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編輯說明


No. 601

法華經要解科

法華經弘傳序科文

法華經弘傳序科文(終)

妙法蓮華經解科文

第一卷

  • 將釋大經科文分(三)
    • 初所述經題(妙)
    • 二能述疏人(溫)
    • 三開題正釋(五)
      • 初通釋經題(寬)
      • 二通述(飲)
      • 三通敘科判(釋)
      • 四譯經人時(姚)
      • 五正解文義(三)
        • 初序分(四)
          • 初說經時處(如)
          • 二法會聽眾(二)
            • 初標敘科義(二)
            • 二依科列眾(三)
              • 初聲聞眾(二)
                • 初無學眾(與)
                • 二有學眾(復)
              • 二菩薩眾(菩)
              • 三人天眾(二)
                • 初天龍八部(六)
                  • 初諸天眾(爾)
                  • 二諸龍眾(有)
                  • 三緊那羅眾(有)
                  • 四乾闥婆眾(有)
                  • 五阿修羅眾(有)
                  • 六迦樓羅眾(有)
                • 二人王等眾(韋)
          • 三大覺圓發(六)
            • 初說法瑞(爾)
            • 二入定瑞(佛)
            • 三雨華瑞(是)
            • 四動地瑞(普)
            • 五眾喜瑞(爾)
            • 六放光瑞(三)
              • 初光相周亘(爾)
              • 二圓現法界事相(下)
              • 三圓現生佛始終(并)
          • 四大士助發(二)
            • 初彌勒示問(二)
              • 初示疑發問(爾)
              • 二以偈重宣(二)
                • 初申疑問(二)
                  • 初總問六瑞所現(於)
                  • 二詳問光中所現(二)
                    • 初問圓現法界事相(眉)
                    • 二問圓現生佛始終(我)
                • 二請答疑(佛)
            • 二文殊決疑(四)
              • 初忖答(爾)
              • 二引證(二)
                • 初引燈明本始(諸)
                • 二引瑞事同今(四)
                  • 初六瑞同(是)
                  • 二示疑同(彌)
                  • 三說證同(時)
                  • 四廣引同(五)
                    • 初三昧同(六)
                    • 二唱滅同(日)
                    • 三授記同(時)
                    • 四助化傳續同(佛)
                    • 五顯益同(八)
              • 三結證所忖(彌)
              • 四以偈重頌(三)
                • 初頌引證(二)
                  • 頌燈明明本始(爾)
                  • 二頌瑞事同今(五)
                    • 初頌六瑞同(時)
                    • 二頌光相同(二)
                      • 初頌圓現法界事相(此)
                      • 二頌圓現生佛始終(或)
                    • 三頌疑問同(爾)
                    • 四頌說證同(天)
                    • 五頌廣引同(五)
                      • 初頌三昧同(說)
                      • 二頌唱滅同(佛)
                      • 三頌授記同(聖)
                      • 四頌傳化相續同(是)
                      • 五頌顯益同(時)
                • 二頌結證所忖(彼)
                • 三頌總牒決疑(今)
        • 二正宗分○
        • 流通分○
  • ○二正宗分(二)
    • 初分科敘義(二)
    • 二依科解文(二)
      • 初三周開示(三)
        • 初說三周授三根記(三)
          • 初法說一周被上根(二)
            • 初科分敘義(妙)
            • 二科釋正文(三)
              • 初出定歎德(二)
                • 初出定(爾)
                • 二稱歎(三)
                  • 初歎諸佛二智(告)
                  • 二歎自行二智(舍)
                  • 三歎二智德用(五)
                    • 初歎實智證法(舍)
                    • 二歎權智說法(舍)
                    • 三重顯深妙(止)
                    • 四陳諸法實相(所)
                    • 五以偈重頌(六)
                      • 初頌歎智德用(爾)
                      • 二頌歎法實相(如)
                      • 三頌廣歎智(假)
                      • 四頌廣歎法(又)
                      • 五頌正顯今實(舍)
                      • 六斥權使悟(告)
              • 二眾疑請問(六)
                • 初聲聞疑念(爾)
                • 二身子發問(爾)
                • 三佛止不說(爾)
                • 四身子再請(舍)
                • 五世尊再止(佛)
                • 六身子三請(爾)
              • 三正說妙法(四)
                • 初佛許說(爾)
                • 二上慢退席(說)
                • 三眾淨誡聽(爾)
                • 四正為開示(二)
                  • 初全提(舍)
                  • 二欵啟(十四)
                    • 初令篤信(舍)
                    • 二明權顯實(二)
                      • 初標(舍)
                      • 二釋(所)
                    • 三示出世本懷(所)
                    • 四示無他道(佛)
                    • 五十方道同(舍)
                    • 六三世道同(舍)
                    • 七自行道同(舍)
                    • 八結顯一乘(舍)
                    • 九原始要終(舍)
                    • 十斥名會實(舍)
                    • 十一揀邪勸信(又)
                    • 十二示作遠因(除)
                    • 十三結勸(舍)
                    • 十四以偈重宣(三)
                      • 初頌退席(爾)
                      • 二頌誡聽(此)
                      • 三頌正說(二)
                        • 初頌全提(諸)
                        • 二頌欵啟(十四)
                          • 初頌明權(無)
                          • 二頌顯實(有)
                          • 三頌出世本懷(諸)
                          • 四敘實通妨(佛)
                          • 五敘權通妨(若)
                          • 六會權歸實(我)
                          • 七頌三世道同(三)
                            • 初頌過去道同(二)
                              • 初諸佛等同(過)
                              • 二菩薩等同(三)
                                • 初頌菩薩行(若)
                                • 二頌聲聞行(諸)
                                • 三頌人天行(四)
                                  • 初造塔善行(諸)
                                  • 二造像善行(若)
                                  • 三供佛善行(若)
                                  • 四散亂善行(若)
                            • 二頌未來道同(未)
                            • 三頌現在道同(天)
                          • 八頌自行道同(今)
                          • 九頌原始開權(舍)
                          • 十頌要終顯實(舍)
                          • 十一廣讚一乘(諸)
                          • 十二慰喻勸信(汝)
                          • 十三流通說法(汝)
                          • 十四總結說法(舍)
          • 二喻說一周被中根○
          • 三因緣一周被下根○
        • 二授廣記圓該前記○
        • 三會諸佛圓證前法○
      • 二顯妙勸持○

第二卷

  • ○二喻說一周被中根(二)
    • 初標敘科義(譬)
    • 二依科解文(二)
      • 初法說諸餘(四)
        • 初身子領悟(四)
          • 初悟喜(爾)
          • 二悔責(世)
          • 三自慶(世)
          • 四重頌(四)
            • 初頌悟喜(爾)
            • 二頌悔責(我)
            • 三頌自慶(今)
            • 四別自釋疑(二)
              • 初徵疑自釋(初)
              • 二引證釋疑(佛)
        • 二如來述成(爾)
        • 三上根得記(二)
          • 初與記(舍)
          • 二重頌(爾)
        • 四天人讚喜(四)
          • 初踊喜(爾)
          • 二供佛(各)
          • 三稱讚(而)
          • 四重頌(三)
            • 初頌稱讚(爾)
            • 二頌喜意(我)
            • 三結讚回向(佛)
      • 二喻說正文(四)
        • 初正說喻文(四)
          • 初發起喻說(四)
            • 初身子自慶(爾)
            • 二為機起疑(是)
            • 三請佛決疑(善)
            • 四佛與開喻(爾)
          • 二正引火宅(十)
            • 初宅主財力(舍)
            • 二家廣人眾(其)
            • 三宅幣火逼(堂)
            • 四長者悲救(長)
            • 五諸子癡迷(父)
            • 六長者方便(爾)
            • 七諸子出宅(爾)
            • 八長者賜車(舍)
            • 九覈審誕信(舍)
            • 十結答不妄(世)
          • 三以法合顯(十)
            • 初合宅主財力(舍)
            • 二合家廣人眾(而)
            • 三合宅弊火逼(見)
            • 四合長者悲救(舍)
            • 五合諸子癡迷(所)
            • 六合長者方便(舍)
            • 七合諸子出宅(三)
              • 初合聲聞乘(舍)
              • 二合緣覺乘(若)
              • 三合菩薩乘(若)
            • 八合長者賜車(二)
              • 初牒(合)
              • 二合(如)
            • 九合覈審誕信(舍)
            • 十合結答不妄(如)
          • 四重以偈頌(五)
            • 初頌引喻(十)
              • 初頌喻本(爾)
              • 二頌宅幣人眾(其)
              • 三頌怖畏相(四)
                • 初喻三毒相(鴟)
                • 二喻四倒相(屎)
                • 三喻六識相(由)
                • 四結成諸相(其)
              • 四頌怖回難(五)
                • 初頌罔昧難(處)
                • 二無明三毒難(由)
                • 三頌無常難(鳩)
                • 四頌三惡難(復)
                • 五結成難相(夜)
              • 五頌火逼輪轉(五)
                • 初火宅壞滅(是)
                • 二業識不亡(惡)
                • 三生死相續(悞)
                • 四輪回根本(又)
                • 五總結前譬(其)
              • 六頌長者悲救(是)
              • 七頌諸子癡迷(諸)
              • 八頌長者方便(是)
              • 九頌諸子出宅(諸)
              • 十頌長者賜車(長)
            • 二頌法合(十)
              • 初頌合譬本(告)
              • 二合宅幣人眾(一)
              • 三合怖畏相(眾)
              • 四合怖畏難(常)
              • 五合火逼輪轉(如)
              • 六合長者悲救(如)
              • 七合諸子癡迷(雖)
              • 八合長者方便(以)
              • 九合諸子出宅(是)
              • 十合長者賜車(汝)
            • 三頌牒明(三)
              • 初牒喻警眾(告)
              • 二牒明權實(我)
              • 三牒明四諦(若)
            • 四頌結告(我)
            • 五擇擇宣傳(三)
              • 初大機(在)
              • 二信機(若)
              • 三非機(三)
                • 初非權人(又)
                • 二非機業(若)
                • 三非機報(二)
                  • 初總標(汝)
                  • 二別釋(四)
                    • 初地獄報(其)
                    • 二畜生報(從)
                    • 三人間報(若)
                    • 四通結(三)
                      • 初非機(告)
                      • 二正機(若)
                      • 三結正機(告)
        • 二中根領悟○
        • 三如來述成○
        • 四中根得記○
  • ○二中根領悟(二)
    • 初分敘科義(信)
    • 二依文釋義(五)
      • 初聞法喜踊(爾)
      • 二敘信解情(二)
        • 初敘昔失(即)
        • 二慶今得(我)
      • 三說喻自慶(二)
        • 初喻昔失(四)
          • 初喻迷淪(世)
          • 二喻樂小(世)
          • 三喻怯頓(遙)
          • 四喻滯權(爾)
        • 二喻今得(復)
      • 四通合前喻(二)
        • 初合昔失(三)
          • 初合喻本(世)
          • 二合迷淪樂小(世)
          • 三合怯頓滯權(今)
        • 二合今得(令)
      • 五重頌前義(五)
        • 初頌聞法喜踊(爾)
        • 二頌敘信解情(佛)
        • 三頌說喻(二)
          • 初頌喻昔失(四)
            • 初頌喻迷淪(譬)
            • 二頌喻樂小(爾)
            • 三頌喻怯頓(爾)
            • 四頌喻滯權(長)
          • 二頌前今得(父)
        • 四頌通合(二)
          • 初頌合昔失(二)
            • 初頌合樂小(佛)
            • 二頌合滯權(佛)
          • 二頌合今得(我)
        • 五念報佛恩(三)
          • 初念報不能(世)
          • 二感慈悲恩(諸)
          • 三感方便恩(諸)

第三卷

  • ○三如來述成(二)
    • 初科分敘義(此)
    • 二依文正釋(六)
      • 初述成前義(爾)
      • 二示所未及(二)
        • 初標不盡(如)
        • 二釋所以(二)
          • 初示一音密闡(迦)
          • 二示真知冥化(如)
      • 三喻明所示(四)
        • 初立譬之本(迦)
        • 二喻一音密闡(密)
        • 三喻真知冥化(卉)
        • 四喻作成不同(雖)
      • 四以法合喻(四)
        • 初合譬之本(迦)
        • 二合一音密闡(於)
        • 三合真知冥化(如)
        • 四合作成不同(是)
      • 五結歎迦葉(如)
      • 六以偈重伸(七)
        • 初頌述成前義(爾)
        • 二頌示所未及(如)
        • 三頌喻明(四)
          • 初頌譬之本(迦)
          • 二頌喻密闡(慧)
          • 三頌喻冥化(山)
          • 四頌喻不同(其)
        • 四頌法合(四)
          • 初頌合喻本(佛)
          • 二頌合密闡(既)
          • 三頌合冥化(我)
          • 四頌合不同(一)
        • 五明隨機增進(我)
        • 六明諸佛道同(迦)
        • 七結前開後(今)
  • ○四中根得記(二)
    • 初略敘科義(大)
    • 二正依釋文(三)
      • 初迦葉得記(爾)
      • 二三聖請記(爾)
      • 三三聖得記(三)
        • 初善吉得記(爾)
        • 二旃延得記(爾)
        • 三目連得記(爾)
  • ○三因緣一周被下根(二)
    • 初略敘科義(化)
    • 二依科釋文(二)
      • 初正說因緣(六)
        • 初標本始(佛)
        • 二敘昔因(十二)
          • 初大通成道(佛)
          • 二王子隨佛(其)
          • 三王子讚佛(三)
            • 初讚滿願成道(大)
            • 二讚定慧功圓(世)
            • 三慶值遇(今)
          • 四請轉法輪(爾)
          • 五瑞動諸天(沸)
          • 六諸天請法(五)
            • 初東方五百梵王(四)
              • 初佛光感動(爾)
              • 二尋光詣佛(爾)
              • 三禮佛献供(即)
              • 四請轉法輪(爾)
            • 二東南方五百梵王(四)
              • 初佛光感動(又)
              • 二尋光詣佛(爾)
              • 三禮佛献供(時)
              • 四請轉法輪(爾)
            • 三南方五百梵王(四)
              • 初佛光感動(又)
              • 二尋光詣佛(爾)
              • 三禮佛献供(時)
              • 四請轉法輪(爾)
            • 四例餘方梵天(西)
            • 五且約上方五百(四)
              • 初佛光感動(爾)
              • 二尋光詣佛(爾)
              • 三禮佛献供(時)
              • 四請轉法輪(爾)
          • 七受請開漸(爾)
          • 八因小請大(此)
          • 九受請說頓(爾)
          • 十聞根不等(說)
          • 十一沙彌演妙(是)
          • 十二大通印證(大)
        • 三示今緣(五)
          • 初徵昔會今(佛)
          • 二歷陳名迹(諸)
          • 三成就所化(諸)
          • 四廣無遺餘(我)
          • 五結會終實(諸)
        • 四喻明權實(六)
          • 初立譬之本(比)
          • 二正引喻(譬)
          • 三善知方宜(有)
          • 四眾心懈退(所)
          • 五說化權濟(導)
          • 六廢權立實(爾)
        • 五合顯權實(五)
          • 初合引喻(諸)
          • 二合知方宜(知)
          • 三合眾懈退(若)
          • 四合權濟(佛)
          • 五合廢權立實(若)
        • 六以偈重宣(五)
          • 初頌昔因(八)
            • 初頌大通成道(爾)
            • 二頌王子隨佛(彼)
            • 三頌王子讚佛(頭)
            • 四頌諸天請法(束)
            • 五頌受請開漸(無)
            • 六頌因小請大(時)
            • 七頌受請說頓(佛)
            • 八頌沙彌演妙(彼)
          • 二頌今緣(四)
            • 初頌徵昔會今(彼)
            • 二頌歷陳名迹(是)
            • 三頌成就所化(爾)
            • 四頌結會終實(以)
          • 三頌喻權實(五)
            • 初頌譬之本(譬)
            • 二頌善知方宜(時)
            • 三頌眾心懈退(眾)
            • 四頌設化權濟(導)
            • 五頌廢權立實(諸)
          • 四頌合顯權實(四)
            • 初頌合譬本(我)
            • 二頌合知方(見)
            • 三頌合權濟(故)
            • 四頌合廢權立實(既)
          • 五頌總結(諸)
      • 二領悟得記○

第四卷

  • ○二下根領悟得記(二)
    • 初無學領悟得記(二)
      • 初略敘標科(三)
      • 二依文正解(五)
        • 初滿慈領悟(爾)
        • 二如來述成(爾)
        • 三滿慈得記(二)
          • 初正記(過)
          • 二重頌(三)
            • 初頌述成(二)
              • 初述權應(爾)
              • 二述護法(今)
            • 二頌正記(其)
            • 三頌結前(富)
        • 四千二百得記(四)
          • 初請記(爾)
          • 二通許(佛)
          • 三別授(二)
            • 初記陳如(於)
            • 二記五百(其)
          • 四重頌(三)
            • 初頌記陳如(爾)
            • 二頌記五百(法)
            • 三頌通記餘眾(迦)
        • 五五百自慶(四)
          • 初陳情(爾)
          • 二設喻(二)
            • 初喻昔因(世)
            • 二喻今緣(於)
          • 三合顯(二)
            • 初合昔因(佛)
            • 二合今緣(今)
          • 四重頌(四)
            • 初頌陳情(我)
            • 二頌設喻(二)
              • 初頌喻昔因(譬)
              • 二頌喻今緣(與)
            • 三頌合顯(二)
              • 初頌合昔因(我)
              • 二頌合今緣(今)
            • 四頌總慶(我)
    • 二有學眾得記(二)
      • 初略敘科名(此)
      • 二依科釋文(二)
        • 初請佛授記(二)
          • 初二師請記(爾)
          • 二學眾請記(爾)
        • 二大眾獲記(七)
          • 初阿難得記(爾)
          • 二初心決疑(爾)
          • 三佛為決疑(爾)
          • 四訶難獲益(阿)
          • 五羅云得記(爾)
          • 六二千得記(爾)
          • 七學眾讚謝(爾)
  • ○二授廣記圓該前記(二)
    • 初分科略敘(能)
    • 二依科釋文(二)
      • 初廣記推尊(五)
        • 初授廣記(二)
          • 初現前廣記(爾)
          • 二後世廣記(佛)
        • 二推尊其人(若)
        • 三誡勿輕毀(藥)
        • 四勉人信向(藥)
        • 五重偈頌(二)
          • 初頌教師承人法(爾)
          • 二頌推尊其人(若)
          • 三頌誡勿輕毀(若)
          • 四頌勉信向(於)
          • 五結告顯勝(藥)
      • 二顯勝勸持(十一)
        • 初深妙難解(爾)
        • 二非機勿授(藥)
        • 三能持為勝(藥)
        • 四在處應敬(藥)
        • 五為道要津(藥)
        • 六設譬津要(藥)
        • 七合顯所譬(菩)
        • 八辨明非機(藥)
        • 九具體乃說(藥)
        • 十佛化護助(藥)
        • 十一以偈重宣(六)
          • 初頌顯勝勸持(爾)
          • 二頌譬津要(如)
          • 三頌合顯(藥)
          • 四頌具體乃說(若)
          • 五頌佛化護助(我)
          • 六頌結勸師承(若)
  • ○三會諸佛圓證前法(二)
    • 初標科敘義(自)
    • 二依科釋文(廿三)
      • 初寶塔踊現(爾)
      • 二諸天供塔(三)
      • 三印讚釋迦(爾)
      • 四四眾喜怪(爾)
      • 五樂說問緣(爾)
      • 六釋迦明告(爾)
      • 七願見多寶(是)
      • 八當集分身(佛)
      • 九願見分身(大)
      • 十釋迦光召(爾)
      • 十一因召將至(爾)
      • 十二初變淨土(時)
      • 十三東方來集(是)
      • 十四再變淨土(時)
      • 十五復變淨土(釋)
      • 十六分身畢集(爾)
      • 十七問訊咨請(是)
      • 十八開塔見佛(爾)
      • 十九眾喜脩華(爾)
      • 二十多寶分座(爾)
      • 廿一眾獲親近(爾)
      • 廿二釋迦宣傳(以)
      • 廿三以偈重頌(八)
        • 初頌多寶作證(爾)
        • 二頌多寶本願(彼)
        • 三頌分身來意(又)
        • 四頌三變淨土(為)
        • 五頌分身畢集(諸)
        • 六頌釋迦宣傳(告)
        • 七頌顯難勸持(二)
          • 初令眾諦思(諸)
          • 二引喻顯難(六)
            • 初說難(若)
            • 二書難(假)
            • 三讀難(若)
            • 四持難(假)
            • 五聽難(若)
            • 六奉難(若)
        • 八頌結勸持(我)
  • ○二顯妙勸持(二)
    • 初分科略敘(顯)
    • 二依科釋文(七)
      • 初顯法妙利(二)
        • 初釋尊獲因(二)
          • 初略敘科名(提)
          • 二正解文義(七)
            • 初敘昔求法(爾)
            • 二仙人應求(時)
            • 三屈尊道(王)
            • 四以偈重宣(爾)
            • 五結成因行(佛)
            • 六轉記提婆(告)
            • 七聞品獲益(佛)
        • 二龍女獲果(二)
          • 初略敘科名(前)
          • 二正解文義(十七)
            • 初智積發起(於)
            • 二釋迦開端(釋)
            • 三文殊來儀(爾)
            • 四智積問化(智)
            • 五海眾涌出(所)
            • 六文殊指答(文)
            • 七智積偈讚(大)
            • 八文殊再告(文)
            • 九智積重問(智)
            • 十文殊顯示(文)
            • 十一束教疑難(智)
            • 十二龍女讚顯(言)
            • 十三小乘對辨(時)
            • 十四龍女變現(爾)
            • 十五四眾具瞻(爾)
            • 十六彼此蒙益(無)
            • 十七結顯勸信(智)
      • 二聖眾願持(二)
        • 初分科略敘(因)
        • 二依科解文(三)
          • 初誓此方持(爾)
          • 二誓他方持(二)
            • 初聲聞僧眾(爾)
            • 二聲聞尼眾(爾)
          • 三十方誓持(三)
            • 初顧盻付記(爾)
            • 二利智默從(是)
            • 三同聲說偈(四)
              • 初勇敢發願(唯)
              • 二廣陳忍力(四)
                • 初誓忍無智(有)
                • 二誓忍邪慢(惡)
                • 三誓忍怖惡(濁)
                • 四誓忍擯逐(世)
              • 三觸處流布(諸)
              • 四結誓盡誠(我)
      • 三持經妙行○
      • 四顯跡勸持○
      • 五顯本勸持○
      • 六聞法獲益○
      • 七廣顯持功○

第五卷

  • ○三持經妙行(二)
    • 初標敘科義(萬)
    • 二依科釋文(二)
      • 初文殊讚請(二)
        • 初讚前(爾)
        • 二請後(世)
      • 二佛示四法(二)
        • 初總標行法(佛)
        • 二別開科釋(四)
          • 初正身行(三)
            • 初總標二處(二)
            • 二別釋二處(二)
              • 初釋行處(二)
                • 初事行(文)
                • 二理行(又)
              • 二釋近處(二)
                • 初徵(云)
                • 二釋(二)
                  • 初事行之體(二)
                    • 初戒(八)
                      • 初戒近權勢(菩)
                      • 二戒近外道(不)
                      • 三戒近兇戲(亦)
                      • 四戒近惡律(又)
                      • 五戒近小乘(又)
                      • 六戒近婦女(文)
                      • 七戒近不男(亦)
                      • 八潔正身心(不)
                    • 二定(常)
                  • 二理行之體(二)
                    • 初正觀(復)
                    • 二喻明(如)
            • 三以偈重宣(四)
              • 初通頌二處事行(爾)
              • 二別頌二行理行(二)
                • 初頌行處(又)
                • 二頌近處(二)
                  • 初頌正觀(一)
                  • 二頌喻明(觀)
              • 三結頌二處(若)
              • 四結頌正身行(文)
          • 二正語行(二)
            • 初正說長行(又)
            • 二重以偈說(二)
              • 初頌語行相(爾)
              • 二頌結顯益(智)
          • 三正意行(四)
            • 初息業(又)
            • 二起行(當)
            • 三顯益(文)
            • 四重頌(三)
              • 初頌息業(爾)
              • 二頌起行(是)
              • 三頌顯益(弟)
          • 四大悲行(六)
            • 初起行(又)
            • 二愍濟(應)
            • 三離過(文)
            • 四獲益(常)
            • 五歎法(四)
              • 初歎難遇(文)
              • 二喻難得(二)
                • 初喻(文)
                • 二合(文)
              • 三喻今得(二)
                • 初牒喻(文)
                • 二牒合(如)
              • 四顯最勝(二)
                • 初再牒(文)
                • 二結牒(文)
            • 六重頌(六)
              • 初頌行本(爾)
              • 二頌起悲(後)
              • 三頌愍濟(斯)
              • 四頌歎法(三)
                • 初頌喻難得(譬)
                • 二頌法合(如)
                • 三頌最勝(此)
              • 五頌結答(我)
              • 六由行得果(三)
                • 初轉障樂果(讀)
                • 二先見妙果(二)
                  • 初標(若)
                  • 二釋(四)
                    • 初見佛說法(見)
                    • 二蒙佛授記(佛)
                    • 三修證實相(又)
                    • 四圓成佛道(又)
                • 三結顯前文(若)
  • ○四顯跡勸持(二)
    • 初略敘科名(此)
    • 二依科解文(三)
      • 初敘發起(二)
        • 初他方請持(爾)
        • 二如來不許(爾)
      • 二正顯跡(六)
        • 初來儀顯妙(二)
          • 初來儀(佛)
          • 二顯妙(三)
            • 初一多互陳(一)
            • 二延促互現(是)
            • 三通碍互用(爾)
        • 二眾首問訊(是)
        • 三釋尊敘告(爾)
        • 四聞風隨喜(爾)
        • 五時眾疑問(二)
          • 初此眾疑問(三)
            • 初示疑(爾)
            • 二請問(二)
              • 初總問(時)
              • 二詳問(二)
                • 初問何來(巨)
                • 二問何集(我)
            • 三請決(今)
          • 二他眾疑問(爾)
        • 六釋尊顯答(三)
          • 初開許(爾)
          • 二正答(爾)
          • 三頌答(爾)
      • 三執跡生疑(五)
        • 初敘疑(爾)
        • 二設喻(譬)
        • 三合顯(佛)
        • 四請決(我)
        • 五偈諷(四)
          • 初頌敘疑(爾)
          • 二頌設喻(譬)
          • 三頌合顯(是)
          • 四頌請決(我)
  • ○五顯本勸持(二)
    • 初略釋科名(前)
    • 二依文正釋(三)
      • 初敘發起(二)
        • 初告眾發信(爾)
        • 二深信勤請(是)
      • 二正顯本(三)
        • 初正說壽量(三)
          • 初正說(爾)
          • 二喻明(譬)
          • 三顯常(自)
        • 二釋疑顯本(三)
          • 初徵古釋疑(二)
            • 初徵授記入滅(諸)
            • 二徵隨應示迹(諸)
          • 二徵今釋疑(二)
            • 初徵本迹(諸)
            • 二徵教說(諸)
          • 三結顯(如)
        • 三明權顯本(四)
          • 初唱滅善權(諸)
          • 二深慈警策(此)
          • 三喻明權意(八)
            • 初立喻之本(譬)
            • 二喻背覺合塵(以)
            • 三喻佛慈垂化(是)
            • 四喻化有易難(其)
            • 五喻權巧示滅(父)
            • 六喻感悟從化(是)
            • 七喻障盡見佛(其)
            • 八頌覈審誕信(諸)
          • 四以法合顯(佛)
      • 三以偈宣(二)
        • 初頌正說顯本(二)
          • 初頌壽量無量(爾)
          • 二頌真化常住(常)
        • 二頌明權顯本(五)
          • 初頌唱滅善權(為)
          • 二頌隱顯常化(五)
            • 初頌隱顯之意(我)
            • 二頌所依淨土(神)
            • 三頌即境而成(眾)
            • 四隨緣感變(我)
            • 五結上勸信(我)
          • 三頌喻明(如)
          • 四頌合顯(我)
          • 五總結前義(每)
  • ○六聞法獲益(二)
    • 初略敘科名(時)
    • 二依科隨釋(五)
      • 初經家標敘(爾)
      • 二如來分別(三)
        • 初入道功德(於)
        • 二得果功德(復)
        • 三發心功德(復)
      • 三妙瑞助顯(佛)
      • 四彌勒偈讚(四)
        • 初敘讚法利(爾)
        • 二頌別功德(三)
          • 初頌入道功德(或)
          • 二頌得果功德(復)
          • 三頌發心功德(復)
        • 三頌妙瑞助顯(世)
        • 四頌結讚所顯(如)
      • 五校量後益(五)
        • 初生信益(二)
          • 初宣揚信福(爾)
          • 二重頌信福(五)
            • 初標頌五度(若)
            • 二別頌五度(六)
              • 初施(於)
              • 二戒(若)
              • 三忍(若)
              • 四進(若)
              • 五禪(又)
              • 六結(是)
            • 三頌校信福(有)
            • 四上士必信(其)
            • 五通結不疑(若)
        • 二解趣益(又)
        • 三廣持益(何)
        • 四深信解相(阿)
        • 五廣顯妙功(五)
          • 初如親戴佛(又)
          • 二為供佛僧(阿)
          • 三牒前結勝(是)
          • 四理行相濟(四)
            • 初兼行諸度(況)
            • 二復能供養(若)
            • 三備具眾善(又)
            • 四結顯前相(阿)
          • 五以偈重宣(四)
            • 初總頌勝福(若)
            • 二頌供佛僧(是)
            • 三頌理行相濟(三)
              • 初引持經之福(若)
              • 二頌兼行諸度(況)
              • 三頌備具眾善(恭)
            • 四頌結顯之文(若)

第六卷

  • ○七廣顯持功(二)
    • 初略標科敘(前)
    • 二依文正釋(三)
      • 初暫持功德(三)
        • 初彌勒請問(爾)
        • 二釋尊垂答(三)
          • 初明隨喜福(四)
            • 初自聞喜說(爾)
            • 二展轉聞教(是)
            • 三校最後福(五)
              • 初且標敘(阿)
              • 二舉財施(若)
              • 三舉法施(是)
              • 四徵明(於)
              • 五正校(佛)
            • 四校最初福(阿)
          • 二明隨喜報(三)
            • 初專聞報(又)
            • 二分座報(若)
            • 三轉教報(三)
              • 初生處報(阿)
              • 二六根報(利)
              • 三生善報(世)
          • 三以劣顯勝(阿)
        • 三以偈重宣(三)
          • 初頌隨喜福(四)
            • 初頌自聞隨喜(爾)
            • 二頌展轉聞教(如)
            • 三頌最初福(四)
              • 初頌標敘(最)
              • 二頌財施(如)
              • 三頌法施(見)
              • 四頌正校(最)
            • 四頌最初福(如)
          • 二頌隨喜報(三)
            • 初頌轉教報(若)
            • 二頌專聞報(若)
            • 三頌分座報(若)
          • 三頌以劣顯勝(何)
      • 二圓持功德○
      • 三精持功德○
  • ○二圓持功德(二)
    • 初敘意分科(前)
    • 二依科釋文(二)
      • 初總標(爾)
      • 二別釋(六)
        • 初眼根(二)
          • 初標敘(是)
          • 二重宣(五)
            • 初敕聽(爾)
            • 二頌德(是)
            • 三頌功(父)
            • 四結顯(雖)
        • 二耳根(四)
          • 初標德(復)
          • 二敘功(二)
            • 初總舉(以)
            • 二別明(七)
              • 初雜類(象)
              • 二六對(男)
              • 三八部(天)
              • 四三災(火)
              • 五三惡(地)
              • 六二眾(比)
              • 七四聖(聲)
          • 三結勝(以)
          • 四重頌(三)
            • 初頌德(父)
            • 二敘功(以)
            • 三結勝(三)
        • 三鼻根(三)
          • 初標德(復)
          • 二敘功(三)
            • 初總舉(以)
            • 二別明(三)
              • 初人間香(二)
                • 初妙(須)
                • 二麤(又)
              • 二天上香(二)
                • 初外香(持)
                • 二身香(又)
              • 三四聖香(及)
            • 三結勝(雖)
          • 三重頌(四)
            • 初總頌(爾)
            • 二別明(二)
              • 初人間香(須)
              • 二天上香(諸)
            • 三廣明(三)
              • 初廣人間香(諸)
              • 二廣天上香(天)
              • 三廣四聖香(諸)
            • 四結頌(雖)
        • 四舌根(三)
          • 初總標(復)
          • 二別明(二)
            • 初辨味(若)
            • 二說法(二)
              • 初能說(若)
              • 二感致(四)
                • 初諸天(又)
                • 二八部(及)
                • 三五眾(及)
                • 四四聖(又)
          • 三重頌(二)
            • 初頌辨味(爾)
            • 二頌說法(二)
              • 初頌能說(以)
              • 二頌感致(諸)
        • 五身根(三)
          • 初總標(復)
          • 二別明(二)
            • 初瑩淨(得)
            • 二應現(三)
              • 初生死報應(其)
              • 二三界形色(及)
              • 三四聖體用(若)
          • 三重頌(三)
            • 初頌瑩淨(爾)
            • 二頌應現(四)
              • 初頌總相(又)
              • 二頌生死報應(三)
              • 三頌三界形色(諸)
              • 四頌四聖體用(諸)
            • 三頌結前(雖)
        • 六意根(四)
          • 初總標(復)
          • 二別明(三)
            • 初深達(以)
            • 二圓說(解)
            • 三知機(三)
          • 三結顯(雖)
          • 四重頌(三)
            • 初頌總標(是)
            • 二頌別明(三)
              • 初頌深達(乃)
              • 二頌圓說(次)
              • 三頌知機(是)
            • 三頌結顯(十)
  • ○三精持廣利(二)
    • 初略敘標舉(常)
    • 二依文正釋(五)
      • 初牒前持毀(爾)
      • 二精持遠因(六)
        • 初所師之佛(得)
        • 二發迹之時(最)
        • 三釋名彰行(四)
          • 初平等行(得)
          • 二無相行(而)
          • 三無我行(四)
          • 四雙結名行(以)
        • 四聞持(是)
        • 五利導(於)
        • 六積德(命)
      • 三顯示今緣(二)
        • 初不輕(得)
        • 二眾會(得)
      • 四結顯勸持(得)
      • 五以偈重宣(三)
        • 初頌精持遠因(爾)
        • 二頌顯示今緣(彼)
        • 三頌結顯勸持(我)
  • ○三流通分(二)
    • 初敘義分科(自)
    • 二依科別釋(八)
      • 初發起流通(二)
        • 初敘義(正)
        • 二釋文(四)
          • 初菩薩伸請(爾)
          • 二神力嘉讚(二)
            • 初神力顯勝(六)
              • 初現舌放光(爾)
              • 二現聲震動(一)
              • 三假彼通力(其)
              • 四諸天歸依(即)
              • 五合異達礙(所)
              • 六結顯經德(爾)
            • 二嘉讚秘妙(以)
          • 三正發流通(是)
          • 四以偈重宣(三)
            • 初頌神力顯勝(爾)
            • 二頌嘉讚祕妙(能)
            • 三頌正發流通(能)
      • 二付授流通(二)
        • 初標敘(以)
        • 二釋文(六)
          • 初世尊囑累(爾)
          • 二示流通行(所)
          • 三結勸成行(汝)
          • 四時眾稟命(時)
          • 五遣化留塔(爾)
          • 六眾得法喜(說)
      • 三苦行流通(二)
        • 初標敘(藥)
        • 二釋文(十二)
          • 初宿王發問(爾)
          • 二佛示待因(三)
            • 初所師之佛(爾)
            • 二因經得道(是)
            • 三苦行遵奉(三)
              • 初神力供養(得)
              • 二然身供養(作)
              • 三後身供養(四)
                • 初生處(一)
                • 二再觀(白)
                • 三供養涅槃(爾)
                • 四供養舍利(爾)
          • 三結指今緣(佛)
          • 四勸希法行(宿)
          • 五廣令尊奉(若)
          • 六廣顯勝德(十)
            • 初深大(宿)
            • 二最上(又)
            • 三照明(又)
            • 四除暗(又)
            • 五最尊(又)
            • 六統攝(又)
            • 七作怗(又)
            • 八乘勝(又)
            • 九增進(一)
            • 十圖顯(如)
          • 七廣顯勝功(三)
            • 初總標(宿)
            • 二喻明(如)
            • 三合顯(此)
          • 八廣顯勝益(五)
            • 初書持益(若)
            • 二供養益(若)
            • 三聞品益(宿)
            • 四勤修益(若)
            • 五隨喜益(若)
          • 九結顯流布(是)
          • 十令敬持人(宿)
          • 十一聞品成行(說)
          • 十二多寶結讚(多)
      • 四妙行流通○
      • 五圓行流通○
      • 六弘護流通○
      • 七轉邪流通○
      • 八常行流通○

第七卷

  • ○四妙行流通(二)
    • 初標敘科名(妙)
    • 二釋其文義(九)
      • 初釋尊光召(爾)
      • 二妙音玄應(七)
        • 初經家敘德(爾)
        • 二妙音發迹(二)
          • 初白彼佛(釋)
          • 二現此瑞(於)
        • 三文殊問端(爾)
        • 四釋尊垂答(爾)
        • 五文殊願見(文)
        • 六多寶為現(爾)
        • 七妙音來覲(于)
      • 三華德問因(爾)
      • 四釋尊答示(五)
        • 初敘往因(佛)
        • 二頌今迹(華)
        • 三明德本(華)
        • 四明應化(二)
          • 初總舉(華)
          • 二別明(二)
            • 初略敘(妙)
            • 二隨釋(二)
              • 初應六凡眾(八)
                • 初應諸天眾(或)
                • 二應王臣士庶(或)
                • 三應入道四眾(或)
                • 四應主婦童女(或)
                • 五應八部類(或)
                • 六應三惡趣(諸)
                • 七應宮禁等(乃)
                • 八牒前廣顯(華)
              • 二應四聖眾(若)
        • 五總結答(華)
      • 五請問三昧(爾)
      • 六佛答所問(佛)
      • 七大根同證(說)
      • 八妙音還歸(爾)
      • 九聞品成行(說)
  • ○五圓行流通(二)
    • 初略敘科儀(單)
    • 二依科正解(十)
      • 初無盡發問(爾)
      • 二佛答名緣(二)
        • 初答總相(佛)
        • 二答別相(三)
          • 初脫外業(五)
            • 初脫三災(若)
            • 二脫刑戮(若)
            • 三脫鬼害(若)
            • 四脫囚繫(設)
            • 五脫怨賊(若)
          • 二脫內業(三)
            • 初婬(若)
            • 二恚(若)
            • 三癡(若)
          • 三示福應(若)
      • 三問現形說法(無)
      • 四佛答所現(二)
        • 初且略敘(即)
        • 二正科釋(三)
          • 初現四聖(佛)
          • 二現六凡(三)
            • 二現天(應)
            • 二現人(三)
              • 初王臣士庶(應)
              • 二入道四眾(應)
              • 三主婦童真(應)
            • 三現神(應)
          • 三結顯現(無)
      • 五勸興供養(是)
      • 六無盡興供(無)
      • 七總結前文(無)
      • 八以偈重頌(二)
        • 初無盡重問(爾)
        • 二世尊偈答(二)
          • 初總敘(具)
          • 二別答(八)
            • 初頌脫外業(五)
              • 初頌三災(假)
              • 二頌怨賊(或)
              • 三頌刑戮(或)
              • 四頌囚繫(或)
              • 五頌鬼害(或)
            • 二頌脫內業(眾)
            • 三頌現形說法(具)
            • 四結顯觀智(真)
            • 五重歎觀智(無)
            • 六總歎說法(悲)
            • 七頌名勸念(妙)
            • 八頌德勸歸(觀)
      • 九時地讚顯(爾)
      • 十聞品成行(佛)
  • ○六弘護流通(二)
    • 初且略敘科(前)
    • 二依文正釋(七)
      • 初藥王問福(爾)
      • 二藥王說呪(爾)
      • 三勇施說呪(爾)
      • 四毗沙天說呪(爾)
      • 五持國天說呪(爾)
      • 六十神說呪(爾)
      • 七聞品成行(說)
  • ○七轉邪流通(二)
    • 初且略敘科(妙)
    • 二依文正釋(四)
      • 初敘本事(廿五)
        • 初化道之佛(爾)
        • 二父子之名(彼)
        • 三二子之德(是)
        • 四宿王說經(爾)
        • 五二子勸母(時)
        • 六母遣化父(母)
        • 七二子設悔(淨)
        • 八淨德再勉(母)
        • 九二子現變(於)
        • 十父發淨信(時)
        • 十一子喜報母(於)
        • 十二子請出家(我)
        • 十三母即聽許(母)
        • 十四勸親覲佛(於)
        • 十五敘合宮德(彼)
        • 十六合宮從化(二)
        • 十七佛為說法(爾)
        • 十八捨愛回心(爾)
        • 十九佛力示現(於)
        • 二十邪心頓絕(爾)
        • 廿一佛與授記(時)
        • 廿二捨國得道(其)
        • 廿三感善知識(即)
        • 廿四宿王印證(爾)
        • 廿五妙嚴讚謝(妙)
      • 二示今緣(佛)
      • 三讚二子德(是)
      • 四聞品成行(佛)
  • ○八常行流通(二)
    • 初略敘科名(窮)
    • 二依科略釋(四)
      • 初普賢勸發(八)
        • 初來儀軌範(爾)
        • 二請問顯法(白)
        • 三示普賢行(佛)
        • 四發行流通(爾)
        • 五說呪護持(世)
        • 六自述願力(世)
        • 七勸正憶念(若)
        • 八總結流通(世)
      • 二世尊助揚(四)
        • 初嘉讚普賢(爾)
        • 二助揚正福(四)
          • 初冥證妙利(普)
          • 二自具妙樂(如)
          • 三當成妙果(普)
          • 四得清淨生(普)
        • 三明讚毀業(若)
        • 四結勸崇尚(是)
      • 三聞品成行(說)
      • 四總結法會(佛)

妙法蓮華經解科文(終)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前往捐款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贊助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本經典下載自「淨念書院http://jnboo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