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第一
說法聚會。由此起因。分者。分也。梁昭明太子。以經文浩繁。故分為三十二分。使人便於講誦也。
如是我聞。
阿難自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非自說。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即是眾生之性。離性更無別法。法非有無謂之如。皆是佛法謂之是。聞者。聽聞也。聽非無聞。亦非有聞。了無取舍。名為真聞。故云。水不離波波是水。鏡水塵風不到時。應現無瑕照天地。又頌曰。猿啼嶺上。鶴唳林閒。斷雲風卷。水激長湍。最愛晚秋霜午夜。一聲新雁覺天寒。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獨園。
一時者。當日說法之時。佛。梵語。華言覺。謂能覺悟自性。併覺悟羣生也。孔子曰。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正指佛也。生於周昭王時。號曰釋迦。舍衛。波斯匿王所居之國。祗樹。乃匿王太子祇陀所施。舍衛國有名須達拏者。常施孤獨貧人。因稱給孤獨長者。曾往護彌長者家求婚。其家請佛說法。須達拏聞之。心開意解。欲請佛歸。佛令先歸求地。惟祇陀太子有園。遂往求之。太子戲曰。爾布金滿園我即與汝。須達隨運金布之。太子見其意誠。却金許地。同建精舍。請佛說法。故名給孤獨園。佛在此將以說經。
與大比邱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梵語比邱。比。破也。邱。煩惱也。言能破除煩惱。華言僧。亦名乞士。上乞法於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於世人。以為世人種福。大比邱。乃得道之深者。佛欲講真空無相妙理。非成材達德之大比邱。安能言下頓悟。故與之俱處於園中。其眾有千二百五十人。具見信從之多。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至)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爾時。言彼時。佛為三界之尊。舉世恭敬。故稱世尊。正當喫食之時。著柔和忍辱之衣。持四天王所獻之鉢。乞食於人。佛為王太子。而乃持鉢乞食。欲使後世比邱。不植資產。不生驕慢之意。次第乞者。不擇貧富貴賤。巡門而乞。大慈平等。乞畢。復歸於園。
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食畢。收衣鉢。無繫戀也。洗足。欲清淨也。敷座。陳設講座也。此說法常儀。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
○善現起請分第二
善現。須菩提之別名。初生時。其家盡空。相師占之。唯善唯吉。故又名善吉。於大眾中起身。請問佛法。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至)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長老。年高德尊之稱。從座而起。將以請佛說法。偏袒右肩。乃執役服勞之禮。懺悔謝過之儀。右膝著地。右是正道。左是邪道。此用正道以歸依也。合掌。心合於道。道合於心。所以收斂起敬。總是整理威儀。以伸問詞。希有者。讚佛為舉世所罕見。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一段。須菩提請問之詞。而首稱佛曰如來。如者。寂然不動。真性之本體。來者。感而遂通。真性之應用。心常空寂。湛然清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稱佛為如來。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慧。煉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沾染六塵。墮生死苦海。惟其善護念故。又善委付囑托諸菩薩。教之奉法而行。念念精進。勿使斷絕。須菩提說此二句。欲佛說法以教人。使人得證佛果。菩薩。即受如來教法之人。為修行者之通稱。在講座者甚眾。故曰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至)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正定心也。善女人。正慧心也。謂能決斷定慧。永無退轉也。阿。無也。無諸垢染也。耨多羅。上也。三界無能比也。三。正也。正見也。藐。徧也。一切有情。無不徧有。三菩提。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謂真性也。得此性者。所以為佛。超脫三界。不復輪迴。住。謂止而不遷。降伏。謂能制之御之。須菩提發問曰。若善男子善女人。發求正覺之心。應當於何所安住。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飄風動搖隙塵。念念相續。無有閒歇。若欲修行。當以何道降伏其意。欲世尊指示用功法則。川禪師云。這問從甚處出來。頌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飛塞北。燕憶舊巢歸。秋月春花無限意。箇中只許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至)善付囑諸菩薩。
佛讚須菩提所說。如來二句甚善。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至)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諦。詳審也。若善男子善女人。發正覺之心。即是當止之地。就此而住。不可暫離。設或妄心萌動。當以此為制御之方。兩如是。言只這裏便是。不必他求。凡夫之心動而昏。聖人之心靜而明。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不知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心境兩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最難。若不忘心。但欲忘境。境不能忘。反增紛擾。故萬法惟心。若能見性。不生妄念。便是降伏其心也。龐頌曰。世人重珍寶。我貴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領諾之詞。須菩提聽佛所說。而欣然領諾。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皆歡喜聽受。盡得開悟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乘。載也。載度一切眾生。乃正大之宗派。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摩訶。大也。摩訶薩雖未成佛。實高菩薩一頭地。菩薩念慮清淨。慈悲喜捨。種種方便。化導眾生。摩訶薩雖在塵勞。心常清淨。能化所化。心無所著。乃大悟人也。人心妄念。最易潛滋暗長。故佛告須菩提等。又單提一句應如是降伏其心。言當以此清淨智慧。降伏其妄心也。下文度眾生。而無一毫著相。正是降伏心處。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一切含靈。謂之眾生。俱有佛性。非獨人也。卵生。禽鳥之類。胎生。人獸之類。濕生。從濕而生。蚊螢之類。化生。變化而生。蠶蛾之類。色是色身。想是思慮。有色者。溺於情識。執有之心。妄見是非之輩。無色者。離情絕欲。執著空相。不修福慧之輩。有想者。眼見耳聞。常起妄念。口說佛法。心不依行。無想者。持靜坐禪。能除一切妄念。猶如木石。不習智慧方便。非有想非無想者。一念寂然不動。似非有想。而實又虗中能照。不是無想。有無俱遣。語默雙忘。無取舍愛憎之心。歷數九類。正所謂一切眾心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我。佛自稱也。令入。使悟入也。無餘者。功行圓滿。清淨自然。全無習氣煩惱。其中安樂。無有餘欠漏隙。涅槃。圓滿清淨之義。楞嚴經云。涅槃清淨。不生不死之地。一切修行者所依歸。乃超脫輪迴。出離生死。即如來究竟到彼岸地位。滅者。滅盡一切習氣。度者。渡脫生死苦海。佛謂一切眾生。皆因妄念蔽錮。不能作佛。我盡使他同歸覺悟。造到無餘涅槃處。令一切眾生皆受化渡。總見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無餘涅槃。同渡生死苦海。同諸佛所證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一切眾生。皆從業緣中現出。或生而為人。或生於天上。或生為畜類。或生於地獄。無非自業緣而生。是本無此眾生也。故佛言我雖如此滅度眾生。良由眾生本性原有佛。原自能度。特不能覺悟而名為眾生。即使度盡無限量。無數目。無邊際。如此其多。皆不過還其本然而已。何可言我度他。故曰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六祖壇經云。自性自度。名為真度。淨名經云。一切眾生本性常滅。不復更滅。文殊菩薩問世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淨。無生無滅。故無眾生得滅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眾生自性耳。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曰。賦象各由心。影嚮無欺詐。元無造化工。羣生自造化。
何以故須菩提(至)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呼須菩提問曰。何以故度眾生。實無有可度者。菩薩若見有度。便覺為己私計。誇功示能。為貪惡業。是有我相。有我即有人相對。分別爾汝。較量賢愚。為嗔惡業。是有人相。既見有人。未免分別箇種種眾生。觸類生情。偏向執著。為癡惡緣。是眾生相。因有人見眾生見。便不肯平等。自求福利。思量長生於世。為愛惡緣。是壽者相。有此四者形相。則吾心智慧。從而昏蔽。却與眾生同一迷途。便不是菩薩地位中人。此所以雖度眾生而實無度也。能除四相。即名降伏其心。
○妙行無住分第四
奧妙之行。本無住著。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至)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須菩提原從座而起請問。故佛命之復位次。使之定則生慧也。佛言心無四相。此心何所住著。當如雲行於天。水流於地。無所絆礙。俱胝和尚凡見僧來問話。唯豎一指頭。佛鑒禪師頌曰。不用將心向外求。箇中消息有來由。報言達磨西來意。祇在俱胝一指頭。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能知聖凡一體。空色一般。善惡一等。內破一切執著。住無所住。龍濟和尚頌曰。心境頓消融。方明色於空。欲識本來面。青山白雲中。是於佛法應當無住。非勉強也。凡夫不識自佛。只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能助道。但求福利。似箭射空。如人入暗。菩薩有此無住之念。行於布施。凡形色。聲音。馨香。滋味。與情所感觸。法所化導。名為六塵。皆是我與眾生共具。要去布施。不見有我為能施人。不見有他為受施者。不見中閒有物可施。三體俱無染著。是以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不求果報。菩薩但應如是布施。而不可住於相。修行人有六度。而布施第一。能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舍憎愛之心。清淨行施。不生執著。是不住相布施也。傅頌曰。禪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清生覺性。亡慮滅迷情。徧計虗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何以不住相布施。葢菩薩若是無住。遇緣即施。緣散即寂。心中清淨。利益一切。雖不徼福。自然離生死苦。受大快樂。歷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長今。其福德自致。不可思惟而量度也。夫佛貴無相。緣何說福得。葢憫眾生被六塵染著。未可遽化。故以福德無限姑誘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於意云何。佛將欲問之。而教他心中酌量何如。不也世尊。須菩提謂其言不然。佛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言宇宙莫大於虗空。不可思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福德。徧滿虗空。亦如十方廣大。不可得而思量也。川禪師云。可知禮也。頌曰。虗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但得五湖風月在。春風依舊百花香。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呼須菩提。言此心所應止處。但當如上所說不住相之教。安住其心。要知不住相。即是降伏。若能降伏。心便止而不遷。故曰應住。三昧經云。如來所說法。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經中言語雖多。總是說真空無相妙理。以化度眾生。必眾生能安住降伏。不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纔可到涅槃地位。說布施者。不過使修行者。易於入門。原不甚重。一經大義已盡於此。下文不過反覆辨明無相之意。恐人一著有相。便不能安住降伏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真如之理。乃真實見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上言安住降伏。能成佛果。恐人疑實有佛身可見。不知吾心中自有如來。故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已解佛意。曰不也。色身有相。從地水風火假合成形。法身無相。乃般若真性。有何形體相貌。色身是凡夫。法身是如來。凡夫但見色身。不見法身。故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其故謂何。如來說法時。現此身相。原是幻形。非真實身相也。豈得以此見如來。凡夫謂色身是有。執著修行。不見佛性。生死轉重。如來法身無相。本無生滅。猶若虗空。於何有迹。故言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寶積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川禪師云。且道只今行立坐臥是什麼相。休瞌睡。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曰行山嶺莫尋山。鶯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三與後三。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言不特如來無身相可得。即世間凡一切涉於相者。皆是虗而不實。妄而不真。色身是相。中有真實之體。故云皆是虗妄。法身非相。却是真如本體。備乎其中。人若能識破此諸相非真實相。是見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中有如來。而如來豈可外求。迴光返照。得見身相。無形可得。是能具智慧性。即為見如來矣。傅頌曰。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虗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虗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川禪師云。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墮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閒。一道寒光爍太虗。
○正信希有分第六
生真正信向心。此人最為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至)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前言如來無相。恐眾生不親見佛身。徒聞此章句所說佛法。未必能真實信向。故有此問。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至)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恐阻眾生修進之心。故答曰須菩提。莫作是說。雖如來沒後。至後五百歲最遠之時。亦必有持守佛戒。修行善事的人。能於此經中聞得一章一句。信心油然而生。把此經信得鑿鑿皆是真實語者。不因時遠遂無人也。傅頌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奧難尋。當來末法世。惟恐法將沉。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川禪師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頌曰。三佛儀形總不真。眼中童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至)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種諸善根。謂一於諸佛所。諸菩薩所。一切尊長之處。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一於貧苦眾生。起慈愍心。隨力惠施。一於對諸惡類。自行柔和忍辱。令彼發歡喜心。一於六道眾生。不行欺毀。不加殺害。信心者。謂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污。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可見心為眾善之根本。是人若非清淨其心。何能遽信佛之所說。當知他不止在一二諸佛善人。及四五諸佛善人處培植善根。必已曾於無限量諸佛善人處培植眾多善根。故纔聞是經。便覺心耳相契。從一念清淨不染中。真實聽信。葢有發生而不可遏者。在五百歲後。尚且必有是人。況近代乎。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悉。皆也。是人能生淨信心。心便與如來相合。進之可以為如來矣。雖是世遠。一切眾生。當得如是無可量度的大福德。豈能逃如來所知所見。言理之必然也。川禪師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善力。須菩提。須菩提。著衣吃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至)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眾生何以得無量福。皆因生淨信心時。無復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故於佛法初不泥紙上陳言。不著一法相。亦不離佛氏宗旨。不著一非法相。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淨諸法俱空。故無聖賢等見。一切善惡諸法相。諸相盡空如此。故得福如虗空廣大。不可思議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至)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眾生何以諸相皆無也。心本虗圓活潑。不可少有執著。佛與眾生。惟此一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虗空。無有邊際。若執取一形相。是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不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取法相。而偏於有法。取非法相而偏於無法。所取雖不同。俱是著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無智慧者。如何得成佛道。人心不可取相如此。是故不當執取有法。亦不當執取無法。以是不當取之故。佛常常與汝等說。當知我所說之法。譬如渡水之船筏然。人未濟度。須用以渡之。既登彼岸。即棄之而不用。喻人未了悟真性。不可無佛法。既了悟真性。即不須佛法也。夫佛法尚當捨之而不用。何況非佛法者。此其所以不當取也。不然。焉能悉無諸相。而得福德也哉。慈受禪師云。順天門外古招提。爛熳春光照錦谿。物物更無心外法。箇中能有幾人知。川禪師頌曰。得樹攀枝未是奇。懸崕撒手丈夫兒。水寒夜冷魚難覓留得空船載月歸。
○無得無說分第七
法體空寂。本無所得。亦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有所說法耶。
不應取非法。人所易知。若併不應取法。何以漸進佛果。故佛以有所得。有所說法而設疑以詰之。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至)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有定者。執一而無變通也。須菩提曰。若我解悟世尊所說之義。豈是世尊真謂佛有所得。有所說法耶。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因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指示一。切眾生使其離諸執著。凡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前念瞥起。後念隨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可見法原在心中。惟具智慧性者。自能變而通之。原無有定法。可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亦原無定法。使如來可得而說。法華經云。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是故法無定相。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似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可執著。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耶。川禪師云。寒即言寒。熱即言熱。頌曰。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法之所以無有定者。何也。如來所說之法。都是了悟真空妙理。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舌說。凡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所說眾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說為無法。而法未嘗無。說為有法。而法未嘗有。極是處圓不滯。不可說他非法。非非法。法原無一定可執。況可得而處之乎。傅頌曰。菩提離佛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遙出六塵。川禪師云。是什麼。頌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廓落太虗空。鳥飛無影迹。咄。撥轉機輪却倒迴。南北東西任往來。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者。以正覺還我真性。本來無假作為。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蕩然空寂。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法。須菩提又言。所以知如來所說不可取者。何也。觀彼一切賢人若菩薩等。聖人若如來諸佛等。莫不皆用此無為之法而得證果。但悟深者則為佛。悟未深者即為菩薩。其閒微有差等分別。而無為却同。所以如來未嘗取一法以為說也。川禪師頌曰。正人說邪法。邪法悉歸正。邪人說正法。正法悉歸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諸佛所依之法。皆從此經生出。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人所得福德甯為多不。
前言法不可取。又恐人不受持經典。故以布施獲福較之。三千大千。總形容世界之多。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珍珠玻璃。七寶滿世界。已是無限。況曰大千世界。又曰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七寶之多。用以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耶。不多耶。葢布施供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性內之福。身福是衣食。性福是智慧。凡人雖有衣食性中愚迷。是前生布施供養。不持經典者。亦有聰明智慧。而貧無衣食。是前生持經聽法。不布施供養者可知內外雙修。方為全德。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至)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七寶布施。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獲福雖多。而於明心見性。了無所得。惟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故人本來性體中原無一物。何嘗有此福德。今以施寶之故。而遂得此福德。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傅頌曰。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惟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川禪師頌曰。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終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原無性。買得春花不用錢。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至)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聽聞此經。不可徒以言受。須念念不違其教。方為受而持之。受者。當下承受。持者。時刻不忘。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曉明經義。依教而行。如船入海。無所不通。是名受持。四句偈。不必指那四句。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特舉以該括全部經耳。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或指聲香味觸法。或指經中二偈。或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為無為。非有為非無為句。或云有諦無諦。真諦俗諦。各執己見。初無定論。惟天親菩薩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六祖大師復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若果執此兩轉語。便為倒根。何異數他人珍寶。於自己無半文分。幸而傅大士云。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可見四句偈。不假外求。總在心地了悟也。上既說明布施者必得福。佛遂引人受持此經。悟明真理。乃至四句偈等。拳拳持守而不失。又能為他人講說經偈之義。所獲之福。較七寶布施之福尤勝。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至)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何以知其得福尤勝。觀彼一切諸佛。及諸佛所證無上正覺之法。莫不皆由悟此金剛般若而成正覺。是知此經之義。方且出生一切諸佛。豈僅得布施之福而已哉。葢諸佛惟此一心。何法不從心所立。猶如大地。何物不生。故從此經出者。非謂言說章句。乃指般若心性。一切眾生愚迷顛倒。不知覺悟。種種修行。多向身外。無有是處。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故般若之法。雖名佛法。本來無有。佛亦不過假此以開悟眾生。非實有佛法也。人若誤認受持二字謂實有佛法。則著相而不明性。何以福德之勝於布施乎。川禪師云。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中。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言言不離此經宣。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船。又云。能將蜜菓子。換汝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收有放。有生有殺。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一相無相分第九
此言四果。似乎有一相。然本自無形何有得果之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至)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梵語。華言入流。與下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俱從聲聞而悟道者。上言佛法無相。恐人遂疑佛果難成。故舉四無心得果者發之。須陀洹。知身是妄。欲入無為之理斷除人我執著之相。以無取心。契無得理。無取則心空。無得則理寂。雖能捨麤重煩惱。未能離微細煩惱。此人不入地獄。不作修羅餓鬼異類之身。謂學人悟初果也。夫煩惱者。菩提之根本。若人照了練習。可為出世之法。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蓮花生於淤泥濁水中。愈見煩惱不損菩提。如日月翳於烟雲中。而日月原無損。珠玉落乎泥滓中。而珠玉亦無損。故云。莫管煩惱障。但存菩提心。佛恐諸菩薩不知以無念為念。尚萌所得之念。故設此問呼須菩提曰。須陀洹之果謂能作此念而得之不。須菩提曰。不也。凡人報緣未謝。於人間世上。有許多交涉。應須隨緣處之。令中虗外順。雖在閙市沸湯中。亦恬然安穩。若有纖毫見戀。即便打不過。所謂須陀洹者。雖居塵囂世界。厭喧求靜。六塵無染。初入其門。得預聖人之流。然特名為入流。而實無心得此入流之果者也。但因其遇有色聲香味觸法等事。了不相入。故虗名為須陀洹耳。多尊者頌曰。萬行周通能覺性。驅除煩惱更勤修。七生七死方成道。初等陀洹入聖流。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至)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往來。是第二果視入流又高一級。漸修精進之業。操持更密。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盡能清淨。但前念纔著。後念即覺。猶有此一番生滅念。故言一往來。然色身雖有來去。而法身湛然不動。心既無我。誰云往來。特名為一往來。而實無心得此一往來之果者也。是虗名之為斯陀含耳。傅頌曰。捨凡初入聖。煩惱漸輕微。斷除人我執。創始證無為。緣塵及身見。今者乃知非。一返人天後。趨寂不知歸。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至)是故名阿那含。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是第三果。修持又密于二果人。六塵竟不來侵了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已斷欲界思惑。直生兜率天宮。更不來生欲界。是為得不來果。故名為不來。然心空無我。又何為不來。所以名為不來。而實無心得此不來之果者也。惟其實無不來。是故虗名為阿那含耳。川禪師云。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頌曰。三位聲聞已出塵。往來求靜有疏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至)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已悟不生不滅之理是第四果。比三果又進一級。佛言修行者。至於阿羅漢。道將得矣。亦自謂能作此念而得之不。須菩提曰。不也。所謂阿羅漢者。已悟無生之理。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逆順。心境俱空。故雖得道。而心實未曾執一樣法特虗名為阿羅漢耳。若作我已得阿羅漢道之念。即著我人等相。與阿羅漢地位相隔。何以稱是名哉。
○四果人。俱說他無心。可見聖賢。皆以無為法。全不住相。但四果只是了一身。不度眾生。佛門謂之小乘。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至)我是離欲阿羅漢。
塵念欲起。我念欲遣。彼此各不相下謂之諍。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謂之無諍。此就是脫離人欲。故云離欲阿羅漢。三昧。梵語。華言正定。亦云正受。謂入定之法正。而定中所受境界。非是妄想。須菩提曰。我說四果人。無心得果。非是我摹擬之見。但據我自身看來。佛嘗稱我得無諍之道。渾然若太虗無著。不徒是三昧中人乃三昧中人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然佛雖如此稱我。我實不作得是離欲阿羅漢之念也。川禪師云。把定則雲橫谷口。放行則月落寒潭。頌曰。喚馬何曾馬。呼牛未必牛。兩頭都放下。中道一時休。六門迸出遼天鶻。獨步乾坤總不收。
世尊我若作是念(至)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華言無諍。須菩提言。我若作是思念而得此道。即為不離欲。即是有諍心。佛則不於諸弟子中。獨稱說善現是好樂無諍之行者。惟我終日修行。實無心得此無諍之行。故世尊加我名曰。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所以說我為第一。我無心而得果如此。則四果之人無心得果。不益信乎。傅頌曰。無生即無滅。無我復無人。永除煩惱障。長辭後有身。境忘心亦滅。無復起貪嗔。無悲空有智。翛然獨任真。川禪師云。認著依前還不是。頌曰。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莊嚴淨土分第十
齋莊嚴飾。是清淨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於法實無所得。
然燈佛。即定光佛。生時身光如燈。後至成佛。故名然燈。是釋迦佛受記之師。上雖言無心得佛果。畢竟得字不曾去。終著一分相。故佛問曰。我昔日於本師處聽法。於法有所得不。須菩提曰。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雖因師開示。良由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照。覺悟成佛。實非於師處聽聞而得之也。若有所得。甯免有心之累。傅頌曰。昔時稱善慧。今日號能仁。看緣緣是妄。識體體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然燈記。甯知是舊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土。即菩提心。莊嚴者。心常清淨。不向外求。任運隨緣。一無所得。行住坐臥。與道相應。無妄念。皆清淨之謂。我既無所得。是外不染六塵。內無私欲邪心之累。則菩薩修行時節。是何可以有心求莊嚴。故問須菩提曰。為菩薩者。果成莊嚴佛土不。須菩提曰不也。性如太虗。原無所謂莊嚴今以黃金為地。七寶為林。皆外飾之事。非莊嚴也。至于真性中。自有六度萬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皆是莊嚴。只不可使有妄念夾雜。是虗名為莊嚴耳。豈可有心以求之乎。傅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為淨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除俱不染。頴脫出囂塵。川禪師云。娘生袴子。青州布衫。頌曰。抖擻渾身白勝霜。蘆花雪月轉爭光。幸有九臯翹足勢。更添朱頂又何妨。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言。心不可知有莊嚴佛土。是故汝等諸修行人。當知此心。常自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如此清淨。凡修六度萬行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不當有所執著而生其心。若住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而生其心。非清淨也。凡夫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捨聖凡善惡等見。是名濁亂心。因境來觸。遂生其心。如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有所住。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若悟真空。即無所住即是智慧。無諸煩惱。可見諸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豈應如是生住著於六塵的心。惟應於無所住著處生心。則此心生生而不容己。一真如無染之心也豈不清淨。既曰清淨。何等莊嚴。譬如天平。盤中無物。其心自正。說一生字。便見佛法雖重無相。何嘗教人稿木死灰。川禪師云。雖然恁麼。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干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又云。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時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至)佛說非身名大身。
此譬喻心之大也。人心能生萬變萬化。既從此出。故以須彌山王喻之。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日月遶山而行。以為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謂至大為眾山之王。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佛說人心充滿六虗。遊於清淨。誠足以塞天地。貫古今。是託名之為大身。非實說有大身也。人不求之清淨。而求有得。求莊嚴得母反小視其心乎。川禪師云。設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麤。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裏入。傅頌曰。須彌高且大。將喻法王身。七寶齊圍繞。六度次相鄰。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為真。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持經度人。無假作為。其福最勝。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西土有河。名曰恒河。周圍四十里。與佛說法處相近。故佛取之為喻。恒河中沙。極細而多。將一粒沙。比一河。則有無量恒河。再將無量恒河中所有沙。總而算之。則多多無盡矣。故須菩提曰。諸恒河尚且極多。無可算數。何況其中之沙乎。川禪師云。前三三。後三三。頌曰。一二三四數恒沙。沙等恒河數更多。算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訶。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至)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實言者。言非虗謬。欲人信也。以諸河中之沙。一粒沙算一三千大千世界。極形容世界之甚多也。受持四句偈等。雖不比施七寶之多。實智慧心生於我矣。又能為他人解說。則人人俱得證佛果。成無上道。故所獲福報。尤勝于布施。可見人必當持經。為人解說。或有云布施。為六度之首。此言福德。不如持經者。何也。蓋七寶布施。雖無吝惜。畢竟有七寶方遂心。若無七寶。便不能布施。然要知七寶雖多。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超三界。若於此經中。受其義理而持守之。則己不為惡業所縛。可以悟明真性。又為他人解說。使人亦得聞此至理。共明真性。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脫離輪迴。永超生死。是持經度人。窮亦可。達亦可。日日可行。處處可行。無窮無盡。福德豈不溥哉。智者禪師頌曰。恒河數甚多。沙數更難量。舉沙齊七寶。能持智慧漿。有相皆為幻。徒言智慧強。若論四句偈。此福未為長。川禪師云。真鍮不換金。頌曰。入海算沙徒費力。區區未免走塵埃。爭如運出家中寶。枯木生花別樣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佛教正大。受持者。天人皆生敬重。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至)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須菩提。歷歷與佛辨析。不敢安坐受教。故佛又命之復位次而告之曰。為人解說。不必有揀擇。隨所在之處。見人即便演說此經。心無分別。雖至四句。偈等甚少。當知此說經之處。即是如來說法之地。令諸聽者。生清淨心。無諸妄念。悟得本來佛性。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感得天上之神。世間之人。八部鬼神中之惡類阿修羅等。皆當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蘇燈。恭敬供養。如藏佛遺體舍利之塔。設立殊特佛像之廟。傅頌曰。恒沙為比量。分為六種多。持經取四句。七寶詎能過。法門遊歷處。供養感修羅。經中稱最勝。尊高似佛陀。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至)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止於此地講說經中四句偈。尚能有感動。何況有人盡能持誦全經者乎。應知此人所成就之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甯不愈感天人等恭敬耶。經典感通之妙如此。則知經在之處。即如佛在其處。即是佛與弟子菩薩等俱在其處。人若見經。即自見佛。安得不持誦講說。凡人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相無著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無有間歇。心常清淨。不生不滅。無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可見即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尊重弟子。謂菩薩等。能悟無相妙理。有可尊重也。川禪師云。合如是。頌曰。似海之深。如山之固。左旋右轉。不去不住。出窟金毛獅子兒。全威哮吼眾狐疑。深思不動干戈處。直攝天魔外道歸。杲禪師頌曰。即心是佛無餘法。迷者多于心外求。一念廓然歸本際。還如洗脚上船頭。僧問首山。如何是佛。山答。新婦騎驢阿家牽。皷山珪禪師為作頌云。阿家新婦兩同條。咫尺家鄉路不遙。可笑騎驢覔驢者。一生錯認馬鞍橋。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依佛所說之法。承受而持守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見如來讚美經典。因請此經。當屬何名。使我等奉事此經而持守之。佛曰。明此經者。其智慧如金之剛利。能斷絕一切有相之物。除一切邪妄之念。直至諸佛菩薩之彼岸。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而持之。只在自心。行住坐臥。勿令分別。便能斷一切疑執。然法性即空。不可執此為相。悟明本性。湛若太虗。體尚且無。何名之有。如來恐人生斷滅見。不得已而強安是名。故虗名為般若波羅蜜。以接引眾生。隨說隨掃。惟恐人住于相也。歸宗禪師云。有座主來參。值宗鋤草。見一蛇。斬之。主云。久向歸宗。元來是箇麤行沙門。宗云。是爾麤。我麤。且道這僧。過在什麼處。昭禪師為作頌曰。廬嶽宗師接上機。斬蛇特地施慈悲。癡迷座主生驚怖。却道麤心惹是非。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本心原淨。諸法原空。更有何法可說。二乘之人執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說。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却無所說。佛蓋強名為金剛經。未嘗實指經中。曰此是何等法。安得為真有般若波羅蜜之法。寒山子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川禪師云。低聲。低聲。頌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斷了手摩挲。雖然出入無踪跡。文彩全彰見也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至)非世界是名世界。
怎見得法無可說。今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一切眾生。豈外此而別有世界。悟者處此。迷者亦處此。悟者之心清淨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清淨世界。迷者之心塵垢心也。以此心處此世界。即微塵世界。世界許多。而微塵亦不勝其多。使一切眾生。皆生清淨心。非微塵所可污。故云非微塵。得出世間法。非世界所能間。故云非世界。在世離世。在塵離塵。可見實非有微塵之定形也。不過虗名為微塵。如來說世界。亦非實有世界之定形也。一切山崖。會有崩裂。一切江河。會有枯竭。不過虗名為世界云耳。若必說佛有法。是微塵實有微塵。世界實有世界。只此一念。便不清淨。何以究竟作佛。故古德云。一念不生全體見。六根纔動被雲遮。傅頌曰。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界喻人天果。塵為有漏因。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
○圜悟禪師上堂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大丈夫。具決烈志氣。慷慨英靈。踏破化城。歸家穩坐。外不見一切境界。內不見有自己。上不見有諸聖。下不見有凡愚。淨躶躶。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脫。豈不是心空。到這裏。還容棒喝麼。還用元妙理性麼。還容彼我是非麼。直不如紅爐上一點雪相似。豈不是選佛場。然雖如是。猶涉階梯在。且問涉階梯句作麼生道。千聖會中無影迹。萬人叢裏奪高標。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至)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羅蜜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無住無為。是三十二相清淨行。即心成佛。原不在相好莊嚴上。若據如來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豈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見。欲見如來。即我有覺悟心是也故如來三十二相。雖若異於眾生。然亦與眾生幻形同歸有盡。非是真實相也。但名為三十二相耳。川禪師云。借婆衫子拜婆年。頌曰。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有無俱不立。相對嘴盧都。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人所重者。莫過於身命。若知身是幻相。即以身命布施。不認為己有。固較之施七寶者不同。然畢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貴之家。驕奢縱恣。難免造業。反受業報。縱使捨身如沙數之多。爭如受持四句偈等而解說之。使人我同登彼岸。其福豈不甚多。夫捨身尚不如持經度人。人何可不以持經為急務。傅頌曰。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䕞𦿆拾花鍼。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沉。又頌曰。經中稱四句。應當不離身。愚人看似夢。智者見唯真。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蘊空無實相。憑何見有人。川禪師云。兩彩一賽。頌曰。伏手滑槌不換劍。善使之人皆總便。不用安排本現成。箇中須是英靈漢。囉囉哩。囉哩囉。山花笑。野鳥歌。此時如得意。隨處薩婆訶。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脫離一切形相。則真心寂靜。妄念消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至)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須菩提是阿羅漢。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大徹悟真空無相義趣。傷共覺悟之晚。不覺涕淚悲泣曰。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雖有得於慧眼實未曾得聞是經。蓋具慧眼。但知得萬法皆空。今併其空亦遣之。所以感極而涕零也。傅頌曰。聞經深解義。心中喜且悲。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遍計于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閡慧。方便勸人持。川禪師云。好笑。當面諱了。頌曰。自小生來慣遠方。幾回衡嶽度瀟湘。一朝踏著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至)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須菩提言。我得慧眼者。今日纔聞此經。世之眾生。豈有聞而遂信者。如人聞此經。信于心。使心中常是清淨。則萬法當前。自然了徹。真實之相即從此無相中生發出來。譬如鑑空。即能照也。當知是人。決定成就諸佛功德。莫有過之者。豈非第一希有。變福言功者。功成果滿。福不足道也。傅頌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亡心自滅。心滅境無侵。經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證知惟有佛。小聖詎能任。
○佛說無相。但去妄念。不去天理。若併天理去了。未免行尸走肉。虗生世間。故說出生實相三字。亦慮人之流于枯槁也。世儒不去細究。反言佛氏虗無寂滅。豈不罪過。
世尊是實相者即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雖曰實相。其實無相。但就無相中能生照心。比之頑空者不同。故言為非。不是竟言無。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說無龜毛兔角。只說實相無相。不說無實相。達磨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正猶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是故如來。虗名之為實相傅頌曰。眾生與壽者。蘊上立虗名。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川禪師云。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頌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至)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須菩提言。我今得聞如是經典。幸有如來現在。得之於耳提面命。故信其言。解其義。信受而持守之。何難之有。獨以世尊滅度後。歷五百歲之久。去聖人遼遠。眾生之中。若能信解受持。心常清淨。不著諸相。悟住無所住心。了得無所得法。此是第一流人。可謂絕無而僅有。何故而獨能信解受持此經。其人必無我人等四相。所以能悟般若波羅蜜甚深經典。信解受持也。又須知是人。所以能持是經。而無四相者。何也。彼能知四相本來不生。即非四相義也。何以知四相非相也。所造之地。有智慧心。能離一切諸相。解悟三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三世如來同證此理。即稱諸佛矣傅頌曰。空生聞妙理。如蓬值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川禪師云。若不得後語。前話也難圓。頌曰。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行船盡在把梢人。誰道波濤從地起。又云。行住坐臥。著衣吃飯。更有什麼事。頌曰。冰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乾。金剛脚踏地。幡竿頭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又云。心不負人。面無慚色。頌曰。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雨催行路客。風送片帆歸。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至)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須菩提所解空義。契合如來之旨。故深然之。不驚。無駭愕心。不怖。無懼怯心。不畏。無阻難心。佛恐世遠僅存言教。人或有此三心。則信解受持未必堅固。故稱是人甚為希有。傅頌曰。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此緣。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川禪師云。祇是自家的。頌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碧漢一輪滿。清光六合輝。踏得故鄉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至)是名第一波羅蜜。
何以言其希有。是經為萬法之綱。三世諸佛皆從此成。為第一彼岸。波羅蜜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蜜。以布施資生眾善。直至菩提。登彼岸。豈真有哉。特立是名以證持經有益耳。傅頌曰。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裏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川禪師云。八字打開。兩手分付。頌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鬼面神頭對面來。從此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至)是名忍辱波羅蜜。
不但持經可登彼岸。修行人。亂真性者莫如辱。能忍耐不起嗔心。則亦可登彼岸。然忍僅是藏蓄之意。工夫一懈。終不能忍。又不如與忍俱忘。蓋真性中原無辱可忍。不過虗名以勸人。太陽禪師舉火。問僧云。會麼。僧云。不會。師云。起則遍周沙界。滅則了無所得。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祖云。迴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然後向你道。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至)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梵語歌利王。指無道極惡君。佛昔修道山中。有諸宮女。從王出獵。因王倦寢。諸宮女見佛。以為仙也。遂環集佛所禮拜。王覺。大怒。將刀割截佛之身體。天怒雨石乃免。何以見無心忍辱。佛言。我遭此凌辱之時。惟無我人等四相故忘其辱。亦忘其為忍辱。縱被割截無所顧慮。若使我於往昔。被歌利王。欲將我身𣩊裂時。有一毫我人等相。則嗔恨之心。必有不容遏者。亦何能忍辱如此。不但於歌利王如此。猶思憶過去五百世時。知此身原是假合。因單修忍辱之道。作忍辱仙人。我已脫離四相久矣。所以忍辱。而不住忍辱之相。傳頌曰。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川禪師云。智不責愚。頌曰。加刀斷水。似火吹光。明來暗去。那事無妨。歌利王。歌利王。誰知遠烟浪。別有好商量。又云。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花紅。耳畔無聲。一任鶯啼燕語。頌曰。四大元無我。五蘊悉皆空。廓落虗無理。乾坤萬古同。妙峯嶷嶷常如故。誰管顛號刮地風。
○肇法師曰。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歌者。即慧之別名。利者。刀也。非謂世閒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應生嗔恨者。謂色身與法身不同。當知割截之時。即不見有身相。亦不見有我人等四相。何處更有嗔恨也。
○圜悟禪師云。大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勿與較量。亦不嗔恨。久之魔孼自消。若與之較。即惡聲相反。豈有了期。且見性之人。聞人毀謗。如飲甘露。心自清涼。不生煩惱。則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賊盜竊家寶。功德法財。遂從此增長。今人或被言語小嫌。或為錢財得失。往往毀情爭鬬。搆訟經年。骨月而成讐敵。覩此甯不猛省。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至)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口非住住字。作止字看。餘皆言染著也。佛言。據我忍辱不住相看來。今諸菩薩。欲求無上道果。發無上道心者。又豈可少住相。當離一切相以。發正覺心。然後可以成佛。不可住於聲色香味觸法而生心也。蓋真心中。初無色聲等。故六祖云。我於此法。無住為本。華嚴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淨身口意。住無礙行。滅一切障。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涅槃經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識。以著識故。則生貪染心。故為所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於此能生無所住著之心。便是居塵出塵。纔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不然。心便不能脫灑。即非菩薩之所當止。色聲等。人人皆有。但一沉溺於中。却生出許多煩惱貪吝心。便不能全智慧。得證佛果。佛所以屢屢戒之。察禪師心印頌曰。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何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虗言。須知體似虗空性。意似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川禪師云。是。即此用。離此用。頌曰。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雪月風花。天長地久。朝朝雞向五更啼。春來處處山花秀。
○圜悟禪師云。在家菩薩。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蓮。蓋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而況火宅煩擾熬煎。百端千緒。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圓。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方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觀一切法。如夢幻泡。空豁豁地。隨時應節。消遣將去。隨自己力量。轉化未悟。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必不為折本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至)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六塵中。一箇色字。最易染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識得他破。無過於佛。故又獨摘出言之。惟不應住六塵而生心念。是故菩薩的心。謂六度以布施為首亦不應住於色而行布施。何也。祇為一切眾生。不可令彼贏此絀。須均被其澤。始有以利益之。應當如此不住色布施也。其餘聲香味觸法之不應住。又可推己。故華嚴經云不為自身求歡樂。但為救護諸眾生。傅頌曰。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投身憂虎餓。割肉恐鷹饑。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師。川禪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十年後。莫言不道。頌曰。朝遊南嶽。暮往天台。追之不及。忽然自來。獨坐獨坐無拘繫。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至)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若說是諸相原有相。無怪乎人之有住也。如來所說諸相。以凡有相者。終有敗壞。皆是虗妄。人身中原自有真常不滅之相。並不見有真實形迹。故云即是非相。但人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若能斷諸妄念。見自佛性。即非眾生非原有眾生之定名也。川禪師云。別有長處不妨拈出頌曰不是眾生不是相。春暖黃鶯啼柳上。說盡山雲海月情。依前不會空惆悵。空惆悵。萬里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至)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無一毫偽。實語無一毫虗。如語。契真如之語。不誑語。不誑惑人。不異語。不作怪誕語。葢如來一言一語。皆從清淨心中流出。故言此五者。令人生信心。毋疑心。傅頌曰。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見有餘。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虗。始終無變異。性相本來如。川禪師云。知恩者少。負恩者多。頌曰。兩箇五百是一貫。阿爺原是丈夫漢。分明對面報渠言。爭奈好心無好報。真語者。實語者。呵呵呵。喏喏喏。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欲言其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虗。時時呈露。處處周圓。此真空無相之妙法也。然如來法無所得。何故說一得字。葢如來所得之法。正是此無實無虗心法。不可以言得也。所以人不可著相求。傅頌曰。證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虗。非空亦非有。誰有復誰無。對病應施藥。無病藥還袪。須依二空理。頴脫入無餘。川禪師云。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頌曰。硬似鐵。軟如酥。看時有。覓時無。雖然步步常相守。要且無人識得渠。咦。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至)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佛言。設若修行人求證佛果其心於法。尚有所執住。縱然能行布施。亦未能了徹真空。故如人入暗室中。茫無所見。若心一無住著。則隨布施。隨渾忘。此心圓融。何微弗徹。譬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有不照見種種形色者乎。
須菩提當來之世(至)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將來之世。後五百歲濁惡之時。如來雖沒。若有人知本心無相。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心常精進。則不著相處。慧性漸開。應當了悟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惡。聖凡諸境惑亂。即與如來智慧同矣。任他無量無邊功德。是人皆能當下頓悟。若以佛之智慧照之。無不悉知悉見。共能成就。豈以五百歲後。遂難其人。真為第一希有耶。川禪師云。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向你道甚麼。頌曰。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如常恰似秋風至。無意涼人人自涼。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此經。功德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恐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說。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與他人性。無纖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復言。屢救其失。初日分謂早辰。中日分。謂中午。後日分。謂晚間。一日三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捨身。直至歷無量劫。世間原無此事。佛不過慮未來眾生。以布施求福。反染煩惱之因。故設化假喻。極言布施之多且遠也。終不若金剛經。有聞之者。一心信向。無所違逆。只此一念。聞經悟道。我人頓盡。言下即佛。將捨身有漏之福。比持經無漏之慧。實不可及。故其福德。勝彼捨身者。何況更能書寫此經。受持之。讀誦之。且為人解說。流傳今古。自種善根。又啟人之善心。日見增長。愈久而愈盛。此為出世間福。其得福也。不尤多乎。川禪師云。人天福報即不無。佛法未夢見在。頌曰。初中後發施心同。功德無邊算不窮。爭似信心心不逆。一拳打透太虗空。
須菩提以要言之(至)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信心于此經得福。非私造之說也。今舉經中要領言之。所說原要人生智慧心。不可住相。非他經之溺于口耳文字者比。不可以心思口議。不可以稱算量度。功德之大。無有邊際。亦復如此。所以一生信心。遂能獲福。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乘。車也。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眾生。謂之小乘。如車乘之小者。能自載而已。緣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己。謂之中乘。如車乘之適中者也。菩薩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普度眾生。故為大乘。佛又能化度菩薩。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亦不作不度眾生心。在大乘之上不復有乘。故為最上乘。佛言人固當信經。然是經非。根器淺薄者可得聞。當日如來于無可說中而幻為之說者。為欲度眾生為菩薩。使之空諸色相。啟發有大乘心者說也。為欲度菩薩為佛。使之得空空相念。啟發有最上乘心者說也。人若是與法兩相合。然後纔生信心。川禪師云。如斬一握絲。一斬一切斷。頌曰。一拳打倒化城關。一脚趯翻元妙寨。南北東西信步行。休覔大悲觀自在。大乘說。最上說。一棒一條痕。一掌一握血。長沙云。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受持讀誦能自覺矣。廣為人說。能覺人矣。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大得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使諸學者。自悟無相之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便與如來相印合。豈不悉知悉見是人。決定可以成就無盡藏的功德。背負曰荷。在肩曰擔。言此等人。欲使己與眾生。皆了悟此經。開發心中智慧光明。離諸塵勞妄念。皆成就佛道。把如來無上覺悟事。都以一身負任之。豈非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川禪師云。擘開大華手。須是巨靈神。頌曰。堆山積岳來。一一盡塵埃。眼裏瞳人碧。胸中氣若雷。出邊沙塞靜。入國貫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幾見去還來。
○心佛頌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箇身心萬箇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淨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有無。便是南無大迦葉。
何以故須菩提(至)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所以稱其荷擔如來無上正覺者。何也。其人真能有大乘最上乘之心也。設使是人所樂者。是小乘教法。必愚鈍之量。局于見聞之小。不能聽信廣大無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輪迴因果之法。縱能強學。執著多聞。不免有我人等見之私。即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此經之義。豈能得正法如荷擔乎。勇禪師云。顏色規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人火重烹試。到了歸終是假銀。川禪師云。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頌曰。不學英雄不讀書。波波役役走長途。娘生寶藏無心用。甘作無知餓死夫。爭怪得別人。
須菩提在在處處(至)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在在處處。所在之處不一。自身持誦。復為人解說。隨其所在之處。皆有此經。如摩尼寶珠。瑞光輝煥。足以感天地。動鬼神。一切世間。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所應供養。當知此有經之處。即是如來境界。宛然如真身舍利寶塔在前。無不生恭敬心。圍繞作禮以歸依。將諸花香列其處。無所不用其恭敬。若非受持真經。必不可得。傅頌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終無趨寂意。唯有濟羣心。行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聖詎能任。川禪師云鎮州蘿蔔雲門糊餅頌曰。與君同步又同鄉。起坐相從歲月長。渴飲饑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心能清淨。凡諸罪業皆消不足為障。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先世。指前生。亦可就現在論。如昔日作惡。今日向善。在世上改換一番。亦為先世。佛言。持此真經應為天人恭敬。今或有疾患貧窮。反為人輕賤憎惡。便謂讀經無益。福報為虗語。遂生疑惑。有退轉心。殊不知非經無功德。葢是人先世。曾作無量罪業。應墮惡道。不得令終。今藉此持經之力。不過遭人輕賤。先世罪業。悉皆冰消火滅。不復墮落惡道。豈止僅僅滅罪而已。將來必得佛果菩提。誰謂持經不大有益耶。張無盡云。四序炎涼去復還。聖凡只在剎那間。前人罪業今人賤。倒却前人罪業山。傅頌曰。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復還輕。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計情。常依般若觀。何慮不圓成。川禪師云。不因一事。不長一智。頌曰。讚不及。毀不及。若了一。萬事畢。無欠無餘若太虗。為君題作波羅密。
○人往往為邪淫悖逆事。若論天理。應該自身受譴。兒孫受殃。嘗見有此等人。一旦追悔前非。歸依經教。學做好人。雖先前罪過。不免人之指觸輕賤。今已實心向善。不復為惡干犯刑憲。貽害後代。自新者如此獲福。況未嘗作惡者。又能持經。豈不更得福慶。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梵語阿僧祇。華言無數。那由他。華言一萬萬。佛言。我思念過去無量無數的世界遭其劫難。皆因經教不明。故我于然燈佛前授記時。得遇萬萬不可勝算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一佛使虗過者。惟慮無以闡明佛法。而垂之經也。然我身猶幸遇諸佛。是法盛時節。猶可易及。至于後末世。將復受劫之時。教法凌夷。僅存一綫。于此得持經之人。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眾生顛倒知見。即到波羅彼岸。永出三塗。證無餘涅槃。真是砥柱中流。衍佛教于不斷者也。凡人終日供養。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以此人較量功德。我雖有供佛功德。百分百千萬億分。尚不及其一分也。即使強為算數。強為譬喻。彼却功德甚大。安能及之。川禪師云。功不浪施。頌曰。億千供佛福無邊。爭似常將古教看。白紙上邊書黑字。請君開眼目前觀。風寂寂。水漣漣。謝家人祇在漁船。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亦不可思議。
具。詳也末世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眾聖潛隱。邪見熾盛。故上文只概言功德之大。引人精進若還詳說其大。又恐愚人聞之。心生狂亂。狐疑不信。反阻向道之心。所以但使人知功德之大。而不詳言。要之是經所說。原都是說無相。其義趣原不可心思。口議。人依此經修行。所得功德之果報。亦豈可容思議哉。果者。如花成實。報者如響應聲。理之必然也。川禪師云。各各眉毛眼上橫。頌曰。良藥多苦。忠言逆耳。冷暖自知。如魚飲水。何須他日待龍華。今朝先受菩提記。
金剛經如是經義卷上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究竟佛法本無我體。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上說修行人。不可思議。須菩提。遂轉憶初問安住降伏。未免猶著思議。故再問之。佛言。菩提之心。人人皆有。等為物欲所蔽。時生妄想貪嗔取舍。一切不善心。人欲還其本有。當生這箇菩提心。猶如虗空無染無雜。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徧天下。虗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徧天下。虗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奪。虗空之性。廓然不變。自然發生。不礙真性。與安住降伏。著實用功者不同。一切眾生。原無不善心。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性頑鈍者。總在夢中。有利根者。一撥即轉。故我應度一切眾生。不過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見所度之眾生。故我即度脫眾生成佛已盡。而實無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也。川禪師云。有時因月好。不覺過滄洲。頌曰。若問云何住。非中及有無。頭無纖草葢。足不履閻浮。細似鱗虗柝。輕如蝶舞初。眾生滅盡知無滅。此是隨流大丈夫。
何以故須菩提(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滅度眾生已了。不見是我滅度者。無四相也。葢人有四相。即見有眾生可度。仍有能度眾生心。謂涅槃可證可求。反是煩惱根本。菩薩心常空寂。澹然虗靜。本無四相。所以無四相者。何也。萬法皆從心生。究其實。真性中。蕩蕩空空。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何曾有法以發此菩提心。是故人能自然發生其心者。即當化度。而非菩薩之實能度也。傳頌曰。空生重請問。無心為自身。欲發菩提者。當了現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權立我。證理即無人。川禪師云。少他一分又爭得。頌曰。獨坐翛然一室空。更無南北與西東。雖然不借陽和力。爭奈桃花一樣紅。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不但眾生實無法名菩提心。汝試云。我於師處。有法得之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謂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言不也。其言契合于佛心。故佛稱如是如是。深然之也。川禪師云。若不同牀睡。怎知紙被穿。頌曰。打皷弄琵琶。相逢兩會家。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江上晚來初雨。過數峰滄翠接天霞。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至)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授記者。命之了悟真性以成佛也。來世。猶言後日。梵語釋迦。華言能仁。謂心性無邊。能含容廣度一切也。牟尼。華言寂默。謂心體清淨。動靜不干也。佛言。若于法有所得。是為執相。即有心在。便同凡夫。然燈焉得與我授記。惟其無得。心上無纖毫停留。自性清淨。故方授記于來世得成佛也。其故謂何。以如來之所以得名者。即能了諸法空相。得如如之義。一切諸法。本來清淨。由取捨分別。所以濁亂。不得自如。心若清淨。自然如中天杲日。歷歷分明。于諸法上。都無取舍分別。真性徧虗空世界。如常自如。故謂之如。既空諸法。自然有感即通。故謂之來。非性中原有法也。但于六塵中不生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徹。歷劫長存。是名諸法如義。使謂實有所得。纔可成佛。何以稱名為如來。慈受禪師云。一顆靈丹大似拳。服來平地便升仙。塵緣若有絲毫在。蹉過蓬萊路八千。龍牙和尚云。深念門前樹能為澹泊棲。來者無心喚。去者不慕歸。若人心似樹。與道不相違。傅云。人與法相待。二相本來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兩無實。受記可非虗。一切皆如幻。誰言得有無。又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然燈記。甯知是舊身。川禪師云。貧似范丹氣如項羽。頌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日往月來。不如是誰。噫。又云。住。住。動著則三十棒。頌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兒。大家齊唱囉囉哩。是何曲調。萬年歡。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至)於是中無實無虗。
凡言得者。皆自外來。真性豈外來之物。若有人言。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是為妄語。當知佛所得菩提果。原是本來真性。正覺之法。本非性中所有。何處可執著萬行悉備。恒沙德用。何處不發現。故無實無虗。人惟當心悟此法。何可言有所得哉。川禪師云。當嫌千口少。貧怨一身多。頌曰。生涯如夢若浮雲。活計都無絕六親。留得一雙清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至)是故名一切法。
法惟無所得。是故如來說世間一切諸法。將謂為實。向甚處摸索。若以為虗。何處不分明。但能色相俱空。不著不染。從此脫離。皆可稱為佛法。然性體本空。所謂一切法者。其實非有一切法也。人不得不假此以修行。故虗名之為一切法耳。川禪師云。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頌曰。會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琴彈碧玉調。爐煉白丹砂。幾多伎倆從何得。須信風流出當家。又云。上大人。邱乙己。頌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龍活鱍鱍。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虗空古到今。祇者是。絕追尋。無限野雲風捲盡。一輪孤月照天心。
○馬祖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吃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迴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是佛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至)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言。譬如人之一身。雖長且大。意謂人若心不菩提。此身空自長大。以顯一切眾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須菩提與佛一心。嘗聞佛說此語。故不待譬喻完。即答云。如來說人身長大。是法身無相。廣大無邊。若色身有相。內無智慧。即為非大身。故非真實有大身。但虗名之耳。知大身之非身。則知一切法者。誰是一切法。豈可謂其實有所得。又豈可謂實能滅度眾生耶。川禪師云。喚作一物即不中頌曰。天產英靈六尺軀能文能武善經書。一朝識破娘生面。方信閒名滿五湖。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至)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豈惟佛哉。即菩薩亦不可知有滅度。菩薩到處皆行方便。不可以有心為之。夫色身長大。爭奈有生滅。有限量。即非大身。二乘之人。有煩惱妄想。不能除滅。即同凡夫。滅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薩。若造作此言。我當化度眾生。未免有心。不知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病眼人。見空中花。無有是處。何以名為菩薩。其故謂何。葢心迷即眾生。心悟即成佛。一切空寂。本來不生。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槃。不見有善惡。不見有聖凡。不見一切法。正見之時。了無可見。故滅度而實無有滅度之法。所以得名為菩薩。惟其實無有法。是故佛於無可說中。說一切法。皆是真空無相。絕無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夫法本無相。安得以滅度為己功乎。傳云名因共業變。萬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獨有名。川禪師云。喚牛即牛。呼馬即馬。頌曰。借婆衫子拜婆門。禮數周旋已十分。竹影掃堦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至)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自認滅度。心不清淨可知。設有有心要求清淨。說我當莊嚴佛土。即便著相。不可稱為菩薩。何也佛土者。自心淨土也。本來清淨。無相可以莊嚴。惟有妙莊嚴之理。存乎其中。故所說莊嚴佛土者。非實有莊嚴也。但虗名而已。豈有菩薩而猶著於相耶。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知有我即非菩薩。究竟何以名菩薩。必把我一身看得十分透徹。知身非我有。法非我得。人與法雙忘。纔是真正名為菩薩。楞伽經云。二無我。謂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作富貴之業。則生于富貴中。作貧賤之業。則生于貧賤中。是人無本體也。如因欲渡水。則為舟楫之法。因欲陸行。則為車輿之法。是法無本體也。一切法因事而立。皆為假合。假合即是虗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薩。菩薩不可執一我相況如來菩提之心。誰謂有法以發之。川禪師云。寒即普天寒。熱即普天熱。頌曰。有我原無我。寒時燒軟火。無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針。無心無我分明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一體同觀分等十八
萬法歸一。更無異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前說無我。是說無妄心非并說無覺性也。故言佛有覺性。而先舉清淨五眼問之。化身觀見于世間。開化眾生。見色身起滅。內外空寂。謂之肉眼。見自真性。是法平等。普照大千。謂之天眼。見自性中般若。智燭常明。照徹眾生性靈深淺。謂之慧眼。見諸色相。心不動搖。了諸法空。遍充三界。謂之法眼。見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求。三際清淨。本性常覺。破諸空妄。謂之佛眼。凡夫與如來。同具此五眼。但為物欲所蔽。不能常明。如來真空無我。性體湛然清淨。自無纖毫障翳。傅頌云。天眼通非閡。肉眼閡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川禪師云。盡在眉毛下。頌曰。如來有五眼。張三祇一雙。一般分皂白的的別青黃。其間些子爻訛處。六月炎天下雪霜。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有一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曰佛世界。佛以恒河之沙。喻世界之廣。更舉無窮之沙。喻眾生種種妄念。若干種心如來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凡起心動念處。即是國土。于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種差別之心。心數雖多。總名妄心。既覺是妄。故云悉知。如來惟具足五眼。是覺性常具足矣。故能無不悉知其心。川禪師云。曾為浪子偏憐客。慣愛貪杯識醉人。頌曰。眼觀東南。意在西北。將謂猴白。更謂猴黑。一切眾生一切心。盡逐無窮聲與色喝。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至)未來心不可得。
諸心即若干種心。吾心本一。何得有若干種心。如來所以能悉知者。何也。以諸心總是妄心。但因其從心而起。不得不名之為心。原非真實之心也。所以識其非心者何也。此心太空。毫無所累。說不得他有過去現在未來心。所以說若干種心。皆是非心。而如來無不知之也。要知三心只一心。本來無有。因事而起。事過即滅。如言語時。是現在。未出口。謂之未來。一出口。即為過去。又如人思食之時。則欲食之心為未來。得食之時。則欲食之心為現在。食畢放箸。則欲食之心為過去。不甚相遠。傅頌曰。依他一念起。俱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縱橫。過去滅無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真妄坦然平。圓悟禪師頌曰。欲識平常道。天真任自然。行船宜舉棹。走馬即加鞭。若遇饑來飯。還應困即眠。盡從緣所得。所得亦非緣。川禪師云。病多諳藥性。頌曰。一波纔動萬波隨。似蟻循環豈了期。咄。今日與君都割斷。出身方號丈夫兒。又云。低聲。低聲直得鼻孔裏出氣。頌曰。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依前對兩眼。不須遺劍刻舟尋。雪月風花常見面。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法充滿世界。無不通達感化。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至)如來說得福德多。
總是說心無相。以是因緣得福者。以布施的緣。故得福。是有漏有礙之寶。非清淨無為功德。葢福田心造。佛言。若心中果實有此福德。則福德非外來。何以言得。惟是本無一物。本無此福德藏在心中。故如來不止言得。而更言多。若有菩薩。以盧舍那身中七寶菩提。持齋禮讚。從其心燈。化生功德。不生不滅。堅如金剛。乘香花雲。入無邊界。起光明臺。供十方一切諸佛。此無為功德。見性之施。化為菩薩。頌曰。廣將七寶持為施。如來不說福德多。若用心燈充供養。威光遍照滿婆娑。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色相皆妄。離之即見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具足色身。
色身者。皮肉形軀也。具足者。無少欠缺也。佛恐眾生不悟佛心無相。即心可以成佛。但見此具足色身便為如來。故復問之。不知此乃是幻身。究竟還歸烏有。佛全不在此。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明禪師云。養就家欄水牯牛。自歸自去有來由。如今穩坐深雲裏。秦不管兮漢不收。川禪師云。官不容針。私通車馬。頌曰。請君仰面看虗空。廓落無邊不見蹤。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麼。州云。無。進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為什麼狗子無佛性。州云。為他有業識在。夫有業識之人。種種著于有。起諸妄想者。名顛倒知見。種種著于空。都無所悟者。名斷滅知見。宿有善根之人。無此二病。洞曉空趣。此名真正知見。若悟此理。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諸相具足。
具足色身。佛猶與人同。三十二相。獨如來有之。若執此求如來。祇見化身。不知如來離色離相。以淨行。則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則具足八萬四千。其實覺性猶虗空。故再辨之。傳頌曰。八十隨形好。相分三十二。應物萬般形。理中非一異。人法兩俱遣。色心齊一棄。所以證菩提。實由諸相離。
○四祖謂牛頭融禪師云。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恒沙功德。總在心源。一切定門。一切慧門。一切行門。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業障煩惱。本來空寂。一切果報。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無欠無餘。與佛無殊。更無別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懷妄想。亦莫歡欣。莫起貪嗔。莫生憂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法無可說。所說者。非性之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是念(至)不能解我所說故。
如來不在身相。人猶易曉。然佛法是如來所說。恐人復執此以求如來。故曰汝勿以如來曾作此說法念也。何也。非法無以談空。非人無以說法。此謂不同生滅之心。故有法可說。如來雖說法。未嘗執取一樣法。若以有生滅心而為說法。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見自性。即為謗毀如來。不能解悟我所說如來無相之義。我故曰莫作是念。川禪師云。是即是。大藏小藏。從甚處得來。頌曰。有說皆為謗。無言亦不容。為君通一線。日出嶺東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本來無法。特為眾生去除外妄。不得已而說法。然不過隨感隨應。實無有一定法可說。但虗名為說法而已。若眾生既悟。并法亦無可用。安得謂如來實有所說法耶。傅云。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來終莫見。語默永無妨。智入圓成理。身同法性常。證真還了俗。不廢是津梁。川禪師云。兔角杖。龜毛拂。頌曰。多年石馬放毫光。鐵牛哮吼入長江。虗空一喝無踪跡。不覺潛身北斗藏。且道是說法。不是說法。
○顏丙曰。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莖絲。所以我佛橫說豎說。四十九年。未嘗道著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來有所說。即為謗佛。不能解會我所說。直饒說得天花亂墜。也落在第二著。若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是名真說法也。所以道。地壁瓦礫。說禪浩浩。前輩頌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至)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言慧命者。以須菩提具智慧性故稱之。即如稱長老一般。無法可說。後世眾生便難信解。故須菩提問生信心不。佛言。人無定品。皆具真一之性。與佛同源。詎可以眾生目之。因彼背真逐妄。自昧其靈。又不可以不是眾生目之。豈謂生信心者。後世遂無其人。何也。眾生之為眾生。特因未悟而名之耳。若悟了。亦即是佛。如來何嘗說他是真實眾生。不過虗名之而已。智者禪師頌曰。不言無所說。所說妙難窮。有說皆為謗。至道處其中。多言無所解。默爾得三空。智覺剎那頃。無生無始終。川禪師云。火熱風動。水濕地堅。頌曰。指鹿豈能成駿馬。言烏誰謂是翔鸞。雖然不許纖毫異。馬字驢名幾百般。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真性全空故無法可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既明無法可說。遂悟佛所得菩提之道。內覺身心空。外覺境緣空。破諸色相。勿令執著。無有秋毫之障。微塵之染。故以為無所得。佛言如是如是者。深許其言之當也。無有法加一少字。絲毫亦不有也。言我於此理。亦無少法可得。菩提亦是虗名。草堂清和尚云。擊石乃出火。火光終不然。碧潭深萬丈。直下見青天。川禪師云。求人不如求己。頌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綠楊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無窮事。不妨閒聽鷓鴣啼。
○祺禪師云。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分別現文殊之心。運用動普賢之行。門門而皆出甘露。味味而盡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長處華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雖應用千差。且湛然清淨。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至)三藐三菩提。
法即是菩提心。佛與眾生。皆具此性。無增無減。均平相等。無有高下。然實無形也。特強名為無上正等正覺。黃蘗禪師云。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恒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徧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光明徧照也。傅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疎。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至)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者。以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乃從妄緣中現。而真性則平等。不可使他或得或失。若以無四相之心。修行一切無我真空的善法。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搖。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於一切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令悟菩提真性。勿使虧欠。則覺性便不失墜。未有不得也。然所謂善法者。本來無此善法。但假此名。直教一切善惡凡聖無取捨愛憎之心。平常無事。故云即非善法。以開悟眾生。本不是住於相。川禪師云。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頌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則笑兮悲則哭。若能於此善參禪。六六從來三十六。又云。面上夾竹桃花。肚裏侵天荊棘。頌曰。是惡非惡。從善非善。將逐符行。兵隨印轉。有時獨上妙高峯。却來端坐閻王殿。見盡人間祇點頭。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持經者福智最多。無可比並。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上言性中無善法。恐人以經文為空言。不知受持故此又較量施寶福德。以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崑崙際。若有將七寶如此之高。持用布施。其獲福雖百千萬億分。僅為住相布施。終無解脫之時。總不如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之一。可見佛。若不設經救。一切眾生無由入悟。憑何修行。得到佛地。傅頌曰。施寶如沙數。惟成有漏因。不如無我觀。了妄乃名真。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嗔。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川禪師云。千錐劄地。不如鈍鍬一捺。頌曰。麒麟鸞鳳不成羣。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風之馬不並馳。倚天長劍□□比。乾坤不覆載。劫火不能壞。凜凜威光混太虗。天上人間總不如。噫。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雖化度眾生。心無化度。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如來設立經教。雖曰以度眾生為事。然未嘗有度眾生之心。故誡云。汝等勿謂也。眾生具無盡煩惱妄想。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取捨分別。迷情蓋覆菩提之性。業障深重。佛一出世。教令覺悟。降六賊。斷三毒。除人我。令能回光返照。即見自性。更不停留纖毫凝滯。聞經徹悟。自然歸於化度。不過還其本有智慧心而已。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言眾生是如來化度。則如來便有我人等四相之私矣。傅頌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川禪師云。春蘭秋菊。各自馨香。頌曰。生下東西七步行。人人鼻直兩眉橫。哆唎悲喜皆相似。那時誰更問尊堂。還□記在麼。
○園悟禪師云。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若也恁麼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內非外。行棒也打他不著。行喝也驚他不得。直得淨躶躶。赤洒洒。是箇無生法忍。不退轉輪。截斷兩頭。歸家穩坐。正當恁麼時。不須他處覔。祇此是西方。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至)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既無我人等相。何又云我。須知假名稱我。對所度眾生。隨世說我。而自性中。當體空寂。原不著有我相。惟凡夫妄認之以為有我。其實三世諸佛。皆無所有。惟有自心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非有我也。就是所稱為凡夫者。欲離生死而求涅槃。欲捨煩惱而求滅度。執著一邊。不了中道。究竟皆不著□□可成佛。豈真有實凡夫哉。但虗名耳。凡夫自能成□。雖謂之自度可也。如來曾何功耶。智者禪師頌曰。□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圓。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似捕魚者。得魚忘却筌。若道如來度。從來度□□。□禪師云。前念眾生後念佛。佛與眾生是何物。頌曰。□見三頭六臂。却能拈匙放筯。有時酒醉罵人。忽爾□香作禮。手把破沙盆。身披羅錦綺。做模打樣□□□。驀鼻牽來祇是你。嗄。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清淨法身。非屬相貌。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身相不可觀如來。須菩提前已言過不也。何故此處言如是如是。亦謂此相為如來所獨具也。不知觀如來者。但當契清淨本來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則執相之見猶未除。故言轉輪聖王。亦有三十二□。□泥形相。彼將亦是如來矣。豈若是乎。轉輪聖王□□四天王。管察世閒善惡。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鬱單越。四□□二月。照東拂婆提。常如輪之轉。故名轉輪聖王。□□云。臨池喚影終無益。觀鏡攀花未是奇。□□□□□實相。相忘心滅却依誰。川禪師曰。錯。頌曰。泥塑□□兼綵畫。堆青抹綠更裝金。若將此是如來相。笑□□無觀世音。又云有相身中無相身。金香爐下□□□。頭頭盡是吾家物。何必靈山問世尊。如王秉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我。謂佛性也。乃真性之佛。無形無相。不可以形色見。亦不可以音聲求。世尊因見須菩提。疑信相半。故於爾時說偈言曰。如來只在自心。法體清淨。猶若虗空。無有染礙。不落一切塵境。視之不見。言其有色相不可。聽之不聞。言其有音聲不可。若欲以此二者。求見我。是不見正覺常住之真佛性。不能返觀內照。即性而修。此等人舍正路而不由。不能見如來於方□□聞。蓋因其不反求本心也。川禪師云。直饒不□□□聲求。亦未見如來在。且道如何得見。不審不審。□□。見色聞聲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見□□面。走入摩耶腹內藏。噫。此□三十年後。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性體具足。不生斷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二節。說具足相。論清淨法身。不可以相貌取□□其詞而語須菩提曰。此性。如來與眾生皆有。本無少欠。故名具足相。不可以色見聲求。然溺於無相。又恐淪於空寂。蓋性含萬法。應用徧知。去來自由。無所罣礙。原非一味空寂。惟以此具足之性。有正覺。故得證菩提果。若作是念。謂如來不以具足性得菩提果。未免入於槁情滅念。何以為如來。故又正其詞而謂之曰。莫作是念。智者禪師頌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無憑。法法生妙法。空空體不同。斷滅不斷滅。知覺悟深宗。若無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於法不說斷滅相。
此二節。佛恐眾生執於無法沉迷空寂。□□□□□□□其詞而語須菩提曰。□作有相觀。即□□□□。若作無相觀。亦是一邊見。人豈可泥於相。但說□□盡當斷絕消滅。此便非清淨心。何可作是念。其□□何。蓋既悟之後。法亦歸空。未悟之前。必當依□□□修行。於法不可有斷滅相。譬如渡水。渡後固□□□楫。未渡之前。非舟楫何由以濟。故又正其辭而語之也。川禪師云。翦不齊兮理還亂。拽起頭來割不斷。頌曰。不知誰解巧安排。揑聚依然又放開。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不受福德。無所貪著。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至)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說箇忍字□□□制之意。初住菩薩如此。後來得成無我地位。却□□兩空。不必強制。故曰。無我□成於忍。佛□□□□□修行之法。未免有我施彼□之相。若□□□□□□不生。無我得成於忍。所得福德。更勝於前菩□□□七寶布施等福所能比。何也。不受福德故□□□□受。蓋受則有貪戀之意。如眼對色。謂之見□□□□之聞。見聞是根。聲色是塵。凡夫被妄心所覆□□□轉。即有生滅。故塵起即心起。塵滅即心滅。不知所□生滅心。皆是妄念。菩薩了悟真性。活潑潑地。洞然同於太虗。色聲未對之時。我性常見常聞。未曾暫滅。色聲相對之時。我性未嘗暫生。所作福德不為自己受享世間福利。全為利益一切眾生。積福□□□□□已。故不應有所貪戀住著也。以此□□□□□□□其不受。豈同於布施著相者。□□□□□□□□□有為相。三生却被吞。七寶多行□□□□□□□□諸有欲。旋豈愛情恩。苦□無貪相。應到□□□□□師云。耳聽如聾。口說如啞。頌曰。馬下人因□□□。□高有下有疏親。一朝馬死人歸去。親者如□□□□。只是舊時人。改却舊時行履處。又云。裙無腰□□□。□曰。似水如雲一夢身。不□□外更□□。□□□□□他物。分付黃梅路上人。□□道歌□□□□□□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如意。蓋言人天福報。便是三生業緣。少有□□□□得受福力。不明其本。愈冀□添。以此世福。□□□□臨命終時。福盡業在。列□惡道。受種種□□□□□來生不如意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四歲□□□□□□□□□動於相。
須菩提若有人言(至)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釋。來去坐臥本。文分明不釋□□□□□□□□□虗。作同字看所處所也。無所從□□□□□□□□無所去猶言無處所去□□□□□□□□□□□□□□□□□□□□詳確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是經義卷下(終)
No. 501-A
金剛般若一經。乃捨法證性之妙道。無住生心之極功。義理深微。未易明了。雖有諸家註釋。各是其是。使後之學者。無所適從。心都子曰。亡羊由於路歧。失道由於多方。有以哉。(休)幼時聞諸長老云。惟如是經義一書。所解直捷痛快。三根普被。堪為斯世津梁。於是徧搜諸方。五十年未獲。今秋道山師得殘本於普陀。惜字簍中。携來雲林。(休)閒假之暫。閱見其文理洞徹。玄微般若。於是乎。顯真末世金錍也。蓋般若靈光。頭頭披露。眾生埋沒已久。此解能開發道眼。故龍天珍惜秘藏。不肯磨滅。特默授與饑窘之士。如是妙法。如是慧燈。若不刊刻流通。則湮沒竟無傳矣。恨歲久冊頁剝落。後缺三分。遂至拱璧不完。茲板而出之。如天下大道場。及各庵院。有珍藏如是經義者。請加刻其三分。以補足之。庶香飯醍醐。同霑法味。化城稚子。共悟無生。功德果報。又豈心思口議所可髣髴比量也哉。
祈懺弟子(昉休)謹啟。
CBETA 贊助資訊 (http://www.cbeta.org/donation/index.php)
自 2001 年 2 月 1 日起,CBETA 帳務由「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承辦,並成立「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專戶,所有捐款至 CBETA 專戶皆為專款專用,歡迎各界捐款贊助。
您的捐款本協會皆會開立收據,此收據可在年度中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免。感恩諸位大德的善心善行,以及您為佛典電子化所做的一切貢獻。
信用卡線上捐款
本線上捐款與聯合信用卡中心合作,資料傳送採用 SSL (Secure Socket Layer) 傳輸加密,讓您能夠安全安心地進行線上捐款動作。
信用卡 (單次 / 定期定額) 捐款
本授權書可提供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捐款之用途。
請於下載並填妥捐款授權書後,請傳真至 02-2383-0649 ,並請來電 02-2383-2182 確認。
或掛號寄至 10044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77 號 8 樓 R812 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收。
請在此下載 授權書 (MS Word 格式)
劃撥捐款
郵政劃撥帳號:19538811
戶名: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欲指定特殊用途者,請特別註明,我們會專款專用。
線上信用卡 / PayPal 捐款
PayPal 是一個跨國線上付款機制的公司,CBETA 引用其服務,提供網友能在線上使用信用卡或 PayPal 帳戶贊助 CBETA 。
PayPal is an online system of a global payment solution.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project.
相關收據開立事宜,由於付款幣別為美元,我們除了會依您所贊助之美元金額開立收據外,另我們會依捐款當日公告匯率開立台幣收據,此收據為國內正式合法報稅憑證。
Since the donation made is in US currency, hence all the receipts will be issued in the US dollars consequently. However for the domestic donators, a Chinese official receipt will also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for the purpose of tax deduction.
支票捐款
支票抬頭請填寫「財團法人西蓮教育基金會」。
CBETA is part of Seel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any donation (ex- cheques, remittance, etc.,) please entitle to "The Seel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本經典下載自「淨念書院」http://jnbooks.cn/
金性堅剛。能破萬物。如人有智慧。能斷絕貪嗔癡一切諸相。梵語般若。華言智慧。性體昭融。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眾生作業受苦生死輪迴之地。謂之此岸。諸佛菩薩究竟超脫清淨安樂之地。謂之彼岸。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無舟不能渡。以般若六度為舟航。渡六道之苦海。故云到彼岸。言人之智慧。如金之剛。便可脫離業障。至佛地位。故曰般若波羅蜜經。徑也。學佛之捷徑。即成佛之道路。凡人欲到此路。當內修般若以至究竟。若但能誦說。心不依行。是身外覓佛。向外求經。終不悟理見性。故佛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總是要人從凡悟聖。永息迷心也。