開。右堂僧眾皆黙坐,左堂如齋厨設供。謂僧曰:「汝勿厺,得乎?」僧曰:「吾有願,欲遊名山,未得住也。」言已而寤,猶記對聯,識而藏之。迦葉門崖畔有金雞泉,僅容一盌。日有異鳥飲之。鳥來必雙,至二十雙而止,四時皆肰。鳥無增減,水無盈縮。嘗有僧貼壁結樓,取水自供。夜夢神人曰:「此是金雞泉,爾不宜見擾。」明日而樓災,遂不復搆。余與客藉艸坐,茶罷,遵舊路至玉皇閣(一名勝峯寺),遂過宿。明日,歷海會菴、觀音菴、寂光寺、千佛閣,乃至龍華寺。此寺殿閣宏麗,寺傍菴所十餘處,因止宿徧觀焉。又東五里許,至石鐘寺,乃一山總會處。寺東稍南有茶房,有瀑布水。東有鉢盂菴。北行里許為五華寺,一名小龍潭。東五里為羅漢寺,一名大龍潭。東北三十里有二洞,皆名迦葉洞。一在山麓,二月土人作會;一在山腰,艸木蒙蔽,非土人指引,不得其處。二洞各㴱百餘步,奇石萬狀,雕鏤巧妙,如人為者。至此為鄧川界,遂由此趨上關而[同-(一/口)+巳]。路人云:「初入山,由河子孔以上,一路至石洞,林藪雄㴱。正對崖面,其石山有古人朱篆,至今不滅。」余倦不能往,假我數年,更卜重遊耳。

遊雞足山記

謝東山

余少時則聞滇中有金馬、碧雞、雞足諸名山,為西南壯觀。金馬、碧雞乃漢人之所望祭,而雞足則釋迦佛大弟子迦葉之所藏修也。肰金馬、碧雞在昆明池上,凡至滇者,近得之指顧間;惟雞足僻在一隅,非有事迤西不得遊。余始至滇中,適有詔催徵取礦甚急,行部迤西至大理;而故人戶部主政野亭羅君自姚安至,相擕為雞足之遊。已而問左右所從往,曰:「由海則徑,由陸則迂。」余曰:「登山而不觀海,非勝遊也。」戒舟楫,十月十六日早出郭,彌望皆良田,直抵海上。而點蒼之麓,又往往多水泉,下注田間,入於海。行六七里,至柴市。又百步,至海神祠。前有閣,曰「浩肰」。惟時天風拂拂,高浪洶湧。少焉,海氣上騰,旭日東昇,霞綺練光,絢爛奪目。野亭因問洱海所由名,余曰:「因水影如月抱珥,故名。」宋人「聞道牂江空抱珥」,是以洱海為牂牁江也。肰牂牁發源四川烏撒府,東南流;厺洱海千里而遙,安得混為一耶?又有以洱海為黑水者。不知洱海之源甚近,而黑水出雍西,西流又折而南流,復東南流,出永昌;而洱海則西南與黑水合,又同入於南海。則以洱海為黑水者,亦非也。舟行約二十里,抵東岸,地名魯擺山。行二十里至下倉。兩岸對峙,石勢穹窿如欲墮狀。傍有小澗,藤蔓覆之,惟聞水聲潺潺。至百接橋,又三里至白石崖,崖畔有菴曰「白石」。又二里至洗心橋。又一里至沙址村。時已薄暮。又二里至山,前後炬火,穿林薄澗。余睡頓輿中,忽聞水聲從空中瀉下,如轂雷鳴。問左右,曰:「此瀑布泉也。」嘆息不及白看翫,以為恨也。而復睡盹如前。肰則土人所称,此中「蹬𨃞者九,灣轉者十八」,半從夢中度矣。醒後,過白水菴。又一里至石鐘寺,乃止宿焉。明日,寺僧曰:「西下二里許有大龍潭。每潭中龍吟,必有老僧入滅者。」余與野亭步往觀之。潭在崖前,幅員百餘步;二面列樹,潭邊淺艸茸茸,水平布艸間,僅寸許,彷彿若。予試踐之,浮浮欲䧟下,急止余曰:「昔有道人見潭畔有異艸,前往取。忽水湧高數尺,道人幾不免。」余曰:「是真有物潛伏,不可犯耶!」近潭多古松,山高不聞鳥聲。忽格磔數聲出松間,問僧何鳥,曰:「此松雞也。」行二里至龍華寺,夾道皆古木。木杪有絲飄瀟下垂,如緣髮,長數尺許,土人謂之樹衣,登山者多取而佩之。又三里至雲海菴。又一里至龍祥寺。又二里至海會菴。又一里至玉皇閣。又五里至迦葉殿。東有楊真人洞,洞在崖畔,陡絕不可至。出殿後東行一里許,穿㴱谷而上,緩步支離,行二三里,凡數憇而後至兠率菴。又二里至銅佛殿。時天未暝,乃同出殿西之高臺,憑欄送目,指點西崖幽絕處。已而登觀音閣,復踞閣前虎石俯瞰懸崖,嘯咏久之而散。明日,出殿後一里許,為猢猻梯。石芒齟齬,落手投足,始得進步。如此二三里,至土主殿,則山之絕頂也。絕頂有塔,遶塔四望,見是山之形,前出三支,後出一支,誠若雞足四趾肰。西望點蒼,隱約與是山高等,而點蒼實高。葢彼有積雪而此無之,是其證也。西北望見一山,純白色,狀如屏風,高際天,橫亙數十里。余指謂僧曰:「豈非雪山耶?」僧曰:「彼山厺此將千里,在麗江境內。山純石而石色純白,非雪山也。」肰據古《滇志》:麗江西北有玉龍山,一名雪山。雪貫四時,玉立萬仞。千里望之,若在咫尺,與松潘諸山相接。豈余所謂雪山者固是,而僧未知之耶?還下土主殿,遵山之後趾,行二里至虎跳澗。又一里至捨身崖。又一里由西崖穿石峽而下,崖下有仙人石碁枰,有三十二子。峽逕多流石,歷落擁足,下步欹側,不能自持。又一里至禮佛臺。至此上下皆絕壁,橫通一徑。余與野亭各手笻杖,側足而行。下臨大壑。又一里許,至曹溪菴,二僧居之。僧取曹溪水煮茶。茶罷,行一里至八功德水。又一里至華首門,則迦葉安禪處也。石壁㴱入丈餘,高十餘丈,廣如高之數。又其上石出二丈許,如飛簷,故謂之門。正中有佛像,左有磨崖字刻二處,不可辨。還至銅佛殿,直下玉皇閣,乃折而西。行十餘里至三角坊,過檀花溪,乃遵山足右趾而行。又十里至傳衣寺。明日,下山二三里至河子孔,上有龍祠。山中大龍潭、檀花箐諸水,皆會於此。又八十里至賓川。明日,至下關。又明日,至大理。余惟昔釋迦佛生周昭王之世,迦葉為之大弟子。是時滇中為西域之境,未與中國通,故迦葉得占雞足為道塲。及二十八傳至達磨,持迦葉所傳衣鉢入中國。六傳至盧能,則唐之中葉也。其時南詔尚稱王,與中國抗。天下雖知有雞足,肰以限隔之故,欲遊不可得。方今華彝一綂,南詔為衣冠文物之區,四方遊雞足者踵接至。吾軰守官於此,又得甚暇之日,相與振衣躡屐,窮極幽遐,斯不亦大幸哉!

遊雞足山記

王士性

雞足山峙賓川境內,面南,卓立萬山之上。前紓三距,後伸一支,若雞足肰。佛弟子大迦葉奉金縷衣入定待彌勒處也。四周多童岡荒阜,獨是山松杉鬰盤,雲霞所留;且饒名花錦卉,祇園寶剎。余以行部蘭滄,渡金沙江,緣山百里,由東南支入。始為石鐘寺,寺東數百步有黑龍潭,水㳙㳙從葑田中流出。石鐘西為西竺菴,西竺後為龍華寺。寺與菴咸有傑閣翬起。龍華後為大覺,過大覺,則行穿萬松。又一里,為寂光寺。寺西百步為水月菴,厺而之勝峰寺宿焉。晨起,由勝峰上迦葉殿,謁尊者像。山自此純石叠綴,輿者行磵道中,步步喘息,前後人膺趾遞承以上。過兠率菴、袈裟石而後至銅佛殿。西出可平達華首門,東乃走險上猢猻梯。梯無路,僅僅崖石礌垂。俯㴱箐,絕處架木接之,猶非梯也。梯乃石齒齮齕。其芒上出亷,利侔劍戟。承足石芒,內嚙其半,半踵懸外,惟瞰㴱箐,故可上而不可下。上亦牽挽蟲縮而升,里許方至土主廟,則山之巔也。入廟,西北指則雲間見麗江雪山;西指則點蒼十九峰雄據,洱海蕩滌其前;東南巒麓參差,咸在杖底。循後距北一里為文殊閣。又二里,經束身峽,流石,投足杖不能留。過石碁盤,至伏虎澗。又半里,上禮佛臺,下出一洞。乃東跨偪仄,三里而度曹溪。又東二里,嘗八功德水,迦葉所卓錫處也。又東二里而謁華首門,門距山半,石規十丈,如半月,而簷外飛出,迦葉入此安禪。余與僧無心屈指,龍華尚餘八百八十萬年,因題詩石上而厺。還入銅佛殿,又下十里,轉西南入華嚴寺。五里,下圓信菴,宿八角菴中。次日,復下接待寺,度洗心橋而抵賓川。自華嚴下山,松隂空翠掩雲日者。又十餘里,軼大覺路,輿行其下,不覺神思之欲飛也。

雞足山記

(憲副)馮時可(蘓州人)

六月丁亥,自賓川至煉洞,初過和尚庄。人家𠋣樹夾水為庄,亘以平梁,寒漪芳藻,相映交𡡾;枝禽谷響,宛然江南風物。行可二十餘里,循山徑入林谷,石色藹藹,水流淙淙,樹隂如幄。良久,至天衣橋,樹益巨益古,飛泉益猛。至接待寺,望見大士閣,巍肰天表。殘雲斷靄,煥漫層崖,從林中三四折乃至。前復有小閣,諸山環其前,重叠圍繞。自此,山愈㴱,樹愈茂,互相虧蔽。流泉鏦錚,鐘磬互荅。對山有茶房,煙堂霧室,半出樹杪。其傍渫水,懸瀑千仞,嵐光飛映。良久,至石鐘寺。岡連隴凑,包孕重重;古樹叅天,葱菁峭蒨,鬱肰無際。又數折,至西竺寺。當山缺處,望見賓川以外諸山,旗導羽隨;巨者與雲為翮,細者與林為毳。已,過龍華寺,松杉尤巨。厺里許,至大覺寺。遠望百里山川,旛如幢如。至此山形已高,茂林㴱箐,似在屐舄下。良久,聞窓外瀟瀟刀刀,以為雨也。推戶一視,星河燁肰。葢僧徒激泉,自下而上,其響軋軋。乃就寢,而圖次日遊。

己丑,曉起倚檻,覺雲氣盡撥;遠近諸山,次第呈露,喜謂晴徵矣。忽霧氣四合,如在混沌。比丘導余遊傳衣寺。出門可里許,過滴水澗,水聲嶒𡵓鍧平,濤翻雪湧。已,上高坡,喬木干霄,在雲霧中益見雄俊。數折而下,皆行山腰,俯臨大壑。對面諸峰,青翠相接,綿雲片片,若可挹取,屢折而屢見。已,歷般若菴、雷音寺、淨雲菴而至傳衣。此寺初名圓信菴,右有精舎,位置亦雅,雜植異卉。出門閱古松,其枝夭矯偃蹇,甲鬣開奮,若怒虬相。左為八角菴,棕櫚夾道。已,入淨雲諸寺小憇。可四五里,又復數折,轉入㴱樾中,至華嚴寺。寺甚幽邃,後為藏經閣,聖母所頒大藏置焉。門前平臺,俯瞰諸壑。右折而下,過一橋,大樹合沓,奔泉飛馳,聽若驟雨;玉塵珠沫,時射人面。已,復數折而上,至首傳寺,內亦靚𣵫。左有園,羣英斐亹。折而東,入寂光寺。殿後奇樹與峰爭高,互相交轕,天光不漏。右有齋,亂葩爭吐,紛紅駭綠。有山丹、石竹子花。又有槐葉花,其葉似槐而花如芍藥。微風乍搖,掩苒蓊葧,香氣徹坐。折而右,不半里,為水月菴。前有偃月池,內有清涼閣,供大士。此處山逕,開爽清秀。其右了幻亭,亦有小池。泉聲隱隱,池畔蕭颯峭愴,清骨凄神。右折而下,多㴱樹,翠染衣裾。復還大覺寺宿焉。

𢈏寅,由大覺寺右過萬松㴱處,經寂光、首傳二寺,可五里,至勝峰寺。僧寮弘廓,飛甍相屬。殿後有閣三重,祀天神,亦名玉皇閣。雞足諸山,非怪石崛起則鬰葱相蔽,至此忽厰平坡。由寺右至彌勒院,又三里餘,皆度㴱林。蒸嵐凝雲,彌見其幽。良久,至放光寺。近寺多古木,其枝垂條,如絲如線,土人謂之樹衣,或名龍髯,亦開細花。登山者取佩之,辟不祥。殿後有閣,今上命中涓高登賫大藏於中。後負絕壁,上為華首門。每歲七八月,佛光先起于此。有老僧居此,見放光四、五十度。初見兠羅綿雲,平鋪如玉地,大圓光𠋣其上。外暈七重,每重五色,環中虛明如鏡。觀者各見己身現鏡中,毛髮可數。舉手動足,影亦如之。傍人即並立,不能相見,所謂「攝身光」也。有頃,光沒,風起壑中,雲氣散盡,林巒改色,鮮妍奪目。復出一光,若大虹霓,圓瑩如水晶,此為佛現。又有見平雲上現銀船,檣舵皆具,但不見人,須臾遂收。此非佛地,何以有此?寺左有峰干雲,入門時尚相賓主;及出,遂為霧障。庭前有大石如廩,憇良久,歸宿勝峰寺。

辛卯,細雨如絲,氛霧四塞。出門行二里,至迦葉殿,開山古剎也。右土主殿,殿西數十步有獅頭石,可坐數人。正殿後為插屏山。出門又轉陟石梯,攀蘿而上,絕壁㴱谷,懸泉百道。山傍多古樹,輪囷離奇。其枝幹上縱若虬龍,下蟠若蟒虺,交觸若相搏相噬。風葉簌簌,與鳴泉相應。其巔有陀頭,倚崖結靜室,廣僅尋丈。問無名姓,以自北京來,稱「北京師」。居此數年不出,神氣逈別。與語,似能解而不能解。又行二里,至兠率菴。上為傳燈寺。上猢猻梯,又一里,至大悲閣。後為普賢閣。一里,至普光殿。殿後為普光塔,則絕頂也。初登梯,雲忽開,至頂則雲團天頂如承塵。四傍盡徹,千里在目。僧指其下隱隱成抹曰:「此鶴慶諸山,此葉榆諸山。」如追如走,皆望風遜伏。獨點蒼趐擘鷲翔,點翠霄漢,若負不肯下。西北一山絕白,狀如屏風,僧曰:「此麗江玉龍山。」其東有微白滉漾,挾日色作金蛇,以為洱海也。良久,雲霧復合,了無所見。從塔左行,道甚平。睨其傍,皆萬仞懸崖。有特出更峻者為捨身崖。更二里,至文殊閣。其前兩崖崛起相對。中復一臺,相厺各丈許。下臨㴱澗,為虎跳澗。臺上有仙人碁,石甚方整。從崖間下坡,為蛇褪皮。扶腋而下,為伏虎菴。菴右一石特起,上方而平,為禮佛臺,亦下臨㴱壑。一里,至曹溪菴,有泉泓澄,可數顱髮。一里,至八功德水,㴱碧,皆流瀑所注。又一里,至華首門。仰眺絕壁,下臨萬壑,從者莫不駭嘆為奇。此迦葉安禪處。壁㴱入而巔飛出如簷,故謂之門。崖畔金雞泉僅容一盌,日有異鳥飲之。鳥來必雙,至二十雙而止,四時皆肰。鳥無增減,水無盈縮。過華首門,霧翳開豁,輕雲如濤、如奔馬;密雲如絮、如席、如屏,欲頺不頺,欲動不動。已,還迦葉殿,雲團團起,作山峰樓殿形。其四遠則豁肰盡撥,下視諸山及州城,葐蒀罨靄。諸溪如練,縈青繚白,眺望甚適。是夕宿微笑閣。

遊雞足山記

方沆(訒菴)

雞足山三支並起,鼎峙若雞足。羣峰拱列於外,叢林棋布於中。艸樹蒙茸,崖石幽峻;而烟雲變幻,倐忽陰晴。登山,宿石鐘寺,簷間滴瀝徹曙。山乍雨乍晴,所目涉者,若西竺、龍華、千佛、寂光、華嚴、放光名剎,而大覺寺二觀樓尤自勝絕。夜抵玉皇閣,漏下三皷乃就寢。明晨,起視天宇,初日杲杲,霽色可飡,遂躡山之巔。羣峰起伏,如在平軾前。雨後蒼翠欲流,旭日映之,紫綠千狀。三里至迦葉殿,取逕登銅佛殿,迹所謂袈裟石。叩華首門,俗傳迦葉尊者入定傳衣處也。後入榆城,由雞足山之陰,歷淨土、懷恩、五福三禪林,各少憇。將躡鄧川境,坡陀上下,蒼洱在目。茲行,登涉幾五百里。重遊屬厭,竊有請于山靈,先援毫而為之記。

再遊雞足山記

馮時可

雞足山在賓、鄧兩州界,雖㴱山,實孔道。辛亥季秋,余將行部賓川,日晡,宿官署。丁未,飯五福寺,再飯懷恩寺。竟日晷始至廣恩寺,乃施榻。寺在茂林中,後倚雞足,前列鶴慶諸山,如設屏焉。日將入,晚霞弄影,雲色㴱翠如列眉,令人𠋣欄支頤,不能已已。戊申,入觀音寺,歷金華菴,境亦幽邃。將至放光寺,經絕壁下,峭立通霄。午憇大覺寺、傳衣寺。從間道走石鐘寺,松杉鬰盤。從石鐘左至鉢盂菴,又從西竺菴左至圓通寺。兩處徑路紆杳,臺殿㴱藏。西竺後為龍華寺,咸有傑閣翬起。其隔林為極樂菴,萬松中斜陽蔭映,人面皆綠。還至大覺寺,見山下一𣲖白雲如綿,日色晃耀,若大海波濤,流欲不流。其外遠雲皆作奇峰,與諸山競立分爽。良久,遂至寂光寺。小憇,而還宿大覺。己酉,出門至勝峰寺。自此行樹陰中,樹窮則萬山若浪,奔騰杖底。由勝峰扳迦葉殿,忽嵐霧四起。良久,白雲瀰漫,不別天地,從者咸謂不可登矣!忽疾風如掃,雲翳盡撥,乃相與扶曳,過兠率菴,觀袈裟石,至銅佛殿,緣猢猻梯上至頂。右望麗江諸山,左指點蒼十九峰,若爭雄競據,不肯降伏。至文殊閣,經束身峽,過石碁盤。已,上禮佛臺,下有洞,出風瑟瑟,生寒偪人。又三里過曹溪。又東二里嘗八功德水。又二里至華首門,憇亭中。彩雲忽現頭上,紅綠黃白相間,如披天孫錦。到水月菴,彩雲始沒。登三一樓,落照弄晴,天光如玉。遠近雲山,幻出奇變。至寂光寺,松際露月,池畔流煙。北還大覺,則雲空靄盡,皓月千里。𢈏戌,往蘭陀寺。寺在大覺後,入林更㴱。而山門踞高原,雲朝霞拱,俯視萬象。齋罷,徃華嚴寺。寺倚高峰,下臨㴱箐。松枝石骨,相倚絕巘。寺後為毘盧閣。迂道徃憇,歷歷青葱中。由間道還歸大覺,月色如昨。但風露凄冷,不耐眺賞。還宿小樓,坐聽鳴泉,久之始寐。辛亥,下山,經萬壽諸招提。長松歷落,濃翠欲滴,掩映初陽。過大士閣,兩岡合沓,陰陽異狀,若入窮谷。已,至賓川等處,拮据吏事者七日。己未,復從山歸,入牟尼菴、禮佛菴,界兩峰間。過此為叠水澗。惜為雜樹蔽虧,不得素蜺縱橫狀。過大覺寺,霞靄沉沉矣,遂宿寂光寺。𢈏申,過首傳寺,東西齋多五色菊花,皆名品。石竹子花亦五色,桐、丁香皆盛吐。桐宛如芍藥,丁香不減海棠。又有茄蓮花、獅尾蘭,陸離庭際。越前遊八十日,往以雨,茲以晴,故所得各異。還至官署,書為記。

遊雞足山記

(翰林)汪蛟(辰初 歙縣)

嘗覽《山經》,見渤海中有方壺、瀛洲、蓬萊三神山,而岱輿、員嶠流乎北極,不得比焉。至五岳亘峙中州,而他名山以奇僻幽勝擅美一方者,卒遜其雄烈。何也?葢古帝巡狩,弗踰四岳;神禹窮源,不越岷山。穆滿荒遊,但過黃竹;秦皇東封,漢后西祀,亦惟汾陰、社首,而荒徼無轍跡焉。又况文人墨客之不能及遠者乎?是以鬱鬱遐荒,不特下土之奇士為肰,而名山亦有之。余遊雞足,考前賢紀述寥寥,夫亦有故。葢滇舊為西域,未通中國。周時迦葉占雞足為道塲,二十八傳至達磨,持迦葉所傳衣鉢入中國。六傳至盧能,則唐之中葉也。是時南詔尚建號一方,與中國抗。𨿽欲來遊,烏可得哉?至宋祖以玉斧畫大渡以南棄之,故宋臣撰《洞天福地記》,滇南名勝見斥不錄。迨元始入版圖,而登臨題咏,不見輿記,得非茲山終以僻遠,阻文人之駕乎?則前此相如、賈島來遊金碧,賦咏不及,無足怪也。按茲山一名九曲崖,三峰偃仆如雞足肰。頂有石門,儼若城闕。世傳佛大弟子迦葉波守佛衣於此以待彌勒,即俗稱華首門也。山巔有迦葉卓錫成泉,名八功德水。登峰處石磴稜層,遊人匍匐而升,嘗得見佛光五色,則覩光梯也。山崖霞圍霰集,崒嵂𡺈崿,則迦葉馴虎之澗也。其間院宇莊麗,自傳衣、石鐘而下,大者七十二所,塔院規天矩地,制度虛厰。餘皆淨室、精舎;而結搆于羅漢壁、獅子林者為尤勝。兼之松風萬壑,花馥四時,溪澗迴複,流泉遍山;宜增福地之修,以補宋臣之闕。不肰,佛教流傳入與周孔之道宣揚中土,而使佛地鬱抑,不得進與泰、岱、衡、華之秀頡頏神州,豈非文人之過哉?是為記。

遊雞足山記

周復俊

甲寅六月,鹿泉李公以赤石崖宼巡行至賓川,余亦踵至。戎務稍戢,謀為雞足之遊。十九日,約騶從,褁餱糧,出賓川北門。行一舎許,見遙岑紫翠,僕夫指點:「此雞足山也。」二十里至煉洞,午餐。五十里度洗心橋,歷沙趾村。西折二里許至圓信菴,丁香爛熳庭際似夭桃。散步靜雲菴,轉入僧寮,盆蘭敷華,皓潔如雪;鐵線牡丹,纏枝小屏。羈人乍見以為奇,此地乃恒有耳。是夜宿菴中。晨興,由靜雲菴左行登山。晴旭方升,清霜塗艸,夾路青松、細竹。八九里,越龍翔寺,至勝峰寺,登玉皇閣,望煉洞河。四山環碧,白雲千里。復行里許,山坳奠海慧菴;古樹虬曲摩霄,飛蘿緣生,垂絲結綺。樹皆倚崖懸谷,高下為林,大抵數百歲物也。石壁有真武洞,不可登,憇迦葉殿。出門北折,樹益古、石益奇、路益峻、輿人益勞。兠率小菴,綴于崖旁,恒有落勢。憇銅瓦殿。或以前進陟䟦,兩人奮决不顧,猿攀石梯。二十步輙一息,計八九息至土主廟,乃絕頂也。兩人閉目坐一小室,移時氣復。山引𣲖疎脉,如雞信距,故名。久之,躡級而北,甓塔半圮。經捨身崖,雪山露峰、金沙橫帶,點蒼、洱海,掩映流注。聞北崖有「二虎跳澗太子藏頭」處,險遠不宜登,乃西折蟻附而下。見二仙石枰,徑甚險峻。至曹溪菴,仰望捨身臺,青壁千仞。崖畔細泉下注,為八功德水。太子藏頭、曹溪、八功德水,皆託名耳。至華首門,方憇其下。或云上時有飛石,遂南。方百步許至銅瓦殿,循故道至迦葉,鹿泉置酒酌于松間。飲竟,過勝峰東北折,長林艸,蔭翳蒙密。景最幽絕。八九里。至花椒菴,僧不守矣。度小梁,泉自蘙薈中出,玉聲淙淙,沿溪不徹。少選,越龍華寺,復越了空菴,至石鐘寺。樓下薔薇盛開,經霜不歇。兀坐襌堂靜息。久之,聞了空菴有禪,步行百武訪之。禪抱病,鹿泉扣之,無甚見解,惟云「念念歸西」。鹿泉笑曰:「西天路何處?」乃還石鐘。明發石鐘,越茶房,對崖有白水菴。移時,遵陸復度沙址、洗心橋。聞白石菴,攀磴而入,殿宇皆嵌石壁。小坐閣中啜茗,乃迴輿入賓,月日已暝。余謂茲遊假戎務而躋靈壤,亦良遘矣。

遊雞足山記

顧養謙

雞足山在賓川州西北境上八十里而遙。世傳佛大弟子迦葉尊者守佛衣入雞足以待彌勒,其上有迦葉門,迦葉入而門遂合云。侍御江陵劉公以𢈏辰春仲將按賓川,則先期訂雞足之約。余先四日至賓川,叅政李君文續、都司江君𤃒以入賀謁辭至,副使馬君顧澤、叅議駱君問禮、僉事胡君僖並從公至,乃以月之丁酉發賓川。各減騎從十之七,出自城北門。稍西行,行三十里,村曰牛井,憇而飲焉。又二十里,所抵一村,又飯。過此則漸行陂陀,岡嶺間時聞水聲淙淙。兩山漸逼,林木虧蔽,輿馬出入其間。西望亘空而起,若夏雲蔽天,則雞足左峰。而稍南一峰,上插霄漢,則其巔也。行可二十里,過白石菴,菴有懸崖、石壁、古洞。道傍巨石橫溪,水泉湧出其下。又有小水自箐中來合流。橋橫溪上,曰「湧泉」。度湧泉橋稍上,過土主廟。僧遮道獻茶。接待寺在山之麓,以路迂,不復入。上山里許,忽見瀑布下南山巔,可數丈,沒入㴱箐中。箐㴱不可測。斜日穿雲,作五色,橫抹樹杪如畵。自山麓抵石鐘,可十餘里。日將晡,諸君先後至,各就寺宿。明早,旭日吐東山,光芒在萬樹間,如碎金洒地。雲氣受日色作態,山鳥時有好音,矜龍華之幽勝也。及會諸君,遂先後取道上。余從李君、駱君行,穿萬松,可三里,過寂光寺。寂光寺者,駱君所止也。自此而上,徑漸窄漸峻,其視下,或為坡,或臨絕壑。百里內外,遠山漸出,皆在足下。南山諸寺宇,樓閣出沒松杪。仰面視,鄉所謂亘空起者皆削壁,延袤可數里,謂之羅漢崖,殊奇絕。相傳仙人楊黼修行處也。愈上則愈見絕,頂峭直不可上,一白殿冐其巔,如仙人銀闕,勢欲飛動。道傍時時有花,或滿樹,或點綴樹間。問其名,曰「山茶」。而艸間花輙五色,種種不可辨矣。又上數里,至勝峰寺,雄敞壯麗,金碧奪目。其後有玉皇閣,閣凡五層。登其上,覺身在霄漢間,恍然遺世。已,復上,可五里為迦葉殿。殿後里許,山忽張兩翼,一路縣其中,殊險阻。以數人從傍翼之,艱難行亂石間。每步輙重足,後人顛嘗觸前人履。如是者可二里許,乃稍平,得兠率菴。又上為銅佛殿,率面諸山,以為勝。每至一所,輙小憇,眺望景物輙變。而余與馬君、江君至銅佛殿時,侍御公登絕頂已久,其三君亦已上。上當由銅佛右,所謂猢猻梯者,直立可三十丈。亂石槎牙,齧空而出,若東海虎頭鯊齒者肰。以十餘人上下左右牽挽挾掖,乃能步。步所著受半,足趾常縣空。佐余行者,恐余視下益險則足益卻,乃嘗以衣蔽險處,不使見;而余輙從衣動處竊視下,則景益奇。既上猢猻梯,得稍平,與馬君相對趺坐。喘未定,輙吳語為詼諧相勞。已,復扶掖而上,行鳥道二三里至巔。巔平阜,廣二十丈,前曰「土主殿」,後曰「普光殿」,最後為舎利塔。獨立四顧,則鄉者峰巒崖洞、棟宇花木諸勝,悉下伏無所見。而遠近諸山,以千𣲖騰湧,若大海碧波。仰視蒼蒼無際,氣與混茫接。西揖點蒼,若相向為賓,洱海一衣帶水耳。稍西北,若白雲縹渺在天際。或曰:「此麗江雪山也。」會小鳥十數來集殿前,狀如鴳鶉,又如海邊沙鳥,不鳴而飲啄自如。僧曰:「此鳥產此山巔,它處無有。鳥亦不復它。」自巔稍西南行,巨石臨絕壑,曰「捨身崖」。俯石下望,杳然不知其幾千丈也。巔之行而西南者,廣可數丈,長可二里所。漸坡而下行盡巔,忽落一澗,曰「虎跳澗」。路斷蝕,縣澗邊,委身而下,手挽足投,若猿引。視下則垂垂欲墮。而夾澗老檜以百數,幹古而葉團,結若繡樹。樹作烏鸞舞,其態百出。余心擬之,非戴文進筆不能及也。久之,得路稍平而窄甚。上下望,皆削壁不能前。至拜佛臺,立以待諸君。諸君見余至,則皆杖龍頭竹而來。至曹溪菴,面堦坐,啜山茶。乃又發,行二里至迦葉門。門高十餘丈,嚴整天鑿。葢石崖中虧,其狀若門耳,迦葉入此哉!余坐迦葉門,有,下見寺宇整潔,與石門相直。問之,則曰「放光寺」。葢大理李中谿所建。名「放光」者,云時時有佛光現也。余至迦葉門,而侍御公業已還憇銅佛。余於是挾兩人踉蹌走,促還銅佛,相與飯其前閣。自拜佛臺至此,並一徑,下臨絕壑。南山諸景稍復出,覺足苦楚而媮快也。飯已,直下山腋峻坂。微雪乘風灑面,肌凜凜有下。過勝峰寺,不復入,乃西南折而趨華嚴寺止宿。明日,舎乘輿,行南山坡嶺間,徃徃穿竹樹。[同-(一/口)+巳]顧昨所經遊地,又復出沒作景。下山麓,出故道,歸抵賓川,日甫高舂耳。還賓川之明日,養謙受公命,不獲辭而為之記。肰雞足寺宇凡七十有奇,又有大、小龍潭,崖洞飛瀑,非數日可遍。其後山景更幽。由大理泛葉榆水而來,益復奇勝。山入鄧川界,自鄧川來,又不知道出何所。曰雞足在賓川者,志所從也。

天柱山四觀峰記

大䥘和尚

繇明歌坪而上,五里至迦葉殿。遙瞻天柱山,聳秀獨異,蒼崖古樹,離離鬱鬱,遠出霞氣之表。東望楊真人洞,高峻難陟。山路皆石級,不可車騎。扶杖而行,過真武洞一里,至兠率菴。轟崖突壁,虧蔽左右。中徑若刳,巒岫互嵌。遙視前峰,似已無路;更轉更睇,磴級復通。窅峻幽險,一步一曲,倐忽互換,甚惑瞻視。路旁奇石危削,古樹離奇,更增駭愕。又一里,至銅佛殿。東側三十步有袈裟石,青石白觔,宛然水田衣狀。云:「尊者曾於此晒衣,遂遺勝跡。」轉殿後,即猢猻梯。因石鑿磴,僅容半足;陡矗阻面,下臨無際。捫石而登,手每近足,膝或拄胷。所謂:後人見前人之足,前人見後人之頂,如畵重累人矣。過此梯,路又稍平。再里許,至四觀峰。峰有羅城,城內前為金殿。殿後又有佛殿,旁有兩廊,頗宏厰。後有閣。城後有土主廟。峰頂平處,東西一里,南北二百尺。城四隅,東曰「日觀」,觀日出也。西曰「海觀」,觀洱海也。海水光平如面,正當山麓。洱海之西,蒼山橫亘。山頂積雪,四時不消。翠白相間,纓帶雲霧,最為奇秀。然俯視崖岫,如几案間物,可籠而有也。北曰「雪觀」,西域雪山正當西北,干霄插漢,瑩潔如銀,晃耀心目;自非煙褰雨霽,不辨此遠山矣。南曰「雲觀」,夏秋之間,天氣明爽,有時白雲布滿空界,恍如銀海玉地,嘗現大圓光於雲氣之上,外暈五六重,每重五色,中虛明如鏡,同觀者雖千百人,各見己身,不見旁人,是謂「攝身光」。又或現圓光如虹霓。又或現白毫光,周圍籠映數十里。又或黃光,布滿峰頂。種種奇變不一,觀者但以為佛光而莫窮其故。峰頂四望,上攀霄漢,下俯雲雷,五百里山川,俱歸杖底。左右連峰迴繞,旗導羽隨,若奔若拱,𨿽峻嶺危巒,亦偃伏如培塿。惟點蒼對峙,若桀亢不相下。至大理賓川城郭村落,如蜂房蟻垤。水田相間,縈青繚白,攢簇累聚徑寸間,葢不知里𤱔幾許。審視茲峰之頂,絕無高木巨材,當由地逈風凜所致。由土主殿後行,道頗平。睨其旁,皆懸壁萬尺。西南隅更險者為捨身崖,崖巔突出數尺,下反凹入,若飛梯躡空。𦆵目顧,已心戰,不復知下之仍有地也。又一里,為文殊崖。其下舊有文殊閣,基址存焉。又一里,經束身峽。兩崖對聳,中過一徑,流石歷落,足不能留。崖下有仙石,石方正如枰,傳為仙人對奕處。舊有三十二子,今亡矣。過此為虎跳澗。原有伏虎菴,尊者曾伏虎於此。少過為拜佛石,下臨千仞,可坐不可立。山中比丘曾於此石上禮佛,非苦行捨身者不能矣。過數十步至玄關洞,側身仄步,穿洞而過。洞上奇石累叠,為鬼工石,怪譎險側,欲墜欲倚。下俯萬仞,神搖目眩,不敢暫停。又一里至曹溪水。又東二里至八功德水。水出飛崖下,迦葉卓錫處也。從此東南轉二里,即華首洞。翠嶂千層,懸崖萬仞。雞足之奇,至此觀止矣。因慨古今遊人,不知幾何。遊必有詩文以記其勝,究竟山水之奇。未開生面,豈山水之不幸耶?抑山水之靈有待而後獻耶?余茲未敢任也,請以待後之遊者。

華首門記

前人

自銅佛殿西緣壁而行,路濶尺許。窄處僅可置足,且欹側,多細石軟沙,足不易停。上倚陡壁,下臨絕壑,扶杖而行,不敢俯視。數十步,至華首門,矗崖千仞,非仰面上視,不見霄漢。崖根有平地,濶十丈,㴱亦如之。倚崖搆小閣,上供迦葉像。崖壁平削,如工人磨琢。上簷飛突數尺,下剜入如門闕,中裂一隙。門作雙扇,各濶三丈三尺,高十丈。經典皆言尊者肉身入定於此,以待彌勒下生。阿難來朝禮,石門曾開,厺已復閉。夫羅浮二岫,風雨合離;蓬萊三山,隨波上下。宇宙大矣!誠未可以淺見測見。從門仰觀,直至峰頂,不可丈尋量,皆直削而上。崖壁之奇,固目所希遘。及俯視崖下,復陡絕眩目,又不知幾千丈。見放光寺左右諸巒,僅培塿如蟻垤;連抱之樹,有若薺肰。復從他道轉至放光寺前,仰睇華首門又在天際,高廣不過尺寸間耳。自華首門而下,崖級尚四、五層。有小華首門、金猊、白象、屏風諸崖。肰級磴未及尺許,而危壁陡峻,一削千尺。每級生瘦樹勁艸,連以雜苔,層叠而下,如垂綃懸幙,摺疊為細紋,紫翠黃白,高下相間。𨿽丹青妙染,未可圖繪。土人樵採者莫不援蘿騰岑,捫葛降㴱。從下遙睇,止見人如豆粒,貼附危崖,宛若蟻之緣壁,絕不覺其動履。少頃,或移尺寸;懸揣之,已過里許。其險絕處,雖飛猿㨗猱,未免艱于登陟,而行險者安之。人世間事,固非繩趨尺步之士所能忖度,類如是也。

放光寺謫星石記

前人

放光寺門左側大石,高九尺,四周五十七圍,突兀雄偉,名「金剛石」。頂平正,可坐十人。上有「四無亭」,今圮廢矣。石南面有空凹,可容跏趺。石頂突出,正覆人頂。左右相厺百步間,大石數十,高者百尺,小者丈餘。或負土而出;或倚樹而立;或如正士偉人,危立端坐;或如武夫介冑,冠劍而侍;或如山叟幽人,箕踞倚嘯。其他斜倚橫側,如屏如几,如囷如舟。又或鶱如鳳鸞,或蹲如虎豹;或如熊羆之摶擊、虬螭之盤舞、牛馬之奔突;又或如奇鬼猛獸,森肰欲摶人;或如金翅劈空、神龍戯海,極騰舞奔躍之勢。余總題之曰「謫星石」。聞之「星隕為石」,是石獨秀而多奇,其殆星之偶謫者與?又寺後循崖西行,上坡漸高,二百餘步有一石,高七尺,尖唇吐突,作青白色,狀似魚頭,為「魚頭石」。從此路漸陡仄,行一里許,頑石塞路,不下千萬塊。比丘居靜者結石為路,雖稍有層級,而絕無端整。石齒如鋒鋸,履其上,若蹈芒刅。扶杖而登,又一里,有大石二,為小盤陀石。高數十尺,廣丈餘,兩石枕倚崖畔。旁有大樹三株,皆廣十圍,森踞奇險,不可嚮邇。此厺再上,路愈窄,扶掖行二百步,又得一石,為「半落石」。大與前類,危突崖畔,勢若半墜。上亦可踞坐,肰下視陡澗,不易措足。又行四十步,有大樹並崖而生,樹旁路僅容半足,攀樹側轉。崖半有平地,㴱一丈三尺,廣二丈六尺。舊有茅菴,久已荒廢。菴址之前,下臨千尺。有大石附崖而起,離崖丈許,高七、八十尺,亭立如柱,頂與崖並。其上平坦,周圍廣四丈八尺,可坐十餘人。茅菴老僧橫木為橋,躡之而渡;上搆茅亭,趺坐其間,故名「盤陀石」。坐此石上,遠眺丘壑,左右數十里,嶺岫迴合,溪澗叠映,林樹叢雜;烟嵐變幻,頃刻異狀,目不周賞。盤陀石之上為藏頭菴,崖石更怪,險不可登,惟恣意睇望,神遊而已。嘗怪扶輿靈淑之氣,或鍾于人,或鍾于山石。滇南崖石之奇,甲西南矣。秀氣所鍾,應有人應之,而卒未見也。柳子云:「楚之南,少人而多石。」余于滇雲亦云。

河子孔記

前人

雪陰橋南一小亭,有石碑,載河子孔事,語焉不詳。循溪東行三十步,見一亭虛架亂石上;古樹數株,前後圍繞,陰森幽靄,境甚寒冽。亭下大石支起,高七八尺,大數十圍,下空如張吻;左右又有大石五,互相撐倚,率犬牙叉嵌。大樹倚石而生,根蟠石隙,夭矯屈曲。水從大石腹中迸湧而出,各石皆隱。竅穴噴出作聲,與大石下水衝滙崩騰,怒發齊瀉。石腳又多小亂石,與相嚙激,橫注斜射。時或[同-(一/口)+巳]衝倒捲,驚而為濤,激而為湍,旋而為瀾。或又泛濫為波浪,瀠洄停折而為渦沫。兩岸之窪及石窟多水藻苔衣,沿遡蕩漾而成漣漪,漱藍涵碧,莫可窮狀。又石多空竅,吞吐鏜鎝,音響各異;盪觸作勢,奇為壯猛。或云,此水自西洱海穿山百里而來,土人浮糠騐之,往往不爽。每夏秋之交,雨澍浮潦,他水皆濁而此獨清,故名「河子孔」。若句曲之通蛾眉,地脉皆肰,不足怪也。石上之樹,與蔦蘿雜卉,披離森映。時或狂飈振動,翠黃紛駭;周迴瞻視,倐忽變態,應接不暇。同遊者為道友無盡及廣安許昌言,咸以為得未曾有。各踞一石,嘯咏移時而後去。

白石崖記

前人

繇拈花寺循山麓東北行二里,轉東入山逕。又一里,依山岡南折,至白石崖。遙望懸崖陡起,仰插霄日。崖石華如䥘綺,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及至崖下,則崖根剜剔㴱凹,多竅穴。峰巔高數百尺,飛突倒覆,空嵌叉互,如懸針垂乳。石色瑩白,少雜赭翠。其紋理或斜或橫,巒岫瘦透,石骨玲瓏,洞穴互通。丈尺之間,迴折屈曲,出沒隱現,類有鬼工施設。崖左小樓三間,東北向,正眺雞足諸峰。惜當崖面,連架層閣,蔽崖之半;使奇秀空幻之壁,為陋室所掩。比丘之俗,固其本色也。雞足峰崖,或㧞地插天,或橫空阻日;高或百仞,長或數里。獨此崖廣僅百步,高亦不踰數百尺;而千巒萬壑,極天鏤神劃之巧。惟是僻處西南山外,逰觀者徑循大道登山,輶軒不臨,品題者少。故崖前雖結小菴,而傾頺莫治,僧徒寥落。使此崖介乎通邑大都,經名人贊詠評品,不知列于何等?不幸沉淪南徼,又居名山偏僻之地;𨿽搜奇攬勝之士,曾不一過而問焉。猶幸余以修志住山,搜訪名勝,兩過此崖,始知其幽邃奇古,別一洞天,因援筆為記。

尊勝塔院記

前人

繇悉檀寺下,過大龍潭、伏龍橋東行,山徑平彝,松風謖謖,耳目為爽。不三里,至文筆山。山有塔院,內建尊勝塔,高六丈六尺,制度精美。四圍虛廊四十間,比丘蘭若即寓其內。宏厰明淨,俯仰周步,足散人懷。廊東北出,有小池,主僧引水畜金鱗其中,流動可愛。此水自西顧山來,飛流曳雲,傾濤濺雪。兩山𥤮起,中夾大道,卑凹三百尺。僧冶瓦為筒,引水從低處逆升而上,𢚩注倒射,迸出高阜,滙為池沼,以資瓢鉢。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豈欺我哉!廊西南出,後有小靜室三間,南向。修竹名花,掩映左右。又西越土垣數十步,橫岡斜亘,為振衣岡。岡上有長松巨石,可𣣱倚踞坐。岡之盡處,下臨萬仞,嶄塹陡矗,不敢俯視。遠觀金母山、白石崖,俱在對面,而甚卑伏。左右指顧,不下百里。山川之奇麗,林木之葱鬱,皆奔赴杖屨間。嗟乎!山水之靈,與人文相映發!不遇知己,淪沒何限?李之采石、蘓之赤壁,前此未嘗不在天地間,而必待兩公以傳。茲山之勝,固不止此,而冺冺無聞,豈山水之罪哉?遊畢為記,期以解夫罪我者。

華藏洞記

前人

自九重崖後東下十五里,至悉檀寺田庄夜宿。次早,同無盡、法潤、仙陀、眼藏、還朴、古道俱從庄後北行,百步,得一大山,勢甚巍峻。由山麓西折一里,過水田,又一山穹窿對峙,傑立爭高。循山趾北行,左依崖壁,右臨溪田。於時新水方溢,秧針乍齊,縈青繞白,別具幽致。循山一里,則山壁排峙,高者數十丈,卑處亦不下八九仞,皆直立如削。但少有凸凹嶙嶒,大約如黃子久斧劈皴。崖石作黃白色,少間青黑,一望五里,迤𨓦不斷。其中起伏三峰,一峰圓而高聳,有如擎甕,正當夾凹處。過此半里,踰小溪,上高坂,東望石崖雄列,青黃䥘雜,而紋俱下注,如飛溜懸瀑。及至崖下,洞門宏厰,高九丈三尺,濶五十六步。門上及左右石乳飛懸,倒薤流珠,貫引凝結,大小長短,千百異狀。因與諸衲子少憇洞口,命沙彌自新煑茶。飲數甌,策杖緩步,升陟幽探。稍進,則路漸高,歷級數層。進五十餘步,洞之右別有一洞,高二丈三尺,廣九尺,㴱六丈所。中亦具石柱、石磴、石龜、石螺諸器具,及崖穴突凹,雲奔霰落之形。余以為得所未見,而法潤、仙陀以為奇未足也。於是更進,過小洞數十步,則洞穴奇分,路徑岐雜,斜穿倒迴,𢚩難辨認。石髓滴注,凝結氷雪,嶙峋為笋、為柱、為劍、盾、矛、戟,森列䥘雜。或聳為塔,高者一二丈,大八九圍,或結為芝,蟠為菌,纏絡牽引,已極奇變。更睇更進,路漸昏闇。命村農秉炬導而前,徘徊縱觀,石狀愈奇。凝結其上者為幢、為幡、為纓絡、為旗幟、為車馬葢、為流蘓寶結、針懸乳滴。或迴旋瀠委,如波翻濤捲,電舞虹飛。而其羅列于下者,或直而豎,或斜而曲,高下巨細,有突者、瘇者、偃者、銳者、斬絕者,人而踞者,仙而飛行者,佛而跏趺者,牛而飲者,犬羊而眠者。又或蹲而獅,或怒而猊,或搏而虎豹,或盤曲飛舞為虬龍、鸑鷟及諸蟲魚變幻之形。而其最大者,則如庭、如堂、如廊、如臺、如几、如屏、如臼、如車、如舟、如廩囷。入洞半里,愈暗。列炬數十,四散洞中,如列星亂墜。人語嘻笑,音薨薨空響,相荅不可辨。洞左測懸石,大可合抱,從頂上倒垂而下,長七尺四寸,狀若懸鐘。以石筳擊之,噌吰遠震,其音四應。又其傍石脉張突,高二尺,厥狀類皷,俗謂之石皷。擊之逢肰,聲振一洞。其下有石田,𤱔澮塍溝,界畫方整,若可菑畬。更進,有小池,水嘗注之不竭。洞之盡處有一小穴,人不能入,葢其㴱不可測也。大約此洞㴱一里所,濶狹不等。濶處可百步,高處三十丈,周迴三里餘。而其旁小洞潛通,別穴曲透,則不可窮紀。至于石乳凝滴,山氣孕結,其中形狀怪譎,偶有象類,如千花散采。𨿽鬼斧神工,不能窮其巧妙。凡人世所有,固已無不備具;而其不可名,似更有舉世所不能槩者。余止雞山八、九十日,探幽歷險,無奇不搜,以為山川之勝皆我有也;而孰知茲洞之奇,更出意外。既歸而記之,所以著意外之遭也。

石洞上潭記

前人

由華藏洞口南行,下坡一里,至上潭。潭上有龍王廟,廟前六步所,有石坎。水從其下湧出,分為兩𣲖。一流而西,一流而南,清徹可鑑毫髮。潭中小魚數十頭,土人不敢取,云為龍窟也。又云,田農遇旱祈賽,潔誠禱之,則有小蛇現水中,長不踰二尺,青黃五色,時或變易。人試祈請易色,蛇便入穴;少頃,果另易一色而出。騐之不爽,故土人神焉。潭上大椿二株,一直立潭北,一斜倚其東。潭北椿大二十圍,東岸者倍之。其枝多橫斜,蔭覆潭上。最下一小枝,上可踞二十人;其大者則橫空參天,未易揣量。樹根迴裹岸石,濶丈許,高六尺。乍見者以為崖岸,不辨其為樹本也。旁有小樹數株,亦大十圍。多懸蔦蘿,風過飄揚,如纓帶拖被。潭中沙磧湧積,上列大石數塊,水環繞上下。因與法潤、眼藏、仙陀各坐一石,取潭水烹新茗。飲之,味甚芳冽。還朴云:「下更有二泉,佳美相敵。」山水多奇,真未易窮也。

石洞下潭記

前人

從小石潭循山麓南行二里,下陡坡一百六十步,見佳樹森蔭,溪聲吰嗒。𢚩赴之,則下潭也。水出小溪中,大石亂叠其下,故水勢湧沸。音響時變,𢚩湍迴咽,較上潭為勝。溪旁佳樹扶踈,凌空交合。其下積陰重覆,希見曦景。循溪而下,橫石數層,波流層折,蘋藻交映。又下三十步,滙為小潭。莓苔被石,翠碧淵澄。旁生雜卉,披委淪漣,大堪娛慰。溪潭以西,悉皆平疇,秧苗簇生,遠風時交;丁壯在田,耒耜並修。農事之美,馳目神往,恨不身親。而村氓困於征輸,咸以為苦,惜哉!

檀花箐記

前人

由放光寺西行一里許,入檀花箐。此處原有青檀樹一株,大數十圍,高十餘丈,故此山名「青檀山」,箐亦以「檀花」名。後其樹既伐,土人遂譌為「桃花箐」。箐㴱數十里,多古樹巨石。入箐二里至嶺巔,路迴折崎嶇。旁多枯木敗竹,橫側相礙。遙望峰頭崖壁,橫展數里,矗入青漢,險峻奇危,聳人心目。由嶺西下,樹愈老,竹篠愈密。老樹或禿、或空腹、或半朽,益以怪石,更奇古。行二里許,聞水聲潨肰,如鳴環珮,如奏箏瑟。肰以樹竹叢密,不見泉脉。循嶺再下望,山後崖碧綿亘數十里,樹石飛綴不可名狀。此間林木既茂,希見曦景;珍禽異獸,寒鳴相和。加以危崖懸樹間,高猿長嘯,凄異清冷;崖谷傳嚮,哀轉久絕,最為感人。又十餘里,至金華菴。菴荒廢,無香火。又二里,至一道水。其水自南而北,橫截大道,民橋其上。過此半里,即二道水。水更清𢚩,入路傍大溪與一道水合。溪水益宏壯,潺湲洶湧,乍大乍細,音響屢變。再半里,為大聖寺。由寺左行百餘步,則水漫流,自北而南,滙三道水;復截大道,自南而北。至此,則溪壑漸濶,中多亂石,激盪之聲,奇為壯猛。人皆行水聲中,語言不可復辨。又三百步,至翔龍寺。另有一泉,自寺後流出,即天隱泉也。寺前望後山懸崖,不知所。上有大石洞,可容百人,土人昔避兵于此。肰道狹不易登。下此三里,則竹樹漸少,溪流益濶,多荒山大丘,不可窮也。

遊仙掌峰記

僧古道(俗名吳子朗)

自華首門西,緣壁行二里,循崖下,鳥道陡仄,溜石流沙,隨足而注,莫得暫留。巒勢縵迴,崖谷㴱邃,視不見底。過此,路稍平,樹下少憇。復支笻,歷石路百步。道旁有立石二,廣皆三尺,高六尺。倚崖並峙,天肰平正,因號曰「無字碑」。再行八十步,路左有小峰獨出,不作危險,而幽奇秀麗,別于羣峰。從此左折,荊棘蒙雜,杖撥手披,攀躡而上四十步為「仙掌峰」。縱目環視,左右崖壁,相翼諸峰,皆來朝拱。其上洪崖鉅石,玲瓏嵌透,重磊摺叠,勢若欲墜。大樹倚崖而生,紛披夭矯,屈如鈎曲,伸如虬攫。盤踞危石,倒掛峰巔,險怪之勢,可駭可愕。由此仰睇,四觀峰尤孤危峭峻,矗青漢,鬱鬱蒼蒼,雲霞亂采。峰西,隔㴱澗大壑。降望檀花箐,林木層㴱,樹色遙綠,連綿數里。東南下數百步,皆行老樹、亂石中,藏頭菴故址存焉。後上三十步,有崖嶔崎𡽡峻,縱橫倚凸。峰巒數十,高廣者丈餘,低小者七八尺。嘗有玄鹿遊息于此,因題曰「玄鹿崖」。右五十步有穴,為「玄鹿洞」。其間素壁百尋,一望可四里。其上別有峰,高十餘丈,廣四五丈。崖作翠色,宛若列屏,乃命曰「翠屏峰」;與「仙掌峰」相望,競秀爭奇,各有好勢。其他層巒斷崖,指顧森列,不知幾許。大約雞足之奇,華首一帶為最,李中谿屢言之。特以處境荒僻,不甚著名。又山徑險峻,遊覽者未嘗適足。偶因眼藏、把茅邀往縱觀,始盡領其勝。肰則山水名勝,藏隱幽遐,而不經名人品題,遂終不見稱于斯世者,可勝道哉?

獅子林記

前人

由法界菴後土坡斜上,路徑欹側。策杖而前,松濤響谷,山翠侵衣。西北行四里,仰望樹林㴱秀,崖壑尤奇;泉流汩汩,鳥聲上下。再進五十步,至獅子林。從此,路愈陡峻,欹仄斗折,十步一迴。攀援而登,東轉數武,忽遇一崖,橫突礙步,苔蝕累紋,高削瘦皺,崖頭狀若大士像,是為觀音崖。濶八尺,長十步,高丈餘,上可坐五六人。崖後有小靜室,松柏環合,翠蔓蒙綴。崖下一石,為跏趺石。嘗有行僧趺坐其上,因名焉。過此,捫壑而上數百步,竹樹間見茅屋,即念佛堂。石徑紆迴,松竹交䕃。梯石而入,佛像莊嚴,堂廊精潔。前有小樓可四望。右有茅亭,亭面有平地丈許,下臨㴱壑。亭之上又有石,石左有泉,水從石竅瀉出,大䥘和尚題之曰「石漏」。左隔茅屋。東北隅十餘步有洞,高六尺,濶四尺,㴱一丈二尺。雜樹森翳,水從洞中流出,清冽明潔,名「石漏洞」。自此東南行二十步,左折上坡,入㴱林,臨小溪,渡木橋。稍北上三十步,得一石,廣裁丈餘,厚二尺所,上可坐十人。其石青白色,如雲之覆地,因命曰「片雲石」。西厺四十步,又得一洞,昻突而起,高丈所,廣五步,㴱七八尺。大樹盤踞洞門,名之曰「雲歸處」,又呼為「石广洞」。昔為禪棲之所,今荒蕪無人矣。大約林間靜室四十餘所。兵燹之後,隳頺過半。其尚存者,皆依崖鑿石,架木梯空,不避奇險。肰比鄰相接,高下徃來,不過三、五十步。風雨之音,動靜相引。靜室之旁,清泉、怪石、修竹、名花,偃蹇突兀,鮮美精潔,俱堪娛玩。林周四十里,其中幽洞奇石,危崖陰澗,筆不能述。茲林之勝,殆雞足首冠矣!余嚮遊羅漢壁,登四觀峰、華首門。凡山川之勝,林壑之美,以為皆我有也,而竟未知茲林之幽勝!則人世間事,其遂可意見測乎?是為記。

獅子林珠簾水記

前人

𢈏子春三月八日,遊獅子林,宿念佛堂。次晨,從東北行百二十步,南下陡坡,穿林蒙葛。又百步,于㴱澗中得珠簾水。崖壑怪險,竹木森密,四圍陰翳,仰視不見雲漢。水從樹根迸出,莫知其源。崖濶八尺,高丈所。其巔突出二尺許,水從崖頂漫下,不與崖附。緩注不𢚩,飛濺迸散,作千絲萬珠,淅瀝瀟洒,恍若垂簾。水離崖二尺,其中冷肰虛道。人順崖穿過,衣不霑濡。其飄蕭之狀,如涼風細雨,又如寒月霜霰。縱玩久之,怡目遜心,莫能自絕于其際。崖上多生長卉細樹,披拂崖巔。其下又有軟艸亂石,雜生綠苔。水濺其上,別起花采篆籀之文,亂人心目。其凄冽幽邃,每令人骨寒神悚。非躭奇絕俗、玩物遺身之士,未易領其勝也。

九重崖記

前人

九重崖,高五里,橫開四里。從片雲居後上集賢山路之中也。自下及上,樹木若一,而尤多細竹、小筍。路徑縈委,十步一折。盤膓數十曲,始至純白室。由室東上梯石百步,過山月扉舊址,石垣、石扉、石池、石竈存焉。此處林木愈㴱,竹篠愈密,蔽雲闇日,清冷幽邃。苔徑嶮狹,僅可容足。倚杖而行,莫敢下視。而微涓細流,前後齊發,清響相荅,如奏管絃。洞穴石隙,蘭蕙生焉。藉艸而坐,清風驟至,煽動崖根,泉石俱馥。復覓路前進,穿林披葛,上高崖,北轉峽口。攀木緣蘿,西北上,九迴乃達崖巔。嶺濶丈餘,起伏委折,烟嵐繚繞,巨石橫亘,古樹欹立。崖連九疊,故有「九重」之名焉。崖上踞坐俯視,遍山諸梵剎菴院,一一可數。其間峰嶺崖嶂,俱如蟻垤培塿。趨赴其下,崖右有峰,頂平可一𤱔,四週丈尺合一。石紋皴皺斑剝,厥狀類鼓,其旁雜樹森翳,所謂「石鼓峰」也。崖壁𨿽險,下臨千仞;而其上則大道平直,徑通四觀峰頂。從下仰盻,則絕壁危峰,隱天礙日,豈復知上之仍有路哉?

瓊樓山記

僧廣稱(眼藏)

𢈏子春,大䥘和尚纂修《雞山志》,命余偕道友知空徧探山水名勝。凡茲山之峰巒崖壁、澗壑溪潭、樹石洞泉、斷橋古碑、荒亭廢閣,無不搜討。而景之奇勝幽險,則瓊樓山一帶為最。山自放光寺後直上,至四觀峰,插空矗起,凡十里許。仰面上視,壁立萬仞,莫可攀躋。及披蓁篠,穿古木,援蘿捫崖,則微有磴道。沿謫星石西行二里,至磐陀石。泝一滴泉,過龍吟壑,上小猢猻梯。半里,為東峽瀑。又西一里,為落伽洞,昔行僧大千居靜之所。此處攀躡陡崖,下臨千丈。𨿽飛猿㨗猱,亦艱于登降矣。復折而東,登小澄臺,於藏頭菴畔見玄鹿二,呦鳴而過。又西上一里,為魯擺靜室。北過藏書峽,陟楞伽崖,上為羚羊洞。洞左東行百步,為收蛇洞。又東過二百步,為叠書崖。上懸軟瀑,細而無聲。再百步為小華首洞。東行里許為小桃源洞。昔有避世之士,隱棲于此。至今洞口山花盛開,彷彿武陵溪頭也。自此登長離崖,上鳳頭峰,眺阿難臺,過華首門,踞阿闍石。又西行里許,為古佛洞。其下為八功德水。又二里為漕溪水,上即漕溪菴。更西一里為爛柯石、伏虎菴、拜佛石、玄關洞。隔澗為妙高臺。玄關之上,有賓蒼閣舊址,乃李中谿先生讀書處。由玄關順崖而下,大石二塊,直立如碑。高一丈,廣四尺,即無字碑也。此時夕陽銜山,暮雲歸岫,探討之志,尚或未倦。將過流雲石,躋仙掌峰,窮極乎雲㴱不知之處。倐焉風雨驟至,加以崖徑愈仄,不可復進,遂偕知空曳杖而[同-(一/口)+巳]。故此處又云「[同-(一/口)+巳]杖處」也。

遊磐陀石記

朱昻

由明歌坪西行山徑,松陰外蒼崖萬仞,積翠含烟。不二里至放光寺。寺門有石,高一丈二尺,周五十圍。上可踞十餘人,名曰「金剛石」。由寺右踰西崖下,石路迴折,荊蓁叢積。窮泉之源而行,三百步外,林木既邃,路復險仄,人跡罕經。有大石矗起崖側,名「磐陀石」。其石高五十尺,周圍四丈餘。上下如一,面平正若圓鏡。𨿽倚崖並起,而不與崖合。架木為橋,度空躡其上,上有小亭,昔為修靜者所居。亭外有古木數株,皆虬枝禿幹,懸掛蒼藤。大石左百步有小石二塊,各高丈許,亦如大石狀,名「小磐陀石」。石右又得一石,曰「半落石」。兩旁皆亂石攢簇,叉牙磊落,積蘚凝苔,千狀萬態。又西行八十步,隔㴱樹聞水聲潨肰。緣壁下尋之,壁高六丈,飛瀑懸焉。其流𨿽細,響若鳴琴。對之令人神清骨寒。從此踞石上望,則懸崖削壁,不可窮也。

雞足山四友記

大䥘和尚

夫子序五倫,而獨於朋友增一「交」字,則知五倫之道,皆賴朋友以相通也。肰則人生于世,亦何可一日無友哉?余徧遊海內,足跡所至,聲氣至焉。獨來滇南三載,求一共語者不可得,每疑「朋友」一道,至此而窮。歲𢈏子,遊雞山,兼有修志之役。探訪泉石,無隱不歷,無奇不搜。自春徂夏,乃于茲山得四友焉。四友維何?華首門,吾奇友也。門高十三丈,廣六丈。飛簷突出丈餘,中裂一隙,宛肰雙扉。佛經皆云:「迦葉入定此中。」門狀既奇,而崖壁直削,上仰千尺,下俯萬仞,橫開四、五里,矗直陡立。雖猿狖登陟,亦窮于攀緣。天下山崖之奇,目中罕見其埒。生平結納之奇,亦未有奇于此友者矣。若玉龍瀑,則吾清友也。山中瀑布五六處,而玉龍瀑為最。懸流千尺,電散雷輥。自解脫坡望之,真如玉龍翔舞,隨風飄掣。烟嵐隱現,山林掩映。出沒斷續,觀之不足。不謂之清友不可也。又傳衣寺前有古松焉,吾老友也。松身大三十圍,高十餘丈。斜出三柯,飛霄蔽日,虬屈萬狀。歲寒之盟,非此老友,其能後凋也哉?得是三友,以為交道廣矣,可以洩荒裔之恥矣。乃最後得一奧友,則華藏洞是也。洞在山後二十里外,㴱一里許。其中,石乳凝結,大小高下,多所象類。凡人物器具、花艸蟲魚、幡幢鐘皷、牀廊塔宇,無一不僃。而幽窅奧曲,絕出意想揣摩之外。友至是,亦非生平要結所能至。是四友者,殆與余有夙緣乎?嗟乎!遊滇三載,不能通一聲氣,自嘆交道之窮。肰窮則變,變則通,乃於山中得良友四,豈偶肰哉?嗚呼!今之友,非名利相高,則聲勢互倚。甚至假道德以標榜,借文章為援引,是固吾四友之所羞也。當今之世,其有能與吾四友把臂訂交者乎?余殆將師事焉,以為聲氣重矣!非是,則有「絕交論」在。

遊雞足山記

僧古笑(俗名戴若)

余在蜀時,即聞滇雲有山,名雞足,心甚慕之。歲戊,隨大䥘和尚至滇,遊蒼洱,住三塔寺。數月,浮海東過賓陽六十里。長松蔭岡,松下有橋,名五葉橋。橋前三里許為拈花寺。寺後有山,名蒼波山。重叠層涌,有若波濤之東注也。左折三里為白石崖。崖畔樓閣參差,洞穴幽秀明潔。又二里為雪陰橋。橋左三十步,有亭臨于亂石上。石下亂水湧出,吼聲如雷,名河子孔。橋前一里入靈山一會坊。過此七八里,㴱松馳道,道旁梵宇間雜出沒。遙望西崖,有瀑布一泓,順崖飛下,衝激作響,有冰車、鐵馬之聲。已,上鉢盂峰,左過鉢盂菴、悉檀寺。寺後里許,為片雲居,䥘師掛錫於此。右鄰古雪齋。西厺數百步,即白雲居、斷際處。而法界、大乘、淨覺諸菴,皆環列焉。由石鐘、大覺,過寂光、勝峰,上迦葉殿。躋石磴數里,繞銅瓦殿,緣猢猻梯,歷三禪天,登四觀峰。峰頭四觀,千態萬狀。望西域雪山,聳插霄漢。點蒼十九峰,積雪如畵。洱海、金江環前後,一衣帶水耳。頂上重樓高閣,金殿古佛,森嚴鉅麗,足厭遊目。䥘師題額其上,曰「西南第一名山」,肰哉!從頂西轉華首門,石扉高廣,兩扇中裂一隙,僧云:「尊者捧衣入定時,石門自開。定後復合,以待彌勒。」有雙塔立于門旁,虛閣倚于崖上。俯視放光,絕壁嶙峋,不計其幾千萬仞矣。左右飛泉濺激,松濤應響;夕陽銜山,白雲滿衣。遂下長離崖,旋明歌坪。訪白井菴,與南無禪師徘徊月下。援筆記之,庶幾無負斯遊也。

栴檀林記

僧學蘊(知空)

栴檀林在文星峰下。右厺一里,隔鳴琴溪為補處菴、白雲寺。溪頭西望,即羅漢壁,陡削千仞,險峻嶙峋,攫雲搴霧,連亘數里,為一山奇觀。左厺里許,隔栴檀溪即獅子林。其間長松芳艸,修竹名花,山靜林幽,另一天地。以路徑迂僻,故遊軒罔臨。衲子習靜者,多或結廬於此。栴檀林佳處為烟霞室。山勢開敞,後結小樓。三面環以禪室,野花山茗,竹徑泉池,周映前後。右厺百步,有眠獅石,高一丈六尺,廣九十圍。層叠兩級,攀附而上,可坐十餘人。石隙生大樹,蔭被此石,籠罩娑婆,實具奇致。由烟霞室東北斜穿山徑上二里,為玉霖軒,即余禪棲之所。近軒數百步內,有止月廬、畢婆室十餘處,今皆榛莽荒涼矣。軒北石路迴斜,約三里,上有老僧崖,高數十丈,宛肰老僧危立。崖上有石壇,栴檀溪源從崖而下,至軒左為栴林瀑;橫斜下注,激湧作勢,牽曳烟嵐,搖蕩林影。夏秋之間為最勝,至冬春則凝冰積雪矣。軒勢面南而門東向,葢為觀瀑設也。軒中則講席禪榻,夏臘不廢。而遠峰白雲,幽崖叢柯,迴映負險。加以㴱洞迷嵐,飛流截嶂,幽隱窅邃,人跡罕交。自非一念精修之士,鮮或託勝怡情矣。

羅漢壁記

朱昻

雞足山崖壁之奇,無如羅漢壁。自西至東,橫開四五里。上下直削,其高不知幾千尺,插漢干霄。古木陰森,雲霞變幻。下有三徑可通,中徑從白雲寺後而上,右徑從仰高峽來,西徑則由獅子林而達。余同古道、眼藏,從念佛堂西,穿㴱樹、陟危巒,緣嶺而行。不二里,俯視栴檀林諸靜室,俱在其下。有崖突出嶺上,高十丈,勢若老僧危立,名「老僧崖」。厺崖百步,有泉流瀉,潺湲作聲,即栴林瀑之源也。再里許,至碧雲寺。寺後百步,倚崖搆室,奇險難陟,為幻空室。室左崖為碧雲洞。復踰寺西,石路迴折,松柏交映。望之石壁更奇,紫翠相間。幾一里,至西來寺。寺左八十步為安心處,寺後五十步為鳳眼洞。洞右為太華室,室內有泉,沁崖根而出,廣可五尺,㴱如之。其水清澄,冬夏不竭。從此緣壁下數百步,至撒手處。右壁下有洞,高八丈,㴱丈餘。上有趺坐石,昔仙人楊黼修真于此。洞旁皆老樹怪石,不可名狀。大約茲壁陡矗直起,削岸無階。比丘靜室數十處,皆梯木架空,附崖累石。久居者習為安宅坦途;乍遊者未免臨之目眩,望之卻步矣。

片雲居記

大䥘和尚

片雲居在九重崖、集賢山下。崇禎辛巳,僧弘辨所建。佛殿三間,左右小房為僧舎。前有平閣,屋宇不甚寛大,而雅潔明淨,為一山冠。登閣展眺,則九重崖迴抱于左,松杉蔭密,隱天阻日。橫琴岡正當其前,尊勝塔峰隱現于烟嵐樹影間,與金毋、蒼波諸峰,點綴掩映,最為奇麗。閣前有古梅一株,及千葉桃、垂絲海棠、丁香、杜鵑、桐、瑰等花,繁茂綺豔,四時不絕。左帶迴溪,溪上有泉,名「點雪」。涓流不息,下注溪中。聲潺湲咽,與鐘梵相亂。順溪而下,有小潭名「迴龍泉」。每天欲雨,則潭中雲起如車葢。升至山頂,則雨隨至。山居者候之,徃徃不爽。右隣古雪齋。西厺四百步即斷際處,無盡禪師寓焉。主僧號惟聖,乃法師自如之高足,葢楚人也。稍北上小坡,即白雲居,後倚天池山。左有霹靂石、伏虎石,又有綠淨山房,為還源禪師潛修處。南下半里,即悉檀寺,偉麗莊嚴,實禪棲勝境。此處周迴不過里許,樹林森茂,山徑幽僻。溪泉竹石,與菴院棊錯。朝昏課誦,梵唄相引。𢈏子春,余與無盡、眼藏、子眉及古道、古笑纂修山志,棲息半載。凡陰晴風雨之變,花月雲霞之景,無不瞻眺遊賞,徘徊賦咏。慷慨悲歌,俯仰今古。牢籠百態,輝麗萬有。文章之變幻于是乎極,則山水之奇亦于是全收矣。諸子習焉不察,視為固然。適古處自黔來,嘆賞累日,曰:「是未曾有也,不可無記。」予因述數言,命書之,以貽後之好事也。

遊雞足山記

范承勳(瀋陽)

雞足山為滇西名勝,相傳即世尊大弟子迦葉捧衣入定處。予制滇數年,未獲遊之。辛未冬,奉巡歷金江,與提軍會於賔川。山在賓川之境內,相望數十里,因便道一遊。時仲冬朔有三日也。自賔川携諸友西行五十里,宿甸尾村,已近山麓。望山頭諸剎,隱現滅沒,恍若圖畵。朔四日天明起,行二十里至拈花寺。又十里至𩄇山一會,此乃雞山總坊也。至坊前,僧眾俱迎道左。少坐一茶,即上山。十里至大覺寺,寺為雞山大剎,向來迎駐遊山官客者。入寺,進重門,有水一池,板橋渡其上。池中藻荇交橫,錦鱗游泳,頗有可觀。上殿礼佛畢,住持僧引至客樓。樓前亦有水花池,池畔丁香花盛開,布置楚楚。即坐廳事,午飯畢,攜友乘馬同遊各寺。初至石鐘寺,懸前制軍蔡仁菴、撫軍王在茲諸公扁聯,甚麗。茶罷,上寺前鐘樓遠眺,少頃即下。至悉檀寺,為麗江木土官之祖木增所建。左有藏經閣,頗幽邃。又至古雪齋,傍有片雲居,皆極靜僻。未久,即上白雲居,松徑陡甚,諸友皆下馬,步而入菴。中亦有池,頗寛,水清甚,游魚蝌蚪,歷歷可數。心樂之,因命酒,同諸友坐池頭,令歌童打十番皷,唱清曲以侑酒。薄暮,仍[同-(一/口)+巳]大覺寺宿焉。初五日,侵晨上山,未里許,過寂光寺,寺僧迎于馬首。入寺一觀,茶罷復行。路皆盤迴而上,人馬行松隂中,耳目俱靜,萬籟無聲,所聞者惟馬蹄聲耳。約十里,至玉皇閣。前佛殿數層,悉被[同-(一/口)+巳]祿,惟一閣巋然獨存。下馬登閣,與諸友茶話。移時又上,三里許,至迦葉殿,即此山之主寺也。數年前亦被[同-(一/口)+巳]祿,殿堂客樓,皆新搆者。下馬,至殿上禮迦葉畢,寺僧導至客樓,坐而獻茶。茶罷,登樓一望,因前有小屋遮之,甚覺不爽;特囑寺僧,令其將來拆厺,以舒眼界。少坐,下樓上山頂。危徑陡絕,約四五里,必攀蘿捫石而後可上。余乘小輿,諸友皆步行,扶杖而登。數十步一坐,揮汗如雨,甚覺艱苦。至銅瓦殿,後即猢猻梯。小輿亦不能前,遂舎輿而步。先令二人引繩而上,余尾其後,援而登。至絕頂,俯視眾山,千峯萬壑,皆在眼底。山頂有銅殿,為明黔國公所造,階砌悉蒼山石。近為火燬,欄楯俱壊,惟銅殿獨存。坐而飲茶,隨至佛殿。殿後舊有天長閣,今亦燬。寺僧謀再建。余問天長之名,僧云:「山乃火星,以水制之,取天一生水之義。數年前,有遊方僧野竹者,募建塔于山頂。堪輿家言,火星益熾。以故,山中各寺多遭[同-(一/口)+巳]祿。欲拆去此塔,又恐見責於地方官,甚難之。」余感此言,因許其建閣,更名「天一」。且為大理賓川守牧言之,許其燬塔,僧感甚。更至殿後,四望此山之景,來龍千里,萬山環拱。金江繞其左,洱水明其右,點蒼相望,若輔車之相依,信為福地。遂與諸友席地而坐,命歌童臨風度曲。山高風勁,百體生寒,促令煖酒,各飲數盃。飲罷,僧復導引,由後山虎跳澗緣崖而下。其險不亞猢猻梯,而曲折過之。行三里許,至曹溪泉。僧云:「其水,雨不盈,旱不竭。」汲而甞之,潔甚。又行里許,至華首門,即相傳迦葉守衣入定處。新建小閣,塑迦葉像。閣後石壁如鐵,崖影若門。崖上有「嶽外一尊」四字,為臬司許無功所書。至此,足力少疲,坐而飲茶。茶罷,又行里許,仍會銅瓦殿舊路,遂乘小輿而下。復至迦葉殿午飯,飯畢下山。至大覺寺,日已入矣。次早下山,北行九十里,即抵金沙江岸云。

新鑄雞山迦葉殿鐘記

諾穆圖

自黃鐘定,而萬事萬物於是起焉,鐘之用大矣。然宮禁設者,集朝會也;寢庿設者,宮商也;城府設者,嚴更漏也。乃若名山勝剎、崇觀靈祠,設意固別有在。夫人汩汩于利名,如夢誰覺?沉迷于情欲,如酣誰覺?夢也、酣也,無由覺、無由醒也,故鐘昏振之,使聞者清夜氣;晨振之,使聞者作旦氣。鐘之設于名山勝剎、崇觀靈祠,其用又如是。雞山迦葉殿舊有鐘,燬于回祿。僧慧聞謁余,請復所未偹。爰可其請,選匠購銅,歷月餘而釁成。所謂大叩大鳴、小叩小鳴者,非耶?爰記之。以冀夫從聞思修者。

大清康熙三十二年歲次癸酉春仲月吉旦,和碩額駙加一級.提督雲南總兵官.右都督諾撰

雞足山志卷之九

藝文(中)

明.碑記

迦葉殿記

(翰林)李元陽(中谿 大理)

嘉靖二十六年,余遊雞足。將至袈裟院三里,有老僧執爐遠迎。余問:「何以知吾來?」曰:「夜三皷,殿鐘不擊自鳴三聲。以徃來占之,當有吉祥事,故出山探聽。果有大貴人登山,此山靈預報耳!」及入殿叅禮,見空碑臥地。曰:「先師欲請大人作文,日復一日,因循數年。先師厺世,眾徒望門逡巡,遂至今日。」余嘆曰:「此鐘鳴之因也!」乃援筆,為書院之本末於石。院在山半,厺大頂六里。永樂間,羽人結菴。成化間菴廢,僧圓慶始創兹院。以此山為迦葉尊者守衣之處,故名「袈裟」云。歲元旦,四方慕聖蹟而來者以萬計。未至石門五六里,山益峻,磴益陡。遊人至此,騎者止,徒行者息,饑者待餔,渴者求漿。肰岩傾屋狹,置炊無所,客頗病之。慶乃鑿岩拓地,為殿,為樓,為門堂,為厨湢;置陶甓、作旨蓄以供客。于是賓至如歸,遊者日以眾。慶傳可義,嘉靖間添置常住,接待雲遊,院用興盛。可義傳悟成,萬曆間瀉銅像,重修寺宇。悟宇、悟教亦相與戮力,兹院遂與大剎並稱焉。

賓蒼閣記

前人

雞足遊觀之勝,在華首一壁。肰遊者徃徃並壁而行,視壅于壁,得其十之一,而不見壁之全勝也。大頂西南行里許,有磐石出于絕壑之上,可以坐嘯,又名「拜佛臺」。一登此石,則華首千仞,蒼肰起於東北,令人意動神竦。全壁之勝,擧在目中。遊觀之奇,無有出其右者。陽既于大頂建釋迦殿,至此募人出貲,授僧真淨,命建一閣,將讀書其中。頃之閣成,趙雪屏題曰「賓蒼」。陽嘗徐物色之,其橫絕地維,如細柳淮淝之陣,示人以勇;其頓挫起伏,千態萬狀,如〈上林〉、〈長門〉之賦,示人以文;其峻拔不可徑而造,又如陳蕃之榻、李膺之門,示人以介;其正色不阿,如古純臣之立朝,示人以忠;其靜默不言,如古聖賢之相授受,示人以道。登此閣也,則此賓蒼肰而來;泉聲、樹色,無非示我周行也。大哉賔乎!命童子識之。

放光寺記

前人

天地之中,有山曰「須彌」。環山為四州,南曰「閻浮提」,今之中國與五天竺是也。其地向離,故其人剛徤明利,非他洲比。誠習之以善,救之以道,其入聖可立待也。故諸佛興慈,以次降生焉。釋迦佛後,應補佛位而降生者,曰「彌勒」。釋迦命大弟子迦葉持佛衣,待其出而授之。飲光入定雞足山,葢正、像、末三法未竟,故竢時也。先佛在靈山拈花示眾,獨迦葉微笑,㴱𢍆佛㫖,故命之以傳衣。傳衣者,傳諸佛之心。此皆夲實之語,非誇誕也。按內典:雞足與耆崛山相鄰。此地在唐以前,原屬西域天竺界內;况世傳小澄之事,石門訇肰中開,實為靈異。且聞嘉靖間,有僧棲石門三載,嘗於定中由石門入,見殿宇紺碧,沙門眾多,榜匾聯偶皆金。歷歷記憶,𨿽世間老于文學者有不及。謂非佛祖靈地,可乎?石門之下,時見光瑞。或圓相,或攝身,與五臺、峨眉大都相似。余即其地建創精藍,因字之曰「放光」焉。枕崇崗而列屏嶂,襟抱比密,風氣翕藏。至其地者,則見諸剎皆在山之肩背,而放光獨當胸臆之穴,為可嘉也。余乃白諸名衲,上自大頂,下至寂光、勝峰,合諸剎而為伴,從放光以為主,歲祇一期。長者百日,短者半之,又短者又半之,歲恒一週焉。庶通假有借無之名而入實相,忘體空折色之跡而造真源。當有入彌勒之寶樓、𢍆迦葉之笑、拈世尊之花者矣。彼區區致疑于石門之開閉者,又惡足與議哉?

光明寶塔記

(御史)孫愈賢(念齋)

雞足山巔舊有浮圖,俗傳迦葉尊者入定其下。每遇風雨,則灝渺籠葱中輙放光𦦨,似霞非霞,似火非火。自塔而起,旋繞峰巒,照耀林木,故俗呼為「放光塔」云。歷年既久,圮廢因之。𢈏子春,余遊此山。自勝峰而上,履崇崖,陟危梯,達塔所小憇。見塔僅存舊址,嘆息久之。數老衲向余言曰:「此山為西南名勝,與五嶽、太華、峨眉諸山同稱。其間梵剎以百,皆美輪美奐,金碧輝煌。漸至山巔,則景象蕭瑟,僅僅一塔,猶肰隳頺。」且山之名勝,謂是「迦葉道場」。使迦葉間居塔下,顧坐視其隳頺,而各剎則巍肰煥肰,極其美麗,是剝本實而茂枝葉也。遂與二三同志議修復之。舊制短小窄狹,且以頑石實其中,故隨築隨壊。兹則以石為基,以甎為骨,以銅為頂。結搆管束,類以鐵為之。中虛外直,七級四方。方各丈許,高可百尺。玉柱標空,金精耀目。自下方觀之,不啻如在天上。即阿育王般若塔,莫是過矣。所以壯雞足之偉觀,舒迦葉之靈氣,不在兹乎?經始於辛丑三月,六載未就。丁未仲春,侍御周公懋相西巡登覽,厚助之。刺史李公應霖捐俸,委官刻期督率,遂落成於是歲五月,故援筆記之。

仰高亭記

(代巡)周懋相(鶴珣)

雞足乃西南靈山。釋迦大弟子藏衣處,即所謂華首門者是。余為諸生時,聞近溪羅公以綿裹膝登其頂,竊意此必非人跡所可至。歲之春,余巡滄洱。事竣,取道鄧川入山。雨聲淅淅,心訝山林其無意我哉?過放光、寂光二寺,宿於大覺。抵夜,雨霽。詰朝,乗肩輿過補處。有西粵苦行僧如正,年八十餘。進而叩之,大都多勸為善語。為題「雪衲苦修」四字。上至迦葉殿,履石磴,為兠率菴。門垣逼路近尺許,下臨絕壁。稍上,至銅佛殿。又東,為袈裟石,衣履跡宛肰。僧云:「此處可觀日。」從此上猢猻梯,石芒外露,履納其中。攀緣而登,手恒在頂,膝恒在胸。所謂「前人之足觸後人之帽」,非虛語也。數息,乃至頂。點蒼如豆,洱海如盃。五百里內山川皆在目中,印土雪山咸臨几席,翛肰有御風馮虛之想。從此下束身崖、禮佛臺。東過曹溪、功德二菴,以水得名也。又東則華首門。東為羅漢崖,下即楊黼修真處。又東有靜室,乃關中僧如唐所創。遂循故道下,抵大覺宿焉。次晨,過龍華、石鐘二寺,入大士閣,額曰「西來第一山」。是遊也,履跡所到,僅涉兹山十之二三,肰其大端可觀也。是山羅、李二公題咏頗多。余惟宇內名山不少,往往以人見重。蘓之赤壁,杜之艸堂,李之采石,尚使人景仰;况濂溪、考亭,千載艸木猶香哉?二公皆闡繹聖真,斗山後學,而先後遊此,可謂非濂溪、考亭也歟哉?乃為樹于要路,曰「羅、李二先生遊處」,題之曰「仰高」。并為紀兹遊與所以樹亭之意,使後遊君子,知探奇覽勝不足為山重,要有所以重此山者。

悉檀寺碑銘

(憲副)謝肇淛(在杭)

葢聞大道先天,妙啟無生之秘;靈根出地,頓登有覺之門。積著成迷,陶鈞不能運其變;緣聞入悟,欣厭無所介其懷。固非方隅可得界域,意想所能思議也。粵自帝車南指,揭七耀于崑彌;佛鉢西來,絢五雲于震旦。經駝白馬,雒陽徵神旭之祥;剎建青龍,新渚感浮楠之瑞。歸依練若,彝漢同風;咫尺耆闍,山川特異矣。雞足山者,益部之神丘,金方之福地也。崖盤九曲,峰偃三支。絕壁雲霞,映藤蘿而散采;諸天日月,耀若木以恒明。洞藏振海之潮,篁濤捲雨;峽度慈雲之徑,石闕行空。靈山雪嶺,讓其清幽;龜島雒伽,同于培塿。故迦葉波守衣以待彌勒,湼槃之雙樹猶存;暨僧小澄起尸以化蒙彝,華首之半門自闢。仙居從天竺飛來,香阜分儴佉王氣。肰而黃金未布,卓錫無期。團焦兩燬于鬱攸,無雞漬羽;棟宇久隳於禪窟,有鹿為塲。歲月已淹,葢有年矣。麗江世授太守加叅知政事木君,體玄邁種,味道忘飡。現護法宰官之身,具大善知識之力。超肰遠覽,慧居六度之先;卓爾澄心,義徹四觀之奧。相陰陽以開福梵,結因勝而攷蓍龜。菲食惡衣,賦集三千緡;累黍摶沙,經營二十載。乃致子來之眾,庀毛聚之材。約椽轟鳴,不假閻浮驅萬鬼;輪囷煥起,無煩喑啞助千工。鳥斯革而翬斯飛,山為礪而河為帶。題曰:「祝國悉檀禪寺」。其前丹樓五楹,紺殿十笏,歲時祝延之所也。鴛藍門外,銀牓昭[同-(一/口)+巳];龍尾道中,璇臺爽塏。借西方極樂之土,為北辰環拱之區。三界百祇,率龍象而拜舞;千峰萬壑,隨嵩華以懽呼。所願宸極昌熙,永箕疇之福;皇圖鞏固,上同兠率之天。此則葵藿之精忱,亷陛之大義也。豈與尋常雜宣室之𨤲、扆叅香城之位者等哉?於是珠林䥘落,寳所聯翩。月殿雲階,拱金姿而映發;錦磗縹瓦,翼猊座以高趺。天王示變化之端,如來現慈悲之相。講談席布,晨昏諷誦之音;經閣旛飄,遠邇蛟螭之影。耆舊學者,把臂入林;搭掛道流,隨心結夏。香檀舒蔭則羣暍咸蘓,法炬縣光則重昏盡曉。至于烟霞佳趣,山水清音。遠岫踈林,夜發魚山之響;靈湫伏瀨,寒抽蛇壤之泉。松風共寳鐸齊鳴,嵐翠與天花並落。牧歌樵唱,韻遶精寮;忍艸優花,香瀰叠嶂。四山積雪,吹凉火宅之魂;百里洪鐘,敲醒塵勞之夢。信仁祠之鉅麗,柰苑之奇觀也。是役也,經始于丁巳之嘉平,告成于𢈏申之林鍾。適余方有入賀之行,而眾以徵言為請。夫省方登封,臬臣之惟職;揚休祝聖,五服之同心。遂倚脂車,粗陳梗槩。銘曰:

大道渾淪 有聞乃先
惟神妙物 惟教綂天
吉樹道成 香檀相起
象駕東驅 鷲峰西峙
衣傳迦葉 法演摩騰
千流片筏 萬劫一燈
孰其作者 留兹筌蹄
誰其述之 沈灰摶泥
雞園既彝 雁堂為隰
龍厺潭空 鶴歸林寂
道以人弘 法由心轉
微言未絕 勝地斯顯
穆穆守君 奕世銅虎
克孝克忠 允文允武
舎彼已趨 躭兹淨業
百堵俱興 四天爰恊
彤墀砥平 紫殿𡼑𡷽
恭祝蕃釐 山呼雷動
鬱鬱叢林 煌煌丹雘
夏藻敷棻 秋蓮布馥
風柯夕籟 月鏡朝容
壁鋪錦繡 峰吐芙蓉
既妙莊嚴 亦饒佳趣
鐵輪不煩 金地自布
迦毘無域 菩提無根
惟德惟善 覺法之門
名山不騫 貞珉可紀
與國同休 令聞不已

玉龍閣記

(郡守)周仕國

蘓長公嘗言:「古今畫水,多取平遠細縐。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與印板水祗爭工拙于毫𨤲間耳。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激瀨與山石曲折,盡水變化,號為神逸。」夫論水者,無不之江、之河、之海以為大觀,而孫位之畵,子瞻之評,乃在於是,不亦奇乎?雞足泓崢蕭瑟,名聞海內。而諸峰秀峭,插于雲表,固不可名狀。至崖際縣泉,更洞心駭目,令人徘徊不能厺。葢洄者縈,奔者漱;其垂而下者,如飛烟匹練,縣掛千章之木杪,試與九嶷五洩爭勝。山中諸泉,大概會流于茲。泉上石平,可𤱔許,若席若堂;水流約畧石隙中,又若斧鑿肰。稍右數武,為攢峰叠嶂,若限閫奧。折而左,崖石陡峻,若獅蹲虎伏,壁立千尺,勢不可少待。閣據泉上游,其中洞肰若城欄,其下流聲瑟瑟若津梁,其上供白衣大士金像。弘敞四達,入之可以觀泉之來,出之可以觀泉之往。奔騰直瀉,墜之潭,有聲潨肰。而兩崖烟霏霧箐,即六月盛暑,猶寒氣逼人。閣前崖置亭,以便觀憇。坐對之久,覺朱藤綠樹,與金碧素流映發。即孫處士染毫伸素,當不過是。夫兹為迦葉道塲,輶軒之至無虛歲。名僧卓錫,開士幽居,詠歌點綴,幾無剩賞。斯泉獨蒙茸艸昧,至今始發其靈,豈有待而肰耶?仲尼亟取于水,歸諸知者之樂,彼有所𢍆也。余非其人,姑記之以俟來者。

重修雞足絕頂記

(進士)陳天工

世傳「雞山迦葉」,非迦葉佛也,乃大迦葉波受文佛傳衣以待彌勒也。於稽《郡乗》,位置耆闍崖東北,後支如距,前支如爪有三支焉。中支之半亘有梵剎,崇奉迦葉,號迦葉殿。直指張公登山四顧,指猢猻梯曰:「觀絕頂,奇氣籠葢此梯,人馬愁度,天所以限仙凡,徘徊樓臺錯落如掛,似非人跡所到者。肰則,迦葉之殿當建此頂。」命僧繪圖來觀,乃于天長閣前,薙其灌莽,平其坎坷,得佳地。建殿五楹,山門一座,耳廊各三間;外築以城,高八尺,周圍一百餘丈,四正有樓。按圖經營,鳩材于山,陶缶于麓。登登丁丁,聲亂飛瀑。計落成凡幾閱月。金碧輝煌,兀突天半,稱雞山叢林第一云。由是至止者皆曰「直指功德無邊,迦葉法輪常轉。使永傳而顧祖,歷浩劫而難灰。」天工陪奉山遊,與聞巔末。恭承命記,因次當日語,付之石焉。

天長閣記

(州守)蔣爾第

夫談滇中名勝,必曰「雞足」。其山形紆折,林木鬱葱。諸禪宮貝宇,森嚴繡䥘,居肰上方佛地也。獨一絕頂,寥寥亭臺,為風雪所侵,幾成猿猱之窟,羽人不堪棲身且棄厺矣。遊此頂者,歷天肰石級而上,舎輿而武者,可半里許。既至,不免氣喘汗浹而靡。一稅客處,觱發刺骨。即炎暑,不啻朔風肰。羽人獻一茗,不移時,循級下矣。余方經營謀度,使棲神有宇,聚衲有房,停車有所,為此頂長久計。而說者相與難之,謂安在削壁之上,而木石丹堊致其巔也。會直指朱公登臨選勝,感碧嶺之荒落,發贖鍰,于林取材,于山取石,取瓦于近麓。筭工給直,併力料理。舊有觀風臺,直指潘公所建,仍而不改。所益者,大士閣護法門及東西兩廡。閣之上,戶牖四徹,可遠眺;閣之下,砌築堅密,可休可憇。以丙寅二月經營,四月落成。報命于直指,嚴其門曰「天長」,葢為國祝𨤲至意也。復奉憲檄徵他州贖鍰,買百金之田以為常住。命僧來秀主其田,以供香火。是為記。

大士閣三摩禪寺記

(州守)廖士伸

雞足為滇名山,海內有聲稱焉。余奉檄賓川,而兹山界在封內。每政暇輙登眺,梵剎森列,各標其勝。白雲杳靄,蒼翠凝叠,未嘗不冷肰有出塵之想。歲乙巳初夏,直指沈公按大理,過而遊焉。𨚫輿履行,攝衣履險,踞華首之頂。一指顧間,風嵐海色,爭奇炫秀。清磬梵響,時隱隱遠散林表,疑脫世氛,從天際行也。既,旋命士伸卜一勝區建閣于上,以供大士。擇緇衣實行者崇祀,冀昕夕祝𨤲,上延國祚;黙以災釋患,為生民造福。伸徃得形家者言:「山岐,而大枝三,唯一小而卑、圓而長者峙于中,葢為兹山大關鍵。」曰:「山之前足,當其勝矣!」繪圖以呈,報曰:「可。」於是捐貲四百金,命伸董其役。且徵得一老僧古言者,戒行如一,人樂歸從;兹為勸募。遂于八月經始開山,採木鳩工。為高閣四丈有奇,前樓二楹,左樓右堂相對翼如。棹楔題額、香積蔬圃,罔不周悉;圍垣七十丈。越次年丙午告竣,金像隨亦焜耀。錫名曰「三摩禪寺」,以大士所證入而名之也。㫖哉!閣與山稱,僧與閣稱。則凡住持此山者,未有不思自利利他者矣。雞山將益生色興揚、稱雄海內也哉!

傳衣寺記

阮尚賓(屏倉)

雞足,滇西名山,與蜀之峨𡼴、晉之五臺,海內並稱勝者。傳衣,雞足首剎,山形尤奇絕焉。記謂:釋迦入湼槃,令迦葉波守衣此山以待彌勒。華首門即其入定處也,此傳衣所為取乎?苐傳衣,故圓信菴,大機上人所創。嘉靖間,中谿先生與賓川朱守山游,秣馬於此,夜復對榻譚。大機一達宗㫖,且與其徒印光戒律並嚴。二公重之,遂捐金復創招提。前起高閣,題曰「天下第一名山」。望中林木青葱,雲山迴合,可以滌塵襟而縱遠目,真奇概也。直指諸使君按部地方,靡不爭覩其勝云。法界上人名曰寂觀,印光之徒也。徃承衣鉢,棲跡兹山,戒律一如其師,尤多證入。曾建藏樓貯經,葢行僧乎!又舉高僧所菴名真澄者為上首,余殊禮致之。方議春秋開講,居無何,忽有[同-(一/口)+巳]祿之變,時萬曆辛丑元日也。明年法界詣余,請曰:「寺已災,不忍見此煨燼,無亦劫數肰乎?所賴明公鴻力,一興復之,庶福地不致丘墟,山靈幸矣。」余喟肰曰:「厥功甚鉅,肩任之難也。〈內德〉云:『一水無以和羹,一木無以搆室。』誠得有力者贊之,庶幾哉!」隨謀于慎吾楊君。君曰:「再創禪林,勢自難已。苐所乏者,財也。公倡之,余贊之,不足者募之,可乎?」余曰:「得之矣。」遂自肩厥事,為之經始。議採木於諸山,慎吾亦有所助。正殿鼎建諸費,余悉佐之。又募諸縉紳及境內善信,共貲若干。未足也,法界復以自置田易價充之。逾年,大功落成,規制視昔甚弘麗。計正殿三楹,高七仞,斗拱錯陳,上凌碧漢。中殿五楹,高三仞,棟宇巍峩,成以良材。左作大方丈,右作大禪堂,各三楹,俱與殿稱。左後為香積、為寢室、為經樓。前為寺門、為寶坊,不一而足。殆一時之鴻搆乎!殿塑三如來,皆銖衣瓔珞之像。中則余與慎吾莊嚴之,左右則洱城世官楊如檟、龍關八十老人蘓得賢所發心也。阿難、迦葉則自全忠為之。其未竟功德,又不能不俟諸善信焉。諸山謂寺成,余應有記。余曰:「寺之廢興,數也。數應廢,不能劫火之不焚;數應興,自能致天人之恊應。即紺殿之巍峩,龍象之赫奕,雖出諸檀之助力,乃冥冥中幽贊其成者,豈不微也?異日有總持為空門之謢法,復得任事之僧如大機、如法界焉,則香火常新,秪林有賴。兹寺與兹山同其悠久,可以寄吾心于百世之下。脫或蹇力,不勝香象之負,祗有踣蹶耳,豈余所望于後之人哉?」噫!覩兹剎者,當知所興起矣。

本朝

雞足山藏經記

李仙根(蜀遂)

古者天子諸侯祭望山岳,以其能興雲雨、濟化育,厥功茂也。而當世所稱四名山不與焉。肰而天下士庶,無愚智賢不肖,奔趨瞻慕,彷彿靈跡為奇特,轉相告語,有恨不及見者。豈真佛法弘妙,感服固如是乎?昔大雄氏四十餘年,導引無邊。及其末,以正法眼藏獨付摩訶迦葉。葉入雞足山以定,阿難尊者以寶香貌之,至於今弗替。然則雞足當首四山而又不與,何也?曰:「遠也。」自須彌山王分枝擘脉,徧四天下,崇峯邃谷,莫知紀極。以其遠也,祭望缺焉。即雞足為宗㫖淵源,猶或遺之;况夫人七尺之軀,百年之寄,道業㴱厚而踪跡隱約、名限疆域者豈少耶?是山有八大剎,有賜藏四。兵燹迭罹,半付刦灰。僧慧輝為破山老人四世孫,住持迦葉殿,覩其厄,傷焉!爰走姑蘓,苦募四寒暑,遂得正藏三百三十函,為卷六千七百六十。貯以十四箱,并諸佛像,莊嚴以歸,而遠乞記於余。或謂三教聖人,皆以無言為宗。當尊者拈花時,寧有點塵屑齒牙間?數千年惟藏是崇,忽而御賜,忽而烟消,未聞西來真意有此起滅也。况如來密義不可思惟,結集以還,編次重譯,已稍履迹之間,展轉論釋,辭意哤襍。有識者嘆之,恐微笑者今且大笑也。李子曰:「夫天不言而四時行,道無名而文字通。」謂文字非道,猶舎四時而言天也。且夫虛空之中,莫非水火,人奚見之?及索以陽燧則熾,承以方諸即液。一切典章,𨿽若塵積,其實等虛空也。人恨不持陽燧、方諸耳,何懼不遇水火哉!當今末法,行願疎薄,各矜少得以為貴。及夫同道分鑣,拆正無術,外者橫加排斥,即偏師左次,正緣寡陋積習,無復廣學多聞者融理事而具辨才故也。古人謂:「益人神智,罔過于書;般若精進,曠刦莫殫。」中華之教,以簡奧為體,學者徒以一二字訓釋,輙云貫挕,甚有訛謬相承不自覺者。內典之妙,從象胥中,不厭詳密。鼓吹斯道,良非一端。斯所謂智慧泉也。肰則輝公是舉,豈獨揭人天眼目于海天南?即其所經涉應求間,無量善信資助傳說已,莫不知有正法眼藏所從來。固知賓川之松,望風[同-(一/口)+巳]指;法寶之氣,燭井、鬼而光徧河沙。雞足一山,當自立名。五嶽不必六,四山不必五,夫何遠之有?

天一閣記

范承勳(瀋陽)

雞足山相傳乃迦葉守衣入定處。雖荒唐不可攷,然此山為六詔名勝,其來已久。余制滇數年,思欲登之,無由也。辛未冬奉㫖廵歷金沙江,至賓川,會提軍諾公。山在賓川境內,相望數十里,遂得便道以遊。信宿而登絕頂,因見山中菴院多被火者。絕頂亦然,惟銅殿巋然獨存,殿後新建佛堂三楹爾。詢其故,僧云:「山頂乃火星。有遊僧謬為建塔,以故火益熾。十餘年來,災疊見。舊有高閣,培水星以鎮火,今以燬。欲毀塔,恐阻於官。欲建閣,苦綿於力。」余為諭州牧,聽其毀塔;且商之諾公,各捐百金以助閣費。三閱月而閣成,僧來請記。余惟雞山之勝,幽崖邃壑,各有其奇,然而大觀皆在絕頂。其南則賓川烟火、洱水浮杯。其東則金江奔濤,漰湃千里;點蒼西拱,雪峰北峙,誠勝槩也。吾知登斯閣者,凭欄四望,山川之形勝、民生之休戚、邊塞之隱憂,必有動乎其中而思為國家賦澄清、計久遠;不僅以登高作賦,侈遊觀而矜逸樂已也。余既因廵歷而登此山,又因山之勝槩而同諾公建此閣,更思閣以鎮火,遂取生水之義,名之曰「天一」。是為記。

雞足山迦葉院藏經記

王繼文(廣寧)

余讀中秘書時,即知滇有雞足山也。自迦葉奉佛金縷衣入定是峯,其名遂顯。雲霞掩映,鳥翬具瞻,屏巒之所迴合,泉流之所答響。賢士大夫贈詩作賦,見諸載籍者,汗漫縱橫。咏誦之餘,神相徃焉。每欲一至其地,以徵當否。今幸奉天子命,兩撫是疆,自謂夙願可酬。又因距省尚遙,未遑躬探幽奇。且惟民事是念,家絃戶誦,較重於貝葉曇雲;上原下隰,加切於高山流水。余日事其所當事,而意中具雞足觀也。戒僧淨極者,振錫此山,慨迦葉院藏經燼于劫火,偕其徒慧暉,携瓢荷杖,足跡遍天下。歷九年,購經貯之。所謂三車萬軸者,罔不具備。因請記于余,兼為余道兹山之景,乃與昔時詠誦無異焉。夫佛之教,無言可傳者也,何有於經?即托之經,亦可因什一以推千百,又何有於藏?淨極之為,其於靈山拈花示眾、破顏微笑之㫖,或未貫乎!雖肰,教以無言而傳,亦以有言而悟。學佛者宵中香浮,夜分鐘盡,無不可即象以見性。况乎白馬駝籍,黃檗闡微,諸維摩所現身設法,得以廣紀博采。其為昏衢慧燈,真未可量。淨極之為,亦云盛已。余願居此山而翻研者,不當使迦葉專美也。是為記。

重建華嚴寺碑記

學蘊

天下名山,葢如五台、峨嵋,乃大菩薩應蹟道塲。惟雞足山即我迦葉初祖入定華首以待慈氏之勝蹟也。攷自周孝王十四年丙辰歲,尊者持僧伽黎叱開石門,捧衣而定。至大唐間,神僧號小澄者,朝遊榆城,暮歸華首。國人欽其神異,始創精藍而崇奉之,即迦葉殿也。其華嚴來脉,自大頂而下,中距一支,貫絡連珠,蜿蜒數里。岑巒拱翠,展誥舒文,龍虎交蟠,雄開大嶂。昔為熊豹之藪,嘉靖初間,月潭和尚卓錫南來,德馴猛獸,草創成規。而上足月輪禪師,遊化京都,道聞內闕,欽承神宗皇上,奉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懿㫖,勅頒龍藏,特賜紫衣,奉命還山,乃萬曆𢈏寅年事也。有大善長者張公(諱)舉、郭公(諱)子榮從而鼎盛。麗江府方伯木生公即為建毘盧藏閣,置捨福田。四事悉備,雲水麏集,鐘皷交叅,道風日著。偉哉,雄冠一山!豈憶明季戊春,祝融為祟,一夕攝去。然造物𨿽有廢興,而道德原無隆替,良可慎歟!頼有同志抱道耆德數軰,堅心株守,屈指十有六年,誠格佛天,善緣頓際。于康熈癸丑仲秋月,遂感檀越吳公(諱)文華,乃豫章名族,旅泊滇南;菩提有種,生知從善,無異給孤之誠,有闍提之効,一力擔荷,曾無膩意。建大雄紺殿,供三世如來。左右廂樓曰雲堂,曰禪室。過道、山門,皆公獨荷鼎新。隨置香燈田莊,鐫之碑隂。而寺眾各各出手,竭蹷從事,修廚庾,搆寮舍,補殘缺,緝弘規。僅一甲週,遂成弘鉅袛園。𨿽曰人力拮据,皆因地勝龍靈,始能恢弘若是。詎知今日之大成,實乃千古之壯麗。惟榮惟粹,獨耀獨彰。宛然帝網莊嚴,華藏世界之一大觀也。葢《華嚴》之極談,談斯道也;佛祖之所傳,傳是心也。苐居是山,住是寺,當何以用心哉?孜孜如履氷載道,念念體究無生。出亦此法界,入亦此法界。理事全彰,戒乗俱急。晨昏鐘皷,祝釐無疆;曉夜佛聲,自他俱益。則四恩總報,三有齊資矣。今大功告成,寧不叙諸大綱以紀厥勝?癸亥冬,知恒公繭足千里,造九台見訪,云:「今華嚴梵宇剏畢,請師椽彩一記,以垂不朽。」余曰:「作記猶易,爭奈山居無文。」何公曰:「正需無文而不可得!」故直叙其始末云爾。

鄧川州奉道府廳明文碑

大理府鄧川州為祈(天)垂慈、復新香火、普霑恩澤事,奉分守金滄道批,據雞足山各寺住持僧吉祥、儒能、排寂、周輝、悟寬、如滿、道慈、歸恒、如堂、普惜、普合、性讓、元炤、玄冥、智元、普林、普潤、通文、如常、普勝、超塵、性學、德符、智印、體一、妙定、通泰、周賔等連名訴前事,訴稱雞山各寺院宇所有常住,俱皆十方檀越捐資置捨。奈因節年錢糧,各僧戶完納不前被,康熈元年,內里排將僧等,妄扳置日夫馬雜差。前蒙本州于天啟年間加察,詳奉院道府老爺批允,賞立直𨽾勒碑,蠲免一應夫馬雜差,以救香火,年久無異,俯炤舊例勒碑,仍賞蠲免雜差夫役,香火得以重新,永禁奸究扳扯等情。奉批雞足古佛道塲,寺中之產不過以供香火、贍僧眾。兵燹之後,佃民寥落,不致盡成荊棘者幾希矣。相應稍與寛恤,仰鄧川州查例,免其雜差,報,奉此。又奉欽差分廵金滄道沈批,仰鄧川州查例,具報,奉此。又奉本府批,雞足僧戶糧重田輕,一切雜差,久已勒免。楊暎等忽行科𣲖希啚肥己。何其塵根深重,獨無香火情也。仰鄧川州查例,具報,奉此。又奉理刑府批,仰鄧川州酌議,應否另立僧戶,務得公私兩妥,并候院道府批示,報,奉此。依奉差役,行喚各寺住持到州,該本州知州劉詳看,得雞足山僧常住田地,原額稅糧共壹百㭍拾伍石肆斗叁升零,悉係檀越施捨,田輕粮重,隨在里甲。至天啟初年,適院道廵臨雞足,僧人吉祥等具訴,被里排科𣲖侵收,返殃賠累,准改直立僧戶,輸納正賦,其一切夫馬雜差,奉文優免,勒碑石尚存。自定鼎之後,大兵雲集,公務浩繁,此見役排年楊映等,在于前官具呈扳扯同辨。今僧人吉祥等,復援往例,籲懇新恩,連名控訴。本州敢不仰體大乘慈悲,與之寬恤,以昭憲臺菩提之念。相應從前舊例,再沛新恩,其碑內原額併近置一捨,餘石之夫馬雜差,所當一體蠲免,候詳允日行僧遵照,永禁𡚶扳,重新香火,以垂憲恩扵不朽者也。業經具由申詳,欽差分守金滄道紀奉批,既有舊例可從,如詳發落繳,奉此。又奉欽差分廵金滄道沈批,如詳行繳,奉此。又奉本府批,如詳行,仍候(守巡)二道臺批示繳,奉此。又奉理刑府批,仰候各上司批示行繳,奉此。遵將雞足山各寺住持僧糧,每年僉僧二名,輪流便換應役,自行催辦,舊管稅粮壹百㭍拾伍石零,并近置新收稅粮壹拾㭍石有零,免其額外置日雜差夫馬等項,以成善果,以供佛天香火,里甲不得再行扳扯。至於正賦應納稅粮,本折金價各欵,與民間一例輸納,不得借此藐州抗法,肆行拖逋。亦不得通同俗戶,假借名色,稱置常住,將俗粮詭入僧戶,希啚蠲免雜𣲖。倘有故違查出,僧俗一并究治。相應永禁合行,勒石州前遵守。

鄧川州知州劉登雲,署吏目(張達、李伯昭)仝立

詳允雞山直𨽾僧戶碑

大理府賔川州,為懇(天)循例直𨽾僧戶,以永名山香火事,奉本府信票,奉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批,據雞足合山住持僧月潭、可春、道涵、法光、源霔、純了、如全、守禮等訴前事,詞稱:情緣雞足山常住田𤱔,俱係遠年檀越施捨,非粮重即荒蕪,正供難輸。兼以夫馬雜差、粮丁之苦,僧眾遠迯,一山棘莾,爐烟寒冷,佛面生塵。幸蒙本州清廉父母垂憐,猶恐錢粮拖逋。遂照滇省諸剎事例,將山門稅粮剔出,另立直𨽾僧戶,自行輸納正額外,蠲免夫差雜𣲖各項,招集數僧辦納錢粮,庶賦額不失。幸際天星坐鎮,千載竒逢,僧等具訴,批賔川州勒石,以垂永久,庶里甲不致混扳,佛僧霑恩等情具訴,奉批,仰大理府查報,奉此,備行。本州即查雞足合山稅粮,果否照滇省事例,另立直𨽾僧戶,其正項之外,夫差雜𣲖應否准與蠲免,其中有無明避虧額,逐一細查妥確,并將另立直𨽾稅粮數目,造冊報府,以憑覆查報司,酌奪施行。事關錢粮重務,毋得違錯等因,奉此。該本州看得雞足山,𨿽不比他處名山,乃滇中之巨觀也。■■承平之日,每有高賢貴客往來遊覽,多捐資斧修葺,以致合山僧眾易於支撐,毫不以錢粮差役為累。奈近因遭兵火之後,糧差之外更加召買,僧人迯竄,田地荒蕪,寺宇傾頺,神顏敗壊。真所謂十寺九空,人烟寂絕者也。共計本州稅秋貳百餘石,即正項猶恐拖逋,難輸其丁粮,差徭安得望其支應。𨿽經卑職於十八年見此光景,准炤通省之例,將各里錢粮剔出,立一僧戶,止納正項,豁免雜差,此猶可甦其困苦於萬一也。但僧人慮其官之去留無常,事之更變甚易,乃勒石哀請恩垂永久,是誠共保名山之盛舉也。除將夏稅秋粮另冊開報外,伏乞憲恩,俯念佛天香火作功德主,慨賜轉達批示,庶便遵炤等因具詳到府。據此,該本府看得雞足山,滇中称為名勝,往往有奉佛僧真之士棲於此。近因粮累僧迯,以致山門荒廢不足惜者。今賔川州將僧戶另立,免其雜差。既無悞於國賦,復有裨於山門,誠為兩便之道。今據該州查報前來相應,俯准勒石垂久。倘蒙俞允,則憲臺功德當與山石俱永矣。等因具由,於康熈叁年正月二十九日申詳布政司,奉批准如詳行繳,奉此。康熈叁年伍月初三日,又奉分守金滄道批,據本府申詳亦同前事,奉批雞足山,近聞粮累僧迯,名山勝地,幾為荒廢。准如詳速行,該州勒石永久可也,此繳奉此。合行知照為此牌,仰該州官吏,遵照來文內事理,即將雞足合山稅粮剔出,另立直𨽾僧戶,其正供應納之外,一應夫馬雜差遵照憲批,准行豁免。仍於州前勒石垂久,務須極力招集僧人,照舊歸山,辦納粮賦,勿致荒廢所有。另立僧戶、稅粮数目,造冊報府,以憑轉報布政司(糧守)二道,及本府存案備查。亦不得將里甲民糧混入僧戶,如違未便,奉此。合行給帖外,仍於州前勒石,仰合山住持月潭、可春、道涵、悟高、源霔等遵照。凡有僧戶常住田𤱔遵照詳允,另立直𨽾僧戶,自行照額輸納稅粮外,其一應夫馬雜差等項,悉行豁免。如有里役人等,混行扳扯起𣲖,許執帖赴禀,以憑查究,俱毋違錯,鐫石永久垂銘。

奉直大夫.知賔川州事.榆關張瑞揚立

豁免雞山雜差碑

大理府正堂加一級王,為祈(天)超釋置日廣濟香火事。康熈二十一年六月初四日奉欽命綏遠將軍總督雲貴部院加一級蔡批,據本府申詳,康熈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據鄧川州申詳,康熈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奉本府批,據雞足山直𨽾僧吉祥、儒能、排寂、悟寬、周輝、如滿、圓炤、性讓、普勝、道慈、超塵、普合、如堂、普潤、智元、通泰、玄冥、普惜、性學、德符、可春、如常、妙定、會燈、周賔、通文、慧輝等連名具訴,豁免置日夫差緣由,該州備由加看,申詳到府,據此隨詳批,仰候轉詳繳批行,去後,復據該州詳称,卑州遵批事理,當即將僧戶置日蠲除免應,各戶僧人尤恐異日紛更,又于本年四月初一日,復據山僧吉祥等連名,訴為籲憐苦極,叩請新恩,重輝香火事,詞称竊唯雞足,滇南香火,各寺菴院,昔蒙先檀鼎建,稍有常住田地,俱皆眾檀置捨,或因粮重,或係山岡,送入山門,作為常住,當時錢粮在于里甲,輸納切被里排科𣲖之甚。于萬曆年間,蒙先任本府,電察名山疾苦,詳明院司道賞為直𨽾,自行輸納,蠲免雜差,勒石府州儀門,永無更異。至康熈四年,本州劉父母官,奉文清丈田地,于額外新加稅粮八十三石,當即具控積弊,牢關民隱,不得上陳。自逆政以來,萬苦難言,賦稅百倍,徵雜欵,千層科𣲖,佛爐殆盡,十寺九空,佃迯田荒,凋殘至極。古佛道塲,悉為荒山冷廟;州前店房,盡成羅剎地獄。葢由里甲不遵憲檄,亂法紊規,拔當置日科𣲖,雜差雜泛浮於正供,但錢粮賦役,僧俗宜辦,在俗當差,有人丁、有手足。僧充俗役,孤貧釋子干遭鞭撻,俗應下程居家者有,僧應下程出俗者無,十倍購買,種種痛苦,哭訴恩星,目㨻垂憐,申詳本府,已蒙批允在案。誠恐猾里,陽奉隂違,更加虐害,賞將輿情,再行轉達(督撫)司道各位太老爺俯准,照例蠲免置日一應雜差,復行勒石,鼎祝新恩,以垂不朽。等情具訴到州,據此該本州署職知州魏榮,復加查看得雞山僧戶,因里甲扳害,於昔年訴經院司,批行道府准另立直𨽾,自辦自輸,凡有雜欵槩與除免,府州勒石見存。近年以來,正欵有額,雜務浩繁,僧弱民刁,扳扯有之。且租少粮重,正供輸措不前,再加雜泛隨徵,僧焉得不迯?田焉得不荒?卑州蒞任,經徵召,買秋粮本米,條編欵銀,勸諭僧人,勉強完功。訴及置日情由,原非全書欵目,不過巧立名色,實乃病民大害。故此,斗冐代籲,請豁蒙批,准免在案。今復再加哀訴,慮恐後日里民罔遵,泣切轉詳,是欲再行勒石,杜絕扳害,鐵案仰叩憲恩俯准,轉達院司道,賞將置日刪除,准其勒石,德造名山,恩垂永久。等情詳報到府,據此,該本府查看,得鄧川州雞足山,為滇西名勝,莊嚴古剎,釋子焚修數百年於茲矣。各寺俱有檀信,捨置田𤱔,其錢粮正供,歷年自行輸納,一應雜差悉奉院司道批免,勒石碑記現存。緣吳逆叛亂以來,橫徵苛,波及僧伽,遂有里甲扳當置日陋規,如下程雞酒購買官物之類,僧應俗差,清濁莫辯。本府痛革前弊,嚴行豁免,今該寺住持僧等,恐日後不肖官吏,仍蹈前轍,具訴該州,詳前來除正項錢粮照額完納外,所有置日雜差伏乞憲㤙批示,俾之勒石山門,永為遵守,不惟佛日增輝,而功德誠無量矣。等因申乞照詳,奉批,仰照舊豁免雜差,仍飭令勒石,永示遵照繳,奉此。又奉廵撫雲南都察院加六級王批,同前由,奉批。據詳,雞足山固屬滇西名勝,莊嚴古剎,常住錢粮八十三石,於中恐有包攬情弊,仰府轉行該州查明,本山、本剎實有多少粮石,准其置日雜差豁免,其餘毋得濫行豁免可也。此繳,奉此。又奉布政司批,仰候(督撫)兩院批示行繳,奉此。又奉糧儲道批,仰候(督撫)兩院並本司示繳,奉此。又奉分守永昌道批,既經通詳(督撫)部院并(本司粮道),仰候批示行繳,奉此。本府猶恐不實,復行鄧川州查僧戶錢粮,果否八十三石,其中無有包攬情節,確查具報,去後,兹據該州詳称,僧戶常住因康熈四年內署事知府劉登雲奉文躧丈等,則上下肆易抵昂,僧■未獲週知,故雞山錢粮於舊管內,多八十三石是實。查僧人常住𨿽屬州境,田地坐落羅川,而里民與僧田相隔二百之遙,有無包攬,豈得而知?卑州再四思惟,不若取田鄰及鄰近村庄,互結除取。據羅川羊塘里約總孫祚,鄉約阮應禎,並百十長,田隣互結存案外,合就據實囬報等情,詳報到府。據此,除本府備由加看,詳覆廵撫都察院外,合行勒石,永禁遵守。為此示。仰雞足山住持僧吉祥等,遵照嗣後輸納錢粮,止許本山、本剎田地,不得分外包攬,其一應雜差置日悉行豁免。至于里甲人等,不得再行扳扯,敢有故違,許尔等赴府陳告,以憑究治。各宜凜遵,勿貽伊戚,須至勒石者。奉憲大夫.知大理府事王興禹立

豁免雞足山雜差門戶采買碑

大理府賓川州正堂周,為叩請新恩,急甦困累,重興香火事。康熈貳拾肆年貳月初拾日,奉本府正堂加二級王信牌。康熈貳拾叁年拾貳月初伍日,奉欽命綏遠將軍總督雲貴部院加至正一品仍帶餘級蔡批。據本府申詳,康熈貳拾叁年十月初六日,奉本將軍部院批。據賔川州雞足山八寺住持僧普宜、妙枝、道悟、照彥、源嵩、海聚、慧輝等連名訴前事,詞称:竊惟雞足名藍,滇南香火。昔釋迦文佛之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於多子塔前分燈,奉命入定於雞足華首門,其由遠矣。彼時無有梵剎,行僧多岩居處。至宋、元間,方啟蘭若,遐邇欽風,節連開達,俱成大剎。重樓殿閣,金相巍巍,檀那植福,有無盡之莊嚴。以致年㴱寺古,日漸蕭條,歷滄桑之後,凋零至極。葢因門差之擾,不時采買食椒果、䗥油、椒油等件,兼有考塲造備棹橙。若逢科塲之年,更加謄錄之苦。且是前應用木植枋板,伐盡風脉,株林供應抬送,種種困累,萬苦難言。在上恩視為微末,在小民實以難當。此寺傾僧散之餘,各寺些須錢粮,旦夕難撑。再加門差困累,死徙無日。幸際爺爺福星照鎮,真為千載奇逢。蟻僧等不憚千里,奏請鈞示,永鎮山門,叩勅府亷所屬嚴禁。倘蒙邀恩,不惟佛日增輝,而功德共成無量矣。為此,匍匐救命,上訴等情,奉批。仰大理府查報,奉此,隨差皂楊應美行異雞足山合寺住持僧普宜等到府,當堂查問。據普宜供称,雞足山舊有八寺,今只有五寺了。玉皇閣被火燒燬,當家僧海聚已故,下剩的迯竄。寂光寺已為錢粮有累,也迯竄了。迦葉殿也迯竄了。因是當日佛弟子古剎,我們眾寺裡僧人現在募化修理,剩只有五寺。其香火田土,俱係眾檀越施捨的,好田未必肯捨在寺裡,都是荒蕪薄田捨在寺上。其差徭俱隨田轉,俱照民例,一例當差。寺上僧眾俱係托鉢募化,非在家者可比。懇老爺正項錢粮照例完納,止求門面雜差賞免。又問妙枝、道悟等,所供相同等情。據此,該本府查看,得雞足一山原滇南名境,其山中花椒、蜂蜜、木植等物,向來該地方官或別採取辦,於彼情亦有之。然曩時僧多寺廣,可以眾擎易擧。若今日寺廢僧迯,艱於應辦,自應悉除。阻官以安僧,無至於雜𣲖。業蒙憲臺頒立碑文,已經永遠禁革矣。則雞足五寺常住錢粮,除正項照額輸納外,所有一應雜差及謄錄,寺須此照水目山例,悉行禁革,俾眾僧得以安然焚修,以綿香火,頂祝鴻慈於不朽矣。是否允從?伏候憲裁批示,等因申乞,照詳奉批,如詳禁革,仍給示曉諭繳,奉此。除勒石永行禁革外,合行知照為此牌。仰該州官吏遵照本府詳奉將軍部院令批,奉理雞足一山錢粮照立,僧戶正項照額輸納外,其一應雜𣲖公務採買謄錄等項,永行禁革,不許行𣲖累。如有查出,定行重究,仍具不違。遵依報本府,以憑轉報查考施行,俱毋故違。除鄧川知照奉,因此本州除具不違,遵依報本府轉報外,為此示。仰雞足山八寺住持僧普宜等,遵照本府詳奉本將軍部院令批,事理雞足一山錢粮照立,僧戶除正項照額輸納外,其一應雜差、公務、採買、謄錄等項,勒石永行禁革外,其里甲無知諸色人等,不得妄扳。如違,許僧人赴州陳稟,定行重究,決不寬貸,須至碑者。

賔川州知州周家柱立

(補遺附)

詳允雞山直𨽾僧戶碑

大理府為敬陳輕徭之議等事,崇禎十年二月初十日蒙廵按雲南監察御史張批,據本府署印同知王呈詳,雞足山悉檀、寂光、聖峯、石鐘、大士閣、幻住、華嚴、迦葉、會靈、寶蓮、懷恩等寺,住持僧吉祥、儒能等,常住田地坐落羅川,稅粮屬于羊塘里輸納。先年周知州條議,十二里夏稅秋粮二項、稅粮條編一項、均徭條編一項、金價一項,編為合徵,責令細戶自納,不許里長包攬,具文通詳。彼時吉祥等,赴院訴准批州,并將雞山僧戶稅粮一百二十七石,另設直𨽾僧戶,親自輸納,不在羊塘里內徵收。至于修理、恊濟、雜𣲖、夫馬、人丁,因上司廵臨雞足,荅應悉行蠲免,詳蒙廵按羅批允勒石。嗣後里書卞養正、李正學,將各鄉紳稅粮,混如直𨽾僧戶數內,閃避雜差正賦。歷年拖逋攤累,十二里士民,有嘵嘵不平之忿。至崇禎九年署印陳經歷遵奉守道信票前事,仰州即將奉旨酌免,存留錢粮編丁則例,作速議妥詳報,立等通詳批示,彙總囬奏,等因該州編審人丁,查此弊竇具由申詳,廵按李批,直𨽾之名,即自納戶也,該州何時設此?仰大理府細行查核利病,速報本府,將作弊里書卞養正等,并逋粮人戶,行提到府,細加研審。僧戶吉祥等稅粮,歷來完納無欠,仍准照舊直𨽾,自行輸納。彭惟梓、孫存壽、張奇、張彥等,歷年拖逋,斷歸本里催徵外,革去里書,日後不得再蹈前弊,混入直𨽾錢粮。里長猾保,不許包攬科,將養正等究招,呈詳本院批。卞養正等七名,作奸詭粮,拖逋日甚,不一創懲,何所底極?依擬贖决發落。吉祥等三十四名,免紙餘如照實收繳,蒙此,除行鄧川州發落遵照外,今據吉祥等具訴,直𨽾僧粮,本州先經詳明勒石訖,誠恐將來弊竇復生,乞照詳允,再賜本府勒石,永垂遵守鐵案,庶免奸豪覬覦更張,以廣國恩。勅賜皇藏祝延,焚修愈壯,鼓舞名山幸甚!等情到府,據此合就勒石,永垂恪遵。倘後里書再蹈前弊,串同豪佑作奸,未免貽累,許即指名赴府首告,以憑通詳,依律究遣,決不姑息。須至碑者:

  • 詳允雞足山僧戶吉祥、儒能等,俱照舊仍為直𨽾戶,錢粮自行輸納。

  • 革里書,日後不得再蹈前弊,混生直𨽾戶口。

  • 禁里長猾保,不許包攬科

本府掌印同知王 理刑陳 立石

明.賦

雞足山賦

大䥘和尚

繄兹山之岠岟(岠,音巨,山宏大;岟,音央,山高也),遂雄鎮於南區。既屹崪而窈曲(屹,音乙;崪,音碎。山高貌),亦岦岌而崎嶇(岦,音立;岌,音及。山危險貌)。惟僻處乎荒遠,乃阻隔乎舟車。余也,塵情既絕,空門與徒,探嵔嶉而不厭(嵔,音畏;嶉,音嘴。嵔嶉:山曲也),索嶄巖以自娛(嶄,音斬,平聲,山高也)。遘兹峆崉(峆,音合;崉,音沓。峆崉:山貌),駐足躊蹰。每登眺而有得,即載聿而咨且(聿,即筆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聿」,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山川奇麗,誠難為名。井鬼分宿(《前漢書》:「滇中分野,在天屬井鬼,入參七度。」),中台麗星(《宋書》:「滇分野,麗中台上位北斗開陽一星。」)。枕倚畨、緬(畨,西畨;緬,即緬國也),控引川、秦;襟帶犍、牂(犍,音乾,乃犍為郡,在川南;牂,音贓,牂牁江,在滇黔之界),沿遡昆明。金馬輔瑞,碧雞翊靈。下植坤維,上承天根。望之霄掩,即之雲昏。若夫危峰上聳,阻日干雲;橫青漢而㟎㠑(㟎,音腿;㠑,音罪。㟎㠑:山高也),插玄霄而嶜崟(嶜,音爭;崟,音吟。嶜崟:高銳也)。懸怪樹兮歷落,叢修篁兮紛綸。方爭高以陡𡷞(𡷞,音起,高也),復嵥頏而離羣(嵥,音桀)。繞電虹而濯影,霏霞霰以騰紋。矜巇嶮兮千仞,羨崒嵂兮萬尋。至於重崖峻立,絕壁凌空。下俯原𨻋,上接蒼穹。直如斧劈,削若鬼工。蛇虺仰瞻而𨚫步,猿猱俯睇而躬。或有靜修之士,好僻躭幽,攀蘿葛以登躡,援柯枝以相求。傍屻屽以搆棟(屻,音刃;屽,音岸。山高貌),依𡵗岊以結樓(𡵗,音食,山貌;岊,音節,山之陬隅高處曰岊)。鑿石溜以溉濡,倚危峉而優游(峉,音額,山高大也)。乃㪅怪石百狀,擬似莫舉。端若危坐,側若𣣱舞。偃若倦息,突若武怒。尖若刺雲,利若割霧。聳若騰蛟,蹲若臥虎。時整齊而行列,時崎砑而齟齬(崎,音奇;砑,音牙。石相格貌)。又有巒透岑虛,洞穴迴曲。門闥虧蔽,廓肰空腹。側身而前,引以炬燭,漸進步而寛平,倐𡻪𡻙而曠谷(𡻪,音聊;𡻙,音郭。𡻪𡻙:㴱谷貌)。忽峻崿而𡺫崖(𡺫,音坎,山險也),忽坦彝而廣陸;忽渠逝而迷源,忽川納而韞匵;忽涵滀為㴱潭,忽奔洩為懸瀑。又且乳滴凝珠,髓注文𣪺。連引纏綿,紏絡斷續。或倚葢為幡幢,或豎展為旗纛;或蹲踞為麕麟,或飛舞為鸞鶴(叶胡沃切);或奇逸如仙鬼,或朴野如樵牧;或樹叢而卉茸,或竹笑而花簇;或欹倚為舟囷,或曲直為衡軸;或陳設為牀几,或開列為廊屋。駭象類之多奇,咸凸凹以相屬。豈天劃而神鏤?抑仙化而鬼斸?及乎淵泉星涌,滙洕為河(洕,音引,小水也);千溪導㳹(㳹,音往,大水也),萬壑摧波。既拂拍而涌浪,亦汭洑而洄渦(汭,音芮,曲流也;渦,音窩,水瀠洄)。方繞嶂而濕雲,忽注石而濡蘿。高則噴珠而潄玉,卑復激電而旋螺。香積接筧於𡶋𡶮(𡶋,音掬;𡶮,音郁。𡶋𡶮:山之閫奧也),花圃引灌於岥岮(岥,音坡;岮,音陀。岥岮:山不平也)。或者迴溪複澗,亂石礧砢。盪觸嗚咽,鏜鎝咿哦。疑折竹而裂繪,恍曳珮而鳴珂。𨿽水聲之多變,亦石竅之相摩。以至眾流合注,迸出高嶺。懸為瀑布,飛空掛影。聲逢(音彭)轟而震盪,氣奮迅而汹猛(汹與洶同)。落銀河於九天,駕白虹於㟽頂(㟽,音票,山巔也)。曳素練而不收,掣玉繩以長引。日炤而雷輥萬壑,天晴而雨飛千頃。若乃乗風擺曳,映月晶瑩;千珠錯落,萬霰紛零。或觸崖而迴折,或灑樹而渟瀠(渟,音亭);或驚飈而旋舞(飈,音標,飃風也),或抵石而泙澎(澎,音彭;泙,音平。澎泙:水聲也);或霞光之絢綵,或嵐影之羃陰;或飄掣而中斷,或激散而霏騰;或注潭而倒沸,或穿林而杳冥。時或夏秋霖澍,彌月不休;千波快瀉,萬𣲖爭流。至若澄潭停蓄,清淵泓瑟;神龍伏藏,頑蛟遯匿。境幽險以愴邃,氣蕭森而寒凓。巉巖飛突而蔽影,古木叢陰而映色。千峰影倒於澄波,萬樹灮涵於空質。且也,老樹奇古,叢木繁茂;阻日蔽霄,號鼯隱獸。加以篔簹落翠(篔,音云;簹,音當。篔簹:大竹也),桂箭排青(竹之大者曰桂,小者曰箭);間文石以分秀,繞流泉而漱清。又復名葩點綴,珍果錯生。茶梨春發,橙橘冬榮;荷芰懐風,蒲萄結陰。燦爛不愆于霜雪,芳菲無間于冬春。蕙芷蒙茸而葱蒨,蘭茞郁馥而繽紛。以至珍禽翔集,怪獸伏藏。杜鵑喚歸而啼血,鸚鵡巧語而如簧。鶖鷲朝舞于華首,松雞啼嘯于石梁;孔雀巢依於笏殿,翡翠棲息於繩牀。寒猿突豕,玄鹿斑羊。依㟹嶆而穴處(㟹,音聊;嶆,音曹。㟹嶆:山㴱空也),憑㮑𣖭而囂張(㮑,音柝;𣖭,音濕。㮑𣖭:林木㴱貌)。猩猩啼烟而嘯雨,𥝈𥝈吼月而驚霜(𥝈與萬同,音吠。周成王時,州靡國獻𥝈,人身,反踵,能食人。得人即笑,笑即唇掩其目,人因而擒之。左太冲〈吳都賦〉云:「猩猩啼而就擒,萬萬笑而被格。」《爾雅》云:「萬如人,被髮迅走,一名裊羊。」)。偶怪厲而震恐,亦愴悴而悲凉。蛇虺遊霧而多變,蜥蜴咀雹而布殃。毛羽卵胎以蕃孕,介鱗出沒而騰驤。抑更寶藏富興,物華㴱毓。雲精影爍(雲精,雲母也,入地萬歲不朽),石青翠沐。金礦沙封,銀苗笋簇。璀璨陸離,英升光燭。琥珀孕精于松根,瑪瑙茹華于石谷;丹砂結胎于雲房,水銀流魄于芝足。鉛錫育兮鋼鐵凝,寶璣錯兮紫英伏。免絲飛光于木杪,樹衣蒙絡于枝曲(山中老樹有絲蘿懸綴,謂之樹衣;土人取而佩之,以辟不祥)。鍾萃日月之精華,煥發扶輿之清淑。乃至寺院輝煌,梵剎巨麗;飛棟雲興,雕甍霞蔚;金鋪互映,玉題交媚。綺窓列而瞰江,高軒厰以臨隧(兩阜之間曰隧。左思〈蜀都賦〉云:「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窓而瞰江。」)。閣道緣崖而層架,廊㢍附嶺而迢遞(㢍,音影,長廊也)。禪堂蘭若,靜室精藍;紅塵不到,白日長間。天香披拂乎精舎,松月籠映夫石龕。靜士緲緲而達觀,釋子修修而掩關。何道念之不永?何塵情之不刪?惟精進以終夕,庶無玷于名山。有時禪誦朝暮,梵唄聲高;威儀肅穆,器鉢精饒;燈明方丈,塔掛青霄。人天合十而頂禮,龍鬼[同-(一/口)+巳]向而注翹。經咒懴律,皷磬鐘鐃。疑雷殷而雨驟,恍天風而海濤。異類聞音而解脫,宿業得法而除消。或者佛辰佳節,勝會良遊。積願瞻禮,香信虔酧。遠千里而不憚,先五夜而精求。土漢錯雜,番落比逑。哀牢鶴拓(永昌府,古「哀牢國」也。蒼山、洱水之間,古名「鶴拓」),猓僰卭酋(猓,音魯;僰,音白;卭,音窮。皆彝種。酋,君長也);雕題金齒,九譯百郵。白濮紅巾而繫箭(白,白國也,阿育王第二子王鶴拓,奉佛不茹葷,日食白飯,人稱為「白飯王」,是為白國之祖,今地名白崖即其舊都也。濮,音僕,大理地曰:「百濮,春秋時屬楚。」《國語》曰:「叔熊逃難于濮而蠻。」),冉駹彝唱而旃裘(冉、駹、卭、笮,皆西南彝,見《前漢書》)。蠻姑桶裙而賽禱,蒲玀鳴角而優游(蒲,蒲蠻也,與猓玀皆南彝)。侏𠌯韎韐,椎結鈎緱(緱,音溝,劍頭纏絲也)。哈喇梯山以擎跽,交緬航海而誠投(交,交趾也;緬,即緬國)。卭笮占風以頂禮,邏獠候月而歌謳。士女迭進,童叟混儔。僧俗互市,賔主淹留。吹蘆擊筑,戯馬蹴毬。魚龍𧢲觝,貫索垂鈎。聚遠貨以逐利,呈百劇以遨遊。復有登高覽古,慨念荒遐。旅人厺國,遊子懷家。賦詩見志,啖藻摛華。極人文之盛美,映景物之清嘉。若夫天柱山頂,四觀峰頭(四觀者,山頂名四觀峰:東曰日觀,西曰海觀,北曰雪觀,南曰雲觀);濃陰既,宿雨初收。雞鳴而東方影白,星沒而朝旭光浮。明霞散綺於六合,高暾升采於九州。西觀洱海,勺水浮漚;褰裳可涉,衣帶安流。島嶼螺點而出沒,舴艇萍散而漂游。惟點蒼之環峙,展圖畵于春秋。[同-(一/口)+巳]首北眺,西域雪山;連峰九叠,萬仞莫攀。聳瑩白于天半,耀銀晶于雲間。望高寒之危峻,懐古行之瞿曇。蘆芽穿膝于趺座,鵲巢貫頂于茅菴。縱目南觀,佛光隱現;白雲布空,五彩暈絢;上下太虛,光華變炫。𨿽炤耀乎大千,實攝持于一念。集萬眾以同瞻,惟各身之自見。任禮拜而蹈舞,畢肖像于對面。是曰「攝身之光」,實堅善信之願。又或白光瀰漫,映若牟尼;周帀三界,普炤四維。籠山河之影像,映大地于琉璃。時徑寸而千里,現芥子之須彌。惟四觀之奇異,徵峰頂之𡷧峗(𡷧,音吟;峗,音危。𡷧峗:山高聳而險也)。周迴四眺,萬嶺畢伏。目極裔表,勢盡川陸。郡邑山水,點落攢簇。巨阜大川,一抔一掬。曠埜平原,一區一曲。培塿青帶,東山峙也;波流碧繞,金沙逝也;牛涔洼注,倉湖盈也;蟻垤連穴,葉榆闉也;東西黑子,賓鄧城也。微黃數點,三川豐矣;蜂屯蠅集,互市通矣;粉黛幾抹,蒼山雪矣;兒啼嚶嚶,雷震叠矣;濃雲半席,雨霑足矣;燈影一瞬,電旋麓矣。箕踞下視,八荒咫尺。河漢平臨,星斗可摘。思憑虛而御風,期補天而浴日。至若峻嶺迴複而凌厲,曲岫修阻而窅㴱。連岡婉折,絕巘崚峋。奔濤漰湃,大壑淵澄。老樹參天而虬屈,修竹叢薄而蕭森。加以雲亭風榭,帶阜纓岑。明燈石塔,映谷藏林。翠微縹緲,菴寺縱橫。晨鐘荅響,暮皷警昏。俗士歸誠于象教,比丘止觀于聲聞。羇客尋幽而𢍆集,遊人攬勝而賞心。於時春也,物類欣適,景明風和。嬉遊雜遝(遝,音踏。雜遝:行相及也),花事繁多。栢子香含於蒂萼,松粉黃落於枝柯。羨韶灮之明媚,故登降而摩婆。躭丘壑而窮幽異,倚篁石而蔭薜蘿。禽鳥嚶鳴而喚友,猿鹿馴擾而經過。山溪借色于題詠,梵宇增輝于嘯歌。於時夏也,山峻泉幽,不知晅暑;綠樹重陰,竟忘亭午(日正中曰亭午)。蔭新篁以盤桓,濯清溪而容與。聽松濤以獨怡,酌流泉而自煑。更復廣剎虛殿,曲徑迴廊;疎𣠄曲檻,飛閣凉堂。蔽曦暘而若翳,映酷日以相忘。揮玉麈而偃仰,欹竹榻而徜徉。仰視飛雲,奇峰倐變。夕陽遠流,明滅互絢。忘日長之小年,惟披襟而娛宴。樂山中之壺天,笑塵世之眷戀。於時秋也,山空霧淨,天宇皛明(皛,音杳,明顕也)。風疎氣爽,林壑肅清。烟嵐澄徹于嶺表,霖霂靜于岑陰;佛光晃耀于法界,雪山昭瑩於化城。加以霜華著樹,變綠為丹。楓柏錦䥘,紅紫萬端。較春花而更艷,紛綺繡于林巒。又或晴天夜靜,皓月千里;銀漢無塵,碧空如洗。覺身世之明淨,若冰壺之映水。於時冬也,玄冥司令,朔風凝寒。嚴霜肅殺,萬木凋殘。石骨瘦削而挺露,崖根剝落而改觀。惟松柏之蒼翠,獨秀色之可餐。至若彤雲密布,素雪飄零;千峰積玉,萬壑堆銀。琪樹連枝而皎潔,瑤華眩目而晶瑩。任四時之代更,羨茲山之幽麗。烟霞百變而長新,草木籠葱而多致;林泉秀雋而可懷,岣嵧宏窅而堪憇(岣,音苟;嵧,音留。岣嵧:大山高峰也)。嘗竊聞之,區內巨岳名山五千三百七十(《管子》云:「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脉絡固爾潛通,地軸復時呼吸。(《河圖括地象》云:「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况乎洞天福地,竅穴相聯。八荒九州,仙佛飛騫。獨華首之奇異,削萬仞而陡懸。飛簷逈出于雲半,石門暫啟而嘗關(叶,圭玄切)。感尊者之㴱隱,悟山水之因緣;知地脉之隆盛,駐佛祖而不遷。開宗門之五𣲖,分震旦以流傳。闡心性之微㫖,實獨𢍆乎先天。𨿽達磨之授受,實迦葉之本源。笑何時而再見?花何自而重拈?亂曰:望千峰之𡸘嵎兮(𡸘,音疽。𡸘嵎:高崖也),峙宇宙而獨嶐。攬扶桑於日出兮,挹虞淵之泓溶。掛斗牛於眉際兮,引河漢於虛空。蒙岑遏日而蹴月兮,溪泉分𣲖而西東。布雲霞以為衣兮,叢卉木以為裳。密經緯於陰陽兮,知包括之綿長。建佛祖之靈域兮,故體鎮乎要荒。又為之歌曰:天地剖,一氣不分兮;茲山𡼗嶠,於何託根兮?天為之根,闔闢無門兮;地為之門,出入無垠兮。渾兮淪兮,將何名兮!

雞足山志卷之十

藝文(續)

遊雞足山記

(維揚)徐元圭(魯人)

余惟山川之秀,在於天,不在於人;然天開之,未有不因人以成之者也。雞足山以山形得名,界賓、鄧二州,屬大理郡。古為西域地,故多佛祖神奇事。漢以前不與中國通,自相如〈諭巴蜀〉後始通聲教,亦僅羈縻之而已。以及唐、宋,蒙叚竊據,終梗化外。迨元至明既歸版圗,於是遊踪宦轍輻輳,其地聲華流佈中夏。其名勝之概,靈奇之蹟,遂膾炙人口,殆與九華、峨𡼴諸名山競勝矣。余心竊慕之,然以相距萬里,欲一探而不可得,亦徒托之夢想間耳。歲丙會稽章公奉命守葉榆;與余善,因偕之行,冀欲成初志也。抵榆後,未得即往。越明年正月戊午,命肩輿由陸行,三日抵山半之大覺寺,宿焉。其入山之徑,所經歷者,則自拈花寺始,過洗心橋。山麓一村名沙址,有土主廟。接靈山一會坊,即登山至大龍湫。折而上大士閣、石鐘寺等處,而紺殿琳宮,固已不勝紀矣。明日由大覺過寂光、首傳二寺,歷慧燈庵、玉皇閣,遂至迦葉殿。瞻禮久之,即捨輿,徒步杖藜而登。盖至此則山愈高,路愈險,不可復通輿馬矣。到銅瓦寺少憩,由寺後躡猢猻梯,冠履相接,手足偕作。約里許,遂造絕頂。徘徊四望,而一山之全體,盡在目中。而金殿輝煌,香爐洪壯,天一閣之崇高廣遠,令人低佪而不能去。瞻眺凢二三時,寒風骨,不可久竚。遂從山後西折而下,由束身峽過虎跳澗、捨身崖諸處,以至華首門。其導行師歷歷指點曰:某為羅漢壁,某為九重崖,某為玉龍瀑,某為盤陀石。而袈裟石、仙碁枰、曹溪水、八功德水,諸細碎處,亦一一舉示焉。又遙指瓊樓玉宇,不下百十餘處,皆巍峩輝煥,插漢干霄,無不躍然於眉睫間者。已,復邀余遊勝峯、傳衣、尊勝塔院等剎,令得備覽其勝。余曰:「不須,已得之矣!」師曰:「君足跡未至而云已得,無乃面欺乎?」余曰:「非欺也,姑少俟當悉言之。」遂返大覺。暮食竟,顧謂導行師與主僧曰:「吾試為諸師言所以得之之故。夫茲山嵯峨綿亙,來龍千里;攢峰峭壁,斷壑飛泉,景象萬千,難以枚舉。要而言之,則迦葉殿正當胸臆,為一山之主。而其古貌聖像一尊,相傳為阿難手製;即不其然,然屢經囬祿而不燬,亦足異也。其大觀在絕頂,北望雪山千里;儼若銀屏;東觀日出,滄波光芒奪目,况金江如帶,環繞其間;西而洱海、蒼山,近若咫尺;南而千巒萬壑,交錯其前。即佛光時現時隱,包羅萬象,要莫非靈氣之所特鍾也。至華首門,一岡盤旋數里,壁立千尋。而劈面特開重簷,宛似郭門深甕,雙扉對列,楣闑炯然。嘗閱大藏諸典,咸謂釋迦弟子大迦葉肉身入定於此。夫以大慈氏神通廣運,何所不可?而又有神僧小澄與鷲鳥來朝。種種靈異,似未可以凡情度也。此外,若羅漢壁之陡峭、虎跳澗之險崎、玉龍瀑之飛灑、盤陀石之錯綜。其餘一峰一壑,高或參天,深如無地;一崖一石,肖似物形,神工鬼斧。凡此皆秀靈磅礴蘊結而成,是則所謂天也,非人力也!至於招提、蘭若,撲地連雲,隨處佈置,幾如碁列。或靠青峰,或臨碧水,或倚孤柯,或踞奇石,莫不琳瑯,丹雘備極莊嚴。而暮皷晨鐘、經聲佛號,遠邇相聞;佛祖賴此以式靈,遊人賴此以停轍,修士賴此以棲息。此所謂盡人之力,以補天之所不逮也。然變遷有時,興廢不一,固已遜天之為之者一籌矣。今余之登斯山也,其於天人之際,身歷而得者三之一,遙望而得者三之一,神會而得者亦復三之一。固不必足遍巉巖、目窮林藪,而後始為得也。則余之所謂得之者,豈其誣乎?諸師以為然否?」聞者皆唯唯稱善而退。余復徙倚閒庭,憑高望遠,萬籟無聲,一塵不着;惟見松濤萬壑,蘿月千峰,而颯爽之氣襲人襟袖,翛然有遺世獨立之思焉。其於自得之况,更有難以形容者。時欲起諸僧而告之,則固已欲辨而忘言矣,爰屬筆而為之記。

登四觀峰歌

前人

登中峰兮造巔 揚雜佩兮雲褰
睇金江兮蟬聯 接點蒼兮比肩 白雲兮綿綿
何雪山之列銀屏兮不知其幾千百里 亦恍然而來於吾前
余懷兮仚仚 渺身世兮微纎
逝憑虛兮揖羽仙 將追踪兮廣成之與偓佺

華首門

前人

壯哉華首門 何年肇靈異
雄峯接重霄 深澗臨無地
崖端一壁懸 石上雙扉閉
依稀楣闑分 彷彿金鋪記
虛覆兩重簷 城闕差相類
險峭本天成 對之心驚悸
迦葉何因緣 入此同游戲
又有小澄僧 神通與無二
靈鷲歲來朝 如期輒自至
至人多神奇 未可輕訾議
我來新雨後 烟景正明媚
松濤翠欲流 花光爛如醉
植杖岩阿間 清爽從空墜
歸宿半山樓 冷肰不成寐

登雞足山

前人

為探名勝事攀躋 樹色雲光繞杖藜
象教只今周宇內 神通早自闢滇西
石門華首丹霞掩 金殿香爐紫霧迷
四觀峯頭時極目 松濤萬疊眾山低

躡磴攀蘿上絕峰 驚看險峭削芙蓉
靈山雪色圖中見 洱海波光鏡裡逢
星隕盤陀千點石 壁懸羅漢萬株松
到來已自清心骨 斷壑寒泉更幾重

宿大覺寺

前人

不盡登臨興 投閒此靜林
樓高山月小 松密野雲深
大夢何由覺 真源豈易尋
篆烟泉響處(寺內有湧泉,名「篆烟泉」) 早已淨名心

雞山八景

前人

天柱佛光

雲光蕩蕩滿山鋪 湧出輪囷五色圗
時向峰頭一舒眺 恍然覿面見真吾(雞山佛光,人人皆見己像,故名「攝身光」云。)

華首晴雷

萬山迴合氣氤氳 眾嶺陰晴咫尺分
霽日石門懸一片 震聲只隔半溪雲

蒼山積雪

點蒼積雪皎如銀 半壁平分作比隣
總為雞山開勝概 高懸圗𦘚四時新(蒼山積雪,盛暑不消,故云。)

洱海迴嵐

半掌澄流篏碧山 朝來雲氣出波間
時從四觀峯頭望 鏡裡依稀擁翠鬟

塔院秋月

四山風靜夜迢迢 深院明蟾共寂寥
百尺浮圖淨如練 一庭秋水浸瓊瑤(其塔粉堊,瑩然潔白,故云。)

萬壑松濤

鹿尾陰搖謖謖風 崖巒一望總空濛
不知身在翠微裡 疑泛虛舟碧海中

飛瀑穿雲

萬仞峯頭瀉碧泉 近看如雨遠如烟
最憐崖下閒雲疊 濕透寒光飛不前

重崖返照

落日山根弄晚晴 流暉東壁轉光明
崖端草木添顏色 疑是霞飛滿赤城

遊感通寺

前人

寺在榆城南十里,舊有波羅祖師遺雙足印於殿中石上。至明初無極禪師入朝,有馬嘶花放之異。太祖因贈詩三律,今御書墨蹟猶存。楊升庵先生居南,建寫韻樓於此,後人改題為狀元樓。又昔有禪師,夜翻貝葉,見龍女立其傍。叱之,趨庭下,化為樹。後開白花,中心出黃色一瓣,如如意狀,遂名龍女花。而感通寺亦因此得名云。

葉榆城外感通寺 古樹猶開龍女花
天子御書光日月 狀元樓閣鎖烟霞
松𥦗風度經聲細 金鼎雲橫篆影斜
小衲競誇前代事 趾痕印石老僧伽

登五佛山,訪佛語上人

前人

亂石荒榛百折蹊 林巒寂寂草萋萋
白雲影裡孤僧住 綠樹陰中眾鳥啼
岩虎雨風時一嘯 山猿花果每相携
人烟隔絕誰能到 野老探幽獨杖藜

警悟(滿庭芳調)

前人

傀儡塲中 觸蠻隊裡 忙忙歲月如流
眼前人事 水上一浮漚
使盡神機妙用 都只為 蝸角蠅頭
𨚫不道 生來有命 空自費營謀
休休 須向這 愁城苦海 早把身抽
且陶情物外 寄跡林丘
待學盟鷗野老 還有那 夢蝶莊周
但愽箇 瀟瀟灑灑 詩酒任優游

雞足山志卷之十

藝文(下)

五言古詩

渡洱河登雞足山

(翰林)李元陽(中谿)

乘興訪名山 發洱河涘
蘭舫亂碧波 躍浪看鱣鯉
兔目愧清官 已到東山趾
舎舟理輕策 馬足隨雲起
長薄帶斜陽 夭鬱如綺
岑岫相盤旋 崖壑互填委
石氣何凄凄 冷艷分紅紫
既立九重岩 亦歃曹溪水
𥤮見華首門 下拜斯為美
古松千尺長 馬遠畵中似
檜株如連纛 半被雷焼死
空羅漢壁 嵌洞援藤藟
楊黼棲真處 崖傾不可履
直北豹林幽 中有隱君子
九鼓石如鐵 隕星何代始
掘山得此碑 土㴱三尺底
上有蠡篆文 依稀識壬癸
天王捧馬蹄 此句難為理
吁嗟大化中 陵谷互成毀
躋陟迦葉殿 僧堂聊徙倚
老僧為我言 一事真奇詭
三更鐘自鳴 今朝公來止
山靈應愛客 更復留行李
大頂上有雲 變眩千萬里
西望盡天竺 傍觀窮地紀
宇宙無終畢 浩歌吾老矣

出山再題

蘇湖

探奇出雲樹 披褐帶烟霧
鐘聲滿寒松 月落高峯暮
流泉不出山 歸雲還衣裾
雲水何洄沿 遊人獨前去

春日遊九重崖

大䥘和尚

春㴱景物和 山氣更明潔
徐步忘險阻 扶杖肆愉悅
竹樹自幽㴱 循目烟嵐接
溪聲隔林杪 石路幾迴折
小憇岫巒隈 俯視諸峯列
仰睇嶺頭雲 厺天不盈尺
崖下精舎開 禪棲實清越
老樹不可名 石狀瘦而別
蔬蒲香積具 相對忘主客
憑閣一遐眺 村舎如蟻垤
憫彼蚩蚩者 塵勞遞煎迫
世網欣脫肰 遊觀能自適
偶爾寄微軀 幸不為形役
山水得我情 㴱淺俱無射
歸路御風行 丘壑每相逆
囬瞻向來峯 蒼茫晚烟碧

華首門

前人

絕壁插空起 直上幾千尺
五丁鑿山根 半崖開石闕
雙扉宛肰閉 尊者閟靈跡
守衣遵佛㫖 一定歷千劫
點蒼入畵圖 了了凝素雪
洱水一杯浮 褰裳似宜涉
崖勢臨萬仞 陡削如屏列
老樹每倒懸 瘦石數欹凸
遊覽固可娛 危險亦難躡
飛猿倚樹啼 升降且盤躃
石級隘復斜 攀援多罄折
俯愁地軸翻 仰畏山柱裂
轟雷起壑底 隱隱雲霧窟
峯巔旭日開 陰晴指顧別
嘯歌覓歸途 夢𩲉猶惴怯
後來誰續遊 毋徒山水役
勝情具千古 心期闇相接

春晴獨遊

前人

茲山奇不厭 攬勝惟我欲
前溪微雨過 朝峰如新沐
曳杖穿㴱林 瘦石依篁竹
泉聲隔樹聞 空響荅幽谷
黃粉落緇衣 松花曉夜熟
好鳥弄春晴 次第嚶鳴續
盤桓藉草坐 曠肰玩幽獨
此中與世忘 探討殊不足

瞻華首門

無盡(俗名陳起相)

世烟霞幻 兀肰門獨關
猶謂烟霞樂 探尋自不閒
歲月杳何許 孤杖驚愁顏
吳練懸千里 蒼雲識故山
共憐春色去 花老未知還

雞山散步

大䥘和尚

朝嵐娛輕暉 羇心展孤眺
遠峰了了明 迴溪㴱窈窕
林木翳寒泉 孤影時相炤
白石潔可踞 漱濯從吾好
殷殷雷度嶺 稍稍雲生隩
山中視聽閒 烟霞具清奧
幽事不易尋 虛心領其妙
曳杖竟忘疲 天風荅長嘯

蒼波閣看月

廣稱(眼藏)

積雨滯人懐 夕陽忽開霽
虛閣來清風 樹杪雲翳
一輪上遠空 清光滿庭砌
皎潔絕纎埃 恍與素心𢍆
迴映九曲崖 洞穴亦明麗
踈星動㴱林 時聞孤鶴
幽人徒苦吟 歲月每易逝
倚石久徘徊 夜靜溪聲細
長嘯不成眠 似欲忘身世

遊雞足山

(詹事府)李如楠(仙盤 貴陽)

登山必孤峻 聽水必清源
夙昔丘壑志 及此情依肰
林㴱草木秀 路暗鳥雀喧
行行穿石磴 冥冥入野烟
松風為我發 渴日不成暄
澗聲下青靄 幾載始潺湲
蘭芷有餘芳 盈我懷袖間
下視浮雲變 仰睇天路懸
徘徊起㴱悟 浩歌懷商山
惜哉厺已久 幽意誰與傳

華首門

前人

曳杖伺朝旭 山霧且濛濛
我行欲何之 遠登雲上峯
景物隨意領 一道穿萬松
怪石何崎嶔 隱雪礙晴空
[同-(一/口)+巳]看崖下雲 倐忽化為虹
高嘯林巒青 荷服飄天風
石門入定處 漠漠紫苔封
棖臬臨千仞 五丁斧鑿工
古佛亦已遠 此道無終窮
願言附高鳥 舉翼賔蒼穹

尊勝墖院待月

大䥘和尚

積雨晦㴱崖 夕陽忽開霽
理策肆遐觀 同人先後至
輕雲面面收 孤霞沒荒裔
嘯歌仰太虛 次第明星麗
少焉天宇晶 皓魄無纎翳
塔影掛碧霄 四映曠無際
懐抱一何長 感慨不能寐
我情為境移 覉思聊自慰
縱目振衣岡 蒼茫同一視
興會本無端 俯仰盡幽致
今古有心人 應復憐斯志

蒼波閣看月

李如楠

雨晴山更好 遙遙散輕陰
千峰擁凉月 炤我遠遊心
仙梵奏初寂 經行周化城
層樓迫星漢 迢遞入遠岑
樓高夜已久 流光與人親
四座靜不喧 有客獨長吟
再咏羽衣曲 浩露空冥冥
玉宇如可即 高寒不勝情
所思隔雲樹 炤顏苦難真
攬輝復惆悵 曠肰迷古今

遊雞足山

古乘(俗名杜鼎黃)

飛鳴不得意 解脫事遠遊
每從山水間 嘯傲忘吾憂
䟦涉數千里 夢寐雞山頭
神仙那可遇 還丹豈易修
幽探峰巒美 濯纓向清流
緩步楊黼洞 逶迤㴱且幽
林陰翠欲滴 好鳥鳴枝頭
登高僧作侶 杖履疲不休
置身四觀頂 兩袖風颼颼
羣峯幾點黑 洱海一盻收
嗟彼塵世中 混逐春與秋
真能徧五嶽 自可輕王侯
生也本如寄 宇宙一何悠
行樂須及時 毋貽達者羞

獨遊放光寺

(蘭滄兵道)曹延生(未孩)

㴱山寂無人 樹石俱清幽
獨坐磐石上 淡漠一何求
好風飄肰來 長松韻悠悠
俯觀飛鳥沒 仰睇白日浮
耳目靜以適 身世等虛舟
閒雲出遠峰 來徃任遨遊
我心正如此 塵俗安足留

遊仙掌峰

古道(俗名吳子朗)

策杖探幽奇 石徑多迴曲
嵐色浸我裳 泉流濯我足
烟霞野際㴱 好峰玩幽獨
崖穴透空明 老樹枝半禿
怪石不可名 松風響謖謖
俯視臨萬仞 林壑累攢簇
崖半新雨霽 樹色淡新沐
四顧寂無人 山川氣明肅
日入竟忘歸 浩歌山水綠

九重崖下望新月

前人

新月掛斷山 斜映重崖畔
淨影炤石壁 清輝洗雲漢
林影光難定 况被風吹亂
亂松浮烟蒼 溪水瀠淡淡
炤我見孤影 徘徊興長嘆
入戶不成眠 孤影猶相伴

九重崖下獨坐

古笑(四川安居人)

獨坐石室幽 重崖插雲秀
蒼松攫嶺巔 玄鶴舞亭右
靜對山月扉 古殿鐘旹扣
筧水達前川 離離竹影瘦
指顧遠近峰 常有碧雲覆
窅肰肆愉悅 俯仰空宇宙

華首門

前人

雨過石房幽 華首晴霞墜
剝蝕蒼苔古 老松垂新翠
曲磴泉亂飛 霏微沾人袂
聖跡不可窮 塔古碑無字
大壑起烟嵐 千山互明晦
瞻望四觀峰 矗矗遙相對

聞大䥘和尚修《雞山志》成

李思謙(六吉 鎮遠)

滇雲古西域 車轍渺獲通
版圖𨽾中國 乃與華夏同
海內饒奇勝 雞足競嶐嵸
金襴待補處 一笑接宗風
胡為仰先輩 紀撰至此窮
採風詩云亾 文獻慨不逢
遘茲陽九會 鮮不憂蒿蓬
吾師飛錫遊 苓飯掘古松
覽眺怡夙情 走筆驅九龍
為補宋人略 洞天增崇隆

雞足山

(臨沅道)盧桂生(仙月 墊江)

名山如高士 幽㴱絕凡俗
峰巒插青漢 崖壑秀空綠
飛泉百道懸 樹竹森以肅
華首門更奇 峭壁千仞矗
尊者定此中 石室隱山谷
刦盡誰彈指 目前空碌碌

看九重崖雲起

(楚雄太守)徐泰來(道長)

片雲生石壁 霏微騰木末
俄頃亂碧空 濃淡自予奪
近水落數點 遠山輕一抹
不覺大地昏 飄風散霰霂
殷雷漸向東 好峯次第碧
卷舒本無端 變幻在咫尺
陰晴難預期 悲哉萬里客

本朝

華首門

(鄧川州守)卞廷槐(嵩瞻 三韓)

石門聳千仞 雲掩莓蕪㴱
尊者不可見 但聞山鳥音
撫笻一和之 嵐光飛滿林
安知幽寂處 了悟三生心

遊雞足山

張瑞揚(鵬雲 永平)

十日住㴱山 與山為賓主
白雲時往來 幽鳥亦堪語
出入枕清泉 竹樹相比伍
怪石與㴱溪 悠肰出處
此中頗有得 塵俗非吾與
耳目靜無營 居肰臻太古

遊九重崖

朱昻

策杖入㴱林 探奇陟危石
丘壑自幽窅 吾意任所適
樹色雨中青 好山雲外碧
溪流何潺潺 幽咽聲相接
石室鑿崖根 磴道莓苔積
高人何處尋 惟見麋鹿跡
削壁九重開 突兀懸千尺
箕踞坐其巔 俯視塵寰隔
盤桓歸路遲 皓月松間白

雞山夜鐘

(大理二守)來度(玄又 會稽)

久雨積重陰 枕簟生微凉
展轉不成夢 鐘聲來虛堂
悠揚度濕雲 徘徊下迴岡
棲鳥驚繞枝 啞啞聲感傷
羈懐難自慰 攬衣起徬徨
㴱山多憂恐 肅肅靜幽窓
中宵澄微觀 世慮永相忘

七言古詩

同高使君歸自雞足天鏡閣泛舟

李元陽

天鏡閣前春可憐 波光淡淡生綠烟
島嶼榮迴春浩蕩 桃花三月下江船
驂騑簫鼓棹謳發 點蒼十九開峰蓮
峰蓮鏤雪坐可數 一溪行雲一溪雨
韋偃畵中山水奇 平泉墅裡丹青苦
使君好奇還好古 曉入雞山夜玄圃
巨筆如椽長自隨 品題妙墨山為嫵

華首門行

前人

石門倚天千仞青 花源崖窟春冥冥
芝壇瑤洞杳莫測 石扇千年永不扃
萬丈鐵崖無尺土 溜泉直落聲丁丁
青溟下視不見底 白晝倐忽生雷霆
碧潭翠壑有龍臥 洞房石室藏仙靈
白鷴紫燕自來厺 奇花秀木何繁陰
天生石槽釀碧水 盥沐靜者誦黃庭
援藟捫蘿興未及 五梯[同-(一/口)+巳]首十梯停
登高縱觀日已夕 玉笋三峰破天碧
白雲萬頃盡遮山 不見人間塵土跡

遊雞足贈寶山

羲印圓易

騰身振策遊雞足 月下敲門尋老宿
談鋒對席不相避 麈尾餘音振林木
林間松老不知歲 龍鱗皺剝綠苔脆
翩翩白鶴忽飛來 雪翎點破一山翠
浪向山靈問迦葉 萬壑千崖俱寂滅
欲借天王烈訣鞭 鞭開石洞出長舌
當時遺下袈裟石 踏破雲根留聖跡
惟有受衣承法人 知他雨下依肰濕
絡繹遊人皆目擊 底事痴呆等彌勒
青蓮花發寶山知 石門莫問何時闢

傳衣寺同大䥘和尚製茶

無盡

掇取溪嵐鶯嘴芽 火中生熟調丹砂
臼聲搗落三更月 空外雲英片片賖
陸羽在時鍾此好 重滅梁鴻已滅竈
誰能日噉溝中水 舌上蓮花從不到
予今行腳遇趙州 門前之水向西流
不重此茶重此水 欲覓陽羨當何求

片雲居聽雨

大䥘和尚

寒玉蕭森剪空碎 飄墮玉龍千點淚
一聲兩聲駐江雲 滴入愁心不成寐
樹杪懸泉千道飛 濺濺敲窻落新翠
迴風折木擾棲烏 三匝啞啞鎩修翅
殘鐘無力度重陰 悠楊銷盡枯禪味
雷撼西峰山軸翻 銀漢倒瀉天幾墜

夢遊雞足

李如楠(仙盤)

獨何樂兮山水之遨遊 人生苦兮風塵之阻修
婚嫁事畢何太晚 買山貲足應多求
伊余外形骸 野性期自適
有客傳言雞足奇 翠微千里夢不惑
荷為衣衾雲為車 峭壁巉崖路陰黑
百卉爛漫無冬春 猿狖號樹侮遊賓
青青松栢薄星漢 中有虬龍紛出沒而長吟
千年古佛入定處 石門半掩天花雨
金碧焜耀非一色 飄飄身倚寶珠樹
亂泉恍惚若轟雷 飛翔直上最高臺
百靈紛紛先後集 騎鶴乗鸞閶闔開
或來對奕白石上 似近若遙空惆悵
斯須天風吹太空 馮虛杳杳辭青嶂
蘿月依肰透碧紗 衾枕猶自帶烟霞
遠聞鐘漏催曉日 匏繫人間徒咨嗟

華首門

(𢈏辰進士)曾高㨗(雲馭 賔川)

雞足之巔華首名 雙衘飛甍自天成
鐵崖陡削數千尺 欹凹山根肖雉城
城闕盤旋聳碧空 崎嶇石級摩蒼穹
飛磴輕猿不可陟 五丁斧鑿非人工
昔傳尊者捧衣住 直待當來付補處
阿僧衹劫定那伽 瑤洞芝壇龍象護
金縷歷劫至今存 石門常閉幾千春
我聞此語疑還怖 叱石開門語不徑
及翻大藏原非𡚶 此理堪為知者論
吾性真空原不碍 大地山河罔弗
一靈常住亘古今 此衣窮劫稱不壊
箇中之玅遞相傳 因相顕心非塵界
天下名山示跡多 以理求之非隱怪
君不見 峩眉瓦屋幽絕處 靈岩嶄嶄仙踪厺
石花古色年不改 仙人一厺不相待
天橋留作世人津 跨霧絙霞至今在
我思石門亦如此 尊者無厺亦無止
石門開閉總無心 無孔壁中是玄㫖

歌行

送友人遊雞足石門歌

李元陽

吾聞 雞足之山石門系 石門千尺蒙螺髻
螺髻蟠雲卷向空 石髮崖花紛點綴
在昔飲光大定初 叱石開門入還閉
人世千秋隔洞門 寒雲古木空垂涕
衣裾化石理或肰 至今觀者何連綿
石瀨津津故飛淚 靜而能慮是初禪
吁嗟此意會者少 唯君歷歷恣幽討
只今冩出九曲溪 仙人待爾溪間道

雞足山歌

(狀元)楊慎(升菴)

君不見 葉榆雞足山 一峰垂三趾
翰音巽羽宛相似 章亥步窮未之記
但傳釋迦當入滅 金縷田衣付迦葉
梵王衣鉢不輕傳 千載下待生彌勒
華首門高飛搆懸 遙睇正對點蒼山
峰攢十九溪十八 鷲頭鷲尾相彎環
山頂嘗宿四時雪 上界清凉無六月
太行百梯那可同 楚臺三休暫縣絕
金波寶熖攝身光 峩眉瓦屋非荒唐
星劫電影不思議 神經怪牒難推詳
功德八池七花淨 暝鳥露猿學禪定
護法開迷龍象筵 窈窕崎嶇兔鹿徑
我辭承明到南滇 登臨足跡遍山川
碧雞金馬王褒頌 蒟醬卭竹司馬篇
中谿仙吏縣車蚤 傍水分雲弄浩淼
石堂磨崖丹不磷 高河長吟青未了
邀余欲徃意遲留 靈境棄捐今白頭
靈菴張圖索余作 烟翠逼人興如躍
臥遊心動比風幡 聊將虛寂鎮囂煩
半壁天姥悠夢 無影竹林規磨言

雞足山歌

(督學)鄧原岳

葉榆水從山腳流 點蒼雞足皆神丘
東西對峙爭奇絕 翩翩靈跡垂千秋
我聞雞足之山原淨土 迦葉授衣即其處
禪宗正印信難求 釋氏遺踪或可覩
相傳八月佛放灮 輪囷五色還非嘗
琳宮紺宇不知數 浮屠寶剎凌蒼蒼
我來登覽多所歷 烟霧冥冥恍相失
披逕先尋兠率菴 捫蘿直上袈裟石
江風吹雲雨如注 猢猻梯滑不可度
大悲閣在山之巔 下視羣峰互吞吐
須臾雨散雲亦開 指點遙山青翠來
麗江雪山白炤眼 茫茫洱海浮銀杯
捨身崖峭多虎跡 仙碁石上草花碧
拜佛崖縣千仞岡 曹溪泉冷成丹液
華首門扃亦已久 昔時衣鉢今何有
洞天寂寂雲四封 層巒半壁苔衣厚
俯瞰下方亦可憐 幻成百里兠羅綿
我心亦作空明想 便知鉢裡開青蓮
山雨初收還吐雲 白毫光裡氣氤氳
偶從洞府尋真誥 便叩天門謁帝君
旛影摩空虹掩映 香烟吹霧鶴繽紛
塵心未盡空惆悵 絳節瑤笙杳不聞

雞足山古松歌

大䥘和尚

滇南山川天下雄 崖巒叠翠聳雲中
崑崙來脉千萬里 雪山奔湧三十峰
一枝夭矯結蒼屾 幻出雞足海水東
千崖萬壑競奇秀 烟雲變亂不可窮
天根地軸萃靈異 沐日浴月恣巃嵸
千年精毓古洞穴 幽光靈氣獨有鍾
抽芽發條知何歲 一朝矗起為長松
百千老樹皆兒子 俯仰羅拜如不容
名人才士過其下者共嗟嘆 橫拿倒攫屈曲蟠結如鬼工
上有兔絲千尺垂雲絡 下有琥珀百斛臙脂紅
或云修柯一枝飛厺為虬龍 或云孤根幾折潛孕若木東
佛子無盡先鑒賞 狂呼大叫嗟奇逢
為余形似難為狀 擔當之言將無同
比丘安仁亦好事 勸我徃看欣相從
策杖苦無躋勝具 攀崖捫壑鳥道通
遙望虬枝千里外 迴雲停霧何箐葱
諸賢摩娑坐其下 濤響飄蕭耳為聰
屈如老螭蟠怪石 伸如怒蛟橫長空
一枝一葉無不森秀堪把玩 况復古柯大幹參天蔽日勢豐隆
仙盤豪飲不肯去 坐臥十日誰能同
山靈忌我探靈秘 風雷隱隱暗蒼穹
長嘯一聲且歸厺 冩作古歌筆興濃
此歌即成 山靈當亦來呵護 羞殺秦政區區大夫松

華首門歌

古笑

華首門 高接天 此中之人千萬年
此門一閉不復啟 後之叩者何茫然 但見猿狖登降號空山
我將彈指開玄關 復愁山根裂 地車翻
蒼苔老樹萬古色 門高有闕不可攀 側身瞻仰為長嘆

崖壁古碣歌

大䥘和尚

高崖勒字多古文 藤蘿蒙茸烟霜㴱
歲月久遠不可尋 字痕凹凸隨石生
欹側橫斜半失真 古人題此非無心
豈不欲留千載名 誰知山石改舊形
篆籒磨滅苔蘚侵 何期轉盻滄桑成
側身感慨悲填膺 百年瞬息馳飛輪
高岸為谷深谷陵 今古是非何所憑

雞山絕頂放歌

前人

嗚呼 高哉
雞足之危峰 穿雲阻日 不知幾千仞
削出天外青芙蓉 舉手不覺摩蒼穹
日月兩丸西復東 河漢聲流瀉我躬
嗚呼 高哉
捫參歷井不足道 我欲御風遊太空
尋得女媧補天處 足知造化須人工
雪山連涌千萬里 玉光晃耀開心胸
閬風員嶠窅可接 何煩跨白鶴乘飛龍
况復鞭石填海求相通 華首門外有大道
阿僧衹劫俄頃中 後之來者何從容
嗚呼 高哉
匪山之[山/豊]嶐 攀危陟險苦鳥道 昭昭白日門自封

本朝

古雪齋聽雨

(州守)張瑞揚(鵬雲)

虛牗雲入夜沉沉 殘燈孤炤古佛明
蕭蕭松竹聲漸隱 入耳不眛若有情
覉客擁衾獨不見 千里風悲細響亂
冥濛遙識苔蘚㴱 傾注猶恐桑田變
此夕空山漏獨永 艸長花飛憶舊嶺
書空無語轉自嗤 幽思逢迎問孤影
巫山神女應歸來 短夢難成空徘徊
樹杪百泉飛不息 澹月微雲何處臺

傳衣寺古松

(浪穹大尹)羅時昇(宣茲 武陵)

老松虬曲枝半禿 烟霜㴱古鳥不宿
兔絲飛光琥珀伏 雷雨昏朝暗山麓
陰火冥冥閃幽谷 疑有妖螭穴其腹
斷碑支根字痕綠 蛟皮剝蝕不可讀
玄鶴飛來尋舊枝 風雪摧折無所依
延頸徘徊鳴聲悲 一千年前曾此棲
重來老幹俱離披 况復城郭人民非
世不學仙欲何為 長嘯懐古丁令威

雞足行

程春翔(貴陽)

浮生半世何碌碌 蝸角蠅頭夢相續
遊踪客况等虛舟 西蜀南滇如轉軗
空將歲月老紅塵 幸於山水饒清福
昔年攬轡訪峩眉 此日揚鞭上雞足
西南名勝吟未窮 峩眉積雪雞足松
偃葢千崖飜翠浪 飛濤萬壑鳴天風
蒼藤蘚石相映帶 蟠空攫霧驚虬龍
白雪應能青客眼 綠雲常自護仙宮
我來正值陽[同-(一/口)+巳]節 日暖風和竟無雪
樹園中花正開 洗心畔看新月
山僧相迎宿大覺 古殿香清禪誦潔
瞻禮拈花微笑人 相對竟無法可說
侵晨結伴上峰頂 松徑盤迴升峻嶺
攀援更上猢猻梯,迢迢石磴空中迥
興濃不覺足力疲 奮步先登若馳騁
一聲長嘯俯千峰 振衣萬仞罡風𦂳
飄然聳立逞奇觀 佛國山川眼界寛
洱水池光浮鏡出 金沙江勢作龍蟠
天外危巒懸雪影 定中老宿坐雲端
慧日長輝金殿閣 清風時掃玉欄杆
更轉長廊過山後 三生石上無塵垢
一曲清歌酒一巵 客遊此景渾難遘
飲罷還探華首門 風寒欲雪歸馬驟
馬上聊為雞足行 免使名山笑余陋

五言律詩

鉢盂菴聽經喜雨

(姚安郡守)李載贄(卓吾 蒲田)

山中有法筵 暇日且逃禪
林壑生寒雨 樓臺罩紫烟
清齋孤磬後 半偈一燈前
千載留空鉢 盧能自不傳

水月菴

(憲副)謝肇淛(在)

月洞與雲泉 標奇更問禪
石殘鐘已改 山老鉢猶圓
嵐靄千峰合 松濤萬壑傳
西來寧有意 隨處是諸天

宿大聖寺

張學懋

所嗟人世淺 托宿梵天㴱
試看新生月 何如初發心
藤垂纓絡影 松振海潮音
明旦那能別 幽情已滿林

悉檀寺

(郡守)白紹光

禮佛披龍藏 君恩到碧岑
曇花開寶相 松樹拂雲陰
殊域歸蓮社 精藍鎻梵音
不須頻問法 頌古足叅尋

蘭陀寺

僧如一(恒如)

雲壑㴱無極 精藍隱不知
開花迷鶴徑 飲水共龍池
唄語翻經處 茶烟入定時
高僧衣鉢在 客到未云遲

前題

僧如清(韞之)

野寺藏幽邃 開雲可厺留
林中仙梵畢 花下定香浮
博雅知先德 清臞見苦修
霞凝衣帶艸 猶似遠公秋

晚步鉢盂菴

大䥘和尚

泉聲何處𢚩 落葉滿溪梁
燈影明虛殿 松陰冷石牀
茶烟山翠合 花雨屐痕香
[同-(一/口)+巳]首寒鴉亂 千峰遞夕陽

前題

(兵道)曹延生(未孩 四川)

何處松濤湧 禪棲掛斷霞
談經花是雨 乞食鉢為家
澗險支危石 橋崩礙古槎
茶鐺知幾沸 歸路暮烟斜

前題

僧廣稱(眼藏)

山徑夕陽低 寒梅炤石谿
鳥歸松舎外 人語竹林西
鐺沸催新火 菴名換舊題
攜笻長嘯厺 歸路紫烟迷

古雪齋看山茶

(趙州知州)陳大猷(瀘州)

名山雖浪跡 四海已無家
幸有鵬遊好 來看野寺花
高枝低夕炤 叢萼帶
怪殺寒梅瘦 當春艷已賖

前題

(詹事府)李如楠(仙盤 貴陽)

抱琴來竹下 一犬吠柴門
且喜步閒寂 方將恣討論
花明殘雪徑 鐘散夕陽村
今日紅顏好 㴱杯炤爾𩲉

宿迦葉殿

李如楠

別山方有恨 到此更知非
嶺色成今古 松聲越翠微
看花思問道 化蝶亦忘機
下視浮雲盡 經行對曉暉

前題

僧普荷(擔當)

幽探今日好 放下一枝藤
小快有佳客 孤寒惟老僧
近崖爐不煖 似鐵被難勝
况復風猶慘 吹殘半夜燈

前題

僧廣稱(眼藏)

寒生萬壑松 車馬共從容
笑語在天半 樓臺上幾重
崖雲宵倚杖 石榻曉聽鐘
初日蒼茫外 還登絕頂峰

雞足山送張明府[同-(一/口)+巳]賓川

僧古道

幽興正未已 樽又送行
風塵憐客路 山水說交情
民事憂雖切 朋遊念不輕
相期春柳發 策杖出山迎

人日雞山

(學正)李思謙(六吉 鎮遠)

始赴雞山約 剛從七日來
徑幽惟鳥道 寺古見花開
人事無煩問 天心未可推
梅粧休效俗 吾意厭塵埃

喜李仙盤再遊雞山(限扇對格)

僧廣稱

臘殘山逕冷 送別古松前
春到雲房寂 重逢芳艸邊
客愁還醉酒 僧懶不談禪
今夜何勞夢 虛齋共聽泉

前題

古道

今朝風色好 雲外鶴飛[同-(一/口)+巳]
昨夜春光度 庭前花正開
青山重對飲 黃鳥復當杯
不負寒冬約 知君憶舊梅

前題

玄珠(仙陀)

臘厺愁分袂 松關話別離
春來欣聚首 竹塢慰相思
燈下重言夢 花前再賦詩
杖藜曾到處 茗具更追隨

華首門

(孝亷)葉扶雲(天依 湘潭)

梯危難曳杖 眺遠欲消𩲉
在昔笑方寂 于今花尚存
鳥馴通說法 僧定竟忘言
空觀元無相 何勞閉石門

玉龍閣瀑

大䥘和尚

亂水出峰頭 懸空下𢚩流
青山中忽斷 白練掛難收
濺千崖雪 寒生萬木秋
曈曈初日上 搖曳碧光浮

贈法潤禪師

古道

雲歸依竹榻 花影繞松關
洗鉢溪泉古 棲禪樹石閒
鳥飛青嶂下 磬響碧林間
夜半經行處 秋㴱月滿山

春日過白井菴,訪南無禪師

前人

石路幾[同-(一/口)+巳]折 幽㴱一徑通
松門依峭壁 茅屋對花叢
山色斜陽外 溪聲亂木中
前峰明月上 流影入絲桐

掛瓢

釋讀徹(蒼雪)

抱膝向空坐 偶然同許由
一瓢還似累 何物更須留
澗響懸孤影 風翻入夜秋
幾時從定起 猶見在枝頭

白石菴候葉龍溪不至

馬麟(重慶)

琱臺披碧落 龍象隱崖坳
石室抱虛白 天風吹泬寥
溪迴青靄合 霜重瘴烟消
望望赤松子 孤雲隔野橋

宿華首門

僧廣稱

曹溪一滴水 古洞更幽玄
倚杖雲連海 聞鐘月滿天
石門千丈雪 崖樹幾重煙
一笑當年事 人間已浪傳

不知處

大䥘和尚

山徑每[同-(一/口)+巳]折 幽㴱別有天
到門先報鶴 小坐便為禪
水曲堪忘世 松高不記年
徃來經幾遍 次第洗塵緣

古雪齋

(兵憲)曹延生(未孩 四川)

不是山川勝 禪心本自幽
修篁能共笑 好鳥亦相求
林密霜猶薄 秋㴱露漸收
千秋誰可語 當為紀良遊

牟尼菴

沈天錫(簡臣 杭州)

茲山幽勝處 竹徑繞流泉
久坐僧為客 遲飛鳥入禪
鶴來松影亂 雲去石根懸
莫訝頻相過 名山有夙緣

晚步鉢盂菴

妙地(博也 昆明人)

偶肰禪誦罷 曳杖出迴廊
亂石分松徑 斜陽到竹房
鉢盂龍睡穩 厨筧水源長
坐久忘歸路 前林漏月光

再宿迦葉殿

(貢生)許謨(昌言 廣安人)

古剎又經遊 曾登最上頭
松濤迷去住 鶴語記春秋
一宿知先覺 再來應更留
爐灰撥未已 寒月掛簾鈎

寂光寺看玉蘭花

沈天錫

一片玉光明 寒花弄晚晴
淡烟過有影 清露滴無聲
色引霜禽下 香迷粉蝶輕
素蛾何處夢 枝上月初生

前題

(禮部)蔣御曦(登扶 杭州)

殘臘花誰艷 凌寒半是梅
多君塵外質 亦向雪中開
沅芷遺香佩 藍田孕素胎
高枝無瘦蕊 小雀漫相猜

再看傳衣寺古松

廣昭(德音)

此是吾佳友 別來寧不思
相攜重過訪 古意更離披
風雨每愁化 烟霞只自知
歲寒原有約 野鶴莫猜疑

雞足山

小坡(俗名熊軾)

幾年勞夢想 此日快登臨
蘿月窺香剎 松風引玉琴
梅花仙逕杳 修竹洞房㴱
徙倚探奇勝 悠肰物外心

雞山除夕

大䥘和尚

絕域逢衰暮 覊危更可憐
千山寥落夜 萬里雪霜天
舊曆難重看 孤燈不忍眠
莫辤堅坐人 未曉是殘年

前題

前人

歲歲催人老 今年夕又除
傷心荒徼外 愁淚甲兵餘
此夜四時盡 明朝一載初
宵分倍留戀 雞唱又何如

山中送張李兩公[同-(一/口)+巳]賓川

許謨

此山奇不厭 何事便言歸
疲馬愁官道 征衣拂落暉
錦囊佳句滿 陰洞石芝肥
莫使仙凡隔 重來願不違

前題

古笑

溪灣方送別 薄暮復相思
窓外松聲冷 庭前月影移
烹茶留宿火 獨坐冩新詩
欲問重遊事 春風待子期

山中送張李兩公,歸途有感

大䥘和尚

送別每多感 此番情更㴱
歸途盡惆悵 遠望復沉吟
不解因何故 忽肰愁不禁
應知今夜夢 兩地費招尋

前題

曾化龍(潜菴 賔川)

殘陽松徑裡 寂寞獨歸時
忽忽如有失 昏昏不自支
溪雲隔㴱寺 石澗擁流澌
盡是關情處 啼鵑語更悲

前題

廣稱

餞客過幽寺 扶笻松徑歸
因憐詩興冷 漸覺語聲希
君去已遙遠 我還入翠微
一般離別意 兩處送斜暉

登山

(國子監)張錫祚(爾介)

偶肰見㴱竹 不覺少淹留
靜坐了無事 安居何所求
春㴱花氣重 山僻鳥聲幽
振策逍遙去 前溪水亂流

重遊雞足

(畢節道)王珣(穉泉)

幾日別山去 重來覺汗顏
衣冠雖免俗 風味詎能閒
籬菊幸無恙 庭柯多未刪
抽簪悔不早 雙𩯭漸成斑

片雲居

谷遷(彭澤)

閒居無俗累 靜坐即神仙
花候人來少 溪㴱地自偏
柴門眠野鹿 階砌繞流泉
時倚長松下 高吟秋水篇

白石菴

許正權(鍾斗 歙縣)

禪關無剝啄 㴱坐玩芳辰
靜覺吾生貴 閒知道念真
琴書隨意適 魚鳥自相親
春雨桃花遍 行人莫問津

斷際處習靜

(北勝州守)劉用啓(予祐 武岡)

散步空階下 心閒體自輕
候花忘近節 坐石得無生
竹色上衣碧 泉聲入座清
軒車休見過 猿鶴恐相驚

山僧藤杖

大䥘和尚

師來西土遠 一杖破秋雲
度嶺寒猿引 穿林闘虎分
老根餘石色 瘦節累霜紋
莫道山川險 艱難必共君

山夜靜坐

(臨沅道)盧桂生(月仙 墊江)

萬籟夜中息 况茲山更㴱
曠觀殊有得 靜念亦何心
露重花依檻 風清月在林
自非玄悟者 枯寂豈能禁

過悉檀寺

(𢈏辰進士)曾高㨗(雲馭)

尋幽來寶地 幾度叩禪關
竹密猶聞磬 嵐㴱不見山
潭清雲影細 樹靜鳥聲閒
一笛松門路 山僧帶月還

本朝

宿迦葉殿

張瑞揚

相約遊山頂 中途日已西
且[同-(一/口)+巳]逋客駕 暫借老僧棲
寺古香初靜 酒寒韻未齊
清歌忘俗慮 坐聽曉雞啼

喜李仙盤再遊雞山

朱昻

厺年曾送別 蹊路雪還迷
今夕又相晤 春山花放齊
孤雲隨客至 幽鳥向枝啼
不負殘冬約 新詩可再題

山中送張李兩公,歸途有感

(定邊縣令)牟從周(監二 桐梓)

不堪分手後 歸去掩山扉
啼鳥如知恨 殘花相與飛
新詩空在壁 別淚尚沾衣
怕聽來人說 前旌出翠微

山居

萬崇義(宜也 太和)

中歲刪塵務 幽居愛掩關
攤書觀古道 高臥對青山
花發雨方過 雲㴱鶴未還
松溪新月上 流影到前灣

前題

(大理別駕)劉德溥(天如 涿州)

㴱山唯習靜 世事久相違
耳目都清曠 身心無是非
對花真解語 隱几亦忘機
尚論師賢者 悠肰賦採薇

山中待友

(鄧川州守)周麟徵(仲翔 貴陽)

階前微雨過 栽竹長新枝
好鳥踏花厺 高人午睡時
獨懸徐孺榻 共擬惠休詩
莫歎冰絃絕 知音有子期

雞足山簡友人

(永昌別駕)李仙根(友白 貴筑)

朝來微雨過 㴱夏似新秋
老竹依肰碧 殘花分外幽
予心今日淡 子病幾時瘳
肻續山陰興 休辭夜半舟

山中友人過訪

(浪穹縣尹)羅時昇(宣茲 武陵)

晚風散殘暑 新月出㴱林
谷口嘯歌發 故人來相尋
起居唯我適 山水為君㴱
夜靜不能寐 冷肰奏玉琴

遊雞足至拈花寺

程春翔(貴陽)

𦆵到拈花寺 山情便不同
門開青靄裏 閣聳翠微中
㴱徑霜鋪白 懸崖日射紅
隔林望華首 墖影矗遙空

華首門

前人

信步探華首 雲開眼一新
秪聞衣化石 不見法傳人
座上拈花趣 崖中入定身
千秋微笑意 古栢淨無塵

晚步鉢盂菴

僧學蘊(知空)

夕陽風色好 扶杖且閒遊
問寺知蘭若 逢僧非貫休
梅花青竹塢 松影暗山樓
茶並盧仝興 徘徊月亦留

九蓮寺

僧光勳(道南 廣東)

九蓮開淨域 雙澗繞香臺
筆隱千巖際 燈懸萬樹堆
徑㴱猿笑傲 松老鶴徘徊
欲覓靈山會 南詢有善財

寄寄齋看梅

前人

一樹孤山雪 千秋吐碧花
香隨風寄寄 影逐月斜斜
老蚌含珠潤 新蟾帶露奢
高齋時寓目 踈淡綰流霞

片雲居

發育(獅林 北京)

白雲千萬縷 一片即為居
蘿密藏秋月 山㴱護梵書
性從空外見 妄在定中除
鍊得形如鶴 心光灼太虛

七言律詩

登頂見佛光

馮時可

玉立諸峰一徑開 層巔矯首俯塵埃
雲扶夜月雙林炤 風引秋聲萬壑來
佛殿高低俱淨土 天門呼吸近仙臺
自憐俗障牽纏甚 雞肋無能早自裁

華嚴寺

(代巡)姜思睿(耑愚 浙江)

振錫東來結勝遊 長安曾問故山秋
露妍寶藏心蓮吐 月炤珠函法雨收
到處林泉誇白社 歸時松菊傲丹丘
十年燈影縣虛室 欲叩西陵問海舟

同王吳二憲使登頂

(督學)方沆(訒菴)

域內名山雞足尊 凭高萬里駐輶軒
雲消大壑青天逈 日落千崖紫氣屯
呼吸似應通帝座 崚嶒堪擬躡崑崙
更尋入定傳衣處 百尺藤蘿護石門

其二

雨後林光乍有無 相傳靈鷲此山趨
天晴蒼洱平于掌 地勝西南第一區
層閣直凌漢度 中峰迴望白雲孤
禪房聊結跏趺坐 十載風塵病欲蘓

傳衣寺

謝肇淛

竹林凝翠雨花飛 路轉空山客到稀
西域歸時猶有履 南宗傳後更無衣
門臨松澗濤初落 風颺茶烟露未晞
芍藥送香鸚鵡語 禪心何處不忘機

銅瓦殿贈袈裟靜僧

李元陽

別卻西峰望百城 迢迢雲水向南行
十年兩脇不沾席 萬里孤踪那計程
界外麟州山似笋 定中香海國如萍
霜庭一夜無生話 風遞踈鐘恰五更

大覺寺

阮尚賓

不到名山又一年 崔嵬龍像煥諸天
紫磨色似經多劫 白玉光疑徧大千
爾向一塵分住剎 我依初地禮金仙
何妨鹿豕頻來往 自願翻經近法筵

遊雞足山

(鎮江太守)蘓湖(望涯)

雞崖高傍青天開 我來踏破山中苔
僧房鐘磬出萬樹 仙人樓閣凌三台
放光迴合孤雲渺 華首嶙峋返炤來
雲捧諸天看不盡 夜㴱燈火宿瑤臺

羅漢壁

(麗江知府)木增(生白)

步歷千盤到上頭 烟霞雲氣襲衣裘
泉通仄徑清如洗 松滿懸崖翠欲流
何代苾蒭當此息 斯時羅漢尚名留
吾今已覺塵緣夢 來伴山靈萬慮休

蘭陀寺

楊明廷

蜀水楚山亦同遊 [同-(一/口)+巳]首天涯隔素秋
松上鶴來原有約 杖頭龍化竟難留
淡雲吐月窺禪相 踈雨寒風結暮愁
極目天西最西處 不堪惆悵倚高樓

雞足山

大䥘和尚

天遺外岳鎮南疆 嶺削三支壓點蒼
華首門高禪定久 曹溪一滴水源長
宿躔東井明分野 勢控西番接大荒
奇勝千年探不盡 峰頭秋霽望飛光

其二

層崖處處隱禪關 陡列三峰不可攀
千樹寒松欺白日 一條飛瀑界青山
佛光上下天門曉 塔影參差石壁閒
不是藏奇荒徼外 書成封禪有誰刪

其三

漢代徒知祀碧雞 名山耻受帝王題
百千萬劫石門閉 七十二泉龍穴棲
拜佛臺基依古塔 洗心橋水遡曹溪
不須更憶靈山會 咫尺三峰鷲嶺西

前題

普荷

未從夜半聽雞鳴 望見佳山骨已清
萬筧聲中波上下 三峰影裡雪陰晴
石門苔點袈裟色 金殿光吞日月明
倒卻剎竿無祖意 不須彌勒幾時生

前題

廣稱

樓殿參差金碧繁 三峰名勝接衹園
長松古色侵銅瓦 野水寒光炤石門
瀑布翻時晴雪亂 玄關㴱處紫雲屯
天雞不辱王褒祀 獨踞南荒外岳尊

前題

古道

崖巒叠翠逈崔嵬 雲三峰曙色開
殿影參差浮日月 佛光上下繞樓臺
九溪松暝烟初合 八寺鐘鳴鳥下來
一自飲光禪定後 石門風雨掩莓苔

前題

古笑

碧嶂千重接上方 栴檀林色曉蒼蒼
石鐘夜度雲聲冷 金殿晴分日影長
瀑布泉飛龍夭矯 傳衣松老鶴翱翔
欲知華首門開處 天柱峰頭看佛光

登雞足絕頂

大䥘和尚

懸空異境闢天開 嵐氣蒼茫抱日來
種玉山中人漸老 傳書海上鶴應[同-(一/口)+巳]
雪峰西現支拳石 洱水東浮酌一杯
莫道巒荒幽興盡 扶笻更上幾層臺

前題

普荷

絕頂丹梯過太清 叩開金闕彩霞生
右蹲伏虎溪三叠 左迸飛虬雪一莖
觀日不須鞭石走 凭虛真可御風行
醒來側耳青霄上 自有天雞半夜鳴

前題

古道

策杖凌空俯八荒 羣峰羅列影蒼茫
石門花落分三界 金殿燈懸炤十方
絕壑烟嵐迷鳥道 半崖松檜隱禪房
遙看洱水橫如帶 一𣲖清流映夕陽

留別傳衣寺古松

李如楠

登山為愛此松幽 千載烟霜遡舊遊
共爾歲寒成𢍆濶 憐余日暮動離憂
風[同-(一/口)+巳]濤響清誰聽 鶴返虬枝怨不休
莫悼知稀空化石 孤臣今擬重相求

傳衣寺

汪蛟

輕雲低向半山橫 俯瞰羣峰與足平
處處泉流供洗鉢 閒閒馬足踐香蘅
環穿松逕疑衣濕 嘯對山茶映目明
返轡歸途餘暮景 猶聞好鳥送春聲

悉檀寺

大䥘和尚

六十年前古佛身 蒲團小定悟前因
石橋松徑當時路 擔水搬柴舊日人
掃塔幾番尋杖鉢 翻經猶自拂埃塵
本來面目依肰在 不向菩提印性真

古雪齋贈安仁禪師

(趙州守)陳大猷(我素 瀘州)

虎溪留得遠公禪 苦行還饒五戒先
行遍桃源無去路 到來春夢總茫然
五燈分𣲖今誰見 一笑拈花別有傳
永夜蒲團相對處 三生不話舊因緣

迦葉殿留宿

大䥘和尚

悟得菩提自在禪 等閒飛錫到南滇
衣留正眼拈花後 宗付燃燈古佛前
水過迴溪新契悟 雲迷石洞舊因緣
宰官身現原無相 [同-(一/口)+巳]首西來又幾年

隆祥寺遇南無禪師(余鄉人也),有感而賦

程公輔(佐卿 休寧)

萬峰合沓佛灮㴱 石路迴斜亂水浸
幾點瘴烟孤客淚 數行烽火故鄉心
虛堂燈暗人疑夢 寒夜天高月在琴
猶幸老僧多靜致 清泉煑茗助高吟

扣華首門

僧釋禪(本無)

華首門封經幾秋 崖前空翠碧雲浮
谷陵屢變衣常在 寒暑頻遷人自留
欲問笑時何所悟 未知定處可容修
跏趺石上心如水 猿嘯孤峰月一鈎

登雞山絕頂,晤眼藏上人

(中書舎人)馬紹嚴(澹生 騰越)

鷲嶺重來梵塔新 明燈古佛見前因
登臨絕地窺南徼 呼吸通天倚北辰
石磴苔侵僧舍冷 莎牀語對故人親
逃禪欲訂他年約 世界茫茫剩一身

壁間留題

行脚僧

浮杯萬里涉烟波 白衲團團破似簑
龍象個中知己少 江湖方外故人多
幾年行脚誰能識 一曲陽春獨自歌
到處隨緣堪掛錫 無邊風景寄松蘿

雞足僧弘辯請藏浙中,因遊天台

(魏國公)徐弘基(六岳 應天)

親依智者坐天台 為請琅函杖錫來
歸夢夜縣雲磬寺 征帆朝背雨花臺
三車獨向林中演 八部同瞻海上[同-(一/口)+巳]
天樂幾曾聞講席 青蓮應自舌端開

傳衣古松

何如璧(文叔 徽州)

尋松曳杖到傳衣 曲徑岧嶤逼翠微
老幹婆娑成好勢 修柯宛轉避危機
龍盤古穴根猶伏 雷動高枝影欲飛
疑是天台舊圖畵 臨風搔首竟忘歸

送僧還雞足

釋讀徹(蒼雪)

滇南古路路千盤 有客長歌行路難
笻杖半挑雲裡去 遠山一點雪中寒
瘴烟黑處㴱須避 烽火紅時仔細看
三月還家春色老 杜鵑啼殺杏花殘

古雪齋

廣稱

萬山朝擁最高岑 梵宇橫開祇樹陰
水月相涵仍色相 風幡不動是禪心
蒲團掛壁機緣寂 鐵鉢藏龍法海㴱
佛祖一燈傳未盡 天花處處散香林

石鐘寺

大䥘和尚

萬松影裡佛光迴 百尺飛泉絕壑開
塔古也知僧定久 月明幾見鶴飛來
石鐘寺老存靈蹟 陰洞燈殘炤劫灰
襌誦琅琅聲定後 天花飄散妙香臺

過大覺寺

曹延生

佛光現處境偏幽 怪石長松漱碧流
定裡剎那超大劫 燈前影像悟虛舟
花飛法雨迷香界 月落澄潭印素秋
福地因緣知不易 西方蓮社許同遊

西竺寺

(洱海守道)黃復生(元聲 黃州)

花雨繽紛散異香 法雲㴱處禮空王
松聲謖謖臨虛殿 竹影蕭蕭轉曲廊
千佛塲中機已寂 三生石上話應長
西風歸路知多少 記得凡身落點蒼

大士閣

古道

自分孤踪老百蠻 冬晴逐伴叩襌關
塵心銷盡身猶累 道念觀空夢亦閒
古偈隨緣叅野衲 新詩到處紀名山
圖松訪石都成癖 清事勞人未易刪

登雞山絕頂

(巡道)沈天錫(簡臣 仁和)

已據千峰最上頭 憑高恍若御風遊
西來羗笛梅花引 東望湘靈竹葉秋
一𣲖寒流明遠水 數行烟火暗荒洲
天南烟瘴今何似 長嘯凌空散旅愁

羅漢壁

(貢生)許謨(昌言 廣安)

探奇搜得古崖根 泉脉冷冷浸履痕
古洞有燈惟我印 真經無字向誰論
只愁名在仙猶障 但得身閒道自存
欲向中峰最高處 水窮山盡問天門

雞山絕頂

謝肇淛

猿梯鳥道翠微連 靈塔孤標日月懸
禹服河山開六詔 上方雲水接諸天
金沙雪嶺千重色 蠻甸神州萬井烟
欲借罡風吹羽翼 化城㴱處息塵緣

廣恩寺分烟樓

(按院)朱泰禎(道子 浙江)

桃谿汎汎夕陽天 山漏中分榻尚懸
千騎霜蹄思伏櫪 前騶月醉與分烟
諸天暫許携雙屐 三日應知遍百泉
石鼎𦆵烹松上雪 敲詩殘燭未成眠

羅漢壁橫覽有禮佛臺、仙人碁、玄關洞及迦葉寺、標月樓、藏經塔諸勝

前人

少讀山經賦遠遊 雞山如昨夢中求
攝身光滿搖燈月 禮佛臺空宿斗牛
石瓢龕依羅漢壁 仙碁柯爛辟支浮
楞嚴一塔疑標月 老衲儒風證上流

雞足山絕頂

李如楠

石磴縈迴鳥道通 迢遶孤杖翠微中
人間春色看初上 樹底波聲聽欲東
今日乾坤浮瘴海 有時雨雪亂晴空
千山靜擁高吟客 俯仰泠泠欲御風

傳衣寺看杜鵑花有感

無盡(俗名陳起相)

杜鵑花發杜鵑啼 不問心知并蜀西
空憶怨𩲉迷望帝 何期旅色動滇雞
湘江水冷痕留在 閬苑仙歸月欲低
㴱院踈簾容客到 花光缺處補山齊

宿三空靜室

前人

襌關水徑繞微茫 一榻虛危倚壁旁
石到不須題姓字 雲來或恐誤衣裳
香分泉脉杯中碧 日炤秋聲樹遠黃
夜坐下看星斗亂 諸天鐘磬散燈光

遊華首門

李思謙(六吉 鎮遠)

門靄晴霞鶴未[同-(一/口)+巳] 松關晝掩待誰開
一襌久定千年寂 五蘊才空萬劫灰
路接猢梯攀崒嵂 溪分曹曲俯徘徊
客心已付春山雪 欲化清光繞石臺

雞足山絕頂

趙大生(西園 祥符)

聞道峰高不易登 浮名羞問大三乘
傳來西竺袈裟客 說是南華衣鉢僧
巔插晴空天似水 波澄秋海月如燈
雲封萬仞蓮花界 為問凡夫夢到曾

華藏洞

前人

白雲㴱處鎻仙宮 滿逕藤蘿杳靄中
春與猿吟浮翠紫 秋從鶴唳響巃嵸
松高濤沸因風起 月上僧歸為石空
度世一龕常自隱 少林衲子夢相同

懷雞足山

葉扶雲(天依)

每憶雞山最上峰 當年曾此寄凡踪
凭欄月色臨西洱 欹枕秋聲入古松
採藥靜尋幽澗洗 寄書閒向白雲封
紅塵一向拘名利 不聽山間午夜鐘

四觀峰頂

曹延生(未孩)

老鶴閱世山之隈 花開花落愁相催
轉頭勝事都春夢 歎惜人間幾劫灰
隨世功名悲逝影 幻形天地小浮杯
要知此外無窮在 莫道曾登絕頂來

再遊雞足山

許謨雲(言依)

洞門㴱處白雲關 自笑遊踪去復還
採藥未能留黑髮 看花只欲醉青山
寰中今古誰非幻 身外功名好是閒
更覓桃源最㴱處 胡麻莫遣出人間

珠簾水

周應遇(麓山)

何來飛瀑亂淋漓 散作簾泉萬縷絲
心想玉繩難得繫 眼看珠網不堪持
渾疑坐織絞人室 轉覺神遊龍女祠
無𨚗四時花雨露 水晶銀漢兩相宜

登四觀峰

黃復生

歷井捫參仄步行 直排閶闔呌雲扃
著身高處不知險 [同-(一/口)+巳]首看時方始驚
世界三千藏粒粟 江湖萬里付浮萍
何須更跨揚州鶴 穩御雲軿朝玉京

雞山雜詠

張炳(潜石 昆明)

愛山當戶旋開窓 柳外墻陰吠小厖
疎竹數竿斜覆屋 奔流一𣲖遠臨江
錐兦始信貧無地 風靜方知影是幢
銷盡萬緣心似水 篆烟裊裊伴銀釭

其二

欲學無心比野雲 非關傲物遠離羣
虛堂竹影清塵夢 靜夜松濤冷簟紋
良友不嫌終夜過 好山肻與俗人分
蒲團定處忘昏曉 何處疎鐘隔澗聞

除夕山中同嚴復如

張炳

明日年華又一新 無家隨寓便安身
兩年此夕棲蘭若 千里孤燈對故人
夜欲分時還感慨 話逢夙昔轉悲辛
人間歳事咸忘𨚫 獨與晨鐘梵唄親

友人攜酒入山

(都察院司務)敖琰(述景 思南)

十里松陰蔭碧苔 石橋流水繞山隈
老僧入定披雲去 居士叅禪載酒來
黃葉落時溪路隱 蒼烟斷處好峰開
扶笻長嘯招玄鶴 鷹隼迴翔莫妄猜

尊勝塔院看落梅

大䥘和尚

寒苔淡漠掩殘香 零落疎枝掛短墻
林下夢[同-(一/口)+巳]春已度 湖邉鶴去影堪傷
素英寂寂飛斜月 玉葉霏霏怯曉霜
可惜灞橋詩興好 蹇驢欹側怨風狂

其二

月色朦朧事可猜 輕飄幾点入窓來
一百五日候將半 二十四番風乍催
春絮亂飛香寂寞 水衫碎裂影徘徊
最憐雨雪朝來冷 玉骨離離葬碧苔

其三

春來簌簌到簾櫳 橫笛孤吹怨未終
素質銷殘冰是窟 芳𩲉化去玉為叢
橋邊驢踏香泥濕 湖上鶴歸霜徑空
剩有數枝猶帶雪 殷勤起拜落花風

其四

窓前忽訝點眉新 誰向㴱山護早春
素襪侵苔珠有淚 生綃貼地雪生塵
冰蠶竊食成香繭 粉蝶偷眠擬玉茵
疑是雒妃乘霧過 亂拋環珮贈花神

前題

李如楠

欲贈江南第一枝 忽驚風暖過踈籬
吹殘玉笛香𩲉杳 夢斷羅浮素影悲
處士林中𨿽興盡 壽陽粧裡更傳奇
多情最是騎驢客 空自幽尋到水湄

前題

古笑

瓊姿偏與冷相宜 暖信催時減玉肌
恨逐東風驚夢杳 愁銷晴雪點粧遲
蝶窺素艷翻苔徑 鶴惜瑤華步水湄
縱是高枝零落盡 遺香猶自點疎籬

前題

古道

樹底冰花千片冷 牕前零落幾枝空
蹇驢踏去愁春雪 雙鶴飛來怨曉風
泥裹殘香霑屐齒 鳥銜碎玉過簾櫳
莫云素質今寥寂 尚有疎枝待畵工

片雲居海棠

大䥘和尚

柔紅冉冉碧烟遮 宋玉墻東媚更賒
乍吐千含鬚引露 將欹欲墮暈生霞
醉看夜色燒銀燭 曉障春風護絳紗
正是楊妃初睡覺 殘粧微印粉痕斜

其二

枝枝柔軟鬪嬋娟 駘蕩春風二月天
紅暈乍舒清露墮 嬌痕半褪曉霞鮮
無情有恨誰能見 似醉如啼我獨憐
南國莫愁香盡減 芬芳未許混清妍

過鉢盂菴,登絕頂,望三塔

王墀漫

名山遙上鬱崔嵬 虛閣通明絕頂開
三塔烟霞天外見 萬松風韻座中來
閒憑老衲探靈秘 更透玄關上佛臺
欲覓守衣真寂處 還從華首一徘徊

雞山道中曉望

姜思睿

路入天西別有天 凌虛直上萬峰巔
迴溪複澗巖松靜 盪日摩空海鏡圓
性定不知山味寂 官寒半入野僧緣
白雲高處閒飛錫 萬里塵消一指禪

九重崖散步

曾高㨗

拄杖穿林問路賖 白雲㴱處是吾家
靜聞谷鳥遷喬木 閒看林蜂散午衙
翠壁泉聲穿亂石 碧潭雲影透晴沙
蚩蚩塵事真難了 堪嘆浮生未有涯

夏日獅林小憇

曾化龍(潜菴)

六月寒生衹樹林 尋幽誰問薜蘿㴱
木魚聲遠傳清梵 茶竈烟濃避野禽
一逕草花添客思 半潭雲影弄秋陰
夕陽欲下不歸去 梧竹涓涓露滿襟

本朝

宿悉檀寺

張瑞揚

昏瘴棲遲頻夢歸 彝歌匝地戍烟微
恍然天上傳消息 偶爾人間混是非
破衲蒲團添幻景 寒泉古木駐禪機
清音寥亮知何處 𨚫雲中玄鶴飛

過九蓮寺

(推官)葉之馨(明德 重慶)

到處題詩字不磨 悔將名姓點山阿
莫云雲水生涯好 每覺風流罪過多
法說二乘皆小果 宗叅一默許維摩
何須更覓幽㴱處 怪石長松足放歌

水月菴

(大理府丞)來度(玄又 浙江)

一日冠簪換薜蘿 滄桑幾度閱風波
餘生浪跡甘瓢笠 拙計㴱山得嘯歌
曲水當門涵片月 亂雲穿牗蔭青莎
當年此念稍迷𨚫 東土塵勞悔再過

領勅還山

僧學蘊(知空)

北闕承恩拜紫微 臣僧捧勅向西歸
開天名嶽千峰翠 祝帝華封百代輝
梵宇煌煌沾聖澤 綸音赫赫鎮禪扉
從今萬里雞山上 五色祥雲逐日飛

雞足山

前人

天開華首佛遺蹤 六詔雄開外岳宗
地控雪山來萬里 水鄰蒼洱對三峰
拈花笑後寂光定 托鉢歸時紫詔封
自是金襴堪久定 何須彌勒劫中逢

古雪齋

前人

五𣲖宗分共一燈 于今誰解問超乘
泉流今日清初地 樹穴何年隱定僧
梵唄聲中龍闘息 天花影裡佛光凝
莫云此雪原非古 二祖齊腰化未曾

雞足山

官純胤(素士 龩水)

雞足幽奇果不羣 傳衣入定古曾聞
千崖倒樹藏飛狖 百澗奔泉灑亂雲
蒼嶺雪明天外落 金沙江轉望中分
最憐屢劫禪宗客 華首門高不見君

前題

米𤧚(三岳 西)

鳥啼春晝萬山中 亂落桃花碧澗紅
細細濕簑雲頂雨 飄飄吹衲石樓風
芝田鶴啄丹砂粒 玉洞龍眠老幹松
歸路從人[同-(一/口)+巳]指處 知曾遊過幾重峰

前題

穆維㴱(濟公 遼東)

拄杖仙源訪舊踪 望中崖谷翠重重
月壇雲護藤蘿暝 石鼎烟寒蔓艸封
花雨半山飛絳雪 松風萬壑響流淙
冷肰一洗塵心靜 歸路依稀遇赤松

再遊雞足山

張瑞揚

臥遊雞足上高臺 雲樹蒼蒼蔭綠苔
木客似驚人獨厺 山靈應笑我重來
放歌天地誰同調 寄跡烟霞自舉杯
清興未闌鵑喚醒 落霞高樹影徘徊

珠簾水

洪希(眘宇)

晶珠亂撒下瓊臺 不着人間半點埃
六月驚蜚霜色皎 四時長作雨聲來
春晴野燕穿難入 月冷山風吹不開
幾欲倚藤看紫翠 憑誰捲上掛雲堆

尊勝塔院看落梅

朱昻

春愁嘗在嶺梅邊 萬點瑤華墜晚烟
泥惹殘香苔徑濕 風飄冷艷竹離偏
離披窓外難成夢 寥落枝頭只自憐
素魄已隨流水去 空餘踈影泣嬋娟

其二

慘淡霜柯影漸凋 橫斜幾點襯溪橋
苔承素艷殘香冷 風捲寒姿碎玉飄
漠漠隴頭消息斷 迢迢林下夢𩲉遙
可憐無數瓊瑤片 都在江城笛裡消

前題

(守道)王在極(居北 四川)

東風一夜過枝頭 狼籍寒香未易收
碎玉頻飛愁驛使 冰肌乍褪怨羅浮
扁舟歸晚迷苔徑 鐵笛聲殘墜玉樓
莫道芳姿廖落盡 淡烟斜月景偏幽

前題

(鄧川州守)卞庭槐(遼東)

昨夜簾櫳吐曉霜 笛聲空自怨青陽
春冰細剪侵苔濕 碎玉斜飛擁砌凉
亂點粉墻難辨影 輕沾素蝶尚餘香
不教塵土汚清質 攜酒重看半面粧

片雲居海棠

(蒙化太守)王命來(玉輪 江津)

天然綽約倚簾鈎 國色輸君第一籌
清露乍垂如帶淚 朝暾初映似含羞
粧臨曉鏡脂方度 睡足春綃暈未收
盡日倚欄看不足 任教月上逞風流

雞足道中即事

范承勳(瀋陽)

昔年名勝聞雞足 此日探奇信馬蹄
飛瀑聲中聽梵唄 亂峰影裏覔招提
天開佛國雲為護 境入仙源路欲迷
明發更期臨絕頂 振衣[同-(一/口)+巳]俯萬山低

登雞足山絕頂

范承勳

猿梯鶴徑倚雲斜 策杖登臨景倍賖
洱水浮天開寶鏡 番江環帶走金沙
點蒼東拱神州域 乾竺西鄰佛子家
身到邊山心魏闕 晴烟萬里望京華

雞足山

朱昻

地擁三峰萬里來 天迴一徑逈崔嵬
洗心橋向雲中渡 華首門從定裡開
石印金襴存古色 霜侵銅瓦蝕莓苔
夕陽欲下鐘聲動 夜半光生禮佛臺

獅子林

前人

振袂高峰望十洲 晴空洗碧霧初收
霜華着樹迎來鴈 山色排烟送晚秋
古佛有燈難取影 枯禪無相漸離鈎
應知昏瘴終須淨 朗月重明遡舊遊

雨後遊玩虎居

(𢈏午舉人)曾學祖(念修)

橫空叠翠襯雲窩 石上惟餘虎跡多
一線緣雲迴細路 千峰度雨瀉長河
經聲晝息窺僧定 茶竈烟暝聽鳥歌
牢把一笻隨去住 浮沉天地任蹉跎

雞足山

僧慧暉(朗徹 毘陵)

幽巖邃壑足迯禪 修竹長松映法筵
嶺外一泓環洱水 空中半壁控賔川
㴱林猿鶴渾無迹 古洞烟雲不記年
最是曉鐘清客夢 幾人到此息塵緣

五言排律

𢈏子春,大䥘和尚修志雞山,命余二人徧搜勝蹟,留宿絕頂聯句

學蘊、廣稱

為尋名勝蹟 曳杖每遲遲(蘊)
撥草攀危磴 摩苔讀斷碑(稱)
岩頭花點綴 樹外石參差(蘊)
月影清泉澗 雲埋廢閣基(稱)
何年尊者定 一局列仙碁(蘊)
穴古藏書久 樓偏掛錫欹(稱)
前湖明似鏡 孤塔立如錐(蘊)
猿宿留殘照 雞鳴望曉曦(稱)
雪峰春靄護 金殿紫霞披(蘊)
地軸憑誰轉 山靈若有期(稱)
探求曾不俗 記載自多奇(蘊)
尚友追千古 龍門是我師(稱)

片雲居詠梅聯句

古道、朱昻

百花皆未發(昻)凍蕋破寒枝
傲雪偏能艷(道)凌霜獨擅奇
風來香入座(昻)月上影臨巵
炤水氷肌瘦(道)橫窓玉質欹
行藏難耐俗(昻)泉石始相宜
遙憶孤山鶴(道)微吟庾嶺詩
野樽嘗對子(昻)琴操許誰知
素艷迎春後(道)羅浮入夢時(昻)

雞足山絕頂

許謨(昌言 廣安)

振衣千仞上 渺渺御天風
道遇飱霞子 山迴採藥翁
石樓晴復雨 野逕斷還通
榻古荒苔沒 菴殘亂艸封
秋雲半嶺白 海日五更紅
恍惚聞仙樂 依稀駕彩虹
潭㴱留菡萏 峰老獻芙蓉
從此忘歸路 優游千萬峰

雞足山

卞庭槐

別岳鎮南邦 幽奇對點蒼
峰懸朝日隱 溪轉暮虹長
杖底雷生壑 崖頭洞作房
泉飛千筧亂 蔦掛萬松凉
八寺宵鐘徹 九崖暑雪藏
㴱林猿嘯雨 高嶺鶴驚霜
華首門難闢 袈裟石久荒
猩猩啼笏殿 狒狒走繩牀
塔影雲霄逈 經殘花雨香
名山多夙約 婚嫁孰能妨

七言排律

雞足山絕頂聯句

大䥘和尚、張瑞揚、李如楠、普荷、學蘊、玄珠、廣稱、古道、朱昻、古笑

飛錫凌空到上方(䥘 )羣峰踞列俯蒼茫(揚)
蘿陰羃歷籠丹嶂(楠 )塔影參差掛石梁(荷)
踏雪無痕過雪嶺(蘊 )傳心有印吐心香(珠)
松濤高下連雲壑(稱 )花雨𦆯紛繞畵廊(道)
未到已知靈鷲似(昻 )初來不許大羅狂(笑)
鐸鈴以下趨南詔(䥘 )几案之間駐點蒼(揚)
分野輝煌躔井度(楠 )地形蟠伏控諸羌(荷)
崩騰瀑布分晴雨(蘊 )登䧏天門望佛光(珠)
紫氣擁幢疑緬甸(稱 )江流如帶是蘭滄(道)
林高獅子室尤靜(昻 )洞隱玄關過不遑(笑)
禮佛臺荒苔影綠(䥘 )洗心橋古土脂黃(揚)
懸泉細噴成珠沫(楠 )怪石雄奔盡激昻(荷)
嘯引颶風吹碧落(蘊 )汗成霖澍倒銀潢(珠)
朝看暾旭金盤湧(稱 )暮攬晴嵐玉帶粧(道)
森列三峰霾虎豹(昻 )莊嚴八寺炫琳瑯(笑)
百千萬劫華首閉(䥘 )七十二潭龍蜃藏(揚)
名句推敲還擬謝(楠 )高懷磊落定追唐(荷)
猢猻踏斷梯邉霧(蘊 )羅漢縈迴壁上霜(珠)
冰柱凍穿新客枕(稱 )烟容繚繞舊禪房(道)
遙觀有水皆如練(昻 )近擬無山不入嚢(笑)
萬里御風清佩冷(蘊 )千峰排戟曉烟長(珠)
翻瓢亂瀉黃河水(䥘 )點墨斜添雲漢章(揚)
星斗摘捫無不可(楠 )崑崙飛跨亦何妨(荷)
翱翔已覺臨蓬島(蘊 )指顧何難攬要荒(珠)
呼吸此時通帝座(稱 )袈裟昨夜剪霞裳(道)
勝遊雅集千秋事(昻 )歌咏留連妬夕陽(笑)

登雞山頂

汪蛟

飛躡岫雲迷杖履 斜探星斗作支牀
摩空殿角驚虹繞 裊篆爐香引晝長
列岫朝宗如吼伏 神峰貫日斷鴻翔
靈鍾絕域辤封禪 秀鎮諸蠻笑夜郎
蒼嶺嵯峩來輔相 雪山晶潔送清涼
當年聖教興周漢 季代方隅阻宋唐
南見采雲今已杳 燈傳衣寶尚蒸祥
七雄六詔成灰土 古佛經壇自霱皇
賈島游滇忘紀述 相如歷部少鴻章
蠻邦罕名文人駕 名勝私為釋子塲
我輩登臨遊物表 諸僧玄理問空王
十方色界胥歸幻 四大音塵盡斥荒
攬罷烟霞遺世立 笑他堯舜屬粃糠

五言絕句

題三獻峽

(按院)周懋相(鶴峋)

對石疑無地 攀蘿別有天
雞山多勝槩 得似此中玄

袈裟寺

吳懋

翠虹天上路 白塔海門螺
[同-(一/口)+巳]首袈裟石 懸燈在薜蘿

尋楊黼洞

普荷

仙跡幽難覔 憑高心自閒
古人不可見 得見古人山

過白鹿洞

玄珠

理策陟巖阿 烟嵐擁薜蘿
山樵不到處 白鹿臥青莎

九子溪

妙地

長風吹萬松 流影亂泉水
只恐雲未㴱 有人來洗耳

憶獅子林舊居

玄珠

茆屋自岑寂 薜蘿路轉㴱
土階苔蘚蝕 泉石每關心

山齋落花

張炳

繞砌堆落花 呼童掃不厺
掃厺復飛來 似向愁人語

黃葉坳

玄珠

結宇依青嶂 門逕生秋草
幽居愜素懐 日落山逾好

山中夜坐

古道

風冷石泉響 幽人夜坐時
仰觀眾星列 悠悠生遠思

其二

月上危崖白 輕雲散綠谿
夜鐘猶未定 好鳥莫輕栖

山夜

古道

松際草蟲鳴 幽人夢不成
起看崖上月 木落夜鐘聲

山居吟

前人

旭日炤林泉 曈曈靜茅屋
小犬吠松溪 起視千山綠

雲起

大䥘和尚

㴱溪白雲起 冉冉出前山
風雨徒相亂 老僧仍閉關

松下獨坐

前人

長松幾千尺 㴱夏不知暑
坐久無人聲 好鳥時相語

(金騰道)張應井(兆峩 壁山)

怪石不知名 蒼肰莓苔色
千年老樹蟠 奇古自相得

新竹

大䥘和尚

新篁梢出雲 翠色宛欲滴
搖曳引山風 耳目更幽寂

竹間看雲

古處

偶肰入㴱竹 竟日無人聲
迴環溪水碧 忽有白雲生

雨過

盧桂生

朝來微雨過 前峰淨如沐
彩霞次第生 扶笻觀不足

山夜鐘

李如楠

鐘聲度重雲 悠揚繞禪榻
定中何所聞 空音自相答

竹間待月

大䥘和尚

薄暝山氣佳 幽意誰能領
林㴱月到遲 徘徊竹間影

山中秋夜

古道

微風動霜林 谷口疎鐘發
羇鴻鳴一聲 千山皆秋月

塔院眺望

曾高㨗

一塔標晴眺 千山送夕暉
高臺坐冰雪 野翠濕人衣

本朝

白石崖

洪希

拄杖綠雲林 躡屐白雲石
林㴱雲尚霾 如何有人跡

宿傳衣寺

心一(中也)

登臨興末窮 聊向枕邊通
𩲉夢清如許 滿山松桂風

飛泉

(大理太守)沈魁(超寰 三韓)

懸泉濺樹杪 飛流散如霧
隔竹聽溪聲 淙淙不得住

瀑布

卞庭槐

空崖不可窮 高磵𢚩飛瀑
山雲漸欲收 松頭見天綠

遊山遇雨

張瑞揚

山形隨步改 策杖看不倦
雲雨陡肰興 更覺山色變

六言絕句

所菴來掃徧融師塔,仍還滇

(憲副)陶珽(不退 姚安)

不為松楸何處 惟憐衣鉢誰家
怪得雞山幢影 翻成無盡天花

傳衣寺

(吏部)閃繼迪(永昌人)

華首門前風霧 袈裟石上蒼烟
為問傳衣遠近 一聲何處嫣肰

山居吟

廣稱

曲逕一番雨過 㴱林幾樹花開
黃鳥飛過山去 晴雲流入窓來

其二

黃葉蒼苔鄰院 清風明月吾廬
石磴𦆵過野鹿 柴門時到山𦡱

華首門獨步

古道

秋㴱宿雨初收 策杖高崖獨步
華首門封綠苔 上有白雲飛度

獨坐聞鐘

前人

亂水斜穿綠樹 茅齋半倚青峰
不是山中高臥 何來雲外踈鐘

白雲窩

玄珠

絕巘𡽡崖徑細 松窻竹牗雲遮
白鹿時來菴畔 紅塵不到山家

落照

李思謙

落照寒鴉數點 柴門流水依肰
老翁曳杖歸去 不知是人是仙

山居

大䥘和尚

澗響不聞人聲 松陰竟忘亭午
往來鹿豕為羣 耳目居肰太古

松下煑茶

前人

石鼎新茸自煎 茶響松濤相亂
白鶴飛來一雙 幽事居肰分半

山居雜詠

章爾瑜(方水 貴陽)

亂水斜穿竹徑 碧雲橫帶山腰
老人箕踞木榻 白眼看他市朝

山齋晚坐

大䥘和尚

晴嵐半隱松溪 落炤斜穿竹塢
林外疎鐘數聲 窻下茶烟一縷

其二

好花半落苔徑 山鳥亂噪繁枝
窻外夜來風雨 老僧高臥不知

山居吟

古笑

開逕半依曲水 結茅斜倚孤岑
山犬時眠花下 秋蟬獨噪松陰

其二

竹木叢中古道 翠微㴱處人家
白雲一片遠岫 幽鳥數聲落花

古雪齋丈室

曾高㨗

客到青城不唾 雲移碧岫無心
卒我山中歲月 任他世上陰晴

本朝

山居吟

朱昻

卜築清溪淺水 為鄰瘦石蒼松
路到門前幾折 山連雲外千重

其二

屋後幾竿疎竹 門前數點秋山
靜對花開花落 閒看雲厺雲還

其三

黃葉半灣秋水 青山一片斜暉
柴門盡日㴱閉 野鳥無心獨歸

山中作

(大理二守)孫繼佐(公弼 確山)

㴱崖既帶流水 怪石復倚高松
曳杖不知日暮 歸來步步雲封

山居

(蒙化太守)王命來(玉輪 江津)

㴱山松花落粉 陰洞石髓如脂
婚嫁何時當了 河清人壽難期

山居雜詠

來度(玄又)

石上孤松千尺 溪邉修竹一灣
疎籬半隱茅屋 惟有白雲徃還

山中偶作

僧學蘊

松下數聲鐵笛 花間一曲瑤琴
惟有溪雲山月 于今可當知音

七言絕句

圓通寺崖壁

李元陽

鐵壁蜷肰擁紺宮 曲欄迴磴穿玲瓏
何年蛻下蒼龍骨 至今鱗甲生秋風

壽雞山和雅禪師

(岷王)禋汴

黃花開日瑞盈門 法自空王座一尊
受法多人皆竚仰 香千里憶酧恩

其二

莫羨玄家十種仙 禪宗寶掌壽千年
聖峰松栢崖前老 長伴清居別一天

其三

瓶瀉千言戒德高 南都叅訪不為勞
自從分得曹溪脉 何必天家寵賜袍

其四

雞足千峰抱梵臺 中藏龍象法雲開
有緣再乞醍醐味 莫惜遙遙振錫來

玉龍閣觀瀑

方沆

飛泉千尺掛斜暉 雲氣空濛鎻翠微
似是山中一夜雨 乘風化作玉龍飛

和李中谿〈約遊雞足〉

(翰林)楊士雲(弘山)

青山削出玉芙蓉 聞道雲棲學五宗
華首天門携一杖 毘盧不羨妙高峰

觀風閣

僧廣慧(野愚)

遊遍蒼崖盡法身 誰云門內更藏真
相逢欲問拈花事 千載空傳獻笑人

和雅法師從吳門還

鄧仲文

華首西來只此山 白雲飛去又飛還
滇吳總在三千界 明月惟師一指間

直指朱公遊雞足,因贈

僧釋禪(本無)

佛光五色湧高臺 霧靄霏霏排面來
𨚫訝香風殊徃日 山靈應是愛仙才

迦葉殿

釋禪

曾記拈花微笑時 被他黃面一時欺
而今留下千年跡 冷守袈裟有甚奇

雞山雜詠

如清

華首歸來舊竹房 閒雲仍鎻白藤牀
而今不着人間跡 恃有青松足稻糧

其二

一事無心亦太閒 枯藤隨興有躋攀
山鄰𨿽遠鐘聲近 只在烟嵐指顧間

其三

青林㴱隱白茅居 石上泉通竹裡厨
無奈野猿輕薄甚 時來盜我後園蔬

其四

白雲欲放峰先出 黃鳥時聞雨乍晴
絕巘道人成久別 蒼苔逕滑不堪行

雞足山

楊慎

琱房艸閣瞰彝庭 側島懸崖控絕陘
雞足已窮章亥步 鷲頭空入梵王經

和雅法師說法吳楚,後還雞山,將廿年矣,有懷𨚫寄

陶珙

吳楚烟波幾萬重 金鱗掉尾許誰同
歸來罷釣雞山窟 高唱漁歌捲碧筒

寄寂光寺水月禪師

朗目(慧光)

華首峰頭大寂禪 烟霞養得慧身堅
有時坐到忘言處 迦葉重來展笑顏

登雞山絕頂

何如璧

一泓洱海杯浮影 萬點青山棋落枰
脚底飛雲寒帶雪 此身真是在蓬瀛

仙奕石

廣昭(德音)

仙家賓從集雲關 三百枯碁盡日閒
負局昔年騎鶴去 獨留片石爛柯山

遊仙掌峰,獨宿華首門

古道

偶爾尋幽憇此間 石門高閉俯寒山
鐘殘月落半崖白 孤鶴一聲雲外還

雞山夢中得句

大䥘和尚

洞門古松生秋陰 孤雲不去清溪㴱
雙鶴舞罷四山靜 天風冷冷奏玉琴

山中晚烟

前人

晚步春山曳杖遲 分明翠靄映空披
幾番[同-(一/口)+巳]看前溪色 身在烟中𨚫不知

夢題〈爛柯圖〉

前人

一局殘碁世界移 仙家日月有誰知
樵夫柯爛不歸去 空記人間甲子期

溪邊晚眺

前人

朝衣着破着僧衣 扶杖溪邉送落暉
鷗鳥也知機慮盡 隨波來徃不曾飛

山居

前人

竹樹參差映戶幽 酒爐茶竃也風流
行人多有迷津者 莫向前溪繫釣舟

過玄鹿洞

古處

曳杖逍遙入翠微 亂峰寂寂遞斜暉
蒼崖石磴多迴折 洞在㴱谿鹿未歸

蒲團

古笑

不是枯禪習坐功 當機一悟萬緣空
蒲團入定消塵劫 山鬼何勞伎倆工

華藏洞

妙謙(恂如)

古洞空明別有天 石橋宛轉見流泉
藥爐丹竈依肰在 一日留居便是仙

山牕瓶花

古處

名花插向膽瓶中 疎密橫斜具化工
好下湘簾避風日 肻教蜂蝶亂芳叢

山齋紙簾

達諦(俗名吳鼎)

山嵐帶雨過溪塘 幾度斜飛到竹房
𦆵把素簾遮半面 又隨風勢到禪牀

華首門

陳大猷

千尺危崖蔭碧苔 佛光影現落層臺
禪家入定尋常事 華首何須門再開

山中送別

古道

春溪水濺半山雲 覉客𩲉消岐路分
行入子規聲近遠 不堪[同-(一/口)+巳]首封斜曛

初到雞足山

古處

幾年夢想在名山 此日登臨杖履閒
怪石清泉觀不足 老僧何事閉禪關

華首門

古笑

曳杖徘徊華首前 層峰歷歷墜寒烟
飲光大定何時出 古木蒼蒼不記年

雞山散步

曾化龍

杜鵑花底日將西 獨立蒼𣴭意轉迷
瓊宇琳宮三十二 杖藜隨處在攀躋

本朝

登四觀峰

(姚安太守)倪巽生(順五 巴縣)

連夜洞天頻入夢 雞峰清曉領詩筒
瘦笻已定秋風約 同上天門認舊踪

華首門

官純胤

直入雞山恣勝遊 雲霞㴱鎻洞門幽
飲灮佛跡知何處 艸自春秋水自流

前題

方正陽(麗生 陸凉)

守衣入定自何年 岩戶長扄尚儼然
千古誰為排闥者 秪從門外說機緣

佛燈

洪希

佛光普炤業緣身 千劫同圓一念真
㴱夜蒲團𦆵定後 明燈影裡見前因

山居秋暮

朱昻

㴱林寂寂晚風凉 野竹含烟壓短墻
幾片白雲橫遠岫 一灣秋水送斜陽

雞山八景

天柱佛光

孫繼佐

白雲彌漫徧虛空 五色毫灮映日紅
盡道如來親示現 攝身有影理難窮

華首晴雷

王在極

千尺懸崖旭日明 遊人杖履悅春晴
俯看山麓陰雲滿 隱隱轟雷一片聲

蒼山積雪

卞庭槐

點蒼百里畵圖工 積雪春秋景不同
好向雞山峰頂看 烟雲繚繞翠微中

前題

朱昻

十九峰頭雪影停 白雲橫截半山青
天封原自存㴱意 正為雞山列畵屏

前題

(明)古處

白雪蒼崖叠幾重 青蓮花間玉芙蓉
雞山絕頂閒來徃 次第看他十九峰

洱海迴嵐

張瑞揚

山光樹色影參差 洱水瀠洄更自奇
一片晴嵐朝雨後 空濛映帶也相宜

前題

沈魁

一片波光樹底明 迴嵐幾度變陰晴
風帆島嶼參差現 縱是丹青畵不成

塔院秋月

(明)盧桂生

晴空萬里碧於水 遙望嶺頭秋月生
塔影孤懸㴱夜靜 冰壺濯魄恍難名

前題

(明)性靈(南無)

亭亭塔掛青霄逈 萬籟無聲月正中
獨步長廊惟鶴伴 恍肰身世在虛空

萬壑松濤

(明)妙謙(恂如)

奔騰澎湃在虛空 𨚫訝㴱山波浪通
坐久始知音響異 松頭謖謖度長風

飛瀑穿雲

(明)曾化龍

高崖千尺碧流通 引霧牽烟亂遠風
[同-(一/口)+巳]首晴空無雨色 玉龍斜掛白雲中

前題

羅時昇

誰將匹練界青山 搖曳隨風下碧灣
一片白雲橫嶺度 㴱溪影裡水潺潺

前題

普黙(耳觀)

千尺銀河一𣲖垂 雷輥電散下山陲
白雲杳靄橫溪口 斷續隨風勢更奇

重崖返炤

牟從周

斜陽返炤彩雲生 樹石參差影更明
崖半道人[同-(一/口)+巳]首看 不知身隱紫霞城

前題

心一(中也)

落日吞霞映遠峰 飛光迴炤翠芙蓉
道人曳杖高崖半 身在瓊樓第幾重

前題

(明)古道

千峰斷處夕陽斜 返炤層崖擁落霞
洞穴烟嵐俱改色 𨚫疑僧舍是仙家

前題

(明)古處

斷霞時映亂峰明 遙望重崖是赤城
一道飛泉懸樹杪 虹霓五色弄新晴

登華首山

吳恕恆(涇縣)

峭壁幾千仞 排空如屏列
雙扉扄何
年 兀然無破缺
老僧導我遊 一覽興勃發
深林湧朝暾 崖洞欣幽潔
飛瀑聲潺湲 濺石出清洌
須臾雲霧生 嵐光明復滅
轟雷起空中 山柱愁劈裂
猿鳥紛悲號 四顧情慘慄
獨有千尺松 歲久枝不折
高踞萬峰巔 形狀堅如鐵
夭矯氣干霄 葱蘢姿傲雪
喟余萬里來 牧民慚政拙
撫景擴胸懷 隻身嗟孤孑
呼吸通天門 私衷懸魏闕
要凜氷淵心 跬步矢弗越
山靈應鑒余 浩歌聲相接

登鷄足山絕頂

吳恕恆

猢梯鳥道快登臨 高踞南荒助壯吟
千樹寒松空翠合 萬重鄉思亂雲深
石門月照窺禪相 金殿鐘鳴悟道心
一望點蒼如畵裡 西來福地許追尋

舍弟(恕恆)作牧賓川,書來,極道鷄足山之勝,因成長句,寄題其上

吳敬恆

聽說名山夢欲仙 振衣直上到層顛
雲迷洱海疑無地 路近蓬萊別有天
陰洞灰殘經萬刼 蒼崖松老已千年
何時借得罡風便 呼吸真通帝座前

顙過 咸池今僅及肩平
不欣異彩東方炫 獨喜金光北靣迎
無怪臺邊人嘆美 當前眼底一齊清

天柱佛光

糜鴻遠

團圞一氣起氳氤 雨後瀰漫五色勻
地湧祥光窺本相 天呈瑞彩現前身
中虛似鏡寗非幻 外轉如輪宛是真
莫道靈山無佛住 即茲異景已通神

華首晴雷

前人

雨沛雲烟落半空 巖間依舊陽光紅
雷聲遠震升聞外 電影遙飛俯視中
天闕仰瞻何日啟 禪闗靜叩幾時通
山僧樓閣真堪羨 縹緲凌虛壓彩虹

蒼山積雪

前人

陡絕孤峰插杳冥 迴環嶽峙並淵渟
牀堆牙笏千尋白 帶束腰雲一半青
案外橫陳氷皎潔 域中低向玉瓏玲
若非亘古無消日 肯與仙山作畫屏

洱海迴嵐

前人

襟江帶澤聳崔嵬 觀海忽成水一杯
蒼翠晴空常繚繞 丹青雨霽總徘徊
低垂島影棋分布 遠掠波光鏡倒開
最是雲烟常聚處 滿盤收上寺中來

萬壑松濤

前人

松生巨壑本尋常 誰遣濤聲徧眾岡
浪滾綠隂風亦水 瀾翻翠蓋陸成洋
想存濠濮聽難厭 心繫江湖坐易忘
謖謖豈惟增耳福 炎天先受十分凉

塔院秋月

前人

孤塔當門太寂寥 空山明月仰高標
一天佳景秋難老 滿院清光夜不消
色相宏深方肅括 澄懷廣大自宣昭
此間幽雅應推首 况有文峰暗拱朝

瀑布穿雲

前人

泉聲飛起向空騰 樹杪百重那足稱
匹練倒懸千丈雪 長虹高掛一痕氷
烟從抹處幾如斷 霧以籠時恍似凝
何必銀河九天落 淵源始達便雲蒸

重崖返炤

前人

朝天萬笏挺層巒 斜展如屏一望寛
半壁增輝成晚景 諸峰改色壯奇觀
人居紫府山疑赭 路入赤城竈儼丹
無限夕陽原自好 回頭况是重重看

遊雞足山諸禪院,並登絕頂

糜乾緒(子剛)

果然雞足是名山 古木森森曲徑環
紺宇琳宮憑俯仰 丹崖翠巘任躋攀
倘逢天女花應㪚 不遇生公石便頑
清磬一聲群籟寂 禪機悟得俗塵刪
憑臨絕頂豁雙瞳 呼吸應知帝座通
雲氣橫飛千縷白 日光上湧一輪紅
洱蒼入望成邱壑 仙佛留名比華嵩
西迆靈山推巨擘 搜奇攬勝興無窮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前往捐款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贊助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本經典下載自「淨念書院http://jnboo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